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9日 星期二

落花飄零意自閒

  有一位無果禪師深居幽谷一心參禪,二十餘年來都由一對母女護法供養,由於一直未能明心,深怕信施難消,故想出山尋師訪道,以明生死大事。


  護法的母女知道後,要求禪師能多留幾日,以等她們做一件衲衣送給禪師。


  母女二人回家後,馬上著手剪裁縫製,並一針念一句彌陀聖號。做畢,再包了四錠馬蹄銀,送給無果禪師做路費。


  禪師接受了母女二人的好意,準備明日動身下山,是夜仍坐禪養息,忽至半夜,有一青衣童子,手執一旗,後隨數人鼓吹而來,扛一朵很大的蓮花,到禪師面前。


  童子說:「請禪師上蓮華台!」


  禪師心中暗想:「我修禪定功夫,未修淨土法門,就算修淨土法門的行者,此境亦不可得,恐是魔境。」


  無果禪師不理他,童子又再三的勸請,說勿錯過,無果禪師就隨手拿了一把引磬,插在蓮花台上。不久,童子和諸樂人,便鼓吹而去。


  第二天一早,禪師正要動身時,母女二人手中拿了一把引磬,問無果禪師道:「這是禪師遺失的東西嗎?昨晚家中母馬生了死胎,馬夫用刀破開,見此引磬,知是禪師之物,故特送回,只是不知為什麼會從馬腹中生出來呢?」


  無果禪師聽後,汗流浹背,乃作偈曰:「一襲衲衣一張皮,四錠元寶四個蹄;若非老僧定力深,幾與汝家作馬兒!」


  說後,乃將衣銀還於母女二人,一別而去。


※ ※ ※


  在日常生活中若不懂得割捨,必然會使生活複雜,情緒不穩定;若能以單純理念去生活,必能剔除種種的誘惑與干擾;若能知寡欲,必可免除種種的紛擾。


  單純與知足,是禪者所謂的「無」。「無」就是否定虛妄,肯定真我。「無」就是息心息念,精神專注,佛來佛斬,魔來魔斬。


  所謂:「先歇諸緣,休息萬事。」這是大乘頓悟法門。只有透過淨化自心,智慧就會綻放出光芒,情緒自然可得真正的平靜。


  一個人若能抗拒引誘,就能當自己的主人;若能否定貪婪,就能平靜心安;若能有所不為,就必有所為也。


  世人往往礙於情面,勉強答應不該應允之事,不敢推辭,才會壞了大事。一念心動,涉入陷阱;一念心貪,鑄成大錯。不懂以否定來肯定真心,才會迷入於困局。


  所謂:「水流雖急,境長靜;落花飄零,意自閒。」在如今忙碌緊張的社會裡,世局變化有如急流,人事變遷復如白雲蒼狗,只有把心靜下來,才能看出真實的事象,如不懂否定與割捨,就難免有迷失之憾。


  「無字參」是很美的,有助於撥雲見日,開朗心性,把心平靜下來,從虛幻中走出,看出真正的自我。


摘錄自
禪-第六二章 以否定肯定自我

2011年11月28日 星期一

5美元一句說話

  某個政黨有位剛嶄露頭角的候選人,被人引薦到一位資深的政界要人那裡,希望這位政界要人能告訴他一些政治上獲得成功的經驗,以及如何獲得選票。


  但這位政界要人提出了一個條件,他說「你每次打斷我的說話,就得付5美元。」


  候選人說:「好的,沒問題。」


  「那什麼時候開始?」政客問道。


  「現在,馬上就可以開始。」


  「很好。第一條是,對你聽到的對自己的抵毀或者侮蔑,一定不要感到憤怒。隨時都要注意這一點。」


  「噢,我能做到。不管人們說我什麼,我都不會生氣。我對別人的話毫不在乎。」


  「很好,這是我經驗的第一條。但是,坦白的說,我是不願意你這樣一個不道德的流氓當選的……」


  「先生,你怎麼能……」


  「請付5美元。」


  「哦!啊!這只是一個教訓,​​對不對?」


  「哦,是的,這是一個教訓。但是實際上也是我的看法……」資深政客輕蔑地說。


  「你怎麼能這麼說……」新人似乎要發怒了。


  「請付5美元。」


  「哦!啊!」他氣急敗壞地說,「這又是一個教訓。你的10美元也賺得太容易了。」


  「沒錯,10美元。你是否先付清錢,然後我們再繼續談?因為,誰都知道,你有不講信用和喜歡賴帳的'美名'……」


  「你這個可惡的傢伙!」年輕人發怒了。


  「請付5美元。」


  「啊!又一個教訓。噢,我最好試著控制自己的脾氣。」


  「好,收回前面的話。當然,我的意思並不是這樣,我認為你是一個值得尊重的一個人物,因為考慮到你低賤的家庭出生,又有那樣一個聲名狼藉的父親……」


  「你才是一個惡棍!」


  「請付5美元。」


  這是這個年輕人學會自我克制的第一課,他為此付出了高昂的學費。


  然後那個政界要人說:「現在就不是5美元的問題了。你要記住,你每發一次火或者對自己所受到的侮辱而生氣時,至少會因此而失去一張選票。對你來說,選票可比銀行的選票值錢得多。」


※ ※ ※


  人間之興旺,乃由於彼此善巧溝通、能言善道,則容易培育人際巧妙關係;人之將敗,亦由於言語所形成,一個人用文遣字若是不當,則容易讓別人產生不悅,一旦自己的言語用詞上剛好觸動他人禁忌,則容易因此產生不必要之麻煩。


  眾生一句言語文詞不當時,有可能因此得罪於官員,促使此官員對眾生行運百般刁難,或使事業常不能順利、或使工程常不能標取,乃至種種不如意事發生,此皆言語得罪官員所導致之不如意。若是一個言語不當得罪於小人,則雖自己在職場上勞心勞力、認真付出,亦將有不利於自己的流言產生。言語得罪主管,則必然常遭主管所不悅。言語得罪同事,則必遭排斥。一旦言語不當而得罪於同學,則在學堂裡必常遭受到作弄與欺凌。言語得罪廠商,則恐怕訂單要受到刁難,甚至從此失去一名廠商。若是在家庭裡言語有欠妥當,則必令家庭起風波。


  人是群居之動物,人與人之間尚須言語之溝通方能知曉自我表達之需求,因而用語之間如何恰好分寸,此為一門深探之學問。佛云:「廣結善緣」,君子在與人談吐上,不但要做到本身言語皆令人中聽,並且得在文詞上不得罪於任何人,時時謹慎言語,保持正心誠意,於文詞上要能夠有內涵、有人文,讓他人聽聞自己的言語時,心中產生歡喜,如此才能表現出君子之翩翩風範也。


轉載

2011年11月27日 星期日

窮人再拿出一點,還是窮人

  一位叔叔領著侄子到北方某腫瘤醫院看眼疾,由於手術費太高,無力承擔,只好沿街乞討。


  某報記者獲知此情況後,就他們的處境寫了長篇報導刊發在報紙上,呼籲社會各界給他們叔侄倆以幫助。


  沒想到的是,這篇報導刊出的第二天,就有許多人來報社捐款。更沒想到的是,竟有一個下崗工人,領著自己殘疾的兒子來捐款。


  報社記者趁機採訪這位下崗工人,問他為何在自己如此窘迫的情況下還要去救助別人。


  那位下崗工人歲數並不大,但看起來蒼老了許多。他只說了一句話,卻讓那位記者回味了許久:


  「窮人再拿出一點來,還是窮人,這是不會改變的。不同的是,當我看到被救助的人眉頭舒展開的那一刻,我感覺到了自己內心的富有。」


※ ※ ※


  「有餘而施非難,不足施之為難。施所不欲非難,施己所愛甚難。」


  自古有云:「施比受更有福」,因為能喜捨給別人,就表示自己有能力;而接受別人的施捨,則是暗示自己能力上有種種之缺乏。因此,能喜捨給別人,表示自己是福德中人。


  一般眾生之心,往往是等待接受他人的贈與,等待著別人的布施捨予,因此經常在樂受中點滴消耗福德而不自知。幸普天之下,尚有一部份眾生能知悉修善、積德以延續福德,亦使社會某些角落之人群,得以感受到世間還是有溫暖之存在。


  佛云:「富貴福田從佈施中來」,因果經云:「一文喜捨、萬文收,與君寄在堅牢庫、世世生生福不休。」世人宜知之,福田是從喜捨中來,耕造多,福田便播得深;慈悲喜捨耕造少,福田便得淺,若在世不肯勤喜捨,吝嗇之後將換來貧窮身份,此並非天不慈憫賜福,而是世人不肯自耕種福。


  故奉勸世人積極耕種福田,未來便有光明大道行,否則坐吃山空,待有心欲耕福時,恐已是福份難相接續也,勉之乘早植福。


轉載

當官還是成仙

  唐玄宗時的右丞相李林甫,二十歲時還沒有讀書。他在東都洛陽時,愛好狩獵打球、架鷹養狗。他常常在城裡的槐壇下騎驢打球,幾乎天天都去。有時騎驢打球累了,就坐在地上或頭枕著手躺在地上歇息。


  一天,有個長相醜陋的道士對坐在地上的李林甫說:「騎驢打球有什麼可樂的,值得你這樣沉迷呢?」


  李林甫生氣的望著道士說:「關你什麼事?!」道士就走了。


  第二天道士又來了,對李林甫又重複了昨天的話。李林甫從小就聰明悟性好,立刻意識到道士非平凡之人,就起身理好衣服,向道士施禮致謝。


  道士說:「郎君你雖然擅長騎驢打球,如果有一天突然從驢背上摔下來的話,你將後悔莫及!」


  李林甫馬上向道士表示今後要修身,謹慎,不再騎驢打球了。道士聽後笑著說:「三天后的五更時,我在這裡等你。」李林甫答應了。


  到了約定的時間,道士已經先他而到。道士說:「你為何來晚了?」李林甫忙陪罪道不是。道士讓李林甫三天后五更再來。到了那天,李林甫半夜就趕到約定的地點,等了很久道士才來。這次道士顯得很高興,與李林甫談笑融洽,並說:「我在人世已經五百年了,看見你已名列仙籍,如果修練的話,你將會白日昇天成仙。如果你不願意成仙,那麼你有當二十年唐朝宰相的命,而且大權在握。你今天先回去,好好想想,三天后的五更時我們再在此會面。」


  李林甫回去後,暗自思忖:「我出身皇家宗室,自小就俠義,二十年宰相,重權在己,白日昇天成仙哪有做宰相好?」決定後,李林甫如期去見道士,說自己想當宰相,不願成仙。


  道士聽後,嗟嘆不已,並斥責李林甫說:「我在人間考察了五百年才遇見你這一個可以成仙的人,可惜可惜!」


  李林甫聽了想反悔,道士說:「不行,神明已知道了。」臨別時道士告誡李林甫說:「二十年宰相,掌握著生殺大權,威振天下,然而你千萬不要暗藏壞心玩陰謀害人,要廣泛救拔眾生,不要亂殺無辜,多積陰德。這樣的話,三百年後,你就能白日昇天成仙了。現在你的官祿已至,可以進京做官了。」李林甫匍匐在地上哭泣著叩拜,道士和他握手告別。


  當時,李林甫的堂叔在京城中為庫部郎中,李林甫就進京去拜見他。堂叔因為李林甫一向放縱浪蕩,很少教導他,也不和他來往,當看見他時,頗感驚奇地問道:「你怎麼到京城來了?」


  李林甫說:「侄兒知道從前錯了,這次來拜見堂叔,是想從此改邪歸正好好讀書,如果做不到,情願受堂叔的鞭打。」


  堂叔感到非常詫異,並未馬上讓他讀書,而是讓他監查每次宴請賓客前的杯盤餐具的準備工作。他辦事認真,所用餐具被洗刷的干乾淨淨,排列的工工整整。有時堂叔讓李林甫去辦事,即使雪深過踝,也不推辭。堂叔對他的印象越來越好,常和同朝大臣們說起他這個侄子,好名遠揚。後來在堂叔的關照下,李林甫被任命為贊善大夫,不到十年的時間,當上了宰相。


