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30日 星期六

知錯就改值得尊敬

  陸遊的《老學庵筆記》中提到,有一位教官出了一道《周易》經義的題目:「乾為金,坤又為金,這是什麼道理 ? 」


  學生們懷中藏著《周易》的國子監刻本,到老師面前請教說:「我們對題目有疑問,所以請教一下。」


  教官聽後嚴肅地說:「還要求解釋經義嗎 ? 」


  學生們說:「如果是正式考試,我們當然不敢問,但今天是一般測驗,所以我們就來問了 ! 」


  在學生的要求之下,老師講了題目所要求的大概情況。


  學生們慢慢從懷裡取出國子監本《周易》,說:「老師,恐怕您是看了麻沙本的《周易》,國子監本上是‘坤為釜'。」


  這時老師感到驚慌不安,趕忙向學生道歉,說:「我應當受處罰。」不但立即認錯,而且改了考題,結束了這件事。


※ ※ ※


  世俗人常對自身做錯事情不敢認錯,反倒特別喜歡講別人的過錯,這是世俗人的通病,其實世人皆愛好面子,不想讓別人知道自身的錯誤與過錯,故一直的演飾自己,然而對自己是那麼的寬待,對別人則就沒能如此的待遇了。  


  修行人就要能出俗庸,而效習聖賢對己需嚴己,對別人需寬待,這才不失德行。再言凡是人就易在無明無知下做錯事情,但需明錯了要知悔改,不能再犯,如此才算真正的修行。若不自律嚴己,而再再的如俗庸者一樣對待別人,是那麼的嚴待,對自己是那麼的放逸,如此與沒修行之人有何差異呢?  


  蓋修行乃要找回原本光陀自性,無染無攀無著,對自身的習氣定要能從慢慢的改進,學習聖賢德行,這才不枉在道場中修行。


  慈聖雜誌129期

學佛修養

蓮生/文


  昔日--


  教界的派別,彼此之諍,甚深!舉例來說:


  學禪者說:


  「念佛一句,漱口三天。」


  這是批判淨土宗的。


  淨土行者說:


  「學禪如蛙,只會呱呱。」


  這是批判口頭禪的。


  學密者說:


  「密教速捷,一世成佛。其他教派,須三大阿僧祗劫。」


  這是批盡其他宗派。


  律宗行者說:


  「佛只傳小乘。」


  這是批盡大乘。


  今日--


  派別更深,四大山頭,都說自已宗派,再加上一個「人」字。


  例如:


  「慈濟人!」(有分別義)


  「佛光人!」(有分別義)


  ……。


  這是到了「慈濟」,勿說「佛光」。(有分別義)


  到了「佛光」,勿說「慈濟」。(有分別義)


  我說:


  「不管你是什麼人,只因為是人,所以還是人人。」


  人人即眾生之一,沒有太大的分別,我們學佛的人,須要「平等無分別。」


  我們要慈悲。


  我們要大度。


  我們要慨然。


  佛陀當時救度眾生,打破階級的觀念,是沒有分別的,修行者、皇放、商人、工人、奴才,一律平等的。


  很簡單的說:


  學佛不能妒嫉。


  學佛不能吃醋。


  學佛是心胸廣大、能容天下。


  學佛修養如天。


  學佛思惟無止盡。


  難忍能忍,難行能行。


  這樣子的慈悲,才是如來的氣質,如來的圓滿,如來的一味,如來的三昧,如來的度盡天下蒼生。


  我講「真佛宗」是指:


  「人人都是真佛!」


  貴人、富人、名人、貧民、卑微者、殘障者,一律平等。


  只因為是「人」。


  我講到「思惟無盡」,更大到「四聖」、「三界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


  詩:


  一時的頓悟

  如同烏雲盡散開

  我乘風

  進入蓬萊



  不要在幻化世界徘徊

  知幻

  離幻

  腳下即是蓮生台



  只因為是人

  各具足如來的本性

  管它是什麼宗派來。


盧勝彥文集244冊《心的悸動》只因為是「人」

2016年4月28日 星期四

打造你的美好人生

  你的人生目標是什麼?


  其實並不難想像調查中年輕人對於名利的想望,起因於我們時常被規勸要在工作上全力以赴、接受更多挑戰、達成更高目標;這個想法也使我們對人生產生了一種想像:為了要有美好生活,必須實踐「拼命三郎」的行為模式與生活形態。


  由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塔爾班夏哈(Tal Ben-Shahar)所撰寫的暢銷書《更快樂》(Happier: Learn the Secrets to Daily Joy and Lasting Fulfillment)中,以「正向心理學」說明了拼命三郎型的人們把達成目標當成衡量成就的標準,而不重視追求目標的過程,以致於他們無法享受所做的事情,老以為達到某個目標就能得到快樂。


  班夏哈教授指出,實證研究和名人事蹟的確顯示,設定目標和個人成就確實有關聯,不過,和快樂之間就沒有直接關係。這也解釋了為何有些人達成目標後,卻沒有感受到原本預期會獲得的快樂感。


  撇開功成名就,但如果其實快樂、健康、滿足感才是我們應該追求的人生終極目標,那又該如何達成?


  哈佛大學醫學院臨床精神病學教授羅伯威丁格Robert Waldinger從他所主持的史上最長的「幸福感」(Happiness)研究,給了我們一個值得參考的答案。


  這個哈佛大學針對成人生活所作的研究至今已進行75年,而威丁格教授是該研究的第4個主持人。從1938年開始,研究總共追蹤了724位成人,每一年研究團隊都會詢問研究對象的工作、生活、健康等狀況。


  類似如此長期的大型研究都會面臨一些挑戰,例如:受測者中途退出、研究經費不足、研究員研究重心轉移或死亡而無人接手。但是基於堅持與運氣,原先的700多位受測者中,至今還存活的大約有60%,而他們也都已經九十多歲。


  研究是從兩大群背景迥異的美國波士頓居民開始。第一組是哈佛大學的大二學生,他們後來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全都完成大學文憑,並且大部份的人都從軍參與戰事。第二組則是從波士頓地區最貧困的地區挑選出來的居民,他們住在破舊的房舍中,許多人家中都沒有乾淨的冷熱水。


  當他們同意參加研究後,所有的青少年都被逐一訪談並接受醫療檢查,除此之外,研究人員還到所有研究對象的家中拜訪,親自與他們的父母親面談。後來這些青少年長大成人了,進入各行各業,有工廠工人、律師、瓦工、醫生、某一任美國總統等;也有些人酗酒,有些人患有精神分裂,有些人從社會底層一路往上爬至上流階級,也有些人則往全然不同的方向走。


  大概在75年前沒有人可以想像這個研究至今仍持續進行,只是目前研究對象也開始轉向原先七百多位老先生老太太的兩千名子孫。


  那麼,從七十幾年來、幾十萬頁的訪談資料與醫療記錄中,究竟帶給我們什麼樣的研究結果與啓發?


  「有個很清楚的訊息:良好的關係讓我們維持快樂與健康。就這樣。」威丁格教授微笑表示,關於「關係」有3個重點:


  1.孤單有害 社交活躍有益健康


  與家人、朋友、社群保持較多聯繫的人,心靈比較快樂、身體也較健康;研究也顯示,社交活躍的人比較長壽。孤單的感覺對身心都是毒害,如果人們非自願地感到孤獨,會容易感到不快樂,在中年時健康狀況會提早衰退,大腦功能較早開始退化,因此容易早逝。


  2.友不在數量多寡 而在關係深淺


  我們在人群、聚會或婚姻中也會感到孤獨,所以真正重要的是:關係的「質」。高衝突的關係對我們的健康有負面影響,例如:身處爭執不斷的婚姻,可能在健康上,還不如離婚的好。而反之,在良好與溫暖的關係中,對健康就有保護作用。


  根據研究,人們進入50歲時,影響他們日後的健康狀況的,不是膽固醇高低,而是他們對目前所在關係的滿意度。意思是說,在50歲對關係擁有最高滿意度的人,在80歲時是最健康的一群。顯然,親密的關係能減緩老化帶來的生理與心理衝擊。


  3.良好關係不只保護身體 也保護腦力


  研究顯示,是否能在年老時感受到仰賴與信任另一方,對於腦部健康有重大影響。80幾歲的老先生若能感覺到有可以依靠的對象,他的記憶力就能更長時間地保持清晰;反推之,若老先生沒有這種感受,他就可能提早面臨記憶力衰退。


  從這個75年研究結果所得的智慧,在在說明了關係的重要—最快樂健康的人是與家人朋友擁有親密關係的那些人。只不過,對絕大多數的人而言,維持關係並不是件簡單的事,如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也曾說過,人的煩惱都是從人際關係而來。


  「美好人生建立在良好關係上。」威丁格教授在結語強調著,雖然不容易,但是卻值得我們投入精神時間。不論你現在是25、40或60歲,問問自己,除了追求工作成就,你是否也想開始打造你的美好人生呢?

道在自身,身外無道

  曹國舅,姓曹名景休,是宋朝徐州人,因為他是宋太后的弟弟,所以人們也尊稱他為國舅。


  當時他不慕富貴,隱居山林,粗衣淡食,真心修道。後來遇到漢鍾離仙翁與呂洞賓二位祖師。


  二位祖師問他:「你既有心修養,請問你修養什麼呢?」


  曹國舅說:「修養道。」


  祖師又問:「那道在那裏呢?」


  曹國舅就指天。


  祖師再問:「那天又何在呢?」


  曹國舅又指心。


  二位祖師就笑著說:「天就是道,道就是心,你已經親自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了。」


  於是就傳授給他修道的真祕旨,要他好好修煉,不久曹國舅果然修成道。可見「道在自身,身外無道」,此心合天便是道啊!


