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7日 星期四

天堂地獄

  釋迦牟尼佛為了度化難陀,便到難陀的家中乞食。難陀向佛陀作禮後,便去取缽裝飯供養佛陀。

  佛不接受難陀的供養,卻要難陀隨他回到精舍。到達後,釋迦牟尼佛要難陀剃度出家。

  難陀感到為難,因為他迷戀家中的妻子,長得非常豔麗。在不情願的情況下,難陀最終也剃度出家。

  一日,佛與比丘們出外應供,難陀自廌留守門戶,實則想伺機逃跑。當難陀逃至途中時,遠處見到佛陀回來,便立即藏身樹後躲藏。

  佛運用神通,大樹飛空而去,難陀行蹤敗露。佛問難陀:「難陀,你為何逃跑?」

  難陀答:「我很想念我那美麗的妻子。」

  佛帶著難陀,轉身朝山坡的方向行去。這時,山坡的路旁蹲踞著一隻瞎了眼、毛爪稀落的老獼猴。

  佛問:「難陀,你的妻子比起這隻獼猴,誰比較美麗?」

  難陀答:「這怎麼能比呢?我的妻子可是城中第一美女。」

  於是,佛運用神通,將難陀攝到「忉利天宮」之中,讓難陀看看天宮的勝景。

  難陀看見一座天宮,有很多絕豔的天女,勝過人間百倍,他傾羡異常。

  佛問難陀:「你的妻子與眾天女相比,誰比較美麗?」

  難陀答:「我的妻子與眾天女相比,簡直就像剛才的那隻獼猴!」

  佛再將難陀帶到一天宮中,宮內只有天女守候,殿中無有天子。

  難陀問:「為何此天宮,宮內沒有天子?」

  天女們答道:「佛的弟子難陀,由於出家的福德,命終升天,將當此宮天子;我們都已經準備好要迎接他了!」

  難陀一聽,便希望能往生天上。

  欣賞完天宮勝景,佛再以神通力將難陀攝入地獄,看看油鍋煮人的地獄。

  眾油鍋煮著人,人如油條,哀爸叫母,非常淒慘。

  難陀注意到,有一油鍋翻滾,鍋內卻空無一人。

  難陀問道:「此油鍋內為何無人?」

  獄卒答:「這是準備留給佛的弟子難陀,他雖然出家修行得以升天,但因發心不正,待天福享盡後,就會直墮到此油鍋內受報。我們正燒鍋等待著呢!」

  難陀一聽汗毛直豎、冷汗直流,對佛說:「我願回人間,努力修行,願求無上道。」

  佛說:「你持戒修善可升天得福。」

  難陀說:「也不用升天,也不用墮地獄。」

  於是佛向難陀開示解脫輪迴的方法,最終修成阿羅漢果。

  出自《雜寶藏經卷八》

※ ※ ※

  佛經云:「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今生不向此身渡,更待何時渡此身。」佛家常說:六道輪迴中,人道最適合修行,天道太安逸,多享受,福報連連,容易迷惘失自己,不知修行。阿修羅道:瞋恨心太重,無從修起;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太苦楚,受惡報,一失人身萬劫難,要修行談何容易;故奉勸世人,珍惜今生難得之善根神緣,護持歷劫所累積之道根法緣,持續修持,將宿世之因果,孽障冤久消彌化解,隨緣消舊業,莫再造新殃。今生慈心廣被,善德廣積,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接受生命之淬煉,得到永生。

  佛以生死一大事因緣而降世人間,示現寰塵,以其修行之過程,作為眾生學習之典範。世人當跟隨佛之步履,抱定佛腳,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佛兩足尊,皈依法離欲尊,皈依僧眾中尊。佛乃是佛陀之簡稱,無上正等正覺之意,此正覺非是凡覺,一般凡覺乃是虛無飄緲之錯覺,此覺面對一切事理,產生實智,也是般若波羅蜜。人人有此實智,人人堪稱作佛。法乃是一切事理之總名,為人處事之守則。佛之教義戒律,包括佛經、佛言、佛語、佛行,皆稱之為法;僧乃是僧伽之意,出家眾,優婆塞,優婆夷,有道之士,德行全俱,為人之表率,皆稱謂之;佛為救渡眾生,以法為工具,僧伽使用此工具,闡教弘法以利生,否則佛已涅槃,天不言,地不語,如何倡道。

  佛家教義以慈、悲、平等三事為根本。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三事為行持,前三事是體,後三事是用。給予眾生一切安樂,名曰慈。拔除眾生一切憂苦,名曰悲。與樂拔苦,不分親疏,不別親故、怨讎,一切平等,無有差別,如此慈悲,方能圓滿。舉凡對眾生有害之事,便避而不作。名曰:諸惡莫作。對眾生有利,那怕是舉手之勞,也是鞠躬盡瘁。名曰:眾善奉行。眾生受歷劫污染,不斷虛妄,產生分別是非,所以自害害他,如能斷妄念,去分別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靈達圓通,以至三藐三菩提之境。

  聖哲言:天地有萬古,此身最難得;人生只百歲,此日最易逝。幸生於此間,不可不知有生之樂,也不可不懷虛生之憂,把握當下,一日有修一日功,一日無修一日空,臨老看經已是日暮時分,如何補得前業,船到江心補漏遲,韶光一去不復返,再回頭已百年身。修行之人,此心惟重,心之靈妙,賽天地之精華,應無窮化妙用,收攝作微塵,放窮極三界,所謂藏芥子之內,行三千須隬之外。處處無礙,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猶當明鏡光亮,無有垢壟覆蓋,如是明澈普照,心中無一絲罣礙,不留一片雲彩。孟子言:「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何如放其心,必當明了心處,自由自在,又能萬緣放下,真修心性,善含從生,惡念不起,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則佛與眾生皆同,眾生心當佛,此乃究竟解脫之道也。

善道薪傳-述究竟解脫之道

2013年6月26日 星期三

凡事不應做過頭

  有個大戶人家被强盜搶劫了。他向官府報了案,官府便縣賞緝拿罪犯。沒過半年,所有的案犯都被捕獲歸案,並且供認了搶劫罪。

  而這位大戶還不解心頭之恨,竟拿出大宗的銀兩賄賂了監獄的看守,唆使他們千方百計地去折磨這些關押在獄的搶劫犯。打得他們腳不能站立,身不能躺卧;捆住他們的手腳,不讓他們出去大小便;使他們褲襠生蛆,蛆整天爬來爬去,吸吮他們的大腿。但並不斷絕他們的飲食,讓他們不死不活地活受罪。

  這伙強盜明白這是大戶使的主意,對他也恨入骨髓,他們私下商量道:搶劫財物,按法律不分主謀或從犯,全部斬首;輪奸婦女,按法也是不分主謀從犯,一律斬首。兩項罪加在一起審判,也只是一斬,決沒有加至碎剮的道理。於是在當堂審問時,他們都招認說把那個大戶人家的婦女全部强奸了。

  官府,雖沒有照他們的話錄寫供詞,但强盜們都眾口一詞堅持有這回事,在場的人都聽到了,於是這話就不脛而走了。

  對那大戶人家不滿的一些人又因此附會,說:「强盜們已被判處死刑,已抵得上他們的罪過了,而大戶還不惜花費大量金錢,千方百計折磨他們,大戶之所以對他們恨到如此地步,正是因為他們强奸了他家的婦女的緣故。」

  人們議論紛紛,大戶又無法為自己辯白,整個家庭於是蒙受了極大的羞辱,後悔也來不及了。

  强盜們受誅戳能怨這家大戶嗎?不能;他們披枷帶鎖,身陷囹圄,也不能怨這家大戶,因為根據法律,這是他們應受的。

  但是,出於刑罰之外的凌辱與虐待,他們何以能忍受,又何以能甘心誠服?當他們明白了已經到了非死不可的境地,當然就不怕死了。人要是到了不怕死的地步,那可就什麼事兒都做得出來了。

  只圖一時痛快,而蒙受百輩的玷污,豈不是因為行事太過分的緣故麼?所以,聖人深謀遠慮,永遠不做那太過火兒的事情,道理正在於此。

  「凡人有勢不可倚盡、有福不可享盡、貧窮不可欺盡;此三者乃天地循環,周而復始。」

※ ※ ※

  今夜所要提的過蠱,此過非過錯之過,而是過其分之過。凡是事物過其分,都是不好的,含藏有很多之禍害在裡頭。如人言過,必有其失,或傷人或激物;如人之食有過其量,必傷胃腸(消化系統)而暴殄天物;如人之過於情,則必激發出一種令人難於忍受的傷害;又人如過於火,則必傷肝及內臟之健康…等等,必是「過」者必有其害而無益也。然而有句俗話說:「過與不及都是不好的」,其理在此也。

  所謂「中庸」,就是要能凡事適其當,恰到好處謂之,亦即是能適中,中不過量、也不偏少。當然要能拿捏得非常適宜,非修養心性不可,否則無法達其竅門也。

  過之於人,常犯之通病也。往往都無法適其可而止之,如喝酒或是各種之沉迷等,都是因「過」而遭到無邊之禍害也。

  世人應知「過」之為害,常謹思而避之,這也是所謂「修」的最基礎的工夫,能確實做到,那就是一個懂得愛護自己之人也。

  然過有害,當思避之,如何避之呢?在處事之前多思慮,適其中而不越踰,就如同射箭,不偏不倚的射中紅心是一樣的道理。勉悟之!

蠱-第四四章 過蠱

人與人之間

蓮生/文

  我常常想到,在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如何才稱得上是「善人」?什麼人又被稱為「惡人」?

