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奕尚禪師從禪房出來就聽到陣陣悠揚的鍾聲,禪師立刻被那種與眾不同的鍾聲吸引了,他仔細聆聽,神態極其專注。
鍾聲停了以後,他向侍者詢問道:「今天早上敲鍾的人是誰?」
侍者回答道:「他是新來的,才來沒幾天。」
奕尚禪師說:「你去把他找來,我有話要問他。」
那個新來的小和尚來了,奕尚禪師問道:「今天早上你敲鍾的時候是什麼樣的心情呢?」
小和尚回答道:「沒有什麼特別的心情,只為敲鍾而敲鍾而已。」
奕尚禪師道:「我看不是這樣的,敲鍾的時候你一定是想著什麼,否則,你不會敲出這樣的鍾聲的。我仔細聽過了,今天的鍾聲格外響亮,只有真心向佛的人才能敲出這樣的聲音。」
小和尚想了想,然後說道:「我沒有刻意要想著什麼,在我還沒有出家以前,我的老師告訴我說:‘做什麼事都要用心,打鍾的時候想到的只能是鍾,因為鍾即是佛,只有虔誠、齋戒、敬鍾如佛,才配去敲鍾。’」
奕尚禪師面露喜色,並訓誡道:「終生處萬事,勿忘今朝心。如果你以後做任何事也是這樣,保持今早敲鍾的心,精進不懈,前途一定不可限量。」
這位小和尚從此事事恭謹,無論做什麼事都牢記禪師的教誨,保持敲鍾的心,終於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就是後來的悟由禪師。
「聞鐘聲,煩惱輕,智慧長,菩提增。」
※ ※ ※
精進修持者,在於修身持道者,欲離脫紅塵苦難禍劫之途。故修持者,應即刻正心意誠,夙夜匪懈,精進修持,以期登道成道。詩云:光陰易逝不長留,只見年年水東流。不信試把青菱照,昔日紅顏今白頭。故蒞道場之所,能知迅速修持者,是乃登道成道之基礎也,其意誠心正,乃其必要修條是也。
所謂心正,其身也正,所行之事亦正;其心邪,其身亦邪,其所行之事亦邪,故此心不可不正;此意不可不誠。然修持之精進乃在於有正心意誠,其所謂:「仙佛聖賢只此心,何須泥塑與裝金,世間點燭燒香者,笑倒慈悲觀世音。」由此可知,其正心意誠之要,無正心意誠,何以拜聖佛,何以邀福澤。
故正心意誠乃精進之引導,更必須以道教之信修三德修之,始能更加精進。何謂信修三德,其心德、口德、身德是也;心德者:教敬父母、遵聖訓、心地善、見苦救、戒貪賭、離好淫、親友義、行正事。口德者:開口有利他人、講說因果、警惡揚善、解經典以勸世人。身德者:行道務本,和平言行兼顧,融和處事;無爭、無惡、無嗔、無怒是精進信修三德之應遵循者。切莫口言修持,而不能履行正道,更無法修持正心。是所謂:「妄念一生神即遷,神遷六賊亂心田。心田一亂身無主,六道輪迴在眼前。」故身處道場,必知修持,更須精進免墮惡處,乃蒞道場之目標是也。
善道薪傳 述精進修持
2014年1月29日 星期三
有空就見見
小陳的一個事業有成退休的扶輪社社友生病了,小陳去探望他。
到了醫院,那個長輩身邊沒有半個親人相伴,只有一個女看護看著電視。
那個前輩惺忪的睜開雙眼,看到小陳,緊緊握住他的手,輕喚他。在聊天的過程當中,頗有感觸,流下眼淚。
前輩告訴小陳:
我年輕的時候,總以為自己為了家人在打拼,努力工作賺錢,也曾經以工作當成藉口,花天酒地。等到我老了回頭想,其實那時候,都是為了自己!為了面子、為了尊嚴、為了享受、為了爽!
小孩子的學校活動,我沒參加過;反而帶著酒店小姐去環遊世界……他們的寒暑假、假日多半都是他們的母親去安排。
小孩子來找我聊天問問題,我心裡頭嫌煩,多半只是應付應付,久了,他們也不來煩我。
如今,我很想有人陪我講話,但他們都各有自己的事情在忙,就像我過去敷衍他們的方式回應我。
我隔壁床的老人,前兩天死在病床上,我回頭想想我的一生,說真的有點不甘願!我老婆在年輕貌美的時候,我沒有珍惜她、陪伴她、跟她到處去玩,這兩年她比我先走,我才明白自己有多愛她。
我玩遍台灣的大酒家,內心還是很空虛。我家裡一堆古董字畫,現在不知道那些東西能幹嘛?我的牆上掛滿了跟大老闆的合照,如今呢?還是橋歸橋、路歸路。還有一張我跟兩百多斤旗魚的合照,我多希望那張是全家福!
我的父母親在我奮鬥的時候,走了!我老婆在我想要享受人生的時候,走了!我的小孩在我生病的時候,幫我請了看護,偶爾來看我……,我看到你,實在覺得很溫暖!我記得我退休的時候,跟一個鬥了一輩子敵對派系的對手說:「我們告別式見!」,我現在多麼希望當時是跟他說:「有空來泡茶!」
你才五十出頭,還年輕,趁還可以的時候,多付出一點!
你給別人多少時間,未來人家才可能會給你多少時間!
你對人付出多少關心,未來才有人會給你多少關心!
不要像我今天,看起來很風光,住明水路,開賓士,一切不僅無法重頭來過,我心愛的人都已經遠去、不在身邊!……」
小陳想起自己的小孩,整天要自己一起去寫生、爬山,老婆整天要自己陪著回娘家走走看看,原來那些覺得無奈又累的事情,竟是扶輪社前輩所求不得的珍寶!
「我們告別式見」……
真是一句玩笑話嗎?多少人現實中不正是只有在「告別式」才會團聚或碰面嗎?不只是家人,朋友也是一樣:有空就見見,不要告別式見!
※ ※ ※
親情在每個人生中都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爾能在云云眾生之中成為家人更屬不易,有者因善緣而聚,有者因了斷惡緣而聚,須知沒有因果不會成為家人,而現今眾生親情觀念較為薄弱,實在甚為可惜!
「倫理」也者,其為人之本與,而時下眾生總是向外追求、攀緣,損失的卻是為人的根本,況且失去的親情是再多的代價也換不回來的。這道理人人都懂,若是等到親人離開才覺悟,那就太遲了,思悟之!
到了醫院,那個長輩身邊沒有半個親人相伴,只有一個女看護看著電視。
那個前輩惺忪的睜開雙眼,看到小陳,緊緊握住他的手,輕喚他。在聊天的過程當中,頗有感觸,流下眼淚。
前輩告訴小陳:
我年輕的時候,總以為自己為了家人在打拼,努力工作賺錢,也曾經以工作當成藉口,花天酒地。等到我老了回頭想,其實那時候,都是為了自己!為了面子、為了尊嚴、為了享受、為了爽!
小孩子的學校活動,我沒參加過;反而帶著酒店小姐去環遊世界……他們的寒暑假、假日多半都是他們的母親去安排。
小孩子來找我聊天問問題,我心裡頭嫌煩,多半只是應付應付,久了,他們也不來煩我。
如今,我很想有人陪我講話,但他們都各有自己的事情在忙,就像我過去敷衍他們的方式回應我。
我隔壁床的老人,前兩天死在病床上,我回頭想想我的一生,說真的有點不甘願!我老婆在年輕貌美的時候,我沒有珍惜她、陪伴她、跟她到處去玩,這兩年她比我先走,我才明白自己有多愛她。
我玩遍台灣的大酒家,內心還是很空虛。我家裡一堆古董字畫,現在不知道那些東西能幹嘛?我的牆上掛滿了跟大老闆的合照,如今呢?還是橋歸橋、路歸路。還有一張我跟兩百多斤旗魚的合照,我多希望那張是全家福!
我的父母親在我奮鬥的時候,走了!我老婆在我想要享受人生的時候,走了!我的小孩在我生病的時候,幫我請了看護,偶爾來看我……,我看到你,實在覺得很溫暖!我記得我退休的時候,跟一個鬥了一輩子敵對派系的對手說:「我們告別式見!」,我現在多麼希望當時是跟他說:「有空來泡茶!」
你才五十出頭,還年輕,趁還可以的時候,多付出一點!
你給別人多少時間,未來人家才可能會給你多少時間!
你對人付出多少關心,未來才有人會給你多少關心!
不要像我今天,看起來很風光,住明水路,開賓士,一切不僅無法重頭來過,我心愛的人都已經遠去、不在身邊!……」
小陳想起自己的小孩,整天要自己一起去寫生、爬山,老婆整天要自己陪著回娘家走走看看,原來那些覺得無奈又累的事情,竟是扶輪社前輩所求不得的珍寶!
「我們告別式見」……
真是一句玩笑話嗎?多少人現實中不正是只有在「告別式」才會團聚或碰面嗎?不只是家人,朋友也是一樣:有空就見見,不要告別式見!
※ ※ ※
親情在每個人生中都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爾能在云云眾生之中成為家人更屬不易,有者因善緣而聚,有者因了斷惡緣而聚,須知沒有因果不會成為家人,而現今眾生親情觀念較為薄弱,實在甚為可惜!
「倫理」也者,其為人之本與,而時下眾生總是向外追求、攀緣,損失的卻是為人的根本,況且失去的親情是再多的代價也換不回來的。這道理人人都懂,若是等到親人離開才覺悟,那就太遲了,思悟之!
神行至天門
蓮生/文
在「葉子湖」三昧中──
神行至一光燦亮麗的天門,天門守將現身,問我:「來的是什麼人?」
我反問:「此何境界?」
「普香世界。」守將回答。
我問:「我可以進去普香世界嗎?」
守將說:「你回答我三個問題,你答對了,便可進去。」
我說:「你問吧!」
「有一寶藏,全國人民搬運七年也搬運不盡,你有何功德,比這福還大?」
我答:「皈依佛法僧功德,比這福德大千萬倍。」
守將再問:「若天福享盡之後,五衰相現,你有何福德可避五衰相現?」
我答:「守戒得身清淨、口清淨、意清淨,五衰相現則不生也。不只不生,轉墮為升,升到最高天。」
守將三問:「阿羅漢有神通,能見一切不可見世界,唯佛的世界不能知之,你有何能?能見佛的世界?」
我答:「一般諸天,只能看下,不能看上,唯我無念是正覺佛寶,有而非有,空亦非空,自然任運,窮豎三際,橫遍十方,自性是佛,一切無礙。」
守將一聽,肅然起敬,合掌恭送我入「普香世界」,原來「普香世界」全是候補佛的境界,已是等覺世界,等於是佛了。
我在這裡,補充說明,天門也非天門,守將也非守將,並無此色法,只因度眾生,神行略表色法,為有緣弟子講講差別現象,「普香世界」功德是無盡的,豈有表相。
盧勝彥文集175冊《天涯一遊僧》神行至天門
在「葉子湖」三昧中──
神行至一光燦亮麗的天門,天門守將現身,問我:「來的是什麼人?」
我反問:「此何境界?」
「普香世界。」守將回答。
我問:「我可以進去普香世界嗎?」
守將說:「你回答我三個問題,你答對了,便可進去。」
我說:「你問吧!」
「有一寶藏,全國人民搬運七年也搬運不盡,你有何功德,比這福還大?」
我答:「皈依佛法僧功德,比這福德大千萬倍。」
守將再問:「若天福享盡之後,五衰相現,你有何福德可避五衰相現?」
我答:「守戒得身清淨、口清淨、意清淨,五衰相現則不生也。不只不生,轉墮為升,升到最高天。」
守將三問:「阿羅漢有神通,能見一切不可見世界,唯佛的世界不能知之,你有何能?能見佛的世界?」
我答:「一般諸天,只能看下,不能看上,唯我無念是正覺佛寶,有而非有,空亦非空,自然任運,窮豎三際,橫遍十方,自性是佛,一切無礙。」
守將一聽,肅然起敬,合掌恭送我入「普香世界」,原來「普香世界」全是候補佛的境界,已是等覺世界,等於是佛了。
我在這裡,補充說明,天門也非天門,守將也非守將,並無此色法,只因度眾生,神行略表色法,為有緣弟子講講差別現象,「普香世界」功德是無盡的,豈有表相。
盧勝彥文集175冊《天涯一遊僧》神行至天門
2014年1月27日 星期一
內心之穢
巴札巴生於馬尼達拉的一個婆羅門富有家庭,生活豪華。
有一天,他的親友都到河邊沐浴齋戒,只有巴札巴留在家裏。有一位博學實修的瑜伽士前來,向他乞食。
「真髒!你多不乾淨!不要站在我門前,把我的房子弄臭。」巴札巴非常不滿的說:「我的親友們回來看到會責怪我的。」
「什麼是不乾淨呢?」婆羅門不經意的說。
「你不洗澡,衣衫破舊,以人頭骨作碗來飲食,食人家剩餘的殘羮,你這種人屬於賤民,不乾淨的人。你趕快走吧!」巴札巴不屑的說。
「這不是不乾淨。」婆羅門回答:「身、口、意造作惡業才是不乾淨。沐浴、洗淨身體卻不能洗淨心靈的垢染,只有接受上師的教誡,才能把染髒了的心靈,回復本來清淨。看你可不可以做到呢?」
婆羅門接著說了一偈:
「菩薩大乘為最勝,國皇婆羅門也不如。
傳承上師之教誡最殊妙,
洗滌身、口、意諸惡念最潔淨,
沐浴洗身何能比?
無慾念最勝法器,
無執著最善妙食,
三白食物何能比。」(三白食物是牛奶、奶油和乳酪)
巴札巴聽取瑜伽士的話,恍然大悟,生起信心,便向瑜伽士禮請法教。
瑜伽士回答:「如果你佈施我食物,我就教你。」
巴札巴說道:「如果你在這裡傳我佛法,我的家人朋友都是沒有信心的,您住在哪裡,我去您那裡學法。」
瑜伽士回答:「我住在屍陀林中,你必需帶酒和豬肉來。」
巴札巴說:「身為婆羅門是連酒和豬肉都不能說出口的,怎麼能攜帶酒和豬肉呢?」
瑜伽士說:「如果你想得到我的教授,就必須帶酒和豬肉來。」
巴札巴就說:「白天不方便,我將晚上來。」
巴札巴就更換了衣服,來到了市集買了酒和豬肉,來到屍陀林中供養瑜伽士。瑜伽士自己享用著,之後他也給予了婆羅門頗瓦的加持灌頂。並且叫婆羅門先獻了一個曼陀羅,才授頗瓦灌頂。
瑜伽士為了根除巴札巴固有的執著和我慢等習氣。首先要他清理茅廁,以行動象徵消除種姓階級的正見。又讓他洗擦地面,以行動象徵佛的正行表現;擦淨地面的顏色就是禪修生起正定的徵兆。
跟著上師詳細的為他開示佛的正法見地,這三種身教也徵兆著究竟的行、見、定都是合一不二,表裏如一的。
巴札巴了知上師的教誡,明白萬法和現象的種種皆是無常幻化,從心反映的。以往所知所聞皆是不實際的錯誤人我執著,要遠離種姓階級的妄想我見;拋棄一切對享樂的假象,和傲慢思惟。依著上師的引導,專心禪修六年,得大手印成就。
瑜伽士巴札巴的聲名傳遍了四方,利益了無量眾生,最後攜帶了五百弟子即身前往卡雀空行淨土。
※ ※ ※
藏污納垢乃人生活之忌諱,因其乃導致人致病之根源,久久必受其害也,這都是易懂之常理也。
然人自生以來,亦同樣的在塵凡中打滾,本心難免受到不良之影響而造成內心之污穢,如不知、或無法懂得及時清除,當然在吾人內心亦會受到腐蛀而受害也,然存於內心中之污穢,不速加以清理,其嚴重性更是可怕,因這種無形隱藏之殺手,是吾人修道以及己身性靈的致命傷,不得不知。
故而盼世人當能以明理、明道之法,清除己身內心之穢,求得光明。
禪化闡道篇第一輯 除穢己心
有一天,他的親友都到河邊沐浴齋戒,只有巴札巴留在家裏。有一位博學實修的瑜伽士前來,向他乞食。
「真髒!你多不乾淨!不要站在我門前,把我的房子弄臭。」巴札巴非常不滿的說:「我的親友們回來看到會責怪我的。」
「什麼是不乾淨呢?」婆羅門不經意的說。
「你不洗澡,衣衫破舊,以人頭骨作碗來飲食,食人家剩餘的殘羮,你這種人屬於賤民,不乾淨的人。你趕快走吧!」巴札巴不屑的說。
「這不是不乾淨。」婆羅門回答:「身、口、意造作惡業才是不乾淨。沐浴、洗淨身體卻不能洗淨心靈的垢染,只有接受上師的教誡,才能把染髒了的心靈,回復本來清淨。看你可不可以做到呢?」
婆羅門接著說了一偈:
「菩薩大乘為最勝,國皇婆羅門也不如。
傳承上師之教誡最殊妙,
洗滌身、口、意諸惡念最潔淨,
沐浴洗身何能比?
無慾念最勝法器,
無執著最善妙食,
三白食物何能比。」(三白食物是牛奶、奶油和乳酪)
巴札巴聽取瑜伽士的話,恍然大悟,生起信心,便向瑜伽士禮請法教。
瑜伽士回答:「如果你佈施我食物,我就教你。」
巴札巴說道:「如果你在這裡傳我佛法,我的家人朋友都是沒有信心的,您住在哪裡,我去您那裡學法。」
瑜伽士回答:「我住在屍陀林中,你必需帶酒和豬肉來。」
巴札巴說:「身為婆羅門是連酒和豬肉都不能說出口的,怎麼能攜帶酒和豬肉呢?」
瑜伽士說:「如果你想得到我的教授,就必須帶酒和豬肉來。」
巴札巴就說:「白天不方便,我將晚上來。」
巴札巴就更換了衣服,來到了市集買了酒和豬肉,來到屍陀林中供養瑜伽士。瑜伽士自己享用著,之後他也給予了婆羅門頗瓦的加持灌頂。並且叫婆羅門先獻了一個曼陀羅,才授頗瓦灌頂。
瑜伽士為了根除巴札巴固有的執著和我慢等習氣。首先要他清理茅廁,以行動象徵消除種姓階級的正見。又讓他洗擦地面,以行動象徵佛的正行表現;擦淨地面的顏色就是禪修生起正定的徵兆。
跟著上師詳細的為他開示佛的正法見地,這三種身教也徵兆著究竟的行、見、定都是合一不二,表裏如一的。
巴札巴了知上師的教誡,明白萬法和現象的種種皆是無常幻化,從心反映的。以往所知所聞皆是不實際的錯誤人我執著,要遠離種姓階級的妄想我見;拋棄一切對享樂的假象,和傲慢思惟。依著上師的引導,專心禪修六年,得大手印成就。
瑜伽士巴札巴的聲名傳遍了四方,利益了無量眾生,最後攜帶了五百弟子即身前往卡雀空行淨土。
※ ※ ※
藏污納垢乃人生活之忌諱,因其乃導致人致病之根源,久久必受其害也,這都是易懂之常理也。
然人自生以來,亦同樣的在塵凡中打滾,本心難免受到不良之影響而造成內心之污穢,如不知、或無法懂得及時清除,當然在吾人內心亦會受到腐蛀而受害也,然存於內心中之污穢,不速加以清理,其嚴重性更是可怕,因這種無形隱藏之殺手,是吾人修道以及己身性靈的致命傷,不得不知。
故而盼世人當能以明理、明道之法,清除己身內心之穢,求得光明。
禪化闡道篇第一輯 除穢己心
春意心懷
一個醜女因為長相醜陋,心生自卑,總是羞於見人。
一位化緣的禪師得知後,便帶著醜女來到寺院一棵花樹下,準備開導她。
當時正是嚴寒的冬天,那棵花樹光禿禿的,形狀相當奇醜。
禪師問:「這棵花樹醜陋嗎?」
醜女說:「這棵花樹醜陋難看。」
禪師說:「它儘管醜陋無比,然而它面對著天、面對著地,一點也不自卑,它是世上獨一無二的一棵花樹。」
醜女說:「師父,它是一棵花樹,儘管醜陋,但它並沒有自尊心,就無所謂自卑;而我是一個大活人,我相貌醜陋不堪,我有自尊心,我為自己醜陋的外表感到自卑。」
禪師說:「每個有生命的東西都有自尊心,這一棵花樹同樣也有自尊心;為何它不會自卑呢?再過三個月,你再到這裡與我一同來觀看它,就會明白了。」
過了三個月,醜女與禪師又來到那棵花樹下。此時春暖花開,花樹綠葉成蔭,生機勃勃;鮮花盛開,周圍都是芳香無比。
禪師笑容滿面道:「這棵花樹現在美好嗎?」
醜女心花怒放答:「這棵花樹真是美好無比。」
禪師問:「你現在明白它為何不自卑,為何會這樣絢麗美好嗎?」
醜女說:「它身心都具有頑強的生命力,一到春天,就會生長綠色的葉子,就能開出美麗芳香的花朵,才這樣絢麗美好。」
禪師說:「這棵花樹,到了秋天,它還會結出美妙的果實。一個人的心靈,如果能夠滿懷著美好的希望;他也能生長綠色之葉,開出芳香之花,結成美妙之果,他的生命也會是美麗無比的呀!」
醜女幡然明悟,從此不再自卑,最終成了一個非常優秀的女孩。
生有希望之綠葉,心開美好之花,身結美好之果,必成美好之人生!
