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生/文
曾有弟子問:
「盧師尊常常提到『去執』兩字,也就是去掉執著,但執著並不易去掉,用何方可去之?」
我答:
「要破除執著,在佛說四十二章經中,有一段文字:佛言:吾視王侯之位,如過隙塵。視金玉之寶,如瓦礫。視絨素之服,如敝帛。視大千世界,如一訶子。視阿耨池水,如塗足油。視方便門,如化寶聚。視無上乘,如夢金帛。視佛道,如眼前華。視禪定如須彌柱。視涅槃,如晝夜寤。視倒正,如六龍舞。視平等,如一真地。視興化,如四時木。」
我說,這一段文字,佛弟子可以常常合掌誦之,好好想其中的含義,想久了,就通了,只要你想通了,執著差不多也沒有了。
我說:
王侯之位,如狗屎,蒼蠅都拼命去沾。
金玉之寶,如石頭,原本就是石頭提煉而成的。
絨素之衣,如假花,表面很好看,但非真實。
大千世界,如一粒沙,地球及太陽系,就如同一粒一粒的塵沙一樣。我有一個比喻,小時候,我們常常玩玻璃珠(彈珠),這地球及其他星球,是宇宙中的玻璃珠一樣,滾來滾去而已。
………。
想一想,王侯之位,大家拼命爬,拼命沾,是不是像蒼蠅沾狗屎,其位之臭,還甘之如飴,爭名爭位者是也。佛陀一看,電光石火而已。
金玉之寶,又何人永遠擁有?借你呆看幾十年,石頭還是石頭,瓦礫還是瓦礫。
一切美麗的東西,如假花,虛幻不實。過一陣子,都不存在了。
「名位」、「財利」、「色慾」破除了。
道不遠矣!
盧勝彥文集第160冊《葉子湖之夢》去掉執著
2018年2月26日 星期一
寫字人
從前,有個讀書人自認為文筆一流,便帶著大作拜訪城裡文章寫得很好的人,希望對方讚賞他幾句,讓他可以在朋友面前誇耀。
對方讀完他的大作,皺眉搖頭:
「這一篇祭文,只有一句感情豐富,其餘都是狗屁不通!」
他聽了不服氣。但尋思至少還有一句是不錯的,便急忙問是哪一句?
「就是最後的那四個字『嗚呼哀哉』!其餘在寫什麼,完全看不懂……」
這下可讓他惱羞成怒,當場把文章撕得粉碎,氣呼呼離開。
三年後,他覺得自己的文章進步非凡,簡直到了驚天地泣鬼神的地步,於是換上乾淨衣服,帶著新作大搖大擺進城,想算算三年前的舊帳。
「你又來啦!很好很好!」對方摸摸鬍子,氣定神閒讀完他的新作,眼中大有激賞之意:
「果然是文情並茂,功力不凡,才子,才子!」他聽得眉飛色舞,心想你總算有點眼光,也不枉我大老遠跑這一趟。
「只可惜……」對方又開始搖頭皺眉。
「可惜什麼?」
「只可惜全篇錦繡妙句,卻被一句拖壞了。」他急得追問是哪一句?
「就是最後的那四個字『嗚呼哀哉』!除此之外,可謂字字珠璣,無懈可擊。」
不聽還好,一聽之下無名火冒起三千丈,當場搥胸抓狂:
「三年前,你誇我這四個字寫得最好,怎麼三年後,卻說它最糟糕?」
「此一時彼一時也……三年前,你的文章是『人寫字』,空有滿紙華麗辭藻,卻毫無感情,所以我說只有『嗚呼哀哉』最好;三年後,你的文章是『字寫人』,充滿了失意潦倒的苦悶,情感真摯動人,可惜只有『嗚呼哀哉』是借用別人的句子,所以我說它是敗筆,你服也不服?」
讀書人滿臉通紅,佩服得五體投地:
「請問先生,您的文章到了哪層次?」
「老夫搔斷白髮,練了五十多年文筆,自認只是個『寫字人』罷了!」
※ ※ ※
子曰:「辭達而已矣!」人們以口而語言,稱為「言辭」;若以文字書寫表達,則稱為「文辭」。無論是言辭或文辭,都是人與人之間彼此能溝通之工具,只要辭句能讓別人明白就夠了。
眾生通常喜歡把簡單的事情給複雜化。孔老夫子之意主要在於說明,眾生對於言辭及文辭之間,講話只需讓別人聽得懂、明白自己所要表達的意思,書寫只要讓眾人看得懂、知道書信的內涵能很輕易的了解所要表示的是什麼就夠了,根本不必求巧立工將辭句修飾得華麗美好,但卻讓眾人似懂非懂很容易誤解意思。有些人雖然言語上講得很多,文辭上充滿文學氣息,甚至讓人看起來非常高不可攀的狀態,但當等他講完話,卻沒有人知道他在講些什麼;有些人確實文筆非常好,但字裡行間都沒有闡述到所要表達的真正意思,像這種詞長辭繁卻無人能懂的文章,反倒不如詞淺文短不到幾十字的那種市井短文,倒是更容易讓人看到就一目了然,非常清楚明白當事人所要表達的是什麼,像這樣簡而易懂的溝通,才能創造祥和的社會。
有些眾生想要表現出自己的與眾不同,卻刻意使文辭看起來美觀,以為文字造詣深厚,但可能到頭來連文字專家都看不懂你文章裡到底想要闡述些什麼,何況是文學造詣不深的人呢?有些人總是喜歡講些看似讀過很多書的樣子,但所有的時間都在顧左右而言他,完全聽不出來所要表達的訴求是什麼,實在是自作聰明,而且聰明反被聰明誤。
但願大眾無論是言語交談或是書信往來,必須減少贅言,才能使聽眾及觀眾很快的了解到你的意思,如此一來,互動上才能正常,溝通上才能順暢,人際關係上才會好。
寶德雜誌第133期-述論:辭達而已矣
對方讀完他的大作,皺眉搖頭:
「這一篇祭文,只有一句感情豐富,其餘都是狗屁不通!」
他聽了不服氣。但尋思至少還有一句是不錯的,便急忙問是哪一句?
「就是最後的那四個字『嗚呼哀哉』!其餘在寫什麼,完全看不懂……」
這下可讓他惱羞成怒,當場把文章撕得粉碎,氣呼呼離開。
三年後,他覺得自己的文章進步非凡,簡直到了驚天地泣鬼神的地步,於是換上乾淨衣服,帶著新作大搖大擺進城,想算算三年前的舊帳。
「你又來啦!很好很好!」對方摸摸鬍子,氣定神閒讀完他的新作,眼中大有激賞之意:
「果然是文情並茂,功力不凡,才子,才子!」他聽得眉飛色舞,心想你總算有點眼光,也不枉我大老遠跑這一趟。
「只可惜……」對方又開始搖頭皺眉。
「可惜什麼?」
「只可惜全篇錦繡妙句,卻被一句拖壞了。」他急得追問是哪一句?
「就是最後的那四個字『嗚呼哀哉』!除此之外,可謂字字珠璣,無懈可擊。」
不聽還好,一聽之下無名火冒起三千丈,當場搥胸抓狂:
「三年前,你誇我這四個字寫得最好,怎麼三年後,卻說它最糟糕?」
「此一時彼一時也……三年前,你的文章是『人寫字』,空有滿紙華麗辭藻,卻毫無感情,所以我說只有『嗚呼哀哉』最好;三年後,你的文章是『字寫人』,充滿了失意潦倒的苦悶,情感真摯動人,可惜只有『嗚呼哀哉』是借用別人的句子,所以我說它是敗筆,你服也不服?」
讀書人滿臉通紅,佩服得五體投地:
「請問先生,您的文章到了哪層次?」
「老夫搔斷白髮,練了五十多年文筆,自認只是個『寫字人』罷了!」
※ ※ ※
子曰:「辭達而已矣!」人們以口而語言,稱為「言辭」;若以文字書寫表達,則稱為「文辭」。無論是言辭或文辭,都是人與人之間彼此能溝通之工具,只要辭句能讓別人明白就夠了。
眾生通常喜歡把簡單的事情給複雜化。孔老夫子之意主要在於說明,眾生對於言辭及文辭之間,講話只需讓別人聽得懂、明白自己所要表達的意思,書寫只要讓眾人看得懂、知道書信的內涵能很輕易的了解所要表示的是什麼就夠了,根本不必求巧立工將辭句修飾得華麗美好,但卻讓眾人似懂非懂很容易誤解意思。有些人雖然言語上講得很多,文辭上充滿文學氣息,甚至讓人看起來非常高不可攀的狀態,但當等他講完話,卻沒有人知道他在講些什麼;有些人確實文筆非常好,但字裡行間都沒有闡述到所要表達的真正意思,像這種詞長辭繁卻無人能懂的文章,反倒不如詞淺文短不到幾十字的那種市井短文,倒是更容易讓人看到就一目了然,非常清楚明白當事人所要表達的是什麼,像這樣簡而易懂的溝通,才能創造祥和的社會。
有些眾生想要表現出自己的與眾不同,卻刻意使文辭看起來美觀,以為文字造詣深厚,但可能到頭來連文字專家都看不懂你文章裡到底想要闡述些什麼,何況是文學造詣不深的人呢?有些人總是喜歡講些看似讀過很多書的樣子,但所有的時間都在顧左右而言他,完全聽不出來所要表達的訴求是什麼,實在是自作聰明,而且聰明反被聰明誤。
但願大眾無論是言語交談或是書信往來,必須減少贅言,才能使聽眾及觀眾很快的了解到你的意思,如此一來,互動上才能正常,溝通上才能順暢,人際關係上才會好。
寶德雜誌第133期-述論:辭達而已矣
恆沙七寶塔
釋無著,永嘉人,學問廣,秉性真確。從小便留心於佛學,志在遊歷四方,後來到了雲華寺追隨澄觀法師學習華嚴宗之教。
傳說大歷二年的夏天,無著在清涼山華嚴寺內掛單之時,曾見到一位老人牽著牛來到面前,並帶著無著參觀了他的居舍。只見那房間十分平整,呈琉璃色,廳堂臥室、擺設都不像世間人所使用的樣子。
兩人坐定之後,老人詢問無著:「你最初出家是志求什麼啊?」
無著回答說:「欲期證得佛果啊!」
老人又問:「你身上有沒有帶著衣缽之類呢?」
無著恭敬地說:「自從受具足戒以來,我隨時都帶著的。」
不料老人卻不以為然地說:「沙門並無難事,應知能捨即捨,連衣缽都不捨,你好走了。」
無著一聽,深知老人絕非常人,便十分誠懇請求道:「我現在心中還有疑問,五濁惡世的眾生,實在少有善根,應當怎麼樣的作法,才能使他們得到解脫呢?」
老人於是為他說了一偈:「若人靜坐一須臾,勝造恆沙七寶塔;寶塔畢竟化為塵,一念靜心成正覺。」
如果人能夠靜靜地禪坐,哪怕是一刻間的功夫,都勝過造那恆河沙的七層寶塔啊!要知道寶塔究竟有一天也會化為塵土的,然而我人心中誠挚的一念為基礎,卻可以使自己日後完成正覺的大道。
※ ※ ※
所謂:「修行」,乃是藉由學道或修習佛法,加以改正自己的言行舉止以及思維觀念,並加以實踐力行。
首先,修行必須要建立正確的觀念,就是在修正自己的身體、語言、行為的偏差,以免淪於繼續造惡而有礙修行之進程。
其次,修行必須要建立一個明確的目標,然後採用適當的方法,向這個目標勇猛前進,否則,茫茫佛海何去何從?無論是花開見佛也好,立地成佛也好,或是見性成佛也好,原則只有一個:心靈無念。
修行的目的,就是要達到心靈無念之境界。須知,心靈有念,即失去正常,就產生憂悲苦惱;心靈無念,就恢復正常福慧而足矣。心靈有念,不但失去正常,全知破碎為小知小見,眼光如豆,管中窺豹。心靈無念,得大智慧,無所不知,無所不曉。
修行不在多言,縱使能言善道,說得天花亂墜,仍不能了脫生死,即使是蠟月三十,閻王爺仍不輕易放過。考驗,乃是修行難免的課程,旨在鍛鍊修行人的忍功、定力、志節。不論是有情眾生的人事考驗,或是無情世間的變化衝擊,都是現實人生難逃於天地間的命限,也因為有這諸多命限,才能激盪熬煉,逼顯出屹力不搖超然於命限的道志。所以,不僅不會怨天尤人,甚至還會感謝讚嘆成全之美德。當然,如果是自作孽所報應來的,則必須深刻反省自身之言行,因為這已經是屬於自作自受也。
修行分為自修與共修,自修乃是日常間之自我行持,諸如:閱讀善書經典,持咒、念佛、禪坐等,以展開修行之路。
寶德雜誌174期-述論:修行之意義
傳說大歷二年的夏天,無著在清涼山華嚴寺內掛單之時,曾見到一位老人牽著牛來到面前,並帶著無著參觀了他的居舍。只見那房間十分平整,呈琉璃色,廳堂臥室、擺設都不像世間人所使用的樣子。
兩人坐定之後,老人詢問無著:「你最初出家是志求什麼啊?」
無著回答說:「欲期證得佛果啊!」
老人又問:「你身上有沒有帶著衣缽之類呢?」
無著恭敬地說:「自從受具足戒以來,我隨時都帶著的。」
不料老人卻不以為然地說:「沙門並無難事,應知能捨即捨,連衣缽都不捨,你好走了。」
無著一聽,深知老人絕非常人,便十分誠懇請求道:「我現在心中還有疑問,五濁惡世的眾生,實在少有善根,應當怎麼樣的作法,才能使他們得到解脫呢?」
老人於是為他說了一偈:「若人靜坐一須臾,勝造恆沙七寶塔;寶塔畢竟化為塵,一念靜心成正覺。」
如果人能夠靜靜地禪坐,哪怕是一刻間的功夫,都勝過造那恆河沙的七層寶塔啊!要知道寶塔究竟有一天也會化為塵土的,然而我人心中誠挚的一念為基礎,卻可以使自己日後完成正覺的大道。
※ ※ ※
所謂:「修行」,乃是藉由學道或修習佛法,加以改正自己的言行舉止以及思維觀念,並加以實踐力行。
首先,修行必須要建立正確的觀念,就是在修正自己的身體、語言、行為的偏差,以免淪於繼續造惡而有礙修行之進程。
其次,修行必須要建立一個明確的目標,然後採用適當的方法,向這個目標勇猛前進,否則,茫茫佛海何去何從?無論是花開見佛也好,立地成佛也好,或是見性成佛也好,原則只有一個:心靈無念。
修行的目的,就是要達到心靈無念之境界。須知,心靈有念,即失去正常,就產生憂悲苦惱;心靈無念,就恢復正常福慧而足矣。心靈有念,不但失去正常,全知破碎為小知小見,眼光如豆,管中窺豹。心靈無念,得大智慧,無所不知,無所不曉。
修行不在多言,縱使能言善道,說得天花亂墜,仍不能了脫生死,即使是蠟月三十,閻王爺仍不輕易放過。考驗,乃是修行難免的課程,旨在鍛鍊修行人的忍功、定力、志節。不論是有情眾生的人事考驗,或是無情世間的變化衝擊,都是現實人生難逃於天地間的命限,也因為有這諸多命限,才能激盪熬煉,逼顯出屹力不搖超然於命限的道志。所以,不僅不會怨天尤人,甚至還會感謝讚嘆成全之美德。當然,如果是自作孽所報應來的,則必須深刻反省自身之言行,因為這已經是屬於自作自受也。
修行分為自修與共修,自修乃是日常間之自我行持,諸如:閱讀善書經典,持咒、念佛、禪坐等,以展開修行之路。
寶德雜誌174期-述論:修行之意義
2018年2月25日 星期日
玄孫的孫子
田文是齊國丞相田嬰的兒子。他在少年時就開始顯露卓越的才華。
有一次,田文問父親:「兒子的兒子叫什麼?」
田嬰隨口回答道:「孫子。」
田文又問:「孫子的孫子叫什麼?」
田嬰回答:「玄孫。」
田文緊接著又問:「玄孫的孫子叫什麼?」
「不知道。」田嬰答不上來了,不耐煩地反問兒子:「你問這些幹什麼?」
田文這才道出自己的真意,說:「父親已經擔任了三代君王的丞相。這麼多年來,我們家的財富雖然增加了很多,卻沒有一個德才兼備的人願意投奔我們。我們家裏的姨太太們天天穿著綾羅綢緞,而許多賢士卻連粗布舊衣也穿不上。即便如此,父親還嫌家財不夠,想盡辦法積累財富,還準備把這些財富留給那些連怎麼稱呼都不知道的後代!」
田嬰聽了兒子的話,又驚又喜,認為他是個目光遠大的人,從此對兒子另眼相看,讓他主持家政。
田嬰去世後,田文繼承了父親的封地,人們尊稱他為孟嘗君。(《史記》)
古語說:「世無百歲人,枉作千年計。」
※ ※ ※
財者,為世人所喜愛者,不論男女、小孩等均無例外,但「財」者非喜愛就可得之,還得看個人不同之情況而定也,故財之來,可分先天與後天之分,所謂先天之財,是依你前世之德與前世之善以定之,而後天之財,則是依你後天之努力與後天之行善來定之,故所謂:「命中若無莫強求」之理就在於此。如果欲強求,則必會有不良之罪業產生,如搶劫、偷竊等都是,不但無法享得,還得受法律之制裁,這個就是「強求」所帶來之罪業也。
世人往往惑於此點,為子孫、為將來存留財富,而造成往後之罪業而不自知,智者不為也。財來時,懂得以財行善,或回饋眾生,這善財才會永遠水流不斷。如只將得來之錢財存留,不知善以財去,那亦只有遺患子孫,亦會因而阻滯財福也。盼能明白此點,不為真財所惑,則將是真正之智財也。
有一次,田文問父親:「兒子的兒子叫什麼?」
田嬰隨口回答道:「孫子。」
田文又問:「孫子的孫子叫什麼?」
田嬰回答:「玄孫。」
田文緊接著又問:「玄孫的孫子叫什麼?」
「不知道。」田嬰答不上來了,不耐煩地反問兒子:「你問這些幹什麼?」
田文這才道出自己的真意,說:「父親已經擔任了三代君王的丞相。這麼多年來,我們家的財富雖然增加了很多,卻沒有一個德才兼備的人願意投奔我們。我們家裏的姨太太們天天穿著綾羅綢緞,而許多賢士卻連粗布舊衣也穿不上。即便如此,父親還嫌家財不夠,想盡辦法積累財富,還準備把這些財富留給那些連怎麼稱呼都不知道的後代!」
田嬰聽了兒子的話,又驚又喜,認為他是個目光遠大的人,從此對兒子另眼相看,讓他主持家政。
田嬰去世後,田文繼承了父親的封地,人們尊稱他為孟嘗君。(《史記》)
古語說:「世無百歲人,枉作千年計。」
※ ※ ※
財者,為世人所喜愛者,不論男女、小孩等均無例外,但「財」者非喜愛就可得之,還得看個人不同之情況而定也,故財之來,可分先天與後天之分,所謂先天之財,是依你前世之德與前世之善以定之,而後天之財,則是依你後天之努力與後天之行善來定之,故所謂:「命中若無莫強求」之理就在於此。如果欲強求,則必會有不良之罪業產生,如搶劫、偷竊等都是,不但無法享得,還得受法律之制裁,這個就是「強求」所帶來之罪業也。
世人往往惑於此點,為子孫、為將來存留財富,而造成往後之罪業而不自知,智者不為也。財來時,懂得以財行善,或回饋眾生,這善財才會永遠水流不斷。如只將得來之錢財存留,不知善以財去,那亦只有遺患子孫,亦會因而阻滯財福也。盼能明白此點,不為真財所惑,則將是真正之智財也。
2018年2月23日 星期五
忘忘忘忘忘
蓮生/文
釋迦牟尼佛的一生,其重點是在「菩提迦耶」的菩提樹下,面向東方,結跏跌坐,發誓不證菩提,決不起坐。
後來,於黎明時分,佛陀證知,自己已經斷一切煩惱垢染,明心見性,不必六道輪迴,終於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果。
佛陀的初轉法輪是:念住經為代表。
苦當知。
集當斷。
滅當證。
道當修。
佛陀的二轉法輪:般若經為代表。
開悟明心、
般若智慧。
六度萬行。
佛陀的三轉法輪:解深密經為代表。
唯識。
中觀。
瑜伽。
金剛乘。
小乘「上座部」認為佛陀在過去無數世中,是菩薩行、積集二資糧,祂下凡塵娑婆,在菩提迦耶,得道時,才是真正成佛。
而大乘佛教,是如此認為,過去的佛陀早已成佛,祂下生人間,純屬「遊戲」,示現的原因是教導眾生,凡夫也可以達成圓滿覺悟。
我個人如此認為:
「遊戲」是修行的大口訣,一個行者如果以「遊戲」的心看芸芸眾生,再反觀自己,對一切人、事、物,不會執著。
而不執著就是:
「忘忘忘忘忘。……」
這就是「心」「境」皆在。只是不著「心」,不著「境」。
自然,
一切都忘了,心無牽掛。
曾經有一個形容是:
一個小童子,走入了畫畫的展覽室,小童子繞了一大圈,看了很多世界名畫,看完了,也忘完了。
這叫「童子觀畫」。
雖然看完了全部的名畫,卻沒有一幅畫留在心中。
這是「遊戲」也是「忘」。
如果一位修行人,也能以「遊戲」的心情,來看自己及周遭的環境,凡事「忘卻」,不留心中,就不會影響自己的心,也不會有情緒波濤,妄念也就不會產生了。
佛「遊戲」示現娑婆,如同「獅子遊戲佛」,遊戲完了,就忘了。
「遊戲」是口訣。
「忘」也是口訣。
有一個笑話是:
情人節與清明節有什麼不同?
