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29日 星期一
從八不中觀說起
蓮生/文
我常常說:
「我是學習中觀的。」
中觀有八不中觀,也就是:
不生不滅——明鏡本空,若映物亦幻。
不斷不常——河水長流不斷,但,已不是原來的水。
不一不異——如人之成長,從嬰孩到老人,是不一,也不異。
不來不去——如人生,栩栩如生,但幻生幻滅。
八不中觀的中觀偈:
因緣所生法。
不生亦不滅。
不斷亦不常。
不來亦不去。
不一亦不異。
息滅諸戲論。
敬禮佛所說。
寂靜微妙法。
又:
因緣所生法。
我說即是空。
亦名為假名。
亦即中道義。
我們須明白「空、假、中」的道理,所謂的寂靜微妙,即中觀也。
金剛經有言:
若以色見我。
以音聲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見如來。
但,要如何呢?
答案是:
應觀法界性。
即諸佛法身。
法性非識境。
故彼不能了。
(我盧師尊因了解其中至理,所以一切無所生,無所謂,無所得。只在無所住之中,而生其心而已)
我喜歡的偈是: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
又:
一切無為法。
如虛亦如空。
如如心不動。
萬法在其中。
又:
諸行無常。
觀受是苦。
諸法無我。
湼槃寂靜。
我從這三個偈中,體會到「苦」、「空」、「無常」、「無我」。
而證:
「中觀義」。(法爾本然)
所以:
沒有盧勝彥。
沒有寫書。
沒有畫畫。
沒有修法。
沒有弘法。
沒有真佛宗。
如果聖弟子體會了我所說的,你已圓滿了中觀。
盧勝彥文集第276冊《南山雅舍筆記》從八不中觀說起
2021年11月28日 星期日
2021年11月27日 星期六
辜負佛恩
一日,正值寺中半月布薩,律師正為僧眾在堂中說戒。
拾得驅牛群到法堂前倚門而立,並撫掌笑曰:「悠悠哉!聚得作相,這個如何?」
意思是說:「大家在這裡悠哉悠哉的做表面功夫,有什麼用呢?」
說戒和尚責怪拾得不恭敬,怒斥曰:「下人瘋狂,妨礙我說戒。」
拾得見其瞋心起,即說偈曰:「無瞋即是戒,心淨即出家;我性與汝合,一切法無差。」
戒和尚見拾得嘻皮笑臉,氣得下堂來打拾得,要他驅牛出去。
拾得曰:「我不趕牛了,這群牛,皆大德前生的知事僧,牠們都有法號,不信,且看我叫牠們出來。」
隨即對牛群說:「前生律師弘靖站出來。」即有一白牛作聲而過。
又曰:「前生典座光超出來,」又有一黑牛應聲而出。
拾得又叫:「直歲靖本出來,」又有一牯牛應聲出來。
最後,拾得牽一牛說曰:「前生不持戒,人面而畜心,汝合招此咎,怨恨於何人,佛力雖廣大,汝卻辜佛恩。」
自此,僧眾始知拾得,並非凡間俗子,不再以瘋子看待。
※ ※ ※
學道之人,若五蘊不空,四相不忘,雖然外貌儼然衣寇,看來如真修之狀態,其實內心幾同禽獸。
名利之心不改,是非之心常存,奢華為念,而浪費無程度,只恐衣服,或飲食不及人,不應當得之財物,而望僥倖可獲得,常望所思所為,貪求事物皆能如願,若逢不如意之事,則發生怒氣,又多嗔恚,或貪安閑,不願努力,此種出家之人,是借道靠佛為名,其實行為,只望能安頓其身也。
如此之人,雖說學道,可惜心意未純,只借用假名字為道,心都不在道,依此看來,何不及早還俗歸家,染苦為樂,何必久住玄門,靠道借佛營生,造下無邊罪過哉。故此種之人,不但今生,不能超拔自身,而來世亦決定墜落深淵矣。且今生之福果未得,來世之罪孳早種,為此吾佛奉勸學道之人,不諭在家出家,當要自己省思之也。
2021年11月25日 星期四
望洋興嘆
秋天,雨水遍地。許多河流的水都灌注入黃河中。黃河河面因此變得十分寬闊,水流洶涌,一眼望去,沙洲上的牛馬都分辦不清。
黃河的河神名叫河伯,他因此欣然自得,以為天下之美都聚集於自己一身。他順著水流向東,到了北海,只見海水無邊無際,看不到盡頭。
河伯收起得意的神情,對著海神說:「俗話說『懂得一百條道理,就以為沒人能比得上自己』,這就是說我啊!而且我還聽說有人認為孔子的學問不夠淵博,伯夷的節義不夠高尚,以前我並不相信。如今我看到你這樣無邊無際,要不是親自來到你這裏,那就太危險了,我將會永遠被大方之家所耻笑。」
海神說:「井底之蛙,不可以和他談論大海,這是因為受到空間的局限;夏天的虫子,不可以和他談論冰凍,這是因為受到時間的局限;鄉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談論大道,這是因為受到教養的局限。如今你從河道中出來,看到了大海,才知道自己的淺陋,這樣才可以和你談論大道。」
河伯說:「願聞其詳。」
海神說:「天下之水,沒有比海更大的了。百川歸海,可是海水從不會滿溢出來;海水從底部排泄出去,永遠不停止,可是海水從不會減少。春夏秋冬,水澇乾旱,都不會有什麼變化。大海的容量超過江河,數量不可計算。但我從不因此而自滿。」
河伯問:「為什麼呢?」
海神說:「天地給我形體,陰陽給我生氣,我生存於天地之間,就好像石頭樹木存在於大山上,我以為自己很渺小,又怎麼會自滿呢?四海在天地之間,不就好像蟻穴在大湖裏一樣嗎?中國在四海之內,不就好像小米存在於糧倉一樣嗎?萬物不可勝數,人類只不過是其中之一。九州之地,糧食在這裏生長,車馬在這裏通行,人類在這裏聚集,每個人又只是人類中的員,如果把個人與萬物比較起來,不就好像馬身上的一根毫毛嗎?
