2019年1月31日 星期四

浩然正氣

  公孫醜問孟子說:「請問先生最擅長的是什麼?」

  孟子說:「我擅長剖析他人語言,培養自己的浩然正氣。」


  公孫醜說:「想請教老師,什麼是浩然正氣?」


  孟子說:「浩然正氣並不是三言兩語就可以解釋清楚的。這個氣是天下最大、最剛的氣,是用正直培養出來的,不會有任何損害的充滿天地之間。浩然正氣不是一時半刻就可以培養出來的,而是需要長年累月的積累而成,需要用正直和道義供養,而且如果出現不忠不義的行為,氣就會崩潰。」


 ※ ※ ※


  娑婆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因此,盡量不要讓念頭有啟動的機會,就算念頭起動也要迅速使念頭存在善與正的方面才行。


  一個德行深厚的人,無論走到哪裡,身上都會散發出一股浩然正氣,就連眼神都是炯炯有神,儀態端正莊嚴,足以鎮攝一切邪風偏頗之行。德行深厚有種種好處,例如:有一群人正在為了某些事情,互相起紛爭,不但口語上互不相讓,就連行為動作亦有彼此拉扯,甚至鬥毆的情形;此時,遠方有一位深德之人緩緩走來,正在紛亂的人群都將被其威德之氣所攝受,從遠方就開始收斂,直到正德端嚴者來到面前,所有人便將呈現出一片祥和氣息,絲毫忘卻原本彼此正在紛爭鬥亂,等待正德之人準備繼續前往他方而去時,祥和之氣仍然久久不退,這就是「德起惡消」的妙益。


  眾生本身亦有善惡之氣經常的糾結不下,通常惡念會比較佔上風;所以,貪嗔痴慢疑也就不斷的在人生舞台上演出的戲份特別多,使得眾生私欲不絕,甚至生意往來偷斤減兩,或結黨營私諸事不免造作。但當善念興起時,尤其是深德正氣表現時,頓時一切惡念偏思劣行都將在瞬間轉化,使一切惡不能造次,唯存善心、正念,善現正氣以暢通人生舞台,隨德行日深,諸善便將主導世人,令身心靈都充滿正思、正念、正行、正願、正精進,一切在按部就班行德日久之後,唯一隨身的乃是勇猛的德、堅毅的善以及光明人生的正氣。


  奉勸大眾,平日對於善良的事、益於義的言語以及一切正確的事,都應該堅持下去;若稍微有了偏念或舉止行為稍有偏端,便立即覺醒,讓德行可以深植。當德性深厚時,吉祥便伴隨大眾到非常廣闊的地方,並久久臻祥也。


寶德雜誌第166期-述論:德起惡消


2019年1月30日 星期三

刻薄成家難久富

  江蘇省銅山縣彭城有位彭華者,刻薄成家,慳吝成性,雖富甲一方,而眾皆惡之,謂其享受不久也,待人一毛不拔,自奉優厚,必極盡奢華。

  生有一子一女,婚嫁之用,各費萬金,女嫁於當地富家鄭少爺,妝奩極其豐厚,尚不知足,嫁後還經常回娘家索金索銀。不數年,彭華被剝漸貧,且其子放蕩,不務正業,吃、喝、嫖、賭,日事揮霍,家中窮苦益甚,因念婿家殷實,不得已登門求援。


  女婿一聽岳父到,藉故外出;女見父來,言貧訴苦,以塞父口。華見女兒頭上金鈿,腕中珠玉,猶是當時妝奩之物,想借一釵以為周轉。


  女兒託詞曰,婆婆知道會被責罵。父不忍連累女兒挨罵,只得無奈向女兒索取數塊錢,安頓飯。女兒遽然變色曰:家有男兒,自應奉父,女子嫁出,豈有奉養之責?


  華至此情盡,戚戚而出,沿途自怨自艾,正遇其子,在人家門前求乞,見景傷情,自思昔日榮耀,氣使高揚,對親友錙銖必較,遇貧窮,片善不為,今日零落,將有誰助?告貸無門,親生之女,尚如此薄情,況他人乎?此殆天之滅我也,計無所出,死固難辭,遂投河身亡。


  其子聞報,急撈父屍到岸上,哭泣甚哀。女兒女婿聞知而不來,後來鄰人以大義責之,方才偕婢乘車而到,女滿頭珠翠,猶議薄殮其父,人情可惡,天理難容。忽起一陣狂風吹女兒及女婿入河中,女婿獲救沒死,女兒沉沒,隨父同赴陰曹,清理刻薄之賑矣。


  智者,莫不謂天理有報,畢竟刻薄成家,理無久享,慳吝為人,亦難久富,世人觀此,亦可以憬然悟之矣。


 ※ ※ ※


  人生在世,自私者多,自利者眾。常聞我本身都有待他人濟助了,那有能力濟助他人?又聞我自身都難三餐溫飽了,哪來餘力談修行?那有能力論行善?


  有些人雖有高等學歷,常認為神佛必須保佑我身,助之事事平順,運途亨通,稍有不如意事,便言神佛無能,便論造功枉費;卻從未曾省思自問,我身累生累劫以來,所造諸惡事當中,僅憑此身造作之微許不誠之善行,以為功德浩大,實乃自欺欺人也。


  觀世間諸多人種,或因國度,或因環境,而置身於諸不俱足處所當中,三餐不俱足、衣裳破舊,未得有能力改善;或勸其念佛,或勸其修行,常有前應諾而後背信者,皆有諸多理由推辭,此般人等最是可恨。難怪乎!古德云:「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現今多少貧苦人家,在往昔多世當中,有那一位不曾富貴一時?有那一位未曾領導過一方?只因為官之人常是爭權奪勢,積深民怨而損福;有多少富裕人家肯真心施捨濟困恤貧?全是自利自私之輩,形成因果循環,或者不知行善積福而落貧籍,貧而不知造善而落籍於困,因果循環,困者安貧樂道,積福可轉富,積善可得官,是以,欲富、欲貧全任自身所造而已。


因果經事例-第六章  無食無穿為何因?前世未捨半分文

2019年1月29日 星期二

從門入者不是家珍

  雪峰禪師和巖頭禪師同行至湖南鼇山時,遇雪不能前進。巖頭整天不是閒散,便是睡覺。雪峰總是坐禪,他責備巖頭不該只管睡覺。

  巖頭責備他不該每天只管坐禪。雪峰指著自己的胸口說:「我這裏還不夠穩定,怎敢自欺欺人呢?」


  巖頭很是驚奇,兩眼一直注視著雪峰。


  雪峰道:「實在說,參禪以來,我一直心有未安啊!」


  巖頭禪師覺得機緣成熟,就慈悲的指導道:


  「果真如此,你把所見的一一告訴我。對的我為你印證;不對的我替你破除!」


  雪峰就把自己修行的經過說了一遍。巖頭聽了雪峰的話後,便喝道:


  「你沒有聽說過嗎?從門入者不是家珍。」


  雪峰便說:「我以後該怎麼辦呢?」


  巖頭禪師又再放低聲音道:「假如你宣揚大教的話,一切言行,必須都要從自己胸中流出,要能頂天立地而行。」


  雪峰聞言,當即徹悟。 


  世間的知識,甚至科學,都是從外界現象上去瞭解的,而佛法,則是從內心本體上去證悟的。雪峰久久不悟,是因外境的森羅萬象,在心中還有所執取,無法止息妄念。


  「從門入者,不是家珍」要能「從心流出,才是本性。」這就是不要在枝末上鑽研,要從大體上立根!


 ※ ※ ※


  大凡世人之弊,無法煉修己身心性於安和、於適恰,致使造成己身甚多之缺失,不論在處世上或是在道修上,皆受到莫大的阻力與不順,甚至於致疾而不自知也。


  修心得向內求,致功德須向外表,此之真意,就是凡事先於己心之內濾淨,然後再發於言與行,如此經過內濾發於外之言行,其缺失即可少矣,而功德必須外放,即是能施仁於外,才能顯出其真功之所在。


  而吾今日之大綱,主明於內斂,斂者含藏不露,不可隨意使之於外表,凡事得先行於心中斂之、隱藏之,經過幾番慎慮之後,就必能有所悟得,心有悟時,事理自然可清、可明,不為所惑,同時不只在於日常生活諸事是如此,在習道、認道上,如能做到內斂,更可得其不可言喻之妙也。


  所以凡道其主求在於心就是這個道理,但心得注意認真涵養,始能致其功。盼世人能懂得吾之所言而勉行之!


思歸覺路-第五十五章 內斂心求

2019年1月28日 星期一

勝理寬鄰

  有一天,東邊的鄰居黃某,因牛脫斷繩索,走到公藝的田中,吃掉約有一斗多的禾苗。公藝的父親看到後就將牛牽去拴住,並告知黃某。

  哪知黃某是一個嗜酒如命的人,口出惡言,持杖就要打藝父,公藝急忙上前制止,於是將牛牽還黃某,並向他叩頭賠罪,勸諫父親回家。


  父親非常生氣,公藝就跪下來勸諫說:「請求父親息怒,聽人說:『千金買業,八百買鄰;酒肉結遠親,火賊望四鄰。』黃某雖然有過失,體念他是鄰居,又是嗜好喝酒的人,只宜遠離他,何況君子要有容人的肚量。」


  父親說:「不是我容忍不下他,不可以讓他橫行成性。」


  公藝說:「多謙讓於人,能多方獲利。」


  父親說:「利從何來?」


  公藝說:「是由公理招來,古人說:『人不是懦。』就讓他去罷!」


  父親說:「好罷!」


  到了明天,黃某來到家中向公藝父子賠罪。


  公藝說:「為何要賠罪?」


  黃某說:「我昨天喝酒大醉,對先生你們父子無禮,等到酒醒之後,聽家妻將實情告訴我,說先生寬恕我,又向我賠罪。我恐怕折盡一生的福氣,如果不賠罪,恐怕上天責罰我。我聽婦人之言,希望先生不要取笑我。」


  公藝說:「你的妻子真是淑女啊!」


  這是張公藝「勝理寬鄰,勸父讓人」,為第九個「忍」。


  後人有詩贊歎說:


  饒人多利值多金,玉石如言孰不欽;


  淑女助夫超出眾,芳名並舉好規箴。


※ ※ ※


  以往「敦親睦鄰」這門基本功夫是非常克守的古有美德,但如今這門功夫已是無人能再堅守作修,實為之可惜。說到修行其實是由基本的為人處事來做為開端,要知道友之交重情義,人與人交往,若不能用坦然真誠、真義交往,則易失為友之義了。看現今多少交友者,只都在表面上作功夫,而真正的心態卻是私下暗心謀略,這等何成友之義呢?


