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生/文
原則上,我年輕時,比較一意孤行,不聽善勸,天王老子父母,誰也不怕,誰怕誰?我又怕過誰來?
後來--
誰怕誰?
烏龜怕鐵錘。
蟑螂怕草鞋。
修行之路一走,歲月流逝,整個人性格全變了,尤其「神行」到冥間,見地獄道中,所關的,全是氣質剛暴的,無慈悲心的,凶狠乖戾的,殘忍刻薄的君王。(當權者)
很多君王用八個字形容:
剛強不仁。
狠戾自用。
這些君王再如何剛暴,也抵不過「鐵輪」在頭上飛轉,漸漸的頭殼磨成灰,這等苦刑,令我大駭!
怪不得老子說:「柔弱生之徒,老氏戒剛強。」
坦白說,我是變了,變得心很柔弱,待人接物先為對方想一想,溫和些,謙虛些,平和些,寬容些。很多事,先請教有才華的人,斟酌萬妥,才去做。
我怕什麼?
怕「造業」。
修行成佛,要消除二大障礙,一理障(正知見),二事障(了生死)。修盡累世的煩惱習氣,如此才能達到佛的妙覺果位。我這累世的無明業障不去除,還修行什麼?
我後來的寫作,和年輕時的作品,已大不相同,現在的用字「柔弱心慈」,且須多方面的分析,下筆要合理,要合於義,合於「真諦」,不強持己見。
精進仍然剛毅,但遇事依理而斷,對人仍然寬容,人都有錯,我自己也有錯,錯是難免的,所以我當原諒別人,但,不可原諒自己。
請聖弟子們,不要見怪師尊太柔弱,心地太軟,因為我若太剛強,很可能今天早就活不成了,我奉行老子的一句話:「柔弱生之徒啊!」
盧勝彥文集171冊《玻璃缸裏的金魚》柔弱心慈
2017年3月29日 星期三
情緒控管要做好
觀世音菩薩 降
菩薩:今夜帶領宣筆出遊。賜符化飲,靈體出竅。
邱生:學生參見菩薩聖安!
菩薩:賢生免禮!速坐穩蓮台。
邱生:〈師生二人步入蓮台,剎時蓮台緩緩升空,但見星光伴隨著七彩雲端,共譜綺麗天色。不一會兒時間,蓮台來到一條馬路上停下來,下方車水馬龍,來往車輛頻繁。〉
菩薩:稍後這地方將有一場好戲,賢生可得好好傳述。
邱生:菩薩啊!究竟有什麼的好戲呢?舞龍舞獅,還是花車遊行呢?
菩薩:暫時賣個關子!靜待片刻,便可知曉。
邱生:〈依菩薩之意,等了一會兒,忽然間聽到碰的一聲,原來是前方車輛在閃黃燈時,便立即停下車來,但緊追在後的車輛,來不及煞車撞個正著,兩車駕駛都下車查看,但並不是看對方車輛損傷多大,而是看自己的車哪裡損傷,看完之後,雙方便互相謾罵。〉
前車駕駛罵道:行車不用保持距離的嗎?開那麼快做什麼?難道你不知道你現在已經算是紅燈了嗎?
後車駕駛反罵道:你是怎麼開車的,你是眼睛沒有看到燈點才在閃黃燈嗎?你就不知道要快速一點通過紅綠燈下嗎?為什麼要突然煞車,你在搞什麼東西?
邱生:〈最後雙方就這樣互相不滿的,一言來,一言去,彼此氣不過,衍生互毆情形。〉
菩薩:謹記:「馬路如虎口」,眾生時時刻刻都應該保持警覺心,尤其是經過巷子口,以及經過十字路口,車與車之間,車與人之間,更要隨時保持足夠之距離,並得掌控好車速,並且要隨時注意前方狀況;不但如此,尚得注意到後車行進中的車速情形,行車者必須隨時注意路人動向,路人必須隨時注意車子行駛狀況,才能確保彼此的平安。
邱生:行的安全,每一個人都不願意在行車途中發生車禍事故,但不願意的事情,既然成為不可抹滅的事實,彼此就應該心平氣和,互相討論後續處理的問題才對。
菩薩:人與人之間,偶而很容易為著某個事情,在情緒上起波瀾,但無論自身的情緒再怎麼不佳,於處理事情方面都必須保持冷靜;有了冷靜的心情時,思緒方面才會更加的審慎不容易急躁與失措,應對進退方面,亦才可以處理得比較妥善些。
否則情緒一個失控,種種的惡因惡果都將迎面而來,使得原本可以好好處理的事情,就因為一時控管不了本身的情緒,促使原本簡單的交通意外事故,反而衍生出許多插曲,互相造作口業不斷,若是互相按不住性子,又開始延伸肢體的衝突,導致最後彼此互控傷害,到這種地步豈不是得不償失乎!
邱生:社會上,倒是有一些人處理事情耐不住性子,經常使得簡單的事情,演變到後來都變得很不簡單,極難處理,真是令人感慨不已。
菩薩:確實。當每一個人冷靜時,才能有良好情緒。眾生亦唯有控管好各自的情緒,於待人處事才能應對得宜,如此冷靜審慎的處理事情,人際關係方面就能夠有所加分。
邱生:〈瞬間,蓮台移動到一個廣場中,廣場中人來人往有其秩序,不久有一對夫妻帶了一個小孩,小孩不斷的停在攤販前,大人則是邊等邊罵,還一邊拉著小孩欲往前走。〉
男子言道:快走!我還有事情要做。
小孩言道:我要買糖果啦!
男子言道:有空再買。
小孩言道:我現在就想吃。
女子言道:糖果家裡有,回到家就能吃。
小孩言道:我就是現在要吃。
邱生:〈此時,只見這小孩說完,隨後坐地上不願起來,男子便予以來個正踢,這一踢將孩子踢得滾了三圈,小孩仍不願起來。〉
女子言道:就跟你說,回到家就有糖果可以吃,你偏偏討皮癢。
邱生:隨後小孩放聲大哭,男子又一個正踢,將小孩踢滾了三圈,小孩哭不停,臥賴地上不走,最後還被硬拖著走,真是問題重重。
菩薩:人生在世,無論在任何場所,或有任何緊急的事情,都必須先能控管好自己的情緒,就像剛剛那位男子一樣,本身耐不住性子,禁不起小孩的吵鬧,對小孩產生暴力對待,這是不行的。眾生不能讓本身的情緒起伏不定,才能做好生活上的每一件事。
邱生:像這位父親連踢小孩數次,若造成小孩身體健康上有個不妥,豈不是更麻煩呢?
菩薩:這就是眾生自身情緒控管方面失去平衡,所產生的之後續動作。萬一那一踢使得小孩子的骨骼造成變異,或者失控的一踢而造成子孩的臟腑發生毛病,屆時為人父母的,豈不是要愧疚不已,甚至一想到當初的輕率行為就要後悔以及老淚縱橫乎!
邱生:看那小孩也有五歲多了,怎麼如此倔強不肯等回到家才吃糖果,令人感到無奈。
菩薩:小孩本身也是情緒控管不力,才會當街硬要父母買糖果吃;若能將情緒稍微控管妥當,雖然很不願意,亦應該稍做忍耐下來,畢竟家中就有自己想吃的糖果,何必此時與父母僵持不下,損害的最後還是自己,身軀自討苦吃!多冤枉啊!
邱生:五歲的小孩,照理講,應該有辦法控管一下自己的情緒了,雖然尚不容易做到,亦應該努力控管看看;但大人們卻缺少臨場應變之道,也是無可奈何的事。
菩薩:大人們若是在日常生活上,有遭遇到這樣的類似情形時,理應給予小孩良好的溝通,或者使其條件交換,讓小孩能夠深深的了解到生活上,並不是什麼事情都能夠伸手想要就能夠擁有的。社會上有一些事情,還得必須付出本身其它的福利當做交換才行得通,大人與小孩冷靜溝通,自身與小孩彼此將更能和樂融融,便不會為了一生或許才那麼一次的執著,而鬧得互相不和睦。
邱生:說的也是。願大家共同學習。
菩薩:時候不早,也該回道院。
道院已到,賢生靈投體。
邱生:學生恭送菩薩聖駕!
菩薩:可。停筆。 吾回!
人生遊記-第廿三回 情緒控管要做好
菩薩:今夜帶領宣筆出遊。賜符化飲,靈體出竅。
邱生:學生參見菩薩聖安!
菩薩:賢生免禮!速坐穩蓮台。
邱生:〈師生二人步入蓮台,剎時蓮台緩緩升空,但見星光伴隨著七彩雲端,共譜綺麗天色。不一會兒時間,蓮台來到一條馬路上停下來,下方車水馬龍,來往車輛頻繁。〉
菩薩:稍後這地方將有一場好戲,賢生可得好好傳述。
邱生:菩薩啊!究竟有什麼的好戲呢?舞龍舞獅,還是花車遊行呢?
菩薩:暫時賣個關子!靜待片刻,便可知曉。
邱生:〈依菩薩之意,等了一會兒,忽然間聽到碰的一聲,原來是前方車輛在閃黃燈時,便立即停下車來,但緊追在後的車輛,來不及煞車撞個正著,兩車駕駛都下車查看,但並不是看對方車輛損傷多大,而是看自己的車哪裡損傷,看完之後,雙方便互相謾罵。〉
前車駕駛罵道:行車不用保持距離的嗎?開那麼快做什麼?難道你不知道你現在已經算是紅燈了嗎?
後車駕駛反罵道:你是怎麼開車的,你是眼睛沒有看到燈點才在閃黃燈嗎?你就不知道要快速一點通過紅綠燈下嗎?為什麼要突然煞車,你在搞什麼東西?
邱生:〈最後雙方就這樣互相不滿的,一言來,一言去,彼此氣不過,衍生互毆情形。〉
菩薩:謹記:「馬路如虎口」,眾生時時刻刻都應該保持警覺心,尤其是經過巷子口,以及經過十字路口,車與車之間,車與人之間,更要隨時保持足夠之距離,並得掌控好車速,並且要隨時注意前方狀況;不但如此,尚得注意到後車行進中的車速情形,行車者必須隨時注意路人動向,路人必須隨時注意車子行駛狀況,才能確保彼此的平安。
邱生:行的安全,每一個人都不願意在行車途中發生車禍事故,但不願意的事情,既然成為不可抹滅的事實,彼此就應該心平氣和,互相討論後續處理的問題才對。
菩薩:人與人之間,偶而很容易為著某個事情,在情緒上起波瀾,但無論自身的情緒再怎麼不佳,於處理事情方面都必須保持冷靜;有了冷靜的心情時,思緒方面才會更加的審慎不容易急躁與失措,應對進退方面,亦才可以處理得比較妥善些。
否則情緒一個失控,種種的惡因惡果都將迎面而來,使得原本可以好好處理的事情,就因為一時控管不了本身的情緒,促使原本簡單的交通意外事故,反而衍生出許多插曲,互相造作口業不斷,若是互相按不住性子,又開始延伸肢體的衝突,導致最後彼此互控傷害,到這種地步豈不是得不償失乎!
邱生:社會上,倒是有一些人處理事情耐不住性子,經常使得簡單的事情,演變到後來都變得很不簡單,極難處理,真是令人感慨不已。
菩薩:確實。當每一個人冷靜時,才能有良好情緒。眾生亦唯有控管好各自的情緒,於待人處事才能應對得宜,如此冷靜審慎的處理事情,人際關係方面就能夠有所加分。
邱生:〈瞬間,蓮台移動到一個廣場中,廣場中人來人往有其秩序,不久有一對夫妻帶了一個小孩,小孩不斷的停在攤販前,大人則是邊等邊罵,還一邊拉著小孩欲往前走。〉
男子言道:快走!我還有事情要做。
小孩言道:我要買糖果啦!
男子言道:有空再買。
小孩言道:我現在就想吃。
女子言道:糖果家裡有,回到家就能吃。
小孩言道:我就是現在要吃。
邱生:〈此時,只見這小孩說完,隨後坐地上不願起來,男子便予以來個正踢,這一踢將孩子踢得滾了三圈,小孩仍不願起來。〉
女子言道:就跟你說,回到家就有糖果可以吃,你偏偏討皮癢。
邱生:隨後小孩放聲大哭,男子又一個正踢,將小孩踢滾了三圈,小孩哭不停,臥賴地上不走,最後還被硬拖著走,真是問題重重。
菩薩:人生在世,無論在任何場所,或有任何緊急的事情,都必須先能控管好自己的情緒,就像剛剛那位男子一樣,本身耐不住性子,禁不起小孩的吵鬧,對小孩產生暴力對待,這是不行的。眾生不能讓本身的情緒起伏不定,才能做好生活上的每一件事。
邱生:像這位父親連踢小孩數次,若造成小孩身體健康上有個不妥,豈不是更麻煩呢?
菩薩:這就是眾生自身情緒控管方面失去平衡,所產生的之後續動作。萬一那一踢使得小孩子的骨骼造成變異,或者失控的一踢而造成子孩的臟腑發生毛病,屆時為人父母的,豈不是要愧疚不已,甚至一想到當初的輕率行為就要後悔以及老淚縱橫乎!
邱生:看那小孩也有五歲多了,怎麼如此倔強不肯等回到家才吃糖果,令人感到無奈。
菩薩:小孩本身也是情緒控管不力,才會當街硬要父母買糖果吃;若能將情緒稍微控管妥當,雖然很不願意,亦應該稍做忍耐下來,畢竟家中就有自己想吃的糖果,何必此時與父母僵持不下,損害的最後還是自己,身軀自討苦吃!多冤枉啊!
邱生:五歲的小孩,照理講,應該有辦法控管一下自己的情緒了,雖然尚不容易做到,亦應該努力控管看看;但大人們卻缺少臨場應變之道,也是無可奈何的事。
菩薩:大人們若是在日常生活上,有遭遇到這樣的類似情形時,理應給予小孩良好的溝通,或者使其條件交換,讓小孩能夠深深的了解到生活上,並不是什麼事情都能夠伸手想要就能夠擁有的。社會上有一些事情,還得必須付出本身其它的福利當做交換才行得通,大人與小孩冷靜溝通,自身與小孩彼此將更能和樂融融,便不會為了一生或許才那麼一次的執著,而鬧得互相不和睦。
邱生:說的也是。願大家共同學習。
菩薩:時候不早,也該回道院。
道院已到,賢生靈投體。
邱生:學生恭送菩薩聖駕!
菩薩:可。停筆。 吾回!
人生遊記-第廿三回 情緒控管要做好
2017年3月28日 星期二
凡情不斷仙難成
杜子春在少年時放浪不羈,沒心思積累家業,心志很高,把一切看得很淡,每天縱酒閒遊。把家產花光後去投奔親友,但親友們都認為他不是個辦正事的人,拒絕收留他。
當時已是冬天,他衣衫破爛腹中無食,徒步在長安街上遊蕩,天快黑了,還沒吃飯,徘徊著不知該去哪里。他從東街走到西街,饑寒交迫孤苦無靠,不由的仰天長歎。
一位神仙見杜子春雖然放浪不羈,可骨子裏有道骨仙風,如果加以點化,也許有修成神仙的可能。
神仙化身為老人拄著拐杖來到他面前,問他為什麼歎息,杜子春說了他的處境和心情,怨恨親友們對他如此無情無義。
於是老人便給了他十萬元錢,沒過多長時間他就揮霍光了。老人連續幫了他三次,在第三次給他錢的時候,他覺的非常慚愧,於是在心裏暗暗決定不但今後要自立,還要周濟天下孤兒寡母,以此來挽回自己失去的名譽和老人對他的信任。
老人說:「這正是我對你的期望啊!你有了成就以後,明年七月十五中元節時,在老君廟前那兩棵檜樹下等我吧。」
杜子春知道孤兒寡母大多流落在淮南,就來到揚州,買了一百頃良田,在城中蓋了府宅,在重要的路口建了一百多間房子,遍召孤兒寡母分住在各個府宅裏。對於他自己家族裏的親戚,不分近親和遠親,過去對他有恩的都給以報答。完成了自己的心願後,杜子春按期來到了老君廟前,見那老人正在檜樹下吹口哨唱歌。
見到杜子春後,老人就領他登上華山雲台峰。進山四十多裏後來到一個地方,見到一幢高大嚴整的房舍,看樣子不是凡人住的。
仙鶴繞屋頂飛翔,彩雲在上空繚繞。屋子的正堂中間有一個九尺多的煉丹藥的爐子,爐內紫光閃耀,映亮了門窗。有九個玉女環繞著爐子侍立著,爐子前後有青龍、白虎看守著。
這時天快黑了,再看那老人,身上穿的已不是凡間的衣服,而是穿著黃道袍戴著黃道冠的仙師了。仙師拿了三個白石丸和一杯酒給了杜子春,讓他吃下去,又拿了一張虎皮鋪在內屋西牆下,面朝東坐下。
仙師告誡杜子春道:「你千萬不要出聲。這裏出現的大神、惡鬼、夜叉或者地獄、猛獸;以及你的親屬們被綁著受刑遭罪,這一切都不是真事。你不論看見什麼慘狀,都不要動不要說話,安心別害怕,那就絕不會對你有什麼傷害,千萬要想著我這些囑咐!過了這幾關,你便可以脫離凡界了。」
杜子春點了點頭。
仙師去後,杜子春向院裏看,院裏有一個裝滿了水的大甕,此外沒看到什麼。道士剛走,杜子春就聽見外面人喊叫震天動地,只見滿山滿谷都是士兵,旌旗飄飄,戈矛閃閃,千乘萬騎蜂擁而來。
有一個人自稱大將軍,身高一丈多,他本人和他的馬都披著金鎧甲,光芒耀眼。大將軍的衛士就有幾百人,都舉著劍張著弓,一直來到屋前,大聲呵斥杜子春說:「你是什麼人?大將軍到了怎麼竟不回避!」
有些衛士還用劍逼著杜子春問他的姓名,還問他在做什麼,他都一聲也不吭。見他不出聲,衛士們大怒,一聲聲喊叫著「殺了他!」「射死他!」
杜子春仍是不出聲,那個大將軍只好怒氣衝衝地帶著隊伍走了。
過了片刻,又來了一群群的猛虎毒龍、獅子、蛇和毒蠍,爭先恐後地撲向杜子春要撕碎他吞食他,有的還在他頭頂跳來跳去張牙舞爪,杜子春仍是不動聲色。過了一會兒,這些毒蛇猛獸也都散去了。
這時突然大雨滂沱雷電交加,天昏地暗伸手不見五指,不一會兒又有大火輪燃燒著在他左右滾動,光在身前身後閃耀,亮得眼都睜不開。片刻之間,院子裏水深一丈多,空中雷聲隆隆電光閃閃,像要讓山峰崩塌河水倒流,其勢不可擋。
一眨眼的工夫滾滾的浪濤湧到杜子春的坐位前,他仍是端端正正坐著連眼皮也不眨一下。
接著那位大將軍又來了,領著一群地獄中的牛頭馬面和猙獰的厲鬼,將一口裝滿滾開的水的大鍋放在杜子春面前,鬼怪們手執長矛和兩股鐵叉,命令道:「說出你的姓名,就放了你,如果不說,就把你放在鍋煮!」杜子春仍不說話。
這時鬼怪們又把他的妻子抓來綁在臺階下,指著他妻子向杜子春說:「說出你的姓名,就放了她。」杜子春還是不作聲。
於是鬼怪們鞭打他的妻子,用刀砍她,用箭射她,一會兒燒,一會兒煮,百般折磨慘不忍睹。
他妻子苦不堪忍就向杜子春哭號道:「我雖然又醜又笨,配不上你,但我畢竟給你作了十幾年妻子了。現在我被鬼抓來這樣折磨,我實在受不了啦!我不敢指望你向他們跪伏求情,只希望你說一句話,我就能活命了。人誰能無情,丈夫你就忍心不出聲,讓我繼續受折磨嗎?」
他妻子邊哭邊喊又咒又罵,杜子春始終不理不睬。那位大將軍也說:「你不說話,我還有更毒辣的手段對付你老婆!」
說著命令抬來了銼碓,從腳上開始一寸寸地銼他的妻子。妻子哭聲越來越高,杜子春還是連看也不看。
大將軍說:「這個傢伙有妖術,不能讓他在世上久呆!」於是命令左右,把杜子春斬了,然後把他的魂魄帶著去見閻王。
閻王一見杜子春就說:「這不是雲台峰的那個人嗎?給我把他打入地獄裏去!」
於是杜子春受盡了下油鍋、入石磨、進火坑、上刀山所有的地獄酷刑。然而由於他心裏牢記著那位仙師的叮囑,咬著牙都挺過來了,連叫都不叫一聲。
後來,地獄的鬼卒向閻王報告,說所有的刑罰都給杜子春用完了。閻王說:「這個傢伙陰險毒惡,不該讓他當男人,下輩子讓他做女人!」
於是讓杜子春投胎轉世到宋州單父縣的縣丞王勸家。杜子春轉世為女子,一生下來就多病,扎針吃藥一天沒斷過,還掉進火裏摔到床下,受了無數的苦,但杜子春始終不出聲。
轉眼間杜子春長成了一個容貌絕代的女子,但就是不說話,縣丞王勸的全家認為她是個啞女。有些人對她百般調戲侮辱,杜子春總是一聲不吭。
縣丞的同鄉有個考中了進士的人叫盧生,聽說縣丞的女兒容貌很美,就很傾慕,就求媒人去縣丞家提媒。