※ ※ ※


  夫,修道盡人皆可修,盡人皆可成,故聖人盡人皆可為,盡人皆可至也。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道在自身,自求即得,道在自心,何必遠求?


  中庸云:「天命謂之性,率性謂之道」,如此釋「道」之意,世人可能尚茫然不識其真識。簡言之:順天理,合人心,坦平正直謂之道;若逆天理,拂人心,荊棘險巇,則非道也。


  修道者,須時時省察,事事慎修,不涉足於不當之行止與不正之心念,打從心裡頭做起,堂堂正正,無任何之偏頗,亦當從心之原點開始,光光明明的,不使暗昧而離道,專心一致於善道。


  大道之本體,在於聲色言語,說明了人之一舉一動都與道息息相關,即是行住坐臥都是道也。這可給一些追求玄異者一個指示:「從生活裡悟道,道在日常生活當中。」修子現俱人身,只要率性而行,則應緣之時必是仁、義、禮、智、信也。故佛性人人天命而具,只要悟此、行此,則一切足矣!有云:人道成,天道亦圓,修子還有何求?

2016年4月27日 星期三

依理行事

本道院五聖之關聖 登台


聖示: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是以,一位修道人,對於任何事,不會固執己見,而是以中庸的態度處事,凡事以合乎道義情理為原則。


陳生:學生恭向恩師頂禮五叩首!


關聖:賢生免禮!


陳生:人在世間上,生活中最重要的一樁事,就是如何使自己的生活符合不偏不倚的中道。


關聖:然也。行善如春園之草,不見其長,日有所增;行惡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所以,禍福都在不知不覺中移動增減。


   唐朝六祖慧能大師說道:「一切福田,不離方寸。」佛經也說:「吉凶禍福,皆由心造。」


陳生:謝謝恩師指導!世上的每一件事物,並無所謂絕對標準,因為它往往因人而有不同的見解與看法。


關聖:菜根譚說:「談山林之樂者,未必真能得山林之趣。厭名利之談者,未必盡忘名利之情。」當你指責著別人的錯誤時,很可能自己所抱持的觀念也是錯誤的,還自以為是!


陳生:人類貪念在喜怒哀樂愛惡欲七情裡,也沉溺在眼耳鼻舌身意六欲中,不知色受想行識的五蘊,皆是空幻,都將成為過眼雲煙,都只是帶不走的罪愆而已。


關聖:世人在都市叢林中,每個人都在一番追逐,無休止的把別人當作獵物,而不知道自己也成為別人追逐的獵物。其實,大家更成了金錢、權利、貪婪在毀滅前的獵物。


陳生:人生真諦是性理,事物層次是事理,自然生態就是生理,在自然的變態就是物理。是以,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


關聖:是。所以世間一切事物皆以理做為準則,人生也必須依理來行事。是以,克己所以制怒止尤,心平氣和;復禮所以戒慎恐懼,守分不欺。人生所追求的目標,就是道德、正義、真理。


陳生:有一位農夫曾經被老虎咬傷過,有人談起老虎傷人的事情,大家聽了都感到非常的震驚,惟獨這位農夫的臉色大變,和其他的人都不一樣。


   老虎會傷人,這是每個人都知道的事情,然而沒有親身經歷過的人,聽到了老虎傷人,所以只是一驚而已;而這位農夫親身受到了被老虎咬傷過的痛苦,所以才會臉色大變而心有餘悸。


關聖:東嶽廟有幅對聯講道:「陽世姦雄,忍心害理皆由己。陰司報應,古往今來放過誰。」


   人對於逆天理,拂人心,荊棘險戲,所謂非道的事情還會去做,就是他不曾真正的知道體驗過;若是他真正的知道體驗過,就決定不會去做非道的事情了。


   可。停筆。 吾退!


陳生:謝謝恩師慈悲!恭送恩師聖駕五叩首!


微言大義集-第廿七章 規矩禮法‧道德真理

2016年4月26日 星期二

身體即是祭壇

蓮生/文


  我這位出生於「牛稠溪」的盧勝彥,驀然發覺,原來我們人類所吃的,竟然是:


  魚──水中的卵,所形成的細胞。


  肉──地上動物的細胞。


  蛋──卵子。


  乳──養育子女的食品。


  菜──植物的纖維細胞。


  菜子──堅果。


  貝──細胞(菌)。


  菇──菌。


  等等等等。


  我們人類,原來藉著大地上的「動物」、「植物」、「種子」,或動植物賴以成長的營養而成長。


  我們人類吃的是:


  動物的細胞,植物的細胞,動物之子,植物之子,甚至動物哺乳其子的乳。


  這就是「食品」。


  有人把,人吃蟲,蟲吃人,當成一種因果,是「食物鏈」,互為因,互為果。


  我們人類不可能只靠太陽光、空氣及水就可以維持生命的成長。


  我們人類須要動物的細胞,植物的細胞,或搶動物母親的乳解自己的渴。


  甚至食動物之子。


  甚至食植物之子。


  或根、莖、葉、花、果……….。


  我認為:


  動物是生命。


  植物也是生命。


  甚至水也是生命。


  一切的菌全是生命。


  我們是以「生命」來養「生命」。


  我們為何要修行?


  我實在的告訴聖弟子:


  我們的身子是祭壇,我們綜合了各種的生命力量,「原生的」、「動物的」、「植物的」、「其他的」,這些生命,我們放在祭壇上。


  我們運用我們的力量,送所有的生命力,往生清淨的佛國。


  密教就是這樣子的:


  「你的細胞活在我的生命力中,你的細胞將會像嫩芽一樣的茁壯,我會將所有的生命提起,一起完成神聖的成就。」


  我食用牠。


  牠將成佛。


  我食甪它。


  它將成佛。


  我若成佛,一切動物、一切植物,全部放光成就了。


  密教行者:


  結著那祕密的清淨手印。


  口中誦著那祕密的清淨咒語。


  觀想那祕密的生命力。


  然後,一起成就。


  我深深覺得,如果你懶惰了,你懈怠了,你浪費了生命,你根本沒有修行,而你的墮落實在太悲慘。


  你不是只你一個生命的墮落,而是千千萬萬生命的墮落。


  你須負責所有千千萬萬的因果。


  你沒有生命力。


  你的祭壇荒廢了!


盧勝彥文集第193冊《牛稠溪的嗚咽》身體即是祭壇

2016年4月25日 星期一

刀師之子經

南海古佛 降


詩曰:竹籬茅舍一床棉窗外芳蘭綻滿園

   今日勤修今日道子孫自種子孫田


聖示:吾今日降著:「經典的智慧」


第五章 刀師之子經


  修行是從一個人內在的身心觀察著手,當能夠掌握自己的身、口、意時,就可得到身心自在。


  然而現今許多人在修行的過程中,因為各種因素影響,因此想要將修行寄託於死後,或是後人的拔度,此種作為如不如法呢?《相應部》刀師之子經中記載:


  有一次,世尊住在那爛陀賣衣者的芒果園中。


  當時,村長刀師之子去見世尊,並向世尊問訊後,問世尊說:「大德!以手持長口水瓶的、頭戴水草花環的、入水洗浴的、拜火的西部地方婆羅門們,他們讓已死的死者離開,並教導他們進入天界。那麼世尊、阿羅漢、遍正覺者能夠像那種作法,讓全世界的人在身體崩解死亡後,往生到善趣、天界嗎?」


  世尊回答說:「村長!如果男子是殺生者、未給予而盜取者、邪淫者、妄語者、離間語者、粗惡語者、雜穢語者、貪婪者、瞋害心者、邪見者,一大群人會合後對他祈願、讚頌,合掌繞行,然後祝禱說:


  『令這位男子身體崩解死亡後,往生到善趣、天界。』村長!你怎麼想?那位男子是否會因為一大群人的祈願、讚頌、合掌繞行祝禱,當身體崩解死亡後,就往生到善趣、天界嗎?」


  村長回答說:「不,大德!」


  世尊又說:「村長!猶如男子如果往很深的湖中投入大石頭,一大群人會合後對它祈願、讚頌,合掌繞行,然後祝禱說:『親愛的石頭!浮起來!親愛的石頭!浮出來!親愛的石頭!浮到陸地上來!』村長!