答案是:
情人節與清明節是「送花」,是一樣的。
情人節是花真錢買花,送給情人,講了一堆鬼話,給情人聽。
清明節是燒假錢,送給鬼,講了一堆人話,給鬼聽。
哈哈哈!
看來全是「遊戲」,不要放在「心」上,「忘了」就是了。
「不忘」是凡夫!
「忘」是聖賢啊!
盧勝彥文集240《打開寶庫之門》忘忘忘忘忘
釋迦牟尼佛的一生,其重點是在「菩提迦耶」的菩提樹下,面向東方,結跏跌坐,發誓不證菩提,決不起坐。
後來,於黎明時分,佛陀證知,自己已經斷一切煩惱垢染,明心見性,不必六道輪迴,終於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果。
佛陀的初轉法輪是:念住經為代表。
苦當知。
集當斷。
滅當證。
道當修。
佛陀的二轉法輪:般若經為代表。
開悟明心、
般若智慧。
六度萬行。
佛陀的三轉法輪:解深密經為代表。
唯識。
中觀。
瑜伽。
金剛乘。
小乘「上座部」認為佛陀在過去無數世中,是菩薩行、積集二資糧,祂下凡塵娑婆,在菩提迦耶,得道時,才是真正成佛。
而大乘佛教,是如此認為,過去的佛陀早已成佛,祂下生人間,純屬「遊戲」,示現的原因是教導眾生,凡夫也可以達成圓滿覺悟。
我個人如此認為:
「遊戲」是修行的大口訣,一個行者如果以「遊戲」的心看芸芸眾生,再反觀自己,對一切人、事、物,不會執著。
而不執著就是:
「忘忘忘忘忘。……」
這就是「心」「境」皆在。只是不著「心」,不著「境」。
自然,
一切都忘了,心無牽掛。
曾經有一個形容是:
一個小童子,走入了畫畫的展覽室,小童子繞了一大圈,看了很多世界名畫,看完了,也忘完了。
這叫「童子觀畫」。
雖然看完了全部的名畫,卻沒有一幅畫留在心中。
這是「遊戲」也是「忘」。
如果一位修行人,也能以「遊戲」的心情,來看自己及周遭的環境,凡事「忘卻」,不留心中,就不會影響自己的心,也不會有情緒波濤,妄念也就不會產生了。
佛「遊戲」示現娑婆,如同「獅子遊戲佛」,遊戲完了,就忘了。
「遊戲」是口訣。
「忘」也是口訣。
有一個笑話是:
情人節與清明節有什麼不同?
答案是:
情人節與清明節是「送花」,是一樣的。
情人節是花真錢買花,送給情人,講了一堆鬼話,給情人聽。
清明節是燒假錢,送給鬼,講了一堆人話,給鬼聽。
哈哈哈!
看來全是「遊戲」,不要放在「心」上,「忘了」就是了。
「不忘」是凡夫!
「忘」是聖賢啊!
盧勝彥文集240《打開寶庫之門》忘忘忘忘忘
2018年2月22日 星期四
舌柔常存
在殷商時期,有一個學識淵博的丞相叫商容,商容品行端正,剛直不阿,經常直言犯上。
紂王在遇到妲己以後,就變得荒淫無度,不問朝政,只貪圖享樂。同時妲己禍亂朝綱,濫殺無辜,百姓怨聲載道。看到這個情形,商容冒死上諌,指責紂王的昏庸和妲己的妖媚。
看到商容的奏章,紂王惱羞成怒,責令手下將商容拉出去用金瓜打死。見上奏無效,還要被處死,商容生氣地喊道:「你這心迷酒色、慌亂國政的昏君,如不思悔改,不但江山不保,就連死後也無顏見各位列祖列宗。可嘆先王櫛風沐雨為子孫萬代打下的江山,今天要毀在你的手裡!」說罷,便朝身後的石柱上撞去。
年近七十五歲高齡的商容哪堪這致命的撞擊,頓時血流如注,不省人事。紂王討厭商容,看到他昏死過去,趕緊讓人把他抬走了。商容被抬回家中,生命垂危之時,他的學生老子來到榻前問道:「老師,您還有什麼向弟子交代的嗎?」
「你看看我的舌頭還在嗎?」說罷,商容張開嘴。
「當然在了。」
「那你看看我的牙齒呢?還在嗎?」
「牙齒沒有了。」
聽到學生的回答,商容看著弟子的眼睛說:「牙齒沒了而舌頭還在,你知道這說明了一個什麼樣的道理嗎?」
老子是商容最得意的學生,也是最聰明的,他沉思了一會兒說:「老師的意思是說,越是剛硬的東西越容易磨損,而越柔軟的就越能長久。」
商容微笑點了點頭:「看似簡單,其實普天下許多的道理幾乎全在這其中了。」
舌柔常存,齒剛則折,足見柔以勝剛,物理固然。人情亦當如是,柔則能容,包涵海量,常可以消災禍於無形。剛則性趨狹隘,剛愎自用,遇稍不如意之事,則大發雷霆,失却理性,燥急魯莽,常致悞事,器量淺溥,有如是者,豈可不慎戒乎。
邇來世界多處水災,損傷浩大,大雨滂沱,傷生損物,而人力猶不能勝之,俱見柔以勝剛也。依此推理,以為借鑑,至於處世治事之方,不無裨益也。期三思之。
紂王在遇到妲己以後,就變得荒淫無度,不問朝政,只貪圖享樂。同時妲己禍亂朝綱,濫殺無辜,百姓怨聲載道。看到這個情形,商容冒死上諌,指責紂王的昏庸和妲己的妖媚。
看到商容的奏章,紂王惱羞成怒,責令手下將商容拉出去用金瓜打死。見上奏無效,還要被處死,商容生氣地喊道:「你這心迷酒色、慌亂國政的昏君,如不思悔改,不但江山不保,就連死後也無顏見各位列祖列宗。可嘆先王櫛風沐雨為子孫萬代打下的江山,今天要毀在你的手裡!」說罷,便朝身後的石柱上撞去。
年近七十五歲高齡的商容哪堪這致命的撞擊,頓時血流如注,不省人事。紂王討厭商容,看到他昏死過去,趕緊讓人把他抬走了。商容被抬回家中,生命垂危之時,他的學生老子來到榻前問道:「老師,您還有什麼向弟子交代的嗎?」
「你看看我的舌頭還在嗎?」說罷,商容張開嘴。
「當然在了。」
「那你看看我的牙齒呢?還在嗎?」
「牙齒沒有了。」
聽到學生的回答,商容看著弟子的眼睛說:「牙齒沒了而舌頭還在,你知道這說明了一個什麼樣的道理嗎?」
老子是商容最得意的學生,也是最聰明的,他沉思了一會兒說:「老師的意思是說,越是剛硬的東西越容易磨損,而越柔軟的就越能長久。」
商容微笑點了點頭:「看似簡單,其實普天下許多的道理幾乎全在這其中了。」
舌柔常存,齒剛則折,足見柔以勝剛,物理固然。人情亦當如是,柔則能容,包涵海量,常可以消災禍於無形。剛則性趨狹隘,剛愎自用,遇稍不如意之事,則大發雷霆,失却理性,燥急魯莽,常致悞事,器量淺溥,有如是者,豈可不慎戒乎。
邇來世界多處水災,損傷浩大,大雨滂沱,傷生損物,而人力猶不能勝之,俱見柔以勝剛也。依此推理,以為借鑑,至於處世治事之方,不無裨益也。期三思之。
2018年2月21日 星期三
關山禪師洗腳石
日本天龍寺的夢窗疎石國師曾擔任七朝的帝師,不僅深受朝廷的恩典禮遇,也受到社會大眾和佛教徒的愛戴。有一天在入京途中,經過妙心寺,順道去拜訪關山慧玄禪師。
關山禪師聽到夢窗國師來訪,急忙披上破舊的袈裟,趕到山門外迎接,二人談禪論道,十分契合歡喜。
由於關山禪師寺裡很窮,沒什麼東西可招待國師,不得已,關山禪師就從硯台盒裡取出幾文錢,請侍者就近買些燒餅供養國師,國師感謝關山禪師的一番心意,也就不客氣地吃過燒餅再離開。
平常夢窗國師進入皇宮時,總有很多侍從跟隨著,場面十分壯觀。有一天,宮中宣召,夢窗國師乘著轎子又經過妙心寺,見到關山禪師正在門前打掃庭院,並聚集了不少落葉準備當柴燒。
夢窗國師見到禪師惜福的簡樸行徑,不禁對身邊的侍者嘆息著說:「我的宗門被關山奪去了。」
關山禪師每次拜訪夢窗國師時,必定先在寺前的小溪邊洗腳,以免雙腳沾上泥土,沾污了天龍寺富麗的殿堂。後來,夢窗國師吩咐天龍寺的學僧特地搬了一塊平整的大石頭放在溪邊,以方便關山禪師洗腳。
關山禪師後來知道溪邊的大石是夢窗國師叫人放置的,不禁喟然而嘆:「國師到底是國師,他宗門的基礎比這塊大石頭還要堅硬牢固。」
至今妙心寺內的大龍院,還保存著這塊「關山禪師洗腳石」。
佛法在恭敬中求,佛法從生活裡修,關山禪師可說奉行到極致,不僅親自灑掃庭院,又將落葉作為燃料,禪師的勤勞惜福,流露出平實的宗風。
此外,雖是幾文錢買來的燒餅卻比珍饈佳餚的供養更來得美味,如此真心的尊敬,乃至拜訪國師時先洗腳入寺,關山禪師恭敬謙卑的風儀,令人折服,難怪夢窗國師要說他的宗風不及關山禪師了。
※ ※ ※
「感恩、惜福」,簡簡單單的四個字,把人類最美的情感推而廣之。無論何時,無論何地,每個人都應該有一顆感恩之心、一念珍惜之情。
人生有限,流水無情,百年歲月,難留人間不老翁;無論修道與否,若想有所成果,務必腳踏實地,不巧詐,不虛偽,以誠相待,做人如此,修道更是如此。
種什麼因,得什麼果,守本份,常知足,是為做人修道的不二法門。
關山禪師聽到夢窗國師來訪,急忙披上破舊的袈裟,趕到山門外迎接,二人談禪論道,十分契合歡喜。
由於關山禪師寺裡很窮,沒什麼東西可招待國師,不得已,關山禪師就從硯台盒裡取出幾文錢,請侍者就近買些燒餅供養國師,國師感謝關山禪師的一番心意,也就不客氣地吃過燒餅再離開。
平常夢窗國師進入皇宮時,總有很多侍從跟隨著,場面十分壯觀。有一天,宮中宣召,夢窗國師乘著轎子又經過妙心寺,見到關山禪師正在門前打掃庭院,並聚集了不少落葉準備當柴燒。
夢窗國師見到禪師惜福的簡樸行徑,不禁對身邊的侍者嘆息著說:「我的宗門被關山奪去了。」
關山禪師每次拜訪夢窗國師時,必定先在寺前的小溪邊洗腳,以免雙腳沾上泥土,沾污了天龍寺富麗的殿堂。後來,夢窗國師吩咐天龍寺的學僧特地搬了一塊平整的大石頭放在溪邊,以方便關山禪師洗腳。
關山禪師後來知道溪邊的大石是夢窗國師叫人放置的,不禁喟然而嘆:「國師到底是國師,他宗門的基礎比這塊大石頭還要堅硬牢固。」
至今妙心寺內的大龍院,還保存著這塊「關山禪師洗腳石」。
佛法在恭敬中求,佛法從生活裡修,關山禪師可說奉行到極致,不僅親自灑掃庭院,又將落葉作為燃料,禪師的勤勞惜福,流露出平實的宗風。
此外,雖是幾文錢買來的燒餅卻比珍饈佳餚的供養更來得美味,如此真心的尊敬,乃至拜訪國師時先洗腳入寺,關山禪師恭敬謙卑的風儀,令人折服,難怪夢窗國師要說他的宗風不及關山禪師了。
※ ※ ※
「感恩、惜福」,簡簡單單的四個字,把人類最美的情感推而廣之。無論何時,無論何地,每個人都應該有一顆感恩之心、一念珍惜之情。
人生有限,流水無情,百年歲月,難留人間不老翁;無論修道與否,若想有所成果,務必腳踏實地,不巧詐,不虛偽,以誠相待,做人如此,修道更是如此。
種什麼因,得什麼果,守本份,常知足,是為做人修道的不二法門。
2018年2月20日 星期二
乘人之危
何澄的醫術非常高明,有一個姓孫的人病了很久一直都沒有痊癒,延請何澄看診了好幾次。
孫妻偷偷地對何澄說:「我的丈夫已經病了很久,財物都典當完了,願以身抵償醫藥費。」
何澄嚴正地說:「孫夫人為何說這種話呢?請安心勿憂,我一定盡力醫治。如果我趁此玷污了妳,不但使我永遠成為小人,夫人也會因此失去大節;縱然避得了旁人的責備,上天的譴責卻是逃避不了。」
何澄後來夢中到了一個官署,天神說:「你行醫有功,而且不趁艱難危急時淫亂人妻,上帝要賜你一個官職,和五萬貫錢。」
不久東宮太子生了病,到處尋求醫生,找到了何澄;何澄僅僅開了一帖藥,太子的病就好了。皇帝因此敕封他為官,並且賞銀五萬貫,完全都和夢中一樣。
※ ※ ※
夫,所謂善者,行為之良也;惡者,乃是行善之相反,行為不秀。換言之,凡是利人利己行事,謂之善;害人害己之行事,謂之惡。
人生初於世,性本善,原無行惡之心,因受世俗環境之感染,物慾所蔽,七情六慾牽引,致成為非作惡,誤入歧途,所致不能自拔。何況人是萬物之靈,除非愚痴,是善是惡,尚可分明。惟有人,人知而自治,從善行為,則社會必定安寧,善功無量也。反而,知而不自治,從惡而崩,則社會必受危害,罪債不鮮也。蓋天地福善禍害,善惡報應,如形隨形,必現眼前。故人生須當擇善固執,若行惡作孽,一失足成飲恨千古,應受禍報也,應以戒之。
諺云:「平生勿作虧心事,半夜敲門心不驚。」又云:「心內無邪不怕鬼。」可見為善心曠神怡,安然自在,人生如果誠心向善,以國家為重,以民為先,遵三綱守五常,四維八德,誠心奉行,心神自安,閒樂自在,處自能達無畏,此謂賢良之才路。乃是平生修善積德,善氣宏揚,上蒼感激神聖仙佛感應,世人欽仰,善氣高照,愚凶自然化吉,賜福禎祥,餘蔭子孫,千古流芳,此乃是為善必昌,確實無疑也。
若是世人不善為惡者,任性妄為,同類相殘,貪圖奸詐,姦淫兇殺,亂倫敗德,無惡不作,貽害他人,如斯虧心之行為,心內搖搖如懸旌,禍患隨之。況且冥冥之中心內自然作妖,心中必有作怪,心中必有鬼在,鬼者乃是人之靈魂,因人生在世,若被人欺辱,冤枉受其害,死後心起不願,靈魂不散,勢必纏身。譬如謀財害命,受其害者,心也不願,常來纏擾,計謀害他之人,身中冤冤相報,誠謂其實,不可不信。如唆使害人,亦難避罪孽,必受報應之慘也,後連累子孫,千古臭名,所謂為惡必亡,實非虛言也。
觀今世風日下,倡道為心,道德頹沒,禍刧連綿之際,願世人多行積善,一則可保身,二則可求上蒼庇佑,合家平安,合境康寧,社會安寧,復興大同世界,誠為美焉。希望眾生同心共濟勉勵,匡扶聖道,宣揚道德,挽化人心,棄惡從善,復回古史堯天舜日,乃是眾生善功無量也。
警世箴言- 述善者必昌惡者必亡
孫妻偷偷地對何澄說:「我的丈夫已經病了很久,財物都典當完了,願以身抵償醫藥費。」
何澄嚴正地說:「孫夫人為何說這種話呢?請安心勿憂,我一定盡力醫治。如果我趁此玷污了妳,不但使我永遠成為小人,夫人也會因此失去大節;縱然避得了旁人的責備,上天的譴責卻是逃避不了。」
何澄後來夢中到了一個官署,天神說:「你行醫有功,而且不趁艱難危急時淫亂人妻,上帝要賜你一個官職,和五萬貫錢。」
不久東宮太子生了病,到處尋求醫生,找到了何澄;何澄僅僅開了一帖藥,太子的病就好了。皇帝因此敕封他為官,並且賞銀五萬貫,完全都和夢中一樣。
※ ※ ※
夫,所謂善者,行為之良也;惡者,乃是行善之相反,行為不秀。換言之,凡是利人利己行事,謂之善;害人害己之行事,謂之惡。