  後來,我發覺,大部份的人,都是以「自我」為中心,周遭萬物全圍著「自我」,不只如此,要世界聽命於「自己」,這是現代人的普遍病態。

  我深入探討精神病患,更發覺到,幾乎所有的精神病患,全是極端的「自我」中心者,精神病患是拿著指揮棒,指揮世界的萬事萬物。

  嚴重的精神病患者,有一個意識:

  「自己是對的。」

  「別人都是錯的。」

  如此發展下去,人們為了自己的私利,對他人巧取豪奪,這是人性之最卑劣的一面,在現代化愈趨複雜的社會之中,這樣的人愈多,環境就愈惡劣,壞人也就愈多。

  原來所謂的善人,即是:

  對他人信任,對他人尊重,關懷整個社會的價值。

  人與人之間有互信與尊重,也等於是人與人之間有善意,如此才能夠創造對社會有益的福利。

  其實人間最需要的,對人要尊重與善意,推而廣之,對自然界亦然如此,對生態環境也如此,對社會對宇宙都應該是如此的。

  一個修行人,最迫切需要做的,是節制自己的欲望需求,真正的心靈滿足是來自自我欲望的少欲知足。

  可惜的是:

  現代人病了,「自我」中心的人太多。

  精神病患的人太多。

  他們以為,宇宙的中心就是「自己」。於是,現代社會潛藏著很多危機。

《孤燈下的思維》人與人之間

2013年6月25日 星期二

心如虛空

  韓國代表佛寶的通度寺,因收藏佛陀穿過的袈裟,擁地兩千餘畝,另一代表法寶的海印寺,因收藏全部藏經木刻版,擁有土地四千餘畝。

  這兩寺的禪者,在行腳的途中認識,他們就結伴同行。途中,坐在一棵樹下,談起自己的寺院,便互相比較起自己寺院的大。

  通度寺的禪者先開口說:「我們通度寺之大及住眾之多可能在全國第一。」

  海印寺的禪者不相信地問道:「何以見得?」

  通度寺的禪者解釋道:「我每次供應飯菜,必得坐船去舀湯呢!」

  海印寺的禪者也不甘示弱地說:「我們海印寺才大呢!可以說,在韓國的寺院叢林,沒有一個比得上海印寺!」

  通度寺的禪者也不信,用懷疑的口氣問道:「何以見得呢?」

  海印寺的禪師想了一下,說道:「我們在海印寺上廁所大解時,要等三分鐘後才能聽到糞便掉到糞池的聲音。」

  這時想不到另外一棵樹下坐著松廣寺的一位禪者,很不以為然地說道:「我們松廣寺才大呢!我們常住的禪者個個擁有了虛空,你們能走得出虛空嗎?」

  誰大?禪者的口氣都很大,所謂「心如虛空,量周沙界」,這才是禪者的境界了。

※ ※ ※

  虛可無,虛乃大,虛始能容物,虛始可存納,虛可包容萬事萬物,故虛可懷物。所謂:「有虛有容乃大」,此理世人皆知也。

  人之心當鍊其虛,始能存納外來道之理,始能變通世事。如不能虛,則心有所其礙其滯,不但無法通暢,更加阻壞心念,故當明以鍊之,使己心能安於「真虛」,那心念可廣而存天下之萬事萬物,可坦然面對。

  人之心最怕的是受世事之礙而無法虛得,更會因世事之擾而阻滯,那永遠無法開暢自己,別說是世事無法去排解,更當無以向道、會道及進道。心當安於「虛」,是修持的第一要義,常鍊己心,且常安己心於「虛」,久久可因而致於道程,在此勉之。

方寸當知所安-第二十九章 心當安於虛

2013年6月24日 星期一

看破、放下真修行

大勢至菩薩 降

詩曰:修心修體淨口業,看破放下少爭執;
   遇考不退反思己,勤誦經典增智慧。

聖示:吾見修行人遇考起瞋恨心,遇境考則怨天尤人,殊不知修行必先修心,有強健體魄才有力氣行善度人,只要能看破、放下,心才能清淨,不妄造口業、意業。平日有空勤誦經典,吸收先人之智慧,遇到各種境考才能得仙佛之助佑。如果一味呆修、盲鍊,起心動念無法清淨,縱使修個千年萬年也無法證道。吾今夜便以「看破、放下真修行」為題,與諸賢生及眾善信大德共勉之。

  「看破、放下真修行」

  全真堂人才濟濟,每個人皆有專長,為仙佛所器重,但好人聚在一起,卻不是天天都有好事,太親近的鸞下生,反而易產生摩擦,真奇特也。

  修行是修己,不是拿修行的標準去衡量別人,例如:尊重長輩,不是把自己當長輩,要求比自己年紀輕的鸞下生或善信大德來尊重我們,而是要檢視自己對所有的長輩有沒有和顏悅色?有沒有熱情主動?有沒有體貼關懷?如果沒有做到,所有鸞下生必不會尊重汝,對汝之言行也會產生懷疑,無法發自內心敬重汝。要將仙佛的訓示拿來當座右銘,時時審視自己能否以最高的標準要求自己,尊重周圍的人。

  「看破、放下」不是堂主修行的口號,是所有鸞下生及眾善信大德皆要身體力行,親自踐履的座右銘。想發脾氣時,立刻「看破、放下」;想貪取不該得的東西或財物時,立刻「看破、放下」;娭妒別人時,立刻「看破、放下」。所有的三毒、五蘊皆如水中映月般被觀照得清清楚楚,卻不會在水中留下任何痕跡。同樣的,修行人能如水鏡般,立即觀照自己所有的缺失,卻如淨水一般,不被任何業力所污染,因為汝等皆能「看破、放下」。

  清朝有一和尚已修至羅漢果位,得僧、俗二眾之敬重,可是此和尚卻不以虛名而自滿,謙虛為懷。有一天老和尚在禪房打坐,空氣中濔漫一般清新的檀香味,令人神清氣爽,突然一陣臭味從禪房門口飄入,老和尚不禁皺起眉頭,閉了一會兒氣,待臭味飄散後,才回神繼續誦經。

  待其打坐結束回到大殿,問住持為何會有糞臭味?住持回答,是新來的小和尚不知菜園在何處,因而挑著糞桶到處繞。老和尚聽了不覺莞爾,但立刻警覺到自己雖已六根清淨,但竟會被糞臭味影響了清淨心,並沒有真正的「看破、放下」,實可嘆也。

  吾以上述實例勸喻諸賢生,欲度眾生者,先要修己,若不能以和顏悅色之心與他人共處,除了障礙自己,也會影響他人,最後不但回不了理天,還會墮入魔道,良可歎矣!可,吾退。

全真月刊121期

2013年6月23日 星期日

忠犬奇波

  在位於義大利中南部美麗的海濱城市安丘發生了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

  某日,人們看到一隻點有年紀的狗,帶著似乎找不到回家路的痛苦眼神,孤獨悄然地走進了安丘公墓。

  牠沿著墓園長長的小路無聲地走啊,走啊,用鼻子到處的聞著。

  「誰也不知道牠在尋找什麼。」

  墓園的工作人員埃喬先生說:「直到我們看到牠臥在了一個新的墳墓前,發出淒慘的、低低的嗚咽聲,才開始明白了是怎麼回事。這是公墓新開闢的一塊墓地,新的墳墓前並沒有人來悼念的跡象,經過長時間的尋找,這只狗終於找到了埋葬牠主人的墳墓。牠臥在那裏,‘嗚,嗚’地哀叫,似乎流出了眼淚。於是,我們知道了牠為什麼在此一直悲傷地嗚咽。牠在那裏紋絲不動地呆了好幾個小時,直到天黑,才一步一回首地、依依不捨地離開。牠走後,我才關上了公墓大門。」

  第二天,狗又來到墓園找牠心愛的主人。

  這次,人們看到牠毫不猶豫地徑直朝著第一天發現的那個新墳墓走去。

  到了墳前,牠用鼻子聞了聞地面,就臥在了埋葬著棺木刻著主人名字的石碑上,長時間地傷心嗚咽,以後就靜靜地、一動不動地呆上好幾個小時。

  一個婦女走過來,給了牠一碗水,牠立即喝光了,牠太渴了。

  女人撫摸著牠的身體,牠給女人投去感激的目光。

  但是當女人向牠做出跟她走的手勢時,牠堅決拒絕了。在那一刻,女人看到狗似乎送給了她一個「我不會被誘騙」的眼神。

  第三天,人們知道了那個墳墓裏埋的是一位退休老人,生前沒有親人,顯而易見,這只狗就是他唯一的最後的朋友。

  從愛犬找到主人墳墓的那天起,牠每天都準時無誤地來找牠的主人,到了墓碑前,點點頭、哈哈腰後,就臥在主人墳墓上傷心地嗚咽,然後靜靜地呆著直至墓園關門。

  人們開始認識了這只愛犬,每天都會給牠帶來足夠的吃喝,時不時地心疼地撫摸牠幾下。

  後來人們給牠起了個名字:奇波(意為「石碑」),因為牠這個新家就安在了牠心愛的主人的墓碑旁。

  但是一到夜幕來臨,牠就會離去,沒人知道牠到底藏身何處,人們曾經試圖跟蹤牠,但是,奇波都成功地把他們甩掉了。

  奇波催人淚下的故事,傳到所有要來安丘公墓悼念親人的來者的耳朵裏,於是當他們來掃墓時,除了給親人帶上一束鮮花外,都忘不了給奇波帶些狗罐頭和餅乾。

  有些孩子試圖跟奇波一起玩耍,但是,奇波非常憂鬱悲傷地拒絕了他們,牠只是無言地搖搖尾巴對人們的友好表示感謝。

  一位家畜專家說,奇波會每天哀念主人至永遠。

2013年6月21日 星期五

人性與佛性並行

蓮生/文

  什麼是「人性」?且看經典如何說?

  《俱舍》頌曰:「言人者,多思慮故,名之為人。」

  《大日經》曰:「云何人心,謂思念利他。」

  《大乘義章》曰:「依涅槃,以多恩義,故名為人,人中父子親戚相憐,名多恩義。」

  「人性」也有生享尊貴者。

  「人性」也有施惠普廣者。

  「人性」也有敬禮三寶者。

  「人性」也有忍辱柔和者。

  「人性」也有盡忠盡孝者。

  然而:

  「人性」更有卑賤無恥者。

  「人性」更有憍慢剛強者。

  「人性」更有放逸盜竊者。

  「人性」更有兩舌妄語者。

  「人性」更有不禮三寶者。

  在「人性」來說,非常「錯綜複雜」,例如人常固執有我之實體,而生種種之過失。

  總之「人性」,如《涅槃經》云:「人命不停,過於山水,今日雖存,明亦難保,云何縱心住惡法。」

  至於「佛性」。

  《華嚴經》曰:「佛性甚深真法性,寂寂無相同虛空。」

  《涅槃經》曰:「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如來常住無有變易。」

  在五佛性來說:一正因佛性;二了因佛性;三緣因佛性;四果佛性;五果果佛性。

  我特別注易到《頓悟入道要門論》的問答:

  問:「受罪眾生有佛性否?」

  答:「亦同佛性。」

  問:「既有佛性,正入地獄時,佛性同入否?」

  答:「不同入。」

  問:「正入之時,佛性復在何處?」

  答:「亦同入。」(此二問答矛盾。)

  問:「既同入,正入時眾生受罪,佛性亦同受罪否?」

  答:「佛性雖隨眾生同入,是眾生自受罪苦,佛性元來不受。」

  問:「既同入,因何不受?」

  答:「眾生者是有相,有相者即有成壞;佛性者是無相,無相者,即是空性。是故真空之性,無有壞者。喻如有人於空積薪,薪自受壞,空不受壞也。空喻佛性,薪喻眾生,故云同入而不同受也。」

  我個人覺得這《頓悟入道要門論》,有問題:

  其一,問到眾生入地獄時,佛性同入否?

