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30日 星期二
唐太宗下棋
吏部尚書唐儉,與唐太宗下棋時,布子搶占到有利位置。太宗剛輸了一盤,現在又見唐儉搶先,大為惱火,便下令:把唐儉調出朝廷,貶為潭州的地方官。
太宗仍然餘怒未消,他對尉遲敬德說:「唐儉不尊重我,我要殺了他。你替我證實:有人控告了他。」尉遲敬德謙卑的應允了。
第二天當面對證時,尉遲敬德叩頭至地,說:「我確實沒有聽到對唐儉的指控。」
太宗一連問了幾次,尉遲敬德還是確定不移。太宗非常生氣,將手裡拿的玉板,氣恨恨的摔碎在地上,回宮去了。
過了好一陣兒,太宗吩咐開席吃飯,把三品以上的官員,都請來入宴。
在宴席上,有人問:「為什麼賜宴?」
太宗說:「尉遲敬德今天做了使各方面得益的事有三:一、使唐儉免於枉死;二、使我免於枉殺;三、使敬德自己免於曲從。這是三方面所得的益。
另外,又使三方面增加了益:一、使我增加改過的美名。二、使唐儉增加了再生的幸運。三、使敬德本人增加了忠直的聲譽,這是三方面所增之益。為此,我請大家吃飯!」
太宗還賞賜給尉遲敬德一千匹緞。
2023年5月29日 星期一
修習四念處
濟公活佛 降
詩曰:烹茶煮字浪江湖,淡淡功名不做奴;
休問百年身後事,心田勤墾自得福。
聖示:吾今日降著:「證果之路」
第廿三章 如何修習四念處來調伏欲貪、斷除無明?
這個世間充滿著「苦」,難以找到一處真正平靜的地方。
清貧如洗的人沒有平靜,家財萬貫的人也沒有平靜;男人沒有平靜,女人也沒有平靜;成年人沒有平靜,小孩子也沒有平靜;受低等教育的人沒有平靜,受高等教育的人也一樣沒有平靜。世間唯有調伏「欲貪」、斷除「無明」的人,才能獲得真正的平靜。
在《相應部‧生病經》中記載:
有一次,佛陀至病房探望比丘,並且召喚比丘們,佛陀說:
「比丘應該具備正念、正知地等待死亡到來,這是我對你們的教誡。比丘們!什麼是『正念』呢?即:在內身(眼耳鼻舌身意)、外身(色聲香味觸法)、內外身(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上隨時觀身,精勤努力,正知、正念,就能調伏對於世間的貪婪、憂慮;
在受上隨時觀受……;
在心上隨時觀心……;
在法上隨時觀法,精勤努力,正知、正念,就能調伏對於世間的貪婪、憂慮,比丘們!這樣,就是具備『正念』。
什麼是『正知』呢?即:在前進、後退時;在瞻前後視、肢體屈伸、肢體俯仰、穿衣持缽、行住坐臥、說話靜默、大小便動作時,都清楚知道這些行為,即稱為『正知』。
如果生起了快樂,那是緣於身體的關係,但是身體是無常的,緣於身體而生起的快樂,也必定是無常的。觀察身體和快樂都是無常的、生滅的,進而調伏欲貪、滅除欲貪、斷捨欲貪,就可以止息煩惱了。」
這部經典主要說明實際的修行方法是:
一個人要在日常生活中,不停地去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當心裡有欲望生起,知道就好;想要看,知道就好;想要聽,知道就好;想要聞,知道就好;想要吃,知道就好;想要碰觸,知道就好;想要快樂,知道就好;生起憂愁,知道就好;生起善念,知道就好;生起貪、瞋、痴,知道就好。
如此有正念、有正知且及時地知道欲望,不用去消滅它、改造它、對治它,只要如其本來面目地知道,欲望就會自動滅去,修行者也就能以智慧照見「無常、苦、無我」之三法印,破除無明和貪欲。但若是以對抗的方式打壓它,不但無法擺脫欲望,反而會因為屢戰屢敗而增加煩惱,削減持續禪修的動力。
上述實務修行重點都是「向內」,以探究自己身心的實相,洞察自己身心的實相,而不是「向外」祈求加持、誦經、持咒、做儀式。修行者一旦能徹見自己身心內在的世間後,即使世間如何變遷,都不會有所動搖了。
故,懂得返觀自己的身、心,修行才會有畢業的一天。
2023年5月28日 星期日
訪遊西天聆聽仙佛談末法
西方濟公活佛 登臺
詩曰:末道惟德善惡明,法傳塵世普眾芸,陰騭廣詮積福焉,陽理真悟業消愆。
聖示:善惡之果報、如影隨形,在末法時期中,善惡禍福將臨至時,皆由心念而所感召,上天不忍見善德之人無道可依,然垂降「儒宗正道」大開普渡之慈航,得聞正道之真理。有道曰:「修心初基、人人本應有所為之」若能在善、德之上,明悟天道真理,可藉修道而消減其業力,諸天仙佛觀其芸芸眾生處在五濁惡世中受境迷惑、情欲不止、難以回頭,則須仰賴善知識以明燈指引、循循善誘,方可斷除惡業之因、一心向善也!
濟佛:哈哈哈!嗝!又到著鸞聖期,且即時為末回,此話不多言!吾之賢徒快快出靈竅矣!(此時濟佛口念咒語、手持蒲扇揮拍佛一之身後肩,即將佛一元靈調出)
慈筆:弟子參見活佛恩師蓮駕。
濟佛:喲唷!怎麼啦!瞧汝小子如此無精打采,莫非病啦快快道出!
慈筆:唉!恩師啊!還不是因為今日著書貴為慎重且又是末回了,弟子真是心中有無比忐忑!不知要如何表達與疏解壓力,內心十分沉重,恐怕有失恩師之顏面呀!
濟佛:哈哈哈!世徒無須為老衲之薄顏而擔憂不已,快隨為師而行吧!(濟佛說完即快步出堂外,而佛一依舊躝跚踱步走出堂外)
慈筆:可否請恩師賜予仙丹提神呢?以提振弟子之內心、拜託啦!
濟佛:嘿嘿!汝小子不是常摀口遮鼻,嫌老衲仙丹臭熏不化嗎?這回卻要懇求賜惠。
慈筆:哦!恩師就別再陶侃弟子了,弟子也不希望耽擱聖命,以大局畀重而慮,就懇請恩賜吧!