人生初於世,性本善,原無行惡之心,因受世俗環境之感染,物慾所蔽,七情六慾牽引,致成為非作惡,誤入歧途,所致不能自拔。何況人是萬物之靈,除非愚痴,是善是惡,尚可分明。惟有人,人知而自治,從善行為,則社會必定安寧,善功無量也。反而,知而不自治,從惡而崩,則社會必受危害,罪債不鮮也。蓋天地福善禍害,善惡報應,如形隨形,必現眼前。故人生須當擇善固執,若行惡作孽,一失足成飲恨千古,應受禍報也,應以戒之。
諺云:「平生勿作虧心事,半夜敲門心不驚。」又云:「心內無邪不怕鬼。」可見為善心曠神怡,安然自在,人生如果誠心向善,以國家為重,以民為先,遵三綱守五常,四維八德,誠心奉行,心神自安,閒樂自在,處自能達無畏,此謂賢良之才路。乃是平生修善積德,善氣宏揚,上蒼感激神聖仙佛感應,世人欽仰,善氣高照,愚凶自然化吉,賜福禎祥,餘蔭子孫,千古流芳,此乃是為善必昌,確實無疑也。
若是世人不善為惡者,任性妄為,同類相殘,貪圖奸詐,姦淫兇殺,亂倫敗德,無惡不作,貽害他人,如斯虧心之行為,心內搖搖如懸旌,禍患隨之。況且冥冥之中心內自然作妖,心中必有作怪,心中必有鬼在,鬼者乃是人之靈魂,因人生在世,若被人欺辱,冤枉受其害,死後心起不願,靈魂不散,勢必纏身。譬如謀財害命,受其害者,心也不願,常來纏擾,計謀害他之人,身中冤冤相報,誠謂其實,不可不信。如唆使害人,亦難避罪孽,必受報應之慘也,後連累子孫,千古臭名,所謂為惡必亡,實非虛言也。
觀今世風日下,倡道為心,道德頹沒,禍刧連綿之際,願世人多行積善,一則可保身,二則可求上蒼庇佑,合家平安,合境康寧,社會安寧,復興大同世界,誠為美焉。希望眾生同心共濟勉勵,匡扶聖道,宣揚道德,挽化人心,棄惡從善,復回古史堯天舜日,乃是眾生善功無量也。
警世箴言- 述善者必昌惡者必亡
2018年2月19日 星期一
什麼是最大福田
蓮生/文
我記得有一個笑話是這樣的:
一位學生對數學老師說:
「我父親,想來旁聽數學,可以嗎?」
數學老師說:
「當然可以,他對數學有興趣?」
學生回答:
「不!我父親認爲能睡眠是最大福氣哩!」
數學老師說:
「這跟數學有什麼關係?」
學生回答:
「我父親嚴重失眠,任何治療都無效,聽說我上數學課,很快夢見周公,他想來試試看!」
哈哈哈!
最大福田是睡覺哩!
我們行者最大的福田是什麼?
我認爲是:
請佛住世。
請佛轉法輪。
這是最大的福田。
有人認爲,布施是最大的福田,這也對,因爲布施獲得的功德,可以得到天人的福報。
也有人認爲,供養三寶是最大的福田,這也對,因爲供養三寶,聚集的福田最多,最容易得到佛菩薩的加持。
更有人認爲,看病福田第一,這也對,因爲病是最苦的事,你能拔除病患的痛苦,福德福田自然很大。
但是,眞正最大的福田仍然是:
請佛住世。
請佛轉法輪。
因爲請佛住世、請佛轉法輪,才能讓娑婆世界有佛法。
佛法利益人天,故功德福田第一。
若無佛法,什麼是福田?
我記得:
當釋遨牟尼佛將涅槃時,有一位居士 ,名叫「珍達」,祈請佛住世。
佛就延遲了三個月才涅槃。
繼續多講了一部大經。
還有:
當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悟道,七七四十九天,不想度眾生,不想說法,想解脫而去。
就有大梵天、帝釋天下降。
供養了右旋海螺及金輪。
祈請佛陀說法。
佛才說法轉法輪。
如此,佛法才得以在世間流傳。
這才是最大的福田啊!
世間福田、出世間福田,何者爲大?
我的福田口訣是:
請佛住世。
請佛轉法輪。
這是圓滿資糧最大的口訣。
我寫二偈:
福田又福田。
衆等很買力。
萬緣帶不去。
又:
福田又福田。
不如有佛緣。
請佛轉法輪。
功德現在前。
這才是最大福田的口訣!
盧勝彥文集240冊《打開寶庫之門》什麼是最大福田
我記得有一個笑話是這樣的:
一位學生對數學老師說:
「我父親,想來旁聽數學,可以嗎?」
數學老師說:
「當然可以,他對數學有興趣?」
學生回答:
「不!我父親認爲能睡眠是最大福氣哩!」
數學老師說:
「這跟數學有什麼關係?」
學生回答:
「我父親嚴重失眠,任何治療都無效,聽說我上數學課,很快夢見周公,他想來試試看!」
哈哈哈!
最大福田是睡覺哩!
我們行者最大的福田是什麼?
我認爲是:
請佛住世。
請佛轉法輪。
這是最大的福田。
有人認爲,布施是最大的福田,這也對,因爲布施獲得的功德,可以得到天人的福報。
也有人認爲,供養三寶是最大的福田,這也對,因爲供養三寶,聚集的福田最多,最容易得到佛菩薩的加持。
更有人認爲,看病福田第一,這也對,因爲病是最苦的事,你能拔除病患的痛苦,福德福田自然很大。
但是,眞正最大的福田仍然是:
請佛住世。
請佛轉法輪。
因爲請佛住世、請佛轉法輪,才能讓娑婆世界有佛法。
佛法利益人天,故功德福田第一。
若無佛法,什麼是福田?
我記得:
當釋遨牟尼佛將涅槃時,有一位居士 ,名叫「珍達」,祈請佛住世。
佛就延遲了三個月才涅槃。
繼續多講了一部大經。
還有:
當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悟道,七七四十九天,不想度眾生,不想說法,想解脫而去。
就有大梵天、帝釋天下降。
供養了右旋海螺及金輪。
祈請佛陀說法。
佛才說法轉法輪。
如此,佛法才得以在世間流傳。
這才是最大的福田啊!
世間福田、出世間福田,何者爲大?
我的福田口訣是:
請佛住世。
請佛轉法輪。
這是圓滿資糧最大的口訣。
我寫二偈:
福田又福田。
衆等很買力。
萬緣帶不去。
又:
福田又福田。
不如有佛緣。
請佛轉法輪。
功德現在前。
這才是最大福田的口訣!
盧勝彥文集240冊《打開寶庫之門》什麼是最大福田
2018年2月18日 星期日
百花含苞
無極皇母大天尊 降
詩曰:春風吹拂百花開,人生得意勤修行;
日日空過費體力,無緣回天廢人身。
聖示:當春風拂過枝頭,百花朵朵綻放,路人抬頭讚嘆之時,可知百花辛苦含苞已不是一天二天。諸兒女的修行是否踏實,平時驗證不出來,只有在歸空時才得見真功夫。娘今夜便以「百花含苞」為題,與諸兒女共同參研之。
「百花含苞」
遠古時代,有一位具有遠見的年輕人,每天除了和族人打獵謀生外,其眼中總閃爍著一般幽深的光芒,心裡想著:「如何在日復一日的生活中,活出真正的充實與快樂?」年輕人打定主意後,便開始自己的計畫。
首先,他至部落各戶拜訪,看看各戶有什麼可幫忙的?他見孤苦長者,便協助其雜事、挑水、找柴火;見病苦者,尋找巫醫指示的草藥救治;見孤苦的孩子,便聯合族裡熱心的族人一起照顧。只要族人有所求助,年輕人皆會想辦法幫助他。
有一年,沒下什麼雨,河流乾涸,需要走很遠才取得到水。其他部落餓死、病死者,常有所聞,年輕力壯者只得跑到別的地方求生存。可是,在年輕人的部落,大家一起共度難關,不放棄年老、孤苦、貧病者,大家輪流外出找尋食物,回來一定與族人分享,其他人則幫忙照顧外出者的家人,雖然大家常得餓肚子,卻沒人餓死。族長見年輕人很有領導能力,想將位置傳給他,但年輕人只娶了族長的女兒,卻婉族長之位,他願意照顧族人,卻不願束縛自己在名位上。
在年輕人與其族人熱血的付出下,他們的部落日益壯大,沒發生過任何戰爭,人人和樂相處,自我要求、熱心助人。
娘以上述故事勸喻諸兒女,百花開放前一定得辛苦吸收養分,忍耐各種惡劣的天氣,為了傳宗接代,付出很多的代價。修行者也當如此,每天做好紮實的基本功,開闊自己的心胸關懷他人的病苦、貧苦與飢苦,成就別人也成就自己,最終將以燦爛的收穫回返理天。
諸兒女天資聰慧,能踏實修行者比比皆是,若能在個性上多磨鍊,才能通過道考與魔考;否則業力一擾,自己就先壞了自己的修行,望諸兒女細思悟之。可,娘回。
本堂主席法主聖君 登台
聖示: 母娘今夜之慈訓看似簡單,但喻意卻深遠。凡塵的鮮花看似光采,其實成長、栽培煞費苦心,只有種下種子就能採收嗎?非也。除草、施肥、澆水、授粉,每個時間點都要精準,甚至白天日照不足,為控制其成長期,晚上還得照燈,比養孩子還辛苦。修行的過程若有如此的辛勤與精進,待歸空之時,修行的花苞必能一一綻放成鮮艷瑰麗的花朵,祝福每一位證道的修子回歸理天。諸賢生及眾善信大德當有修行的耐力與堅忍,時時檢視自己的心田是否雜草叢生?檢查自己修行的花樹是否得了病蟲害?若能及早發現,及早改善,就不會誤了終生的修行。望汝等百花怒放,齊回理天。可,吾退。
全真月刊131期
詩曰:春風吹拂百花開,人生得意勤修行;
日日空過費體力,無緣回天廢人身。
聖示:當春風拂過枝頭,百花朵朵綻放,路人抬頭讚嘆之時,可知百花辛苦含苞已不是一天二天。諸兒女的修行是否踏實,平時驗證不出來,只有在歸空時才得見真功夫。娘今夜便以「百花含苞」為題,與諸兒女共同參研之。
「百花含苞」
遠古時代,有一位具有遠見的年輕人,每天除了和族人打獵謀生外,其眼中總閃爍著一般幽深的光芒,心裡想著:「如何在日復一日的生活中,活出真正的充實與快樂?」年輕人打定主意後,便開始自己的計畫。
首先,他至部落各戶拜訪,看看各戶有什麼可幫忙的?他見孤苦長者,便協助其雜事、挑水、找柴火;見病苦者,尋找巫醫指示的草藥救治;見孤苦的孩子,便聯合族裡熱心的族人一起照顧。只要族人有所求助,年輕人皆會想辦法幫助他。
有一年,沒下什麼雨,河流乾涸,需要走很遠才取得到水。其他部落餓死、病死者,常有所聞,年輕力壯者只得跑到別的地方求生存。可是,在年輕人的部落,大家一起共度難關,不放棄年老、孤苦、貧病者,大家輪流外出找尋食物,回來一定與族人分享,其他人則幫忙照顧外出者的家人,雖然大家常得餓肚子,卻沒人餓死。族長見年輕人很有領導能力,想將位置傳給他,但年輕人只娶了族長的女兒,卻婉族長之位,他願意照顧族人,卻不願束縛自己在名位上。
在年輕人與其族人熱血的付出下,他們的部落日益壯大,沒發生過任何戰爭,人人和樂相處,自我要求、熱心助人。
娘以上述故事勸喻諸兒女,百花開放前一定得辛苦吸收養分,忍耐各種惡劣的天氣,為了傳宗接代,付出很多的代價。修行者也當如此,每天做好紮實的基本功,開闊自己的心胸關懷他人的病苦、貧苦與飢苦,成就別人也成就自己,最終將以燦爛的收穫回返理天。
諸兒女天資聰慧,能踏實修行者比比皆是,若能在個性上多磨鍊,才能通過道考與魔考;否則業力一擾,自己就先壞了自己的修行,望諸兒女細思悟之。可,娘回。
本堂主席法主聖君 登台
聖示: 母娘今夜之慈訓看似簡單,但喻意卻深遠。凡塵的鮮花看似光采,其實成長、栽培煞費苦心,只有種下種子就能採收嗎?非也。除草、施肥、澆水、授粉,每個時間點都要精準,甚至白天日照不足,為控制其成長期,晚上還得照燈,比養孩子還辛苦。修行的過程若有如此的辛勤與精進,待歸空之時,修行的花苞必能一一綻放成鮮艷瑰麗的花朵,祝福每一位證道的修子回歸理天。諸賢生及眾善信大德當有修行的耐力與堅忍,時時檢視自己的心田是否雜草叢生?檢查自己修行的花樹是否得了病蟲害?若能及早發現,及早改善,就不會誤了終生的修行。望汝等百花怒放,齊回理天。可,吾退。
全真月刊131期
2018年2月17日 星期六
佛頂山沙彌祖師
據說佛頂山的開山祖,是一個小沙彌,這是一個很有趣味的傳奇故事。後山有四大房頭之一的悅嶺庵,全山以此庵子孫為最多,一直到現在,人數與規模還是不小。
有一天悅嶺庵的小沙彌,無事想窮究山巔,那時佛頂山還是一片荊棘蔓草,更是無人問津的一座大高荒山。這個小沙彌好像探險家似的,手攀葛藤,腳踏亂石,目的是要到最高山頂上去看看。不多時竟被他在荒山頂上發現了新大陸,見有平地一塊,古石碑一方,上面刻有「慧濟禪林」四個大字,因此他就若有所悟似的沉思良久。
他想這個山上過去已經有人在此建築過寺院,不然那裡有平地和這塊方石碑呢?前人既能在此建廟住眾,我也一定想法在此地建個叢林,以供來山靜修的僧伽,使他們在這高山上可以靜心用功辦道,繼而可以了生脫死,這樣我的心願才滿。
小沙彌打定了主意,心中特別高興,下山回去與他師父商量到佛頂山開闢叢林的事。他的師父見他如此稚氣,說話也不量力,明知是不可能的事,因此就生氣的回答他的徒弟說:「你說可以興建叢林,你自己去建築好了,這麼高的山,你簡直說話不自量力!」
小沙彌見他的師父看不起他,就肯定的發誓說:「師父!我一定設法到山頂上興建叢林,方滿我心頭之願。」
他的師父見他大言不慚,因此更生氣的說:「你如果能夠在佛頂山上建起叢林,我做師父的去替你燒三年大火,煮飯供養你們三年。」
小沙彌見師父如此瞧不起他,料定了我一定沒辦法興叢林,而我則非要完成我的志願不可,今天就下山過海去,往各地募化,不達目的誓不回。
從此這個小沙彌,離開了清淨莊嚴紅塵飛不到的佛國聖地,離開了與他朝夕相見的暮鼓晨鐘之處,拜別了剃度出家的教經學讚的師父與師兄們,虔誠的跪在觀音大士聖像前默禱著道:「菩薩!弟子此次下山化緣,為了要興建叢林,供養十方僧寶,用功辦道,惟願菩薩大慈大悲,暗中加護,隨願所成。」祝罷拜了三拜,就下山去了。
小沙彌辭別了山明水秀的普陀名山,投入了茫茫的人海,過著那櫛風沐雨棲風宿露的艱苦生活。早晨往街道鬧市上磕頭募化,晚上回到山野古廟裡棲身,為了要實現他心中的願力,所以他就是肝腦塗地也不出一聲怨言,因此他每天跑到大街小巷裡,不論有人無人都打著木魚子,沿門募化,受盡了人們的冷眼、奚落和譏笑。出家人過慣了深山裡清淨生活,忽然跑到熙來攘往的塵寰中,已經是過不習慣,看不順眼了,加之還要沿街磕頭跪拜,又遭受不信佛教者的辱罵、譏笑。這種內心裡的痛苦,不是筆墨所能形容啊!
