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閱《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孟子對齊宣王說:「大王!如果你的大臣奉派出使楚國,他把妻子託付朋友代為照顧;等到他從楚國回來時,卻發現自己的妻子挨餓受凍。請問應該怎麼辦?」
齊宣王回答:「這種朋友應該要絕交。」
孟子接著問說:「大王!如果有當官員的,不能治理好他的部屬,請問你又會怎麼辦?」
齊宣王回答:「這種官吏乾脆撤職,不要也罷!」
孟子又接著問說:「大王!假設國家政事敗亂,人民不能安居樂業,你又該怎麼辦?」
齊宣王有些尷尬,不想回答,只好裝作沒聽到,眼睛望著別處,故意把話題扯開。
※ ※ ※
與人民對話,為政者已非人民之父母,現已成為人民之奴僕,不能將民意踩在腳底,應廣納各方意見,抉擇百姓利益之所在,造福老百姓。若不聽取民意,只想維持政治之威嚴,不但不能贏得民心,反而有被推翻的危險。
各國領袖如能拋開個人利益與情緒,多留心老百姓的悲苦,上天就會助其一臂之力將國家治理好。反之,若身為領導者只在乎少數財團之利益,不能設身處地為百姓設想,國民怨恨之怒氣無處發洩,迫使百姓走上街頭,成為一股強大的反對勢力,國家將永無寧日,國運也會跟著衰退。為人百姓者,可適度表達自己的意見,但情緒過度激動,不能以理智監督政府,老百姓的訴求就無法實現。
世界各國紛亂之象頻傳,長久以來,主政者常將治國重點放在經濟、國防,殊不知教育才是培育人才,涵養國力的重點。如此本末倒置,國家雖然暫時得到經濟蓬勃發展的果實,但果實逐漸摘完之後,再也長不出新枝、新芽或開花結果了。
近代之政治,是與人民協商的政治,除廣納民意外,還得深入基層,坐在皇宮閣樓治國,已趕不上時代的潮流,若為政者可以一意孤行,又何來「革命」之說?望為政者能思悟之。
全真月刊126期
2014年6月29日 星期日
汝發一念清淨心即是
蓮生/文
善財童子因為無著菩薩問:
「我欲見文殊,何者即是?」
善財童子答:
「汝發一念心清淨即是。」
無著菩薩說:
「我發一念心清淨,為什麼不見?」
善財童子說:
「這才是真見文殊。」
●
這一段無著菩薩欲見文殊菩薩,而善財童子與無著菩薩的對話,已在淺顯的文字中,出現了大智慧。
悟者自悟。
不悟者不悟。
如是,如是。
●
很早以前,有一人來求我傳授「先天無極正法」,他求的很懇切。
我說:
「汝發一念心清淨即是。」
他說:
「我已發一念心清淨,為何沒有效應,也毫無覺受。」
我說:
「這就是先天無極正法!」
●
我的弟子中,有一人非常的自高自大,驕傲異常,自認為自己最高超,別人都是沒有智慧的,他說他已得到「先天無極正法」。
我實實在在的告訴大家,我未曾傳授「先天無極正法」給任何人。
凡來求法者。
我只有一句話:
「汝發一念清淨心即是。」
大家從來也沒有想到,「先天無極正法」即是「一念清淨心」。
人人想得到的「先天無極正法」就是「一念清淨心」是也。
●
無著菩薩想見文殊菩薩。
答案是:
「真見文殊,就是未見文殊。」
如果無著菩薩真看見文殊菩薩騎著獅子,拿著寶劍,從虛空中出現,放百寶光明,天動地震而來。
這不是「真見文殊!」
而是「幻相。」
人生在世,不要一路上的自欺欺人,這是妄語的,也不可太驕傲,這是愚蠢的表現,自高常起於自己的無知,自滿常起於自己的愚行。
自身的平庸,卻想貪欲富足,卻不知道天上資糧的貧乏。
以為神奇的,卻是平常。
以為品味的,卻是庸俗。
以為得到的,卻是失去。
以為攻訐的,卻是自毀。
以為修行的,卻是墮落。
倒不如一句話:
「汝發一念清淨心即是。」
●
真正的文殊師利菩薩,早已證得佛性,佛性實無一物,可見、可聞、可觸、可嗅、可億、可覺、可知。
「真見是真不見!」
「真聞是真不聞!」
「發一念清淨心吧!」
盧勝彥文集第190冊《無所謂的智慧》真悟者就是真悟者
善財童子因為無著菩薩問:
「我欲見文殊,何者即是?」
善財童子答:
「汝發一念心清淨即是。」
無著菩薩說:
「我發一念心清淨,為什麼不見?」
善財童子說:
「這才是真見文殊。」
●
這一段無著菩薩欲見文殊菩薩,而善財童子與無著菩薩的對話,已在淺顯的文字中,出現了大智慧。
悟者自悟。
不悟者不悟。
如是,如是。
●
很早以前,有一人來求我傳授「先天無極正法」,他求的很懇切。
我說:
「汝發一念心清淨即是。」
他說:
「我已發一念心清淨,為何沒有效應,也毫無覺受。」
我說:
「這就是先天無極正法!」
●
我的弟子中,有一人非常的自高自大,驕傲異常,自認為自己最高超,別人都是沒有智慧的,他說他已得到「先天無極正法」。
我實實在在的告訴大家,我未曾傳授「先天無極正法」給任何人。
凡來求法者。
我只有一句話:
「汝發一念清淨心即是。」
大家從來也沒有想到,「先天無極正法」即是「一念清淨心」。
人人想得到的「先天無極正法」就是「一念清淨心」是也。
●
無著菩薩想見文殊菩薩。
答案是:
「真見文殊,就是未見文殊。」
如果無著菩薩真看見文殊菩薩騎著獅子,拿著寶劍,從虛空中出現,放百寶光明,天動地震而來。
這不是「真見文殊!」
而是「幻相。」
人生在世,不要一路上的自欺欺人,這是妄語的,也不可太驕傲,這是愚蠢的表現,自高常起於自己的無知,自滿常起於自己的愚行。
自身的平庸,卻想貪欲富足,卻不知道天上資糧的貧乏。
以為神奇的,卻是平常。
以為品味的,卻是庸俗。
以為得到的,卻是失去。
以為攻訐的,卻是自毀。
以為修行的,卻是墮落。
倒不如一句話:
「汝發一念清淨心即是。」
●
真正的文殊師利菩薩,早已證得佛性,佛性實無一物,可見、可聞、可觸、可嗅、可億、可覺、可知。
「真見是真不見!」
「真聞是真不聞!」
「發一念清淨心吧!」
盧勝彥文集第190冊《無所謂的智慧》真悟者就是真悟者
2014年6月28日 星期六
為官不正,死墮水族
東海龍王大太子 降
詩曰:縣府公門慎言行。政令失偏害百姓。
天理昭彰善惡報。明鏡高懸無趿影。
聖示:為世做官應當更為清廉,且謹言慎行乃必然恪遵法規,但若是達官為世之人政策起伏偏頗,定當害其百姓受苦且多數受連累,雖言官官相護惡名昭彰,但天理法網豈有惡顯不報之理,只待命終歿時即墮幽冥,量此官任有三燦蓮舌,至冥獄後即無所遁形,所以希盼現世為官之人應懂得「親愛護民」不可以強官欺凌無辜百姓。
大太子:哈!哈!哈!今夜即以聖事為重,賢生快出靈竅著書矣。(此時大太子口唸咒語將慈筆元靈調出)
慈筆:弟子佛一參見龍王大太子聖駕!
大太子:呵!呵!賢生可安好!時辰有限,吾等快步出堂外乘坐快艇吧!(此刻大太子用劍指劃過半空,即現一艄快艇)
慈筆:嘩!此時的快艇就像在大海邊的船艇一樣,又大且又金碧輝煌。弟子現在就上囉!
大太子:賢生快坐穩些,吾等即刻啟程。(這時大太子運用神通力將快艇啟動快速前進)
慈筆:嗯!暖風徐徐吹,而且可觀看夕陽真舒服啊!
大太子:哈!哈!賢生當作出外郊遊,太過悠哉囉!
慈筆:哦!抱歉,弟子只是剛開始輕描淡述罷了,對了!大太子方才提到為官之人的一種素行,弟子可否請大太子再重覆的敘述一番呢?
大太子:賢生可別當本太子太悠閒。
慈筆:請大太子別生氣,弟子只不過想多聽聞太子開示一些道理而已。
大太子:哈!哈!吾怎可能生氣呢。既如此!吾倒考考賢生,若賢生回覆得體,吾再開示不遲。
慈筆:嗯!好的,不過弟子才疏學淺怎麼能夠回答令大太子滿意呢?
大太子:吾先考再言,何謂「朝綱正官」「不凌不欺百姓理」。
慈筆:啊!太子考弟子這麼文縐縐的詩句,這…「朝綱正官」,「不凌不欺百姓理」嗯……不會,還是請太子不要出太難啦!
大太子:哈!哈!所謂「朝綱」乃指「朝代的範綱」而「正官」乃屬為正之人,「不凌不欺百姓理」所指是「不凌虐更不欺壓」,此刻「百姓理」乃指同理心之意,明瞭嗎?
慈筆:喔!大太子的意思是指從古至今每個朝代都有所謂的正規政策,然而為官之人不但要更親民愛民,且不可凌辱或欺壓百姓,而應該用同理心的方式去善待百姓疾苦,這才堪稱「好官」。
大太子:哈!哈!賢生不愧有用功哦!其觀現今為官之人是否亦如此平待,諸天下朝官世家,可有如親民愛子般,其實諸多朝官為了貪求名利,不惜犧牲周遭親眷依舊所攝於淫威之下,偷、矇、拐、騙之形態仍是花樣百出,此人為官後更是霸慾心,所以一旦假象全無時墮入幽冥受其萬般酷刑再投轉水族,才啟得悔悟心已是為晚矣!
慈筆:是,今日聽席大太子的提攜鼓勵,不知不覺已來至「台中港口」了,海浪極為甚大,且風亦漸漸增強一些,今日有漲潮耶,好多小寄居蟹及小螃蟹爬上堤防邊休息,真是可愛。
大太子:賢生快將吾手中之「避水龍珠」含入口內,吾等將下水了。(此時龍王大太子將避水龍珠遞予慈筆手中)
慈筆:是!弟子已含銜著了,請太子可啟程入水。(二位已快速前進來至一處海底盆地)
慈筆:嘩!若不是有此避水珠,恐怕就無法目睹很多奇觀,弟子有見著一隻中等魚媽媽正巧在孵化甚多的小魚兒,至少有上百個魚卵排出,也見到珊瑚珼及各式的魚類,亦有鰻魚及一些從未見過之魚種:如頭圓嘴尖或有頭扁及各種礁石,琳瑯滿目多到無法比擬。
大太子:賢生別顧著齊數魚種,正事要緊。隨吾進水晶宮吧!(此刻已至水晶宮之門殿)
鯉總兵:下官參見龍王大太子聖駕。
慈筆:下生參見這位鯉魚將軍。
大太子:嗯!快通報吾之父王,有台疆正鸞生晉見參聖。
鯉總兵:是!下官即刻通報,恭請龍王大太子先請!
慈筆:嘻!龍王大太子真是威風,而且不受阻攔既可直入水晶宮。
大太子:賢生不須抬舉吾,待會不可失禮喔!
慈筆:是,弟子明白。見到有好多水母有大有小甚多,而且有諸多貝殼內都有舖著桌子(類似小茶几)有見到章魚作成拱門樣子亦有龜丞相所率領的小烏龜排成梅花形,超漂亮的。
大太子:賢生快趨前參駕父王。(此時東海龍王起身率隊鯁提督,鱉魚兵及龍母、龍女、龜丞相等)
慈筆:愚生參見龍王及諸位龍族成員聖安。
大太子:兒臣參見父王及母后,龍妹甚安。
龍王:哈!哈!今日又再與吾兒晤面相聚,歡迎善生蒞臨本宮,孤王甚為大悅,請入內上坐休憩一會。
龍母:嗯!善生難得入吾龍宮,可要多多品嚐本宮之龍泉甘露,有助養顏美容,容光煥發!
慈筆:感謝龍王及龍母之盛情,愚生今因奉金闕玉旨而來,希盼能夠在此龍宮有一些醒悟世人之因果案例,好編載金篇勸化世人能夠對海族有更深暸解。
龍王:哈!哈!善生不愧為上天封賜正鸞,不受致他人所引誘而入迷戀,好!吾派遣吾兒即刻帶領善生至中區海域去探訪。(隨即東海龍王即派龍王大太子即刻逕往中區海域訪遊)
大太子:兒臣即告辭!賢生快隨吾出殿外。
慈筆:那愚生恭謝龍王及龍母和諸位仙吏盛情款待。(此時慈筆迅速取桌上一杯龍泉甘露迅雷不及啐飲之)
慈筆:嗯…嗯!超好喝,好走吧!(二位即刻步出殿外,有一隻大海龜正在等待)
龍王:此海龜可載送汝等至中區海域,汝等快上坐吧!
大太子:兒臣謝父王賜予。
慈筆:愚生亦感謝龍王恩賜。(二人即乘海龜往西北方而行)
慈筆:嘩!沒想到那甘露到現在還口齒留香而且坐在海龜隨即 慢慢浮游出海面,真舒服,這是弟子畢生第一次乘坐吧!
大太子:賢生若是不惰心勤奮不懈,相信他日修持証果,當可踩水而行都不是問題!
慈筆:是,弟子會好好再努力,咦!前方怎麼會有好大的飛魚哦!直衝我們而來。
大太子:海龜快入水裡吧!(此時大飛魚也入水裡直撲而來)
慈筆:哇!好恐怖,這難道就所謂的「蝠躐魚」。
大太子:哈!哈!賢生不必驚懼,此魚其實蠻溫馴的,待吾將元靈調出,以裨利賢生訪詢。(此時大太子用劍指將蝠躐魚定住)
慈筆:耶,真的不動了!那兩隻鬼腳正好拍浮,而且尾部超長的一條。
蝠躐魚:喔!這…這是怎麼回事?為何吾會恢復人身且是透明形狀浮載水裡,您們是何方妖聖。
慈筆:這位魚大哥,吾乃是台疆新竹懿敕璧慈佛堂正鸞,而此位乃鼎鼎有名的東海龍王大太子是也!今逢上天玉敕著作東海水晶宮,特來訪謁您,希盼魚大哥可道出在世時的所為,因何墮入水族之苦!
蝠躐魚:啊!吾有眼不識泰山,恭請龍王大太子恕宥!
大太子:汝快快道出為世時之素行,好可勸化世人勿重蹈覆轍。
蝠躐魚:是,是!小魚即刻道出,吾乃是中國河南省人士在世時是一位將官,曾領導過盛大軍隊,由於軍中屬另一種黑暗層面,如升官或遷升職務,可言競爭激烈,而吾雖貴為將官,但只是別人手中一顆棋,所以吾為了要己身可順利榮陞且將所有競爭對手視為眼中釘,即用金錢誘餌相關評審長官,並奉承阿諛招待一些聲色場所供給長官歡愉,再私下嫁禍栽贓給予吾之競爭對手。
慈筆:那到最後為何會墮入海族身呢?
蝠躐魚:因吾掌權甚大,暗中包攬工程向上級長官多報經費,而從中再中飽私曩運用在己身家宅,添購一些豪華的家具用品,另外串通吾一些親信能夠助吾高陞更大的官職,後來某日吾與一些親信飲酒作樂後,駕車回程一不小心翻車墜落山崖,身亡歿後被帶至冥獄受盡各種極酷刑,最後再被冥王判入海族五世及企鵝五十世,另外還有其它牲畜的投胎,使得吾永世不得轉人身,唉!吾確實真心後悔啊!嗚…嗚!
大太子:待念汝亦有悔悟其過,希盼汝能夠不要再繼續造其殺業,汝原靈歸體。(此刻蝠躐魚即可活動往回游走)
慈筆:弟子聽了之後,心中不禁潸然淚下難過不已。
大太子:賢生毋需感傷,其眾生之業重只可靠於佛法加備孰可有機脫俗,然己身當須更勤甚不懈,亦要有時時懺悔改過遷善之心才行,璧慈堂已到了,賢生原靈投體,可,吾退!
東海水晶宮遊記-第五回-探遊龍宮,訪蝠鱝魚族「鬼魚」
詩曰:縣府公門慎言行。政令失偏害百姓。
天理昭彰善惡報。明鏡高懸無趿影。
聖示:為世做官應當更為清廉,且謹言慎行乃必然恪遵法規,但若是達官為世之人政策起伏偏頗,定當害其百姓受苦且多數受連累,雖言官官相護惡名昭彰,但天理法網豈有惡顯不報之理,只待命終歿時即墮幽冥,量此官任有三燦蓮舌,至冥獄後即無所遁形,所以希盼現世為官之人應懂得「親愛護民」不可以強官欺凌無辜百姓。
大太子:哈!哈!哈!今夜即以聖事為重,賢生快出靈竅著書矣。(此時大太子口唸咒語將慈筆元靈調出)
慈筆:弟子佛一參見龍王大太子聖駕!
大太子:呵!呵!賢生可安好!時辰有限,吾等快步出堂外乘坐快艇吧!(此刻大太子用劍指劃過半空,即現一艄快艇)
慈筆:嘩!此時的快艇就像在大海邊的船艇一樣,又大且又金碧輝煌。弟子現在就上囉!
大太子:賢生快坐穩些,吾等即刻啟程。(這時大太子運用神通力將快艇啟動快速前進)
慈筆:嗯!暖風徐徐吹,而且可觀看夕陽真舒服啊!
大太子:哈!哈!賢生當作出外郊遊,太過悠哉囉!
慈筆:哦!抱歉,弟子只是剛開始輕描淡述罷了,對了!大太子方才提到為官之人的一種素行,弟子可否請大太子再重覆的敘述一番呢?
大太子:賢生可別當本太子太悠閒。
慈筆:請大太子別生氣,弟子只不過想多聽聞太子開示一些道理而已。
大太子:哈!哈!吾怎可能生氣呢。既如此!吾倒考考賢生,若賢生回覆得體,吾再開示不遲。
慈筆:嗯!好的,不過弟子才疏學淺怎麼能夠回答令大太子滿意呢?
大太子:吾先考再言,何謂「朝綱正官」「不凌不欺百姓理」。
慈筆:啊!太子考弟子這麼文縐縐的詩句,這…「朝綱正官」,「不凌不欺百姓理」嗯……不會,還是請太子不要出太難啦!
大太子:哈!哈!所謂「朝綱」乃指「朝代的範綱」而「正官」乃屬為正之人,「不凌不欺百姓理」所指是「不凌虐更不欺壓」,此刻「百姓理」乃指同理心之意,明瞭嗎?
慈筆:喔!大太子的意思是指從古至今每個朝代都有所謂的正規政策,然而為官之人不但要更親民愛民,且不可凌辱或欺壓百姓,而應該用同理心的方式去善待百姓疾苦,這才堪稱「好官」。
大太子:哈!哈!賢生不愧有用功哦!其觀現今為官之人是否亦如此平待,諸天下朝官世家,可有如親民愛子般,其實諸多朝官為了貪求名利,不惜犧牲周遭親眷依舊所攝於淫威之下,偷、矇、拐、騙之形態仍是花樣百出,此人為官後更是霸慾心,所以一旦假象全無時墮入幽冥受其萬般酷刑再投轉水族,才啟得悔悟心已是為晚矣!
慈筆:是,今日聽席大太子的提攜鼓勵,不知不覺已來至「台中港口」了,海浪極為甚大,且風亦漸漸增強一些,今日有漲潮耶,好多小寄居蟹及小螃蟹爬上堤防邊休息,真是可愛。
大太子:賢生快將吾手中之「避水龍珠」含入口內,吾等將下水了。(此時龍王大太子將避水龍珠遞予慈筆手中)
慈筆:是!弟子已含銜著了,請太子可啟程入水。(二位已快速前進來至一處海底盆地)
慈筆:嘩!若不是有此避水珠,恐怕就無法目睹很多奇觀,弟子有見著一隻中等魚媽媽正巧在孵化甚多的小魚兒,至少有上百個魚卵排出,也見到珊瑚珼及各式的魚類,亦有鰻魚及一些從未見過之魚種:如頭圓嘴尖或有頭扁及各種礁石,琳瑯滿目多到無法比擬。
大太子:賢生別顧著齊數魚種,正事要緊。隨吾進水晶宮吧!(此刻已至水晶宮之門殿)
鯉總兵:下官參見龍王大太子聖駕。
慈筆:下生參見這位鯉魚將軍。
大太子:嗯!快通報吾之父王,有台疆正鸞生晉見參聖。
鯉總兵:是!下官即刻通報,恭請龍王大太子先請!