  你怎麼想?那塊大石頭是否會因為一大群人的祈願、讚頌、合掌繞行祝禱而會浮起來、浮出來、浮到陸地上來嗎?」


  村長回答說:「不,大德!」


  世尊又說:「同樣的,村長!如果男子是離殺生者、離未給予而盜取者、離邪淫者、離妄語者、離離間語者、離粗惡語者、離雜穢語者、不貪婪者、無瞋害心者、正見者,一大群人會合後對他祈願、讚頌,合掌繞行,然後祝禱說:『令這位男子身體崩解死亡後,往生到苦界、惡趣、下界、地獄!』


  村長!你怎麼想?那位男子是否會因為一大群人的祈願、讚頌、合掌繞行祝禱,當身體崩解死亡後,就會往生到苦界、惡趣、下界、地獄嗎?」


  村長回答說:「不,大德!」


  世尊又說:「村長!猶如男子投酥陶瓶或油陶瓶入深水池後,如果瓶子破裂了,所有碎片與破片會往下降,酥或油會往上浮昇,而一大群人會合後對它祈願、讚頌,合掌繞行,然後祝禱說:『親愛的酥與油!沈下去!親愛的酥與油!沈沒!親愛的酥與油!朝下走!』村長!你怎麼想?那酥與油是否會因為一大群人的祈願、讚頌、合掌繞行祝禱而會沈下去、沈沒、朝下走嗎?」


  村長回答說:「不,大德!」


  世尊又說:「同樣的,村長!那位男子是離殺生者、離未給予而盜取者、離邪淫者、離妄語者、離離間語者、離粗惡語者、離雜穢語者、不貪婪者、無瞋害心者、正見者,即使一大群人會合後對他祈願、讚頌,合掌繞行,然後祝禱說:『令這位男子身體崩解死亡後,往生到苦界、惡趣、下界、地獄!』也不會影響那位男子身體崩解死亡後,往生到善趣、天界。」


  村長刀師之子聽完後,對世尊這麼說:「太偉大了,大德!……,從今天起我終生歸依世尊。」


  所以由上述經典記載可知,一個人死後的世界,是由生前的善惡業引導去處,其他的儀式作為幫助不大,因此,還是在生之時好好實修,才是正確之道。

2016年4月24日 星期日

蠅子投窗

  空門不肯出,投窗也太癡;


  千年鑽故紙,何日出頭時。


  這首詩的作者古靈禪師,是在百丈禪師那裏開悟的。悟道後的禪師感於剃度恩師的引導,決定回到仍然未見道的師父身旁。


  有一次年老的師父洗澡,古靈禪師替他擦背,忽然拍拍師父的背說:「好一座佛堂!可惜有佛不聖。」


  師父聽了便回頭一看,禪師趕緊把握機緣又說:「佛雖不聖,還會放光哩!」但是師父仍然不開悟,只覺得徒弟的言行異於常人。


  又有一次,師父在窗下讀經,有一只蒼蠅因爲被紙窗擋住了,怎麽飛也飛不出去,把窗戶撞得價響,於是又觸動古靈禪師的禪思說:「世間如許廣闊,鑽他驢年故紙。」並且做了上面那首詩偈,意思是說:蒼蠅!你不曉得去尋找可以出去的正道,卻死命的往窗戶鑽,即使身首離異也不能出頭呀!暗示師父參禪應該從心地去下功夫,而不是「鑽故紙」的知解啊!


  師父看到這個參學回來的弟子,言語怪異,行徑奇特,於是問他是什麽道理?古靈禪師便把他悟道的事告訴了師父,師父感動之余,於是請他上台說法,禪師陞座,便說道:「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緣,即如如佛。」


  意思是說我們的心性就好像一塊黃金,即使放在污水裏,也不失它的光澤,只是我們沒有去發覺而已。去除了這些污染,我們的佛性就能展現出來。師父聽了徒弟說法終於開悟了。


※ ※ ※


  人往往因愚而癡,人亦因迷而沉淪,總是因無法明智而迷惘於現實社會之中,茫茫然不知所行、所向,更迷失了自己當邁向何目標而努力,這主要因素在於缺乏了正圓之智慧所致者也。


  人原本秉持著上天所賦予的清明的本性,裡頭就存涵著靈清的智慧,這就是【正智】,且此之正智是不受塵染欲利,是空淨之智慧,所以以此生活就會圓融而且暢達,沒有任何之阻滯。然現今之人為何會在生活上或是心理上有甚多之挫折、無法如意?主要是此正智受後天凡塵利欲或是惡念之蒙蔽而使然,致使生活的非常痛苦難挨也。


  一個人正智的自我提升是非常的重要,就有如佛家所說的開智慧,此智慧之來,當然須由自己去覺醒、自己去了悟,才能真正從自己的靈性上去挖掘出來,實實在在的為自己所用,這種智慧之開啟後,不論你在日常生活上或是在道的進程上,都會有莫大的裨益,故當明而提升自己的正智,確實的給自己所用,並能由此正智提升的發展,貢獻在整個社會人群,那必定是和諧安詳的,在此勉之。


思歸覺路-第十四章 正智的提升

2016年4月23日 星期六

目無師長

  從前新安有一名學童叫汪道會,生性聰慧,過目成誦,八歲就能寫出一篇好文章,但也因此自恃其才,待師傲慢。


  有一天當他正一人獨坐時,忽然從他身上跳出一位神明,怒目指著他說:「你本來命中註定會高中進士,魁甲天下,可惜因你目無師長,所以上帝已經削掉你的祿籍,而我從今也不能再附在你的身體上了。」


  說完即消逝無影。後來汪道會便文思阻塞,亳無靈感,最後終身窮厄,不得發達。


  自古以來中國人一向把天地君親師並列為五恩,而自天子以至於庶民,沒有不藉由師長的引導而成就自己的德業。


  那麼為人弟子的,又怎能不敬其師,不愛其師以盡為人弟子之禮,而回報師長於萬一呢!


※ ※ ※


  華夏民族,自古以來即以尊師重道,馳名中外,昔日師長威而權之道乃為之興盛也。


  昔時,由於社會風氣與家庭教育的關係,父母非常尊敬老師,因而學生少有忤逆師長教訓之事產生,只要發生學生對師長的教誡有所頂逆,不但回到家中必須遭受父母數日之杖打、斥罵,又得受到宗親們的責難,就連左鄰右舍亦會指指點點;也就是說,學生只要犯了違逆師長的事件後,在父母給予的責難完畢後,尚有來自於祖父母給予的責難、叔伯的責難、嬸嬸、姑姑的責難,隨後是來自於家族其他宗親們的斥責,甚至於鄰居亦會背後恥笑。是故,昔時的學生們安份守己,乃是深深要求自己,對師長的道理教導、指示,絕對百分之百的認真聆聽與記取,因為只要忤逆師訓就等於違背了家庭一樣的過失,猶如滔天大罪。


  隨時代變遷,曾幾何時,為人父母的居然基於寵溺子女的緣故,造成子女們從小就養成嬌生慣養的劣習,子女在外犯下錯誤的事,子女在學校犯下錯誤的種種,父母們竟然都處於默許的狀態,形成子女長期養成目無尊長的錯誤觀念與惡劣行徑,到了學校不但不能合群,甚至於結夥成黨,在學校打架鬧事,在外惹事成非,有時師長長期壓抑這些惡劣學生之孽障,長期累積以後,便會有那些不長眼又不識大體的惡劣學生違逆教誡之時,遭受到火山爆發之脾氣帶來的後果,當然只要學子們,平時能夠事事按步就班,今日事今日畢,隨時恭敬師長,並且謹遵師訓,必然可以避免遭受到師長們再也忍無可忍之高熱熔岩所傷害,亦即所謂:「自作孽,不可活」。


  過去之教育並未普及,因此,人們非常珍惜求知的機會,非常把握學習知識的時間,那種求學的認真精神,實在是令人感佩的。時值今日現代的教育普及,而教育的體制卻將聖賢真理給去除掉,雖然人人都有接受教育之權利與義務,但學習到的不是修身養性的知識,而是學成自私自利的教育;雖然現代人教育普及,但學無專精,人人好高騖遠、自大自傲、輕慢大德,尤其是最不該忤逆師長所教示的慈語,此為背道而行。


  「師長」乃是繼古聖先賢以來承先啟後之「傳道之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大道之行也,以儒而興之;大道之弘揚也,師生薪火相傳之;大道之秘藏也,解惑入心園。家庭欲求能穩定,社會欲求能繁榮,國家欲圖能夠強旺成為盛世,師生之道必要興隆之。


寶德雜誌第91期-述論:重振師生之道

2016年4月21日 星期四

為名、為利、為色

蓮生/文


  第二十四番室戶山最御崎寺,所在地是高知縣室戶市室戶岬町,此寺主尊是虛空藏菩薩,配祭十一面觀音的立像。


  此寺最特殊的是,有一塊巨大橢圓形的「鐘石」,鐘石呈凹凹凸凸,又有小石塊擱置在凹處。


  根據說明︰


  此「鐘石」是空海大師所遺留下來,七個不可思議之一。


  以小石去敲鐘石,會發出鏗鏘的金屬聲音,餘音繚繞,不絕於耳。


  一般以石頭敲石頭,只是「卜卜」而已!


  現在以石頭去敲鐘石,卻有「噹噹」之音,而且有尾聲,真是太奇怪了。


  更令人神往的是︰


  「此音通達幽冥,令幽冥眾生,聽聞鐘聲!」


  於是,幾乎大家全拾起小石頭去敲鐘石,大家都覺得確實不可思議!


  想到「音入幽冥」,我的內心一陣憂傷,這六道輪迴的幽冥眾生,莫不是「為名、為利、為色」才墮落三惡道的,令我想起︰


  爭何氣?逞英雄,武將打鬥惹禍殃。項羽當初權霹靂,堂堂一命喪烏江。須當戒,莫爭強,勤念彌陀到西方。


  又︰


  世間財,誰不愛?拼死忘生都不該。石崇豪富今何在?億萬金銀無處埋。須當戒,莫貪財。不如收拾禮金臺。


  又︰


  傾城色,眼前花,暗裏相思總是差。紂王當初寵妲己,失了江山敗國家。須當戒,莫貪花,養靜精神伴落霞。


  談到「名、利、色」,我個人覺得「財」之一字,似乎更利害些,有了「財」,名亦隨之,色亦隨之。


  我曾與一位外國名律師聊天─-


  我問︰


  「律師界如何?」


  答︰


  「黑。」


  問︰


  「有道德否?」


  答︰


  「那是宗教界才有,也不一定有。」


  我問︰


  「律師界有什麼?」


  答︰


  「認錢不認人。」


  ……………。


  我聽了,內心一陣黯然,久久說不出話來,我以前常常奉勸世人︰「富比王侯,你道歡時我道愁。求者多生受,得者憂傾覆。喫淡飯勝珍饈,衲衣如繡,天地吾廬,大廈何須購?因此把家舍田園一筆勾。」


  又說︰


  「死去見閻羅,家中財寶多,咽喉氣斷無奈何,呼兒孫,喚妻婆,那個替爾麼。」


  這世間人,愛錢如命,個個如此,奈何奈何,有搶有騙有奪有爭,真是令人嘆息!