  其實凡眾可靜思回想,以左鄰右舍、親朋好友的結識交往,是那麼的單純,付出真情真義,又左鄰右舍遇到好、壞事,都是情義相挺、相互幫助,絕沒有其它別思,但看現今的人心是隨著外境、外緣影響,心念、心態若不能克守,是很難不受諸貪妄迷惑。


  在家居士,有別于清修,何以故?因每日所接觸,都是與自身關聯又與親友鄰居較有機會聯繫交流,因此處事上需圓融,不能別心對待他人。要知道一個人的德行,能由最基本的言行舉止看個清清楚楚,而若真正習修到了功夫,自然在這門課程上得到真正的修行根基,德者不孤啊!聖賢者由凡境修來,每一個人都是未來佛,如何去修,端看一心下功夫。


修行綱繹大解

2019年1月27日 星期日

總統的氣度

蓮生/文

  我對政治人物,一向實無好感,但是,我對南韓總統金大中卻另有特別的觀點。


  在一九七三年間,金大中是南韓頭號異議份子,南韓過去的總統,從全斗煥、盧泰愚、金泳三、崔圭夏,全對金大中趕盡殺絕,毫不留情的迫害到底。


  金大中被迫害,包括製造假車禍,謀殺金大中,但,只造成金大中跛足。


  又在日本綁架金大中,用麻袋裝起,準備扔到大海淹死,幸好美國出面干預,才免於餵魚。


  還有很多。……


  然而,等到金大中就任了南韓總統,他在自己的總統官邸,舉行盛大的晚宴,座上客正是昔日對他趕盡殺絕的全斗煥、盧泰愚、金泳三、崔圭夏。


  金大中完全寬恕自己的政敵,盡釋前嫌。對他們沒有肆行政治報復,讓所有過去的仇恨全部化為烏有,甚至向他們請益國是。


  我對金大中的「氣度」,相當敬佩,金大中總統的品格風範,令人讚賞。


  我們從政治人物的氣度,再回頭想一想修行人的氣度,修行人的氣度應該比政治人物大,不應該比政治人物差,我們行者要想:「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更何況眾生都有佛性,修行人迫害修行人,豈不是佛迫害佛嗎?


  我們不能迫害人,因為迫害人就是迫害佛。我們同時也要寬宥迫害佛的人,修行人要有氣度,這種氣度才能度化眾生。我的「不捨一個眾生」的立足點,就是在這裡。這立足點正是──眾生都是佛。


盧勝彥文集第158冊《孤燈下的思維》佛迫害佛

2019年1月26日 星期六

手足情深,節操感人

本道院副院尊 觀音菩薩 登台

聖示:世人學道,勤耕福田,勤作諸功德,可是功德是不能夠讓諸子超生了死的,只能夠幫助諸子減輕業力或增加福報而已。


陳生:學生恭向恩師頂禮五叩首!


菩薩:賢生免禮!


陳生:人為什麼會痛苦呢?


菩薩:因為人會執著一切的事情,會記住一切的煩惱、記住一切的恨、一切的不愉快,而忘了清淨的本性;所以,人會活得很痛苦、活得不自在。


陳生:人為什麼不自由呢?


菩薩:因為追求太多外在不實在的東西,明明知道世間無情,但是又不捨得把它拋開,所以被這些不實在的東西給束縛住了。


不是出家才叫修行,也不是去閉關才叫修行。日常生活之間,人必須要修行,才能夠淡化七情六慾,拋開煩惱與束縛。


陳生:所以說,世間是一個多慾的、煩惱的娑婆世界,有是非、有煩惱,以上種種便構成了一個娑婆世界。


   然而煩惱的娑婆世界,都是從眾生的心引伸出來的;所以,想要超脫這個六道輪迴,就得解脫一切是非、煩惱。


菩薩:希望修子能用心多去悟一悟,不管講的能不能契入你們的心,希望你們都能用心去體悟。


陳生:謝謝恩師慈悲!姜肱、仲海、季江兄弟三人都以事親至孝聞名,兄弟互相友愛,至性流露。姜肱學術廣博,通達五經,四方學人慕名前來求學者眾多。


   有一次,姜肱與季江被盜匪攔路搶劫,當盜匪欲取其兄弟性命時,兄弟爭相願意一死,肯求保全對方性命,真誠的友愛至性感動盜匪而釋放二人,只奪取身上的衣服與所帶的銀兩而離去。


   為人之子能盡孝於雙親,為人之兄能友愛弟弟,能在性命危急之際,不顧自己的性命而保全親人,可說是難能可貴,亦是盡了人倫之節。


菩薩:然也。自古以來,兄弟爭奪家產,屢見不鮮;尤其是現代人更是頻傳,為了爭奪財產,子女訴諸法律或大打出手的比比皆是。是以,古今中外許多的例證,皆足以讓諸子作為警惕。


陳生:王莽篡漢時,國不泰、民不安,民不聊生,盜匪橫行。沛國的趙禮被飢餓的盜匪所擄獲,準備殺來烹煮以充飢。


   哥哥趙孝得知後,讓人捆綁自己,趕忙前去向盜匪說:「我弟弟趙禮已經饑餓了許久,身體瘦弱,不如我肥胖,你們放他回去,我可以代替他讓你們充飢。」


   盜匪聽後,非常驚奇;於是,願意將兄弟釋放回去,但是要求送來一袋米。


   趙孝答應盜匪的要求,結果到處弄不到米糧。


   於是,趙孝又返回賊巢,頹喪的向盜匪說:「你們可以殺了我烹煮充飢,因為我到處弄不到任何米糧。」


   盜匪很感動,看到兄弟有情有義,又守信用,於是也將趙孝放回,此事感動不少鄉人。


菩薩:世間兄弟不能和睦相處,有一些原因來自於成家之後,因聽婦人之言,造成兄弟反目成仇;如果能夠視兄弟為手足而和睦相處,當會友愛而信守恭敬之節。


   諸子平時修身養性,謹言慎行,學習做為聖人的方法,為了端正社會風俗,一方面自己身體力行,一方面隨機教化,使其周邊的人改惡向善,為社會盡一己之力。


   上述趙孝的例子,守信的行為好像很傻,然而不畏死亡之信守諾言的勇氣,實是令人刮目相看;是以,守信、守節的精神,足以為世人之借鏡。


   可。停筆。吾退!


陳生:謝謝菩薩慈悲指導!學生謹記於心。


   學生恭送恩師聖駕五叩首!


節操養正氣- 第卅五章 手足情深‧節操感人

2019年1月24日 星期四

病人經

南海古佛 降

詩曰:山居謐靜故人稀,處處春濃燕壘泥。

   舒卷閑雲庭院過,修行快意樂心怡。

聖示:吾今日降著:「經典的智慧」


第卅六章 病人經


  遭遇逆境或是生病時遭受身體各種痛苦的折磨,常讓人難以忍受,然而對修行者而言,這也是考驗著一個人是否具備實修功夫,或是只有嘴上修、貌上修。


  在《相應部》三五相應七四經與《雜阿含》第一○二五經/病人經中記載:


  有一次,佛陀住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有眾多比丘去見佛陀,說:「世尊!有一位剛出家的年少比丘,罹患重病,孤獨住在客僧房中,請世尊出自憐愍,去見那位比丘,那就好了!」


  當時,世尊默然允許,並於傍晚時分,去見那位比丘。


  年少比丘遠遠看見世尊,扶著床想要起來。


  佛陀告訴病比丘:「躺著就好,不用起來!怎麼樣?比丘!病苦可以忍受嗎?」


  「世尊!我不能忍受,我感受強烈的苦增加且沒有絲毫減退的跡象。」


  佛陀問病比丘:「你是否沒有任何後悔?沒有任何遺憾?」


  「世尊!我確實有不少後悔,不少的遺憾。」


  佛陀問病比丘:「你有犯戒嗎?」


  「世尊!我確實沒有犯戒。」


  佛陀問病比丘:「你若不犯戒,又為何後悔與遺憾呢?」


  「世尊!我年幼稚,出家未久,對於過人法(指禪定、證智、道果)、勝妙知見未有所得,因此生出後悔與遺憾。」


  佛陀問病比丘:「我現在問你,你隨意答我。比丘!你怎麼想:眼是常,或是無常的呢?」


  「無常的,世尊!」


  佛陀問病比丘:「耳、鼻、舌、身、意是常的,或是無常的呢?」


  「無常的,世尊!」


  佛陀問病比丘:「而凡為無常的,是苦的,或是樂的呢?」


  「苦的,世尊!」


  佛陀問病比丘:「而凡為無常的、苦的、變易法,你適合認為:『這是我的,我是這個,這是我的真我。』嗎?」


  「不,世尊!」


  佛陀說:「比丘!當聖弟子在眼上厭離,在耳上厭離,在鼻上厭離,在舌上厭離,在身上厭離,在意上厭離;厭離者遠離貪染執著,經由厭離貪愛就可以解脫了。」


  當時,世尊為病比丘種種說法,開示、勸導、鼓勵、使之歡喜後,才從坐起離去。


  病比丘於世尊離去後,沒多久即命終,臨命終時,諸根祥和喜悅,顏貌清淨,膚色鮮白,證阿羅漢果。


  此經敘述一位新出家比丘病重,經其他比丘勸請佛陀前往探望後,佛陀對他的種種說法。


  在和重病比丘的對話中,如果重病比丘有遺憾,佛陀總是先問他「你有犯戒嗎?」因為只要持戒清淨就不會墮入三惡道(鬼道、畜生道、地獄道),如果不會墮入三惡道,就沒有什麼好後悔與遺憾。若是遺憾尚未證果的佛弟子,佛陀則為他開示五蘊(色、受、想、行、識)苦、空、無常的究竟法,讓他證果,自然也就沒有任何遺憾了。


