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31日 星期一

在家修行與出家修行

  無相禪師在行腳時,因口渴而四處尋找水源,剛好看到不遠處,有一個青年在池塘裏踏水車。

  無相禪師向青年要了一杯水喝,青年以一種羡慕的口吻說道:「禪師,如果有一天我看破紅塵時,我一定會跟您一樣出家學道。不過我出家後,不想跟您一樣到處行腳居無定所,我會找一個隱居的地方,靜心參禪打坐,不再拋頭露面。」


  無相禪師含笑地問道:「哦,那你什麼時候會看破紅塵呢?」


  青年答道:「我們這一帶就屬我最瞭解水車的性質了,全村的人都以此為主要水源,若找到一個能接替我照顧水車的人,沒有了責任的牽絆,我就可以找自己的出路,就可以看破紅塵出家了。」


  無相禪師道:「你最瞭解水車,如果水車全部浸在水裏,或完全離開水面會怎麼樣呢?」


  青年說道:「水車的原理是靠下半部置於水中,上半部逆流而轉的原理,如果把水車全部浸在水裏,不但無法轉動,甚至會被急流沖走;同樣,完全離開水面也不能車上水來。」


  無相禪師道:「水車與水流的關係可說明人與世間的關係。如果一個人完全入世,縱身江湖,難免會被紅塵俗世的潮流沖走;假如完全出世,自命清高,不與世間來往,則人生必是漂浮無根,空轉不前的。因此,一個修道的人,要出入得宜,既不袖手旁觀,也不投身淹沒,使出世與入世兩者並立,這才是為人處世和出家學道的正確態度。」


  青年聽後,歡喜不已地說道:「禪師您這一席話,真叫我茅塞頓開啊!」


 ※ ※ ※
 

  出家可以修行,在家亦可修行。出家或在家,端看個人的願力與因緣。
 

  有些人在前(數)世中曾發了要出家修行之心願,若其因緣成熟即會想要出家修行。然而沒有發出家修行心願之人,雖然累世精進與護持,但出家的念頭不會現前,除非此生的因緣轉變。其實佛佛道同,法法平等,不論出家修行或在家修行,其目的都是為了成就道果,故出家在家僅在於心的無住,心有染著,在家出家都難修出成果來。
 

  經云:「菩薩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修如是業,是不為難;在家菩薩修是業者,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繞故。」優婆塞戒經有云:「在家之人發菩提心,勝於一切辟支佛果。出家之人發菩提心,此不為難,在家之人發菩提心,是乃名為不可思議。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繞故。」
 

  在家之人發菩提心時,從四天王乃至阿迦尼吒諸天,皆大驚喜,作如是言:「我今已得人天之師!」在家之人,於五欲生活之中能發菩提心,真不可思議,且在家而行菩薩道,遭遇的惡濁因緣甚多,故甚難行。但是難行能行,功德則以其難行而更豐碩,心智的長進就更速,證道成聖的時間就越短。
 

  在家居士要為事業、家庭、兒女……而忙碌,無法專業在修證上,但還是可從日常生活中落實修行。即是修人倫、多布施、行十善,而修人倫、多布施可積功纍德,行十善可不再造業。所謂十善者乃指:身三、口四、意三,身三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口四是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意三是不起貪、瞋、癡,如此一來,在家修行依然可以了生死也。
 

  古云:「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將相所能為。」故出家亦是不易,因為出家必須不求名利,不求聞達、遠離塵勞、斷絕欲愛、淡泊飲食、六親棄離,把全副精神,用於學習經論,修習禪定,專業修行,如此毫無物質享受的出家生活,非人人可以忍受。故出家眾必須是基於追求生命解脫,重精神甚於物質,才有可能長久出家修行、證果回天。
 

  然而出家眾一旦修有所成時,即可諸漏皆盡,永無煩惱。此後的出家生活是一無罣礙、清淨瀟灑,可比閒雲野鶴,枕泉漱石,閑觀流雲,諦聽松濤,與世無爭。不過出家是肩負弘法利眾的救世重任,故真修有成者必會不忍世人之受苦而四處弘揚教法、推動教義、點化眾生,以弘法為終生樂事,達到悲智圓滿的境界。
 

  然而出家與在家不可一分為二,互不相干,因為在家與出家是互為增上緣的。試想,若無在家修行者,則無具善根出家之人。而在家之人,能布施供養護持出家人;出家人能教導在家人薰修之道,故世人莫可被出家與在家之名相所困。在家與出家修行之目標一致,皆為解脫證果,只是出家與在家者之責任不同故也。

在家修行法要-第四章 在家修行與出家修行

2016年10月30日 星期日

公開認錯

  孔子的學生子貢每次做錯了事總是公開承認自己的過錯。

  有人不贊成他的做法,說:「你這樣做不覺得太過分了嗎?做錯了一點事情,自己改了就行了,為什麼總要公開認錯呢?」


  子貢說:「君子的過錯,就像日蝕和月蝕一樣,人人都可以看見。犯了錯,沒什麼見不得人的;改正了,大家都敬仰他。」 (《論語.子張》)


 ※ ※ ※


  俗話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任何人在工作、學習、生活中,總會存在些許的錯誤和缺點。有的人有面對缺點和失誤的勇氣,努力糾正自己的缺點,從而使自己不斷的進步、不斷的完美。有的人對自己的錯失,毫無改過之意,甚至否認自己存在著缺點;結果,缺點和失誤越來越嚴重,最終發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因此,人要不斷正視自己的缺點,同時也要正視別人的缺點,不歧視,不遠離。無法包容他人錯誤的人,就是完美主義者,他們在做事的時候,總是力求不存缺憾,哪怕是無關緊要的細節也不肯放過。他們往往不知道很多事情追求完美還不如不完美,要知道,人生旅程是不可能完美的;所以,對於生活中種種不如人意的事就不必太介意了。


  是以,道在日常之中,不要因為小小的爭執,就遠離了至親好友,不要因為小小的怨恨,而忘記了別人的恩惠。人生需要不斷的追求目標,以積極的行為來爭取達到確定的目標。人活在世上,就必須要有追求,如果沒有追求、沒有理想、沒有目標,很容易迷失自己的。


《道在日常中》序文

2016年10月29日 星期六

政治人物有政治人物的苦惱

蓮生/文

  我與吳敦義副總統的認識,已經有三十五個年頭了。我那時是三十七歲,住太平的「精武別墅」。


  有一天晚上。


  他來拜訪。他那時選南投縣長,對手是楊國平先生。


  我們談得很晚。


  吳敦義那一次,選上了南投縣長。


  以後,


  他一直在政壇闖蕩。


  在吳敦義當上副總統的時候,每年的農曆初一,他都會上南投草屯的「台灣雷藏寺」參拜。一如往昔,我們都會熱忱的歡迎他。

  最近三年。


  他來參訪時,均有雄鷹出現。


  第一次。


  他的車隊一到,雄鷹就出現了,飛得很近,「啾!」「啾!」「啾!」的叫。


  於是:


  我們預祝他更上一層樓。


  但。


  他終於沒有選總統。


  第二次。


  他的車隊一到,怪的是,雄鷹又出現了,唯一不同的,雄鷹不叫了,只是盤旋又盤旋。


  於是:


  我們預祝他選黨主席。


  但。


  他也始終沒有選黨主席。


  第三次。


  他在二○一六年的農曆一月,車隊又上了台灣雷藏寺。


  雄鷹也一樣即時出現,這一次,一樣沒叫,飛得更高更遠,成了一小點,在虛空中飛翔而去。


  我們沒說什麼了。


  他自己說:


  「曖曖內含光!」


  我有一個感覺:

  一個政治人物的一生,不在於世壽的長短及色身的強弱,而在於善自利用有限的生命及才智,為百姓謀取福利,為國家留下貢獻。


  我覺得:


  吳副總統似乎意味到了──


  一個政治人物有政治人物的苦惱。


  權勢雖好。


  但,也很快失去了它的魅力!


  尤其是:


  負擔。


  爭執。


  永遠在心裡!


  他似乎想到,


  不希求就不會有恐懼!


  不期盼就不會有焦慮!


  在純樸與自在中,走上了中道之路。


  自然地保持安適與祥和,


  是虛空。


  也是大地。


  我在這裡要告訴大家:

  我們射一支箭,不管射的多麼的遠,你儘管射吧!但,最終的,又回到了大地。


  所以,


  保持著清涼心,去任運,是最重要的。


盧勝彥文集254《至尊的開悟 》雄鷹三次出現

2016年10月28日 星期五

李林甫口蜜腹劍

  李林甫,唐朝皇室親族,外現柔和忠良,說話巧妙動聽,但心地狡猾奸險,擅用權謀技巧。

  玄宗時位居宰相,暗中結納宮內宦官和嬪妃,留意觀察玄宗的心意和舉動,因此奏事應對都能迎合玄宗意旨,深得玄宗寵信。


  李林甫用盡心機鞏固自己的地位,凡有才能、功業勝過自己,以及深得皇上器重的朝臣,或權勢逼近自己的顯貴,他便心生忌恨,千方百計排擠。又常用甜言蜜語引誘人,而暗中卻設圈套加以陷害。他造了一間半月形的廳堂,人稱「偃月堂」,常在堂中陰謀陷害別人。


  某一天,他如果很高興地從堂裡出來,受害者肯定會全家遭殃。世人都說他口蜜腹劍。


  但是玄宗卻視他為忠臣,政事全都委任於他。他獨斷專行,阻塞朝廷進言之路,因此天下人都視他如仇敵。一時間寇盜四起,釀成安史之亂,結果李林甫日夜愁悶,憂慮而死。死後被剖棺斬屍。(《資治通鑒.唐玄宗天寶元年》、《新唐書.李林甫傳》、《歷史感應統紀》)


 ※ ※ ※


  誠可表心之明也,不論為人處世皆然也,善可造積本身之德,亦更除卻本身累世之業,故之,誠善就可積累本身之一生之功德矣。


  然現今之世人,由於社會之不能遵行道德,致而改變人心之本質,心地昏暗,無法光明,造成誠真失落,當然亦因而敗德亂行矣。此等之事實,怵目驚心,處處可見。人與人接觸,無法誠善面對,均是勾心鬥角,內心暗昧,無以復加,不但無德,更而罪業滿身,故有云:「片善不為,罪惡滿身。」現今之人可說內心早已腐蛀壞亂矣!