五帝所繼承的,三皇所爭奪的,仁人所憂慮的,賢士所操勞的,都不過如此。伯夷通過辭讓博取義名,孔子通過談論顯示淵博。這是他們的自滿與自傲,不就好像你先前在河水暴漲時洋洋自得嗎?」
2021年11月24日 星期三
展露才華必招人嫉
蓮生/文
我讀《龍欽巴全傳》,知道「龍欽巴」四方參學,獲得了「博學」的成就,如同經典說的:
《華嚴經》一一「如欲疾速現證圓滿佛位,須先聞法,廣聞博學,到達聞法大海的彼岸。」
《經莊嚴論》一一「如無通達五明等學,即使是薄伽梵那樣的聖哲,也不能成爲具一切智者。要讓人心悅誠服,化導群迷,自己首先須學好一切知識。」
《集經》一一「常依上師及智者,能生善巧之功德,欲證佛果依善文,功德聖主佛所說。」
又:
《寶聖論》一一「將世間一切事全部捨棄,至一無可捨時,最後所餘者,必是般若無疑,因此,般若最足珍貴,而聞法是般若的基礎,所以聞法又彌足珍貴。」
依經典所言:
「聞法」很重要。
「博學」很重要。
所以「龍欽巴」向所有的大善知識學習。
龍欽巴禮拜的師父有:
紮西仁青阿闍梨。
黎贊貢巴阿闍梨。
確班堅燦阿闍梨。
洛佐丹巴大譯師。
旬努頓珠阿闍梨。
旬努傑波阿闍梨。
噶瑪巴法王。
旺耶阿闍梨。
須色仁波切。
東楚阿闍梨。
江陽巴上師。
索即佳燦上師。
綽巴仁波切。
等等等等。
龍欽巴的師父,共二十多位。
而我的學法與龍欽巴尊者的學法,不相上下。
由於龍欽巴尊者展露了他的才華,因此,有很多學者嫉妒他。
龍欽巴尊者博學及有智慧,有人讚賞,有人懷恨。
他在桑普寺求學,受到人的排斥,他被人從一僧舍,趕到另一僧舍,共有七次之多。大家不喜歡他。
這是:
「井底之蛙,不喜大海。」
「夏蟲怎能語冰。」
「黑雲阻大日。」
龍欽巴被誹謗、被驅逐。(被霸凌)
我讀到此,哈哈哈大笑,原來上下古今都一樣,那些古井之蛙,是見不得人有成就的。
你如果有才華,才一露出,便招來嫉妒。
展露才華,一定要有技巧;展露過多,智者不取。
我盧師尊就是遭遇到這樣的環境,太招人注目了,實在不好、不妙。
「如何才是好?」人問。
我答:「少少露出才是妙,要節制適中。」
詩:
這個世界到處是小蟲
爲何被叮
因爲你的花紅
聖賢此心均相同
因爲崇髙
須躲在深山中隱居
永永
兩極必然不相容
盧勝彥文集237冊《少少心懷》展露才華必招人嫉
2021年11月23日 星期二
仙鶴站睡
古時候,有一個秉性善良的國王。他有很多敵人,特別在漆黑的夜晚,敵人隨時都有可能包圍他的宮殿。
仙鶴擁戴國王,它們生怕國王遭遇不測,對他的安全十分關心。
「我們應該做些什麼呢?」仙鶴們聚集在一起商量說,「那些士兵並不盡忠職守,夜間常打瞌睡;而那幾只狗,白天出外打獵累得要命,也不能過多指望。為了讓國王安心入睡,我們應該起來行動,設法保衛宮殿。」
於是,仙鶴成了國王的義務哨兵。它們把自己分成三群,每一群都有規定的站崗地點,到了約定的時間輪班替換。
皇宮周圍有一大片草原,在這裏值勤的仙鶴最多;另外一些仙鶴負責看守宮殿的進出口;還有一些仙鶴在國王的寢宮裏守夜,在國王睡覺時,它們睜著眼睛在一旁注視著。
「我們站崗時要是困了怎麼辦?」年輕的仙鶴問。
「好說,我有一個百試不爽的高招!」領頭的仙鶴經驗豐富,它獻出了自己的妙策,「站崗時,我們都用腳爪抓住一塊石子,萬一誰忍不住打瞌睡了,石子就會從鬆開的爪子裏掉下來,石子的聲響會讓所有的仙鶴都有所警覺。」
自此以後,仙鶴們每天晚上都在規定的時間、規定的地點進行值勤。它們總是用一只腳站立在哨位上。為了國王的安全,誰都沒有讓石子從自己的腳爪裏掉下來。
仙鶴是這樣地忠於職守,因此,人們又稱它是王鶴或冠鶴。
為了站崗不打瞌睡,只用一只腳站立,另一只腳抓住一塊石子,一旦忍不住打了瞌睡,石子就會從鬆開的腳爪裏掉下來,石子碰撞的聲響就會驚動所有的仙鶴,久而久之,仙鶴就形成了一只腳站立著睡覺的習慣。
這個故事高度讚揚忠於職守的可貴精神。
無論對待學習或工作,都要忠於職守,盡己之所能,踏踏實實、一絲不苟地完成,切不可抱著馬馬虎虎、得過且過、敷衍塞責的態度。只有這樣才能在學習和工作上做出成績來,成為一個有所作為且處處受人歡迎的人。
2021年11月22日 星期一
平常是道
令滔在泐潭那兒學禪已經有了很長一段時間。
一天,泐潭問他:「祖師西來,單傳心印,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對這,你懂嗎?」
令滔說:「我不懂。」
泐潭說:「你沒有出家當和尚之前,在幹什麼?」
令滔說:「牧牛。」
泐潭問:「那時,你是怎麼牧牛的呢?」
令滔說:「早朝騎牛出去,晚後又再騎回來。」
泐潭說:「既然如此,你又怎麼會不懂呢!」
令滔一下子就省悟了。於是寫一頌:「放卻牛繩便出家,剃除鬚髮著袈裟。有人問我西來意,拄杖橫挑囉哩囉。」
※ ※ ※
道也者,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藏一粟。大寰之下無一不是道,就連行、住、坐、臥四威儀中,乃至於吃喝休閒之日常生活中之處處,以及花草樹木之間皆在於道;甚至於大自然界之山川河渠,總依循著道在運作。然而應運在人身及靈性方面,則是取其中庸之道。於人道而論,當發慈悲於心而顯慈憫於身,所謂內外身心合一也!