  一回兒答「同入」,一回兒答「不同入」。

  其二,問到眾生受罪,佛性不受,說佛性是空性,所以才不受。

  這二點,我不同意。

  我的答案是:

  一、眾生入地獄,佛性同入地獄。不得說「有」或「無」,有兩可之說,彼此矛盾。

  二、眾生入地獄受苦,佛性為何不受?並非「空性」,而是佛性無淨垢之染,故而不受。

  有人主張「人性」即是「佛性」,我說「不對」。

  有人主張「人性」並非「佛性」,我說「不宜」。

  這是怎麼說呢?因為「人性」若與「佛性」同,人性即佛性,就不用「明心見性」了,也不用修行了,人之一切習性皆佛性故,還修什麼?

  但,若說人性非佛性,也不宜。因為佛性本身無變易,印證佛性後,須要在人性上應用顯現之故,在人性上可以發「般若智慧」之故也,人性可以顯發佛性故。

  我認為:

  人性與佛性是互相並行的。

  人性受染淨,而佛性永不受染淨。

  佛性唯我獨尊,常住無有變易。

  人性因修行故,可顯發佛性的智慧。

《天邊的孤星》人性與佛性並行

2013年6月20日 星期四

無情的啟示

  松廣寺是韓國三大古寺之一,寺郊設有「佛立茅篷」,住了一個得道的僧人,經常有信徒前往參謁請法。

  某天有一個信徒慕名前去,一看到禪師就問說:「請問您就是松海禪師嗎?」

  松海禪師:「不是我還有誰呢?」

  信徒又問:「您一個人住在這荒山野外,不是太孤單了嗎?」

  松海禪師不以為然地說:「山中有這麼多的樹木草花、禽鳥野獸,那會有什麼孤單啊!」

  信徒又說:「我在門外等了很久,以為禪師在內中午睡。」

  松海禪師只是笑笑回答說:「螺獅蚌殼類,一睡一千年,住在這種地方,時間寶貴,那裡能去睡覺浪費時光呢?」

  信徒看了看四周簡單的環境,再問:「禪師,您每天都做什麼?」

  松海禪師淡淡地說:「不做什麼。」

  信徒睜大眼睛訝異地問:「不做什麼?那生活不是很無聊嗎?」

  松海禪師答說:「鳥語花香、蛙叫蟲鳴,大家都忙得不亦樂乎,不做而做你懂嗎?」

  信徒對禪師的精神感到欽佩,從中也見證了一個真正修行者的面貌,就不敢再多問了。

※ ※ ※

  日常生活的種種際遇,無論在家庭上、工作上,乃至觸目所見,耳聞聽到的,都具有深妙的意義,均能啟發心智,陶冶心性,引發悟入了義的精神生活,這就禪所謂的「無情」是也。藉以看出光明面與生活實質的意義。

  世人若要生活得成功,在日常生活中得看出「無情」顯露的啟發性,如此才能勘破一切煩惱與隱晦,掌握光明面,由經歷的教訓,孕育剔透明睿的智慧。更具體的說,就是在挫折與失敗中學會成功的訣竅,在得意與成功中懂得謙虛,在順逆的際遇上悟知人生的無常,在一切色相中發現理則。所以能看出「無情」的人,才有可能是智慧的覺者。

  生活的事事物物,處處蘊涵著甚深的真理。溪聲或山色含藏著「空」的旋律,表露出自然的圓滿;生活的世俗可形成生命的智慧,而在感動醒悟之中留下了雀躍的歡欣。這種種的一切,使智慧不斷的增長,醒悟不可思議的法界。所謂:「一花一世界,一草一菩提;日日是好日,夜夜是春宵。」隨處可得「無情」之甚深了義,到處可悟知玄機也。

  人當多靜下心來與周遭融合共鳴,即可神往忘我;多在工作上全神貫注,就能體會工作的禪趣;多明白「無情」的啟示,就可以發現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之妙用矣。思悟之!

禪-第五章無情的啟示

2013年6月19日 星期三

是夢是實

  鄭國有個憔夫到野外砍柴,看到了一隻鹿,就把牠打死了。他怕被人發現,就把鹿藏在廟裡。

  後來他走到街上,喃喃自語,以為捉到鹿的事是一場夢。當時有一人在旁聽到他的說話,就照他旳話去尋找,果然真的找到鹿了。

  他把鹿帶到回家就跟妻子說:「有個樵夫夢見他打了一隻鹿,我照著他的說話找,結果被我找到了,他是做夢的嗎?」

  其妻說:「我猜是你夢見樵夫打了一隻鹿,而真的找到一隻鹿,是你的夢成真而已。」

  樵夫回家後,對那隻鹿念念不忘,晚上真的做了一個夢,夢見他打的鹿被人拿走。於是他就照著夢中所見,到那戶人家那裏,果然真的找回那鹿。

  兩人爭執不已,就告到官府,主審仲裁曰:「憔夫你當初打鹿,卻說是做夢,後來真的做夢,卻又說是事實,現在只能把這隻鹿分成兩半,一人一份好了。」

※ ※ ※

  要悟出生命的究意義,當從夢寤參修注解理之。

  禪者認為:「在睡夢中的夢固然是夢,而白天的世事也是夢。」當沉醉於睡夢時,那種感覺、意識、情感、情緒,對於睡夢中者而言是那麼的真實;就對白天的世事,以睡夢者來說,都是虛幻而不存在。換句話說,在「存在」睡夢中,世事的尊嚴、富貴、貧賤、得失、利害都變得虛無,變得不存在了。

  然而,當從睡夢中清醒過來時,那夢中一切栩栩如生的現象都是虛幻的。這時會發現兩者的本質都是夢,現象界的一切東西,及心裡所想的世事都是夢的一部份。此時會面臨「疑情」,到底是誰由睡夢中走出投入了世事之夢中?又是誰從世事之夢中帶入了睡夢裡呢?這是會感覺到自己生活的一切都是夢,一切之喜、怒、哀、樂,以及我相都是虛幻的,從而變得有覺性,看破色相而開悟出來。然人是無法離開色相世界,此時就會不再那麼的執著,不會再那麼的放不下,種種之苦難、煩惱從而開脫了。

  今日凡界眾生,深入迷途者,就好像做「夢」一樣,以為樣樣俱真,其實只不過是多穿了一件肉衣而已,一旦這件肉衣不堪使用之時,人曰:「死了」,仙佛曰:「你睡醒了」,有什麼差別?只是無形的世界無遠弗屆,有形的肉體,常受形體空間的拘束而已。因此,凡人常說「夢境皆空」,仙佛常說「人生皆空」。

禪-第二八章 夢寤參修

2013年6月18日 星期二

因果

  昔時,世尊與門徒隨行之比丘尼等,走過一森林,突然地上冒出一小木刺,眾人皆看到,世尊卻一腳踏上去,頓時腳上鮮血直流。

  眾人皆不解,為何世尊明明看到卻故意踩下去?

  世尊見眾人一臉迷惑,才娓娓道來:「昔時,世尊有一世貴為王子,但曾打死一頭獅子,今雖貴為佛陀也必須要了此業。」

  菩薩畏因,眾生畏果,各人各業自承擔,無人可擋。雖貴為佛陀亦要了斷此因果,何況凡人!

※ ※ ※

  現今社會倫理道德之頹廢,主要之因素,在於現今世人甚多不明因果利害之關係,不信因果前後之致因,故而違背良知而行事,無惡不作,造成今日令人頭痛的社會問題。

  「心地是因,福田是果;欲種福田,必憑心地。」此句話說明了因果實質間的關係,絕對錯不了的。一個相信因果之人,戒慎警惕,常有反省之念,怕種錯惡因而致惡果,所以處處謹慎,事事小心,全心致力於善,不敢為惡,且知錯能改,善業日增,惡業日消,福田日廣,善果無窮。反觀一個不信因果之人,其內心有一無名之草,不知剷除,所以為所欲為,亳無憚忌,故而惡業日增,善業日乏,福田日瘠,惡報不盡也。

  如果世人能一人信因果,造一善而除一惡,那萬人即可造萬善而除萬惡,日積月積,那惡除難以計數,社會可昇平矣。又若一個不信因果而造一惡,萬人不信因果而造萬惡,那長年累月下來,千千萬萬之罪惡,當然造成社會之不安也。

  世人可由古至今,慢慢的去推敲因果的關係,沒有不是如此的,所以怎可不信因果呢?倘如此,那人生就是枉費矣!盼能識理而明善道而行,勉之。

皇母慈音第五輯 識明因果

無常與緣

蓮生/文

  有同門問,「為什麼年輕戀愛的時候,沒有她,我會死。」「結婚久了,就變成──有你我會死。」變化非常大。

  其實,在學佛人看來,這是無常;在這世上,沒有東西是在常態,都是在變;人的心,也是在變。譬如修行人剛皈依的時候,他的發心一定至誠;隔了一會,事情便產生變化,有時是環境、人事或自己遭遇某些困難,這些都在變化中。

  因此,佛陀說:「人的心沒有常態」,包括人的形相,也在變化中,原來是青春美貌,像百花盛開一般,以後它會枯萎凋零,葉子掉落,只剩下一半。

  「悟達國師」也說,就是所有的花全部掉落,剩下一半,最後是「明天定隨風」;明天連這一半,也會隨風飛逝。

  所以戀愛的感情,要它保持永遠,就要淡泊滋味長,平淡的才能恆久。永遠在戀愛!那是不可能的。坦白說,結婚是愛情的墳墓──在結婚前,與女朋友約會,總要保持最美好的一面給她看;結婚後,反正由早到晚,什麼陋習也出來,你還要忍什麼?沒有什麼秘密!

  有兩個很簡單的比喻,第一是剛開始咬口香糖的時候,很甜的,咬久了,這口香糖就要吐掉,因為已經淡了,沒有味道,覺得留在口裡,反而是難受。

  第二,人的感情像咬甘蔗一般,剛開始時很甜;咬到最後就變成甘蔗渣,還是要吐掉。

  若要恆久婚姻,要找出兩人共同的嗜好來維持相方的感情,這是最重要的。不能像年輕的戀愛,說的是甜蜜,每天都要粘在一起,那不是永遠的。

  另外,為什麼沒有子女的時候,要求子女;等到子女長大不孝順,又是怎樣一回事?