慈筆:嘻!龍王大太子真是威風,而且不受阻攔既可直入水晶宮。
大太子:賢生不須抬舉吾,待會不可失禮喔!
慈筆:是,弟子明白。見到有好多水母有大有小甚多,而且有諸多貝殼內都有舖著桌子(類似小茶几)有見到章魚作成拱門樣子亦有龜丞相所率領的小烏龜排成梅花形,超漂亮的。
大太子:賢生快趨前參駕父王。(此時東海龍王起身率隊鯁提督,鱉魚兵及龍母、龍女、龜丞相等)
慈筆:愚生參見龍王及諸位龍族成員聖安。
大太子:兒臣參見父王及母后,龍妹甚安。
龍王:哈!哈!今日又再與吾兒晤面相聚,歡迎善生蒞臨本宮,孤王甚為大悅,請入內上坐休憩一會。
龍母:嗯!善生難得入吾龍宮,可要多多品嚐本宮之龍泉甘露,有助養顏美容,容光煥發!
慈筆:感謝龍王及龍母之盛情,愚生今因奉金闕玉旨而來,希盼能夠在此龍宮有一些醒悟世人之因果案例,好編載金篇勸化世人能夠對海族有更深暸解。
龍王:哈!哈!善生不愧為上天封賜正鸞,不受致他人所引誘而入迷戀,好!吾派遣吾兒即刻帶領善生至中區海域去探訪。(隨即東海龍王即派龍王大太子即刻逕往中區海域訪遊)
大太子:兒臣即告辭!賢生快隨吾出殿外。
慈筆:那愚生恭謝龍王及龍母和諸位仙吏盛情款待。(此時慈筆迅速取桌上一杯龍泉甘露迅雷不及啐飲之)
慈筆:嗯…嗯!超好喝,好走吧!(二位即刻步出殿外,有一隻大海龜正在等待)
龍王:此海龜可載送汝等至中區海域,汝等快上坐吧!
大太子:兒臣謝父王賜予。
慈筆:愚生亦感謝龍王恩賜。(二人即乘海龜往西北方而行)
慈筆:嘩!沒想到那甘露到現在還口齒留香而且坐在海龜隨即 慢慢浮游出海面,真舒服,這是弟子畢生第一次乘坐吧!
大太子:賢生若是不惰心勤奮不懈,相信他日修持証果,當可踩水而行都不是問題!
慈筆:是,弟子會好好再努力,咦!前方怎麼會有好大的飛魚哦!直衝我們而來。
大太子:海龜快入水裡吧!(此時大飛魚也入水裡直撲而來)
慈筆:哇!好恐怖,這難道就所謂的「蝠躐魚」。
大太子:哈!哈!賢生不必驚懼,此魚其實蠻溫馴的,待吾將元靈調出,以裨利賢生訪詢。(此時大太子用劍指將蝠躐魚定住)
慈筆:耶,真的不動了!那兩隻鬼腳正好拍浮,而且尾部超長的一條。
蝠躐魚:喔!這…這是怎麼回事?為何吾會恢復人身且是透明形狀浮載水裡,您們是何方妖聖。
慈筆:這位魚大哥,吾乃是台疆新竹懿敕璧慈佛堂正鸞,而此位乃鼎鼎有名的東海龍王大太子是也!今逢上天玉敕著作東海水晶宮,特來訪謁您,希盼魚大哥可道出在世時的所為,因何墮入水族之苦!
蝠躐魚:啊!吾有眼不識泰山,恭請龍王大太子恕宥!
大太子:汝快快道出為世時之素行,好可勸化世人勿重蹈覆轍。
蝠躐魚:是,是!小魚即刻道出,吾乃是中國河南省人士在世時是一位將官,曾領導過盛大軍隊,由於軍中屬另一種黑暗層面,如升官或遷升職務,可言競爭激烈,而吾雖貴為將官,但只是別人手中一顆棋,所以吾為了要己身可順利榮陞且將所有競爭對手視為眼中釘,即用金錢誘餌相關評審長官,並奉承阿諛招待一些聲色場所供給長官歡愉,再私下嫁禍栽贓給予吾之競爭對手。
慈筆:那到最後為何會墮入海族身呢?
蝠躐魚:因吾掌權甚大,暗中包攬工程向上級長官多報經費,而從中再中飽私曩運用在己身家宅,添購一些豪華的家具用品,另外串通吾一些親信能夠助吾高陞更大的官職,後來某日吾與一些親信飲酒作樂後,駕車回程一不小心翻車墜落山崖,身亡歿後被帶至冥獄受盡各種極酷刑,最後再被冥王判入海族五世及企鵝五十世,另外還有其它牲畜的投胎,使得吾永世不得轉人身,唉!吾確實真心後悔啊!嗚…嗚!
大太子:待念汝亦有悔悟其過,希盼汝能夠不要再繼續造其殺業,汝原靈歸體。(此刻蝠躐魚即可活動往回游走)
慈筆:弟子聽了之後,心中不禁潸然淚下難過不已。
大太子:賢生毋需感傷,其眾生之業重只可靠於佛法加備孰可有機脫俗,然己身當須更勤甚不懈,亦要有時時懺悔改過遷善之心才行,璧慈堂已到了,賢生原靈投體,可,吾退!
東海水晶宮遊記-第五回-探遊龍宮,訪蝠鱝魚族「鬼魚」
羅狀元
羅狀元名洪先,字達夫,生於明代嘉靖年間,江西省吉水縣人,二十多歲時,便考取進士。做官十幾年後,因感嘆人生無常,而後出家,法號念庵。
羅狀元,先前喜讀陽明學說,深受「良知說」的影響。先生云:「心即理,良知是本體,遍滿宇宙,凡聖俱有,氣稟偏正而差,良知無私,唯恐物欲蔽塞。」唉呀!人人皆有良知,眾生皆有佛性。只被物欲蔽塞,而迷失良知;只因妄想執著,而迷失佛性。故羅狀元感言:
要無煩惱要無愁,本分隨緣莫強求;
無益語言休著口,不幹己事少當頭。
人間富貴花間露,紙上功名水上漚;
看破世情天理處,人生何用苦營謀。
亦羨慕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他想學陶氏隱居田園,自然的過生活,以安養天年。故羅狀元感言:
終日忙忙無了期,不如退步隱清居;
草衣遮體同綾緞,野菜充肌勝飽肥。
世事紛紛如電閃,輪回滾滾似雲飛;
今日不知明日事,哪有工夫理是非。
他於官場中,時時見到同僚相爭,只為名利權勢,爾虞我詐,不擇手段,故羅狀元感言:
得失萬事總由天,機關用盡枉徒然;
人心不足蛇吞象,事到頭來螂捕蟬。
無藥可延卿相壽,有錢難買子孫賢;
得過一日過一日,一日清閒一日仙。
於是辭官返鄉,親自教子,於兒十歲之時,欲試其學習的成效,便問其子:「天對什麼?」
其子遲遲未答,母親指地暗示,見地上一堆鷄屎,便答:「天對鷄屎。」
又問:「父對什麼?」
他又應不出,母親拍拍胸脯,子就答:「父對乳。」
他又懊又惱,發現兒子愚鈍無知,故羅狀元感言:
兒孫富貴兒孫求,莫為兒孫作馬牛;
半世耕耘半世苦,一年生意一年愁。
造成罪業累成簿,費了心機白了頭;
倘若兒孫不學好,田園萬畝也難留。
因厭離官場,所以辭官返鄉教子;子又不成材,令他大失所望。日日不快,夜夜難眠,反覆思尋人生有何義?做人有何樂?他感覺煩惱皆因無明而起,因愛、取、有故生死輪迴、憂悲苦惱;若無明斷,則一切罣礙盡消,因而捨親割愛,出家修行,而感言:
急急忙忙苦追求,寒寒暖暖度春秋;
朝朝暮暮營家計,昧昧昏昏白了頭。
是是非非何日了,煩煩惱惱幾時休;
明明白白一條路,萬萬千千不肯修。
他出家之後,遠離名聞利養,淡泊度日,不與人爭,不與世求。入此空門斷絕一切塵緣,每天除了寺院雜務之外,便是坐禪念佛,看經參究。
有一天,忽然想起家人,心裏有些思念,就將自己心境作首詩捎給他的夫人。
為官終日細沉吟,紫綬無心懶整襟;
陽業案前由我造,陰司地府有誰親。
願將官職為仙職,除卻凡心即佛心;
寄語賢妻休再問,從今不必問來音。
夫人不知羅狀元在哪兒出家,今日閱讀此詩,淚流滿襟,雖是難過,也尊重他的選擇,且鼓勵其夫要好好修行,悟道之時回來度她,並表達不改嫁的決心,故回詩給念庵和尚。
箴書一到折開吟,讀罷兒童淚滿襟;
烈女不堪重改適,賢夫不必再相親。
君今已悟為仙去,奴也隨修舍色身;
但願西方同善會,九蓮台畔禮觀音。
從此夫人在家供佛修行,專心教子。如此經過十三年,終於皇天不負苦心人,其子也像父親一樣考取狀元。消息傳到念庵和尚處,他並沒有喜悅,只認為此事不過是凡塵的俗事,故感言:
富貴從來未許求,幾人騎鶴上揚州;
與其十事九如夢,不若三平兩滿休。
能自得時還自樂,到無心處便無憂;
而今看破迴圈理,笑倚欄杆暗點頭。
念庵和尚有一次回鄉,來至狀元府站於門外,僕人以為和尚來化緣,入稟夫人,出便言:「夫人慈悲,施米一斗。」
念庵和尚不受!
再稟:「要供養銀兩。」
亦不受!
只留下紙條,請僕人轉給夫人,寫道:
斗米千錢我不收,十三年返故鄉遊;
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牛。
夫人見此紙條,便知其夫回來,跑出來時,已不見蹤影,故派人去追尋,結果在鼓山寺找到他。恭迎回家,朝晚款待如王侯,但這非念庵和尚所要的生活,一心向道的他,未及半年就離開了,而寫道:
看破紅塵待若何,猶如新燕補舊窩;
辛苦到頭還辛苦,奔波一世枉奔波。
積金萬兩空白首,爭名奮利盡虛浮;
算起萬般渾是夢,無如急早念彌陀。
即投於福建漳州龍褲國師,朝禪暮淨,親近了多年之後,而大徹大悟。因此題詩言:
寬意寬懷過幾年,人生人死註生前;
隨高隨下隨時過,或短或長莫怨牽。
家富家貧休嘆息,自無自有總由天;
平生衣食隨緣好,纔得清閒便是仙。
吳書生讀完羅狀元的生平,感概的說:
本無老死何來生,既生人間怎又亡;
生生死死何時盡,死死生生如何解。
無名之時想求名,無利之時被利誘;
既有功名及富貴,又要撒手歸山林。
縱然不管人間事,人間之事亦管我;
是是非非何有了,紛紛擾擾豈能休。
我今讀了羅狀元,願學此君修道去;
不知何人可度吾,豈知何人被誰度?
※ ※ ※
「青燈一點映窗紗,好讀楞嚴莫憶家;能了諸緣如幻夢,世間唯有妙蓮華。」
到底人生價值何在?這是最值得詳細去思量的,世人常以為家財萬貫,無憂無愁,出門有車,吃喝山珍海味,身衣綢緞凌羅,這就是人生之價值,你們說是嗎?又有人想得有高官爵位,到處受人尊敬,進而享受榮華富貴,難道說這又是真正的人生價值嗎?又有人想盡辦法從事不法活動,想藉機害人取利,使得自己能身耀於世,這又是人生的價值嗎?都是值得深入去深討的。
世人往往不能深確思悟真正人生價值之所在,致而庸庸碌碌,終日奔得目青目黃,為的是什麼?以為有財有利才是人生真正的價值,其實這才是最愚痴者。試看再多的財富,轉眼間將拱讓於人,或遺留子孫,讓子孫去為非作歹,再高官爵位,轉眼間風雲變化,又將失去你的夢想,這些都是不值得留戀的。
真正人生價值,當然得正德和詳自己,安安然然在道程上去努力,在普度眾生上去發展,在有利於人群上去發揮,積些真正功德的財富,才是真正的智者,亦惟有如此求道,才能得道也。別將人生的價值歪扭了,別將人生的價值錯思了,那不但害己,更會因而害人也,盼思悟勉行之。
皇母慈音 思悟人生價值
羅狀元,先前喜讀陽明學說,深受「良知說」的影響。先生云:「心即理,良知是本體,遍滿宇宙,凡聖俱有,氣稟偏正而差,良知無私,唯恐物欲蔽塞。」唉呀!人人皆有良知,眾生皆有佛性。只被物欲蔽塞,而迷失良知;只因妄想執著,而迷失佛性。故羅狀元感言:
要無煩惱要無愁,本分隨緣莫強求;
無益語言休著口,不幹己事少當頭。
人間富貴花間露,紙上功名水上漚;
看破世情天理處,人生何用苦營謀。
亦羨慕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他想學陶氏隱居田園,自然的過生活,以安養天年。故羅狀元感言:
終日忙忙無了期,不如退步隱清居;
草衣遮體同綾緞,野菜充肌勝飽肥。
世事紛紛如電閃,輪回滾滾似雲飛;
今日不知明日事,哪有工夫理是非。
他於官場中,時時見到同僚相爭,只為名利權勢,爾虞我詐,不擇手段,故羅狀元感言:
得失萬事總由天,機關用盡枉徒然;
人心不足蛇吞象,事到頭來螂捕蟬。
無藥可延卿相壽,有錢難買子孫賢;
得過一日過一日,一日清閒一日仙。
於是辭官返鄉,親自教子,於兒十歲之時,欲試其學習的成效,便問其子:「天對什麼?」
其子遲遲未答,母親指地暗示,見地上一堆鷄屎,便答:「天對鷄屎。」
又問:「父對什麼?」
他又應不出,母親拍拍胸脯,子就答:「父對乳。」
他又懊又惱,發現兒子愚鈍無知,故羅狀元感言:
兒孫富貴兒孫求,莫為兒孫作馬牛;
半世耕耘半世苦,一年生意一年愁。
造成罪業累成簿,費了心機白了頭;
倘若兒孫不學好,田園萬畝也難留。
因厭離官場,所以辭官返鄉教子;子又不成材,令他大失所望。日日不快,夜夜難眠,反覆思尋人生有何義?做人有何樂?他感覺煩惱皆因無明而起,因愛、取、有故生死輪迴、憂悲苦惱;若無明斷,則一切罣礙盡消,因而捨親割愛,出家修行,而感言:
急急忙忙苦追求,寒寒暖暖度春秋;
朝朝暮暮營家計,昧昧昏昏白了頭。
是是非非何日了,煩煩惱惱幾時休;
明明白白一條路,萬萬千千不肯修。
他出家之後,遠離名聞利養,淡泊度日,不與人爭,不與世求。入此空門斷絕一切塵緣,每天除了寺院雜務之外,便是坐禪念佛,看經參究。
有一天,忽然想起家人,心裏有些思念,就將自己心境作首詩捎給他的夫人。
為官終日細沉吟,紫綬無心懶整襟;
陽業案前由我造,陰司地府有誰親。
願將官職為仙職,除卻凡心即佛心;
寄語賢妻休再問,從今不必問來音。
夫人不知羅狀元在哪兒出家,今日閱讀此詩,淚流滿襟,雖是難過,也尊重他的選擇,且鼓勵其夫要好好修行,悟道之時回來度她,並表達不改嫁的決心,故回詩給念庵和尚。
箴書一到折開吟,讀罷兒童淚滿襟;
烈女不堪重改適,賢夫不必再相親。
君今已悟為仙去,奴也隨修舍色身;
但願西方同善會,九蓮台畔禮觀音。
從此夫人在家供佛修行,專心教子。如此經過十三年,終於皇天不負苦心人,其子也像父親一樣考取狀元。消息傳到念庵和尚處,他並沒有喜悅,只認為此事不過是凡塵的俗事,故感言:
富貴從來未許求,幾人騎鶴上揚州;
與其十事九如夢,不若三平兩滿休。
能自得時還自樂,到無心處便無憂;
而今看破迴圈理,笑倚欄杆暗點頭。
念庵和尚有一次回鄉,來至狀元府站於門外,僕人以為和尚來化緣,入稟夫人,出便言:「夫人慈悲,施米一斗。」
念庵和尚不受!
再稟:「要供養銀兩。」
亦不受!
只留下紙條,請僕人轉給夫人,寫道:
斗米千錢我不收,十三年返故鄉遊;
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牛。
夫人見此紙條,便知其夫回來,跑出來時,已不見蹤影,故派人去追尋,結果在鼓山寺找到他。恭迎回家,朝晚款待如王侯,但這非念庵和尚所要的生活,一心向道的他,未及半年就離開了,而寫道:
看破紅塵待若何,猶如新燕補舊窩;
辛苦到頭還辛苦,奔波一世枉奔波。
積金萬兩空白首,爭名奮利盡虛浮;
算起萬般渾是夢,無如急早念彌陀。
即投於福建漳州龍褲國師,朝禪暮淨,親近了多年之後,而大徹大悟。因此題詩言:
寬意寬懷過幾年,人生人死註生前;
隨高隨下隨時過,或短或長莫怨牽。
家富家貧休嘆息,自無自有總由天;
平生衣食隨緣好,纔得清閒便是仙。
吳書生讀完羅狀元的生平,感概的說:
本無老死何來生,既生人間怎又亡;
生生死死何時盡,死死生生如何解。
無名之時想求名,無利之時被利誘;
既有功名及富貴,又要撒手歸山林。
縱然不管人間事,人間之事亦管我;
是是非非何有了,紛紛擾擾豈能休。
我今讀了羅狀元,願學此君修道去;
不知何人可度吾,豈知何人被誰度?
※ ※ ※
「青燈一點映窗紗,好讀楞嚴莫憶家;能了諸緣如幻夢,世間唯有妙蓮華。」
到底人生價值何在?這是最值得詳細去思量的,世人常以為家財萬貫,無憂無愁,出門有車,吃喝山珍海味,身衣綢緞凌羅,這就是人生之價值,你們說是嗎?又有人想得有高官爵位,到處受人尊敬,進而享受榮華富貴,難道說這又是真正的人生價值嗎?又有人想盡辦法從事不法活動,想藉機害人取利,使得自己能身耀於世,這又是人生的價值嗎?都是值得深入去深討的。
世人往往不能深確思悟真正人生價值之所在,致而庸庸碌碌,終日奔得目青目黃,為的是什麼?以為有財有利才是人生真正的價值,其實這才是最愚痴者。試看再多的財富,轉眼間將拱讓於人,或遺留子孫,讓子孫去為非作歹,再高官爵位,轉眼間風雲變化,又將失去你的夢想,這些都是不值得留戀的。
真正人生價值,當然得正德和詳自己,安安然然在道程上去努力,在普度眾生上去發展,在有利於人群上去發揮,積些真正功德的財富,才是真正的智者,亦惟有如此求道,才能得道也。別將人生的價值歪扭了,別將人生的價值錯思了,那不但害己,更會因而害人也,盼思悟勉行之。
皇母慈音 思悟人生價值
2014年6月26日 星期四
至誠無念
無極皇母大天尊 降
詩曰:虔誠無念是真誠,妄求回報是虛誠;
不計得失是實誠,看破放下謂至誠。
聖示:娘見諸兒女每日精進修行,但言行舉止皆有目的,例如:念幾遍佛?誦幾部經?幫助多少人?捐了多少善款?每一件善行都要計較得失,更有兒女常問自己積功累德足夠否?在問的當下,所有的陰功已轉為「陽善」。娘今夜便以「至誠無念」為題,與諸兒女共勉之。
「至誠無念」
凡人起心必會動念,做好做壞都有準則,都有看法,做太少會心虛,做太多則自滿,腦中、心中一刻也沒得停歇。
「活在當下」,只要做好當前的事,避免造惡,努力行善才是真正的修行者。煩惱未來,緬懷過往皆是修行的阻力,過了這一秒就沒辦法後悔,過了這一秒不一定有下一秒,如此一秒一秒過日子,還有辦法東想西想嗎?