正所謂道可道,非常道,道之一字原本就看不到邊而摸不著境;雖然看不見又摸不著,但卻又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譬如水與火,如若沒有水又怎能顯出火之熱能;反之,如果沒有火,又怎會知道水的清涼。又如土與樹木花草,若沒有土,這些樹木及花草如何生存下去;反觀如沒有花草樹木,又如何顯現出大地之雄偉,而風光之明媚又怎會知悉?又好比人與萬物之間,如果沒有人如何知道披毛戴角之可憐;反之,若沒有那些動物群又怎麼知道得人身之可貴。綜觀以上種種,便可知曉道也是相對的,然取其中道便是真理,不可過之與不及,才能顯出道的真性。
修道之人須以此研悟,奈何世人對道毫無所知,故而以為道是很深、很難懂的,導致于根本不去接近它、瞭解它。所以,從古至今,真心修道者寥寥無幾。此章乃為道之淺釋,希世人對道應有所正確概念才是。
修道心法衍繹-第一章 道為何物
2021年11月21日 星期日
見色忘義
田無宇看見晏子獨自站在自己的房子裏,有一個婦人從房裏走出來,頭髮花白,穿著平常人穿的青布衣服,裏邊沒有毛皮衣服。
田無宇譏笑晏子說:「從房子裏出來的是什麼人?」
晏子回答說:「是我的妻子。」
田無宇說:「您官在中卿的高位,田地有七十萬畝,為什麼以一個老太婆作為妻子?」
晏子回答說:「我聽說,離棄年老的妻子,就叫做亂;納娶年輕的,叫作淫。況且,看見女色就忘掉道義,身處富貴就丟掉人倫,這就叫違背道德。我難道可以有淫亂的行為、不顧人倫、違背古代流傳下來的道德嗎?」
※ ※ ※
夫婦為人倫之始,成家之端也。易曰: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男與女,男以婚為室,女以嫁為家,男有婚,女有歸,法天地之正紀,乾坤正位,綱常振立,中庸之道可行也。
有等夫妻不念結髮之義,各懷異心,弗顧同牀之情,忘恩背義殊深,夫妻家事相議,和顏悅色,夫待婦如朋,婦事夫如友,一家和諧融融,此正紀也,德之順也。
丈夫者,才智俱備,德行兼優,與妻子和合,如鼓瑟琴,宜爾之室,樂爾妻孥。婦者,服從也,宜養性修身,能勤能儉,任勞任苦,事親至敬,德容言工宜遵,誠為婦女之道也。
夫婦為結髮之義,伉儷情深,同甘共苦,分憂勞苦,認知同命鴛鴦,携手共創家業,芳名永留,淑範長存,相夫教子,不懼風霜,家業如旭日東昇,一家幸福,指日可待。
齊家本為社稷興之基,家家兢兢業業,人人可享太平,各為家業振興,格守聖訓,齊家為本。
2021年11月20日 星期六
為何對眾生有愛
蓮生/文
在「葉子湖」閉關,我常想到一個問題,我的內心有一個秘密,為何對眾生有「愛」?
我曾說過「愛」太複雜,說不清楚的──
在「愛」的另一面:
有刀劍會刺傷人。
會粉碎你的夢想,使心靈的花園荒蕪,讓人的心化為碎片,成了枯木死灰。
會把你釘上十字架,搶天呼地的慘叫,叫你一滴又一滴的血流乾,最後死掉。
會鞭打你,恥笑你,侮辱你,譭謗你,叫你赤身露體,叫全世界的人訕笑你。
會把你的前途變成陡峭難行,或變成懸崖,讓你掉下,或根本沒有了前路。
這些,我明明知道,但是卻無法阻止我對眾生的愛。
只因為「菩薩」有情,要度眾生出苦輪,我是大海中的一滴水,「心、佛、眾生」是一,非二。
我的這種愛,是緣份,也是表現出大自然的天真。
「愛」是大自然永恒的道理。
佛慈悲眾生,所以到娑婆人間度眾生。
菩薩有情,覺悟眾生。這都是「愛」。
愛是無怨無悔的。
我現在終於明白了──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本來就是「共同體」,全是大自然孕育出來的生命,從一生二,二生三,成為無數的生命,這些生命要相互依賴生存。(這是愛的本源)
例如:緣份深的,夫妻、子女、孫子………….。
有緣份的,師徒、朋友、同門………….。
緣份淺的,同船、同車、同機…………..。
無緣份的,陌生人………….。
我終於清楚了,我為何對眾生有愛,原來大自然「長養萬物」就是一種愛,天地日月就是一種愛。
在明白真理的人來說,「度眾生」是永恒不變的菩提。
盧勝彥文集167冊《靜聽心中的絮語》為何對眾生有愛
2021年11月19日 星期五
淚牛跪叩
桓沖帶兵在江陵,就是今天湖北江陵縣鎮守的時候,有一天,剛好軍中有喜事,要殺牛殺豬,大開宴席,招待全體官兵。
桓沖告訴大家:「各位弟兄,今天我們軍中有喜事,為了好好慶祝一番,我特地吩咐廚房,準備好酒好菜,待會兒請大家慢慢享用。
聽了桓沖的話,官兵們高興得又叫又跳,桓沖看大家歡喜的樣子,笑著說:「平常大家太辛苦了,難得有機會輕鬆一下,不妨痛痛快快玩吧!」全體官兵就這樣鬧哄哄的,邊玩耍邊等著享受宴會上的豐盛大餐。
這是廚房師傅大展身手的時候了。於是,師傅親自帶著小徒弟到牛欄裡去牽牛。小徒弟把牛綁在廚房外的一棵樹下,然後就在一旁磨起刀來。那頭就要被殺的牛,一直望著小徒弟磨刀,看著看著,忽然掉起眼淚來了。
小徒弟發現牛哭了,嚇了一大跳,連忙去請師傅過來,師傅看了,也覺得不可思議,哇哇大叫。
師傅的叫聲引得附近的許多軍人都圍過來看,其中有一位軍官覺得好玩兒,便開玩笑的對牛說:「你如果向我下跪,我就請桓將軍不殺你。」
想不到牛聽了以後,居然真的跪下來向軍官叩頭。在場的人都驚訝極了,「如果你想活命的話,就向在場的人一個一個叩拜去。」
牛的眼淚像雨水一般流下來,真的一個一個的拜去。許多人看了,都覺得很不忍心,正在鬧的時候,軍中的總管匆匆忙忙跑來問道:「喂!菜到底準備好了沒有?大家肚子都餓了。」
師傅就把這裡發生的事向總管報告,軍官也向總管請求說:「誒,可不可以不要殺牠呀?」「不殺牠,待會兒宴會要吃什麼呢?」「哎,那換一頭牛好啦。」「這一時之間到那兒去找牛啊?這件事我不能決定,還是去請桓將軍吧!」
總管就帶著軍官去見桓沖,可是桓沖剛好喝醉了酒,正在休息,軍官沒有法子進去報告,而這時候時間已經很晚了,總管著急的催促師傅說:「喂,你再不動手,就要來不及了!」師傅非常猶豫。
總管說:「你不忍心殺牠,換別的牛你就忍心嗎?何況現在到那兒去找另外一頭牛啊?」
不得已之下,廚房師傅只好狠心的把這頭牛殺了。這件事很快的就在軍人中間傳揚開來,因此,菜做好以後,很多人都不忍心吃。
等桓沖酒醒了,發現宴會的氣氛很奇怪,便問周圍的人是怎麼回事,大家才把這件事向他報告。
桓沖聽了心裡難過極了。他叫人用鞭子打了那個軍官五十下,責罰他言而無信,欺騙了那條牛。
※ ※ ※
這一句是專門就物命上來說的。上天有好生之德,而有人卻是心懷殘忍,作出了殘害物命的勾當。要知道殘害物命是惡事裡面最重大的了;而且動機更是出於殘忍的話,那麼這樣的任意所至,就會沒有一絲毫惻隱憐憫之心了!諸善的根本,就在於慈心,而諸惡的根本,則在於殘忍;所以去掉殘忍而存慈心,就是聖賢仙人諸佛菩薩修行的功夫所在啊!
