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衛.布瑞納是美國著名戲劇演員,出身貧寒。中學畢業的時候,同學們都得到父母的禮物:有新衣服,有貴重的飾品,甚至有小轎車!
大衛回家問父親:「我會得到什麼禮物呢?」
父親從口袋裡掏出一枚二十五美分的硬幣,鄭重地放在大衛手裡,說:「去買一張有招工廣告的報紙--它是你通往世界的通行證。去闖世界吧,它現在已經屬於你了。」
大衛做過各種各樣的工作,最後在戲劇表演上取得了成功。
很多年以後,大衛才真正明白:當初父親並不是跟他開玩笑。父親給他的,是一個世界。
阿津達是達尼入巴地方的人。他的職業是賣木材,因為家裡非常貧窮,所以他早晚都在想著財富。他完全沒有世俗的任何其它雜想,只是想著發財,因此他一個人居住著。
一天瑜伽士甘巴拉經過這裡,看到他就問他:「你住在這裡真靜,沒有別人也沒有噪音,但是你心裡都在想著什麼呢?」
他回答:「瑜伽士,我心裡想的只有世間的財富,其它是什麼都不想的。但是雖然我心裡想,卻是什麼也沒有。」
瑜伽士告訴他:「我有可以得到財富的方法,但是你可以來修持嗎?」
他回答:「我當然可以,請你教我吧。」
瑜伽士就給了他上樂金剛的灌頂,並且給了他基本的圓滿次第的教授:
欲望能成何處有?如同石女所生子。
若能捨棄欲望心,自身如同虛空界。
自心禪觀成明星,自心即是真財神。
自心真實顯現時,九種欲望皆成就。
他就依照瑜伽士所教授的來禪修,對於財富的妄念落入于星星中,而星星也融入於天空中,妄念消失了。
上師又來看他,問他修持的怎樣?他回答:「沒有任何攀緣,沒有任何妄念。」上師就又教導他:
虛空本質原為何,可否於空建高樓;
欲立顏色與相狀,依此禪觀繼續修。
他依此禪修,了悟了上師教授的意義,得到了大手印的成就,阿津達大師的聲名遠播,他在三百年中教導心的本性來利益眾生。最後,他帶領了許多弟子即身前往卡雀空行淨土。
古時候有一對夫妻,又懶又饞,而且都十分貪心,為了一點小利也互不相讓地爭吵不休。因為這對夫妻不願干活,所以家裡很窮。
有一次,只剩下一點點錢了,用它剛好可以買三張大餅。
大餅一買回來,丈夫和妻子就趕緊一人抓了一塊吃起來,生怕動作慢一點被對方搶去了。很快,兩人就各自把手裡的大餅吃完了。還剩下一張,兩個人吃不夠,他們又都不情願把餅讓給對方吃,虎視眈眈地盯著餅,一言不發地對峙著,心裡又想吃掉它,又對對方心存顧忌,不敢貿然動手去拿。
可這樣耗下去也不是個辦法啊。過了半晌,丈夫想出了一個主意:「這樣吧,我們來打個賭,誰先開口說話,誰就不能吃那塊餅。」
妻子回答道:「賭就賭,我一定不會輸給你的。」
於是,夫妻倆就這麼呆呆坐著,一言不發,連打個噴嚏都盡量小聲,生怕是自己先開口說話而吃不成餅了。
漸漸地,夜幕降臨了,這夫妻還沒賭出一個結果來。有個小偷趁夜出來作案,聽到這一家悄無聲息,一點動靜也沒有,以為屋裡沒有人,就撥開門栓,溜了進來。
小偷躡手躡腳地走到堂屋裡,一看桌旁竟然還端坐著兩個大活人,嚇了一大跳,暗叫不好,准備逃跑。
可是他發現這兩個人都只盯著他看,臉上的表情有些驚恐,卻既不動也不講話。小偷心裡好生奇怪,不過這會兒他也顧不上細想,大著膽子拿了幾樣東西。看看兩人有什麼反應,只見兩人都流露出可惜心疼的樣子,但還是不動不語。
「這兩個人莫非得了什麼呆病吧。管他呢,先拿東西要緊。」小偷把這對夫妻家裡值錢的東西全都放到一起,用一個大包袱捆成一堆,准備帶走。
