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28日 星期一

最甜的水

  山腳下有一眼山泉,泉水潺潺地從泉眼裡冒出來,彙成一條小溪流向田野。


  一個樵夫挑著一擔柴禾經過泉邊停了下來,他捧起泉水喝了個飽,他覺得再沒有比這更甜的水了。


  放羊的牧童、耕地的農夫和進山打獵的獵人,也都認為這泉水是天下最甘甜的水。


  一個富翁聽到消息後,立刻派人打取山泉水回來。僕人將盛在精美水壺裡的泉水,倒進琉璃杯中呈給躺在搖椅上的富翁。


  富翁喝了一口,沒什麼感覺;又喝了一口,眉頭皺了起來,把碗裡剩下的泉水潑到地上,大聲對僕人說:「這是最甜的水嗎?一點兒甜味也沒有,還是去把蜂蜜糖漿給我拿來。」


  沒有嘗過飢渴的滋味,不會體會到食物與水的甜美;沒有經受過挫折與失敗,不會體會到成功的歡欣與滿足;未歷經苦難的人,永遠不會懂得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 ※


  所謂:「安逸」,乃是日常生活處於安定、舒服之狀態。


  昔時,處於農業時代,父母、長輩為了生活,不怕風吹雨打,更不怕吃苦,每日辛勤工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克勤克儉,不講求享樂或奢侈;因此,為人子女耳濡目染之下,亦是養成努力奮鬥的精神。


  如今,科技昌明,資訊發達,社會型態逐漸改變,年輕的一輩怕吃苦,不喜歡勞動力的工作,希望生活中的苦越少越好,快樂越多越好,卻喜歡追逐時髦潮流,講究華麗;或是貪圖美味,選擇高檔餐廳料理;或是迷於聲色的享樂,頻上夜店;如此一來,不但「安逸」,甚而「好逸」。


  人生在世,若是毫無目標,加上好吃懶做、「好逸惡勞」,其實每一天都是死亡的里程碑。而且在人生的旅途中,常會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災害或不幸;是以,誰也無法預測燦爛的人生什麼時候會落幕。


  若是每天過著「安逸」的生活,只知享福,尋求快樂,並不覺得人生有什麼苦;一旦年老,周圍的人都不再理會,而且身患重病生不如死之時,才會覺悟到人生原來是這麼的苦。此外,家族中有人生病住院或老死,必須忙得不可開交;有時被囉嗦的上司責罵,或是想要的東西又要不到時,亦會埋怨人生總是不能盡如人意。雖然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不過也沒有必要每天憂心忡忡或提心吊膽,在這娑婆的人生中,不要對自己的未來抱著恐怖的心理,應該勇於坦然面對。


  諸賢生趁早改變自己的想法,改變自己的行為,切勿「安逸」,更勿「惡勞」,亦不要只一昧的逃避苦難;諸子必須要有心理準備去面對未來可能遇到的困難,就像平常必須養成如何緊急處理災難的突發狀況一樣;是故,諸子來到這個世界上,是要來學習的,這樣才有光明的未來。


寶德雜誌第175-專題:安逸之意義


2022年2月26日 星期六

快樂的國王和尚

 

  《舊雜譬喻經下》


  有一位國王寧願放棄王位去當和尚。他進入山裏修行,搭結草庵為家,摘取蓬蒿做床席,悠然愉快,自謂得意。大家都覺得奇怪,便跑來問他:


  「你放棄王位,獨自來山裏修行學道,有什麼快樂呢?」


  這位當過國王的和尚答:「以前當國王時,憂慮的事很多,有時耽心鄰國來攻打,有時怕財物被人偷竊,有時候怕被人貪取,有時憂愁臣下有二心。現在做了和尚,便不會有人動我的腦筋,或做些不利我的事,所以,我十分快樂。」


 ※ ※


  世人對於俗世的事務莫強求,如錢財感情,以及各種有形有相,有時間有空間的限制,都有毀壞與消失的時候。要去領悟這一切都不是心靈上所要追求的,它們無法使你心靈上得到真正的快樂,會有消失。既然無法得到快樂,為何不放下,去追求那真正永恆的不變真理呢?它們能夠使你領悟而得到解脫,它們可以使心靈得到滿足,而無求。


  人若能得到無求,就是表示心中什麼都有了,就沒有煩惱,內心都已經充滿富裕了、知足了、瞭解自己了,這樣子,懂嗎。


  知足常樂的人,能掌握自己,就是掌握了真理,心中所要求的唯有自己才能給予,別人無法滿足。


  癡心妄想的追求,追求的越多,想得越多,欲望就越強,加重心靈上的痛苦。因為看得到,未必求得到;求得到,也未必能長久保住。


2022年2月25日 星期五

君子以劍自衛乎

 

  有一天,子路身著戎裝,全副武裝地來拜見孔子,見到夫子後,拔起劍就舞了起來,問:「夫子,古時的君子,也是用劍來自衛的吧?」


  孔子答道:「古時的君子,以忠義為人生追求的目標,用仁愛作為自己的護衛,雖然不出窄小的屋子,卻知道千里之外的大事。有不善的人,就用忠信來感化他;有暴亂侵擾的人,則用仁義來使他們安定。這樣,又何須持劍使用武力呢?」


  子路聽了非常的敬佩,感慨道:「啊!我今天才聽到這樣的話,我願從今以後,至誠恭敬地向您求教啊!」


 ※ ※


  人在宇宙之間,隨宇宙巨輪而旋轉,又現時代科技日新月累,腳步加快,使大自然倫理反常。又人之生活品質提高,而做人之原則跟隨時代而變化,若未能符合時代,則為食古不化,人譏為頑固落伍。


  雖同時代變遷,也離不了做人之基本。人不可過份八面玲瓏、投機取巧、油頭滑腦。為人須明理,不固己見,不墨守成規,包容他人之見,處世從善如流,其能捨己利人,犧牲奉獻,人均樂意交往。子曰:德不孤,必有鄰,因具熱情,熱情不僅對人寬厚,而能待人親切,引人好感而敬仰,人人有所熱情,人間何無安和樂利之社會?要社會安樂,乃是誠懇對人,誠之所至,金石為開,而由誠所感化。


  孔夫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其義乃言對社會、對親朋戚友須守信,對異邦外處或自家而言不誇張,常深究信譽。若無守信者,雖本土本鄉也無濟於事,令人看不過眼。所以人應誠實,不可虛偽,虛偽者,能偽裝一時,未能長久,總有揭穿之日。處世之間,往往發生齟齬誤會,乃為不真實、又使人失信所致。


  所言誠實乃人生應備因素,而人應知寬宏,乃寬厚恢弘,為人所具之美德,而在歷史上,諸聖賢仙佛,乃擁有寬宏慈悲濟世,而渡化民心。引昔如舜帝具有寬宏大量精神,其仁愛、格物、寬赦、包容、行悌、就義,又其孝順格天,所以在位之間,能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而百姓安和樂利,此乃寬宏美德感激天地之因由。故無論遭遇多變化,或善或惡皆能適其應變,而成功不為喜,敗亦不為悲,毀譽褒貶亦無介意,是在其所能為而所不為而已。


  人有容人之雅量,遇小事而未能斤斤計較、耿耿於懷,人也必需要剛毅,遇事果斷,必具獨善自立信心。人因有剛毅才有所決策,眾醉獨醒,所成功及賢者,本具有剛毅個性,才能發揮所長,其智慧及思想,在百折不撓之毅力,其自決斷力,引適剛毅效用。最主要人注重法紀,在各人生活中間,無論社會與家庭,常思安居樂業,具高枕無憂,尊重法紀。法乃修身之本,不作虧心事,夜裡敲門心不驚。人能奉公守法,使其心地光明,如止水一樣平靜,不懼權勢利慾,敢據理力爭,只能有義之理,不取有利之名。