經典的智慧- 第卅六章 病人經

2019年1月22日 星期二

凌孤逼寡,棄法受賄

  福建省蒲田縣有個王監生,王監生家境豪富,他依仗權勢橫行鄉里,成為當地的一霸,五里三村幾乎沒人敢惹他。

  在村東,有良田百畝,其中的九十五畝已經屬於王監生,只有五畝屬於一位姓張的老寡婦。


  王監生野心勃勃,要將這百畝良田成方成塊,就事先賄賂買通了莆田縣知縣,然後偽造了一份地契,把張寡婦那五畝良田也據為己有。張寡婦不服,狀告到莆田縣大堂。縣令以偽地契為據,把這五畝良田斷給了王監生。


  張寡婦哭天嚎地,欲訴無門,心中鬱憤難平,每日里堵住王監生家大門,痛罵不止。王監生不堪忍受,用金錢買通了鄰居的一名惡少,乘張寡婦大罵之機,將她打死。


  他又耍弄詭計,使人去通知張寡婦之子張泗強,說他母親暈倒在地。當張泗強跑到母親身邊,王監生事先埋伏下的爪牙一擁而上,將張泗強擒住,異口同聲地說他打死了自己的母親,並將他捆綁起來,交到官府,又指使這些人去作偽證。


  莆田知縣已經成為王監生的黨羽,他們沆瀣一氣,已經幹了不少壞事。如今,他掌握了所謂的證人證據,就更有恃無恐,對張泗強嚴刑拷打、百般折磨,逼供誘供,促其誣認。


  張泗強不勝毒刑,只求早死。於是,他承認了毆殺母親的罪行。莆田知縣立刻將他定成死罪,呈報上司,只待凌遲處死。


  當時的浙閩總魯,是蘇昌先生,蘇先生看了呈文,對此案產生了懷疑。蘇先生認為:張泗強縱然是個不孝逆子,他毆打母親,也只能局限於自己家裡,怎麼可能在大庭廣眾之間、眾目睽睽之下,把生身母親活活打死呢?再者,驗屍報告聲稱,張寡婦被打得遍體鱗傷而死。兒子打死母親,很可能出於一時失手,怎麼可能被打成遍體鱗傷呢?據此,他指令福州、泉州兩位知府聯席重審此案。


  會審在省城福州城隍廟開庭,這是一樁奇案,聞訊前來旁聽的百姓很多,城隍廟被擠得滿滿當當。兩位知府事先聽信了莆田知縣的讒言,本已早有成見,加之張泗強已經供認殺人罪,又有充分的證人證詞,足以認定。審判結果,依然是維持原判,凌遲處死,赫令將張泗強押回死牢。


  張泗強臨出殿門,突然回過頭來,嘶聲吶喊:「城隍爺呀,城隍爺!我們張家母子遭此奇冤大枉,你卻安然靜坐,一點兒反映也沒有!你算個什麼城隍?白吃了莆田百姓的祭祀酒肉!你於心有愧呀!於心何忍?」喊聲未落,城隍廟的西配殿轟隆一聲坍塌下來,頓時塵埃蔽天,一片混亂。


  兩位知府認為:此殿年久失修,粱柱腐朽,倒塌不足為奇,並不介意。喝令衙役將人犯迅速押離現場。


  張泗強被推向殿門,突然,尺殿兩惻的兩個泥胎神將自動奔向門口,以手中的大棍橫叉在殿門之前,阻擋住去路。旁聽的百姓在廟院里騷動喧嘩,呼喊此案必有冤枉。那福、泉兩州知府也嚇得毛骨悚然、渾身打戰,他們不得不答應日後重理此案。


  後來,經過認真的調查重審,王監生僱傭的打手、爪牙、偽證人紛紛落網,由他們的招供中,充分揭示了王監生的明謀、莆田知縣的貪臟枉法。於是,將莆田知縣、王監生繩之以法,論罪抵償。


  無辜受害的張寡婦得以昭雪,良田歸故主,張泗強無罪釋放。從那以後,城隍廟的香火更盛,祭拜者絡繹不絕。


※ ※ ※


  《太上感應篇》云:「凌孤逼寡,棄法受賄。」自古以來,弱勢者經常被世人給忽略掉,並且弱勢者經常遭受到社會上的不公平待遇,孤、苦、無依者原本已經是非常悲慘的事,但卻有人喜歡對這些孤苦人家使盡百般欺侮、挑釁,甚至於作弄,令孤苦人家倍受身心之苦痛,尤其是在內心深處所留下之傷痕更是難以癒合。


  一旦孤苦人家對世間人之觀感有了偏差,認為天下烏鴉一般黑,有時在忍無可忍之際,便會開始大規模的反撲,甚至於一整個村莊多人皆被其所屠殺。當然未必全部以屠殺手段報復,亦有憑自己認真奮鬥之後,登上高官顯位,再回頭對付當初無理欺侮自己的那些人,有時是對整個聚落都不存好感,因此只要該聚落或該欺侮過自己的人,與其他人發生分歧爭執時,則必定會審判給對方對而該員錯,乃至當庭將欺侮過自己的人,予以收押禁見。


  自古至今,只要有勢寡力單者,皆常遭受到強勢者之凌虐逼迫,更甚者有些不肖人喜歡找守寡之婦人麻煩,或是經常性的獻殷勤,軟硬兼施,目的在使寡婦能乖乖就範,任所欲為;有時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強行迷昏而後予以侵犯得逞,乃至珠胎暗結,被告上法庭,仍有各種管道及藉口為自己脫罪;甚而製造寡婦不倫假象,令無辜者陷罪,本身則無罪逍遙在外,如此之人乃人神共憤,災必臨,禍必至,早晚必有報應。


  更有執法者本該謀民之福祉,規劃民生動向,為人民圖繁榮,營造安和樂利之鄉土,豈料是執法之人有時仍知法犯法,將律法置於地上踩踏,視律法如無物,不斷收受惡官及劣等商人之錢財賄賂,買通各路關節,使惡劣行徑得以在合法包庇非法之情形下與日俱增。當然執法者利益也不斷增加,惡劣之輩因為有恃無恐作風更加猖獗,最後導致工程疏失不斷,原本不能放行之土地工程,竟能因為立身其位而唯我獨尊,筆劃之間任我喜歡。


  此輩倚法賣法的執法者,不因時代變遷而有所減少,反而是時代愈進步,貪圖名利、收受賄賂、巧立名目之方式更多更廣,亦有漂白黑錢之手法出現在各階層之執法者。難怪乎!只要天災一來,各地皆能看見禍亂不堪等災劫厄難產生,如此不但影響執法者在人民心目中之神聖地位,並且將來亦必牽動夙累、今生諸業障集結,令其家道中落,自身百病纏身,病苦之難熬,就如同人民身心苦惱痛苦一般,有時連想早些日子自我了斷解脫都不得其力,僅能在生死邊緣飽嚐各種痛苦及無奈,就如同人民處於生死邊緣之無奈苦惱一樣的苦。


  若能各自修改、戒除往昔之偏差行為,發心關懷孤苦弱勢族群、體恤寡婦及鰥夫之苦楚,予以設法改善其等生活環境,代圖謀生之方向,以助改善生活,則能獲福無量,災難消除,而禍去厄退。古聖先賢勉勵執法者云:「身在公門行善最速」,一個良好之政策能造福萬民,一個不貪財利且不包庇惡官、劣商之執法者,乃能還給社會一股清流,當執法者能夠身居正義、護航正法時,自然一切弘法者皆能將法義導歸於正知見,社會便在清新洪流中洗滌往昔污垢,成就吉祥安康之社會,自然福壽無疆。


消災延壽錄-第二十章  凌孤逼寡‧棄法受賄


身心如影隨形

蓮生/文

  隱居閉關久久,我一直以為,一個身子,一個影子,是分不開的,有身子才有影子。


  引申的說來,因果也是不可分的,善因善果,惡囚惡果,因果是如形隨形的。《太上感應篇》說:「過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研究哲學的人也發現,快樂與痛苦好像也是如影隨形,是兄弟,是姐妹。


  (一時的快樂竟然是永恆的悲哀)


  我個人發覺,佛教講的「業力」,緊緊跟著形體,如影隨形,絕對不差錯。


  所以,佛陀才說:


  「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


  「業」就是吾人的一切善惡思想行為,就叫「業」,好的思想行為叫「善業」,壞的思想行為叫「惡業」。


  凡夫有業,所以智就變成了「識」。


  聖人無業,所以識就轉成了「智」。


  佛陀說:


  「人生是什麼?答案是酬業。」


  《維摩經》說:


  「是身如影,從業緣生。」


  我個人隱居之後,知道「身」是客,修行是消除「業障」,身子亡後,如果還有「業」,業就隨因緣而生。如果「業」消盡了,心就出來了,此心是「真佛」了,是「佛性」。


  如果有人問我:


  「心多大?」


  「無邊際。」我答。


  「心多小?」


  「小如芥子。」我答:「甚至看不見。」


  「心在何處?」


  「何處都是心。」我答。


  請仔細體會我的這一番悟境,身是「客」,心是「主」,修行就是修心,非常重要,人人都有一顆「真心」(佛性)。


盧勝彥文集171冊《玻璃缸裏的金魚》身心如影隨形


2019年1月21日 星期一

母豬還債

  有一對年老的夫婦,他們老倆口生活無依靠,就從集市上買了兩頭母豬來養,生下來的豬仔就到市集上賣掉換點零用錢。

  幾年過去了,有一天,老太太做了個夢,夢到有兩人對她說:「我們快走了,我們欠你的還完,我們就走。」老太太醒後還納悶,沒誰欠我的呀!還什麼?