  李林甫胸有城府,精於權術,能知道皇帝的心思,深得皇上的恩寵。他獨攬大權,權傾朝野,宮廷內外上上下下無不畏懼。幾年後,李林甫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誅殺異己,冤死相繼,冤獄連連。完全忘了當初槐壇下道士的告誡。


  當時,要想拜見李林甫,必須在離他府邸很遠的地方就得下馬步行。忽然有一天中午時,有人敲李林甫家的門,看門人吃驚地開了門,只見門口站著一位枯瘦的道士,說要見李相國。看門人除了大聲呵斥著要把道士趕走,還把他捆起來送到官府,道士後來微笑而去。


  第二天中午,道士又來了,看門人只好告訴了李林甫。李林甫說:「我不記得曾認識過什麼道士,你讓他進來。」等道士進來後,李林甫突然醒悟,原來這道士正是在槐壇下所見的那個人,頓時慚愧害怕至極,不知所措。想起道士預言自己只能當二十年宰相,現在恰好二十年,可是自己卻沒有遵守道士當初的告誡。想到這裡,李林甫心裡發緊,如同生病一般,趕緊向道士行禮。


  道士迎上去笑著說:「相公可好?我當初的告誡你一點也沒聽,讓你積陰德,你卻枉殺了許多人。上天對你的所做所為瞭如指掌,你就不怕對你降下懲罰嗎?!」李林甫只是不斷地磕頭。


  李林甫問道士說:「當年你說過我有上天成仙的緣份,現在還有這種可能嗎?」


  道士說:「由於你在人間的行為太惡劣,與道不和,折去你三百年仙緣。你的仙緣往後推遲了六百年。六百年後,你才能成仙。


  第二天道士與李林甫道別,李林甫以厚禮相贈,道士概不接受,只是揮揮手說:「好自為之吧,六百年後,我才能再見到你。」說罷,道士一出門就不見了,不知去了何處。


  李林甫本是有德之人,才有仙緣,可他迷在人間為名利所誘,忘了道士讓他廣救眾生,積德行善的告誡,誅殺異己,失德,從而造成仙緣被推遲三百年。如果輪迴中,他還是不清醒,或許永遠失去成仙的機緣。


※ ※ ※


  世間萬物皆有生滅,木之枯老死亡、山河異動毀滅,人身亦幾何在?世人皆因認假為真忘卻了靈性根本,故一再的迷戀這紅塵,以為這個相界是一切擁有與永久之地,此是世人的慧根未啟發,智無以出迷入悟,對世間的一切總是難捨難棄執著放不下,久久沉淪致身心靈都無一得解脫矣。


  上蒼不忍,大悲大慈頻降人間,順應因緣示現機緣妙法,為指引明燈照亮世人心燈,明心見性,擺脫塵世假相束縛,清靜靈心見性開悟,更借由各種殊勝方便法指引修善立德。世人能在今時年代福報應是深厚,聞法修行可說如得捷徑,但卻常忽略這個殊勝時機。


  願世人莫再一意孤行執著,當明白歲月從時間中漸漸消逝,把握有此假身,莫待生命走到盡頭,才想回頭學習,那可為時已晚矣。


轉載

2011年11月26日 星期六

四種弟子

  隨著佛陀教化的弘傳,皈依佛陀的弟子不可勝數,僧團份子良莠不齊自是意料中事,要求所有的弟子在短時間都能成聖成賢,是不可能的事情。如同十只手指頭有長有短,再好的良田,也有幾根稗草。


  一日,佛陀正為眾弟子說法釋疑的時候,一名弟子起身問道:「佛陀!可否說說您心目中理想的弟子應該具備那些條件呢?」


  「你問得正是時候,這也是我一直想告訴你們的。世間上有四種鳥:有一種鳥,牠的外形美好,但是聲音卻如同鷙鳥一般難聽;第二種鳥,牠的聲音悅耳動聽,但是外形卻很醜陋,譬如拘翅羅鳥;第三種鳥,不但外形醜陋,聲音也不動聽,譬如兔梟;第四種鳥,外形與聲音都很美好,那就是孔雀。沙門如同這四種鳥,也有四種不同的類型:


  第一種弟子雖然身相莊嚴,威儀具足,但是卻不能承順法教,如法修行,又不勤於諷誦披覽經典,這種人就如同形好而聲醜的鷙鳥。


  第二種弟子的身相威儀或者比不上前者,但是卻勤於諷誦披覽經典,通達義理,精進持戒,具足梵行,這種人就如同聲好而形醜的拘翅羅鳥。


  第三種弟子不但不能承順法教,具足梵行,而且懈怠輕忽,對正法不能生起深信,邪知邪見,這種人與聲形俱醜的兔梟沒有什麼兩樣。


  第四種弟子不但身相端嚴,威儀具足,並且勤於諷誦披覽經典,精進修持,具足眾戒,稍有一點小過錯,便戒慎警惕,懺悔不已,更何況大的過錯呢?他們對於正法也都能如法受持,不忘失一句一偈,這樣的人真可媲美聲形俱佳的孔雀呢!


  你們應當效法第四種類型的人才是啊!這就是我理想中的弟子。希望你們能善自思惟,如是學習。」


  眾弟子聽聞佛陀慈心剴切的教示後,莫不歡喜信受,依教奉行。


※ ※ ※


  修行是一條漫長又遙遠之路,若非有大堅定之意志者無法全其功也。有人「真心真意」,有人「虛情假意」,一樣的修行路卻有二種不同之結局。


  何謂「真心真意」?即是不論遇何困難險阻,均能一本初衷,任考不退己志者之謂也。世人來人世已久矣,業障魔難層層疊疊,欲擺脫之談何容易?當發心精進道修之時,各種魔難險阻接踵而來,或是夙世冤欠來討報,使得困難艱險不斷。有的人任考不退,任魔不退己志,仍兢兢業業於道修上,即使環境再惡劣亦不懼,此乃真修實學之人,亦即「真心真意」之修持者也。


  那何謂「虛情假意」者呢?即是修「表面道」、修「人情道」之謂也。有些人修行不是為了超生了死,而是為了好名聲,為了賺錢,為了財利而修,此皆背道而馳也;或有人為了虛名、虛譽而修,不但修無所得,反倒害人害己也。今時千門萬教齊發,有些人為求升官發財而信奉某宗教,以圖仕進,即是修「人情道」與「表面道」也。此種「虛情假意」之道,就算讓你修上一輩子,亦是一事無成也。


  望世人把握難得之人身「真心真意」而修之,自可水到渠成,證果天上,名留人間。絕不可「虛情假意」而修之,以免誤人誤己,到頭來一事無成,重新投胎輪迴轉世也。


轉載

2011年11月24日 星期四

感恩心

  小和尚救回一位輕生者。那人悠悠醒轉,對方丈說:「謝謝大師。但不必費力氣救我,我已下定決心不再活了。今天不死,明天也還是會去輕生的。」


  方丈歎了口氣:「我確實制止不了你。可是我想問問,你的債都還了嗎?」


  那人感到很奇怪:「我雖然家境貧寒,但溫飽尚可,並不曾借債。」


  方丈緩緩開口:「你的生命借自父母,你便欠下父母的債;你的吃、穿、用借自天地山川,便欠下天地的債;你的知識和智慧借自先生,便欠下先生的債。人這一輩子欠下的諸如此類的債真是太多了,你都償還了嗎?」


  那人惶然說:「如此說來,我確實欠下了債。可我並不知道如何才能償還?」


  方丈笑笑說:「這有何難?只兩字就足夠了。」


  那人迷惑了,口裏說:「請大師指點。」


  方丈又是輕輕一笑:「『感恩』二字而已。」


  那人沉思了一會兒,朝方丈拜了幾拜,轉身出了寺門,精神抖擻地走了。


※ ※ ※


  世態澆漓,人心不古,良知泯滅,溫情蕩然,良可嘆也!曾幾何時?人心純樸,敦厚溫良,已不復見。如今社會所看到的太多不修心性,違逆良知,利慾薰心,只是為己而遺忘他人,使這份感恩之心給淡忘,造成如今社會的亂象,難怪乎上天『水、火、刀、兵』之劫難不斷的降下,以為懲示,能不警醒乎!


  一個人存活在世上,從小而長到老,處處受到周全的呵護,才能安然,是故這份感恩之心莫可遺忘,當甦醒良知,生機自我。


  一、存感恩天地之心-天覆地載,造萬物以養命,體萬象以養性,圓滿性命。


  二、存感恩父母之心-自小到大,照顧無微不至,用盡心力,食先子食,衣先子衣,父恩母德,昊天罔極。


  三、存感恩親朋之心-相互提攜照顧,排難解憂,相互激勵,成就人生。


  四、存感恩萬事萬物之心-能激勵意志,奮發圖強,一粟一米,藉以養命,當民胞物與,予以珍惜,不可隨意棄置。


  嗟嘆,這份感恩之心早已被世人所遺忘、失落,使得如今社會沉淪,真教人哀傷!


  感恩心的甦醒,是提昇良知的妙要,良知提昇,感恩心自然呈現,感恩心呈現,良知自可光明矣。


摘錄自
尋回失落的的自我-第十八章 感恩心的甦醒

2011年11月23日 星期三

交友之道

  長山人聶松岩,他們老家有位與狐仙做朋友的人。每當他宴請賓客的時候,都把狐友招來同坐。狐友吃喝自如,談笑風聲,與在坐者毫無差異。但是,人們是只能聽到他的聲音,卻見不到他的原形。


  有時候,人們感到非常不滿足,便强烈要求狐友露露面兒,有人就說:「對面說話卻不見人,這算交什麼朋友?」


  狐仙說:「人與人交朋友,貴在交心,而不是交他的外形和面貌。如今,人心難測,用心惡毒險於山川,奸詐機巧都隱藏於一個堂皇的儀表之下。諸位不考慮他心地如何,一味的以貌取人,把這種人當作親密的朋友,對我這樣只見其心不現其貌的朋友,反而覺得疏遠,不是太悖謬了嗎?」


  有人就此評論說:「這位狐仙對世情的閱歷可以說是很深了。」


※ ※ ※


  「沒有朋友是可悲的,沒有道義之交的人就更是可悲。」


  子曰:「獨學而無友,則孤陋寡聞。」故每人都必須要交朋友。幼學亦云:「與善人交,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與惡人交,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之臭。」俗語也說:「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由此可知交友對一個人之影響甚大。擇友怎能不謹慎乎?


