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30日 星期一

積德免天災

 

  參《覺園筆記》的記載。


  清朝道光、咸豐年間,牛樹梅先生擔任寧遠府知府,為官清廉,公勤謹慎,政績顯赫,民眾一致稱頌。


  有一天夜間,忽然發生大地震,全城房屋倒塌,死傷百姓無數,府衙也損毀多處。牛樹梅的兒子不幸遇難,他自己的跟也受傷了,行走很不方便。


  牛樹梅感到非常憤懣,就書寫了一篇疏文來質問城隍尊神,大意就是指責城隍享受萬民香火,卻不加以保護。全城這麼大,難道都是惡人嗎?就連自身為官,也是問心無愧,而兒子竟然死了,自己也受了傷。難道真的是天道不足憑信、神明鑑察也有差錯嗎?


  到了深夜,牛樹梅夢見城隍派人來請他前往城隍廟,按照賓主之禮坐下,對他:「先生書寫了一張疏文,以文字相指責,理直氣壯,可惜不能明瞭鬼神之道以及因果報應之理;所以,請君前來一談,以解釋其中的猜疑以及誹謗。凡是天地浩劫之形成,都是由於眾人積孽所導致的共業,非偶然。


  是故,浩劫之形成,乃是眾人造惡積孽所導致。天地制定一次的大地震,冥界必須準備五十年之久,此次地震的災難,冥冥之中,冥界已經進行了五十年的調、記錄〈備註:人間可能沒有五十年。〉凡是不應遭受災禍的人,都已經遷移到別處;如果是近期造下新的罪孽者,又將其遷移過來,即便是臨時也會有出入變化,不會漫不加詳,置人民生命於不顧。」


  牛樹梅有些不服氣,問道:「既然如此,難道全城中竟然沒有一個善人嗎?我和我兒子也要遭到罪譴嗎?」


  城隍神:「還有三人家例外,確實難以在短期遷走,現在都安然無恙。一家是某街的節婦,三世孀居,撫養一個小孫子;一家是某醫生,生平不賣假藥,有請他看病的,即使是深夜下雨、道路泥濘,也即刻前去,盡心療治;一家是賣油餐的老婦人和她的小孫子,全都沒有遇難。先生回去訪就能找到,不會欺騙於你。


  先生的兒子前生業重,是無法避免的。就連先生本來也在劫數之,因為居官清廉,所以得以從寬,只是傷了跟。總之,上天賞罰,慎之又慎,決不偏私。既無無妄之災,亦無倖免之理。先生勉力做個好官,將來會升到『陳臬』〈即是:按察使〉的官職。」


  牛樹梅辭謝,並致以歉意,然後回到陽世。


  牛樹梅醒後,到處訪,果然找到了節婦和醫生,都是全家安然無恙,只不過因房屋矮小,被兩側的房屋遮擋住,所以沒有發現。


  只有賣油餐的老婦人,經過多次找,才在房屋椽子支撐形成的角落裡發現。經過詢問之後,老婦人:「平時在這裡做生意,凡是遇到老弱殘疾的人,即使錢不也賣給他們,偶爾也會施捨,不要他們一文錢。


  在地震前一、兩天,買油餐的人忽然增多起來,供不應求,於是帶著她的小孫子夜裡做油餐以備出售。地震發生後,祖孫二人被蓋在倒塌的房屋下三天,就用油餐充飢,因為壓力太大,自己無法出去,沒想到現在得以重見天日。」


  牛樹梅聽後,大為驚奇,從此以後深信鬼神因果報應的道理,更加勉力做一個清廉好官,後來果然升到為四川按察使。


2025年6月28日 星期六

茶禪

 

  中國禪宗傳到日本後,深刻影響了日本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日本著名的茶道,花道,就是從禪功中派生出來的,分別源自禪僧和普茶與插花供佛。

 