小沙彌赤足露頂的如此跪拜了三年,在這三年之中,不知到過多少城市,走過多少高低不平的山路,歷經千山萬水,萬水千山,過著人生最艱苦的日子。挨過了三年漫長的歲月,頭也磕腫了,腳底的皮也跑爛了。真是夠得上說一句:「嚐盡了人世的辛酸」。
然而佛菩薩和施主們好像有意與他開玩笑似的,或者以為他太年輕,三年之中從沒有一個人發心布施過一文半鈔,小沙彌等同做了三年窮叫化子,討了三年飯一樣。三年的光陰是過去了,在山上與師父負氣下山化緣,三年來一無所有,不幸被師父一言料定,今天我還有什麼面目回去見「江東父老」呢!想起來不禁仰天號哭起來!
「人到傷心處,難免淚兩行」,小沙彌奔波勞碌,茹苦含辛了三年,在此三年之中,吃了人所未吃的苦,走了人所不能走的路,結果還不能引起善信的同情,發心出資為他修建叢林,他就自嘆自己業障深重,恐怕永遠沒有辦法完成心願。
小沙彌這時痛苦已極,再也提不起勇氣來募化下去,他走到一個小河旁邊,望著河中的流水,自言自語的默禱著說:「菩薩!弟子自恨業障深厚,福薄德淺,苦化了三年,仍然未見有什麼信士檀越,樂助鉅款,興建叢林,安單養眾,弟子也不知什麼地方有善信護法,樂助功德,唯有仰仗菩薩冥中加庇。我今將手中木魚子,放於水中,隨著木魚子流奔的方向走去,如果菩薩有靈,木魚停在那個地方,弟子就在那個地方住下化緣。」
說罷就把手中木魚子放進水中,隨著水勢流去,魚子流到那裡,他就跟著跑到那裡,流了幾天,到了一個地方,奇怪得很,忽然這個木魚不隨著水流了。停止在水中不動,小沙彌看見木魚停止不流,一定附近有什麼大護法,因此他就把木魚子從水中撈出來,就坐在水邊林下,手敲木魚,口誦聖號,同時自己心中發誓,如果在此再不能感應大心居士前來護法,我也從此不吃飯,餓死河邊,了此業報身。主意打定了以後,他就專心一意的坐在那裡念菩薩的聖號。
小沙彌如此一連苦了三天三夜,三天之中,沒有吃一粒米,沒有喝半杯水,還是無人前來問津,因為這個地方附近沒有人家居住,所以他一連敲了三天的木魚,連小孩子都沒有一個跑來看他一看。
小沙彌到這時候認為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疑無路」的時候,所以萬念俱灰。可是往往沒有辦法當中,忽然又會「柳暗花明又一村」。
卻說離此約有一里多路,有一個大富貴人家的太夫人,生病數年,臥床不起,醫藥罔效,無法治療,她因此度日如年,總希望有人把她的病治痊癒,無論化多少錢,她都願意拿出來。
有一天睡在床上聽到遠遠地有人敲木魚子的聲音,她聽到了這個聲音,心中就感到無上的安慰和愉快,好像忘記她的病苦一樣,所以她特別的認為稀有,認為這個打木魚的人,一定就是無上醫王。因此叫了兩個傭人,去尋這個敲木魚的人,一定要把他請來為我醫病,我的病這個人一定會醫得好的。
兩個僕人跑了很久,才在水邊看見一個小沙彌坐在那裡面朝著流水,手中敲著木魚子,一字一魚的在那裡閉目念經。
兩個僕人跑向前問道:「小師父!你會看病嗎?我家太夫人生病多年,沒有一個大夫能看得好,我家老太太叫我來請你去替他看病。」
小沙彌說:「我是出家人,不是醫生,從來沒有學過醫道,我那裡會看病呢?你家老太太有病,應該去請醫師呀,跑到我這裡來幹什麼呢?」
僕人又問道:「你這位小師父坐在這水邊,敲魚子做什麼的?」
「我在這裡化緣建叢林!」
小沙彌想建叢林的心已成了一片,所以他對什麼人也是這樣講。
「這裡又沒有人家,你向什麼人化緣呢?難道你向水中海龍王化緣嗎?你不要發獃,我家老太太聽到你敲木魚子的聲音,她心中非常舒服,一定要請你到我家中坐坐,如果你能把我家老太太的病醫好了,那你化緣要多少有多少。」
小沙彌聽說有人出錢,同時也有幾天沒有吃飯,雖然自己不會看病,或者菩薩憐我之誠,有了感應也說不定,因此就隨著兩個僕人來到這位生病的老夫人家中坐下。
僕人進去稟告以後出來說:「老夫人有請!」
小沙彌就隨著僕人走進太夫人的病室,說也奇怪,老太太一看見他,病就減輕了不少,再問小師父會不會看病,他說我沒有學過醫科,不會看病,老太太又問他會念什麼經?
他說:「我出家沒有幾年,也不會念什麼經!」
「那末你會什麼呢?」
「我會念大悲咒,其他什麼也不大會。」
老太太說:「我聽到你的木魚子聲音,我心中特別好過,就請你念大悲咒吧!」
因此小沙彌就一字一魚的誠誠懇懇的念了幾遍大悲神咒。真是佛法無邊,老太太的疾病忽然好了,一點痛苦也沒有了,如同好人一樣的,連她自己也不相信她的病會好得這樣快,這一喜真是樂也無窮,認為這個小沙彌就是活菩薩應化,特為前來救她的病苦的。
老太太病癒之後,精神特別好,把小沙彌當為活菩薩看待供養,吃過午飯後,老夫人就開始問道:「小師傅!你是從什麼地方來此的?為什麼要在那個小河邊敲木魚子呢?」
小沙彌說:「我這次是從南海普陀山下來的,目的是下山化緣,想在普陀山最高的地方建築一個大的叢林,供養十方朝山的僧寶,可以安單辦道,那知年輕福淺,苦化了三年,沒有一個人發心出錢。所以我最後請菩薩指示我應走的方向,我把木魚投入水中,聽其所之,流奔到那裡停止不流,我就在那裡住下來化緣。後來到了此地,木魚子就不肯隨水流去,所以我就在此地化緣,一直到今天也還沒有一個人肯出錢。」
小沙彌說到這裡,一陣傷心,不覺掉下淚來了!
老太太一聽他是南海普陀山下來的,又是經過菩薩指引才到我這裡來,這位小師傅雖然年輕,可是為了此事吃盡千辛萬苦,我的病又是他念經治好的,這明明是菩薩指引他來替我治病,救我脫苦的,我應當知恩報德,盡我的力量,到普陀山建寺,以報佛恩,因此對小沙彌說:「小師父!請你不要為此操心,我現在病已經好了,我可以盡我所有的力量,來幫助你完成你的心願,你也不要再向外化緣了,你回去等著吧。」
老夫人與她兒子寫信,叫她兒子回家,將此事說明,隨在佛頂山建起寺來。在開地基之時,從地下掘出一個木偶來,就同言個小沙彌祖師一模一樣,因此大家才知道,這位小沙彌,是那位老人的乘願再來,興建叢林,完成他老人家的宿願。
※ ※ ※
人情冷暖,都很有可能瞬息萬變,自古以來,一些內心充滿著理想,以及對社會地方福利有滿懷熱血者,何嘗不是經常遭受到種種包袱,給壓得喘不過氣來,甚至於一個想要進行的理想,極有可能被其他人冷嘲熱諷,將原本熱情的心給熄滅了火熱的願心;人心的多變,有時候大都緣於人情世故,有時是受限於生活環境的牽絆,形成初發心經常隨著時空環境而變化無常。
眾生之心念,經常變化,每當一己之意志,受到現實生活之束縛時,恐怕有必須與現實生活妥協之無奈,因此類似理想,常要因現實生活而受到壓抑與改變時,終將淪為夢想,最後就化為幻識無常了。具有真才實學的人,擁有真實本事者,雖然理想遭受到現實生活所阻礙,卻能下定決心,盡全心,拚全意,認真朝理想方向勇往直前;並且一方面尋求外界的種種支援,另一方面則是調整腳步及方向,並且遍尋志同道合者,共同奮鬥,在酸甜苦辣遍嚐之後,仍然堅定毅力,才能功成名就。但是平常人只要稍微面對逆境,未考慮予以調整方針及腳步,就全部給予否定掉,如此就容易退縮,才導致永遠都無法成功。
願大眾之心中有了某些理想時,若有下定決心,不妨先用心力去做,並且試著請教其他成功者的心得,更可以向失敗的人請教,多方汲取經驗,避免自己再重蹈他人失敗的路線,輔以堅定的信念,如此成功必然在握也。
寶德雜誌第133期 述論:春天多變化‧凡事宜把握
有一天悅嶺庵的小沙彌,無事想窮究山巔,那時佛頂山還是一片荊棘蔓草,更是無人問津的一座大高荒山。這個小沙彌好像探險家似的,手攀葛藤,腳踏亂石,目的是要到最高山頂上去看看。不多時竟被他在荒山頂上發現了新大陸,見有平地一塊,古石碑一方,上面刻有「慧濟禪林」四個大字,因此他就若有所悟似的沉思良久。
他想這個山上過去已經有人在此建築過寺院,不然那裡有平地和這塊方石碑呢?前人既能在此建廟住眾,我也一定想法在此地建個叢林,以供來山靜修的僧伽,使他們在這高山上可以靜心用功辦道,繼而可以了生脫死,這樣我的心願才滿。
小沙彌打定了主意,心中特別高興,下山回去與他師父商量到佛頂山開闢叢林的事。他的師父見他如此稚氣,說話也不量力,明知是不可能的事,因此就生氣的回答他的徒弟說:「你說可以興建叢林,你自己去建築好了,這麼高的山,你簡直說話不自量力!」
小沙彌見他的師父看不起他,就肯定的發誓說:「師父!我一定設法到山頂上興建叢林,方滿我心頭之願。」
他的師父見他大言不慚,因此更生氣的說:「你如果能夠在佛頂山上建起叢林,我做師父的去替你燒三年大火,煮飯供養你們三年。」
小沙彌見師父如此瞧不起他,料定了我一定沒辦法興叢林,而我則非要完成我的志願不可,今天就下山過海去,往各地募化,不達目的誓不回。
從此這個小沙彌,離開了清淨莊嚴紅塵飛不到的佛國聖地,離開了與他朝夕相見的暮鼓晨鐘之處,拜別了剃度出家的教經學讚的師父與師兄們,虔誠的跪在觀音大士聖像前默禱著道:「菩薩!弟子此次下山化緣,為了要興建叢林,供養十方僧寶,用功辦道,惟願菩薩大慈大悲,暗中加護,隨願所成。」祝罷拜了三拜,就下山去了。
小沙彌辭別了山明水秀的普陀名山,投入了茫茫的人海,過著那櫛風沐雨棲風宿露的艱苦生活。早晨往街道鬧市上磕頭募化,晚上回到山野古廟裡棲身,為了要實現他心中的願力,所以他就是肝腦塗地也不出一聲怨言,因此他每天跑到大街小巷裡,不論有人無人都打著木魚子,沿門募化,受盡了人們的冷眼、奚落和譏笑。出家人過慣了深山裡清淨生活,忽然跑到熙來攘往的塵寰中,已經是過不習慣,看不順眼了,加之還要沿街磕頭跪拜,又遭受不信佛教者的辱罵、譏笑。這種內心裡的痛苦,不是筆墨所能形容啊!
小沙彌赤足露頂的如此跪拜了三年,在這三年之中,不知到過多少城市,走過多少高低不平的山路,歷經千山萬水,萬水千山,過著人生最艱苦的日子。挨過了三年漫長的歲月,頭也磕腫了,腳底的皮也跑爛了。真是夠得上說一句:「嚐盡了人世的辛酸」。
然而佛菩薩和施主們好像有意與他開玩笑似的,或者以為他太年輕,三年之中從沒有一個人發心布施過一文半鈔,小沙彌等同做了三年窮叫化子,討了三年飯一樣。三年的光陰是過去了,在山上與師父負氣下山化緣,三年來一無所有,不幸被師父一言料定,今天我還有什麼面目回去見「江東父老」呢!想起來不禁仰天號哭起來!
「人到傷心處,難免淚兩行」,小沙彌奔波勞碌,茹苦含辛了三年,在此三年之中,吃了人所未吃的苦,走了人所不能走的路,結果還不能引起善信的同情,發心出資為他修建叢林,他就自嘆自己業障深重,恐怕永遠沒有辦法完成心願。
小沙彌這時痛苦已極,再也提不起勇氣來募化下去,他走到一個小河旁邊,望著河中的流水,自言自語的默禱著說:「菩薩!弟子自恨業障深厚,福薄德淺,苦化了三年,仍然未見有什麼信士檀越,樂助鉅款,興建叢林,安單養眾,弟子也不知什麼地方有善信護法,樂助功德,唯有仰仗菩薩冥中加庇。我今將手中木魚子,放於水中,隨著木魚子流奔的方向走去,如果菩薩有靈,木魚停在那個地方,弟子就在那個地方住下化緣。」
說罷就把手中木魚子放進水中,隨著水勢流去,魚子流到那裡,他就跟著跑到那裡,流了幾天,到了一個地方,奇怪得很,忽然這個木魚不隨著水流了。停止在水中不動,小沙彌看見木魚停止不流,一定附近有什麼大護法,因此他就把木魚子從水中撈出來,就坐在水邊林下,手敲木魚,口誦聖號,同時自己心中發誓,如果在此再不能感應大心居士前來護法,我也從此不吃飯,餓死河邊,了此業報身。主意打定了以後,他就專心一意的坐在那裡念菩薩的聖號。
小沙彌如此一連苦了三天三夜,三天之中,沒有吃一粒米,沒有喝半杯水,還是無人前來問津,因為這個地方附近沒有人家居住,所以他一連敲了三天的木魚,連小孩子都沒有一個跑來看他一看。
小沙彌到這時候認為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疑無路」的時候,所以萬念俱灰。可是往往沒有辦法當中,忽然又會「柳暗花明又一村」。
卻說離此約有一里多路,有一個大富貴人家的太夫人,生病數年,臥床不起,醫藥罔效,無法治療,她因此度日如年,總希望有人把她的病治痊癒,無論化多少錢,她都願意拿出來。
有一天睡在床上聽到遠遠地有人敲木魚子的聲音,她聽到了這個聲音,心中就感到無上的安慰和愉快,好像忘記她的病苦一樣,所以她特別的認為稀有,認為這個打木魚的人,一定就是無上醫王。因此叫了兩個傭人,去尋這個敲木魚的人,一定要把他請來為我醫病,我的病這個人一定會醫得好的。
兩個僕人跑了很久,才在水邊看見一個小沙彌坐在那裡面朝著流水,手中敲著木魚子,一字一魚的在那裡閉目念經。
兩個僕人跑向前問道:「小師父!你會看病嗎?我家太夫人生病多年,沒有一個大夫能看得好,我家老太太叫我來請你去替他看病。」
小沙彌說:「我是出家人,不是醫生,從來沒有學過醫道,我那裡會看病呢?你家老太太有病,應該去請醫師呀,跑到我這裡來幹什麼呢?」
僕人又問道:「你這位小師父坐在這水邊,敲魚子做什麼的?」
「我在這裡化緣建叢林!」
小沙彌想建叢林的心已成了一片,所以他對什麼人也是這樣講。
「這裡又沒有人家,你向什麼人化緣呢?難道你向水中海龍王化緣嗎?你不要發獃,我家老太太聽到你敲木魚子的聲音,她心中非常舒服,一定要請你到我家中坐坐,如果你能把我家老太太的病醫好了,那你化緣要多少有多少。」
小沙彌聽說有人出錢,同時也有幾天沒有吃飯,雖然自己不會看病,或者菩薩憐我之誠,有了感應也說不定,因此就隨著兩個僕人來到這位生病的老夫人家中坐下。
僕人進去稟告以後出來說:「老夫人有請!」
小沙彌就隨著僕人走進太夫人的病室,說也奇怪,老太太一看見他,病就減輕了不少,再問小師父會不會看病,他說我沒有學過醫科,不會看病,老太太又問他會念什麼經?
他說:「我出家沒有幾年,也不會念什麼經!」
「那末你會什麼呢?」
「我會念大悲咒,其他什麼也不大會。」
老太太說:「我聽到你的木魚子聲音,我心中特別好過,就請你念大悲咒吧!」
因此小沙彌就一字一魚的誠誠懇懇的念了幾遍大悲神咒。真是佛法無邊,老太太的疾病忽然好了,一點痛苦也沒有了,如同好人一樣的,連她自己也不相信她的病會好得這樣快,這一喜真是樂也無窮,認為這個小沙彌就是活菩薩應化,特為前來救她的病苦的。
老太太病癒之後,精神特別好,把小沙彌當為活菩薩看待供養,吃過午飯後,老夫人就開始問道:「小師傅!你是從什麼地方來此的?為什麼要在那個小河邊敲木魚子呢?」
小沙彌說:「我這次是從南海普陀山下來的,目的是下山化緣,想在普陀山最高的地方建築一個大的叢林,供養十方朝山的僧寶,可以安單辦道,那知年輕福淺,苦化了三年,沒有一個人發心出錢。所以我最後請菩薩指示我應走的方向,我把木魚投入水中,聽其所之,流奔到那裡停止不流,我就在那裡住下來化緣。後來到了此地,木魚子就不肯隨水流去,所以我就在此地化緣,一直到今天也還沒有一個人肯出錢。」
小沙彌說到這裡,一陣傷心,不覺掉下淚來了!