※ ※ ※
春天一到,萬象更新,世人能在這春意暖香之期,也能看看己心,讓其能活躍起來,讓其能春風起來,改變整個人生活、思想、修持的理念,使自己能真正的欣意起來。
春天之氣是祥和的,萬物滋長萌生,欣欣向榮,如果一個人的心懷也能如春般的春意盎然,那你的胸懷亦必隨著改變,沾喜著暖意,也會因而突破人生的思維,進而拓展自身美好的將來。
倘若你是修者,能有春意之心懷,必能更加和善、慈悲的來面對你生活的一切。故春意心懷是一切的希望,亦是藉以改變的指標,勉行之。
禪化闡道篇第四輯 春意心懷
一位化緣的禪師得知後,便帶著醜女來到寺院一棵花樹下,準備開導她。
當時正是嚴寒的冬天,那棵花樹光禿禿的,形狀相當奇醜。
禪師問:「這棵花樹醜陋嗎?」
醜女說:「這棵花樹醜陋難看。」
禪師說:「它儘管醜陋無比,然而它面對著天、面對著地,一點也不自卑,它是世上獨一無二的一棵花樹。」
醜女說:「師父,它是一棵花樹,儘管醜陋,但它並沒有自尊心,就無所謂自卑;而我是一個大活人,我相貌醜陋不堪,我有自尊心,我為自己醜陋的外表感到自卑。」
禪師說:「每個有生命的東西都有自尊心,這一棵花樹同樣也有自尊心;為何它不會自卑呢?再過三個月,你再到這裡與我一同來觀看它,就會明白了。」
過了三個月,醜女與禪師又來到那棵花樹下。此時春暖花開,花樹綠葉成蔭,生機勃勃;鮮花盛開,周圍都是芳香無比。
禪師笑容滿面道:「這棵花樹現在美好嗎?」
醜女心花怒放答:「這棵花樹真是美好無比。」
禪師問:「你現在明白它為何不自卑,為何會這樣絢麗美好嗎?」
醜女說:「它身心都具有頑強的生命力,一到春天,就會生長綠色的葉子,就能開出美麗芳香的花朵,才這樣絢麗美好。」
禪師說:「這棵花樹,到了秋天,它還會結出美妙的果實。一個人的心靈,如果能夠滿懷著美好的希望;他也能生長綠色之葉,開出芳香之花,結成美妙之果,他的生命也會是美麗無比的呀!」
醜女幡然明悟,從此不再自卑,最終成了一個非常優秀的女孩。
生有希望之綠葉,心開美好之花,身結美好之果,必成美好之人生!
※ ※ ※
春天一到,萬象更新,世人能在這春意暖香之期,也能看看己心,讓其能活躍起來,讓其能春風起來,改變整個人生活、思想、修持的理念,使自己能真正的欣意起來。
春天之氣是祥和的,萬物滋長萌生,欣欣向榮,如果一個人的心懷也能如春般的春意盎然,那你的胸懷亦必隨著改變,沾喜著暖意,也會因而突破人生的思維,進而拓展自身美好的將來。
倘若你是修者,能有春意之心懷,必能更加和善、慈悲的來面對你生活的一切。故春意心懷是一切的希望,亦是藉以改變的指標,勉行之。
禪化闡道篇第四輯 春意心懷
2014年1月26日 星期日
智慧的孝道
大勢至菩薩 降
詩曰:古來考子上天佑,誠摯祈求天應允;
體貼親心多孝思,大逆不道招災厄。
聖示:吾見全真諸子及眾善信大德在孝養長輩上愈來愈體貼,愈來愈會為長輩多行善功,令諸天仙佛非常喜悅。望諸賢生及眾善信大德再接再厲,以濟世度人的精神先為長輩多行善功,助自己的長輩早日離苦得樂,當眾生皆能普行「孝道」,世界何災難之有?吾今夜便以「孝-智慧之表現」為題,與諸賢生及眾善信大德共勉之。
「孝-智慧之表現」
吾最近聽聞臺疆之眾生在孝道上屢次受創,仔細探究,常是「婆媳」問題破壞家庭和諧。
其實,為人媳婦者,不要只會傻傻的故事,要學會察言觀色,了解長輩的喜好,主動陪長輩聊天解悶,帶長輩郊遊踏青,才是「孝」的體現。
臺疆有位簡姓媳婦,從小在家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供其吃、穿、學習才藝,栽培樣樣不缺。待其念大學時,結識未來的對象,兩人情投意合,互許終生。無奈婆家對兒子的期望甚高,老是覺得媳婦配不上自己高學歷的兒子,便於結婚前大肆干預,甚至打電話去女方家說長道短。
女方母親聽到女兒未來的婆婆難堪的譏諷,想到自己疼愛的女兒遭人嫌棄,擔憂女兒未來不知是否有好日子過,不禁悲從中來。女兒不忍母親難過,便豪氣的安慰母親:「這種家庭不嫁也罷!對象再找就有了!」母親這才收起眼淚,與家人好好商量。
在簡小姐的未婚夫掛保證下,簡小姐相信彼此若不能在夫家好好相處,就先到外面租屋,才答應了這門親事。
一嫁去夫家,簡小姐一想到公婆之前的惡形惡狀,著實不敢太親近,連續一年都喊不出「爸、媽」二字。結婚後的生活也使簡小姐焦慮,每天下班後即趕緊幫忙打理家裡,煮飯、洗衣,一點都不敢怠慢。但公婆鼓勵少,叨唸多,對其煮得飯菜挑三撿四,先生夾在中間很無奈,只能要求父母不要再給自己的太太壓力,夫妻倆常為了如何討好公婆歡心,忙得筋疲力盡。
最後,夫妻倆決定自行在外購屋,給父母和彼此一個適當的距離。在兩人搬離家後,剛開始公婆不能諒解,但兩人每天下班後皆先回婆家關懷長輩,逢年過節禮數也沒少,如此才漸漸止息長輩的抱怨。
後來簡小姐與夫婿決定以長輩的名義多行善功,消長輩與自己宿世的怨結,連續十年不輟,公婆不但健康,家庭的氣氛也變得更融洽,全家感情好得不得了,每天一起吃著婆婆為其烹煮的素食,媳婦也說說笑笑逗著婆家的長輩開心,做的事變少,但感情卻更好。
吾以上述實例勸喻諸賢生及眾善信大德,「孝」是要體諒親心,但長輩與晚輩如果業力尚重又是怨結,做牛做馬的孝順卻是折磨彼此,如能以彼此的業力多行善,待業消之後,孝順即可不費吹灰之力達成。望諸賢生了解何謂「智慧的孝道」,行善才是盡孝的快速途徑,否則做牛做馬一輩子,不但得不到長輩的歡心,有些媳婦甚至還哀怨的想在長輩老年時報復,愚蠢至極!可,吾退。
全真月刊128期
詩曰:古來考子上天佑,誠摯祈求天應允;
體貼親心多孝思,大逆不道招災厄。
聖示:吾見全真諸子及眾善信大德在孝養長輩上愈來愈體貼,愈來愈會為長輩多行善功,令諸天仙佛非常喜悅。望諸賢生及眾善信大德再接再厲,以濟世度人的精神先為長輩多行善功,助自己的長輩早日離苦得樂,當眾生皆能普行「孝道」,世界何災難之有?吾今夜便以「孝-智慧之表現」為題,與諸賢生及眾善信大德共勉之。
「孝-智慧之表現」
吾最近聽聞臺疆之眾生在孝道上屢次受創,仔細探究,常是「婆媳」問題破壞家庭和諧。
其實,為人媳婦者,不要只會傻傻的故事,要學會察言觀色,了解長輩的喜好,主動陪長輩聊天解悶,帶長輩郊遊踏青,才是「孝」的體現。
臺疆有位簡姓媳婦,從小在家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供其吃、穿、學習才藝,栽培樣樣不缺。待其念大學時,結識未來的對象,兩人情投意合,互許終生。無奈婆家對兒子的期望甚高,老是覺得媳婦配不上自己高學歷的兒子,便於結婚前大肆干預,甚至打電話去女方家說長道短。
女方母親聽到女兒未來的婆婆難堪的譏諷,想到自己疼愛的女兒遭人嫌棄,擔憂女兒未來不知是否有好日子過,不禁悲從中來。女兒不忍母親難過,便豪氣的安慰母親:「這種家庭不嫁也罷!對象再找就有了!」母親這才收起眼淚,與家人好好商量。
在簡小姐的未婚夫掛保證下,簡小姐相信彼此若不能在夫家好好相處,就先到外面租屋,才答應了這門親事。
一嫁去夫家,簡小姐一想到公婆之前的惡形惡狀,著實不敢太親近,連續一年都喊不出「爸、媽」二字。結婚後的生活也使簡小姐焦慮,每天下班後即趕緊幫忙打理家裡,煮飯、洗衣,一點都不敢怠慢。但公婆鼓勵少,叨唸多,對其煮得飯菜挑三撿四,先生夾在中間很無奈,只能要求父母不要再給自己的太太壓力,夫妻倆常為了如何討好公婆歡心,忙得筋疲力盡。
最後,夫妻倆決定自行在外購屋,給父母和彼此一個適當的距離。在兩人搬離家後,剛開始公婆不能諒解,但兩人每天下班後皆先回婆家關懷長輩,逢年過節禮數也沒少,如此才漸漸止息長輩的抱怨。
後來簡小姐與夫婿決定以長輩的名義多行善功,消長輩與自己宿世的怨結,連續十年不輟,公婆不但健康,家庭的氣氛也變得更融洽,全家感情好得不得了,每天一起吃著婆婆為其烹煮的素食,媳婦也說說笑笑逗著婆家的長輩開心,做的事變少,但感情卻更好。
吾以上述實例勸喻諸賢生及眾善信大德,「孝」是要體諒親心,但長輩與晚輩如果業力尚重又是怨結,做牛做馬的孝順卻是折磨彼此,如能以彼此的業力多行善,待業消之後,孝順即可不費吹灰之力達成。望諸賢生了解何謂「智慧的孝道」,行善才是盡孝的快速途徑,否則做牛做馬一輩子,不但得不到長輩的歡心,有些媳婦甚至還哀怨的想在長輩老年時報復,愚蠢至極!可,吾退。
全真月刊128期
2014年1月24日 星期五
一切皆忘懷
蓮生/文
五祖弘忍禪師之下,有嵩嶽「慧安禪師」。
有一天。
有「坦然」、「懷讓」二僧人,來參訪,問;
「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慧安答:
「何不問自己意。」
「如何是自己意。」
慧安答:「當觀密作用。」
「如何是密作用?」
慧安不回答,用眼睛「一開一合」表示。
(我在這裏問大家,用眼睛「一開一合」是代表什麼?誰能答得出來,答出來的有奬)
我提示大家:
有人以為,是「觀察」。
有人以為,是「明與暗」。
有人以為,是「白天晚上」。
有人以為,是「自然」。
有人以為,以「生與死」。
我說,皆不對,是什麼?請大家答來!
。
武則天待「慧安禪師」為師。
武后問師:
「甲子幾何?」
禪師回答:
「不記。」
武后問:「何不記呢?」
禪師答:「生死之身,其若循環,環無起盡,焉用記為?況此心流注,中間無間。見漚起滅者,乃妄想耳。從初識至動相滅時,亦只如此。何年何月而可記乎?」
武后聽了,認為有理。
我在此,分析給大家知道:
生死之軀,不用記年歲,因為是循環輪迴之故,只這一生一死,看破了,人人都如此,早晚都如此,這年歲,其實不具意義。在無止盡的輪迴之中!
心念無間,這些人的念頭,如同漚泡,水泡沫一般,起心動念全是如此,一起一滅,全部是妄想,這些妄想,無啥用,根本就不用記憶,因此記住這些,「無三小路用」,不用記也。
我們從「初識」,一直到一切「動相」全滅了,全如同作夢一般。
夢無年歲日月。
妄想無年歲日月。
念無年歲日月。
要記住自己幾歲,日月做什麼?
我個人覺得,「慧安禪師」的一切皆忘懷,實在是非常好。
只活在「當下」了。
。
我這一生,經歷了很多是是非非,波濤洶湧,大起大落,一波未平,另一波又起,而我的心靈始終都很平靜。
「我」。
「心」。
「佛」。
卻是好好的,平平的,淨淨的。
有人問我:
「有一件事,你記得嗎?」
我答:「忘了!」
「另一件事,你記得嗎?」
我答:「忘了!」
「又有一件事,你記得嗎?」
我答:「忘了!」
哈哈哈!我得的是「失憶症」!
盧勝彥文集188冊《送你一盞明燈》一切皆忘懷
五祖弘忍禪師之下,有嵩嶽「慧安禪師」。
有一天。
有「坦然」、「懷讓」二僧人,來參訪,問;
「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慧安答:
「何不問自己意。」
「如何是自己意。」
慧安答:「當觀密作用。」
「如何是密作用?」
慧安不回答,用眼睛「一開一合」表示。
(我在這裏問大家,用眼睛「一開一合」是代表什麼?誰能答得出來,答出來的有奬)
我提示大家:
有人以為,是「觀察」。
有人以為,是「明與暗」。
有人以為,是「白天晚上」。
有人以為,是「自然」。
有人以為,以「生與死」。
我說,皆不對,是什麼?請大家答來!
。
武則天待「慧安禪師」為師。
武后問師:
「甲子幾何?」
禪師回答:
「不記。」
武后問:「何不記呢?」
禪師答:「生死之身,其若循環,環無起盡,焉用記為?況此心流注,中間無間。見漚起滅者,乃妄想耳。從初識至動相滅時,亦只如此。何年何月而可記乎?」
武后聽了,認為有理。
我在此,分析給大家知道:
生死之軀,不用記年歲,因為是循環輪迴之故,只這一生一死,看破了,人人都如此,早晚都如此,這年歲,其實不具意義。在無止盡的輪迴之中!
心念無間,這些人的念頭,如同漚泡,水泡沫一般,起心動念全是如此,一起一滅,全部是妄想,這些妄想,無啥用,根本就不用記憶,因此記住這些,「無三小路用」,不用記也。
我們從「初識」,一直到一切「動相」全滅了,全如同作夢一般。
夢無年歲日月。
妄想無年歲日月。
念無年歲日月。
要記住自己幾歲,日月做什麼?
我個人覺得,「慧安禪師」的一切皆忘懷,實在是非常好。
只活在「當下」了。
。
我這一生,經歷了很多是是非非,波濤洶湧,大起大落,一波未平,另一波又起,而我的心靈始終都很平靜。
「我」。
「心」。
「佛」。
卻是好好的,平平的,淨淨的。
有人問我:
「有一件事,你記得嗎?」
我答:「忘了!」
「另一件事,你記得嗎?」
我答:「忘了!」
「又有一件事,你記得嗎?」
我答:「忘了!」
哈哈哈!我得的是「失憶症」!
盧勝彥文集188冊《送你一盞明燈》一切皆忘懷
2014年1月23日 星期四
母牛下跪
有一屠戶從集市上買來一頭牛,這頭牛體格健壯,肚大腰圓,屠戶滿心歡喜地牽牛回家 ,提刀近前準備開宰。
這時,牛的眼睛裡滿含淚水,屠戶知道,牛是通人性的,它已經預感到自己的命運了,但屠戶還是舉起了刀子。
突然,牛的兩條腿撲通跪下,眼睛裡淚如雨下。
屠戶從事屠宰業已十多年,死在他刀下的牛不計其數,牛在臨死前掉淚他見的多了,但牛下跪還是頭一次見到 。
屠戶來不及多想就手起刀落,鮮紅的血頓時從牛的脖子裡汩汩流出,然後對牛進行剝皮開腔。
當打開牛的腹腔時,屠戶一下子驚呆了,手中的刀子咣當落地——在牛的子宮裡,靜靜地躺著一頭剛長成形的牛犢。
屠戶這才知道,牛為什麼雙腿下跪,這是在為自己的孩子苦苦哀求啊。
屠戶沉思良久,破例沒有把牛拉到集市上去出賣,而是把母牛和那個還未出生的牛犢,掩埋在曠野之中。
※ ※ ※
人世間血淋淋的景象四處可見,生靈遭遇人們殘酷虐殺,實為悲慘!眾生靈雖自有其業因,亦應受其果報,但身為人者,乃立足於天地間之高靈性,福報也比眾生靈豐富,俱備的厚福,衣食應是無缺,但為何尚有貪圖口腹之慾而殘殺畜類?
天降各靈均有其命,人為了滿足己之食慾,不論何種之生靈均敢殺之以裹腹,實在令人痛心也!然害他靈以成己命,其慈心喪矣,此種不仁的舉動難合天意;尚且,更因為殺生戾氣凝結下來的惡因,形成廣大的業力,促成了共業果報,同受這一股力量的逼迫,使世人隨業遭受反蝕的惡果。
世間眾生靈皆俱佛性,人居高於眾生靈,理應感受於萬靈皆與我同俱此一佛性,而有慈悲的大愛。並深體生靈業報苦磨之不忍而施予仁慈,護其生命。又人畜同處於此一天地之間,更理應有同體大悲之心胸。世人知之如此,又何以忍心殺之?故人心應體天心有好生之德,望世人深深體悟之。
這時,牛的眼睛裡滿含淚水,屠戶知道,牛是通人性的,它已經預感到自己的命運了,但屠戶還是舉起了刀子。
突然,牛的兩條腿撲通跪下,眼睛裡淚如雨下。
屠戶從事屠宰業已十多年,死在他刀下的牛不計其數,牛在臨死前掉淚他見的多了,但牛下跪還是頭一次見到 。
屠戶來不及多想就手起刀落,鮮紅的血頓時從牛的脖子裡汩汩流出,然後對牛進行剝皮開腔。
當打開牛的腹腔時,屠戶一下子驚呆了,手中的刀子咣當落地——在牛的子宮裡,靜靜地躺著一頭剛長成形的牛犢。
屠戶這才知道,牛為什麼雙腿下跪,這是在為自己的孩子苦苦哀求啊。
屠戶沉思良久,破例沒有把牛拉到集市上去出賣,而是把母牛和那個還未出生的牛犢,掩埋在曠野之中。
※ ※ ※
人世間血淋淋的景象四處可見,生靈遭遇人們殘酷虐殺,實為悲慘!眾生靈雖自有其業因,亦應受其果報,但身為人者,乃立足於天地間之高靈性,福報也比眾生靈豐富,俱備的厚福,衣食應是無缺,但為何尚有貪圖口腹之慾而殘殺畜類?