縣丞家藉口是啞女,把媒人推辭了。盧生說:「妻子只要賢慧就好,不會說話又有什麼關係呢?正好給那些長舌婦作個榜樣。」縣丞就答應了婚事。
盧生按照規矩施行了六禮,和杜子春辦了婚事。兩個人過了幾年,感情非常好,生了一個男孩,男孩已經兩歲了,十分聰明。
盧生抱著孩子和她說話,她不吭聲,想盡辦法逗她也不說話。盧生大怒說:「古時賈大夫的妻子瞧不起他,始終不笑,但後來妻子看見賈大夫射了山雞,也就對他無憾了。我雖然地位不如賈大夫,但我的才學比會射山雞不強百倍嗎?可是你卻不屑於跟我說話!大丈夫被妻子瞧不起,還要她的兒子做什麼!」
說著就抓起男孩的兩腿扔了出去,孩子的頭摔在石頭上,頓時腦漿迸裂,鮮血濺出好幾步遠。
杜子春愛子心切,一時間忘了仙師的囑咐,不覺失聲喊道:「啊呀!……」聲還沒落,發現他自己又坐在雲台峰的那間道觀中,他的仙師也在面前。
這時是黎明時分,突然紫色的火焰竄上了屋樑,轉眼間烈火熊熊,把屋子燒毀了。仙師說:「你這個窮酸小子,可把我坑苦了!」就提著杜子春的頭髮扔進水甕裏,火立刻就滅了。
仙師說:「在你的心裏,喜、怒、哀、懼、惡、欲都忘掉了,只有愛你還沒忘記。盧生摔你孩子時你若不出聲,我的仙丹就能煉成,你也就能成為上仙了。可歎啊,仙才真是太難得了!我的仙丹可以再煉,但你卻還得回到人間去,以後繼續勤奮地修道吧!」
說完給他向遠方指了路讓他回去。臨走時,他登上燒毀的房基,看見那煉丹爐已壞了,當中有個鐵柱子,有手臂那麼粗,好幾尺長,那仙師正脫了衣服,用刀子削那鐵柱子。
杜子春回到家後,非常悔恨他當初忘了對仙師發的誓,想回去找到仙師為他效力以補償自己的過失。他來到雲台峰,什麼也沒找到,只好懷著惋惜悔恨的心情回來了。
杜子春沒能修煉成神仙這個深刻的教訓不得不讓人感到惋惜,師父為了度他煞費苦心,最後的時候他忘記了師父的叮囑,差一點就修成了。修煉是嚴肅的,真是失之毫釐,謬以千里啊。
(資料來源《太平廣記》)
※ ※ ※
俗世間眾有情,在經歷人生旅程,面對喜怒哀樂多少、悲歡離合多少、生離死別多少,以上都是世間每一個人須面對與經歷,從這些過程,愚者惑許將苦受為樂,迷在這些經歷,若知當下覺悟,所有非實,唯心作用變現而已。
修道的好處就在於智慧昇華,能夠洞澈每遇事境心不受染,身不受制,保持一個清靜的心,面對一切經歷,世俗人在喜怒哀樂中嚐盡其中滋味,悲歡離合中感受各種喜悅與痛苦,生離死別中承受到生歡死哀,這等事境每每在上演著。
世人應有明智之慧,任何的感觸都由一心生成,這個現象如不能澈悟,甚易落入一切假相,更會使身心不能得到一時的安寧,真自在,真清靜。
鸞門降設自有其應運,上蒼不忍世人再再沉淪,故指引早修大道,以出離塵世諸苦,上天慈憫應運教化,世人實應體會上天苦心,早修慧命。
慈聖雜誌-第一三三期
當時已是冬天,他衣衫破爛腹中無食,徒步在長安街上遊蕩,天快黑了,還沒吃飯,徘徊著不知該去哪里。他從東街走到西街,饑寒交迫孤苦無靠,不由的仰天長歎。
一位神仙見杜子春雖然放浪不羈,可骨子裏有道骨仙風,如果加以點化,也許有修成神仙的可能。
神仙化身為老人拄著拐杖來到他面前,問他為什麼歎息,杜子春說了他的處境和心情,怨恨親友們對他如此無情無義。
於是老人便給了他十萬元錢,沒過多長時間他就揮霍光了。老人連續幫了他三次,在第三次給他錢的時候,他覺的非常慚愧,於是在心裏暗暗決定不但今後要自立,還要周濟天下孤兒寡母,以此來挽回自己失去的名譽和老人對他的信任。
老人說:「這正是我對你的期望啊!你有了成就以後,明年七月十五中元節時,在老君廟前那兩棵檜樹下等我吧。」
杜子春知道孤兒寡母大多流落在淮南,就來到揚州,買了一百頃良田,在城中蓋了府宅,在重要的路口建了一百多間房子,遍召孤兒寡母分住在各個府宅裏。對於他自己家族裏的親戚,不分近親和遠親,過去對他有恩的都給以報答。完成了自己的心願後,杜子春按期來到了老君廟前,見那老人正在檜樹下吹口哨唱歌。
見到杜子春後,老人就領他登上華山雲台峰。進山四十多裏後來到一個地方,見到一幢高大嚴整的房舍,看樣子不是凡人住的。
仙鶴繞屋頂飛翔,彩雲在上空繚繞。屋子的正堂中間有一個九尺多的煉丹藥的爐子,爐內紫光閃耀,映亮了門窗。有九個玉女環繞著爐子侍立著,爐子前後有青龍、白虎看守著。
這時天快黑了,再看那老人,身上穿的已不是凡間的衣服,而是穿著黃道袍戴著黃道冠的仙師了。仙師拿了三個白石丸和一杯酒給了杜子春,讓他吃下去,又拿了一張虎皮鋪在內屋西牆下,面朝東坐下。
仙師告誡杜子春道:「你千萬不要出聲。這裏出現的大神、惡鬼、夜叉或者地獄、猛獸;以及你的親屬們被綁著受刑遭罪,這一切都不是真事。你不論看見什麼慘狀,都不要動不要說話,安心別害怕,那就絕不會對你有什麼傷害,千萬要想著我這些囑咐!過了這幾關,你便可以脫離凡界了。」
杜子春點了點頭。
仙師去後,杜子春向院裏看,院裏有一個裝滿了水的大甕,此外沒看到什麼。道士剛走,杜子春就聽見外面人喊叫震天動地,只見滿山滿谷都是士兵,旌旗飄飄,戈矛閃閃,千乘萬騎蜂擁而來。
有一個人自稱大將軍,身高一丈多,他本人和他的馬都披著金鎧甲,光芒耀眼。大將軍的衛士就有幾百人,都舉著劍張著弓,一直來到屋前,大聲呵斥杜子春說:「你是什麼人?大將軍到了怎麼竟不回避!」
有些衛士還用劍逼著杜子春問他的姓名,還問他在做什麼,他都一聲也不吭。見他不出聲,衛士們大怒,一聲聲喊叫著「殺了他!」「射死他!」
杜子春仍是不出聲,那個大將軍只好怒氣衝衝地帶著隊伍走了。
過了片刻,又來了一群群的猛虎毒龍、獅子、蛇和毒蠍,爭先恐後地撲向杜子春要撕碎他吞食他,有的還在他頭頂跳來跳去張牙舞爪,杜子春仍是不動聲色。過了一會兒,這些毒蛇猛獸也都散去了。
這時突然大雨滂沱雷電交加,天昏地暗伸手不見五指,不一會兒又有大火輪燃燒著在他左右滾動,光在身前身後閃耀,亮得眼都睜不開。片刻之間,院子裏水深一丈多,空中雷聲隆隆電光閃閃,像要讓山峰崩塌河水倒流,其勢不可擋。
一眨眼的工夫滾滾的浪濤湧到杜子春的坐位前,他仍是端端正正坐著連眼皮也不眨一下。
接著那位大將軍又來了,領著一群地獄中的牛頭馬面和猙獰的厲鬼,將一口裝滿滾開的水的大鍋放在杜子春面前,鬼怪們手執長矛和兩股鐵叉,命令道:「說出你的姓名,就放了你,如果不說,就把你放在鍋煮!」杜子春仍不說話。
這時鬼怪們又把他的妻子抓來綁在臺階下,指著他妻子向杜子春說:「說出你的姓名,就放了她。」杜子春還是不作聲。
於是鬼怪們鞭打他的妻子,用刀砍她,用箭射她,一會兒燒,一會兒煮,百般折磨慘不忍睹。
他妻子苦不堪忍就向杜子春哭號道:「我雖然又醜又笨,配不上你,但我畢竟給你作了十幾年妻子了。現在我被鬼抓來這樣折磨,我實在受不了啦!我不敢指望你向他們跪伏求情,只希望你說一句話,我就能活命了。人誰能無情,丈夫你就忍心不出聲,讓我繼續受折磨嗎?」
他妻子邊哭邊喊又咒又罵,杜子春始終不理不睬。那位大將軍也說:「你不說話,我還有更毒辣的手段對付你老婆!」
說著命令抬來了銼碓,從腳上開始一寸寸地銼他的妻子。妻子哭聲越來越高,杜子春還是連看也不看。
大將軍說:「這個傢伙有妖術,不能讓他在世上久呆!」於是命令左右,把杜子春斬了,然後把他的魂魄帶著去見閻王。
閻王一見杜子春就說:「這不是雲台峰的那個人嗎?給我把他打入地獄裏去!」
於是杜子春受盡了下油鍋、入石磨、進火坑、上刀山所有的地獄酷刑。然而由於他心裏牢記著那位仙師的叮囑,咬著牙都挺過來了,連叫都不叫一聲。
後來,地獄的鬼卒向閻王報告,說所有的刑罰都給杜子春用完了。閻王說:「這個傢伙陰險毒惡,不該讓他當男人,下輩子讓他做女人!」
於是讓杜子春投胎轉世到宋州單父縣的縣丞王勸家。杜子春轉世為女子,一生下來就多病,扎針吃藥一天沒斷過,還掉進火裏摔到床下,受了無數的苦,但杜子春始終不出聲。
轉眼間杜子春長成了一個容貌絕代的女子,但就是不說話,縣丞王勸的全家認為她是個啞女。有些人對她百般調戲侮辱,杜子春總是一聲不吭。
縣丞的同鄉有個考中了進士的人叫盧生,聽說縣丞的女兒容貌很美,就很傾慕,就求媒人去縣丞家提媒。
縣丞家藉口是啞女,把媒人推辭了。盧生說:「妻子只要賢慧就好,不會說話又有什麼關係呢?正好給那些長舌婦作個榜樣。」縣丞就答應了婚事。
盧生按照規矩施行了六禮,和杜子春辦了婚事。兩個人過了幾年,感情非常好,生了一個男孩,男孩已經兩歲了,十分聰明。
盧生抱著孩子和她說話,她不吭聲,想盡辦法逗她也不說話。盧生大怒說:「古時賈大夫的妻子瞧不起他,始終不笑,但後來妻子看見賈大夫射了山雞,也就對他無憾了。我雖然地位不如賈大夫,但我的才學比會射山雞不強百倍嗎?可是你卻不屑於跟我說話!大丈夫被妻子瞧不起,還要她的兒子做什麼!」
說著就抓起男孩的兩腿扔了出去,孩子的頭摔在石頭上,頓時腦漿迸裂,鮮血濺出好幾步遠。
杜子春愛子心切,一時間忘了仙師的囑咐,不覺失聲喊道:「啊呀!……」聲還沒落,發現他自己又坐在雲台峰的那間道觀中,他的仙師也在面前。
這時是黎明時分,突然紫色的火焰竄上了屋樑,轉眼間烈火熊熊,把屋子燒毀了。仙師說:「你這個窮酸小子,可把我坑苦了!」就提著杜子春的頭髮扔進水甕裏,火立刻就滅了。
仙師說:「在你的心裏,喜、怒、哀、懼、惡、欲都忘掉了,只有愛你還沒忘記。盧生摔你孩子時你若不出聲,我的仙丹就能煉成,你也就能成為上仙了。可歎啊,仙才真是太難得了!我的仙丹可以再煉,但你卻還得回到人間去,以後繼續勤奮地修道吧!」
說完給他向遠方指了路讓他回去。臨走時,他登上燒毀的房基,看見那煉丹爐已壞了,當中有個鐵柱子,有手臂那麼粗,好幾尺長,那仙師正脫了衣服,用刀子削那鐵柱子。
杜子春回到家後,非常悔恨他當初忘了對仙師發的誓,想回去找到仙師為他效力以補償自己的過失。他來到雲台峰,什麼也沒找到,只好懷著惋惜悔恨的心情回來了。
杜子春沒能修煉成神仙這個深刻的教訓不得不讓人感到惋惜,師父為了度他煞費苦心,最後的時候他忘記了師父的叮囑,差一點就修成了。修煉是嚴肅的,真是失之毫釐,謬以千里啊。
(資料來源《太平廣記》)
※ ※ ※
俗世間眾有情,在經歷人生旅程,面對喜怒哀樂多少、悲歡離合多少、生離死別多少,以上都是世間每一個人須面對與經歷,從這些過程,愚者惑許將苦受為樂,迷在這些經歷,若知當下覺悟,所有非實,唯心作用變現而已。
修道的好處就在於智慧昇華,能夠洞澈每遇事境心不受染,身不受制,保持一個清靜的心,面對一切經歷,世俗人在喜怒哀樂中嚐盡其中滋味,悲歡離合中感受各種喜悅與痛苦,生離死別中承受到生歡死哀,這等事境每每在上演著。
世人應有明智之慧,任何的感觸都由一心生成,這個現象如不能澈悟,甚易落入一切假相,更會使身心不能得到一時的安寧,真自在,真清靜。
鸞門降設自有其應運,上蒼不忍世人再再沉淪,故指引早修大道,以出離塵世諸苦,上天慈憫應運教化,世人實應體會上天苦心,早修慧命。
慈聖雜誌-第一三三期
2017年3月27日 星期一
兩隻蝸牛
兩隻陌生的蝸牛在地球上的某個路口相遇了,牠門彼此用觸角碰了碰,互相問候,然後繼續各朝相反的方向爬去。
但不幸的是牠們倆擁有了相同的想法:對方這麼急著朝我來過的路爬去,肯定有什麼事,一定是那路上有許多寶貝我沒發現。這麼想著,蝸牛們便同時折轉頭,朝來時路爬去。
在同一個路口,兩隻蝸牛又相遇了,牠們彼此友好地又用觸角碰了碰,各自繼續往前爬去。
忙碌了一輩子的蝸牛不知不覺又爬回起點。
生活中的人們,又何嘗不似蝸牛呢?有時在忙碌中不自覺地迷失了自我以及前進的方向。
※ ※ ※
道路是貫通彼此之必經行程,假使沒有道路,就不能到達所欲去的終點,可知道路對人生關係之密切。
人生道路,本來正路一條,並無所謂繁雜,但由於人心不定,遂產生很多歧路,稍不專一,即入歧途,做成許多煩惱。
佛經有云:「不偏不移,前望不後顧,直行不轉向,謂之正道」。又云:「大道之行也,只瞻勿顧」。瞻者前瞻,顧者後顧,其意就是在途中,只可向前瞻望,切不可回顧過去,因一思過去,煩惱諸多。
任何道路,皆有崎嶇,只要前瞻直撞便可到達終點,勿因眼前崎嶇難行,便幻想歧途。歧途雖有一片風光,或繁華滿地,但都是海市蜃樓,只有正途才是大道。走佛門之路,更應如是,專心一徑,無往不利,定可到達究竟也。
雨華三集-18 道路
但不幸的是牠們倆擁有了相同的想法:對方這麼急著朝我來過的路爬去,肯定有什麼事,一定是那路上有許多寶貝我沒發現。這麼想著,蝸牛們便同時折轉頭,朝來時路爬去。
在同一個路口,兩隻蝸牛又相遇了,牠們彼此友好地又用觸角碰了碰,各自繼續往前爬去。
忙碌了一輩子的蝸牛不知不覺又爬回起點。
生活中的人們,又何嘗不似蝸牛呢?有時在忙碌中不自覺地迷失了自我以及前進的方向。
※ ※ ※
道路是貫通彼此之必經行程,假使沒有道路,就不能到達所欲去的終點,可知道路對人生關係之密切。
人生道路,本來正路一條,並無所謂繁雜,但由於人心不定,遂產生很多歧路,稍不專一,即入歧途,做成許多煩惱。
佛經有云:「不偏不移,前望不後顧,直行不轉向,謂之正道」。又云:「大道之行也,只瞻勿顧」。瞻者前瞻,顧者後顧,其意就是在途中,只可向前瞻望,切不可回顧過去,因一思過去,煩惱諸多。
任何道路,皆有崎嶇,只要前瞻直撞便可到達終點,勿因眼前崎嶇難行,便幻想歧途。歧途雖有一片風光,或繁華滿地,但都是海市蜃樓,只有正途才是大道。走佛門之路,更應如是,專心一徑,無往不利,定可到達究竟也。
雨華三集-18 道路
2017年3月26日 星期日
誰是誰
蓮生/文
我學佛時,常想:「我是誰?」
盧勝彥──那只是姓名、代號。如同A、B、C、D。
蓮生活佛──那只是稱謂。E、F、G、H。
我注意我的臉,那是遷流不住的「五官」。
我注意我的身體,那是一層「皮」。
聽師父常講四大組合:
地──軟硬特性。
水──組合特性。
火──冷熱特性。
風──流動特性。
於是明白,我人的骨肉就是地,血液就是水,溫度就是火,呼吸就是風。
我想,那我究竟是誰?
我學習禪觀,想我是誰?這組合的四大物質,在地、水、火、風之中,其中風質最好觀想,而且比較明顯,於是從觀察呼吸下手。
我們很容易明白,「生命在一呼一吸之間,一息不來,生命就結束了。」
生命一結束,盧勝彥就沒有了,蓮生活佛也沒有了,四大組合也分散消失了。身體會腐化消失。
那我是誰?
誰是誰?
師父說,禪觀的目標不只在四大組合,還有更細微的精神存在。但是,這些並不容易觀察到,因為觀察精神或念頭比觀察物質更細微。
於是:
精神是我?
念頭是我?
我又從念頭開始禪觀:
一、身念:
專心繫念,其中包括,觀察呼與吸的過程,了了分明一切現象呈現及消失。
二、受念:
專心繫念,注意觀察各種感受的生起與消失。認清:
「快樂。」
「不快樂。」
「不快樂亦非不快樂。」
三、心念:
注意各種心意的生起與消失,了了分明其心意的實相。
四、法念:
了了分明諸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形成與消失。專心繫念,認清諸法的實相而不執取於它們。
我發覺:
身體虛幻。
感受虛幻。
念頭虛幻。
心法虛幻。
身、受、心、法,都沒有存在實質。
我是誰?
誰是誰?
佛陀在「四念住經」中告訴我們:「比丘們,對於凡夫只有一條路可以導致清淨、克服憂傷哀傷、袪除苦楚悲痛、得到正當行為的準則、體證涅槃。這條路就是四念住。」
佛陀說:
「精進明察,身體、感受、念頭、法住,念念分明,淫欲、悲痛必會消失。」
當我觀察這些時,我明白:
身體是無我的。
環境是無常的。
存在的感受是苦的。
這一切是空的。
我的智慧漸漸的成熟了,我再也不去執著有形的「我」,也不去執著精神的「我」。這就是證悟涅槃,大樂、光明、空。
盧勝彥文集146《虛空中的孤鳥》誰是誰?
我學佛時,常想:「我是誰?」
盧勝彥──那只是姓名、代號。如同A、B、C、D。
蓮生活佛──那只是稱謂。E、F、G、H。
我注意我的臉,那是遷流不住的「五官」。
我注意我的身體,那是一層「皮」。
聽師父常講四大組合:
地──軟硬特性。
水──組合特性。
火──冷熱特性。
風──流動特性。
於是明白,我人的骨肉就是地,血液就是水,溫度就是火,呼吸就是風。
我想,那我究竟是誰?
我學習禪觀,想我是誰?這組合的四大物質,在地、水、火、風之中,其中風質最好觀想,而且比較明顯,於是從觀察呼吸下手。
我們很容易明白,「生命在一呼一吸之間,一息不來,生命就結束了。」
生命一結束,盧勝彥就沒有了,蓮生活佛也沒有了,四大組合也分散消失了。身體會腐化消失。
那我是誰?
誰是誰?
師父說,禪觀的目標不只在四大組合,還有更細微的精神存在。但是,這些並不容易觀察到,因為觀察精神或念頭比觀察物質更細微。
於是:
精神是我?
念頭是我?
我又從念頭開始禪觀:
一、身念:
專心繫念,其中包括,觀察呼與吸的過程,了了分明一切現象呈現及消失。
二、受念:
專心繫念,注意觀察各種感受的生起與消失。認清:
「快樂。」
「不快樂。」
「不快樂亦非不快樂。」
三、心念:
注意各種心意的生起與消失,了了分明其心意的實相。
四、法念:
了了分明諸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形成與消失。專心繫念,認清諸法的實相而不執取於它們。
我發覺:
身體虛幻。
感受虛幻。
念頭虛幻。
心法虛幻。
身、受、心、法,都沒有存在實質。
我是誰?
誰是誰?