濟佛:嗯!哈哈哈!瞧汝虔誠模樣示出善意加至為道務聖命而勞心,故為師即予賜贈,先快上蓮台吧!(此時佛一即攀登蓮台,而濟佛則早已登入並正而東搓西磨的)
慈筆:恩師啊!您老人家可搓得太用力啦,整座蓮台很搖晃呀!哇!
濟佛:嘿嘿嘿!汝小子可有口福啦!為師將多年來之塵垢,全部搓淨賜贈予汝,不但保證可提振精神百倍亦可藥到病除,疑難雜症皆盡除,快將手伸出取之服用。(眼見濟佛手拿一顆如李子般大小之仙丹遞予佛一)
慈筆:哇!嚇死人了恩師啊,這麼大顆要怎麼吞服呢?
濟佛:哈哈哈!汝少囉嗦,最多為師再賜予葫蘆內之甘露以助潤喉快服之!(佛一此刻更擔心受怕,萬一噎著……而心生恐懼)
慈筆:好吧!弟子即恭敬不如從命,即刻吞服嗯……嗯!(此刻蓮台早已飛升至九霄雲外之月空中)
濟佛:唉呀!賢徒可知今日乃是本書「陰陽善惡因果實錄」之末回呀!希汝須多用心行持,將所有得訊仙佛開示闡述覆轉于眾生明悉,以不枉上天頒詔之苦心啊!
慈筆:是的,弟子明白,只是弟子文學造詣粗淺且初基未穩,不敢大意。有道是「聞道有順序、術業有專攻」亦要慢火熬燉。
濟佛:哈哈哈!賢徒亦能明悟此道理而比喻。(蓮台已迅速飛馳已超越九重雲宵,來至西方淨土國了)
慈筆:咳咳咳!恩師為何弟子突然感覺很不舒服呢?
濟佛:此為「西方淨土」乃屬潔淨之國土,不容有「三毒」未清且功果未俱之凡俗人進入,倘若欲闖關入境,恐受三昧真火,熊焰火烤而墜入冥界,然賢徒因尚未清除「三毒之害」故幸而方才有服予為師之仙丹,即有加被護持之效益,皆可不受真火吞噬,汝現此刻明瞭為師之用心囉!
慈筆:嘩!感謝恩師相助,方可保住小命。
濟佛:望汝願心多以懺悔,勤修真理正道,以八正道之心念提倡引導諸等鸞下生,修持更殷勤精進才是!(此刻蓮台飛馳,前方已白霧茫茫一片)
慈筆:是!弟子謹遵恩師教誨,咦!前方怎麼白霧四起且快伸手不見五指了,不知為何因?恩師您快想法子啊!(此刻佛一轉身已不見濟佛,只見身後有座很巨大的草藤山丘)
慈筆:喂!恩師您去哪兒了!怎麼可以丟下弟子一人在這「西方淨土」呀!萬一被亂竄的妖怪給吃掉了,怎麼向家人交代啦!(此間轟隆一聲,有巨大東西像似要掉下來一樣且有巨大迴響聲)
濟佛:哈哈哈!傻賢徒啊,汝的手怎麼老是摸著為師之破草鞋啊!還不快變大隨師而入大雄寶殿。
慈筆:嘩!(此刻抬頭觀望)原來恩師您變得如此巨大,那弟子彷佛像螞蟻一般,要如何變大呢?
濟佛:哈哈!西方淨土國隨心所欲,只要汝心想變大即變大囉!
慈筆:喔!原來如此,那弟子要變大一點。(此時佛一身體逐緩漸升大許多)
濟佛:賢徒牢記此刻吾等徑入大雄寶殿須輕聲細語,因此殿內已在開會,諸天神佛都在,汝不可漫言於戲,明瞭嗎?
慈筆:是!弟子緊隨恩師腳步而行。(二人即進入大雄寶殿內濟佛攜伴慈筆立即向大會主席釋迦牟尼佛(即世尊)行禮後即尋位而席坐)
南海觀音大士曰:感謝本會主席方才之祝詞。今日邀集諸億萬眾、神、仙、佛、聖、菩薩、及各界之道友齊聚,共同討論、參議凡間世道眾生善果、惡果之報應及末法時期輪回之會論,希望大家踴躍發言。
首先由吾發言談之,並供參大家討論。以現在世間凡塵中有諸多一些修高練士之人對於「道」並不能真正完全瞭解明悟,然而真正之大道乃是屬各宗法門中合為之不二法門。像是佛、道、儒、基督、回教等及其它旁教都知道「道」即謂之「理」,然合乎之理則為道,不合乎之理則便不是道,但現在眾生似乎知道這「原理」,亦然是明理道之。現今有很多修道之人在於言論上經常會加以誹謗,更是舉視輕忽他教各派實為不可諒也!此末法時期有諸多世俗人多抱著懷疑態度;認為儒教思想有違佛院研究之佛學精神。為此讓世人知悉,吾今日特藉此『末法論會』上加以闡述並略述一點個人意見提供大家作為參議。
其儒、道、釋本為一家而且並不相抵觸,並可謂「佛家修道學」在佛教都以慈悲為懷,修出世法且持五蘊皆空,一塵不染的了悟諸法空相,直指「正法眼藏」萬法歸一,以明心見性而成佛;然而儒教思想則是以「佛家修道學」方式。
吾現舉例之:昔日顏淵聖人問仁者於孔子。子曰:「克己復禮、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仁者人也,人之天性也,本來仁慈,仁者者也,性之德也。」尤如大學的格物致知,在格物者,戒貪欲悉嗔念,消癡者鏟愛妄。則其物不生,心物終無,使無所見,即謂五蘊皆空而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誠者天之道也,誠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此乃為孔門傳授心法,直指人心,允執厥中,方可修心養性而成聖。
亞聖孟子曰:方才觀音大士言之有理,容吾再補充一點,讓各位明確轉讓眾生知悉,在東土中正統之道德思想,自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以至孔子,最後至吾即就失傳了。然而道轉西域,經由禪宗達摩老祖奉命西來東土,闡揚聖道後傳至六祖惠能大師才轉降於「火宅」故而依複還於中國,即正謂之「老水還潮」至今才有南疆鸞堂林立設置之原故。
南無大勢至菩薩曰:方才觀音大士言之有理,在此末法時期人心凋弛及世道頹敗,已經告急了此刻劫難膨脹和道德沒落下,亦已至頂。此實為世人之最大一次悲運。故三千年來頻向未明泄之「聖道」,應運道降世上(即謂東土),而負執行之責任此諸位(指諸仙神佛)則即奉「天命」而降於東土,指教眾生如何行持造功立德。並力勸眾生除惡向善。以助眾生迷心覺悟,善業啟蒙。此乃應運「道同劫降」之需要。
故今於火宅闡化之「聖道」便是所謂五教之花而結之「果實」,繼而醒化眾生歸善之任務,亦是人類沐道浴德之端倪。然而世道之人執厥且冥頑不屈之態度,即是今日在末法會上須協議之,諸位(指諸仙神佛)之任務當即奉無極懿命;將如何能醒化眾生向善,而不再淪落六道輪回也。然而期望能實行如凡間世人有功必現賞,有過則要愆罰且以現報之功效而不讓惡徒子逍遙法外!期望今日能夠推選出專職管人間善惡禍福「大簿神佛」,實以善德功果之人現賞功登,然行惡者則必墮入地獄受苦、以致六道輪回之果報,重修鍛煉,以證善惡之化明,另諸眾神佛、聖賢各職本位奉命度化世道眾生,即應謂之『玉命共同想法論』為其必然!希望世眾可早日脫離六道輪回之苦,而證其果品蓮位。不知大家意見如何?