天降各靈均有其命,人為了滿足己之食慾,不論何種之生靈均敢殺之以裹腹,實在令人痛心也!然害他靈以成己命,其慈心喪矣,此種不仁的舉動難合天意;尚且,更因為殺生戾氣凝結下來的惡因,形成廣大的業力,促成了共業果報,同受這一股力量的逼迫,使世人隨業遭受反蝕的惡果。
世間眾生靈皆俱佛性,人居高於眾生靈,理應感受於萬靈皆與我同俱此一佛性,而有慈悲的大愛。並深體生靈業報苦磨之不忍而施予仁慈,護其生命。又人畜同處於此一天地之間,更理應有同體大悲之心胸。世人知之如此,又何以忍心殺之?故人心應體天心有好生之德,望世人深深體悟之。
坐功
昔日,梁武帝問誌公禪師:「僧道隱關坐禪,功德何如?」
誌公答曰:「為僧道人,堅持齋戒,福德難量,何況一心靜慮坐禪,掃除雜念,離諸妄想。細觀萬法皆空,心中不生一念,守到功成果滿,必定成佛不虛。但要個好人,護法久遠,堅心不退,切莫高聲大叫,亦要清規細行。
古人云:
寧動千江水,莫動道人心。
又云:
若人靜坐一須臾,勝造浮屠大寶塔;
寶塔畢竟化為塵,一念不生成正覺。
法界人天應當供養,此則名為,真淨福田也。如是之人者,永嘉云,四事供養敢辭勞,萬兩黃金亦消得,所以捨財施主,同心合意,功德豈可稱量也。」
※ ※ ※
人有一心一面而各人之心之面卻各異,但毋庸置疑乃均來自炁氣之孕育,陰陽之消長,坐功之修者亦同,非其有二念二心也。然而修者卻有以執形為是,有以執象為佳,或有以守靈、守性、守虛……林林總總之各家學說不一而足,但其要旨不過操之于研修參變之深淺而各異其趣,不外乎澄慮、除貪、系心、止念,茲將條列分述之:
澄慮者:所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是言乃警惕世人居安思危之意,然而坐功之修者卻應反其道而行之,滌盡外慮思緒而漸入靜境。
除貪者:貪,猶如蝜蝂(編按:動物名,一種蟲,傳說中好負重物。唐.柳宗元. 蝜蝂傳:蝜蝂者,善負小蟲也,行遇物,輒持取,昂其首負之。)貪得無厭,摻雜廣求,無所而終,因此乃坐功之忌。除貪且須除燥進之求,燥進在難知靜,貪多則難得精,此皆坐功守靜納炁之死穴。
系心者:坐功乃借後天之身,長養先天之靈明,性為心,命為腎,心屬火,腎屬水,火上升則水下行,水火不交,心腎難融,五內失調,心則晦亂難靜,不可凝靈也。
止念者:知悟止念,則知靜之溝渠也。止者,止動,止思緒,止之未動之念,未發之緒,坐亦得清,且不易損陰斫陽也。
修道依坐功為要徑,實乃入道之根本,因其非知其法而不力行之所能致其功,是故,知其坐法而不躬行者,如知行善有益福德,而不知行一般,緣木求魚。是以盼世人、修者勤坐功而養其性,堅其志,培其靈也。
養道新學錄-第一章 坐功之要義(一)
誌公答曰:「為僧道人,堅持齋戒,福德難量,何況一心靜慮坐禪,掃除雜念,離諸妄想。細觀萬法皆空,心中不生一念,守到功成果滿,必定成佛不虛。但要個好人,護法久遠,堅心不退,切莫高聲大叫,亦要清規細行。
古人云:
寧動千江水,莫動道人心。
又云:
若人靜坐一須臾,勝造浮屠大寶塔;
寶塔畢竟化為塵,一念不生成正覺。
法界人天應當供養,此則名為,真淨福田也。如是之人者,永嘉云,四事供養敢辭勞,萬兩黃金亦消得,所以捨財施主,同心合意,功德豈可稱量也。」
※ ※ ※
人有一心一面而各人之心之面卻各異,但毋庸置疑乃均來自炁氣之孕育,陰陽之消長,坐功之修者亦同,非其有二念二心也。然而修者卻有以執形為是,有以執象為佳,或有以守靈、守性、守虛……林林總總之各家學說不一而足,但其要旨不過操之于研修參變之深淺而各異其趣,不外乎澄慮、除貪、系心、止念,茲將條列分述之:
澄慮者:所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是言乃警惕世人居安思危之意,然而坐功之修者卻應反其道而行之,滌盡外慮思緒而漸入靜境。
除貪者:貪,猶如蝜蝂(編按:動物名,一種蟲,傳說中好負重物。唐.柳宗元. 蝜蝂傳:蝜蝂者,善負小蟲也,行遇物,輒持取,昂其首負之。)貪得無厭,摻雜廣求,無所而終,因此乃坐功之忌。除貪且須除燥進之求,燥進在難知靜,貪多則難得精,此皆坐功守靜納炁之死穴。
系心者:坐功乃借後天之身,長養先天之靈明,性為心,命為腎,心屬火,腎屬水,火上升則水下行,水火不交,心腎難融,五內失調,心則晦亂難靜,不可凝靈也。
止念者:知悟止念,則知靜之溝渠也。止者,止動,止思緒,止之未動之念,未發之緒,坐亦得清,且不易損陰斫陽也。
修道依坐功為要徑,實乃入道之根本,因其非知其法而不力行之所能致其功,是故,知其坐法而不躬行者,如知行善有益福德,而不知行一般,緣木求魚。是以盼世人、修者勤坐功而養其性,堅其志,培其靈也。
養道新學錄-第一章 坐功之要義(一)
2014年1月20日 星期一
慈悲喜捨
出自《警世寶筏》
有康玉成者,業米商刻薄成家,積金數十萬,見義不為,見善不舍,兒女成行,無一讀書識字者,人稱之為土豪。經常受流氓藉機威脅,想或有一子可成名,可免他人之欺侮!就請鄰村連秀才為家教,冀望子女成材。
康是有名的吝嗇,對教師除束修(薪資)外,逢年過節從不表示,而連秀才品行高節,雖粗茶淡飯,只認真於他的教學工作,絕不怠忽。
年關已到,領了束修三十圓,整裝準備回家過年,在途中遇一老婆婆在溪邊哭啼,連秀才上前詢問是何原因?
老婆婆拭淚答曰:「我有一子!出外謀生,至今數年,音訊全無,不知生死,我和老伴每天上山砍柴度日,現老伴有病在床,我到溪邊想尋短,心又想我死了,老伴誰來照顧?所以在此哭泣。」
連秀才心生惻隱,毫不猶豫的拿出一半的束修錢老婆婆回家安頓,自己就草草在家過年。
上元節過後,回到康家任教,席次問談及老婆婆的事,還被康玉成取笑,一介窮書生還能救人。
連秀才心想:一毛不拔,片善不為,笑而不答。後來連秀才參加秋圍考試,連中二元,光耀門第,而康玉成二、三年後遭遇橫禍,憂鬱而終,此乃善惡分明之報也。
世人當以此為戒,莫小善不為,小惡而為之,幸甚!幸甚!
※ ※ ※
讚歎乎!天地萬物這個【情】字,難以文字而形容。【慈】字,明本之性,以氣柔而克剛常。慈也,悲也,同以惻隱之情,發自當下之心念為悲也。慈悲之心,系於心隨身而用,一則修己,一則勸化世風暴戾之氣,何樂而不為呢?
蒼生矣,視不平之事而欲挽,乃慈悲心之顯也,也是同胞之愛,本性之露也。歎也!功利社會之下,無慈悲心,無關懷情,何以?何以?金錢之蒙蔽,名利之誘惑,金錢名利擺中間,無視本性良知而全力追求。再歎!塵世之金錢名利不能和自己努力而劃上等號,無福份,無福報者,是不可得也,余餘其蔭,當嘗福份之報也。
是故,勸天下蒼生,金錢名利,適可得而得,不可得勿強求。在金錢名利可得之下,亦關懷周遭同胞,以慈悲之愛而慰撫,取之于社會回饋于同胞,合情理,本性矣。
明性傳真--慈悲心、關懷情
有康玉成者,業米商刻薄成家,積金數十萬,見義不為,見善不舍,兒女成行,無一讀書識字者,人稱之為土豪。經常受流氓藉機威脅,想或有一子可成名,可免他人之欺侮!就請鄰村連秀才為家教,冀望子女成材。
康是有名的吝嗇,對教師除束修(薪資)外,逢年過節從不表示,而連秀才品行高節,雖粗茶淡飯,只認真於他的教學工作,絕不怠忽。
年關已到,領了束修三十圓,整裝準備回家過年,在途中遇一老婆婆在溪邊哭啼,連秀才上前詢問是何原因?
老婆婆拭淚答曰:「我有一子!出外謀生,至今數年,音訊全無,不知生死,我和老伴每天上山砍柴度日,現老伴有病在床,我到溪邊想尋短,心又想我死了,老伴誰來照顧?所以在此哭泣。」
連秀才心生惻隱,毫不猶豫的拿出一半的束修錢老婆婆回家安頓,自己就草草在家過年。
上元節過後,回到康家任教,席次問談及老婆婆的事,還被康玉成取笑,一介窮書生還能救人。
連秀才心想:一毛不拔,片善不為,笑而不答。後來連秀才參加秋圍考試,連中二元,光耀門第,而康玉成二、三年後遭遇橫禍,憂鬱而終,此乃善惡分明之報也。
世人當以此為戒,莫小善不為,小惡而為之,幸甚!幸甚!
※ ※ ※
讚歎乎!天地萬物這個【情】字,難以文字而形容。【慈】字,明本之性,以氣柔而克剛常。慈也,悲也,同以惻隱之情,發自當下之心念為悲也。慈悲之心,系於心隨身而用,一則修己,一則勸化世風暴戾之氣,何樂而不為呢?
蒼生矣,視不平之事而欲挽,乃慈悲心之顯也,也是同胞之愛,本性之露也。歎也!功利社會之下,無慈悲心,無關懷情,何以?何以?金錢之蒙蔽,名利之誘惑,金錢名利擺中間,無視本性良知而全力追求。再歎!塵世之金錢名利不能和自己努力而劃上等號,無福份,無福報者,是不可得也,余餘其蔭,當嘗福份之報也。
是故,勸天下蒼生,金錢名利,適可得而得,不可得勿強求。在金錢名利可得之下,亦關懷周遭同胞,以慈悲之愛而慰撫,取之于社會回饋于同胞,合情理,本性矣。
明性傳真--慈悲心、關懷情
2014年1月19日 星期日
從《金剛經》看「見性」
蓮生/文
我說:
「如果一位法師,未能明心見性,而來講《金剛經》,那是驢頭罩上馬嘴了。」
也就是講不得,說不得,不能解佛所說義,如何講得《金剛經》。
《金剛經》中,世尊說偈言:
若以色見我。
以音聲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見如來。
《金剛經》的四句偈是:
「身空」。
「心空」。
「法空」。
「性空」。
「身空」者,究竟無我即是。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
「心空」者,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
(無所住而生其心)
「法空」者,所言一切法,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性空」者,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以上,《金剛經》中所言,是微言大義。
我坦白說,很早很早以前,我是看不懂《金剛經》的,覺得很多困惑,有很多結,無法解得開。
有一天,我看懂了,為什麼看懂,並不是看懂文字義。而是「明心見性」之後,才看得懂,如果不是「明心見性」,是絕對看不懂的。
很早以前,我就懷疑,世人都說:「修道就是修心!」然而,我「修心」的結果,發覺,心是很容易變易的,也就是心變來變去,人心根本是難測的,修心頗不容易,修來修去的結果,更發覺,《金剛經》說的是,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心根本是不可得的。無心!無心!
(明白了「心」的不可得,就「心空」了,才算是「明心」。)
禪宗有言:
「即心即佛」,是否?
「萬法唯心」,是否?
《金剛經》說:
「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
禪宗又言:
「非心非佛」,是否?
「心不可得」,是否?
後來,我明白,什麼是「妙行無住」,什麼是「如理實見」,什麼是「正信希有」,什麼是「無得無說。」
我知道「心」是不可得,而且變易的,但,這「心」卻印證佛的根本。(修心見佛性,佛性人人具足)
我知道「性」是永恆的、清淨的、不增不減的、無隱無遮的、無垢無染的,無來無去的。
於是我:
「明心」。
「見性」。
我實實在在的告訴大家,如果明白了「如來心」,見著了「真佛性」,這個人才講得《金剛經》,說得「般若慧」,如果不明白「如來心」,不見「真佛性」,來講《金剛經》,那真是隔鞋搔癢,根本捉不住重心。
哈哈哈!
嘿嘿嘿!
六祖盧行者說:「不絕百思慮,菩提恁麼長!」這是什麼意思,這是什麼玩意,你能明白嗎?你真的能明白嗎?
盧勝彥文集180冊《天邊的孤星》從《金剛經》看「見性」
我說:
「如果一位法師,未能明心見性,而來講《金剛經》,那是驢頭罩上馬嘴了。」
也就是講不得,說不得,不能解佛所說義,如何講得《金剛經》。
《金剛經》中,世尊說偈言:
若以色見我。
以音聲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見如來。
《金剛經》的四句偈是:
「身空」。
「心空」。
「法空」。
「性空」。
「身空」者,究竟無我即是。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
「心空」者,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
(無所住而生其心)
「法空」者,所言一切法,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性空」者,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以上,《金剛經》中所言,是微言大義。
我坦白說,很早很早以前,我是看不懂《金剛經》的,覺得很多困惑,有很多結,無法解得開。
有一天,我看懂了,為什麼看懂,並不是看懂文字義。而是「明心見性」之後,才看得懂,如果不是「明心見性」,是絕對看不懂的。
很早以前,我就懷疑,世人都說:「修道就是修心!」然而,我「修心」的結果,發覺,心是很容易變易的,也就是心變來變去,人心根本是難測的,修心頗不容易,修來修去的結果,更發覺,《金剛經》說的是,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心根本是不可得的。無心!無心!
(明白了「心」的不可得,就「心空」了,才算是「明心」。)
禪宗有言:
「即心即佛」,是否?
「萬法唯心」,是否?
《金剛經》說:
「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
禪宗又言:
「非心非佛」,是否?
「心不可得」,是否?
後來,我明白,什麼是「妙行無住」,什麼是「如理實見」,什麼是「正信希有」,什麼是「無得無說。」
我知道「心」是不可得,而且變易的,但,這「心」卻印證佛的根本。(修心見佛性,佛性人人具足)
我知道「性」是永恆的、清淨的、不增不減的、無隱無遮的、無垢無染的,無來無去的。
於是我:
「明心」。
「見性」。
我實實在在的告訴大家,如果明白了「如來心」,見著了「真佛性」,這個人才講得《金剛經》,說得「般若慧」,如果不明白「如來心」,不見「真佛性」,來講《金剛經》,那真是隔鞋搔癢,根本捉不住重心。
哈哈哈!
嘿嘿嘿!
六祖盧行者說:「不絕百思慮,菩提恁麼長!」這是什麼意思,這是什麼玩意,你能明白嗎?你真的能明白嗎?