  早期的茶道,花道大師,都曾經歷過長期的禪修。千利休,就是一位精通茶道的禪者,他七時,便在寺廟跟隨禪師習禪,他的茶道也因此具有了神奇的靈氣,名聞全日本。

 

  一位外地茶館的老闆,對千利休在茶界的盛名百思不解:一樣的茶葉,一樣的泉水,為何千利休沖出的茶湯深受人們喜愛?一定是他的茶具不同一般。於是他給千利休寄去很多錢,希望購買一些能增進茶味的茶具。千利休收到錢後,全都給他買了白色的茶巾。

 

  茶館老闆收到千利休寄去的包裹,打開一看,全是白色茶巾,不禁大吃一驚,以為千利休搞錯了,但是,包裹裡還有一封信,上面寫道:「對於茶道來,只要有了潔淨的茶巾就足了。」

 

※ ※ ※

 

  人心本喜清靜,奈何受慾所牽,而沉浮於六道之中,實可嘆也,世之人若欲回復本來清淨,應減少六根與欲求之觸緣,使心不亂為先,再者觀空悟道,以智慧超外境,常存正大之心養己浩然正氣,久久行之,自能不受慾苦而造罪造業也,思悟之!

 

人生莫遲疑

  一名成功人士聲稱影響他一生的最大的教訓,發生在他六之時。

 

  有一天,他外出玩耍。路經一棵大樹的時候。突然有什麼東西掉在他的頭上。他伸手一抓,原來是個鳥巢。他怕鳥糞弄髒了衣服,於是趕緊用手撥開。

 

  鳥巢掉在了地上,從裡面滾出了一隻嗷嗷待哺的小麻雀。他很喜歡它,決定把它帶回去餵養,於是連鳥巢一起帶回了家。

 

  回到家後,走到門口,忽然想起媽媽不允許他在家裡養小動物。所以,他輕輕地把小麻雀放在門後,蔥忙走進室,請求媽媽的允許。

 

  在他的苦苦哀求下,媽媽破例答應了兒子的請求。他興奮地跑到門後,不料,小麻雀已經不見了。一隻黑貓正在那裡意猶未盡地擦試著嘴巴。小孩為此傷心了好久。

 

  這件事給了他終身有益的教訓,他由此得出一個結論:只要是自己認為對的事情,不可優柔寡斷,必須馬上付諸行動。不能做決定的人,固然沒有做錯事的機會,但也失去了成功的可能性。


2025年6月26日 星期四

唯佛與佛

 

蓮生/文


  二00七年三月二十六日晚上禪定,看見諸佛放光,包羅天地,虛空讚偈:


  諸法皆由我。


  雲遊不染塵。


  古今無遍數。


  豈不是先生。


  我叫了一聲:


  「三山九侯先生!」


  「正是,正是,唯佛與佛。」


  我頂禮。


  空中有諸多大光明雲,有聲音曰:


  「佛之一字,並非人人均能知曉,故只能唯『佛』與『佛』。」


  「自古以來,實無一人能悟得,大乘沒有,二乘更沒有,因為無悟得,才稱唯佛與佛。」


  (此句至要)


  「如果深入探究,是佛俉,而非悟佛,應做如是觀。」(此句至要)


  「人掉入水中,必溺斃。人離於水,反可自活。」


  「悟非前世,悟非今世,悟非來世,悟超越過去、現在、未來。」


  「不要去想悟,想悟亦非悟。」


  「想悟而去修行的僧人,是凡夫。」


  「不要提『求』之一字。」


  這些聲音,我聽得明白,一字一句記在心中,我想「三山九侯先生」所講的正是「唯佛與佛」的至要。


  借問:「聖弟子,會否?」


  是佛悟。


  非悟佛。


  請問是什麼義?