世尊曰:既然諸位神佛、菩薩、道友所提議推從專職管人間善惡大簿,吾亦感有理,望諸位神佛、聖者,可踴躍推從人選,另可有何位諸仙神佛要繼續發表議論。因今日東土地方,有一鸞堂奉玉旨要來聆觀吾等所談之末法,並將吾等所談論之語,傳載正刻在著書中之「陰陽善惡因果實錄」裡,以告示世人知情,並願可啟發世人之智慧,此乃是今天末法會之目的也。
太上道祖曰:世尊既贊同且推從此項,不知諸等神佛、仙聖大家意見如何?
眾神佛曰:贊同通過(鼓掌通過)
至聖先師曰:天尊之言,有理。談及末法,吾在此表述一些論點提出看法,供大家來參論。此當今世人其首當應以「修養」為基礎根本,並且須臾應有之認知。在修養之目的,著重於發揚心性中之潛德潛能,世人始終不解因何以要如此?故吾舉凡幾點主因,望世人能奉行修之。
其一、須求得「至善」:
簡略概述為:佛家之修養,志在成佛;道家修養,志在得道;一般宗教徒之修養,則志在升天堂;儒家之修養,志在聖賢。各門各稱有所不同,但一言以蔽之則亦是求得「至善」,至善即是絕對之善,內含有;最高貴、最完美、最自由、最安樂、最真實、最永恆等意之涵養。故如;西方「黑格爾」聖人所稱之絕對的性,如康得所言之上級的命令,如格林所稱之宇宙精神,而這都不過是表明至善之一面。
其「至善」即為『天理』本以存在每位本心本性之明德良知中,或者有人認為這「至善」乃是一種高遠之理想,而非一般人所能希冀,以至善為修養之目的,然而覺知未免太不切實際。孰不知「至善」即是良知,為人人所固有,一念向善即就傾向於至善之一面,「至善」是無時不存,無處不現,並非玄不可測。所謂聖者亦是一個照常道做人倫理之人,亦非高不可攀;人之修養如不以求得「至善」為目的。則在做人接物,必有私意滲雜其間,於是此人之動機或出發點即就易失偏差,然而此人內心必有矛盾存在,即有被襲擊之可能,然而此處一失;往往一切之欺騙、疑慮、猜忌、恐怖、即就隨之而來,終必滿懷荊棘,而陷入罪惡之深淵。可知眾生不談修養則已,倘若要談修養則必須要立此大志;才能步入康莊大道。這不是所言「取法乎上,僅得乎中」乃是「不為聖賢便為禽獸之」。
其二、須求得安樂:
簡略概述為:真正之安樂;仍須從修養中才能求得。因為人類之欲望是無窮止盡的,永不能滿足的,在自然界對人之限制亦是永遠排除不盡的。從上古帝王富擁有四海,但仍不能長生而為苦,何況是普通人大都亦遭遇坎坷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最後即想要從外界來奪取,求得滿足。真是難上加難,在此論點中惟有修養深湛之人,以服務創造為人生之目的,以助人為快樂之本,自有一股蓬勃朝氣髮露,和一種輕快灑脫之樂,這即是「樂道順天」之樂。
其三、須求得大智大勇:
簡略概述為:人莫不希望自己智慧高超,能力惟我獨尊,且發展出個人之理想抱負。然而多數人總認為智力與勇力,是從知識學問及體格鍛煉中所得來之。並與修養毫無關係,孰不知知識學問雖可促進智慧,但不亦只是智慧罷了;而體格鍛煉,並不能形成冒險犯難且不屈不撓之大勇精神,所以大智大勇依然必須從心志修養中獲得。
其四、須實現真善美之人生:
簡略概述為:人生真正之意義與價值,並非是個人豐衣食足,而是要追求真理、正義、建立各得其所、各逐其生之目的,自由安樂之社會,實現世界和平之人生亦是真善美之永恆價值。幽冥教主地藏王菩薩曰:至聖先師言之鑿理,期望眾生弟子定能悟出修養之重要性。吾再補充一點,其五教如同花瓣一樣,此現若看看自身之蛻變及氣數之淘汰,以及人心之歸向,可知當是花謝之時候了,然而花開於季節,在早期雖顯欣欣向榮,然好季節一過後,必有其花凋萎零落時,這乃是依天地之陰陽長律而然之。但在花謝凋萎之同時,不應分歧而忽視了注意力,因為這亦是代表花是結實之時候了。而這便是五教合一,上天願所垂降之「聖道」也;使世間人人能證得佛界,即地獄淨空,亦了吾數劫之弘願也。
混元教主元始天尊曰:地藏王菩薩言之有理,現今世上之眾生因受花花世道濁迷失去了原來之本性,對於善惡及個人修養已經喪失且無法辨識良知,不但為非做歹更使世道難以推動醒化。希望大家能發表至身高見以啟發世人!