唐朝西天取經的玄奘大師,從小喜歡閱讀佛經,當時翻譯成漢文的經書不多,經書輾轉到中國,已翻譯過多國文字,連本義都含糊不清。玄奘法師深覺:「與其等待別人將佛經傳到中國,不如自己去當時的印度古國取經更快。」當天,玄奘法師便託人向皇帝稟告,取得皇帝的同意,拿到皇帝親賜之通行證,便揹著簡單行囊動身取經。
沿途,沒有足夠的糧食,三餐當一餐吃,偶爾一碗飯,要晾乾當三天糧食,晚上有古廟或破屋住宿已是奢侈。玄奘法師多在大樹下打坐念佛度過整夜,餐風露宿,刮風下雨是平常。
在諸天仙佛的護佑下,玄奘法師尚能化險為夷,但風吹雨打、飢寒交迫、生病風寒之苦,他都從來沒抱怨過。
他不懷念取經前的安定生活,也不奢想取經後的風光日子,一心一意走向西方,口中從不間斷念佛。其至誠之心使原本二十年的折磨,於十幾年就結束,包括學會梵語,翻譯數百本佛經。一回到中國,玄奘法師更將一日當三日用,每天與其他法師理首在佛經的翻譯中,一筆一筆、一字一句將佛經翻譯成漢文,看到佛經的真義漸漸浮現在紙面上,玄奘大師只想到眾生之苦有解,從沒想過自己有何疲累。
娘以上述實例勸喻兒女,莫將心思懸著計算功果,而是「至誠無念」的看破、放下一切,做好這一秒、這一分該做的事,心就不會常在浮動中上上下下。可,娘回。
本堂主席法主聖君 登台
聖示: 母娘今夜之慈訓足有安撫修行人之力量,大家常說「看破」、「放下」,但每一分每一秒都在思考籌謀著,心如何安定下來?唯有專心做好眼前的事,無得失、無懊悔、無苦惱、無嗔恨,才是真正「至誠無念」,望諸賢生暨眾善信大德能悟而行之。可,吾退。
全真月刊132期
詩曰:虔誠無念是真誠,妄求回報是虛誠;
不計得失是實誠,看破放下謂至誠。
聖示:娘見諸兒女每日精進修行,但言行舉止皆有目的,例如:念幾遍佛?誦幾部經?幫助多少人?捐了多少善款?每一件善行都要計較得失,更有兒女常問自己積功累德足夠否?在問的當下,所有的陰功已轉為「陽善」。娘今夜便以「至誠無念」為題,與諸兒女共勉之。
「至誠無念」
凡人起心必會動念,做好做壞都有準則,都有看法,做太少會心虛,做太多則自滿,腦中、心中一刻也沒得停歇。
「活在當下」,只要做好當前的事,避免造惡,努力行善才是真正的修行者。煩惱未來,緬懷過往皆是修行的阻力,過了這一秒就沒辦法後悔,過了這一秒不一定有下一秒,如此一秒一秒過日子,還有辦法東想西想嗎?
唐朝西天取經的玄奘大師,從小喜歡閱讀佛經,當時翻譯成漢文的經書不多,經書輾轉到中國,已翻譯過多國文字,連本義都含糊不清。玄奘法師深覺:「與其等待別人將佛經傳到中國,不如自己去當時的印度古國取經更快。」當天,玄奘法師便託人向皇帝稟告,取得皇帝的同意,拿到皇帝親賜之通行證,便揹著簡單行囊動身取經。
沿途,沒有足夠的糧食,三餐當一餐吃,偶爾一碗飯,要晾乾當三天糧食,晚上有古廟或破屋住宿已是奢侈。玄奘法師多在大樹下打坐念佛度過整夜,餐風露宿,刮風下雨是平常。
在諸天仙佛的護佑下,玄奘法師尚能化險為夷,但風吹雨打、飢寒交迫、生病風寒之苦,他都從來沒抱怨過。
他不懷念取經前的安定生活,也不奢想取經後的風光日子,一心一意走向西方,口中從不間斷念佛。其至誠之心使原本二十年的折磨,於十幾年就結束,包括學會梵語,翻譯數百本佛經。一回到中國,玄奘法師更將一日當三日用,每天與其他法師理首在佛經的翻譯中,一筆一筆、一字一句將佛經翻譯成漢文,看到佛經的真義漸漸浮現在紙面上,玄奘大師只想到眾生之苦有解,從沒想過自己有何疲累。
娘以上述實例勸喻兒女,莫將心思懸著計算功果,而是「至誠無念」的看破、放下一切,做好這一秒、這一分該做的事,心就不會常在浮動中上上下下。可,娘回。
本堂主席法主聖君 登台
聖示: 母娘今夜之慈訓足有安撫修行人之力量,大家常說「看破」、「放下」,但每一分每一秒都在思考籌謀著,心如何安定下來?唯有專心做好眼前的事,無得失、無懊悔、無苦惱、無嗔恨,才是真正「至誠無念」,望諸賢生暨眾善信大德能悟而行之。可,吾退。
全真月刊132期
陰間的賭城
蓮生/文
我們曉得,在人世間有賭城。例如,美國的「拉斯維加斯」、「大西洋城」、「雷諾」;澳門的賭城,以及遍佈全世界的賭場等等。
有人問我:
「陰間有賭城嗎?」
我肯定的說:
「有。」
好賭的人,一聽陰間有賭城,大樂。
然而,我說,且慢大樂,聽我道來。
據我所知:
陰間是有一座麻將城,一入此麻將城,便聽見「劈里啪啦」的麻將聲,不絕於耳。
裏面的賭鬼甚多,絡繹不絕,前仆後繼,麻將城聞名天下。
城門上有一聯:
豪門巨富由此喪。
有輸無贏莫進來。
雖然城門有警示牌,但,賭鬼們根本視若無睹,照樣進入。
此麻將城裏面的冥吏,全是天下間「麻將高手」,一般凡夫,再如何高段,也贏不了他們的。
其輸贏不是金錢。
而是「墮入地獄」。
輸的墮入「挖眼地獄」、「割耳地獄」、「耕舌地獄」、「割鼻地獄」、「斷手地獄」、「斷腳地獄」、「剖心地獄」、「大寒地獄」、「大熱地獄」、「斷頭地獄」、「割喉地獄」。
此,麻將城的賭資,竟然是「肢體分解」。
因此:
一片慘叫聲。
一片血肉橫飛。
一片痛哭聲。
一片殘肢零亂。
入麻將城的賭鬼,有去無回,有輸無贏,一入此城,便是「節節支離」。
陰間的用意,非常明顯:
「是警惕世人,勿迷於無意義的賭啊!」
*
我問冥王:
「賭有何罪?」
冥王答:「賭如同五戒內的飲酒戒。一賭入迷,所有的罪,由滋而生。」
冥王說:
因賭而殺。
因賭而盜。
因賭而偷。
因賭而騙。
因賭而無廉恥。
因賭而賣子女。
因賭而娼。
冥王說:「在在都是業,在在都是罪!」
冥王說:「凡迷於賭的賭鬼,未來轉世,大部份入蟲蟻國。」
「為何?」
冥王說:「由大而小!」
這一句「由大而小」,真是一鳴驚人啊!
我問:「為何陰間也有賭城?」
「地獄變現!」
*
我現在有一問題問大家:「人間的樂,到了陰間,便轉化為苦,樂與苦之間,根本是一體兩面,苦樂不分家。而佛法是教人離苦得樂,試問,如何才是離苦得樂?」
盧勝彥文集第187冊《地獄變現記》陰間的賭城
我們曉得,在人世間有賭城。例如,美國的「拉斯維加斯」、「大西洋城」、「雷諾」;澳門的賭城,以及遍佈全世界的賭場等等。
有人問我:
「陰間有賭城嗎?」
我肯定的說:
「有。」
好賭的人,一聽陰間有賭城,大樂。
然而,我說,且慢大樂,聽我道來。
據我所知:
陰間是有一座麻將城,一入此麻將城,便聽見「劈里啪啦」的麻將聲,不絕於耳。
裏面的賭鬼甚多,絡繹不絕,前仆後繼,麻將城聞名天下。
城門上有一聯:
豪門巨富由此喪。
有輸無贏莫進來。
雖然城門有警示牌,但,賭鬼們根本視若無睹,照樣進入。
此麻將城裏面的冥吏,全是天下間「麻將高手」,一般凡夫,再如何高段,也贏不了他們的。
其輸贏不是金錢。
而是「墮入地獄」。
輸的墮入「挖眼地獄」、「割耳地獄」、「耕舌地獄」、「割鼻地獄」、「斷手地獄」、「斷腳地獄」、「剖心地獄」、「大寒地獄」、「大熱地獄」、「斷頭地獄」、「割喉地獄」。
此,麻將城的賭資,竟然是「肢體分解」。
因此:
一片慘叫聲。
一片血肉橫飛。
一片痛哭聲。
一片殘肢零亂。
入麻將城的賭鬼,有去無回,有輸無贏,一入此城,便是「節節支離」。
陰間的用意,非常明顯:
「是警惕世人,勿迷於無意義的賭啊!」
*
我問冥王:
「賭有何罪?」
冥王答:「賭如同五戒內的飲酒戒。一賭入迷,所有的罪,由滋而生。」
冥王說:
因賭而殺。
因賭而盜。
因賭而偷。
因賭而騙。
因賭而無廉恥。
因賭而賣子女。
因賭而娼。
冥王說:「在在都是業,在在都是罪!」
冥王說:「凡迷於賭的賭鬼,未來轉世,大部份入蟲蟻國。」
「為何?」
冥王說:「由大而小!」
這一句「由大而小」,真是一鳴驚人啊!
我問:「為何陰間也有賭城?」
「地獄變現!」
*
我現在有一問題問大家:「人間的樂,到了陰間,便轉化為苦,樂與苦之間,根本是一體兩面,苦樂不分家。而佛法是教人離苦得樂,試問,如何才是離苦得樂?」
盧勝彥文集第187冊《地獄變現記》陰間的賭城
2014年6月24日 星期二
填穴覆巢‧傷胎破卵
太上道祖 降
《太上感應篇》云:「填穴覆巢,傷胎破卵。」眾生每每喜歡故意破壞蟻穴,造成蟻群無處可依;有些眾生以水灌注到蟋蟀穴內,讓蟋蟀因受潮而自動跑出來,便立即予以捕捉玩弄,後來因為不會飼養,又造成餓死或病死;亦有眾生總是喜歡對於動物的巢窩予以拆解,使動物們夜來尋找不到歸巢;並且有的眾生只要碰上動物的卵,便好奇的予以擊破,或是將之煮食,令動物們無法繁衍下一代。
更有惡劣之眾生,竟能親手將自己所懷胎兒進行人工墮胎,乃至以各種手法讓胎兒流失;亦有眾生對於感情不能專一,甚至於不希望有累贅,而令情婦將胎兒拿取掉,造成無辜的生命就此平白斷送,同時對母體之傷害甚深,嚴重時更將導致母體從此不能受孕,而充斥於寰宇之間的怨戾之氣則與日俱增,令人深感無奈之至!
在時下社會裡,經常能聽聞有身為父母者,貪圖一己之方便,竟將幼兒留置車內,自己則離開車子進行購物或與人洽談事務,本身認為只是離開短暫時間,但是問題往往就發生在這種短暫的時間裡,許多幼兒因為被留置在悶熱的車子裡,而車內又是特別的高溫,幼兒之身軀便在缺氧又悶熱的情況下,活活被高溫給熱死。對於這名幼兒溯及過去生中,犯造有好奇或刻意將動物之洞穴給予封閉,因為捕捉不著動物,乾脆封穴以洩恨,可憐動物們就在眾生的無情封穴下,逐漸造成缺氧窒息,最後死亡,這種情形便與被留置在車內之幼兒死亡情形一樣的。因緣果報之難分難解,糾葛不清,令人充滿恐懼而不敢造次,但眾生卻喜造惡因,而不願修身、行善,以致造成業深而福淺之世代。
在十六年前,於台中地區,乃有沈氏,結婚已有數載光景,身體也無大恙,但遲遲不能懷孕,曾經好不容易給盼到受胎,無奈是才短短不到數個月時間便告流產掉。曾經有一次喜盼嬰兒,就將接近臨盆之期,且已懷孕九個月的時間,居然發現胎死腹中。溯及過去生中,不知珍惜生命,本身常服用打胎藥,為了能控制家族,掌握權勢,不但自己在外偷漢子而暗結珠胎,惟恐被家族識破,竟狠心將自己的孩子打胎掉;而且強行對丈夫之小妾灌飲打胎藥,卻怕小妾因為將來順利生下小孩,而獲得家族們的惜愛,竟惡毒的將丈夫與小妾的親骨肉給予毒殺,造成小妾於痛苦中流產,使得其身心遭受到深重創傷,此皆有其因而受其果也。
時代日愈進步,道德觀念卻日愈薄弱,不少眾生無明、無知,喜食半孵蛋,認為能補身子,卻不知造下殺生害命之業愆;甚至有不少男女貪圖一時魚水之歡而埋下禍患,不敢以正常方式向雙方父母稟報,以取得雙方父母的諒解及同意,進而促使男女雙方共結連理,只因害怕懷孕的事情被父母知情,竟然狠心將親骨肉予以墮胎,從此斷送掉一條無辜的小生命。凡此種種,冤孽之氣充斥虛空,難以消解,導致造成世間災難不斷,人禍增長,天劫頻仍,家庭紛爭四起。
世人欲求能減災免難,應該戒慎恐懼,時時秉以正面思惟,勇於擔負自己所造作之各種大小事件,絲毫不予躲避及推卸責任,自然可以減輕業因之衝擊,以避免削減福祿壽之機緣也。
消災延壽錄-第二十七章 填穴覆巢‧傷胎破卵
《太上感應篇》云:「填穴覆巢,傷胎破卵。」眾生每每喜歡故意破壞蟻穴,造成蟻群無處可依;有些眾生以水灌注到蟋蟀穴內,讓蟋蟀因受潮而自動跑出來,便立即予以捕捉玩弄,後來因為不會飼養,又造成餓死或病死;亦有眾生總是喜歡對於動物的巢窩予以拆解,使動物們夜來尋找不到歸巢;並且有的眾生只要碰上動物的卵,便好奇的予以擊破,或是將之煮食,令動物們無法繁衍下一代。
更有惡劣之眾生,竟能親手將自己所懷胎兒進行人工墮胎,乃至以各種手法讓胎兒流失;亦有眾生對於感情不能專一,甚至於不希望有累贅,而令情婦將胎兒拿取掉,造成無辜的生命就此平白斷送,同時對母體之傷害甚深,嚴重時更將導致母體從此不能受孕,而充斥於寰宇之間的怨戾之氣則與日俱增,令人深感無奈之至!
在時下社會裡,經常能聽聞有身為父母者,貪圖一己之方便,竟將幼兒留置車內,自己則離開車子進行購物或與人洽談事務,本身認為只是離開短暫時間,但是問題往往就發生在這種短暫的時間裡,許多幼兒因為被留置在悶熱的車子裡,而車內又是特別的高溫,幼兒之身軀便在缺氧又悶熱的情況下,活活被高溫給熱死。對於這名幼兒溯及過去生中,犯造有好奇或刻意將動物之洞穴給予封閉,因為捕捉不著動物,乾脆封穴以洩恨,可憐動物們就在眾生的無情封穴下,逐漸造成缺氧窒息,最後死亡,這種情形便與被留置在車內之幼兒死亡情形一樣的。因緣果報之難分難解,糾葛不清,令人充滿恐懼而不敢造次,但眾生卻喜造惡因,而不願修身、行善,以致造成業深而福淺之世代。
在十六年前,於台中地區,乃有沈氏,結婚已有數載光景,身體也無大恙,但遲遲不能懷孕,曾經好不容易給盼到受胎,無奈是才短短不到數個月時間便告流產掉。曾經有一次喜盼嬰兒,就將接近臨盆之期,且已懷孕九個月的時間,居然發現胎死腹中。溯及過去生中,不知珍惜生命,本身常服用打胎藥,為了能控制家族,掌握權勢,不但自己在外偷漢子而暗結珠胎,惟恐被家族識破,竟狠心將自己的孩子打胎掉;而且強行對丈夫之小妾灌飲打胎藥,卻怕小妾因為將來順利生下小孩,而獲得家族們的惜愛,竟惡毒的將丈夫與小妾的親骨肉給予毒殺,造成小妾於痛苦中流產,使得其身心遭受到深重創傷,此皆有其因而受其果也。
時代日愈進步,道德觀念卻日愈薄弱,不少眾生無明、無知,喜食半孵蛋,認為能補身子,卻不知造下殺生害命之業愆;甚至有不少男女貪圖一時魚水之歡而埋下禍患,不敢以正常方式向雙方父母稟報,以取得雙方父母的諒解及同意,進而促使男女雙方共結連理,只因害怕懷孕的事情被父母知情,竟然狠心將親骨肉予以墮胎,從此斷送掉一條無辜的小生命。凡此種種,冤孽之氣充斥虛空,難以消解,導致造成世間災難不斷,人禍增長,天劫頻仍,家庭紛爭四起。
世人欲求能減災免難,應該戒慎恐懼,時時秉以正面思惟,勇於擔負自己所造作之各種大小事件,絲毫不予躲避及推卸責任,自然可以減輕業因之衝擊,以避免削減福祿壽之機緣也。
消災延壽錄-第二十七章 填穴覆巢‧傷胎破卵
2014年6月23日 星期一
狗子佛性
僧問趙州:「狗子有佛性也無?」
州云:「有。」
僧云:「既有為什麼卻墮入這箇皮袋?」
州云:「為他知而故犯。」
又有僧問:「狗子還有佛性也無?」
州云:「無。」
僧云:「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狗子為什麼卻無?」
州云:「為伊有業識在。」
※ ※ ※
性者,乃原始一點清靈之氣,即先天之氣,微妙玄通,深不可測,至清至靜,寂然不動,感而遂通,中庸云:天命之謂性之性也。凡間謂之心,上天謂之靈,賦予肉身謂之性。佛曰:佛性,儒曰:良心,乃天生所俱之至善,此性受於天,故曰天性,天性者乃循天理而行,是天地人之間之大道也。
然而有性即有命,有命即有性,性屬陽,命屬陰,一陰一陽謂之道,是性命之道也。性受七情之纏染與命受六慾之濁沾,即為凡神識性,由先天轉後天。然而須由斷七情,除六慾,方稱為性命雙修。
聖賢由性命雙修而成方為聖賢。然性由命立,命由性修,若獨修性而不修命,或者修命不修性,皆不成也。由此可知修性煉命,性命雙修之重要,性與命缺一不可,修性者要改變氣質,除惡習,棄塵緣妄想,諸色相,始可神明入定,煉成大丹也。
而人生在世,早晚必死,唯聖人深透此理,故借假修真,不以肉身求生而享樂,反以性體而求法,不憂肉身之死,而憂性身之壞,故老子曰:「吾身即無,吾有何患」。修身悟性,以期性命雙修,故行善功,立善德,其理於此也。
故天下之修道者,必應性命雙修,方可達到清淨之本體,而成菩提之身。
州云:「有。」
僧云:「既有為什麼卻墮入這箇皮袋?」
州云:「為他知而故犯。」
又有僧問:「狗子還有佛性也無?」
州云:「無。」
僧云:「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狗子為什麼卻無?」
州云:「為伊有業識在。」
※ ※ ※
性者,乃原始一點清靈之氣,即先天之氣,微妙玄通,深不可測,至清至靜,寂然不動,感而遂通,中庸云:天命之謂性之性也。凡間謂之心,上天謂之靈,賦予肉身謂之性。佛曰:佛性,儒曰:良心,乃天生所俱之至善,此性受於天,故曰天性,天性者乃循天理而行,是天地人之間之大道也。
然而有性即有命,有命即有性,性屬陽,命屬陰,一陰一陽謂之道,是性命之道也。性受七情之纏染與命受六慾之濁沾,即為凡神識性,由先天轉後天。然而須由斷七情,除六慾,方稱為性命雙修。
聖賢由性命雙修而成方為聖賢。然性由命立,命由性修,若獨修性而不修命,或者修命不修性,皆不成也。由此可知修性煉命,性命雙修之重要,性與命缺一不可,修性者要改變氣質,除惡習,棄塵緣妄想,諸色相,始可神明入定,煉成大丹也。
而人生在世,早晚必死,唯聖人深透此理,故借假修真,不以肉身求生而享樂,反以性體而求法,不憂肉身之死,而憂性身之壞,故老子曰:「吾身即無,吾有何患」。修身悟性,以期性命雙修,故行善功,立善德,其理於此也。
故天下之修道者,必應性命雙修,方可達到清淨之本體,而成菩提之身。
2014年6月22日 星期日
謗法謗僧,轉生貝類
濟公活佛 降
詩曰:愚昧疏狂愛忿爭。辟言妄語癡迷增。
謗僧謗法無邊罪。大海深淵扇貝生。
聖示:吾今日降著「因緣與果報」
聖示:憂悲惱苦總是跟隨著邪惡的思想和行動,就如同馬車的輪子總是跟隨在馬的腳後跟一般,故世人若能常持善正的思想和行動,則吉祥快樂就會如影隨形,亦步亦趨,令人清淨自在也。
濟佛曰:徒兒隨為師上蓮台,準備出發著書。
王生曰:徒兒遵命!