  其實這也是無常,跟戀愛完全一模一樣,這是「緣」。

  你很疼子女,把他們培養成才後,他就飛走了,人總會面臨這種情況;現代人就叫做「空巢症候群」,就是你這個鳥巢,總有一天會空。有的飛出去,就不會飛回來;所以要有自知之明,撫養他長大,是一種義務,是你心甘情願的。

  你把他當成自己,讓他一切美好,小孩子將來長大,他們也一樣遭遇到你難過的日子,那是一種因緣,也是無常。

  因此,沒有子女,你求子女,這也是好;把他撫養長大,是你的快樂。將來看他在外面成就,也是你的快樂。他偶而想起你,也是你的快樂,不要把它想成悲哀,這是緣。

法語精華──無常與緣

2013年6月17日 星期一

道在何處

  有一位學禪的禪僧,他問興善惟寬禪師說:「道在何處?」

  惟寬禪師答:「道只在目前。」

  學僧再問:「我為何不見?」

  惟寬禪師就告訴他:「你有我故,所以不見。」

  禪僧聽了以後,又再問:「我有我故,所以不見,請問惟寬禪師您還見否?」

  惟寬禪師回答:「有我有你,輾轉更不見。」

  「無我無你還見否?」禪僧問。

  惟寬禪師再答:「無我無你,是誰來見?」

※ ※ ※

  大道無形,能養萬物;大道無形,能存物靈。即是說明大道存於萬靈、萬事、萬物之中,只看世人能否深入的去了悟了。

  大道處處,真理顯明,惟能存心耐性去理悟,就可得而存乎己心而得悟其妙諦矣。

  大道無我、忘我、無私,無任何之芥蒂,無任何你我之別,可說明萬靈萬物同體,能悟此理,道之妙諦可明。

  理之存於道之其中,即是道、即是理也,無理非道也,所以說「有理行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亦即是存道者隨處可通,背道者處處阻礙難行也。

  大道普降,聖佛仙神都在普化真理(道)也,不論文字如何之敘述,沒有不深藏「道」義也,所以盼世人,凡聖佛仙神之箴篇,當細嚼慢嚥,品出其味,以悟妙諦。

皇母慈音第四輯 真道妙諦

2013年6月16日 星期日

三個人,三種人生

  先講講第一個人

  他叫張朝難,鄉村教師,樸實敦厚,典型的山裡漢子。他有太多的事蹟可以讓那一方人永遠記住他。

  為了二十幾個學生能順利上學讀書,他變賣了所有的家當,住在學校裡,苦苦地支撐著幾個村唯一的小學。作為一個極貧困偏遠山區的民辦教師,他的工資不僅少得可憐,而且被長年拖欠著,他甚至連家都沒成。每年漲山洪的季節,他都要親自去接送各村的學生,在危險地段,他更是背著學生趟過河水。他的事蹟上過報紙,可除了得到一點虛名外,對於他,對於他的學校,沒有帶來絲毫的改變。

  直到暴發那場最大的泥石流。那一次,張朝南在生死邊緣走了無數次,救下了二十一名學生,卻終有一個孩子被泥石流吞噬了生命。他自責自怨,無法面對那如花的生命在面前殞落。他覺得對不起教師這個稱號,他連一個孩子稚嫩的生命都保護不了。那次災難之後,他便放棄了教師的職業,成了無數普通山裡人的一員。

  再講講第二個人。

  此人叫淩厲。人如其名,他在那個圈子裡絕對是人人談之色變的人物。他是一個保鏢,花高價雇他的人極其放心。他的身手,十個經過專業訓練的大漢也不是對手,他冷酷無情,毫不心慈手軟。在一場地下商業紛爭中,他和雇主面對幾十個人,在談崩了的情況下,他能將雇主安然帶回,身後是放倒了一地的打手。這一事件,已成了保鏢界的傳奇與神話。

  像淩厲這樣的人,這樣的人生,註定是充滿著傳奇和神話的。雖然他也曾有過太多次生死懸於一線的時刻,可他卻把這些當成了一種刺激,那幾年之中他到底當保鏢賺到多少錢,沒人有計算得清。不過再美的神話也有落幕的時候,他終因遇人不淑,在拼死保護一個大毒販時,被警方生擒。神話終結之處,是蕭蕭的鐵窗生涯。

  還剩下最後一個人。

  這是一個地位尊崇的企業家,叫封平,年近半百開始創業,在短短幾年內將一個小門面發展成大集團公司,讓許多業內人士和記者驚為天人。是的,在當今競爭如此激烈殘酷的現實之中,他能在幾年之中迅速崛起,非是天才不能如此。年過六旬的封平事業如日中天,不過他卻很低調,絲毫沒有大富豪的派頭和霸氣。令人感到驚奇的是,他竟然是單身,不知是喪失了親人還是終身未娶。只是聽人說在他的辦公桌上,擺著一張小女孩的照片,這也讓人們憑添了許多猜想。

  然而,更令人難以相信的是,封平一夜之間出賣了集團中自己所有的股份,甚至,那些天文數字的財產他全都捐了出去。這種做法,在國內是盡夠驚世駭俗的了。有人說,他孤身一人,掙那麼多錢也沒人分享,自然捐了。可不管怎樣,封平做到了,而且一下子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之中,連那些為挖新聞無孔不入的記者也尋不到他的蹤跡,就像他從未曾出現過輝煌過。

  現在,接著把這三個人的故事講完。

  張朝南不當教師以後,卻依然惦著山裡的孩子,為他們的教育問題困擾。最後,他決定去城裡打工,想多掙些錢以改變山裡的教育現狀。可是進城不久,他便發現了掙錢的艱難,而樸實的他也因錢的誘惑而慢慢偏離生命的正軌。

  為了快速掙錢,於是,保鏢淩厲出現了。變成淩厲之後,他的錢掙得越來越多,每一次想收手時,都想著再幹一次,終於身陷囹圄。

  十年刑滿後,他出獄了,由於給太多的大老闆當過貼身保鏢,經歷的商場事件也無人能及,他開始了自己的商場生涯。幾年之後,企業家封平橫空出世,他這次及時身退,這些年嫌的錢被他捐出建了多少所希望小學,只有他自己知道。如今的他,正在一個遙遠的山區,在一個嶄新的希望小學裡,做著遲緩的敲鐘人。在他住處的桌子上,仍然擺著那個小女孩的照片,那女孩,就是在那場泥石流中逝去的學生。

  張朝南,淩厲,封平,三個人,三種人生,仿佛來自三個不同的時空,他們卻震撼了太多的人。我是在一個青年教育中心聽到關於這三個人的事,當時,一個老者正在給台下數百名問題青年講課,講的就是這三個人。那些問題青年,都是游走於法律邊緣的人,太多的人因為這一堂課而懸崖勒馬。因為,每個人曾經的夢都是纖塵不染的吧。

  不忘初衷,及時悔過,便永遠不晚。也許,更多的時候,人生走出的是一條曲線,終點又回到起點,生命才是最圓滿的吧。

2013年6月14日 星期五

蘇武牧羊

  漢武帝時,蘇武因奉命出使到匈奴交涉,沒想到到了匈奴卻被單于給抓了起來。

  單于用從漢族籠絡過來的衛律等人,想要跟上次一樣的收買人心,好讓蘇武背叛祖國降服於匈奴。

  當衛律跟他說: 「你死了並不會有任何好處,你看看我也是個漢人,不但現在有官做,有數不盡的家財萬貫,還擁有軍隊數萬人,這樣好的事是多少人想得都得不到的,所以我勸你不如跟我一樣投降了吧,單于給你的榮華富貴是你今生將享受不完的。」

  蘇武聽完後,生氣的回答說道: 「就因為你自己貪圖享樂,背叛了國家,我們漢朝的榮辱都被你這賣國賊給丟盡了,還想來遊說我跟你同流合污?真是作夢!」

  單于因為蘇武的忠誠,更加的想讓他歸降。後來想了個法子把他拘留在地窖中,不給他吃和喝的東西,想讓他在哀餓中屈服,但是這個計劃最後還是失敗了。

  自從蘇武被抓起來之後,因為經常下著大雪,蘇武被凍得又冷又餓的,只好拿起雪塊來充饑。單于看他始終都未改變心志,就把他放逐到北海沒有人的地方去,讓蘇武牧羊。要等到生了小羊以後才準許他回來,但問題是他們給他的羊都是雄的,再怎麼樣也不可能會生出小羊來的。

  蘇武在北海無人的地方待到了第十九個年頭的時候,匈奴和漢朝議和了,漢要求讓蘇武恢復自由,回到漢朝。

  這個時候蘇武想起了當初來到這裡的時候,帶了隨員一百多人,然而現在卻剩下幾個人,不禁悲從中來。且記得他來的時候是個強壯青年,現在卻已經是白髮蒼蒼,令人噓嘆!

  蘇武在匈奴時從不曾用武力來和他們對抗,他寧願犧牲自己的生命來保衛漢族,就是這忠貞的愛國情操讓蘇武牧羊的故事一直讓後代人們歌頌著。

※ ※ ※

  夫士子秉節可仕忠義。節乃指人之操守,有言貪生怕死謂之忘節,不為敵謀,秉忠義可仕其節堅貞,士大夫莫不敬節矣。有言節乃儀之典範,節志堅貞者操守必嚴謹。又說水清而不濁,可玉潔晶瑩。如松柏耐霜,如菊梅忍寒,是乃節義堅貞矣。

  人若無節義,即無忠義可尋。政務者:無節義之操守,乃為失忠。而貪其祿不盡其職,易受被利所誘,易變其志而貪贓枉法,進而不守其位有損家國。軍旅者:若無節義,貪生怕死,黷武變志,臨敵降服。軍旅若守其節義,必忠心愛國,不畏生死,凌雲壯志,揚威沙場。士民若失節義,不守國法,未明大義,逃漏國稅,非戰之罪。士民識其節義,鍾愛國家,遵守公德,安份守己。為友者不顧節義,言之無實,貪利忘義,友誼不固,易生事非。友有節義,有難同當,互助互愛,同論手足。若夫婦失禮義廉節者,男者不顧家庭,金屋藏嬌,不務正業。女者招蜂引蝶,紅杏出牆,敗壞門風。

  觀節義對人生何其重要。人若失其節義,大可辱國,小可廢家。史蹟宋有文天祥殉國而不降,秉浩然正氣節義參天。漢有蘇武不為胡謀,忍其霜雪,操其節而秉忠義。節乃有五大美德:義、志、氣、堅、操。義者:公正不屈。志者:處心堅定不移。氣者:浩然永立。堅者:堅定信誓,堅回守禮。操者:操持守位,清廉守身。人若能修其五大美德,天下欣慰,永垂不朽也。

善道薪傳-談節義

2013年6月13日 星期四

開悟對日常生活有幫助否?

蓮生/文

  問的人說:「那開悟者在我們一般大眾來講,在工作上、學業上、婚姻上,有什麼幫助?開悟的人還會講妄語嗎?」

  我的回答:

  我聽過「半點禪」,恭錄如下:

  自古人生最忌滿,半貧半富半自安。

  半命半天半機遇,半智半愚半聖賢。

  半人半我半自在,半醒半醉半神仙。

  半親半愛半苦樂,半俗半禪半隨緣。

  人生一半在於我,另外一半聽自然。

  這「半點禪」,你領悟了什麼?