天上聖母曰:古佛、道友方才所談之修養及人生大道,願世人能啟蒙誠敬,明瞭諸門各派聖法之理。今在末法會上,吾提論世上「今生修道」。簡略概述為:古人之修道,多數由於仕途淡薄;或商場失利,或情場失意,或受逆境之諷刺,始願放棄家庭與名利,然而遁入空門或隱入于深山,而自修以補過。此皆是曾經滄海難為水,故有涉世未深而願放棄名利與家者。
今之修道者,遠非昔日比,名利之魔考亦可不妨奔逐名利,且不妨家庭之忙累,只能修身、明道德、守綱常,以誠信接物,慈悲為懷。雖在家中,亦可修道且亦可成道。只要正己化人、修己度人,造功立果,此乃今之世人修道也。修持是不分男女老幼,只要能守持孔孟之道,即謂之修道也;亦可成仙、成佛。
太乙救苦天尊曰:方才天上聖母參理,希眾生用心體悟之。從古至今花花世道修行者眾多而成仙品證佛果者稀。何故也?皆因未遇真道而功果未滿。古人修道者,皆是苦修苦練,舍家拋業、斷情絕欲,自修自得且心不妄動,修至內外功圓滿。至誠所感,然得蒙果位。人生與天地之間均皆有陰陽造化之中,難脫天道迴圈之理,無不受制于自然因果定律。修道須求「明心見性」發揮悟心,次求安身立命。吾今天特在末法會上,將天道大略分解一下,望眾生能得悟!
何謂是「天」?何謂是「道」?
中國傳統上「天」字形容在至高無上,至大無越之意。在思想家來講:分別有:主宰之天(含天神之意)、自然形之天、亦可稱為有性命之天。然而道之意義:
其一、道可作為原理及道理之解釋。
其二、道可為道路之解釋。
其三、道可為道德觀之解釋。
其四、道可為作法及方法之解釋。
其五、道可作為太極或本體之解釋,分為一陰一陽即謂道。前釋有:天法道,地法天、人法地。後釋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故稱謂本體。道可分類又為:立天之道、立地之道、立人之道。人道可分類為:一修身之道、二齊家之道、三治國平天下之道、四求學或教人之道、五處事之道。然世人應須依人道修起,修人道必需先修持儒家之三綱五常及四維八德,人道修成方可由地道之康莊大道而登天道,那才是正道歸一而得也,亦如此方可證道果品之。
主席世尊曰:多謝真人,開悟眾生。今日之末法會,暫告段落。今有台疆鸞堂善生特奉旨前來聆聽末法論會,因時辰之素;即由道濟領銜而回程,吾即特命記錄司將此論會劄記覆傳乙份由南海觀音大士帶回附載於寶書末回中!
亞聖孟子曰:回稟主席方才諸位已有書投選出一位專職人間善惡簿之神佛,即由「文昌帝君」當選之。望眾生能共同效扶。
文昌帝君曰:多謝各位道友與諸佛能共同推選吾擔此職管人間積善惡簿之事,吾當會盡力效命之,望眾生能好自為之,勿蹈岐途枉己正己。
南海觀音大士曰:多謝各位仙、佛、神、道友與諸聖賢來參加末法論會,並在今天會上能開示各凡間眾生了悟真理。今至此止宣佈散會!
濟佛:道濟謝過諸等仙佛及主席世尊慈憫,吾等師徒先行告退之,賢徒快隨為師回程覆命。
慈筆:蟻生謝過世尊及諸天仙佛神聖,弟子即隨恩師回之。
濟佛:徒兒!可吸收不少吧!望汝能再多勤修大道,將貴堂之弘願發揚光大,璧慈佛堂已到,賢徒元神投體,可、吾回!哈哈哈!
陰陽善惡因果實錄-第二十回 訪遊西天聆聽仙佛談末法
2023年5月27日 星期六
《金剛經》中四個字
蓮生/文
我(盧師尊)在這裡要重複述說,在《金剛經》中很重要的四個字:
「受持讀誦」。
「讀」——讀《金剛經》。
「誦」——誦《金剛經》。
我知道很多佛教徒,都會讀誦《金剛經》,甚至抄寫《金剛經》。
這都是很好的,善哉!善哉!
但,
我更重視「受持」兩個字。
「受」——接受它。
「持」——實現它。
接受什麼呢?
接受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實現什麼呢?
實現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所謂受,就是相信,是有「信力」的。
所謂持,就是實現。
重要的是「持」。
我修密教:
身清淨。
口清淨。
意清淨。
身口是行為。
意是念頭。
修持就是行為的清淨,意念的清淨。
行為是外在的。
意念是內在的。
我要重複述說,用行者自己的意念,來觀察自己的意念。
密教的:
「觀想」是太重要了!
觀察自己的想法,真的!真的!太重要了!
至於:
行為,身口的清淨,是由意念所產生,所以意清淨得一。
《金剛經》的要義是:
「空」。
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其本義就是「空」。
我在這裡告訴大家:
清淨是什麼?
清淨就是「空」。
所以,密教修身清淨、修口清淨、修意清淨,到了至高之點就是「空」。
把「空」實現。
就是「證悟」。
把「空」實現。
就是「解脫」。
要解脫六道輪迴,唯有「空」才能「解脫」,如果沒有「空」,是無法解脫的。
而「空」就是密教的「身口意清淨」。
由「空」的修持,可以證明。
無住。
無所。
無得。
無相。
無失。
無謂。
等等等等。
一個「證空」的金剛上師,將這個「如實如虛」的法去弘化他人。
這就是「佈施」。
菩提心是「真空妙有」。
盧勝彥文集第289冊《如夢如幻》開悟的修持心法(九)
2023年5月26日 星期五
2023年5月25日 星期四
心無妓
宋明理學,其淵源於禪宗,許多理學大師在儒學窮途末路,山窮水盡之際,從禪宗汲取營養,利用禪的精髓整合傳統儒家學說,演繹出了柳暗花明的新境界。
例如,初期理學大師同敦頤,曾經拜鶴林寺禪僧壽崖為師,還曾經參禪於黃龍慧南,問道於佛印了元,拜謁黃龍祖心,飽飲禪乳。因此,他的得意門生,理學集大成者程顥,程頤兄弟,也與禪僧來往密切,是會禪的夫子。
然而,禪悟有深,淺,偏,圓,所以,弟兄兩個的生活態度不盡相同。
一天有朋自遠方來,邀請兄弟倆到洛陽豪華的酒樓參加宴會。
當時倆兄弟已經名重天下,他們學說被稱作「洛學」,是洛陽城最為德高望重的人物,因此被當作貴賓請入上座。
唐宋文人,二分放曠,每每聚會,必定召妓。他們飲酒賦詩,且歌且舞,盡情歡樂。
哥哥程顥深得隨緣順勢之三昧,與大家一起暢飲談笑,甚至前仰後合,舞之蹈之。
弟弟程頤看在眼裡,眉頭皺成一座小山,我們是有道德,有地位,有學問的長者,怎麼能隨波逐流呢?與這些放浪形骸的落魄文人一樣墮落?礙於面子,他無法當眾制止哥哥,只好獨善其身,自己側坐,眼觀鼻,鼻觀心,心守一,對外界的聲色歌舞,歡聲笑語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他那副與宴會上輕鬆的氣氛格格不入,很不和諧。因為有了他的道貌岸然,大家都不太自在,不敢盡情歡樂;而他自己心裡也很不痛快,像受刑一樣。
第二天,弟弟還是忍不住對哥哥說:「我們是為人師表的先生,是受人尊敬的學者,理應規規矩矩,謹慎做人,怎麼能流於庸俗,與那些人一同歌舞放蕩呢?」
哥哥大笑:「兄弟呀,你好辛苦啊!」
弟弟不解?哥哥說:「昨日歌舞,今天早已消雲散,你為何一直背負不放呢?昨日座中有妓,而我心中無妓;今日書齋無妓,而你心中有妓啊!」
禪宗祖師說:竹影掃階塵不動,月穿潭底水無痕;雪履孤鋒峰未白,雨潤石筍筍不生。
曾經歌舞者,隨緣而行,曲終人散後,了無掛礙。而未曾涉足者,卻有絲竹之聲,舞動之影縈繞眼前,擾亂了心靈的清淨。
頌曰:
昨日歌舞今已休,何必久久掛心頭?