  不久,兩頭母豬又生下了兩窩豬仔,幾天後,老太太夢見那兩個人對她說:「我們要走了,欠你的己經還完,那我們就走了。」

  老太太說:「走就走吧!」

  第二天,那兩頭母豬就像有病一樣不吃不喝,晚上就都死了。老太太這才明白,這兩頭豬前生久她的,今生投身成豬來還債。她想:你們還完了,我也要把你們賣了換點錢。

  她與老伴剝了豬皮,把豬肉裝在三輪車上到鄉鎮去賣,她不敢在城裏賣,怕被畜牧局的人查住。誰知在鄉鎮上也被查住了,工作人員告訴她:「這病豬肉別賣了,看你這麼大年紀不罰你錢,拉回家埋了吧!」

  她與老伴就把豬拉回埋了,最後還對老伴說:「你看看,帳還完了,即使想再多要一點,還要不到一分錢!」

※ ※ ※

  有言道「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行。

  世間人今生俱備的福報與逢遇禍厄,都與前世造作相繫關連,因此世人需在今生努力修善積福,不造惡業,如此才能消弭宿業化解相應種種禍厄,增添本身福報。

  因果是不變定律,善因得善果,惡因得惡果。如前世造作種種惡因,其業因必隨此生投胎一併相繫如影隨行跟著此身,是以在此有生之年要懂得懺悔前業,不造惡業,平時的身口意都需保著善念善行善思維,這樣自能漸次釋消淨化業因,轉惡成善報。

慈聖雜誌-第一四二期

2019年1月20日 星期日

自家寶藏

  大珠慧海最初參見馬祖道一禪師時,馬祖道一禪師問道:「你從何處來?」

  大珠慧海答道:「我從越州大雲寺來。」


  馬祖道一禪師又問道:「你來我這裡有何事?」


  大珠慧誨答道:「我來貴處求佛法。」


  馬祖道一禪師再問道:「我這裡一無所有,求什麼佛法?自家寶藏都不顧惜,卻跑出家來亂求什麼!」


  大珠慧誨感到很疑惑,反問道:「不知哪個是自家寶藏?」


  馬祖道一禪師答道:「就是現在站在我面前問我的人,這便是你的寶藏。一切都具備和充足,沒有什麼欠缺的,使用起來自由自在,你何必還要向外求呢?」


  大珠慧海頓悟,認識到自己的本源心性。於是情不自禁地連連拜謝馬祖道一禪師。


  沒有一法可給人,如同貧漢無黃金;


  寶藏就在心中埋,悟后方知本不貧。


※ ※ ※


  欲免輪迴,跳脫火宅,終必向道學聖。聖佛是心,心是聖佛。心毋須外覓,不離己身中。色身是假,唯心是真,是故,人死百骸潰散,唯有長靈,蓋天蓋地。嗟夫!世人迷失已久矣,不識己心是真聖、真佛,不明己性是真法而向外求法,遠推諸聖,求佛而向外尋之,是言心外有佛、性外有法,偏執此念,縱歷萬劫苦鍊修行,如蒸沙作飯,徒勞無功耳。


  世人學道,當識自心,恆沙法門,千萬妙義,不求而自得矣。一切眾生,皆具聖人妙慧;一切眾生,種種幻化,均有聖佛妙圓之心。過去一切佛、菩薩,都是明心底之人;現在諸聖賢仙神,都是修心之人;未來學道者,當依如是法,莫向外求,心性無染,離諸妄緣,自可圓成也。


  世人當知,心外有法,生死輪迴;心外無法,生死不棄。諸法所生,唯心所現,無一切他法,一切由心作,故而,當心無所慾,心不見心,自可一切境滅,境滅不生,心不作矣。盼悟理明之!


回心思道-第五章 明心識道行修

2019年1月19日 星期六

對自己微笑

  剛剛參加工作,我不勉有些緊張,最怕看那一張張面無表情的的臉。這時,有一位三十歲左右的女同事很快引起了我的注意,因為她是這裡第一個向我微笑的人。看到她那張清秀的掛著微笑的臉,這一天我的心情就格外的好。

  慢慢地我發現,她有一面精致的小鏡子,每當午休時,她都拿出來照一照。她會獨自一個人對著鏡子微笑。有一次,我忍不住問她:“你為什麼看起來總是很開心?」她聽了我的話微笑了一下,給我講了一個她自己的故事。


  三年前,她得了乳腺癌,做過切除手術後,丈夫就和她離婚了。望著只有5歲的女兒,她淚流不止。她的丈夫拋棄了她,在她最需要關懷的時候。她以淚洗面地度過了很長一段日子,感覺天空都是灰色的……


  有一天,她站在鏡子前,看到鏡子裡映出了一張陌生的臉,那張臉蒼白的沒有一絲血色,顯得呆板、蒼老而又茫然。她嚇了一跳,這哪裡是自己那張年輕、俊美的臉啊!


  她努力衝鏡子笑了一下,那張臉明顯有了一絲生機;她又笑了笑,那張臉有了神采變得美麗起來。她的心情也隨之振奮了一下。“難道我就這麼憂怨地過下去嗎?」她對自己說,“絕不!無論發生什麼事情,我都要堅強、快樂地去生活。」她痛下了決心。


  此後,她常常對鏡子中的人笑,那人也就對她笑。她用業余時間搞文學創作,發表了許多文學作品,也收到大量的讀者來信,她活的很充實。她的工作做得也非常出色,每年的年終都能拿到很多獎金。她和周圍的人相處的很好,因為她常常對人們友善地微笑,人們也同樣回報她以微笑。


  聽了她的故事我明白了一些道理。懂得對自己微笑的人,她的心靈天空將隨之晴朗,懂得對生活微笑的人,將會得到一個美麗的人生。這個對鏡子微笑的女人,走出了心靈的低谷,相信未來是灑滿陽光的日子,成為一個真正懂得生活的女人。


※ ※ ※


  在這個五濁惡世裡,有很多眾生內心都快樂不起來,綜其原因,不外乎!其一,對過去的日子,充滿太多負面的想法;其二,對未來充滿太多悲觀的思想,造成當下根本快樂不起來。反觀,人群當中,亦有不少群眾面對過去的日子,乃存在有正面正向的觀點,並且對未來的人生充滿樂觀的態度;因此,當下能夠以積極之心態,努力認真的做好每一件事。


  社會的某些角落裡,有不少眾生由於對自己缺乏信心,所以做任何事情總是不夠積極,甚至已經握在手中的事情,卻找不到好的方法去完成。有時候感覺事情太難,乾脆就放棄不做,造成能力一直無法增長,像這樣的一種人,對於過去的生活老是抱持著負面的想法,總是認為老師沒教過,考試沒考過;因此,不斷的對過去的一切抱怨連連,又對未來看不到前景,於是每一天都快樂不起來,這種悲觀的思想,亦都只是個人因為不夠認真,不能積極做事,導致做事能力差,產生出來的心理作用罷了。


  開朗的人,打從心裡有充分的自修,做任何事完全盡心盡力在做,遇到有一時難以處理的事情,必定找其他人詢問方法,平時也會試著嘗試進行一些尚未知的領域,持續學習新知識,時時充實自己。於是對過去的日子,都懷著感恩的態度看待,自然看待未來的前景就產生出信心,如同遍滿光明之普照一樣,由於不斷的積極進取,勇往直前,故而其人生充滿自信,有了自信又肯培養各種能力,所以愉悅之心常能保持一整天而不消失。


  心中對於過去的苦,心懷感恩,並且轉化苦磨為成長之動力,這樣才能夠培養出做事情的能力,故而心懷感恩;因為喜樂,所以學習更有勁,每一個當下都非常用心認真,故對未來不陌生自然蓄勢待發也。


  奉勸眾生,理應不斷排除自我負面的思維,清除對未來悲觀的態度,積極把握當下,勤學習、多做事,樂觀進取,以創造美好光明的未來人生也。


寶德雜誌147期-述論:開朗與悲觀

2019年1月16日 星期三

修正自己的行為

蓮生/文

  我記得有一位修行人,他的座右銘我看了,深感受益,特錄之如下:


  言行學古哲,則德行進步。


  功名付天命,則恬淡心閒。


  報應念子孫,則不敢妄為。


  享受念疾病,則清茶淡飯。


  好辯易招尤,則沉默養性。


  廣交有善惡,則索居自全。


  多營會錢累,則省事守儉。


  逞能多誨妒,則韜光示拙。


  我想:


  一個人若能如此,修正自己的行為及思想,對學佛有大益。


  至少,已接近聖賢一大步。


  又:


  大喜蕩易心動。


  大憤怒傷氣性。


  大樂透傷身心。


  大哀傷傷情緒。


  行者須知,陰陽變化時心氣皆動,心氣太震盪,精神就散失,易有邪氣入侵,修行人喜怒哀樂均不可太超過,最宜做到中節之和,也就是中觀、中道、致中、守中。


  不可縱慾。


  樂色不節則精耗。


  貪姤不止則精散。


  萬病皆由腎虧起。


  人死皆因精枯槁。


  學佛有一句話:


  「人成即佛成!」


  為人若不如此,佛如何成?