佛陀在「四念住經」中告訴我們:「比丘們,對於凡夫只有一條路可以導致清淨、克服憂傷哀傷、袪除苦楚悲痛、得到正當行為的準則、體證涅槃。這條路就是四念住。」
佛陀說:
「精進明察,身體、感受、念頭、法住,念念分明,淫欲、悲痛必會消失。」
當我觀察這些時,我明白:
身體是無我的。
環境是無常的。
存在的感受是苦的。
這一切是空的。
我的智慧漸漸的成熟了,我再也不去執著有形的「我」,也不去執著精神的「我」。這就是證悟涅槃,大樂、光明、空。
盧勝彥文集146《虛空中的孤鳥》誰是誰?
2017年3月25日 星期六
庸言不信.庸行必慎
本道院五聖之關聖 登台
聖示:《易經》曰:「庸言不信,庸行必慎」,意思是說,日常的言論一定要守信用,日常的行為一定要謹慎。是以,嚴格而論,心口皆是,即是君子,心口皆非,即是小人。
陳生:學生恭向恩師頂禮五叩首!
關聖:賢生免禮!
陳生:平常所說的話,一般人都以為是不要緊的;因此,養成了說話輕率,又不謹慎的壞習慣。
關聖:修子謹記在心!殊不知說了一句假話,便是言語上有了過失,所以能夠做到「庸言不信,庸行必慎」的人,其道德修養,一定是很高明的。
宋朝文學家司馬光,曾經談到劉器〈劉侍制〉的平生能夠做到「盡心行己」的修養功夫之時,只是一個「誠」字,而且他能夠把「誠」字做到顛撲不破的地步。由此可見,一個人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真是能夠達到目的。
當時的市民田叟,曾經讚譽的說到:「若是經過南京,沒有見到劉侍制的話,就如同經過山東曲阜,沒見到大聖孔子一樣的遺憾。」
陳生:為甚麼他能夠如此的感動人心?
關聖:就一個「誠」字嘛!
陳生:學生看過一個故事,有位任國佐的人,有一次生病,病了很久都沒有好,於是聘請道士設壇祈禱,向上天祈求保佑平安、身體健康。
當夜,任國佐在睡夢中,一位神明對他說:「任國佐!你平生為人,心口不一,口是心非,從小到大都沒做過一件好事,你這一生所累積的惡業,層層疊疊;如今,地府清算,閻王已經定了案,你的死期馬上就要到了。」果然沒過多久,任國佐就死了。
關聖:所以,不可以使自己自絕於光明正直,而走入黑暗滿佈荊棘的危險境界。
陳生:現代人說話的時候,對人並沒有真誠心,這樣子怎麼能夠自成其人。
若是能夠從此改過覺悟,言行一致、表裡相應的話,則遇到了事情就可以坦然的面對,經常的保有餘裕,做到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
然而這是我們最容易犯的毛病,而且預防檢討起來,都是很難做到。
關聖:五行之中的土,定位在中央,就是中央戊己土,而五行之金、木、水、火、土,即是以土為主。春、夏、秋、冬四時也依賴著它而運行,萬物必須要憑藉著土才能夠生長。以人道而言,乃是仁、義、禮、智、信的五常,則是以信為主。仁、義、禮、智即是所謂四端的根源,沒有了信,則也不能成就其為仁義禮智了。《中庸》說:「誠是萬事萬物的始終本末,不誠便就虛妄無物了。」
陳生:有一句話說得好:「話多不如話少,話少不如話好」,誠然,說話是一門藝術,而且「言多必失」;然其最高的境界,應求能句句中聽,言言感人肺腑。
關聖:是以,修道必須除我見、去私心,無論處事待人,都應該先接納別人的意見,才以自己的判斷去解決問題。
如果先將自我主觀定下來,那麼別人的建議就成為多餘的,因世人的通病,都是逞強好勝,不肯向別人低頭,自尊心重,死愛面子。
諸子謹記:千萬不要在人前逞己能、愛炫耀,在人背後議人短、論是非;應該謙虛為上,自己未必比人好、比人強,少開口自然是非少。
可。停筆。 吾退!
陳生:謝謝恩師慈悲!學生恭送恩師聖駕五叩首!
微言大義集-第卅一章 庸言不信.庸行必慎
聖示:《易經》曰:「庸言不信,庸行必慎」,意思是說,日常的言論一定要守信用,日常的行為一定要謹慎。是以,嚴格而論,心口皆是,即是君子,心口皆非,即是小人。
陳生:學生恭向恩師頂禮五叩首!
關聖:賢生免禮!
陳生:平常所說的話,一般人都以為是不要緊的;因此,養成了說話輕率,又不謹慎的壞習慣。
關聖:修子謹記在心!殊不知說了一句假話,便是言語上有了過失,所以能夠做到「庸言不信,庸行必慎」的人,其道德修養,一定是很高明的。
宋朝文學家司馬光,曾經談到劉器〈劉侍制〉的平生能夠做到「盡心行己」的修養功夫之時,只是一個「誠」字,而且他能夠把「誠」字做到顛撲不破的地步。由此可見,一個人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真是能夠達到目的。
當時的市民田叟,曾經讚譽的說到:「若是經過南京,沒有見到劉侍制的話,就如同經過山東曲阜,沒見到大聖孔子一樣的遺憾。」
陳生:為甚麼他能夠如此的感動人心?
關聖:就一個「誠」字嘛!
陳生:學生看過一個故事,有位任國佐的人,有一次生病,病了很久都沒有好,於是聘請道士設壇祈禱,向上天祈求保佑平安、身體健康。
當夜,任國佐在睡夢中,一位神明對他說:「任國佐!你平生為人,心口不一,口是心非,從小到大都沒做過一件好事,你這一生所累積的惡業,層層疊疊;如今,地府清算,閻王已經定了案,你的死期馬上就要到了。」果然沒過多久,任國佐就死了。
關聖:所以,不可以使自己自絕於光明正直,而走入黑暗滿佈荊棘的危險境界。
陳生:現代人說話的時候,對人並沒有真誠心,這樣子怎麼能夠自成其人。
若是能夠從此改過覺悟,言行一致、表裡相應的話,則遇到了事情就可以坦然的面對,經常的保有餘裕,做到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
然而這是我們最容易犯的毛病,而且預防檢討起來,都是很難做到。
關聖:五行之中的土,定位在中央,就是中央戊己土,而五行之金、木、水、火、土,即是以土為主。春、夏、秋、冬四時也依賴著它而運行,萬物必須要憑藉著土才能夠生長。以人道而言,乃是仁、義、禮、智、信的五常,則是以信為主。仁、義、禮、智即是所謂四端的根源,沒有了信,則也不能成就其為仁義禮智了。《中庸》說:「誠是萬事萬物的始終本末,不誠便就虛妄無物了。」
陳生:有一句話說得好:「話多不如話少,話少不如話好」,誠然,說話是一門藝術,而且「言多必失」;然其最高的境界,應求能句句中聽,言言感人肺腑。
關聖:是以,修道必須除我見、去私心,無論處事待人,都應該先接納別人的意見,才以自己的判斷去解決問題。
如果先將自我主觀定下來,那麼別人的建議就成為多餘的,因世人的通病,都是逞強好勝,不肯向別人低頭,自尊心重,死愛面子。
諸子謹記:千萬不要在人前逞己能、愛炫耀,在人背後議人短、論是非;應該謙虛為上,自己未必比人好、比人強,少開口自然是非少。
可。停筆。 吾退!
陳生:謝謝恩師慈悲!學生恭送恩師聖駕五叩首!
微言大義集-第卅一章 庸言不信.庸行必慎
2017年3月24日 星期五
雞蛋之聲
馬祖道一禪師為了參禪學道,一別故鄉數十寒暑,再回鄉時,已經沒有多少人認識他了,只有一位在河邊洗衣服的老婆婆,她看到馬祖道一從岸邊經過,叫著說:「你是馬家的小二子吧?」
馬祖道一禪師為此感慨地作了一首詩:
「為道莫還鄉,遊鄉道不長,溪邊老婆子,呼我舊時名。」
意思是「道不弘父母之邦」,雖然馬祖道一現在已經是一位開悟的大禪師了,可是老婆婆還是叫他「小二子」。
家鄉的人不了解他是一名得道高僧,只有嫂嫂對他非常尊敬和相信,她要求馬祖道一傳授她佛法,馬祖笑著說:「假若你真相信我,我就傳授你一個參禪妙法。你去拿一個雞蛋,把它懸空掛起來,每天早晚都把耳朵貼到雞蛋旁邊聽一聽,當聽到雞蛋裡有聲音和你講話的時候,你就會得道了。」
他嫂嫂對馬祖道一的話深信不疑,一切照辦。馬祖走了以後,嫂嫂每天都去聽雞蛋的聲音,聽了三十多年,從來沒有灰心懈怠過。
有一天,正當她在聽的時候,掛雞蛋的繩子斷了,雞蛋掉在地上,「啵!」一聲,破了!
這一聲,他嫂嫂大徹大悟,得道了。
※ ※ ※
內在的心聲是創意的來源。一般人只聽到他人的意見,被他人之成見所左右,很少聽到自己內心深處的啟示,潛能被壓抑下來,無法開通,失去了自主性。
禪家說:「讀經看教,言語婉轉都歸於自己。」意思是說,無論研究學問,學佛證道,都得歸宗於自己的心聲,而不是看他人的臉色,當然在研究學問之前,當多相互的琢磨,多聽別人的意見和指教,一旦自己要創作或研究學問時,就得有好的肯定性,將內在的潛能與心聲轉化出來。
在冗忙的一天下來,把所有的意見和聲音,找一段時間統統把它拋開,把它忘掉,將自己置入於「空」的心境,此時,那內在的潛能意識就會活絡起來,那內在的心聲也會跟著浮現出來。
在一個人抉擇困難時,多聽聽內在的聲音,在苦無對策時,多聽聽由內心深處所發出的訊息,也就是說讓「靜默」來提升銳智。
只有那不被成見所惑,不被色相所欺,不被物欲所蔽,不被權勢及煩惱所障之人,才是真正能禪音內在之人也。
禪-第四八章 禪音內在
馬祖道一禪師為此感慨地作了一首詩:
「為道莫還鄉,遊鄉道不長,溪邊老婆子,呼我舊時名。」
意思是「道不弘父母之邦」,雖然馬祖道一現在已經是一位開悟的大禪師了,可是老婆婆還是叫他「小二子」。
家鄉的人不了解他是一名得道高僧,只有嫂嫂對他非常尊敬和相信,她要求馬祖道一傳授她佛法,馬祖笑著說:「假若你真相信我,我就傳授你一個參禪妙法。你去拿一個雞蛋,把它懸空掛起來,每天早晚都把耳朵貼到雞蛋旁邊聽一聽,當聽到雞蛋裡有聲音和你講話的時候,你就會得道了。」
他嫂嫂對馬祖道一的話深信不疑,一切照辦。馬祖走了以後,嫂嫂每天都去聽雞蛋的聲音,聽了三十多年,從來沒有灰心懈怠過。
有一天,正當她在聽的時候,掛雞蛋的繩子斷了,雞蛋掉在地上,「啵!」一聲,破了!
這一聲,他嫂嫂大徹大悟,得道了。
※ ※ ※
內在的心聲是創意的來源。一般人只聽到他人的意見,被他人之成見所左右,很少聽到自己內心深處的啟示,潛能被壓抑下來,無法開通,失去了自主性。
禪家說:「讀經看教,言語婉轉都歸於自己。」意思是說,無論研究學問,學佛證道,都得歸宗於自己的心聲,而不是看他人的臉色,當然在研究學問之前,當多相互的琢磨,多聽別人的意見和指教,一旦自己要創作或研究學問時,就得有好的肯定性,將內在的潛能與心聲轉化出來。
在冗忙的一天下來,把所有的意見和聲音,找一段時間統統把它拋開,把它忘掉,將自己置入於「空」的心境,此時,那內在的潛能意識就會活絡起來,那內在的心聲也會跟著浮現出來。
在一個人抉擇困難時,多聽聽內在的聲音,在苦無對策時,多聽聽由內心深處所發出的訊息,也就是說讓「靜默」來提升銳智。
只有那不被成見所惑,不被色相所欺,不被物欲所蔽,不被權勢及煩惱所障之人,才是真正能禪音內在之人也。
禪-第四八章 禪音內在
2017年3月22日 星期三
地不如德,財不如義
戰國七雄之一的魏文侯,有一次路經退隱賢人段干木的居處時,特地伏在車前橫木上向他致意。
魏文侯的侍從問他:「您為什麼要憑軾致敬呢?」
文侯回答:「因為段干木就住在這裡,所以向他表示敬意。」
侍從又問:「段干木不過是個平民百姓,您在他的住處前憑軾致敬,不是太過分了嗎?」
文侯回答:「段干木不追求勢利,懷抱君子之道,隱居在狹小的里巷中,卻名聲傳播千里,就算拿我的君位和他交換,他也未必會答應,我又怎麼敢對他傲慢無禮呢?段干木富足的是德,我富足的是地;段干木富有的是義,我富有的是財。地沒有德尊貴,財不如義高尚。你怎能輕視他呢?」
後來,秦國起兵想要攻打魏國,秦大夫司馬庾勸諫道:「段干木是位賢人,魏國的君主魏文侯非常禮敬他,這件事天下無人不知,現在我們想起兵攻打魏國,恐怕不太妥當吧?」於是秦國便停止攻打魏國。
※ ※ ※
君子先慎乎德,心正修身,遵守仁義道德,守身如玉,一草一木,物外勿貪,三畏四知,守分守己,知足而樂,貪而生憂。石祟巨富,心猶不足,富貴亦憂,人若知足,快樂過日,世事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榮華富貴,人人所好;貧賤人之所惡,但世人榮枯得失,命本由天,循環因果,註定命數,強求不得。是故君子知天知命,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聖賢積德不積財,小人貪財不積德。德者本,財者末,錢是催心鬼,人為財死,鳥為食亡。貪生禍因,罪生不仁,忘恩不義,悍然逆取,倒行逆施,豈知後來果報,陽世現報,陰司受刑。
處世為人,心正勿偏,始終必貞,貞能固本,立身之道。學而不輟,好學增智,善為利用,造福人群,公忠體國,名芳留世,不負此生。有德者為神,無德者為鬼,天理昭彰,善賞惡貶。勸勵世人,以德為先,以道為本,勤行善道,從善如流,功德完滿,上天眷顧,自得美報也。
修緣寶典
魏文侯的侍從問他:「您為什麼要憑軾致敬呢?」
文侯回答:「因為段干木就住在這裡,所以向他表示敬意。」
侍從又問:「段干木不過是個平民百姓,您在他的住處前憑軾致敬,不是太過分了嗎?」
文侯回答:「段干木不追求勢利,懷抱君子之道,隱居在狹小的里巷中,卻名聲傳播千里,就算拿我的君位和他交換,他也未必會答應,我又怎麼敢對他傲慢無禮呢?段干木富足的是德,我富足的是地;段干木富有的是義,我富有的是財。地沒有德尊貴,財不如義高尚。你怎能輕視他呢?」
後來,秦國起兵想要攻打魏國,秦大夫司馬庾勸諫道:「段干木是位賢人,魏國的君主魏文侯非常禮敬他,這件事天下無人不知,現在我們想起兵攻打魏國,恐怕不太妥當吧?」於是秦國便停止攻打魏國。
※ ※ ※
君子先慎乎德,心正修身,遵守仁義道德,守身如玉,一草一木,物外勿貪,三畏四知,守分守己,知足而樂,貪而生憂。石祟巨富,心猶不足,富貴亦憂,人若知足,快樂過日,世事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榮華富貴,人人所好;貧賤人之所惡,但世人榮枯得失,命本由天,循環因果,註定命數,強求不得。是故君子知天知命,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聖賢積德不積財,小人貪財不積德。德者本,財者末,錢是催心鬼,人為財死,鳥為食亡。貪生禍因,罪生不仁,忘恩不義,悍然逆取,倒行逆施,豈知後來果報,陽世現報,陰司受刑。
處世為人,心正勿偏,始終必貞,貞能固本,立身之道。學而不輟,好學增智,善為利用,造福人群,公忠體國,名芳留世,不負此生。有德者為神,無德者為鬼,天理昭彰,善賞惡貶。勸勵世人,以德為先,以道為本,勤行善道,從善如流,功德完滿,上天眷顧,自得美報也。
修緣寶典
2017年3月21日 星期二
鏡子與石頭
蓮生/文
二○○八年五月十七日,地點是美國紐約市曼哈頓中心,漢墨斯坦大廳。(ManhattanCenter)的(HammersteinBallroom)
十七世大寶法王,烏金赤烈,在此演講,講題是:「喚醒明覺之心」。
大寶法王說:
「在夾雜著許多的困難和挑戰的情況下,如何地辦到保有內在的祥和與穩定呢?」
大寶法王比喻:
「這好比是在鏡子前放著一個很重的物體,鏡子可以很清晰地映照出這個重物的形象(石頭),但是鏡子卻不會因此而負擔重物的重量,而鏡子更不會被壓垮。」
大寶法王說:
「我們的內在的狀態也應該像比喻中的鏡子一樣,可以明晰地照出種種發生的事情,但是卻不會為它們所壓垮,而仍舊是可以保有祥和與穩定。」
從十七世大寶法王的比喻,我們可以聯想到另一個比喻:
「古潭映雁」。
有雁子飛過古潭,平靜的潭水,映出飛雁的姿態,等飛雁飛過去了,潭水還是原來的潭水,根本沒有飛雁一絲一毫的影子。
潭水是潭水。
飛雁是飛雁。
潭水是永遠如如不動的。
大寶法王的比喻「鏡子與石頭」與「古潭映雁」似乎沒有什麼不同。
然而,我如果有此機緣,我會親自問十七世大寶法王,烏金赤烈:
「如果石頭飛起來,擊中了鏡子,這面鏡子破碎了,或裂了,或鏡子瓦解了,又當如何呢?」
有人問我:
「為何盧師尊能一再地容忍弟子的傷害?或者是弟子的欺騙?」
我盧師尊用的方法,不是:
「鏡子與石頭」。
也不是:
「古潭與飛雁」。
我用的是:
幻化、幻化、幻化、幻化、幻化。
眾生是佛,佛是眾生。
本無你我,何來傷害?
又:
佛是幻化,眾生幻化。
幻化幻化,何來欺騙?
也就是說:
鏡子也不是鏡子,全是幻化之物。
石頭也不是石頭,全是幻化之物。
以幻擊幻。
如如不動也!
我盧師尊也在這裡,作一個比喻。
譬如有一天晚上,我做了一個夢,夢見有一個弟子,拿著刀子,在我的身上,插了好幾刀,我痛得哇哇大叫!
又夢見有一位弟子,欺騙我的財物,及冒用的名字,到處騙人錢財,騙房子、騙車子,騙千年人參、騙信眾,我傷心透頂!
但是,我是作夢的,我一醒來,我啞然失笑,原來全是一場夢。
大夢一場而已!
我常常作如此之想,因此,我的心,永遠是如如不動的,本來就是夢,哪裡有弟子傷害?哪裡有弟子欺騙?
盧勝彥文集208冊《大笑三聲》鏡子與石頭
二○○八年五月十七日,地點是美國紐約市曼哈頓中心,漢墨斯坦大廳。(ManhattanCenter)的(HammersteinBallroom)
十七世大寶法王,烏金赤烈,在此演講,講題是:「喚醒明覺之心」。
大寶法王說:
「在夾雜著許多的困難和挑戰的情況下,如何地辦到保有內在的祥和與穩定呢?」
大寶法王比喻:
「這好比是在鏡子前放著一個很重的物體,鏡子可以很清晰地映照出這個重物的形象(石頭),但是鏡子卻不會因此而負擔重物的重量,而鏡子更不會被壓垮。」
大寶法王說:
「我們的內在的狀態也應該像比喻中的鏡子一樣,可以明晰地照出種種發生的事情,但是卻不會為它們所壓垮,而仍舊是可以保有祥和與穩定。」
從十七世大寶法王的比喻,我們可以聯想到另一個比喻:
「古潭映雁」。
有雁子飛過古潭,平靜的潭水,映出飛雁的姿態,等飛雁飛過去了,潭水還是原來的潭水,根本沒有飛雁一絲一毫的影子。
潭水是潭水。
飛雁是飛雁。
潭水是永遠如如不動的。
大寶法王的比喻「鏡子與石頭」與「古潭映雁」似乎沒有什麼不同。
然而,我如果有此機緣,我會親自問十七世大寶法王,烏金赤烈:
「如果石頭飛起來,擊中了鏡子,這面鏡子破碎了,或裂了,或鏡子瓦解了,又當如何呢?」
有人問我:
「為何盧師尊能一再地容忍弟子的傷害?或者是弟子的欺騙?」
我盧師尊用的方法,不是:
「鏡子與石頭」。
也不是:
「古潭與飛雁」。
我用的是:
幻化、幻化、幻化、幻化、幻化。
眾生是佛,佛是眾生。
本無你我,何來傷害?
又:
佛是幻化,眾生幻化。
幻化幻化,何來欺騙?
也就是說:
鏡子也不是鏡子,全是幻化之物。
石頭也不是石頭,全是幻化之物。
以幻擊幻。
如如不動也!