  我在「鐘石」之前,一心祈禱︰


  但願鐘聲,入幽冥界,喚醒幽靈的天真,洗眾生的業垢盡,鐘聲偏入三惡道,令每一箇人都警醒,永遠不再輪迴。


  但願鐘聲,音除穢氣,盪滌人心,讓法身永不染塵,讓枯木再逢春,讓穢邦而成淨土,讓佛法弘揚,讓消除貪、瞋、痴。


  但願聞鐘聲者,速醒!速醒!


盧勝彥文集143《人生的空海》最御崎寺的鐘石

屋子即是旅店

  有「緊張大師」之稱的名導演希區柯克,有次在蘇格蘭山區迷了路,不知走了多久,才在漆黑的夜空見到一盞燈火。他定睛一看原來是一戶人家,立刻興奮地奔上前去。


  「我家又不是旅店!」屋主聽到他所提出借宿一晚的要求後,立刻板著臉拒絕。


  「我只要問你三個問題,就可以證明這屋子就是旅店!」他笑著說道。


  「我不信,倘若你能說服我,我就讓你進門。」屋主也爽快回答。


  「在你以前誰住在此處?」


  「家父!」


  「在令尊之前,又是誰當主人?」


  「我祖父!」


  「如果閣下過世,它又是誰的呀?」


  「我兒子!」


  「這不就結了!」客人笑道:「你不過是暫時居住在這兒,也像我一樣是旅客。」


  當晚他就在屋裡舒舒服服地睡了一覺。


  其實明天如何我們每個人都不知道,連生命在內,沒有一樣東西是永遠屬於我們的。


※ ※ ※


  凡夫常迷,深認假體為我,因此,產生我所有我所欲,在俗子心中,生起我之所欲,便開始尋找追求所欲之對象,但永遠不知世間諸事實為無常,世間萬物萬象實為假,不知道世間諸事,俱隱藏著如夢般、似幻般,又似泡沫般,又如虛影般之美麗外表所包裹著,但質地裡不過是短暫而已。


  凡夫誤認為我有,因而常藉假體,生起我欲,欲求不斷。譬如:有欲思求財富,卻不知觀照財富乃立家所需,短暫非常,一旦在絞盡腦汁思謀各種方法,實行各種門路管道,經久,財富仍僅維持在一定程度,無法如我欲之速達,心中便產生懊惱,隨之痛苦湧上心頭,或因疾病,或因諸事,經常導致財富短少,而心不肯知足,更生欲求,造成心不清淨。


  譬如:欲求美麗華廈,久經尋找而獲,但因能力不俱足,僅能望木興歎。又因我欲深重,心思常起煩惱而痛苦,導致神識不清,身心不安,或是本有之房舍無常言起,或因火舌,或因水漂,或因風損,或因地劫,令原有房舍損害毀滅。凡夫錯認房舍實為我有,見毀壞而心生煩惱痛苦、疑惑、喪志,因不悟無常故,心常存我欲,造我所,而實非有我,因藉假體之需而暫存而已。


  正如子云:「處變不驚」,在於不執能,知無常,知理,故雖處變而心不隨境轉。如此,煩惱不起,痛苦自然息滅,隨心所在,常現大光明,而清淨無障也。


寶德雜誌第34期-述論:有執多煩惱‧覺照現菩提

2016年4月19日 星期二

生薑漢

  宋朝的時候,在湖北黃梅的五祖山,有一位洞山寶壽禪師,他在五祖寺的庫房裡擔任司庫,專門負責管理全寺大眾的衣、食、住、行等日用所需。


  有一次,五祖寺的住持師戒和尚忽然生病了,他所服的藥需要使用生薑做為藥引子。於是,師戒和尚就叫侍者到庫房裡去索取一些生薑。


  侍者到了庫房之後,向寶壽禪師說明來意,沒想到寶壽禪師不但不給,還喝斥侍者,怎麼可以隨便動用公家的東西。


  住持師戒和尚知道以後,就拿了一點錢叫侍者前去庫房購買,寶壽禪師這才拿出一些生薑交給侍者帶回去煎藥。


  這件事過後不久,江西新昌的洞山寺住持出缺,當地郡守來信,託師戒和尚能否推薦一位禪師到洞山寺就任住持,師戒和尚便說:「那個賣生薑的漢子可以去!」就這樣,寶壽禪師就在師戒和尚的引薦下,前往洞山寺出任住持了。


  在禪門公案裡,有「寶壽生薑辣萬年」的這段佳話,就是源自於此。


  寶壽禪師愛護公家物品,不以公物作私人感情,雖是住持和尚,他也不因特權而私授,而住持師戒和尚推介寶壽禪師,不因私利而計較於心,他們兩位,一個公事公辦不徇私,一個維護賢能重公德,故能在禪門裡千載流傳。


※ ※ ※


  世人修道,在於為人處世,修其缺點,明其真理,此並非一蹴可及,必須按部就班,循序漸進,最後才能達到目的,倘若不修,不明真理,那是無法步入聖境的。


  修道首先必明八德,去自私自利的心意,存養親愛仁慈、善良博愛、惻隱慈悲的心念,知天理之正,明人之欲,宜理之當行,行事辨邪正,明是非,誠識正理,通達事理,不驕不餒,不蒙蔽己心;不論人之長短,專心致誠,不偏不移,善事父母,無違親心,盡誠以孝養,潔身自愛,寡慾不貪,廉節自持,不愧己心;公正無私,安份守己,堅志奉行,浩然正氣存焉。


  若違八德,即喪失天理良知,結怨於人,自造罪孽劫難而成,欲除罪孽災劫,必須修道,遵德以光明心性,省察過失而懺悔,則罪孽自消,災劫自弭,身心自淨矣。


  識明修身關鍵之所在,明白省心修身之要點,堅志奉行,何患道之不成乎。


回心思道-第五五章 省心修身

2016年4月18日 星期一

自然界裏「留一手」

  駱馬是生長在南美洲安第斯山的一種動物。它們有著長長的頸子、小小的頭和細細的腿,卻有著強大的肺,這使它們能生活在5000米的高山上。


  印第安人認爲駱馬是上天的賞賜,因爲它們不但肉可以吃、奶可以飲、毛皮可以穿,而且能幫人馱東西。只是,駱馬有點脾氣,當它不高興的時候,會對人吐口水。


  影片裏放映駱馬吐口水的樣子,追著人,「呸呸」地吐,有意思極了。更有意思的是它的嘴唇。生物學家說,駱馬的嘴長得很特殊,它們在山上吃草的時候,不會傷到植物的根,這使那些草能很快地再生,也使它們總有得吃。


  電影裏還介紹了駱馬軟軟的蹄子,說那蹄子也長得巧妙,能爬山,又不會傷到山上的植物。


  它使我聯想到春天種草。當草籽撒下去,小鳥立刻飛來吃。可是過幾天,種子發芽了,小鳥就再也不碰了。


  我常隔著窗子偷看,看那些小鳥,在我的草芽和菜芽之間走來走去,發現它們居然能不傷到那些嫩芽。等嫩芽長大了,結了籽,它們又飛來吃。


  難道駱馬和小鳥,都懂得怎麽「留一手」嗎?它們爲植物留一步「生路」,也爲自己留了一步「後路」。


  又難道,這也是駱馬和小鳥能夠曆經成千上萬年,存續到今天的原因?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適者」不一定是占有者、戰勝者,而是能與周遭生物「共榮共存」者。


  「如果不把細密的網放進池塘,魚鼈就吃不完;若在適當的時節砍伐樹木,木材就用不盡。」不也是同樣的道理嗎?


(姚源摘自《台港文學選刊》2007年第8期)


※ ※ ※


  世界各地仍有過度開發之情形,公權力不彰,人民欲望過度,財團把持,很多背地不軌之行為,讓環境變得緊張,使老百姓住在不安全的山坡地、污染地區與違章樓閣裡。


  為了拼經濟,帶動消費,奬勵投資,商人們卻偷偷地污染環境。當汝等努力配合消費,卻又要納稅處理環境污染,汝等子孫接收髒亂被污染的生態環境,得花更多的金錢與力氣處理。而不當開發、建設、破壞污染環境者,待業報惡懲臨身時,又豈是金錢可抵消罪行的呢?


  吾望汝等戒慎恐懼之。生活儉樸、住宅樸實簡約,全民或眾生減少享樂及過度消費,才是真正的愛護地球。若浪費資源,重視物欲享樂,此類的消費者,將助長商人拼命生產,污染環境,加上政府無能及錯誤的政策,皆是破壞生態環境的共犯。願眾善信大德勤儉持家,「窮養」自己及子孫,為地球環境盡一分心力。


全真月刊142期

理悟與實修

蓮生/文


  我在一本經書上,看到一則故事:


  有一禪僧,讀了很多拈題公案,很有智慧,且很會辯論,嘴巴論道第一。禪僧把自己的法號,自取摩達,與祖師法號剛好顛倒而已。


  摩達拜師獅子尊者,尊者知道摩達通曉經論,在理論上已開悟了,特別在大堂對眾,稱讚摩達的智慧,及辯論時的承轉非常的完善。


  獅子尊者傳法嗣時,卻沒有將法嗣傳給摩達。


  竟傳給較木訥的婆舍斯多。


  摩達心中恨恨,思之:吾師獅子尊者,明明知道我已深入經藏,明白如來藏心的第一法義,而且辯論說法無人能及,善演法義,天花亂墜,知我者莫若師父,何故不將法嗣傳承授於我呢,真是不明白?