  儘管仙佛如何之提示與勉行,總是無法糾正過來。故盼望世人能知,不必造什麼大功德,一生誠善就是大德也,希每個人能在此多思悟勉行之。


思歸覺路-第三十四章 誠善是德,德積乃大

2016年10月27日 星期四

凡心不死,哪能成佛

  清朝時,在福建有一個叫作杜景行的人,他是佛教中的居士,表現的對佛教很虔誠:每天只吃一碗淡飯,不沾酒肉。

  他常常誇口講大話宣稱:自己將要得道,不久後就要升天了,還鄭重其事的叮囑家人要他們潔淨身體靜心等待,家人都忍著笑答應了下來。


  一天杜景行打了一個盹兒,頃刻之間就做了一個非常清晰的夢。在夢中,杜景行來到了一處好像神仙居所似的地方,那兒有幾個人一見杜景行來了就起身迎接他,請他坐下,並給他一卷書讓其閱讀。


  杜景行一看書中的內容盡是一些責難佛教的言論,就很生氣,當即甩手就要走。


  那幾個人說:深知其中道理的人就要來爲你解說了,何必走呢?他們一說完,就有一位佳麗美人走了過來,笑著說道:我是來爲你解說這本書的,爲何不再逗留片刻。


  說完她徑直挨著杜景行坐下,身體緊貼著他,又握住了他的手腕,一同翻看那本書。


  杜景行當時只覺的倆人在一起,令他骨頭都要酥了。此刻杜景行早已神魂顛倒,心思全在那女子身上,唯恐冒犯了她,不管女子說什麽,哪怕說的是那本責難佛教的書中的言論,他都唯唯諾諾的不敢說什麽。


  這時,忽然聽到衆人大笑道:你凡心不死,哪能成佛?頃刻之間,杜景行就驚醒了過來,才意識到剛才在做夢。


  從此他意識到:自己離得道成正果還有一段極大的差距,便非常的羞愧,再也不說就要修成的大話了。


  (資料來源:《螢窗異草》)


 ※ ※ ※


  人從慾念生,又從慾念死,財色之於人,人人難捨,此譬如刀刃有蜜,甜不足一餐之美,然小兒舐之則有割舌之患,其實不論男女,蠢然易動者莫如淫慾之心,淫慾之念一旦生起,即會生如下諸念:


  一、邪緣未湊,已生幻妄之心。


  二、勾引無計,已生機械算計之心。


  三、羨人之有,已生妒毒之心。


  四、欲情顛倒,已生貪著佔有之心。


  五、稍有阻礙,已生瞋恨之心。


  六、奪人之愛,已生殺害之心,種種惡,即從此而生起。


  一個人若想發財,即會覬覦他人之財富、權力和所擁有之物;一個人瞥見俊美之男子或女子,若生喜愛貪戀之心,即會生起攀緣執著。今若欲斷除此病,當自起念始,以截斷病根,因為『欲』屬身體之需求,但卻是心為功曹,亦即先有此念頭,才會生起慾望,功曹若止,則從皆息,故『斷欲在斷心』也。


  經云:『人有二十難』,其中一難為『忍色忍欲難』,因為色欲是種種愛欲中最強烈之一種,而一個人若是愛欲交錯,則必定妄念紛飛,心中濁染興起,致而退失功德,無法見道。夫入道修行,如被乾草,見火須避,故道人見欲,必當遠避。須知人從愛欲而生憂,從憂而生怖,若離於愛,則有何憂?則有何怖呢?故學道之人能從此去心之垢染,行即清淨矣。


  世間之一切,乃是無常變化,而在家修行者,雖然無法完全斷除淫、思、癡,但亦要修煉己身於面對世間種種善惡塵境能不生執著,若能如此老老實實肯下功夫,則自可減少『污染』之程度,待工夫成熟之後,即會如盲者得目,迷者見路般放下身心,雖未落髮出家修行,也能居其富而不失其富,居其貴而不失其貴,證悟無我空性也。


  『心若修得清淨時,一觸到境界,便能分辨邪正;心無動亂是道場。』


坤道與習氣-第八章 女子欲視男子、見之復卻縮

2016年10月26日 星期三

日行一二利人事

  宋朝,鎮江有位太守名叫葛繁,每天都做幾項善事,四十年不曾間斷過。

  有人向他請教,葛繁說:「我並沒有什麼奇妙的方法,只是每天做一、二項利益別人的事而已。」


  接著用手指著座椅間的踏子,說道:「如果踏子置不正,容易被觸到、傷足,我就給它擺正;別人口渴了,我就請他喝杯水,都是利人的好事。如此的事情,自卿相至於乞丐,都可做到;但一定要持之以恆,行之長久,才會得到真實的利益。」


 ※ ※ ※


  《易經》說:「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累不足以滅身。」不斷行善,累積善德,持之以恆,自然德望稱著;造惡多端,若不知悔改,而且持續不斷,久而久之,終有滅身的一天。


  人生在世,立身處事,首先必須要有正確的基本理念。行善,要有從善如流之觀念,見有善事,勇敢去做,切不可心存觀望的態度;去惡,要有嫉惡如仇的理念,杜絕不做,亦即所謂:「聞一善言,見一善行,行之唯恐不及;聞一惡言,見一惡行,遠之唯恐不速。」


  其二,必須要有正確的處事精神。善事雖小,必須要去做,但惡事不論怎麼小,亦斷斷不為,所謂:「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就是這個意思。換句話說,不要因為一件善事很小,即使是舉手之勞,就不去做;也不要看到一件惡事很小,覺得做了也無所謂,結果就去做了。是以,眾生必須知悉,無論是惡事,還是善事,總是不斷的積累,而且有朝一日,終有善惡果報。


  其三,必須要親近善知識。諸生若能親近善知識,就能接觸正確的觀念與有益的道理,進而耳濡目染,陶冶性情,使你跟他一樣的好;不過最重要的,諸子應有自覺之心,自己要時時的保持覺醒,假使你們的心無法自覺,不能時時刻刻反省,就算親近大德者,善知識也不會受益。


  其四,人要在事中磨,更要在人中磨。因為每個人輪迴轉世,尚有習氣、毛病、嗜好,以致各個都有固執之處,日常生活之間,常自以為是,或與人格格不入;所以,避開人群,撇開人群,永遠沒有辦法成就,要在人中磨,才能成佛。


  此外,諸子充實的時間太少了,年紀輕輕的,就有點糊塗了,亦有人裝糊塗,裝迷糊的人,通常就是有點小聰明的人。諸生多付出一點愛心,多給自己一點省思的功夫,你自己才有希望,想要成就理想,就要下定決心,實踐力行。


  是故,一切壞的嗜好,千萬不能沾染,提升自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叫自我要求。


寶德雜誌128期-述論:善惡之真義

2016年10月25日 星期二

文殊菩薩的異行

蓮生/文

  那一年雨季,佛陀叫諸聖弟子「結夏安居」,也就是隱居閉關三個月,避免踐踏外出的蟲蟻,在兩季,蟲蟻爬滿在土路上。


  文殊菩薩與阿闍世王的后妃及幾位美貌豔麗的女子一起「結夏安居」。


  大迦葉尊者看見女子出入文殊菩薩房間,很顯然的,這些女子后妃與文殊菩薩是非常親密的住在一起了。


  大迦葉很憤怒。


  大迦葉敲了手中的大鑼,向聖眾宣告文殊菩薩的犯戒罪行。


  要文殊菩薩滾出僧團。


  此事驚動佛陀了!


  佛陀說:


  「大迦葉!你錯怪文殊菩薩了!」


  大迦葉說:


  「我親眼看見女子出入文殊菩薩的房間,這哪裡有錯?」


  佛陀說:


  「大迦葉!你要懺悔!」


  大迦葉說:


  「懺悔的是文殊菩薩,不是我,我是目擊者,我要主持戒律的執行。」


  這時,佛陀說:


  「文殊菩薩,你就示現你的功德吧!」


  於是,文殊菩薩展現了大神通力,出現了二個身、三身、四身、五身、甚至百千億化身,把整個虛空全部充滿,甚至任何淨土佛國,都被文殊菩薩的化身全部充滿。


  佛陀說:


  「尊者大迦葉,你是要把結夏安居的文殊菩薩趕出僧團,還是連虛空界及佛國淨土的文殊菩薩全部趕出僧團呢?」


  大迦葉看見文殊菩薩的大神變力,深感自己的孟浪,馬上向佛陀懺悔。


  佛陀說:


  「你不要向我懺悔,你向文殊菩薩懺悔吧!」


  於是,大迦葉向文殊菩薩懺悔。


  尊者大迦葉是佛陀的大弟子,是頭陀苦行第一,是證得涅槃道的解脫大阿羅漢,是非常尊貴的大阿羅漢。


  大阿羅漢尚且不能知曉文殊菩薩的大威神力,又有誰能批評文殊菩薩呢?


盧勝彥文集228《法王的大轉世》 文殊菩薩的異行

2016年10月24日 星期一

愛色不愛德

  東晉衛尉卿阮共有一兒一女。兒子才華出眾,相貌俊雅;女兒雖然也飽讀詩書,小有才識,卻長得非常丑陋。

  後來,阮共的女兒嫁給了許允。由於妻子過於丑陋,婚禮結束後,許允不願意進入洞房。新娘子很是焦急,但一時也無可奈何。


  這時,正好有位客人來看望許允。新娘便對婢女說:「你到外面打聽一下,看看是誰來了。」


  婢女回報說:「是朝廷的大司馬桓范來訪。」


  新娘聽了婢女的話後,面有喜色,說道:「現在不用擔心了,桓范一定會勸他進來的。」


  果然,桓范這個時候正在前聽勸說許允:「阮小姐雖然容貌不佳,但德才兼備。阮家既然嫁給你,想必有他們的想法,你應該體察明白啊。無論如何,你現在首先應該做的就是進洞房見見你的新婚妻子。」


  許允覺得桓范的話有道理,便轉身進了洞房。


  可是妻子的相貌實在丑陋,許允見了就想退出。新娘料定他這一走就再也不可能進來,就拉住他的衣襟讓他留下。許允掙扎了幾下,妻子就是不鬆手。


  許允覺得妻子非常無禮,就問道:「婦女應該有四種美德,而你有其中的哪幾種?」


  新娘答道:「我並不曾缺美德,所缺的只是容貌罷了。可是,讀書人應該具有的好品性,你又有幾種呢?」


  許允驕傲地回答:「我樣樣都有!」


  新娘卻說:「各種好品性裏最重要的是德,可是你愛色不愛德,怎麼能說樣樣都有?」


  許允聽了,面有愧色,從此便敬重起妻子。


 ※ ※ ※


  所謂「四德」乃指「純婦德」、「謹婦言」、「正婦容」、「精婦工」等四種。


  一、「純婦德」乃意謂:爲人婦不宜有浮華傾慕之心,必須清心寡欲,爲心正直,宜生心智慧,不應自尋煩惱且宜明辨是非。


  二、「謹婦言」乃意謂:爲人婦應「謹言慎行」該說則說,不該說則不可莽撞亦不可搶著說,更不應是非绮語,正所謂「禍從口出,病從口入」,正明知言則無益者,應不宜口出頗詞更必須莊重,和顔悅色且微笑待人等。


  三、「正婦容」乃意謂:爲人婦生得端莊,不論行住坐臥或言行舉止皆應溫雅柔順且不宜花枝招展更不宜淫欲熾盛,並且夫妻應相敬如賓,不起瞋怨之心各守倫常,若是身懷孕娠要有教子之法,凡爲婦女總要遵守規矩端正人品。


  四、「精婦工」乃意謂:爲人婦宜操守持家之務,且謹慎學習細活之事務,輕巧舉物,細膩瑣事應多發揮智慧才能等。

誦經、背經、活用經典

大勢至菩薩 降

詩曰:誦經智慧積累多,日日精進可成佛;

   莫因成見多誤解,謗佛蔑經愚癡者。

聖示:吾見全真諸子日日背誦《法句經》,不分男女老幼,皆能琅琅上口,尤其幾位長者,更以身作則,背得比年輕人還流利,吾甚為感佩也。很多鸞下生本以為天天誦念「阿彌陀佛」一聲即可證道,殊不知背誦經典,活用經典的智慧於生活中,更能使自己「戒、定、慧」三學穩固,不使五欲六塵矇蔽自本心、自本性,才能順利脫離六道輪迴。吾今夜便以「誦經、背經、活用經典」為題,與諸賢生暨眾善信大德共勉之。