我盧師尊也在這裡,作一個比喻。
譬如有一天晚上,我做了一個夢,夢見有一個弟子,拿著刀子,在我的身上,插了好幾刀,我痛得哇哇大叫!
又夢見有一位弟子,欺騙我的財物,及冒用的名字,到處騙人錢財,騙房子、騙車子,騙千年人參、騙信眾,我傷心透頂!
但是,我是作夢的,我一醒來,我啞然失笑,原來全是一場夢。
大夢一場而已!
我常常作如此之想,因此,我的心,永遠是如如不動的,本來就是夢,哪裡有弟子傷害?哪裡有弟子欺騙?
盧勝彥文集208冊《大笑三聲》鏡子與石頭
2017年3月20日 星期一
昭君出塞
游牧民放主要生活在長城以北的區域,亦即俗稱的「關外」。由於環境的差異,北方民族多在廣闊的大草原上四處遷徒、逐水草而居;更因為生活於浩瀚的原野,他們的個性多半粗獷、豪放而不拘小節,諸如此類的習性,皆與漢民族安土重遷的農耕型態不同。
在中國歷史上,從匈奴、鮮卑一直到蒙古、女真等民族,與居住於關內的漢人之間,便時常產生相互制衡、衝突而融合的情況。
漢元帝時,匈奴王呼韓邪單于來到長安,希望漢元帝能以和親的方式,促進兩民族間的友好關係。當時的漢朝未有能力與匈奴抗衡,漢元帝便答應了呼韓邪單于的要求,下詔:「凡願意前往匈奴和親者,便視同漢朝的公主。」
後宮佳麗們聽聞此消息,能躲的躲,能避的避,都不願意遠嫁到蠻夷之地。
漢元帝後宮有位嬪妃,名叫王嬉,字號昭君;容貌姣好,且善於彈奏琵琶。但由於昭君生性耿直,不會討好皇帝身邊的隨侍,因此入宮以來,漢元帝從不知道後宮中有如此才貌兼備的佳人。
因此,當皇帝知道昭君自願前往和親時,便高興地應允,選擇良辰吉時召見昭君,賜予公主頭銜,令其風光出嫁呼韓邪單于。
當昭君盛裝打扮,前往大殿晉見元帝時,元帝驚為天人:「朕的後宮,竟然有如此天仙絕色!」一時懊悔莫名,卻也無法反對,便讓昭君出發了。
據說元帝回到宮中,越想越氣惱,便將早先獻入宮中的佳麗畫像取出,找到昭君的圓像。原來漢代女子進宮,無法直接與皇帝見面,而是由宮廷畫師描繪面貌,交由皇帝挑選。
當時負責繪圖的畫師,是個名叫毛延壽的貪婪之徒,他對女子們說道:「只要交給我一些錢財,我就能讓妳成為美貌佳人。」這樣的要求,遭到王昭君拒絕,於是毛延壽懷恨在心,將王昭君的畫像醜化,使得漢元帝從未注意過這位女子。
元帝明白真相後,震怒之下,便將毛延壽斬首示眾。
而王昭君和官員的護送下,離開了長安。她懷中抱著琵琶,騎著高大的駿馬;她回頭向家鄉告別,再看著前方廣闊無垠的草原,凜冽的寒風吹拂著她的臉龐……這「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景致,讓長年深居閨閣中的昭君感到十分恐懼。但勇敢的她,仍挺起背脊,無畏而堅強地向前走去。
來到匈奴的昭君,做了呼韓邪單于的閼氏(意近皇后),封為「寧胡閼氏」,希望她的和親,能為兩國帶來安寧與和平。昭君亦不負她的責任,時時勸勉單于少動干戈,更將漢族的文化思想傳入匈奴。
自此之後,兩族獲得將近六十餘年的和平。「昭君出塞」便成為中國古代外交史上的一個重要事件,而王昭君更與西施、楊貴妃、貂嬋(一說趙飛燕)並列中國四大美女。
在中國歷史上,從匈奴、鮮卑一直到蒙古、女真等民族,與居住於關內的漢人之間,便時常產生相互制衡、衝突而融合的情況。
漢元帝時,匈奴王呼韓邪單于來到長安,希望漢元帝能以和親的方式,促進兩民族間的友好關係。當時的漢朝未有能力與匈奴抗衡,漢元帝便答應了呼韓邪單于的要求,下詔:「凡願意前往匈奴和親者,便視同漢朝的公主。」
後宮佳麗們聽聞此消息,能躲的躲,能避的避,都不願意遠嫁到蠻夷之地。
漢元帝後宮有位嬪妃,名叫王嬉,字號昭君;容貌姣好,且善於彈奏琵琶。但由於昭君生性耿直,不會討好皇帝身邊的隨侍,因此入宮以來,漢元帝從不知道後宮中有如此才貌兼備的佳人。
因此,當皇帝知道昭君自願前往和親時,便高興地應允,選擇良辰吉時召見昭君,賜予公主頭銜,令其風光出嫁呼韓邪單于。
當昭君盛裝打扮,前往大殿晉見元帝時,元帝驚為天人:「朕的後宮,竟然有如此天仙絕色!」一時懊悔莫名,卻也無法反對,便讓昭君出發了。
據說元帝回到宮中,越想越氣惱,便將早先獻入宮中的佳麗畫像取出,找到昭君的圓像。原來漢代女子進宮,無法直接與皇帝見面,而是由宮廷畫師描繪面貌,交由皇帝挑選。
當時負責繪圖的畫師,是個名叫毛延壽的貪婪之徒,他對女子們說道:「只要交給我一些錢財,我就能讓妳成為美貌佳人。」這樣的要求,遭到王昭君拒絕,於是毛延壽懷恨在心,將王昭君的畫像醜化,使得漢元帝從未注意過這位女子。
元帝明白真相後,震怒之下,便將毛延壽斬首示眾。
而王昭君和官員的護送下,離開了長安。她懷中抱著琵琶,騎著高大的駿馬;她回頭向家鄉告別,再看著前方廣闊無垠的草原,凜冽的寒風吹拂著她的臉龐……這「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景致,讓長年深居閨閣中的昭君感到十分恐懼。但勇敢的她,仍挺起背脊,無畏而堅強地向前走去。
來到匈奴的昭君,做了呼韓邪單于的閼氏(意近皇后),封為「寧胡閼氏」,希望她的和親,能為兩國帶來安寧與和平。昭君亦不負她的責任,時時勸勉單于少動干戈,更將漢族的文化思想傳入匈奴。
自此之後,兩族獲得將近六十餘年的和平。「昭君出塞」便成為中國古代外交史上的一個重要事件,而王昭君更與西施、楊貴妃、貂嬋(一說趙飛燕)並列中國四大美女。
2017年3月19日 星期日
心中大石
浙江的法眼文益禪師前往福建閩南參訪,行腳途中突遇下雪,因此暫住在地藏院中數日。借宿期間,法眼與院主羅漢桂琛禪師相談甚契。
雪停後,文益辭別桂琛禪師,想繼續行腳,桂琛就送法眼一程。
兩人走到了山門外,桂琛禪師指著路邊的一塊大石頭問道:「大德常說「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不知道這一塊石頭在你心內或心外?」
法眼文益毫不考慮地回答:「依唯識學講,心外無法,所以當然是在心內。因為一切無非唯心所想,唯識所變。」
桂琛禪師抓住了話柄,馬上就問:「你不是在行腳雲遊嗎?為什麼要在心內放這麼一塊大石頭?」
法眼文益瞠目結舌,不知如何回答,因此決定留下來解開這個謎團。
法眼在地藏院中的歲月,每天都非常精進用功,一有心得,就向桂琛禪師報告,但桂琛禪師總認為法眼的見解不夠透澈。
有一天,桂琛禪師終於對他說:「佛法不是這樣子的!」法眼不得已,又從另一個角度報告自己的心得,但是桂琛禪師仍然不表贊同。
法眼多次的呈報,均不蒙桂琛印可,最後只得嘆息地說:「我已經詞窮意盡了。」
桂琛禪師聽了,立即補上一句:「若論佛法,一切現成!」
法眼文益禪師於言下大悟,日後更開立法眼宗,有門徒千餘,得法者八十三人。
※ ※ ※
世路崎嶇,行人難於順行而進,吾佛慈悲放下慈航於苦海,拯救沉溺難行之眾生,此即仙佛現身說法而度眾生也。凡有緣者皆入慈航,避災難也。
但吾佛已證真空之正等正覺,四大已空,所以佛祖所設之舟亦是空舟,因舟空所以可暢行四海,海上自有美麗風光。凡人修道,身口意三業若淨,則已證道空,既修至太空,已成佛也。佛靠己度,非外佛能度,故古德常云:「心外求佛,如沙漠取青蔬。」難上難也。
今科學進步,能迅速赴目的地之工具,莫若航空器也。修道之士,覺悟自性天真,佛本在身中,一切形象盡拋,空空無也,則如乘飛機航空,能迅速到達目的地,不生不滅之境地。否則若心著他物,背負沉重,慈舟終沉淪苦海,永不得逍遙也,此即「法舟空度」也。
修道惟一之法,即是去邪歸正,故應除舊還新,自覺本來,一元復始,萬象更新,復還自己本初天真之心,老人之童性也。童性不知善惡,故童言而無忌,不思善,不思惡,西方如來佛也,此即「天真復初」之義。
修緣寶典-述:「法舟空度、天真復初」之道義
雪停後,文益辭別桂琛禪師,想繼續行腳,桂琛就送法眼一程。
兩人走到了山門外,桂琛禪師指著路邊的一塊大石頭問道:「大德常說「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不知道這一塊石頭在你心內或心外?」
法眼文益毫不考慮地回答:「依唯識學講,心外無法,所以當然是在心內。因為一切無非唯心所想,唯識所變。」
桂琛禪師抓住了話柄,馬上就問:「你不是在行腳雲遊嗎?為什麼要在心內放這麼一塊大石頭?」
法眼文益瞠目結舌,不知如何回答,因此決定留下來解開這個謎團。
法眼在地藏院中的歲月,每天都非常精進用功,一有心得,就向桂琛禪師報告,但桂琛禪師總認為法眼的見解不夠透澈。
有一天,桂琛禪師終於對他說:「佛法不是這樣子的!」法眼不得已,又從另一個角度報告自己的心得,但是桂琛禪師仍然不表贊同。
法眼多次的呈報,均不蒙桂琛印可,最後只得嘆息地說:「我已經詞窮意盡了。」
桂琛禪師聽了,立即補上一句:「若論佛法,一切現成!」
法眼文益禪師於言下大悟,日後更開立法眼宗,有門徒千餘,得法者八十三人。
※ ※ ※
世路崎嶇,行人難於順行而進,吾佛慈悲放下慈航於苦海,拯救沉溺難行之眾生,此即仙佛現身說法而度眾生也。凡有緣者皆入慈航,避災難也。
但吾佛已證真空之正等正覺,四大已空,所以佛祖所設之舟亦是空舟,因舟空所以可暢行四海,海上自有美麗風光。凡人修道,身口意三業若淨,則已證道空,既修至太空,已成佛也。佛靠己度,非外佛能度,故古德常云:「心外求佛,如沙漠取青蔬。」難上難也。
今科學進步,能迅速赴目的地之工具,莫若航空器也。修道之士,覺悟自性天真,佛本在身中,一切形象盡拋,空空無也,則如乘飛機航空,能迅速到達目的地,不生不滅之境地。否則若心著他物,背負沉重,慈舟終沉淪苦海,永不得逍遙也,此即「法舟空度」也。
修道惟一之法,即是去邪歸正,故應除舊還新,自覺本來,一元復始,萬象更新,復還自己本初天真之心,老人之童性也。童性不知善惡,故童言而無忌,不思善,不思惡,西方如來佛也,此即「天真復初」之義。
修緣寶典-述:「法舟空度、天真復初」之道義
2017年3月18日 星期六
好善足以治天下
魯國打算邀請孟子的學生樂正子治理國政。身為老師的孟子與有榮焉地說:「我聽到這個消息,簡直歡喜得睡不著覺。」
學生公孫丑很少看到夫子這麼高興,就問:「是因為樂正子很有能力嗎?」
孟子搖搖頭說:「不是。」
公孫丑又問:「是因為他很有智慧有遠見嗎?」
孟子說:「也不是。」
公孫丑問:「見多識廣嗎?」
孟子說:「不。」
連三不之後,公孫丑實在一頭霧水:「那您為什麼高興得睡不著覺呢?」
孟子回答說:「是因為他為人喜歡聽取善言。」
公孫丑覺得很奇怪,這有什麼好高興的?
孟子說:「喜歡聽取善言足以治理天下,更何況治理魯國呢?」
為什麼喜聽取善言,就足以治理天下?孟子解釋,因為「假如喜歡聽取善言,四面八方的人從千里之外都會趕來把善言告訴他」。如此一來,即使樂正子本身沒有那麼優秀完美,但是全天下優秀完美的人都會跑來獻計、為他所用,擁有全天下的賢人,集思廣益,還怕治理不好天下嗎?
此外,喜歡聽取善言還有一個好處,當好人都來了,那些喜歡進讒言、阿諛奉承的小人就會逃得遠遠。相反的,如果不喜歡聽取善言,那麼好人不近,喜歡阿諛奉承的小人就會聞風而至。
學生公孫丑很少看到夫子這麼高興,就問:「是因為樂正子很有能力嗎?」
孟子搖搖頭說:「不是。」
公孫丑又問:「是因為他很有智慧有遠見嗎?」
孟子說:「也不是。」
公孫丑問:「見多識廣嗎?」
孟子說:「不。」
連三不之後,公孫丑實在一頭霧水:「那您為什麼高興得睡不著覺呢?」
孟子回答說:「是因為他為人喜歡聽取善言。」
公孫丑覺得很奇怪,這有什麼好高興的?
孟子說:「喜歡聽取善言足以治理天下,更何況治理魯國呢?」
為什麼喜聽取善言,就足以治理天下?孟子解釋,因為「假如喜歡聽取善言,四面八方的人從千里之外都會趕來把善言告訴他」。如此一來,即使樂正子本身沒有那麼優秀完美,但是全天下優秀完美的人都會跑來獻計、為他所用,擁有全天下的賢人,集思廣益,還怕治理不好天下嗎?
此外,喜歡聽取善言還有一個好處,當好人都來了,那些喜歡進讒言、阿諛奉承的小人就會逃得遠遠。相反的,如果不喜歡聽取善言,那麼好人不近,喜歡阿諛奉承的小人就會聞風而至。
2017年3月17日 星期五
名聞與利養
蓮生/文
在「葉子湖」隱姓埋名閉關中,想到一個很有趣的問題,這就是一般人所熟知的「名聞」與「利養」。
也就是「名利」二字。
不要小看這兩個字,這兩個字,幾乎統率了人生的全部。
小時候,聽到某某人。
我會驚嘆:
「啊!有錢人!」
「啊!大名人!」
然後羡慕得要死。
我到了讀大學時,看到他人開「賓士車」(朋馳),仍然會多看幾眼。知道大人物時,心中仍然欣慕。總之,當一個很有錢很有錢的人與很有名很有名的人,是很愉悅的事,鎂光燈的焦點人物。
事實上,至今──
世界上最有錢的人,仍然吸引世人的目光。
世界上的名人總統,亦然。
所以,娑婆世界的眾生,人人都在攀這「名」和「利」的兩座高山,這兩座高山攀上了,其他的,自然來了。
我知道為了當皇帝,親骨肉相殘。
為了錢財,六親不認。
例子多到俯拾皆是。
不要以為「修行人」就不是這樣,有俗語說:「要找黑心人,佛道人中找。」聽了令人大駭。君不見,爭廟產的,爭住持名位的,數也數不清。要不如此,六祖慧能為何要逃遁?
天啊!
天啊!
嗟呼!
嗟呼!
我拋棄一切給大家看,食簡單、衣拙、睡草蓆、行雙足。你們當知道名聞與利養,只是「一時」,不是「永恆」,你是「學佛」,還是「學魔」,這世上根本無可得之物啊!
修行不被名聞利養迷惑,才會產生「定慧」之力,行者不可不慎!尤其弘法行者不可不慎!不可偏差了。
盧勝彥文集167冊《靜聽心中的絮語》名聞與利養
在「葉子湖」隱姓埋名閉關中,想到一個很有趣的問題,這就是一般人所熟知的「名聞」與「利養」。
也就是「名利」二字。
不要小看這兩個字,這兩個字,幾乎統率了人生的全部。
小時候,聽到某某人。
我會驚嘆:
「啊!有錢人!」
「啊!大名人!」
然後羡慕得要死。
我到了讀大學時,看到他人開「賓士車」(朋馳),仍然會多看幾眼。知道大人物時,心中仍然欣慕。總之,當一個很有錢很有錢的人與很有名很有名的人,是很愉悅的事,鎂光燈的焦點人物。
事實上,至今──
世界上最有錢的人,仍然吸引世人的目光。
世界上的名人總統,亦然。
所以,娑婆世界的眾生,人人都在攀這「名」和「利」的兩座高山,這兩座高山攀上了,其他的,自然來了。
我知道為了當皇帝,親骨肉相殘。
為了錢財,六親不認。
例子多到俯拾皆是。
不要以為「修行人」就不是這樣,有俗語說:「要找黑心人,佛道人中找。」聽了令人大駭。君不見,爭廟產的,爭住持名位的,數也數不清。要不如此,六祖慧能為何要逃遁?
天啊!
天啊!
嗟呼!
嗟呼!
我拋棄一切給大家看,食簡單、衣拙、睡草蓆、行雙足。你們當知道名聞與利養,只是「一時」,不是「永恆」,你是「學佛」,還是「學魔」,這世上根本無可得之物啊!
修行不被名聞利養迷惑,才會產生「定慧」之力,行者不可不慎!尤其弘法行者不可不慎!不可偏差了。
盧勝彥文集167冊《靜聽心中的絮語》名聞與利養
2017年3月16日 星期四
誠信漂流記
話說『誠信』被那個『聰明』的年輕人丟棄到水裡以後,他拼命地游著,最後來到了一個小島上。
『誠信』就躺在沙灘上休息,心裡計劃著等待哪位路過的朋友允許他搭船,救他一命。
突然,『誠信』聽到遠處傳來一陣陣歡樂輕鬆的音樂。
他於是馬上站起來,向著音樂傳來的方向望去,他看見一隻小船正向這邊駛來,船上有面小旗,上面寫著『快樂』二字,原來是快樂的小船。
『誠信』忙喊道:「快樂快樂,我是誠信,你拉我回岸可以嗎?」
『快樂』一聽,笑著對『誠信』說:「不行不行,我一有了誠信就不快樂了,你看這社會上有多少人因為說實話而不快樂。對不起,我無能為力。」說罷,『快樂』走了。
過了一會兒……
『地位』又來了,誠信忙喊到:「地位地位,我是誠信,我想搭你的船回家可以嗎?」
『地位』忙把船划遠了,回頭對『誠信』說:「不行不行,誠信可不能搭我的船,我的地位來之不易啊!有了你這個誠信我豈不倒霉,並且連地位也難以保住啊!」
『誠信』很失望地看著『地位』的背影,眼裡充滿了不解和疑惑。
他又接著等。
隨著一片有節奏而卻不和諧的聲音傳來,『競爭』們乘著小船來了,『誠信』喊道:「競爭,競爭,我能不能搭你的小船一程?」
競爭們問道:「你是誰,你能給我們多少好處?」
『誠信』不想說,怕說了又沒人理,但『誠信』畢竟是誠信,他說:「我是……」
「你是誠信啊,你這不純心給我們添麻煩嗎?如今競爭這麼激烈,我們『不正當競爭』怎麼敢要你誠信?」言罷,揚長而去。
正當誠信感到近乎絕望的時候,一個慈祥的聲音從遠處傳來:「孩子,上船吧!」
一個白髮蒼蒼的老者在船上掌著舵道:「我是時間老人。」
『誠信』忍不住問道:「您為什麼要救我呢?」
老人微笑著說:「只有時間才知道誠信有多麼重要!」
在回去的路上,時間老人指著因翻船而落水的『快樂』、『地位』、『競爭』,意味深長地說道:「沒有誠信,快樂不長久,地位是虛假的,競爭也是失敗的。」
※ ※ ※
信者,忠信、誠信之謂也;諾者,乃持守實踐之道也。
修行之人於心性上,必須做到信守諾言,凡有言,當實現之;而能力不及或無法實現之事,千萬不可言出,以保自身信譽。
仁人君子於修身養性,必謹慎言行,因為君子一諾千金,從沒有言出,而不能行者,於行為之造作上更是嚴謹。因為一個人的舉動,正代表一個人的莊嚴度,舉動若使人視之輕浮,則其人之言必不受重視;反之,若舉止端莊,則人人視若泰山,言而有信,人必從之,故仁人君子慎言行也。
反觀現今許多人好出快語,從未考慮現有能力,一旦有事便急於應諾,但在實際上,卻無法付出行動,以致造成自我信譽受損,造成他人更多之不便與損失;有些人則分明能力上足以勝任,甚至於超越所負之重任,但卻渾渾噩噩度日,使大好時光浪費在自己的敷衍了事中,徒然枉費生命;有些人則吃在東家,睡在西家,薪在南家,反而做事在北家,如此之行徑,對所擔任之職務上,已喪失忠貞,忠貞既失,何有信諾可言。
如此之偏差行為,非但在士農工商有之,就連在修行之人亦有之;雖是習性之使然,但一朝入道修行,不可不改此過也;更不可不忠於職守,信於責任,唯在用心多少而已矣!