貪生怕死,愛戀自己的親人故舊,知道會疼痛,感覺會痛苦,這些貪戀和感覺,動物和人類是完全一樣的啊!但是人類有智慧,動物缺乏智慧;人類能夠說話,動物無法說話;人類的力量強,動物的力量弱啊!現在看看人們辦一桌食物,不只是殺害一條的物命;例如斑鳩、鴿子、鵪鶉、麻雀,要殺掉十多條的命,才能做出一道肉羹;若是用蚌蛤、蝦子和蜆,做出一道菜或湯來,就要殺死一百多條的命啊!又有愛好美食的人,更是想盡了辦法,生吃活烤、開膛剖肚、剝皮刳殼、極盡殘忍之能事;飽食一頓之後,則是洋洋得意;若是稍微的遲緩待慢,則發脾氣罵廚子;所以只要冷靜的想想,實在是令人驚恐悲悼啊!
經上說:「一切動物沒有不畏懼刀砍杖擊的痛苦,也沒有不愛惜自己的壽命啊!」所以王克殺羊的時候,羊卻奔向王克的客人,向客人跪拜求救;鄒生殺鹿的時候,鹿就跪下來哭泣;又例如沈內翰在江寧做通判的時候,廚子要殺羊,而刀子老是不見;後來才發現,刀子原來是被羊銜走了,而且羊還把刀子藏在牆下面呢!楊傑在做提刑的時候,曾經到阿育王山遊覽,白天睡覺的時候,夢到一百多位婦人來到他的面前,好像在向他訴說什麼;他醒了之後,就秘密的走到廚房察看,才明白原來是蛤蜊托夢向他求救!由此我們可以知道,動物也是如此的愛惜自己的生命,和人類沒有兩樣啊!
而人若是偶然的被湯火燙到,或是被刀針傷到,必定是呼天搶地的哭喊求救;暫時的頭昏眼痛,便嚷著要去看醫生或是買藥,人是如此的愛惜身體,為何對於動物的生命,卻不生憐憫愛惜之心,而任意的殘害他們,不惜跟他們結下怨仇造下殺業呢?唉!在所有的惡業當中,惟有這個是最為慘痛啊!佛菩薩和諸天仙人,都勸戒我們不要殺生;要知道因果報應絲毫不爽,應該設身處地將心比心,及時地猛然省悟;因而在此詳細的說明,不可以宰殺牲禽的種種道理,請求仁人君子,務要遵守力行!
太上感應篇
2021年11月18日 星期四
黃檗禪師傳心法要
(二)無心.忘心.空心
供養十方諸佛,不如供養一無心人不可得。無心者,無一切心也。如如之體,內外如木石,不動不轉。內外如虛空,不塞不礙,無能無所,無方所,無相貌,無得失。趣者不敢入,此法恐落空,無棲泊處,故望崖而退。
(中略)
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雙忘,乃是真法。忘境猶易,忘心至難。人不敢忘心,是恐落空,無撈摸處。不知空本無空,唯一真界耳。
(中略)
凡人皆逐境生心,心隨欣厭。若欲無境,當忘其心;心忘則境空,境空則心滅。不忘心而除境,境不可除,只益紛擾耳。故萬法唯心,心亦不可得,復何求哉?
(中略)
凡人多不肯空心,恐落空。不知自心本空。愚人除事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事。
(中略)
凡人欲修證,但觀五蘊皆空,四大無我,真心無相,不去不來。生時性亦不來,死時性亦不去,湛然圓寂,心境一如。但能如此,直下頓了。
不為三世所拘繫,便出世人也。
( (以上錄自《景德傳燈錄》卷九附錄〈黃檗希運禪師傳心法要〉,《大正藏》五一.二七〇頁下─二七二頁))
你如今一切時中,行住坐臥,但學無心,久久須實得。為你力量小,不能頓超,但得三年五年或十年,須得箇入頭處,自然會去。
(下略)
((以上錄自《傳心法要》,《卍續藏》一一九.八三一頁))
(三)心如日輪在虛空
如今末法,向去多是學禪道者,皆著一切聲色,何不與我心心同虛空去、如枯木石頭去、如寒灰死火去,方有少分相應。
(中略)
你但離却有無諸法,心如日輪,常在虛空,光明自然,不照而照。不是省力底事?到此之時,無棲泊處,即是行諸佛行,便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中略)
若不會此意,縱你學得多知,勤苦修行,草衣木食,不識自心,盡名邪行,定作天魔眷屬。
((以上錄自《傳心法要》,《卍續藏》一一九.八三一頁))
(六)不落階級
問︰「如何得不落階級?」
師云︰「終日喫飯,未曾咬著一粒米;終日行,未曾踏著一片地。與麼時,無人我等相。終日不離一切事,不被諸境惑,方名自在人。念念不見一切相。莫認前後三際,前際無去,今際無住,後際無來。
安然端坐,任運不拘,方名解脫。努力努力,此門中千人萬人,祇得三箇五箇。若不將為事,受殃有日在。故云︰著力今生須了却,誰能累劫受餘殃。」
(以上三則錄自《黃檗禪師宛陵錄》,《卍續藏》一一九.八三八、八四六頁)
2021年11月17日 星期三
淨化心念.守節之志
本道院副院尊觀音菩薩 登台
聖示:忠義之士是在忠於良心、忠於百姓、忠於能為國為民營造福利的君王,而非愚忠於腐敗暴虐的君王。
陳生:賢生恭向恩師頂禮五叩首!
菩薩:賢生免禮!