  「誦經、背經、活用經典」


  古時有一佛寺,大約住了二十多名比丘,最近收養了一位小沙彌。小沙彌天真活潑,如小蚱蜢一般,師父教授沙彌律儀時,小沙彌總想打瞌睡,一等到休息時間,則滿山滿谷亂跑,找附近的孩子一起玩。


  有一天,師父見他偷懶,便責打他幾下,但師父心疼小沙彌從小沒爹沒娘,也下不了重手,小沙彌求饒後,也奈何不了他。


  住持師父見小沙彌個情如脫韁野馬,若不好好教導,恐成佛門之恥,便給小沙彌打下功課,早晚誦讀《法句經》三遍。過了一個月,小沙彌已能流利誦讀,但住持師父更進一步要求他,一個禮拜背一品,小沙彌不以為意,孩童記憶力好,真的一品一品的背,不到半年就背得滾瓜爛熟。


  緊接著師父要他一句一句解釋,這可有些難度了,每一品的解釋不能亂說,小沙彌得請教佛寺其他比丘,一句一句問完背起來,又過了半年才通過師父的考試。


  師父又要他每念一段就要舉例說明,小沙彌雖聰明,可還沒本事旁徵博引,便纏著其他比丘請教,這一折騰又過了半年。


  自從小沙彌熟讀《法句經》後,再也不敢貪玩,深知了《法句經》的深義,加上精進學習,終成一位得道高僧。


  吾以上述實例勉勵諸賢生,背誦《法句經》只是上天給汝等出的第一道功課,與諸天仙佛一同學習,未來提升證道果位,順利通文考問,才是一個腳踏實地的好修子。可,吾退。


全真月刊

2016年10月23日 星期日

節義雙全

  參閱《烈女傳‧魏節乳母》的記載。

  戰國時代,秦國攻破魏國,殺掉魏王,還殺掉了魏王的幾個公子,但是有一個公子逃走,並沒有找到。


  於是,秦王就在魏國下達通緝令,佈告:「找到魏國公子的人,賞賜千鎰金子;有隱藏魏國公子的人,就要殺掉他的全族。」


  魏國公子的乳母與公子一起逃亡。魏國的一個舊臣看到乳母,認出了她,就說:「乳母別來無恙?」


  乳母擔心魏國公子的安危,說道:「唉呀!我不知公子的安危該怎麼辦?」


  魏國舊臣說:「乳母啊!魏國公子現在在哪裡?我聽說秦王已經下達通緝令,誰知道魏國公子的下落,就賞賜千鎰金子;誰知道或隱藏魏國公子的下落,就誅滅全家。


  乳母妳知道魏國公子的住處嗎?如果說出來,妳可以得到千鎰金子;如果妳知道不說出來,妳的兄弟就活不成了!」


  乳母說:「唉!我不知道公子在哪兒哩!」


  魏國舊臣說:「我聽說公子是和妳一起逃走的。」


  乳母說:「我即使知道,也不說出來。」


  魏國舊臣說:「現在魏國已經滅亡,魏王宗族也被消滅,妳隱藏公子,為的是誰呢?」


  乳母說:「唉!見利忘義的人是大逆不道,怕死而棄義的人就是亂臣賊子。現在持逆作亂以圖利,是我所不願意的,況且為人撫養孩子,為的是讓他生存下去,並非是為了殺死他,我怎麼能因為求利、怕死而去拋棄正義、為非作亂呢?我不能為了自己活命,就讓公子被人捉去!」之後,乳母趕緊抱著魏國公子逃到深山裡面。


  魏國舊臣將公子的行踪報告給秦軍,秦軍追上去,爭著用箭射他們。乳母用身體為公子擋箭,射到身上的箭多達幾十支,最後她與公子一起被射死。


  秦國國王聽說這件事之後,非常欣賞乳母能夠竭忠盡義,就下令按照「卿」的規格埋葬了她;為了表彰與褒獎乳母的節義,乃用太牢之禮祭祀她。此外,還封乳母的哥哥為五大夫,並賞賜百鎰金子。


 ※ ※ ※


  義:宜也,謂事之合宜也。孝經云:「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亦即不苟取捨,能繼時宜之謂也。


  「義」乃理之合宜而當行,必知天理之正,人情之欲。辨別正邪,明是非,深識事情之正理,而行之於事,此乃義之所在也。


  孔夫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故行事之先,必定要先詳細思考,若合其正理,雖赴湯蹈火,亦所不辭,而當赴之。若不合其正理,雖有大利大益,亦不可行也。是故,君子以義為利,小人以利為利也。


  孔夫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所以「義」就是合乎人情,合乎群生也。見義勇為,相親相愛,有公無私,力行其義,見危解危,見苦救苦,見貧濟貧,勇於公而忘私,造福人群,此則為捨生取義,順天理而無欲,心秉正直,利人公益,捨財佈施,惠及於大眾,知本報恩,知情之恩,還情以德,此皆大義也。


  總而言之,無自欺,問心無愧,上無愧於天,下不怍於人,合理則行,非理則退,合道則進,非道則隱,義之於進,則忠人之事,故忠義相隨,則行之剛健無污也。


  世人有意勤修大道者,必須修仁,亦必須修義也。見義勇為,盡其仁心,事務宜合於道義,待人信實誠摯,謙遜合禮於義,切不可作出不正之事,以損良心,亦不可作出不義之法,損人利己,此即義氣之發現也。


  欲達到義氣之發現,必須完成五大美德。此美德即「誠、勇、悌、明、恥」也。


  誠者:竭誠、忠誠、誠實、虔誠、為下克誠,事上忠誠之謂也。在位盡其職,為人謀,竭力而完成,無半點良心假意也。


  勇者:氣盛無所畏避也。捨身成仁之謂也。勇行之志,見危授命,見義勇為,始終如一,至死不變其志,臨危不亂其節也。


  悌者:順也,善事兄長之謂也,孔夫子曰:「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矣。」善事兄長之道,非表面上聽從而已,務須發自內心之真誠,兄長有難,當承擔之,不可自求安樂而不顧,兄長有錯,常和顏悅色勸解,以真誠感動之。


  明者:光明也,有明白分辨是非,不苟取,廉潔自持,公私分明,做事清白也。


  恥者:羞愧也,人不可無恥,知恥之道,要摒絕物欲色欲。若被欲迷心者,將做出羞愧之事也。


大道康莊—述「大道康莊之謂義」

2016年10月22日 星期六

舌劍唇槍

蓮生/文

  白空行母說:「語的不善是惡口,這可惡的口,真是造業之源。傷害他人的語言,是破三昧耶的。」


  白空行母說:


  「勿揭人隱私、勿惡口傷人、勿說髒話、也勿背後傷人以口。」


  我認為:


  出口成髒。


  舌劍唇槍。


  辱謗他人。


  公開隱私。


  這都是「惡口」的業,「惡口」的三昧耶!


  我記得有一位成名的作家,很有才氣及智慧的,他自殺了,自殺之前,留下一張紙條,上書四個大字:「人言可畏!」


  這四個字,令人心驚膽顫。


  我記得一位大企業家,正在奮發圖強之年,因為媒體揭露他的隱私,也不算太大的過患,但他竟然跳「澎湖大橋」而自盡。


  我看了深深悲嘆。


  諸如此類,均是「惡口」。


  我發覺:


  不管中外媒體,均以語不警人死不休的姿態,儘其能力,不管真相如何,專門辱罪誹謗為能事。


  這些報導,很多人喜歡看,這也是八卦媒體能夠存在的理由之一。


  他們以公開名人隱私為主體。


  有人問我:


  「這樣的媒體,有罪否?」


  我答:


  「如果真相確實,報導正確,公平、公正、客觀,我認為尚可。如果一偏頗,報導不真實、不公正、不公平、不客觀,我則認為,那就是惡口!」


  其實「惡口」是有因果的。


  下三惡道。


  未來世,常常觸怒眾人。


  以「惡口」為樂。


盧勝彥文集214冊《瑜伽士的寶劍》舌劍唇槍

2016年10月21日 星期五

助人為快樂之本

  一位叫史塔勒的醫生經常在半夜接到一些著名主持人和影視明星的電話,要求他給予心理上的幫助。作為心理學家,史塔勒對大多數人的問題都能迎刃而解,但對有些人他卻一籌莫展,這些人多是些大腕兒,他們看上去是世界上最幸運的人,內心卻充滿了空虛與絕望。

  史塔勒發現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著名影星赫本從沒有看過心理醫生的紀錄,好像在黑暗中發現了一線光明,他決心深入研究一下。


  他翻出上個世紀的報紙,找出有關赫本的報導。他發現赫本曾經息影八年,這在好萊塢歷史上是沒有先例的。要知道,作為影星,息影一年就等於洛克菲勒家族在田納西州封存一口油井,其損失是看得見摸得著的。


  另外,史塔勒還發現赫本曾做過六十七次親善大師,尤其是從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三年間,她幾乎每個月都到碼頭、監獄、黑人社區做義工。有一次,她謝絕貝爾公司每小時五萬美元的慶典活動邀請,而去醫院給一位小男孩做護理服務。


  總之,赫本的一大特點就是樂於做無報酬的慈善工作。


  史塔勒認為這裡面肯定蘊藏著心理學方面的某種東西。為了能得出一個圓滿的答案,他推而廣之,對其他樂於公益事業的名人進行研究。最後發現,這些人很少有不良紀錄,他們同赫本一樣,幾乎沒看過心理醫生。


  後來,他把這一發現應用到他的那批特殊病人身上。好多人在接受忠告後,一掃過去的陰霾,變得樂觀起來。有一段時間,好萊塢甚至掀起了一場爭做聯合國大使的熱潮,明星們爭著去非洲的索馬里,去科索沃難民營。


  他們在慈善活動中發現:當付出的勞動沒有得到物質回報時,必定可以得到等值的精神愉悅。(劉燕敏)


 ※ ※ ※


  人之心最為重要,且能讓己之心能安放於最適切的地方,亦即是要讓自己的心要能有所歸向,否則心一茫然,無有定向、定所,就會失其所依。心一旦無依,當然就因而胡作非為,甚至於無有任何約束的為所欲為,至為危險也。


  心當能使之有所定向,此要使之切適妥置,當然得靠某種程度的修持與曆煉才能安置的很好,如此言之,好像要安置己心至為困難,還得修持,其實亦非如此。最簡單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當時常把自己的心朝著善良誠正的方向去努力,這也是妥置己心的一個好方法,或是把自己的心常存養於仁慈之上,也是安妥心靈的方式等等。只要不把己心放任而無所顧忌的胡作非為,或是把自己的心無任何約束的為所欲為,不分罪惡的行所欲行,那你的心就可適切的安置矣。


  只要有心將己心妥置,就可如願的去完成,大凡都是無此心願的放蕩自己,使心難以妥置耳。安存己心,莫可放羈,盼齊勉之。


思歸覺路-第十三章 心靈的妥置

2016年10月19日 星期三

尊師傳

  有一次熱羅活佛帶著弟子經過一片草原,草原上有一牧羊人趕著一群羊,其中有一隻羊最是可憐,牠被所有羊排斥在外,因為牠皮膚腫潰,且發出惡臭,且有一足是跛的,其足趾亦盡脫墜,痛苦不堪!