  古人結交須結心,今人結交惟結面。結心者,誓必同生共死互助互勉,不分貧富。憶昔古聖賢羊角哀、左伯桃兩人結交,肝膽相照為腹心之友,抱捨己而成人之美,自古傳今,名留百世,實可欽可佩也。結面者,平時酒杯交往,你兄我弟,花天酒地,盡其樂樂,並四處遊蕩,街頭巷尾,成群結黨,擾亂治安,鬥爭在刀光劍影之下,勝即耀武揚威,敗則如鳥獸而散置,朋友生死而不顧,此乃酒肉之交,亦即是交面不結心之友,實足堪嘆矣。


  觀現今社會,世態炎涼,人情冷暖,人心險惡如斯,交友尤需善而擇之。


轉載

大幹一場

  石屋禪師外出,碰到一位陌生人,暢談之下,不覺天色已晚,兩人因此投宿旅店。


  半夜,石屋禪師聽到房內有聲音,就問:「天亮了嗎?」


  對方回答:「沒有,現在仍是深夜。」


  石屋想,此人能在深夜漆黑中起床摸索,一定是見道很高的人,或許還是個羅漢吧?於是又問:「你到底是誰?」


  「是小偷!」


  石屋:「喔!原來是個小偷,你前後偷過幾次?」


  小偷:「數不清。」


  石屋:「每偷一次,能快樂多久呢?」


  小偷:「那要看偷的東西,其價值如何!」


  石屋:「最快樂時能維持多久?」


  小偷:「幾天而已,過後仍不快樂。」


  石屋:「原來是個鼠賊,為什麼不大大的做一次呢?」


  小偷:「你有經驗嗎?你共偷過幾次?」


  石屋:「只一次。」


  小偷:「只一次?這樣夠嗎?」


  石屋:「雖只一次,但畢生受用不盡。」


  小偷:「這東西是在哪裡偷的?能教我嗎?」


  石屋禪師一聽,就往鼠賊的胸部一把抓住說:「這個你懂嗎?這是無窮無盡的寶藏,你將此真正的一生奉獻在此事業上,畢生受用不盡,你懂嗎?」


  小偷:「好像懂,又好像不懂,不過這種感受卻讓人很舒服。」


  此小偷,深深後悔自己偷竊的行為,進而皈依石屋禪師,做了一個禪者。


※ ※ ※


  現今潮流,高度物質開發,多少人崇尚物質享受,追求財富,當無法供應揮霍或高度物質不能滿足享受時,則以種種惡行巧取豪奪,造成社稷動盪與不安。


  雖然財寶之物,人人皆愛,人人皆爭,可是所爭乃是假寶假財而已,卻不知真財真寶,住於自身方寸寶地之中,只有在自心方寸,方能尋到,方能得到。如果一個人只知拼命鑽積財富,身心都沉浸在追逐名利財富之中,那麼,他的心靈會變得非常空虛和不安,因為總是追逐這些外物的東西,就會喪失人的本性,從而使人的精神匱乏。


  今日之人,自己之方寸寶地有真寶真財,卻不知珍惜,因此漸漸遺失,反換來假寶假財,更加添罪孽,負載孽債,終將沉淪,尚是不知、不悟,還在沾沾自喜。待三寸氣斷,金銀難換「真寶身」時,則後悔已遲矣。


  佛曰:萬惡皆由貪而起,人存一念貪私,則剛削為柔,正氣殆盡,良性泯滅,塞智為昏,染潔為污。故古人潔心養性內涵,淨潔心身致所思所為,不為貪婪欲望所入侵,這也是古聖先賢能夠超越年代,為後世人景仰之萬古流芳也。


轉載

2011年11月21日 星期一

化干戈為玉帛

  周瑜嫉妒諸葛亮的才智,總想找藉口殺他,在一次宴會上,周瑜故意對諸葛亮說:「孔明先生我吟一首詩你來對,對的出有賞,對不出以殺頭問罪如何?」


  諸葛亮從容笑到:「軍中無戲言,請都督說。」


  周瑜大喜,開口便道:「有水便是溪,無水也是奚,去掉溪邊水,加鳥便是雞。得志貓兒勝過虎,落坡鳳凰不如雞。」


  諸葛亮聽罷,隨口便道:「有木便是棋,無木也是其,去掉棋邊木,加欠便是欺。龍遊淺水遭蝦戲,虎落平陽被犬欺。」


  周瑜聽了大怒,但礙於有言在先,不便發作,便又出一句:「有手便是扭,無手便是醜,去掉扭邊手,加女便是妞。隆中有女長得醜,百里難挑一個醜。」


  諸葛亮聽了知道這話是在嘲笑自己的夫人黃阿醜長得醜,便立即應道:「有木也是橋,無木也是喬,去掉橋邊木,加女便是嬌。江中吳女大小喬,曹操銅雀鎖二嬌。」


  周瑜知道這話是在奚落自己的夫人,怒髮沖冠,幾次都想發作。


  劍拔弩張之時,魯肅在一邊和了句:「有木也是槽,無木也是曹,去掉槽邊木,加米便是糟,當今之計在破曹,龍虎相鬥豈不糟!」


  詩罷眾人一齊喝彩。周瑜見有人從中和解,無奈只好收場。


  千年彈指已過,故人化為黃土,而魯肅化干戈為玉帛的做法卻一直流傳在中國的歷史。


※ ※ ※


  天之量大,包羅萬象;地之量大,生養萬物;修行者之度量,當如天空地闊。所謂量大福大,量小福小,如果有人毀我、謗我,不與之爭辯,久則自清;如有人辱我罵我,不與之計較,由他讓他,暫時避他一著,思此乃前世冤孽,而他如此,即是替你消業,吃虧即是佔便宜。


  修行之人度量要寬宏,才好做工夫,千萬不可今日與人爭是非,明日與人論長短,招來了甚多的無名氣,擾亂心思,增添煩惱,所以總要把是非長短,及錯綜複雜之亂事一齊放下,只要問心無愧,何妨自己吃虧。又社會上有君子、也有小人,君子好對待,小人難纏,一概以度量寬宏面對,不得罪君子,不招怨小人,不宣揚他人之短,不佔他人之便宜,不粧大,不自矜,不誇大功果,那就無任何之恩怨,到處可悠然自在矣。


  度量寬宏是修行的根基,度量淺薄,表示修行不見工夫,度量深厚,有如天地般之廣大,才能發揮聖業,成就自己。


摘錄自
處世修持珍要-第十九章 蓄度量(一)

2011年11月20日 星期日

來而不往非禮也

  去年,我們一群業餘攝影師相約來到了鳳凰古城。南長城的風貌承載著歷史的重量,土家族的風情更是讓我們痴迷不已。久居城市的我們,彷彿每一縷神經都透著輕鬆和自在。手中相機的快門也在一次次驚嘆後,歡快地摁下。


  為了捕捉土家族的風情,我們拍了許多房屋建築和山山水水的照片。但是,要充分記錄和展示風俗,人物的拍攝便顯得格外重要。在河邊,我們遇到了個漂亮的土家族姑娘,大概十五六歲的樣子。小姑娘身上的土家族服飾非常美麗,淳樸的眼睛裡透著拘謹和羞澀,也讓生活在城市喧囂中的我們有了沁人的快樂。


  我們都提出給她拍照的要求,還承諾回到城裡給寄沖洗好的照片。小姑娘答應了,興奮的攝影師一個個還承諾會給她送一份城裡的禮物。照片順利地拍好了,小姑娘給我們每個人留下了她的地址。後來,我們帶著滿心的歡喜回到了自已城市。


  因為忙碌,我緩了一段時間才沖洗好自已照片。當我沉醉在照片中的湘西美景中時,那個土家族小姑娘可愛的臉冒了出來,我馬上想到當時自已的承諾。填完信封的時候,我想去提醒一下我的攝影師朋友們。誰知道,結果大家都忘了這檔子事。當我提議給小姑娘寄照片時,他們紛紛責怪我多此一舉沒事找事,還說小姑娘不會當真的。


  我為我的朋友們而悲哀,畢竟那是我們一群大人對一個小孩的承諾。一諾千金的道理小姑娘或許不懂,但是誠實和真誠是不可磨滅的。我來到街上,給小姑娘買了一對風鈴,還有一條城市女孩鍾愛的絲巾。我來到郵局,將小姑娘的照片和禮物一塊寄出。我的心也在那刻感到了輕鬆和釋放,原來履行承諾也是一種快樂。


  慢慢地,我也忘了這件事,開始為工作不斷忙碌。前不久的一天,我突然收到來自湘西的包裹。土家族姑娘寄來了一對頗具民族特色的小銀飾,還有一封信。信裡小姑娘說,她很多次成為遊客的“風景”,卻是第一次收到自已的照片,她非常地開心。


  在我的心裡,鳳凰是依舊美麗的,跟鳳凰城一樣美麗的還有那位土家族姑娘。但願我小小的承諾,能夠讓小姑​​娘一塵不染的心靈,能保持對人的信任和生活的快樂……


  《禮記。曲禮上》載:「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意思是:禮節重在相互往來,有往無來,不符合禮節;有來無往,也不符合禮節。


轉載

2011年11月19日 星期六

「耳」的修行

  唐宰相杜鴻漸出巡四川,久聞無位禪師的大名,便請來了無住禪師與各派高僧聚會於空慧寺中。


  當時庭院裏的樹上有一只烏鴉在叫。


  杜鴻漸便問無住:「大師你聽到嗎?」


  無住答:「聽到。」


  烏鴉不叫了,飛走了。


  杜鴻漸又問:「你聽到嗎?」


  無住答:「聽到。」


  杜鴻漸納悶了,問:「鴉去無聲,怎麼還說聽到呢?」


  無住禪師便對眾人說:「佛性難以遇上,禪宗的微妙之處難以體會到,因此要悟道之人,時時都在心中仔細諦聽尋找。這種聽是真實的聽,是內心的聽,無生無滅,無去無來。而常人講的聽到聲音,是內心沾染上了聲塵。所謂聽不到聲音,是內心去除了聲塵。內心的聽,悟道的聽,卻不會隨聲塵的有無而生滅。領悟了聽的本性,便不會被聲塵所改變。」


  杜鴻漸宰相和手下官員以及眾僧都信服地向無住禪師禮拜。


※ ※ ※


  凡人的眼睛見前不能見後,見明不能見暗;「左右旁觀,三分之二」。然而耳根在旭日下聽得見,在黑夜中一樣聽得一清二楚,無論是明、暗、動、靜、遠、近、前、後、牆外、牆內,只要人們一靜下來都能聽得見,故耳根是很聰利的,亦是不分時地最方便修持的。


  世人常說:「我聽到一首旋律優美動人的歌曲。」其實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因為如果只有聲音存在,但耳朵是摀起來的,則聽覺不能產生;如果有耳根,但聲音不存在,則聽覺亦不能產生。故聆聽的那一刻是由於耳根接觸聲塵而產生耳識,並非「我在聽」或「我聽到」。


  例如汽車能奔馳,是因為引擎與油門互相接觸而產生,在引擎、油門及奔馳三者中,引擎如耳根,油門如聲塵,汽車的奔馳就如同耳識,少了油門加速或引擎轉動,汽車都無法運作,這當中並沒有一個「我」,也不是「我」讓汽車奔跑的。


  故世人若了解真正存在的只是色法(耳朵)和心法(耳識),那就不會錯認「耳朵是我」,或有一個「我」在聽。要不然對於讚嘆、恭維的聲音,即隨外境而起貪染執著;遇到毀謗、咒罵的聲音,即隨外境而起嗔恨厭惡,甚至因而造下各種惡業。


  修行者可依下列步驟修持耳根:


  一、觀察心隨聲塵而轉


  修行者應於靜坐或日常行、住、坐、臥中,針對聲塵的生滅變化專心思惟:此聲是好聽或不好聽?是順我意還是不順我意?我心何以會隨此聲塵起好惡?聲塵只是一種音波,哪有好惡之分別?起好惡心者,是我的習氣在攀緣作祟罷了!若能時常保持如此明覺,耳根自然就清淨了。


  二、觀察聲塵是無常的


  修行者若觀聲塵時,能不起好惡心,即不會被聲塵外境所轉。此時修行者宜進而觀一切聲塵起滅無常,當聲塵由發聲處起時,此是動塵起相;當發聲源之因滅卻後,聲塵音歸於幻滅。此有因緣即發出聲塵,因緣滅後,聲塵亦滅。如此現象,即世間一切法相、事物本然,本屬生滅法,一切法是無常性,故屬生滅法。此即守護耳根,轉識成智的修法。


  耳朵可以聽聞真理,增加智慧,進而斷惡修善;也可以聽聞是非,受愚癡擺弄,進而造惡業嚐苦果,世人不可不慎也!