  欣眾生能把握幾點原則,也能時時待人接物謙和態度,事明大公無私,修養高尚品德,學習高深智慧,建立合群精神,步向修身大道,拔登彼岸矣。


慈懷普澤-談為人基本原則

2022年2月24日 星期四

脫離『苦境』

 

蓮生/文


  ﹙一﹚


  我經常在禪定中,經常在融合中,心靈輕飄飄,一點點的舒暢達於身心四肢,光明顯現了出來,飛行橫過三際。


  禪味濃濃,芳馨久久。


  三昧現前,坐忘一切。


  我已不知人間的疾苦。自覺脫離『苦境』,身心平衡而得「大定」。全身的靈光充滿照射放射折射,成了一團大光明。


  在禪定中,我的法味是「輕安」。


  在出定後,是「輕安」的延續。


  在禪定中,得到了「空虛的空白」,一絲絲的快樂之味,不可名狀的,而在出定後,我用這「三昧」來作用之,其作用卻不窮竭。


  禪定中的境界,果然非凡,淵源至高至深,其理是無形無跡的,感受又是存在及隱亡的。於是我明白了,禪定是空虛及空白的,附合之,便明白了萬事萬物的根源。


  在禪定中,雖是「空白一片」,但含藏著無盡的法力,這種無窮力量的法力,其作用是不窮竭的。


  「禪」是一種自然的存在,在天地之間無所不在,無所不周,祇要你去投入「它」,就擁有無窮的力量。


  擁有「禪」的人,就能依循著自然的法則,擁有了天下至理的「道」。


  ﹙二﹚


  由於,「蓮生活佛」在禪定中,享受「天地之純任自然。」


  因此,脫離「苦境」。


  苦與樂,原來是相通的,沒有界限。


  別人視為是苦的,我超越之,變為快樂。超越也是一種「自然」。


  「生病」是苦的,但,我在禪定中,視我的「生病」是一種自然的現象,甚至轉化「病苦」,成為享受「病苦」,於是「生病」之苦,就不見了。


  「老」也是一種苦惱,但,我已將老化,轉化成一種慈悲的禪定,當我老化時,我的臉,呈現一種慈悲相,是慈悲的快樂。


  「別離」也是一種苦,但我在禪定中,可以去見他們,這是轉化成為一種驚奇的快樂。


  與「怨憎者」見面,也是一種苦,但我在禪定中,放光照他們,令他們漸漸去除怨憎的心,消除惡業,變為善緣,這是禪定的練習,也是一種快樂。


  ﹙三﹚


  我讀佛經,知道佛陀也有很多傷痛的往事:


  婆羅門的許多法師,設計「火坑毒飯」要陷害他。


  背叛的「提婆達多」,擲巨石要殺他,岩石傷了佛陀的腳。


  徒弟背叛,佛陀躲在森林中三個月。


  「戰遮」少女誣陷誹謗。


  佛陀經常患著頭痛,他也有幾場大病。


  ………………………………。


  釋迦牟尼佛在世間,成就一個完人,但仍有疾病,仍有弟子背叛,仍有多人嫉妒殺害,仍有誹謗造謠。


  然而,佛陀能保持身心安定,保持泰然,這是禪定的心靈力量,已超越了痛苦與快樂之間。


  也就是,「痛苦」已無「痛苦」。


  「快樂」亦非狂喜的狀態。


  ﹙四﹚


  我確確實實能脫離「苦境」了。確確實實得到了真正的「快樂」,「法樂」。


  我通「無形」,明白「因果」。利害得失不存於心,我心太虛,自然「痛苦」不會感染了我,有「痛苦」也等於「無痛苦」。


  這是我看穿「痛苦」也。


  我能夠心靈平衡,處之泰然,是因為禪定中「無我」。


  「無我」是「不自私」,天地所以能夠長久,是「天地無私」。


  我飛行踏步於虛空之中。


  我的思想,飛越了亙古的太空,與天地共長久。


盧勝彥文集第74冊《無形之通》1脫離『苦境』

2022年2月23日 星期三

貪婪妄取,終於毀己

 

  從前,智伯向魏宣子索要土地。魏宣子不想給,於是向手下大臣詢問計策。


  任登說:「智伯實力強大,威勢遍及天下,大王您覺得可以比得上他嗎?」魏宣子說 :「不能。」


  任登說:「既然這樣,如果我們不給他土地,必然遭受滅頂之災,這不是替其他諸侯承受禍患嗎?大王不如給他一塊土地。」


  魏宣子說:「我如果給他土地,他必然貪得無厭,會繼續向我們索要土地,那我們怎麼辦?」


  任登說:「大王給他土地,他嚐到甜頭後,一定會向別的諸侯索要土地。別的諸侯也會像我們一樣心懷不滿。等到他得罪了所有的諸侯以後,我們再乘機聯合其他諸侯,一齊滅掉智伯。到那時,我們得到的土地就不會像我們現在失去的土地這樣小了。」


  魏宣子說:「有道理。」於是,就給了智伯一塊土地。


  智伯得到土地後,果然十分高興,又向韓康子索要土地,韓康子不敢不給。


  後來,智伯又向趙襄子索要土地,趙襄子不給。智伯大怒,他聯合魏、韓軍隊,把趙襄子圍困在晉陽。


  結果,韓、魏、趙三國軍隊,暗中互相聯繫,裡應外合,反而包圍了智伯的軍隊。最後大敗智伯,三國共同瓜分了他的土地。


  魏宣子回國後,稱讚任登說:「您果然有先見之明!」


  任登說:「道家講:『貪婪妄取,始於損人,而終於毀己。』這就是奪取別人的東西 ,結果反而被別人所奪取的例子啊!」

2022年2月22日 星期二

夜來好風

  師問僧曰:「夜來好風?」


  僧曰:「夜來好風!」


  師曰:「吹折門前一枝松?」


  僧曰:「吹折門前一枝松。」


  次問一僧曰:「夜來好風?」


  僧曰:「是甚麼風?」


  師曰:「吹折門前一枝松。」


  僧曰:「是甚麼松?」


  師曰:「一得一失。」


 ※ ※


  夫世人之心常如猿猴般起伏不定,不得清淨,蓋因世人易被形象所牽引,而失去方向,載浮載沈,徒浪費精神爾。


  若欲打破如此循環,即須心中求,大學有云:知止而后能定,即是此理,知其所止而心自安,而一切有形乃因緣聚合,是無常究成空,故不應被形象所縛,而是藉形象煉就己心,思悟之!