修身養性-第三十章 信諾
『誠信』就躺在沙灘上休息,心裡計劃著等待哪位路過的朋友允許他搭船,救他一命。
突然,『誠信』聽到遠處傳來一陣陣歡樂輕鬆的音樂。
他於是馬上站起來,向著音樂傳來的方向望去,他看見一隻小船正向這邊駛來,船上有面小旗,上面寫著『快樂』二字,原來是快樂的小船。
『誠信』忙喊道:「快樂快樂,我是誠信,你拉我回岸可以嗎?」
『快樂』一聽,笑著對『誠信』說:「不行不行,我一有了誠信就不快樂了,你看這社會上有多少人因為說實話而不快樂。對不起,我無能為力。」說罷,『快樂』走了。
過了一會兒……
『地位』又來了,誠信忙喊到:「地位地位,我是誠信,我想搭你的船回家可以嗎?」
『地位』忙把船划遠了,回頭對『誠信』說:「不行不行,誠信可不能搭我的船,我的地位來之不易啊!有了你這個誠信我豈不倒霉,並且連地位也難以保住啊!」
『誠信』很失望地看著『地位』的背影,眼裡充滿了不解和疑惑。
他又接著等。
隨著一片有節奏而卻不和諧的聲音傳來,『競爭』們乘著小船來了,『誠信』喊道:「競爭,競爭,我能不能搭你的小船一程?」
競爭們問道:「你是誰,你能給我們多少好處?」
『誠信』不想說,怕說了又沒人理,但『誠信』畢竟是誠信,他說:「我是……」
「你是誠信啊,你這不純心給我們添麻煩嗎?如今競爭這麼激烈,我們『不正當競爭』怎麼敢要你誠信?」言罷,揚長而去。
正當誠信感到近乎絕望的時候,一個慈祥的聲音從遠處傳來:「孩子,上船吧!」
一個白髮蒼蒼的老者在船上掌著舵道:「我是時間老人。」
『誠信』忍不住問道:「您為什麼要救我呢?」
老人微笑著說:「只有時間才知道誠信有多麼重要!」
在回去的路上,時間老人指著因翻船而落水的『快樂』、『地位』、『競爭』,意味深長地說道:「沒有誠信,快樂不長久,地位是虛假的,競爭也是失敗的。」
※ ※ ※
信者,忠信、誠信之謂也;諾者,乃持守實踐之道也。
修行之人於心性上,必須做到信守諾言,凡有言,當實現之;而能力不及或無法實現之事,千萬不可言出,以保自身信譽。
仁人君子於修身養性,必謹慎言行,因為君子一諾千金,從沒有言出,而不能行者,於行為之造作上更是嚴謹。因為一個人的舉動,正代表一個人的莊嚴度,舉動若使人視之輕浮,則其人之言必不受重視;反之,若舉止端莊,則人人視若泰山,言而有信,人必從之,故仁人君子慎言行也。
反觀現今許多人好出快語,從未考慮現有能力,一旦有事便急於應諾,但在實際上,卻無法付出行動,以致造成自我信譽受損,造成他人更多之不便與損失;有些人則分明能力上足以勝任,甚至於超越所負之重任,但卻渾渾噩噩度日,使大好時光浪費在自己的敷衍了事中,徒然枉費生命;有些人則吃在東家,睡在西家,薪在南家,反而做事在北家,如此之行徑,對所擔任之職務上,已喪失忠貞,忠貞既失,何有信諾可言。
如此之偏差行為,非但在士農工商有之,就連在修行之人亦有之;雖是習性之使然,但一朝入道修行,不可不改此過也;更不可不忠於職守,信於責任,唯在用心多少而已矣!
修身養性-第三十章 信諾
2017年3月15日 星期三
禪非文字機辯
禪月貫休大師,俗稱姜,字德隱,浙江蘭溪人,生不逢時,出生在戰亂的唐朝末年的一個破落士大夫家庭。父母無力養活他,更無法培養他,年僅七歲就送到了寺院,出家作了小沙彌。
許是具善根,聰慧的貫休,不幾日便將一部洋洋十萬言的《法華經》,背誦得像高山流水一樣暢快淋漓。禪宗祖師們從無門戶之見,啟蒙學僧的功課,總以儒家的經典詩文為主。所以,年僅十五六歲時,貫休便以詩名聞於江南。
二十歲受具足戒後,貫休把大地穿在腳下,將天空藏在頭上,草鞋為船,禪杖為馬,踏上了充滿詩情畫意,更鋪滿坎坷艱辛的雲水參學之路。
他先到五泄山跟隨無相禪師喝了十年菜粥,又去湖南師從石霜慶諸參禪。在這裡,他遇到了著名的詩僧齊已,二人一唱一和,由詩悟禪,由禪入詩,相得益彰,不亦樂乎:
河薄星疏雪月孤,松枝清氣入肌膚。
因知好句勝金玉,心極神勞特地無。
一年初夏,他雲遊來到大隨禪師的禪院,但見山色空明,溪水泠洌,絕壁上,一座浮屠(佛塔)高聳雲霄;池塘裡,數朵白蓮風中搖曳。他不禁感受到了一種獨特的,充滿詩情畫意的神韻,於是,他欣然命筆,在禪堂雪白的牆壁上寫道:
赤旃檀塔六七級,白菡萏花三四枝。
禪客相逢只彈指,此心能有幾人知?
貫休退後二步,欣賞著自己的大作,忽然,身後一聲喝問:「如何是此心?」是大隨禪師。
貫休的詩句中雖然充滿了禪的意境,但是,那僅僅是相觸象推理,是文字上的解悟,所以,當大隨當頭喝,真正以禪的凜然機鋒與之相接之時,他通體大汗淋漓,卻無言以對。
由此,他知道了,禪,不是文字遊戲,不是智巧機辯!他一改文人騷客的浮躁,真正沉下心來,深入參禪之心要。
他行行複行行,在寒冬時節來到蘇州橫山楞伽寺,參謁道貌岸然曠禪師,他來到方丈處,合十行禮之後直截了當問道:「如何是楞伽月?」
貫休此問,可謂覺得禪機三昧,據佛經記載,楞伽山是佛陀宣講《楞伽經》的場所,此山是由種種寶性所成,諸寶間錯,光明赫炎,猶如百千萬個太陽共同照耀金山,山中有無數花園香樹,微風吹拂,枝葉搖曳,百千妙香一時流布,百千妙音一時俱發此山,乃是古昔賢聖得道成佛之處。
當初,達摩西來,傳授給二祖慧可印心的,就是四卷《楞伽經》。所以,禪宗當初又稱楞伽宗。貫休巧借道曠禪師的寺院名稱,以「如何是楞伽月」來探問禪的妙旨。
「非日月。」道曠禪師回答說。
貫休一楞:我是借事問禪,您怎麼將錯就錯,答非所問?然而,正是這樣的回答,將他原來的思路驀然截斷了,使他在那一瞬間處在了空空落落又靈靈明明的狀態。
正當他前念已斷,後念將生未生之際,道曠禪師手中的拂塵砰然落下,狠狠敲打在他頭上!咚——一聲霹靂之後,貫休的身心與整個虛空都一起粉碎了,那顆曾經瘋狂奔走馳求的心靈,猛然找到了家鄉,當下徹底休歇了下來。
開悟後的貫休,禪心猶如靈明的圓月,隨時隨地散射皎潔的清輝,他僅詩寫得更加飄逸,更加深邃了,而且下筆如有神,書畫俱佳。
※ ※ ※
紅塵俗世諸眾生,通常喜歡並愛好在文字上做遊戲,文字及詞句,原本僅是供給世間人,做為彼此方便溝通之工具,怎知卻亦有自恃聰穎之人,總是喜歡在文字及文詞上打轉,似乎跳脫不了文字的籠牢裡,促使身心不自在。
人際往來方面,雖然懂得吟詠一些詞句看似富含哲理的文藻,能夠給人有一種學識淵博之感,但有更多人在文詞上,卻興起唇槍舌戰,為的那麼一字之差,紛紛自起煩惱,同時也障礙到了別人。孟子有言:「追求道理,不求甚解」,這句話並不是說不去理解它,而是對於所追求的道理,只要知道了其中所涵藏的真實意境,也就不要再去鑽牛角尖了。
有一些人卻容易落入於文字遊戲中打滾,永遠無法止息,因為對某些文字詞句產生了執著,若是不能符合心目中所認定的文字名詞,都將之認為不對,竟不知其實是自己太執著在認定中的名詞,導致跳脫不了文字障礙。
有一些人不擅長寫作,於是在必須藉以文字書寫,才能讓他人明白其所欲表達之意思時,勢必有不少名詞及文字,都將看似含糊難懂,但只要能夠擺脫文字名詞加諸在各自認知中的結構,便不難從一篇複雜的文章中,找出其所要表達的意思究竟為什麼了;否則恐怕最終都無法明白別人正在談論些什麼,甚至於還可能誤解對方是故意在鄙視自己。
放眼觀遍天下,天下之大,人種不在少數,民族與民族之間,卻有其慣用賴以溝通之名詞,每一個人亦有其慣用的字句,諸如:口頭禪等,若是總以自我認定的才認為正確的,那麼有可能會錯失一些機會亦未可知。
世間凡是文字所組合而成的名詞,將依各地習俗的不同,以及鄉音腔調都將有所不同,只有破除先入為主的觀念,才能接受原來都是在稱呼同一個東西,所有人的稱呼都不盡相同,唯有內心中認知,並不是自己所知的才完全對,而別人的就是錯誤;這樣的正確思惟,才能避免因為各執己見的認知,繼而產生了不必要之爭端也。
寶德雜誌154期-述論:文字障礙
許是具善根,聰慧的貫休,不幾日便將一部洋洋十萬言的《法華經》,背誦得像高山流水一樣暢快淋漓。禪宗祖師們從無門戶之見,啟蒙學僧的功課,總以儒家的經典詩文為主。所以,年僅十五六歲時,貫休便以詩名聞於江南。
二十歲受具足戒後,貫休把大地穿在腳下,將天空藏在頭上,草鞋為船,禪杖為馬,踏上了充滿詩情畫意,更鋪滿坎坷艱辛的雲水參學之路。
他先到五泄山跟隨無相禪師喝了十年菜粥,又去湖南師從石霜慶諸參禪。在這裡,他遇到了著名的詩僧齊已,二人一唱一和,由詩悟禪,由禪入詩,相得益彰,不亦樂乎:
河薄星疏雪月孤,松枝清氣入肌膚。
因知好句勝金玉,心極神勞特地無。
一年初夏,他雲遊來到大隨禪師的禪院,但見山色空明,溪水泠洌,絕壁上,一座浮屠(佛塔)高聳雲霄;池塘裡,數朵白蓮風中搖曳。他不禁感受到了一種獨特的,充滿詩情畫意的神韻,於是,他欣然命筆,在禪堂雪白的牆壁上寫道:
赤旃檀塔六七級,白菡萏花三四枝。
禪客相逢只彈指,此心能有幾人知?
貫休退後二步,欣賞著自己的大作,忽然,身後一聲喝問:「如何是此心?」是大隨禪師。
貫休的詩句中雖然充滿了禪的意境,但是,那僅僅是相觸象推理,是文字上的解悟,所以,當大隨當頭喝,真正以禪的凜然機鋒與之相接之時,他通體大汗淋漓,卻無言以對。
由此,他知道了,禪,不是文字遊戲,不是智巧機辯!他一改文人騷客的浮躁,真正沉下心來,深入參禪之心要。
他行行複行行,在寒冬時節來到蘇州橫山楞伽寺,參謁道貌岸然曠禪師,他來到方丈處,合十行禮之後直截了當問道:「如何是楞伽月?」
貫休此問,可謂覺得禪機三昧,據佛經記載,楞伽山是佛陀宣講《楞伽經》的場所,此山是由種種寶性所成,諸寶間錯,光明赫炎,猶如百千萬個太陽共同照耀金山,山中有無數花園香樹,微風吹拂,枝葉搖曳,百千妙香一時流布,百千妙音一時俱發此山,乃是古昔賢聖得道成佛之處。
當初,達摩西來,傳授給二祖慧可印心的,就是四卷《楞伽經》。所以,禪宗當初又稱楞伽宗。貫休巧借道曠禪師的寺院名稱,以「如何是楞伽月」來探問禪的妙旨。
「非日月。」道曠禪師回答說。
貫休一楞:我是借事問禪,您怎麼將錯就錯,答非所問?然而,正是這樣的回答,將他原來的思路驀然截斷了,使他在那一瞬間處在了空空落落又靈靈明明的狀態。
正當他前念已斷,後念將生未生之際,道曠禪師手中的拂塵砰然落下,狠狠敲打在他頭上!咚——一聲霹靂之後,貫休的身心與整個虛空都一起粉碎了,那顆曾經瘋狂奔走馳求的心靈,猛然找到了家鄉,當下徹底休歇了下來。
開悟後的貫休,禪心猶如靈明的圓月,隨時隨地散射皎潔的清輝,他僅詩寫得更加飄逸,更加深邃了,而且下筆如有神,書畫俱佳。
※ ※ ※
紅塵俗世諸眾生,通常喜歡並愛好在文字上做遊戲,文字及詞句,原本僅是供給世間人,做為彼此方便溝通之工具,怎知卻亦有自恃聰穎之人,總是喜歡在文字及文詞上打轉,似乎跳脫不了文字的籠牢裡,促使身心不自在。
人際往來方面,雖然懂得吟詠一些詞句看似富含哲理的文藻,能夠給人有一種學識淵博之感,但有更多人在文詞上,卻興起唇槍舌戰,為的那麼一字之差,紛紛自起煩惱,同時也障礙到了別人。孟子有言:「追求道理,不求甚解」,這句話並不是說不去理解它,而是對於所追求的道理,只要知道了其中所涵藏的真實意境,也就不要再去鑽牛角尖了。
有一些人卻容易落入於文字遊戲中打滾,永遠無法止息,因為對某些文字詞句產生了執著,若是不能符合心目中所認定的文字名詞,都將之認為不對,竟不知其實是自己太執著在認定中的名詞,導致跳脫不了文字障礙。
有一些人不擅長寫作,於是在必須藉以文字書寫,才能讓他人明白其所欲表達之意思時,勢必有不少名詞及文字,都將看似含糊難懂,但只要能夠擺脫文字名詞加諸在各自認知中的結構,便不難從一篇複雜的文章中,找出其所要表達的意思究竟為什麼了;否則恐怕最終都無法明白別人正在談論些什麼,甚至於還可能誤解對方是故意在鄙視自己。
放眼觀遍天下,天下之大,人種不在少數,民族與民族之間,卻有其慣用賴以溝通之名詞,每一個人亦有其慣用的字句,諸如:口頭禪等,若是總以自我認定的才認為正確的,那麼有可能會錯失一些機會亦未可知。
世間凡是文字所組合而成的名詞,將依各地習俗的不同,以及鄉音腔調都將有所不同,只有破除先入為主的觀念,才能接受原來都是在稱呼同一個東西,所有人的稱呼都不盡相同,唯有內心中認知,並不是自己所知的才完全對,而別人的就是錯誤;這樣的正確思惟,才能避免因為各執己見的認知,繼而產生了不必要之爭端也。
寶德雜誌154期-述論:文字障礙
2017年3月14日 星期二
律藏大品
南海古佛 降
詩曰:畜生道裡善難行, 弱肉強食論負贏。
荒野叢林求一命,心驚膽顫到天明。
`
世人想像力豐富,因此民間妖狐傳說甚多,例如被民間百姓供奉的「五大仙」(稱為狐仙的狐狸、稱為黃仙的黃鼠狼、稱為白仙的刺蝟、稱為柳仙的蛇和稱為灰仙的老鼠),在傳說中,牠們可以透過修煉或吸收日月精華或人氣,而修練成仙。
也有些民間傳說,狐狸精可以入定,甚至可以變成人形。然而,畜生道到底能不能證得禪那呢?
《律藏•大品》第一○八篇中記載:
那時候,有一條龍對自己投生為龍身感到悲嘆、羞恥、嫌惡。當時,此龍心生思念:「我要怎麼樣才能擺脫龍身,早日重獲人身呢?」接著,此龍又心生思念:「那些在佛陀座下出家的聲聞弟子,是行法、行平等、修梵行、說真實、持戒,而擁有善法者。我若到那些出家人處出家、修行,應該能夠脫離龍身,速得人性。」
於是,那條龍變化成一位少年,至諸比丘處請求出家,諸比丘也歡喜的讓他出家,然後受具足戒。這條龍出家後,與一位比丘住在邊隅精舍。有一天,比丘在凌晨天還沒有亮時,就起身於戶外經行。那條龍認為同住的比丘已經離開,因此放心地躺在床上睡著,結果牠現出了原形。牠是一條巨龍,身體充滿了整間精舍,並蜷曲著身體,一部分還伸出窗外。
同住的比丘經行回來,欲開門進入精舍時,看見有龍身遍滿精舍,還蜷曲伸出窗外,嚇得驚聲大叫。其他比丘聽到大叫聲,跑過來問其原因。當時,他們的吵雜聲把龍驚醒,龍立刻變回人形並坐在自己的座位上。
那些比丘問說:「你到底是誰?」
「尊者們,我是龍。」
「你為什麼會現出原形?」於是龍把緣由告訴了他們。
諸比丘將此事告訴世尊。世尊依此因緣,集會眾比丘並告知那條龍說:「你們龍在這正法、律中是不能增長的。龍啊,離開吧!若你能在每半個月的十四日、十五日和八日持守齋戒,這樣你將能擺脫龍身,早日重獲人身。」那條龍聽到世尊說牠在這正法、律中不能增長,苦惱悲嘆、嚎啕大哭而去。
於是,世尊對比丘們說:「諸比丘!有兩種情況龍會現出原形:和同類交配時,以及放心地睡著時。諸比丘,畜生未受具足戒時,不得受具足戒;已受具足戒者,應當驅趕之。」
龍能夠變化並非因為擁有神通,而是與生俱來的能力。就像世間動物擁有有別於人類的視力、聽力、感應能力,也不能叫神通,而是牠們與生俱來的能力。又例如天神能夠在空中飛行、變化自在,知道自己的過去世等,這些也不是神通,而是他們的「果報通」,也就是與生俱來的能力。
因為畜生道眾生無法生起「廣大心」,也不能生起「出世間心」,因此,牠們在畜生道裡,終其一生都不可能證得聖道聖果,這也就是佛陀把一切畜生排除在僧團之外的原因。
雖然天神可以證得聖道聖果,但是天神也不被允許受具足戒成為比丘或比丘尼,只有人類才可以出家和受具足戒。因此,一切佛陀都出現在人間,一切僧團也都出現在人間,而不會出現在天上。故,世人當珍惜身為人的機緣,並且戮力修行,以期能擺脫輪迴,止息煩惱。
經典的智慧-第廿二章 律藏大品
詩曰:畜生道裡善難行, 弱肉強食論負贏。
荒野叢林求一命,心驚膽顫到天明。
`
世人想像力豐富,因此民間妖狐傳說甚多,例如被民間百姓供奉的「五大仙」(稱為狐仙的狐狸、稱為黃仙的黃鼠狼、稱為白仙的刺蝟、稱為柳仙的蛇和稱為灰仙的老鼠),在傳說中,牠們可以透過修煉或吸收日月精華或人氣,而修練成仙。
也有些民間傳說,狐狸精可以入定,甚至可以變成人形。然而,畜生道到底能不能證得禪那呢?
《律藏•大品》第一○八篇中記載:
那時候,有一條龍對自己投生為龍身感到悲嘆、羞恥、嫌惡。當時,此龍心生思念:「我要怎麼樣才能擺脫龍身,早日重獲人身呢?」接著,此龍又心生思念:「那些在佛陀座下出家的聲聞弟子,是行法、行平等、修梵行、說真實、持戒,而擁有善法者。我若到那些出家人處出家、修行,應該能夠脫離龍身,速得人性。」
於是,那條龍變化成一位少年,至諸比丘處請求出家,諸比丘也歡喜的讓他出家,然後受具足戒。這條龍出家後,與一位比丘住在邊隅精舍。有一天,比丘在凌晨天還沒有亮時,就起身於戶外經行。那條龍認為同住的比丘已經離開,因此放心地躺在床上睡著,結果牠現出了原形。牠是一條巨龍,身體充滿了整間精舍,並蜷曲著身體,一部分還伸出窗外。
同住的比丘經行回來,欲開門進入精舍時,看見有龍身遍滿精舍,還蜷曲伸出窗外,嚇得驚聲大叫。其他比丘聽到大叫聲,跑過來問其原因。當時,他們的吵雜聲把龍驚醒,龍立刻變回人形並坐在自己的座位上。
那些比丘問說:「你到底是誰?」
「尊者們,我是龍。」
「你為什麼會現出原形?」於是龍把緣由告訴了他們。
諸比丘將此事告訴世尊。世尊依此因緣,集會眾比丘並告知那條龍說:「你們龍在這正法、律中是不能增長的。龍啊,離開吧!若你能在每半個月的十四日、十五日和八日持守齋戒,這樣你將能擺脫龍身,早日重獲人身。」那條龍聽到世尊說牠在這正法、律中不能增長,苦惱悲嘆、嚎啕大哭而去。
於是,世尊對比丘們說:「諸比丘!有兩種情況龍會現出原形:和同類交配時,以及放心地睡著時。諸比丘,畜生未受具足戒時,不得受具足戒;已受具足戒者,應當驅趕之。」
龍能夠變化並非因為擁有神通,而是與生俱來的能力。就像世間動物擁有有別於人類的視力、聽力、感應能力,也不能叫神通,而是牠們與生俱來的能力。又例如天神能夠在空中飛行、變化自在,知道自己的過去世等,這些也不是神通,而是他們的「果報通」,也就是與生俱來的能力。
因為畜生道眾生無法生起「廣大心」,也不能生起「出世間心」,因此,牠們在畜生道裡,終其一生都不可能證得聖道聖果,這也就是佛陀把一切畜生排除在僧團之外的原因。
雖然天神可以證得聖道聖果,但是天神也不被允許受具足戒成為比丘或比丘尼,只有人類才可以出家和受具足戒。因此,一切佛陀都出現在人間,一切僧團也都出現在人間,而不會出現在天上。故,世人當珍惜身為人的機緣,並且戮力修行,以期能擺脫輪迴,止息煩惱。
經典的智慧-第廿二章 律藏大品
2017年3月12日 星期日
禪定的心理
蓮生/文
我個人覺得,學佛有三大重點:
一、出離心。
二、菩提心。
三、中觀正見。
其中的心理,是特別重要的,我們先談一談「出離心」吧!