盧勝彥文集180冊《天邊的孤星》從《金剛經》看「見性」
腳比路長,人比山高
古老的阿拉比王國坐落在大漠深處,多年的風沙肆虐,使昔日富饒的城市逐漸蕭條,城裡的人越來越少,國王意識到了危機。
一天,國王將四個王子召集在一起,對他們說:「我計畫將國都遷往風光秀麗且物產豐饒的卡倫,卡倫離此地甚遠,需翻越許多崇山峻嶺,穿過草原、沼澤,還要涉過多條大河,但究意離這裡有多遠,沒人知曉。」
國王接著說:「因此,我決定讓你們四個分頭前往探路。」
四個王子對於國王的決定十分驚訝,但是他們還是服從命令,帶著侍衛與乾糧出發了。
大王子乘車走了十天,翻過五座大山,來到一望無際的草地,他向當地人探詢,知道過了草地,還要穿過沼澤、渡過大河,再攀越雪山。他想到路途如此遙遠與艱難,於是停止前進,馬上折回。
二王子策馬穿過一片沼澤後,被一條寬闊的大河擋住了去路,望著奔湧的河水,他考慮再三,最後也掉轉了馬頭。
三王子漂過了兩條大河,卻又走進了無邊無際的大漠,在舉目灰濛的沙漠中,他不知所措,於是開始搜尋著回來的路。
一個月後,三個王子陸續回到國王身邊,將沿途所見所聞向國王報告,並且再三強調,他們經歷很多困難與險境,也在沿路問過很多人,相同的答案是-去卡倫的路遙不可及。
又過了六天,小王子風塵僕僕回來了,他興奮地向父親報告,到卡倫只需十八天的路程。
國王滿意地笑了:「孩子,你說得沒錯,其實我早就去過卡倫了。」
幾個王子不解的望著國王說:「為什麼還要派我們去探路?」
國王嚴肅地說道:「我只想告訴你們四個字--腳比路長。」
的確,有很多人的抗壓性很低,還沒推動事務前,習慣百般推託,所講的都是負面語詞,諸如困難重重、浪費資源、無以為繼等,待真正步入進行階段,又是信心不足、消極應對,當然進度遲緩,績效不彰了。
然而,沒有比腳更長的路,沒有比人更高的山,能沉得住、耐得久,愈挫愈勇,如小王子一般,世上就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做不到的事情。
※ ※ ※
人生之路就像那攀爬高峰一般,君不見世之人爭相想征服世界最高峰,即位於喜馬拉雅山之埃弗勒斯峰。多少人為求登頂而喪命,但仍有許多人前仆後繼的想登上峰頂,有時因氣候不佳產生暴風雪,阻斷了登山者之去路,但堅強、有決心、有毅力之登山家,仍能以最大之勇氣與決心來面對天候之惡劣與生死之一瞬間,最後終能如願以償的登山成功。
同樣的道理,在人生的旅途上,多少會遭遇不幸,困難與挫折,如能以攀登高峰之精神來面對,則無有不成,無有不克者,因為「有志者事竟成」。
盼世之人在面臨橫逆與挫折之時,能以大決心,大毅力全力以赴,則必能柳暗花明,終止於成,勉之。
一天,國王將四個王子召集在一起,對他們說:「我計畫將國都遷往風光秀麗且物產豐饒的卡倫,卡倫離此地甚遠,需翻越許多崇山峻嶺,穿過草原、沼澤,還要涉過多條大河,但究意離這裡有多遠,沒人知曉。」
國王接著說:「因此,我決定讓你們四個分頭前往探路。」
四個王子對於國王的決定十分驚訝,但是他們還是服從命令,帶著侍衛與乾糧出發了。
大王子乘車走了十天,翻過五座大山,來到一望無際的草地,他向當地人探詢,知道過了草地,還要穿過沼澤、渡過大河,再攀越雪山。他想到路途如此遙遠與艱難,於是停止前進,馬上折回。
二王子策馬穿過一片沼澤後,被一條寬闊的大河擋住了去路,望著奔湧的河水,他考慮再三,最後也掉轉了馬頭。
三王子漂過了兩條大河,卻又走進了無邊無際的大漠,在舉目灰濛的沙漠中,他不知所措,於是開始搜尋著回來的路。
一個月後,三個王子陸續回到國王身邊,將沿途所見所聞向國王報告,並且再三強調,他們經歷很多困難與險境,也在沿路問過很多人,相同的答案是-去卡倫的路遙不可及。
又過了六天,小王子風塵僕僕回來了,他興奮地向父親報告,到卡倫只需十八天的路程。
國王滿意地笑了:「孩子,你說得沒錯,其實我早就去過卡倫了。」
幾個王子不解的望著國王說:「為什麼還要派我們去探路?」
國王嚴肅地說道:「我只想告訴你們四個字--腳比路長。」
的確,有很多人的抗壓性很低,還沒推動事務前,習慣百般推託,所講的都是負面語詞,諸如困難重重、浪費資源、無以為繼等,待真正步入進行階段,又是信心不足、消極應對,當然進度遲緩,績效不彰了。
然而,沒有比腳更長的路,沒有比人更高的山,能沉得住、耐得久,愈挫愈勇,如小王子一般,世上就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做不到的事情。
※ ※ ※
人生之路就像那攀爬高峰一般,君不見世之人爭相想征服世界最高峰,即位於喜馬拉雅山之埃弗勒斯峰。多少人為求登頂而喪命,但仍有許多人前仆後繼的想登上峰頂,有時因氣候不佳產生暴風雪,阻斷了登山者之去路,但堅強、有決心、有毅力之登山家,仍能以最大之勇氣與決心來面對天候之惡劣與生死之一瞬間,最後終能如願以償的登山成功。
同樣的道理,在人生的旅途上,多少會遭遇不幸,困難與挫折,如能以攀登高峰之精神來面對,則無有不成,無有不克者,因為「有志者事竟成」。
盼世之人在面臨橫逆與挫折之時,能以大決心,大毅力全力以赴,則必能柳暗花明,終止於成,勉之。
2014年1月18日 星期六
山高那阻野雲飛
唐天複年中,善靜禪師往南方參謁樂普元安禪師,樂普很器重他,收為入室弟子,並從事菜園勞務,善靜禪師努力地為大眾做事。
有個僧人打算辭別樂普禪師,樂普禪師問:「四面是山,你往哪兒去?」
僧人無法應對。
樂普禪師說:「限你在十天之內作出答語,如契中旨意就任隨你離去。」
那僧人苦思冥想,一直找不到答語。
有一天散步時,無意中走進菜園,善靜禪師驚訝地問:「上座不是告辭離去了嗎,怎麼如今仍在這兒?」
僧人就把沒走成的原因告訴了他,並且請求他代擬答語。
善靜禪師答:「竹子豈妨流水過,山高那阻野雲飛。」
僧人大喜,便去告訴樂普禪師答案,樂普禪師認為這絕不是僧人的領悟,一定是高人指點,最後僧人才告訴樂普禪師,是善靜禪師指點的。
樂普禪師上堂對大眾說:「不要小看園務工作的善靜禪師,將來住持城中寺院,會有五百人經常地追隨著他哩。」
※ ※ ※
禪清妙生活的方式,其本質在於靜慮。「靜」即是能安定,靜下來,心裡完全沒有任何之障礙。「慮」即是能睜開法眼,看清生活的本質,實現如如的生命。
所謂「如如自在的生活方式」,即是像一位泳者泅水渡河一樣,不帶走水,不執取水。在生命的起點到終點,生活的整個過程,就和泅水一樣,不在於攀緣執著,而是在求能自由的泅水,在泅水所見的一切景象,就等於過往雲煙,這就是如如自在的生活。
禪家言,物從屬於人就是「覺」,人從屬於物就是「迷」。一個人不論你的身份地位,或富或貧,都當求得心靈的自由才是。
影響人類心靈的自由有五:即「貪、嗔、癡、慢、疑」等毒害,也就是禪家所說的五種障礙。「貪婪」-障礙未來生活的空間,將使人變得短視、渺小。「嗔怒」-是障礙現在生活的空間,使人恚礙而喪失理智。「愚癡」-是障礙過去空間,使人易留連於過去,而使人愚笨壅滯。「傲慢」-障礙自我生活的空間,使人變得自大,愚昧無知。「疑心」-是障礙性情生活的空間,使人孤寂且焦慮不安。以上這五種的障礙,會造成無量痛苦與煩惱,喪失了生命的悅樂,無以產生生命的光輝。
禪-第十七章 排除心靈自由的障礙
有個僧人打算辭別樂普禪師,樂普禪師問:「四面是山,你往哪兒去?」
僧人無法應對。
樂普禪師說:「限你在十天之內作出答語,如契中旨意就任隨你離去。」
那僧人苦思冥想,一直找不到答語。
有一天散步時,無意中走進菜園,善靜禪師驚訝地問:「上座不是告辭離去了嗎,怎麼如今仍在這兒?」
僧人就把沒走成的原因告訴了他,並且請求他代擬答語。
善靜禪師答:「竹子豈妨流水過,山高那阻野雲飛。」
僧人大喜,便去告訴樂普禪師答案,樂普禪師認為這絕不是僧人的領悟,一定是高人指點,最後僧人才告訴樂普禪師,是善靜禪師指點的。
樂普禪師上堂對大眾說:「不要小看園務工作的善靜禪師,將來住持城中寺院,會有五百人經常地追隨著他哩。」
※ ※ ※
禪清妙生活的方式,其本質在於靜慮。「靜」即是能安定,靜下來,心裡完全沒有任何之障礙。「慮」即是能睜開法眼,看清生活的本質,實現如如的生命。
所謂「如如自在的生活方式」,即是像一位泳者泅水渡河一樣,不帶走水,不執取水。在生命的起點到終點,生活的整個過程,就和泅水一樣,不在於攀緣執著,而是在求能自由的泅水,在泅水所見的一切景象,就等於過往雲煙,這就是如如自在的生活。
禪家言,物從屬於人就是「覺」,人從屬於物就是「迷」。一個人不論你的身份地位,或富或貧,都當求得心靈的自由才是。
影響人類心靈的自由有五:即「貪、嗔、癡、慢、疑」等毒害,也就是禪家所說的五種障礙。「貪婪」-障礙未來生活的空間,將使人變得短視、渺小。「嗔怒」-是障礙現在生活的空間,使人恚礙而喪失理智。「愚癡」-是障礙過去空間,使人易留連於過去,而使人愚笨壅滯。「傲慢」-障礙自我生活的空間,使人變得自大,愚昧無知。「疑心」-是障礙性情生活的空間,使人孤寂且焦慮不安。以上這五種的障礙,會造成無量痛苦與煩惱,喪失了生命的悅樂,無以產生生命的光輝。
禪-第十七章 排除心靈自由的障礙
2014年1月16日 星期四
替鄰教子,勸以孝道
有一天,公藝閒來無事,在書房看書修養心性,忽然來了一位姓吳的老人,投訴說:「我有四個男兒,分開居住,輪流供養我,只有第三個兒子非常不孝順,每到他家,出言不遜,特來請教先生,有什麼辦法可解決?」
公藝說:「以前孟子說:「父子之間不責善,責善則離。」不知道你兒子以前讀過書嗎?」
老人家答說:「讀了十年書,因貪圖利益而迷失本性。」
公藝問說:「以老翁的高見,是要告到官府呢?還是勸戒他呢?」
老人家說:「希望先生指教。」
公藝說:「有如此的逆子,理應告官究辦,無奈你們父子情深。」
老人家說:「沒有人提醒逆子,才不知道父子的恩重情深。」
公藝說:「我找個適當的機會去勸戒他。」
老人家即叩頭辭去,沒想到逆子吳三,隨後跟來,反而罵公藝和父親共同想謀害他。
經過公藝好言相勸,吳三才回家去。公藝思考很久,想不出規勸的辦法,後來想到吳三曾經讀了十年書,應該懂得一些道理,於是寫了一封規戒信,叫人拿給吳三,再看情況。
吳三接到書信,一看是公藝所寄,就丟棄地上。吳三的太太說:「丈夫你應該將書信打開來看,到底是寫什麼?」於是就將信拾起,打開一看,只是猛點頭。
太太說:「夫君請念給我聽。」
吳三嘆了一聲,讀說:
具此歌詞你細看,其中妙義甚金丹;育子原來圖養老,千辛萬苦不辭難。
一輩傳輩葫蘆樣,前人榜樣後人看;照著葫蘆畫樣子,分毫不爽有循環。
孝順還生孝順子,忤孽還產忤孽男;人若不孝不若畜,羔羊跪乳令娘歡。
可羨烏鴉禽最貴,反哺酬恩宴母餐。
太太問:「羔羊為何要跪著吸乳?烏鴉為何要反哺母鴉?」
吳三說:「都是盡孝道。」
太太說:「這書信上說人不如畜生。從此來看,你和我都有不對的地方,你再詳細念給我聽。」
吳三又讀說:
古今多少身榮貴,那個不從孝開端;
三教聖神與仙佛,豈有扶持忤逆男。
王祥臥冰尤不足,郭巨埋兒痛心肝。
太太說:「王祥臥冰是為什麼?」
吳三說:「臥冰求取鯉魚,來治癒母親的病。」
太太說:「他母親的病情有好轉嗎?」
吳三說:「一吃鯉魚就好了。」
太太說:「鯉魚能治好病,我們正好可以多吃一些。」
吳三說:「你不知道,王祥是真心行孝道,感動天神,暗中使他母親的病治癒,哪是鯉魚能治病呢?」
太太說:「你我二人來學他孝順,天神一定會庇佑我們發財。」
吳三接著又讀說:
何況輪供雙親膳,四人猶在互相殘;
活佛在堂不相識,枉為人類著衣冠。
欠債不還又變畜,受父母田豈不關;
不酬因債何面目,令我旁人慮膽寒。
趁早回頭一片寶,天神原宥法從寬;
每日思量酬親德,承歡菽水飯三餐。
冬溫夏清晨定省,先意承志父心安;
要求富貴德澤厚,總要誠心把孝行。
吳三將書念完,太太說:「從張先生書信上看來,必須要把父母接來奉養,那老人家的話又多,如果不依從,你我將來恐怕要遭受天譴,丈夫你看要如何才好?」
吳三說:「我因將錢財看得很重要,造下如山的罪惡,今天有幸得到張公的這一篇金石良言,提醒我這個夢中人。如今要將父母先接來家中,如神明一樣奉養,趁著哥哥弟弟還不知道這情形,第一可以減少過失,第二必可興家,第三將此信貼在牆壁上,教導兒子讀誦,希望將來能夠成功。」
於是夫妻二人準備恭請父母事宜,兩人歡頭喜面一同到二哥家中,迎接雙親來家中奉養。
吳三親自前往公藝家中,公藝看到吳王滿面笑容,自思勸戒的書信一定生效。吳三向公藝懺悔,表示前日因自己一時誤會,對先生十分沒禮貌,希望先生能寬宏大量寬恕罪過。
公藝說:「為人要知道父母的恩情,才能稱為萬物之靈長。」
吳三說:「因為接到先生一封勸戒書信,讀完畢後才知道,父母親的恩重如海,不報恩就不是人了!如今我痛改前非,改過自新,已經迎接雙親到我家了,想請大德您撥駕到寒舍來,以增加敝人的光彩,這是我所期望的。」
公藝說:「做人不可能沒有過失,總是知道能改,就有當人的資格。今日吳先生您能聽我的勸告,實是我的榮幸,就此向您道謝。我因有俗務要辦,不能前往貴處,向您的雙親祝福,真是對不起。」
吳三和公藝辭別,回家去了。
這是張公藝「替鄰教子,勸以孝道」,為第十六個「忍」。
後人有詩贊歎說:
惟公務本是天真,感化愚頑把孝陳;
受辱無煩全忍讓,婆心一片顯慈心。
張公百忍集-十六、替鄰教子 勸以孝道
※ ※ ※
科學愈分明,世人之心態愈趨於變亂,心一變亂,則連基本之「孝思」也變了質,難以重拾以往敦樸之世風,令人感嘆也!
其實「孝」本於人之天性,如為人父母者亦無不疼愛其子女之情況同也,況且人身之來,是由父母所生,更當飲水思源,感恩圖報。縱使你在社會上再有名氣、聲望、地位,那你的出身總不能否定吧?所以孝思、行孝乃為人基本之準則,不可或忘也。
現今世人都因智慧的開朗與時空之間的縮短,各地民情風俗互感染,好的沒學到,壞的反而侵害甚深,致使今日之「孝思」被日漸淡行的原因所致,實在是不該。今日吾提示,乃衷心期盼世人能喚回己身之良知,莫忘行善認孝、知孝、行孝,以正己德。勉之!
禪化闡道篇第四輯 孝思
公藝說:「以前孟子說:「父子之間不責善,責善則離。」不知道你兒子以前讀過書嗎?」
老人家答說:「讀了十年書,因貪圖利益而迷失本性。」
公藝問說:「以老翁的高見,是要告到官府呢?還是勸戒他呢?」
老人家說:「希望先生指教。」
公藝說:「有如此的逆子,理應告官究辦,無奈你們父子情深。」
老人家說:「沒有人提醒逆子,才不知道父子的恩重情深。」
公藝說:「我找個適當的機會去勸戒他。」
老人家即叩頭辭去,沒想到逆子吳三,隨後跟來,反而罵公藝和父親共同想謀害他。
經過公藝好言相勸,吳三才回家去。公藝思考很久,想不出規勸的辦法,後來想到吳三曾經讀了十年書,應該懂得一些道理,於是寫了一封規戒信,叫人拿給吳三,再看情況。
吳三接到書信,一看是公藝所寄,就丟棄地上。吳三的太太說:「丈夫你應該將書信打開來看,到底是寫什麼?」於是就將信拾起,打開一看,只是猛點頭。
太太說:「夫君請念給我聽。」
吳三嘆了一聲,讀說:
具此歌詞你細看,其中妙義甚金丹;育子原來圖養老,千辛萬苦不辭難。
一輩傳輩葫蘆樣,前人榜樣後人看;照著葫蘆畫樣子,分毫不爽有循環。
孝順還生孝順子,忤孽還產忤孽男;人若不孝不若畜,羔羊跪乳令娘歡。
可羨烏鴉禽最貴,反哺酬恩宴母餐。
太太問:「羔羊為何要跪著吸乳?烏鴉為何要反哺母鴉?」
吳三說:「都是盡孝道。」
太太說:「這書信上說人不如畜生。從此來看,你和我都有不對的地方,你再詳細念給我聽。」
吳三又讀說:
古今多少身榮貴,那個不從孝開端;
三教聖神與仙佛,豈有扶持忤逆男。
王祥臥冰尤不足,郭巨埋兒痛心肝。
太太說:「王祥臥冰是為什麼?」
吳三說:「臥冰求取鯉魚,來治癒母親的病。」
太太說:「他母親的病情有好轉嗎?」
吳三說:「一吃鯉魚就好了。」
太太說:「鯉魚能治好病,我們正好可以多吃一些。」
吳三說:「你不知道,王祥是真心行孝道,感動天神,暗中使他母親的病治癒,哪是鯉魚能治病呢?」
太太說:「你我二人來學他孝順,天神一定會庇佑我們發財。」
吳三接著又讀說:
何況輪供雙親膳,四人猶在互相殘;
活佛在堂不相識,枉為人類著衣冠。
欠債不還又變畜,受父母田豈不關;
不酬因債何面目,令我旁人慮膽寒。
趁早回頭一片寶,天神原宥法從寬;
每日思量酬親德,承歡菽水飯三餐。
冬溫夏清晨定省,先意承志父心安;
要求富貴德澤厚,總要誠心把孝行。
吳三將書念完,太太說:「從張先生書信上看來,必須要把父母接來奉養,那老人家的話又多,如果不依從,你我將來恐怕要遭受天譴,丈夫你看要如何才好?」
吳三說:「我因將錢財看得很重要,造下如山的罪惡,今天有幸得到張公的這一篇金石良言,提醒我這個夢中人。如今要將父母先接來家中,如神明一樣奉養,趁著哥哥弟弟還不知道這情形,第一可以減少過失,第二必可興家,第三將此信貼在牆壁上,教導兒子讀誦,希望將來能夠成功。」
於是夫妻二人準備恭請父母事宜,兩人歡頭喜面一同到二哥家中,迎接雙親來家中奉養。
吳三親自前往公藝家中,公藝看到吳王滿面笑容,自思勸戒的書信一定生效。吳三向公藝懺悔,表示前日因自己一時誤會,對先生十分沒禮貌,希望先生能寬宏大量寬恕罪過。
公藝說:「為人要知道父母的恩情,才能稱為萬物之靈長。」
吳三說:「因為接到先生一封勸戒書信,讀完畢後才知道,父母親的恩重如海,不報恩就不是人了!如今我痛改前非,改過自新,已經迎接雙親到我家了,想請大德您撥駕到寒舍來,以增加敝人的光彩,這是我所期望的。」
公藝說:「做人不可能沒有過失,總是知道能改,就有當人的資格。今日吳先生您能聽我的勸告,實是我的榮幸,就此向您道謝。我因有俗務要辦,不能前往貴處,向您的雙親祝福,真是對不起。」
吳三和公藝辭別,回家去了。
這是張公藝「替鄰教子,勸以孝道」,為第十六個「忍」。
後人有詩贊歎說:
惟公務本是天真,感化愚頑把孝陳;
受辱無煩全忍讓,婆心一片顯慈心。
張公百忍集-十六、替鄰教子 勸以孝道
※ ※ ※
科學愈分明,世人之心態愈趨於變亂,心一變亂,則連基本之「孝思」也變了質,難以重拾以往敦樸之世風,令人感嘆也!
其實「孝」本於人之天性,如為人父母者亦無不疼愛其子女之情況同也,況且人身之來,是由父母所生,更當飲水思源,感恩圖報。縱使你在社會上再有名氣、聲望、地位,那你的出身總不能否定吧?所以孝思、行孝乃為人基本之準則,不可或忘也。
現今世人都因智慧的開朗與時空之間的縮短,各地民情風俗互感染,好的沒學到,壞的反而侵害甚深,致使今日之「孝思」被日漸淡行的原因所致,實在是不該。今日吾提示,乃衷心期盼世人能喚回己身之良知,莫忘行善認孝、知孝、行孝,以正己德。勉之!