  有一天。摩達與師父,二人步行度水,有一年輕女子在河邊洗衣,露出了手脛。


  摩達心中想:此手脛又白又嫩,其全身當如是。


  獅子尊者忽在旁說:今日之心,可授祖位否?


  摩達於是攝念,惶恐,對著獅子尊者禮足求哀。


  我讀了這一段經書上的記載,內心很感動,我發覺世上確實有這樣的一等人,他們也是學佛的,把三藏十二部弄得滾瓜爛熟,說法論道,引經據典,辯論第一義諦,舌燦蓮花,他自認為世界上第一人,別人學佛,全是錯誤,唯有他,是正悟也。


  真正悟了嗎?


  理念上的開悟,佛經上的通達,並不等於證得不生不滅的真實心。


  重要的是,理念上的開悟,要加上實際上的實修,真佛密法的實修證明,看見自己的本來真心,這才是真實的悟心。明心見性當如是也。


盧勝彥文集第160冊《葉子湖之夢》理悟與實修

2016年4月16日 星期六

全球最窮的總統

  穆希卡2009年11月29日,74歲的穆希卡作為執政黨廣泛陣線的總統候選人參與第二輪總統選舉,最終以52.6%的得票率當選為新一任烏拉圭總統。


  他曾經是左翼遊擊隊成員,出身農家的穆希卡在2009年被左翼公推出參選總統時,曾婉拒說「要我當總統簡直就和教豬吹口哨一樣困難」,卻以高票當選。


  2010年3月1日,穆希卡就任總統後,拒絕入住政府提供的總統府邸,選擇與妻子居於首都一幢農舍中,因為他說:「那比蹲過14年的牢房大太多。」


  平日只有兩名警員及一頭三腳寵物犬看守,他更拒絕了隨行和防彈轎車接送,自己每天開著車齡25年的金龜車上下班。


  這位異類總統週末還會整理菜園,帶愛犬出門蹓躂看球賽,他擔任國會議員的妻子說早已見怪不怪。


  而且他上任後宣佈,把月薪的九成捐給慈善用途,遊民救助基金。自己則與妻子僅住在殘破的農舍之內。他不帶保安不打領帶,身上找不到1件名牌精品。


  他的身家也只有21.5萬美元(約新台幣645萬),2012年申報的財產令人難以置信:首都郊區1棟舊農舍和兩塊農地、兩輛1987年的福斯金龜車、2輛拖拉機,加上銀行不到20萬美元的存款。


  此事在網上及媒體之間幾經流傳,為他換來震耳欲聾的掌聲。西班牙媒體稱他是「全球最窮總統」,但他也是「拉丁美洲最受歡迎的總統」。


  他說:「剩下的夠我用了,如果有這麼多同胞連這數目都賺不到,我怎能說不夠呢?」


  他將來還要把部分退休金捐出。對於自己被稱為「全球最窮總統」,穆希亞回應「我不窮,說我窮的人才是真窮。說我只有幾樣東西也沒錯,但儉樸卻使我覺得非常富足。」


  他的的清廉,使得進出講排場的拉美政客汗顏。


  清貧生活為他帶來極佳的國際形象,然而穆希卡解釋,稱他為「窮人」是源於大家錯誤地理解財富,「我並不是「最窮」總統,「最窮」是那些需要很多錢去過活的人」「我的歷史孕育了我。有一陣子我只有一張床墊已經非常快樂。」。


※ ※ ※


  雖然眾生在現代教育普及,知識範圍廣闊,但都只停留在知而已,很多事情,只是知道,卻一直不願意也不想要去落實它。


  例如:很多人都知道,貪欲不應該,但在自己尚未接觸到種種利益誘惑的境界時,看待他人貪欲現前,無不是加以斥責痛罵,甚至將貪婪者怒罵得無地可容一樣,讓別人看到自己都深深感到有正義感,行事一定清正。


  自古有言:「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因為旁觀者清的緣故;一旦本身到了上位之後,若尚有理想抱負,理該盡心盡力去造作,千萬不可等到本身置身在上位時,反而提不出任何策略,甚至自己有了領導權或管理權時,便想從中圖利,反而怒斥那些正在肅貪的正義人士:「懂什麼?」


  真正的君子,無論本身在下位時,或已經置身在上位後,對仁義道德的初發心,絲毫未曾因為身份地位及權勢利益而有所改變,一心只想造福百姓,建設地方,讓萬民有積極進取,終身學習的空間。


  迷失者,不敢暢談忠義,因為本身在忠義上有所虧欠,形成在台上講一套,在台下做的是另一套,使得言行不能如一,故於大道乃有虧損。


寶德雜誌134期

2016年4月15日 星期五

成佛不遠之人

  一位年輕的大學生來拜訪峨山禪師,並問他:「你讀過基督教的聖經嗎?」


  峨山謙虛地說沒有,讓他讀幾段內容聽聽。學生打開聖經,翻到「馬太福音」一章,讀道:


  「何必為衣裳憂慮呢?你想田野裏的百合花怎麼長起來?它也不勞苦,也不紡織,然而我告訴你們,就是所羅門極榮華的時候,他所穿所戴的,還不如這一朵花哩!……


  「所以,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


  峨山聽到此點頭說道:「說這話的人,不論他是誰,我認為他是個已有所悟的人。」


  學生繼續讀道:


  「求則得之,尋則見之,叩則開之。因為不論何人,皆可求得,尋見,叩開。」


  峨山聽了點頭首肯,說:「很好。說這話的人,不論是誰,我認為他是一個離成佛不遠的人。」


※ ※ ※


  修行必須心清、心靜,在擾攘紅塵中要放下不易,必須漸漸去掉物慾及人情之牽絆,讓自己雖身處鬧市,卻如深山佛門般清靜。


  每日除了工作溫飽三餐外,必須放下俗事一切罣礙,養成「今日事,今日畢」之習慣,不要將憂慮帶上床,若是明天才要完成的事,更不需要多慮,記錄下來即可。人生俗事再怎麼重要,也沒有修行重要,靈魂之提升是等不得的,食、衣、住、行之享樂皆可以打折,但修行不能。


  很多人誤以為人生的規劃中,信仰、行善、修行是退休後的事,其實不然,人之性命危脆,哪有時間等待,所以須「即知即行」,莫再遲疑。將每天之行善、念佛、度化眾生排入汝等之行事曆中,長久累積下來,才能有豐厚的收穫,否則汝等之生死簿中乏善可陳,上不了天也下不了地,「進退兩難」真是可憐也。

2016年4月14日 星期四

負心朋友

  唐朝的史無畏和張從真,兩人是好朋友,史無畏的家裡十分貧困;於是,張從真經常的接濟他、幫助他,讓他的家人衣食無缺,並且出錢給他去做生意。不到幾年,史無畏便發了財。


  然而張從真因家中失火,家產全部被大火燒盡。在走投無路時去拜訪史無畏,請求協助,而史無畏卻不予以理會。


  當下張從真感慨萬千,於是對天唏噓嘆息,瞬息間,天空起了烏雲,雷電交加,史無畏被雷打到。


  之後,竟然變成了一頭牛,牛肚上出現了幾個大紅字:「負心史無畏」。


※ ※ ※


  世間人常言道朋友有通財之義,此言對現代人來說或許有不盡通達,何以故?乃現代人對金錢的來往略難有朋友通財之道,大多是為財爭執互結冤仇而已。


  再對現代人交友情形來說非常多皆是不能重情重義,而只是酒肉論情,何故如此言?看今社會朋友之交,都常是在飲酒作樂才能恆續朋友感情,以上種種世人深思是不是如此乎? 


  有道是居必擇鄰,交必擇友,此道盡了一個人在居處相鄰也是需要一個好鄰居,相對交友何不是也一樣要找一位真誠相處的好朋友嗎? 


  世人皆知酒是穿腸毒藥,一旦久飲必傷身更是亂了智慧與自性,故朋友之間應多互相勉勵,所謂酒要少喫,事要多知,朋友間應多給朋友知悉現今社會事情,與多瞭解為人處事種種意義,能給朋友好的建議,就必需給朋友良心建議,這才是為友之真實情誼。 


慈聖雜誌113期

要聚集資糧

蓮生/文


  我們在年輕的時候,少不更事,根本不知道什麼是聚集資糧。


  很多人過了一輩子,從童年、少年、青年、壯年、老人,莫不是同一個框框,從生到死,也不知道要聚集資糧。


  我這裡談到的聚集資糧是:


  靈性。


  修養。


  善業。


  品味。


  這些是一點一滴去儲存的。


  我記得有人說過:


  「修行如同草長,每天修行,你看不見草在長,但,事實上真的在長,假以時日,便是一片大綠。」


  在這人間的框框之中,千萬千萬要記住,要去尋找真理。去尋找佛的智慧,這才是最珍貴的。


  名位是會過去的。


  金錢是會過去的。


  美色是會過去的。


  唯有如來的「明心見性」才是永恆的。要達到「明心見性」,需要一日又一日的修行,然後,聚集資糧。


  我們曉得,這世界充滿變數,其易變無常。


  名位──變易。


  金錢──盈虧。


  美色──遲暮。


  唯有「真如」長存,唯有「真如」才能讓我們對人生有生命的意義。


  人生變得豐富了,不是侷限在框框之中,從世間法到出世間法,我們不妨努力精進,你會找到:


  「珍罕的」。


  「圓滿的」。


  「唯一的」。


  「大福澤」。


  你不覺得嗎?