(此時濟佛口念真言,堂外現出蓮台,師徒二人上了蓮台,快速飛往目的地。)
王生曰:叩問恩師!數日前徒兒出於關心,問一位師兄擺攤生意近況如何?他說有好一點,但是隔壁攤賣炸雞排的生意更火紅,四個人從早忙到晚,難得有休息的時間,收入甚豐,徒兒隨即好言安慰,說對方做殺生、販賣眾生肉的生意,生意愈好,未來累積的惡業力愈大,待「業力」大於「福報」時,就會受惡果報折磨了,不知如此說法正確否?
濟佛曰:沒錯!以各行業別而言,殺業生意乃是輕鬆又容易賺錢的行業,但從事殺業或販賣眾生肉而得來之財乃是不義之財,故也容易破財,尤其是容易發生意外或罹患重病,因為「殺業必受因緣果報。」吾舉一實例:有一人在小鎮上開鹵龍蝦小餐館,因生意興隆而日進斗金,羨煞不少人,但後來此人罹患皮膚癌,雙腿潰爛,皮膚就像被龍蝦用螯夾夾爛一般,其雖花費巨資治療,但也難以治癒,因為此乃是因果病之故。因此世人當知今日你殺我,來生必定我食你,而且殺業太重者,不容易走上修行之路,可說是貪小失大也。
王生曰:叩謝恩師之說明,殺生的行業,罪業深重,希望世人能以此為鑑,發心戒殺,以免招受惡報。
(師徒二人談論間,蓮台已沒入海中,但師徒二人衣裳卻未沾濕。)
濟佛曰:目的地已到,徒兒下蓮台。
王生曰:徒兒遵命!下了蓮台,映入眼簾的是一片蔚藍海景與瑰麗的海底世界,四周充滿了五彩繽紛的魚兒、豔麗的珊瑚,和各式各樣不知名的水族生物,就好像身處在一個超大的水族箱裡一般,叩問恩師,今日是要訪談誰呢?
濟佛曰:就是你眼前的眾多扇貝,待為師調出一位扇貝元靈,你訪問他便知分曉。
(此時只見濟佛以佛扇往扇貝一搧,即將扇貝元靈調出,現出一四十出頭的男子。)
王生曰:先生您好,因為今日濟公活佛恩師奉旨領我訪遊著書勸化世人,而我看您的外貌並非窮凶惡極之人,卻投生到海裡做貝殼類之旁生,不知其中因由為何,可否請您簡要敘述原因,做為著書案例。
(男子經濟公活佛點化後,即娓娓道出)
男子曰:我現在轉生扇貝已經是第十二次了,而我會轉生為貝類旁生,主因在我生為人時,不信佛法,毀謗僧眾,只要看到出家人就會咒罵他們不事生產,整日無所事事,只會貪圖供養,是米蟲……,因此我拒絕聽聞佛法,更發誓不要聽聞佛法,也時時誹謗佛法,我的這些作為除了自己受害之外,還斷了許多人聞法修行的慧命,造下無邊罪業,所以命終之後就轉生為扇貝,平常就附著在淺海岩石或沙質海底生活。我們貝類旁生最大的特點就是一旦遇到其它的生物,就會將自己死命的關閉在殼子裡面,不聽、不看、不聞外面的事物和聲音,就像我拒絕聽聞佛法一樣。除此之外,未來轉生水族果報結束後,還要墮入地獄受刑,真是苦啊!
濟佛曰:不信佛法,毀謗僧眾,輕者受無舌瘡口、盲聾瘖啞報,重者失去人身,轉為畜生、水族、化生之果報,而且造口業毀謗僧尼,其人命終必墮無間地獄,非但自己遺害無量身,又牽引無量眾生,故世人切莫自害害人,回頭是岸啊!
王生曰:恩師所言甚是,許多人「過了人生五十,方知四十九年之非」,再回頭已百年身,所以不論是說話或做事情,都要謹慎、感恩。
(此時濟佛佛扇一搧,男子之元靈又重返扇貝體內。)
濟佛曰:好了!今日就訪談至此,我們回去吧!
王生曰:徒兒遵命!
(此時師徒二人上了蓮台,蓮台往虛原堂飛回。)
濟佛曰:虛原堂已到,徒兒下蓮台。
可,吾回。
因緣與果報-第十八章 謗法謗僧 轉生貝類
詩曰:愚昧疏狂愛忿爭。辟言妄語癡迷增。
謗僧謗法無邊罪。大海深淵扇貝生。
聖示:吾今日降著「因緣與果報」
聖示:憂悲惱苦總是跟隨著邪惡的思想和行動,就如同馬車的輪子總是跟隨在馬的腳後跟一般,故世人若能常持善正的思想和行動,則吉祥快樂就會如影隨形,亦步亦趨,令人清淨自在也。
濟佛曰:徒兒隨為師上蓮台,準備出發著書。
王生曰:徒兒遵命!
(此時濟佛口念真言,堂外現出蓮台,師徒二人上了蓮台,快速飛往目的地。)
王生曰:叩問恩師!數日前徒兒出於關心,問一位師兄擺攤生意近況如何?他說有好一點,但是隔壁攤賣炸雞排的生意更火紅,四個人從早忙到晚,難得有休息的時間,收入甚豐,徒兒隨即好言安慰,說對方做殺生、販賣眾生肉的生意,生意愈好,未來累積的惡業力愈大,待「業力」大於「福報」時,就會受惡果報折磨了,不知如此說法正確否?
濟佛曰:沒錯!以各行業別而言,殺業生意乃是輕鬆又容易賺錢的行業,但從事殺業或販賣眾生肉而得來之財乃是不義之財,故也容易破財,尤其是容易發生意外或罹患重病,因為「殺業必受因緣果報。」吾舉一實例:有一人在小鎮上開鹵龍蝦小餐館,因生意興隆而日進斗金,羨煞不少人,但後來此人罹患皮膚癌,雙腿潰爛,皮膚就像被龍蝦用螯夾夾爛一般,其雖花費巨資治療,但也難以治癒,因為此乃是因果病之故。因此世人當知今日你殺我,來生必定我食你,而且殺業太重者,不容易走上修行之路,可說是貪小失大也。
王生曰:叩謝恩師之說明,殺生的行業,罪業深重,希望世人能以此為鑑,發心戒殺,以免招受惡報。
(師徒二人談論間,蓮台已沒入海中,但師徒二人衣裳卻未沾濕。)
濟佛曰:目的地已到,徒兒下蓮台。
王生曰:徒兒遵命!下了蓮台,映入眼簾的是一片蔚藍海景與瑰麗的海底世界,四周充滿了五彩繽紛的魚兒、豔麗的珊瑚,和各式各樣不知名的水族生物,就好像身處在一個超大的水族箱裡一般,叩問恩師,今日是要訪談誰呢?
濟佛曰:就是你眼前的眾多扇貝,待為師調出一位扇貝元靈,你訪問他便知分曉。
(此時只見濟佛以佛扇往扇貝一搧,即將扇貝元靈調出,現出一四十出頭的男子。)
王生曰:先生您好,因為今日濟公活佛恩師奉旨領我訪遊著書勸化世人,而我看您的外貌並非窮凶惡極之人,卻投生到海裡做貝殼類之旁生,不知其中因由為何,可否請您簡要敘述原因,做為著書案例。
(男子經濟公活佛點化後,即娓娓道出)
男子曰:我現在轉生扇貝已經是第十二次了,而我會轉生為貝類旁生,主因在我生為人時,不信佛法,毀謗僧眾,只要看到出家人就會咒罵他們不事生產,整日無所事事,只會貪圖供養,是米蟲……,因此我拒絕聽聞佛法,更發誓不要聽聞佛法,也時時誹謗佛法,我的這些作為除了自己受害之外,還斷了許多人聞法修行的慧命,造下無邊罪業,所以命終之後就轉生為扇貝,平常就附著在淺海岩石或沙質海底生活。我們貝類旁生最大的特點就是一旦遇到其它的生物,就會將自己死命的關閉在殼子裡面,不聽、不看、不聞外面的事物和聲音,就像我拒絕聽聞佛法一樣。除此之外,未來轉生水族果報結束後,還要墮入地獄受刑,真是苦啊!
濟佛曰:不信佛法,毀謗僧眾,輕者受無舌瘡口、盲聾瘖啞報,重者失去人身,轉為畜生、水族、化生之果報,而且造口業毀謗僧尼,其人命終必墮無間地獄,非但自己遺害無量身,又牽引無量眾生,故世人切莫自害害人,回頭是岸啊!
王生曰:恩師所言甚是,許多人「過了人生五十,方知四十九年之非」,再回頭已百年身,所以不論是說話或做事情,都要謹慎、感恩。
(此時濟佛佛扇一搧,男子之元靈又重返扇貝體內。)
濟佛曰:好了!今日就訪談至此,我們回去吧!
王生曰:徒兒遵命!
(此時師徒二人上了蓮台,蓮台往虛原堂飛回。)
濟佛曰:虛原堂已到,徒兒下蓮台。
可,吾回。
因緣與果報-第十八章 謗法謗僧 轉生貝類
2014年6月20日 星期五
「章魚哥」的背後鬼物
蓮生/文
記得電視臺的報導嗎?
那一年的世界足球賽,有一隻水族館的「大章魚」,牠能預測,哪一國的球隊會贏。
兩國比賽,在水中設立兩個四個四方盒子,上書比賽的兩國名字。
當大章魚坐在那一個盒子之上,那個國家就贏。
一次贏,或許是巧合中的。
二次贏,或許是機遇率。
三次贏,或許是運氣好。
四次贏,就讓人驚嘆了。
五次贏,就令人不可思議了。
……。
章魚歌神算,有夠「準」。
那些輸的國家,把章魚哥恨得牙癢癢的。
「吃章魚的生魚片!」
「生炒章魚!」
「煮章魚肉羹!」
「切片,沾醬吃!」
輸的國家都要打章魚哥吃掉,我看了哈哈大笑。因為我看電視報導時,我的「天眼」,早已看出章魚哥的後面有一大鬼物。
那鬼綠眼。
眼球咕嚕咕嚕的轉。
腦神經發達,有預知的大能力。
章魚哥的背面鬼物操控,神算才會那麼準,非關章魚哥的事啊!
我盧師尊早就知道了,也看見了,這世界上的文明進步、科學的進步、醫學的進步、創作作品、發明家的發明,背後都有「鬼」。
你應該相信:
有鬼。
有神。
有一個人買了一部新車。
開車的時候,方向盤自己會顫抖,而且斗得很厲害,他跑去跟賣車的公司理論。
賣車人說:
「同樣品牌的車,同一款,都沒有發生這種事,唯獨你的車發生。」
賣車人試開。
不抖。
車主人開。
抖。
咄咄怪事!
賣車人說:
「我們會把你的車子,完全修理到方向盤不抖為止,這是我的責任。」
修理車子,要找原因,原因找不出來,怎麼辦才好,技師自己開車,不抖。
交車了。
車主人一開,又抖了!
賣車的人,修理技師全傻了眼。
最後,他們請我至,我唸:
「嗡。別炸。吉利吉拉耶。晒爾瓦。比嘎念。班。吽呸。」
向車灑淨。
我看見一鬼從方向盤逸了出來,飛向東南方而去,不見了!
我說:
「方向盤不抖了!」
車主說:
「真的嗎?」
我說:
「真的。」
車主人再開,喜笑顏開,果然好了!
要相信真有鬼,這的確是真的。
盧勝彥文集第226冊《敞開你的心扉》「章魚哥」的背後鬼物
記得電視臺的報導嗎?
那一年的世界足球賽,有一隻水族館的「大章魚」,牠能預測,哪一國的球隊會贏。
兩國比賽,在水中設立兩個四個四方盒子,上書比賽的兩國名字。
當大章魚坐在那一個盒子之上,那個國家就贏。
一次贏,或許是巧合中的。
二次贏,或許是機遇率。
三次贏,或許是運氣好。
四次贏,就讓人驚嘆了。
五次贏,就令人不可思議了。
……。
章魚歌神算,有夠「準」。
那些輸的國家,把章魚哥恨得牙癢癢的。
「吃章魚的生魚片!」
「生炒章魚!」
「煮章魚肉羹!」
「切片,沾醬吃!」
輸的國家都要打章魚哥吃掉,我看了哈哈大笑。因為我看電視報導時,我的「天眼」,早已看出章魚哥的後面有一大鬼物。
那鬼綠眼。
眼球咕嚕咕嚕的轉。
腦神經發達,有預知的大能力。
章魚哥的背面鬼物操控,神算才會那麼準,非關章魚哥的事啊!
我盧師尊早就知道了,也看見了,這世界上的文明進步、科學的進步、醫學的進步、創作作品、發明家的發明,背後都有「鬼」。
你應該相信:
有鬼。
有神。
有一個人買了一部新車。
開車的時候,方向盤自己會顫抖,而且斗得很厲害,他跑去跟賣車的公司理論。
賣車人說:
「同樣品牌的車,同一款,都沒有發生這種事,唯獨你的車發生。」
賣車人試開。
不抖。
車主人開。
抖。
咄咄怪事!
賣車人說:
「我們會把你的車子,完全修理到方向盤不抖為止,這是我的責任。」
修理車子,要找原因,原因找不出來,怎麼辦才好,技師自己開車,不抖。
交車了。
車主人一開,又抖了!
賣車的人,修理技師全傻了眼。
最後,他們請我至,我唸:
「嗡。別炸。吉利吉拉耶。晒爾瓦。比嘎念。班。吽呸。」
向車灑淨。
我看見一鬼從方向盤逸了出來,飛向東南方而去,不見了!
我說:
「方向盤不抖了!」
車主說:
「真的嗎?」
我說:
「真的。」
車主人再開,喜笑顏開,果然好了!
要相信真有鬼,這的確是真的。
盧勝彥文集第226冊《敞開你的心扉》「章魚哥」的背後鬼物
2014年6月19日 星期四
葡萄德
葡萄樹的旁邊長著一株薔薇花。每個人都喜歡花的香氣和美麗。
聽到人們的讚美,薔薇花驕傲起來。
「誰有我重要?誰敢和我比?」它問:「在所有的花裡,我最香。我的花能讓人賞心悅目。的確,葡萄樹很大,但它能給人帶來什麼快樂呢?」
葡萄樹回答道:「即使你比我高,有眾多可愛之處和芳香的氣味,但你還是沒有我這麼好的心腸。」
「跟我講講!你有什麼值得誇耀的地方?」薔薇花挑釁地說。
「你不把花奉獻給人們,還用你的刺迎接他們。」葡萄樹回答:「而我,縱使人們向我丟石頭,我也會奉獻我的果實!」
※ ※ ※
「葡萄」生長在爬藤矮架上,結果時成串,其果肉鮮吃乃可生津,其籽可治心血管疾病,而製酒可暢筋絡、補血氣,生食乃可補血止暈厥,為婦女滋補佳品,亦誠為男仕調養之必需品。
人生在世,生活該如何過?在平時就該規劃,欲有大成就,便需充分利用自我才能,盡量發揮,利益世間,燃燒自己照亮眾人;如同葡萄從皮到籽,皆可利益人們;而修行者亦如是,應思索如何使自身發揮潛能,為世間做利益之事,隨時讓自我造作思維皆利益眾人,所謂:「利人而後利己」,也只有服務大眾才能獲益良多。
「葡萄」是將自我有用之處,施捨完全,毫不藏私,所以深得世人之愛惜;修行者,若能各盡己才,各展其專,便能為大眾帶來福利,為世間創造祥和,並滋潤大地也。
寶德雜誌第20期 述論:葡萄德
聽到人們的讚美,薔薇花驕傲起來。
「誰有我重要?誰敢和我比?」它問:「在所有的花裡,我最香。我的花能讓人賞心悅目。的確,葡萄樹很大,但它能給人帶來什麼快樂呢?」
葡萄樹回答道:「即使你比我高,有眾多可愛之處和芳香的氣味,但你還是沒有我這麼好的心腸。」
「跟我講講!你有什麼值得誇耀的地方?」薔薇花挑釁地說。
「你不把花奉獻給人們,還用你的刺迎接他們。」葡萄樹回答:「而我,縱使人們向我丟石頭,我也會奉獻我的果實!」
※ ※ ※
「葡萄」生長在爬藤矮架上,結果時成串,其果肉鮮吃乃可生津,其籽可治心血管疾病,而製酒可暢筋絡、補血氣,生食乃可補血止暈厥,為婦女滋補佳品,亦誠為男仕調養之必需品。
人生在世,生活該如何過?在平時就該規劃,欲有大成就,便需充分利用自我才能,盡量發揮,利益世間,燃燒自己照亮眾人;如同葡萄從皮到籽,皆可利益人們;而修行者亦如是,應思索如何使自身發揮潛能,為世間做利益之事,隨時讓自我造作思維皆利益眾人,所謂:「利人而後利己」,也只有服務大眾才能獲益良多。
「葡萄」是將自我有用之處,施捨完全,毫不藏私,所以深得世人之愛惜;修行者,若能各盡己才,各展其專,便能為大眾帶來福利,為世間創造祥和,並滋潤大地也。
寶德雜誌第20期 述論:葡萄德
2014年6月18日 星期三
不理自退
江蘇金山江天禪寺的仁山禪師,未出家前,便已遍覽群書,能言善辯,十九歲於南京寶華山受具足戒。
民國初年,他和太虛大師、智光法師等同學於祇洹精舍讀書。仁山禪師素有「鐵嘴仁山」之號,在大江南北講經說法時,到處都是千數百人。
有一次,他受邀到東台三昧寺說戒,來了一位故意鬧場的異教徒青年,他指著仁山禪師說:
「你講說的佛法,是為對治世間煩惱,現在我有個煩惱,就是常為女色自苦,如果你能有辦法,我就做你的護法;如果你沒有辦法,那就不可以再開壇講說經文。」
仁山禪師端坐閉目,不語餘言。良久,異教青年著急地大聲吼叫:「你說,你說嘛!」
仁山禪師輕言慢語地說:「不理自退。」
一眾聞言,掌聲四起,此答一語雙關,這名青年只得垂首而去。
俗語說:「世間本無事,庸人自擾之」、「色不迷人人自迷」,血氣方剛的青年,欲火焚身,只有靠自己自救。自己都提供不出辦法,靠別人,能幫上什麼忙呢?
民初仁山禪師這一句「不理自退」,應該讓很多的青年男女茅塞頓開。就是當代今時的社會,到處人欲橫流,如果沒有禪法、沒有自主、沒有決心,又何能降伏外境呢?
※ ※ ※
「境不緣心心寂寂,心不著境境如如。」
人之一生,均生活在動念之中,念動則境生,念靜則境無,境由心生,心生諸種種之境,心如空寂,境則闕如,動之極至,則均是幻象、幻無之境,且如心動則境生,生境虛妄,捉摸不定,使之心亂如麻,這都是由於不能明己之心生所牽發出來之現象,亦即是無法明己之性而受境所牽制之故也。
所以,修則當求己性之清明,其理在此也,如己心能清、能淨、能明,外境何來之干擾,怎會受外境之引誘,造成失德偏性之情事。故而,談修常言「明心見性」就在這個理上,且可沌然的養身己性歸正歸靈、歸其昇華,這就是「明性淨境」之義也。
希世人能在此多深入探討,以求己心之真正光明,切勿再受外境無端之著相,懵懂了己性,失卻修的真諦。悟理之!