  又:

  一、每當我錯過了一個女孩,我就在地上放一塊磚,於是便有了長城。

  二、人不可能把錢帶進棺材,但錢能把人帶進棺材。

  三、幸福是什麼?醫院沒有我家的病人,牢房沒我家犯人。

  四、人生沒有彩排,每天都是直播,而且只有單程車票。

  五、大多數人想改造世界,但卻少有人想改造自己。

  六、人生最殘酷的地方,是人只能年輕一次。

  以上所寫,不知大家能意會否?這是淡然的看這人生,有一種哲學的味道在其中,你若真實的有了大開悟,也就是:「善哉!善哉!」

  工作上,善哉!

  學業上,善哉!

  婚姻上,善哉!

  一個開悟者,凡事精進努力的去進行;但,成或不成,在天!淡泊視之。我認為這就是「幫助」,什麼都是善哉!什麼都是好!

  有一個笑話說:

  一位夫人坐在後院與先生在一起,她喝了一口紅酒,說:

  「我真很愛你,我不敢想像沒有你的日子。」

  先生聽了感動莫名,眼淚直淌,鼻涕直流。

  夫人說:

  「你怎麼了?」

  先生仍然說不出話來。

  夫人說:

  「我是在對我的酒說話啊!」

  試想想:

  開悟者還需要說謊嗎?一個開悟者,心中坦蕩蕩,無執於一切,根本沒有必要去說謊的。不但無爭,也無作假。

  《般若心經》說: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從《般若心經》開悟:

  「說謊又是為啥?」

  開悟者豁達了,不必忘語。

  有一些自認為「正信」者,因為執著「正信」、「正覺」,把所有佛法全否定一乾二淨,只承認自己的教派,否定他人的教派。

  而佛法是全面性的,有世俗諦與勝義諦。

  龍樹大師說:

  若人不能知,分別於二諦。

  則於深佛法,不知真實義。

  若人不知俗,不得第一義。

  不得第一義,則不得涅槃。

  我說:

  「開悟是真實的,豁達是真實的,若不如此,仍然是一頭牛!」

 《悟境一點通》【第四問】開悟對日常生活有幫助否?

2013年6月12日 星期三

妄情不須息,即泛般若船

  牛頭山慧忠禪師,俗姓王,潤州人,牛頭智威禪師的弟子,四祖下第六世法嗣。二十三歲的時候,在莊嚴寺出家。後聽說智威禪師出世弘法,遂前往拜謁。

  智威禪師一見慧忠禪師,便道:「山主來也!」

  第一次相見,怎麼喊山主呢?智威禪師的這一聲不同尋常的問候,令慧忠禪師當下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頓悟玄旨。

  開悟後,慧忠禪師便留在智威禪師的身邊,做他的侍者。過了幾年,慧忠禪師便辭師四方參訪。

  在慧忠禪師外出參學期間,有一年夏天,具戒院裡的一株古老的淩霄藤枯死了,僧人們想把它砍掉,智威禪師見了,便告訴他們說:「不要砍了。慧忠禪師參學回來,它就活過來了。」

  幾年以後,慧忠禪師回來了,死了幾年的淩霄藤果然復活了。

  智威禪師知道付法的機緣已經成熟,一天,他把慧忠禪師叫到跟前,說偈言:「莫繫念,念成生死河。輪回六趣海,無見出長波。」

  慧忠禪師回答說:「念想由來幻,性自無終始。若得此中意,長波當自止。」

  智威禪師又說偈言:「余本性虛無,緣妄生人我。如何息妄情,還歸空處坐。」

  慧忠禪師答道:「虛無是實體,人我何所存?妄情不須息,即泛般若船。」

  智威禪師知道他已經徹悟了,於是將整個道場交付給慧忠禪師住持,而他自己則隨緣化導,後終於延祚寺。

  慧忠禪師有一首《安心偈》,云:

  人法雙淨,善惡兩忘。

  直心真實,菩提道場。

  我們可以把這首偈子看作是對慧忠禪師禪法的一個總結。

※ ※ ※

  無念者,念於無念。直心於自己本質生活的念,謂之無念。所以說:「無念是道場,無念是淨土。」

  迷人於境上有念,念起便生邪見,一切塵勞與妄念從此而生。所以當以無念為宗,保持暢達無滯,保持清淨的慧性。

  無念並非指百物不思,若百物不思,念盡卻除,一念絕即死,別處受生,是為大錯。所謂的空,是見自本性,流露出慈悲喜捨來使生活更自在,更不著相,表現出活潑的慧性。

  無者,無二相,無塵勞之心;念者,念真如自性。無念是通往實現生活之路,如如的實現生活,平常心即是無念之心,即所謂的「無心道之人。」

  無念是心靈真正的自由,無善無惡,非善非惡,放曠自己,觸目遇緣皆是道,是實質「無所住而生其心」的生活。

禪-第三九章 無念本質

2013年6月11日 星期二

積禍

  春秋時期,宋國陶邑大夫名叫答子。他在陶邑任職三年,沒有為老百姓做過什麼好事,家產卻增加了三倍。他的妻子看在眼裡,非常著急,好幾次規勸他不要貪財,但答子根本聽不進。

  三年任期滿後,答子把搜刮來的錢財用車裝運回家。他的親族見他發了大財,紛紛向他表示祝賀;他的母親看到兒子做了三年官,賺了這麼多錢,也高興極了。只有他的妻子愁眉苦臉,抱著兒子悄悄躲進自己的房中。

  答子的母親責備她說:「你這個不賢的婦人,丈夫發了財,應該高興才是!哭喪著臉幹什麼?難道你想叫他倒楣嗎?」

  答子的妻子哭著回答:「答子做了三年大夫,積了這麼多錢財,這不是積福,積的是禍患。從前楚國的相國子文治理楚國的時候,為國家積累了無數的財富,自己家中卻依舊清貧,他受到了楚王的敬重和百姓的愛戴,結果子孫得福,名垂後世。答子作了三年大夫,積累了那麼多不義之財,而陶邑的百姓怨聲載道。一旦有人把這情況反映給國君,他就會身敗名裂,我怎不感到痛心呢?」

  答子的母親聽了,不由得大怒,說:「你這個不賢的婦人,信口胡言,詛咒丈夫,真是氣死我了!我不再認你這個媳婦,你滾吧!」

  答子的妻子只好默默地收拾行李,抱著兒子悄悄走了。

  不久,有人向宋王檢舉答子的罪行。宋王十分震怒,處死了答子。

  答子的母親這時才深感後悔,把媳婦和孫子找回了家。(《列女傳.陶答子妻》)

※ ※ ※

  貪污,自古皆然,而今有更甚之趨勢,由於利欲薰心,有為嬌妻、美妻,或愚為子子孫孫,或是為自己之私利、將來,而步入貪墨之一途,使之名節掃地,遺恨終身。

  現今因時勢之差異,人之奢侈之關係,使得貪污更顯得囂張,有不可收拾之地步。其實浮生如夢,世事如棋,何苦為錢而身敗名裂?此代雖枝葉茂盛,後代則幼苗枯萎,何苦來哉!當正心以養廉,不貪不取,則可安然也。

  莫看錢而飽私囊,莫看香花而折技,莫見美色而佔己有,能以此為戒,則無欲就不貪矣,那廉就可由此而養成矣。如今社會此等因貪之醜聞,比比皆是,能不引以為鑑乎!世人當醒之也。

禪化闡道篇第一輯-莫貪養廉

2013年6月10日 星期一

深深的體諒

  我弟弟是初出茅廬的畫家,居住在西班牙的馬約爾加島。這是我母親到西班牙看望弟弟,要返回日本那天發生的事情。

  一大早,母親和弟弟氣喘噓噓地把兩個大旅行箱從那座具有二百年歷史的古老公寓的四樓搬下來,他們把旅行箱放在幾乎無人通過的路邊,坐在箱子上等出租車。

  馬約爾加島不是城市,出租車不會經常往來,當然也無法通過電話叫車,只能在路邊等著,誰也不知道出租車何時能來。

  我弟弟因為已在島上住了三年,很瞭解這種情況,所以顯得坦然自在。

  馬約爾加島的生活與東京快節奏的生活截然不同。

  大約過了二十分鐘,從相反車道過來一輛出租車,弟弟立即起身招手,但他看到車內有乘客時就放下手,出租車緩緩地駛去。

  然而,那輛車駛了三十米左右就停住了,那位乘客下車了。

  「噢,真幸運,那人在這裡下車呀。」

  從車內走出的是一位看起來頗有修養的老紳士。弟弟對這個偶然感到很高興,並迅速把旅行箱裝進車的後背箱。

  坐進車後,弟弟告訴司機:「去機場。」並說,「我們真幸運,謝謝你。」

  司機聳了聳肩膀說:「要謝,你們就謝那位老先生吧,他特意為你們早下車的。」

  弟弟和母親不解其意,於是司機又解釋道:「那位老先生本想去更遠的地方,但是看到你們後就說:『我在這裡下車,讓那兩位乘客上車吧。這麼早拿著旅行箱站在路邊,一定是去機場乘飛機的。如果是這樣,肯定有時間限制。我反正沒什麼急事,我在這裡下車,等下一輛出租車。』所以你們要謝就謝那位老先生吧。」

  弟弟很吃驚,他懇請司機繞回去找那位老先生。當車經過老先生身邊時,弟弟從車窗大聲向那位悠然地站在路邊的老先生道謝。

  老人微笑著說:「祝你們旅途愉快!」

※ ※ ※

  所謂「禮讓」,乃一國興衰之源泉,正是一家仁,一國皆仁,一家讓,一國皆讓,在表明修身為治國之根本。

  因為修身的外在表現是謙讓,「讓」乃「禮」的實質,「禮」乃「讓」的文采,二者互為表裡;如同一個團體有其規範,國有國法,家有家規,一切儀式規範,乃須家人共同遵守奉行之法則,而法則有賴行動去實踐,是以長幼貴賤不相逾越,因為互不逾越,所以不亂。

  處事有其一定基本條理,而發自於內心之真誠修涵,必能尊敬恭禮,謙而有禮,讓而有序,不似空有其教條,而無踐行之儀式,空論而已;而是進德修業上恭承禮規,予以應用實踐,故禮讓為修行基本之道也,奉公守法之先也,上能行之,而下效之,一國能不興乎!