桃紅李白薔薇紫,問著春風總不知。
※ ※ ※
世界愈繁榮,罪惡愈複雜,而思想當然愈來愈偏激。對於修持者亦愈來愈受影响。因環境之繁雜,物慾之引誘,定會影响修持之定力。尤其出家之戒律,有時亦難以堅守。
時代轉移,現在環境與以前許多不同,故不必固執於一面。佛陀早知此點,故提示如何去應付時代之遷移流轉而不違背佛教宗旨之辦法。
「見緣隨緣,見境就境,不即不憶,過眼如煙」。此一段偈語,就是應付時代轉變而不影響佛教宗旨之最佳辦法。
見緣不隨緣,令人格格不入,難以度人。見境不就境,對於出世而未入世,如何可以救人?總之,不即不憶。如此,無所動於中,雖隨緣就境,又有何害?
雨華三集 30-時代進展與修持
2023年5月24日 星期三
責人重而責己輕
陳希夷仙翁 降
詩曰:幾度春風幾度愁,烏頭轉眼換白頭。
孤峰松木猶蒼勁,唯有光陰似水流。
聖示:吾今日降著:「人間的智慧」
第廿五章 責人重而責己輕,弗與同謀共事;功歸人而過歸己,盡堪救患扶災。
白話:
遇到問題就把責任推給別人,而不自我批評,這種人不能共謀同事。遇到問題會自責,將功勞歸屬別人、過錯歸咎自己,這種人能擔當大任,可以拯危機解困難。
說明:
許多人遇到挫敗,就把責任推給別人,對於自己的過失卻輕描淡寫的帶過,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這種人沒有責任心與擔當,若是共謀同事,很容易被出賣。
例如《孟子•公孫丑》下篇記載:孟子看見齊國的老百姓粗衣糲食生活清苦,內心十分不忍,有一天,他進入齊國邊境,正好遇到了守城的大夫孔距心,孟子便問他:「孔大夫,如果你發現你的持戟衛兵在輪班站哨時,沒有堅守崗位,一天之內就開溜了三次,請問你會不會將他革職呢?」
孔距心不加思索地回答說:「不必等到三次,我早就將他革職查辦了!」
「那麼,你身為國家的官員,在鬧饑荒的年頭,看見饔飧不繼,餓死在路旁溝壑,也沒人將他們埋葬的老人;而年輕人又大量地散遷他國去,面對這種現象,會不會感到有失職守呢?」孔距心推
託地說:「民窮財匱是整個國家的問題,與我無關,我也無能為力!」
這就是典型遇事推託,一心想把責任撇清的鴕鳥心態。
道德經云:「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意思是說:有功而不自居,正由於不居功,所以功績不會失去。其實真正聰明的人絕不會居功,因為他知道,即使再小的成果,也是要靠許多
人的協助與付出,所以,能夠功歸人而過歸己,謙讓不居功者,反而更讓他人敬佩。
例如東漢開國名將,官拜征西大將軍的馮異,雖然具有遠見卓識,精通孫子兵法,屢建奇功,但為人卻謙讓不誇,當路上與其他將領相遇時,常引車讓路。又每當大軍作戰在行軍空隙時,軍中諸將喜歡並坐談論自己的功勞,唯獨他退避大樹下,從不談論自己的功績,因此軍中都稱他為「大樹將軍」,如此謙讓不居功的行為,就是極佳之例證。
2023年5月23日 星期二
阿誰能悟
蓮生/文
這本《至尊的開悟》,我原來的書名是「阿誰能悟」。
為何是「阿誰能悟」?
請注意:
「阿誰」兩字,這兩字太富深意,汝是誰?汝是誰?若明白汝是誰?這就悟了!
「能悟」也就是誰能悟?誰能悟?這又是一句費疑猜的句子。
在「佛海觀世音」的贊偈中說:
世音不以耳聴。
佛海觀音獨步。
金身意外莊嚴。
消息阿誰能悟。
請注意:
世音不是用耳朵去聽的,不用耳聽,用什麼聽?
誰能悟?
又:
在「白上樂王佛」的贊偈中說:
他是我我是他。
魔即佛佛即魔。
上樂王共合和。
真趣味伊知麼。
我個人認為此偈子非常重要。
我他合和。
魔佛合和。
這是一味是也!
這趣味,你知道個什麼?從這箇切入,真知真見,才是悟也。
又:
在「威羅瓦金剛」的贊偈中說:
多足多臂多首。
幻像莊嚴知否。
妙哉果是金剛。
萬古名傳不朽。
告訴大家:
幻像,
知否?
若知幻像,已接近開悟了!
又:
在「大幻金剛」贊偈中說:
金剛尊名大幻。
立定金身璀璨。
要知法度有緣。
可是超登彼岸。
我說:
從幻像到大幻,這就更明晰了,最清楚不過了。
執著何必!
執幻入幻,知幻離幻,愈來愈接近開悟了。
我在此告訴大家,這世間千變萬化,原來是一視同仁的。
不分別你我他。
阿誰能悟無生樣!
盧勝彥文集第254冊《至尊的開悟》阿誰能悟
2023年5月22日 星期一
淡薄明志.寧靜致遠
本道院副院尊 觀音菩薩 登台
陳生:學生恭向恩師頂禮五叩首!
菩薩:賢生免禮!