摘錄自
在家修行法要-第十章十二節 「耳」的修行

放下仇恨

  在山東萊州的深山裡,有個牧童在那兒放羊,可是每天總要丟失一兩隻羊。為此,主人時常打罵他。牧童心裡很是憤恨,便展開追查,發現有兩條大蛇從岩縫裡鑽了出來,各捲走一隻羊,然後吞到肚子裡去。然而,這兩條大蛇粗得跟水甕一樣,牧童不敢去碰牠們。


  牧童對兩條大蛇恨之入骨,於是與父親商量,想出了一個辦法:他們把犁刀設置在岩縫外面,蛇經過這裡就會被刀尖刺傷。


  時隔不久,果然有一條蛇被開膛剖腹,死在岩縫外面。牧童深恐死蛇的同伴會來報復,從此不敢再到那裡放羊。其間他還不時去窺探另一條蛇的動靜,卻總不見牠的蹤影,久而久之,就認為牠已遷到別處去了。


  半年後,牧童因貪戀老地方水草勝於別處,就又趕著羊群,回到那裡放牧。沒過三天,牧童就被蛇吃掉了。原來,那條蛇潛藏起來,不露形跡,就是為了引誘牧童再來此地。


  牧童的父親也暗藏心機,他表面上裝得若無其事,並不去搜捕那條蛇,暗中卻請求軍營將一門炮藏在草叢深處,然後,他不時地偷偷去那裡觀察,尋找那條蛇的蹤跡。


  兩個月後,他見到山岩上有蛇蜿蜒爬行的痕跡,就趁夜帶著火種埋伏在岩邊。那蛇果然爬下岩石,去澗邊喝水。只聽一聲炮響,那條蛇被炸成了數段。


  回家以後,牧童的父親突然發起狂來,自己打著自己耳光說:「你設計了我丈夫,我吃了你兒子,可以說扯平了。我已經躲藏起來,儘量不露面,你又千方百計地殺了我,我死得太冤枉了。今天我絕不放過你!」


  過了幾天,牧童的父親果然死了。


  中國人常說:「冤冤相報何時了?」如果牧童和蛇於一念之間,能放下心中的屠刀,就不至於玉石俱焚了。


※ ※ ※


  「多麼寒冷的冬天,多麼炎熱的夏天都能夠躲避,但是人間的冷暖、炎涼世態卻難以消除;即使消除了人間炎涼冷暖,還有存積在人們心中的恩仇怨恨無法排除。」


  現今世人常因小事衝突,埋下心中怨懟之心,一心只想著報復,欲置對方於死地,而後方才稱快。其實,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絕非這一輩子才結下的因緣,皆承襲過去世那份斬不斷的情結仇恨,相約發願來世再見再報,而之間的恩愛情仇就隨著一世世的輪迴綿延不斷,愈結就愈深。每個人每輩子就各自扮演著不同角色,上演著充滿了悲歡離合的各種喜怒哀樂的人生舞台劇,永遠沒有完結的一天。


  所謂:「仇恨只會引起更多的仇恨。」得饒人處且饒人,如果誰能排除積壓在心中的恩仇怨恨,放棄一切討報,慈眼、慈心對待一切眾生,則一切衝突與對立瞬間化除,那麼,祥和之氣就會圍繞身邊左右,這樣,自己的周圍也就充滿了春風般的温暖,人間即成淨土也。


摘錄自《閱微草堂筆記》

2011年11月18日 星期五

棺材裝死非裝老

  世事難料,人生無法掛無事牌,世事瞬息萬變,今日不知明日事,常言道:「棺材裝死非裝老」,又言:「墳墓望去多少年」。在在明示世人並非老年人,才會撞見無常,縱使青春年少,體壯如牛而活蹦亂跳之輩,亦有時會有無端猝死之機緣,此皆是夙世所造下宰殺眾生,奪萬物生命,積累罪孽,註成生生世世短命之定數。


  昔時在泰山地區,便有(鍾某)別無所長,卻靠一身蠻力及射箭技術,常在山間樹林裡,與野獸搏鬥,雖然過程辛苦,每每皆能大豐收,生活亦漸漸獲得改善,俗云:「殺生行業最好賺」,未及二十載,鍾某之財富已累積可稱揚於地方上,但是好景不常,於鍾某六十之齡,卻無端罹患無明疾病,而在痛苦中拖磨了五載,錢財花費殆盡,更在此時親友遠離,妻兒捨棄,更於身心靈俱創之苦磨中,結束性命。


  案由地府六殿所審,鍾某須入(刀山獄三十年),刑期滿後再移入(分身獄三十年),此獄刑期滿之後,又移轉(碎身獄三十年),如此諸般獄及刑期屆滿,方得發配幽冥十殿「轉輪台」等候機緣,轉生(五十世短命)之業報身,又在世常受無枉(血光)之厄,有時身體常生疾病,尤其臟腑疾病最易見之,乃為地府刑責之定業數。


  以上事例,願世人深知殺生害命之慘報,能愛惜生命,並護持生命,更積極付出行動之參贊護持(放生),以解夙累因無明所造之殺孽,得以漸解除短命報應挽轉為長壽健康,以利修行也。


摘錄自
因果經事例-第十八章 今生短命為何因?前世宰殺眾生身

2011年11月16日 星期三

狼爸虎媽

  老王和太太雖然都只有小學的學歷,並以在夜市擺攤位維持生計,但他們三個孩子都很有成就:一位是醫生,兩位是法官。


  當別人問老王怎麼教育孩子時,他說他沒有什麼教育方法,只是跟孩子們約法三章:求學這一段期間,所有的費用都由父母全權負責。可是學校畢業後,除了畢業當年須準備考試之外,父母就不再提供任何生活條件了。也就是說,學校的學習與社會的工作是壁壘分明的,沒有模糊地帶。


  老王說:「我們這麼做的目的,是希望孩子們在沒有退路的情況下能夠發憤圖強,進而在離開校園後馬上就有好的工作。好在這三個孩子也都很爭氣,從小學到大學都不用我們擔心,遇到重要考試也都是一次就考上了。」


※ ※ ※


  末法眾生對於「愛」字,都存在許多迷茫,眾生對於「愛」完全無知;因此,喜好將自己的私欲誤認為是「愛」,眾生往往將自己的希望寄託在別人身上,一旦別人無法達到自己的需求時,便產生氣惱或悲傷,卻還以為自己付出許多愛心,怎麼會未獲得良好之回應?但詳細觀察看看,只不過是自我的欲求,而非真實的「愛」呀!


  有許多身為人父母的,總是寄望自己的兒女能夠擁有高等學歷,總是希望自己的兒女能夠擁有某些才能或才藝;但是為了自己的目標,強迫兒女去做自己沒有興趣的事,為了自己的期盼,強迫兒女不斷讀書再讀書,讓自己的兒女根本沒有一絲毫屬於自己的童年,甚至於連什麼是「馬」、什麼是「牛」都未曾看見過,僅讓兒女睜眼書、閉眼書,滿腦子的書本。


  世上有些兒女,確實還能如父母的期盼,擁有高等學府畢業的學歷,卻不懂得做人的道理,甚至不知人情世故,以致在社會上謀事一無所成;亦有一些兒女,讀書讀到有點書呆子,待人接物則似乎呆板、傻里傻氣。更有一些兒女,因為受不了父母長期的壓迫,選擇在大學畢業或者是高中畢業,便以自盡來回報父母多年的養育之恩,表明自己將走另外想走的路;此時,身為人父母的,擁抱一具冰冷的兒女身軀,才來悔恨自己的「愛」用錯了方式。雖然知道錯了,卻再也喚不回聽話兒女的生命,這又是何苦呢!


  每當兒女想打打球,活動筋骨,有些父母認為打球乃浪費時間,甚而會影響功課,以致一直阻止兒女打球;有朝一日,兒女之身體患病,才在醫師的告知下,明白是長期缺乏運動的關係,那又是何苦來哉!


  因為這些父母都讓兒女感覺到生活充滿壓力,而乖乖地聽父母的話,順著父母的安排做事,到頭來反而喪失了自我的思考能力,成為沒有父母的安排及指令,便不知自己下一步該怎麼辦?屆時,為人父母的,才要怪兒女不知道做事、不會積極、不會自我謀生,又有何用?


  真正的愛,必須是大愛,而此等大愛是流露著清新氣息,因為是讓兒女能充份表達自己、做好自己、規劃自己,而身為父母的,僅是扮演著心靈諮詢師的角色,父母僅扮演輔導協助的地位,讓兒女依照自己的喜好而學習一切才藝,依照自己的喜好而讀書,父母從中加以督導,讓兒女深刻明白「學業不可廢,玩樂要節制」,才能營造出兒女有一段豐富的童年及成長的回憶,進而步入社會後深知人情世故,懂得「付出及學習」的重要性,這便是「清淨大愛」,讓自己愛得歡喜,讓被愛的人自在。


  是以故,一種沒有壓力的「清淨大愛」,這才是愛的落實,這才是愛的真諦。


摘錄自
寶德雜誌第91期-述論:清淨大愛

2011年11月15日 星期二

每天偷一隻雞

有一個小偷每天晚上都偷抓一隻鄰人養的雞,拿到街上去賣,換取日常生活用品。


  他的好朋友知道了,勸告他說:「老弟,這樣不好吧,偷東西是不好的行為,萬一被發現了,會被抓的。你不應該再這樣做!」


  小偷聽完之後覺得朋友的話很有道理,但又沒有把握馬上改掉壞習慣,就對朋友說了:「謝謝你的忠告,你說得很對,偷雞的確不是好的行為,不過可能我沒法子一下子改掉這個壞習慣。這樣好了,我先由每天偷一隻雞改為一個月只偷一隻雞,然後慢慢減少,最後才完全不偷雞,這樣好嗎?」


  朋友聽了知道他惡習難改,不禁嘆了口氣說:「不論你如何減少偷雞的次數,偷還是偷,既然你認為我說的沒錯,明白自己的行為不對,就不應該再做;怎麼可以等到將來才改正呢?」」


※ ※ ※


  劣根,指的是在心念「動、靜」態中一切不良的習性,日積月累,根深蒂固,無法拔除,導致影響自身的品德,以及關係到社會的層面,無法平息,百般的無奈與嘆息!


  劣根的由來因素甚多:有因受教不深而違逆者,有因環境不良而習染者,有因秉性乖戾而縱惡者,有因心執不化而偏行者,有因利慾薰心而逞凶者,有因偏好愛財而著迷者,有因不聽管教而失落者,有因不知檢點而墮落者,有因憤世嫉俗而為非者,有因貪圖享受而奢華者,有因心術不正而作惡者,有因脾氣凶暴而爭鬥者,有因..。無以盡述,造成無邊的煩惱與困擾。


  劣根不去,含藏甚深的禍害,層層冤孽從而滋生,而這中間的利害關係,世人並非不明白,唯只缺乏堅定意志、決心去改變,苟且因循,得過且過,任由墮落,造成不可收拾之地步。


  修行之人,劣根不除,無以立基;歸依守戒,旨在去蕪存菁,安全本性,不放蕩自己。堅定意志,去除累贅,性靈歸真,覺路可宏開矣。


摘錄自迷途知返.思歸覺路-第二九章 堅定意志,斬除劣根

2011年11月14日 星期一

九子不葬父,一女打荊棺

  語出《全唐討》十二函。


  在長江三峽險峻的峽壁上,可以看見有一具用荊棘編成的棺材。乘船經過的人看見了,船夫便會告訴他們一個傳說故事:


  從前有個人生了九個兒子和一個女兒。他偏愛兒子,總覺得女兒沒有用。後來他死了,如何理葬父親呢?九個兒子互相推諉,誰也不肯拿錢出來買棺材,也不願費力操辦後事。


  女兒哀哀地哭著,她很窮,買不起棺木。於是她去割荊條,削去剌,一根一根編起來,打成一具荊條棺,裝殮了父親。她的手指被剌破,血染紅了荊條,又怕泥土腐蝕荊條,便又背又推,把荊棺送上峽壁,擱在岩石凹處。


  幾經辛苦,把荊棺安置妥當,終於耗盡體力,墮江而死。因此人云:「九子不葬父,一女打荊棺。」


※ ※ ※


  自古以來,中國民心最能將孝道傳延,但此傳延及今已受時代沖激,孝道漸偏離往昔。對尊親之孝養,如今已漸式微,教孝於子,敬孝於親,實乃是現今世人所必須明瞭之一課。思妻兒,遠雙親,已離孝之正道,今生能敬親多少,後代兒孫方能還汝多少。否則一味於物質生活中,讓子女去享受,到後來兒孫所歸還,亦是難達其理想。不妨在於人生中去啟教子女,應以孝道為根本,方能見汝子孫行孝。


  眾生可於周遭中見到諸多實例:雙親累生辛勤累積財產傳承給後代子孫,有幾個能感恩雙親之辛勞,能發揚雙親之原德,皆難也。有之將財產分配給子孫,後來至老時亦難分得一碗飽,如此之後代汝要嗎?早知如此何必當初,因其在於孝道中已虧,往後必生敗墜子來磨難,消不孝之罪孽。所以能於「在世敬親一粒豆,勝比死後拜豬頭。」慎終追遠已難再復父子相親之景。人皆易犯錯,何妨現在起,先行由自己做起,身體力行孝親,再來教導子女再行孝順。往後嫁娶後才能順敬翁姑,能行孝順親必能和睦兄弟,妯娌無爭。「爭何財產,得之失之」,無常來時能帶走嗎?錢財只是借看而已。只有能孝親,順親,以身作則,子女必能模仿。點點滴滴歸還,如此比遺留財產不是更好嗎?