  「得到地上的便會失去天上。」


  在人世間,我們只是過客,從出生至死亡,易變無常。


  佛說:


  「人生是酬業!」


  空海大師說:


  「人生是旅行!」


  而在我們來說,這人生,只是空幻的「戲」。我們要聚集儲藏的,多多的儲存:


  「善業」。


  「智慧」。


  「禪定」。


  你儲存了這些,以防危機。機緣一至,你就有了自然的結果。


  詩:


  時光匆匆去


  一下子便是老人遲暮


  望過去之遠


  走過的路


  覺得人生恍然如夢

.

  宜珍惜當下一時


  日日修行


  儲存了出世的資糧


  時到不驚怖


盧勝彥文集244冊《心的悸動》要聚集資糧

2016年4月12日 星期二

天道好還

  高郵縣的三垛鎮有一位村翁,養了一頭母豬,很會生小豬,幾年下來因此發財致富。


  有一天,村翁忽然夢到有人對他說:「我償還好幾年的舊債了,到現在只欠你一件蘆蓆而已。」


  他醒來想不通這個夢的來意,心裡一直納悶不已。後來母豬死了,村翁憐惜牠多年來勞苦功高,特別吩咐兒子要親手掩埋。


  兒子拿著鐵鍬,正在河邊挖土做坎,忽然划來一艘小船,船上滿載著蘆蓆,船伕隨口問他埋的是啥?兒子答說是條死豬。


  船伕說:「豬仔雖然死了,還可以吃哩!」


  最後就以一件蘆蓆交換那頭死豬。


  兒子頂著蘆蓆回家,父親一看,彷佛觸了電,終於明白那個夢的來意,他的心中百感交集,嗯嗯唉唉的嗟歎不已。


  戒顯法師按語:這件案例是西堂的卓源先生親眼目睹然後告訴我的。照這樣看來,從前的業債,到了該還的時候一定要還,樁樁件件,大大小小,都跑不掉,聽起來似乎可笑!當因果到了,卻不得不教人畏懼萬分!


※ ※ ※


  女子借不念還、貸不念償,即是指有些女子因為貪婪憍慢之心,不尊重他人、輕慢他人財務,故借物不還,或是不講道義與信用,向他人借貸金錢,賴帳不想償還。


  «太上感應篇»有云:「取非義之財者,譬如:漏脯救饑,鴆酒止渴,非暫不飽,死亦及之。」一個人於世間若是偷盜劫人、強取他人財物,經商求利不以道理,欺騙詐取他人之財,或以輕秤、小斗、短尺欺人,或以重秤、大斗、長尺欺人、道路中拾遺非己之財占為己有、負債借貸不歸。凡造此類之罪業者,死墮太山地獄,從地獄出後,則依其所負業債輕重,或作奴婢償者,或作牛、馬、驢、騾、駱駝償者,或作豬、羊、鵝、雞、鴨、犬償者,諸禽獸、魚、鱉之屬皆是負債者,正是所謂「債不腐朽」也。今有見下賤畜生皆是由故世宿命貪取他人之物,強取他人之財所致也,畜生勤苦如是,見在分明,慎莫貪取他人之財物也。


  反之,一個人於世間若是能不貪他人之財、路中不拾遺、心不貪利,則可得到五善,何者為五善?一者財物日增;二者不亡遺;三者無所畏懼;四者得生天上,生天上則多珍寶;五者從天上下來人世間,能保有其財產,縣官、盜賊不敢侵犯其財物,世間有保其財產至老者。皆是過去世不貪、不取他人之財物的善報。


  昔時春秋時代之范蠡與文種同事越王勾踐二十餘年,苦身戮力,卒以滅吳,一雪會稽之恥,尊為上將軍,然而其知曉越王勾踐之為人乃是「長頸鳥啄,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同樂。」於是就在功成名就之際,急流勇退,換官服為一襲白衣,與西施西出姑蘇,泛一葉扁舟於五湖之中,遨遊於七十二峰之間,期間並從事營商而成為巨富,然而他仗義疏財,施善鄉梓,散盡家財之後,又再作生意,未久又發達,且財資較之前更巨,如此三聚三散,正應驗了「財愈散愈富」之道理。


  故世之人若能戒慳貪,廣行財施,即是求取財富之最佳路徑,除此之外,別無捷徑。故世人切莫貪圖小利,借人之物不還,貸人之錢不償,以為人不知、鬼不覺而不在意,那就大錯特錯,否則待惡果來報,則悔之晚矣!思悟之。


坤道與習氣-第十四章 女子借不念還 貸不念償

2016年4月11日 星期一

浮生是夢

  杭州西湖喜鵲寺的鳥窠禪師,本名道林,因參謁牛頭宗徑山道欽禪師遂得正法。


  後來獨自到秦望山,在一棵枝葉非常茂盛、盤屈如蓋的松樹上棲止修行,好像小鳥在樹上結巢居住一樣,所以時人皆稱他為「鳥窠禪師」。


  大文豪白居易非常敬仰鳥窠禪師的道行,有一次特地來請示禪師,並用詩偈問說:「特入空門問苦空,敢將禪事問禪翁;為當夢是浮生事,為復浮生是夢中?」


  鳥窠禪師也用詩偈回答:「來時無跡去無蹤,去與來時事一同;何須更問浮生事,只此浮生是夢中。」


  意思是人生如幻如化,短暫如朝露,但是如果能體悟到「無生」的道理,超越「去」、「來」的限制和對待,生命就能在無盡的空間中,不斷的綿延擴展,不生亦不滅。


  後來,白居易在佛法中找到安身立命之處,遍訪名山高僧,晚年素食,又捨宅為寺,定名香山寺,自號香山居士,尤醉心於念佛,時常吟詩作偈,表達他信佛有得之心境,如:「愛風巖上攀松蓋,戀月潭邊坐石稜;且共雲泉結緣境,他日當作此山僧。」


  詩中充滿悠閒、飄遊的意境,實是生活在禪的世界中。


  白居易皈依鳥窠禪師,不但成為在家學佛的優婆塞,甚至從他的詩中還發現,他有來生出家為僧的意思。


  他不但參禪,晚年修習淨土念佛更是認真,他寫過一首〈念佛吟〉說:「余年近七十,不復事吟哦;看經費眼力,作福畏奔波。何以慰心眼?一句阿彌陀;朝也阿彌陀,晚也阿彌陀;縱饒忙似箭,不離阿彌陀。達人應笑我,多卻阿彌陀;達也作麼生,不達又如何?普勸法界眾,同念阿彌陀。」


  白居易從禪到淨,再禪淨雙修,他的生活可說更為充實豐富了。


※ ※ ※


  世人總是喜歡在世間虛幻中打滾,藉以求得虛幻之財利等,總不知為自己實際的開創出一條光明之路,至而枉費度過一生,無有成就,實堪憾也。


  真正光明之路,亦得靠自己去創立,那什麼是人生真正光明之路呢?即是能「清淨」己心之路。那又如何清淨呢?其實甚為簡單,只要看開、看清,視明世間的種種皆是虛無烏有,那你之心自然就會達於「空」境而清淨,同時亦因而會無罣礙而清淨矣。


  清淨之路是世人明確當行之路,修道想要有所成就,想要有所悟得,只有徹底清除內心的這些汙礙,自然就會清淨無塵,那任何之道就可明清矣,在此勉行之。


思歸覺路-第二十六章 思歸清淨路

2016年4月10日 星期日

其身不正,雖令而不從

  在晏子輔佐齊靈公時期,齊靈公有一個特別的嗜好,就是喜歡看後宮女子女扮男裝,因此,後宮婦女常身穿男子的服飾。


  然而,這樣的裝束竟很快流行至宮外,使得全國的女子都竟相傚彷,紛紛穿上男裝,步行於大街小巷,並且一發不可收拾。


  齊靈公得知此情形後,非常驚訝,擔心此風會盛行不止,於是立刻派遣官吏監督,並明令禁止道:「凡是女子穿著男子服飾的,撕破她的衣服,折斷她的腰帶。」希望能制止這一風氣。


  可是,官吏們每日到街上視察,衣服被撕破的人不少。但人人在街上互相對望,個個明知禁令,女子穿著男裝的風氣卻仍屢禁不止。齊靈公為此大傷腦筋,卻又想不出辦法對治。


  這個時候,晏子得知此事,晉見齊靈公,靈公便向晏子請教道:


  「寡人派遣官員嚴禁婦女身穿男裝,倘若如此裝扮,就撕破她的衣服,折斷她的腰帶。然而如今,被撕破衣服、折斷腰帶的為數不少,可此風氣竟不能停止,到底是何原由呢?」


  晏子回答說:「君上在宮內任憑女子作男子打扮,不加制止,對外卻禁止百姓如此裝束,這猶如懸掛牛首於國門口,卻賣馬肉於宮內啊!君上何不先禁止宮內婦女不得穿著男裝,則宮外自然就不敢如此了。」


  齊靈公一聽,恍然大悟,說:「真是很好。」於是下令宮內女子不得再穿男服,結果不出一個月,國內就再沒有女扮男裝的現象了。


※ ※ ※


  普天之下,並沒有任何一個人之言語,能夠用來規範他人,並且使他人必須遵守的。子曰:「其身正,雖不令而從;其身不正,雖令而不從。」於是居上位之人,通常以身體力行,行事中正、公平,做事絕不馬虎以及敷衍了事,君子則更以身教重於言教。