陳生:諸葛孔明在《戒子書》中說:「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薄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菩薩:廉節的人,生性平淡,不受制於物慾的誘惑,一瓢飲、一簞食即可滿足,所以終生樂無窮。
陳生:貪慾深的人,物慾是個沒有底的陷阱,在累積之中永遠不會知足,在揮霍之中永遠不會痛快。是以,愈累積、愈揮霍,愈揮霍則愈如脫疆野馬向網中衝去,再也難以返回了。
菩薩:《朱子治家格言》提及:「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一絲一縷,恆念物力維艱。」平時用餐時,應當想到一粒米一口飯都是由農民辛苦耕種所得,來之不易;一條線,一塊布,織造也是非常艱辛,要經常記住。
是以,珍惜愛物,心存感恩,即使是一滴蠟燭油滴落下來,也從不斷絕浪費一絲生命的光芒。日常生活之間,能力行節儉,減少不必要的開支,即可逐漸累積可觀的儲蓄;真正富有的人,並不一定是他賺得多,而是他主要在計劃性的調節支出,盡量避免無謂或無意義的浪費,在節儉中豐富的累積。
陳生:人世間的一切,雖是參差不齊,高低不平,長短不一,可是在天律之下是不分等級的,也不分貧富貴賤,即是〈古德勸世歌〉的「無常到,沒大小,不用金銀不用寶,不分貴賤與王侯,年年多少埋荒草。」所以,無論是扮演甚麼角色,只要認清方向,克盡職責,勇往直前,人生就有意義。
菩薩:從古至今,所發生的一切事情,無論是歷史朝代的變更,或是人類文物的興替,現在看起來,無非是一場戲;所以,在這天地間的大舞臺裡,也包容五花八門的人事物。
陳生:所以,犧牲就是奉獻,渡人即是渡己,造福別人就是造福自己。能捨有形有限的,才能獲得無形無限的。是以,能捨、捨得,捨得、捨得,有捨才有得,明捨暗得。
菩薩:是。天如果沒有道則不清,地如果沒有道則不平,國如果沒有道則不寧,家沒有道則不興。
世間人都喜歡人家說好話或讚美,這是人的通病,每個人都喜歡如此,酒肉朋友也是這樣的奉承,平常的朋友、仁義道德的朋友,也是這樣;所以,你們事事要觀察入微、要詳加考察,然後三思而行。
諸子修道,須知每個人都有冤親債主;因此,日常生活之間,更應該謹言慎行以減少造業,惜福以減少損福,勤培功德以消業,修行智慧,以利保命。
可。停筆。 吾退!
陳生:謝謝菩薩慈悲!恭送恩師聖駕五叩首!
《節操養正氣》第廿二章 淡薄明志‧寧靜致遠
2023年5月21日 星期日
信解行證
一同跟佛陀出家的兩兄弟,漸漸在修行上有了差異。哥哥對行的方面很精進,弟弟卻喜愛專研經典解說。
經過幾年的夙夜匪懈,息心深究,他們都各自有其成就。哥哥證得阿羅漢果,弟弟也深入三藏教典。
可是,弟弟常以為自己博學多聞,便自誇炫耀,雖然傳播名聲,他哥哥卻很為他擔心,對弟弟的成就,感覺悲觀。
有一次他就勸他弟弟說道:「人身難得,佛世難值,正如佛陀常說的,失人身如大地土,得人身如爪上泥。而今你既得了人身,應當以修行為重,經典解說則在其次,千萬要慎重選擇啊!」
弟弟聽了,並不以為然,反駁道:「你說的我認為不一定是對。我覺得我現在雖然對佛法的了解如大海中的一滴水,尚未得其骨髓,所謂既登其堂,必入其室。待我精通三藏,堪任人天師表的時候,然候再修也不遲。」
「可是,人生無常,生命不能長久,也許你的三藏未能學成,無常就落在你的身上了,所以及早修行最為要緊。」
弟弟仍然固執他的本意,不肯接受哥哥的勸告。不久,弟弟染上奇異的怪病,怎麼醫治都無效,弟弟知道自己即將死亡,心中非常恐懼,才覺悟的對他哥哥說道:
「我過去愚癡迷盲,不聽你的教誨。現在臨命終時,才知道要修行,但是卻已來不及了。」
他說著,涕淚交流,向其兄悔過,沒多久就辭世了。
哥哥念手足的情份,禪定觀他所投生的去向。他看見弟弟投生在一個長者家中,當下他便有救度弟弟的心念。
那長者家,靠近寺院,為想救他的弟弟,哥哥便數次到長者家探望,總想機會救度他的弟弟。
當轉世的弟弟長到3歲的時候,便替他皈依,教他念佛陀的聖號。這小孩也很惹人喜愛,聰明乖巧,一學就會。
4歲時,有一天,他的乳母抱他往山上的寺院拜見他的師父的時候,因為寺在高山上,石階曲折而崎嶇,一個不小心,乳母失手就將小兒掉落在山下,頓時頭破血流,粉身碎骨而亡。
當這個4歲孩童臨命終的那一剎那,心中頓時生起惡念,懷恨乳母的抱持不慎,以至遭遇此災禍。也因為起了這一念瞋恨的心,命終之後,便墮入地獄。
其兄知道這件事之後,除憐憫其不幸之外,又再度禪定觀他的去處,卻在定中觀到他的弟弟已墮入到地獄中,他不覺感慨:
「地獄的苦楚,多麼深重!地獄的罪業,多麼難度!諸佛菩薩尚且不能奈何,何況是我?」
佛法難聞,人身難得,既得人生,又有幾載?