老太太一聽他是南海普陀山下來的,又是經過菩薩指引才到我這裡來,這位小師傅雖然年輕,可是為了此事吃盡千辛萬苦,我的病又是他念經治好的,這明明是菩薩指引他來替我治病,救我脫苦的,我應當知恩報德,盡我的力量,到普陀山建寺,以報佛恩,因此對小沙彌說:「小師父!請你不要為此操心,我現在病已經好了,我可以盡我所有的力量,來幫助你完成你的心願,你也不要再向外化緣了,你回去等著吧。」
老夫人與她兒子寫信,叫她兒子回家,將此事說明,隨在佛頂山建起寺來。在開地基之時,從地下掘出一個木偶來,就同言個小沙彌祖師一模一樣,因此大家才知道,這位小沙彌,是那位老人的乘願再來,興建叢林,完成他老人家的宿願。
※ ※ ※
人情冷暖,都很有可能瞬息萬變,自古以來,一些內心充滿著理想,以及對社會地方福利有滿懷熱血者,何嘗不是經常遭受到種種包袱,給壓得喘不過氣來,甚至於一個想要進行的理想,極有可能被其他人冷嘲熱諷,將原本熱情的心給熄滅了火熱的願心;人心的多變,有時候大都緣於人情世故,有時是受限於生活環境的牽絆,形成初發心經常隨著時空環境而變化無常。
眾生之心念,經常變化,每當一己之意志,受到現實生活之束縛時,恐怕有必須與現實生活妥協之無奈,因此類似理想,常要因現實生活而受到壓抑與改變時,終將淪為夢想,最後就化為幻識無常了。具有真才實學的人,擁有真實本事者,雖然理想遭受到現實生活所阻礙,卻能下定決心,盡全心,拚全意,認真朝理想方向勇往直前;並且一方面尋求外界的種種支援,另一方面則是調整腳步及方向,並且遍尋志同道合者,共同奮鬥,在酸甜苦辣遍嚐之後,仍然堅定毅力,才能功成名就。但是平常人只要稍微面對逆境,未考慮予以調整方針及腳步,就全部給予否定掉,如此就容易退縮,才導致永遠都無法成功。
願大眾之心中有了某些理想時,若有下定決心,不妨先用心力去做,並且試著請教其他成功者的心得,更可以向失敗的人請教,多方汲取經驗,避免自己再重蹈他人失敗的路線,輔以堅定的信念,如此成功必然在握也。
寶德雜誌第133期 述論:春天多變化‧凡事宜把握
2018年2月16日 星期五
食物宜珍惜
根據《次柳氏舊聞》,曾經有這樣一個有趣的故事:
唐肅宗在當太子的時候有一天陪著唐玄宗一起進餐。餐桌上擺滿了各種佳餚,其中有一盤羊腿,唐玄宗就讓太子去割羊肉。
太子割完羊肉後,見手上都是油污,便順手拿起一張面餅擦手。
唐玄宗看在眼裏,以為太子是在糟蹋糧食,於是眼睛直盯著他的臉,露出不高興的神色。
誰知在太子擦完手後,卻把面餅送到嘴邊,有滋有味地把餅吃掉了。
這時唐玄宗轉怒為喜,對太子說:「人就應該這樣……」
唐玄宗貴為天子,卻能愛惜糧食,是很不容易的。
※ ※ ※
自古以來,米糧象徵為白金,亦即黃金之後就以米糧為貴重,有時一斗米能換取一筆土地或一間房舍,於是五穀受到人們的重視。
往昔上至帝王,下到販夫走卒,無不是珍惜五穀,但現代人米糧盛產,五穀產品多元,加上人們經濟能力有餘,形成對於五穀雜糧不再重視。人之得以活命,五穀恩澤大如天,為何人們就不能予以珍惜及愛護呢?原因只有一個,我身邊有的是錢,我不想吃時便不吃,隨便棄置一些五穀算不了什麼,我口袋的錢還是滿滿的。世人由於有了這種要不得的心態,造成世間上能吃的食物經常無端的被浪費掉。形成某些角落裡的人們,在一餐難求的情況下,苦不堪言。因為能吃的食物全被供應到有錢才可以購買得到的地方,促使沒錢人家根本買不起食物,因為物價高,一物難求,無奈是生活在富中的人們,居然「身在福中不知福」,對五穀非常不敬重,耗損福田,又未見播植福田種子,日後定當面臨家道中落,三餐不繼的窘境。
如今社會天災頻傳,風雨不順,五穀不能豐收,皆是世人平時對於五穀,不知珍惜,常常浪費,甚至丟棄所致。願眾生藉此上天的警示,宜省思農民之辛苦,五穀與蔬果之得來不易;平時要求自己,也要教育子女,不可隨意浪費食物,應該惜福,乃至於一米一葉,宜更加珍惜,以此扭轉世間之劫難也。
唐肅宗在當太子的時候有一天陪著唐玄宗一起進餐。餐桌上擺滿了各種佳餚,其中有一盤羊腿,唐玄宗就讓太子去割羊肉。
太子割完羊肉後,見手上都是油污,便順手拿起一張面餅擦手。
唐玄宗看在眼裏,以為太子是在糟蹋糧食,於是眼睛直盯著他的臉,露出不高興的神色。
誰知在太子擦完手後,卻把面餅送到嘴邊,有滋有味地把餅吃掉了。
這時唐玄宗轉怒為喜,對太子說:「人就應該這樣……」
唐玄宗貴為天子,卻能愛惜糧食,是很不容易的。
※ ※ ※
自古以來,米糧象徵為白金,亦即黃金之後就以米糧為貴重,有時一斗米能換取一筆土地或一間房舍,於是五穀受到人們的重視。
往昔上至帝王,下到販夫走卒,無不是珍惜五穀,但現代人米糧盛產,五穀產品多元,加上人們經濟能力有餘,形成對於五穀雜糧不再重視。人之得以活命,五穀恩澤大如天,為何人們就不能予以珍惜及愛護呢?原因只有一個,我身邊有的是錢,我不想吃時便不吃,隨便棄置一些五穀算不了什麼,我口袋的錢還是滿滿的。世人由於有了這種要不得的心態,造成世間上能吃的食物經常無端的被浪費掉。形成某些角落裡的人們,在一餐難求的情況下,苦不堪言。因為能吃的食物全被供應到有錢才可以購買得到的地方,促使沒錢人家根本買不起食物,因為物價高,一物難求,無奈是生活在富中的人們,居然「身在福中不知福」,對五穀非常不敬重,耗損福田,又未見播植福田種子,日後定當面臨家道中落,三餐不繼的窘境。
如今社會天災頻傳,風雨不順,五穀不能豐收,皆是世人平時對於五穀,不知珍惜,常常浪費,甚至丟棄所致。願眾生藉此上天的警示,宜省思農民之辛苦,五穀與蔬果之得來不易;平時要求自己,也要教育子女,不可隨意浪費食物,應該惜福,乃至於一米一葉,宜更加珍惜,以此扭轉世間之劫難也。
2018年2月15日 星期四
法念處就是修空性
蓮生/文
從身念處到受念處,從受念處到心念處,從心念處到法念處,這法念處就是無上法,無等等法。
金剛經云:「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就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心經云:「照見五蘊皆空,......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我告訴大家,「空性」是什麼:
觀察一切法,由因緣而生,又由因緣而滅,自性本空,無作者,無受者,如此通達者,悟入涅槃。
比如:
向外觀照,一個國家的形成,一個國家的滅亡;一個人的生,一個人的死;一棟房子的建成,一棟房子的損毀,全依因緣而生滅。
向內觀照,一個善念,一個惡念,一個無記念,也都是依因緣而生滅,原來都是幻。
在觀照法念處時,察覺它每一刻的存在,或它的消失,如尚未生起但不論任原因將會生起,如已生起但不論任何原因它將增長,行者明覺這些原因。
而後,行者引生智慧,將一切法引入「無欲」、「無我」、「無相」、「空性」,這是法念處。
於是,醜與美、苦與樂、我與無我,全部一剎之中,入於「空性」之中,全部消杳,煩惱也沒有了,煩惱就是菩提。
仍然是那首「夢詩」:
知世如夢無所求。
無所求心普空寂。
還似夢中隨夢境。
成就河沙夢功德。
盧勝彥文集第156冊《清風小語 》法念處就是修空性
從身念處到受念處,從受念處到心念處,從心念處到法念處,這法念處就是無上法,無等等法。
金剛經云:「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就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心經云:「照見五蘊皆空,......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我告訴大家,「空性」是什麼:
觀察一切法,由因緣而生,又由因緣而滅,自性本空,無作者,無受者,如此通達者,悟入涅槃。
比如:
向外觀照,一個國家的形成,一個國家的滅亡;一個人的生,一個人的死;一棟房子的建成,一棟房子的損毀,全依因緣而生滅。
向內觀照,一個善念,一個惡念,一個無記念,也都是依因緣而生滅,原來都是幻。
在觀照法念處時,察覺它每一刻的存在,或它的消失,如尚未生起但不論任原因將會生起,如已生起但不論任何原因它將增長,行者明覺這些原因。
而後,行者引生智慧,將一切法引入「無欲」、「無我」、「無相」、「空性」,這是法念處。
於是,醜與美、苦與樂、我與無我,全部一剎之中,入於「空性」之中,全部消杳,煩惱也沒有了,煩惱就是菩提。
仍然是那首「夢詩」:
知世如夢無所求。
無所求心普空寂。
還似夢中隨夢境。
成就河沙夢功德。
盧勝彥文集第156冊《清風小語 》法念處就是修空性
2018年2月14日 星期三
心善得良緣
在香港地區,有一女子僅卅餘歲,但已住洋樓,出入名車代步,尚且出入上流社會聚會場所;雖然未有正式婚約,但衣食無缺,亦甚得其男伴寵愛有加,儼然名媛。鄰里之人,乃迄聚會場合之人,均知其出身風塵,但時日既久,知其為人良善,因而不以其出生低微而有輕視,並且能予接納,視之為商場夥伴之女主人。
說明:此女緣何能以出身風塵,而得成功人仕將之納為女友?並且衣食無缺,尚且帶其出入生意正式場合?原因乃是此女家道貧困,因而年紀甚輕即已被迫淪入聲色場所,但其人心地良善,因自身困苦,因此所賺錢財除家中親人所必需之外,甚多捐贈孤、幼兒院,並且自己得暇,尚能在院中陪伴孤、幼兒,渡過歡樂的一天。故其男友即是商場名流,亦在慈善活動中認識,進而交往,並且最後可以脫離聲色場所,踏入上流社會。
註解:此女年輕困苦,自然是累世報業註成,因而今生受到聲色場所之磨難。但出汙泥而不染,能心存仁善,以辛苦錢回報同樣困苦之孤幼兒,因而累積福報。但是,仍然未盡此報業,因為累世業重,未來與男友之間風波仍在,可是只要宅心仁善不變,持恆行善,則積累善福,終有可轉圜而圓滿!因此奉勸世人,得有報業受苦,莫尤怨,心存仁善可積厚福;但是得福之後,切莫因為外在環境改變,內心世界莫受染著,仍應一本初衷,甚至感恩惜福,加倍、再加倍勵行德善,終必後福無窮!
現世報律例
說明:此女緣何能以出身風塵,而得成功人仕將之納為女友?並且衣食無缺,尚且帶其出入生意正式場合?原因乃是此女家道貧困,因而年紀甚輕即已被迫淪入聲色場所,但其人心地良善,因自身困苦,因此所賺錢財除家中親人所必需之外,甚多捐贈孤、幼兒院,並且自己得暇,尚能在院中陪伴孤、幼兒,渡過歡樂的一天。故其男友即是商場名流,亦在慈善活動中認識,進而交往,並且最後可以脫離聲色場所,踏入上流社會。
註解:此女年輕困苦,自然是累世報業註成,因而今生受到聲色場所之磨難。但出汙泥而不染,能心存仁善,以辛苦錢回報同樣困苦之孤幼兒,因而累積福報。但是,仍然未盡此報業,因為累世業重,未來與男友之間風波仍在,可是只要宅心仁善不變,持恆行善,則積累善福,終有可轉圜而圓滿!因此奉勸世人,得有報業受苦,莫尤怨,心存仁善可積厚福;但是得福之後,切莫因為外在環境改變,內心世界莫受染著,仍應一本初衷,甚至感恩惜福,加倍、再加倍勵行德善,終必後福無窮!