夫妻倆眼睜睜地瞧著,心疼極了,但誰都不願先開口說話。
小偷走的時候,見妻子長得不錯,又順手去調戲她。丈夫仍然無動於衷,妻子再也忍不住了,跳起來大喊:「來人哪,抓賊呀!」又衝丈夫罵道:「你這個笨蛋,為了一塊餅,連有賊都不喊一聲,真是蠢到家了!」
丈夫見妻子終於開口說話了,高興得一把抓過餅大笑道:「哈哈,夫人,你終於認輸了,我就知道我一定會贏到這塊餅的!」
蓮生/文
有一位有錢人,到西藏去旅行,遊山玩水之際,去參拜了一座喇嘛廟。
他看見喇嘛廟很殘破,一時發心,便拿出一大筆錢,要替喇嘛廟重建。
廟裏面的住持喇嘛仁波切(活佛),非常興奮又感激,便認定這位有錢人是轉世的「卡確活佛」再來。
他對住持說:「我不是活佛。」
喇嘛說:
「我認定就是。」
「我根本不懂佛法。」
喇嘛說:
「不懂也可以當活佛。」
結果,這位生意人,竟然由一個普通人變成了仁波切(活佛)。他自己也拿不定主意,惑於虛名。
他回到自己的國家之後,被媒體大大的炒熱,他成了一位不是藏人的活佛。
他是該國的第一人。
他戴上佛冠。
坐上最高的法座。
穿上了喇嘛裝,許多藏人喇嘛亦來護持,顯教密教的大和尚大喇嘛亦來擁戴,他一下子,儼然成了一位仁波切(活佛)了。
他替人摸頂。
他替人加持。
他替人灌頂。
他只要念了一句:「嗡。阿。吽。」座下的人群,眾善信便掌聲如雷。
他也學了一些儀式,粗淺的佛法,自己也蓋了一座大廟,有模有樣的,有樣學樣的,成了一位轉世的仁波切,這是他根本就沒有想過的人生轉變。
他生意不做了,從此當起了大活佛,大活佛好處多多。
眾生不疑有他:
一、他是經過認定的「卡確活佛」轉世再來。
二、媒體炒作認可。
我在陰間,見到了這位仁波切(活佛)。
冥王問他:
「汝悟入否?」
他答:「不知。」
冥王問他:
「佛法的見地?」
他不能言。
冥王說:「汝對悟入不知,也不具見地,當個活佛仁波切,只是裝模作樣而已,如此誤盡天下蒼生,實在可惡。如今罰汝轉世去當箇裝模作樣的狐狸去!」
他大叫:
「非我之過?」
「誰之過?」冥王問。
「認可我的法王。」
冥王大笑:「這位法王也是箇不具眼的,未來更是一隻瞎眼狐狸。」
「媒體呢?」
冥王說:「瞎鬧!」
我見到如此的「地獄變現」,覺得甚是可怖,一個不學無術的人,如果被拱上寶座。
不是樂。
而是苦。
我現在有一個問題,問大家:
「汝悟入否?汝佛法的見地如何?」這問題看來簡單,但,亦不易回答,學佛的修行人,宜老老實實修行,修出個見地,如果不如此,裝模作樣,小心將來變現成另一隻狐狸。
盧勝彥文集187《地獄變現記》又是一隻野狐狸
有一對姓徐的兄弟,住家相隔有十幾里。二人約好共同奉養母親。哥哥生活極為貧困,有一次輪到他要供善母親,可是家裡的米糧短缺兩天不足,便對母親說:「米糧不夠,您暫且前往弟弟家,日後孩兒一定補回這兩天。」
可憐的母親,只好一路奔波,好不容易到了弟弟的家門口,弟弟卻不肯讓母親進來。還說:「哥哥供養您的日子還沒期滿。」
母親傷心的在門外說:「你哥哥米糧短缺,不得已才要我來!」
誰知道狠心不孝的弟弟仍然堅決的拒絕。他母親在屋外聽到屋內飯已煮熟的聲音,而這時她也正飢腸能輥,便哀求兒子讓她吃點飯止個飢。
不料這作弟弟的反而暗中叫妻子將飯藏在床上,用被覆蓋著,不讓母親找到。毋親只好含著眼淚轉回到大兒子家。
不久,忽然雷電交加,這作弟弟的被雷劈死在屋內,他的妻子也死在門邊。這一對不仁不孝夫妻的下場值得世人深深警惕!