  因此而再於孝道中先以己身作起,再教以妻,而妻以夫貴,能行孝必能齊家,不以媚妻而棄雙親於不顧,倘棄雙親,縱使是因果循環之討報,亦已虧人道。如此人道虧家必難齊,往後必受不孝而磨,如此划得來嗎?「痛心改前非,孝子任汝為,汝能敬十分,兒孫悉皆歸。」「孝順還生孝順子,忤逆還生忤逆兒,不信但看簷前水,點點滴滴不差錯。」人能行孝天不虧汝,天亦加賞孝道子孫,不使衣食有虧。但能真心行孝,勿虛心假意,敷衍了事而作表面,以真心誠意,思前枝,何來今葉宛在,如何去做必以真誠體親,方是孝道子孫。


摘錄自
大道心燈

2011年11月13日 星期日

若要探尋清靜,何不探尋自心?

  唐代有個印度僧人,名叫崛多三藏,曾來廣東拜六祖慧能為師,後來隻身去中國北方各地遊歷。


  一天,他途經一所簡陃的草庵,看到有個僧人在獨自坐禪。


  崛多禪師問他:「你在做什麼?」


  坐禪的僧人答:「我在探尋清靜。」


  崛多微笑的問:「探尋者是何人?清靜又是何物?」


  僧人一聽,知道來者非尋常之輩,立即拜見崛多,謙恭地請教道:「弟子不明白,請你指點。」


  崛多直截的說:「何不探尋自心?何不自心清靜?」


  僧人陷入苦思之中,崛多見他根性遲鈍,便再問他:「你的老師是誰?」


  僧人答道:「神秀和尚。」


  崛多感慨地說:「唉!西方的外道修行方法,這裡居然當作正統的禪宗,真是誤人不淺啊!」


  僧人見崛多批評他的老師,便反問:「法師,您的老師是誰?」


  「六祖。」崛多禪師答道,繼而告誡僧人:「真正的禪法不是隨便哪都聽得到,你若真心想擺脫迷津,徹底覺悟,何不到六祖那裡去學禪呢?」


  僧人聽了崛多的訓導和提醒,便離開草庵,南下曹溪參見六祖慧能。


  主張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六祖說:「你要探尋清靜,何不探尋自心?若不自心清靜,誰來使你清靜?」


  一連串反問,打開僧人心頭謎團和誤會,僧人終於明白「清靜」原來就在自己心裡啊!


  換句話說,屋裡丟了鑰匙,卻跑到街上去尋找,豈不是猶如緣木求魚,找錯了地方。


※ ※ ※


  禪者,機也;定者,安也。禪定乃一心不亂之稱。


  昔曰:「禪定在靜中」,非單指也。今論禪定含心也,禪定含識也,禪定含觀也,禪定含觸也!故知禪定遍指一切,非單論靜也!


  所謂一心不亂,乃定力之功夫,或言專注,或言忘我,只因一心專注,故心無旁鶩,達心清淨也。心欲清淨,須除五蘊、滅三毒、輕七情、少六欲,日夜行持,二六時中不失本戒,四威儀中不觸微過,以過業無,故心得清淨。心淨即能識明,識明即能身正,身正即能靈清,靈清則神合,神合必通三界,三界通達無所障礙,是為禪定之功深也!


  眼觀一切不起思念,心自不亂,心即不亂則為清淨,身觸一切不起念想,念既不生則心清淨,耳聞世語不入識,無識則心清淨,凡遇一切處之泰然,是清淨之功也。


  禪定即為無擾心也!無處得擾,是禪定也!


摘錄自
修戒-第十七章 修禪定

2011年11月12日 星期六

「欲求」與「需要」

  許多事情就是那麼奇怪,本來是你根本不需要的東西,自己卻會像夸父追日一樣去擁有。


  我的一位朋友想買車,當時定下來就是7萬元左右的賽歐。可是不少人告訴他,加2萬可以買奇瑞,加3萬可以買菱帥,加4萬可以買威馳……他拿不定主意了,最後,一咬牙買了輛帕薩特。結果家中餘錢全部用完,日子一下子過得緊巴起來。


  朋友有次對我說:「工作好像就是為了養這輛車。」


  很少有人會拷問一下自己真正的需要是什麼?常常是這樣,房子越大越好,錢越多越好,工作越輕鬆越好,太太越漂亮越好……


  其實,我們的快樂,我們的真正需要都不會隨著慾望而增長,就像大廈的地基,樓造得再高,地基卻永遠只有一塊。


※ ※ ※


  古人言:「貪心不足蛇吞象」,貪欲之存在人心,就如同蛇身雖小,卻能張開大口吞噬一隻如大象般壯硬的物體。


  貪念存在世人身上,卻有時更勝過蛇吞大象之可怕程度,然而人們為何會心起貪念,乃因物質欲過旺之緣故;人心一旦物欲熾盛,便急欲想擁有該心想物質,於是為了得到心中之欲求物品,便愁憂苦惱,乃至有可能興起犯罪行為也在所不惜之可怕心態。但是冷靜思慮之後,通常發現原來自己對於該物質,其實並不是那麼迫切的需要;有時冷靜過後,更能發覺原來自己在往日所欲求之物品,並不是自己真正在生活上必須使用的物品。至於,往昔會對這些物質產生強烈之佔有欲,皆為一時間之迷昧心靈,而產生之虛榮心作祟罷了。


  就好比有一位學生,看到許多人都能夠隨身攜帶著一部筆記型電腦,便覺得能夠擁有就會很威風;因此,自己朝思暮想,急於想擁有一部筆記型電腦,要與別人一樣也能夠每天都隨身攜帶。一旦父母不予購買,從此茶不思飯不想,連見到父母親都覺得非常討厭,於是和父母也就甚少交談;直到某日竊取他人之筆記型電腦,才得意揚揚的回家且開心得不得了。不久被失主所知而報以法律懲處,仍不知自己有錯,直至欲心漸退後,方知原來自己過去之行為是不該的,原來過去所追求的,乃是自己所不需要的。


  一個有廉恥、知禮節的人,雖然心裡產生出對於某些物品想要擁有的欲求思念,雖然想要擁有它,但因本身有自制能力,皆能告誡自己先停止對該物品的熱烈欲求,再看看有無比這東西更好的,然後聽聽所有使用過該物品的人們,是如何訴說對該物品的心得,或許能提早知道,原來該物品並不怎麼好用。也許在冷靜過後,會發現自己原先所熱愛的物品,現在已經沒那麼想要了,還好當初沒有衝動的追隨別人瘋狂搶購,身邊又少了一件浪費物品,真是令人愉悅的事呀!


  當心中減少了一分物質欲求,身心便能更輕鬆,靈神也跟著清明起來,經常都能保持「清心寡欲」的精神與意志力,終身如一,則修行火候日深,所到之處有如活佛示現一般,如此則逍遙有期也。


摘錄自
寶德雜誌第80期

天賜良緣

無極皇母大天尊 降


詩曰:遍地災劫人迷茫,何苦造罪墮沉淪;

   天堂大道為汝開,諸子固執地府闖。


聖示:娘觀諸子日日瞎忙多欲多煩惱,卻極少深思自己到底積了多少福?造了多少罪?看到諸兒女能於道業上精進,能於行善助人上多用心者屈指可數,眼看台疆災劫頻仍,罪兒女能加緊腳步行善修德,才是消災祈福的不二法門。娘今日便以『消不業,福不長』為題,與諸兒女共同參研之。


『消不業,福不長』


  古時候有一年輕人,長得俊美高大,附近的女子無不希望自己有這個福氣能嫁給他。這些愛慕年輕人的女子們,無不絞盡腦汁想吸引他的注意,有的人丟花,有的人丟手帕,有的人打扮得花枝招展從其眼前經過,更有人厚禮拜託媒婆,傳達欲成婚之訊息,但皆宣告失敗。


  有一天,這個年輕人陪母親至山上的天上聖母廟拜拜祈福,雖然這間廟宇位在山腰處,但卻面向寛廣大海,風景壯闊優美,令人心曠神怡,然而對大多數人來說,這個地方離住家稍遠了些,所以平時人跡罕至。


  年輕人陪同母親一進到廟內,即見一位穿著樸素,打扮簡單整潔的女子正在擦拭神桌,見她一會兒拿出自山下採摘來的野花,插入花瓶中,恭恭敬敬的擺在桌上,一會兒又忙著打掃廟裏廟外,看到善信至廟裏參拜,她也只是微笑點點頭便離開了。


  想不到年輕人一見到這個平凡的女子便怦然心動,心想如此賢慧虔誠的女子,似乎是上天所賜,因此央求母親找人探聽,才知道是住在家裏附近貧寒人家的女兒。此女家裏雖不富裕,但對父母卻是無微不至的孝敬與關懷,在街坊鄰居間早有美名。後來年輕人在得到父母的允許後便託人登門說媒,終成一樁美滿姻緣。


  諸兒女可知此女行善積德多久?已孝敬父母多久?已敬奉神明多久?雖家貧但其業早己消失,累積的福德資糧又豈是那些崇尚愛情,看重外在,卻不知修德修慧的女子可以比擬。望諸兒女能理解娘心之苦,莫再著眼於外在的一切物質及享樂,早日解脫一切心靈的束縛,才能在道修上精進不退。可,吾退。


本堂主席法主聖君 登台


聖示:母娘以淺顯易懂之故事開導諸賢生及眾善信大德修行積福之智慧,莫不殷殷期盼眾生能早日醒悟,放下一切外在虛幻的強求,充實自己內在的福德與智慧,一旦業力消滅,外在一切不求自來,有句話說:『強摘的果實不甜。』當福德與智慧足夠時,該屬於誰的上天自有安排,否則為了強求外在的名利、美色、財富而累積數不清的惡業,當天律懲罰時,又豈是平凡的眾人能躲得過的?望諸賢生及眾善信大德能體娘心之慈,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摘錄自
全真月刊-第79期

2011年11月11日 星期五

單調的生活

十六年前,於苗栗地區,乃有周某,自幼生長在小康家庭中,雖然並非富有,卻也從不匱乏生活所需。日子一天一天的過去了,周某步入社會之後,乃投入工廠的生產工作,開始了自己謀生的日子;只是周某在工廠工作愈久,總覺得自己的生活非常單調,每日都是做著同樣的事情,產生有些興趣缺缺之感,但因收入穩定,所以不敢貿然異動,也就都忍了下來。


  日積月累,因為心裡頭對於固定的工作與單調的生活,產生了不耐煩之心,此後便常尋找一些理由請假,在外閒逛;久而久之,日常沒事做,又沒有知己的好友,周某又覺得生活很無聊。某日無意間,翻閱報紙的廣告版,看到了旅遊資訊,介紹國外的風景區以及旅遊景點,乃怦然心動;因而向工廠請了七天假,遠離國門,到國外去旅遊。當飛機升空後,周某俯瞰地面,看見原本高大的房舍逐漸縮小,路上的人車更是渺小,突然之間,心裡感覺有些茫茫然與戚戚焉。


  等周某到達國外異地之域,在旅遊景點之處,見有許多小孩子爭相販售一些小物品,穿著卻顯得有些簡陋,當見到鄉下小孩時,有者根本無衣服可穿,有些則是穿著破損之舊衣,打從心裡非常捨不得;於是周某隨手給了一些糕餅等食物,看到貧困的小孩們的臉上洋溢著滿足的表情,周某心裡突然湧現出快樂的感覺。