  我出定後。


  打開「五燈會元」看見一篇「逍遙和尚」:


  鹿西和尚問逍遙和尚:


  「念念攀緣,心心永寂。」


  逍遙和尚答:


  「昨晚也有人這麼。」


  鹿西和尚問:


  「什麼?」


  逍遙和尚答:


  「不知。」


  鹿西和尚逼問:


  「請和尚。」


  逍遙和尚以拂子就打鹿西和尚。


  鹿西和尚拂袖便走了。


  逍遙和尚召眾法,只


  「頂門上著眼!」


  這「頂門上著眼」五個字,道盡了「唯佛與佛」,三山九侯先生所示的,我全了了也。


  我知眾生:


  「念念攀緣,心心求寂」真是該打。


  眾生問我:


  「什麼是悟?」


  我答:


  「不知。」


  眾生逼我


  「請蓮生活佛盧勝彥說。」


  我答:


  「頂門上著眼!」


盧勝文集194冊《夢幻的隨想》遇「三山九侯先生」


2025年6月25日 星期三

魯隱公之死

 

  魯惠公死的時候,第一夫人仲子的兒子軌應當繼承王位,但因為軌年幼無知,不能執政,群臣共議立魯惠公的另一位年長的兒子息姑為君,就是魯隱公。


  魯惠公還有一個兒子,名叫羽父,陰險毒辣,詭計多端,為求太宰職位,對魯隱公:「主公已繼位為國君,國人悅服,將來還可傳位給子孫,現在軌年齡已大,恐對主公不利,臣願設計為主公除掉隱患。」


  魯隱公立刻制止他:「你怎麼可以這種狂話呢?軌應當繼承君位,我不過暫時攝政而已。我已經派人在菟裘(山東泗水)建築宮室,準備遷居養老,不久就要傳位給軌了。」


  羽父見計謀不能得逞,又怕軌知道了對自己不利,於是連夜去拜見軌,挑撥:「主公見你已經年長,恐來爭位,特召我入宮,要我加害於你。」


  軌聽信讒言,便向羽父問計。羽父:「先下手為強,我們不如這樣:主公每年冬月必到城外拜祭,拜祭時必住在大夫家。我們預先派遣勇士,充作僕人,雜居左右,等他睡熟,把他刺死,將來就把這君之罪歸於大夫。」軌答應事成之後封羽父為太宰。


  羽父按計殺了隱公,立軌為魯桓公,討伐了大夫,自己也當上了太宰。(《春秋左傳.隱公四年》)


2025年6月24日 星期二

象王行處絕狐蹤

 

  汾州(治所在今山西汾陽)太子院善昭禪師,首山省念禪師之法嗣,俗姓,太原人。


  善昭禪師出家受戒後,即策杖游方,遍曆禪席,每至一處,稍作停留,隨機叩發,這樣先後共參禮了七十一員善知識。


  雖然他收穫不小,但是未能徹旨。


  善昭禪師後來到河南汝州首山座下。


  初禮首山省念禪師,善昭禪師便問:「百丈卷席,意旨如何?」


  [百丈卷席,指百丈懷海禪師初參馬祖,先因野鴨子公案,被馬祖拽其鼻孔而開悟,第二天馬祖上堂法,百丈遂上前卻座席。]


  首山和尚道:「龍袖拂開全體現。」


  善昭禪師又問:「師意如何?」


  首山和尚道:「象王行處狐蹤。」


  善昭禪師一聽,言下大悟,當即禮謝首山和尚。


  禮拜之後,善昭禪師道:「萬古碧潭空界月,再三撈摝(捕撈)始應知。」


  當時,在場的還有一位參學僧人,那僧問善昭禪師:「見何道理,便爾自肯?」


  善昭禪師道:「正是我放身命處。」


  象王比擬自性,狐蹤比塵勞萬象,當自性顯現時,一切妄相自消。


  世間的萬事萬物就像水中月一樣,直到再三撈取失敗過後,始知一切實不可得。


修子戒殺放生.長養菩提慈心

 

本道院副院尊觀音菩薩 登台


陳生:學生恭向恩師頂禮五叩首!


菩薩:賢生免禮!