皇母慈音第二輯 明性淨境
民國初年,他和太虛大師、智光法師等同學於祇洹精舍讀書。仁山禪師素有「鐵嘴仁山」之號,在大江南北講經說法時,到處都是千數百人。
有一次,他受邀到東台三昧寺說戒,來了一位故意鬧場的異教徒青年,他指著仁山禪師說:
「你講說的佛法,是為對治世間煩惱,現在我有個煩惱,就是常為女色自苦,如果你能有辦法,我就做你的護法;如果你沒有辦法,那就不可以再開壇講說經文。」
仁山禪師端坐閉目,不語餘言。良久,異教青年著急地大聲吼叫:「你說,你說嘛!」
仁山禪師輕言慢語地說:「不理自退。」
一眾聞言,掌聲四起,此答一語雙關,這名青年只得垂首而去。
俗語說:「世間本無事,庸人自擾之」、「色不迷人人自迷」,血氣方剛的青年,欲火焚身,只有靠自己自救。自己都提供不出辦法,靠別人,能幫上什麼忙呢?
民初仁山禪師這一句「不理自退」,應該讓很多的青年男女茅塞頓開。就是當代今時的社會,到處人欲橫流,如果沒有禪法、沒有自主、沒有決心,又何能降伏外境呢?
※ ※ ※
「境不緣心心寂寂,心不著境境如如。」
人之一生,均生活在動念之中,念動則境生,念靜則境無,境由心生,心生諸種種之境,心如空寂,境則闕如,動之極至,則均是幻象、幻無之境,且如心動則境生,生境虛妄,捉摸不定,使之心亂如麻,這都是由於不能明己之心生所牽發出來之現象,亦即是無法明己之性而受境所牽制之故也。
所以,修則當求己性之清明,其理在此也,如己心能清、能淨、能明,外境何來之干擾,怎會受外境之引誘,造成失德偏性之情事。故而,談修常言「明心見性」就在這個理上,且可沌然的養身己性歸正歸靈、歸其昇華,這就是「明性淨境」之義也。
希世人能在此多深入探討,以求己心之真正光明,切勿再受外境無端之著相,懵懂了己性,失卻修的真諦。悟理之!
皇母慈音第二輯 明性淨境
日本球迷賽後自撿垃圾
在巴西舉辦的世界盃足球賽,日本首戰與科特迪瓦雖以1比2輸球,但賽後表現出的高度素養也讓眾人讚揚。
有網友表示,日本在輸球後不但沒有因此動怒失態,反而每位球迷人手一個垃圾袋,自動自發的將座位附近的垃圾撿起;網友見狀後將照片拍下上傳網路,引起眾人對日本好品德大呼「優良民族!」
日本這屆世足賽首戰對上科特迪瓦,一開始日本先馳得點,上半場本田圭佑射門以1比0領先,但在下半場開始沒多久就遭科特迪瓦連進2球逆轉勝,讓日本球迷由喜轉悲大洗三溫暖,失望也全都寫在臉上。
而就在眾人紛紛起身要離開時,只見日本球迷拿著垃圾袋,沿著座位撿起地上的垃圾,此舉讓其他準備離開的民眾大為吃驚,拿起手機拍照上傳,認為日本球迷表現出高規格的風度,雖然世足日本隊輸了球賽,但日本球迷卻贏了素養,讓國家形象提升許多,也可說是另一種的「國家之光」。
阿根廷球迷熱贊之餘表示:「希望並深信日本隊能小組出線。」
英國和美國球迷表示:「日本球迷真是少有的好傢伙!」
波士尼亞球迷:「日本球迷值得尊敬,一定去看下場日本隊的比賽,並為日本隊加油!」
德國球迷:「毫無疑問:任何國家都會歡迎他們。」
智利球迷:「典型的日本人行為,為他們脫帽致敬!值得大家學習的模範球迷。」
而世界盃主辦國巴西人則熱贊:「多麼高尚的禮儀」、「衷心歡迎這樣的遊客到巴西來」、「為巴西做了個禮儀的典範」、「忍不住有點衝動了,希望日本球迷多逗留些時間。」「世界盃賽事中,不能忘記的、最重要的禮儀行為。」
由於歷史的原因,巴西有許多日本人及日本後裔,因此當日的比賽吸引了很多日本球迷到場加油助威。如今日本球迷把愛乾淨的精神帶到了巴西世界盃賽場,可謂做了最佳的國民外交。
有網友表示,日本在輸球後不但沒有因此動怒失態,反而每位球迷人手一個垃圾袋,自動自發的將座位附近的垃圾撿起;網友見狀後將照片拍下上傳網路,引起眾人對日本好品德大呼「優良民族!」
日本這屆世足賽首戰對上科特迪瓦,一開始日本先馳得點,上半場本田圭佑射門以1比0領先,但在下半場開始沒多久就遭科特迪瓦連進2球逆轉勝,讓日本球迷由喜轉悲大洗三溫暖,失望也全都寫在臉上。
而就在眾人紛紛起身要離開時,只見日本球迷拿著垃圾袋,沿著座位撿起地上的垃圾,此舉讓其他準備離開的民眾大為吃驚,拿起手機拍照上傳,認為日本球迷表現出高規格的風度,雖然世足日本隊輸了球賽,但日本球迷卻贏了素養,讓國家形象提升許多,也可說是另一種的「國家之光」。
阿根廷球迷熱贊之餘表示:「希望並深信日本隊能小組出線。」
英國和美國球迷表示:「日本球迷真是少有的好傢伙!」
波士尼亞球迷:「日本球迷值得尊敬,一定去看下場日本隊的比賽,並為日本隊加油!」
德國球迷:「毫無疑問:任何國家都會歡迎他們。」
智利球迷:「典型的日本人行為,為他們脫帽致敬!值得大家學習的模範球迷。」
而世界盃主辦國巴西人則熱贊:「多麼高尚的禮儀」、「衷心歡迎這樣的遊客到巴西來」、「為巴西做了個禮儀的典範」、「忍不住有點衝動了,希望日本球迷多逗留些時間。」「世界盃賽事中,不能忘記的、最重要的禮儀行為。」
由於歷史的原因,巴西有許多日本人及日本後裔,因此當日的比賽吸引了很多日本球迷到場加油助威。如今日本球迷把愛乾淨的精神帶到了巴西世界盃賽場,可謂做了最佳的國民外交。
2014年6月16日 星期一
球場上的鬼影
蓮生/文
我高高興興的去看一場球賽,到了球賽場地,人潮如水,這場球賽果然是吸引萬萬人,把座位全塞爆了,站著的人也很多。
兩隊人馬各有「粉絲」,啦啦隊各展身手,氣氛非常熱絡。
旗旌。
帽子。
哨子。
紛紛出籠。
我觀察一陣子之後,便靜悄悄的先行離場,不敢久留。
為什麼?
因為我看見很多很多的「鬼」也來觀看球賽,我當然知道,這麼多的鬼,一定有事,所謂「無事不登三寶殿」也。很多鬼很多鬼全部現身,象徵大事要發生了。
我走了!
不看球賽了,因為我是「是非之地」不久留的人,「是非之地」不去的人。
後來──
我在電視上看到,球賽進行到一半,裁判不公的問題,引起了球員彼此之爭執,接著雙方大打出手,「粉絲」們為自己的球隊加油,紛紛下場助陣,演出了兩隊人馬,棍棒齊飛的場面。場面失控,有很多人掛了彩,有人受傷,甚至骨折,有人被踩死,簡直是亂七八糟。
人們在一時之間,失去理智。
情緒沸騰。
怎麼會這樣衝動?
我的答案是:「鬼太多了,自然人人會失控。」
又有一回:那也是一場明星賽。
觀眾一樣如潮湧入。
坐滿了整個看台。這一回,應該是平安的球賽了,因為沒有那麼多的「鬼物」來參加。
我覺得很慶幸。
我只看見一位「障礙鬼」來。
這「障礙鬼」是認識我的。
祂問:「盧師尊你看球賽!」
我答:「我是球迷。」
祂問:「你來看球賽不是別有目的吧!」
我答:「有什麼目的,我是純粹看球。」
祂問:「你不會用法力干涉我?」
我答:「我們彼此不虧欠,我怎會干涉你?」
障礙鬼說:「那我放心了!」
在球場,我看見「障礙鬼」,突然東邊冒出,西邊冒出,南方冒出,北方現身。「障礙鬼」跑來跑去,不知幹什麼?
這時,有一名國手,跑壘,我看見「障礙鬼」用身子去擋。這名國手,說時遲,那時快,他被擋之後,身子一傾,身子壓住了滑壘的腳,腳「卡嚓一聲」,骨折了,筋扭了,馬上躺地不起,被抬了出去,據說他有一年不能比賽了。
障礙鬼非常高興。
我問:「何必如此?」
障礙鬼答:「他(國手)欠我的。」
盧勝彥文集226冊《敲開你的心扉》球場上出現的鬼影
我高高興興的去看一場球賽,到了球賽場地,人潮如水,這場球賽果然是吸引萬萬人,把座位全塞爆了,站著的人也很多。
兩隊人馬各有「粉絲」,啦啦隊各展身手,氣氛非常熱絡。
旗旌。
帽子。
哨子。
紛紛出籠。
我觀察一陣子之後,便靜悄悄的先行離場,不敢久留。
為什麼?
因為我看見很多很多的「鬼」也來觀看球賽,我當然知道,這麼多的鬼,一定有事,所謂「無事不登三寶殿」也。很多鬼很多鬼全部現身,象徵大事要發生了。
我走了!
不看球賽了,因為我是「是非之地」不久留的人,「是非之地」不去的人。
後來──
我在電視上看到,球賽進行到一半,裁判不公的問題,引起了球員彼此之爭執,接著雙方大打出手,「粉絲」們為自己的球隊加油,紛紛下場助陣,演出了兩隊人馬,棍棒齊飛的場面。場面失控,有很多人掛了彩,有人受傷,甚至骨折,有人被踩死,簡直是亂七八糟。
人們在一時之間,失去理智。
情緒沸騰。
怎麼會這樣衝動?
我的答案是:「鬼太多了,自然人人會失控。」
又有一回:那也是一場明星賽。
觀眾一樣如潮湧入。
坐滿了整個看台。這一回,應該是平安的球賽了,因為沒有那麼多的「鬼物」來參加。
我覺得很慶幸。
我只看見一位「障礙鬼」來。
這「障礙鬼」是認識我的。
祂問:「盧師尊你看球賽!」
我答:「我是球迷。」
祂問:「你來看球賽不是別有目的吧!」
我答:「有什麼目的,我是純粹看球。」
祂問:「你不會用法力干涉我?」
我答:「我們彼此不虧欠,我怎會干涉你?」
障礙鬼說:「那我放心了!」
在球場,我看見「障礙鬼」,突然東邊冒出,西邊冒出,南方冒出,北方現身。「障礙鬼」跑來跑去,不知幹什麼?
這時,有一名國手,跑壘,我看見「障礙鬼」用身子去擋。這名國手,說時遲,那時快,他被擋之後,身子一傾,身子壓住了滑壘的腳,腳「卡嚓一聲」,骨折了,筋扭了,馬上躺地不起,被抬了出去,據說他有一年不能比賽了。
障礙鬼非常高興。
我問:「何必如此?」
障礙鬼答:「他(國手)欠我的。」
盧勝彥文集226冊《敲開你的心扉》球場上出現的鬼影
2014年6月15日 星期日
中道
佛陀在世時,出家弟子中有一位修行十分精進勇猛的聞二百億,由於太過精進勇猛,在刻苦的修持下,身體逐漸疲憊,雖到了難以支撐的地步,仍然未能開悟,心中非常煩惱,因此,就向佛陀請求還俗。
「佛陀!出家修行太辛苦了,我要回到世俗去!」
佛陀慈悲端詳眼前這位既疲倦又沮喪的弟子,問道:
「你過去是做什麼的?」
「我是彈琴的音樂家。」
我問你:「假如琴弦繃得很緊,彈的結果會怎麼樣呢?」
「弦太緊會斷。」
「如果太鬆呢?」
「太鬆則琴不響。」
佛陀微笑地說:「聞二百億,修行也和彈琴一樣,太過勇猛精進,就像太緊的琴弦會斷;太懈怠不認真,就像太鬆的琴弦不響,所以修行的生活要中道。你常常苦行,苦行太苦了,就會感到修行冷冰冰的,沒有意思。你若回到俗家去,太過快樂反而容易樂極忘形。因此,真正的修道生活,要不苦也不樂,行之中道,這才是真正的修行。」
修行太緊太鬆,是許多人都容易犯的過失。有的人太過著急,用苦行壓迫自己,使身心如繃緊的弦,反而不能灑脫自在;反之,有的人懈怠、放逸,空度時日,終不能開悟證道。
在超凡入聖的修行路上,是不能偏於一邊的,不急不緩、不苦不樂、不忙不閒,把身心安住在中道的生活裡,維護自己在一個平衡調和的位置,就能增進道業,逐漸解脫證悟。
※ ※ ※
一根木材在大河中順流而下,這根木材既不靠岸,也不沈沒,不漂向陸地,也不被人撈取,不被捲入漩渦,也不從內部腐爛,最後,它一定會流入大海。
一個修行者也要像這根木頭一樣,既不執內,也不執外;既不執有,也不執無;既不執正,也不執邪,他雖然遠離迷惘,但也不拘泥於覺悟。任其一身在道的河流中浮游,最後終將流到智慧的大海。這種態度就是修道者應走的中道見解與中道生活。
世間有兩個極端,出家人不應該接近。這兩個極端是什麼呢?一個是極端放縱自己欲望的享樂主義,一個是極端的苦行。琴弦繃得太緊或太鬆,都彈奏不出和諧的聲音,唯有適當的鬆緊才能奏出美妙的樂曲。
修行尋求覺悟之道也如同彈琴一樣,怠惰鬆懈不能得道,太過專注緊張也同樣不得成就。因此,我們努力向道必須慎重的掌握適當的程度,不會太鬆,也不會太緊,如來捨兩邊,走的是中道。
「佛陀!出家修行太辛苦了,我要回到世俗去!」
佛陀慈悲端詳眼前這位既疲倦又沮喪的弟子,問道:
「你過去是做什麼的?」
「我是彈琴的音樂家。」
我問你:「假如琴弦繃得很緊,彈的結果會怎麼樣呢?」
「弦太緊會斷。」
「如果太鬆呢?」
「太鬆則琴不響。」
佛陀微笑地說:「聞二百億,修行也和彈琴一樣,太過勇猛精進,就像太緊的琴弦會斷;太懈怠不認真,就像太鬆的琴弦不響,所以修行的生活要中道。你常常苦行,苦行太苦了,就會感到修行冷冰冰的,沒有意思。你若回到俗家去,太過快樂反而容易樂極忘形。因此,真正的修道生活,要不苦也不樂,行之中道,這才是真正的修行。」
修行太緊太鬆,是許多人都容易犯的過失。有的人太過著急,用苦行壓迫自己,使身心如繃緊的弦,反而不能灑脫自在;反之,有的人懈怠、放逸,空度時日,終不能開悟證道。
在超凡入聖的修行路上,是不能偏於一邊的,不急不緩、不苦不樂、不忙不閒,把身心安住在中道的生活裡,維護自己在一個平衡調和的位置,就能增進道業,逐漸解脫證悟。
※ ※ ※
一根木材在大河中順流而下,這根木材既不靠岸,也不沈沒,不漂向陸地,也不被人撈取,不被捲入漩渦,也不從內部腐爛,最後,它一定會流入大海。
一個修行者也要像這根木頭一樣,既不執內,也不執外;既不執有,也不執無;既不執正,也不執邪,他雖然遠離迷惘,但也不拘泥於覺悟。任其一身在道的河流中浮游,最後終將流到智慧的大海。這種態度就是修道者應走的中道見解與中道生活。
世間有兩個極端,出家人不應該接近。這兩個極端是什麼呢?一個是極端放縱自己欲望的享樂主義,一個是極端的苦行。琴弦繃得太緊或太鬆,都彈奏不出和諧的聲音,唯有適當的鬆緊才能奏出美妙的樂曲。
修行尋求覺悟之道也如同彈琴一樣,怠惰鬆懈不能得道,太過專注緊張也同樣不得成就。因此,我們努力向道必須慎重的掌握適當的程度,不會太鬆,也不會太緊,如來捨兩邊,走的是中道。
2014年6月14日 星期六
重聖輕凡
惟清禪師,字覺天,號靈源叟,江西武寧縣人,俗姓陳。少年出家,後投晦堂祖心禪師從學,得承其法嗣。曾住持舒州太平寺。
祖心因老邁辭位後,眾僧乃迎惟清為繼席。惟清之道學行誼,純厚有德,受到叢林及士大夫的一致欽仰與好評。四方僧眾紛紛前往從學,一時稱盛。
惟清自幼聰穎,風神超越,見識卓絕。他曾經批評禪林之弊端說:「今之學者未脫生死,病在甚麼處?病在偷心(世俗染汙之心)未死耳。……古之學者,言下脫生死,效在甚麼處?在偷心已死。然非學者自能爾,實為師者鉗鎚妙密也。」
又說:「諸方所說非不美麗,要之如趙昌畫花,花雖逼真而非真花也。」這是說諸方長老所講禪理雖美而弗真,所以不能斬斷學者的「偷心」
他又曾比喻說:「道人保養,如人病須服藥。藥之靈驗易見,要須忌口乃可,不然服藥何益?生死是大病,佛祖言教是良藥,染汙心是雜毒,不能忌之,生死之病無時而損也。」
這是說:僧人修行,只有除去了「染汙心」(忌口),佛祖言教之良藥才能發生效力,才能大徹大悟。
惟清說禪,依然是提倡自悟,啟發人們歸依自己的本性。他上堂說法:「明大用,曉全機,絕緃跡,不思議。歸去好,無人知。衡開碧落松千尺,截斷紅塵水一溪。」
又說:「至道無難,唯嫌揀擇。……未能行到水窮處,難解坐看雲起時。」
這些說教,都是委婉地要求弟子斬斷世俗紅塵中的欲念,向自心本有的佛性真如求得精神的自在。
※ ※ ※
「重聖」者,看重聖務,利人利己,教育道德之謂也。「輕凡」者,淡然放下一切俗心、俗情、名利之謂也。
一個有道德修養之人,必定對於世間之瑣事不宜太在意,對於私慾並不是很重視,因為修德之人知道,太過看重世間之名利、權勢、情愛,終將迷昧心識,而沉淪於有我之慾望幻想當中,而不自知。反之,無德之人卻喜好爭權奪利,沽名釣譽,終日沉迷在自我慾心之夢幻之中,不肯自拔,枉費大好之人生,枉費學識之高人一等,竟只肯對於有利自己利益之事,方肯去做,而對於他人有利之德業,不肯盡心盡力,甚至根本不做,因為有我執我慾深重。
無德者一昧重視俗情瑣事,不能真心反省,亦不會思惟自己究竟錯在何處?究竟什麼地方與眾人無法達成共識?僅依我執破壞團體和諧與向心力;當知一個團隊欲有共識及向心力並不容易,若在一個和合之僧團中,以我執我慢破壞和合僧團內之和諧與向心力,而無德之人又是自我不肯擔起團隊之責任,帶頭修德,當知此人是為邪師、是為魔眾。世人與修行者,當慎之,莫親近邪師,當恭敬和合僧團。因和合眾,諸佛常眷顧,而非和合眾常得諸魔圍繞。
修行之人必需重聖輕凡,以修德拋我執,共凝聚向心力,以達成團隊利眾之共識,而得超凡入聖也。
修身養性-第廿八章 重聖輕凡
祖心因老邁辭位後,眾僧乃迎惟清為繼席。惟清之道學行誼,純厚有德,受到叢林及士大夫的一致欽仰與好評。四方僧眾紛紛前往從學,一時稱盛。
惟清自幼聰穎,風神超越,見識卓絕。他曾經批評禪林之弊端說:「今之學者未脫生死,病在甚麼處?病在偷心(世俗染汙之心)未死耳。……古之學者,言下脫生死,效在甚麼處?在偷心已死。然非學者自能爾,實為師者鉗鎚妙密也。」
又說:「諸方所說非不美麗,要之如趙昌畫花,花雖逼真而非真花也。」這是說諸方長老所講禪理雖美而弗真,所以不能斬斷學者的「偷心」
他又曾比喻說:「道人保養,如人病須服藥。藥之靈驗易見,要須忌口乃可,不然服藥何益?生死是大病,佛祖言教是良藥,染汙心是雜毒,不能忌之,生死之病無時而損也。」
這是說:僧人修行,只有除去了「染汙心」(忌口),佛祖言教之良藥才能發生效力,才能大徹大悟。
惟清說禪,依然是提倡自悟,啟發人們歸依自己的本性。他上堂說法:「明大用,曉全機,絕緃跡,不思議。歸去好,無人知。衡開碧落松千尺,截斷紅塵水一溪。」
又說:「至道無難,唯嫌揀擇。……未能行到水窮處,難解坐看雲起時。」
這些說教,都是委婉地要求弟子斬斷世俗紅塵中的欲念,向自心本有的佛性真如求得精神的自在。
※ ※ ※
「重聖」者,看重聖務,利人利己,教育道德之謂也。「輕凡」者,淡然放下一切俗心、俗情、名利之謂也。
一個有道德修養之人,必定對於世間之瑣事不宜太在意,對於私慾並不是很重視,因為修德之人知道,太過看重世間之名利、權勢、情愛,終將迷昧心識,而沉淪於有我之慾望幻想當中,而不自知。反之,無德之人卻喜好爭權奪利,沽名釣譽,終日沉迷在自我慾心之夢幻之中,不肯自拔,枉費大好之人生,枉費學識之高人一等,竟只肯對於有利自己利益之事,方肯去做,而對於他人有利之德業,不肯盡心盡力,甚至根本不做,因為有我執我慾深重。
無德者一昧重視俗情瑣事,不能真心反省,亦不會思惟自己究竟錯在何處?究竟什麼地方與眾人無法達成共識?僅依我執破壞團體和諧與向心力;當知一個團隊欲有共識及向心力並不容易,若在一個和合之僧團中,以我執我慢破壞和合僧團內之和諧與向心力,而無德之人又是自我不肯擔起團隊之責任,帶頭修德,當知此人是為邪師、是為魔眾。世人與修行者,當慎之,莫親近邪師,當恭敬和合僧團。因和合眾,諸佛常眷顧,而非和合眾常得諸魔圍繞。
修行之人必需重聖輕凡,以修德拋我執,共凝聚向心力,以達成團隊利眾之共識,而得超凡入聖也。
修身養性-第廿八章 重聖輕凡
2014年6月13日 星期五
孝治天下
本道院瑤池金母 登台
聖示:中庸裡面提到禍福將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
一個人假如處處行善,自然就能百福駢臻,千祥雲集。這都是有護法神在保佑,所以,古代有很多孝感天地的實例,因為孝行而化解災難的例子也非常多。雖然古代歷史已非常久遠,然而孝行卻是永恆的。修子亦可取你所適合的當做學習的方向。
陳生:徒兒恭向恩師頂禮五叩首!