  時間過得真快,七日的國外旅遊,轉眼間已結束,返國後的周某便下定決心,欲盡一己之能力幫助困苦人家,協助困苦中人做些事;因此,在工作上一改過去抱怨的心態以及頹靡的心情,重新認真並且快樂的工作著。每當假日到來,周某便參與公益活動,落實關懷社會人群的志業,生活過得非常充實與有意義。經過一段時日的真心付出,無形之中,不但結造許多人緣,職場上亦更加順心應手,累積無數的技術與經驗,進而受到主管的提拔,升遷基層主管;此外,周某亦常落實舉手之勞,協助他人,經其造作之善行義舉則不斷累積。


※ ※ ※


  君子以財潤身,泛指有德之人行造一切善行為,而人間因為有人情世事的存在,所以讓眾生倍感溫暖。


  當人們懺悔前愆之後,必然會醒覺本身過去有一段非常長的時間裡,似乎對這個世間沒做過任何貢獻的事,通常最先想到的便是盡一己之能力,為世人有所付出,為社會有所貢獻。因此,必定能夠開始對於貧困人家有某些程度上的關懷與幫助,不但開始能夠喜捨錢財以幫助急需要幫助的人,從中紓解眾生之難關,讓眾生能免於宿命之糾葛以及遠離厄耗摧殘的命運;甚至於有德的仁人君子,喜好協助困難家庭,幫助整理居家環境,及協助改善生活品質,使困難家庭不致於因為生活困苦,而導致生活環境遭受到各種污染及損壞,更使困苦家庭免於引發疾病媒介的滋生,影響到身家之衛生與鄰居之安全。


  由於仁者之伸出援手,知悉盡善於眾生的緣故,廣結善緣,種植福田,累積善德,福氣逐漸滋生,福報也是由此持續增長,不但對人群貢獻有加,連自身內性之德行亦隨之厚實,如此一來,福運乃能暢通順遂。願大眾深思「福至心靈」之理,乃唯心所變現;是故,福運之象,端賴心靈之昇華,及身體之落實善舉而不悖也。


摘錄自增福開運寶鑑-第十二章 增福開運之行善

得再等三年才相會

  在日本的江戶時代,有一位才貌出眾的藝妓,人稱「高尾大夫」。她屬於最上等的藝妓,所應酬的客人都只限於諸侯或富商巨賈,是貧民階層高不可攀的一朵花。


  有一天,一位名喚老久的年輕染坊工匠看到高尾大夫的美麗容姿,驚得目瞪口呆,一動也不動。他的同伴敲敲他的肩膀說:「老兄,你在發什麼呆?你愛上高尾大夫了?」並帶著嘲笑的口吻說:「既然愛上了,不妨去找她呀。她雖然有地位,但畢竟是個妓女,只要有錢,任何人都可以跟她做上一夜夫妻呀!」 


  同伴這麼一說,老久才甦醒過來,認真地問:「那大約需要多少錢?」


  同伴回答說:「老久,這可不是一個小數目,我看,十五兩黃金總要吧。」


  在當時,十五兩黃金對於一位染坊工匠而言,需要勒緊腰帶,拼命工作三年才能勉強攢足。三年省吃儉用的儲蓄,只為換來一夜風流,這聽起來簡直有些荒唐,但老久卻暗自下定決心。 


  三年之後,老久終於如願以償與高尾大夫相會。臨別時高尾大夫說:「請再光臨。」


  老久竟然回答:「我得再等三年才能再來一次。」


  高尾大夫很是奇怪,再三追問後,老久才說出實情。


  高尾大夫聽後,被他的誠實、純真徹底感動,說:「我在這裡的年限一滿,就嫁給你。為了表示我會守約,我將儲蓄的三十兩黃金,交給你代我保管到那時。」 


  後來,順利滿工的高尾大夫果真和老久結婚,夫妻二人同心協力,創立了全江戶第一的染坊。 


※ ※ ※


  人自出生之後,墜入塵凡,種種之情隨之而來,且一直生活在「情」字之上,一直到老、到死,無有間斷,且各類之情,集滿人的一身。


  世人由「愛」而結為夫妻,此情實屬難得,應深切瞭解其可貴性,沒有很重的「情」份是不會結為連理的,應思其得來不易而珍愛之,人生就可美滿。但世人對「情」總是那麼的輕忽與淡視,漸次失去了人之本性,實堪慮焉!難怪乎整個凡塵充滿了戾氣,沒有祥和,有愧上天所賦之善性也。


轉載

2011年11月9日 星期三

最窩囊丈夫

  先曾祖潤生公在襄陽的時候,曾見過一位僧人,據說,他曾經做過惠登相的幕客。這位僧人講述當年流寇的事,講得非常詳細、具體。


  聽者都搖頭歎息說:「這是上天安排的劫數,難於避免。」


  可是,這位僧人卻不以為然,他說:「依貧僧之見,這種劫數完全是由人自己造成的,上天是不會無緣無故降災難給人們的。明朝末年所發生的殺戮、姦淫、搶掠的慘狀,即使唐朝末年黃巢造反流血三千里也為之遜色。推究業因,由明朝中葉以後,官吏個個貪婪暴虐,紳士橫行霸道。民間的風氣也隨之變得奸滑毒狠、狡詐虛偽,品行惡劣,無所不至。」


  僧人接著說:「所以,從下層講,在老百姓心裏埋伏下無窮的怨恨,從上界講,也激起了天神的憤怒。積累了一百多年的怨憤之氣,一旦暴發出來,又有誰能阻止得了。再就貧僧的所見所聞,那些在動亂中受禍最慘重的,往往都是平時窮兇極惡的人。這能說是「劫數」嗎?」


  記得以前僧人在賊寇中,有一回,賊寇逮住了一個官宦子弟,賊寇喝令他跪在營帳前,然後擁抱官宦子弟的妻妾飲酒作樂,問他道:「你敢發怒嗎?」


  官宦子弟向上磕頭說:「不敢。」


  又問他:「你願意侍候我們嗎?」


  他又忙回答說:「願意。」


  於是,給他鬆了綁,讓他在一旁斟酒侍候著。這個場面,使許多旁觀的人為之歎息不已。當時有一位被俘虜的老頭兒說:「今天我才知道因果報應是這樣分明啊!」


  原來,這個世宦之家,從他爺爺那一輩起,就經常調戲、玩弄僕人的妻子。僕人要是稍有不滿,必然遭到一頓毒打,然後把僕人綁在槐樹上,讓他看著自己的妻子被主人摟著睡覺。這只不過是豪紳暴行的一端,其他的罪惡就不難類推了。」


  僧人說這番話的時候,剛好有位豪紳也在座,聽了之後心裏很不滿,便說:「世界上大魚吞小魚,猛禽吃弱鳥,為什麼天神不發怒,惟獨對於人一有惡行,天神就動怒呢?」


  那僧人很不屑地扭過頭說:「鳥魚是禽獸,難道人也跟禽獸一樣嗎?」豪紳無言答對,氣憤地拂袖而去。


  第二天,那豪紳糾集了一幫門客,到僧人掛單的寺裏去尋釁,想要折辱那位僧人。不料該僧已經打包離去。只見壁上寫了二十個字,道:「你也不必言,我也不必說,樓下寂無人,樓上有明月。」這可能是譏刺那豪紳的陰私。後來,這位豪紳也落得家破人亡,斷子絕孫。


※ ※ ※ 


  人間有情總是難能透視世間假相,進而一再的墮落紅塵無法解脫。在現代社會,能深信因果的人雖有多少增加,但總合來說還是不信因果者較多。


  這種現象諸天仙佛皆深感憂心,何以故?若世人能信因果定不再造惡業,也必然心行正當不背信義、不傷害眾生,善行彌聚,社會自得祥和無有暴戾氣。相對的現今社會暴戾不時發生,造業不斷,以致整個社會動盪不安矣,是以一個家庭都想和樂融融,更何況是整個社會呢?


  世人莫認為自我心是主宰,就能胡亂非為、不知約束、放逸,為所欲為,此等所作不論是在意念或行為皆已背離為人之綱正,終自會承受造作的因,反撲傷害自身。


  因果定論不變,世人都有所眼見耳聞,造因受果的事不論是善、是惡,終是有報。蓋對自己的心念意識需時安撫心智,不能心邪念惡宜克勤往心性修持,力行於自我行為舉止上的改進,遇過錯要省思,當下不再犯,唯是如此才能彌聚善因,轉化國土成淨土。


摘錄自《紀文達公筆記摘要》

2011年11月8日 星期二

時間是一份禮物

  一位朋友來家裡聊天,談到不久之前他的姐姐過世了。


  他說:「我姐姐過世的時候,我哭得真傷心,傷心的程度超過媽媽死的時候。」


  我覺得十分疑惑,問他:「是不是你和姐姐的感情很好,勝過你和媽媽的感情呢?」


  他回答說:「不是呀!只是我一想到姐姐死了,下回就輪到我了,心裡就會悲從中來,傷心不已。從前媽媽死的時候,想到中間還有姐姐擋著,不會那麼快輪到我,現在連擋著的人也走了!」朋友說完,我們的感觸都很深,默默對坐喝茶。


※ ※ ※


  想像有一家銀行每天早上都在你的帳戶裡存入$86,400,可是每天的帳戶餘額都不能結轉到明天,一到結算時間,銀行就會把你當日未用盡的款項全數刪除。這種情況下你會怎麼做?


  當然,每天不留分文地全數提領是最佳選擇。你可能不曉得,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這樣的一個銀行,它的名字是「時間(TIME)」。每天早上「時間銀行」總會為你在帳戶裡自動存入86,400秒,一到晚上,它也會自動把你當日虛擲掉的光陰全數註銷,沒有分秒可以結轉到明天,你也不能提前預支片刻。如果你沒能適當使用這些時間存款,損失掉的只有你自己承擔。


  請珍視你所擁有的美好時光,別忘了!時間不等人。昨天已成為歷史,明天則遙不可知,而今天是一個禮物,所以英文把現在稱為Present(禮物),請珍惜這份禮物。


  八小時睡覺,八小時工作,這個人人一樣。人與人之間的不同,是在於業餘時間怎麼渡過。時間是最有情,也最無情的東西。


轉載

2011年11月7日 星期一

披袈裟的狼

  有一鸞堂的正乩手,叫郭某。很年輕,才二十八歲左右。所謂鸞堂,是指扶乩寫字的一種神仙指示聖堂。正乩是持筆書寫的人。神降時,木筆自動跳躍寫字,一人扶或雙人扶,或詩或詞或文章,目前在國內台灣甚多。


  郭某經坐禁的訓練,正式成為正乩手,奉旨造作了不少書,太半是勸世之作,發行廣泛,聲譽不錯,他本人信神拜佛也很虔誠,一心一意的替仙佛服務,每逢乩日,他必定齋戒沐浴,才入沙盤旁,等候請神扶乩,神仙每回降示,亦勉勵有嘉。


  沙盤旁,除了正乩之外,,也有唱字的,也有紀錄,紀錄的就叫筆生。有一天,在沙盤旁來了一位紀錄的新人,是一位年輕的少女,穿天藍色的新鸞衣,頭髮自然飄逸, 妝扮整齊,臉色柔媚,光艷射人,雙眸神采奪目。


  郭生一見這少女,便被其美色所吸引,神魂飄蕩,心意飛揚。又聽到她口吐黃鶯之聲唱字,差一點連木筆都握不住。


  過了幾天,郭生在沙盤上,手握木筆,揮出幾個大字:「正乩手郭生,有仙緣不爽,須再次閉關。筆生雅芬者,也有玄門緣,須同時坐禁。」雅芬者,指的正是該美貌少女王雅芬也。


  有老鸞生上前請示:「仙境清虛絕欲塵,凡心那知聖心真,就中自有玄機在,雙人坐禁自是珍。」


  那些鸞生固然知道乾坤有別,怎可同室坐禁。但神仙的指示,是有玄機也,不可把聖事參雜凡俗之念,於是也就遵旨行事,在坐禁房點上檀香,坐禁時日七天,早午晚三餐由廟中人,隔一孔遞送。王小姐,是天真爛漫的個性,神仙如此指示,自然高興非凡,認為奇遇,自認仙緣不凡。