修身養性-第廿四章 禮讓

2013年6月9日 星期日

佛陀說故事

蓮生/文

  釋迦牟尼佛在世時,喜歡講故事,這些故事,都是有關「前世」的。

  佛陀說:

  「前世,我是誰,你是誰,他是誰。」

  然後--

  佛陀會說,前世因為做了這些事,所以今世才會形成這樣的結局。(成佛)

  這些故事,共約五百多則,結集起來,就是《本生經》。《本生經》是十二部經之一,梵語是「闍陀伽」,也即是如來說出前世當菩薩時,所行所業之經文也。

  佛陀講自己的「累世前世」,不是固定的形象,而是多重身份。例如:

  國王、庶民、官員、販夫、走卒。

  菩薩、仙人、行者、外道、術士。

  更有傍生:

  象王、鹿王、猴王。

  佛陀曾是天人,也曾經在畜生道,更曾經墮落在地獄道中。……

  佛陀也曾經犯了大戒:

  例如殺人。

  例如邪淫。

  例如妒恨。

  佛陀講這些,我認為是有因緣的,主要是說,眾生本有佛性,不管你犯下如何大罪業,只要懺悔,精進修行,最終的,一定可以成佛。

  這《本生經》,也就是大乘佛法的根源,大乘佛法的精神,來自於《本生經》。

  另外:

  也有《本事經》,也是十二部經之一,梵語是「伊帝目多伽」。

  是佛陀講菩薩、聲聞(阿羅漢),過去世的所行所業之經文。

  《顯揚論》曰:

  「本事經是有謂如來說聖弟子們前世之事。」

  不管是「本生」或「本事」,我均如此認為:

  「是本迹也!」

  我的意思是說:

  「法身佛或法身菩薩,這些都是實在的身分。而變化出許多的應化身,去化導眾生。其實法身是恆在而不審,而分身去化迹度眾生。」

  如此:

  本地--如如不動。

  垂迹--變化妙德。

  《維摩經》曰:

  「非本無以垂迹,非迹無以顯本。本迹雖殊,而不思議。」

  《觀音玄義》:

  「上地為真為本,下地為應為迹。」



  我舉一例。《涅槃經》曰:

  佛陀昔為「雪山童子」,當時的帝釋天變化成羅剎,說了過去如來的半偈: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

  雪山童子為了求下半偈,便求羅剎說出下半偈。

  羅剎說:

  「我今飢餓,如果你讓我食,我才說。」

  雪山童子答應。

  羅剎才說下半偈:

  「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雪山童子聞之,心開意解,書寫此偈。由高處投地而亡。

  羅剎變回帝釋身,食雪山童子。

  依此功德,超越「十二劫」。

  我認為:

  「這是大乘菩薩,累積『妙德』,而成就如來也!」

《魔眼》佛陀說故事

竹籠

  昔日有一位幼童子,姓袁名小,年方有七歲之時,善能讀書達理,事親至孝,年少甚有才能智慧。

  堂上有一位公公,名曰袁傑,年已七十餘歲,萬事不能辦理。小父名曰袁尚,惱恨其父,袁傑終日談天,飲酒食物,不能辦理事務。

  袁尚遂思,待我做一個竹籠,拖往深山與虎狼食之。遂做竹籠,將父藏在內,拖去深山裡坑下,獨自回來。

  再言袁小讀書回來,不見公公,流淚痛哭。遂問其母曰:「公公到何處去?」母親曰:「你公公被父親拖去深山中飼虎了。」

  袁小聞得此言,即哭入深山,尋到公公,袁傑與孫同哭。袁小曰:「公公不需憂慮,我將竹籠拖了回去,再來迎你回家。」遂將竹籠拖回家中。

  袁尚看見問曰:「你何故將竹籠拖歸何用?」

  袁小答曰:「拖回來自然有用。」

  袁尚再問曰:「有何用?」

  袁小言曰:「父親你若年老,不能辦事,我亦將此竹籠,拖你到深山中去飼虎了。」

  袁尚聞得此言,心中大驚,思想此事可能是真。遂問其子曰:「你公公尚有在否?」

  袁小曰:「公公此時尚在深山。」

  袁尚遂同子袁小,往到深山中,扶持袁傑公公回到家中。袁尚自此以後,便生恭敬孝順父親。

※ ※ ※

  現代人對年長者的照顧關懷已略少,更在時下的社會,常常發生子女為照顧父母之事吵個沒完沒了,此等現象皆是世人的心生病了,也不懂得孝道的意義,俗有云:久病無孝子,這話可在現今社會看出端倪。在各處各地都有因為照顧生病的父母進而兄弟姐妹推來推去都說沒時間亦或我很忙,還更有那言說我要照顧自己的家庭小孩無法再照顧生病的父母,以上種種都是心態轉變對孝悌不知行持。

  今日吾何以對以上事件作述說,乃在如今社會老者遭棄安置老人院,或被子女拋棄任其流落街頭,此事已可說一再的發生,故實要世間為人子女者反省一下,應知世間常有一句話,那就是養子方知父母心,此言已道出為人子女者必也會成為人之父母啊!若已成人父母逢遇也如同時下這些遭遇,那情何以堪?

  蓋要整頓一下這些社會中的亂象要提升孝道的教育,如能在小孩身上多費心教導,而自身作則,那今時這等現象定可轉化改善,望世間人都能思考此一問題,莫讓此一問題日益嚴重。

慈聖雜誌112期

2013年6月8日 星期六

一碗飯的奔跑

  小的時候,常和父親一起去山裡砍柴,父親總是走得很快,我拿著比我高出一大截的扁擔只能跟在他的後面跑。

  回來的時候,我要挑上柴和樹枝,父親仍然走得很快,我是實在跟不上,只有停下來,歇一會兒,這一歇無論如何就再也跟不上父親了,害得父親每次都回頭來接我。

  母親那時常說的一句話是,吃了多少糧食了,一小捆柴都挑不動。人走,你跑都跟不上,都像你,恐怕家裡連一碗飯都吃不上。原來奔跑和吃飯也是有聯繫的,當時我是那麼想的。

  後來,下田割稻、插秧,動作也得很快,否則就會「落趟」,無論是割稻還是插秧,你得和其他的人在一起工作。拿插秧來說,大家每人有自己的趟子,一個緊跟著一個,插第一趟的人如果速度跟不上,後面的人就無法超過去,就會迫使後面的人放慢速度;同樣,如果你的速度跟不上別人,當別人插完了,你還沒完,那也叫「落趟」。

  在農村「落趟」是一件十分不光彩的事情,證明你的手腳比較笨,不靈活,自然這樣的人是不受大家讚賞的。因此我每每都是拼了命似地割,拼了命似地插,結果往往又導致插出的秧東倒西歪,大傢伙還是笑話我說:「你耍筆桿子還行,要做田,搶飯都搶不過人哦。」

  從古老的農田耕作中我感覺到它的不簡單,那不僅僅是單純的體力勞動,更是體力速度和技能的統一。想吃上飯可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上大學的時候,偶然的一次機會愛上了寫作和投稿,當時文聯的一位老師說:要想出成果,其實不難,只要不停地寫。的確是這樣的,當時學校裡比我文筆好的人多得多,遺憾的是他們從不把自己的特長當回事。而我則不同,拼命地寫,拼命地練習,就是那麼簡單的方法,畢業時我已經有了一本厚厚的作品集了。

  沒想到就是這個作品集子幫了我的大忙,當其他的人被找工作弄得焦頭爛額、抱怨這抱怨那的時候,我很輕鬆地就被一家媒體錄用了。後來錄用我的老總告訴我,我之所以被錄用有兩點原因:首先是我具備了從事這個行業的基本條件,其次更為重要的是,從我厚厚的作品集上能看出我是一個不斷向前奔跑的人。能夠被這座城市接納,我知道自己至少可以擁有一碗溫暖的飯了。

  有些時候覺得道理就是這麼簡單,多行動些,少考慮些;不是最優秀的,但可以做最勤奮的;不是跑得最快的,但可以做跑得最勤的,一直不停。

  原來生活也許就是這樣的,從一開始就註定要奔跑,也許只有不斷地奔跑才能更早地發現前方的風景,在這個競爭激烈甚至是殘酷的社會裡找尋到一杯足以止渴的清水,一碗足以填肚的米飯。

※ ※ ※

  「子弟者大人之胚胎,秀才者士夫之胚胎。此時若火力不到,陶鑄不純,他日涉世立朝,終難成個令器。」

  俗話說:「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意思是說一個人的學習鍛煉是從年少時開始的。青少年時期所接受的教育和經受的鍛煉對一個人以後發展影響非常大。所以說,在年輕時要多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注重修身立世的品德修養,接受各種艱難困苦的磨煉,才能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一個人要想學有所成,並不是一朝一夕間的事情,它需要長期的學習和積累。閑暇的時候不能虛度光陰,要充分利用這樣的寶貴時光,多學些東西,多做些事情,這樣到將來發展會有很大的益處。

  做學問沒有捷徑可尋,講究個勤字,勤中有苦,苦中有樂,所謂「讀書之樂無竅門,不在聰明只在勤」。

  一個人,如果要求取學問,必須要做到專心致志,排除一切私心雜念才可以成功。而如果在立志修德時卻又想著功名利祿,這樣一定不會得到真實的造詣;一個人,如果讀書時不重視學術上的探詩,而興致只停留在吟詩作賦、講求風雅上,那麼,同樣不可能取得較高深的造詣。

  一個人學識水平的深淺決定其思想行為的高度。學富五車、滿腹經論並非一朝一夕得來,需要不斷努力,經年累月,甚至是一生的孜孜以求。

  求學問道不是一蹴而得的事情,要想學有所獲、學有所成,需要長期積累並勤加練習。只有這樣,堅持如一地朝著既定目標做下去,才能夠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俗話說的「只要工夫深,鐵杵磨成針」。

  如果用繩索當鋸來鋸木頭,時間久了也可以將木頭鋸斷,水滴落在石頭上,時間久了也可以穿透堅硬的石頭,同樣的道理,人在做學問的時候,只有堅持不懈地努力才能夠有所成就。

2013年6月7日 星期五

丙丁童子來求火

  金陵報恩院玄則禪師,清涼文益禪師之法嗣,滑州衛南人。
 

  初禮青峰傳楚禪師,便問:「如何是學人自己?」

  青峰禪師道:「丙丁童子來求火。」

  十天干中的丙丁,五行屬火。本來是火,更去求火,豈不可笑?禪門中經常用「丙丁童子來求火」一語,專指那些昧卻自家寶藏、心外求法的人。有時也稱之為「頭上安頭」、「騎驢覓驢」。

  玄則禪師一聽,覺得有道理,便將此語當作寶貝似的,蘊藏於心中,還自以為已經悟了。

  後禮謁法眼禪師,法眼禪師便問:「甚處來?」

  玄則禪師道:「青峰。」

  法眼禪師又問:「青峰有何言句?」

  玄則禪師於是便把前面與青峰禪師的酬答告訴了法眼禪師。

  法眼禪師問:「上座如何理會丙丁童子來求火這句話的?」

  玄則禪師很自信地回答道:「丙丁屬火而更求火,如將自己求自己。」

  法眼禪師一聽,便哈哈大笑起來:「幾乎放過,原來錯會!」又道:「這樣理解,又如何能開悟!」

  玄則禪師遭法眼禪師這樣一頓否定,心裡非常疑惑,可是又不甘心承認自己的理解是錯誤的。退下來之後,他左思右想,想得頭腦發悶,仍不明白其中的道理。

  於是他又謙恭地來到法眼禪師跟前,請求指點。

  玄則禪師道:「關於青峰禪師的那一答語,我就是這樣理解的。不知道和尚是如何理會的?」

  法眼禪師道:「你問我,我與你道。」

  玄則禪師便問:「如何是學人自己?」

  法眼禪師道:「丙丁童子來求火。」

  玄則禪師一聽,言下頓悟,豁然知歸。從此以後,更不懷疑。

  玄則禪師後住報恩禪院傳法化眾。

  問也好,答也好,既未換湯也未換藥,但是機緣是何等驚人的東西!玄則竟然即時豁然大悟。

※ ※ ※

  人自生後,本來靈明之佛性,即是佛在己身,己身是佛,佛不外求也。然為何偏偏佛在身而外求呢?很明顯的可以知道,主要是因為己身佛性之被蒙蔽而無法發揮故之,是以人當知修行善,力求歸復己身之佛性。