參閱《雲居山誌》的記載。
某位禪師聽說雲居山真如寺的道風非常好,就想到雲居山去參訪。當禪師走到山下已經是晚上,就在瑤田寺掛單。晚上在房間打坐,護法神示現說:「你到雲居山來幹什麼?你和雲居山只有一粥之緣,因為你在雲居山只擔過一擔土。」
第二天,在瑤田寺上過早課、吃完早飯出發,往山上走。因為走錯山路,到中午十二點多才到,已經過了午膳時間。
到客堂登記掛單後,到大寮,飯也沒了,鍋巴也沒了。當天來客多,吃光了,禪師沒飯吃,只能喝喝茶,打坐休息。
晚上有工人在工作,有煮稀飯,禪師就吃了一點稀飯,他想:「既然是一粥之緣,難道明天早上沒有早飯吃嗎?」
第二天,上大殿早課後到齋堂,剛好有兩個和尚在吵架,然後打了起來。有一位師父去勸架,他們不理,這位師父去報告方丈,方丈說:「遷普單,全部遷單。」〈就是把掛單的出家眾請走〉。
把客堂的知客喊來,有十幾個人全部遷單,禪師沒有吵架,也在遷單之內,必須馬上就走,當然也不會讓你吃早飯。
禪師走在路上,想:「護法神講我只有一粥之緣,我真的就只吃了一餐稀飯。」後來,他四處雲遊,最後又轉到雲居山的南昌縣。
禪師有個同學,姓張,擔任南昌太守,他就到張太守家借住一宿。張太守很高興,正想要找他,正好他自己來了。他問:「你找我幹什麼?」
張太守說:「南昌轄內的雲居山,有個真如寺,方丈往生了一個月,缺方丈。大寺廟,沒有文化修養的人當不了方丈,我就考慮到你。我們從小在一起讀書,你文采好,以後你不願考功名,你出了家,我想推薦你。」禪師微笑不語。
晚上吃晚飯時,禪師說:「上次我去過的。就吃了一餐稀飯,就遷單走了。」
太守大笑說:「當時,你是掛單清眾,知客遷你的單,你要是當了方丈,誰敢遷你的單?除非當官的去。我明天親自送你去真如寺。」
第二天早晨,禪師沒有出房門,張太守頗為疑惑,就去敲門,沒有回應,只好把門打開,發現禪師已經坐化了。張太守派人去請雲居山和尚來,就在雲居山下一個小山坡,把他火化,並為禪師造一個塔,以及錄誌他的經歷事蹟在石碑上。
孔子說:「我死以後,子夏的學問會越來越好,子貢的學問卻會退步。」
曾子心中疑惑,問:「為什麼呢?」
孔子道:「子夏喜歡與比他賢德的人在一起,而子貢卻喜歡與不如自己的人在一起。
不瞭解他的兒子,可以看看他的父親;
不瞭解一個人,可以看他所交往的朋友;
不瞭解君主,可看他所任用的人;
不瞭解一個地方的土質如何,看那兒長出的草木狀況便可知道。
所以說,跟善人一起,就像到了長滿香花草的房子裡,時間久了之後,也不覺得香了,因為已經與它同化。
而跟不善的人一起,就如同走入出售鮑魚的店裡,時間久了,也不覺得臭了,因為也被它同化了。
硃砂放的地方,往往會變成紅色;而貯藏漆的地方,就變成了黑色。
因此,君子必然謹慎地選擇與自己在一起的人啊!」
蓮生/文
虛雲老和尚說:
宗宗無宗。
法法非法。
門門亦是。
這些是「隨方解縛」而已。
我(盧師尊)講《維摩詰經》到〈方便品第二〉時。
我體會到「隨方解縛」:
維摩詰大士,在毘耶離城中,正是「隨方解縛」度化眾生,例如:
他以富足,資助貧苦的窮人。
他守戒律,影響犯戒之人。
他忍辱修養,攝化動輒嗔恚之人。
他精進,度化懈怠之人。
他禪定,度心浮氣躁的眾生。
他無上智慧,攝化愚痴迷妄之人。
他是居士,但,持戒清淨。
有妻小,但,修清淨行。
有六親,但,無世俗煩惱。
衣著華貴,但,相好莊嚴。
飲食吃飯,但,禪悅第一。
至賭場,但,勸誡世人。
涉足外道異端,但,引人入正法。
旁通世典外書,但,提倡佛法。
又:
他賺了很多金錢,但濟貧是第一要務。
他走街串巷,但,以佛法饒益世人。
他講經說法,但,以大乘為主。
他在學校講堂,用正見教導孩童。
他入青樓妓院,勸世人淫欲之過患。
他入鬧市酒館,是度醉生夢死之人。
又:
在長者中,宣說殊勝法門。
在居士中,說除貪欲、執著。