  當你修到如此的境界時候,自然有很多諸天護法護佑。


  行者坐飛機。


  飛機之外有彩虹圍繞,保護著飛機。


  彩虹跟著飛機跑。


  一直到平安落地。


  這種現象非常的多。


  我至關島,傳授「綠度母」之法,也安立「尊勝佛母」塔。(全是第一)


  到了關島,天垂異象,五彩繽紛,如同煙火。


盧勝彥文集248《天垂異象》修正自己的行為

2019年1月15日 星期二

挨杖傷老

  漢朝韓伯愈是梁地人,天生秉性就非常純孝。他的母親平日管教很嚴,只要他稍有一點過失就舉杖揮打,而伯愈也從來不曾埋怨過,總是跪在地上任母親揮打。

  有一天,他又犯了過,母親也如往日一樣舉杖揮打,可是這天他挨打時竟然一反過去,傷心地跪在地上哭泣。


  他的母親覺得奇怪,便問他:「從前打你,你都能歡喜承受,今天卻為何哭泣?」伯愈一邊掉著眼淚一邊說:「過去您打孩兒,孩兒常覺疼痛,知道母親還有氣力,身體健康。但今日卻不覺得疼痛,知道母親已經年老力衰,體力虛弱,所以我忍不住傷心淚流,並不是因為您打得疼痛而不甘願承受啊!」


  韓母一聽,感動萬分,才知道伯愈是如此純誠孝順,關懷自己,不禁深深慰藉在心。韓伯愈的孝心,實在值得我們反省。


  後人有詩傳頌:體念母親情至忱,母箠輕重甚開心。一朝知母力衰退,領起心政淚濕襟。


※ ※ ※


  人生於天地間,誰無父母,若不藉天地陰陽之氣,父精母血而成體,豈有此身乎?既得此身,初生出世就知呱呱大哭,蓋已知生在世間乃受苦而來者也。


  此身經過母親十月懷胎之苦,三年乳哺之恩,父母養育之德,始能長大,既長,送入學堂求學,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之心情實無以倫比。學業既成,步入社會,有者不務正業,有者為非作惡,以貽父母憂,為人子者豈可如是乎?雖有不少賢孝子女能知孝行,以娛父母之晚年,但須知「樹欲靜而風不息,子欲養而親不在。」是故,父母在世之年應克盡孝行,莫待父母去世後則來鋪張葬禮,此乃無用也。唐詩雲:「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之句,人既死,雖以三牲五牲來奉敬,均無法領受也。


  為人子者,須知「烏鴉有反哺之情,羔羊有跪乳之義」,禽獸尚知孝行,人為萬物之靈,豈可不如禽獸者乎?願世人,應早悟「樹欲靜而風不息,子欲養而親不在。」之理,此言樹木雖有意立靜,怎奈風吹不息,不能自主也。就是說你的父母雖欲求長壽,但時限一到則不能由你也。三寸氣斷則永別人世,所以為人子女者應在父母健在之時,多行孝養,庶免父母去世之後始悔悟何不孝養父母,則時已晚矣。


《茫海歸舟》第四十一章述「樹欲靜而風不息,子欲養而親不待」

雙手一攤

  百丈山涅槃和尚,有一天對大眾說:「大眾給我開闢田園,我才給大眾說最了義的法語,說最了義的法旨。」

  於是大眾開闢田園去。


  等田園完成了。


  大眾歸來,請涅槃和尚說出最了義的法旨。


  涅槃和尚雙手一攤。


  眾人罔措。


  有一天,有位講《金剛經》的法師帶著數人前來禮謁慧海禪師,問道:「如何得大涅槃?」


  師曰:「不造生死業。」


  曰:「如何是生死業?」


  師曰:「求大涅槃,是生死業。捨垢取淨,是生死業。有得有證,是生死業。不脫對治門,是生死業。」


  曰:「去何即得解脫?」


  師曰:「本自無縛,不用求解。直用直行,是無等等。」


  《維摩詰所說經。不思議品第六》云:


  夫求法者。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眾求。


  夫求法者。無見苦求無斷集求。無造盡證修道之求。


  所以者何。


  法無戲論。若言我當見苦斷集證滅修道。是則戲論非求法也。


  唯舍利弗。


  法名寂滅。若行生滅是求生滅非求法也。


  法名無染。若染於法乃至涅槃。是則染著非求法也。


  法無行處。若行於法是則行處非求法也。


  法無取捨。若取捨法是則取捨非求法也。


  法無處所。若著處所。是則著處非求法也。


  法名無相。若隨相識是則求相非求法也。


  法不可住。若住於法是則住法非求法也。


  法不可見聞覺知。若行見聞覺知。是則見聞覺知非求法也。


  法名無為。若行有為是求有為非求法也。


  是故舍利弗。


  若求法者。於一切法應無所求。


2019年1月14日 星期一

不忍眾苦天賜福

  古時有一個人名叫伏湛,作平原郡太守時,才剛上任,正好遇到天下兵亂,年成歉收,大閑飢荒。

  伏湛心生慈悲,對妻子說:「天下老百姓都在飢餓之中,我們怎麼忍心獨自飽食呢?」便與妻子粗衣淡食,過著清苦的日子,並且把他的俸祿完全拿出來,分送給鄉里的鄰居、百姓,幫助他們渡過荒年。


  他這一念的慈悲不忍,愛護鄰里的真心,使他後來作到大官,同時被皇帝分封為侯,並且讓他子孫世世代代承襲爵位。


  可見人一念善心,天無不報。


※ ※ ※


  吾以為獨樂易,共樂難,獨樂乃假樂,不轉瞬間悲從中來,比比皆然。惟有共樂方算真真正正快樂,其味無窮也。同時佛教首重迴向,一切以眾生為中心點,私人祈求,亦先以眾生為首,務必普及於大眾。


  獨樂何樂?一人自酌試問味從何來?是以孔孟之論,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對於佛說甚為接近,所不同者,佛說更深一步,要以眾生共樂而樂耳。


雨華集-獨樂與共樂

2019年1月12日 星期六

滿口道不得

蓮生/文

  灌谿,「志閑禪師」,是史氏子。年幼時,由柏巖禪師處受披剃,受具足戒。


  而後參「臨濟義玄禪師」,臨濟才一見他,便當胸搊住。


  志閑叫:「領!領!」(明白,明白)


  臨濟放開手說:「且放你一頓。」


  志閑禪師離開臨濟義玄,到了「末山」參學。


  志閑禪師上法座說:「我在臨濟爺爺處得半杓,末山孃孃處得半杓,共成一杓。喫了,直至如今飽飽的,一點也不餓,一點也不饑。」


  僧人說:「和尚也讓我飽飽。」


  志閑禪師答:「滿口道不得。」


  又說:「大庚嶺頭佛不會,黃梅路上無眾生。」


  (盧師尊提示,開悟之後,得了「玄旨」之後,在佛法上,早已是飽足,真的不會再饑餓了。不用跑道場,不用另行拜師。而這開悟,就是「這個」,卻是不能說了出來,只能領會,而不能言說。志閑禪師說,大庚嶺頭佛不會,黃梅路上無眾生。這兩句話充滿玄機。聖弟子且看:大庚嶺代表六祖惠能,黃梅路代表五祖,六祖不會佛法,五祖路上無眾生,你若參這兩句,若還不會,就應該打屁股了,打到你哀爸叫母,真是蠢!蠢!蠢!)


  「志閑禪師」處。

  僧人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志閑答:「缽裡盛飯,鐼裡盛羹。」


  僧人說:「學人不會。」


  志閑說:「饑則食,飽則休。」


  志閑禪師上堂,說:「十方無壁落,四畔亦無門,露裸裸,赤灑灑,無可把。」便下座。


  (盧師尊提示,前則對話,可算是「方便」,饑則食,飽則休,是也。至於上堂說的話,是佛的「智慧」了,老天爺,此話一說,不知踏殺了多少人,這句話是開悟語也)


  我認為:志閑禪師把這「玄旨」,講得太白了,太明了,太露骨了。


  還會不會?不會的是「白癡」。


  僧人問:「如何是一色?」

  志閑答:「不隨。」(妙答)


  僧人問:「一色後如何?」


  志閑反問:「有闍黎承當也無?」(妙問)


  僧人問:「今日一會,只教何人?」


  志閑答:「不為凡聖。」


  (盧師尊提示,這一句「不為凡聖」是何等的精彩啊!一語道破天下玄機,若再會不得,簡直是令我氣死了也!)


盧勝彥文集224冊《對話的玄機》滿口道不得

2019年1月11日 星期五

麻衣相法

  邱長春來到河東時,看見一座莊院開著大門。他便想進去化齋,正好有一個小廝走了出來。

  邱長春說:「我是遠道而來,特到善莊化一頓飯。」


  小廝聽了,即入內去,過了一會兒,手中捧著一盤飯菜出來,放在莊前的石墩上,請長春用飯。


  當長春正要來吃時,忽然看見一位五十餘歲、鬚髮半白的老先生從裡面走出來,瞧了長春一眼,用手在盤內取了兩個蒸餃給長春,其餘的叫小廝端進去。


  邱長春心中不太高興,對老先生說:「那位小哥捧飯食出來,與貧道結緣,您為什麽叫他端回去呢?莫非老先生捨不得,或者貧道不堪消受,請您明示!」


  老先生笑著回答:「只有一頓飯,我怎麽施捨不起呢?這是因為道長無福消受啊!」


  邱長春大驚說:「我連一頓飯都消受不得,其中必有緣故,希望老先生明白教導我!」


  老先生答道:「愚下自幼精通麻衣相法,行走江湖多年,斷人窮通壽、榮枯得失,毫不差錯,江湖上給我取個綽號,叫做賽麻衣。剛才我觀看道長的相貌,是不得吃飽飯的。如果吃飽一頓飯,便要餓上好幾頓,不如少給一點,使你頓頓有得吃。這是愚老一番好意,非捨不得也!」


  長春聽了,點一點頭說:「老先生正說中我的敗處,不差分毫,請您為我重相一遍,看我修行能成道否?」


  賽麻衣又為邱長春仔細看相一番,然後說:「不能!不能?休怪愚下直言,我看你鼻端兩條紋路,雙分入口,這叫做蛇鎖口,應主餓死,其餘別處部位雖美,然終不能免此厄。此厄既然不能免,又怎麽成道呢?」


  邱長春問:「這凶相可以改嗎?」


  賽麻衣答道:「相定終身,有什麽法子改變呢?除非死了一次才能消除。不管你是富貴貧賤、在家出家,該餓死的終究會餓死,逃躲不過,無法可解。」


  邱長春聽了賽麻衣的一番話,心裡涼了半截,辭別賽麻衣,一心想學伯夷和叔齊兩位賢人知命順天。走到溪邊,在大石上餓了八天。因為他是修行人,神氣飽滿,不輕易餓死。如果換上平常人,早已一命嗚呼了。到了第九天,上游下雨漲水,邱長春等死等得不耐煩,跳入水中,聞到飄流水中鮮桃的香氣,伸手拿來吃,不覺精神大振,饑渴頓消。