  眾弟子見了不忍,問熱羅活佛:


  「此羊因緣?」


  熱羅活佛答:「欺師滅祖之罪!」


  熱羅活佛說:


  「此羊前世,皈依一位平庸的喇嘛為師,後來再改皈依另外一位喇嘛,從此以後,便譏嘲自已以前皈依的師父。自己的住家與平庸喇嘛之屋相連,中隔板壁,於是,每日冷嘲熱諷。平庸喇嘛不言不語,也不以為意。」


  「後來,這位學佛者,自以為本領已勝過平庸的喇嘛,便驅逐自已的師父。師父不從,操刀伏門外,候其出,便暴決殺師。師父的手,應手而落,血濺塵土。這位平庸喇嘛心中恐懼,才遠離他去。」


  「惡行者死後,墮入地獄,便是此羊!」


  熱羅活佛告誡弟子:


  西藏俗語:如果你皈依了一位師父。師父傳授了你一言半句,而你不恭敬自己的師父,便犯了三昧耶戒,這樣子,你當轉世為狗一百次。


  熱羅活佛的弟子聽了,都深以為誡!


 ※ ※ ※


  許多男女,初入道門,依法行持,久之冤孽上身,漸次生了疑病,漸次怠惰,把大道給看輕了,輕道必然輕師,輕師必定欺師,多歸於墮落也。


  欺師之情況:有因受責懲,耐不住,動火輕師者;有因搶功奪果,說師偏為,變心而欺師者;有因貪錢財,騙取功德,昧己而欺師者;有因性情高傲,脾氣乖僻,仗勢而欺師者;有因私謀不遂,暗生怨恨,捏故而欺師者;有因虛假哄誘,裝模作樣而欺師者;有因受考招風,退悔而欺師者等。種種之孽障,訴之不盡,欺師就是欺心,欺心就是欺天,必遭天譴也。


  目下群魔紛亂,鬧得世人心眼昏花,不知如何是好。在道上的男女,總要重道尊師,才不至迷於前途受冤孽所使,信邪招魔,背天命,違己心願,斷了返本還原之路。更不可棄師背祖,結魔黨之緣,信魔黨之事,確立心志,敬重師尊,依法修持,渾明真道,得正本圓。


處世修持珍要-第四十章 尊師傳(二)

2016年10月18日 星期二

誠懇待人

  有一個年輕人去買碗,來到店裡他順手拿起一隻碗,然後依次與其它碗輕輕碰擊,碗與碗之間相碰時立即發出沉悶、渾濁的聲響,他失望地搖搖頭,然後去試下一隻碗。

  他幾乎挑遍了店裡所有的碗,竟然沒有一隻滿意的,就連老闆捧出的自認為是店裡碗中精品,也被他搖著頭失望地放回去了。


  老闆很是納悶,問他怎麼老是拿手中的這只碗,去碰別的碗是什麼意思?


  他得意地告訴老闆,這是一位長者告訴他的挑碗的訣竅,當一隻碗與另一隻碗輕輕碰撞時,發出清脆、悅耳聲響的一定是只好碗。


  老闆恍然大悟,拿起一隻碗遞給他笑著說:「小伙子,你拿這只碗去試試,保管你能挑中自己心儀的碗。」


  年輕人半信半疑地依言行事。


  奇怪!他手裡拿著的每一隻碗,都在輕輕地碰撞下發出清脆的聲響,他不明白這是怎麼回事,驚問其詳。


  老闆笑著說:「道理很簡單!你剛才拿來試碗的那隻碗本身就是一隻次品,你用它試碗那聲音必然渾濁,你想得到一隻好碗,首先要保證自己拿的那隻也是只好碗,就像一隻碗與另一隻碗的碰撞一樣,一顆心與另一顆心的碰撞,需要付出真誠,才能發出清脆悅耳的響聲。」


  自己帶著猜忌、懷疑甚至戒備之心與人相處,就難免得到別人的猜忌與懷疑,其實,每個人都可能成為自己生命中的「貴人」。


  前提條件是你應該與人為善,你付出了真誠,就會得到相應的信任,你獻出愛心,就會得到尊重,反之你對別人虛偽、猜忌甚至嫉恨,別人給你的也只能是一堵厚厚的牆和一顆冷漠的心。


  每個人的生命裡都有一隻碗,碗裡盛著善良、信任、寬容、真誠,也盛著虛偽、狹隘、猜忌、自私……請剔除碗裡的雜質,然後微笑著迎接另一隻碗的碰撞,並發出你清脆、爽朗的笑聲吧。


 ※ ※ ※


  語云:「誠于中,形於外」,這是說心中若存著誠意,那麼他的外表行為一定會以誠懇的態度來對待人,讓人有好感有信賴,則不論謀事與處事都能得到人人的支持與協助。是故,你以誠懇待人,人亦必以誠懇待你,既互有誠懇,就可互相合作做事,如是者未有不成功之理也。


  反之,為人處世,待人接物,如無誠意,心中只存了不法的企圖,僅表面上以笑面相迎,如是者謂之「腹裡藏刀」,實無誠懇存於心中,如與此種人交往做事,必受其害,受虧者將是你也。


  孔夫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此言凡以笑面而用奸巧的語言對待人者,其心中實無誠懇可言,僅用唇舌說的怎樣好,怎樣誠實,如此善用花言巧語者,鮮矣仁,就是鮮有誠懇也。所以處世接物,必須謹慎,以免受人之愚,而蒙受損害,則悔之晚矣,豈可不慎乎哉!


茫海歸舟-第四十二章 述「誠懇待人」

2016年10月17日 星期一

意念紛飛將如何?

蓮生/文

  盧師尊每一回十方弘法,均有同門善信提問:「意念紛飛將如何?」


  在密教:


  「用呸一喝」止念。喊一聲「呸」!


  「用觀想」止念。


  「以念止念」。


  「禪定九次第」止念。


  在禪法:


  「追念法」,隨它念頭來,隨它念頭去,念念皆空,念自止也。


  當然要「止念」的方法甚多,徹古至今,多少祖師的傳示,可以參考使用。


  我舉一例:

  天台,國清寺,「師靜上座」,曾遇「玄沙禪師」示眾說:


  「你諸人但能一生如喪考妣的精進,我保你能明心見性。」


  師靜上座近前,問:


  「教中道,不得以所知心,去測度如來的無上知見,這又如何說?」


  玄沙禪師答:


  「你去測度如來的無上知見,來得及嗎?」


  師靜上座因為這句話,從此「明心見性」,得了玄旨。


  (此玄沙禪師的這一句,來得及嗎?可是天上一雷,震天價響的。凡夫俗子參不透,明眼人一看皆知。我問一問聖弟子,來得及嗎?你能不能參透,偷偷告訴盧師尊)


  從此,師靜上座,住天台山,三十餘年,從來沒有下山。


  師靜上座「戒、定、慧」三學,一切龍藏,均了了於心,師靜上座,能禪寂,能靜默,四方都非常敬重。


  有人問師靜上座:


  「弟子每當夜間靜坐,心念紛飛不止,無能力去攝服,也無方法,請師父指教。」


  師靜上座答:


  「如果夜間靜坐,心念紛飛。要將紛飛的心,去追究紛飛之處。追究到最後,會發現實無來處,這個時候,紛飛的念頭就不存在了。反究究心,則能究出心之安在。又能照之智本空,所緣之境也寂寂了。」


  師靜上座說:


  「寂而非寂之人也,照而非照者,蓋無所照之處也。境智俱寂,心慮安然。外不尋枝,內不住定。二途俱泯,一性怡然,此乃還源之要道也。」


  師靜上座和諸幻義不同,他說:


  「如果道法皆如幻有,造諸過惡應無報應及過錯。但,為何所作業障不能忘,這是不能靠佛菩薩的慈悲的。」


  「小師靜上座」寫了一詩偈:


  幻人與幻幻輪迴。


  幻業能招幻所治。


  不了幻生諸幻苦。


  覺之如幻幻無為。


  師靜上座用的方法是「追念法」。


  用「寂」字。(止也)


  用「照」字。(觀也)


  師靜上座提出一個問題,如果一切全是幻有,那惡業也是幻有,這樣何有因果?


  「小師靜上座」寫的詩,固然已解釋出來了。


  我在這裡問聖弟子:


  「你有何新的意見?」


盧勝彥文集211冊《一支箭射向蒼天》意念紛飛將如何?

2016年10月16日 星期日

以和為貴

  有一年的選舉,大多數人都支持華盛頓推舉的候選人,但有一個叫威廉‧賓的人則堅持反對。因此,他和華盛頓發生激烈的爭吵。

  雙方吵得不可開交時,華盛頓失言說了一句冒犯對方的話,這無異是火上加油,使得暴躁的賓怒不可遏,一拳把華盛頓打倒在地上。


  華盛頓的朋友圍了上來,高聲叫喊著要揍賓,而部下聽說自己的長官受到侮辱,馬上帶槍闖了進來,氣氛十分緊張。


  在這種情況之下,只要華盛頓一聲令下,賓就會被眾人打成肉泥,然而華盛頓是個頭腦冷靜的人,他只說了一句:「這不關你們的事!」於是,事態才沒有繼續擴大。


  第二天,賓收到華盛頓派人送來的一張便條,要他立即到當地的一家小酒店去,賓馬上意識到,這一定是華盛頓約他決鬥的鴻門宴,於是他毫不畏懼地拿了一把手槍,獨自一人隻身前往。


  一路上,賓都想著如何對付身為上校的華盛頓,一臉視死如歸的神情。可是當他到達約定的小酒店時,卻大出意料之外,他看見了華盛頓一張真誠的笑臉和一桌豐盛的酒菜。


  「賓先生,」華盛頓熱誠地說:「犯錯是人之常情,糾正錯誤是件光榮的事。我相信昨天是我不對,你在某個程度上也得到了滿足,如果你認為到此可以和解的話,那麼請你握住我的手,讓我們交個朋友吧!」


  賓被華盛頓的寬容感動了,急忙把手伸給華盛頓:「華盛頓先生,也請你原諒我昨天的魯莽與無理。」


  從此以後,賓成為華盛頓最堅強的支持者。


 ※ ※ ※


  為仁者應有祥和,若人生處世未能得其祥和,難立足社會。故欲得人和應有四知:知禮、知讓、知謙、知恭。


  知其禮讓而得謙恭,謙恭者,務必先耐忍和氣修心。俗云:「忍一時之氣,可免百日之憂。」能處無爭必處其忍,自然禍不侵擾,乃可為福。無忍者惹來身禍,歸其因,多為未肯饒人,致生是非恩怨,明爭暗鬥不休,而惹遭殃橫禍。


  忍讓存敬愛心,使人貴氣祥臨。誠守禮貌,知廉鮮恥,胸懷度量,臨財不貪,處事公正,治心爽直,躬身揖恭,言行有益諸人,舉動自省無害於世,而不得罪於人,乃得其人和擁護,可謂人和之貴也。