虛原雜誌第222


2022年2月21日 星期一

勸人改過,導人以善

 

  出自『張公藝百忍集』


  公藝有一位外鄰,名叫楊廉,考上秀才之後,連續十次會試不中,心中自想,一定是行為有過失的關係。有一天,專程前來叩問公藝,有關改過遷善的方法。


  公藝說:「請將您的行為據實告知。」


  楊廉說:「我自小讀書,曾犯有口過,說人長短,侮慢聖賢及師長。經常自恃文才厭棄朋友,私自取財,不惜字紙。事奉父母不誠敬,與兄弟計較利益。見到他人父母姊妹就打比喻取笑人,見到美色就起淫心。驕縱奢侈,對衣物食用太過浪費,隨意殺害生靈。唆使他人訴訟,阻止他人行善。我真是一個罪大惡極的人,枉費我讀聖賢書,於今回想起來,真是後悔不及,這是我心中的實話,希望先生能賜教,改過遷善的方法。」


  公藝說:「讀書人犯此病的不少,楊君既然知道錯了,想要改過以挽回天意,實在是大幸啊!古聖曾經說過:『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逭。』正是此意。世人走在迷途的很多,一生糊塗過日子,未能覺悟,醉生夢死。如果楊君想要痛改前非,必須先從五倫的基礎做起,接著誦讀《感應篇》、《陰騭篇》、《覺世經》,依其中所述的方法去做。從此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久而久之,必會獲得吉慶,這就是所謂的『轉禍為福』了。


  佛經說:『一世勸人以口,百世勸人以書。』楊君既然知道過錯,可將以前所做的壞事,編集成冊來勸導人,不難將罪過懺除。改過要有『破釜沉舟』的精神,有如聖人所說:『死而後已。』就是了。」


  楊廉謝過公藝的指教之後,辭別回家,依法修持三年之久,每逢考試就參加,後來中試晉為吏部侍郎,這印證了楊廉改過向善,回頭是岸的效果。


  這是張公藝「勸人改過,導人以善」,為第七十六個「忍」。


  後人有詩贊歎說:


  以德培人厚,明心一點舟;

  洋詳如發育,吏部侍郎班。


 ※ ※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凡為人者必會有一時迷昧做錯事時,也會有一時錯誤的念頭,做出違背良心之事,諸之犯錯其來定有因、出處,若不能心明止念,那就隨念不斷造下過錯。世人要知,知錯能改善莫大焉,一個人做錯了事或心念起了偏差,當下只要能懺悔不再造相同過錯,自能漸漸消弭。


  今時社會犯錯之人甚為多,然作錯者何不皆因貪嗔痴,以致心起無明、愚昧一再的造下過錯,這等人不但觸犯世間法也落冥界法,一朝業滿時定墮幽冥難以出離,是以世人要時謹慎每一心念,每一行為,因為福禍都在一念生起啊。


慈聖雜誌-第一七七期

2022年2月20日 星期日

幸災樂禍之心

 

蓮生/文


  我(盧師尊)認為,「喜無量」的觀修,須避免「惡念」,要檢視自己的「念頭」。


  例如:


  在「疫情期間」,每一個人,都有自己喜歡的人,也有自己不喜歡的人。


  於是就起了一個念頭。


  為什麼那討厭鬼,不中「新冠病毒」?


  讓他中了,死去!哀爸叫母!


  病毒入侵肺部,就「叮叮」了!


  這是「惡念」,很可怕!

  新聞報導:


  中國與印度的邊境起了糾紛。


  雙方不讓,大打出手。


  但,都不敢正式開戰!


  如果你的念頭是:


  打啊!打啊!


  戰爭吧!大戰吧!


  死愈多人愈好!


  這是「惡念」,很可怕!


  又:


  巴基斯坦與印度。


  伊朗與美國。


  南海。


  台灣海峽、海峽兩岸。


  中國與日本。


  南北韓。


  以色列與中東。…………。


  有個人的念頭是「戰爭吧!」、「死愈多人愈好!」、「最好世界第三次大戰!」


  這是惡念!很可怕。

  一架民航機起飛。


  結果飛機的引擎起了大火。


  機長很迅速的返航,安全降落,所有的乘客人人平安,慶幸無人傷亡。


  你的念頭是:


  「為什麼不爆炸?」


  「為什麼全機的人,都不死?」


  「炸了!這才是大新聞!」


  這是惡念!很可怕。

  火燒了!森林大火了!


  燒到了一個社區又一個社區,燒燬了一個社區又一個社區。


  豪華巨宅全燬了!


  無數的人,流離失所!


  而你幸災樂禍:


  「只要不燒到我,其他的燒光光!」


  「燒愈多愈好!」


  「最好連人都燒死!」


  「把那些有錢人的巨宅,全燒個精光!」


  「第一好看,火燒屋!」


  這是惡念!很可怕。

  地震也是一樣。


  念頭很惡!很可怕。


  最好是六級、七級、八級…………。


  屋全毀,人都死,山崩地裂,世界末日,整個城市成廢墟。


  這些「念頭」要檢視!須改正。


盧勝彥文集第283冊《千艘法船》觀修『喜無量』()

2022年2月19日 星期六

功德天與黑暗女

 

  從前,有一個女子,到了一戶人的家裏。這個女子長得端正莊嚴,容貌十分美麗,穿戴珠光寶氣,裝飾得異常華貴。


  這家主人看到她,問道:「你叫什麼名字,是誰家的?」


  這個女子回答說:「我的名字叫功德天。」


  主人又問:「你到我家來幹什麼?」


  功德天答道:「我所到的地方,能給人帶來金銀財寶和各種好處。」


  這家主人聽了,非常高興,歡喜得無法形容。心想:這是我的福氣,今天交上了好運,所以讓喜事找到我家裏來。立即恭敬、燒香禮拜,鮮花供養。


  這時,門外又來了一個女子,形貌醜陋,身上衣服破亂,渾身污垢髒膩,皮膚皴裂,白得可怕。


  主人對這個女子說:「你叫什麼名字,又是誰家的?」


  這個女子回答:「我叫黑暗女。」


  主人又問:「你為什麼叫黑暗女?」


  女子答道:「只要我所到之處,能讓他家所有財寶,一切耗散衰敗。」


  這家主人聽了以後,馬上拿出一把利刀,對黑暗女說:「你如果不趕快離開,我馬上斷送你的性命!」


  黑暗女回答說:「你怎麼這樣愚癡,沒有智慧呢?」


  主人問黑暗女:「為什麼說我愚癡沒有智慧?」


  黑暗女回答:「在你家中的,是我姐姐,你如果趕我走,就是趕她走。」


  主人返回屋裏問功德天:「外面有一醜陋女子,她說是你妹妹,到底是不是?」


  功德天說:「確實是我妹妹,我同她行住都在一起,從來沒有分開過,也無法分開,無論去哪里都是我先到,她緊隨而來。我們所到的地方,我常作好,她常作壞,我給人帶來利益,她專門製造災難。你如果喜愛我的話,就必須喜愛她,恭敬我,也應該恭敬她。」


  主人聽了以後,一下子明白了。馬上說:「象這樣的好事惡事連在一起,我統統不要,你們隨意去吧。」


  二女子合會一處,從主人家離開。這時,主人看見她們已經遠去,心裏才輕鬆自在。


2022年2月18日 星期五

切膚之痛方醒悟

 

  馬有四種。


  最上等的良馬,見到鞭影就開始奔跑,不用驅策。


  次一等的馬,輕輕挨一鞭子就能前行。


  再次一等的馬,抽得輕牠不走,重重給牠一鞭牠才走。


  最下等的駑馬,用鞭子是不管用了,必待用錐子紮破皮膚,受到極端的痛苦才開始走。


  人也是這樣。


  有智慧的人容易醒覺,百里之內聽到別人的死訊,即刻驚駭:「有人死了!我也是人,終不免死,還不快快尋找解脫之路?」這是見鞭影就開始跑的那種良馬。


  其次,有的人見親戚死了就開始覺悟。


  再次,見隔壁鄰居死了才開始覺悟。


  最次的人,等自己老了,或身患重病,在痛苦和死亡的逼迫之下才覺醒。這就好比那種受了切膚之痛才開始行走的駑馬。


  倘若年老了、得病了還不覺悟,豈不是連駑馬都不如?