  然人之性具有神佛之功,如一味使其沈落,當然佛性失而肉性(人性)則長矣,一旦人性滋長,則造罪造業跟隨而來,道就無法修成,這是必然之道理也。故當將己身漸失的佛性激發起來,漸漸使之能返回原本之光明佛性。

  然人佛性之如何激發呢?當然先得秉持本性,看開看淡一切,讓天性先能明清,待天性明清之後,本靈就可現出,本靈純明之後,則佛性就可顯矣,佛性既顯,就是道基已築之時,道基固,何患道之無果呢?希世人能明己性之缺失,針對其蔽而激發之,讓自己能真正的走出佛性光明之途,齊勉之。

心志歸向-第廿一章激發自身佛性

2013年6月5日 星期三

回歸自然的領域

蓮生/文

  我住美國西雅圖時,一過華盛頓湖,有一半島,叫「摩朔島」,此島甚有名望,住戶是中產階級以上,此島的學校,也是名校,因此,很多高收入戶,遷居此島。

  唯一令我不解的是,此島一入夜,全島「烏漆媽黑」,沒有路燈,我第一次夜晚到此島,覺得好怪異,蟲聲嘰嘰,暗樹叢叢,彷彿入了原始森林。

  後來,據我了解,原來社區規定,為了保持此島的原始風貌,回歸自然的領域,白天歸白天,黑夜歸黑夜,全島不設路燈照明。

  我這一聽,也頗怔住,但,後來想一想,這也算回歸自然的一部份吧!

  我們試想一下,科技把人類帶進了全新的領域,但,相反的,也破壞了自然的領域。

  最明顯的:

  植物全是化學農藥下的產物。牛羊豬雞等,全是化學飼料下的產物。化學有毒物,入河湖海,水質被污染。空氣被污染,連大氣層也有破洞,認真的說來,連陽光也污染了。

  一年四季的溫度,也起了變化,山河大地全變質了。

  人類接收了新科技,同樣的受新科技的考驗,成了實驗室中的實驗品。科學家在複製牛羊等之後,又想到「複製人」,這時才想起,如果「複製人」,其中的問題重重,包括倫理、道德、身份、種族等等等等。

  是福?是禍?無人敢預言。

  有很多人已經發覺,「科技」原本是一個極誘人又危險的東西,以「核能」為例,它可供給人類大的能源,但,也很可能毀滅全人類。

  科技帶給人類文明。

  科技也給人類毀滅了自然。

  漸漸的,人類知道「科技」會反噬人,大地山河會反撲,因此才開始注重「環境保持」的工作,如果「環保」不做好,「科技」會使人類墜入了萬劫不復之地。

  如今—

  有機食品復甦。

  自然環境保持。

  原始風貌重現。

  是不是能挽救人類的危機重重,在在考驗了人類的智慧!現在我才明白,為何《聖經》裏的上帝,不給亞當夏娃「知識」。

  老子聖人,希望人人愚直。

  因為人類的科技永無限止,很有可能禍害人間。

  寫詩一首:

  不是大熱
  就是大寒
  季節也被污染
  完完全全背離了自然

  多種病毒叫生物淒慘
  無一不毒
  教人吃什麼
  化學世界人類喪膽

  時見香消玉殞
  時見怪症突然
  瘟疫在這一世紀
  重新上場

  核試燃料垃圾倒何處
  倒到月球
  連嫦娥也要悲傷
  此時此刻
  連月亮也黯淡無光芒

《小雨繽紛集》回歸自然的領域

窮和尚與富和尚

  古時候,蜀國的邊遠山區有兩個和尚,一個窮,一個富,他們都想去當時的佛教聖地「南海」。一天,窮和尚對富和尚說:「我打算去一趟南海,你覺得怎麼樣?」

  富和尚說:「我沒有聽錯吧!你想去南海?你憑藉什麼東西去南海啊?」

  窮和尚說:「我帶一個水瓶,一個飯缽就行了。」

  富和尚聽了哈哈大笑,說:「我幾年前就做準備去南海了,但路上艱難險阻多得很,等我買一條大船,準備充足後就可以去南海了。你憑一個水瓶和一個飯缽怎麼可能到達南海呢?還是算了吧,別做白日夢了!」

  窮和尚不再與富和尚爭執,第二天就步行前往南海了。

  一年後,窮和尚從南海朝聖回來,而富和尚還在準備買大船呢。

  富和尚「常立志」,只是立在口頭上;窮和尚「立常志」,卻是踏踏實實地立在行動上。富和尚的條件比窮和尚好得多,但是當窮和尚已經實現自己願望的時候,富和尚還在空談。怕苦怕累,空談坐號,是什麼事情也辦不成的,富和尚就是輸在了空談上。

※ ※ ※

  有句哲言:「若你喚山,而山不來,你就得向山而去。」意義深遠,說明了人生命真正的本質就是「行動」,行動是一切成功的原動力,行動比起幻想重要,行動比起只說不做來得具體。

  世上概分二種人:一種人是期待希望而活,一種人是實現希望而活。世人都知道期待永遠是一無所獲的,惟有付諸行動,縱然是憧憬的希望,能認真的去做,總會得到精神上的滿足,而那總在期待中之人,終必是一無所得也。

  人生主在於「行動」促使幸福美滿,不論是從事何種事業,都得以行動來表現,就是每天呆板的工作也須行動,這裏頭都含藏著甚深的行動哲理,天下無不勞而獲之事,就連你想發「樂透」夢,你還得和他人一樣去排隊、去簽注,才能有些渺茫的希望,所以說當了悟此理,明白真義,以實際行動去實踐有意義理想的目標,才不辜負價值的人生。

皇母慈音第五輯-向山而行

2013年6月4日 星期二

荷花池往事

出自《坐花志果》

  有一位書生是浙江杭州的秀才,跟隨蔣一亭先生學習申商和韓非子的刑名學,小有才氣而放誕不羈。

  道光二十六年(西元一八四六年),蔣先生就任於上海鹹雲崖的觀察幕。那位書生秋天考試後,在道署中拜謁他的老師,並對同事炫耀文藝,顯出非常得意的樣子。

  剛好署裏有人能請神仙降壇,降乩為夏●如先生。書生叩問功名,扶乩顯示:「你的前程本來相當遠大,可惜因為口孽和淫孽而斷送了,如果很快改過,尚可以延年。否則等冤鬼找上門,那裏還能希望什麼功名呢?」

  書生笑著說:「沒想到仙人盡說一些老頭子教訓人的話!既然你說冤鬼,請問是什麼因緣呢?」

  仙人又降乩寫說:「一定要說明白嗎?十年前在荷花池洗硯台的事情,你還記得嗎?」

  書生臉色突然變了,叩頭默禱。

  扶乩的人繼續寫:「陰間已申報免除你的功名,減少你的壽命,所以我知道。如果你從此力改前非,尚有萬分之一的機會可以挽救,只有祈禱無濟於事!」

  大家看見書生嚇得臉色發白,所以停乩後,有人就問書生:「剛才神仙所說的是指什麼呢?」

  書生很惆悵地回答:「我曾經做出輕薄的事,因為辜負別人而感到羞愧。我坦白告訴你們,希望有志向的人能以我為前車之監!」

  事情原來是這樣:那位書生曾經在姑媽家讀書;姑媽家有一位年輕貌美的婢女,書生想要調戲她,卻沒有機會。

  有一年的夏天,書生拿硯台到荷花池去洗,恰巧那位婢女要采荷花也隨後而至。書生看四處無人,於是就與婢女調戲、嬉笑,婢女也不堅持拒絕,倆人進入小涼亭而發生曖昧的行為。從此以後,他們倆人有空就幽會,婢女因此懷孕了。

  到了年底,先生解館,書生也回家。過新年時,書生去拜年,姑媽留他住宿。夜深人靜後,婢女忽然來了。婢女告訴書生:「承蒙君的厚愛,我的月事已經三個月不來了。如果我倆始終眷戀,我就能做為你的妻妾,這是你的惠賜,如果你不要我,我也不敢有怨言,只求趕快找好的墮胎藥給我,以免事蹟敗露,那我就永遠感激你了!」

  書生回答:「我已將這件事稟告家母了,將來會來姑媽這裏要你。我一定不會做出負心的事情,你不要過度憂慮!」

  婢女哭泣地致謝,那天夜裏,她又被書生蹂躪了,而自己卻不知道書生無意娶她。

  書生回家後,竟然放棄她,也不再至姑媽家。婢女早晚盼望書生的音訊,沒有消息,不久肚子逐漸大了起來,被姑媽發覺,經不起女主人拷打而吐露實情。

  姑媽一向很喜歡書生,馬上叫人找他來,準備把婢女送給他。可是書生死不承認,並且說:「我不知道邪淫的婢女跟誰亂來,竟然敢誣賴我,損毀我的名譽!」

  姑媽相信書生的話,又用嚴刑訊問,婢女無法表明自己,當天夜晚,她就上吊自殺了。

  書生不在乎這件事情,也沒想到仙人會揭發這件秘密。現在已經把真相告訴詢問的人,想懺悔自己的惡行,大家勸他改過行善,聘請高僧為婢女誦經咒超度,書生點點頭。從此以後,他的豪氣逐漸收歛,然而不到一個月,他故態復萌,信口雌黃,又開始尋花問柳,把神仙的話置之度外了。

  翌年,他竟然口吐鮮血而死。死時,看守疾病的人都看見一個女子披發站立在床前,可能是從前那位婢女來索命啊!  

※ ※ ※

  隨著時代昌明科技發展,而道德亦隨之滑落,與發展不成正比率。男女之間只貪片刻肉慾之歡,一旦暗結珠胎便驚慌失措,或有男方自此避不見面,或有男方不肯負責,甚至強欲打胎溺女,怎不令人悲慟?親生骨肉心頭肉,竟然狠心殺死親兒女,最後受害者亦唯有女子而已,換來無廉恥,失貞節,鄰里指指點點,何苦來哉?