善道薪傳-淺談貴在人和

2016年10月15日 星期六

大道之玄奧

  有一天,泰清去向無窮請教:「你知道『道』是什麼嗎?」

  無窮說:「不知道。」


  泰清又去向無為請教:「你知道『道』是什麼嗎?」


  無為說:「知道。」


  泰清十分高興,又繼續問道:「能具體說明一下你所知道的『道』嗎?」


  無為說:「可以。我所知道的『道』,貴可以為帝王將相,賤可以為仆役奴隶;可以聚合為生死,也可以分散為死。」


  後來泰清對無始說:「無窮說他對『道』一無知,無為卻把道說得活靈活現,究竟誰道行更高?」


  無始說:「說自己不知道『道』的是深遠之士,稱自己知道『道』的是浮淺之徒,前者屬於內行,後者則冒充內行。」


  聽無始這麼一說,泰清不由感嘆道:「怎麼不知便是知,知反而為不知?」


  無始說:「道不可聽,聽得到的就不是道;道不可見,見得到的就不是道;道不可言說,能用語言說出來就不是道。一聽見有人問『道』便馬上出口回答的人,其實根本不知道『道』,而問道的人也不可能聽見『道』。道不可問,也不可答。」


  泰清越聽越糊塗,只好搖頭而去了。《莊子。知北游》


 ※ ※ ※


  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


  夫,大道者,本是鴻濛未判,天地未開之前,有幽遠之元氣,聚集而為「玄元一氣」,謂之「大道」。是故,大道乃無形、無情,無名者也。然則大道無形,為何能生育天地呢?大道無情,為何能運行日月呢?大道無名,為何能長養萬物呢?茲逐條說明如下:


  大道無形,生育天地


  自無極生出太極,由太極再生出兩儀,兩儀未分之前,其氣尚是混混沌沌,其氣即是玄元之氣,聚成而為一氣也。此玄元一氣,始啟開自然之氣,而分成陰陽之象,始定位乾坤也,故乾為天,坤為地也。


  大道既是玄元一氣,當然無形質之可見,而生育天地者,乃生為生化,育為含養。混沌初開,乃奠定乾坤,氣之輕清,上浮者為天,即陽氣、謂之乾也。氣之重濁,下凝者為地,即陰氣、謂之坤也。是故,天之系統乃開於子時,其輕清之氣,有一萬八百年,其氣上浮而為天。地之系統乃開於丑時,其重濁之氣,有一萬八百年,其氣下凝而為地。此乃大道生育天地者,亦即大道之仁,之義也。


  然則,大道無形,生育天地,何謂仁義耶?蓋大道有仁心,大公無私而肇啟天地,天能覆物,地能載物,萬物眾群生,盡受覆載之恩,此乃仁也。生出陰陽之氣,而定位乾坤,萬物秉氣而化生,世界從此而造成,此乃義也。


  大道無情,運行日月


  大道本屬先天,無聲無臭,情者本屬後天,有作有為。無情是無為之道也。以大道之無為與作為而旋轉週流日月,以普照天下,運行日月,而不越軌,為天地之定理,是故日月與五星,謂之七政,乃天之精華也。此乃大道無情,運行日月,亦即大道之禮與智也。


  然則,大道無情,運行日月,何謂之禮智耶?蓋大道運行日月,一年三百六十週天,均守軌道而運行,絕不越軌是為禮也。日為金烏,月為玉兔,四季春夏秋冬之來往,均無虛照,是為智也。


  大道無名,長養萬物


  先天大道,何謂無名,因大道乃無形無象,無始無終,有何名字乎?故,強名曰道。長養萬物者,長為長生,養為養育也。萬物是胎卵濕化,昆蟲草木之類,皆得先天之氣而生,此乃大道無名,長養萬物,亦即大道之忠孝廉節也。


  然則大道無名,長養萬物,何謂之忠孝廉節耶?蓋大道無名,無始無終,不變不易,是謂忠也。長養萬物,是為孝也。萬物之胎生、卵生、濕生、化生,昆蟲草木之類,凜天地之氣而生,絕無苟且之處,是為廉也。胎卵濕化四生,各循其生,絕無胎生之類,變成卵生者,亦無變為濕生化生者,是為節也。例如:種瓜得瓜,種果得果,絕無種瓜而得果者也。


  所以大道本是康莊,其本質所表現者,有仁義禮智忠孝廉節之八大美德。世人若肯回頭向道,必須修此八大美德,則內聖外王,必有成果,成仙成佛不遠也。


大道康莊-論「大道之玄奧」

2016年10月14日 星期五

天才泯滅

  方仲永,金溪縣人,世代務農。在他五歲的時候,還不認得筆墨紙硯,一天,忽然哭鬧著要這些東西。

  父親很奇怪,就向鄰居借來給他。他馬上就寫了四句詩,並且寫上自己的名字。


  那首詩的大義是孝養父母、團結宗族,後被一位讀書人拿去當了範文。


  從此以後,只要別人指定一個物品,他就能揮筆寫成詩,意境很高。人們都很器重他,並漸漸對他父親也以禮相待,有時候還施捨錢財給他。


  方仲永的父親覺得有利可圖,就天天帶著仲永串門,不給他機會學習。


  我回到家鄉的時候,方仲永大概十二三歲,所作的詩已經有失水準了。又過了七年,我再回到家鄉,問起他,人們說:「他已經天才泯滅,和普通人沒什麼兩樣了。」 (《王文公文集》)  


 ※ ※ ※


  凡,世人對於求學問或做事情,切不可「一日曝之,十日寒之」,就是說,不論求學問或做事情,一定要有恒心,始能成功。否則既無恒心去求學或做事,就無成功之日也。


  「一日曝之,十日寒之」乃孟夫子所說的話,簡說:「一曝十寒」。孟夫子對齊王說:「天下雖有生命力很強的生物,可說你把它在陽光下曬了一天,卻放在陰寒的地方凍了它十天,它哪裡還活得成呢?」這是戰國時孟夫子對齊王的昏庸,作事沒有主張,輕信奸臣的讒言,提出警告的話語。


  一曝十寒,就是無恒心的反照,我們要學好一件東西,做好一件事情,必須要專心一志,去學去做,始能成功。若是今天做一些就把它放去了,隔了十天再去做,那麼事情怎能做得好?求學與做事,都是要有恒心繼續下功夫,始能成就也。所以吾勸世人,不論求學,做事,都要有恒心,不可間斷,繼續做下去。切不可一日曝之,十日寒之,希望大家共勉之。


茫海歸舟-第八章 述:求學做事,不可一曝十寒

2016年10月13日 星期四

人能守一萬事畢

蓮生/文

  一般想修行的人,面對多種多樣的佛法,難以取捨,茫茫然的輾轉漂泊,內心徬徨不定。


  心靈修行的漫漫之旅,沒有方向。


  這時候,一定要:


  「明師指點。」


  明師是第一個口訣。



  昔日。

  岡波巴找到米勒日巴學習佛法。


  米勒日巴教授佛法給岡波巴,學習完畢之後,


  米勒日巴與岡波巴下山。


  經過一橋。


  兩人在橋上坐下休息。


  岡波巴問:


  「上師還有最大的口訣嗎?」


  米勒日巴脫掉上衣,露出了結結疤疤的傷痕,


  然後告訴岡波巴:


  「這就是無上的口訣!」


  岡波巴大吃一驚。


  「這是。……」


  米勒日巴說:


  「精勤是最大的口訣了!」


  精勤就是:


  「專注力」。



  我告訴大家,我盧勝彥寫書二四九冊,這二四九冊是如何來的?

  答案是:


  「每日一篇文章,無休息日。」


  我能「明心」也能「見性」,是如何得來的?


  答案是:


  「每日一修,無休息日。」(或多修)


  我的專注力、毅力相當驚人。


  我這位上師,不是「唬爛」來的。


  我是:


  「人能守一,萬事畢!」


  我的專注力如行雲流水,很自然的流淌,不去想過去,也不想未來,沒有起點和終點,明白自己的步驟。


  每日努力的修行。


  我發覺:


  每修一天,意識就會改變一點點。


  這如同:


  鑽木取火。


  磨鐵成針。


  掏沙取金。


  煉鐵成鋼。


  剛開始,你的心靈不斷和自己展開了鬥爭,然後,你克服自己,每日不停的修習,付出的努力,不會白費的。


  這不是百日之功。

  也不是千日之功。


  更不是萬日之功。


  而是,畢生之學,用一生甚至多生的努力,最終是:


  道通造化。


  學超天人。


  博大淵深。


  微妙玄幽。


  修行的功夫,不是一蹴而成的,我(蓮生活佛盧勝彥),可以說:


  「專注力第一!」


  「叫我第一名!」


盧勝彥文集249冊《來自佛國的語言》人能守一萬事畢

居其位而無其德

  「居其位而無其德,為身之羞;居其位而黜其禮,為位之羞。」

  處在那樣的職位,卻沒有相當的德行,這是自身的恥辱;處在那樣的職位,卻沒有相稱的待遇,這是職位的恥辱。自己,是一個人所私有的;職位,是萬世公有的。


  鄧綰是宋朝的進士,當初在禮部考試時,他就獲得了第一名的殊榮,可以說是相當有才華的讀書人。考中進士的鄧綰被派到寧州當地方官,但是他卻不以此為滿足,希望能到京城擔任高官。


  當時,宋神宗有心推行新政,就放手讓王安石主導改革。由於反對的舊勢力很大,於是王安石大量任用新人。鄧綰看準時機,上了奏摺給宋神宗。秦摺裡極力稱讚宋神宗所任用的王安石是賢人,推行的新法則令百姓高興不已。鄧綰這奏摺一上,王安石果然立刻保薦鄧綰進京。


  鄧綰進京不久,就升了官。鄧綰並不因此滿足,他向宰相抱怨說,大老遠宣他進京,卻還是讓他回去當地方官,應該讓他留在京師當官才對。在世人眼裡,鄧綰公然要官職的行為,簡直是不知廉恥。不過,他卻仍達到他的目的。對於旁人的唾罵,他講了一句名言:「笑罵從汝,好官須我為之。」


  若說鄧綰從此用心做事,倒也無可厚非,但是他一心只在當他的「好官」,所以一會兒巴結甲,一會兒奉承乙,總之誰掌權,他就拍誰的馬屁。後來王安石認清他的為人,就把他降調回地方任官。


  在宋朝的歷史上,像鄧綰這類「好官須我為之」的丑角比比皆是,呂祖謙說:「居其位而無其德,為身之羞。」但鄧綰這類「好官」,又哪裡知道什麼叫做羞恥?


  莊子說過一則寓言:有一次,堯到了華這個地方。當地人祝他長壽、有錢、多子孫。堯連稱不敢。當地人不以為然地說:「子孫多了,就多些人服務社會;錢多了,就分給需要的人;壽命長才有更長的時間修養自己品德。又有什麼不好的呢?」


  莊子認為:「富而使人分之,則何事之有?」職位越高,待遇就越好,這本是常理。不過,好的待遇不是用來給自己享用的,而是用來照顧他人。宋朝的官俸優渥,許多人因而養成奢侈的習慣。雖然如此,還是有范仲淹、司馬光這些節儉的清官。范仲淹用優渥的官俸,購置「義田」,照顧族人及窮人。試想,如果他「居其位而黜其禮」,拒絕優渥的待遇,又怎麼能照顧許多人呢?