  「眼看他人死,心中熱如火,不是熱他人,看看輪到我。」


 ※ ※


  生命短暫終步盡頭,人生無常三寸氣斷了無所住。世間人皆誤認這世間乃永久,更迷戀眼前一切,難能洞悉人生無常,生命都在無常中生存著,因而貪享這生命,揮霍這生命,認假為真,以致身心靈無以了脫。對所有一切太過執著放不下,靈心每每在煩惱痛苦中度日,為求享受生命中每一過程,種種逢遇,依然苦中作樂,終在三寸氣斷難以放下。


  以上是每一凡眾的毛病,也是輪迴的因素,世人如能看清這一切,定不會讓身心靈處在不安寧,糾結萬般煩惱痛苦,如能透徹人生真諦,利用這短暫生命修德立功,將心靈處在清靜自在境界,用這假身積種福田,就不會與輪迴結下因緣,吾今殊緣降示為勉。


慈聖雜誌-170

2022年2月16日 星期三

狐仙真貌

 

  濟南人朱子青與一位狐仙交上了朋友。但是,他只能聽見狐仙的言談笑語,卻見不到狐仙的形象。朱子青和他朋友們經常舉行詩文酒會,而狐仙是每席必至。他詩文縱橫,雄才善辯,談笑生風,滿座詩友,誰也難不到他。


  有一天,在詩文酒會上,有一位朋友請求狐仙現形,讓大家見識見識。狐仙說:「各位想見見我的真象嗎?我的真象怎麼好讓諸位看到!諸位是想看看我的幻象嗎?既然稱之為幻象,那就是假的,看看假的,豈不和不看一樣,看他又有什麼用?」眾人還是一再請求。


  狐仙說:「那麼,在諸位的臆想裏,我該是個什麼形象?」


  有一位客人說:「應該是一位眉髮花白的老者。」話音未落,在狐仙的坐位上,便現出一位皓首白眉,顫顫巍巍的老翁。


  另一位客人說:「據我的想像,你應該是仙風道骨,飄逸不俗。」那老翁又立刻化作一位長袍黑冠的道士。


  一位朋友說:「你應該是頭戴星冠,身著羽衣,瀟洒非凡,是位仙人。」那道士頓時幻作一位仙官。


  另一位朋友打趣說:「依我說呀,你應該是個小孩子,天真無邪,頑皮可愛。」那仙官又傾刻間化作一名小孩子的形象。


  有一位客人嘻皮笑臉說:「莊子不是說過:姑射山上有位神仙,肌膚如冰雪,綽約若處女,還不食人間姻火。」那小孩又應聲化作一位絕代佳人,就坐在孤仙的座位上。眾人大驚,良久不語。


  有一位朋友打破沉寂,說道:「你幻來化去,應聲而變,雖說神奇奪人,終歸全是假的。能不能見見你的真形,也使鄙等大飽眼福?」


  狐仙說:「在當今這個世界上,有誰肯把自己的真面目露給大家看?為什麼非掐著脖兒讓我這麼做呢?」說罷,哈哈大笑,揚長而去。


倉央嘉措的情詩

蓮生/文


  我很欣賞「倉央嘉措」的情詩。


  倉央嘉措是門巴族人,那裡的情歌一年四季流淌在門巴族的田園。


  例如:


  東邊的出再高,

  遮不住天上的太陽;

  父母的權再大,

  擋不住兒女情懷的心。


  六世達賴「倉央嘉措」如上此寫:


  我和意中人兒相會的地方,

  在南門巴的密林深處。

  除了巧嘴鸚鵡,

  哪個也不知道。

  多嘴的鸚鵡啊,

  這袐密請不要在路口散布。


  又:


  在那東山頂上,

  升起皎潔月亮。

  未嫁少女的面容,

  漸漸浮現在心上。


  又:


  我默想喇嘛的臉兒,

  心中卻不能顯現。

  我不想愛人的臉兒,

  心中卻清楚看見。


  我們當然了解「倉央嘉措」的心,因為他曾經問佛:


  「如果遇到了可以愛的人,卻又怕不能把握該怎辦?」


  佛答:


  「留人間多少愛,迎浮世千重變,和有情人,做快樂事,莫問是劫是緣。」


  又問佛:


  「世間為何有這麼多遺憾?」


  佛答:


  「這是一個娑婆世界,娑婆是遺憾,給你完美的幸福,也不能體會快樂。」


  有人說:


  「倉央嘉措不是真活佛!」


  有人說:


  「倉央嘉措是自然流露的情懷!」


  有人說:


  「倉央嘉措不做作!」


  我如此說:


  「學佛者最宜自己看住自己,不去講他人的是非。自己隱去自己的善,而不隱他人的善。」


  我說:


  「終日不見自己之過,便絕了聖賢之路;終日喜言他人的過,便傷天地之和。」


  凡好議論人之長短,好品評人之是非者,總屬小人之流。


  這是學佛者之戒!


  我追尋彩虹,

  彩虹山莊就是追尋彩虹而得來。

  在我的頭頂上,

  彩虹常迸現。

  一切一切都是大愛!


盧勝彥文集248《天垂異象》倉央嘉措的情詩


2022年2月15日 星期二

個業與共業

 

豁落靈官  降


聖示:世人皆畏因果,而此因果形成與為人處世造作息息相關,不種此因不成此果,然因果雖成,必與自身有切身牽連,故形成個人因果與諸眾因果,此謂個業與共業,諸因形諸業,唯以發愿力行,方可解怨及解厄。


劉生:叩拜恩師,恩師聖安。因果業力牽連,我等鸞生且共業相成,恩師啊!有何法可解此業!


豁落靈官:諸因成諸果,若為團體或族群所共識而成因,即成共業果報。個人業力可微但共業之力鉅也,各方處理各人因果與相對一方和解即可,但共業所成之力是無可挽。


以個人因果論,多行佈施,廣植福田,勤以懺悔,多行善可輔救一方所遺漏功果,但共業牽連甚廣,如家族所成因果共業,其報必是家族所有成員。雖家族成員中有一或二有作善解業之功,但不扺家族業力索報,故一人所處環境及週遭親朋好友皆形成大業力。


所以修身養性行善好施,從個人做起,此可解個人因果業力,推而求之於家族、親朋好友,共修共持,而達事事恭謙,事事為人可解共業牽纏。(行善之家,必有餘慶)而成大同佛國境淨土。可,著書就此停,吾回。


劉生:叩送恩師。


眾鸞生:恭送恩師聖鴐。


認識鸞門儀規與教化-第二十一章 個業與共業

2022年2月14日 星期一

修行就像談戀愛

  金鴨香消錦繡幃,

  

  笙歌叢裡醉扶歸。

  

  少年一段風流事,

  

  只許佳人獨自知。

  

  ——() 圜悟克勤禪師 《無題》

  

  金鴨:金色的鴨形香爐。

  

  禪人演示法要,有時妙不可言,令人叫絕。

  

  圜悟克勤禪師和他的老師五祖法演,就擅長以艷詩綺語來闡明悟境,教化學者。在浪漫的詩句間,寄寓禪法心要,令人覺得不可思議。

  

  禪宗是個活潑的法門,開示機用,多半不板起臉來,正襟危坐的高談闊論;而是以靈活的方式,將法化入生活,隨機示教,生動風趣,有時甚至近乎頑皮。

  