  他想:我在水邊命不該絕,一定要在高山上才會死。於是,他走上秦嶺,找到一間人跡罕到的小廟中,偃臥在蒲團上,又餓了八、九天。


  遇到了十幾個強盜,因為做了一樁好買賣,一來獻神,二來分贓,所以帶飲食來廟中聚餐。


  其中有位名叫趙壁的強盜叫邱長春來吃湯麵,邱長春不肯吃,他將邱長春扶起來,抱住腦殼,灌了兩碗,邱長春霎時肚裡飽暖,恢復生機,口中埋怨說:「看看我的大事已妥;又遇到你們這些人,弄這莫名其妙的飲食給我吃,使我又要多受一番磨難,真是求生既不可得,求死也費許多工夫!」


  邱長春視死如歸、順天知命的態度引起強盜們的興趣,強盜們想接濟一些銀兩給邱長春,他不肯接受。邱長春說:「諸位與我不同,我前生從未佈施救濟別人,所以今生無法消受別人的供養。諸位是前生存有債賬,那些人騙了你們的錢財,所以今生相見攔路討取,加倍償還。如果對方沒有欠你們,你們即使遇到他,也輕輕放他去了!」


  邱長春一番話,感動那群強盜洗心革面,改過向善。


  後來,邱長春想將自己鎖在樹上餓死,有一位采藥人告訴他:「你這麽做實在太傻了!你的迷執多麽深啊!相貌決定終身,只對一般人而言,如果是大善或大惡的人,相貌就不一定准。


  相有內外之分,有心相和面相。外相不及內相,命好不如心好。大善人的相隨心改變,心好相也變好,該死者反得長壽,逢凶化吉,遇難成祥。大惡人的相也隨心改變,心惡相也變凶,該善終的反而惡死,轉福為禍,喜變成憂。


  所以福壽綿長的人一定是忠厚傳家;壽命短促必定為人輕薄;該貧賤而轉富貴是由於他心存濟世;該富貴反而貧賤的人是因為他只意圖利益自己;該餓死反而吃用不盡的人,是因為他愛惜米糧;該吃用有餘反而受饑餓的是因為暴殄天物;子孫賢貴的人必有好生之德;沒有後嗣的人,大多沒有仁慈心。


  這是心相的大略,面相又有什麽做為呢?何況你是大修行人,能扭轉乾坤,改變造化,相怎麽限定你呢?只要你從心性下功夫,有決心有毅力,有一天必會成就道業。否則憑白餓死,死後也難免當餓鬼,在生既然對眾生無益,死又有什麽用呢?」


  這一席話,使邱長春如夢初醒。他努力用功修道,果然修煉成仙。


  後來,賽麻衣又見了邱長春的面貌,大吃一驚說:「老朽只知相面,不知相心。現在道長相隨心變,是我所沒預料到的。從前你雙紋入口,叫做蛇鎖口,應主餓死,如今這兩條紋路,雙分出來,繞在承漿位上,這承漿又生了一個小紅痣,配成格局,叫做二龍戲珠,貴不可言,應受帝王供養,福德不可限量,豈是愚老所能知道的嗎?」


  《七真史傳》


※ ※ ※


  人生在世,有貧賤,也有富貴之不同,有賢、有愚、有不肖之差異,蓋皆是人道環境影響所致也。故曰:「前世種因,今世受果;今世種因,來世承擔。」


  所以今世能安享之富貴褔祿、聰明伶俐、長壽安樂者,乃前世種善因而今世之福報也,相反的,今生貧賤落魄、愚昧鈍癡短壽者,乃前世惡累今世之懲也。


  富者,係能擁有相當的資產;貴者,在於己身及子孫賢能;福者,能無憂無慮、豐衣足食;祿也者,平日知足守己、安份樂道也。


  然榮華富貴,福祿齊全,亦不過瞬息短暫之間,猶如電光石火一般。「人生在世奈如何,無事瞬息幾十秋,夢覺醒迷春已遲,若無遭遇不心修。」不知早醒修身養性達道,是無法上登天界,成證正果,所以用詩點醒夢迷之客,須點盞明燈,照得靈性光明燦爛,待上步天梯登玉京,才是真正的富貴福祿。


禪化闡道篇第四輯-富貴福祿

2019年1月10日 星期四

志退三獅

  自小出家,一心皈依佛法且悟性頗高的法顯,一直深感於經書律法的欠缺,便立志到天竺尋求原典。

  法顯六十二歲那年,他終於與同學慧景、道整兩人自長安出發,向西行去!


  他們行經流沙、走過大漠、也越過經年積雪、峭壁高聳、人煙罕至的蔥嶺。最後,就在他們終於抵達天竺之際,他的兩位同行卻因無法忍受酷寒侵襲而撒手人寰,獨留法顯一人,繼續未完的志業。


  那天晚上,法顯至寺院中投宿,寺僧們紛紛勸他:「從這兒在往前去,路途十分艱險,且山裡還有許多吃人的獅子,你還是趕快回去吧!」


  法顯卻想也沒想地說:「我萬里跋涉,為的就是要到靈鳩山尋覓佛典。如今,我既已抵達天竺,怎可在就要到達目的地時,讓數年的虔誠心意盡付諸流水呢?」


  眾僧見勸不到法顯,只好派人護送他。


  到了黃昏,他們來到耆闍崛山前。


  「看來,今晚必須在這兒過夜了。」法顯望了望天色說道。


  但,護送他的僧人,一聽見山裡的獅吼不斷,隨即便嚇得丟下法顯一人跑掉了!


  法顯只得獨自坐下,燃香禮拜,感謝佛祖恩德。


  深夜降臨,果然有三隻獅子走到法顯跟前,朝著他不停地搖尾舔唇。法顯不為所動,只是不間斷地誦經。


  過了一會兒,法顯輕輕撫摸獅頭,對牠們說:「如果你們是要害我,請等我誦完經;但若你們是來考驗我,那麼,你們現在就可以走了!」


  聽了法顯的話,這三隻獅子,竟果真乖乖離去。


※ ※ ※


  意就是意念,由念所生之一種希望,是非常空泛之一種企圖。佛家叫做妄念,道家叫做虛無,儒家叫做幻覺。


  意是煩惱根源。因為意念是由六根六塵之感染,加以業力之作祟而起。故意念是由外誘而生。如不能控制,必起得心。欲得不達,則後果不堪設想。所以佛家要止念滅念。


  志就是心中決定不移的一種方針。既定此志,無論任何環境亦不放棄。佛家叫做願,亦叫誓,道家叫做向,儒家叫做堅持。


  志是心願,願從心起。只要一心一德,依循正軌,毅力實行,必有成果。


  故有意不如立志,立志一心向佛,必可究竟。


雨華三集 3-意志

2019年1月9日 星期三

空煩惱

  有人說,煩惱是「還沒惹上麻煩,就必須透支的利息。」美國人最可恨的敵人之一,就是煩惱。它像搖椅一樣,必須消耗不少體力,卻只能在原地打轉。

  李奧‧巴斯卡里歐說:「煩惱非但不能減輕明日的哀傷,反而會剝奪今日的快樂。」


  今日的美國人,為了忘掉煩惱所吞服的藥丸,比有史以來任何國家的任何種族都有過之而無不及,這是非常糟糕的事。查理‧梅爾博士說:「煩惱對人體的循環及整個的神經系統都有負面的影響。沒聽說過有人因為工作過度而送命,但的確有人死於疑心病。」懷疑會帶來煩惱,一般而言,造成煩惱的原因是不了解真相。


  其實從數學的觀點而言,煩惱實在毫無意義,怎麼說呢?心裡學家和其他研究人員告訴我們,我們所煩惱、憂慮的事情當中,百分之四十根本不會發生,百分之三十已經成為既定的事實。另外有百分之十二是無端對健康產生掛慮。


  還有百分之十是生活中無關緊要的芝麻小事。這樣結算下來,就只剩百分之八了。換言之,美國人所擔憂的事當中有百分之九十二是杞人憂天,但非無益,反而有害身心。


  怎麼樣才能減少煩惱呢?那就是-改變不了的事,就不要耿耿於懷、坐立不安。例如:我每年搭機的路程,經常長達二十萬哩。飛機班次偶爾會取消或延誤。此刻,我就坐在候機室中等待適合的班機。這時候,苦惱、生氣,根本毫無作用。但是如果我把握時間,寫完這一節,就掌握了時間。像這樣把生氣、失望所浪費的精力,用來做有益的事,就是化消極為積極。


  換言之,在生活中遇到不如意的事,不要一個勁兒的愁眉苦臉、煩躁不安,要積極採取行動,少煩惱、多行動。


※ ※ ※


  人生在世,要突破煩惱,創造快樂的人生,必須要調整觀念。人在生活中憂煩與快樂,只在心頭一念之差,萬事想得開、看得破,研究道理,才會了解人生真諦,正如神秀所言:「身似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塵埃就是煩惱妄想,不要放在心頭,隨時要打掃乾淨,心情就輕鬆,心裡就愉快。佛之掃三心,亦是一樣,過去心因以往之事再回首、再度煩惱,變成多餘,未來心因世事如棋日日在變遷,提早煩惱亦是多損精神而無益。只有現在心是不得已,掃心法曰:「風來疏竹,風去而竹不留聲;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事來心應,事去而心不留痕。」


  古有一老太婆,育有兩子,大的賣雨傘,小的賣布鞋,若晴天就煩惱大的雨傘沒生意,若下雨天就煩惱小的布鞋沒生意,可說是每日煩惱不斷。有一天,遇到一個明理之人告訴她,妳要改變觀念,若是遇到晴天,小的布鞋生意一定很好做,若是遇到雨天,大的生意必定好,如此觀念一改變,那麼以後每日一定是開開心心的。老太婆聽後,覺得有道理,認為自己過去怎麼如此的呆,從此以後改變觀念,每日生活得很愉快。