  到了坐禁的第一天,郭生對王女說:「古代有一將軍,遇到一位仙女,​​仙女欲嫁將軍為妻,將軍大怒,認為仙女怎可如此。到了有一天將軍病了,去求仙女。仙女告將軍,當初欲嫁你,是欲以仙家之氣補之於你,將軍以為淫欲,不從,如今緣份已過,沒有救了。將軍後悔已遲,遂無救而死。」


  坐禁第二天,郭生對王女說:「神仙救人的方法很多,世俗人是不明白的。我已具有仙家的正氣,你與我相聚七日,你必能獲得神氣,令你勝過苦修五年,神定氣閒,記憶力充沛。」


  王女問:「如何才能獲得?」


  「須肌肉相親,我的仙氣自能進入你體。」


  王女仍然信以為真。於是郭生抱王女於懷中,替其解衣,在裊裊的檀香息中,在坐禁關房之中,王女失去了少女的貞節。


  郭生告王女:「機不可洩露。」又說:「這是神仙聚會,我們是上天仙侶,理應如此,我是度化你也。」


  而王女已恍恍惚惚,為了這仙氣,一連六天情好如蜜,這位王小姐根本無法分辨真假。


  一直到了王小姐的肚子因為獲得仙氣之後,漸漸的膨脹起來,形成了彌勒菩薩的大肚之後,親人追究原因,原來是正乩手假神仙之言,在坐禁期間搞鬼。一把捉住之後,郭生苦苦哀求,賠了不少的遮羞費。鸞堂堂主把郭生趕出聖堂之門。


※ ※ ※


  所謂邪淫,乃有特殊能力而作淫虐之事。如修法者以邪法逞淫行,如有醫事或技術能力者,而藉此逞淫行,謂之邪淫。邪師藉法威逼弱女,神棍識神用事、蠱惑弱女威逼恐嚇逞其獸行,實有違背天理。然則一般行業之人亦有藉事仗權而逞淫心,當亦視同邪淫之罰,故邪淫有加重罰責,甚於一般淫業,因為其起心動念有恐嚇加害之行為。


  凡以實質邪法威逼恐嚇,遂行邪淫之修法者,立即削其福祿慧報,三年之間收其法,並得轉報東嶽大帝勾其壽元,並轉會冥司會報有司神祇不作護法,加深禍報之事機。


  凡有藉法、藉符、藉治病等而逞邪淫,立即削其福祿,會報有司,一年即生因果、禍端之業報。


  凡平常人藉事權行邪淫,即削其三福三祿,可以按次累計累罰。


  凡起心動念而未行,即削其一祿,可以累生累罰。


  凡知此懺悔未行者,可以復其所削之祿。若已行之者,視其懺悔補救程度而斟予減輕削罰之福祿。


摘錄自
玉律規箴 十四、邪淫之削福祿

2011年11月6日 星期日

做回自己

  在黎巴嫩著名詩人有一則含義頗深的寓言故事,內容是這樣的-


  我在瘋人院的花園裡遇到一個青年,面容蒼白、秀麗,可又充滿詫異的神色。我坐在他的身邊,開口問道:「你為什麼在這兒?」


  他驚訝地瞪著我,然後說:「這是個不禮貌的問題,不過,我還是要回答你。我的父親要我成為與他一模一樣的人;我叔父也指望我同他一樣;我的母親要我活像她那大名鼎鼎的父親;我的姐姐認為她那航海的丈夫是個十全十美的榜樣,要我亦步亦趨的學他;我的哥哥認為我應該像他一樣當個運動員;我的老師亦復如此,要我成為哲學博士、音樂大師和邏輯學家,他們態度堅決,每個人都要我成為他的尊容在鏡子裡的反映。所以我就到這個地方來了,我覺得在這個瘋人院倒比較神志清醒,至少,我可以成為我自己。」


※ ※ ※


  現代世人之通病,普遍無法認清自己、了解自己,在還沒有衡量清楚自己的能力、興趣、體力、經驗和條件之下,就一頭栽進一個很高的目標,而這個目標並不是真正了解自己後所訂出來的,而是與別人相比較之下得來的,因而每天都在掙扎,疲勞奔命,過著痛苦折磨的生活,無以發現生命的意義。


  每個人如果不是為自己而生活,總是生活在與別人相互比較之下,在這種情況下,其目的就是想要博得他人之讚美與羨慕,那就會漸漸的迷失自我,否定自己,此種生活變成了一種負擔,並不是實現與享受,此種生活變成無奈的苦悶,並非是充實與愉悅,因而每一個人應依自己根性的歸屬去發展,才有真正的歡笑。


  人都有既存的業力事實,所以人與人相互都不相同:有些人聰明,有些人平庸,有些人強壯,有些人嬴弱,因而每個人當依自己的潛能去發展,才能找到真正生命的價值。


  所謂:「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所以說,能接納自己是很重要的,每個人都能在自己所掌握的環境與條件下,發揮到最高的效用,能使自己徜徉在自己能力、學識、經驗下生活,找尋屬於自己妙有的生命。


  不追求虛華,不追逐名利權勢,不追求幻化的自我,肯定自己,才有如如的生命也。悟勉之!


摘錄自
禪-第三章 實現己身妙有之生命

拖累不清,永難出苦

  《付法藏經》裏面有一則故事:


  有位阿羅漢叫闍夜多尊者,有天他帶領弟子們進城。到城門時,尊者不覺流露悲愁的神情;繼續往前走,看到一隻烏鴉,尊者不禁又苦笑了出來。


  弟子們覺得很奇怪,尊者何以剛剛悲愁,現在又苦笑?就請問尊者其中緣由。


  尊者說:


  「剛剛入城時,在城門下我看到一鬼子,就是鬼道的小孩子,小孩告訴我,母親為他入城乞討食物,已經過了五百年還沒有出來,請我入城後,如果見到他的母親,跟她說孩子餓得很苦,快要昏死了,請她趕快出來。」


  尊者進城見到了鬼母親,就跟鬼母親講,她的兒子很飢餓、很苦的事。


  鬼母就說:


  「我進城來已經五百歲了,要找一口痰都不容易,尤其我剛生產不久,身體很虛弱,即使遇到一口痰,也被其他的鬼搶走。剛剛好不容易撿到一口痰,就要帶去跟我的兒子一起吃,可是城門下有很多大力的鬼神,我不敢出去,請尊者帶我出去。」


  於是尊者就帶這個鬼母出去,跟她的鬼子吃了這口痰。


  尊者又問鬼母:


  「妳出生到現在多久了?」


  鬼母答說:


  「我出生到現在,已見這座城七成七壞。」


  也就是說,這城七次毀壞,又七次被建起來。可見她墮入鬼道時間之長久。尊者因此想到輪迴之痛苦與長久,不禁悲愁。


  後來尊者又見到一隻烏鴉。


  尊者說:


  遠在九十一劫前,有位佛陀出世,叫毗婆尸佛,我當時出生在一位長者之家。長大後我想要出家,如果那時能跟隨毗婆尸佛修行,是能夠證得阿羅漢的。可是父母阻止我出家,說我還沒有結婚,至少要娶個媳婦,才讓我出家。結完婚後,父母又說還沒幫他們生孫子;等到我的孩子已經六歲,我想出家修行,父母讓孩子抱住我的大腿說:


  「爸爸,如果你要捨離我出家,不扶養我,不如把我殺死才離開。」


  我因此動了憐惜之情,就跟孩子說:


  「我不離開你了,要一直把你扶養長大,跟你在一起。」


  就這樣,九十一劫以來,在六道裏面輾轉輪迴,一直都沒有見面的機緣。今天看到這隻烏鴉,原來,他就是我九十一劫之前的孩子,憐憫他的愚癡輪迴,不知不覺就苦笑出來。


  所以,如果沒有往生極樂世界,就永遠在輪迴,再深愛的親人也會離散,即使見面也不相識。就像烏鴉並不曉得眼前這位羅漢,就是他往劫以前的父親;羅漢雖然曉得這隻烏鴉是他的孩子,也沒辦法救他,因業力障礙故。


※ ※ ※


  有志欲修,最怕拖累,拖累不清,就如同身有枷鎖附之,礙手礙腳,永難解脫出苦。


  塵凡之中,就因為有甚多的拖累,所以陷入迷途,無法覺醒。又要富、又要貴,掙扎不已;又想名、又想利,奔波不止;既為兒女,又為子孫,作牛作馬,勞碌不休,割捨不下。且世間俗事,癡癡呆呆,丟不開,去不了,總不想離開迷途,安頓自己。


  迷團塵凡,短暫假戲一場,如不能覺醒,藉假修真,更待何時?輪輪迴迴,總無了時,一旦沉淪,終究落空,悔恨不已,實在可惜!所謂:「萬般皆假,唯道屬真。」此「道」就是能明、能清,能清明己性,覺歸靈真。


  累劫以來,不知被多少繁復的拖累,而流失道修的良機,耽誤了多少的道程,如今大開普度之際,怎可再因循苟且沉落呢?否則歸圓無期矣。


摘錄自
迷途知返,思歸覺路-第十三章 拖累不清,覺路難開

2011年11月5日 星期六

陰險歹毒之社會

  在衛河東岸,有一城樓靠近水邊,題名『度帆』。這座樓朝西,而樓下層的門則是朝東,別成院落,同樓而不相通。


  先前有仆人史錦捷的妻子吊死在這個院子里,所以長久沒有人居住,門也沒有關鎖。


  一次,有一對僮仆婢女不知道這件事,半夜來到這裏幽會。他們聽到門外窸窸窣窣像有人行走,害怕會被看見,故而雙雙伏著不敢亂動。


  過一會從門縫裏偷偷地看過去,竟看見一個吊死鬼走在石階上,對著月亮微微嘆息。兩人大腿發抖,都僵在門內,不敢出去。而門被二人所佔據,鬼也不敢進來。


  相持了好久,有一狗見到鬼而吠叫起來,群狗聽到聲音也聚在一起狂叫。鎮上的人以為有盜賊,爭相點旺燈燭、手持器械前往城樓查看,這時鬼已隱去了,而僮仆的奸情卻是敗露。


  經過此事婢女羞愧不能自容,等到晚上便偷偷到這個院子裏上吊。幸及早被人發現而救活,救活後又偷著一再前去上吊,直到把她退還給她的父母才罷休過來。


  人們也因而領悟鬼不是不敢進入房間,而是用敗露他們的奸情,使她感到羞愧而上吊的方法來尋求替身。


  有人說:「這個女人活著時陰險狡滑,死了還要這様,她的陰魂受沉淪是應當的了。」


※ ※ ※


  世事種種之惡,均起由人心之丕變,不能遵守道德,背理而行,造成不可收拾之地步,也因人心之如此險惡,導致人間悲情之所在,故而惡心之不誅,世間難有溫馨及溫情,亦無有世間之祥和,所以一切之起,都是因人心之詭異而來,實在可怕!


  試想人間多少悲情,為人子女者,心不守孝,棄親、厭親、離親,甚者殺親,不只毀了自己前程,更破壞了倫理道德,試問此等之人其心能不誅嗎?又有世人為了兒女私情不能如意,或以威脅手段,或用恐嚇之方法要對方就範,否則將加害對方性命,試問這又是何等心態?又有世人為人夫者,不顧結髮之情,外結新歡不說,還俟機設法殺害其妻,此等之惡心,違逆人倫,更應誅其心,始可為正也。


  又現代之公務人員、公家機關等之人員,不堅守崗位、腳踏實地的為民服務,只因利益薰心,藉各種違心之手段,強取強求,更不以國家社會為重,違心亂行,不忠不義,在各層面,如今比比可見,令人寒心!又一些黑心商人,為求財利,不擇手段,不顧人身之安危,各種有毒物質,添加到飲料、食品、藥品及其他民生用品上,造成很多無辜之人,無意吃進了大量有毒物質,罹患各種不治之症,此種種昧心之舉,已種下地獄之惡因!