  前面所引的《無題》詩,是圜悟克勤禪師的開悟詩,他就是近乎頑皮地用艷詩綺語來演示悟境。

  

  他的開悟經過,及和五祖法演的師徒因緣,都是很有意思的故事,讀了令人莞爾,也令人深思。

  

  圜悟克勤禪師從小就展現與法的甚深因緣。有一次他去妙寂寺玩,「見佛書,三復悵然,如獲舊物」,知道過去世自己是個沙門,和佛法有累世因緣,就毅然出家。他自幼就是個能「日記千言」的天才兒童,出家後更是精進向道,雲游參學,許多高僧都看出他將來必是個秀異法器。

  

  他和五祖法演的遇合經過,非常精采。他見到五祖法演之前,已經得到許多肯定,因此自我期許很高;一見到法演,就使出渾身解數,希望得到印可,五祖卻都不肯許諾,惹得他大為光火,把五祖罵了一頓後離開。五祖只是在他走前淡淡地說:「等到被熱病打一頓,再來找我吧。」

  

  後來克勤禪師到了金山,得了傷寒,被病苦折磨得困頓至極,平常自以為很得力的工夫,都使不上勁,這才幽幽想起臨別前五祖的話,就發誓病好一定要投歸五祖門下。後來克勤禪師果然回到五祖門下,五祖一見而喜,因為游子終於回來了。經過一番周折,這對禪人師徒的遇合才算完成。

  

  至於克勤禪師的開悟因緣,則是一段機鋒四出的高手過招,禪的智慧由此可以窺得一斑——

  

  有位解印還鄉的提刑(官名)來參訪法演。

  

  法演說:「提刑少年時曾經讀過小艷詩嗎?有兩句詩很接近道:頻呼小玉元無事,只要檀郎認得聲。」

  

  提刑回答:「是,是。」

  

  法演說:「要仔細體會這句話啊。」

  

  克勤禪師剛好回來,就問法演:「您剛剛舉小艷詩,提刑能領會嗎?」

  

  法演說:「他只‘認得聲’。」

  

  克勤追問:「不是‘只要檀郎認得聲’嗎?他既然已經認得聲,為什麼還不到家呢?」

  

  法演反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庭前柏樹子。」

  

  克勤聽了心中有所悟,出去看到雞飛上欄杆,拍著翅膀叫,自言自語地說:「這不就是那個『聲』嗎?」就寫了前面所引的那首詩,呈給法演。

  

  法演看了,非常高興地到處告訴人:「克勤得禪了!」因此,前面那首《無題》詩,可視作克勤的開悟詩。

  

  《無題》詩是借回憶少年浪漫往事的口吻,敘述修行心路。「金鴨香消錦繡幃,笙歌叢裡醉扶歸」,表面上是指少年時曾經有過飲酒作樂、倚紅偎翠的浪蕩生活;實則是講自己經歷色相界的浮沉,領略了,也參透了。「少年一段風流事,只許佳人獨自知。」是指修行的情境其實就和談戀愛一樣,只有當事人了解個中滋味,很難說明。

  

  修行就像談戀愛,這可真是出人意表的譬喻。然而,當我們和法「心心相印」,在電光火石的剎那,忽然迸現的喜悅和滿足,不是有幾分奇妙的神似嗎?

  

  禪師說法,為靈活示教,打破既有的形式限制,甚至拈來艷詩綺語,但求會心;我們讀這些詩偈、公案,也應該抱持「依義不依語」的原則,掌握禪師所要傳達的精神。禪師伸出手指指示月亮在哪裡,我們可別只看到手指,沒看到月亮!


一味禅:花之卷


2022年2月13日 星期日

夫妻本是同林鳥,可憐死後不相逢

 

  有個縣府的子吏,晚上在松林裏休息,聽到有人哭泣的聲音。這個子吏本來膽子大,就循著發出聲音的方向尋找察看。


  子吏發現有男女兩人並肩坐在石塊上,輕聲細語地交談,仿佛是夫妻在告別的樣子。子吏懷疑他們是通奸後外逃,就過去追問情況。


  那男子站起來回答道:「你不要走過來,我是鬼。這個女子是我鐘愛的婢女,不幸過早去世,雖然葬在另外地方,但她的鬼魂常常留在這裏,我們相親相愛不滅於當年。現在她要被分配入輪回投生,我倆從此一別,茫茫萬古,恐怕再難相見了,怎麼叫人不悲傷呢?」


  這位縣吏便好奇地問道:「陽間的男女各有配偶,是不是到了陰間,各有顛倒、轉移和更換,人間的夫妻關係就不復存在了?」


  這個鬼回答說:「只有那些終身守節的貞婦,他的丈夫才能在陰間暫留,等她歸陰後,一同轉輪托生,來世再續前緣,以彌補她終生淒苦。至於其他人,則要根據他的前因後果,罪孽與福分去投生。有些夫妻能在陰間等候得到,有些夫妻等候不到,不能一起投生了。不過,你這個人應該快離開,我們現在是一刻千金,沒功夫跟你瞎扯這陰間的事兒!」


  那鬼說完這話,張口嚧起氣來,霎時狂風驟起,樹葉亂飛,黃沙彌漫,這位胆大的縣吏也只能連連退卻了。


  後來,縣吏又路過這地方,只見枯墓累累,荒草漫徑,不知是那家的墓地。


  世間有一句話叫:「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佛陀也說:「三界之中,獨來獨去。」


  世間男男女女之恩愛,只是一種假借之緣份,做為人生旅程之伴侶而已。緣若盡,壽命時限一到,即脫離人間,換到另外一個世界。


  你想再相見,已難如願,唯有依各人在世修持功果之深淺而推論,以判定各人投身之處。除此之外,我們不可能與任何人同生死、共苦磨。

2022年2月12日 星期六

有關於『無常』的至理

 

蓮生/文


  我問達摩祖師:


  「佛法至重的法是什麼?」


  達摩祖師答:


  「無常法。」


  我問:


  「為什麼是無常呢?無常法很平常啊!」


  達摩祖師答:


  「是平常,但,眾生疏忽了!」


  我問:


  「我個人知道諸行無常是第一法!但眾生不知,奈何?」


  達摩祖師答:


  「所以須要常常的提醒眾生!」


  我問:


  「如何提醒?」


  達摩祖師說:


  佛陀的三法印,第一法印是「諸行無常」,第二法印是「諸法無我」,第三法印是「湼槃寂靜」。


  故諸行無常是第一法。


  是真諦,是真理。


  達摩祖師說:


  大仙具足五神通。


  能飛空中高又遠。


  然而始終無法到。


  掌握永生不朽處。


  又說:


  直指人心是什麼?


  答:心無常、心無我、無有心。


  見性成佛是什麼?