一般人如果沒有「出離心」,修行免談,更何況去修禪定?
世人的通病是:
一、討生活。
二、俗務太多。
三、沒時間。
四、太忙。
五、養活自己及他人。
六、讀書、職場、家庭、事務、交際、人事、欲望。
……。
「禪定」入三摩地,怎麼可能去實踐?
所以,禪定先要有「出離心」。
A、你必須相信有因果輪迴,藉由禪定可以得到解脫。
B、相信有來世,你必須到更好的地方去,到天界、佛國,或成佛。這需要心靈提昇。
C、出家最好;不能出家,也要將俗務減少,能夠有時間禪修。
D、你要找一位明師,教導你禪修的方法,不能盲修瞎練。
E、在繁忙的人生中,找出時間去修,至少一日一修。
F、最好有一間靜坐室。
G、資糧。
H、容易得到飲食。
I、關房要有地氣。
J、要有守護的人、守護的神、金剛護法。
……。
我覺得,更重要的是:
一、你一定要明白佛法,佛法是唯一讓你解脫的無上法。
二、你一定要清淨自己,多行善功,能避免魔邪的攻擊,獲得善神的擁戴。
三、你要有資糧。
四、你要自己的根本上師來指引你。
五、你有吉地,很好的環境。
六、你有善友。
(財、侶、法、地)
●
佛陀在世時,要度化一位建築商。
第一次:
建築商說:
「我不能,太忙了!」
第二次:
「我不能,等這棟房子建好再說。」
第三次:
「我不能,我又接了建築訂單,等忙完再說。」
第四次:
「我不能,這是一筆大生意。」
第五次:
已經不行了!
因為建築商已在工地跌死了!
佛陀只有感嘆,施施然的走了。
我說:
世間上的人,能有「出離心」的人很少,大部分的人,忙於俗務。所以弘法宣導非常重要,這也是我寫書的動機了。
盧勝彥文集252冊《三摩地玄機》禪定的心理
我個人覺得,學佛有三大重點:
一、出離心。
二、菩提心。
三、中觀正見。
其中的心理,是特別重要的,我們先談一談「出離心」吧!
一般人如果沒有「出離心」,修行免談,更何況去修禪定?
世人的通病是:
一、討生活。
二、俗務太多。
三、沒時間。
四、太忙。
五、養活自己及他人。
六、讀書、職場、家庭、事務、交際、人事、欲望。
……。
「禪定」入三摩地,怎麼可能去實踐?
所以,禪定先要有「出離心」。
A、你必須相信有因果輪迴,藉由禪定可以得到解脫。
B、相信有來世,你必須到更好的地方去,到天界、佛國,或成佛。這需要心靈提昇。
C、出家最好;不能出家,也要將俗務減少,能夠有時間禪修。
D、你要找一位明師,教導你禪修的方法,不能盲修瞎練。
E、在繁忙的人生中,找出時間去修,至少一日一修。
F、最好有一間靜坐室。
G、資糧。
H、容易得到飲食。
I、關房要有地氣。
J、要有守護的人、守護的神、金剛護法。
……。
我覺得,更重要的是:
一、你一定要明白佛法,佛法是唯一讓你解脫的無上法。
二、你一定要清淨自己,多行善功,能避免魔邪的攻擊,獲得善神的擁戴。
三、你要有資糧。
四、你要自己的根本上師來指引你。
五、你有吉地,很好的環境。
六、你有善友。
(財、侶、法、地)
●
佛陀在世時,要度化一位建築商。
第一次:
建築商說:
「我不能,太忙了!」
第二次:
「我不能,等這棟房子建好再說。」
第三次:
「我不能,我又接了建築訂單,等忙完再說。」
第四次:
「我不能,這是一筆大生意。」
第五次:
已經不行了!
因為建築商已在工地跌死了!
佛陀只有感嘆,施施然的走了。
我說:
世間上的人,能有「出離心」的人很少,大部分的人,忙於俗務。所以弘法宣導非常重要,這也是我寫書的動機了。
盧勝彥文集252冊《三摩地玄機》禪定的心理
何時可以休息
子貢有次跟孔子抱怨,他感到疲憊,想要休息事君之事。
孔子回答:「《詩經》裡曾提到『朝夕都需要溫文恭敬,執行事情要恪然有禮』,事君的事情雖然很難,可是事君的事怎能休息呢?」
子貢接著說:「那我想休息事親之事。」
孔子又引了《詩經》的話告誡:「孝子的奉養是沒有竭盡之時,事親也是不能休息的。」
子貢可能真的累壞了,說道:「那我休息對待妻子的事,總行了吧?」
孔子依舊搖搖頭,說:「《詩經》說先立典型於其嫡妻,以至於兄弟,然後至於家邦。」總之對妻子的事情也是不能休息的。
子貢好奇了,追問:「如果休息對待朋友的事呢?」孔子還是說不可以,「《詩經》說朋友要互相佐助,佐助以威儀。因此對待朋友的事也不能休息。」
既然和人相關的事情都不能休息,子貢決定休息耕種之事。沒想到孔子還是不同意,仍是引《詩經》的話說:「『白天要治理茅草,晚上要搓製繩索,動作要快,把茅草覆蓋在屋頂後,就要忙著播種百穀了』。耕種的事情這麼重要,怎能什息啊!」
「唉!」子貢嘆了口氣,說:「那我不就不能休息了。」孔子回答:「還是有的!當人進了墳墓,這時就可以休息了。」
※ ※ ※
在現今社會各種層次及生活甚為忙碌之際,求得己身心情之舒暢是非常的重要,否則受工作之壓力,或生活的壓力,以及種種所形成之壓力,將影響到行為等的不協調而遺害無窮,或因而影響身體的健康,或是精神上的種種疾病,不可忽視也。
然心情之舒解亦得有正確的觀念,並不是無法達到目的,反受其害。故當以正常的娛樂,如與大自然結合,遊山玩水,或適合自己的運動等,都是很好舒解心情壓力的方法,如本身道根佳的話,不妨上廟堂或寺庵等以作宗教之活動,藉以安寧心性,也是很不錯之方法,所以心情得適切的調理是必要的。如自然之現象,水積得疏,否則為患。盼世人能明而行之,求得現實生活的美滿。
禪化闡道篇第二輯-心情之舒展
孔子回答:「《詩經》裡曾提到『朝夕都需要溫文恭敬,執行事情要恪然有禮』,事君的事情雖然很難,可是事君的事怎能休息呢?」
子貢接著說:「那我想休息事親之事。」
孔子又引了《詩經》的話告誡:「孝子的奉養是沒有竭盡之時,事親也是不能休息的。」
子貢可能真的累壞了,說道:「那我休息對待妻子的事,總行了吧?」
孔子依舊搖搖頭,說:「《詩經》說先立典型於其嫡妻,以至於兄弟,然後至於家邦。」總之對妻子的事情也是不能休息的。
子貢好奇了,追問:「如果休息對待朋友的事呢?」孔子還是說不可以,「《詩經》說朋友要互相佐助,佐助以威儀。因此對待朋友的事也不能休息。」
既然和人相關的事情都不能休息,子貢決定休息耕種之事。沒想到孔子還是不同意,仍是引《詩經》的話說:「『白天要治理茅草,晚上要搓製繩索,動作要快,把茅草覆蓋在屋頂後,就要忙著播種百穀了』。耕種的事情這麼重要,怎能什息啊!」
「唉!」子貢嘆了口氣,說:「那我不就不能休息了。」孔子回答:「還是有的!當人進了墳墓,這時就可以休息了。」
※ ※ ※
在現今社會各種層次及生活甚為忙碌之際,求得己身心情之舒暢是非常的重要,否則受工作之壓力,或生活的壓力,以及種種所形成之壓力,將影響到行為等的不協調而遺害無窮,或因而影響身體的健康,或是精神上的種種疾病,不可忽視也。
然心情之舒解亦得有正確的觀念,並不是無法達到目的,反受其害。故當以正常的娛樂,如與大自然結合,遊山玩水,或適合自己的運動等,都是很好舒解心情壓力的方法,如本身道根佳的話,不妨上廟堂或寺庵等以作宗教之活動,藉以安寧心性,也是很不錯之方法,所以心情得適切的調理是必要的。如自然之現象,水積得疏,否則為患。盼世人能明而行之,求得現實生活的美滿。
禪化闡道篇第二輯-心情之舒展
2017年3月11日 星期六
道心堅定
鳩摩羅什在寺院旁的舊宮中尋得《放光經》,於是展卷閱讀。此時魔鬼前來阻撓,遮住經文,讓羅什只見到空白書頁。
羅什內心清楚是受魔鬼所遮蔽,願心更加堅定不移,魔鬼因此退讓,而經文也顯現出來,羅什仍舊誦讀實習。
後又聽到空中有聲音發出:「你是聰明人,何須讀這些書呢?」
羅什答道:「你只是小魔鬼,快點離開,我的心志如大地舨堅定,不會退卻、轉移。」於是羅什在龜茲停留居住了三年,廣泛學習、誦讀佛教的大乘經典,並且深入思索、體會其中高妙的佛法。
※ ※ ※
學道求佛,在有形或無形方面,肯定會遭遇困頓、阻礙、折磨,此乃修道之人必經之途。絕大多數人總會因為萬般緣由而中途放棄,而且不會自覺到是自己放棄,總歸咎於外在許多人、事、物的阻礙,使得自己不得不放棄。
事實上,凡人固然皆會遭逢諸多不如意之事,然而一個潛心修道者,他所遭受的苦難與考驗,更會高於常人數倍;如此多的考驗,無非是要測試他修道之心是否堅定。也因為考驗是如此的困難,因此古今中多能真正不動搖,並最終修成正果的人,實在是少之又少。
羅什內心清楚是受魔鬼所遮蔽,願心更加堅定不移,魔鬼因此退讓,而經文也顯現出來,羅什仍舊誦讀實習。
後又聽到空中有聲音發出:「你是聰明人,何須讀這些書呢?」
羅什答道:「你只是小魔鬼,快點離開,我的心志如大地舨堅定,不會退卻、轉移。」於是羅什在龜茲停留居住了三年,廣泛學習、誦讀佛教的大乘經典,並且深入思索、體會其中高妙的佛法。
※ ※ ※
學道求佛,在有形或無形方面,肯定會遭遇困頓、阻礙、折磨,此乃修道之人必經之途。絕大多數人總會因為萬般緣由而中途放棄,而且不會自覺到是自己放棄,總歸咎於外在許多人、事、物的阻礙,使得自己不得不放棄。
事實上,凡人固然皆會遭逢諸多不如意之事,然而一個潛心修道者,他所遭受的苦難與考驗,更會高於常人數倍;如此多的考驗,無非是要測試他修道之心是否堅定。也因為考驗是如此的困難,因此古今中多能真正不動搖,並最終修成正果的人,實在是少之又少。
2017年3月10日 星期五
恭敬心
魯國有一人,名叫機泛,以恭謹出名,七十歲了,仍舊恭謹有加。
魯君問他:「你年紀已經很大了,可以不必這麼恭謹嗎?」
機泛回答說:「君子注重恭謹才能成就聲名,小人注重恭謹才能避免刑罰。坐在這裡非常舒適,尚且要防止跌倒;吃著這些美味的食物,尚且要防止噎到。像我這樣幸運的人,未必就是幸運。鴻鵠一飛沖天,難道不高嗎?可是用短箭就可以將牠打下來;虎豹雖然兇猛,但人卻可以吃牠的肉,坐牠的皮。現在讚美他人的人少,毀謗他人的人多,我已經七十歲了,很擔心害怕災禍降臨到我身上,怎麼能不恭謹呢?」
待人恭敬是一種禮貌、修養,也是對人的一種尊重,從而也會得到他人對自己尊重。而且可以避免與人結怨。遇事恭敬謹慎,可以避免冒失而鑄成大錯,的確是避免禍患的良方。
※ ※ ※
娑婆世界眾生,人人各有其心智之不同,並且每一個人層次不一致,內心的世界難以洞悉,是故有真誠難辨別之情形。眾生唯有各自從本身開始著手,學習讓自己每一個時刻於待人接物方面,都能時時存在恭敬心,對待他人刻刻表現出彬彬有禮之態度,則能不斷的增長出福德妙智慧,直至無邊無際。
世間人,若能將恭誠之心念,刻刻當下盡情運用,則置身所在之每一個角落,皆能秉持正教之禮儀節氣,做事情由於一心至誠之恭誠謙卑,乃可以在人際對待方面無所掛礙,更能自由自在悠哉生活。
雖然日常中經常要面對的,大多數是後生晚輩,亦必須能夠表現出恭誠之心予以善待之,絕不因為面前的人是晚輩,就給予不佳之臉色或故意給予難堪;反而是能夠以當下所面對的是晚輩者,故發自內心輸誠傾一己之所知所學,耐心之指導,從指導新進當中巧妙的培育新手善知識,藉以傳承薪火,使本身大半輩子的所知聞、所學習以及所領悟的心法,不至於最後隨著自己三寸氣斷而銷聲匿跡。
仁者,藉恭誠之心志,善待日常中所面對的一切人事物;所謂「恭敬」,並非單單指對於人的恭敬,更泛指對於萬事萬物之恭敬,正所謂「仁民愛物」。一個擁有極深的仁德者,哪怕只是看待一張毫無價值的白紙,都能視如珍寶一樣,加以愛護與珍惜,有了這種善待萬事萬物極其恭敬的程度,何患不能提昇簡樸節約的良好事實。
眾生一旦將簡樸與節約,逐漸落實在日常生活上,必不難成為時刻之間的事實,否則恭敬心稍有不足夠時,必然淪落到僅是做做表面功夫,亦或三日興禮隨後有二日缺乏誠心之情形來產生。雖然一樣的笑顏,真實恭敬心者,必然發自內心之法喜容顏,然而那些缺乏完全恭敬心的人,在待人接物上,亦只是短暫露出皮笑肉不笑的假喜悅;如若至此,恐怕自身時時都感覺到非常不自在,於憂愁中度日如年,因為做表面工夫比真心實踐還難受的緣故。
有情眾生,若有真心願意學著對一切人事物,起心恭誠禮敬,乃宜漸習使之漸熟悉,最後將恭敬心落實到完全融合,並且成為日常生活上的一種自然行為;自然而然當中待人能恭有敬,無論對待前輩們,亦或是面對晚輩們,皆能展現真心赤誠的恭敬對待,如此則是真恭敬心也。
寶德雜誌159期-述論:恭敬心
魯君問他:「你年紀已經很大了,可以不必這麼恭謹嗎?」
機泛回答說:「君子注重恭謹才能成就聲名,小人注重恭謹才能避免刑罰。坐在這裡非常舒適,尚且要防止跌倒;吃著這些美味的食物,尚且要防止噎到。像我這樣幸運的人,未必就是幸運。鴻鵠一飛沖天,難道不高嗎?可是用短箭就可以將牠打下來;虎豹雖然兇猛,但人卻可以吃牠的肉,坐牠的皮。現在讚美他人的人少,毀謗他人的人多,我已經七十歲了,很擔心害怕災禍降臨到我身上,怎麼能不恭謹呢?」
待人恭敬是一種禮貌、修養,也是對人的一種尊重,從而也會得到他人對自己尊重。而且可以避免與人結怨。遇事恭敬謹慎,可以避免冒失而鑄成大錯,的確是避免禍患的良方。
※ ※ ※
娑婆世界眾生,人人各有其心智之不同,並且每一個人層次不一致,內心的世界難以洞悉,是故有真誠難辨別之情形。眾生唯有各自從本身開始著手,學習讓自己每一個時刻於待人接物方面,都能時時存在恭敬心,對待他人刻刻表現出彬彬有禮之態度,則能不斷的增長出福德妙智慧,直至無邊無際。
世間人,若能將恭誠之心念,刻刻當下盡情運用,則置身所在之每一個角落,皆能秉持正教之禮儀節氣,做事情由於一心至誠之恭誠謙卑,乃可以在人際對待方面無所掛礙,更能自由自在悠哉生活。
雖然日常中經常要面對的,大多數是後生晚輩,亦必須能夠表現出恭誠之心予以善待之,絕不因為面前的人是晚輩,就給予不佳之臉色或故意給予難堪;反而是能夠以當下所面對的是晚輩者,故發自內心輸誠傾一己之所知所學,耐心之指導,從指導新進當中巧妙的培育新手善知識,藉以傳承薪火,使本身大半輩子的所知聞、所學習以及所領悟的心法,不至於最後隨著自己三寸氣斷而銷聲匿跡。
仁者,藉恭誠之心志,善待日常中所面對的一切人事物;所謂「恭敬」,並非單單指對於人的恭敬,更泛指對於萬事萬物之恭敬,正所謂「仁民愛物」。一個擁有極深的仁德者,哪怕只是看待一張毫無價值的白紙,都能視如珍寶一樣,加以愛護與珍惜,有了這種善待萬事萬物極其恭敬的程度,何患不能提昇簡樸節約的良好事實。
眾生一旦將簡樸與節約,逐漸落實在日常生活上,必不難成為時刻之間的事實,否則恭敬心稍有不足夠時,必然淪落到僅是做做表面功夫,亦或三日興禮隨後有二日缺乏誠心之情形來產生。雖然一樣的笑顏,真實恭敬心者,必然發自內心之法喜容顏,然而那些缺乏完全恭敬心的人,在待人接物上,亦只是短暫露出皮笑肉不笑的假喜悅;如若至此,恐怕自身時時都感覺到非常不自在,於憂愁中度日如年,因為做表面工夫比真心實踐還難受的緣故。
有情眾生,若有真心願意學著對一切人事物,起心恭誠禮敬,乃宜漸習使之漸熟悉,最後將恭敬心落實到完全融合,並且成為日常生活上的一種自然行為;自然而然當中待人能恭有敬,無論對待前輩們,亦或是面對晚輩們,皆能展現真心赤誠的恭敬對待,如此則是真恭敬心也。
寶德雜誌159期-述論:恭敬心
2017年3月9日 星期四
守護靈
蓮生/文
隱居閉關在「葉子湖」,已多年未接觸群眾,多年沒有「問事」,但想想幫人「問事」的過去,也滿有趣的。
其實「問事」,吉凶禍福,不一定要觀人的面相,像「三亭相法」、「麻衣相術」,也不一定要看「手相」,用「屈指神算」或「靈童耳報」,或是「通靈」。
真正的高人,有看「守護靈」的──
來客心地善良,做很多善事,「守護靈」是「善神」。
來客心地骯髒,做很多壞事,「守護靈」是「惡鬼」。
來客是拜佛修行的,面相自有「佛容」,「守護靈」是「護法」。
來客是異教徒,也有守護靈是「天使」。
來客是一般人,半善半惡,不善不惡,守護靈是「家宅祖先」。
等等。
我舉「守護靈」的例子,是說明「物以類聚」,吉凶禍福,看「守護靈」就知道了。真的是「禍福無門,唯人自召」而已矣!
想要得到好的「守護靈」,要修「六波羅蜜」,行佈施善事,歡喜讚嘆隨喜。
嫉妒、吃醋、害人、瞋恨、貪欲的事,絕對行不得,也千萬勿存害人之念,否則守護靈一定是「凶鬼」。
寬宏大量的人,福報大。
心量狹小的人,不但無福報,惡事會降臨的,慎之!慎之!