禪化闡道篇第四輯 孝思
懷疑「佛經」
蓮生/文
彭姓弟子問:
「佛陀說法四十多年,佛陀從來沒有做筆記,佛陀自己也不寫書出版,佛陀只是弟子發問,佛陀只是應機而說,如何能一字不差的弄出這麼多部的經典?」
彭姓弟子又問:
「雖然說,阿難尊者,在佛陀身旁最久,又是多聞第一,聽的法最多,難保會有遺漏,如此,豈非不完整?」
彭姓弟子三問:
「我們佛弟子,知道有三次結集佛典,但結集時間,至少是佛滅後十多年,甚至百多年,試問,十多年前的話,百多年前的話,能一字不差嗎?」
彭姓弟子四問:
「我聽說,今日的佛學大師,對佛經也有些部份的質疑,究竟如何分辨佛經的真實及佛經的偽作?」
*
我的答覆如下:
能夠一字不差及不會遺漏,這在一般人來說,的確是很困難的。
一般人,昨天吃了什麼,可能今天全忘光光了,說了什麼話,也全忘記了。失憶症的人,剛剛有沒有吃藥,根本就記不住。
但是,修行禪定的人,只要進入「法陀羅尼」、「法三昧」。
有「聞法不忘」的神通。
有「回憶功能」。
有「多世記憶」的宿命神通。
所以,佛經是由這些「大阿羅漢」的神通力記憶下來的。
真的不是一般人所能想像,實在是不可思議的難思議。
據我所知:
第一次結集,是佛圓寂後十二年。
第二次結集,是佛圓寂後八十年。
第三次結集,是佛圓寂後三百年。
經──是阿難尊者主持。(多聞第一)
律──是優婆離尊者主持。(持戒第一)
論──是大迦葉尊者主持。(修持第一)
(這三位是佛的大弟子,都是大阿羅漢)
至於舍利弗尊者、目犍連尊者,佛陀尚未圓寂,他們早已先走了,先入了滅。
十二年前、八十年前、三百年前,如果不是大阿羅漢的神通。
結集是無法成辦的。
*
對於「佛經」的真實或偽造的質疑,在這方面,我們不能說沒有,確實後人有偽作的佛經,但偽作的佛經已犯了:
五根本戒的第四條。
我們學佛的人,不應該犯「五根本戒」。
對於「佛經」的分辨,我個人以為要從戒性、德性、智慧來分辦。
佛經符合三法印否?
諸行無常。
諸法無我。
涅槃寂靜。
「明眼人」一看,是不是「真佛經」,一看就知真假。
盧勝彥文集196冊《清涼的書箋》懷疑「佛經」
彭姓弟子問:
「佛陀說法四十多年,佛陀從來沒有做筆記,佛陀自己也不寫書出版,佛陀只是弟子發問,佛陀只是應機而說,如何能一字不差的弄出這麼多部的經典?」
彭姓弟子又問:
「雖然說,阿難尊者,在佛陀身旁最久,又是多聞第一,聽的法最多,難保會有遺漏,如此,豈非不完整?」
彭姓弟子三問:
「我們佛弟子,知道有三次結集佛典,但結集時間,至少是佛滅後十多年,甚至百多年,試問,十多年前的話,百多年前的話,能一字不差嗎?」
彭姓弟子四問:
「我聽說,今日的佛學大師,對佛經也有些部份的質疑,究竟如何分辨佛經的真實及佛經的偽作?」
*
我的答覆如下:
能夠一字不差及不會遺漏,這在一般人來說,的確是很困難的。
一般人,昨天吃了什麼,可能今天全忘光光了,說了什麼話,也全忘記了。失憶症的人,剛剛有沒有吃藥,根本就記不住。
但是,修行禪定的人,只要進入「法陀羅尼」、「法三昧」。
有「聞法不忘」的神通。
有「回憶功能」。
有「多世記憶」的宿命神通。
所以,佛經是由這些「大阿羅漢」的神通力記憶下來的。
真的不是一般人所能想像,實在是不可思議的難思議。
據我所知:
第一次結集,是佛圓寂後十二年。
第二次結集,是佛圓寂後八十年。
第三次結集,是佛圓寂後三百年。
經──是阿難尊者主持。(多聞第一)
律──是優婆離尊者主持。(持戒第一)
論──是大迦葉尊者主持。(修持第一)
(這三位是佛的大弟子,都是大阿羅漢)
至於舍利弗尊者、目犍連尊者,佛陀尚未圓寂,他們早已先走了,先入了滅。
十二年前、八十年前、三百年前,如果不是大阿羅漢的神通。
結集是無法成辦的。
*
對於「佛經」的真實或偽造的質疑,在這方面,我們不能說沒有,確實後人有偽作的佛經,但偽作的佛經已犯了:
五根本戒的第四條。
我們學佛的人,不應該犯「五根本戒」。
對於「佛經」的分辨,我個人以為要從戒性、德性、智慧來分辦。
佛經符合三法印否?
諸行無常。
諸法無我。
涅槃寂靜。
「明眼人」一看,是不是「真佛經」,一看就知真假。
盧勝彥文集196冊《清涼的書箋》懷疑「佛經」
2014年1月15日 星期三
狀元才,乞丐命
有一則故事,一位小孩要去剃頭,等到他上了椅子將剃頭時,外頭來了位老人,手拿一個鍋子想賣給店家幾分錢。
店家老闆看了看,點頭願意買下時,這時候坐在椅子上的小孩,眼尖地便開口說:「鍋子破個洞耶!」於是老闆拒絕收買。
再過幾天即將過年,嚴寒的冬天,賣鍋子的老人因家貧無糧過冬,傷心的與妻雙雙自縊。
這位小孩原本是個狀元才,經過這件事,雖然言之無心,卻間接害了二條命,因此被上天削了功名。
※ ※ ※
人乃群聚性,因而人際溝通端賴語言。因此,口語是拉近距離最利便,但也因此可以造成最不易察覺之傷害。
在因果業力之牽擾中,口業不算重業,亦不歸列為極惡。但是,每每眾生所遭遇業力牽擾,口業幾乎佔其半,為何有如此不成比例的結果?其重大轉折是口業的造作,不是如利器傷人當下即判,有者言者無心、聽者有意,原本說話之人,尚存好意,卻因客觀因素、或時空環境等因素,卻造成旁人之傷害。因此,此因業端在形成報象的過程,會有因受傷者程度之不同,產生不同之報象。當然,如果賦性言語即好尖酸刻薄,喜揭人隱私,如此蓄意造成傷害,當是另當別論。
理論是一個原則性的劃定,但是在此原則下輕重不一的造作,會影響報象的方向。舉例而言:有人所造下的口業,均屬於不善言詞,亦均在傷害程度不大,沒有涉及他人生命財產、家庭等後果,不過累積許多如此口業,那麼他的報象亦可局限於「僅是較多不善業緣,影響其日常間運勢,較多波折而已」;若是其言語間,常要涉及他人私德,甚至常要藉犀利言詞,以挑撥或者傷人、極盡刻薄,甚至惡毒、逞一己之快,不論是有仇怨報復,或秉性如此,對於他人造成較深、較大之傷害,那麼口業積造的報象,絕對是削福祿、多災禍,甚至在事業上少貴人助力;運程上,同樣小波折,在別人無事,在他身上卻可牽引軒然大波。
另外,口業最容易形成一個現象,即是受報者慧根器會較薄,甚至會較難顯現,更甚至有不能親近佛道道場等等。當然此一限定報象所造口業,乃有相對屬於指天罵地、謗神詆佛等特定之口業。綜此而言,口業是眾生幾幾乎隨侍在側之病毒,若不能自我謹慎克制,則將如中國古語所云:「病從口入,禍從口出」。
因果命程定論-第十四章 口業之影響
店家老闆看了看,點頭願意買下時,這時候坐在椅子上的小孩,眼尖地便開口說:「鍋子破個洞耶!」於是老闆拒絕收買。
再過幾天即將過年,嚴寒的冬天,賣鍋子的老人因家貧無糧過冬,傷心的與妻雙雙自縊。
這位小孩原本是個狀元才,經過這件事,雖然言之無心,卻間接害了二條命,因此被上天削了功名。
※ ※ ※
人乃群聚性,因而人際溝通端賴語言。因此,口語是拉近距離最利便,但也因此可以造成最不易察覺之傷害。
在因果業力之牽擾中,口業不算重業,亦不歸列為極惡。但是,每每眾生所遭遇業力牽擾,口業幾乎佔其半,為何有如此不成比例的結果?其重大轉折是口業的造作,不是如利器傷人當下即判,有者言者無心、聽者有意,原本說話之人,尚存好意,卻因客觀因素、或時空環境等因素,卻造成旁人之傷害。因此,此因業端在形成報象的過程,會有因受傷者程度之不同,產生不同之報象。當然,如果賦性言語即好尖酸刻薄,喜揭人隱私,如此蓄意造成傷害,當是另當別論。
理論是一個原則性的劃定,但是在此原則下輕重不一的造作,會影響報象的方向。舉例而言:有人所造下的口業,均屬於不善言詞,亦均在傷害程度不大,沒有涉及他人生命財產、家庭等後果,不過累積許多如此口業,那麼他的報象亦可局限於「僅是較多不善業緣,影響其日常間運勢,較多波折而已」;若是其言語間,常要涉及他人私德,甚至常要藉犀利言詞,以挑撥或者傷人、極盡刻薄,甚至惡毒、逞一己之快,不論是有仇怨報復,或秉性如此,對於他人造成較深、較大之傷害,那麼口業積造的報象,絕對是削福祿、多災禍,甚至在事業上少貴人助力;運程上,同樣小波折,在別人無事,在他身上卻可牽引軒然大波。
另外,口業最容易形成一個現象,即是受報者慧根器會較薄,甚至會較難顯現,更甚至有不能親近佛道道場等等。當然此一限定報象所造口業,乃有相對屬於指天罵地、謗神詆佛等特定之口業。綜此而言,口業是眾生幾幾乎隨侍在側之病毒,若不能自我謹慎克制,則將如中國古語所云:「病從口入,禍從口出」。
因果命程定論-第十四章 口業之影響
2014年1月14日 星期二
道心
文道是個雲水僧,因久仰慧薰禪師的道風,故爬山涉水不遠千里的來到禪師居住的洞窟前,說道:
「末學文道,素仰禪師的高風,專程來親近、隨侍,請和尚慈悲開示!」
因時已晚,慧薰禪師就說:「日暮了,就此一宿吧!」
第二天,文道醒來時,慧薰禪師早已起身,並已將粥煮好了,用餐時,洞中並沒有多餘的碗可給文道用餐,慧薰禪師就隨手在洞外拿了一個骷髏頭,盛粥給文道。
文道躊躇得不知是否要接時,慧薰禪師說:「你無道心,非真正為法而來,你以淨穢和憎愛的妄情處事接物,如何能得道呢?」
※ ※ ※
世之修道者,或在事上修,或在貌上修,或在口上修,皆失之遠矣,於道原無分毫。又有從耳目上修,肚腹上修,恭敬上修,一切有為之法皆非道也,有失真道之體,不可謂之道也。
其形流露,不可盡言,有近於旁門者,有假託修煉者,有浮華重而鎮靜少者,有心志切而力量弱者,皆各有病,病在這個太輕,病在那個太重,都未由中自然做去,故樂在此而憂在彼,進一寸而退一丈,未有大道之妙趣,而實不知也。
總之人心不滅,道心不徹。人心不滅者,未看淡俗情,衣服恐其不華麗,飲食恐其不鮮美,聲名恐其不彰揚,才華恐其不顯露,銀錢貨物恐其不多,田園屋宇恐其不廣,一切不能看淡而有求福之心,時而有欲安之意,時而有貧苦之嘆,時而有奢侈之思,滿腔私欲,此即所謂人心也。不減者,不能看淡世俗使之去也,凡人皆其真性,是有造之道器,可成之根基,卻因不能看淡世俗,而使道心不徹也。
所謂道心者淡有也,淡無心,淡美也,淡醜也,淡得也,淡失也,淡毀也,淡譽也,淡生也,淡死也,能看淡一切,便是道心,此心用來修道而道可成,用來降魔而魔自消也,修道者,可不去其人心,而存其道心耶?但願人人皆發道心而成正果也。
七真史傳 第九回
「末學文道,素仰禪師的高風,專程來親近、隨侍,請和尚慈悲開示!」
因時已晚,慧薰禪師就說:「日暮了,就此一宿吧!」
第二天,文道醒來時,慧薰禪師早已起身,並已將粥煮好了,用餐時,洞中並沒有多餘的碗可給文道用餐,慧薰禪師就隨手在洞外拿了一個骷髏頭,盛粥給文道。
文道躊躇得不知是否要接時,慧薰禪師說:「你無道心,非真正為法而來,你以淨穢和憎愛的妄情處事接物,如何能得道呢?」
※ ※ ※
世之修道者,或在事上修,或在貌上修,或在口上修,皆失之遠矣,於道原無分毫。又有從耳目上修,肚腹上修,恭敬上修,一切有為之法皆非道也,有失真道之體,不可謂之道也。
其形流露,不可盡言,有近於旁門者,有假託修煉者,有浮華重而鎮靜少者,有心志切而力量弱者,皆各有病,病在這個太輕,病在那個太重,都未由中自然做去,故樂在此而憂在彼,進一寸而退一丈,未有大道之妙趣,而實不知也。
總之人心不滅,道心不徹。人心不滅者,未看淡俗情,衣服恐其不華麗,飲食恐其不鮮美,聲名恐其不彰揚,才華恐其不顯露,銀錢貨物恐其不多,田園屋宇恐其不廣,一切不能看淡而有求福之心,時而有欲安之意,時而有貧苦之嘆,時而有奢侈之思,滿腔私欲,此即所謂人心也。不減者,不能看淡世俗使之去也,凡人皆其真性,是有造之道器,可成之根基,卻因不能看淡世俗,而使道心不徹也。
所謂道心者淡有也,淡無心,淡美也,淡醜也,淡得也,淡失也,淡毀也,淡譽也,淡生也,淡死也,能看淡一切,便是道心,此心用來修道而道可成,用來降魔而魔自消也,修道者,可不去其人心,而存其道心耶?但願人人皆發道心而成正果也。
七真史傳 第九回
2014年1月12日 星期日
大宋朝的「文曲星」和「武曲星」
人們都說包公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狄青是天上的武曲星下凡。可是文曲星包公長了一張威武的黑臉;武曲星狄青卻長了一張清秀的白臉,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說北宋末年,天災人禍不斷,民不聊生。玉皇大帝特派赤腳大仙下凡做皇帝以救治民間疾苦,然而赤腳大仙在天上享慣了清福,說什麼也不肯答應。因此玉皇大帝承諾派文曲星與武曲星下凡保他,赤腳大仙才勉強答應下凡。
赤腳大仙下凡後就是宋仁宗皇帝,但一出生就一直大哭不止,催促文曲星與武曲星趕快下凡。玉皇大帝被哭得心煩,因此急派二星趕緊下界。
而南斗注生、北斗注死。所有要投胎的人,都要到南斗星君處註冊,並取一個臉譜下凡。
文曲武曲二星到南斗星君處報到時,恰巧又遇南斗星君正與北斗星君下棋,無視於文曲武曲二星的到來。
文曲星等得不耐煩,就直接從南斗星君身旁裝臉譜的乾坤袋,拿了一個臉譜就匆匆下凡投胎,而武曲星耐心的等到南斗星君下完棋後才說明來意。
南斗星君從乾坤袋中,打算拿個武士臉譜給武曲星,但東找西找就是找不著,只好拿了文士臉譜給他。
文曲星投胎後就是包拯,但因匆忙之間拿走了武士臉譜,因此一出生就是個黑臉,以致父親嫌母親棄,把他扔到村頭的漚麻坑裡。
包拯在漚麻坑裡哭得驚天動地,他的嫂子可憐他而將他抱回家撫養長大,所以包拯都尊稱他嫂嫂為「嫂娘」。
包拯長大後考中狀元,游宮時皇后因為嫌他面黑,特賜他三尺紅綾遮面皮。
而武曲星投胎後就是狄青,生得眉清目秀,像一個文弱的書生。但因練就了一身好武藝,而成了宋朝的一員大將,南征北討屢建奇功。
但因狄青長得臉白清秀,難以服眾,因此做了一個兇惡的鬼臉殼戴在臉上,增添幾番煞氣。
這就傳說中是包拯臉黑、狄青臉白的由來。
說北宋末年,天災人禍不斷,民不聊生。玉皇大帝特派赤腳大仙下凡做皇帝以救治民間疾苦,然而赤腳大仙在天上享慣了清福,說什麼也不肯答應。因此玉皇大帝承諾派文曲星與武曲星下凡保他,赤腳大仙才勉強答應下凡。
赤腳大仙下凡後就是宋仁宗皇帝,但一出生就一直大哭不止,催促文曲星與武曲星趕快下凡。玉皇大帝被哭得心煩,因此急派二星趕緊下界。
而南斗注生、北斗注死。所有要投胎的人,都要到南斗星君處註冊,並取一個臉譜下凡。
文曲武曲二星到南斗星君處報到時,恰巧又遇南斗星君正與北斗星君下棋,無視於文曲武曲二星的到來。
文曲星等得不耐煩,就直接從南斗星君身旁裝臉譜的乾坤袋,拿了一個臉譜就匆匆下凡投胎,而武曲星耐心的等到南斗星君下完棋後才說明來意。
南斗星君從乾坤袋中,打算拿個武士臉譜給武曲星,但東找西找就是找不著,只好拿了文士臉譜給他。
文曲星投胎後就是包拯,但因匆忙之間拿走了武士臉譜,因此一出生就是個黑臉,以致父親嫌母親棄,把他扔到村頭的漚麻坑裡。
包拯在漚麻坑裡哭得驚天動地,他的嫂子可憐他而將他抱回家撫養長大,所以包拯都尊稱他嫂嫂為「嫂娘」。
包拯長大後考中狀元,游宮時皇后因為嫌他面黑,特賜他三尺紅綾遮面皮。
而武曲星投胎後就是狄青,生得眉清目秀,像一個文弱的書生。但因練就了一身好武藝,而成了宋朝的一員大將,南征北討屢建奇功。
但因狄青長得臉白清秀,難以服眾,因此做了一個兇惡的鬼臉殼戴在臉上,增添幾番煞氣。
這就傳說中是包拯臉黑、狄青臉白的由來。
「寒冰」的密密密
蓮生/文
我聽陳嘉萍說:
他在清海「噶爾木」做事的時候,天寒地凍,攝氏零下二十七度,腳被凍傷,整個指頭都沒有感覺,凍傷之處,細胞壞死。
又說:
中興工程公司的一位舊同事,上珠穆朗瑪峰,突覺鼻子癢,用手一抓,鼻子掉了下來,竟然沒有鼻子。又手凍傷,腳凍傷,細胞壞死,竟然被截肢,成了只有身子的人,那時零下近百度呢!
我又聽說:
中國北方暴風雪。
日木暴風雪。
美國暴風雪。
蘇俄暴風雪。
歐洲暴風雪。
等等等等。
在新聞報導中:
有人將繩子拋入水桶中,向窗外拋出,繩子竟然成了直直的棒子,繩棍是也。
有人把香蕉放屋外,只一剎那收回,軟軟的香蕉竟然可以當鐵鎚來釘釘子。
把上衣,放入水中,再拿起來,竟然變成冰,衣服成了冰塊,硬梆梆。
有人將水管的水往窗外噴,馬上變成冰霜,而成粉狀。
天哪!實在太冷了!
我再說陰曹地府,在那裡有「寒冰地獄」。
住寒冰地獄的人,其苦倍甚,一層比一層冷。
我問冥吏:
「什麼人住寒冰地獄?」
冥吏答:
「冷血的人!」
我問:
「冷血的人太含糊,能否說明?」
冥吏答:
「殺人不眨眼,心狠手辣,便稱冷血。對自己父母、師長、上司、恩人,下手絕不手軟,完全無情無義之輩。」
又說:
「忠孝友悌全無,不知矜孤恤寡,不知敬老懷幼,無憫人之心,不濟人之急,見死不救,只求自己之得,不擇手段的害人,均是冷血之人。」
又說:
「熱愛兵戈。」
「不救餓寒。」
「不救病人。」
「偷盜殺戮。」
這全是冷血之人,必下寒冰地獄。
我說:
「《中庸》有句話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我等有情眾生均是性情中人,事事做得真誠,絲毫不願欺人的。至於欠缺性情,便是冷血了。」
冥吏說:
「正是,正是。」
冥吏說:
「有人性情熱忱,福報必長;人有性情冷漠的,受福必薄。」
入寒冰地獄的人,就是這等冷血之輩。
「寒冰地獄」如何密密密?