陳生:曾經在佛寺聽師父了這麼一則故事。有一位心懷仁慈的賢達,出生在一個以宰羊為業的人家。長大成人後,父母準備要將殺羊的家業託付給他。


然而慈悲的孩子看到羊隻臨死前的掙扎與哀鳴,心中有如刀割,不忍見其被殺,於是憂傷的懇求父母不要再殺羊了,並堅定表示不願接下這個殺生的行業。


但是他的父母一生都以宰羊為生,眼中只看到宰羊所得利益,不願放棄這個賺錢的行業。兩人不能理解孩子的懇求,便商議一個妙計,一定要讓孩子有勇氣持刀殺羊。


於是,他們將孩子和一頭羊、一把利刃,一起關在屋中,並恐嚇孩子:「如果你不殺了羊,你就無法出來再見到天日,你也吃不到任何食物。」


孩子被父母關在屋,看著這頭茫然無助的羊,再看看一旁的刀,想著:「我如果殺了這隻羊,將來必定終生都要從事殺生行業。這是何等殘忍的事,我豈能為了自己,而殺害這些無辜的生命!」於是,拿起刀結束自己的生命,希望藉由自己的捨身,能讓父母有所覺悟,從此停止殺生的行業。


菩薩:殺生,是指故意斷有情之生命。眾生都愛惜自己的生命,小至蠕動的蟲蟻也一樣畏懼死亡。諸佛菩薩教導諸子應以慈悲心、平等心看待一切眾生。不殺生,即是尊重一切眾生的平等,而佛法提倡吃素的原因,就在不忍眾生受苦的慈悲心。


故事中的這個孩子,會因捨身護生的善行,死後即得生天的善果。


陳生:世間的刀兵戰火,眾生遭受烽火連天無情的殺劫,都是由於殺業所造成。人與動物不斷地互殺,彼此生死輾轉於六道之間,生而又死,死而又生,永無休止。


有一次,寒山大師經過一個村莊,一人家正好娶親,賓客高朋滿座,主人殺雞宰羊宴請賓客,客人們吃得正歡喜時,寒山大師卻於門前放聲大哭。


主人問他:「為什麼哭泣?」


寒山大師便念了一首偈:「六道輪迴苦,孫子娶祖母,牛羊為上座,六親鍋煮。」寒山大師以詩句來表達眾生無始以來互相食噉殺戮的悲慘。


菩薩:《楞嚴經》云:「以人食羊,羊死為人,人死為羊。汝負我命,我還汝債,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生死。」可見六道眾生實可悲,不了解因緣果報的道理,而一再地胡為妄作。若能明白一切眾生都與你們有親眷的關係,都是你們生生世世的父母,怎麼忍心去殺害他們呢?想想一隻動物臨死之前的嚎啕哀叫,心裡是何等悲傷無助!


陳生:修行人發菩提心,行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菩薩行,長養慈悲心是最重要的。


基於慈悲心,護念動物的苦,知道眾生都有佛性,有這樣的正知正見而發心茹素,就是慈悲。更進一步,積極地護生、放生,就是真正的慈悲心、平等心。


菩薩:修行,就是要修正行為,讓你們不執著這個肉體,而是運用這個業報身,聽經聞法,用功修行,即是所謂的「身安自在」。


飲食只是為了支持這個色身,讓你們可以繼續修行。為了自己的貪欲,在三寸之舌上費盡心思,讓魚兒開腸破肚、雞鴨受刎頸拔羽之苦,只為滿足個人短暫的口腹之欲,讓其他生命飽受煎熬與迫害,於心何忍!


陳生:我肉眾生肉,名殊體不殊。佛菩薩視一切眾生如其子,所以也不希望眾生自食子肉。


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我們自己在受傷或生病時,身心都承受極大的痛苦,這個能知道痛苦的心就是佛性。我們重視自己短短不到百年的生命,為了追求個人的貪愛與執著,加諸於他人及眾生的痛苦何其之多,若能感同身受一切眾生所受的苦,而不去傷害他們,甚至保護他們,就是佛法所教導大眾之慈悲心、平等心。謝謝菩薩慈悲指導!