我們應該把握時機,努力修行。經典雖要緊,行更重要,佛教是知行合一的,行與經典並重的。
※ ※ ※
普通人說:「我是信佛嘅」。其實只是知有佛而已,不能叫信佛!信佛必須具足六信心始能入門。一、信奉三寶(佛、法、僧);二、信奉佛教五乘行法(五乘者: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三、信奉人身難得,聞佛不易。四、信奉因果定律。五、信奉眾生俱有佛性,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善根增長,以達究竟。六、信奉阿彌陀佛,永生西方淨土,離苦得樂。
既信之後,第二要解。一定要深明義趣,是謂心解,信而心解,已經半路可通。
第三為行。解而不行,如知味而不食,決不得飽,所以既解以後,必須依照佛法而行。因此,行是最重要之一課。解是憑心,行是憑動。不解而行,等如盲修瞎練;解而不行,等如入寶山而空手回。
第四為證。證是行者以正智契合真理。證是空托之辭,無有實相,故不得見。修持之人,只要遵循佛法,一一去行,不問進境如何,成績多少,一直到了幻念俱滅,自性明顯,苦滅惑無之境界,便到了得證境界。
雨華再集 38-信解行證
2023年5月20日 星期六
2023年5月19日 星期五
不必回應誹謗者
蓮生/文
記得聖哲說:
「勿回應謗者!」
「爲什麼?」
聖哲答:
「狗仔晈你一口,你也要晈牠一口嗎?」
又:
「一犬吠影,百犬吠聲!」
「狗吠火車,火車照舊跑得那麼快!」
「狗咬呂洞賓,不知好人心!」
又:
釋迦牟尼佛時代,佛陀遭二女誹謗;又遭六師外道的誹謗;又遭大雄法師的誹謗;又遭調達師的誹謗。
阿難尊者說:
「佛啊!我們逃避到其他國去!」
佛陀答:
「這裡是人間,人間一定有誹謗,其他國一樣也有誹謗的,你逃到哪裡去?」
阿難尊者問:
「佛陀惡名流布,我們怎辦?尤其自己的弟子也起來誹謗祢?」
佛陀答:
「默擯!」
又:
有一名知名的藝人,她自殺了,她死的時候只留下一張紙條,上書四個字:
「人言可畏!」
又:
名作家三毛,她自殺了,她在死亡之前,風風雨雨的謗者亦多。
我想是:
「人言可畏!」
又:
名企業家白文正跳膨湖大橋自殺了,那是一家周刊登他的謗文。
我想是:
「人言可畏!」
我自己有沒有受誹謗?
答案是:
「我從年輕出道,到今年七十歲了,沒有一天不受誹謗者的攻訐。」
人問:「你爲何不自殺?」
我答:「因爲自殺一百次都不夠,所以乾脆就不自殺了。哈哈哈!」
人問:「你如何回應?」
我答「不回應。」
「爲什麼?」
我答:「你再如何解釋也沒有用的,因爲誹謗的人其目的就是誹謗。
就算回應了,還是有更新的誹謗,根本是沒完沒了。」
「不回應,不是很委屈嗎?呑得下這口氣嗎?」
我答:「有人誹謗,正因爲名聲太大,你有被誹謗的資格,顯示你有大作爲。所以,有大作爲者,大誹謗;有小作爲者,小緋謗;沒有作爲者,沒有誹謗。」
「你用的方法是?」
我答:「默擯!」
人問:「你如何看待誹謗?」
我答:「如果是第一義,是根本沒有人誹謗!」
「怎麼說?」
我答:「在月球上,阿誰誹謗阿誰?」(開悟語)
盧勝彥文集237冊《少少心懷》不必回應誹謗者
2023年5月18日 星期四
命不如人
朱元璋有一天上山遊玩,在山上遇到一座古寺時,忽然覺得口渴,正好有個農夫到寺院燒香拜佛,便給朱元璋遞了一杯茶。
朱元璋十分感激,回到京城後,將農夫提拔擔任縣官。
當地一名苦讀的書生聽說此事,心中憤憤不平,便在古寺牆壁留下一句話:「十年寒窗苦,不如一杯茶。」
隔年,朱元璋重遊此地,見了詩詞,心中了然,提筆寫道:「他才不如你,你命不如他。」
※ ※ ※
普天之下,民生富足,而因果循環終有報,多少人前半生喜躍而後半生苦楚?又有多少人前半生悲悽而後半生哀慟,更有許多人前半生辛勞而後半生逍遙,亦有不少人自出生以來乃至於別世,愉悅自在,此皆是夙世造作不同因緣,而現世因緣成熟,承接應得福田或苦果。
所謂:「福」?意指身體健康、家庭美滿、工作順遂、收入穩定而言之。何謂「祿」?乃為財運亦即薪資而言,工作穩定並不代表薪資穩定,以現今社會現象而言,常有工作了三個月,依然未能完全領受薪資者大有人在;雖為社會亂象,卻也是一種因果平衡法則;而若有人祿位穩定,雖然其人在工作上或生意上,常見不順遂,卻能有其它方面補足薪資之不足處,當然最佳方式乃為工作順遂又能薪資收入穩定並臨居高位。
每一個人的功名運截然不同,此中牽連到各自宿世所植種功名利祿多寡,因此有的人,在功名運上是一帆風順,有的人卻是求取到老都難如願以償,這就是宿世所植種的因果因緣不同。雖宿世帶來功名運有不足之處,然而想要圓滿功名求取,就必需先要有自勵克勤的心、努力不懈,再有那植福造功之心,以彌添福報、增補不足功名運與釋減宿業牽掣,能知深行彌聚福德,自能如願圓滿。
2023年5月17日 星期三
窮人生天
濟公活佛 降
詩曰:在家五法作憑依,何懼俗塵駭浪急。
萬里風煙終散盡,窮人天上寓生機。
聖示:吾今日降著:「生天並不難」
第二章 窮人生天
信、戒、施、聞、慧俗稱「在家五法」,於《雜阿含‧貧窮經》中,闡述此五項善行功德,即是生天的要件。
《雜阿含‧貧窮經》中記載:
有一次,佛陀住在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林內。當時,王舍城中有一位讀書人,雖然顛連窮困,缺衣少食,但他安貧守道,對於佛、法、僧,淨信不疑,終生受持五戒,平日喜聞法廣學,並量力布施,最終成就了正見智慧。
當他在人間壽命終了後,隨即轉生至欲界第二層的忉利天上。雖然在人間時一文不名,但生天後便身具三種優越的條件,遠勝其他天神,哪三種條件呢?第一、天神的壽命,第二、天神的美貌,第三、天神的名聲。
其他的天神看見這個異象,驚得目瞪舌彊,紛紛前往帝釋天主的面前報告:「帝釋天主!有一位年輕天神剛轉生至此,竟然在天神的壽命,天神的美貌,天神的名聲皆遠勝其他天神,令我們一座皆驚。」
帝釋天主安撫這些天神,並說:「諸位仁者不用失驚打怪,此新生天神曾是人間王舍城的一位讀書人,赤貧如洗,掛席為門。雖然生活艱辛,但他對佛陀的正法、戒律有堅定及清淨的信心,平日也喜聞法廣學,並量力布施,最終成就了正見智慧。死後才能轉生到此天,並且身具三種勝過其他天神的優越條件。」
佛陀在人間也對諸比丘說了這一段經過,比丘們聽後都心生歡喜,並依法奉行。
所以,此五法不僅在家眾要具足,出家眾也應該要具足。在家五法於《雜阿含‧優婆塞經》中,有較詳細的說明:
一、信具足:以正信為本,堅固而不動搖。不會被外道、婆羅門、諸天、魔、梵,以及其餘的世間所破壞。
二、戒具足:持守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等五戒。
三、施具足:修解脫布施、殷勤布施、經常布施。要樂捨財物,無分別心的平等佈施。
四、聞具足:對於佛法聞則能持,聞則積集,若佛所說初善、中善後善,善義、善味,純一滿淨梵行清白,都能夠受持。
五、慧具足:「苦」如實知、「苦集」如實知、「苦滅」如實知、「苦滅道跡」如實知,也就是如實知四聖諦。
天界的天人雖然尚未解脫,但在清淨的程度、福報、甚至定力上還是遠勝於一般人。故,世之人應勤於實踐上列五法,將天界當成解脫的中繼站,則未來會更容易去除煩惱,實現從輪迴中解脫的心願。
2023年5月16日 星期二
大學之道.止於至善
本道院副院尊 觀音菩薩 登台
聖示:明性不昧,謂之覺;了透世間,謂之覺;心無煩惱,謂之覺;圓融通達,謂之覺。
陳生:學生恭向菩薩頂禮五叩首!