冷到沒有耳朵、鼻子。
冷到沒有四肢。
冷到血液停止。
然後再來一次,又來一次,三來一次,永遠的受寒受凍而死,循環不已。「東條英機」永處這個地獄,求出無期。
盧勝彥文集234冊《盧勝彥的密密密》「寒冰」的密密密
我聽陳嘉萍說:
他在清海「噶爾木」做事的時候,天寒地凍,攝氏零下二十七度,腳被凍傷,整個指頭都沒有感覺,凍傷之處,細胞壞死。
又說:
中興工程公司的一位舊同事,上珠穆朗瑪峰,突覺鼻子癢,用手一抓,鼻子掉了下來,竟然沒有鼻子。又手凍傷,腳凍傷,細胞壞死,竟然被截肢,成了只有身子的人,那時零下近百度呢!
我又聽說:
中國北方暴風雪。
日木暴風雪。
美國暴風雪。
蘇俄暴風雪。
歐洲暴風雪。
等等等等。
在新聞報導中:
有人將繩子拋入水桶中,向窗外拋出,繩子竟然成了直直的棒子,繩棍是也。
有人把香蕉放屋外,只一剎那收回,軟軟的香蕉竟然可以當鐵鎚來釘釘子。
把上衣,放入水中,再拿起來,竟然變成冰,衣服成了冰塊,硬梆梆。
有人將水管的水往窗外噴,馬上變成冰霜,而成粉狀。
天哪!實在太冷了!
我再說陰曹地府,在那裡有「寒冰地獄」。
住寒冰地獄的人,其苦倍甚,一層比一層冷。
我問冥吏:
「什麼人住寒冰地獄?」
冥吏答:
「冷血的人!」
我問:
「冷血的人太含糊,能否說明?」
冥吏答:
「殺人不眨眼,心狠手辣,便稱冷血。對自己父母、師長、上司、恩人,下手絕不手軟,完全無情無義之輩。」
又說:
「忠孝友悌全無,不知矜孤恤寡,不知敬老懷幼,無憫人之心,不濟人之急,見死不救,只求自己之得,不擇手段的害人,均是冷血之人。」
又說:
「熱愛兵戈。」
「不救餓寒。」
「不救病人。」
「偷盜殺戮。」
這全是冷血之人,必下寒冰地獄。
我說:
「《中庸》有句話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我等有情眾生均是性情中人,事事做得真誠,絲毫不願欺人的。至於欠缺性情,便是冷血了。」
冥吏說:
「正是,正是。」
冥吏說:
「有人性情熱忱,福報必長;人有性情冷漠的,受福必薄。」
入寒冰地獄的人,就是這等冷血之輩。
「寒冰地獄」如何密密密?
冷到沒有耳朵、鼻子。
冷到沒有四肢。
冷到血液停止。
然後再來一次,又來一次,三來一次,永遠的受寒受凍而死,循環不已。「東條英機」永處這個地獄,求出無期。
盧勝彥文集234冊《盧勝彥的密密密》「寒冰」的密密密
2014年1月11日 星期六
許真君
許遜,字敬之,晉代著名道士,祖籍汝南,後遷居南昌,被舉孝廉,曾為旌陽縣令,又稱許旌陽,世稱許真君。他不僅自己修道向善,而且扶危濟困,勸人忠孝,勸人修道等,留下了許多感人事蹟。
許遜家世慕仙道,積德行善,其祖父許琰曾為太醫院醫官,罄其家資賑濟災民;其父許肅也是樂善好施,聲名遠播。積善之家,必有餘慶,許遜生而穎悟過人,三歲即知禮讓,學讀書,十歲知經書大意,此後立志為學,修真向道,不羨名利,不求聞達。
他博通經史,明天文、地理、歷律、醫學、陰陽五行學說,平日周濟貧乏,以仁孝忠信教化鄉里,深得鄉人尊敬。
一次,許遜在南昌集市上買了一個舊的鐵燈架,回家擦拭後表面鐵皮脫落原來卻是純金的,許遜就在第二次集市上沿街挨戶尋找上次擺攤的那個賣主,找到後對他說:「這枝燈架是上次集市時我在你這兒買的,當時我們都以為是一枝普通的舊的鐵製品,我買回去後一擦拭才知道原來這是黃金製成的珍貴工藝品。特拿來奉還。」
賣主感謝的說:「這枝燈架,本是祖傳的一件物品,塵封已久。只因連年戰亂,生活無著,我只得在這裏擺攤維持生計,也變賣些家傳的舊物。這麼珍貴的物品失而復得,真是太感謝你了。」許遜的義行傳遍鄉里。
許遜二十歲時被鄉人推舉孝廉,屢薦不就,直至西晉太康元年,因「朝廷屢加禮命,難於推辭」,才前往四川就任旌陽縣令。許遜到了旌陽,去貪鄙,減刑罰,倡仁孝,近賢遠奸,為當地人民辦了許多好事。
他到任時,旌陽正逢水患,低田顆粒無收,他讓大批農民到官府田裏耕種,助其渡荒,使災民獲得解救。當時瘟疫流行,死者甚多,他親自採藥、製藥為百姓治病,藥到病除,不收分文。又憐他郡病民及老幼婦女不能自至者,令人送藥送水飲之,亦復安痊,時求醫者日以千計。鄰縣人民仰慕他的德政,紛紛遷入旌陽,以致人口大增。
他「教民忠孝慈仁」,使民風淳化,「爭競日消,至於無訟」,人們親切的稱他「許旌陽」,當地民謠中唱道:「人無盜竊,吏無奸欺,我君活人,病無能為」。
後來晉室內亂,許遜就辭官回歸故里,旌陽人民為他立祠塑像以紀念。許遜啟程之日,百姓紛紛感恩相送,送至百里之外、至數百里、不少人跋涉千里,一直將其送至南昌家中,不肯回去,於是就在他的宅居旁搭起房舍定居,狀如營壘,都改姓許,人稱「許家營」,這一地名流傳至今。
許遜回南昌後,見到南昌連降大雨,對他父親說:「這大雨再不停,江邊的百姓就要遭殃了。」
他父親告訴他:「你到旌陽去後,南昌之境水患不斷,聽人傳說這是一條孽龍聚集蛟黨在作怪:興風作浪,或覆人舟船,或壞人屋舍;逆行暴雨,引發洪災;變化人形,殘害百姓,實為人間大患。」
許遜知道後決心盪妖除魔,為民除害,當時追隨他的弟子很多。許遜拜丹陽黃堂宮諶母學道,諶母授他斬邪之法。相傳許遜為民治水的精神感動了天神幫助,天使贈給他斬妖神劍,許遜率眾弟子在神兵的幫助下鏟除了惡龍,根治了水患。許遜還到進賢、豐城、洵陽、鄱陽、都昌、湖口、余幹、武寧、奉新、長沙等地治水,使各地風調雨順。
許遜不僅自己一心向道,還向人勸善。他在《思仙之歌》中寫道:「天運循環兮,疾如飛,人生世間兮,欲何為?爭名奪利兮,徒丘墟……。」
他宣傳「夫孝至於天,日月為之明;孝至於地,萬物為之生;孝至於民,王道為之成。是故舜文至孝,鳳凰來翔。即此論之,上自天子,下至庶人,孝道所至,異類皆應」。
許遜寫了《八寶垂訓文》教化鄉里,教人「忠孝廉謹、寬裕容忍」。他解釋這八個字的含義:忠則不欺,孝則不悖,廉則罔貪,謹而勿失。寬則得眾,裕然有餘;容而翕受,忍則安舒。修身如此,即可以成德而進道。
鄉人被其所感化,「皆遷善遠罪,孝悌興行」。四鄉之人經過許遜所居之處,常見鳴鶴翔飛,慶雲繚繞。當時東晉戰亂不斷,江南頻遭兵禍騷擾,而許遜居所周圍數百餘里之內,卻是盜賊不入,閭裏晏安,人無災害,豐衣足食。
許遜揚善除惡,德著人間,據《神仙傳》中記載:晉寧康二年,許遜時年一百三十六歲,在南昌西山舉家飛升,得道成仙,他和其弟子十一人也被稱為「十二真君」。
旌陽縣自許遜飛升後,改為德陽,以表其德澤惠民。自古以來的道德高尚之士,都是堅定不移的追求真理,砥礪德行,並感染教化世人從善如流,把高潔、德操作為自己處世立身的準則,維護真理和正義!
※ ※ ※
無極老母曰:天道有七善道,凡修天道者,應遵循而修之,則道果可成。七善道者:「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玆將天道之七善道,闡明如下:
一、居善地──住在一個地區,就應將這個地區感化好。
天道以化民為首,我住在甚麼地方,就應將這個地區感化好。如何的感化,自然以佈道為要務,凡是修道者,都當負起佈道的責任。能佈道,才能化民,為善有多端;寒者衣之,饑者食之,自是功德。這個功德雖大,但真正大的功德,是挽救人的生命。什麼能救人的生命?惟有佈道、勸人修道,道是生命的源泉。生命的源泉就是道,使一個人得道,這是最上的佈施。道不是很神秘的,道在生活中,生活即是道;勸一個人改善他的生活,就是修道。修道者不可以自修滿足,如自己得道,更當感化別人,兼善天下,乃是修道的最高目的。
二、心善淵──心如大海,清澄照物,萬流所歸。
淵者,海也,以海喻性。為什麼以海喻心或性呢?因心性有如大海一樣,不僅明可照物,亦可載物。心性是什麼東西?不是虛無飄渺的,如本無其物,則不能有何作用。心是宇宙變化的樞機,這個樞機無限大,又無限長,它是一個充滿宇宙,不可思議的東西,所以,以海喻之。言其廣大深湛也。心必須如淵,才能發揮心的功能。
(一)沉潛:不浮燥,則可以肆應眾感,千變萬化。
(二)靈明:不渾濁,則可以燭照幽冥,纖塵畢現。
(三)下流:不偏狹,則可以宏百川,廣為收納。
養心的功夫在誠,誠者純一不二也。純一即「見素抱樸」,亦即「明心見性」。誠字的意義非常深奧,孔子云:「至誠如神」,又云:「誠者,非自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
三、與善仁──救濟仁愛,發大惻隱之心。
幫助別人,也當以仁愛為要,並不存其他意思。許多人幫助別人,存有不正當的企圖,這是不對的。仁愛也不是隨便可施的,不當用愛的,也不可愛。上利於天,中利於鬼,下利於人,謂之天德,天德則愛之。上不利於天,中不利於鬼,下不利於人,謂之天賊,天賊則不愛之。
四、言善信──說話要有信,民無信不利。
人必須有信,人類之相處,其結合之條件在信。信好似一種契約,買賣之成立在有契約。信者約也,約必兌現,不能兌現則買賣不能成立。治國者尤貴信,言而有信,則立,言而無信,則亡。一人當立信,一國更當立信,信者第二生命也。
五、正善治──正者,政也,行政必須做到最好的地步。
執政者不一定能正善治,許多暴政,歷史上記載也很多。昔時軒轅黃帝,一生經五十二次大戰而後安定天下。黃帝且戰且學道,修道者,不一定要遯入深山古剎,隨時隨地都可進修。為政者當善為之治,以安天下,此乃修天道救世之本旨。
六、事善能──作事要努力,再接再厲。
善能者,善其所能,即自強不息也。修道的自強不息,是竭精殫慮,較之一般人更為努力。蓋修道應清心寡慾,專一於一件事的。每人都應求之於己,而不求諸人。任何人都不靠,惟有自己的努力,才能創造出來新的事業。其所以事善能者,因其對於人生有認識,有修養,此修道之可貴也。
七、動善時──及時而動,既不可過,亦不可不及。
人需要動,但不可妄動,當乘時而動。宇宙為一動體,生命者動能也。人生自然也在動中,善動者成功,不善動者失敗,善動與不善動,其區別在「時間」;凡是捉住時間的,大半可成功。時間決定一切,許多問題,或成或敗,自有時間來裁決。由此可知善時之重要也。
例如種田,善時而耕,適時而種,必可收穫,若不乘時而動,則終無穫可收也。所以修道者,眾人所不願作的,我獨自去作。才能進於道。又如「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這是偉大的修道精神。修道應苦修,苦修則可少私寡慾,藉苦修以靜化,始能致良知。良能之發揮在壓制及刺激。越受苦,良能才能光大。所謂:「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苦不是憂患,而是神對於人的考驗,凡能擔當重任者,均出身貧困,此乃上帝對於人的恩惠。從艱苦中站起來的,都有大成就,並進於道矣。
天道奧義-第二十三章 天道之七善道
2014年1月9日 星期四
五蘊皆空
有一次,尊者優波先那與尊者舍利弗,來到摩揭陀國首都王舍城北方郊外墓地附近,住在一個名叫蛇頭巖的地方。
蛇頭巖有山洞,附近常有毒蛇出沒。
這天,優波先那獨自一人在山洞中禪坐。不巧,有一條小毒蛇從頂上掉下來,落在尊者的身上,並且咬傷了尊者。
蛇毒很快地在尊者的身上起了作用,尊者知道自己被毒蛇咬了,但因蛇毒毒性已經發作而失去了行動能力。於是,優波先那叫喚在洞外不遠處樹下的舍利弗。
優波先那說:「舍利弗尊者!毒蛇掉在我的身上,我被毒蛇咬了,你趕快進來,將我的身體搬到洞外。這個中毒的身軀,很快就要散壞。」
舍利弗進洞來一看,沒發現優波先那的身體與容貌有任何異樣,懷疑地問:「優波先那尊者!可是,我看你的容貌與身體狀況,和平常一樣啊,怎麼會說身體中毒了,即將壞散,要我將你的身體移出去呢?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優波先那告訴舍利弗說:「舍利弗尊者!如果有人把六根、六塵、五蘊認為是『我』或為我所擁有,那麼,他的臉色就會有變異。可是,舍利弗尊者!我如實了知它們(六根、六塵、五蘊)不是『我』、不為『我』所有、『我』不在它們之中、它們不在『我』之中,是故,我的臉色怎麼會有不同呢!」
舍利弗明白了,讚歎道:「正是,優波先那尊者!你早已離我、我所、我慢,而且是從根本斷除,就像截斷多羅樹的樹根一樣,以後永遠不會再生起,所以,身體和臉色又怎會有變異呢!」
於是,舍利弗將優波先那的身軀移出洞外,優波先那隨即入滅。
※ ※ ※
何謂五蘊?乃色、受、想、行、識等遮蔽吾人心身之五種要素。蘊者,覆蔽之意。眼、耳、鼻、舌、身等覆蔽真如佛性,如浮雲遮月,明鏡蒙塵,不能迴觀返照。五蘊又名五陰,陰者,戕害之意。人因五蘊而使善心不生,惡念滋長,戕害道心,迷昧自性,也是輪迴種子,因何苦海輪迴,無法自拔,永不解脫。
茲將五蘊分別說明之,以便諸善生知所警惕。色蘊:色者,有形有相之實體,包含大宇宙一切萬物,皆是地、水、風、火等四大所形成之色相。人身也有四大,例如:毛髮、皮肉、筋骨等是堅硬之地大;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等是潮濕之水大;體溫是溫暖之火大,呼吸是吹動之風大,四大乃色相之生成,有色有相便有生滅,有生滅便不能恆久,世人卻因色相而執著妄想,因迷引惑,因惑造業,因業受報,綿綿苦難,永無盡期,皆是色蘊作祟而已。
佛陀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受蘊:受者,領納之意。眼、耳、鼻、舌、身領受外在實物而生貪欲,心中情緒無法平復,豈知外在所見一切皆是空相,色相也是四大因緣所生物,眼、耳、鼻、舌、身所感受,自然也是空,故修行之人,必須學得受蘊空,否則成為修持之一大障礙。
想蘊:眼、耳、鼻、舌、身感受外境,於境取相,分別外境情況,表現一切言行,名為想蘊。
行蘊:行者,實在造作之義,人之行為,由意念所控制,一念善,行則善;一念惡,行則惡。人因行為而造業,善惡之業必有善惡之報,人之行為,如被外境所縛,不能識自本心,見自本性,產生偏差,則是行蘊。
識蘊:識者,分別也,人之六根,接觸六塵,分別六識,而生六慾,此修行之大病,故修持諸善男子善女人,必須去惑除迷,轉識為智,才不被識蘊干擾。
心經云:「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此空非是一無所有之頑空,是性空,非是相空;是理空,非是事空;是當體即空,非是思量始空。萬法緣生緣滅,凡夫迷故,執萬物為實有。菩薩悟故,照見萬法皆空。諸善男子善女人當了徹空義,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真空妙有,五蘊不在,才是真解脫也。
善道薪傳 述五蘊
蛇頭巖有山洞,附近常有毒蛇出沒。
這天,優波先那獨自一人在山洞中禪坐。不巧,有一條小毒蛇從頂上掉下來,落在尊者的身上,並且咬傷了尊者。
蛇毒很快地在尊者的身上起了作用,尊者知道自己被毒蛇咬了,但因蛇毒毒性已經發作而失去了行動能力。於是,優波先那叫喚在洞外不遠處樹下的舍利弗。
優波先那說:「舍利弗尊者!毒蛇掉在我的身上,我被毒蛇咬了,你趕快進來,將我的身體搬到洞外。這個中毒的身軀,很快就要散壞。」
舍利弗進洞來一看,沒發現優波先那的身體與容貌有任何異樣,懷疑地問:「優波先那尊者!可是,我看你的容貌與身體狀況,和平常一樣啊,怎麼會說身體中毒了,即將壞散,要我將你的身體移出去呢?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優波先那告訴舍利弗說:「舍利弗尊者!如果有人把六根、六塵、五蘊認為是『我』或為我所擁有,那麼,他的臉色就會有變異。可是,舍利弗尊者!我如實了知它們(六根、六塵、五蘊)不是『我』、不為『我』所有、『我』不在它們之中、它們不在『我』之中,是故,我的臉色怎麼會有不同呢!」
舍利弗明白了,讚歎道:「正是,優波先那尊者!你早已離我、我所、我慢,而且是從根本斷除,就像截斷多羅樹的樹根一樣,以後永遠不會再生起,所以,身體和臉色又怎會有變異呢!」
於是,舍利弗將優波先那的身軀移出洞外,優波先那隨即入滅。
※ ※ ※
何謂五蘊?乃色、受、想、行、識等遮蔽吾人心身之五種要素。蘊者,覆蔽之意。眼、耳、鼻、舌、身等覆蔽真如佛性,如浮雲遮月,明鏡蒙塵,不能迴觀返照。五蘊又名五陰,陰者,戕害之意。人因五蘊而使善心不生,惡念滋長,戕害道心,迷昧自性,也是輪迴種子,因何苦海輪迴,無法自拔,永不解脫。
茲將五蘊分別說明之,以便諸善生知所警惕。色蘊:色者,有形有相之實體,包含大宇宙一切萬物,皆是地、水、風、火等四大所形成之色相。人身也有四大,例如:毛髮、皮肉、筋骨等是堅硬之地大;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等是潮濕之水大;體溫是溫暖之火大,呼吸是吹動之風大,四大乃色相之生成,有色有相便有生滅,有生滅便不能恆久,世人卻因色相而執著妄想,因迷引惑,因惑造業,因業受報,綿綿苦難,永無盡期,皆是色蘊作祟而已。
佛陀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受蘊:受者,領納之意。眼、耳、鼻、舌、身領受外在實物而生貪欲,心中情緒無法平復,豈知外在所見一切皆是空相,色相也是四大因緣所生物,眼、耳、鼻、舌、身所感受,自然也是空,故修行之人,必須學得受蘊空,否則成為修持之一大障礙。
想蘊:眼、耳、鼻、舌、身感受外境,於境取相,分別外境情況,表現一切言行,名為想蘊。
行蘊:行者,實在造作之義,人之行為,由意念所控制,一念善,行則善;一念惡,行則惡。人因行為而造業,善惡之業必有善惡之報,人之行為,如被外境所縛,不能識自本心,見自本性,產生偏差,則是行蘊。
識蘊:識者,分別也,人之六根,接觸六塵,分別六識,而生六慾,此修行之大病,故修持諸善男子善女人,必須去惑除迷,轉識為智,才不被識蘊干擾。
心經云:「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此空非是一無所有之頑空,是性空,非是相空;是理空,非是事空;是當體即空,非是思量始空。萬法緣生緣滅,凡夫迷故,執萬物為實有。菩薩悟故,照見萬法皆空。諸善男子善女人當了徹空義,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真空妙有,五蘊不在,才是真解脫也。
善道薪傳 述五蘊
2014年1月8日 星期三
慈善家和懶漢
76歲的查克•費尼是一位擁有80億美元資產的富翁,在過去的二十多年中,他共向醫院、孤兒院等各類慈善機構捐出四十億美元。他打算將剩下的四十億美元,在2016年前全部捐出,他只給自己留下了不到一百萬美元的財產。他的義舉震動了美國慈善界,對比爾•蓋茨和沃倫•巴菲特產生了巨大影響。
查克•費尼自己的生活異常節儉,他和妻子擠在三藩市一套一居室的出租屋裡。他從沒買過房,也不買車。
他總是穿一套破舊的藍色休閒西裝,戴一塊廉價的塑膠手錶,烤乳酪番茄三明治是他的最愛,他從來沒有吃過超過一百美元一餐的飯。
在一次慈善宣傳會上,有人突然向查克•費尼提問:「請問您每天工作多少個小時?」
查克•費尼回答說:「十個小時以上。」
那人調侃地說:「我真不明白,您每天那麼拼命地工作,卻將賺來的錢全都捐了出去。您知道嗎?我是一個流浪漢,每天才花不到一個小時撿垃圾,可我卻生活得比您要好。」會場上頓時響起了一陣巨大的哄笑聲。
很多人都等著看查克•費尼的笑話。這時,查克•費尼不慌不忙地說:「這就是慈善家和懶漢最大的區別!」
(摘自2008年4月7日《羊城晚報》)
※ ※ ※
人生觀念是人行為舉止最主要之依據,可以說是人都是依自己之觀念在生活著,離不開本身人生之意念,故而在生活上可見觀念正確與否,與每人之成就及發展有相當大之關係也。
探討人生觀念是屬於範圍較廣泛之題綱,但如自己所立之觀念不離正善,造福人群,安祥社會者,那就是正確之人生觀也,因這些之人生觀不只可成正己德,更能造功,亦可因而造福社會人群,使得整個社會歸於安和,有功亦修之正確觀念也。
而今社會之所以會如此之不穩定,主因在於甚多世人之人生觀有偏差、有錯誤,完全為了一己之私利、私欲所拘束,無法開朗所造成局限之人生,如大多數之人如此,社會就因而亂矣,如是少數則較易受歸化而誠正,故當注意修心及思悟來改正自己錯誤之人生觀,正導自己,以及他人能齊於真正的善途,則社會何患恐懼不安之來呢?在此齊勸勉之。
心志歸向-第十四章 正確人生觀
查克•費尼自己的生活異常節儉,他和妻子擠在三藩市一套一居室的出租屋裡。他從沒買過房,也不買車。
他總是穿一套破舊的藍色休閒西裝,戴一塊廉價的塑膠手錶,烤乳酪番茄三明治是他的最愛,他從來沒有吃過超過一百美元一餐的飯。
在一次慈善宣傳會上,有人突然向查克•費尼提問:「請問您每天工作多少個小時?」
查克•費尼回答說:「十個小時以上。」
那人調侃地說:「我真不明白,您每天那麼拼命地工作,卻將賺來的錢全都捐了出去。您知道嗎?我是一個流浪漢,每天才花不到一個小時撿垃圾,可我卻生活得比您要好。」會場上頓時響起了一陣巨大的哄笑聲。
很多人都等著看查克•費尼的笑話。這時,查克•費尼不慌不忙地說:「這就是慈善家和懶漢最大的區別!」
(摘自2008年4月7日《羊城晚報》)
※ ※ ※
人生觀念是人行為舉止最主要之依據,可以說是人都是依自己之觀念在生活著,離不開本身人生之意念,故而在生活上可見觀念正確與否,與每人之成就及發展有相當大之關係也。
探討人生觀念是屬於範圍較廣泛之題綱,但如自己所立之觀念不離正善,造福人群,安祥社會者,那就是正確之人生觀也,因這些之人生觀不只可成正己德,更能造功,亦可因而造福社會人群,使得整個社會歸於安和,有功亦修之正確觀念也。
而今社會之所以會如此之不穩定,主因在於甚多世人之人生觀有偏差、有錯誤,完全為了一己之私利、私欲所拘束,無法開朗所造成局限之人生,如大多數之人如此,社會就因而亂矣,如是少數則較易受歸化而誠正,故當注意修心及思悟來改正自己錯誤之人生觀,正導自己,以及他人能齊於真正的善途,則社會何患恐懼不安之來呢?在此齊勸勉之。
心志歸向-第十四章 正確人生觀
2014年1月7日 星期二
人生幾何
蓮生/文
在我的學生時代,流傳著學習數學「幾何」的無奈。
大家念著:
人生幾何?