現世報律例
2018年2月12日 星期一
春去春又來
在深山中由雪水匯聚的山谷自然形成了一個美麗的湖,湖中有座古寺。寺內的老和尚除了每日誦經唸文之外,身邊還帶了一名七歲左右的小和尚。
這一日老和尚要外出,小和尚也跟著出去採藥,老和尚親切地教導小和尚,看似相同的藥草,但只因一點點的差異,有的可以治病,有的卻是會害人。
小和尚偶爾也會像其他孩子一樣充滿了調皮與好奇,他抓了小魚並將石頭纏線綁在魚的身上;也用一樣的方法綁在一隻青蛙及小蛇身上。這些事都被老和尚看見了,他在小和尚睡覺時,也在他的身上綁上一塊大石,並告誡小和尚要將動物身上的石子拿下,否則那些石頭將會永遠壓在小和尚身上。
小和尚急急趕到河邊,雖然放了青蛙,但小魚及蛇卻已死了,小和尚難過地哭了起來。
小和尚已經二十多歲了,他好奇地注視交合的兩條蛇,這樣的情境似乎引動了他內心的某種悸動。這一日一對母女來寺內參拜,由於女兒無緣由的疾病只好留在寺內,和尚對女人從好奇到慢慢無法克制自己的慾望衝動;而日漸好轉的女人似乎也被挑動了原始情慾,終於在河邊的大石旁兩人有了親密關係,和尚甚至半夜等老和尚熟睡之後偷偷溜至女人被窩中。
有一次兩人在船上作愛後呼呼大睡,老和尚發現了將小船木塞拔掉,湖水湧入船內驚醒了二人。但老和尚也因女人病情痊癒而要她離開。然而已被情慾牽絆的和尚再也無法靜修,於是半夜帶走一尊佛像離開了佛寺。
似乎經過了幾年,老和尚發現已經還俗的和尚又回來了,原來他的女人背叛了他,於是他拿刀去殺人。老和尚在兩名刑警來抓他之前,要他用刀在地板上刻完心經,然後才叫他隨兩名刑警回去投案服刑。
老和尚圓寂多年後,出獄的和尚回到寺院,他將寺院重新整理,希望以靜修的心情來彌補以前的罪行,但在下雪的冬日一名女人抱著嬰兒來寺院,偷偷將嬰兒留下後離去,但不幸落入冰湖中溺斃。和尚將女人撈起揭開面紗才知正是他以前的女人,於是和尚在一陣悲愴之餘,感染到一種既定的輪迴力量,開始獨自地撫養嬰兒長大。
江河長逝念伊人,泣訴情愁費六神。
望斷天涯雖不悔,到頭終究做埃塵。
※ ※ ※
不分古往今來,不分中外東西,描述男女刻骨銘心之恩愛的詩文、言情小說,可說是汗牛塞屋,這些雋永婉約的詞句,多寫兒女之情、離別之緒,令懷抱美夢的男女千年追尋,千年期盼,也歷經千年的夢幻。因為現實社會中,多少男女海誓山盟,信誓旦旦,卻往往經不起一朝情斷或曲終人散,而從「情到深處無怨尤」,演變成「情到深處反為薄」的下場,案例可說觸目皆是。
其實世間恩愛包括父母、兒女、夫妻之情,父母親之恩重如山,夫婦之愛深如海,身為修行人者,當知盡職、盡力,各盡倫理,但也不可深陷其中,而為情愛勞碌一生。因為一個人為愛而生者,也註定會為愛而終,此乃一切眾生,從無始劫以來生死相續的原因。
因此一個人若能用對夫妻男女之恩愛,轉換來珍惜法義,入道修行,念玆在玆、念念不忘地行持,而不打其他妄想,則必定有所成就的。現今之人常被外境所轉,缺乏定力,就因為愛欲心太重,雖有者自詡修行數十年,但一碰到孽緣,依然為境界所轉,故若想得到真正的定,就要先把愛欲之心放下。
昔時佛問阿難為什麼出家,為什麼能把一切都放下了呢?阿難曰:「我見如來有三十二相,莊嚴相好又勝妙殊絕,形體映徹光明,猶如琉璃那樣美滿。而我常自思惟,此相絕非是情欲和愛念所生,因為情欲之氣粗濁不淨,腥臊交遘,膿血雜亂,不可能生出勝妙清淨光明的形相,是以渴仰,而出家修行。」
又經典有云:「若不斷淫,修禪定者,如蒸沙石,欲成其飯,經百千劫,只名熱沙,何以故?此非飯本,沙石成故。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縱得妙悟,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輪轉三途,必不能出。」故知欲修成正果,當頓捨世間深重恩愛,在塵出塵,莫讓晚風癡望月之情愛恩意擾心,方有成就之日也。
修道基本功-第二章 捨恩愛
這一日老和尚要外出,小和尚也跟著出去採藥,老和尚親切地教導小和尚,看似相同的藥草,但只因一點點的差異,有的可以治病,有的卻是會害人。
小和尚偶爾也會像其他孩子一樣充滿了調皮與好奇,他抓了小魚並將石頭纏線綁在魚的身上;也用一樣的方法綁在一隻青蛙及小蛇身上。這些事都被老和尚看見了,他在小和尚睡覺時,也在他的身上綁上一塊大石,並告誡小和尚要將動物身上的石子拿下,否則那些石頭將會永遠壓在小和尚身上。
小和尚急急趕到河邊,雖然放了青蛙,但小魚及蛇卻已死了,小和尚難過地哭了起來。
小和尚已經二十多歲了,他好奇地注視交合的兩條蛇,這樣的情境似乎引動了他內心的某種悸動。這一日一對母女來寺內參拜,由於女兒無緣由的疾病只好留在寺內,和尚對女人從好奇到慢慢無法克制自己的慾望衝動;而日漸好轉的女人似乎也被挑動了原始情慾,終於在河邊的大石旁兩人有了親密關係,和尚甚至半夜等老和尚熟睡之後偷偷溜至女人被窩中。
有一次兩人在船上作愛後呼呼大睡,老和尚發現了將小船木塞拔掉,湖水湧入船內驚醒了二人。但老和尚也因女人病情痊癒而要她離開。然而已被情慾牽絆的和尚再也無法靜修,於是半夜帶走一尊佛像離開了佛寺。
似乎經過了幾年,老和尚發現已經還俗的和尚又回來了,原來他的女人背叛了他,於是他拿刀去殺人。老和尚在兩名刑警來抓他之前,要他用刀在地板上刻完心經,然後才叫他隨兩名刑警回去投案服刑。
老和尚圓寂多年後,出獄的和尚回到寺院,他將寺院重新整理,希望以靜修的心情來彌補以前的罪行,但在下雪的冬日一名女人抱著嬰兒來寺院,偷偷將嬰兒留下後離去,但不幸落入冰湖中溺斃。和尚將女人撈起揭開面紗才知正是他以前的女人,於是和尚在一陣悲愴之餘,感染到一種既定的輪迴力量,開始獨自地撫養嬰兒長大。
江河長逝念伊人,泣訴情愁費六神。
望斷天涯雖不悔,到頭終究做埃塵。
※ ※ ※
不分古往今來,不分中外東西,描述男女刻骨銘心之恩愛的詩文、言情小說,可說是汗牛塞屋,這些雋永婉約的詞句,多寫兒女之情、離別之緒,令懷抱美夢的男女千年追尋,千年期盼,也歷經千年的夢幻。因為現實社會中,多少男女海誓山盟,信誓旦旦,卻往往經不起一朝情斷或曲終人散,而從「情到深處無怨尤」,演變成「情到深處反為薄」的下場,案例可說觸目皆是。
其實世間恩愛包括父母、兒女、夫妻之情,父母親之恩重如山,夫婦之愛深如海,身為修行人者,當知盡職、盡力,各盡倫理,但也不可深陷其中,而為情愛勞碌一生。因為一個人為愛而生者,也註定會為愛而終,此乃一切眾生,從無始劫以來生死相續的原因。
因此一個人若能用對夫妻男女之恩愛,轉換來珍惜法義,入道修行,念玆在玆、念念不忘地行持,而不打其他妄想,則必定有所成就的。現今之人常被外境所轉,缺乏定力,就因為愛欲心太重,雖有者自詡修行數十年,但一碰到孽緣,依然為境界所轉,故若想得到真正的定,就要先把愛欲之心放下。
昔時佛問阿難為什麼出家,為什麼能把一切都放下了呢?阿難曰:「我見如來有三十二相,莊嚴相好又勝妙殊絕,形體映徹光明,猶如琉璃那樣美滿。而我常自思惟,此相絕非是情欲和愛念所生,因為情欲之氣粗濁不淨,腥臊交遘,膿血雜亂,不可能生出勝妙清淨光明的形相,是以渴仰,而出家修行。」
又經典有云:「若不斷淫,修禪定者,如蒸沙石,欲成其飯,經百千劫,只名熱沙,何以故?此非飯本,沙石成故。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縱得妙悟,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輪轉三途,必不能出。」故知欲修成正果,當頓捨世間深重恩愛,在塵出塵,莫讓晚風癡望月之情愛恩意擾心,方有成就之日也。
修道基本功-第二章 捨恩愛
福祿具足為何因
南海古佛觀世音菩薩 降
經章七:「福祿具足為何因?前世造寺建涼亭。」
經文明示,今生能具足豐厚福祿之人,前世定是造下了利益眾生,給予他人方便亦也造作利益世人供參締結佛緣的因果,仁德願力植下福祿完備。
實例闡述:台疆北部有一已故富商姓名王氏,其在台灣與它國皆有事業發展,王氏自年幼吃苦努力才相應了前世造下的福德,始漸在事業發展一路順遂成長,更能將其事業推展到國外,福報豐厚亦身健體泰、壽積福圓。王氏何以今生福祿具足。
王氏前世身為朝中官吏,雖是俸祿非多,但是與城中人民善緣締結深厚,每有城中要建涼亭,無二話就前往幫忙建造,更在晚年辭官安養,將其數十年來俸祿都拿來幫助建設寺廟,在城中參與建造涼亭十八座、寺廟建設有受益十二所,還在寺廟義工十餘年無怨無悔。
王氏前世造作善因還非止於此,助貧救苦等善事也積甚深福報,是以今生能享福祿壽圓,當皆是前世所造大善功。
三世因果傳記
經章七:「福祿具足為何因?前世造寺建涼亭。」
經文明示,今生能具足豐厚福祿之人,前世定是造下了利益眾生,給予他人方便亦也造作利益世人供參締結佛緣的因果,仁德願力植下福祿完備。
實例闡述:台疆北部有一已故富商姓名王氏,其在台灣與它國皆有事業發展,王氏自年幼吃苦努力才相應了前世造下的福德,始漸在事業發展一路順遂成長,更能將其事業推展到國外,福報豐厚亦身健體泰、壽積福圓。王氏何以今生福祿具足。
王氏前世身為朝中官吏,雖是俸祿非多,但是與城中人民善緣締結深厚,每有城中要建涼亭,無二話就前往幫忙建造,更在晚年辭官安養,將其數十年來俸祿都拿來幫助建設寺廟,在城中參與建造涼亭十八座、寺廟建設有受益十二所,還在寺廟義工十餘年無怨無悔。
王氏前世造作善因還非止於此,助貧救苦等善事也積甚深福報,是以今生能享福祿壽圓,當皆是前世所造大善功。
三世因果傳記
2018年2月10日 星期六
老人與海
蓮生/文
傳說──
在某一個世紀,愛斯基摩人,在冰天雪地中生活,當年輕的愛斯基摩人,轉為壯年,再轉化成為老人的時候,老人已沒有工作的能力了,年老體衰。
有一天。
老人的年輕兒子夫婦,帶著孫子,到老人的家,請出了步履蹣跚的老父,到了為老人們設施的專門碼頭。
他們互相擁抱道別。這是最後一次的告別。
老人坐上一條小船,僅供一人坐的小船,船上空無一物,就這樣划入了大海之中,一去不返。
這位老人,淒涼的回首對兒子夫婦及孫子說:
「只要政策有改變,請務必來找我。」
我聽到如此的故事,聽到老人無奈的最後一句話。
心都碎了。
有一偈:
暮年光景苦無多。
電光石火一剎那。
黃葉凋零真老矣。
秋冬已至奈愁何。
聽了愛斯基摩人「老人」的傳說,一人一船入於大海,真是令人怖畏恐懼,心中無限的哀戚,不知如何形容才好!
我覺得,讓老人孤寂已是錯誤,讓老人自行走入茫茫大海更是錯誤。或許老人的言論,老人的經驗,是無價之寶啊!家有一老,是家有一寶啊!
又一偈:
有何可貪這浮世。
有口唯依怙彌陀。
珍重臨別宜努力。
莫教萬劫再蹉跎。
這正是我想建立。
真佛老人院。
真佛臨終關懷中心。
真佛墓園。(塔)
(原因在此)
盧券彥文集168《孤獨的傾訴》老人與海
傳說──
在某一個世紀,愛斯基摩人,在冰天雪地中生活,當年輕的愛斯基摩人,轉為壯年,再轉化成為老人的時候,老人已沒有工作的能力了,年老體衰。
有一天。
老人的年輕兒子夫婦,帶著孫子,到老人的家,請出了步履蹣跚的老父,到了為老人們設施的專門碼頭。
他們互相擁抱道別。這是最後一次的告別。
老人坐上一條小船,僅供一人坐的小船,船上空無一物,就這樣划入了大海之中,一去不返。
這位老人,淒涼的回首對兒子夫婦及孫子說:
「只要政策有改變,請務必來找我。」
我聽到如此的故事,聽到老人無奈的最後一句話。
心都碎了。
有一偈:
暮年光景苦無多。
電光石火一剎那。
黃葉凋零真老矣。
秋冬已至奈愁何。
聽了愛斯基摩人「老人」的傳說,一人一船入於大海,真是令人怖畏恐懼,心中無限的哀戚,不知如何形容才好!
我覺得,讓老人孤寂已是錯誤,讓老人自行走入茫茫大海更是錯誤。或許老人的言論,老人的經驗,是無價之寶啊!家有一老,是家有一寶啊!
又一偈:
有何可貪這浮世。
有口唯依怙彌陀。
珍重臨別宜努力。
莫教萬劫再蹉跎。
這正是我想建立。
真佛老人院。
真佛臨終關懷中心。
真佛墓園。(塔)
(原因在此)
盧券彥文集168《孤獨的傾訴》老人與海
2018年2月9日 星期五
實實在在自安然
藍采和仙翁 降
聖示:俗云:「心念本無憂,庸人自擾之」,即是說明世人因動念所欲之關,擾亂了自心,讓自己徒增煩憂也!說明了本來之自心是平和、安詳的,就因用目己的不實在,而導致無比的煩惱也。
仙翁曰:庚辰年新春新氣象,恰好吾輪到著書,特別感到欣慰,沾染了堂上諸賢生一片熱誠之心,亦足欣慰也。吾今日就世人所易犯之毛病提出來說明之,讓世人能知而自省之。
虛筆曰:徒兒先在此向恩師叩拜:新春愉如。
仙翁曰:哈哈!好說,不必拘禮!為師今夜頭回著書,恰好是庚辰年新春開筆,感到格外的新鮮呢!不知你對為師今夜之題綱有何見解?
虛筆曰:徒兒才學均淺,且領悟力又不佳,哪敢有何見解。恩師所言極是,也就是說,一切世間之煩惱、憂愁都是人自己惹出來的,不得怪罪他人。
仙翁曰:就是這個意思,本來可安安份份的生活,卻無法腳踏實地,憧憬飛黃騰達的未來,無法實實在在的努力,故而造成自身無比的困擾,總不知有多少之才能,做多少的事,有多少本錢做多少的生意。總意圖非份之想,當然就得絞盡腦汁,在那翻騰不已,這不但傷害了自己,還會因而造罪造業,到頭來,傷身、傷神、傷財,無任何之可得也。
虛筆曰:恩師說的是,其實徒兒認為還是那些安守本份、實在工作者最為快樂。只圖溫飽,不敢有任何過份之企求,此等之人最為可佩。
仙翁曰:話是如此,但見世人有哪些人肯如此呢?還不是都在那胡搞,造成困境的陷逆,欲哭無淚,這得要怪誰呢?還不是自己惹的禍,當然亦得自身去承擔痛苦與罪業了。試看古往今來之真修者,實實在在,只在內心之探求,那又多麽的逍遙,到頭來,這種人所得者比他人還多呢!更是安然也。亦盼世人能有所理悟,一有機會就造善立德吧!因這才是實在安然之事也,新春以此為勉。
幻化迷情世間-第廿一章 實實在在自安然
聖示:俗云:「心念本無憂,庸人自擾之」,即是說明世人因動念所欲之關,擾亂了自心,讓自己徒增煩憂也!說明了本來之自心是平和、安詳的,就因用目己的不實在,而導致無比的煩惱也。
仙翁曰:庚辰年新春新氣象,恰好吾輪到著書,特別感到欣慰,沾染了堂上諸賢生一片熱誠之心,亦足欣慰也。吾今日就世人所易犯之毛病提出來說明之,讓世人能知而自省之。
虛筆曰:徒兒先在此向恩師叩拜:新春愉如。
仙翁曰:哈哈!好說,不必拘禮!為師今夜頭回著書,恰好是庚辰年新春開筆,感到格外的新鮮呢!不知你對為師今夜之題綱有何見解?
虛筆曰:徒兒才學均淺,且領悟力又不佳,哪敢有何見解。恩師所言極是,也就是說,一切世間之煩惱、憂愁都是人自己惹出來的,不得怪罪他人。
仙翁曰:就是這個意思,本來可安安份份的生活,卻無法腳踏實地,憧憬飛黃騰達的未來,無法實實在在的努力,故而造成自身無比的困擾,總不知有多少之才能,做多少的事,有多少本錢做多少的生意。總意圖非份之想,當然就得絞盡腦汁,在那翻騰不已,這不但傷害了自己,還會因而造罪造業,到頭來,傷身、傷神、傷財,無任何之可得也。
虛筆曰:恩師說的是,其實徒兒認為還是那些安守本份、實在工作者最為快樂。只圖溫飽,不敢有任何過份之企求,此等之人最為可佩。
仙翁曰:話是如此,但見世人有哪些人肯如此呢?還不是都在那胡搞,造成困境的陷逆,欲哭無淚,這得要怪誰呢?還不是自己惹的禍,當然亦得自身去承擔痛苦與罪業了。試看古往今來之真修者,實實在在,只在內心之探求,那又多麽的逍遙,到頭來,這種人所得者比他人還多呢!更是安然也。亦盼世人能有所理悟,一有機會就造善立德吧!因這才是實在安然之事也,新春以此為勉。
幻化迷情世間-第廿一章 實實在在自安然
2018年2月8日 星期四
乾掉的馬鈴薯
從前,有位哲學家生活貧困,餓了好幾天後,鄰居送他一個乾掉的馬鈴薯,他就坐在廣場上吃了起來。
這時,他的同學剛好路過,這位同學是出了名的國王心腹,他看到窮哲學家正在吃馬鈴薯,就調侃他說:「如果當初你懂得如何奉承國王,今天就不用坐在這裡只能吃乾掉的馬鈴薯了。」
哲學家卻回答:「如果你現在學會吃乾馬鈴薯,就不需要再委屈自己去奉承國王了。」
※ ※ ※
人心者,貪婪、愛物、執著、情慾熾盛之血心是也。因不能澄清,所謂「人心不滅,道心不徹。」人心不滅,即是人不能看淡俗情,唯恐衣不華麗,食不鮮美,名不彰揚,不能看破世俗,時而有求福之心,時而有晏安之意,時而有貧困之怨,時而有奢侈之思,此即是人心也。因不能看淡世俗,俗緣不棄者也。
凡人皆有真性,可成大器道基也,因不能看淡世俗,故而道心不徹。道心者,淡有淡無也,淡得淡失也,淡美淡醜也,淡毀淡譽也,淡生淡死也。能看淡一切,即是道心,依此而修,修可成也,降魔則魔自消也。
欲要返本還原,莫著四大苦海相,酒、色、財、氣皆空,養心清靜無境,空無所空,收人心而歸道心,歷久而不退其志,砌磋琢磨其功,運用三氣以發道心,成證聖果。
是故,如能明白聖、凡之差異,即可明白收回凡之血心而歸聖心,道修可成也。
回心思道-第十八章 收回人心,思歸道心
這時,他的同學剛好路過,這位同學是出了名的國王心腹,他看到窮哲學家正在吃馬鈴薯,就調侃他說:「如果當初你懂得如何奉承國王,今天就不用坐在這裡只能吃乾掉的馬鈴薯了。」
哲學家卻回答:「如果你現在學會吃乾馬鈴薯,就不需要再委屈自己去奉承國王了。」
※ ※ ※
人心者,貪婪、愛物、執著、情慾熾盛之血心是也。因不能澄清,所謂「人心不滅,道心不徹。」人心不滅,即是人不能看淡俗情,唯恐衣不華麗,食不鮮美,名不彰揚,不能看破世俗,時而有求福之心,時而有晏安之意,時而有貧困之怨,時而有奢侈之思,此即是人心也。因不能看淡世俗,俗緣不棄者也。
凡人皆有真性,可成大器道基也,因不能看淡世俗,故而道心不徹。道心者,淡有淡無也,淡得淡失也,淡美淡醜也,淡毀淡譽也,淡生淡死也。能看淡一切,即是道心,依此而修,修可成也,降魔則魔自消也。
欲要返本還原,莫著四大苦海相,酒、色、財、氣皆空,養心清靜無境,空無所空,收人心而歸道心,歷久而不退其志,砌磋琢磨其功,運用三氣以發道心,成證聖果。
是故,如能明白聖、凡之差異,即可明白收回凡之血心而歸聖心,道修可成也。
回心思道-第十八章 收回人心,思歸道心
2018年2月7日 星期三
德壽相輔
有一天,東漢光武帝的第八兒子東平王出外打獵,在路上遇到一位老先生。
老先生拍手唱歌說:「人死為羊,羊死為人,無人知覺,可悲可笑!」
東平王覺得奇怪,便停馬問他。
老先生回答:「我聽說四川中部有一隻猿猴,有人抓了猴子,母猴便肝腸寸斷。柳州也有一隻小狐狸,抱著母狐狸的皮,碰撞石階而死。雖然它們都是禽獸,也知天性,何況您面帶三煞,更宜多行善事,而改凶相為吉相!」
東平王問:「做什麽善事可以改掉凶相呢?」
老先生回答:「您貴為王爺,什麽善不可以做呢?只要您說一些有益老百姓的話,凶相就會改變。」
三年後,東平王又遇到老先生。老先生走向東平王的面前,向他恭喜:「殿下的肚子裡已經產生堅固子了!」
東平王問:「怎麽見得呢?」
老先生回答:「我看您的神滿氣充、聲音和雅、眼睛一點都不昏晦而且表現出定力的光芒,這跟三年前已經大不相同了!」
東平王問:「什麽叫做堅固子呢?」
老先生回答:「凡是成佛作祖的人,有了舍利子,便成金剛不壞之體,眉間時常放出光明。積德的人,性行和善根堅固,肚子裡便產生堅固子,眼睛必充滿定力的光芒!」
東平王說:「我沒積什麽德,只是當我為民服務,被譭謗時,忍辱不退而已!」
老先生說:「您忍受譭謗,為民請命,不知有多少生靈得到益處了,很好!很好!我想您將要增添壽命了!」
※ ※ ※
世人當知德本於人身高度善行之表現,德可安身,更可立命,亦可藉以弘化大眾,亦能呈昇己靈於空虛,故可知德之於人,其之重要大也。
然德隨之,有其莫大之功,藉功以除業消孽,盪滌己身無數之業根,自此而逍遙自在,人能藉德而除卻一切,也因而能提昇靈性之光輝,故而其壽必長必遠也。
由而可知可明,德與壽是相輔相成,妙化無邊也,無德必陷業,業重則壽難長,這是一定之理。盼世人能明德壽之牽連性,多正品力行,臻其完美,那你之人生也必是似錦如花矣,勉之。
禪化闡道篇第四輯-德壽相輔之妙
老先生拍手唱歌說:「人死為羊,羊死為人,無人知覺,可悲可笑!」
東平王覺得奇怪,便停馬問他。
老先生回答:「我聽說四川中部有一隻猿猴,有人抓了猴子,母猴便肝腸寸斷。柳州也有一隻小狐狸,抱著母狐狸的皮,碰撞石階而死。雖然它們都是禽獸,也知天性,何況您面帶三煞,更宜多行善事,而改凶相為吉相!」
東平王問:「做什麽善事可以改掉凶相呢?」
老先生回答:「您貴為王爺,什麽善不可以做呢?只要您說一些有益老百姓的話,凶相就會改變。」
三年後,東平王又遇到老先生。老先生走向東平王的面前,向他恭喜:「殿下的肚子裡已經產生堅固子了!」
東平王問:「怎麽見得呢?」
老先生回答:「我看您的神滿氣充、聲音和雅、眼睛一點都不昏晦而且表現出定力的光芒,這跟三年前已經大不相同了!」
東平王問:「什麽叫做堅固子呢?」
老先生回答:「凡是成佛作祖的人,有了舍利子,便成金剛不壞之體,眉間時常放出光明。積德的人,性行和善根堅固,肚子裡便產生堅固子,眼睛必充滿定力的光芒!」
東平王說:「我沒積什麽德,只是當我為民服務,被譭謗時,忍辱不退而已!」
老先生說:「您忍受譭謗,為民請命,不知有多少生靈得到益處了,很好!很好!我想您將要增添壽命了!」
※ ※ ※
世人當知德本於人身高度善行之表現,德可安身,更可立命,亦可藉以弘化大眾,亦能呈昇己靈於空虛,故可知德之於人,其之重要大也。
然德隨之,有其莫大之功,藉功以除業消孽,盪滌己身無數之業根,自此而逍遙自在,人能藉德而除卻一切,也因而能提昇靈性之光輝,故而其壽必長必遠也。
由而可知可明,德與壽是相輔相成,妙化無邊也,無德必陷業,業重則壽難長,這是一定之理。盼世人能明德壽之牽連性,多正品力行,臻其完美,那你之人生也必是似錦如花矣,勉之。
禪化闡道篇第四輯-德壽相輔之妙
2018年2月6日 星期二
空心禪定對否
蓮生/文
我記得看過這樣的記載:
在明朝,有一位山上的樵夫,在深山砍柴,他砍了一棵參天巨樹。
令人訝異的是:
樹心內坐一位修行人。
正入深定中。
樵夫知修行人還活著,遂問:
「先生何許人?」
答:
「六祖弟。」
問:
「六祖是唐朝,今已明朝,時光已歷唐、宋、元、明,這真令人驚駭!」
再問。
修行人不答。
又入深定去了!