菩薩:可。停筆。吾回!


陳生:謝謝菩薩慈悲!恭送菩薩聖駕五叩首!


寶德雜誌


2025年6月22日 星期日

無我,無人,無眾生

 

蓮生/文


  我讀《金剛經》。


  其中有一段:


  「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


  又


  「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又


  「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


  這一段文字,令我相當吃驚。


  重點在:


  割截身體。


  節節支解。


  白話解釋:


  佛陀的過去世。


  在歌利王時代,曾經為歌利王的數位美麗寵愛的妃子法。


  由於佛陀與愛妃過度的親近。


  歌利王火大。(妒嫉)


  便用刀子、把佛陀的手、、眼、鼻、耳、一一的割截下來。


  這種割截叫著「節節支解」。


  當時的佛陀一點也不生氣。


  不嗔恨。


  為什麼?


  因為佛陀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佛陀的意思是


  因為「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


  所以:


  「不生嗔恨!」


  這也就是:


  「忍辱,其實不用忍辱,因不用忍辱,才是忍辱波羅蜜。」


  我這樣解釋,大家應該可以明白。


  這段文字,我輕描淡寫的解釋一番。


  然而,驚駭的原因是:


  有人挖你的眼珠,


  你不痛嗎?


  有人割下你的手指頭,


  有人割下你的手臂,


  有人割下你的


  有人割下你的卵泡,


  …………。


  你能不嗔恨嗎?


  就算你知道:「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這些理論,明白也懂。


  但,能實施者,有誰?


  我明白:


  這個現實的「我」,身是「四大組合」,分開即「無我」。


  所有的均如是——「無人」。


  無人即無眾生。


  無眾生即無壽者。


  這些,我都懂。


  「人生」也只是「一時」之幻。


  在整個系統上,是不存在的,就如同一場夢幻。


  虛擬。


  假的。


  但,就算作夢,也會驚叫,醒來,一身冷汗直流。


  我的奇想是:


  佛佛的,我叫我的。(痛矣!)


盧勝文集第288冊《一籃子奇想》一籃子奇想(一)



上帝創造的三類人

 

  有一天,上帝創造了三個人。他問第一個人:「到了人世間你准備怎樣度過自己的一生?」


  第一個人想了想,回答:」我要充分利用生命去創造。」


  上帝又問第二個人:「到了人世間,你准備怎樣度過你的一生?」


  第二個人想了想,回答:「我要充分利用生命去享受。」


  上帝又問第三個人:「到了人世間,你准備怎樣度過你的一生?」


  第三個人想了想,回答:「我既要創造人生又要享受人生。」


  第一個人來到人世間,表現出了不平常的奉獻感和拯救感。他為許許多多的人作出了許許多多的貢獻,對自己幫助過的人,他從無所求,他為真理而奮鬥,屢遭誤解也毫無怨言。


  滿滿地,他成了德高望重的人,他的善行被人廣為傳頌,他的名字被人們默默敬仰。他離開人間,所有人都依依不舍,人們從四面八方趕來為他送行。直至若干年後,他還一直被人們深深懷念著。


  第二個人來到人世間,表現出了不平常的占有欲和破壞欲。為了達到目的他不擇手段,甚至無惡不作。慢慢地,他擁有了無數的財富,生活奢華,一擲千金,妻妾成群。


  後來,他因作惡太多而得到了應有的懲罰。正義之劍把他驅逐人間的時候,他得到是鄙視和啐罵。若干年後,他還一直被人們深深痛恨著。


  第三個人來到人世間,沒有任何不平常的表現。他建立了自己的家庭,過著忙碌而充實的生活。離開人世後,沒有人記住他的過往。


  人類為第一個人打了100分,為第二個人打了0分,為第三個人打了50分。


2025年6月20日 星期五

貓兒學佛

 