陳生:佛經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慧能大師告訴我們說:「一切從心做起」,修行不要只看在外表,那就沒有辦法達於究竟了;所以修行人應守之節,就是在淨化心念和濟化眾生,使大家能在心地上不受污穢,絕對不可只在功德名相上下功夫,外表雖穿出家人的衣飾,內心仍執著於凡人的作為,那就失去修行人應守的戒律,也就是失節了。
菩薩:六祖大師曾對眾人說:「一切福祉,都不離開心地。」佛經也說:「眾生的吉凶禍福,都由自己心地所造。」是以,罪和福兩者的運作,所得到的痛苦和快樂,都是由心口意所造成,最後由心地感召而來。
信佛無論是在家或是出家,一定要很虔誠,最重要的是,除了平時能真誠禮佛之外,對於佛菩薩的慈悲精神,要能在日常生活中實踐才是可貴。
陳生:沈道虔從小就富有仁恕心腸,兵荒馬亂之際,遇到窮困也不改變志節,平時以琴書為樂,事奉佛法,施捨舊宅當佛寺。
當戰爭後,遍地飢荒,傾出穀倉之稻穀救濟,並出資供給兄弟親屬生活所需。
在生活困苦的時候,曾經拾取榖穗以維持生活,同來揀拾的人,經常互相爭吵衝突,他出面勸止,並將自己所拾榖穗全部分送給人家,爭吵的人因而受到感動而停止爭吵。冬天沒有棉衣禦寒,富家朋友為他做新衣,並送其金銀,他卻將全部轉送給貧困無依的鄉親。由於沈道虔平素的雅量風範,鄉里的少年,相率來向他學習,個個都有好成就。
菩薩:修行人不但能事佛、奉佛,還能具有佛的仁恕,在平時生活中施展,這就是修行人的守節。修行在於修心,至於用什麼方式修行,可隨緣方便,最重要的是淨化己心及濟化眾生為主要。
諸佛菩薩啟示諸子要「涅而不緇、磨而不磷、威武不屈、貧賤不移」,就是要你們處在當今之世,不為塵凡所習染,在塵而不染塵;不為環境所左右,認準人生的方向;不為情勢所逼迫,有大丈夫的氣節;不為情慾所迷惑,顯妙智慧之照見。
蓮花就是出污泥而不染,才越顯出它的清芳,松柏就是經風雪而更蒼翠,才顯出它的超卓。一個不平凡的人大多是在困逆之環境中成就的,所謂:「家貧出孝子」或「國亂出忠臣」,並非家庭貧寒才有孝子,也非國家動亂才有忠臣,而是在家庭貧寒之中,還能初心不改的孝順親長,才成就孝子之名,在國家動亂之中,更能志節不變的忠貞愛國,才成就忠臣之名。
沒有機會為惡而不去為惡的人,這只是理所當然的事,並不算什麼,就好比說,不會抽菸的人不抽菸,不會打牌的人不打牌,不會跳舞的人不跳舞,不會喝酒的人不喝酒一樣,這都是很平常的事情,真正難得的是,有機會為惡而不為惡的人,有機會貪污而不貪污的人,受到外界很大的誘惑而不動亂者,這才是可貴,乃因非得要有堅定的意志力者,不能為功。
一個人之不能有成就,就是心中沒有主宰,被境所轉,被物所役,在環境變異中,亂了方寸,失去主張,因而受其左右擺弄,終隨波逐浪,同流合污。所以,《菜根譚》曰:「以我轉物者,得固不喜,失亦不憂,大地盡屬逍遙,以物役我者,迷固生嗔,順亦生愛,一毛便生纏縛。」
可。停筆。 吾退!
陳生:謝謝菩薩慈悲!恭送菩薩恩師聖駕五叩首!
節操養正氣-第十三章 淨化心念‧守節之志
2021年11月16日 星期二
空居第一天
蓮生/文
我們曉得,諸天之中,「阿修羅天」在海底居多,「四天王天」在須彌山的半山腰,「忉利天」在須彌山頂,分佈出去,共三十三天,此皆是「地居天」。
再上去的諸天,從「焰摩天」到「色究竟天」,全是以「空」為宮殿而居住,是「空居天」了。
這空居第一天,就是「焰摩天」。
我個人覺得,此焰摩天,默默的存在著,沒有什麼名望,也少人知之,沒有什麼人研究,也少人知道,就算知道也忽略過去。
後來,我發覺,此焰摩天,才是大大的不簡單,此焰摩天有大秘密。
一、此天是音樂天,天樂不絕。
二、此天是快樂天,快樂不絕。
三、此天是知足天,常樂不絕。
●
我在此天,遇一童子,童子身上有金光,童子叫我:「盧師尊!」
我問:
「你怎識我?」
他答:
「我從彩虹山莊來,你是我的師尊啊!」
我摸摸頭,莫名其妙。
他笑著說:
「我原來是彩虹山莊的嬰靈(水子靈),遭父母拋棄未出生的胎靈,居住彩虹山莊之中,後來,全體嬰靈全部皈依盧師尊。」
我問:
「你怎到此?」
他答:
「有一回,偶聽盧師尊說法,提到『無諍』,我那怨尤的心便平息了。再聽盧師尊說法,提到『知足』,我便退居山莊的岩洞之中。」
「你在岩洞中做什麼?」
「就思維『無諍』及『知足』四個字。此時,我靜思的時間多,與嬰靈們喧嘩的時間少了,我安住岩洞,勸其他嬰靈不要有怨尤,勿傷他人。由於知足,便快樂愉悅無盡。我不想過去,也不想未來。」
「後來如何?」
「後來,我發覺身心脫落了,只剩下一點靈光,我在虛空中能朗然安住,竟然出生在『焰摩天』中。」
我問:
「此天如何?」
「唱歌快樂!」
「快樂如何?」
「如童子心。」
童子告訴我:「這空居弟一天的焰摩天,如同極樂世界一般啊!」
我這一聽,驚訝的不得了,焰摩天居然同極樂世界一模一樣,這是我從來沒有想到,出自童子之口,不得不信。
有二偈曰:
自不樂忿諍,勸他令和順,
純善修淨因,得生焰摩天。
慈喜無傷殺,和顏離愛憎,
純善守尸羅,得生焰摩界。
想不到我說「無諍」及「知足」,竟然令一位小小嬰靈聞法而開悟,生到焰摩天宮之中。
而那些在人世間,吵吵鬧鬧的大師、上人、活佛、上師、大善知識、行者,如果還在爭來爭去,吵來吵去,鬧來鬧去,豈不是羞慚而無地自容嗎?
坦白說,我喜歡「焰摩天」。
我「知足」。
我「無諍」。
我又最喜歡天天「快樂」。
「焰摩天」我讚頌之。
盧勝彥文集第191冊《諸天的階梯》空居第一天
2021年11月15日 星期一
田巴與魯仲連
根據《魯連子》和《太平御覽》第四百六十四卷的記載,與田巴同期的徐劫,他有一名弟子名叫魯連,也就是魯仲連。這位年約十二歲的魯連對老師徐劫說:「那位田巴經常發表議論,批評三皇五帝,又經常令人屈服在他的詞鋒之下,不如我去跟他較量,當眾駁斥他,令他以後也啞口無言,好嗎?」
徐劫同意,並為魯連約見田巴;田巴表示:「雖然徐劫的弟子只有十二歲,但既然他是千里之駒,我也願意接見他,跟他議論天下。」
魯連見到田巴後,年紀小小的魯連就對田巴連珠炮發:「聽聞有這樣的一個說法:屋內廳堂上佈滿糞便,不清理妥當,便不要去清除屋外路邊的雜草;戰鬥時,先要閃避抵擋在面前砍下來的刀光劍影,不能分心去修正那些不能射中目標的流矢。明智的人總應該明白先急後緩的道理,急的事情不去應付,緩的事情也不會去關注的!如今楚軍進攻南陽,趙國攻伐高唐,燕國又在聊城圍困著十萬民眾,請問先生你面對戰亂局面,有何解救辦法?」
田巴坦然回應:「無奈何!」
魯連便教訓田巴說:「危機不能安然渡過,死局又不能救活過來,這算是甚麼高明的士人學者呀!對於這樣的局面,我認為應該要罷退楚軍對南陽的進攻,將趙國往高唐的兵力擋回去,又應該不受燕國恃聊城民眾在困的脅逼。天下危機四伏,若只管議論古人,只懂賣弄口才,為辯而辯,令人屈服於辯才之外,這對世局能有甚麼幫助呢?要知道先生你的說話就像深夜裡的貓頭鷹的叫聲,一樣的令人討厭,希望先生你明白這個道理,以少說為妙!」
田巴說:「多謝教誨!」
第二天,田巴見到徐劫,還誇讚他的弟子不止是千里之駒,更是「飛兔」、「騕褭」那類的駿馬;自此以後,便杜口為業,終身不談,不再在稷下講學,也不再跟人辯論,不發一言了!