在貴族中,講如何修持消除我慢。
在婆羅門中,教人去除自大。
在大臣中,教人公正誠實。
在王公中,教人守正不苟。
在王子中,教人忠孝兩全。
在宮女中,教恪守本分。
在平民中,教福德善根。
在梵天中,教培植大智慧。
在帝釋天中,教三界無常義理。
在護法天中,教如何護持佛法。
我個人以為維摩詰居士的這些方法,主要的目的,就是「隨方解縛」。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也記載了觀音菩薩化身千百億。
為的是度千百億不同身分的眾生。
這是:
「四攝法」:
布施。
愛語。
利行。
同事。
有一位自許開悟的行者來問我:
「盧師尊!有本尊嗎?」
我答:「有。」
他說:「我認為無。」
試問:「若無本尊,我如何教化眾生,修本尊法?」
盧勝彥文集第296冊《送你花一朵》隨方解縛(二)
一個衣衫襤褸的乞丐到一戶富人家乞討食物,富人讓乞丐在園中等待,自己去廚房取食物。
乞丐看到園中的梅花開的艷紅。不一會,富人端出一碗熱騰騰的飯菜給乞丐,乞丐道謝後離開。忽然又轉身說:「您家的梅花非常芳香。」
富人聽後非常吃驚,他從沒想過窮人也會賞花,還有就是自己從未聞到過園內梅花的香氣。
於是,他小心翼翼地慢慢走進梅花,終於聞到了梅花含蓄、清澈的芬芳。
能聞香的乞丐也是富有的人。好的物質條件不一定能使人成為有品味的人,壞的物質條件也不會遮蔽人精神的清明。
※ ※ ※
現今世界科學發達,物質豐裕,對外尋求享受與成就,已成為人人競逐的目標,然而正因為如此,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對於自己身心瞭解的程度,反變得極其有限,因此內心一直都處在散亂的狀態中而不自知。
大學有云:「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然而自無始以來,一般人的心習慣了散亂,總是不停地四處投射,故而雜念紛飛,擾苦不安。
因此若是能藉由正確的禪修方法以調身、調心,不但可以減少煩惱雜念,降低內外壓力,發掘身心的最高智能,而改善人生、健全人生,甚至可以隨著禪修力量的加深,讓人身心和悅、輕安舒適,安住在不起執著,不起妄念的修行境界,一生受益。
《圓覺經》云:「無礙清淨慧,皆依禪定生。」一個人修行若光悟卻不實修就會成為頑空,而禪修可以藉由精神專注的「止」,和五蘊正觀的法門,透過觀察自身來淨化身心,助益修行者培養正念、正知,保持內心不受染污,達到正定、清淨、覺悟、明心的境界,如此不只可以自利,未來更可以影響他人而利他也。簡為序。
禪修的重要 序
釋迦牟尼佛 降
眾生在人生歷程中,不論事、不論物,甚至不論任何景像,諸此種種在歷程中,總會產生事、或物、或景像:是什麼?由表象或其形體,而判斷「是什麼」。
因此在人生歷程中,不同階段產生許多「是什麼」,以及許多判斷;卻交叉出許多後來的判斷,推翻前面的判斷!唐代禪師青原惟信在《五燈會元》中,有三句話頗富禪機,更為後世所深諳熟知,三句話即是:「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
三句話道盡人生歷程中,所發展心智及歷程,是禪師參禪學佛三十年之勘悟!在一般人而言,第一句「見山是山」:因為眼睛所見山,即是山,是千真萬確矗立眼前,無可懷疑!此時是人生中最純稚時期,心無雜歧,眼見即真。
第二句見山不是山:此時因已歷經學習認知、乃至思考,因此眼見是山,但會思考山乃石岩所累積,並非憑空生成。此時是人生開始因學習產生思考及認知,所以推翻以前「眼見山即是山」之判斷。
第三句見山還是山:在人生歷經苦難及挫折,更因思考已更務實,所以又推翻前一判斷「見山不是山」,而恢復眼見即是!