  昔時,孔老夫子明白指示,一個居於上位的人,若是本身無法實行諸事,縱使下達命令要天下人遵守,反而不能得到天下人的服從。反觀一位有約束的人,經常身體力行於種種行止,雖然未曾下達命令要天下人去做,卻能使天下人依循其作為,進而承繼下去弘揚與推廣,正所謂:「感化」是也。


寶德雜誌114期

忠臣奸臣

蓮生/文


  有人問我:「這世界上為何有好人壞人?」


  我回答他:


  「請問那一個朝代,沒有忠臣與奸臣!」


  我說: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這裏面是很微妙的)


  他問:


  「什麼意思?」


  我答:


  「寬性寬懷過幾年,人死人生在眼前,隨高隨下隨緣過,或長或短莫埋怨,自有自無休歎息,家貧家富總由天,平生衣祿隨緣度,一日清閑一日仙。」


  對方不明白,當然不明白。


  我說:「好人壞人,自古就有,忠臣奸臣,歷代均存,這是自然之相,理當如此。」


  「那汝教我們當如何處?」


  「有一格言曰:知危識險,終無羅網之門;譽善薦賢,自有安身之地。施恩布德,乃後代之榮昌;懷妒藏奸,為終身之禍患。損人利己,終非遠大之圖;害眾成家,豈是長久之計?改名異體,皆因巧語而生;訟起傷財,蓋為不仁之召。」


  「宗教界中也如此?」


  「不錯,宗教中也有好人壞人!」


  「密教上師中?」


  「上師中亦有忠臣奸臣!」


  「師尊慧眼,如何亦有奸上師?」


  我答:


  「耶穌的弟子中,有出賣耶穌的猶大,釋迦牟尼佛的弟子中,有殺害佛陀的提婆達多。這不是耶穌或佛陀沒有慧眼,而是耶穌及佛陀慈悲之仁。今天,密教宗派之內,藏有奸上師,也是我一片婆心,期望用仁寬慈愛去感化他們,漸漸的去除愚昧。」


  「他們如何當上師?」


  我答:


  「求我求得至誠,當了之後,為物質迷惑,才慢慢的變了初發的菩提心。這正是花枝葉下猶藏刺,人心怎保不懷毒。」


  「如何分辨忠奸上師?」


  我答:「很簡單,好的上師,定護持根本上師,定護持宗派,很認真的學習及弘揚真佛密法,有實際上的修為。好的上師廣度眾生,發菩提心,而不是自私自利的,好的上師一定為眾生,而非為己。」


  我說:「為名的上師,為利的上師,為錢的上師,為地盤的上師,為勢力的上師,當然不是好的上師。這正是當年密教祖師蓮華生大士的格言,敬師、重法、實修者得之。」


  「假如密宗讓奸上師得勢,怎辦?」


  我想起一首詩:


  來日陰晴未得商,常言極樂起憂惶,


  浪遊年少耽紅陌,薄命嬌娥怨綠窗,


  戶入杏村沽美酒,還從橘井問奇方,


  人生多少悲歡事,幾度春風幾度霜。


  人啊人,人就是人,人有好人壞人,人有忠忠奸奸,人有當初忠最後變成奸,人有當初奸最後變成忠,人有忠奸各半。人不能只看一時,要看一生一世,要看蓋棺論定,要看最後的永恆一刻的到來。


  人生變化多端,窮通榮辱,變來變去,是好是壞,是忠是奸,也不是一時的啊!反來覆去,死去活來,人啊人,人生就好像唱大戲。


  沒有好人壞人,還度什麼眾生?沒有好壞上師,沒有忠奸上師!真佛宗的戲也唱不成。這不是沒有慧眼,也不用奇怪,我的心啊!包容所有的,包容壞弟子,壞上師,包容奸上師,就是度化!


盧勝彥文集第115本《明空之大智慧》忠臣奸臣

2016年4月9日 星期六

造作惡業兩世苦

無極皇母大天尊 降

詩曰:今生受苦來世苦,造作惡業兩世苦;

   造惡念頭苦不已,往生惡趣苦更大。

聖示:「今生受苦,來生也受苦,造作惡業的人今生與來生都受苦;「我已經造下惡業!」的念頭使他們受苦;往生到惡趣時,受到更大的苦。」 娘今夜以「提婆達多悲慘命運為題,訓勉諸兒女。

  「提婆達多悲慘的命運」

  提婆達多是釋迦牟尼佛的表弟。有一次他和佛陀一起停留在憍賞彌時,那個時候,提婆達多認為佛陀受到太多世人的尊敬、榮耀和供養,因此心生妒忌,希望能親自帶領僧團。

  有一次,佛它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說法時,提婆達多向佛陀提出一個自私的意見,他認為佛陀日漸衰老,應該把領導整`個僧團的重大責任交給他。佛陀因此要求僧團,對提婆達多的傲慢,加以懲戒,並公開宣告提婆達多觸犯僧團戒律,所以從今以後,其一切言行舉止,純屬個人行為,與佛、法、僧團完全無關。

  提婆達多見到公告,感到憤憤不平,並發誓一定要報復。他因此三次計畫殺害佛陀。

  第一次計畫,提婆達多僱請弓箭手,企圖殺害佛陀。但弓箭手不僅沒有殺害佛陀,反而成為佛陀的弟子,所以第一次計畫失敗。

  第二次計畫,從靈鷲山上推落一顆大石頭,企圖將佛陀活活砸死。但當巨石從靈鷲山上滾下來時的那一剎那,虛空中突然出現護法神韋馱菩薩,用降魔杵將巨石粉碎,最後只有一些碎石頭砸傷佛陀的腳拇指,流了一點血而已,故第二次計畫,亦終告失敗。

  第三次計畫,利用醉象那拉吉利攻擊佛陀。當醉1象那拉吉利衝向佛陀時,大象那拉吉利卻為佛陀的慈悲所馴服了,第三次暗殺計畫也告失敗。

  當三次陰謀都失敗後,提婆達多改變他的策略,他慫恿一些新出家的比丘們離開僧團,跟隨著他到象頂山上去另立門戶。但是後來,大部份的比丘們都在優婆提舍和拘律陀的勸告之下,都自動回到佛陀的身邊,並在佛陀的指導下繼續修行。

  後來,提婆達多病了九個月之久,有一天,他要求弟子們,護送他回到衹樹給孤獨園,去向佛陀誠心懺悔過去的罪行。

  當提婆達多抵達袛樹給孤獨園,外圍的水塘時,提婆達多感到十分口渴,想要喝水,他的弟子就把他移到水塘邊放下,而前往水塘取水。

  這時提婆達多也起了身來,雙腳踏在地面,但卻立即陷入地中,悲慘而死。由於過去的罪行,提婆達多竟然連見佛陀最後一面的機會都沒有。他死後,墮落到悲慘、痛苦的境界,償還所有的罪行。

  經過無數長時間的償還,提婆達多有一天往生為辟支佛,這是因為他在違背戒律之前,證得某一程度的修行境界。在六道輪迴中,即使地獄和天的境界,也不是永恆不變的,只有涅槃是究竟而永恆的。可, 娘回。

本堂主席法主聖君 登臺

聖示:今夜 母娘之懿訓主在說明「現世此處苦,死後他處苦,作諸惡業者,兩處俱受苦,現悲「我作惡」,墮惡趣更苦。」,願諸賢生暨眾善信大德齊共勉之。可,吾退。

全真月刊150期

2016年4月7日 星期四

自得自適

  唐代李泌,很喜歡讀書,藏書甚豐,在湖南南嶽山上,有一座邺侯書院,據說就是他的書屋。


  傳說李泌在南嶽讀書時,曾經遇到一個和尚,會唱梵曲,每當夜幕降臨,就有美妙、悠揚的梵曲傳來,令人稽首歸心,神思向往。


  一日,李泌在寺中讀書,至夜未息。忽然聽到梵曲飄渺,悲涼滄桑,有遺世之響,覺得唱曲人非同等閑之輩,順著歌聲去尋唱曲人。


  這唱曲人其實是衡嶽寺執雜役的和尚,人不知其名,雜役繁重,一天累下來,拾點僧衆的殘羹剩飯,吃飽了就呼呼睡去,故號懶殘和尚。


  這天入夜,李泌去尋他,正趕上懶殘和尚在牛糞上烤芋頭吃,滿面灰土。他一見李泌,便說李泌不安好心:「你有書不讀,想來偷我東西!」


  一邊罵一邊把吃剩的半個芋頭給李泌吃,李泌不改其誠,也不嫌髒,恭恭敬敬地把芋頭接過來吃了。


  其實,懶殘斜眯著眼打量著李泌,見他吃完了,說了一句:「慎勿多言,去領取十年宰相。」拍拍手,倒頭呼呼大睡。後來,李泌果然拜相。


  懶殘確是得道高僧。他的禪詩寫道:


  饑來吃飯,困來即眠。愚人笑我,智乃知焉。


  不是癡鈍,本體如然。要去即去,要住即住。




  世事悠悠,不如山丘。青松蔽日,碧洞長流。


  山雲當幕,夜月爲鈎。臥藤蘿下,塊石枕頭。




  不朝天子,不羨王侯。生死無慮,更複何憂。


  水月無形,我只常甯。萬法皆爾,本自無生。




  身披一破衲,腳著娘生跨,多言複多語,由來反相誤。


  兀然無事坐,春來草自青。


  可謂自得自適,參透禪機。


※ ※ ※


  所謂:「一念覺,眾生是佛。」禪的傳承是要能自我的醒覺,此醒覺是由參悟而來的,如此在生活上才能發現自己是生活的主人,自己所表現是獨一無二的,值得珍惜。


  世人只有在生活的時空之中,不要為追逐物慾而把生活變成了手段,這樣才能發現真正生活的妙境,不需要別人的讚譽,也不需要別人的掌聲,怡然自得。每一個人的人生都有其不同的花朵,無論是什麼花,都必須由自己才能綻放出芳香。