  自從主人家養了一隻會抓老鼠的貓後,老鼠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難過,只要走出藏身的洞穴,就隨時都有葬身貓腹的可能。為了破解這難題,老鼠們都聚集在一起,共同商議解決辦法。


  其中,一隻鬍鬚斑白的年長老鼠從草窩裡拿出一串佛珠,掛在自己的脖子上:「我要把這串佛珠獻給貓,勸它信佛。只要貓信了佛,它就必然要慈悲為懷,不能再殺生了,否則它就是犯戒,就得下地獄。那時天下又是我們的了!」


  聽到年長老鼠這麼一,其他老鼠們一個個高興得眉開眼笑。


  天漸漸黑了,貓像往常一樣開始了夜間巡視,在老鼠洞前它嗅出了一股濃濃的鼠味,它蹲下身來靜靜地守侯在那裡。突然一個黑呼呼的東西從洞口冒了出來。


  貓縱身一撲,一下子咬住了它,拖出來一看,竟是一串佛珠。貓知道這是修佛用的東西,它想:「天下之大無奇不有,老鼠洞裡都能拖出佛珠來,莫不是佛祖在召喚我參禪修佛?要是真能像孫猴子、豬八戒那樣修成正果多好呀,不定還能讓後世雕個貓相供奉起來呢!」


  想到這,貓趕緊把佛珠在身上擦了擦,正正經經地掛在脖子上了。


  正當貓倒背著雙手踱著方步想體驗一下掛上佛珠的感受時,洞裡突然傳出一個蒼老的聲音:「掛上佛珠你就是佛門的弟子了,你一定要遵照佛的旨意——戒殺生,不然的話你不僅成不了正果,死了還要下地獄,你知道嗎?」


  貓吃了一驚,忙問:「你是誰呀?」


  蒼老的聲音:「我是大慈大悲,佛法無邊的如來佛祖,我無處不在,只要你認真修行,不殺生,我保證你終成正果、位列仙班,不然的話,你就會遭報應,就會下十八層地獄,你一定要牢記。」


  貓做夢也沒有想到轉眼間自己不僅得到了佛珠,又成了佛的弟子,還聽到了佛的教誨。它想「不殺生,不就是叫我不捉老鼠嗎?可不捉老鼠那要我們貓幹什麼呢?我們貓自古以來就是老鼠的天敵呀!」


  它越想越糊塗,猶猶豫豫地離開了洞口。


  貓一走,老鼠洞里頓時一片歡騰,大家紛紛稱讚年長老鼠足智多謀,既消除了眼前的危機又為以後的生存和發展鋪平了道路。


  一連幾天,老鼠們再也沒有看到貓的影子了,它們的膽子也漸漸大了起來。一到晚上成群結隊地四處亂竄,不僅咬壞了家具還到處留下了它們的糞便。就在老鼠們自以為得意的時侯,一隻老鼠突然發現,那隻脖子上掛著佛珠的貓正快速地朝這邊撲了過來。它頓時嚇得魂飛魄散,結結巴巴地喊道:「貓,貓,貓來了!」


  老鼠們一個個都嚇傻啦,等反應過來想跑時,貓已經堵住了它們的退路。


  年長老鼠硬著頭皮顫顫驚驚地對貓:「你不是修佛、不殺生了嗎?怎麼,你連佛祖的話都不聽啦?」


  貓一手摸著胸前的佛珠一手從身後拿出一本經書哈哈大笑著:「你們以為我真的相信你們的鬼話呀?這幾天我認真地看了經書,書上明明白白地,像你們這種危害善良的邪惡之徒不在戒殺之列,我正是秉承佛祖的旨意來鏟除你們的!」


  老鼠做夢也不會想到貓還會去經書,還真的脖子上掛著佛珠來開殺戒,它無可奈何地嘆了一口氣:「唉!遇到一隻這麼認真的貓,再狡猾的老鼠也只有死路一條呀!」


  老鼠們無計可施,乖乖地當了貓的俘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