菩薩:賢生免禮!
陳生:用心映照世間事,是喜!是悲!是無奈!或是可以歡愉的歲月足跡!
菩薩:當生命緣熟、當知性要你去選擇之際,你如何抉擇?在世外與世內門檻之間,你應該如何取捨或如何平心地選擇下一個生命的叉路?
陳生:走在修行路上,腦海中已經盤旋無數次,如何選擇下一個生命的叉路了。生命是即謝即開的虛花幻景,或只是水波蕩漾的水中鏡月。
菩薩:人走過山邊水涯,人走過深山叢林,現代人更從鄉村走進城市,從茅屋走向摩天高樓,粗茶淡飯換成了美酒佳餚,粗布衣衫變成了穿金戴銀,雞犬相聞幻成了人生沸騰的名位之爭的戰場,採菊東籬下化成了你上我下的人肉場域。
天地萬古不變,可是人的這一生卻不可再得,人生百年,日子很容易就匆匆而過;因此,諸子處於繁華的世界,隨著世俗潮流翻滾,卻忘了人生無常,而無常是世間虛花幻景,要能夠看破無常,視透生命這一場的夢境呀!
陳生:所以,心中的桃花源,沒有燦爛的一季,卻有雲淡清淨的永恆,讓我們在慈航彼岸的時候,用靜空觀照自己的影子,知道自己在哪裡、立足在哪裡,用心來觀照,用自性來明理。
菩薩:然也。人多口就雜、心就亂,道也一樣。雖然修道已經公開化,但是還是人多口雜,眾口鑠金,在沒有修道、學道之前,對於道理是一片茫然,是真、是假、是邪、是偏,唯心知之,別人說得不一定是真的。
所以,諸佛菩薩才會苦口婆心,循循善誘,就是要修子開啟智慧、看清楚,是邪、是偏、該走不該走。
道要能知行合一,必須靠自己去覺悟、去體行,如果自己本身不去參悟、不去耕耘,就沒有收穫,種善因得善果,修道不在表面功夫,只在自己的根基與緣份,尤其是身體力行。
陳生:學生明白了。謝謝菩薩慈語!
學生於靜坐之際,突然看見《無極皇母大天尊》恩師走下蓮座,開口言道:「修道的過程之中,最容易執著的是一個『得』字,人如果有所得,必然有所失,大人達到最後的境界,就是無得無失,功成而不名有;是以,一個真正有為的大德者,是在幕後默默的耕耘,默默的付出,腳踏實地,實踐力行,任勞任怨,而不去炫耀自己的品德才華,不去誇揚自己的功德苦勞,真正的達到無得之心,那就是一種至善的境界。」
菩薩:因為道能容一切萬物,故能成其大。大就是寬廣的心胸,一個人能虛懷若谷,自能處處受益,而有長進,這是大人所要追求的終點站。
世界上最困難的事是認識自己,最容易的事是武斷別人;真正的迷失,是自己對自己缺乏正確的觀念。雨露使得,松柏得之而養其蒼翠,荊棘得之而適長其芒刺,松柏與荊棘之別,全在個人的定力與信心,看法與行為上之不同。如同大道,君子得之而成為聖賢,小人得之則敗為殘靈,主要的因素是自己對自己的行為不清楚,更帶著有色的眼鏡來看大道,結果到後來卻都是自己考倒自己而已。
陳生:大學之道,就是大人所要走的路徑,也是修子必須學習的道路。
菩薩:然也。一個大人所追求的最終目的,就是止於至善。
可。停筆。吾退!
寶德雜誌201
2023年5月15日 星期一
瑤池金母的教誨
蓮生/文
我問瑤池金母:
「如何才是修行的成就?」
瑤池金母答:
「忘卻。」
這個回答令我大吃一驚,怎麼會是「忘卻」?
我問:
「難道失憶就是成就?」
瑤池金母答:
「忘卻不等於失憶!」
我問:
「如何分別?」
瑤池金母答:
「密勒日巴有一首道歌,你去找出來,就可以明白了。」
我的弟子,張澄基博士,翻譯了《密勒日巴道歌集》。
我找到這首歌:
「證得無知無覺者,
體驗感覺已忘卻,
增減之念亦可忘。
證得三身本性者,
本尊生次已忘卻,
意想之法亦可忘。
證得原本佛果者,
精進之果已忘卻,
世俗之法亦可忘。
修持耳語密法者,
概念言辭已忘卻,
驕傲之法亦可忘。
證得萬物空性者,
書籍經典已忘卻,
累贅之法亦可忘。」
我讀了這首道歌,也是非常驚嘆的。
我問瑤池金母:
「是這首道歌嗎?」
瑤池金母答:
「正是。」
我問:
「無知無覺是何境界?」
瑤池金母答:
「忘卻境界。」
我問:
「忘卻境界是何?」
瑤池金母答:
「不增不減!」
我問:
「證得三身本性又是何境界?」
瑤池金母答:
「三身者即無三身。」
我問:
「什麼意?」
瑤池金母答:
「周偏。」
我問:
「證得佛果呢?」
瑤池金母答:
「打成一片。」
我問:
「打成一片又如何?」
瑤池金母答:
「法爾本然。」
…………。
天啊!現在我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了。我能好好睡眠,我能好好吃飯,我能好好生活,我能彷彿「有來」,我能彷彿「有去」,我能證得,全仰仗瑤池金母的教誨:「忘卻」。
盧勝彥文集第281 冊《天下第一靈》瑤池金母的教誨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