  答:湼槃寂靜。


  這就是禪。


  禪就是佛陀的三法印。


  又說:


  有聚就有散。


  如:


  國家。(有強有弱)


  種族。(有興有衰)


  家庭。(有聚有散)


  情人。(有愛有恨)


  個人。(有生有死)


  這些都是變化無常的,大至國家,小至個人,都是無常態的。


  生命是卑微的。


  死亡是迅速的。


  大帝國一現即逝,何況是小小身子。


  (馬其頓大帝國、凱薩大帝國、蒙古大帝國)


  佛陀曾說:


  「於一剎那憶起一切和合現象皆無常,這無常法,勝過供養所有阿羅漢。」


  當巴桑結說:


  「一開始堅信無常,你就進入了佛法,再進一步,你就有了精進的道心,最後你會得到光明的法身。」


  也就是:


  第一步——觀修無常。(諸行無常)


  第二步——觀修菩提心。(諸法無我)


  第三步——觀修空性。(湼槃寂靜)


  我們要常常想:


  外在世界是無常。


  內在世界的身心皆無常。


  天界也無常。


  最大的權勢也是無常。


  出生就已經無常了。


  財、色、名、食、睡皆無常。


  死亦無常。


  請時時記住,苦、空、無常、無我。


盧勝彥文集第282冊《遇見『達摩祖師』》有關於『無常』的至理

2022年2月11日 星期五

跑不掉的螃蟹

 

  如果仔細觀察漁民捉螃蟹時的行為,會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如果漁民捉到第一隻螃蟹,他們會將蓋子蓋緊,防止螃蟹爬出跑掉,但如果漁民抓到了第二隻螃蟹,他就不會再蓋上蓋子了。這是為什麼呢?


  一般來說,放螃蟹的是一個帶有小蓋子的竹簍,腹大口子。當有兩隻螃蟹同時被放入竹簍時,每一隻都會爭先恐後往籠口爬去,但竹簍的口很小,最多只有一隻螃蟹能夠通過。


  如果有一隻螃蟹爬到簍口,那其他的螃蟹就會用鉗子抓住它,阻止牠出籠,直到將這隻螃蟹拖到籠底為止。而這時其他的螃蟹就會立刻拼命爬去,希望能首先爬出竹簍,但每一隻爬到竹簍口的螃蟹都會遭到同樣的命運,被其他的螃蟹拖回竹簍。


  就這樣,沒有一隻螃蟹能夠逃離這個牢寵,而漁民也根本不需要蓋上竹簍的蓋子。


  螃蟹的行為顯然是出自逃生的慾望,但令人嘆息的是,恰恰是自身慾望推動下的行為抹煞了自己生的可能。

2022年2月10日 星期四

達磨二入四行觀

 

  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種:一是理入、二是行入。理入者:謂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為客塵妄想所覆,不能顯了。若也捨妄歸真,凝住壁觀,無自無他,凡聖等一,堅住不移,更不隨文教,此即與理冥符。無有分別,寂然無為,名之理入。行入謂四行,其餘諸行悉入此中。何等四耶?一報冤行,二隨緣行,三無所求行,四稱法行。


  云何報冤行?謂修道行人,若受苦時,當自念言:我往昔無數劫中,棄本從末,流浪諸有,多起冤憎,違害無限,今雖無犯,是我宿殃,惡業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見與,甘心甘受,都無冤訴。經曰:逢苦不憂。何以故?識達故。此心生時,與理相應,體冤進道,故說言報冤行。


  二、隨緣行者:眾生無我,並緣業所轉,苦樂齊受,皆從緣生。若得勝報榮譽等事,是我過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緣盡還無,何喜之有?得失從緣,心無增減,喜風不動,冥順於道,是故說言隨緣行。


  三、無所求行者:世人長迷,處處貪著,名之為求。智者悟真,理將俗反,安心無為,形隨運轉,萬有斯空,無所願樂。功德黑暗常相隨逐,三界久居,猶如火宅,有身皆苦,誰得而安?了達此處,故捨諸有,止想無求。經曰:有求皆苦,無求即樂,判知無求,真為道行,故言無所求行。


  四、稱法行者:性淨之理,目之為法。此理眾相斯空,無染無著,無此無彼。經曰:法無眾生,離眾生垢故;法無有我,離我垢故;智者若能信解此理,應當稱法而行。法體無慳,身命財行檀捨施,心無吝惜,脫解三空,不倚不著,但為去垢,稱化眾生而不取相。此為自行,復能利他,亦能莊嚴菩提之道。檀施既爾,餘五亦然。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無所行,是為稱法行。

2022年2月9日 星期三

兩種租客

 

  兩個上班族分組一層公寓,公寓中的家具、電器俱全,距離捷運也很近。唯一的缺點,就是房租太貴了。而且更糟糕的是,房東居然還打算漲價!


  第一個上班族於是寫了一封信給房東,他列舉出公寓的一些缺點,例如隔音不好、設備略嫌老舊、沒有附設網路等。信末,他還不忘「恐嚇」兩句:「如果您執意要漲房租,那我就要搬家了!」


  幾天過後,他收到了房東的來信,上面只寫了幾個字:請你盡速搬離。


  但是,房東非但沒有漲他室友的房租,反而主動降價一千元。


  第一個上班族覺得很奇怪,便問室友:「你究竟是用了什麼方法,讓那個小氣的房東降價?」


  室友說:「很簡單,我只是寫了一封信,你想看看我保留的副本嗎?」


  原來,室友的信中寫著:「我真的非常喜歡您的公寓,它設備齊全、交通方便,我想我再也找不到這麼好的房子。但是,很遺憾的是,我賺的錢實在不多,若您真的要上漲房租,我只好搬家。但真的很希望您能考量目前我手頭不便,能算我便宜一些。」


  而房東回覆的信,內容則是:「每個房東最受不了的人,就是愛挑三撿四的房客。其實有您這樣對房子滿意的房客,我也覺得輕鬆又高興,因此我願意降低你的房租。」


2022年2月7日 星期一

沒有輸也沒有贏

 

蓮生/文


  有一個人上山,談到這一生,他很感慨。他說,他這一輩子,全輸得光光了。金錢做生意,輸光光;婚姻失敗,一子一女,全跟妻子走了;身體渾身是病,如同破船;名位全賠光了,坐過牢,名譽也全沒有了;親朋好友,見到他,如同見到鬼,害怕他借錢。


  他問我:


  「大師!我是全盤皆輸,我怎辦?」


  我反問他:


  「你來人間時,有什麼?」


  他答:


  「好像什麼也沒有。」


  我說:


  「那就是了,沒有輸,也沒有贏。」


  我又問他:


  「你認為哪一位人士是贏的?」


  他答:


  「馬英九、王永慶、張榮發、林志玲……。」


  我說:


  「王永慶、張榮發,已逝,他們是一個人,單獨走了,沒有輸,也沒有贏。」


  我又說:


  「馬英九,毀譽參半,也是零。林志玲,靠臉吃飯,年齡增長,已快變零了。將來也是沒有輸,也沒有贏。」


  他問:


  「大師!你自己呢?」


  我答:


  「我是播種者,但收割的是我的上師群,尤其有一位上師收割得最多。」


  他問:


  「你輸了嗎?」


  我說:


  「不!因為得到地上的,必失去天上,所以上師們也沒贏。」


  他問:


  「上師們輸了嗎?」


  我答:


  「無關輸贏。」


  他問:


  「大師!你有五百萬弟子,你怎會輸?」


  我答:


  「收割者不只收割金錢,也收割人,人氣就是財氣。」


  他問:


  「你輸了嗎?」


  我答:


  「我本一無所有,如果再回歸一無所有,當然沒有輸,也沒有贏。」


  他問:


  「那上師贏了?」


  我答:


  「上師也沒有贏,因為我說過了,得到地上,失去天上,更划不來!」


  他問:


  「大師!你對輸贏觀念如何?」


  我答:


  「我沒有輸贏觀念。」


  他問:


  「那你的觀念是什麼?」


  我答:


  「我連觀念也無。你問我怎麼會這樣?我說,我稍稍有點悟境,悟的是:白雲太閒,流水太忙!」


盧勝彥文集第256冊《拜訪大師》沒有輸也沒有贏

張口挑毛病

 