學了幾何又幾何?
不學幾何又幾何?
幾何人生?
人生幾何?
這五句原是學數學「幾何」所發出的感歎,但,現在想一想,我竟然發覺這五個句子有很深很深的人生滋味。
在一百年的光陰之中,你到底「捉住」了什麽?你到底「成就」了什麽?你到底「榮譽」了什麽?你到底「得到」什麽?
諾貝爾獎?
奧斯卡獎?
奧林匹克獎?
富豪排行?
發明獎?
運動獎?
你得了這個獎,應該是世界名人的頂尖人物了。但,在百年之後,得了又幾何?不得又幾何?
你有沒有想過,這些獎的實質利益,這些獎對你的人生價值增添了什麽?充實了什麽?
我舉亞洲鐵人「楊傳廣」為例:
榮譽的十項全能。
生前如何?
死後如何?
榮譽幾何?
漸漸的消褪,幾人能憶?
這是:
「蒼天!蒼天!」
真是蒼天!
這些在佛教的名詞上,只有二個字,這二個字是非常現實的,這二個字,就是:
「一時」。
大乘佛教的般若系統經典是在紀元前後,到第二世紀左右所完成的經典,它的主題就是「空」。
你不覺得嗎?
人生百年是空,所有的獎是空,所有的得全是空,所有的成就是空,所有的榮譽是空,所有的捉住全是空,。。。全是「空」。
有人很快的自作聰明,那麽盧勝彥的開悟,一定是「空」字。
「空」就是開悟。
我說:
「不是,不是。」
我提示如下:
有人拿我的照片,說:「這位是盧勝彥!」
我說:「照片中人是盧勝彥,那我是誰?」
來人說:「二者不分」。
我說:「如果我死了,照片是盧勝彥嗎?」
來人啞口。
請問:「你參參看,照片是盧勝彥嗎?」
(誰是盧勝彥?盧勝彥是誰?)
盧勝彥文集第200冊《開悟一片片》人生幾何
在我的學生時代,流傳著學習數學「幾何」的無奈。
大家念著:
人生幾何?
學了幾何又幾何?
不學幾何又幾何?
幾何人生?
人生幾何?
這五句原是學數學「幾何」所發出的感歎,但,現在想一想,我竟然發覺這五個句子有很深很深的人生滋味。
在一百年的光陰之中,你到底「捉住」了什麽?你到底「成就」了什麽?你到底「榮譽」了什麽?你到底「得到」什麽?
諾貝爾獎?
奧斯卡獎?
奧林匹克獎?
富豪排行?
發明獎?
運動獎?
你得了這個獎,應該是世界名人的頂尖人物了。但,在百年之後,得了又幾何?不得又幾何?
你有沒有想過,這些獎的實質利益,這些獎對你的人生價值增添了什麽?充實了什麽?
我舉亞洲鐵人「楊傳廣」為例:
榮譽的十項全能。
生前如何?
死後如何?
榮譽幾何?
漸漸的消褪,幾人能憶?
這是:
「蒼天!蒼天!」
真是蒼天!
這些在佛教的名詞上,只有二個字,這二個字是非常現實的,這二個字,就是:
「一時」。
大乘佛教的般若系統經典是在紀元前後,到第二世紀左右所完成的經典,它的主題就是「空」。
你不覺得嗎?
人生百年是空,所有的獎是空,所有的得全是空,所有的成就是空,所有的榮譽是空,所有的捉住全是空,。。。全是「空」。
有人很快的自作聰明,那麽盧勝彥的開悟,一定是「空」字。
「空」就是開悟。
我說:
「不是,不是。」
我提示如下:
有人拿我的照片,說:「這位是盧勝彥!」
我說:「照片中人是盧勝彥,那我是誰?」
來人說:「二者不分」。
我說:「如果我死了,照片是盧勝彥嗎?」
來人啞口。
請問:「你參參看,照片是盧勝彥嗎?」
(誰是盧勝彥?盧勝彥是誰?)
盧勝彥文集第200冊《開悟一片片》人生幾何
2014年1月6日 星期一
一念改寫歷史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一天,歐洲盟軍最高統帥艾森豪威爾在法國的某地乘車返回總部,參加緊急軍事會議。
那一天大雪紛飛,天氣寒冷,汽車一路疾馳。
在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途中,艾森豪威爾忽然看到一對法國老夫婦坐在路邊,凍的瑟瑟發抖。
艾森豪威爾立即命令停車,讓身旁的翻譯官下車去詢問。
一位參謀急忙提醒說:「我們必須按時趕到總部開會,這種事情還是交給當地的警方處理吧。」其實連參謀自己也知道,這不過是一個託辭。
艾森豪威爾堅持要下車去問,他說:「如果等到警方趕來,這對老夫婦可能早就凍死了!」
經過詢問才知道,這對老夫婦是去巴黎投奔兒子,但是汽車卻在中途拋錨了。在茫茫大雪中連個人影都看不到,正不知如何是好呢。
艾森豪威爾聽後,二話沒說,立即請他們上車,並且特地先將老夫婦送到巴黎兒子家裏,然後才趕回總部。
此時的歐洲盟軍最高統帥沒有想到自己的身份,也沒有俯視被救援者的傲氣,他命令停車的霎間,也沒有複雜的思考過程,只是出於人性中善良的本能。
然而,事後得到的情報卻讓所有的隨行人員震撼不已,尤其是那位阻止艾森豪威爾雪中送炭的參謀。
原來,那天德國納粹的阻擊兵早已預先埋伏在他們的必經之路上,希特勒那天認定盟軍最高統帥死定了,但阻擊卻流產,事後他懷疑情報不準確。
希特勒哪里知道,艾森豪威爾為救那對老夫婦於危難之中而改變了行車路線。
歷史學家評論道:艾森豪威爾的一個善念躲過了暗殺,否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將改寫。
※ ※ ※
人之生於世,何者為保身之道呢?世俗之眼光,以為有財有錢即可保身,以為能居無任何之掛慮即可保身,亦或能握有權勢即可保身,或是以各種之方法來求得保身,試想這就真的可以保身了嗎?其實不然,這只不過是稍養肉身外表之愉安而已,並非根本之道也。
保身者惟以「存德」、「養德」、「造德」,才能確切的保身,此非只是肉身之保,還關係到爾後自己過往之後之保也,可保本身,可保兒孫,純乎於「德」字之上,凡是善者,利益眾生者皆是也,故而明悟行之,即是真正保身之道也。
德須由己身能盡心盡力的去做,不論大小,常心存念行之即可,諸惡不作,即可存德,盼齊勉之。
禪化闡道篇第三輯 德以保身
那一天大雪紛飛,天氣寒冷,汽車一路疾馳。
在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途中,艾森豪威爾忽然看到一對法國老夫婦坐在路邊,凍的瑟瑟發抖。
艾森豪威爾立即命令停車,讓身旁的翻譯官下車去詢問。
一位參謀急忙提醒說:「我們必須按時趕到總部開會,這種事情還是交給當地的警方處理吧。」其實連參謀自己也知道,這不過是一個託辭。
艾森豪威爾堅持要下車去問,他說:「如果等到警方趕來,這對老夫婦可能早就凍死了!」
經過詢問才知道,這對老夫婦是去巴黎投奔兒子,但是汽車卻在中途拋錨了。在茫茫大雪中連個人影都看不到,正不知如何是好呢。
艾森豪威爾聽後,二話沒說,立即請他們上車,並且特地先將老夫婦送到巴黎兒子家裏,然後才趕回總部。
此時的歐洲盟軍最高統帥沒有想到自己的身份,也沒有俯視被救援者的傲氣,他命令停車的霎間,也沒有複雜的思考過程,只是出於人性中善良的本能。
然而,事後得到的情報卻讓所有的隨行人員震撼不已,尤其是那位阻止艾森豪威爾雪中送炭的參謀。
原來,那天德國納粹的阻擊兵早已預先埋伏在他們的必經之路上,希特勒那天認定盟軍最高統帥死定了,但阻擊卻流產,事後他懷疑情報不準確。
希特勒哪里知道,艾森豪威爾為救那對老夫婦於危難之中而改變了行車路線。
歷史學家評論道:艾森豪威爾的一個善念躲過了暗殺,否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將改寫。
※ ※ ※
人之生於世,何者為保身之道呢?世俗之眼光,以為有財有錢即可保身,以為能居無任何之掛慮即可保身,亦或能握有權勢即可保身,或是以各種之方法來求得保身,試想這就真的可以保身了嗎?其實不然,這只不過是稍養肉身外表之愉安而已,並非根本之道也。
保身者惟以「存德」、「養德」、「造德」,才能確切的保身,此非只是肉身之保,還關係到爾後自己過往之後之保也,可保本身,可保兒孫,純乎於「德」字之上,凡是善者,利益眾生者皆是也,故而明悟行之,即是真正保身之道也。
德須由己身能盡心盡力的去做,不論大小,常心存念行之即可,諸惡不作,即可存德,盼齊勉之。
禪化闡道篇第三輯 德以保身
2014年1月5日 星期日
對境心不起
甲乙兩位行者,一起結法化緣。一日兩個從山上行至山腰,山底有一小塘,時值酷暑,因小塘地處隱秘地方,不少妙齡女子結伴在此裸浴,嬉戲之聲不絕於耳。
甲行者聽音望去,見滿塘春光,忙閉了眼睛,念著「阿彌陀佛」,半天不聞乙行者有何動靜。
好奇的睜睛一看,乙神色未見異常,一樣向山下走去。
甲行者忙扯住乙行者道:「女色不可聞不可見,難不成你想犯戒不成?」
乙行者笑曰:「我只見山高水長,但聞鳥鳴蟲唱,所犯何戒?」
甲行者悟,臉紅不已。心淨不被境牽是為戒定慧,真功夫。
※ ※ ※
人間種種形色總是那麼的誘惑人們,這些形色是諸般假相難能永保不變化,世人的心又何嘗不是每分每秒在變化著,有誰能掌控心念不變,可說沒有。
人的心易受制在外,在種種形色的迷惑導致心靈墮落,人的心本是清淨,但打從幼時出現在眼前一切花花世界,那裏面種種形色是那麼的誘人,因此眼見成迷成執成妄成痴啊。
要淨化靈心不被世間形色迷惑,唯要將那清淨的心找回來,不貪不執不妄不痴不戀,放下一切執見,淨化眼見,使心靈不起漣漪,平靜安住,這就可卻除種種牽擾。修行是斷除迷惑塵間種種形色牽掣好法門,世人應及早修行。
慈聖雜誌117期
甲行者聽音望去,見滿塘春光,忙閉了眼睛,念著「阿彌陀佛」,半天不聞乙行者有何動靜。
好奇的睜睛一看,乙神色未見異常,一樣向山下走去。
甲行者忙扯住乙行者道:「女色不可聞不可見,難不成你想犯戒不成?」
乙行者笑曰:「我只見山高水長,但聞鳥鳴蟲唱,所犯何戒?」
甲行者悟,臉紅不已。心淨不被境牽是為戒定慧,真功夫。
※ ※ ※
人間種種形色總是那麼的誘惑人們,這些形色是諸般假相難能永保不變化,世人的心又何嘗不是每分每秒在變化著,有誰能掌控心念不變,可說沒有。
人的心易受制在外,在種種形色的迷惑導致心靈墮落,人的心本是清淨,但打從幼時出現在眼前一切花花世界,那裏面種種形色是那麼的誘人,因此眼見成迷成執成妄成痴啊。
要淨化靈心不被世間形色迷惑,唯要將那清淨的心找回來,不貪不執不妄不痴不戀,放下一切執見,淨化眼見,使心靈不起漣漪,平靜安住,這就可卻除種種牽擾。修行是斷除迷惑塵間種種形色牽掣好法門,世人應及早修行。
慈聖雜誌117期
種因得果
本道院副院尊觀音菩薩 登台
聖示:三世因果輪迴的真理,在告訴世人,人的靈魂是不滅的,一個人在世間所想的、所做的一切善的、惡的念頭和行為,都會一一儲存在人的第八識,也就是阿賴耶識之中,阿賴耶識有儲藏的功能,所以又叫做「藏識」。
當世人輪迴之後,這些儲藏在阿賴耶識的意念和行為,就會產生一種力量,報於來生,這種力量,叫做「業」。
陳生:學生恭向菩薩頂禮五叩首!
菩薩:賢生免禮!
陳生:善的業,來生自然得善報;惡的業,來生自然受惡報。
六道輪迴中,天、人、阿修羅是三善道,地獄、惡鬼、畜生是三惡道。
日常生活之中,自己造了善、惡業,即是種「因」;未來世,自然就轉生到應受的善、惡道去,即是結「果」。以上,即是學生在修學中所知的。
菩薩:乃是十分公平,十分合理。由於一般人只看見肉體的生死,而看不見靈魂,就認為人死了,已然一了百了,那有什麼靈魂?那有什麼因果報應?有朝一日,等到他死了,受了報應,他才會恍然領悟到三世因果報應,一點也不假,屆時,一切都太遲了。
陳生:就是說嘛!我們都不必去研究,只要冤親一到,自然而然就能驗證了。
更何況「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單憑對自然界植物的觀察,大家也應該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道理,不必笨到有一天嚐到了因果報應的滋味才來相信。
菩薩:信為功德母,長養諸善根。期望諸子都能堅信宗教的真理,做一個有智慧的人。
陳生:是呀!世人百歲的壽命,亦不過電光石火一瞬間。若一味追求名利情欲、利慾薰心,心即局限於物質欲望之內;如果是不仁不義、不忠不孝、自私自利、寡廉鮮恥,那就更不足與論。最後,只有去隨業受報,輪迴於惡道。
菩薩:《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屬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做人,要懂得這個基本原理,不要追逐名利情欲的滿足,要借假修真,率性行道,行功立德,以回復本來的光明本性。
陳生:奉勸大家種好因,殘靈少,種惡因,屆時殘靈滿天飛。靈魂由外面進入肉體,肉體毀滅後,它又出來在虛空中遊蕩,之後又進入另一個肉體,……。喔!不一定是人體,有可能是進入畜生的身體唷!