相反,魯連雖然不任官職,不貪錢財,卻周遊各國,跟王公大臣議論天下事,亦用其伶牙俐齒,解救不少圍城,也點破孟嘗君雖養士,實不好士的門面工夫。看來,魯連的辯才或許真的比田巴好呢!
2021年11月14日 星期日
自己才是毀滅自己的人
佛陀居住在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次提到在家弟子摩訶迦羅。
有一個齋戒日,在家弟子們來寺院受持八關齋戒,他們整夜聽經聽法。天快亮時,有竊賊往精舍逃來,這時摩訶迦羅正在池塘邊洗臉,竊賊把贓物丟在他身邊後,繼續逃跑。失主人贓俱獲,痛打了摩訶迦羅一頓,摩訶迦羅當場活活被打死。
天亮後,有比丘來池塘取水發現屍體,回去報告佛陀,並請示佛陀為什麼這樣一位虔誠、努力求法的信徒會如此冤死。
佛陀對眾人說:「如果從他今世的善行來判斷,他的確不該這麼死於非命。但事實上,他只是在償還過去某一世的惡業而已。那時,他愛上別人的妻子而打死了那位婦人的丈夫,所以才有今世的惡報。」
可見,自己才是毀滅自己的人,就像切割鑽石需用鑽石本身一樣,一個人的缺點才是毀滅自己的利器。
※ ※ ※
人生酬業,故難掌控生死輪迴,自投胎人道就已牽連前世造作種種善惡因,方來到今生承受。此身隨業而來,自與前世造作諸因息息相關,六道眾生皆如是,人生能得福報、富貴,定有前世累積福田,所有的起心動念造作都繫於今生享有,如是前世惡業不斷,起心動念造作都是不仁不義,貪嗔痴慢疑不止,那定墮三途地獄、餓鬼、畜生道中。
今生貧賤富貴,是前因造作成果,那六道眾生必定離不開此定律,人身難得,乃俱備為人條件,前世造作善業善因俱備,無有造何惡業重大因果才得此人身福報,而人非如畜道眾生,造下背離天地良心,念起皆惡行為皆惡,才由其業墮落。
是以凡眾生都是隨業而來,此不是何人判定,也非是誰可主宰,全在於神識中阿賴耶識的作用,惡業墮惡趣,善業隨著善趣去,這些是一定的道理,無有例外。故凡眾生命隨業而來,隨業而去,前世因今生受,今生做來世果,世人能在這有生之年就須深行善道,積種福田,未來必定是享受人天福報。若一生皆不知修善福慧,心念皆是迷惑造業,那未來定是輪轉至惡趣三途矣。
宇宙星河廣佈,南瞻眾生隨著前因前業生此境,對此因緣世人宜明白更要從中了悟,時時存善心,時時行善道,不可放逸身心,讓自身隨業墮落才是。
大話因果業報 第一章 六道輪迴
2021年11月13日 星期六
晏子治東阿
晏子名嬰,萊(山東)之夷維人,為齊國桓子弱之子,以邑為姓。晏子不僅德行出眾,而且智慧過人,但從不追名逐利,也不攀求貴族強權。
在輔佐齊景公時期,有一次,景公派遣晏子管理東阿這個地方,晏子於是受命前往。
不曾想,晏子到東阿治理三年後,竟名聲敗壞,國人皆知。
消息傳到景公耳中時,景公非常不高興,召請晏子回來,當面訓責他說:「寡人以為以先生的才能,治理東阿不在話下,故此派先生前往治理,可如今東阿卻亂得不像樣,您回去好好反省一番,寡人要大大地責罰先生!」
因此,景公還要罷免晏子的職務。
晏子見景公大為不悅,也未做任何解釋,只是作禮謝罪道:「晏嬰知道自己的過錯了,請再給臣一個治理東阿的機會,三年之後,聲譽必致全國,若仍不能治好,臣情願受死。」
齊景公聽了晏子的話,內心也有所不忍,便再次派他治理東阿。
經過了三年,果然,晏子的好名聲響於全國。當晏子前來獻上賦稅簿時,齊景公非常歡喜,親自迎接晏子。
晏子拜見景公後,景公坐下,向晏子致賀並贊賞他說:「先生您將東阿治理得真好啊!」欲獎賞晏子的政績,然而,晏子卻婉然謝絕,不肯接受。
齊景公奇怪,問他為何不接受賞賜,晏子這纔向景公作禮說道:
「以往三年,晏嬰在治理東阿時,開闢交通,修築道路,嚴密地方行政,防遏盜賊,故使淫邪放逸之人厭惡;尚勤尚儉,獎勵勤儉孝弟,處罰偷盜懶惰,於是懶惰成性之人厭惡;判決訟案,不避貴族強權,故強權貴族厭惡;左右之人及近侍者有所請求,合法就答應,違法就拒絕,故左右近侍不悅;事奉貴人時謹守禮節,不越禮犯分,因此也使貴人不悅。」
「如此,淫邪放逸之人,懶惰成性之人,強權貴族此三類人,對晏嬰不滿,毀壞臣的名聲在外;而左右近侍與貴人又在君王朝內敗壞臣的聲譽,故三年來臣弄得惡名昭彰,國人皆知,傳至國君。」
「現今,臣改變了以往的做法,小心地處理。不修道路,延緩建設;不獎勵勤儉孝弟,也不處罰偷盜奸邪;判決訟案,尊重權貴意見。因此,淫邪、懶惰、貴強等人喜悅了,對臣贊譽在外;左右近侍有所請求,一律答應,前來賄賂也不拒絕;加重賦稅卻少納倉庫,媚事君王左右,阿諛權貴。如此,左右與貴人們也歡喜了,在君王朝內稱頌臣,善名美譽便傳於內外。」
「可往昔,晏嬰治理東阿時秉公守禮,救濟貧民,百姓無一受凍挨餓;而今臣之所為,卻使民無積貯,百姓過半食不果腹。原本應受獎賞的做法,君王卻惱怒,欲加嚴懲;現今應被殺頭的作為,您卻親自相迎,向臣道賀。臣實愚昧不明,不能再治東阿,願乞骸骨回歸故里,讓位於賢者,怎敢再接受君王的賞賜啊!」
於是,晏子向齊景公鄭重地拜了兩拜,準備離去。
齊景公聽後頗為震驚,見晏子要走,連忙起身說:「先生您就勉力再治理東阿吧!東阿是先生的東阿,寡人將不再干預了。」
由此,齊景公知道了晏子的賢德,於是重用他來輔佐國家大政,三年後而齊國大興。
2021年11月12日 星期五
一切為「一」
蓮生/文
老子說:
「人能守一,萬事畢!」
孔子說:
「一以貫之。」
佛陀說:
「一乘。」
道家曰:
「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返虛。」