。
我個人認為:
像這樣子的禪定,當屬於「空心禪定」。
這一入定,經歷了四個朝代。
令人讚嘆。
在虛雲老和尚的書中記載:
老和尚煮芋頭。
外頭下雪。
老和尚在爐火旁,偶一入定。
等出定時——
雪已止。
火炭早已沒有了。
看一看爐中煮的芋頭,芋頭卻早已發霉了。
虛雲老和尚入定,這一定,已經歷了多少時光?令人讚嘆!
這也算「空心禪定」吧?
。
有人問我:
「空心禪定對否?」
我答:
「我個人有這種經歷,我曾約好人,二小時後見面。於是我個人想靜坐一下,把房間門一關,窗簾放下,輕鬆一坐,渾然無覺。這一坐,等我出定,已經過了二天二夜。但,自己感覺上,才坐下而已!」
「這種狀況有多次,時間長、短均有,處於渾然無覺狀態。」
我說:
空心靜坐(禪定),不能說對、錯。
當空心時——
入混沌。
宇宙法流入我我入。
身心皆無。
與虛空打成一片,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一切皆無。
倒像個「無心道人」了。
在這種狀況之下,十方法界放光明,無形中亦有救度眾生之能。
但——
有部分的禪修者反對:
禪定要爐中有火種,才能結丹。這是道家說的,反對「空心禪定」。
藏密行者也有反對的:
若一切虛空,無作用。對修內火者,無益也。
盧勝彥文集252冊《三摩地玄機》空心禪定對否?
我記得看過這樣的記載:
在明朝,有一位山上的樵夫,在深山砍柴,他砍了一棵參天巨樹。
令人訝異的是:
樹心內坐一位修行人。
正入深定中。
樵夫知修行人還活著,遂問:
「先生何許人?」
答:
「六祖弟。」
問:
「六祖是唐朝,今已明朝,時光已歷唐、宋、元、明,這真令人驚駭!」
再問。
修行人不答。
又入深定去了!
。
我個人認為:
像這樣子的禪定,當屬於「空心禪定」。
這一入定,經歷了四個朝代。
令人讚嘆。
在虛雲老和尚的書中記載:
老和尚煮芋頭。
外頭下雪。
老和尚在爐火旁,偶一入定。
等出定時——
雪已止。
火炭早已沒有了。
看一看爐中煮的芋頭,芋頭卻早已發霉了。
虛雲老和尚入定,這一定,已經歷了多少時光?令人讚嘆!
這也算「空心禪定」吧?
。
有人問我:
「空心禪定對否?」
我答:
「我個人有這種經歷,我曾約好人,二小時後見面。於是我個人想靜坐一下,把房間門一關,窗簾放下,輕鬆一坐,渾然無覺。這一坐,等我出定,已經過了二天二夜。但,自己感覺上,才坐下而已!」
「這種狀況有多次,時間長、短均有,處於渾然無覺狀態。」
我說:
空心靜坐(禪定),不能說對、錯。
當空心時——
入混沌。
宇宙法流入我我入。
身心皆無。
與虛空打成一片,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一切皆無。
倒像個「無心道人」了。
在這種狀況之下,十方法界放光明,無形中亦有救度眾生之能。
但——
有部分的禪修者反對:
禪定要爐中有火種,才能結丹。這是道家說的,反對「空心禪定」。
藏密行者也有反對的:
若一切虛空,無作用。對修內火者,無益也。
盧勝彥文集252冊《三摩地玄機》空心禪定對否?
2018年2月5日 星期一
清廉儉樸
漢代公孫弘年輕時家貧,後來貴為丞相,但生活依然十分儉樸,吃飯只有一個葷菜,睡覺只蓋普通棉被。
就因為這樣,大臣汲黯向漢武帝參了一本,批評公孫弘位列三公,有相當可觀的俸祿,卻只蓋普通棉被,實質上是使詐以沽名釣譽,目的是為了騙取儉樸清廉的美名。
漢武帝便問公孫弘:「汲黯所說的都是事實嗎?」
公孫弘回答道:「汲黯說得一點沒錯。滿朝大臣中,他與我交情最好,也最瞭解我。今天他當著眾人的面指責我,正是切中了我的要害。我位列三公而只蓋棉被,生活水準和普通百姓一樣,確實是故意裝得清廉以沽名釣謄。如果不是汲黯忠心耿耿,陛下怎麼會聽到對我的這種批評呢?」
漢武帝聽了公孫弘的這一番話,反倒覺得他為人謙讓,就更加尊重他了。
※ ※ ※
日食三餐,夜眠一榻,千幢大廈,所棲有限,萬傾良田,所須無多。祇因人心不足,每多過量奢求,既抱明月又摘星,已得權貴再圖霸。是以慾海難填,常懷醉迷夢想,或乘小雨而興瀾,或藉微風以掀波。
彼騙此詐,導致紛紜勢局,明爭暗鬥,以符獨享美夢。各逞世識爭雄,不顧宇宙同廬之義,盡將良知擱置霄外,遺忘天賦同仁之德。致令大好山河,變成瘡痍滿地,本是清華美景,翻作瘴氣瀰天。何令致之耶,乃不知足之作祟耳。
實則浮生有限,幾見百歲壽亭,若能稍具放下之心,謙讓成風,則世界何有爭端,人群何來烽火之痛,知乎足也,意義大矣哉!世賢學道鐘門,可將此理闡揚,警醒醉迷俗客,而平頹亂,亦是功德無量矣。
鐘道聖訓-浮生有限應知足
就因為這樣,大臣汲黯向漢武帝參了一本,批評公孫弘位列三公,有相當可觀的俸祿,卻只蓋普通棉被,實質上是使詐以沽名釣譽,目的是為了騙取儉樸清廉的美名。
漢武帝便問公孫弘:「汲黯所說的都是事實嗎?」
公孫弘回答道:「汲黯說得一點沒錯。滿朝大臣中,他與我交情最好,也最瞭解我。今天他當著眾人的面指責我,正是切中了我的要害。我位列三公而只蓋棉被,生活水準和普通百姓一樣,確實是故意裝得清廉以沽名釣謄。如果不是汲黯忠心耿耿,陛下怎麼會聽到對我的這種批評呢?」
漢武帝聽了公孫弘的這一番話,反倒覺得他為人謙讓,就更加尊重他了。
※ ※ ※
日食三餐,夜眠一榻,千幢大廈,所棲有限,萬傾良田,所須無多。祇因人心不足,每多過量奢求,既抱明月又摘星,已得權貴再圖霸。是以慾海難填,常懷醉迷夢想,或乘小雨而興瀾,或藉微風以掀波。
彼騙此詐,導致紛紜勢局,明爭暗鬥,以符獨享美夢。各逞世識爭雄,不顧宇宙同廬之義,盡將良知擱置霄外,遺忘天賦同仁之德。致令大好山河,變成瘡痍滿地,本是清華美景,翻作瘴氣瀰天。何令致之耶,乃不知足之作祟耳。
實則浮生有限,幾見百歲壽亭,若能稍具放下之心,謙讓成風,則世界何有爭端,人群何來烽火之痛,知乎足也,意義大矣哉!世賢學道鐘門,可將此理闡揚,警醒醉迷俗客,而平頹亂,亦是功德無量矣。
鐘道聖訓-浮生有限應知足
2018年2月4日 星期日
巴亞西經
南海古佛 降
詩曰:因果循環有正觀, 身心舒卷化山川。
豪情浩蕩雲天外 不戀人間水一彎。
聖示:吾今日降著:「經典的智慧」
第卅二章 巴亞西經
在《長部》第二三經/巴亞西經中記載:
有一次,巴亞西去申恕林見年輕的咖沙巴尊者,在相互寒暄後,於一旁坐下,巴亞西說:「我既不相信有過去世、未來世,也不相信有化生有情,更不相信因果業報。」
咖沙巴尊者回答說:「我不曾見過、聽過這麼說者,持這種見解者。」
巴亞西說:「我有親戚朋友是行殺生、偷盜、邪淫、妄語、貪婪、嗔害者,在他們臨終前我去見他們,並說:『有一些沙門、婆羅門說行惡者死後會投生苦界、惡趣、地獄。你是行惡者,如果那些沙門、婆羅門所說的言詞是真的,你命終投生苦界、惡趣、地獄後,一定要回來告訴我,那麼我就會相信有因果業報。』
他們也答應我了,但是至今既沒來告訴我,也沒遣使者來告訴我,所以沒有未來世,沒有化生有情,也沒有因果業報。」
咖沙巴尊者回答說:「那我反問你,如果有人抓住盜賊後,來見你:『大德!這位是盜賊罪犯,任憑你處置。』
你說:『將這位盜賊反綁手腕,剃光頭,然後打著鼓,到城南的斬首台去斬頭。』行刑前,盜賊對行刑者說:『行刑者尊師!在這村落或城鎮有我的親戚朋友,請等我去告訴他們,再行刑可以嗎?』行刑者會可憐他或會斬頭呢?」
巴亞西說:「咖沙巴尊者!行刑者不會可憐他,會斬頭。」
咖沙巴尊者又說:「相同的道理,行惡者死後投生苦界、惡趣、地獄,又將如何對獄卒說:『獄卒尊師!請等我去告訴波亞西,再行刑可以嗎?』
巴亞西回答說:「即使咖沙巴尊者這麼說,但我還是不相信有過去世、未來世,有化生有情,有因果業報。」
巴亞西又說:「我有親戚朋友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貪婪者、無瞋害心者、正見者,在他們臨終前我去見他們,並說:『有一些沙門、婆羅門說行善者死後會投生善趣、天界。你是行善者,如果那些沙門、婆羅門所說的言詞是真的,你命終投生善趣、天界後,一定要回來告訴我,那麼我就會相信有因果業報。』
他們也答應我了,但是至今既沒來告訴我,也沒遣使者來告訴我,所以沒有過去世、未來世,沒有化生有情,也沒有因果業報。」
咖沙巴尊者回答說:「猶如男子掉進糞坑,好不容易被人救上來,以竹片從那位男子身上徹底刮下糞便,再用黃土團、油、細粉末重複三次清洗乾淨,然後梳理髮鬚,穿上潔淨華麗的衣服,並以香水、花鬘裝飾一番後,請他登上殿樓享樂,他是否還願意再次栽入糞坑呢?
同樣地,對諸天來說,人類是不淨的、惡臭的、嫌惡的、厭膩的,人的臭氣上逼至天界一百由旬,你的親戚朋友為什麼還會想回來告訴你呢?
即使他想到要回來告訴你,但人間的一百年等於三十三天的一晝夜,三十晝夜為一個月,十二個月為一年,而一千天年是三十三諸天的壽量。若你那些行善的親戚朋友投生到天界後,這麼想:『讓我先享受三十三天界的五欲二、三個日夜後,再去告訴巴亞西吧!』當他想到回來告訴你的時候,你已經死去很久了。」……
經過咖沙巴尊者以各種譬喻開示後,巴亞西相信有過去世、未來世,也相信有化生有情及因果業報,因此勤於布施,身壞命終後往生到謝力色葛空天宮中,與四大天王天諸天為同伴。
所以,從此部經典可知,由於諸天的福報和欲樂比人類殊勝不知多少倍,故天人除非是命終,或者福報享盡而再投生來人間,否則他們一般都不喜歡前來人間,特別是那些更高層級的天人。
當然,世人也不可執持斷滅見,以為人死如燈滅,而應該相信因果業報,並勤於布施,如此才能獲得善報。
詩曰:因果循環有正觀, 身心舒卷化山川。
豪情浩蕩雲天外 不戀人間水一彎。
聖示:吾今日降著:「經典的智慧」
第卅二章 巴亞西經
在《長部》第二三經/巴亞西經中記載:
有一次,巴亞西去申恕林見年輕的咖沙巴尊者,在相互寒暄後,於一旁坐下,巴亞西說:「我既不相信有過去世、未來世,也不相信有化生有情,更不相信因果業報。」
咖沙巴尊者回答說:「我不曾見過、聽過這麼說者,持這種見解者。」
巴亞西說:「我有親戚朋友是行殺生、偷盜、邪淫、妄語、貪婪、嗔害者,在他們臨終前我去見他們,並說:『有一些沙門、婆羅門說行惡者死後會投生苦界、惡趣、地獄。你是行惡者,如果那些沙門、婆羅門所說的言詞是真的,你命終投生苦界、惡趣、地獄後,一定要回來告訴我,那麼我就會相信有因果業報。』
他們也答應我了,但是至今既沒來告訴我,也沒遣使者來告訴我,所以沒有未來世,沒有化生有情,也沒有因果業報。」
咖沙巴尊者回答說:「那我反問你,如果有人抓住盜賊後,來見你:『大德!這位是盜賊罪犯,任憑你處置。』
你說:『將這位盜賊反綁手腕,剃光頭,然後打著鼓,到城南的斬首台去斬頭。』行刑前,盜賊對行刑者說:『行刑者尊師!在這村落或城鎮有我的親戚朋友,請等我去告訴他們,再行刑可以嗎?』行刑者會可憐他或會斬頭呢?」
巴亞西說:「咖沙巴尊者!行刑者不會可憐他,會斬頭。」
咖沙巴尊者又說:「相同的道理,行惡者死後投生苦界、惡趣、地獄,又將如何對獄卒說:『獄卒尊師!請等我去告訴波亞西,再行刑可以嗎?』
巴亞西回答說:「即使咖沙巴尊者這麼說,但我還是不相信有過去世、未來世,有化生有情,有因果業報。」
巴亞西又說:「我有親戚朋友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貪婪者、無瞋害心者、正見者,在他們臨終前我去見他們,並說:『有一些沙門、婆羅門說行善者死後會投生善趣、天界。你是行善者,如果那些沙門、婆羅門所說的言詞是真的,你命終投生善趣、天界後,一定要回來告訴我,那麼我就會相信有因果業報。』
他們也答應我了,但是至今既沒來告訴我,也沒遣使者來告訴我,所以沒有過去世、未來世,沒有化生有情,也沒有因果業報。」
咖沙巴尊者回答說:「猶如男子掉進糞坑,好不容易被人救上來,以竹片從那位男子身上徹底刮下糞便,再用黃土團、油、細粉末重複三次清洗乾淨,然後梳理髮鬚,穿上潔淨華麗的衣服,並以香水、花鬘裝飾一番後,請他登上殿樓享樂,他是否還願意再次栽入糞坑呢?