一般而言,生命的不斷輪迴,本身是不斷過渡的;由於世人造了生死的業,所以,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緣生緣滅,相續不斷。至於,將來究竟往生善道或惡道,就要看我們今世種了什麼因,種好因,結善果,種壞因,結惡果,就是這樣囉!
菩薩:一般人看到為善的人沒有得到善報,為惡的人沒有得到惡報,就懷疑佛教講的因果報應是不是真的,甚至於乾脆不相信,吃喝嫖賭,縱情恣欲,無所不為。
陳生:屆時入地獄,他們一定是排第一名的。其實,應是他們沒有徹底了解佛教所說的三世因果報應的說法,對不對?
菩薩:正是。佛教所說的因果報應,是貫穿過去世、現在世和未來世的。因為,人的靈魂不滅,隨業輪轉受報,今世所受所報的,乃是由於前世所做的,今世所做的,可能是來世或未來世才受報,不一定今世做,今世報。
其中原因,乃是業因尚未成熟的緣故。就如同農夫種稻子,現在播種了,總要經過一段時間才能結果,不可能馬上種,馬上收成。所以,因果業報應該從過去世一直看到未來世,才是準確,不能單看現在世這一段,懂嗎?
陳生:學生明白了。在現世間,我們的確看到很多做惡的人沒有得到惡報,反而事事如意、榮華富貴、長命百歲,這是因為他前世做了善事,種了福田之緣故吧!
菩薩:然而,一旦善因開銷完了,後半生或下輩子自然就會受到應得的惡報。反之,今世做善事的人,之所以沒有得到善報,那是因為前世種了惡因,或今世的善因尚未成熟的緣故;等到今世的善因累積多了、成熟了,一定會得到應得的善報的。
佛教有句至理名言,絕不是騙人的話,「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又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因果報應的道理很深,眾生很難徹底的了解,但它確實是宇宙人生的真理,爾們一定要深信。不相信因果報應,今世貪嗔痴愛,放縱自己的情欲,儘做犯法、不道德、傷天害理的事情,大限來到,報應臨頭,後悔就來不及了。
修子既然走入修道的道程,就必須去惡向善,遵守倫理道德。
寶德雜誌127期 因果原理: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因得果
聖示:三世因果輪迴的真理,在告訴世人,人的靈魂是不滅的,一個人在世間所想的、所做的一切善的、惡的念頭和行為,都會一一儲存在人的第八識,也就是阿賴耶識之中,阿賴耶識有儲藏的功能,所以又叫做「藏識」。
當世人輪迴之後,這些儲藏在阿賴耶識的意念和行為,就會產生一種力量,報於來生,這種力量,叫做「業」。
陳生:學生恭向菩薩頂禮五叩首!
菩薩:賢生免禮!
陳生:善的業,來生自然得善報;惡的業,來生自然受惡報。
六道輪迴中,天、人、阿修羅是三善道,地獄、惡鬼、畜生是三惡道。
日常生活之中,自己造了善、惡業,即是種「因」;未來世,自然就轉生到應受的善、惡道去,即是結「果」。以上,即是學生在修學中所知的。
菩薩:乃是十分公平,十分合理。由於一般人只看見肉體的生死,而看不見靈魂,就認為人死了,已然一了百了,那有什麼靈魂?那有什麼因果報應?有朝一日,等到他死了,受了報應,他才會恍然領悟到三世因果報應,一點也不假,屆時,一切都太遲了。
陳生:就是說嘛!我們都不必去研究,只要冤親一到,自然而然就能驗證了。
更何況「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單憑對自然界植物的觀察,大家也應該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道理,不必笨到有一天嚐到了因果報應的滋味才來相信。
菩薩:信為功德母,長養諸善根。期望諸子都能堅信宗教的真理,做一個有智慧的人。
陳生:是呀!世人百歲的壽命,亦不過電光石火一瞬間。若一味追求名利情欲、利慾薰心,心即局限於物質欲望之內;如果是不仁不義、不忠不孝、自私自利、寡廉鮮恥,那就更不足與論。最後,只有去隨業受報,輪迴於惡道。
菩薩:《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屬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做人,要懂得這個基本原理,不要追逐名利情欲的滿足,要借假修真,率性行道,行功立德,以回復本來的光明本性。
陳生:奉勸大家種好因,殘靈少,種惡因,屆時殘靈滿天飛。靈魂由外面進入肉體,肉體毀滅後,它又出來在虛空中遊蕩,之後又進入另一個肉體,……。喔!不一定是人體,有可能是進入畜生的身體唷!
一般而言,生命的不斷輪迴,本身是不斷過渡的;由於世人造了生死的業,所以,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緣生緣滅,相續不斷。至於,將來究竟往生善道或惡道,就要看我們今世種了什麼因,種好因,結善果,種壞因,結惡果,就是這樣囉!
菩薩:一般人看到為善的人沒有得到善報,為惡的人沒有得到惡報,就懷疑佛教講的因果報應是不是真的,甚至於乾脆不相信,吃喝嫖賭,縱情恣欲,無所不為。
陳生:屆時入地獄,他們一定是排第一名的。其實,應是他們沒有徹底了解佛教所說的三世因果報應的說法,對不對?
菩薩:正是。佛教所說的因果報應,是貫穿過去世、現在世和未來世的。因為,人的靈魂不滅,隨業輪轉受報,今世所受所報的,乃是由於前世所做的,今世所做的,可能是來世或未來世才受報,不一定今世做,今世報。
其中原因,乃是業因尚未成熟的緣故。就如同農夫種稻子,現在播種了,總要經過一段時間才能結果,不可能馬上種,馬上收成。所以,因果業報應該從過去世一直看到未來世,才是準確,不能單看現在世這一段,懂嗎?
陳生:學生明白了。在現世間,我們的確看到很多做惡的人沒有得到惡報,反而事事如意、榮華富貴、長命百歲,這是因為他前世做了善事,種了福田之緣故吧!
菩薩:然而,一旦善因開銷完了,後半生或下輩子自然就會受到應得的惡報。反之,今世做善事的人,之所以沒有得到善報,那是因為前世種了惡因,或今世的善因尚未成熟的緣故;等到今世的善因累積多了、成熟了,一定會得到應得的善報的。
佛教有句至理名言,絕不是騙人的話,「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又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因果報應的道理很深,眾生很難徹底的了解,但它確實是宇宙人生的真理,爾們一定要深信。不相信因果報應,今世貪嗔痴愛,放縱自己的情欲,儘做犯法、不道德、傷天害理的事情,大限來到,報應臨頭,後悔就來不及了。
修子既然走入修道的道程,就必須去惡向善,遵守倫理道德。
寶德雜誌127期 因果原理: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因得果
2014年1月3日 星期五
羨慕平凡的生活
蓮生/文
隱居四載,左鄰右舍只知道我的假名,蓮生活佛盧勝彥,早已拋到九霄雲外去了。
左鄰右舍,但知一位半老不老的老者,退休在家,穿著平常,深居簡出,如果出外,無非是繞著小屋漫步,或是上市集去買些菜回來。
就是這樣,已經過了四年了,這四年之中,過得真是平凡極了,平凡確實有平凡的滋味,單純的退隱生涯,雖孤單些,但,也有法味。
我讀書,曾讀過「康熙」微服出巡、「乾隆」皇帝下江南、「嘉慶」遊台灣等等的閒書。
當皇帝,九五之尊,人人尊崇,四方朝供,金玉滿堂,富貴最豐,錦衣玉食,享受無盡,但,他們又為何出宮外,羨慕平凡的百姓生涯。
我想:
一者,生活圈子狹小。
二者,黃金、鑽石看膩了。
三者,位至至尊,太孤獨了。
四者,宮中千呼百諾,生活不自由。
五者,美其名,出妄看看人民疾苦。
想一想,吃喝不盡,榮華富貴的皇帝,為何會羨慕平凡的生活,是有其道理的存在。
一個至高享受,「財、色、名、食、睡」的欲望全滿足了,但,他會發覺,追求稀有之樂,也是一場空寂,反倒不如平凡的生活。
以我來說:「我曾擁有豪宅、名車。但我覺得睡地上最樂,漫步念佛最樂,平凡樸實的生活,是有滋味在其中,而且永恆不變的。
順治皇帝為何出家?大家可以想一想。
一個懂得生活的人,他可以輕易的在平凡中得到快樂,他可以領略平凡之美,平凡的滋味綿長,平凡的本質,也是珍貴的。
四載隱居,覺得路邊攤-美味無窮,穿著布衣-自由自在,睡在地上-天地最闊,漫步經行-成了最高的享受。
我記得有一國王,後來出家,住茅蓬。
國王躺在茅草堆中。
向虛空高呼:
「我好快樂啊!我好快樂啊!我好快樂啊!」
就像出了籠子的鳥一樣。
寫一首詩:
「葉子湖」畔的疏柳
湖畔經行走上無窮的路
翠綠的景色條條四邊垂
也數遠近的青峰
真是最佳隱居處
我愛這平平凡凡的景緻
小雨來時
山更青翠分明
湖水漣漪如夢
無語但念佛號
快樂平凡心中可尋覓
看天上昏鴉飛去
也可憶一憶往事
四載如花雨
平平凡凡的巷陌
今朝更難得
有這樣更深的體悟
倦人多
厭不注
就在虛空住
盧勝彥文集176冊《小雨繽紛集》羨慕平凡的生活
隱居四載,左鄰右舍只知道我的假名,蓮生活佛盧勝彥,早已拋到九霄雲外去了。
左鄰右舍,但知一位半老不老的老者,退休在家,穿著平常,深居簡出,如果出外,無非是繞著小屋漫步,或是上市集去買些菜回來。
就是這樣,已經過了四年了,這四年之中,過得真是平凡極了,平凡確實有平凡的滋味,單純的退隱生涯,雖孤單些,但,也有法味。
我讀書,曾讀過「康熙」微服出巡、「乾隆」皇帝下江南、「嘉慶」遊台灣等等的閒書。
當皇帝,九五之尊,人人尊崇,四方朝供,金玉滿堂,富貴最豐,錦衣玉食,享受無盡,但,他們又為何出宮外,羨慕平凡的百姓生涯。
我想:
一者,生活圈子狹小。
二者,黃金、鑽石看膩了。
三者,位至至尊,太孤獨了。
四者,宮中千呼百諾,生活不自由。
五者,美其名,出妄看看人民疾苦。
想一想,吃喝不盡,榮華富貴的皇帝,為何會羨慕平凡的生活,是有其道理的存在。
一個至高享受,「財、色、名、食、睡」的欲望全滿足了,但,他會發覺,追求稀有之樂,也是一場空寂,反倒不如平凡的生活。
以我來說:「我曾擁有豪宅、名車。但我覺得睡地上最樂,漫步念佛最樂,平凡樸實的生活,是有滋味在其中,而且永恆不變的。
順治皇帝為何出家?大家可以想一想。
一個懂得生活的人,他可以輕易的在平凡中得到快樂,他可以領略平凡之美,平凡的滋味綿長,平凡的本質,也是珍貴的。
四載隱居,覺得路邊攤-美味無窮,穿著布衣-自由自在,睡在地上-天地最闊,漫步經行-成了最高的享受。
我記得有一國王,後來出家,住茅蓬。
國王躺在茅草堆中。
向虛空高呼:
「我好快樂啊!我好快樂啊!我好快樂啊!」
就像出了籠子的鳥一樣。
寫一首詩:
「葉子湖」畔的疏柳
湖畔經行走上無窮的路
翠綠的景色條條四邊垂
也數遠近的青峰
真是最佳隱居處
我愛這平平凡凡的景緻
小雨來時
山更青翠分明
湖水漣漪如夢
無語但念佛號
快樂平凡心中可尋覓
看天上昏鴉飛去
也可憶一憶往事
四載如花雨
平平凡凡的巷陌
今朝更難得
有這樣更深的體悟
倦人多
厭不注
就在虛空住
盧勝彥文集176冊《小雨繽紛集》羨慕平凡的生活
2014年1月2日 星期四
天底下只有三件事
天底下只有三件事
一件是「自己的事」
諸如:上不上班、吃什麼東西、開不開心、結不結婚、要不要幫助人,自己能安排的皆屬之。
一件是「別人的事」
諸如:小張好吃懶做、小陳婚姻不幸福、老陳對我很不滿意、我幫助別人,別人卻不感激.....別人在主導的事情皆屬之。
一件是「老天爺的事」
諸如:會不會颳風、地震、戰爭,人能力範圍以外的事情,都屬於老天爺的管轄範圍。
人的煩惱就是來自於:
忘了自己的事、愛管別人的事、擔心老天爺的事。
所以要輕鬆自在很簡單:
打理好「自己的事」、不去管「別人的事」、不操心「老天爺的事」。
這只是靜心在「哲學」上的詮釋,知道並不代表你能辦到。
除非你能進入「靜心狀態」去「觀照」,你就會「如實」發現天底下真的只有這三件事:「自己的事」、「別人的事」、「老天爺的事」
下次心情不好時,趕快問自己,那件事到底是「誰」的事!
一件是「自己的事」
諸如:上不上班、吃什麼東西、開不開心、結不結婚、要不要幫助人,自己能安排的皆屬之。
一件是「別人的事」
諸如:小張好吃懶做、小陳婚姻不幸福、老陳對我很不滿意、我幫助別人,別人卻不感激.....別人在主導的事情皆屬之。
一件是「老天爺的事」
諸如:會不會颳風、地震、戰爭,人能力範圍以外的事情,都屬於老天爺的管轄範圍。
人的煩惱就是來自於:
忘了自己的事、愛管別人的事、擔心老天爺的事。
所以要輕鬆自在很簡單:
打理好「自己的事」、不去管「別人的事」、不操心「老天爺的事」。
這只是靜心在「哲學」上的詮釋,知道並不代表你能辦到。
除非你能進入「靜心狀態」去「觀照」,你就會「如實」發現天底下真的只有這三件事:「自己的事」、「別人的事」、「老天爺的事」
下次心情不好時,趕快問自己,那件事到底是「誰」的事!
沒有明天與然後
一個懶惰者一直四處流浪乞討為生,他飽受了人間的心酸苦辣,覺得人生痛苦至極。
一天,他饑腸轆轆,無意中走進了方圓寺,便向一位老和尚請求施捨。
老和尚說道:「你今天幫我打掃寺院裡的衛生,我就給你一點水喝與食物吃。」
懶惰者說道:「師傅,我今天沒有吃喝一點東西了,你給我一點水喝與食物吃,我明天再幫你打掃寺院裡的衛生,好嗎?」
老和尚說道:「我這裡只有今天,沒有明天;我也總是只看到過今天,從來沒有看見過明天。你不願意今天幫我打掃寺院裡的衛生,你現在就離開這裡。」
懶惰者說道:「師傅,我現在已四肢無力,請你現在給我一點水喝與食物吃,然後我再幫你打掃寺院裡的衛生,行嗎?」
老和尚說道:「我這裡只有現在,沒有然後;我也總是只看到過現在,從來沒有看見過然後。你不願意現在幫我打掃寺院裡的衛生,你馬上離開這裡。」
懶惰者只好立即幫老和尚打掃寺院裡的衛生。當他打掃完寺院裡的衛生,老和尚便給了他水喝與食物吃。懶惰者吃飽喝足,他美美地睡了一覺。
懶惰者一覺得醒來,感到從來沒有過的幸福與快樂;他豁然醒悟——於是他便拜老和尚為師,一改過去懶惰的習性,跟隨老和尚勤奮修行。
懶惰者最終成了一位勤奮善為、學識淵博、道術高超的高僧。
其實人生在世,今天的努力,已經鑄造了今天的奇跡!現在的付出,已經造就了現在的收穫!今天與現在的修行,就成就了今天與現在的幸運;今天與現在的付出,也就造就了今天與現在的幸福!
成功的人生,就是步步踏實,一個個腳印、一階階踏板建構而成的。不要醉心於遙不可及的目標,要著力於當下,並思索著未來的遠景。
※ ※ ※
如今之社會,幾乎近七成以上之人,心念總是飄浮不定,茫茫然然,不知其定,以致於影響自身之生活甚巨也,包括日常之生活,以及事業之發展,甚至於世事之面對與處理都受到相當大的變因,不但無法成就,更導致生活步調之紊亂,無有任何之實在表現,實堪憂也。
如想能真正求得生活之安定,則須踏實己心,實實在在的安置己心,不讓自己的存心大任何不良之企想,不得有任何不良之偏差,用以實際生活的腳步去實現己身生活的願望,如此就不會有不良之後果產生矣。
如今世人為何問題那麼多?怪疾頻頻出現,精神病者日益增多,不良心態逐漸的增加,這都是不能踏實己心所導引出來之現象與後果。盼世人能確實的定安己心,求得實際的人生。勉之!
禪化闡道篇第一輯 踏實己心
一天,他饑腸轆轆,無意中走進了方圓寺,便向一位老和尚請求施捨。
老和尚說道:「你今天幫我打掃寺院裡的衛生,我就給你一點水喝與食物吃。」
懶惰者說道:「師傅,我今天沒有吃喝一點東西了,你給我一點水喝與食物吃,我明天再幫你打掃寺院裡的衛生,好嗎?」
老和尚說道:「我這裡只有今天,沒有明天;我也總是只看到過今天,從來沒有看見過明天。你不願意今天幫我打掃寺院裡的衛生,你現在就離開這裡。」
懶惰者說道:「師傅,我現在已四肢無力,請你現在給我一點水喝與食物吃,然後我再幫你打掃寺院裡的衛生,行嗎?」
老和尚說道:「我這裡只有現在,沒有然後;我也總是只看到過現在,從來沒有看見過然後。你不願意現在幫我打掃寺院裡的衛生,你馬上離開這裡。」
懶惰者只好立即幫老和尚打掃寺院裡的衛生。當他打掃完寺院裡的衛生,老和尚便給了他水喝與食物吃。懶惰者吃飽喝足,他美美地睡了一覺。
懶惰者一覺得醒來,感到從來沒有過的幸福與快樂;他豁然醒悟——於是他便拜老和尚為師,一改過去懶惰的習性,跟隨老和尚勤奮修行。
懶惰者最終成了一位勤奮善為、學識淵博、道術高超的高僧。
其實人生在世,今天的努力,已經鑄造了今天的奇跡!現在的付出,已經造就了現在的收穫!今天與現在的修行,就成就了今天與現在的幸運;今天與現在的付出,也就造就了今天與現在的幸福!
成功的人生,就是步步踏實,一個個腳印、一階階踏板建構而成的。不要醉心於遙不可及的目標,要著力於當下,並思索著未來的遠景。
※ ※ ※
如今之社會,幾乎近七成以上之人,心念總是飄浮不定,茫茫然然,不知其定,以致於影響自身之生活甚巨也,包括日常之生活,以及事業之發展,甚至於世事之面對與處理都受到相當大的變因,不但無法成就,更導致生活步調之紊亂,無有任何之實在表現,實堪憂也。
如想能真正求得生活之安定,則須踏實己心,實實在在的安置己心,不讓自己的存心大任何不良之企想,不得有任何不良之偏差,用以實際生活的腳步去實現己身生活的願望,如此就不會有不良之後果產生矣。
如今世人為何問題那麼多?怪疾頻頻出現,精神病者日益增多,不良心態逐漸的增加,這都是不能踏實己心所導引出來之現象與後果。盼世人能確實的定安己心,求得實際的人生。勉之!
禪化闡道篇第一輯 踏實己心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