金母:徒兒免禮!
陳生:在周朝,孝悌的概念,就有相當紮實的基礎。周武王的父親是周文王,周文王的父親是王季,周文王對他的父親非常孝順,確實做到「晨則省、昏則定」,每天早上、中午和晚上,一定三次前去問候父親,看看父親睡得好不好!吃得好不好!假如知道父親胃口不太好,他知道了之後,內心就會著急,必須等到父親的身體稍微舒適,吃得比較正常時,他才覺得寬慰。
由於周文王做出這樣的榜樣,所以周武王侍奉周文王也非常的孝順。有一次,當周文王生病時,周武王曾服侍在側數十天,沒有寬衣解帶,帽子都沒有摘下來,時時刻刻都在照顧著父親。由於這份孝心,周文王的病很快就好轉了。
奶奶三十二歲時,即獨自扶養五個嗷嗷待哺的孩子,因此培養出來一種獨特的個性,母親是家裡的千金小姐,兄友弟恭乃是庭訓,至今仍然是,表哥表姐個個謹守規範。
在奶奶年老後,曾經對媽媽說:「妳嫁來我們家,吃苦許多,我也常常給妳臉色看,但我從未嫌棄妳,我亡故以後,妳會添丁添福。」當奶奶生病時,只需要媽媽陪侍,離開其身邊做家事,奶奶馬上會要叔叔、嬸嬸他們去做,要媽媽馬上回來坐下來陪他講話。
這是因為媽媽在做事情方面一切都非常謹慎,所以才得奶奶的歡心。甚至於媽媽外出工作,曾祖母都向爸爸託夢要媽媽回家,只因為家庭裡不可以沒有女主人,結果媽媽到了工廠三天,就因血壓高而被遣散回家吃自己。此外,媽媽對親人的愛,無微不至,我則更嘆為觀止。
金母:所謂至誠感通。周朝以孝治天下,周朝也以悌治天下,上行下效,周朝人民就以這些聖賢人為榜樣,謹守本份,安居樂業,所以周朝綿延八百多年。至於,徒兒之慈母,也因孝行,得觀音大士護佑。
陳生:古人對父母、兄弟之情,非常重視和珍惜。我們看到古代這些聖哲,他們的孝心確實是可以做到,殺身成仁、捨身取義。
金母:當以道義的態度面對人生,縱使生命結束了,來生絕對會有好地方可以去;假如違背道義,雖然能活幾十年,也對不起自己的良心,一生也不會幸福。往往有捨身取義態度的人,就能演出一場一場的人生好戲,能化干戈為玉帛,化凶險為吉祥。
陳生:古代很多孝子,即使沒有聽到父母的吩咐,都能感受到父母的需要,而主動去為父母做事,雖然我們沒有這一份為父母做事的心,但若能念念著父母生育、教養的恩德,而感受有父母可以奉養,內心就會很踏實,有父母可以奉養,就是有最大的福田。
金母:然也。當一個人能深刻體會父母的恩德,他的心境就自然柔軟,自然恭敬。所以,父母為了撫育孩子,為了孩子的茁壯成長,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年華消失,日漸衰老。為人子者,更當孝養父母。
人的一生,有兩種力量是完全不求你的回報,在你的人生過程中,時時刻刻給爾們強大的力量,就是父母跟兄弟姐妹對你的支持。
可。停筆! 吾退!
陳生:徒兒恭送恩師聖駕五叩首!
百善孝為先-第八章 晨則省‧昏則定
聖示:中庸裡面提到禍福將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
一個人假如處處行善,自然就能百福駢臻,千祥雲集。這都是有護法神在保佑,所以,古代有很多孝感天地的實例,因為孝行而化解災難的例子也非常多。雖然古代歷史已非常久遠,然而孝行卻是永恆的。修子亦可取你所適合的當做學習的方向。
陳生:徒兒恭向恩師頂禮五叩首!
金母:徒兒免禮!
陳生:在周朝,孝悌的概念,就有相當紮實的基礎。周武王的父親是周文王,周文王的父親是王季,周文王對他的父親非常孝順,確實做到「晨則省、昏則定」,每天早上、中午和晚上,一定三次前去問候父親,看看父親睡得好不好!吃得好不好!假如知道父親胃口不太好,他知道了之後,內心就會著急,必須等到父親的身體稍微舒適,吃得比較正常時,他才覺得寬慰。
由於周文王做出這樣的榜樣,所以周武王侍奉周文王也非常的孝順。有一次,當周文王生病時,周武王曾服侍在側數十天,沒有寬衣解帶,帽子都沒有摘下來,時時刻刻都在照顧著父親。由於這份孝心,周文王的病很快就好轉了。
奶奶三十二歲時,即獨自扶養五個嗷嗷待哺的孩子,因此培養出來一種獨特的個性,母親是家裡的千金小姐,兄友弟恭乃是庭訓,至今仍然是,表哥表姐個個謹守規範。
在奶奶年老後,曾經對媽媽說:「妳嫁來我們家,吃苦許多,我也常常給妳臉色看,但我從未嫌棄妳,我亡故以後,妳會添丁添福。」當奶奶生病時,只需要媽媽陪侍,離開其身邊做家事,奶奶馬上會要叔叔、嬸嬸他們去做,要媽媽馬上回來坐下來陪他講話。
這是因為媽媽在做事情方面一切都非常謹慎,所以才得奶奶的歡心。甚至於媽媽外出工作,曾祖母都向爸爸託夢要媽媽回家,只因為家庭裡不可以沒有女主人,結果媽媽到了工廠三天,就因血壓高而被遣散回家吃自己。此外,媽媽對親人的愛,無微不至,我則更嘆為觀止。
金母:所謂至誠感通。周朝以孝治天下,周朝也以悌治天下,上行下效,周朝人民就以這些聖賢人為榜樣,謹守本份,安居樂業,所以周朝綿延八百多年。至於,徒兒之慈母,也因孝行,得觀音大士護佑。
陳生:古人對父母、兄弟之情,非常重視和珍惜。我們看到古代這些聖哲,他們的孝心確實是可以做到,殺身成仁、捨身取義。
金母:當以道義的態度面對人生,縱使生命結束了,來生絕對會有好地方可以去;假如違背道義,雖然能活幾十年,也對不起自己的良心,一生也不會幸福。往往有捨身取義態度的人,就能演出一場一場的人生好戲,能化干戈為玉帛,化凶險為吉祥。
陳生:古代很多孝子,即使沒有聽到父母的吩咐,都能感受到父母的需要,而主動去為父母做事,雖然我們沒有這一份為父母做事的心,但若能念念著父母生育、教養的恩德,而感受有父母可以奉養,內心就會很踏實,有父母可以奉養,就是有最大的福田。
金母:然也。當一個人能深刻體會父母的恩德,他的心境就自然柔軟,自然恭敬。所以,父母為了撫育孩子,為了孩子的茁壯成長,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年華消失,日漸衰老。為人子者,更當孝養父母。
人的一生,有兩種力量是完全不求你的回報,在你的人生過程中,時時刻刻給爾們強大的力量,就是父母跟兄弟姐妹對你的支持。
可。停筆! 吾退!
陳生:徒兒恭送恩師聖駕五叩首!
百善孝為先-第八章 晨則省‧昏則定
2014年6月12日 星期四
不貪就是素
蓮生/文
弟子問:
現代佛教徒,認為不殺生、不食肉,就是素,而吃肉就是葷。知道師尊另有見解,請師尊解說!
我回答:
這是佛教徒,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釋迦牟尼佛的本意是:「不貪就是素」。
所謂:
眼睛不貪好色美物,就是素。
耳朵不貪愛靡靡之音,就是素。
鼻子不貪嗅異味妙香,就是素。
舌頭不貪上好美味,美酒佳饌,就是素。
身子不貪高貴名牌衣料,金銀珠寶,就是素。
意念不貪名,不貪利,不貪色,不貪愛,就是素。
個性不隨便亂講話,言之有物,不亂發脾氣,就是素。
素不只是口。而是眼、耳、鼻、舌、身、意。
又:
有人以為,只要口吃素,就很偉大了,比吃肉吃葷,高人一等,這高人一等,就是貢高我慢,就驕傲了。這一「驕傲」,就成了葷。
另外,有口吃素的人,生了病,住了院,醫師要開刀輸血,他拚死拒絕。他說,別人的血全是葷的,寧可死,也決定不輸血。我告訴大家,這是吃素吃到走火入魔了。
有人口吃素,卻詐財騙色,這是葷。
有人口吃素,卻惡口罵人,這是葷。
有人口吃素,卻偷盜搶騙,這是葷。
密教「真言」、「手印」、「觀想」,能將「葷」轉為「素」。
盧勝彥文集第156冊《清風小語》弟子問疑之二十八
弟子問:
現代佛教徒,認為不殺生、不食肉,就是素,而吃肉就是葷。知道師尊另有見解,請師尊解說!
我回答:
這是佛教徒,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釋迦牟尼佛的本意是:「不貪就是素」。
所謂:
眼睛不貪好色美物,就是素。
耳朵不貪愛靡靡之音,就是素。
鼻子不貪嗅異味妙香,就是素。
舌頭不貪上好美味,美酒佳饌,就是素。
身子不貪高貴名牌衣料,金銀珠寶,就是素。
意念不貪名,不貪利,不貪色,不貪愛,就是素。
個性不隨便亂講話,言之有物,不亂發脾氣,就是素。
素不只是口。而是眼、耳、鼻、舌、身、意。
又:
有人以為,只要口吃素,就很偉大了,比吃肉吃葷,高人一等,這高人一等,就是貢高我慢,就驕傲了。這一「驕傲」,就成了葷。
另外,有口吃素的人,生了病,住了院,醫師要開刀輸血,他拚死拒絕。他說,別人的血全是葷的,寧可死,也決定不輸血。我告訴大家,這是吃素吃到走火入魔了。
有人口吃素,卻詐財騙色,這是葷。
有人口吃素,卻惡口罵人,這是葷。
有人口吃素,卻偷盜搶騙,這是葷。
密教「真言」、「手印」、「觀想」,能將「葷」轉為「素」。
盧勝彥文集第156冊《清風小語》弟子問疑之二十八
2014年6月11日 星期三
感動世界的捕魚犬
辛巴是一條普通的狗狗,卻有著不平凡的經歷:它常常冒狗狗之「大不韙」,主動「潛伏」到湖水裡,並在不借助任何外力的情況下,捕到湖裡的魚!更讓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是,辛巴捕到魚後並不自己食用,而是穿越半個城市回到家,然後把魚交給自己的主人——吉米•懷特。
人們不禁要問:到底是什麼原因讓一隻狗超越了自己的同類,做出如此不可思議的舉動?
今年34歲的吉米•懷特是美國威斯康辛州密爾沃基市的一名汽修工,他心地單純,像一個大孩子般善良真誠。5年前一個大雪紛飛的早晨,走在上班路上的吉米•懷特忽然聽到街角處傳來狗狗斷斷續續的哀鳴。懷特快步走過去,在一堆垃圾中,他發現了一條被遺棄的小鬥牛犬,瘦骨嶙峋的它此刻正瑟瑟發抖,如不施救,它很快就會因凍餓而死。
看到有人過來,那只狗努力揚起了頭,用一雙水汪汪的大眼睛看著懷特,急切地發出求助的哀鳴。就在那一瞬間,懷特從狗狗的眼裡看到了深深的悲傷和渴望,沒有任何猶豫,他把狗狗抱起來,用自己的大衣緊緊包裹住它,讓它小小的身體緊貼著自己的胸膛。
懷特把小狗帶回家,他給小狗洗了澡,然後看它大口大口地進食。懷特輕撫著小狗的頭說:「嘿,寶貝,我得給你起個好名字。」這時,他看到了桌上的獅子王玩偶,「那就叫‘辛巴’吧,酷!」小狗歡快地搖動著尾巴,用熱情的哼叫回應著懷特,似乎對這個名字很滿意。
時光荏苒,在懷特的精心照料下,辛巴很快恢復了健康,它變得日漸強壯。
身處瀕臨大湖的密爾沃基市,懷特和當地的大多數人一樣,喜歡吃魚和釣魚。懷特常常帶辛巴去密西根湖西岸釣魚。
碧水藍天,清風拂面,辛巴靜靜地伏在懷特的身邊,眯起雙眼;懷特則全神貫注地垂釣,時不時輕撫辛巴的皮毛,緩解等待的焦慮。
魚兒上鉤了!隨著懷特興奮的叫喊聲響起,小辛巴「呼」地跳起來,圍著懷特歡叫雀躍,它會先湊過去興奮地聞聞掙紮的魚兒,然後抬起兩條前腿,站立起來,親熱地舔著懷特的臉——它在分享主人的快樂!而每到此時,懷特都會把辛巴摟在懷裡,盡情地嬉鬧一陣。這是多麼溫馨的場面啊,它甚至成了令很多垂釣者感到賞心悅目的湖邊一景。
然而,快樂往往是短暫的。3年前,一場突如其來的車禍讓懷特失明了,他再也不能帶辛巴去湖邊釣魚了。但辛巴自己卻常常跑出來,沿著熟悉的路線,穿越半個城市去湖邊靜臥一會兒,似乎是在憑弔那些遺失的快樂。
一次,辛巴正在岸邊發呆,一條魚兒忽然從岸邊的淺水中躍起。驀地,辛巴像箭一樣射了出去,搶在那條魚入水之前咬住了它!辛巴不作任何停留,旋即踏上了歸途。一個小時後,辛巴回到了家裡,它沖到呆坐著的主人身邊,把那條魚放在了主人的手裡。
「哦,上帝,是一條魚!辛巴,你竟然給了我一條魚……」懷特興奮得大叫起來,一旁的辛巴大聲回應著。懷特緊緊抱住辛巴,「辛巴,魚,辛巴……」他不斷喃喃自語著,臉上有兩行淚水緩緩滑落,辛巴伸出溫熱的舌頭深情地舔舐著主人的臉,喉嚨裡發出嗚嗚的低吟……
從那以後,辛巴每天都到湖邊去。它會在岸上靜靜地觀察著淺水區裡的動靜,一旦發現有魚遊過,它就像獅子般撲向自己的獵物。漸漸地,辛巴甚至學會了站在淺水裡「垂釣」,攔截過往的魚兒。
岸邊的人們注意到了辛巴的驚人之舉,他們給報社打去了電話,於是就有了那張辛巴捕魚的新聞照片。照片登出後,立即引起了轟動,人們親切地稱辛巴為「懷特家的捕魚犬」。社會活動家更以此為題,組織了名為「沒有它們,誰陪伴我們」的公益演講,號召人們善待自己的寵物。借助網路,辛巴成了「明星狗」,擁有了數不清的粉絲,它的主人懷特也因此受到了來自各方的關愛,成功走出了人生的低谷……
(資訊來源:中老年時報)
人們不禁要問:到底是什麼原因讓一隻狗超越了自己的同類,做出如此不可思議的舉動?