2016年10月11日 星期二

尊敬聖像

  宋朝的翟林,曾經送正叔先生向西邊遷移,在途中借宿僧舍。

  翟林坐的位置,偶而背對了聖像,正叔先生就說:「把椅子轉過來,不要背對著聖像。」


  翟林說:「那只不過是一尊佛像而已,難道我們也應該要如此的尊敬嗎?」


  正叔先生說:「只要是具有人的形態相貌,都不應當輕慢。」


  龜山聽到了正叔先生的這句話,大加的讚賞,歡喜的說道:「看到像人的形象,尚且都不敢輕忽,那麼他對於人,也就可以知道了啊!」


 ※ ※ ※


  夫,禮者,人行為之規範,曰「禮」,故有規規矩矩之狀態,又堂堂正正之行為,謂之禮也。


  是以仁義道德,非禮不能;教訓正俗,非禮不備;紛爭辨訟,非禮不訣;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宦學事師,非禮不親;班朝治軍,臨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禱詞祭祀,供給鬼神,非禮不誠不莊。故君子恭敬,尊節退讓,宜明禮矣。所謂人而無禮,胡不遄死也,信以守禮,禮以庇身,信失禮亡,欲免得乎。博學而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


  蓋人以天地之間,質列三才,得三品全,必須知書識禮,方為教化之道。禮者為人之品行,亦是人之美德也。遡自先賢周公,制禮教化萬民,民從禮節,熙熙皥皥,咸歌盛傳世之風,皆理智之用,人而不知禮者,與禽獸無異也。孟子曰:無辭讓之心,非人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凡人與人必以禮為先,互相尊敬如賓,則禮讓之表前也。


警世箴言-述禮

2016年10月10日 星期一

和靖先生

  北宋有一位名人林逋,字君復。他不求名利,長年隱居在西湖的孤山上,終身不仕也未娶妻子,平日種梅養鶴,後人稱他為「梅妻鶴子」。


  林逋善寫詩,詩大多反映隱居生活,寫梅尤其入神,人品高潔,文采清麗。


  林逋曾說:「我的志向不在成家,也不在立業。功名富貴對我而言就像浮雲一樣沒什麼意義,我只覺得青山綠水和我的個性最為契合。」


  雖然林逋不求名利,宋真宗卻聽到他的名聲,於是他賜給林逋許多食物和布匹,定期派人問候他的生活。他活到宋仁宗天聖六年,也就是西元一零二八年,死後宋仁宗賜給他「和靖」的諡號,從此後人稱他為「和靖先生」。


  呂祖謙說:「形不知有影,而影未嘗離形;聲不知有響,而響未嘗離聲;聖人不知有名,而名未嘗離聖人。」林逋的性情淡泊,和追逐名利的世人恰成對比。


 ※ ※ ※


  現今俗人,所追求之目標,不外乎財富、名利、權勢、舒適等,然果真得之,可謂快樂嗎?


  俗云:「百歲光陰石火煉,一生身世永沈浮。」故聖人者,適情而足,量腹而食,蔽形而衣。蓋人慾難足,情根難斷,尤其對金錢與名利之追求尤甚。故面對生活中之誘惑,如無法在心性上作修煉之工夫,是難以避開物慾洪流之禍害,往往晚節不保,身敗名裂。


  故老子曰:「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也。」一個人貪念不生,太上忘情,則當能自保心境清靈,盈泰體安也。

新潟之夜的飆車

蓮生/文

  那天傍晚,我們來到了盛產稻米的「新潟」。


  我們是要從「新潟港」乘船到「佐渡島」,因此,在這個都市裡過一夜。


  那夜,大家走出飯店,去遊夜街。


  有「沈銳初」「何詩美」夫婦請大家吃宵夜。


  那夜,在夜街玩得很晚。


  走路去,走路回來。


  當我們夜深人靜車少,走路回飯店的時候。......


  突然,遙遠的地方,似乎有打雷的聲音,「轟隆、轟隆、轟隆」的。不一會兒,聲音接近,原來是數部摩托車在飛馳。


  車聲隆隆。


  速度如閃電。


  聲大震動耳膜,彷彿漫天蓋地而來,令我們相當驚愕不已。


  不一會兒,車去聲無,一切歸於平靜。


  然而,車子轉頭,又回來了。


  車速車聲又來。......


  如此,來來回回多次......。


  在新潟之夜,是難忘的回憶!因為車的速度,令人眼花,車的聲音,震動心脈,震耳欲聾。


  「飆車」!大家齊叫!


  嚴毅博說:


  在日本的早期,日本人的生活很平靜,治安非常的好,人人有禮貌,生活有規律,一切均很整潔,這是這個民族的特性。


  其實在日本旅行,到目前為止,還是屬於最安全的,小偷強盜比較少,每一個地的廁所都很乾淨,旅客很少丟掉東西,就算忘記東西,也會找回來。


  然而,現代的年輕人,西風東漸,老一輩的日本人的傳統,漸漸被遺忘了,接下來,是年輕人的時代風尚,所以,日本也在變化之中。


  尤其日本的年輕人,有漸漸好逸惡勞的趨勢,鄉下的地方待不住,走向都市,粗工及農工都不做了,喜歡輕鬆的工作。日本只好引進外籍勞工。


  外籍勞工一多了起來,治安就受了影響,經常有惹事生非的現象。日本治安受外籍勞工皂影響,也難免有些變壞。


  日本政府想停止外籍勞工,但,企業家不同意,因為只有外籍勞工,日本工廠才能繼續生存,請本地勞工,請不到,又工資太高。


  但,如果讓外籍勞工大量進入日本,日本的治安等等也會被帶壞,走向負面的發展。


  這是現代工業國的頭痛時間。


  我問:


  「早期的日本人,清晨起床,先掃地灑水,先掃家裡,再掃庭院,最後掃自己的店面及馬路,這種習慣還有嗎?」


  嚴毅博答:


  「在鄉下地方,你是很難看到地上有紙屑的,總之,馬路非常的乾淨,鄉村的日本人,仍然保有傳統的美德,灑掃庭院及馬路,是非常難得的。日本人喜歡抽煙,煙蒂有時候也亂丟,但,馬路上的煙蒂,在第二天的清晨,絕對是乾乾淨淨。」


  我聽了大為敬佩!


  車馳如閃電。


  車聲如打雷。


  令人心浮氣燥。


  幸好我們很快的走回飯店,回到自己的房間之後,把門窗關緊,再也聽不到外面「轟隆、轟隆」引擎聲音,心中稍安。


  那是一很甜蜜的新潟之夜,夢鄉沒有飆車!


盧勝彥文集130冊《北國的五月》新潟之夜的飆車

2016年10月8日 星期六

自寫履曆

  杭州清泰門外有個叫徐彭宣的讀書人,一天晚間喝醉了回家。路過鄉裏土地廟的時候,見廟中燈火輝煌,人語喧哄,非常奇怪,就偷偷地進去觀看。

  見有位官員坐在堂上,兩旁有些小吏,有個小吏正拿著名冊叫人,台階下站著很多人,一一答應著。


  徐彭宣看這些人大多認識,就更想弄個明白。一會兒有人舉著一牌自堂而下,牌上大書「自寫履曆」四字。


  衆人見了,都皺眉歎氣說:「難,太難了!」徐想寫履曆這事最容易,有什麽難的呢?


  這時遠遠地看到堂西的角落有一人,是自己的哥哥,執筆而手哆哆嗦嗦,幾次寫不下去,徐就想:「我哥哥難道連自己的履曆也忘了嗎?」想過去問,而巡邏的人過來了,沒敢過去。


  徐彭宣順著牆走到一處,叫「受卷所」。中間一人靠著案子坐著,竟然是死去的一位朋友曹某。


  曹見徐,驚曰:「你怎麽來了?快藏起來!」徐走進去,問那些人在幹什麽。


  曹說:「所謂自寫履曆者,就是讓他們把自己平生所做的事,分善惡,一一自己寫下來。若沒有掩飾真實書寫,且能忏悔認錯,還可以姑息寬容,令他回去改正。如果有點點的不實不盡,則立刻轉送冥司治罪,不能生還了。」


  一會兒衆人紛紛來繳卷,大概看看都是多惡而少善。徐想自己的哥哥平素號稱老實人,該不會有什麽惡行的。等看了他的卷子,竟然寫著曾經強奸一處女,又曾侵占他人千金之財,都是自己以前根本不知道的。


  一會兒門開了,很多人出去了,曹急忙帶著徐出來,說:「這會兒不走,就再也出不去了。」徐彭宣趕快跑出來,腳下一拌摔了一跤,原來是睡在了土地廟裏,東方已經漸漸亮了。


  回家後去見他哥哥,家人說昨晚寒熱大作,昏迷不省人事,黎明時出了些汗才好轉。問他有沒有做夢,愣愣地茫然不知。


  徐彭宣悄悄問他是否侮辱過某某女孩子,是否侵占了某某的錢財,他哥哥大驚,說:「這些事過去十多年了,根本沒人知道的,你怎麽都知道的?」


  徐就把昨晚在廟裏所見到的,詳細告訴了哥哥。兩人感歎真是天不可欺呀,於是一起來到廟中,立誓忏悔。現在他哥哥已經五十余歲了,尚在,或許是他真誠忏悔改過,上天饒過了他的罪行了吧!


 ※ ※ ※


  業是因心念起而造成的,故可由心來懺悔,而淨除心造的各種業。所謂「罪性本空唯心造,心若亡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即此意也。


  佛教曰懺悔,耶教曰悔改,孔子曰過則勿憚改,此乃立身進德不二法門。然而真正的懺悔必須落實在生活上,藉由檢視自己的身、口、意,觀照自己的心念變化,讓身心得以清淨。


  懺悔有一個先決的要件,就是要「發露」懺悔,所謂「發露」,就是把自己所犯的過錯一一表白出來,如果有所隱藏,懺悔就無法得到完全的清淨。故拜懺的第一步,就是將自己此生中所犯的過失詳細列一份「懺悔文」,毫不隱瞞的列出自己的缺點、慾念、惡習和曾犯的過錯,並在仙佛聖像前發心徹底改進與懺悔,程序如下:


  一、供養佛菩薩。


  二、禮遍十方諸佛。


  三、發露懺悔、自白(詳細列出)今世罪業。


  四、發露懺悔無始劫以來之罪業。


  例:「弟子○○○,今在佛前真誠懺悔,懺悔無始以來因貪、瞋、癡,所造身、語、意諸惡業,弟子願從今爾後眾善奉行,以補前過,祈求○○仙佛慈悲加持,令我業障消除。」


  五、立下誓願,絕不再犯。


  六、誦經、持咒,慈悲迴向,並於爾後日常生活中奉行眾善事。


  除了上列簡易懺悔法外,在家修行者亦可依佛經記載之在家眾五種懺悔法行之:


  一、不謗三寶,乃至修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


  二、孝養父母、恭敬師長。


  三、端正身心,以慈悲、道德待人。


  四、六齋日不殺生。(農曆每月初八、十四、十五、廿三、月底二天)


  五、相信因果。


  所謂:「一旦無常到,方知夢裡人,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世人若能如實真心懺悔,並徹底去惡從善日日踐履,則必有圓證菩提之日也。


  在家修行法要-第十章第三節 懺悔惡宿業(二)

2016年10月7日 星期五

直下承擔

  潭洲慧朗禪師初參馬祖時,馬祖禪師看到就問道:

  「你來求什麼?」


  慧朗:「求佛知見。」


  馬祖:「佛已超越知見,有知見就是魔。」


  慧朗聽了,恭敬禮拜。


  馬祖禪師問道:「你從什麼地方來?」


  慧朗回答道:「南嶽!」


  馬祖不客氣地指示道:「你從南嶽來,辜負石頭希遷禪師的慈悲,你應該趕快回去,其它地方並不適合你去!」


  慧朗於是再回到石頭禪師那兒,請示道:「如何是佛?」


  石頭答道:「你沒有佛性。」


  慧朗滿懷疑惑:「蠢動含靈都有佛性,為什麼我沒有佛性?」


  「因為你不是蠢動含靈。」


  「難道慧朗不如蠢動含靈?」


  「因為你不肯承擔!」


  慧朗終於言下大悟。


 ※ ※ ※


  修習正道、闡聞正法、弘傳正教,若能時刻珍握自心,如同爾等赤誠,縱為烏雲密佈,亦將可換得天清日遍照。唯,最憂人心喪志,優柔於物慾紅塵與修道艱程之中而無法自拔。


  俗常云:「信心乃為成功之門」、「信心乃為成就之基」,惟吾神自認「信心乃為悟道之礎」也!身為宗教修者,對遭逢困頓苦楚必然分外明清,更甚於未踏入善門妙地之凡人哉!困頓之途,猶如前述之烏雲,雖常罩人身,唯豈能常憂此困頓之生成乎?當燦燃堅定之意志、燃生堅定之信心,來面對踵至之考驗,自然可以發覺問題、導出脈絡,自然可以研生解危救困之法、自然可以撥雲見日,大放光明哉!光明之生成,即在自信之燃生;光明之燦耀,即在自我之堅志,方能不畏道考、神試、佛磨,而悟得片片鸞音、字字珠璣。


  故,釋教以信仰、信心為登極樂蓮邦之不二門。唯,吾道儒神亦以赤子之信心為成神、成聖、成仙之鎖鑰。若人對所信仰之宗教無法綻生信心,那縱為千經萬典,也難開啟人之心靈竅門;緃為千言萬言,亦難啟敲愚昧不開之迷忱也!因之,身為修者,業知有道,必先培養推不倒之信心,當築起穩如泰山之堅信,惟有至誠不動之信念,必能退除種種磨考、必能應接芬芳道味到來,亦惟有自我堅之信念,可以感動週遭之緣人同聞、同習、同學、同修此寶貴妙道哉!


  觀今世人多喪志、多失信,今天信此道,明朝卻仰他途,終日莫衷一是,豈不哀哉!今有此道,亦期有堅信方得悟道,若無法築基於信心,那遑論修道也!今以信心為論,盼賢修掌此入道之鎖鑰,開啟自心,亦導茫茫人海之緣人。


悟道箴言-述:「信心乃悟道之門」

2016年10月6日 星期四

標奇立異

  魏晉時的名士喜歡做一些驚世駭俗的行為來博取名聲,如晉朝的郝隆在農曆七月的大熱天裡脫了衣服仰躺在院子裡曬太陽。

  旁人見他行為怪異,忍不住問他,郝隆回答說:「我在曬肚子裡的書。」


  這件事記載在《世說新語》裡(郝隆的本意應該是諷刺世人買書而不讀書)。書中並未提到旁人的反應,不過,常理判斷,能理解他話中有話的人恐怕不多。


  明朝也有不少喜歡搞怪的讀書人。有一個名叫翟耆的人,平常喜歡穿著唐朝的服飾,他的朋友許彥周很不以為然。


  有一次翟耆拜訪許彥周,看見許彥周光著上身,只穿著丁字褲,踩著高跟鞋出來迎接。翟耆驚訝地看著他,半天說不出話來。


  許彥周說:「我穿的是晉朝的服裝,有什麼好奇怪的。」


  由於晉朝的名士喜歡穿著奇裝異服,所以許彥周故意說自已穿的是晉朝的服裝,用來羞辱喜歡穿唐朝服裝的翟耆。


  翟耆本想表現自己的與眾不同,沒想到卻因此受到侮辱,這恐怕是他始料未及的!


  呂祖謙說:「無故而為駭世之行,求名之尤者也。」特立獨行可以讓人出名,不過,波斯詩人薩迪說:「只有善行才會帶來名譽。」嘉言善行帶來的名聲才是美好而能流傳後世的。


 ※ ※ ※


  所謂「威儀」,即乃內在德性彰顯,散發於外在而攝受人心之一種威嚴德性磁場。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一個仁人君子在進德修業上,必須威儀不缺,君子之重,即所謂「莊重」。一個人言行舉止,若不夠莊重,必受人所輕視,然而言而無信,做事必定不切實際,君子欲言必行在先,故稱為「實學」。


  因學是欲致用,反之,若學僅止於言論上,便不夠實在,縱有所學,亦是浮華虛過而已。而欲使人看重自己,自己必須先莊重自己與尊重別人,所謂敬人者,人恆敬之,道理相同。在此之莊重,實乃言行一致,德性方足以彰顯。


  仁人君子縱然無華麗之服飾,高貴品牌之裝扮,因其德性,言出必行,平時則不多言,言必於益處、善處,所言必有造作,故君子之重也。反之,若是一個人言行常無法一致,縱使身上穿著多麼華貴亮麗之裝飾,亦不足以使人尊重,因德性不彰也。


  而一個虔誠淳厚之人,忠於事,信於事,在身旁所交往的朋友,並不會見到德性不如自己的。因主張忠信,故對於不守忠信承諾的人,便不肯多相往來,每往來者,必是忠信之友,常令自己受益。若能明辨「益者三友、損者三友」之道,必然居德日彰。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君子有過,則勇於認錯,力求不貳過,並非有過而不肯認錯,反爭是非。則如此之人必受大眾所輕視,而知過能改,善莫大焉,勇於認錯改過,則近乎德,亦受眾人所敬仰。


  不重亦稱內心不夠踏實,太過虛浮,對於一件原本認為對的事,經過一段時間便推翻掉,更改為當下所想的、所接觸的才是對。如此輕易不信任,也就是輕易不信任這樣的人,永遠在心的變化痛苦煩惱當中,因為常常在變,而沒有一件事是持續不斷的在進行。反之,一個不輕易信任的人,對於事物一旦充分明瞭其因由,對於所相信過的事,很少有更改的,此即是忠信之所以達威儀也。


修身養性-第十一章 威儀

2016年10月5日 星期三

講經說法的技巧

蓮生/文

  男生厠所小便斗前貼上一個字條:


  「點滴不外漏,乾淨又清爽!」


  但,仍然濕答答的一片。


  又:


  貼上另一個字條:


  「向前一步,文明大進步!」


  但,結果地上仍有許尿漬,濕漉漉的一大片。


  最後只好,貼上一紙條:


  「尿不到池裡說明你短;尿在池外證明你軟而無力!」


  結果:


  「地上乾淨了。」


  哈哈哈!


  有人問我「講經說法的技巧」。


  我答:


  「方便。」


  人問:


  「什麼方便?」


  我答:


  「就是前面的故事,小便斗的故事。」


  人問:


  「講經說法不是要嚴肅嗎?」


  我答:


  「嚴肅是要,輕鬆也要。太嚴肅,人人睡覺,所以也要輕鬆。」


  人問:


  「你何以在講經中,也講笑話?」


  我答:


  「幽默是技巧,人人不枯坐,人人不睡覺。」


  人問:


  「如何恰到好處?」]


  我答:


  「自然!」


  人問:


  「講經說法如何自然法?」


  我答:


  「猶如人穿衣,寬適即可,勿緊勿太鬆,這就是自然。」


  人問:


  「如何配合?」


  我答:


  「應機很重要。這個講經人,要有才華,要有急智,還有譬喻。」


  人問:


  「講經說法,最忌什麼?」


  我答:


  「照本宣科,會被視為腐懦,聽久生厭。」


  人問:


  「如何達到效果?」


  我答:


  「不要遣詞用字,不要句構章法,不要壯詞雄辯,要在幽默中點出重點,這是技巧,也是自然,無造作也。」


  詩:


  修法不是學算術

  太枯燥
  人會吐

  清風飛來聖賢語

  幽默靈感如同
  有神功

  聞者坐在春風裡

  朝朝又暮暮

盧勝彥文集244冊《心的悸動》講經說法的技巧

2016年10月4日 星期二

習慣的可怕

  我們常常會忽略一些小問題,認為「這是一件小事,不會有太嚴重的後果」,卻沒想到積水成湖。人如果在小事上不能把持,最終也無法在大事上持守。就像巨樹被白蟻蠶食,倒下只是遲早的事。

  有個學生,每次見到同學抽煙就會躲得遠遠的,因為他知道抽煙有害身體健康,而且被學校發現會被記過處分。


  有一次,他與同學一起出遊,幾個同學又在抽煙,其中一個人邀他一起抽,他拒絕了。那位同學就說:「吸一口就好了嘛!吸一口又不會死人。」他經不住同學的一再慫恿,就吸了一口,結果嗆得一把眼淚一把鼻涕的。


  事後他想:香煙這麼難抽,怎麼還有那麼多人在抽煙呢?


  幾天之後,那位同學又叫他抽煙,他回答說:「煙很嗆,我不敢抽。」同學就說:「第二次抽,就不會那麼嗆了。


  他半信半疑地吸了一口,雖然還是很嗆,可是已經好多了。


  這樣經過一段時間之後,他也抽起煙來了—習慣成自然。


  柏拉圖曾告誡一個遊蕩的青年說:「一種習慣養成後,就再也無法改變過來。」


  那個青年回答:「逢場作戲有什麼關係呢?」


  柏拉圖立刻正色說道:「不然,一件事一經嘗試,就會逐漸成為習慣,那就不是小事啦!」


  沒錯,像說髒話、發脾氣、找藉口、吃零食、彎腰駝背、抽煙喝酒、賭博吸毒,等等,在開始時,都是不經意的,但是等到我們覺察自己有這種壞習慣時,大多早已根深蒂固。這就是習慣的可怕。


  我們自以為崇尚自由,但是當我們養成習慣,然後上癮,到那時反而無自由可言,因為我們已經成為惡習的奴隸。


  我聽過石油大王保羅•蓋帝的一個故事。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他住在法國,有一天夜裡兩點他醒了過來,煙癮犯得厲害。開燈後,他自然地伸手去抓他睡前放在桌上的那包煙,結果是空的,搜尋衣服口袋,也一無所獲。


  他歎了口氣,下床穿衣,走到泥濘的街上,外面正下著大雨,離此一裡外的夜間市場才有香煙賣。過了二十分鐘,才走到半路,泥漿已濺得他滿腳都是,他停下腳步,仿佛被閃電擊中一般。他抬頭望著傾盆大雨,朝著隆隆雷聲大叫道:「我這是在幹什麼?」


  這是蓋帝第一次意識到習慣的巨大力量。他下定決心,從此再也不吸煙。


  早在古希臘時期,哲學家畢達哥拉斯就說過:「不能控制自己的人,便無自由可言。」所以,早點克服你的惡習吧,不然惡習最終會將你征服。


  一口吃不成胖子,但胖子卻是一口一口吃出來的。英國劇作家王爾德說:「起初是我們養成習慣,之後是習慣養成我們。」好習慣不容易養成,一旦養成一輩子受用;壞習慣很容易養成,一旦養成一輩子受制。好習慣是最好的僕人,壞習慣是最壞的主人。你有權選擇其一。

莫向外邊覓

  隆興府黃龍牧庵法忠禪師,龍門清遠佛眼禪師之法嗣,俗姓姚,四明人。

  法忠禪師少時即出家,十九歲試經得度,一度專習天臺教法,已悟一心三觀之旨,但是尚未能泯絕能觀所觀之跡。


  於是,他便放棄義學,遍歷禪席,後投龍門清遠佛眼禪師座下參學。


  一日,法忠禪師看見流水推動著水磨在旋轉,於是發明心要,當即述偈云:


  轉大法輪,目前包裹。


  更問如何,水推石磨。


  法忠禪師後將此偈呈給佛眼禪師。


  佛眼禪師見後,便問:「其中事作麼生?」


  法忠禪師道:「澗下水長流。」


  佛眼禪師為了進一步勘驗他,便道:「我有末後一句,待分付汝。」


  法忠禪師一聽,便掩耳而出。


  佛眼禪師遂予印可。


  法忠禪師後至廬山,在同安的一棵大枯樹中,絕食清坐。


  北宋徽宗宣和年間,湘潭一帶大旱,當地老百姓想盡種種辦法禱雨,皆不應驗。


  一日,法忠禪師跳進一個龍潭裡,大呼道:「業畜!當雨一尺。」


  話剛說完,大雨隨至。


  法忠禪師後移居南嶽,經常跨虎出遊,當地儒釋信眾皆望塵而拜。


  法忠禪師住山后,曾有僧問:「如何是佛?」


  法忠禪師道:「莫向外邊覓。」


  那僧又問:「如何是心?」


  法忠禪師道:「莫向外邊尋。」


  那僧問:「如何是道?」


  法忠禪師道:「莫向外邊討。」


  那僧又問:「如何是禪?」


  法忠禪師道:「莫向外邊傳。」


  那僧再問:「畢竟如何?」


  法忠禪師道:「靜處薩婆訶。」


  六祖講,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萬法。無論是佛、是法、是禪,還是實相,均不離當人現前一念心性。因此切忌向外尋覓。法忠禪師對來僧的開示,其要旨莫非此乎?