此三階段恰如人生歷程,舉例而言:有個即將溺水之人,當下心中最重要是什麼?只有求存活命而已!當他獲救之後,展開人生歷程,或因緣際會飛黃騰達;當時絕非只是求存活命而已,他認為人生是什麼?即是他的欲望:有錢要更多錢、做官要更大的官!當在最後,即將要失去生命時,他才又猛醒是要什麼?生命存活而已!
『唯心宗』之唯識教法,對此三句解釋更是深層涵遠,將我人之心識藉此三句完全涵蓋:
第一句見山是山。此時是初始進入修行領域,一切端憑眼、耳所見聞依法修行,絕無疑義;以眼根所攝即憑以為真。
第二句見山不是山。在修行有段時日之後,或因深入經教,或因善知識相互薰陶習受,因此自身思考更入深層,知道滄海桑田、物換星移;見之雖為山,實則在若干年前或若干年後,山已不是山。加上唯識所闡述教義之認知||絕非萬象不變;萬法唯心,真假、虛實絕非「眼見」即是,因為眼根亦是虛而不實!
第三句見山還是山。在此階段,歷經數十年人生歷程之學習、認知、思考、乃至修行,已將自身思考沉澱,恢復純稚,知道縱然以前不是山、以後不是山;但是眼前絕對是山,因為此一肉身絕對無法穿越此山。因而在眼見是山,又恢復見山即是山!
在本心之見性中,我人如何在種種虛幻,及現實交替中分辨真假?由前述中,眾生當可知道:「見」是我人初心之純稚、到學習之染著、直至沉澱之認知;只有「智慧」才是本心,才能見性!
直指本心之見性—第三章 是什麼
虞孚向計然先生請教謀生之道,學到了種植漆樹的方法。三年後,漆樹長成,虞孚開始割漆樹樹皮,取得數百斛漆,準備運到吳國販賣。
虞孚的妻舅對他說:「我經常到吳國經商,知道吳國人很喜歡裝飾,漆工很多,所以漆在吳國是上等商品﹐我曾經看過賣漆的人把漆葉熬成膏狀,摻入漆中,利潤可以提高一倍,而買的人毫不知情。」
虞孚聽了很高興,就照他的話,將漆葉熬煮成膏狀,也有幾百甕,和漆一起運往吳國。
當時吳國與越國關係惡化,越國的商人不能前往吳國通商,吳國人正愁沒有漆用。吳國的商人聽說有漆賣,就很高興到效外迎接,把虞孚帶入吳國,殷勤款待,招待他住在旅館裡。
吳國商人看到虞孚所帶來的漆,品質很好,於是約定很快就帶錢來買。虞孚高興極了,夜裡取來漆葉所熬煮的漆膏加入漆中,等侯吳國商人前來取貨。
不久,吳國商人如期而至,卻發現漆甕上的封條都已換成新的,於是起了疑心,向虞孚表示要改變約期。
等到二十天約期到時,虞孚的漆全壞了。虞孚因此血本無歸,失去信用,最後淪為乞丐,客死吳國。《郁離子.虞孚》
如果虞孚肯實做生意,不貪求,或不故意賣弄詐術的話,就算不能獲得暴利,也還不致於客死異鄉,只可借一時唯利是圖、見利忘義,終於使他得不償失,自食惡果。
※ ※ ※
今之社會生活範圍甚為複雜,加之人與人之間之交往趨向於繁複,故古信義之風則漸趨於淡薄,不論是信守、交易、交往等都已失落原本之道德性,使得整個社會紊亂起來,故道德省思之呼喚,不由得不提醒之。
由於人私欲利心之影響,在生活上就因而失落「信與義」二字的敦厚,人主要對自己有利,就會失守信義,不管他人之死活,只要對自己本身有益,也會違背良心,棄守信義,故社會上常有生意被倒閉的現象,以及錢財被吃的情況,比比可見,言語如不能將之信守,其言不堅,如人之言而無信,則其義必蕩然,真值深思,如果無法信守信義,再多的契約,法院的公證都是枉然,古之人只一諾,就值千金,何來之政府法院之公證呢?由此悟之,就可見現今社會此道德失落之嚴重性,且已達人人不能守信的嚴重地步矣!值得深思。
盼世人在吾今日之提示後,能盡量省思自己,不要使此之道德永遠無法收拾。
社會道德省思-第八章 信義道德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