今年34歲的吉米•懷特是美國威斯康辛州密爾沃基市的一名汽修工,他心地單純,像一個大孩子般善良真誠。5年前一個大雪紛飛的早晨,走在上班路上的吉米•懷特忽然聽到街角處傳來狗狗斷斷續續的哀鳴。懷特快步走過去,在一堆垃圾中,他發現了一條被遺棄的小鬥牛犬,瘦骨嶙峋的它此刻正瑟瑟發抖,如不施救,它很快就會因凍餓而死。
看到有人過來,那只狗努力揚起了頭,用一雙水汪汪的大眼睛看著懷特,急切地發出求助的哀鳴。就在那一瞬間,懷特從狗狗的眼裡看到了深深的悲傷和渴望,沒有任何猶豫,他把狗狗抱起來,用自己的大衣緊緊包裹住它,讓它小小的身體緊貼著自己的胸膛。
懷特把小狗帶回家,他給小狗洗了澡,然後看它大口大口地進食。懷特輕撫著小狗的頭說:「嘿,寶貝,我得給你起個好名字。」這時,他看到了桌上的獅子王玩偶,「那就叫‘辛巴’吧,酷!」小狗歡快地搖動著尾巴,用熱情的哼叫回應著懷特,似乎對這個名字很滿意。
時光荏苒,在懷特的精心照料下,辛巴很快恢復了健康,它變得日漸強壯。
身處瀕臨大湖的密爾沃基市,懷特和當地的大多數人一樣,喜歡吃魚和釣魚。懷特常常帶辛巴去密西根湖西岸釣魚。
碧水藍天,清風拂面,辛巴靜靜地伏在懷特的身邊,眯起雙眼;懷特則全神貫注地垂釣,時不時輕撫辛巴的皮毛,緩解等待的焦慮。
魚兒上鉤了!隨著懷特興奮的叫喊聲響起,小辛巴「呼」地跳起來,圍著懷特歡叫雀躍,它會先湊過去興奮地聞聞掙紮的魚兒,然後抬起兩條前腿,站立起來,親熱地舔著懷特的臉——它在分享主人的快樂!而每到此時,懷特都會把辛巴摟在懷裡,盡情地嬉鬧一陣。這是多麼溫馨的場面啊,它甚至成了令很多垂釣者感到賞心悅目的湖邊一景。
然而,快樂往往是短暫的。3年前,一場突如其來的車禍讓懷特失明了,他再也不能帶辛巴去湖邊釣魚了。但辛巴自己卻常常跑出來,沿著熟悉的路線,穿越半個城市去湖邊靜臥一會兒,似乎是在憑弔那些遺失的快樂。
一次,辛巴正在岸邊發呆,一條魚兒忽然從岸邊的淺水中躍起。驀地,辛巴像箭一樣射了出去,搶在那條魚入水之前咬住了它!辛巴不作任何停留,旋即踏上了歸途。一個小時後,辛巴回到了家裡,它沖到呆坐著的主人身邊,把那條魚放在了主人的手裡。
「哦,上帝,是一條魚!辛巴,你竟然給了我一條魚……」懷特興奮得大叫起來,一旁的辛巴大聲回應著。懷特緊緊抱住辛巴,「辛巴,魚,辛巴……」他不斷喃喃自語著,臉上有兩行淚水緩緩滑落,辛巴伸出溫熱的舌頭深情地舔舐著主人的臉,喉嚨裡發出嗚嗚的低吟……
從那以後,辛巴每天都到湖邊去。它會在岸上靜靜地觀察著淺水區裡的動靜,一旦發現有魚遊過,它就像獅子般撲向自己的獵物。漸漸地,辛巴甚至學會了站在淺水裡「垂釣」,攔截過往的魚兒。
岸邊的人們注意到了辛巴的驚人之舉,他們給報社打去了電話,於是就有了那張辛巴捕魚的新聞照片。照片登出後,立即引起了轟動,人們親切地稱辛巴為「懷特家的捕魚犬」。社會活動家更以此為題,組織了名為「沒有它們,誰陪伴我們」的公益演講,號召人們善待自己的寵物。借助網路,辛巴成了「明星狗」,擁有了數不清的粉絲,它的主人懷特也因此受到了來自各方的關愛,成功走出了人生的低谷……
(資訊來源:中老年時報)
2014年6月10日 星期二
空中一片雲
唐肅宗皇帝曾問國師:「禪師在曹溪六祖大師那裡得了什麼法?」
慧忠回答:「陛下看見天空中一片雲嗎?」
皇上抬頭望天,湛藍的天空中正有白雲浮動,便說:「看見了。」
慧忠說:「陛下,您看空中那片白雲,是釘著的呢,還是掛著的呢?」
陶淵明賦中曾說:「雲無心而出岫。」白雲無心,行止自在,沒有掛礙,所以能夠自由舒卷,任意飄游,隨時變化。學人如能住於此無心之境,無所牽掛,灑脫自在,這便是禪法。
※ ※ ※
飄浮之雲,淡淡於天空變幻無窮,卻也悠悠其然,但是此等之情況,都是會隨著環境之變化而改變。雖如此,但其清之美雖是短暫,但是純潔無比也。
人心當習雲之清美,人心當有雲之潔淨,不使有任何之污染,不使有任何之瑕疵,那此等之心即可明鑑天日,可表天日,那如此之心志更是正德之標竿,也是成證道果之依據也。
最難修定的是「心」,最無法把持的也是「心」,心不讓其所奔馳,涵修如雲之淨美,真心可悟徹矣,勉之。
禪化闡道篇第四輯 雲清己心
慧忠回答:「陛下看見天空中一片雲嗎?」
皇上抬頭望天,湛藍的天空中正有白雲浮動,便說:「看見了。」
慧忠說:「陛下,您看空中那片白雲,是釘著的呢,還是掛著的呢?」
陶淵明賦中曾說:「雲無心而出岫。」白雲無心,行止自在,沒有掛礙,所以能夠自由舒卷,任意飄游,隨時變化。學人如能住於此無心之境,無所牽掛,灑脫自在,這便是禪法。
※ ※ ※
飄浮之雲,淡淡於天空變幻無窮,卻也悠悠其然,但是此等之情況,都是會隨著環境之變化而改變。雖如此,但其清之美雖是短暫,但是純潔無比也。
人心當習雲之清美,人心當有雲之潔淨,不使有任何之污染,不使有任何之瑕疵,那此等之心即可明鑑天日,可表天日,那如此之心志更是正德之標竿,也是成證道果之依據也。
最難修定的是「心」,最無法把持的也是「心」,心不讓其所奔馳,涵修如雲之淨美,真心可悟徹矣,勉之。
禪化闡道篇第四輯 雲清己心
2014年6月9日 星期一
博士買驢
語見《顏氏家訓。勉學》
邺下有個博學的人,他買了頭驢。書寫買賣合同時,為了烗耀自己的學問,這個合同寫滿了三頁。
文中充滿了華麗的詞藻:描繪驢子形態;敘述了自己需要驢子的願望;鋪敘了雙方買賣過程;稱讚了賣主的誠實......。
凡是談到驢子都用"健步"、"蹇衛"等詞代替,而不用一個驢字。這樣的合同當然不合程式,也是無效的。
賣方不肯畫押。博士費了很大的勁,賣弄了自己的才學,卻落個"不好",大為生氣,於是去衙門申訴。
縣官看後,笑道:「應用文字和文學作品是兩碼事,你連這都不懂,真是書呆子,算什麼博學之士!」
博士買驢,書卷三紙,未有驢字。
朱子曰:「辭取達意而止,不以富麗為工。」達者,通達情意,達己達人之謂也。言不求文采,事不以虛偽,以求誠實,是謂言行通達。
※ ※ ※
子曰:「辭達而已矣!」「辭」乃是辭句,然而以書信的方式,用來做為傳達與溝通的工具,藉書信以傳達給別人知道,從中表達自己的意思,就稱之為:文辭。若是用言語的方式,做為溝通工具,則無論是登台演說、或是茶會閒談的方式,只要使用口語來傳達自己的意思,就稱之為:言辭。
眾生在表達任何意見時,只要將意思表示出來,不管是以書寫的方式,或者想要用言語表達的方式,目的在於將內心的意思,表達出來讓眾人可以輕易的看得懂、聽得明白就好了,不要刻意的修飾文辭,欲令文巧、文工、文妙,一心想要把文辭修飾得非常有藝術感,甚至想要將文辭美化,欲使看到文章的人,認為自己是很有學術造詣,但經過美化後的文章,通常讓眾人看了覺得一頭霧水,原本只要簡單的幾個文字就好,卻將簡單事予以複雜化,搞得眾人更難懂,弄得所有人,更不容易明白其中想要表達的意思,如此,反而造成溝通上的不良,更容易使不明就裡的人誤解原意,這豈不是更糟糕。
然而言語的表達亦是如此,只要把內心想表達的意思,簡單扼要的講清楚就好,切不可為了表現自己有高深學問,反而在言語、文詞的造句上賣弄文章,將一段非常簡單的言論,刻意九彎十八拐,大玩名詞遊戲,表面上讓人感覺作者智商很高,但其實上,盡說些無關緊要的事,話說得天花亂墮,談得風雲變色,但卻造成聽聞的人,根本聽不懂,看的人,根本看不出來,不知道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所謂:「廢話連篇」。這樣的話語,只會浪費眾人寶貴之時間,時間浪費掉了,卻又毫無所獲,不但無所收獲,並且更陷迷糊,如此乃失去表達之意義也。
凡是遇到什麼層次的人,就該用什麼層次的話來進行溝通與對應,才能令對方很快明白你的意思,千萬不要自命清高,才不會讓眾人感到迷迷糊糊。若是與市場生活的人群交談,於表達上便該使用市場話進行談論,才能使對方在短短的時間內,立即了解你所要表達的意思是什麼,千萬不要將文風儒雅的那種文學造詣,用來與市場人士交談,這會讓眾人不能明白你的意思,甚至會導致眾人錯解你的意思。相同的與學者交談,便該使用學術界的用語,這才能使對方很快進入交集點,雙方在溝通上才能夠達到事半功倍,而使溝通順暢,彼此相談甚歡的境界。
若是有人一心想要表現自我高尚的文學造詣,想要讓眾人知道你很有才華,刻意的將文辭修飾得華麗巧妙無比,但這樣一來,根本讓人家看不懂文章的意境所在,亦讓人聽不懂你在講些什麼,反而事倍功半,更使自己成為一事無成的沒用傢伙,屆時就會更突顯出自己沒有才華。
是故,溝通在於簡單扼要,主在讓對方能夠明白而已。
寶德雜誌109期 述論:辭達而已
邺下有個博學的人,他買了頭驢。書寫買賣合同時,為了烗耀自己的學問,這個合同寫滿了三頁。
文中充滿了華麗的詞藻:描繪驢子形態;敘述了自己需要驢子的願望;鋪敘了雙方買賣過程;稱讚了賣主的誠實......。
凡是談到驢子都用"健步"、"蹇衛"等詞代替,而不用一個驢字。這樣的合同當然不合程式,也是無效的。
賣方不肯畫押。博士費了很大的勁,賣弄了自己的才學,卻落個"不好",大為生氣,於是去衙門申訴。
縣官看後,笑道:「應用文字和文學作品是兩碼事,你連這都不懂,真是書呆子,算什麼博學之士!」
博士買驢,書卷三紙,未有驢字。
朱子曰:「辭取達意而止,不以富麗為工。」達者,通達情意,達己達人之謂也。言不求文采,事不以虛偽,以求誠實,是謂言行通達。
※ ※ ※
子曰:「辭達而已矣!」「辭」乃是辭句,然而以書信的方式,用來做為傳達與溝通的工具,藉書信以傳達給別人知道,從中表達自己的意思,就稱之為:文辭。若是用言語的方式,做為溝通工具,則無論是登台演說、或是茶會閒談的方式,只要使用口語來傳達自己的意思,就稱之為:言辭。
眾生在表達任何意見時,只要將意思表示出來,不管是以書寫的方式,或者想要用言語表達的方式,目的在於將內心的意思,表達出來讓眾人可以輕易的看得懂、聽得明白就好了,不要刻意的修飾文辭,欲令文巧、文工、文妙,一心想要把文辭修飾得非常有藝術感,甚至想要將文辭美化,欲使看到文章的人,認為自己是很有學術造詣,但經過美化後的文章,通常讓眾人看了覺得一頭霧水,原本只要簡單的幾個文字就好,卻將簡單事予以複雜化,搞得眾人更難懂,弄得所有人,更不容易明白其中想要表達的意思,如此,反而造成溝通上的不良,更容易使不明就裡的人誤解原意,這豈不是更糟糕。
然而言語的表達亦是如此,只要把內心想表達的意思,簡單扼要的講清楚就好,切不可為了表現自己有高深學問,反而在言語、文詞的造句上賣弄文章,將一段非常簡單的言論,刻意九彎十八拐,大玩名詞遊戲,表面上讓人感覺作者智商很高,但其實上,盡說些無關緊要的事,話說得天花亂墮,談得風雲變色,但卻造成聽聞的人,根本聽不懂,看的人,根本看不出來,不知道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所謂:「廢話連篇」。這樣的話語,只會浪費眾人寶貴之時間,時間浪費掉了,卻又毫無所獲,不但無所收獲,並且更陷迷糊,如此乃失去表達之意義也。
凡是遇到什麼層次的人,就該用什麼層次的話來進行溝通與對應,才能令對方很快明白你的意思,千萬不要自命清高,才不會讓眾人感到迷迷糊糊。若是與市場生活的人群交談,於表達上便該使用市場話進行談論,才能使對方在短短的時間內,立即了解你所要表達的意思是什麼,千萬不要將文風儒雅的那種文學造詣,用來與市場人士交談,這會讓眾人不能明白你的意思,甚至會導致眾人錯解你的意思。相同的與學者交談,便該使用學術界的用語,這才能使對方很快進入交集點,雙方在溝通上才能夠達到事半功倍,而使溝通順暢,彼此相談甚歡的境界。
若是有人一心想要表現自我高尚的文學造詣,想要讓眾人知道你很有才華,刻意的將文辭修飾得華麗巧妙無比,但這樣一來,根本讓人家看不懂文章的意境所在,亦讓人聽不懂你在講些什麼,反而事倍功半,更使自己成為一事無成的沒用傢伙,屆時就會更突顯出自己沒有才華。
是故,溝通在於簡單扼要,主在讓對方能夠明白而已。
寶德雜誌109期 述論:辭達而已
2014年6月8日 星期日
陰間的考試
蓮生/文
冥王帶我遊歷一個地區,但見諸多陰間鬼物,齊聚一堂,每人發下一張白紙,鬼物個個精神集中,持筆在紙上「沙沙」作響。
我問:「做什麼?」
冥王答:「考試!」
我很訝異:
「陰間也有考試?」
冥王答:「然也,考冥吏、考土地神、考山神、考城隍……,均從考試而出生。」
我問:
「公正嗎?」
冥王答:「公正。」
「如何公正?」
冥王答:「監察心鏡,一絲不苟。」
「心境是何?」
冥王答:「心中所思,無不一一流露。」
●
原來陰間的考試是實有的,到陰間的人,不一定輪迴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情節比較輕的,業障不重的,就在陰間生活,陰間生活和陽世差不了多少。
人間有考試,陰間一樣有考試,冥吏的產生,則在陰間管理眾鬼物,也有派往地獄、餓鬼的。派往畜牲道,則成了鹿王、象王、猴王,此三王,釋迦牟尼佛也曾當過。
考土地神,考上了,派往人間守護土地,兼考核村人的業報。
考山神,考上了,派往人間守護大小山,兼管樹神、河神、苗神、稼神、井神、泉神、石神等等等等。
考城隍,考上了,派往娑婆人間,是鎮城隍、縣城隍、府城隍、都城隍、天下城隍,威靈顯赫,陰陽兩管。
●
我問冥王:
「陽間考試,有舞弊情形發生,陰間可有也?」
冥王答:
「沒有。」
冥王解釋:
「我已說過公正,因為陰間一切全由業報差別而變現,本來就是一絲不苟的,陽間可以矇混的,在陰間全行不通的。這裡也沒有所謂的人情與關說,全是正業正受。」
我問:
「是否有陰間鬼物,已達神格,但不願受生神格,寧處陰間者?」
冥王答:
「此有決定報及不定報。決定報者,若鬼物已達神格,以增上心施,以此善業,發願迴向,即得稱神,是名決定報。」
「又不定報,是鬼物已有神格,但非增上心作,更不想稱神,又不發願迴向受生,是名不定報業,自由自在處陰間。」
我問:
「鬼物何者不能考試?」
冥王答:
「仍然是殺業重者、偷盜業重者、邪淫業重者、妄為妄口重者、嗑毒飲酒迷失自己者,這五種業重者,不能考試。」
●
我有一弟子,本是法器,卻迷失本性,墮落在陰間,連考試的資格也沒有了。
我請問大家,大家摸一摸自己的良知,那是誰?是你嗎?是他嗎?
還是自己。
盧勝彥文集187冊《地獄變現記》陰間的考試
冥王帶我遊歷一個地區,但見諸多陰間鬼物,齊聚一堂,每人發下一張白紙,鬼物個個精神集中,持筆在紙上「沙沙」作響。
我問:「做什麼?」
冥王答:「考試!」
我很訝異:
「陰間也有考試?」
冥王答:「然也,考冥吏、考土地神、考山神、考城隍……,均從考試而出生。」
我問:
「公正嗎?」
冥王答:「公正。」
「如何公正?」
冥王答:「監察心鏡,一絲不苟。」
「心境是何?」
冥王答:「心中所思,無不一一流露。」
●
原來陰間的考試是實有的,到陰間的人,不一定輪迴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情節比較輕的,業障不重的,就在陰間生活,陰間生活和陽世差不了多少。
人間有考試,陰間一樣有考試,冥吏的產生,則在陰間管理眾鬼物,也有派往地獄、餓鬼的。派往畜牲道,則成了鹿王、象王、猴王,此三王,釋迦牟尼佛也曾當過。
考土地神,考上了,派往人間守護土地,兼考核村人的業報。
考山神,考上了,派往人間守護大小山,兼管樹神、河神、苗神、稼神、井神、泉神、石神等等等等。
考城隍,考上了,派往娑婆人間,是鎮城隍、縣城隍、府城隍、都城隍、天下城隍,威靈顯赫,陰陽兩管。
●
我問冥王:
「陽間考試,有舞弊情形發生,陰間可有也?」
冥王答:
「沒有。」
冥王解釋:
「我已說過公正,因為陰間一切全由業報差別而變現,本來就是一絲不苟的,陽間可以矇混的,在陰間全行不通的。這裡也沒有所謂的人情與關說,全是正業正受。」
我問:
「是否有陰間鬼物,已達神格,但不願受生神格,寧處陰間者?」
冥王答:
「此有決定報及不定報。決定報者,若鬼物已達神格,以增上心施,以此善業,發願迴向,即得稱神,是名決定報。」
「又不定報,是鬼物已有神格,但非增上心作,更不想稱神,又不發願迴向受生,是名不定報業,自由自在處陰間。」
我問:
「鬼物何者不能考試?」
冥王答:
「仍然是殺業重者、偷盜業重者、邪淫業重者、妄為妄口重者、嗑毒飲酒迷失自己者,這五種業重者,不能考試。」
●
我有一弟子,本是法器,卻迷失本性,墮落在陰間,連考試的資格也沒有了。
我請問大家,大家摸一摸自己的良知,那是誰?是你嗎?是他嗎?