※ ※ ※


  所謂「法由心生,心生萬法。」這是一句絕對正確的道修指標,即是說明了「法」本於人之心中,不待外求,往往世人就因為不明此理而胡亂向外企求,結果呢?不但沒有收獲,反而偏離了自性,實在值得深思。


  當然諸法存於三界之中,這也是沒錯,但是諸界之中之法理,亦得由心人之「靈心」去體悟,才能澈底的悟覺出來,這外界之妙理並不是由你去求,而是由「心」於悟,所以說道法在人之心中,就是這個道理。


  又每種宇宙的事態,也各有其本身心悟之道法,這也得由世人有「心」去認悟,才能藉以修己之「心」也,故而心生萬法之理在此也,故當內求己心,外悟三界,自能得知也。又如人之「心」也是變化多端,法之變亦難以捉摸,就如同人之心念,自己之誤,不知其錯而自以為是,這就是所謂心相(心生法之因也),無法及時的更正,因而造成終身之心執心誤,無法回頭,所以世人應知曉惟心是道,惟心是法,多內歛謹修,自可悟明萬道萬法矣。


皇母慈音第二輯 萬法心生


2016年10月2日 星期日

奢侈走向滅亡

岳武穆王 降

陳生:學生恭向恩師頂禮五叩首!


岳武穆王:賢生免禮!


陳生:商紂王時,紂王送給妲己一雙象牙做的筷子,旁邊有位賢臣叫箕子,他看到這種情況,心裡就想商朝要滅亡了。


恩師慈悲!為什麼箕子看到一雙象牙筷子,就可以瞭解到這個國家要滅亡呢?


岳武穆王:爾細細想一想,當妲己拿著一雙象牙做的筷子,可能她用的杯子就是犀牛角做的;至於,她飲食所用的會是什麼名貴的碗碟呢?


陳生:對喔!可能是金子、銀子做的,吃著山珍海味,穿著綾纙綢緞,住著華麗的皇宮,生活過著很奢侈,……。


岳武穆王:所以,當他奢侈的物質生活得不到滿足時,最需要的是什麼呢?


陳生:錢呀!錢是很實際的,因為所有物質都需要它,才能得到。


岳武穆王:錢就是老百姓的民脂民膏,他要剝奪、榨取老百姓的錢財,老百姓就會群起而攻之,要革命把他推翻,一個國家奢侈必亡;相同的道理,一個家庭過度的奢侈,也一定會窮困潦倒。因此,奢靡之風絕不可長,這一點諸生必須一定要謹慎。


陳生:謹遵恩師慈語!古代所有能建立功業的君王,都是因為他身旁有非常好的臣子,懂得對他直言不諱。在所有諫臣當中,最有名的是唐朝的魏徵,魏徵曾對唐太宗說:「我不要做忠臣,我要做良臣、賢臣。」唐太宗覺得很納悶,問道:「為什麼你不做忠臣呢?」魏徵說:「因為忠臣都會被殺頭,所以我做良臣就好了。」唐太宗一聽笑了。


唐太宗是個聰明人,他一邊笑、一邊想,忠臣都被誰殺的,當然是被暴君殺的。


岳武穆王:就因為魏徵這一個善巧的提醒,唐太宗一定不想做暴君。所以,魏徵的言詞非常有藝術,這麼一敘述,已經把他的命給保住了。


陳生:一個家庭的風氣偏差,家庭會敗;一個國家的國君帶錯風氣,國家就滅亡,正所謂:「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


岳武穆王:箕子看到一件小事情,就馬上聯想到商朝保不住了;所以,古代讀書人都可以「見微知著」,從一些日常細微之處,就可以聯想到往後會有很不好的影響。因而,國君榨取民脂民膏,人民一定群起而攻之,亦即所謂的:「一人貪戾,一國作亂」。諸子切記!貪字害人呀!


陳生:所以,以銅為鑑,可以正容顏、正衣冠;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


岳武穆王:願諸子學習仁、讓的風範也。


可。停筆。吾回!


陳生:學生恭送恩師聖駕五叩首!


萬事忠為首-第二十九章 仁讓

西城很無聊

蓮生/文

  有一個人對我說:


  「西雅圖很無聊!」


  我問:


  「哪裡才不無聊?」


  他答:


  「紐約。」


  我問:


  「為什麼?」


  他答:


  「美國紐約是最大的城市。人口眾多,世界上的東西,在紐約都可以買得到;在紐約繁華的大都市,要什麼,有什麼,很好玩,這才是人生。而西雅圖只是西北角,寧靜的小都市。」


  我「哦」的一聲,沒說什麼。


  我想到李白的詩:


  古來聖賢皆寂寞,


  唯有飲者留其名。


  又想到李祖嘉師姐講的:


  好山好水好無聊。


  又髒又亂又好玩。


  又說:


  相識滿天下。


  知音無幾人。


  我說,在這人世間,有很多人發覺自己很無聊、很寂寞,他她已經覺知了「無聊」、「空虛」、「寂寞」佔住了她他心靈很久了。


  怎麼辦?


  詩:


  小庭院的雨增加了涼意

  石頭上長竹風吹聲聲砌
  他的生活很從容
  放下窗簾
  小睡

  起來時又侳北亭中

  無知音
  只看藍天
  滴盡珍珠淚

  晚霞已散去

  月亮又如鉤
  清秋已鎖
  又是一夜

  呷呷!

  雨雨!


  我也有這種感覺,自己覺得無聊,而且非常無聊,每一個人都有無聊的感覺。


  然而:


  無聊也隱含了另一種意義,是要改變了,不要刻板的活著,自己要突破無聊的網,去創造另一個世界。


  很多人唱歌去!


  很多人跳舞去!


  很多人旅遊去!


  很多人玩麻將!


  很多人迷網咖!


  ……。


  而我們不同,我們學習佛法,在修法中得「真實大樂」;大樂出現,無聊就不見了!


盧勝彥文集230冊《又一番雨過》西城很無聊

2016年10月1日 星期六

貧富之別

  有一名富人,家財萬貫,卻一毛不拔,生性貪慳,因經商而致富。家中育二子,卻也是紈絝子弟,不學無術,耗盡了家財。

  此富人深怕死後無人祭祀,無人送終,早就于鄰近地區有名的棺材店,私下訂了一付上等豪華頂級的棺材,耗資一百兩,交待著做棺材的,要如何……如何做的……一付氣勢淩人、霸氣沖天的樣子。


  此時走進來一位身著破爛的窮農夫,四處打量著店內所有棺材,一副很仔細,又怕付不出錢來的樣子。


  因中國人死者為大的觀念,再窮、再省吃儉用的情況下,雖買不起店內頂級豪華價值一百兩棺木,也不能窮酸到買最簡陋木板夾層的十兩棺木,於是窮農夫訂了一副價值五十兩的棺木,很高興的付了錢,很滿意地走了出來,大笑三聲。


  所有人心中都狐疑著、猜忌著……。然而他卻笑而不答,這個疑問永遠只存在他心中,所有人都不瞭解。


  因為在他心中,冷冷地笑著。原有富可敵國、三餐大魚大肉的富有人家,和他身無分文、三餐不繼,但生活過得滿愜意著的農夫,三寸絲斷,雙腳一蹬,原來貧富差距只有五十兩而已。此時他心滿意足地踏出了棺木店。


  在這裡,不管你是位高權重、聲名顯赫的達官貴族,還是腰纏萬貫、一擲千金的富翁大款;或是默默無聞、一貧如洗的平民百姓,最後都要來到這裡,以同樣的姿勢,安安靜靜的躺在那裡。


  其實人生就這麼簡單,來時一絲不掛,去時一縷青煙,什麼榮華富貴,都一筆勾銷。


 ※ ※ ※


  夫,人為萬物之靈首,才學智識,善惡知分,修身立德之本也。德者本,財者末,財之為物,聚散靡常也。若非夙夜經營,曷能得之?若非出入勤儉,曷能蓄之?善作經營,發達之根本,善勤積儉,乃是成家之良模。


  故凡以本求利,公平交易,此之意義得之以道,問己之心,對天無愧,亦何歉於多財。嘗見省儉人家,辛苦粒積,惜財如珠,細戒浮華,日常粗衣淡飯,勤儉善用,故金錢財寶在世使用,未死之前,至死何補。


  世上之財,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有日遇無常一招,空空了了無一物,故有餘額之財,如能善用,濟困扶危,施捨貧病饑寒之人,造成真實功德,功德者,靈正之財產,如有陰功積德,終皈依聖域,如果有餘之財不善用,待死臨頭,知反悔不及也。


  俗云:「深山多見千年樹,人間罕見百歲人,何苦妄作千年計,一旦無常萬事休。」了卻終生,然持有萬貫之財,不能常帶身邊,只於遺留子孫,如子孫不能善用其財,不安份守己,胡亂揮霍,浮華驕縱,好名誇大,日夜迷沉賭場,放僻邪侈,持財而無惡不作,雖榮耀一時,卒之招尤欉怨,反禍其身,如此者,留財反害子孫也。


  夫君子者,矜孤恤寡,濟困扶危,廣行善舉,至於傾囊而不惜,故如有餘財之家,宜廣為周濟;若中產以下,如能克險以自奉,施捨而無過者,真能善用其財也。孔夫子曰:「見義而不為,無營也。」吝嗇金錢,見善而不為,孜孜於留子孫,恐未必善守,故財施,善自一己之力量,作一時之公益,施恩不望報,行善不懊悔,不以小善而不為,勿以難為而竟止。


  願今世人,視吾財世上公用之物,勿以私已有,持財行善,造功立德,積福德皈身加修,前程錦繡,可補造化之缺。財果善用,則財不竭,智者過之,遇者不及,孟子云:「窮可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善之一字,生生世世受用不竭。


警世箴言-談善用其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