後來,再加一句:
「煉虛返道。」
這也是「一」的道理。
淨土宗的迴向:
「願同念佛者,同生極樂國,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見佛了生死,如佛度一切。」
這是「一」。
全部回到極樂淨土的「一」。
禪宗、淨土宗:
「萬念皈於一念!」
密宗說:
「一味瑜伽。」
基督教說:
「唯一的一神,耶和華上帝。」
密宗有「子母光明會」:
「修煉自己的光明(子光),與宇宙的光明(母光),彼此合一,回歸互融於毘盧遮那的大光明海。」
這全是:
「一」。
●
密教修「加行法」,是密教的「築基」,這一點非常的重要。
基礎愈堅固,將來就愈能成就。
不可小看「加行法」。
「加行法」是基礎法。
「加行法」是一切法之基點。
我們且看:
大禮拜法──
全身投地的禮拜,三步一拜,不管是繞山、繞湖、朝聖地,全在表現虔敬的一心。
冥想本尊在前,一心一意的全身投地的大禮拜。
(降伏自己的傲慢)
大供養法──
以大曼達供養,相當於整個宇宙的七珍八寶供養,以「一」供養「一」。
(降伏自己的私心)
四皈依咒──
南摩佛,南摩法,南摩僧。
南摩古魯貝(皈依金剛上師),南摩不打耶(皈依佛),南摩達摩耶(皈依法),南摩僧伽耶(皈依聖僧)。
(一心皈依金剛上師、佛法僧。其實是一皈依,最後是皈依自性)
大懺悔法──
念誦「金剛心百字明咒」,達萬萬遍。
(消除自己的業障,百字明的法義就是空性,也即是佛性)
這四種法,做愈多愈好,十萬、百萬、千萬…。
●
以上的加行法,是深入提高自己的專注力,以身體、手印、口誦、觀想,達到身、口、意的合一清淨。
精神集中的修行實修,可進入真正無妄念的專注狀態。
全神貫注。
訓練自己分散漂移的念頭,能夠達於:
「一」。
盧勝彥文集249《來自佛國的語言》 一切為「一」
2021年11月11日 星期四
今世孤寡判例
在潭子地區,有一陳姓老婦,年已六十有餘,老年貧困,屋漏又逢連夜雨,其子媳又俱不孝,鮮少回家探視。
陳婦早年守寡,含辛茹苦,養育二子一女長大;可惜,鴉知反哺,羊能跪乳;陳氏二子,卻大失人道,鄰里之間,頗有不齒,為陳婦叫屈;差幸,陳氏女出嫁小康家庭,夫婦兩人尚能稍盡孝道,以慰陳婦於風燭殘年之中。
究其何因?此案乃為本殿所判,按陳婦前身,乃在於道光十三年,陝西人氏,姓鍾名超偉,本乃小康子弟,為人卻好大喜功。
常常處心積慮,圖謀他人,以利自己,而行事、處世,雖不至於罪惡,但卻不知行善,凡有善事上門,無不藉故推拖,事後,並嘲訕熱衷行善者;一則宅心無仁善之念,再則口業甚重。是以故,鄉人咸認為刻薄。
享年四十三,一命歸陰,魂至冥府,移入本殿,冥王按其生前功過,作如下判決:
一、身為人兒,而不知仁善雖無滔天罪惡,但見善而避,則為削福,故判轉人身三世福薄。
二、以言語嘲訕行善之人,口業甚重,乃判轉三世生為女身,以償口語傷人之業。
三、生為女身,口語謗善,則心無仁善,言無好語,判處孤寡,以償果報。
四、雖無仁善心,但一生之中,僅有一善,乃施捨剩菜殘羹於一乞丐夫婦,
故判處轉輪成為親緣,以盡人道之孝,並了因緣。
地府判例述:今世孤寡判例
2021年11月10日 星期三
何名禪定
師示眾云:善知識!何名坐禪?此法門中,無障無礙,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
善知識!何名禪定?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外若著相,內心即亂;外若離相,心即不亂。本性自淨自定,只為見境思境即亂。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真定也。
善知識!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外禪內定,是為禪定。《淨名經》云:即時豁然,還得本心。《菩薩戒經》云:我本性元自清淨。
善知識!於念念中,自見本性清淨,自修自行,自成佛道。然此門坐禪,元不著心,亦不著淨,亦不是不動。若言著心,心元是妄,知心如幻,故無所著也。若言著淨,人性本淨,由妄念故,蓋覆真如;但無妄想,性自清淨。起心著淨,卻生淨妄;妄無處所,著者是妄。淨無形相,卻立淨相,言是工夫。作此見者,障自本性,卻被淨縛。
善知識!若修不動者,但見一切人時,不見人之是非善惡過患,即是自性不動。
善知識!迷人身雖不動,開口便說他人是非長短好惡,與道違背。若著心著淨,卻障道也。
六祖壇經-教授坐禪第四
2021年11月9日 星期二
烏鴉兄弟
烏鴉兄弟同住在一個巢裡。
有一天,巢破了一個洞。哥哥想:弟弟會去修的。弟弟想:哥哥會去修的。結果誰也沒去修。
後來洞越來越大了。哥哥想:這下弟弟一定會去修了,難道巢這麼破,他還能住嗎?
弟弟想:這下哥哥一定會去修了,難道巢這麼破,他還能住嗎?結果還是沒人去修。
一直到了嚴寒的冬天,西北風呼呼地刮著,大雪紛紛飄落。烏鴉兄弟蜷縮在破巢裡,哆嗦地叫著:「冷啊,冷啊!」
哥哥想:這樣冷的天,弟弟一定耐不住,他會去修了。
弟弟想:這樣冷的天,哥哥還耐得住嗎?他一定會去修了。
可是誰也沒有動手,只是把身子蜷縮得更緊些。
風越刮越凶,雪越下越大。結果,巢被吹到地上,烏鴉兄弟都凍僵了。
※ ※ ※
云何末劫?云何末法多災?眾生試看,今下世道多事之秋,國際間紛紛擾擾,卻假仁假義倡言地球一村,竟是難脫人心最脆弱之私欲!雖然先進文明者倡言仁憫、人權、護生愛動物。但是利益當頭,仁義放兩邊!