同樣地,對諸天來說,人類是不淨的、惡臭的、嫌惡的、厭膩的,人的臭氣上逼至天界一百由旬,你的親戚朋友為什麼還會想回來告訴你呢?
即使他想到要回來告訴你,但人間的一百年等於三十三天的一晝夜,三十晝夜為一個月,十二個月為一年,而一千天年是三十三諸天的壽量。若你那些行善的親戚朋友投生到天界後,這麼想:『讓我先享受三十三天界的五欲二、三個日夜後,再去告訴巴亞西吧!』當他想到回來告訴你的時候,你已經死去很久了。」……
經過咖沙巴尊者以各種譬喻開示後,巴亞西相信有過去世、未來世,也相信有化生有情及因果業報,因此勤於布施,身壞命終後往生到謝力色葛空天宮中,與四大天王天諸天為同伴。
所以,從此部經典可知,由於諸天的福報和欲樂比人類殊勝不知多少倍,故天人除非是命終,或者福報享盡而再投生來人間,否則他們一般都不喜歡前來人間,特別是那些更高層級的天人。
當然,世人也不可執持斷滅見,以為人死如燈滅,而應該相信因果業報,並勤於布施,如此才能獲得善報。
2018年2月3日 星期六
貧而樂道‧富而好禮
本道院彌勒菩薩 登台
聖示:別人用勢力加在你們的身上,而你們則以寬宏的度量,去容忍他如此的偏差行為;這樣一來,便可以掃除內心層層障礙的烏雲,熄滅心中想要報復的星星之火了。
所以,你們每個人都應該培養不要「念舊惡」的精神。
陳生:學生恭向恩師頂禮五叩首!
彌勒菩薩:賢生免禮!
陳生:至於私人的恩恩怨怨,唯有靠領悟,亦即是可以用理性來排遣,可以用感情來原諒,因此而逐漸消除化解。
若是仍然還是念念不忘,牽纏不斷,則冤冤相報也就永無休止了。動物尚且懂得知恩報恩,人為什麼還敢違背道德天理,難道不怕因果報應嗎?
彌勒菩薩:一般的人見識淺薄,不能想到如此深的道理。不過遠離奉承阿諛以及諂媚迎合的人,倒是每個人都應該明白的。
所以,事事都應當依循著道理去做,千萬不可以有貪圖而自私自利,使人有機可乘,向自己迎合拍馬;這樣一來,才不會有過失之累積啊!
切記!奉承迎合,屈膝諂媚,只是徒然的喪失自己的良心與人格,和別人結下了無窮的怨業。
因此,希望每個人懂得道理,能夠落實在日常生活中。
陳生:我們已經開始在加強學習,也已經在注意日常生活中的細節,雖然無法做到小細微的處事方針,但大家若會省思言行、管理自己、約束自己,相信假以時日的進步,必然會愈來愈好。
彌勒菩薩:很好。第一章著書之時,爾即見諸佛菩薩備妥相關簿冊,記載著每個人日常的生活常規,也就是《太上感應篇》所記載的細節,你們每日讀誦,深思熟慮後,就不容易犯戒了。
陳生:好喔!
子貢問說:「貧窮的人,常有求於人而現出諂媚的姿態,富有的人卻自恃富有而驕慢對方。如果貧窮的人能做到不諂媚巴結,富有的人能不驕慢,這樣的人,老師覺得如何?」孔子回答:「這樣算是可以了。但是比不上貧窮而能安貧樂道、富有而彬彬有禮的人呀!」
希望我們不要時常在日常生活中「貧而思諂」啊!動一個念,就是一個業,念頭必須非常小心的。
彌勒菩薩:諸子宜謹記在心呀!貧而思諂,一日即一失啊!如此一來,日積月累,積沙成塔,地獄就在你的眼前啊!
如果是貧而無諂,一日即是一得。如此一來,日積月累,積沙成塔,天堂之路離你們就不遠囉!
陳生:看來日後小心謹慎,當是每個人的責任、義務。現代人的冷漠,是一種個人主義的自我圍籬,也是危機意識下的自我孤立。
彌勒菩薩:日常生活中,給陽台的花草一點水,給社會邊緣的殘障人士一點陽光,給自己親情和友情滋潤一點溫馨,只一點,並不多,每個人一定負擔得起,每一個人一定施捨得了,只要在你們投足之間,只要在你們口耳之上;尤其是內在的一念之間,放下一些,立可成佛,留心一下,天地的慈悲盡是你們生命的大福緣、大造化。
陳生:恩師慈悲!看來我們每一個人要學習以及努力的地方真的很多,以往總是認為自己甚麼都會、甚麼都懂,其實,一切都是表象罷了。
彌勒菩薩:哈!……。求富貴的祕訣就是,能充實內德,謂之「富」;能實行外德,謂之「貴」;有力量濟人,謂之「福」。
可。停筆。 吾退!
陳生:謝謝恩師慈悲!學生恭送恩師聖駕五叩首!
《道在日常中》第二章 貧而樂道‧富而好禮
聖示:別人用勢力加在你們的身上,而你們則以寬宏的度量,去容忍他如此的偏差行為;這樣一來,便可以掃除內心層層障礙的烏雲,熄滅心中想要報復的星星之火了。
所以,你們每個人都應該培養不要「念舊惡」的精神。
陳生:學生恭向恩師頂禮五叩首!
彌勒菩薩:賢生免禮!
陳生:至於私人的恩恩怨怨,唯有靠領悟,亦即是可以用理性來排遣,可以用感情來原諒,因此而逐漸消除化解。
若是仍然還是念念不忘,牽纏不斷,則冤冤相報也就永無休止了。動物尚且懂得知恩報恩,人為什麼還敢違背道德天理,難道不怕因果報應嗎?
彌勒菩薩:一般的人見識淺薄,不能想到如此深的道理。不過遠離奉承阿諛以及諂媚迎合的人,倒是每個人都應該明白的。
所以,事事都應當依循著道理去做,千萬不可以有貪圖而自私自利,使人有機可乘,向自己迎合拍馬;這樣一來,才不會有過失之累積啊!
切記!奉承迎合,屈膝諂媚,只是徒然的喪失自己的良心與人格,和別人結下了無窮的怨業。
因此,希望每個人懂得道理,能夠落實在日常生活中。
陳生:我們已經開始在加強學習,也已經在注意日常生活中的細節,雖然無法做到小細微的處事方針,但大家若會省思言行、管理自己、約束自己,相信假以時日的進步,必然會愈來愈好。
彌勒菩薩:很好。第一章著書之時,爾即見諸佛菩薩備妥相關簿冊,記載著每個人日常的生活常規,也就是《太上感應篇》所記載的細節,你們每日讀誦,深思熟慮後,就不容易犯戒了。
陳生:好喔!
子貢問說:「貧窮的人,常有求於人而現出諂媚的姿態,富有的人卻自恃富有而驕慢對方。如果貧窮的人能做到不諂媚巴結,富有的人能不驕慢,這樣的人,老師覺得如何?」孔子回答:「這樣算是可以了。但是比不上貧窮而能安貧樂道、富有而彬彬有禮的人呀!」
希望我們不要時常在日常生活中「貧而思諂」啊!動一個念,就是一個業,念頭必須非常小心的。
彌勒菩薩:諸子宜謹記在心呀!貧而思諂,一日即一失啊!如此一來,日積月累,積沙成塔,地獄就在你的眼前啊!
如果是貧而無諂,一日即是一得。如此一來,日積月累,積沙成塔,天堂之路離你們就不遠囉!
陳生:看來日後小心謹慎,當是每個人的責任、義務。現代人的冷漠,是一種個人主義的自我圍籬,也是危機意識下的自我孤立。
彌勒菩薩:日常生活中,給陽台的花草一點水,給社會邊緣的殘障人士一點陽光,給自己親情和友情滋潤一點溫馨,只一點,並不多,每個人一定負擔得起,每一個人一定施捨得了,只要在你們投足之間,只要在你們口耳之上;尤其是內在的一念之間,放下一些,立可成佛,留心一下,天地的慈悲盡是你們生命的大福緣、大造化。
陳生:恩師慈悲!看來我們每一個人要學習以及努力的地方真的很多,以往總是認為自己甚麼都會、甚麼都懂,其實,一切都是表象罷了。
彌勒菩薩:哈!……。求富貴的祕訣就是,能充實內德,謂之「富」;能實行外德,謂之「貴」;有力量濟人,謂之「福」。
可。停筆。 吾退!
陳生:謝謝恩師慈悲!學生恭送恩師聖駕五叩首!
《道在日常中》第二章 貧而樂道‧富而好禮
2018年2月1日 星期四
悠然見浮雲
蓮生/文
在「葉子湖」隱居閉關已四年多了,有一段時間,我幾乎無法去適應,因為昔日很「燦爛」,而今日很「孤獨」,昔日的節奏快而樂,今日的節奏慢而苦。
一隱居閉關,大腦沒有了刺激,千篇一律的生活,人生的味道彷彿沒有了,食而無味,睡眠也不深,生活彷彿「不知所以然」。
我試著「調整」,試著從生活中,再尋找出「活著的滋味」。如果不找出滋味,我知道這裏面有潛在危機,「憂鬱症」會來襲。
我想,隱居閉關之後,永遠把自己關起來,不行,會得「自閉症」呢?
那就要走出去!
走出去,不是去過「庸碌熙攘」的日子,而是出去「經行」,在山間小道、在森林、在溪畔,紮紮實實的念佛持咒。
我悠然見浮雲,回首夢已遠,自己認知,個人必須對「隱居閉關」或是現代名詞「退休生涯」,要做點自我的、個人的、獨立的生活行動標桿,更優質的一種情緒需要培養。
運動,我以「經行」當運動,去呼吸清新的空氣。一面修行,一面運動,每天俯地挺身,每天做金剛拳,活動筋骨時,一邊唸佛。
我吃飯當供養,每餐三菜一湯,小碗飯,覺得清淡無味,於是有一菜翻新,在吃方面,要有一菜嚐新,增加「食之味」。
我睡眠,據說,年歲一至,會有風險。我把自己弄得很疲累,再加「瑜伽功法」,讓自己不受情緒干擾,睡得更甜美。
我天天悠然見浮雲。
覺得人間事不過如此。
「鬱躁之心」就一股腦全掃光了。
睡眠就正常了。
我在「三昧」禪定中去度眾生,自有法味快樂:
幽居也是一種獨樂
與弟子虛擬
夢中入手
快樂之事隨處有
世間無拘無礙
我的弘願仍然未曾改
你我夢中相會
真的
幻的
一樣滿懷
我曾經自己問自己,你在人生的過程中,你想要的是什麼?
真佛宗「創辦人」?虛名而已。
雷藏寺「住持」?虛位而已。
名聞天下?一坯黃土。
富貴?浮雲。
在我悠然見浮雲之後,我沒有持定的計劃,沒有準備換房子,沒有準備給小孩子特別投資基金,也不考慮自己的養老金。
如果在將來,有幾位了解自己的人,自己也了解他們,彼此之間也亮無牽纏,互相生活在一起,互相扶助,這就活得更快樂更踏實了。
我一個人看浮雲,
快樂。
更多人一起看浮雲,
更快樂。
我這一輩子,不會去想要什麼,一切都很滿足了,我不知道,諸弟子明白師尊的心沒有,如果明白了,而你也無所求了,我邀你一起來看浮雲,一起快樂,無煩無惱。
盧勝彥文集第178冊《登山觀浮雲》悠然見浮雲
在「葉子湖」隱居閉關已四年多了,有一段時間,我幾乎無法去適應,因為昔日很「燦爛」,而今日很「孤獨」,昔日的節奏快而樂,今日的節奏慢而苦。
一隱居閉關,大腦沒有了刺激,千篇一律的生活,人生的味道彷彿沒有了,食而無味,睡眠也不深,生活彷彿「不知所以然」。
我試著「調整」,試著從生活中,再尋找出「活著的滋味」。如果不找出滋味,我知道這裏面有潛在危機,「憂鬱症」會來襲。
我想,隱居閉關之後,永遠把自己關起來,不行,會得「自閉症」呢?
那就要走出去!
走出去,不是去過「庸碌熙攘」的日子,而是出去「經行」,在山間小道、在森林、在溪畔,紮紮實實的念佛持咒。
我悠然見浮雲,回首夢已遠,自己認知,個人必須對「隱居閉關」或是現代名詞「退休生涯」,要做點自我的、個人的、獨立的生活行動標桿,更優質的一種情緒需要培養。
運動,我以「經行」當運動,去呼吸清新的空氣。一面修行,一面運動,每天俯地挺身,每天做金剛拳,活動筋骨時,一邊唸佛。
我吃飯當供養,每餐三菜一湯,小碗飯,覺得清淡無味,於是有一菜翻新,在吃方面,要有一菜嚐新,增加「食之味」。
我睡眠,據說,年歲一至,會有風險。我把自己弄得很疲累,再加「瑜伽功法」,讓自己不受情緒干擾,睡得更甜美。
我天天悠然見浮雲。
覺得人間事不過如此。
「鬱躁之心」就一股腦全掃光了。
睡眠就正常了。
我在「三昧」禪定中去度眾生,自有法味快樂:
幽居也是一種獨樂
與弟子虛擬
夢中入手
快樂之事隨處有
世間無拘無礙
我的弘願仍然未曾改
你我夢中相會
真的
幻的
一樣滿懷
我曾經自己問自己,你在人生的過程中,你想要的是什麼?
真佛宗「創辦人」?虛名而已。
雷藏寺「住持」?虛位而已。
名聞天下?一坯黃土。
富貴?浮雲。
在我悠然見浮雲之後,我沒有持定的計劃,沒有準備換房子,沒有準備給小孩子特別投資基金,也不考慮自己的養老金。
如果在將來,有幾位了解自己的人,自己也了解他們,彼此之間也亮無牽纏,互相生活在一起,互相扶助,這就活得更快樂更踏實了。
我一個人看浮雲,
快樂。
更多人一起看浮雲,
更快樂。
我這一輩子,不會去想要什麼,一切都很滿足了,我不知道,諸弟子明白師尊的心沒有,如果明白了,而你也無所求了,我邀你一起來看浮雲,一起快樂,無煩無惱。
盧勝彥文集第178冊《登山觀浮雲》悠然見浮雲
溫暖人間
有個紐約人名叫麥克,每個月一領薪水,都會先買三雙手套,並且存起來。
直到寒冷的冬天來臨,他就把手套拿到街上,沿途發給那些沒有手套的行人。
「多少錢?」拿到的人驚訝地問。
「不要錢,握握手就行了。」
他的善行傳出之後,每年都有人寄來手套,請他幫忙分贈。
麥克的這項舉動,為冷漠的紐約帶來無數的溫暖。原來他在經濟大恐慌中長大,下雪的冬天根本沒有手套可戴,因此他的父親曾教導他:「永遠不要使自己失去施予的機會。」
※ ※ ※
世間之因為有愛,才有和諧之存在;人與人之間因為有愛,才會充滿祥和。世間因為有愛,才能推動生機的原動力,所以說此種人間之愛是非常之重要,且得加以培養與修持者也。
然愛存附於每個人之身上,秉持著各種不同之愛,來溫暖不同之角落與階層,使得此份愛能夠受到其光芒而成長,所以此等之愛是何等之重要。但往往世人無法將此等各種之愛,能予以廣泛的施與,故而使得整個社會缺乏了生命力,缺少了那種滋潤的原動力。大家都是存念私心的愛,且受局限而不能發揚光大,故得加以深思與檢討。
但反觀之,又有愛之施與,不分青紅皂白的胡亂給予,但得濫而不能真受其用者亦有之,故而在愛之施與上,亦得深加思慮與檢討。現今社會甚多不良者,就藉此等之心態到處斂財,然後做其不該做之事者亦多也,所以雖須懂得愛之施與能發揮本身之靈性外,還得慎思在愛的施與上,是否會反害予對方?否則愛的施予就失去了意義。盼世人能明以適用之,發揮真正之愛施,使得受施人亦能獲其所需。
思歸覺路-第八章 愛心的施與
直到寒冷的冬天來臨,他就把手套拿到街上,沿途發給那些沒有手套的行人。
「多少錢?」拿到的人驚訝地問。
「不要錢,握握手就行了。」
他的善行傳出之後,每年都有人寄來手套,請他幫忙分贈。
麥克的這項舉動,為冷漠的紐約帶來無數的溫暖。原來他在經濟大恐慌中長大,下雪的冬天根本沒有手套可戴,因此他的父親曾教導他:「永遠不要使自己失去施予的機會。」
※ ※ ※
世間之因為有愛,才有和諧之存在;人與人之間因為有愛,才會充滿祥和。世間因為有愛,才能推動生機的原動力,所以說此種人間之愛是非常之重要,且得加以培養與修持者也。
然愛存附於每個人之身上,秉持著各種不同之愛,來溫暖不同之角落與階層,使得此份愛能夠受到其光芒而成長,所以此等之愛是何等之重要。但往往世人無法將此等各種之愛,能予以廣泛的施與,故而使得整個社會缺乏了生命力,缺少了那種滋潤的原動力。大家都是存念私心的愛,且受局限而不能發揚光大,故得加以深思與檢討。
但反觀之,又有愛之施與,不分青紅皂白的胡亂給予,但得濫而不能真受其用者亦有之,故而在愛之施與上,亦得深加思慮與檢討。現今社會甚多不良者,就藉此等之心態到處斂財,然後做其不該做之事者亦多也,所以雖須懂得愛之施與能發揮本身之靈性外,還得慎思在愛的施與上,是否會反害予對方?否則愛的施予就失去了意義。盼世人能明以適用之,發揮真正之愛施,使得受施人亦能獲其所需。
思歸覺路-第八章 愛心的施與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