  蓋有南威之容,乃可以論其淑媛;有龍泉之利,乃可以議其斷割。劉季緒才不能逮於作者,而好詆訶文章,掎摭利病。


  《三國魏。曹植。與楊德祖書》


  只有擁有像南威那樣的絕世美貌,才有資格去評論美女,才可以談論什麼是淑媛;唯有具備龍泉寶劍那樣的蓋世鋒芒,才有資格去議論刀劍銳利與否的事情。劉季緒的文才比不上專業作家的水準,卻喜歡任意詆毀他人的文章,以斷章取義的方式指摘挑剔文章的弊病。


  自以為「手握靈蛇珠、懷抱荊山玉」的文人雅士,除了孤芳自賞、自珍自寶之外,還有一項特點就是聽不進別人的批評。但是世界上是否有完美、零缺點的文章呢?曹植認為自古以來,無法加句減字的完美文章、文中之中,只有孔子所刪定的《春秋》可以稱得上。


  在本篇名句裡,曹植要談論的主角並不是自戀情感嚴重的文人,而是另一類極端族群——熱愛張口挑毛病、品文論字的讀書人。曹植在此「批評」了一位名叫劉脩(字季緒)的人,說他「文章寫得不怎麼樣,也不多下苦功練習,卻盡將時間花在找尋別人文章的缺點上。」(才不能逮於作者,而好詆訶文章。)


  曹植還引用戰國時期名士田巴的「封口事件」來諷刺既不是美女、又非名劍的劉脩「自不量力」。田巴是戰國時期口才過人的辯士,他曾經一天之內辯論戰勝過一千多人,但卻僅因十二歲小魯仲連的一番批評,而立誓封口終身。由此曹植反諷,論口才劉脩絕對比不上田巴,而小魯仲連世界上也絕對不會只有一個。


  由於劉脩的案例,曹植得出這樣的結論:「要有像南威一樣沉魚落雁的風姿,才有資格去批評別人的容貌;要有似龍泉劍一樣削鐵如泥的鋒芒,才有資格去論斷別人的兵器。」有人或許會問,這意思難道是說,要評論別人的小說前,自己必須先寫出一本《紅樓夢》嗎?如此嚴苛的標準,恐怕世上能開口評論的沒幾人了。


  因此,曹植的文學批評主張較合情合理的詮釋是:如果品評的對象是一首曲子,若是對旋律、節奏、樂理毫無所悉,那麼評論一定是慘不忍「讀」;換言之,不是不能批評,而是不能作無的放矢的「無責任樂評」。事實上,在西方「文學批評」早己發展成獨立於「文學創作」的專門領域,自有其關於評論的專業要求興標準。

2022年2月6日 星期日

內在朋友

 

  一個有權勢的大臣,帶著僕眾來到一座草棚外,傲慢地對著守在門口的人說:「喂,小和尚,我要見你的師父!」


  「你沒資格見我師父!」小和尚白眼一翻,以同樣的態度回答他。


  旁邊的僕眾奇怪問他:「你難道不知道他是誰嗎?」


  「不管你是誰,我負責守大門,趕快給我滾得遠一點!」


  大臣來回好幾趟,都被小和尚擋駕在門外,只好摸鼻子悻悻離開。


  天黑後,小和尚進屋稟告師父:


  「許多有權勢的人物特地來看你,你都不想見他們,這樣妥當嗎?」


  「和我內心的朋友相處,愉快得很,為什麼還要接見閒雜人呢?」


  師父微笑對他說:「他們根本不是渴望真理,每個人只想獲得一些世俗的東西。昨天來的人想要名位,今天這個希望我幫他謀取金錢,他們不需要靈性糧食,又何必見面呢?」


  大臣不久便摸清和尚的脾氣,單獨前來拜訪,神情謙卑。


  「師父,您的生活似乎很寂寞!」為了表現關懷,大臣打破室內的僵局。


  「的確是的!在你還沒來之前,我正分享著內在朋友的快樂,可是你一來,我就感覺分外的寂寞了!」


 ※ ※


  心乃人之神也,神藏於心,道心存焉;心發於外,則為人心。諸般視、聽、言、動,駁雜不清,危殆不安,即所謂:「人心惟危」。人神不定,必須收回,道心始現。必須精至為一,神合於氣,氣合體真,諸神收回矣。


  夫持齋禮佛,不求心性,其何所益?聽經聞法,須修心鍊道,方合其宜。俗子求聖求佛不求心,聖人求心不求佛,內障拋開,掃退外緣,心地光明,清淨性天,神入定,意隨安。學道之道無他,但求心性;參禪不外,惟養精神;明善復初,知本來面目;覺迷返本,悟元始之真如。


  學道之大,莫大於性命,性命之說,不明於世已久矣。何謂性?原始真如,一靈炯炯是也;何謂命?先天精誠,一炁氤氳是也。然性無命不立,命無性難存,在天謂之性,在人謂之命,兩者密不可分也,性命要能知守,返回原真。


  回己心修持性命,安禪了道,明悟真理,這就是回心思道之真諦,盼世人能明醒行之。


回心思道-第六章 回心修持,參禪了悟

2022年2月5日 星期六

莊公問伐晉

  莊公準備攻打晉國,問晏子的看法。


  晏子說:「不能打。君王所得的已經足夠了,如果想得到更多,就會滋長貪欲而使自己驕橫放縱。所得已多而還想貪多的人是很危險的,滋長貪欲而驕橫放縱的人就會陷入困境。


  現在您任用勇力之士,來攻打諸候的盟主,如果不成功,那是國家的福氣啊!如果沒有德行而得到成功,憂患一定會降臨到您的身上。」


  莊公變了臉色,很不高興。晏子辭去官職,不為臣子,退隱而到窮僻地方居住,堂前生滿了雜草,門外長滿了荊棘。


  莊公最後還是任用了勇力之士,向西出兵攻打晉國,攻佔了晉國的朝歌,到達了太行、孟門,並且到了且于隧等險隘地區。


  過了一年,民心離散,自身被崔氏所殺。崔杼掌權之時,又驅逐了不少公字。一直到慶氏的滅亡。


2022年2月4日 星期五

抬轎人與坐轎人

 

蓮生/文


  昔日,我由青城山嫡傳祖師清真道長,親自傳授「皇極數」和「一丈青」,皇極數是屬於先天的數字演算,而一丈青是由偶發的靈機演算。皇極數與一丈青,都是演算命運的巧妙方法,兩者最大的分別,皇極數可算出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的過程,準確性甚高(《了凡四訓》內,曾詳載袁了凡遇孔道人,孔道人精於此術),而一丈青可演算近期間任何事情的吉凶,推斷如神,絲毫不差。


  「命運」到底有無?這是從古至今人人爭論的問題,其實,我覺得命運不必去爭論有或無,因為爭論命運毫無益處,倒不如我們去認識自己的命,努力去實踐我們的運,我們由知命來發揮自己的專長,以這人生短短的生命過程,貢獻給國家和社會。


  記得從前聽老一輩的人說:「命運是天定了的,是抬轎的就是抬轎的,是坐轎的就是坐轎的。」我曾經很仔細的體會這一句話,這句話充滿了無奈和脆弱的嘆息,但,也有一點自我安慰和滿足的味道。然而誰是命中註定抬轎的?誰是命中註定坐轎的?還是要努力奮鬥一番才知道啊!而當所有的人們自己有了自知之明之後,他己經自然而然相信「命運」這兩個字。