尤其各強權中,政治利益充斥私心,際此,則一切仁憫慈愛悉皆是假!故此末劫之時,災禍頻仍,雖有部分是天時應運所致,但絕大部分由人自造,乃肇牽引禍端之動能!總歸一句,人心不善,點滴積累,則其動能浩瀚未可測知,則天運災劫之應運,不想可知!
此亦各大正教、諸天佛聖,莫不諄諄教化,應緣示現,希冀挽既倒之狂瀾,並盼各道場賢達作中流之砥柱!吾至希眾生切莫以為一己之私行不善心,以為難以撼動泰山,但人人悉皆如此,蝴蝶效應恐使山河變色、寰宇淪沉!欲禦浩劫,由己作起!眾生勉之。
拱衡雜誌第284期
2021年11月8日 星期一
心中的空白
蓮生/文
(一)
我升上天界,周遊於三十三天。
我升上天界的最高境界「非想非非想處天」。
我再升上四聖界。
我領悟到「心中的空白」。……
那種境界,並非是完全的沉寂,也不是完全的清淡,沒有空間與時間的感受,沒有潛沉的色香,沒有溫柔流傳,更不是萬紫千紅及五光十色,亦非恬淡及閒適,那種境界,我無以名之,就叫「心中的空白」。
將來,我要到何種境界?
天上界。
羅漢。
緣覺。
菩薩。
佛。
我根本從來不去想,也從來不起分別,祇因我「心中空白」故!
(二)
我承認自己有無數的缺點,好像也有一丁點的優點。在我的外表來說,我沒有感覺到自己的漂亮,但在精神上來說,內在是煥發的,身體是健康的,一切均是愉悅的。
這是個人觀感。
但,當我達到「虛靜」的生命之時,我內在的生命出現,我亦驚訝自己「心中的空白」,且聽我如此剖白:
在我的內心沒有「善惡」。
在我的內心沒有「是非」。
在我的內心沒有「美醜」。
在我的內心沒有「香臭」。
在我的內心沒有「尊卑」。
在我的內心沒有「大小」。
…………………………。
我這「心中的空白」,令很多很多的人驚訝,我常常如此說:「在沒有地球以前,在沒有人類以前,什麼是『善惡』、『是非』、『美醜』、『香臭』、『尊卑』、『大小』,……。」
請仔細的思量。
就因為我領悟到「空白」。
我超越了無形的界限,我懂得融合宇宙意識,我完全體會自然的道,我穿越了倫常規範,我的身心完全是自由自在的,沒有一事一物可以束縛住我,「我」成了超常的一種存在。
這就是「無形之通」吧!
在我的思想之中,「善惡」、「是非」、「美醜」、「香臭」、「尊卑」、「大小」……。根本是沒有界限的,沒有固定的標準,全是一種概念,其判斷是因有了比較才產生的。
而我,既然明白「空白」,就沒有「比較」。
我學會不要「領先」,也學會不要「創新」,學會不要「執著」,學會不要「比較」。………………
我祇要「永遠流動」,因為那就是「無限」。
我不限制自己,也不去限制別人。
萬事萬物都不是我的,不去勉強求得。
我的能力很有限,但我的意念是無限,完全看「任運」。
我不會留在一個「點」上。
我毫無「功德」,因為我明白,功業的成就,完全是一種自然的現象,就像鳥會翔空,魚會游水,地球會自行轉動。一切「功業的成就」,也是如此才會成功的,而其實什麼叫著「成功」呢?
「成功」豈不是「失敗」嗎?
在我「無為者」的眼中,並無所謂的「成功」,並無所謂的「失敗」,「成功」與「失敗」也是因為「比較」才產生的啊!
這是「內心中的空白」領悟。
﹙三﹚
由於「心中的空白」。
所以思想「無限」。
我的大小思想觀念,曾寫一實例,這是我與「蓮花忠恥上師」的對答:
「你知道什麼最『大』嗎?」我問。
「在馬來西亞,二、三萬人的大法會,已經很『大』了,不得了啦!」
「這我知道,我問的是大小的真義。」
「師尊有何開示?」蓮花忠恥上師問。
「我現在有十五萬弟子,算不算大?」
「算大。」
「假如增加到五十萬弟子,算不算大?」
「更大。」
「再假如增加到一百萬弟子的時候,算不算大?」
「那更不得了啦!」
「好了,假如我這一百萬的弟子,同日本東京市的人口相比,算是大,算是小?」「這……這……又小了。」
「哈哈!所以我今天要告訴你,『大』與『小』,實無定論,沒有標準衡量。
﹙四﹚
由於以上的實例,我們明白「善惡」、「是非」、「美醜」、「香臭」、「尊卑」、「大小」。……均是沒有定論的。
「成功」沒有定論。「失敗」沒有定論。「得失」沒有定論。
「天堂」的界限是什麼?
「地獄」的界限是什麼?
有形與無形的界限是什麼?
我的思想,如同火花一閃,也許是炫目亮麗,也許是淡淡的溫度,有愛有熱,也有品味,令人心動,是完整的包含。然而,是因為「空白」,才會有「完整」。
沒有「空白」就不會有「完整」。
盧勝彥文集第74冊《無形之通》心中的空白
2021年11月7日 星期日
鉛筆的啟示
鉛筆製造者對鉛筆說:「有五件事,在我送你到世界之前,你一定要記得,只要你牢牢記住這些提醒,你會成為全世界最棒的鉛筆。」
第一點:你將會完成許多很棒的工作,只要你願意將自己交在一個人的手中。
第二點:隨著時間的過去,你會經歷一次又一次的刀削與刻痕,如果你想成為一支更棒的鉛筆,這是絕對必要的過程!
第三點:製造者給了你修改任何你所犯錯誤的能力。
第四點:你所擁有最重要的部份,是在你的裡面而不是外面。
第五點:不論你的處境如何,你一定要持續不斷的寫字。即使在艱困的環境,你仍要盡力留下清楚而明瞭的字跡。
鉛筆明白製作人的提醒,它被放進了鉛筆盒裡,滿懷期待的進入這世界。
現在把鉛筆換成你自己!
只要你記得這些提醒,你會成為全世界最棒的人!
第一點:你有能力完成許多很棒的事,只要你願意讓你自己接受引導與扶持,並且願意讓更多人從你所擁有的才能獲得幫助。
第二點:歲月會在你的身上留下尖銳的考驗,困難會磨鍊你的韌度,這是創造者使你成為強者的必經路程。
第三點:你一定會犯錯!但上帝賜你有能力去改過與修正錯誤。
第四點:你生命中最重要的部份是在你的心裡面。
第五點:凡走過必留下痕跡,不論你的處境如何,總要盡力留下你美好,可以服事別人的足跡
每個人都像一支鉛筆…我們受造,是有一個獨特而美好的目的。
每天記住這些要點,你的生命就能成為祝福別人的泉源!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