  世間萬物皆是上天借給你們生存之時使用,是暫時的保管而已。有一鄉下人,非常欣賞珠寶和金飾用品,可是無錢可買,結果觀念改變,有空閒的時間就到銀樓,站在玻璃櫃前欣賞櫃內之珠寶,直到心滿意足,而向店家道謝。老闆問說:「為何向我道謝?」鄉下人說:「這些金銀珠寶只是欣賞而已,人家買回去亦是欣賞,然而您讓我欣賞又不用花錢,亦不須為保管而煩惱,很安心又快樂。」


   一個人的智慧有限,經他人一提醒就會覺醒,覺者,「學」字頭,學後豁然貫通就有見識。修道亦是如此,理障障菩提,修道人有的時候被理障阻想不通,疑者成怪,經前輩他人一提點理通,心情就愉快。


  是故,修道要不恥下問,才能進步,學要問,謂之學問。


寶德雜誌155期-述論:調整觀念

2019年1月8日 星期二

賭城的三家名店街

蓮生/文

  走過「凱薩」飯店(HOTEL),藍天白雲的名牌商店街。


  走過「阿拉丁」飯店(HOTEL),藍天白雲的商家。


  走過「不垃圾哦」飯店(HOTEL),的名牌店。


  「不垃圾哦」是超級名牌,「凱薩」是名牌總匯,「阿拉丁」是中級名牌店。


  想起一位名人的名語:


  「我總算明白,經過了百貨名店街,才知道世界上有很多的東西,我是不需要的。」


  我也是這樣想,很多人穿名牌、戴名牌、用名牌,而天涯一遊僧,只是「念佛持咒」的走在名店街。


  名店街對我來說,只是一種奇景或是奇觀,就像「賭城」內的賭博機器,一台又一台的牌桌,都值得我在恬靜中,心情愉快又賞心悅目。


  看著人潮洶湧的來來往往,看著賭客聚精會神的臉,也自然帶給我對整個人生的遠大看法。


  對賭。


  對名店街。


  對色情。


  我都看透這些現象,只是人生的瞬,過眼雲煙。更知道萬物全是空空如也,全要歸於原始。這種看法,在「賭城」中,更容易感受到,我可以從面對「名店街」學習到這些。


  對於「賭性」,對於「物欲」,對於「色欲」,在拉斯維加斯,應有盡有。但,面對它,才更覺悟到這一生應該怎麼活下去,才能不虛此生!


  大隱隱於市,我能夠在「賭城」閉關,才算是真正的高人,在「賭城」,更能精進。


盧勝彥文集175冊《天涯一遊僧》「賭城」的三家名店街

心念純淨.妙用無窮

本道院副院尊觀音菩薩 登台

聖示:凡事要三思,話說得太快,可是收不回來的,一般人常常因一句話說得太快,導致給自己沒有迴轉的餘地;所以,說話要三思,否則會造成終身的遺憾。


陳生:學生恭向恩師頂禮五叩首!


菩薩:賢生免禮!


陳生:平常要養成講好話的習慣,才不會一時改不過來。有時候我們把很多事情,把一切一切的事情都攬在身上,結果放不下來;因此,不能看得到平靜的那一面,好像很多很多事情都是這樣。


菩薩:世人牽掛著很多事情,牽動心情,影響行為,想要把它做好,愈是想做得好,就愈是做不好;有時候想找一個東西,愈找就愈找不到,有沒有同感。


陳生:嗯!愈是想把地掃乾淨,怎麼愈掃愈發現有灰塵,是什麼原因?


菩薩:當你哪一天心情不好,隨便掃掃,你會發現掃得很乾淨,不想找的東西,它卻跑出來;究其原因,乃因為你沒有執著的心,而有平常心。


   是以,世人要做好一件事,若是要做得好,除了專心之外,還要有平常心;換句話說,就是把執著的心放下,把要好的心完全放下,這就是平常心。


陳生:喔!所以靈性很奧妙,靈性在我們不知不覺中,在我們投入當中,它就會產生一種妙用,這就是靈性的妙用,稱為:靈機,亦可稱為:靈感。譬如:我在練字,剛開始不太流利,但是寫久了,慢慢地就比較流利,在流利當中,就會覺得自己的字很有韻味。


   所以,凡事要專注,要選擇一個目標,專注做一件事。喜歡寫字,就選擇這個目標:寫字,寫久了就愈順,等到順的時候,就會變成妙用,妙用的時候,就是:靈活。


菩薩:人的妙用,是自然而然讓靈性慢慢地專注投入,而產生的妙用。任何事物都是跟人有關係,慢慢去了解,很多事情產生妙用之後,才會有韻味。


   所以,你們在做任何一件事情都會產生妙用,譬如:有的人煮飯煮得很好吃,你們會想,同樣是煮飯,為何會覺得這個人煮得特別好吃?因為這個人很用心在煮,又有善的心念,想要煮出香噴噴的好飯給人吃,當然煮得好。可是另外一個人也是同樣的盡心,卻不怎麼好吃,這是為什麼?因為他在善的心念,已經夾雜著不好的念頭,以致影響到煮飯的功夫。


   凡此種種,皆是一個人的「靈」所產生的妙作用。


陳生:也就是說,從專心投入當中,逐漸產生興趣,從興趣當中,產生很多智慧,就是妙用的產生。所以,我們只要投入,不管我們是否為廚師,不管哪一件事,只要投入而且專心之後,放下自我障礙,妙用自然流露。


菩薩:然也。修道在修什麼?簡單地說,就是在修掉日常生活中外境所造成的種種如波浪般不平衡的心態,除了降伏、忍受或化解之外,並且要能保持平靜。


   世人如能常率性而行,即能得到很多真實的東西,即是所謂的自然。大自然天地之間就是一股自然的氣在流動,人不能自然就是背天,縱使你們得到很多的東西,那亦是不自然的。


陳生:所以,一個人的內心要知足、知止,與其凡事保持在巔峰狀態,豐盈圓滿,十分得意,倒不如預留餘地,適可而止。如同水盛在任何器皿裡,都不能太滿,太滿了就會溢出來;所以,在溢滿以前,就要趕快停止,不能繼續增加。


菩薩:是以,保持謙虛處世之道的人,不會自滿,正因為不自滿,即使遭到失敗,過後又會取得圓滿的成功。


   可。停筆。 吾退!


陳生:謝謝恩師指導!恭送恩師聖駕五叩首!


寶德雜誌-第162期

2019年1月7日 星期一

言行舉止

  有一年輕人問智者:「為什麼有的人不能容人呢?」

  智者答:「因為有的人心太小,小到只能容下自己。」


  「為什麼有的人常常迷失于自己的心靈呢?」


  「因為有的人心太大,欲望太大,無邊的欲望讓他們迷失了人生的方向。」


  「哪怎樣才能看見一個人的心呢?」


  智者用筆在紙上畫了幾竿搖曳的竹、幾朵飄逸的雲、一湖蕩漾的水。


  智者問年輕人:「這畫的是什麼?」


  「風。」年輕人答。


  「風無形,你是怎麼看到畫上畫的是風呢?」


  「風雖無形,但物有形,竹、雲、水有形,通過這些有形物體的移動,我們便看到了風。」年輕人說。


  「心無形,但一個人的言談、舉止有形,同樣我們可以通過有形的言談、舉止,看到一個人的心,看到一個人的內心世界。」智者答。


※ ※ ※


  道修者需明,莊嚴自己是不論在日常生活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更要返照心念,在心不能有偏差思維,在言行上不可有惡言或惑言,諸不淨語論,在行為上不能作出違背良心與迫害事情,何以要先注意這些問題?


  乃心如有偏差的念,易使行為造作罪業,念不淨妄想紛飛,心不淨貪嗔痴不減,故修行是要止斷一切不善念頭與行為,這是需由莊嚴自己作修。


慈聖雜誌 - 第一五四期

2019年1月5日 星期六

隨意執法

  漢文帝時,張釋之擔任執法的廷尉一職。有一次,漢文帝乘車經過一座橋,有一個人突然從橋下跑出來,因此驚嚇到漢文帝的馬。漢文帝非常憤怒,於是把人交給張釋之。

  張釋之依照法令,判處這個人罰金。漢文帝生氣地說:「這個人嚇到了我的馬,害得我差點受傷,你竟然只判他罰金?」


  張釋之說:「法令規定本來就是如此。法令公告應該是由天子與百姓共同遵守。若是隨意加重處罰,百姓又怎麼能信服呢?連法令都不能讓人信服,百姓又要如何守規矩呢?」


  類似的情形也曾發生在隋文帝時,當時的執法官是趙綽。隋文帝在位期間,為了表示自己的寬容仁慈,幾次修改法律,廢除了一些殘酷的刑罰。但是他本身經常不顧法律的規定,隨意下令殺人。


  例如他的臣子辛擅,因為聽說穿紅褲能官運亨通,因此總是穿紅褲上朝。隋文帝認為他是妖言惑眾,於是下令判處他死刑。


  趙綽立即向皇帝請命:「法律並未規定朝臣不可以穿紅褲,辛擅不足以死罪。」對於趙綽的逆耳之言,隋文帝感到非常生氣,打算把趙綽和辛擅一同處死。


  趙綽堅決表示說:「臣一心護法,死不足惜,但是辛擅罪不至死,絕不可殺!」趙綽的態度震撼了隨文帝,因此赦免了兩人。

我解釋四禪

蓮生/文

  人問:


  「什麼是初禪?」


  盧師尊答:


  「初禪有粗住及細住,重點是安坐、端身、攝心,氣息調和。初禪的覺受,如我的實修經驗,這些全是初禪之相也,被稱為八觸十功德。」


  人問:


  「什麼是二禪?」


  盧師尊答:


  「二禪已無八觸十功德,深信勝實之功德,有喜、有樂、輕安、一心。」


  人問:


  「什麼是三禪?」


  盧師尊答:


  「已能捨非及捨受,已能無染,只有意識之樂,心已寂然。」


  人問:


  「什麼是四禪?」


  盧師尊答:


  「離開了三禪之樂受,得無苦亦無樂。長養自己的功德,心如清水。」


  人問:


  「聽說有五禪是嗎?」


  盧師尊答:


  「已無自我,無生。」


  人問:


  「聽說四禪各有天相匹配是嗎?初禪在何天?」


  盧師尊答:


  「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共三天。」


  人問:


  「二禪在何天?」


  盧師尊答:


  「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


  人問:


  「三禪在什麼天?」


  盧師尊答:


  「少淨天、無量淨天、徧淨天。」


  人問:


  「四禪在什麼天?」


  盧師尊答:


  「無雲天、福生天、廣果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無想天。」


  人問:


  「五禪在什麼天?」


  盧師尊答:


  「已不在二十八天。」


  人問:


  「為什麼有人說,四禪八定,請釋之?」


  盧師尊答:


  「四禪者,是色界的四禪。八定者,色界的四禪再加上無色界的四禪,合稱八定,無色界的四禪是識無邊、空無邊、無所有,非想非非想。」


  人問:


  「為什麼有人修到四禪,還會下三途惡道之中?」


  盧師尊答:


  「因到了四禪,不求五禪,自己認為已無人能勝,生傲慢心,稱無涅槃,便生邪見,一有邪見,地獄現前,便墮落到三惡道之中。」


  人問:


  「五禪到底是什麼?」


  盧師尊答:「無生。」

盧勝彥文集261《定中之定》我解釋四禪

2019年1月3日 星期四

患難中能守

陳希夷仙翁 降

詩曰:繁花易盡化煙塵,茅舍蕭蕭霧影沈。

   莫道凝寒多苦意,人生福祉是輕貧。

聖示:吾今日降著:「人間的智慧」


  第十五章 患難中能守者,若讀書,可作朝廷柱石之臣;安樂中若忘者,縱低才,豈非金榜青雲之客。


  白話:


  艱苦患難的時候還能夠堅持道德操守、不隨波逐流的人,如果讀書,走仕途之路,一定是國家的柱石之臣。


  身在富貴,而不沉溺於安樂,有憂患意識的人,這種人縱然才學比較低,未必就不能夠金榜題名、青雲直上,成為國之良才。


  說明:


  「貧而無怨」和「富而不驕」是人生中最難以突破的兩種境遇,因此,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中,還能堅持自己的操守,不隨波逐流,不改變自己的意志之人,就絕非泛泛之輩。


  例如,後漢三賢之一的大思想家王充,他年少時家境貧困。其他孩子喜歡惡作劇,王充卻不喜歡戲弄他人。當其他孩子們興致勃勃地去玩捉迷藏、騎馬打仗,或是到野外爬樹、掩雀捕蟬……,王充卻是努力讀書寫字,而不是跟著大家戲耍貪玩。


  王充平日除了學習儒家經典《論語》、《尚書》,每日諷讀千字外,同時,又不斷修養自己的品德。後來,雖有機會去京師進入太學讀書,但因王充家貧無書,故而常遊逛洛陽市肆,靠著過目不忘的能力,博覽群書,因而精通百家之言論。


  王充由於看到民間言談充斥著迷信忌諱,世傳儒書有許多荒謬之處,因此以道家的天道觀為立論宗旨,主張生死自然、力倡薄葬,並以事實驗證言論,講求理性邏輯思辨的檢驗方法,經過三十多年的努力,寫出了名垂千古的《論衡》一書。


  又世之人都冀求安樂,然而安樂往往是經過許多艱辛困難,才能獲得。所以,有的人取得安樂後,便忘卻以往的艱辛,也忘記了往昔跟他一起打拼的人,甚至,一腳踢開當初共患難的人。如此之人,縱使他得到一時之名利,但也不會維持太久,也難有大出息之日。


  而「安樂中若忘」是指不耽於安樂,隨時存有憂患意識,這樣的人,即使才學低一些,人木訥老實一點,也照樣是國家的人才,未必就不能夠金榜題名,青雲直上。為什麼呢?因為能夠擔當重責大任的人物,都是具有遠見、胸懷大志者,如果又能不被富貴所迷,這就是國家所需的人才。


2019年1月2日 星期三

四諦法

  有一個人在窮途末路時,偷了出家人的一襲僧衣,想冒充出家和尚到處化緣。

  一開始化緣的第一家是一對孤苦無依的老夫婦,正在為生計而牛衣對泣,突然看到有一位和尚站門口,趕緊請他進來坐,而誠懇的邀請和尚開示。


  因為假和尚根本沒有唸過佛經,那懂得什麼說法開示?然而老夫婦一再的懇求,急得假和尚滿頭大汗的冒出一句「苦啊!」其實是在為自己的處境叫苦。


  沒想到老夫婦忙接道:「對!對!對!人生真的很苦惱啊!」


  假和尚想到要騙一口飯吃竟也這麼不容易,不覺嘆了一口氣道「難啊!」


  老夫婦聽了「噗通」一聲跪下來,雙手合掌說:「師父!您真是活菩薩!您說得對!『人生真是又苦又難啊!』」


※ ※ ※


  佛祖最初度人,就是用四諦法。苦諦、集諦、滅諦、道諦,就是四諦。


  苦諦:人生八苦,生、老、病、死之外,還有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等共為八苦。(五陰熾就是精力過剩,終日苦思,火氣衝天,無所發洩。)為人知苦,就可以決心去了生死。


  集諦:苦之來源,必有集起原因,故名集諦。苦是迷的果,集是迷的因。前生所作所為,今生要償報,前世之惑和業就是造成今世苦果之原因。欲了苦果,須斷我想及貪瞋痴種種煩惱所招集的苦因。


  滅諦:滅就是消滅。消滅今生所受各苦,許多人以為一死便可了事。殊不知今生雖死,眼前的苦可以暫時免受,但來世又要輪迴,又要繼續受苦,豈不是多此一舉?因此要了生死,才是徹底辦法,才可以滅苦,所以滅是悟的果。


  道諦:如何能滅苦?就要憑道諦,道是通達涅槃之道,亦即佛法。從佛所說,依佛所行,聞佛所敬,不苟不懈,此謂道諦。因此道是悟的因。


  四諦的要義,就是世間一切苦,不是註定,而是基於業因。人生苦痛的根源,因我想及貪瞋痴三毒而作業生煩惱。所以欲除苦痛,不得不斷煩惱,為斷煩惱,不得不修道,此乃佛學之基本修行教法也。


雨華再集 -51-四諦法

2019年1月1日 星期二

刻苦習慣

  有一天,一頭豬跑到馬廄裏去看望他的好朋友老馬,並準備留在那裏過夜。

  夜深了,該睡覺了,豬鑽進了一個草堆,躺的舒舒服服的。


  但是,過了好久,馬還是站在那兒不動。


  豬問馬:「為什麼還不睡覺?」


  馬回答說:「他這樣站著就算已經開始睡覺了」。


  豬覺的很奇怪,就說:「站著怎麼能睡覺呢,這樣一點也不安逸的」。


  馬回答說:「安逸,這是你的習慣。作為馬,我們習慣的就是奔馳。所以,就是在睡覺的時候,我們也隨時準備奔馳。」


  肯吃苦、個性堅毅往往是成功的要件之一,而沉湎於安逸、苟且之人卻已漸漸遠離成功而不自知。


※ ※ ※


  心理學曾有一項研究,認為一個習慣的形成,至少必須重複二十一次。同樣的,若要創造一個新習慣來取代舊習慣,除非有強大的自覺與毅力,否則仍要靠自我要求才能有所改善。


  剛開始時,或許有點痛苦,像是早起或運動等習慣的養成。然而一次、兩次、三次到二十一次或更多時,我們會開始享受一個嶄新的自己。習慣是好的,它讓我們省時有效率,但我們不應讓習慣造成我們保守、封閉、不求進步、不肯創新,形成抗拒改革的「逆變」心理。


  南丁格爾曾說:「成功的人通常都保有失敗者不喜歡的習慣,因為他們願意做自己並不十分樂意做的事,以獲得成功的果實。然而失敗者卻只願意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最後只能接受令人不甚滿意的結果。」


  成功‧來自重複做簡單的事情。


  從陌生到熟悉,從改變到適應,本不是一件易事,但也不是艱難的事。只要再試一下,多做幾次,懂得虛心檢討,懂得自我調適,會有很大的成長空間。痛苦只是短暫的,凡事只要養成習慣就好了。


  人都是在原諒自己的那一分鐘開始懈怠。

出生為的是什麼

蓮生/文

  人問:


  「我生人世,是為什麼?」


  我答:


  「吃飯睡覺。」


  問:


  「父母未生我之前,我在何處?」


  答:


  「生前無處所。」


  問:


  「生後呢?」


  答:


  「生後便是非。」


  問:


  「這其中有何意義?」


  答:


  「佛出世間。」


  問:


  「如果連佛也不識如何?」


  答:


  「一條泥鰍。」


  問:


  「在人間工作賺錢又如何?」


  答:


  「土牛耕石田。」


  問:


  「娶妻生子又如何?」


  答:


  「做牛做馬去!」


  問:


  「讀書又如何?」


  答:


  「混個飯吃吃!」


  問:


  「不只混飯,當大官呢?」


  答:


  「換一個大碗公!」


  問:


  「人說,樹死留皮,人死留名?」


  答:


  「刻個墓碑作紀念。」


  問:


  「據盧師尊所說,人生什麼意義都沒有了?」


  答:


  「說有也有,說沒有也沒有。」


  問:


  「不懂?」


  答:


  「有者,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無者,一場閙劇而已。」


  問:


  「想有者,欲何處找明師?」


  答:


  「目前,盧師尊而已!」


  問:


  「盧師尊!你貢高我慢。」


  答:


  「我貢高我慢,但,卻能令人豁然開悟。」


  問:


  「是真的嗎?」


  答:


  「我非瓦礫,是真金也。」


  (我說人生事,大只如此,諸聖弟子,尚有何話可說)


盧勝彥文集267《靈光隱隱》出生為的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