  我查字典,字典中對「命」的解釋如下:「吉凶禍福,不是人力所能做到的叫命。」而這個命,孔夫子也談過,到了知「天命」的年齡,你就可以知道,這一輩子的命運可以蓋棺論定了。當一個人從出生落土開始,到閉眼伸腿時,這一段的生命過程,其實就是「命運」,所以命運的討論甚廣闊,毫無半點牽強之處。今天有很多人對「命運」一詞,不屑一談,其實這不屑一談,不信命運的人,其生命的過程,仍然有其命運。


  當我昔日研究「皇極數」和「一丈青」時,我怔煞住了。我發覺數目字是唯一真實性的東西,而由數目字加減乘除排列組合之中,我看出其中確實有「定數」,定數如同年齡一樣,歲月不饒人,也像四季的春夏秋冬,更如同機器一樣,一個齒輪鑲接一個齒輪,互為因果,互有「定數」,這些都有其道理存在,只是人們不去努力研究和思索,視其所以然為理當所然而已。


  孫子兵法講「知己知彼」,其實就是「先知先覺」的知命之術,今人研究「命運學」,可以利用做公共關係,可以先知先覺,更可「知己知彼」而百戰百勝,從人與人的相處之中,用細微的觀察,可知「心移貌轉」之術,如此努力於任何一事,勝利的契機,自然掌握在我們的手中,記得吾師清真道長把命運學,分成了三大部份,他是如此分的。


  先天皇極--天命因果。

  後天皇極--地理因果。

  人天皇極--力行因果。


  所謂先天皇極是天定的命運,其力量佔三分之一,例如你的降生,根本無法選擇時間、地點、父母、親友,反正你一出生,就註定你這一輩子的成敗禍福休咎榮哀。而後天皇極就是環境地理的種種影響因素,人格的成長受地理因素影響最大,孟母何以三遷?孟母知後天皇極影響人生命運的三分之一耳。再說人天皇極,這是個人的努力軌跡,努力的分量又佔了三分之一。然而,我可以如此的說,所謂「天性」,仍然是先天皇極的因果關係,天性甚難改,如同天命不易改變是一樣的。把先天、後天、人天加起來,就是不折不扣的「人生之命運」。


  本書寫作的內容,以筆者過去替人演算的事實為經,以命運的演算法則為緯,說明命運格局的底定,真理如何水落石出,因果關係與邏輯,並且談到「靈感」,形而上的一些契機,在在說明宇宙與人類的原理原則,假如你靜下來想一想,這宇宙很奇妙,這世界很奇妙,這人間也很奇妙,甚至你這個人也很奇妙,等你想通了,你會拍案驚奇,啊!原來如此,原來如此。


  有人種樹,有人乘涼;有人播種,有人收成;有人抬轎,有人坐轎;有人犧牲,有人享受。


  誰說這不是命運?


盧勝彥文集第33册《命運的驚奇 》抬轎人與坐轎人

2022年2月3日 星期四

戒殺放生.減少因業

 

白衣大士 降


聖示:瘟疫水火諸災橫事,戒殺放生者絕少遭逢;是以,護生原屬護己。戒殺放生可免天殺、鬼神殺、盜賊殺,未來冤冤相報殺。


陳生:學生恭向白衣大士恩師接駕五叩首!


白衣大士:賢生免禮!


陳生:幸福是每個人想要得到的,但在追求的過程中,有多少人漏失了唾手可得的幸福,又有多少人身在福中不知福。世間人窮盡其一生追求幸福,換來的卻只是白髮蒼蒼及一聲唏噓,這都是因為他們不知道幸福的真諦。


白衣大士:真正的知足是平安的基本條件。雖然財富、健康、名位、權勢都是一般人所喜歡的,但這些並不代表是幸福。真正的幸福即是:平安就是福。能不能夠平安,雖然跟外面環境有關係,但是絕對的關鍵還是在於主觀的自我心態,如果自己心態是知足,平安就是幸福,不知足要想獲得幸福也難。


陳生:我們常勸言殺生、食肉是結孽緣,動物靈糾纏於身;所以,勸化勤放生,方可化解殺業。在世俗社會中,無所約束,隨著習俗恣意宰殺啖食,你殺牠一命,來日必還一命,因果不失,不知又要造多少生死業。


白衣大士:宇宙間都是相助、相養、相化,當然因因果果也會互糾纏,但殺生食肉而結怨,還是需要條件,因為有些動物的靈性較高,在這個有色世界互相依賴而生存,為了延續生命而互鬥,在弱肉強食之時,各自就會展出為了生存的利益而傷害他物。因此,有些動物執著於牠的恨,不願離開,故而造成許多奇怪的現象,例如:卡陰跟在人背後,更顯怪異的現象就是擾亂人間,這些都是因為未明理而執著所產生的現象。動物靈依附跟隨,乃是人的念頭中常出現較多的壞念頭、壞思想,故而才有法界眾生的干擾。


陳生:世上刀兵劫,皆由人心好殺所致。人人戒殺放生,則人人有慈悲愛物之心,而刀兵劫運,亦自然消滅於無形。所以在進德修業的過程中,許多事情都必須要有正確的念頭,才不會召感冤親債主的干擾。


白衣大士:時時念佛,日日吃素,年年戒殺,月月放生。《憨山大師放生功德偈》:「人既愛其壽,生物愛其命;放生合天心,放生順佛令;放生免三災,放生離九橫;放生壽命長,放生官祿盛;放生子孫昌,放生家門慶盛;放生無憂惱,放生少疾病;放生解冤結,放生罪垢淨;放生觀音慈,放生普賢行;放生與殺生,果報明如鏡;放生又唸佛,萬修萬人證。」


陳生:隋陳時代,智者大師見臨海漁民捕魚殺生,大起慈悲心,以襯施購買臨海的漁滬一所作為放生池,兼為漁民講經說法;漁民聞法後,受其感動,紛紛改行轉業,好生從善。


我們想要世界和平,大家要斷絕殺業,不吃肉、不殺生,這是真正的和平;我不殺牠,牠也不殺我;我不吃牠,牠也不吃我。所以,無論我們信仰任何的宗教,大家要是都能戒殺吃素、放生護生,這世界一定會和平。


一位獵人追殺一隻羚羊時,將牠逼向懸崖,使其走投無路。突然,這隻羚羊不再奔跑,回頭面對獵人跪下了。獵人思忖著:「奇怪!動物還會求生?」但他並未因之而動惻隱之心,依然將近在咫尺的羚羊打死。拖著獵物回到住處,解剖時,發現這隻羚羊的腹中竟有一個胎兒。獵人愣住了,這是一個即將生產的母親!羚羊牠跪下求饒,原來是為了保全孩子的性命!獵人的鐵石心腸被感動了,說道:「我幹什麼呀!真是禽獸啊!」終於,獵人丟掉獵槍,洗手不幹了。


白衣大士:素食主義,其實就是一種心靈革命,素食亦是放下屠刀的一種形式,對於自己的精神宣示不再沉淪於物慾的深淵。


陳生:我的朋友蕭小姐遊歷了歐洲、美洲、非洲、大陸、亞洲,自認世界一家,但是她說:「胃告訴我,還是小時候的味道最令人懷念。」


白衣大士:粗茶淡飯身體好,豁達樂觀壽自高。米香、菜香,和合最香。


可。停筆。 吾退!


陳生:謝謝恩師慈悲!恭送恩師聖駕五叩首!


持齋‧戒殺‧放生 -第十一章 戒殺放生‧減少因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