  禪示世人,只要能真心的用餐,粗食淡飯也是美味無窮;只要能真心的去聽、去看,隨處都可耳聞成聲,目視成色,整個自然環境充滿了愉悅之美;只要能用心的去體會、去觀察,事事物物都可對之啟發,開悟心智。


  人的一切徬徨與痛苦,一切的空虛與不安都是因為違背了自性所致,所以易被物欲所迷,易被挫折所激怒,易被色相所矇蔽,故而「一念有滯,萬法不通。」無以樂道悠然優游真實也。


  禪的宗旨,在求得如來的自性,開啟內在純淨的自我,孕育真實的精神生活。禪的本質,要能淨心發慧,如如實實的歸正自性。


  自性如來是自己的寶藏,是一切具足的,無任何之欠缺,運用起來如如自在,不待外求的。


禪-第四章 自性如來

出嫁與做官

  戰國時代衛國有個人,他的女兒準備出嫁。


  衛女問父親說:「女兒即將出嫁,無法常在父母的身邊,父親對女兒可有什麼教誨嗎?」


  衛國人回答:「如今,妳就要嫁了,我要叮嚀妳,到了婆家,一定要存私房錢。因為現在的媳婦,有的最後都被休棄了,至於能成家立業,夫妻過一輩子的,我看只是僥倖而已。」


  女兒聽從父訓,嫁後就拼命存私房錢;婆婆無法忍受,就把她休掉。衛女最後帶回娘家的財物,竟然比她出嫁時還要多。


  父親不檢討自己教導的錯誤,反而還自以為有先見之明。


  韓非子最後感歎的說:「現在貪官們聚斂財富的行為,也都是這一類的事情啊!」


※ ※ ※


  世人從識字開始,便忙碌於名利之追逐,使得不斷遭受社會劣種習氣所感染,導致人人皆以個人利益為出發點,絲毫不能為大眾利益著想;進而逐漸歪偏不正之習慣開始造作,人人只為自家利益做謀算,因此同時也就培養出財金兒女來敗壞家門。


  雖然富有大廈千間,良田萬頃,家財萬貫,不過夜眠八尺,日食二升,壽享百年而已,況且任你堆金滿山岳,亦難買無常之不來。可憐世人,為了謀奪身外之物而用盡心機,到頭來所得幾何?


  奉勸天下眾生,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金錢雖是寶,但要取之有道,昧心之財有若浮雲,轉眼成空。希望眾生謹記;金錢能助人,亦能害人,如何運用和處理,尤要深思考慮,才不致損傷人道之修持也!

2016年4月5日 星期二

掃墓有功德嗎

蓮生/文


  有一天,我的一位弟子突然問我:


  「清明節,我們全家上山掃墓,其中有一座袓墳,是曾袓父,曾當過官,我們都為曾祖父當官而榮耀。他的墳墓,我們把它弄得很漂亮清爽,請問盧師尊,他會保佑我們嗎?」


  弟子又問:


  「我們掃墓有功德嗎?」


  我聽了,一時之間沒有答話。


  我後來回答:


  「等一等,我回去請示再說。」


  當天晚上,我請示了「值日功曹」。


  我左手結「時辰印」,右手「召請印」。


  於是:


  值日功曹神冉冉的降了下來,衪戴冠,穿大紅袍。


  我問:


  「掃墓有功德嗎?」


  值日功曹答:


  「掃墓是民俗,一邊掃墓,一邊敬袓,一邊掃自己的心地,自有功德,大小不一。」


  我問:


  「那位當官的曾祖父,會保佑我的弟子嗎?」


  值日功曹答:


  「那位當官的曾祖父,在世曾誤判人罪,錯殺了良民。因而早已轉世成一隻大鮪魚,大鮪魚被釣上了岸,變成生魚片,早已給當『殺希米』吃光了,如何能保佑弟子?」


  我聽了,怔住了。


  我問值日功曹神:


  「不是有很多祖先,過往之後,變成後代子孫的保護靈嗎?」


  值日功曹答:


  「是有,但極少數。因為一般人死後,他自己的業緣果報已糾纏不休,如何可以保護自己的子子孫孫。像轉世成大鮪魚,變成殺希米(生魚片),自身難保,怎保他人?」


  我問:


  「民俗掃墓,究竟如何?」


  值日功曹答:


  「比如一間空屋,一年掃一次,清潔環境。」


  我問:


  「人哪裡去了?」


  值日功曹答:


  「六道輪迴,因緣果報去了!」


  第二天。


  那位弟子問我:


  「掃墓有功德嗎?」


  我答:


  「掃心功德大。」


  弟子問:


  「曾袓父保佑我們嗎?」


  我答:


  「心專注於法義,不用去想保佑或不保佑的問題。保佑又如何?不保佑又如何?」


  弟子似懂非懂的走了。


  我有一些感嘆:


  修行人對功德的觀念是盲然無知的,有人以為布施是極大的功德,或認為做了一件公益事業就有極大的功德。


  我個人以為:


  行者只要心地非常的清淨,無為無事無心,這個功德就已經很了不起了。


  《金剛經》說:


  「所謂功德,因為認知無功德,這才是真正的功德。」


盧勝彥文集235冊《虛空來的訪客》變成一隻大鮪魚

2016年4月4日 星期一

吉穴變絕地

  昔大明時代,浙江省有一員外,宋清流者,年四十五。妻龔氏,生長子聰,次子賢,三子惠,皆文劣而武強,每欺貧重富,辱民,善結交官府。


  家中常養無賴漢數人在家,常對鄉民橫行侮辱,甚則致於死地,無人可敵。


  至清流五十一歲時,作惡過極,清流之壽應該有八十一,因作惡,天將他折減三十歲。至是年突然染怪病,滿身生毛虫極臭氣,近鄰無人敢見,延醫無法可治,無奈拖數月爛盡而亡。


  這時聰與二弟,議請地理師余格來議,欲尋地穴安葬,即同往山中尋一地穴。格說此地是雙獅弄球之穴,時聰兄弟聞之甚喜即回。


  次日舉喪安葬畢,是夜山神巡見此穴被人佔得,遂召地龍問其由。


  地龍以告此情,時山神大怒曰:「無德清流何能得此地哉?」即令山龍,將此穴脈抽移他處,即時山嶽震動,此地穴變成絕地。


  未幾不出二年,聰一家皆染瘟病而絕,由此員外之名從此而失,誠可嘆哉,此乃橫逆之惡報。


  古人云:「福地福人居。」無德之人何能得好地穴乎?希望世人,若欲求財丁貴之好地穴者,必要行善存人理及天理,而後方可得吉地。若不然。則理無可得,以此為世人鑑之可也。


※ ※ ※


  蓋人生在世,有生必有死,有死定有生,生生死死,循環不息也,故欲求其生,必究其亡。然生死乃世人常究之理,生死能主宰否?弗能也,故曰:「生死由命,富貴在天。」但人之一死,其子孫延堪輿家,察山脈,觀山勢,擇吉地,尋龍穴,造其墓塋,其目的埋葬先人骨骸而已。若要藉此靈穴發蹟,庇佑其子孫,永固榮華富貴者,實令人堪嘆也。


  俗曰:「福地福人居。」未積德而尋龍穴,如似未播種而收成也。雖然風水實非無關,但必要看亡魂之在世為人,及其子孫之陰德,方有吉地可獲也。然而山靈之真命目何容易示人否,若為人在世不修片善,心地污濁,凶神隨惹,雖吉地亦變成凶地也。故曰「陰地不如心地」之由來也。


  風水者,乃配合亡魂之本命,以土為安。若是字向無礙者,即葬之安之,按時祭掃亡魂,可安於九泉之地矣。若要延請僧道師,必先考慮其道德與品行,否則自身尚不能保,焉能超拔其亡魂呢?然世人自認有錢能使鬼推磨,顧面子,排場面,佈置輝煌,花爍招展,並請高僧名師,道長設壇功德七七四十九天,羅天大功德,燒紙厝庫錢數億,花費龐大之金錢,自認先亡脫離苦海,永離地獄超昇。但余觀之,非然也。


  試問古賢宏法者,目蓮尊者尚且無法超拔有罪之母,何況世塵一個之道者乎?若如亡魂在世,為惡作孽,詐財殺人,放火劫財,搶奪而所得不義之財,遺留其子孫,一旦咽喉呼吸了斷,而其子孫花費龐大之金錢,是否能超拔?閻王乃平等之君,不要人財,只取業障,無法改消者,世人可知冥刑有四報:一者,現報;二者,未來報;三者:速報:四者,冥刑報。故為非作歹者,無法躱過冥府之孽鏡臺。若有在世清簡居者,而忠厚篤實,仁義猶在,而知修身立德,其功德隨身,雖其子孫無錢作功果、燒紙厝庫錢等者,一旦歸陰,閻王已早判生在淨土極樂,逍遙自在矣。


  余今宵參著金篇,超拔與吉地,願汝世人,慈捨施善,舖橋造路,印經典,著善書,建設廟宇鸞堂,代天宣化,弘揚真理,挽人向善,而勝此功德千百倍也。若延請僧道師,必注重其道德品行,誠心誦經禮懺,對亡魂罪有所益,才免六道輪迴之中而受苦趣也。是余所盼焉。


警世箴言-論超拔與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