寫一首詩:
不要以為我只有一個人隱居
無數的「無形」也跟隨我隱居
我是船長
他們是我的僕役
。
我已贏得我應有的獎賞
大家都很喜悅滿足
彼岸不遠
空行母都在唱歌呼喚
。
我就是佛
守護靈就是我的助手
盧勝彥文集168冊《孤獨的傾訴》守護靈
隱居閉關在「葉子湖」,已多年未接觸群眾,多年沒有「問事」,但想想幫人「問事」的過去,也滿有趣的。
其實「問事」,吉凶禍福,不一定要觀人的面相,像「三亭相法」、「麻衣相術」,也不一定要看「手相」,用「屈指神算」或「靈童耳報」,或是「通靈」。
真正的高人,有看「守護靈」的──
來客心地善良,做很多善事,「守護靈」是「善神」。
來客心地骯髒,做很多壞事,「守護靈」是「惡鬼」。
來客是拜佛修行的,面相自有「佛容」,「守護靈」是「護法」。
來客是異教徒,也有守護靈是「天使」。
來客是一般人,半善半惡,不善不惡,守護靈是「家宅祖先」。
等等。
我舉「守護靈」的例子,是說明「物以類聚」,吉凶禍福,看「守護靈」就知道了。真的是「禍福無門,唯人自召」而已矣!
想要得到好的「守護靈」,要修「六波羅蜜」,行佈施善事,歡喜讚嘆隨喜。
嫉妒、吃醋、害人、瞋恨、貪欲的事,絕對行不得,也千萬勿存害人之念,否則守護靈一定是「凶鬼」。
寬宏大量的人,福報大。
心量狹小的人,不但無福報,惡事會降臨的,慎之!慎之!
寫一首詩:
不要以為我只有一個人隱居
無數的「無形」也跟隨我隱居
我是船長
他們是我的僕役
。
我已贏得我應有的獎賞
大家都很喜悅滿足
彼岸不遠
空行母都在唱歌呼喚
。
我就是佛
守護靈就是我的助手
盧勝彥文集168冊《孤獨的傾訴》守護靈
2017年3月8日 星期三
長孫皇后
無極皇母大天尊 降
詩曰:沈溺榮華耽利祿,算計眾生終有報;
勤儉樸實多清修,理天好回快樂遊。
聖示:娘見眾兒女終汝一生,為了名利,為了富貴,千算萬算,想達汝心中設定的頂峰。或許不是每個人都有相同的目標,但臨入棺前,汝所追求的每一樣都帶不走,帶走的只悔恨和遺憾。世間沒有後悔藥,也沒法時光倒流,前人走過的腳印,留下的足跡,有多少人認真鑽研過?前人犯的過錯,嘗過的苦頭,眾兒女永遠不肯相信,非要親自走一遭,跌倒受傷也在所不惜。娘今夜便以「皇室春秋」為題,與諸兒女共勉之。
「皇室春秋」
熟讀歷史的人,可能對長孫皇后不陌生,她是唐朝甚至中國歷史上最賢淑的皇后,除了個性沈穩樸實,還對唐朝的發展與盛世也功不可沒。
長孫皇后十三歲就嫁姶李世民為妻,家庭背景好,但經濟不豐厚,嫁給當時還不是太子的李世民倒也不失禮教。
長孫皇后從小就很沉默,喜歡聽哥哥們談論政治與時事,有時還請哥哥教她一些功夫,但哥哥總說女孩子長大後嫁夫從夫,在家操持即可,不用學太多。既然哥哥們不教,長孫皇后就偷偷自修,家裡的藏書,能看就看,從不覺得無趣。
李世民身材高大,相對於長孫皇后來說,有種巨人對子孩的感覺。但個性躁動的李世民,想做什麼就會努力去實現,平時交了一群對政治有覬覦的朋友,他不肯屈居在兄長之下,長孫皇后曾勸告夫婿,不要因爭權破壞兄弟之情,但夫婿聽不進去,還是發動「玄武門之變」。
自從長孫當了皇后,想盡辨法栛助唐太宗打理國事,她不主動出頭搶功,但只要太宗有煩惱,她絕對會想方設法勸告。
唐太宗想要當一個好皇帝,長孫皇后就勤告唐太宗效法漢文帝休養生息,讓老百姓衣食富足,不要征戰,不要大興土木,調用民力。唐朝因此國富民強,史稱「貞觀之治」。
長孫皇后勤勞樸實,雖貴為皇后,還帶著皇室女眷紡紗織布,自給自足,連女兒出嫁,都比照太宗妹妹給予極少的妝奩,以免違反禮法。
史上有名的忠臣魏徵,三番兩次勸諫唐太宗,連太宗想去打獵,他都死命欄下,請太宗莫在動物繁殖季出獵。太宗氣得向皇后抱怨,皇后還恭喜太宗有如此賢能的好臣子,若是皇帝沒有肚量,怎能得到名臣?
長孫皇后三十多歲生重病,壽元將盡,太宗聽臣子們建議,想廣施天下,請高僧舉辦消災祈福法會,長孫皇后不肯勞師動眾,只勸太宗好好治國,一代賢后就此回天。
娘以上述實例勸喻諸兒女,貴為一國之后,本能享盡人間之榮華富貴,但長孫皇后把皇室當作其修行的道場,以真我樸實的存在著,看淡所有物質與享樂,時時關心天下蒼生之苦,雖只有短短之壽齡,卻名留青史,成為天上神仙。
望諸兒女看破放下虛假之我執,將有限之生命磨光磨亮,為渡化其他原靈而努力,莫沉迷於富貴與名利而無法自拔。可,娘回。
本堂主席法主聖君 登台
聖示:母娘今夜之慈訓將歷史上的名后褒揚一番,她不只是女性修行人的楷模,更是眾生能借鏡的典範。「富貴志不移」,對長孫皇后來說,家境富不富裕?地位高低與否?生命的長短等皆不重要,只要能活得有尊嚴、有價值,能為眾生多謀一些福,國家少戰爭、少災禍,才是身為一國之后該做的。如此之賢淑,不也是諸修子在修己度眾上該琢磨的嗎?望諸賢生暨眾善信大德以古人為榜樣。洗滌自己煩惱染污之心。可,吾退。
全真月刊135期
詩曰:沈溺榮華耽利祿,算計眾生終有報;
勤儉樸實多清修,理天好回快樂遊。
聖示:娘見眾兒女終汝一生,為了名利,為了富貴,千算萬算,想達汝心中設定的頂峰。或許不是每個人都有相同的目標,但臨入棺前,汝所追求的每一樣都帶不走,帶走的只悔恨和遺憾。世間沒有後悔藥,也沒法時光倒流,前人走過的腳印,留下的足跡,有多少人認真鑽研過?前人犯的過錯,嘗過的苦頭,眾兒女永遠不肯相信,非要親自走一遭,跌倒受傷也在所不惜。娘今夜便以「皇室春秋」為題,與諸兒女共勉之。
「皇室春秋」
熟讀歷史的人,可能對長孫皇后不陌生,她是唐朝甚至中國歷史上最賢淑的皇后,除了個性沈穩樸實,還對唐朝的發展與盛世也功不可沒。
長孫皇后十三歲就嫁姶李世民為妻,家庭背景好,但經濟不豐厚,嫁給當時還不是太子的李世民倒也不失禮教。
長孫皇后從小就很沉默,喜歡聽哥哥們談論政治與時事,有時還請哥哥教她一些功夫,但哥哥總說女孩子長大後嫁夫從夫,在家操持即可,不用學太多。既然哥哥們不教,長孫皇后就偷偷自修,家裡的藏書,能看就看,從不覺得無趣。
李世民身材高大,相對於長孫皇后來說,有種巨人對子孩的感覺。但個性躁動的李世民,想做什麼就會努力去實現,平時交了一群對政治有覬覦的朋友,他不肯屈居在兄長之下,長孫皇后曾勸告夫婿,不要因爭權破壞兄弟之情,但夫婿聽不進去,還是發動「玄武門之變」。
自從長孫當了皇后,想盡辨法栛助唐太宗打理國事,她不主動出頭搶功,但只要太宗有煩惱,她絕對會想方設法勸告。
唐太宗想要當一個好皇帝,長孫皇后就勤告唐太宗效法漢文帝休養生息,讓老百姓衣食富足,不要征戰,不要大興土木,調用民力。唐朝因此國富民強,史稱「貞觀之治」。
長孫皇后勤勞樸實,雖貴為皇后,還帶著皇室女眷紡紗織布,自給自足,連女兒出嫁,都比照太宗妹妹給予極少的妝奩,以免違反禮法。
史上有名的忠臣魏徵,三番兩次勸諫唐太宗,連太宗想去打獵,他都死命欄下,請太宗莫在動物繁殖季出獵。太宗氣得向皇后抱怨,皇后還恭喜太宗有如此賢能的好臣子,若是皇帝沒有肚量,怎能得到名臣?
長孫皇后三十多歲生重病,壽元將盡,太宗聽臣子們建議,想廣施天下,請高僧舉辦消災祈福法會,長孫皇后不肯勞師動眾,只勸太宗好好治國,一代賢后就此回天。
娘以上述實例勸喻諸兒女,貴為一國之后,本能享盡人間之榮華富貴,但長孫皇后把皇室當作其修行的道場,以真我樸實的存在著,看淡所有物質與享樂,時時關心天下蒼生之苦,雖只有短短之壽齡,卻名留青史,成為天上神仙。
望諸兒女看破放下虛假之我執,將有限之生命磨光磨亮,為渡化其他原靈而努力,莫沉迷於富貴與名利而無法自拔。可,娘回。
本堂主席法主聖君 登台
聖示:母娘今夜之慈訓將歷史上的名后褒揚一番,她不只是女性修行人的楷模,更是眾生能借鏡的典範。「富貴志不移」,對長孫皇后來說,家境富不富裕?地位高低與否?生命的長短等皆不重要,只要能活得有尊嚴、有價值,能為眾生多謀一些福,國家少戰爭、少災禍,才是身為一國之后該做的。如此之賢淑,不也是諸修子在修己度眾上該琢磨的嗎?望諸賢生暨眾善信大德以古人為榜樣。洗滌自己煩惱染污之心。可,吾退。
全真月刊135期
2017年3月6日 星期一
岡波巴禪坐
岡波巴大師是密勒日巴尊者的心子,剛從尊者處學法時,每日慣常在山洞裏坐禪,以「修帶」支撐身體。
有一次,密勒日巴尊者問他:「你禪坐的時間,一次能持續多長?
岡波巴回答:「通常一次坐六個小時。」
密勒日巴尊者問道:「禪坐時有何覺受?」
岡波巴回答:「什麼也沒有,一片大空。」
密勒日巴尊者訶斥:「大空!那幾乎是不可能的!你如何能一次禪修六小時而無所感受?愚蠢的人!你在壓抑自己,住於無記、漠不關心的狀態,這看起來也許是愉悅的。但你必須趕快捨棄這種所謂的修行,重新依照我的教導去修吧!」
於是密勒日巴尊者唱了一首關於真正禪修的歌曲:
究竟見須觀自心,務必堅定具決斷。
佛果不能假外求,唯有思惟汝自心。
觀照無生之明覺,尋常禪坐何能比。
究竟上師即佛性,莫向心外空尋求。
一切外境唯心現,認知自性即法身,
速證內在之佛果。
※ ※ ※
何謂不動地?不動地在佛曰「真如」,在儒曰「自性」,在道曰「穀神」,系指眾生真如本性,一切心未起之前,理未萌,事未生之際,可言無始本來,或言溷沌未開。總之,種種文詞名相,不足表白「○」為何物?或再言「一物不生之元始狀態○」,此為爾等道人、佛子所須窮畢生之力,參究之道體所在。
古至今,不論三教衍傳之心法義理,不出前述之宗旨,倘能明悟法界緣起之○,則無窮身外事,的然、決然、明然、毅然的放下!無窮的煩惱心,亦隨之釋然一無所縛,清涼自在,不為物喜,不為物悲,不為欲縛,不為名困,生活清心恬然,心中有道不盡之快樂,難以言說之悅興也!物質世界乃色身在世之擁有與存在,試想:天界仙佛無人間物質之享受,又為何能喜悅光明?內心有無窮難言之禪味及法喜!道理在何?因自性真我原本不住於世間形色,真正快樂法喜的因,不在物質之擁有,而在找回真正之面目,本就快樂法喜之泉源,光明富足的靈心。
心不住一切境,性不住一切心,心若執一切境,性蔽於一切心。性如滿月皎輪,心如夜空浮雲,萬境如逝風,來去紛紜,雲隨風走,無以自主掩蔽月輪,真如佛性月受雲蔽,自而難顯。因而莫逐境飛馳,動亂其心,使真我難顯。真理世界,就是不執著一切境界有無的心靈,執有有為,執無頑空,落入參究文字理論之框框,不識本心(性)學法無益,不明宗旨學道無宜,法則為心而生,了明真心萬法可明,吾佛示「法王子住」,即真如本性起用,無色生香味觸法入住,意謂無為無所不為,無所不住,亦無所住。勉天下有心精研佛道儒,會通三教心法之佛子道人,澈底開悟明心,以成就修道澈理之一大事因緣也,吾佛闡述心法如上旨,時已至,後會有期,吾回西方覆旨,退。
圓通道岸 第十六回
有一次,密勒日巴尊者問他:「你禪坐的時間,一次能持續多長?
岡波巴回答:「通常一次坐六個小時。」
密勒日巴尊者問道:「禪坐時有何覺受?」
岡波巴回答:「什麼也沒有,一片大空。」
密勒日巴尊者訶斥:「大空!那幾乎是不可能的!你如何能一次禪修六小時而無所感受?愚蠢的人!你在壓抑自己,住於無記、漠不關心的狀態,這看起來也許是愉悅的。但你必須趕快捨棄這種所謂的修行,重新依照我的教導去修吧!」
於是密勒日巴尊者唱了一首關於真正禪修的歌曲:
究竟見須觀自心,務必堅定具決斷。
佛果不能假外求,唯有思惟汝自心。
觀照無生之明覺,尋常禪坐何能比。
究竟上師即佛性,莫向心外空尋求。
一切外境唯心現,認知自性即法身,
速證內在之佛果。
※ ※ ※
何謂不動地?不動地在佛曰「真如」,在儒曰「自性」,在道曰「穀神」,系指眾生真如本性,一切心未起之前,理未萌,事未生之際,可言無始本來,或言溷沌未開。總之,種種文詞名相,不足表白「○」為何物?或再言「一物不生之元始狀態○」,此為爾等道人、佛子所須窮畢生之力,參究之道體所在。
古至今,不論三教衍傳之心法義理,不出前述之宗旨,倘能明悟法界緣起之○,則無窮身外事,的然、決然、明然、毅然的放下!無窮的煩惱心,亦隨之釋然一無所縛,清涼自在,不為物喜,不為物悲,不為欲縛,不為名困,生活清心恬然,心中有道不盡之快樂,難以言說之悅興也!物質世界乃色身在世之擁有與存在,試想:天界仙佛無人間物質之享受,又為何能喜悅光明?內心有無窮難言之禪味及法喜!道理在何?因自性真我原本不住於世間形色,真正快樂法喜的因,不在物質之擁有,而在找回真正之面目,本就快樂法喜之泉源,光明富足的靈心。
心不住一切境,性不住一切心,心若執一切境,性蔽於一切心。性如滿月皎輪,心如夜空浮雲,萬境如逝風,來去紛紜,雲隨風走,無以自主掩蔽月輪,真如佛性月受雲蔽,自而難顯。因而莫逐境飛馳,動亂其心,使真我難顯。真理世界,就是不執著一切境界有無的心靈,執有有為,執無頑空,落入參究文字理論之框框,不識本心(性)學法無益,不明宗旨學道無宜,法則為心而生,了明真心萬法可明,吾佛示「法王子住」,即真如本性起用,無色生香味觸法入住,意謂無為無所不為,無所不住,亦無所住。勉天下有心精研佛道儒,會通三教心法之佛子道人,澈底開悟明心,以成就修道澈理之一大事因緣也,吾佛闡述心法如上旨,時已至,後會有期,吾回西方覆旨,退。
圓通道岸 第十六回
佔便宜就是最吃虧的人
有一個課程講師在一所夜學兼職,擔任導師,教國文課。夜校學生一週一次打掃,凡每遇到清潔日,學生們都溜之大吉,害得服務股長叫苦連天,氣得七竅生煙,連連告狀。
講師告訴學生,也藉機警告那些投機取巧者,同學們都在夜校讀書,白天老師都在其他學校或機構任職,部份同學也在公司或機構上班,經常可以得悉各機構有無工作機會。一有工作機會,首先當然會想到推薦同學們。
但是,現在各位在學校裡,難得一週一次的清掃,都藉機溜走,逃之夭夭,請問誰敢推薦啊!一旦推薦而被錄用,在公司裡也是如法炮製,豈不破壞了推薦者的形象,也斷送了推薦者的後路,表面上是佔了便宜,骨子裡卻吃了大虧而不自知。
人人都想佔便宜,殊不知佔人便宜就是最吃虧的人,想佔便宜的人多半不肯付出,不肯付出的人,學習的機會就少,不肯學習,不肯接受歷練,能力便無法增進。
假如員工每天上班早到五分鐘,晚退五分鐘,每天不過多待十分鐘,但他留給大家的印象如何?
相反的,每天上班遲到五分鐘,早退五分鐘,充其量,每天也不過佔了十分鐘的便宜,但他留給大家的印象又如何呢?
智者懂得權衡輕重,知所抉擇,我虧人是禍,人虧我是福,一念之差,天淵之別。慎之!慎之!
※ ※ ※
子曰:「事君,先敬其事而後其食」。孔老夫子的意思是,服事君主,先要考慮如何能將交代負責之事情做好,最後才去談論食祿的問題。
古人之所以有深厚的德操及優良之品德修養,最重要之關鍵在於首先重視該如何將自己所負責的事情做好。諸如:負責送貨品的工作,便要小心翼翼運送貨品,並在不違犯交通安全的規範下,盡快的將貨物送達目的地,交給收貨人,並確保運送途中沒有翻覆而損及貨物。負責門市的工作,其職責便是帶給顧客法喜,因此保持笑容讓人有平易近人的親切問候及解說,使顧客能感受到親和力,這便是將事情做好的原則。
現代人替老闆做事,不但首先注重薪水的多寡,並且還要看事情的難易度才肯做事,導致許多人遲遲找不到工作,或者勉強能有一份工作卻不能將事情做好,甚至時常抱怨工資低,心有離意卻礙於現實生活遲遲不敢求去。待有朝一日,公司警覺到再讓這些打混者繼續做下去,恐怕影響到產品品質或單位效率,甚至於增加單位成本。公司加以檢討,不得已之下,只好把這些混水摸魚的員工首先遣退,以免拖垮公司的運作。
時下眾生不但平時只知按表操課,不能自己利用時間學習其他工作流程的事項,或學習其他才藝以及專業技術;當公司不再需要一個口令一個動作的員工,而需要能夠舉一反三,甚至可以有所作為之員工,此時僅能按表操課者,受到調職或調薪,乃是自己不能長進,並非公司無情。因為平時自己埋怨太多,太重視食祿,而不重視該如何做好份內事並主動做事,甚而事事計較;即使公司營運正常,獲利頗豐,但是由於員工斤斤計較,公司亦遲遲不予升遷或調薪;如此一來,就不能怪公司久不調薪,乃是因為自己的工作態度未能將負責的工作事項做好之緣故。
願眾生處世工作,首先做好本份事,加強本身技能,其次注重團隊精神,然後再考慮食祿。
寶德雜誌122期-述論:事君.先敬其事而後其食
講師告訴學生,也藉機警告那些投機取巧者,同學們都在夜校讀書,白天老師都在其他學校或機構任職,部份同學也在公司或機構上班,經常可以得悉各機構有無工作機會。一有工作機會,首先當然會想到推薦同學們。
但是,現在各位在學校裡,難得一週一次的清掃,都藉機溜走,逃之夭夭,請問誰敢推薦啊!一旦推薦而被錄用,在公司裡也是如法炮製,豈不破壞了推薦者的形象,也斷送了推薦者的後路,表面上是佔了便宜,骨子裡卻吃了大虧而不自知。
人人都想佔便宜,殊不知佔人便宜就是最吃虧的人,想佔便宜的人多半不肯付出,不肯付出的人,學習的機會就少,不肯學習,不肯接受歷練,能力便無法增進。
假如員工每天上班早到五分鐘,晚退五分鐘,每天不過多待十分鐘,但他留給大家的印象如何?
相反的,每天上班遲到五分鐘,早退五分鐘,充其量,每天也不過佔了十分鐘的便宜,但他留給大家的印象又如何呢?
智者懂得權衡輕重,知所抉擇,我虧人是禍,人虧我是福,一念之差,天淵之別。慎之!慎之!