  以上只不過數種之例,在這幾種例子之中,試問因他心之惡,造成了多少人間悲哀之情,所做之人,從不捫心自問,這應該嗎?就因為他們惡心、惡性不改,且無悔意,所以死後當嚴誅其心,以為懲戒也。


  由而可知世人之心,一念能轉於善,無量功德也,如一念心趨於惡,則必造成世間嚴重的悲情,難以挽回,所以盼世人能淡己心,清己心,明己心,安己心,修己心,此愛心秉仁心及慈心,那你之心就無虧落矣,同時亦屬原靈本來之聖心,盼能自勉行之。


摘錄自《閱微草堂筆記》

2011年11月4日 星期五

若無閑事挂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一日,趙州問南泉普愿禪師:「如何是道?」


  南泉云:「平常心是道。」


  趙州問:「如何能達至?」


  南泉云:「欲達至則不能!」


  趙州問:「不欲達至怎知道是道?」


  南泉云:「道不屬知,不屬不知;知是妄覺,不知是無記。若真達不擬之道,猶如太虛廓然洞豁,豈可強加是非也!」


  趙州乃於言下頓悟玄旨,心如朗月。又頌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挂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 ※ ※


  心如有妄,心則失矣,真心難回。真心體用,人人皆有,真心聖凡,本無不同。凡夫妄心識物,不淨本性,因此之故,所以真心無法顯現,如暗中樹影,地中流泉,有而不識耳。聖者則無妄心,心朗暢達,本性光明。凡夫因受妄心所覆,有而不覺,煩惱纏擾。是故,真心於塵勞之中,而不受塵勞所染,如白玉之入泥,不變其色也。


  心妄如何治之?以無心之法治妄心,無心者,心中無物,無心於事,於事無心,自然虛而靈,寂而妙也。然諸多世人對此並無法深入去瞭解,做起來困難處處,但是息妄都是有方法的,首先讓念不起,如有念起,及時覺破,後念不生,生妄可息矣。由而可明雖身處塵勞,如此歷鍊,又何患所有塵勞之常圍繞。然妄者心念之不正所起,故當糾其偏而歸正,久久習明,自能息妄矣。


摘錄自回心思道-第四章 回心息妄歸真

2011年11月2日 星期三

禽獸異於人者,乃禽獸有是非惻隱之心。


  過去有一人曾在友人的菜園裏過夜,聽到窗外有人說道:「風雪這麼大,太冷了,暫時到空屋裏躲一會兒吧。」


  又聽到另一人說:「後牆一半已坍塌了,要是小偷溜進來怎麼辦?我們吃人家的飯,不能不為人家做事。」


  這人以為說話的人大概是守夜的仆人。


  天亮後,他開門一看,地上並沒有人的足迹,只有兩只狗卧在圍牆的缺口下,積雪已埋到牠們的腹部了。


  狗這種動物,不需要鞭打,而守夜報警從不失職,寧願忍飢挨凍而依戀主人不肯他往,天下有很多人,實在連狗都及不上,這個故事足以使人感到羞愧。


※ ※ ※


  八德者-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為人處世,皆宜知之,方是道也。如孝於親,悌於長,忠於國,信於友,禮於眾,義於人,廉於明,恥於身,是其大要。回心八德,以表彰人性之光輝,如不知以八德為重,禽獸不如也。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混沌初演,生靈萬物皆為平等之眾。然因時期變遷,遂各有成敗之不同與智愚之差異。俗云:不知廉恥之生靈,可以「禽獸」二字形容之,亦為最佳之寫照。反觀,萬物之首-人類,可否知廉恥?可有近乎勇者嗎?凡夫俗子,不能三省吾身,而行行復復,時時未定,有如行屍走肉一般,而且不務正事,此人何足稱論之!


  誠如先聖所云:「大丈夫以知恥為之知,不知可謂之不知。」是故,為人者,時時刻刻警惕自己,務必要以三省吾身為之則。今日之所作所為,是否有愧於天?有怍於地?方是光明磊落,俯仰無愧於天地之大丈夫,亦是勇者之風範。恥,乃是要發自於內心之誠,發現自己所行之事,有愧於天地,而無地自容時,可謂「知恥」也。仁人志士,既明恥,還得時時不忘警惕自己,誓不再犯,彷彿律則在心,那就近之勇者了。進一步,行以正,不做無為之事,而行有益於國家、社會之舉,方堪稱之「勇者」也。


  知恥者,將可達於聖賢盡善盡美之境地;而無恥者,一錯再錯,不加思索悔過,為之惡類,實有負天地所賜之軀,而不能善盡其用矣。


轉載

危難迫近

  一天,佛陀在室羅伐城逝多林給孤獨園為四眾弟子宣說佛法,特別為會中的勝光王說了一則故事,希望勝光王等大眾能細心聆聽,時時思惟其中的寓意。


  在很久以前,有個獵人於曠野中被一頭發狂的大象所追逐,獵人驚慌失措地逃命,看到不遠處有一口空井,井邊有一棵大樹,正巧垂著長長的樹根,於是心生一計,奔向井邊,抓住樹根就往井裡跳,才躲過了大象的追逐。


  這時,懸在井中的獵人定下心來,發現自己處於更危急的處境。原來有兩隻一黑一白的老鼠,正在啃齧著樹根,樹根隨時都可能斷裂;而井邊四周又有四條毒蛇,不時地向他吐信,準備伺機攻擊;不但如此,井底還盤踞著一條毒龍,正等著他跌落,一飽口福。


  獵人為了活命,緊抓著樹根不放,沒想到樹根上的蜂窩因晃動而流出五滴蜂蜜,滴在獵人嘴邊。獵人以口舔舐,因貪著蜂蜜的香醇甘美,全然忘記自己的處境,還用力搖晃樹根,希望吃到更多的蜂蜜。這時,受到驚嚇的群蜂傾巢而出,飛來叮螫獵人。不但如此,遼闊的草原突然起火,火勢一發不可收拾,正向這棵樹延燒而來……


  勝光王問佛:「此人因何因緣,貪著少有美味,而受到這麼多的苦難?」


  佛陀告訴會中大眾:「在這個故事中,曠野比喻久遠劫來人們所處的無明長夜,而獵人則代表凡夫眾生,象喻無常,井喻生死,樹根代表人命的脆弱。再者,黑白二鼠象徵晝夜,啃齧樹根代表念頭的生滅;四條毐蛇譬喻地、水、火、風四大;五滴蜂蜜象徵五欲,蜜蜂譬喻邪見,草原之火象徵老、病,毒龍代表死亡。」


  佛陀慈悲地告誡勝光王及大眾,當知生、老、病、死、無常的可怕,切莫放逸懈怠,為財、色、名、食、睡等五欲所奴役。於是佛陀又為大眾說了一首偈語:


  「曠野無明路,人走喻凡夫,大象比無常,井喻生死岸。

   樹根喻於命,二鼠晝夜同,齧根念念衰,四蛇同四大。

   蜜滴喻五欲,蜂螫比邪思,火同於老病,毒龍方死苦。

   智者觀斯事,象可厭生津,五欲心無著,方名解脫人。

   鎮處無明海,常為死王驅,寧知戀聲色,不樂離凡夫。」


  勝光王及與會大眾聽聞佛陀所說的微妙奧義,無上法喜,皆願依照佛陀的教誨,信受奉行。


※ ※ ※


  末法時期,天災人禍不斷,亦人心善良一面逐漸消逝,貪婪迷惑無時的在造惡業,對於基本的人倫綱常道德觀念,已是無法延續的美德。


  世人沈迷久遠劣根性重,可說是堅固無比,常難把心安撫,受一切外在諸相諸境等等事物給影響,一頭栽進這個無邊業海,沉淪於種種欲望不知醒悟。或許世人皆對世間物無法擺脫誘惑,但希望世人能從一切物、一切相去深思有何可得,亦有何能擁有,若用真心去看這世間,那自然一目瞭然,無有牽掛執著。


  如今天時緊急,整個社會共業加速,一個時勢在推動一股氣,如不平息,人心貪婪不斷造作惡業,這股邪氣,一旦沸騰,降災降劫,無以得避生靈塗炭矣。


  但願世人能珍惜當下,齊心向善修道,並代天宣化弘法渡眾,導正世人錯誤的心念舉止,扭轉時下亂象,以期轉化末法災劫,否則悔之晚已!


摘錄自
佛典故事-岸樹井藤

2011年11月1日 星期二

真人真事:被鬼作弄

  這個故事是說在中國的河南省,有一個叫黎丘的小村子,村子附近有個小土丘,這土丘常發生許多奇怪的事情,所以村​​子裡各家父母們總是警告自己的兒女,不准他們靠近小山丘。


  一天,一個少年人就向他的母親追問說:「媽媽,小土丘到底發生過什麼怪事?」


  「這,你不要問。」


  「如果你不告訴我,我只好自己去那兒去看看了。」


  「千萬不可以,那土丘有鬼怪。這種鬼怪喜歡變成人家的孩子,兄弟或姪兒的樣子來作弄人。」


  「有人被作弄過嗎?」

 
  「有啊,在很久很久以前,我們村子裡有一個老人,一天,他到城裡喝酒,直到天色暗了之後,才醉醺醺的走回家。半路上鬼怪裝扮成老人兒子的模樣,上前去扶持老人。老人醉醺醺的,以為是自己的兒子,沒想到卻受到鬼怪的捉弄。」


  「爸爸,你喝醉了。」


  「沒醉,沒醉,誰說我喝醉了。」


  「好,你沒醉。那您走好別摔跤啦。」


  「你看我走得好好的。哎呀,怎麼路上有個洞,摔了一跤,好疼。」


  這老人吃了苦頭,好不容易才從地上爬起來,跌跌撞撞的回到家。


  「他知道被鬼怪作弄了嗎?」少年人問。


  「起先並不知道,這種鬼怪可怕的地方,就是假冒別人的家來來作弄人,所以後來才會發生那麼大的悲劇。第二天,老人酒醒了,非常生氣,他把兒子叫來大罵了一頓。


  「我是你的父親,竟然如此不孝順,你氣死我了。」


  「怎麼回事,怎麼摔成這個樣子。」兒子問。


  「你還好意思問,都怪你。」


  「怪我,爸爸,這話從那兒說起呢? 」


  「不怪你怪誰,昨晚我喝醉了,你不來扶我也罷,竟然還作弄我,你說,你為什麼這樣做? 」


  「爸爸,真是冤枉,昨天我到村子東邊收錢去,那會在路上作弄您呢?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天啊,難道你碰上鬼怪了? 」


  「氣死我了,這鬼怪竟敢這樣作弄我,我非報復不可。 」


  於是老人為找鬼怪報仇又進城喝酒,但沒有喝醉。他朋友見他喝酒不盡興問他怎麼回事,他說:「我是要找鬼怪報仇,前天我喝醉了回去,走到土山上時被鬼怪作弄,我今天要假裝喝醉酒,把鬼怪引出來,然後你看,我把劍都帶來了。 」


  「這不太好吧!太危險了。 」


  「放心,沒問題的,我要走了。 」


  老人在回家的路上,又遇到他的兒子。他上前問道:「爸爸,今天怎麼又喝得這麼醉?我不放心您,所以來接您回家的呀!」


  「你是我兒子,太好了,來,來,來,過來呀!」


  老人拿出劍來往鬼怪身上刺去。


  「哈哈,可惡的鬼怪,總被我除去了。」


  「老人碰到真是鬼怪嗎?」


  「不是啊,那個人真是他的兒子,因為擔心父親又喝醉了,回不了家,又被鬼怪作弄,所以老遠來接父親。」


  「那老人竟把自己的兒子殺死了!」


  「是啊,你說這老人多可憐,兒子多可憐。所以從此以後,大家都不敢再到小山丘去了,免得又被鬼怪作弄了。」


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