  現今社會不倫戀情昌盛,眾生以黑為白,不能明辨是非善惡,一切拿「愛」當藉口,只要彼此相愛有何不可?破人婚姻,奪人所愛,傷害自己名譽,使人妻離子散,更引起他人輕生,紛紛擾擾皆起因於「貪愛」。汝等修子當放下「貪」念,就不會陷入是非之中,不被「昏愛」給迷惑,更奉勸身陷其中的男女早日醒悟。

  已犯錯者,當懺悔彌補,行善消業;未釀成大錯者,早日抽身而退;陷入掙扎者,早日看破虛空情愛,離開是非;對情感有錯誤見解者,當接受吾之勸言,與是非斷除一切牽連。否則福份抵銷,與情人難以白頭,禍延子孫,自己更是痛苦萬分,最後天堂難回,地府有份,而與汝在感情難分難捨的「愛人」,在汝受苦時,是不會與汝雙宿雙飛的。望世人能明辨是非,多排解眾生之情感糾葛,早日離苦得樂。

2013年6月2日 星期日

老僧坐一日,勝過千年忙。

  晚年的大安禪師終日端坐,不言不語,無所事事。大家在背後稱他為懶安禪師。

  有一位禪僧說:「終日不言不語,如木石一樣,那就是禪嗎?」

  另一位禪僧道:「終日端坐。既不領眾梵修,也不指導作務,這就是禪嗎?」

  大安禪師的懶,已經引起大家的議論。

  有一天,大安禪師集合眾人,說:「今天,請大家跟我一樣,終日端坐,不言不語。只要三天,當可令大家識得自己。」

  眾人隨大安禪師靜坐一日,腰酸腿痛。第二日。眾人請求,寧可作務,不願靜坐。

  這時,大安禪師方才告訴眾人:「老僧坐一日,勝過千年忙。」

  眾人無言以對。

※ ※ ※

  世人大多一見面都會問你現在在忙什麼?必答曰:我非常的忙,亦可說是每個人都在忙,沒有一個不忙著。有者忙於賺錢,有者忙於做學問,有者忙於享受,有者忙於做不應該做之事……。亦可說是每個人都在依個人的感覺之需要,滿足自己的欲望在忙著。

  到應忙是什麼?忙是需要的滿足,像一個人再忙也得需要休息、吃飯、作必要之休閒,這即是需要滿足的忙。又如果你正忙於某些重要之事情,如遇到是家庭變故,或是你身體有恙,都得放下身邊重要的事情而加以處理,這即是價值差異的忙。又如果為了朋友而請假幫忙,或是為了賺外快而蹓班等等,這就是所謂良心分辨的忙。然而在這種種不同的忙裡頭,都會經過自己審慎評估而做之,這也是無可厚非之忙。

  世人更須明悟的是,「忙」須再提高其價值的程度,方屬是聰明者,凡事再怎麼讓你忙,如果自己沒有明智的去理悟,對你過往以後之存德是沒有什麼幫助的,即是如能正「忙」於道上,正確此理念,這才不會白忙一場。勉之!

皇母慈音第五輯-忙是什麼

2013年6月1日 星期六

諸行無常

蓮生/文

  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世間的一切事物,我們所知的世間一切,都不是真實的永恒存在。

  在這方面,我在歷年來舉例很多來說明:

  我常常提到「朝代」的變化,中國五千年歷史,從黃帝到夏、商、周,從夏商周到唐宋元明清,我們知道「朝代」都在變化,歷史都在演變,人、事、地、物都在變,由此證明,人類、國家,以至於地球星際都不是永恒的,都是無常的。

  我又提到,不只是外面的形象在變化,就連學問、知識、科技,甚至人心也在變化。

  我們知道,科技一日千里,學問知識,今日的是,有可能變成明日的非。

  就算是「善」是「惡」,也沒有絕對性。連一個國家的憲法,根本大法也可能修改了。

  我們真正學佛的人,明白佛陀「三法印」當中的第一個真理,這個真理就是:

  「諸行無常。」

  談到「人心」的無常,更令人驚駭!

  今日恭敬你,

  明日毒害你。

  今日是好朋友,

  明日背後插上一刀。

  今日善緣,

  明日惡緣。

  這世間「人心」,瞬息變化,相對差別,充滿矛盾。快樂與痛苦互換,好與壞互換,興與衰互換,有這個沒那個,失了那個,又有這個,今天讚揚,明天毀謗。我們看看這「世間人心」,實在覺得恐怖。

  所以,我們要信解,「人心」變化無常啊!

  當我在「ORLANDO」的環球影城內,參觀了「大地震館」及「龍捲風館」,又證明了「諸行無常」的理論。

  「大地震館」,我乘坐地鐵,適逢地震,列車傾倒,鐵軌扭曲,支柱倒下,天崩地裂,大火燃燒,大水沖至,人類死傷無盡無數。

  這時令我想起:

  日本的「板神大地震」。

  土耳其的大地震。

  台灣「九二一」的大地震。

  (這是大地的無常)

  「在龍捲風館」,我看見龍捲風所行之處,滿目瘡痍,整個城市盡毀,車子吹到空中去,連巨大的牛,均在空中漂浮,真的令人驚嘆啊!

  (這是風的無常)

  由於認識了「諸行無常」的道理,才能信解到「一切皆空」,由一切皆空,始能痛苦消解,煩惱解脫。

  我們用佛法正當的去理解,依著去實修,就能得到真理的體驗。

  釋迦牟尼佛的「般若」(智慧)法門,依法實修,就有了悟力,有了悟力,能使我們到達究竟的彼岸。

《尋找另一片天空》大地震與龍捲風

遺棄子女之損福

  贍養父母本是天經地義的事,但是,鄭州的張女士卻為這事跟自己的親生父親打起了官司,原來,這裡面另有故事。

  今年夏天,鄭州市惠濟區的張女士家裡來了個年逾七旬的外地老人,進門就問:「這是小梅家嗎?」

  看著急忙進屋、連額頭上的汗都顧不上擦一下的老人,張女士的家人一臉驚訝。

  老人接著說,自己是小梅的父親,是來要贍養費的。張女士的家人聽得更是一頭霧水。張女士的父親遠在鶴壁,一家人其樂融融過得很好,況且張女士對老人也非常孝順,怎麼來了個小梅的父親?

  沉默了許久,張女士才幽幽道出了隱情。原來,張女士就是小梅,眼前的這個人是自己的父親,只是自己尚在繈褓之中時便被父親送了人……

  看著眼前的父親,聽著父親的來意,張女士不說話,一直在抹眼淚。沒有得到明確答覆的老人悻悻離去。

  然而,七月二十三日,老人以自己常年生病、生活困難、無生活來源為由,一紙訴狀將張女士告上了法庭,要求張女士每月支付自己贍養費四百元。

  主審法官拿到案件後,就去找張女士調解。張女士說,自己並不是不想贍養老人,只是對父母狠心拋棄自己不能釋懷。小時候也因為渴望得到親生父母的疼愛而跑回了家,但是又不忍心辜負養父母對自己的恩情而回去。

  「三十多年過去了,他對我不聞不問,當他需要人照看時才想起來找我……」說到這,張女士泣不成聲。

  根據我國《婚姻法》第二十六條的規定,收養關係成立後,養子女和生父母之間的權利義務關係因收養而消除,張女士不必對其生父母盡贍養義務。

  近日,在主審法官的耐心調解下,張女士終於原諒了父親,畢竟血濃於水。並不富裕的張女士答應每月支付給老人生活補助費二百元,老人今後因病所支付的醫藥費用,除新農合醫療保險報銷之外的部分,老人則同意向其他子女主張,不再要求張女士承擔。

※ ※ ※

  古今中外,子女乃是承繼上一代家業最直接的成員,並且子女乃為一個家庭傳承香火之最珍貴者。昔時,有些眾生為了考取功名或經商之原因,不得已離鄉背井,更必須忍受不得與家人享受親情之樂;如今,時代進步,科技昌明,交通便利,世人之親情卻愈來愈淡薄,有些眾生經常有為圖一己富貴功名之追尋,竟能狠心將子女給棄置在外,甚至置子女的死活於不顧,遇到這樣的狀況,情何以堪?

  雖然將子女遺棄之後,少了一些撫養或負擔的責任,本身從此過著打拚事業的生涯,又雖然事業在個人的努力奮鬥下,或許能夠有所發展,但被自己所遺棄之子女,卻從此過著無依無靠之生活,甚至時常遭受他人的欺凌,乃至有因為遭受我人遺棄,致使子女從此生命不復存在;這樣的罪業,都將令世人在因緣成熟時,逐條報應,福報之損失更不在話下。

  凡此種種,造下業因,乃因遺棄子女的罪過,恐怕縱使後來自己另有生兒育女,這些後來所生的子女,必將因為爾之前過而淪為手足鬩牆、爭分產業、勾心鬥角之輩。屆時,自己一手辛苦打造出來的事業王國,恐將再度化為泡沫,至此豈不痛心疾首。

  此外,亦有少數無知少女,情竇初開,為了一時之意亂情迷,視貞操為無物,而不守貞節,貪圖享受肉體之欲,直至暗結珠胎,方知所愛非人,不但無法使腹中胎兒有個父親,自己亦沒有丈夫,並且連讓自己懷胎的男友,都避之惟恐不及,至此豈能不悲傷乎?若是年少之齡,私嚐禁果,能為本身所犯過錯帶來之責任,勇於擔當,獨自扶養那不該有的子女,則尚屬無可厚非;但世間男女卻喜嚐禁果,卻不願承擔禁果所帶來之必要責任,狠心的便打胎,不忍心的便偷偷生下胎兒,但由於無責任心,乃將出生之嬰孩遺棄,任其自生自滅,這些未能盡予扶養之責任的情形下,必使男女在福報方面有所折減。

  因為當世犯造遺棄子女之罪過,將來之世必被地府註記有遭受父母遺棄的業報,屆時縱使悔恨當初,已無濟於事。依因果律而論,造下遺棄子女之因,來世即為父母所棄養或送給他人當養子、養女;若有虧欠債務的話,甚而形成被販賣以抵償。若是遺棄之業繁重或形成人命債嚴重的話,來世乃會形成膝下無子、無女之命格,甚而禱祈神明賜予子女而無法如願之窘境。

  奉勸世間男女,在想要享受權益之際,仍該有勇於承擔這些權益下所附帶之義務與責任。偷嚐禁果,若視為權益,那麼懷胎之生兒育女,便是權益下所附帶之必要的義務與責任;然而權益與義務二者不可分割,一旦分割,福報就要受到天地之削奪也。

  是故,遺棄父母是重罪,遺棄子女亦是重業。人生在世,宜感恩天地賦予生命,亦應尊重天地賦予子女的生命,以免結下不善因緣之怨戾,更可免於獲罪於天地。

現代日常損福與禁忌-第二十四章 遺棄子女之損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