※ ※ ※
子曰:「事君,先敬其事而後其食」。孔老夫子的意思是,服事君主,先要考慮如何能將交代負責之事情做好,最後才去談論食祿的問題。
古人之所以有深厚的德操及優良之品德修養,最重要之關鍵在於首先重視該如何將自己所負責的事情做好。諸如:負責送貨品的工作,便要小心翼翼運送貨品,並在不違犯交通安全的規範下,盡快的將貨物送達目的地,交給收貨人,並確保運送途中沒有翻覆而損及貨物。負責門市的工作,其職責便是帶給顧客法喜,因此保持笑容讓人有平易近人的親切問候及解說,使顧客能感受到親和力,這便是將事情做好的原則。
現代人替老闆做事,不但首先注重薪水的多寡,並且還要看事情的難易度才肯做事,導致許多人遲遲找不到工作,或者勉強能有一份工作卻不能將事情做好,甚至時常抱怨工資低,心有離意卻礙於現實生活遲遲不敢求去。待有朝一日,公司警覺到再讓這些打混者繼續做下去,恐怕影響到產品品質或單位效率,甚至於增加單位成本。公司加以檢討,不得已之下,只好把這些混水摸魚的員工首先遣退,以免拖垮公司的運作。
時下眾生不但平時只知按表操課,不能自己利用時間學習其他工作流程的事項,或學習其他才藝以及專業技術;當公司不再需要一個口令一個動作的員工,而需要能夠舉一反三,甚至可以有所作為之員工,此時僅能按表操課者,受到調職或調薪,乃是自己不能長進,並非公司無情。因為平時自己埋怨太多,太重視食祿,而不重視該如何做好份內事並主動做事,甚而事事計較;即使公司營運正常,獲利頗豐,但是由於員工斤斤計較,公司亦遲遲不予升遷或調薪;如此一來,就不能怪公司久不調薪,乃是因為自己的工作態度未能將負責的工作事項做好之緣故。
願眾生處世工作,首先做好本份事,加強本身技能,其次注重團隊精神,然後再考慮食祿。
寶德雜誌122期-述論:事君.先敬其事而後其食
2017年3月5日 星期日
觀照自己的心念
蓮生/文
我個人深深覺得,一個行者異於一般凡夫之處,就是行者用自己的「明覺」、「正念」、「精進」,很努力觀照自己,改正自己的內在與外在。而凡夫呢!他什麼也不管,隨世俗的波浪去沉浮。
佛陀教我們心念的方法,有八大重點,一個行者要仔細的分辨出來:
一、你貪心否?
二、你瞋心否?
三、你癡心否?
四、你心散亂否?
五、你心寬大否?
六、你有向上心否?
七、你心安穩否?
八、你心得解脫否?
一個修行人,一有了「念頭」,你自己就要觀照這個「念頭」,也就是這八問。如果不是修行人,他才管不了這麼多,但,一個行者,必須將心念觀注在這八問。如果貪、瞋、癡、散亂、狹小、向下、不安穩、不解脫出現,行者馬上要分辨善惡和控制心念,把不清淨的念頭去除,轉成清涼的心念。如此修行才能有所成就,才能斷絕所有的惡因緣。
密教修「身清淨」、「口清淨」、「意清淨」。這已是「意清淨」的範圍。然而我們要特別注意,這個心念,一時一瞬變化萬千,少有常態,也就是舉心動念,三千大千,起和滅無止無盡,變幻非凡的。
於是,佛陀要我們:
觀照自己的心念。
制止任何不善的心識。
一止一觀,就是修行,就可以淨化自己。
這「心念處」的修行,已經算是高級的微妙之法。
盧勝彥文集156《清風小語》觀照自己的心念
我個人深深覺得,一個行者異於一般凡夫之處,就是行者用自己的「明覺」、「正念」、「精進」,很努力觀照自己,改正自己的內在與外在。而凡夫呢!他什麼也不管,隨世俗的波浪去沉浮。
佛陀教我們心念的方法,有八大重點,一個行者要仔細的分辨出來:
一、你貪心否?
二、你瞋心否?
三、你癡心否?
四、你心散亂否?
五、你心寬大否?
六、你有向上心否?
七、你心安穩否?
八、你心得解脫否?
一個修行人,一有了「念頭」,你自己就要觀照這個「念頭」,也就是這八問。如果不是修行人,他才管不了這麼多,但,一個行者,必須將心念觀注在這八問。如果貪、瞋、癡、散亂、狹小、向下、不安穩、不解脫出現,行者馬上要分辨善惡和控制心念,把不清淨的念頭去除,轉成清涼的心念。如此修行才能有所成就,才能斷絕所有的惡因緣。
密教修「身清淨」、「口清淨」、「意清淨」。這已是「意清淨」的範圍。然而我們要特別注意,這個心念,一時一瞬變化萬千,少有常態,也就是舉心動念,三千大千,起和滅無止無盡,變幻非凡的。
於是,佛陀要我們:
觀照自己的心念。
制止任何不善的心識。
一止一觀,就是修行,就可以淨化自己。
這「心念處」的修行,已經算是高級的微妙之法。
盧勝彥文集156《清風小語》觀照自己的心念
2017年3月4日 星期六
你永遠是我珍惜的朋友
無論這份緣能走多遠,你永遠是我珍惜的朋友,在這世事喧囂、物欲橫流、金錢地位看重的今天。我不知道是否還有永遠的友情、永遠的朋友?
有人說:親情是天生的,愛情是緣分,而友情卻需要努力去爭取,而我認為友情也是一種緣分,友誼全由一個緣字開始,友情全憑一個信字延續,朋友全靠一個心字長久,真正的友情將會給人留下美好的享受與難以忘懷的回憶。
真正的朋友它可以讓人在悲傷時給人安慰,成功時給人以掌聲,快樂時給人以共享,失落時給人以鼓勵。朋友的含義在不同人眼裡有著不同的概念。而我覺得真正的朋友,無論相識時間的長短,無論見面的次數多少,只要以誠相待的便是朋友,朋友並不是每天都要聯系,無論咫尺還是天涯,無論問候多少都不會失去聯系,也許忙碌的日子讓人疏遠,但是節日的一則短信祝福也是一份最溫暖的思念。
人生短短幾十年,生命的旅程誰都是過客,人與人之間多少的機緣只是匆匆的瞬間,該來的總要來,該去的也不必掛牽,握在手中時要好好珍惜,隨風而去時卻隨緣,善待朋友就是善待自己,當我們擁有朋友是一定要好好的珍惜,不要去談什麼永遠,用真誠對待各種各樣的情感,真正的友誼就會天長地久。
真正的朋友,彼此之間能尋求到一種語言與情感的相同,這是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每個人都是一道風景,並不在與風景有多美麗,而在與給了別人多少美好的回憶。人生中難得一個摯友,獲得一份真情,在茫茫人海有緣與你們相識,就是一份難得的緣,讓我們珍藏交往中的每一份感動,珍惜我們不相見卻相遇,不相識卻心相通的空間情緣,無論這份緣能走多遠,你們永遠是我珍惜一生的朋友。
站在被我們稱之為朋友的角度,道理是一樣的。只要我們都用心了,就能交到真心朋友,我很欣賞「交朋友貴在交心」的名言,你呢?
有人說:親情是天生的,愛情是緣分,而友情卻需要努力去爭取,而我認為友情也是一種緣分,友誼全由一個緣字開始,友情全憑一個信字延續,朋友全靠一個心字長久,真正的友情將會給人留下美好的享受與難以忘懷的回憶。
真正的朋友它可以讓人在悲傷時給人安慰,成功時給人以掌聲,快樂時給人以共享,失落時給人以鼓勵。朋友的含義在不同人眼裡有著不同的概念。而我覺得真正的朋友,無論相識時間的長短,無論見面的次數多少,只要以誠相待的便是朋友,朋友並不是每天都要聯系,無論咫尺還是天涯,無論問候多少都不會失去聯系,也許忙碌的日子讓人疏遠,但是節日的一則短信祝福也是一份最溫暖的思念。
人生短短幾十年,生命的旅程誰都是過客,人與人之間多少的機緣只是匆匆的瞬間,該來的總要來,該去的也不必掛牽,握在手中時要好好珍惜,隨風而去時卻隨緣,善待朋友就是善待自己,當我們擁有朋友是一定要好好的珍惜,不要去談什麼永遠,用真誠對待各種各樣的情感,真正的友誼就會天長地久。
真正的朋友,彼此之間能尋求到一種語言與情感的相同,這是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每個人都是一道風景,並不在與風景有多美麗,而在與給了別人多少美好的回憶。人生中難得一個摯友,獲得一份真情,在茫茫人海有緣與你們相識,就是一份難得的緣,讓我們珍藏交往中的每一份感動,珍惜我們不相見卻相遇,不相識卻心相通的空間情緣,無論這份緣能走多遠,你們永遠是我珍惜一生的朋友。
站在被我們稱之為朋友的角度,道理是一樣的。只要我們都用心了,就能交到真心朋友,我很欣賞「交朋友貴在交心」的名言,你呢?
2017年3月3日 星期五
心靜氣清
在《朱子語類》中仁父問「平旦之氣」。朱子說:「氣若清就能保存固有之良心。但是我們白天的作為,會擾亂我們的氣,因而氣一濁,則良心又會復而不存。唯有等到黃昏,天黑了,萬事萬物都休養生息的時候,稍不紛擾,良心又會再萌生。譬如,一井水,終日攪動,便渾了那水。至夜稍歇,便有清水出。所謂『夜氣不足以存』者,便是攪動得太甚。則雖有止息時,此水亦不能清矣。」朱子再舉井水為例,以水之清濁喻氣之清濁與存養。
接著朱子說:「心之存不存,關鍵在於氣之清不清。氣清,則良心方得存立;良心既存立,則事物來臨時,才可不惑。」
氣濁,良心之不著,就好像在天上的日月,被雲遮了,便不明一樣。但無論如何,最重要的是能操存其心,朱子又說:「若存得此心,則氣常時清,即使是平日白天時,氣也可以是清的;若不存得此心,雖經過夜晚的歇息,氣亦不清,良心亦不長。」
所以說,「平旦之氣」能夠轉為清明之氣,因為夜間有充分的時間可以休息,不與外界事物相交通,故而能使沈濁之物沈澱,而醒清明之氣,所存之心,當自清明虛靜。
朱子舉了許多例子,都在說明氣清,則良心存,良心存則不被事物所惑;而如何得清明之氣,必得心虛靜而可得,唯有心虛靜,才可不惑,才能治人。故而心虛靜的工夫,便是養氣。
如何養氣?孔竅通暢,就能天天吸入和氣,此養氣,便是重積德,即不斷的積蓄德性。積蓄德性,精神才能平靜,精神平靜,和氣增多,思慮謀略便能適當,如此能便萬民從而天下治。
※ ※ ※
心修之道,以靜為要。靜之,上可參贊化育;靜之,下可包羅萬象。就只一個靜字,不但可修真悟行,即齊家、治國、平天下亦可用之。一切妙理,皆在一個靜字,為何言靜者多、而知靜者少?乃在於不明靜之本體,故欲靜而無以靜之。靜之本體,乃無名無相之體;靜之門,在於斬斷妄念;靜之極,不靜而自靜矣。
靜為三教之命脈,釋之明心見性,非靜,定不能明與見也。儒之窮理盡性,非靜,無從窮與盡也。道言修真養性,無靜,何來之修與養也。非旦如此,一日非夜之靜,何以白晝之動本;四季無冬之靜,何來春之動本。真道本乎靜,自然之理也,道本自然,捨靜無以入門,故靜為三教不離之功也。
學道之人,以靜為伊始,靜而后能定,定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父母能靜,則子自孝;君王能靜,則臣自忠;兄弟能靜,自然和睦;朋友能靜,相互信實;夫婦能靜,夫唱婦隨;煉明清靜,玄機自明。又學道之人,不可在表面上修,亦不可在口頭上修,此皆非道也,離道甚遠矣!更不可在旁門或浮氣重上修,那更違背道之理也,即是費盡功夫亦無法得道之妙也。
回心思道-第四六章 心修歸靜
接著朱子說:「心之存不存,關鍵在於氣之清不清。氣清,則良心方得存立;良心既存立,則事物來臨時,才可不惑。」
氣濁,良心之不著,就好像在天上的日月,被雲遮了,便不明一樣。但無論如何,最重要的是能操存其心,朱子又說:「若存得此心,則氣常時清,即使是平日白天時,氣也可以是清的;若不存得此心,雖經過夜晚的歇息,氣亦不清,良心亦不長。」
所以說,「平旦之氣」能夠轉為清明之氣,因為夜間有充分的時間可以休息,不與外界事物相交通,故而能使沈濁之物沈澱,而醒清明之氣,所存之心,當自清明虛靜。
朱子舉了許多例子,都在說明氣清,則良心存,良心存則不被事物所惑;而如何得清明之氣,必得心虛靜而可得,唯有心虛靜,才可不惑,才能治人。故而心虛靜的工夫,便是養氣。
如何養氣?孔竅通暢,就能天天吸入和氣,此養氣,便是重積德,即不斷的積蓄德性。積蓄德性,精神才能平靜,精神平靜,和氣增多,思慮謀略便能適當,如此能便萬民從而天下治。
※ ※ ※
心修之道,以靜為要。靜之,上可參贊化育;靜之,下可包羅萬象。就只一個靜字,不但可修真悟行,即齊家、治國、平天下亦可用之。一切妙理,皆在一個靜字,為何言靜者多、而知靜者少?乃在於不明靜之本體,故欲靜而無以靜之。靜之本體,乃無名無相之體;靜之門,在於斬斷妄念;靜之極,不靜而自靜矣。
靜為三教之命脈,釋之明心見性,非靜,定不能明與見也。儒之窮理盡性,非靜,無從窮與盡也。道言修真養性,無靜,何來之修與養也。非旦如此,一日非夜之靜,何以白晝之動本;四季無冬之靜,何來春之動本。真道本乎靜,自然之理也,道本自然,捨靜無以入門,故靜為三教不離之功也。
學道之人,以靜為伊始,靜而后能定,定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父母能靜,則子自孝;君王能靜,則臣自忠;兄弟能靜,自然和睦;朋友能靜,相互信實;夫婦能靜,夫唱婦隨;煉明清靜,玄機自明。又學道之人,不可在表面上修,亦不可在口頭上修,此皆非道也,離道甚遠矣!更不可在旁門或浮氣重上修,那更違背道之理也,即是費盡功夫亦無法得道之妙也。
回心思道-第四六章 心修歸靜
2017年3月1日 星期三
惜緣佈施
有一位很想成為富翁的青年,到處旅行流浪,辛苦地尋找著成為富翁的方法,只要聽說有什麼方法可以賺錢,他會毫不猶豫的去做。
但是幾年過去了,他不但沒有變成富翁,反而成為衣衫破爛的流浪漢。
觀世音菩薩被他的虔誠感動了,對他說:「要成為富翁很簡單,你從這寺廟出去以後,要珍惜你遇到的每一件東西、每一個人。並且為你遇見的人著想,佈施給他。這樣,你很快就會成為富翁了。」
青年聽了,心想方法真簡單,高興得不得了,就告別菩薩,手舞足蹈地走出廟門,一不小心竟踢到石頭絆倒在地上。
當他爬起來的時候,發現手裡粘了一根稻草,正想隨手把稻草丟掉,猛然想起了觀世音菩薩的話,便小心翼翼地拿著稻草向前走。
路上迎面飛來一隻蜜蜂,他想起菩薩的話,就把蜜蜂綁在稻草上,繼續往前走。
突然,他聽見了小孩子號啕大哭的聲音,走上前去,看見一位衣著華麗的婦人抱著正大哭大鬧的小孩子,怎麼哄也不能使他止哭。
當小孩看見青年手上綁著蜜蜂的稻蘋,立即好奇地停止了哭泣。
那人想起菩薩的話,就把稻草送給孩子,孩子高興得笑起來。
婦人非常感激,送給他三個橘子。
他拿著橘子繼續上路,走了不久,看見一個布商蹲在地上喘氣。
他想起菩薩的話,走上前去問道:「你為什麼蹲在這裡,有什麼我可以幫忙嗎?」
布商說:「我口渴呀!渴得連一步都走不動了。」
「那麼,這些橘子送給你解渴吧!」他把三個橘子全部送給布商。布商吃了橘子,精神立刻振作起來。為了答謝他,布商送給他一匹上好的綢緞。
青年拿著綢緞往前走,看到一匹馬病倒在地上,騎馬的人正在那裡一籌莫展。
他就徵求馬主人的同意,用那匹上好綢緞換那匹病馬,馬主人非常高興地答應了。
他跑到小河邊去提一桶水來給那匹馬喝,細心地照顧牠,沒想到才一會兒,馬就好起來了。
原來馬是因為口渴才倒在路上。
青年騎著馬繼續前進,在經過一家大宅院前面時,突然跑出來一個老人攔住他,向他請求:「你這匹馬,可不可以借給我呢?」
他想起觀世音菩薩的話,就從馬上跳下來,說:「好,就借給你吧!」
那老人說:「我是這大屋子的主人,現在我有緊急的事要出遠門。這樣好了,等我回來還馬時再重重地答謝你;如果我沒有回來,這宅院和土地就送給你好了。你暫時住在這裡,等我回來吧!」說完,就匆匆忙忙騎馬走了。
青年在那座大莊院住了下來,等老人回來。
沒想到老人一去不回,他就成為莊院的主人,過著富裕的生活。
這時他領悟道:致富之道無它,惜緣佈施而已。
「呀!我找了許多年成為富翁的方法,原來這樣簡單!」
※ ※ ※
今生福薄是因為前世沒有種善因。你把「福」想像成「錢」,請問不存錢,怎麼會有錢財呢?
釋迦牟尼佛曾說過:「財布施是因,它的果報是得大財富。」今生金錢短少有二個原因:,一是前世根本吝於布施,二是前世雖然布施,但是布施得很痛苦,好像割掉你的心頭肉一樣。所以有些人賺錢很輕鬆,一下子就賺得很多;有些人就賺得很辛苦。賺錢輕鬆是因為他前世布施面不改色,慷慨布施,所以這輩子賺錢賺得很容易、很歡善;賺錢辛苦的,則是因為他前世很捨不得布施。
「欲怎麼收穫,先那麼栽」,如果希望自己是個有福之人,就要財施、法施、無畏施三施並行。財布施是因,它的果報是「得大財富」;法布施是因,它的果報是「得聰明智慧」;無畏施是因,它的果報是「得健康長壽」,經常三施並行,就是福報最大的人。
全真月刊131期
但是幾年過去了,他不但沒有變成富翁,反而成為衣衫破爛的流浪漢。
觀世音菩薩被他的虔誠感動了,對他說:「要成為富翁很簡單,你從這寺廟出去以後,要珍惜你遇到的每一件東西、每一個人。並且為你遇見的人著想,佈施給他。這樣,你很快就會成為富翁了。」
青年聽了,心想方法真簡單,高興得不得了,就告別菩薩,手舞足蹈地走出廟門,一不小心竟踢到石頭絆倒在地上。
當他爬起來的時候,發現手裡粘了一根稻草,正想隨手把稻草丟掉,猛然想起了觀世音菩薩的話,便小心翼翼地拿著稻草向前走。
路上迎面飛來一隻蜜蜂,他想起菩薩的話,就把蜜蜂綁在稻草上,繼續往前走。
突然,他聽見了小孩子號啕大哭的聲音,走上前去,看見一位衣著華麗的婦人抱著正大哭大鬧的小孩子,怎麼哄也不能使他止哭。
當小孩看見青年手上綁著蜜蜂的稻蘋,立即好奇地停止了哭泣。
那人想起菩薩的話,就把稻草送給孩子,孩子高興得笑起來。
婦人非常感激,送給他三個橘子。
他拿著橘子繼續上路,走了不久,看見一個布商蹲在地上喘氣。
他想起菩薩的話,走上前去問道:「你為什麼蹲在這裡,有什麼我可以幫忙嗎?」
布商說:「我口渴呀!渴得連一步都走不動了。」
「那麼,這些橘子送給你解渴吧!」他把三個橘子全部送給布商。布商吃了橘子,精神立刻振作起來。為了答謝他,布商送給他一匹上好的綢緞。
青年拿著綢緞往前走,看到一匹馬病倒在地上,騎馬的人正在那裡一籌莫展。
他就徵求馬主人的同意,用那匹上好綢緞換那匹病馬,馬主人非常高興地答應了。
他跑到小河邊去提一桶水來給那匹馬喝,細心地照顧牠,沒想到才一會兒,馬就好起來了。
原來馬是因為口渴才倒在路上。
青年騎著馬繼續前進,在經過一家大宅院前面時,突然跑出來一個老人攔住他,向他請求:「你這匹馬,可不可以借給我呢?」
他想起觀世音菩薩的話,就從馬上跳下來,說:「好,就借給你吧!」
那老人說:「我是這大屋子的主人,現在我有緊急的事要出遠門。這樣好了,等我回來還馬時再重重地答謝你;如果我沒有回來,這宅院和土地就送給你好了。你暫時住在這裡,等我回來吧!」說完,就匆匆忙忙騎馬走了。
青年在那座大莊院住了下來,等老人回來。
沒想到老人一去不回,他就成為莊院的主人,過著富裕的生活。
這時他領悟道:致富之道無它,惜緣佈施而已。
「呀!我找了許多年成為富翁的方法,原來這樣簡單!」
※ ※ ※
今生福薄是因為前世沒有種善因。你把「福」想像成「錢」,請問不存錢,怎麼會有錢財呢?
釋迦牟尼佛曾說過:「財布施是因,它的果報是得大財富。」今生金錢短少有二個原因:,一是前世根本吝於布施,二是前世雖然布施,但是布施得很痛苦,好像割掉你的心頭肉一樣。所以有些人賺錢很輕鬆,一下子就賺得很多;有些人就賺得很辛苦。賺錢輕鬆是因為他前世布施面不改色,慷慨布施,所以這輩子賺錢賺得很容易、很歡善;賺錢辛苦的,則是因為他前世很捨不得布施。
「欲怎麼收穫,先那麼栽」,如果希望自己是個有福之人,就要財施、法施、無畏施三施並行。財布施是因,它的果報是「得大財富」;法布施是因,它的果報是「得聰明智慧」;無畏施是因,它的果報是「得健康長壽」,經常三施並行,就是福報最大的人。
全真月刊131期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