還是自己。
盧勝彥文集187冊《地獄變現記》陰間的考試
2014年6月7日 星期六
奢華無度的生活
宋朝的盧多遜,在他擔任參政的官位不久之後,他穿著的服飾和生活的享用,卻是逐漸的愈來愈奢侈。
盧多遜的父親看到了,就面帶憂愁對他說:「我們家世代書香,向來都是過著樸實節儉的生活,你今天一下子富貴了,生活竟然變的如此的奢華浪費,早就忘記當初咱們家過的是什麼樣的日子了。」
盧多遜並沒有把他父親的話放在心上,依然是過著奢侈浪費的生活,後來果然因出事而落敗。
※ ※ ※
現今社會說是國泰民安,生活富裕,但令人擔心的是由於過度的文明富有,使得生活太過於奢華,生活一奢華,人心就放蕩,一放蕩,為了達成目的就無所不做,胡作非為,也是現代生活上的一大隱憂,不得不慎思明悟醒覺。
現今之人不論大人小孩,生活可說無憂無慮,比起以前可說是幸福很多,但生活富裕奢華本身也不是一種罪過,但罪惡偏偏就出在這富裕奢華上。話又說回來,雖言如此,也不是每個人都如此,社會一旦成了風氣,而那些不可能之人想要思齊,沒辦法就胡作非為,這也是今日社會亂源的理由。
是故,世人當知在福中而惜福,將己過多之福移一些給予那些無福之人,無形替自己積德,亦可因而消弭這些看不到的亂源,那社會可趨於安和。盼世人能注意自己的生活,莫過於奢侈,以為社會安和著想,明勉之。
世態迷失與醒覺 第二九章 注意奢華無度的生活
盧多遜的父親看到了,就面帶憂愁對他說:「我們家世代書香,向來都是過著樸實節儉的生活,你今天一下子富貴了,生活竟然變的如此的奢華浪費,早就忘記當初咱們家過的是什麼樣的日子了。」
盧多遜並沒有把他父親的話放在心上,依然是過著奢侈浪費的生活,後來果然因出事而落敗。
※ ※ ※
現今社會說是國泰民安,生活富裕,但令人擔心的是由於過度的文明富有,使得生活太過於奢華,生活一奢華,人心就放蕩,一放蕩,為了達成目的就無所不做,胡作非為,也是現代生活上的一大隱憂,不得不慎思明悟醒覺。
現今之人不論大人小孩,生活可說無憂無慮,比起以前可說是幸福很多,但生活富裕奢華本身也不是一種罪過,但罪惡偏偏就出在這富裕奢華上。話又說回來,雖言如此,也不是每個人都如此,社會一旦成了風氣,而那些不可能之人想要思齊,沒辦法就胡作非為,這也是今日社會亂源的理由。
是故,世人當知在福中而惜福,將己過多之福移一些給予那些無福之人,無形替自己積德,亦可因而消弭這些看不到的亂源,那社會可趨於安和。盼世人能注意自己的生活,莫過於奢侈,以為社會安和著想,明勉之。
世態迷失與醒覺 第二九章 注意奢華無度的生活
2014年6月6日 星期五
不求速成
小沙彌在自己的花圃裡種了一株花苗,為了看自己的花苗長大,每天都到花苗邊看好幾回,老和尚都看在眼裡。
這一天,老和尚又發現小沙彌在看著花苗,老和尚走向前去。小沙彌看到老和尚來了,開口問道:「師父!有什麼方法能讓花苗快一點長大呢?」
老和尚答:「哈哈,凡事不能要求速成,要能歷久,才能更高更大。」
「啊?」小沙彌滿面疑惑。
看到小沙彌的表情,老和尚便開示:「我告訴你一個佛經上的故事:從前有一個愚癡的國王,看到皇后為他生了一個女兒,只有手掌般大小,非常不悅,因此要求大臣,使他的公主立刻長大。聰明的大臣說;要把公主帶往海外求取仙藥,但是在求仙期間,國王和公主不可相見,國王於是答應了大臣。經過了十五年之後,大臣帶著公主回國,國王一看,公主已長成亭亭玉立的少女,心中大喜,於是,下令犒賞大臣。」
小沙彌機智的說:「這世界上根本沒有立刻長大的法術,公主還是跟其它人一樣,一年一年慢慢長大成人的。」
這時,老和尚面露微笑,說:「哈!沒錯,凡事按步就班,循序漸進,不求速成,才能經得起考驗。你種的小苗,也要經過時間的歷練,才能長得又高又壯啊!」
※ ※ ※
暴長之物必然夭折,速成之功必易毀壞。不從事長久之計,而追求短期獲得成功,這都不是經營遠大的基礎。
天地最有靈氣,還要經歷三載設一閏月,才能使四時成歲,使得萬物自然繁衍生長。況且佛法精妙,豈是倉促之間能夠修煉成功的?關鍵是要積功累德。所以古人說:想要急速成功則不達,從細小處實行就不會失誤。
成就一件好事需要長久努力,乃至要有終身堅持不懈的計畫。古代聖人說:以誠信的精神堅守之,以敏達的態度履行之,以忠厚的原則成就之,即使是大事也一定能實現目標。
這一天,老和尚又發現小沙彌在看著花苗,老和尚走向前去。小沙彌看到老和尚來了,開口問道:「師父!有什麼方法能讓花苗快一點長大呢?」
老和尚答:「哈哈,凡事不能要求速成,要能歷久,才能更高更大。」
「啊?」小沙彌滿面疑惑。
看到小沙彌的表情,老和尚便開示:「我告訴你一個佛經上的故事:從前有一個愚癡的國王,看到皇后為他生了一個女兒,只有手掌般大小,非常不悅,因此要求大臣,使他的公主立刻長大。聰明的大臣說;要把公主帶往海外求取仙藥,但是在求仙期間,國王和公主不可相見,國王於是答應了大臣。經過了十五年之後,大臣帶著公主回國,國王一看,公主已長成亭亭玉立的少女,心中大喜,於是,下令犒賞大臣。」
小沙彌機智的說:「這世界上根本沒有立刻長大的法術,公主還是跟其它人一樣,一年一年慢慢長大成人的。」
這時,老和尚面露微笑,說:「哈!沒錯,凡事按步就班,循序漸進,不求速成,才能經得起考驗。你種的小苗,也要經過時間的歷練,才能長得又高又壯啊!」
※ ※ ※
暴長之物必然夭折,速成之功必易毀壞。不從事長久之計,而追求短期獲得成功,這都不是經營遠大的基礎。
天地最有靈氣,還要經歷三載設一閏月,才能使四時成歲,使得萬物自然繁衍生長。況且佛法精妙,豈是倉促之間能夠修煉成功的?關鍵是要積功累德。所以古人說:想要急速成功則不達,從細小處實行就不會失誤。
成就一件好事需要長久努力,乃至要有終身堅持不懈的計畫。古代聖人說:以誠信的精神堅守之,以敏達的態度履行之,以忠厚的原則成就之,即使是大事也一定能實現目標。
2014年6月5日 星期四
良緣靠自己
大勢至菩薩 降
詩曰:男女對眼結成婚,朝夕相處變仇人;
誰記當年甜蜜事,心中盡是今日仇。
聖示:吾觀眾生一到適婚年齡總是盡想著「成家」,挑三撿四的,好不容易總算找到一個意中人,滿懷期望步入禮堂,卻在組成家庭後變成了仇人。可嘆呀!良緣變惡緣,到底出了什麼問題呢?吾今夜將以「良緣靠自己」為題,與諸賢生及眾善信大德共同參研。
「良緣靠自己」
古時以媒妁之言,讓不太認識甚至不認識的男女雙方結成婚配,婚後縱使有了紛爭或意見不和,大致上雙方尚能互相忍讓,度過一生。現今社會崇尚自由戀愛,很多男女還不願透過中間人介紹來找另一半,總盼望自己如電影情節般結識未來的伴侶,殊不知姻緣的呈現,不是只有單一方式,一旦雙方戀愛而結婚,即戲稱「婚姻是戀愛的墳墓」,此乃大錯特錯矣!戀愛只是一段追求的過程,絢爛而短暫,最重要是男女雙方為了承擔家庭及教養子女責任的付出與犧牲,是偉大而值得敬佩的。有人說:「羅漢腳仔,一個人飽,規家伙仔飽。」(閩語)雖然單身也沒什麼不好,只是少了經營家庭的挑戰罷了,而白陽時期的修子,聖凡兼修,在家的修行亦不可忽視。
看到現在的父母,雖已身為孩子的父母,但吵起架來仍像孩子般的無理取鬧、任性自我。不顧孩子的感受,甚至意氣用事,一意孤行憤而離婚,此舉不但破壞家庭的完整性,更摧毀孩子心目中美好的世界,美其名是為孩子好,其實從不好好站在孩子的立場想。
新竹市有一位國小的楊姓學童,父母在婚後吵吵鬧鬧,二度結婚又離婚,之後父母各自交往別的異性朋友,此學童心中總企望著父母能在一起,甚至做夢都會夢到美好的結局。一旦看到父母有任何的風吹草動,他根本無心於功課,雖然母親很認真賺錢,想要給他一個舒適的房子,也抽空帶他出國旅遊,但這位學童的心並沒有得到真正的喜樂,常擔心父母如另再娶、再嫁,自己將變成一顆人球在父母間被送來送去。
吾今夜以「良緣靠自己」為題,呼籲為人父母者當體諒孩子的痛苦,努力為家人改變自己的個性和脾氣,不要一天到晚盯著另一半或家人的缺點,當思夫妻及親人的緣份得來不易,多修身養性,看家人的優點並多行善積福。不管前世結的是否為惡緣或怨結,總有一天會成為良緣。莫再輕言離婚,在生氣或失去理智甚至怨恨對方的當下,不要輕易簽下離婚協議書,否則彼此生生世世糾纏不清,而無辜可憐的孩子又將如何自處?思悟之。可,吾退。
全真法雨第77期
詩曰:男女對眼結成婚,朝夕相處變仇人;
誰記當年甜蜜事,心中盡是今日仇。
聖示:吾觀眾生一到適婚年齡總是盡想著「成家」,挑三撿四的,好不容易總算找到一個意中人,滿懷期望步入禮堂,卻在組成家庭後變成了仇人。可嘆呀!良緣變惡緣,到底出了什麼問題呢?吾今夜將以「良緣靠自己」為題,與諸賢生及眾善信大德共同參研。
「良緣靠自己」
古時以媒妁之言,讓不太認識甚至不認識的男女雙方結成婚配,婚後縱使有了紛爭或意見不和,大致上雙方尚能互相忍讓,度過一生。現今社會崇尚自由戀愛,很多男女還不願透過中間人介紹來找另一半,總盼望自己如電影情節般結識未來的伴侶,殊不知姻緣的呈現,不是只有單一方式,一旦雙方戀愛而結婚,即戲稱「婚姻是戀愛的墳墓」,此乃大錯特錯矣!戀愛只是一段追求的過程,絢爛而短暫,最重要是男女雙方為了承擔家庭及教養子女責任的付出與犧牲,是偉大而值得敬佩的。有人說:「羅漢腳仔,一個人飽,規家伙仔飽。」(閩語)雖然單身也沒什麼不好,只是少了經營家庭的挑戰罷了,而白陽時期的修子,聖凡兼修,在家的修行亦不可忽視。
看到現在的父母,雖已身為孩子的父母,但吵起架來仍像孩子般的無理取鬧、任性自我。不顧孩子的感受,甚至意氣用事,一意孤行憤而離婚,此舉不但破壞家庭的完整性,更摧毀孩子心目中美好的世界,美其名是為孩子好,其實從不好好站在孩子的立場想。
新竹市有一位國小的楊姓學童,父母在婚後吵吵鬧鬧,二度結婚又離婚,之後父母各自交往別的異性朋友,此學童心中總企望著父母能在一起,甚至做夢都會夢到美好的結局。一旦看到父母有任何的風吹草動,他根本無心於功課,雖然母親很認真賺錢,想要給他一個舒適的房子,也抽空帶他出國旅遊,但這位學童的心並沒有得到真正的喜樂,常擔心父母如另再娶、再嫁,自己將變成一顆人球在父母間被送來送去。
吾今夜以「良緣靠自己」為題,呼籲為人父母者當體諒孩子的痛苦,努力為家人改變自己的個性和脾氣,不要一天到晚盯著另一半或家人的缺點,當思夫妻及親人的緣份得來不易,多修身養性,看家人的優點並多行善積福。不管前世結的是否為惡緣或怨結,總有一天會成為良緣。莫再輕言離婚,在生氣或失去理智甚至怨恨對方的當下,不要輕易簽下離婚協議書,否則彼此生生世世糾纏不清,而無辜可憐的孩子又將如何自處?思悟之。可,吾退。
全真法雨第77期
2014年6月4日 星期三
宗教狂熱份子
蓮生/文
在「葉子湖」隱居閉關,登門來找我的人,接近於「零」;但,也有例外的,例如登門要求樂捐的,登門要求我買東西的,登門傳教的等等。
其中有一位,信仰基督教的約翰教友,不知道哪根筋不對,他竟然相中了我,狂熱的向我傳教。
第一次登門:「我們都是罪人!」
我說:「是的,是的。」
第二次登門:「耶穌要救你!」
我說:「我認識耶穌。」
(我年輕時是查經班老師)
第三次登門:「你要受洗禮!」
我說:「我受洗過了。」
我確實在長老教會,受牧師蘇天明的洗禮,那是初中時代。
後來,約翰看見我「經行」,有時候在半路上便阻止我,向我高喊:「主要救你!」約翰不只對我如此,甚至任何一個人,他都高喊:「主要救你!」
約翰傳教的狂熱,誰都知道,他隨手一部《聖經》,見人即說:「你是上帝的兒子!」
很多人看見約翰走來,便先下手為強:「上帝的兒子來了!我們快閃吧!」約翰聽了,也大樂。
據我所知,約翰除了睡覺之外,他過分熱忱的傳教,整日死纏爛打的結果,人家見了他,便逃之夭夭,怕和他交往,因為他除了傳教之外,沒有別的可以交談。
約翰很「用力」的傳教,關心你信了沒有、受洗沒有、三餐有沒有禱告,大家都快給他逼死了,看見他來,便把門戶關緊。
約翰一家家敲門,大家覺得他「怪怪」的,紛紛嚇得躲起來。
我「經行」時,他會從樹林突然跳了出來,嚇了我一跳,然後說:「審判的日子近了。」
或:
「耶穌快來了。」
對於約翰,我佩服他的精神毅力,佩服他信仰的虔誠,但他的傳教方式,我不敢苟同,我認為傳教的言論要「適量」,每一個人有每一個人的心靈世界和信仰方向,對有緣人,你可傳教;對無緣人,適可而止。
彼此之間,交個朋友,慢慢的度化,這樣也是可以的。千萬不可有一絲一毫的勉強,這樣很容易引起別人的反感,強迫式的傳教方式,過份的熱心,造成了困擾就不好了。
要傳教,佛陀說的「四攝法」很重要:
一、布施攝──若有眾生樂財,樂財則布施財,樂法則布施法,使因生親愛之心,依我受道。
二、愛語攝──隨眾生根器而善言慰喻,使因生親愛之心,依我受道。
三、利行攝──起身口意善行,利益眾生,由此生親愛之心,依我受道。
四、同事攝──以法眼見眾生根性,隨其所樂,而同行之,使其相隨,依我受道。
這「布施」、「愛語」、「利行」、「同事」,才是度化眾生的方法。
我們行者度化眾生,不要過份熱忱,不要過份強迫,不要過份勉強。
有緣多說,無緣少說。
用自己的言行,去感化他人,這樣才重要。
「過」與「不及」,均不適之。
盧勝彥文集178《登山觀浮雲》宗教狂熱份子
在「葉子湖」隱居閉關,登門來找我的人,接近於「零」;但,也有例外的,例如登門要求樂捐的,登門要求我買東西的,登門傳教的等等。
其中有一位,信仰基督教的約翰教友,不知道哪根筋不對,他竟然相中了我,狂熱的向我傳教。
第一次登門:「我們都是罪人!」
我說:「是的,是的。」
第二次登門:「耶穌要救你!」
我說:「我認識耶穌。」
(我年輕時是查經班老師)
第三次登門:「你要受洗禮!」
我說:「我受洗過了。」
我確實在長老教會,受牧師蘇天明的洗禮,那是初中時代。
後來,約翰看見我「經行」,有時候在半路上便阻止我,向我高喊:「主要救你!」約翰不只對我如此,甚至任何一個人,他都高喊:「主要救你!」
約翰傳教的狂熱,誰都知道,他隨手一部《聖經》,見人即說:「你是上帝的兒子!」
很多人看見約翰走來,便先下手為強:「上帝的兒子來了!我們快閃吧!」約翰聽了,也大樂。
據我所知,約翰除了睡覺之外,他過分熱忱的傳教,整日死纏爛打的結果,人家見了他,便逃之夭夭,怕和他交往,因為他除了傳教之外,沒有別的可以交談。
約翰很「用力」的傳教,關心你信了沒有、受洗沒有、三餐有沒有禱告,大家都快給他逼死了,看見他來,便把門戶關緊。
約翰一家家敲門,大家覺得他「怪怪」的,紛紛嚇得躲起來。
我「經行」時,他會從樹林突然跳了出來,嚇了我一跳,然後說:「審判的日子近了。」
或:
「耶穌快來了。」
對於約翰,我佩服他的精神毅力,佩服他信仰的虔誠,但他的傳教方式,我不敢苟同,我認為傳教的言論要「適量」,每一個人有每一個人的心靈世界和信仰方向,對有緣人,你可傳教;對無緣人,適可而止。
彼此之間,交個朋友,慢慢的度化,這樣也是可以的。千萬不可有一絲一毫的勉強,這樣很容易引起別人的反感,強迫式的傳教方式,過份的熱心,造成了困擾就不好了。
要傳教,佛陀說的「四攝法」很重要:
一、布施攝──若有眾生樂財,樂財則布施財,樂法則布施法,使因生親愛之心,依我受道。
二、愛語攝──隨眾生根器而善言慰喻,使因生親愛之心,依我受道。
三、利行攝──起身口意善行,利益眾生,由此生親愛之心,依我受道。
四、同事攝──以法眼見眾生根性,隨其所樂,而同行之,使其相隨,依我受道。
這「布施」、「愛語」、「利行」、「同事」,才是度化眾生的方法。
我們行者度化眾生,不要過份熱忱,不要過份強迫,不要過份勉強。
有緣多說,無緣少說。
用自己的言行,去感化他人,這樣才重要。
「過」與「不及」,均不適之。
盧勝彥文集178《登山觀浮雲》宗教狂熱份子
2014年6月3日 星期二
家醜不外揚
本道院瑤池金母 登台
聖示:自古以來,婆媳相處一直是社會、家庭的重要問題。有的婆媳親如母女,相處得水乳交融;有的婆媳則勢如水火與冰炭,彼此互不相容。
陳生:徒兒恭向恩師頂禮五叩首!
金母:徒兒免禮!
陳生:以前,有一位為人媳婦者,說有多不孝,就有多不孝,何止不孝,簡直是忤逆之至。但是,她的婆婆卻是人間少有的慈善好婆婆,不但心胸寬闊,而且非常慈祥。
這位婆婆不以一位惡媳而哀、怒,更是常對左鄰右舍說:「若要說到孝順,就是我家那一位媳婦,不但賢慧而且乖巧,早上我一起來,她是如何的服侍我,洗臉水、牙刷、毛巾等一切盥洗之東西端到面前,還有三餐料理的很好,家裡整理得既乾淨又整齊,睡覺前,床舖、棉被舖整得非常好,……。要說孝順,非我家那個媳婦莫屬。」
由於她逢人常提起這些事,因此她家有一位孝媳之事,傳到全鄉鎮人都曉得。
有一天,縣老爺要選拔模範媳婦,結果從傳聞中,就選中了她。此一惡媳領取獎品,被褒揚之後,在回家的途中,沿途越想越慚愧。「我!是模範媳婦!」回到家中,留下懺悔的眼淚,跪在婆婆的面前,痛哭不已,請求原諒。至此之後,一改以往之行為,從一惡媳便成為名符其實之孝媳,也就是模範媳婦。
金母:婆媳問題,自古以來,不只是家庭問題的主因,亦是社會問題的關鍵。因此,一般人都希望娶到一門賢慧的媳婦;若不然,將感到無限的哀傷!
世人將婚姻列為終身大事,可見對此事情之重視,然而,儘管如此的謹慎行事,可是往往事與願違,因為婆媳關係惡劣,而造成家庭不和以及社會問題之事件者,仍是層出不窮,在莫可奈何的情況之下,只好委諸於天意、命運了。
這個固然不錯,前世種下善因,祖先積下德澤,所以能娶到賢慧的媳婦,進而興旺家道;相反的,則不然。但這只不過是種客觀的因素之一,最重要的當然要歸於婆媳相處之道。
陳生:故事中所娶的是一位惡媳,但因為有一位慈善的好婆婆,終於感化惡媳成為一位模範媳婦。
從這則故事之中,不難讓我們體會到,任何事情的發生,雙方面皆有關係,不只歸咎於單方面,若不能兩方面皆相互牽就、體諒,明理的一方面,只要應用得體,假以時日,必也可感化對方的。
金母:一般而言,人際關係發生變化,無論是誤會,或是意見不和,甚而吵架,必然破壞感情與友誼;若是不能平息,怨恨加深,則是感情破裂的因子。因此,所謂:「兩忍則息吵,兩讓則息爭,兩諒則息恨,兩恕則息怒。」亦即:忍耐、退讓、原諒、寬恕,乃是平息兩造爭吵的良方。
慈善的好婆婆之所以能感化惡媳,在於她能包容、能感化,而且「家醜不外揚」,予以隱惡揚善,更是主要關鍵。媳婦的不孝,婆婆若存怨恨之心,心存芥蒂,又在左鄰右舍講她的不是,不但不會讓她改善,反而會促使她變本加厲不孝得更徹底。
人各有所長,各有所短,別人的好處要多說幾句,別人的壞處當三緘其口,不但可以化除很多的紛爭,更可帶來許多祥和之氣。所謂:「責人則招怨,怨為不和之根,損人則招恨,恨為搗亂之本。」怨恨兩字,是感情破裂的主因。
是故,待人之道,寬人之過,化人之惡,讚人之善,繼人之德也。
可。停筆。吾退!
陳生:謝謝恩師慈悲!徒兒恭送恩師聖駕五叩首!
百善孝為先-第卅一章 婆媳相處‧重在包容
聖示:自古以來,婆媳相處一直是社會、家庭的重要問題。有的婆媳親如母女,相處得水乳交融;有的婆媳則勢如水火與冰炭,彼此互不相容。
陳生:徒兒恭向恩師頂禮五叩首!
金母:徒兒免禮!
陳生:以前,有一位為人媳婦者,說有多不孝,就有多不孝,何止不孝,簡直是忤逆之至。但是,她的婆婆卻是人間少有的慈善好婆婆,不但心胸寬闊,而且非常慈祥。
這位婆婆不以一位惡媳而哀、怒,更是常對左鄰右舍說:「若要說到孝順,就是我家那一位媳婦,不但賢慧而且乖巧,早上我一起來,她是如何的服侍我,洗臉水、牙刷、毛巾等一切盥洗之東西端到面前,還有三餐料理的很好,家裡整理得既乾淨又整齊,睡覺前,床舖、棉被舖整得非常好,……。要說孝順,非我家那個媳婦莫屬。」
由於她逢人常提起這些事,因此她家有一位孝媳之事,傳到全鄉鎮人都曉得。
有一天,縣老爺要選拔模範媳婦,結果從傳聞中,就選中了她。此一惡媳領取獎品,被褒揚之後,在回家的途中,沿途越想越慚愧。「我!是模範媳婦!」回到家中,留下懺悔的眼淚,跪在婆婆的面前,痛哭不已,請求原諒。至此之後,一改以往之行為,從一惡媳便成為名符其實之孝媳,也就是模範媳婦。
金母:婆媳問題,自古以來,不只是家庭問題的主因,亦是社會問題的關鍵。因此,一般人都希望娶到一門賢慧的媳婦;若不然,將感到無限的哀傷!
世人將婚姻列為終身大事,可見對此事情之重視,然而,儘管如此的謹慎行事,可是往往事與願違,因為婆媳關係惡劣,而造成家庭不和以及社會問題之事件者,仍是層出不窮,在莫可奈何的情況之下,只好委諸於天意、命運了。
這個固然不錯,前世種下善因,祖先積下德澤,所以能娶到賢慧的媳婦,進而興旺家道;相反的,則不然。但這只不過是種客觀的因素之一,最重要的當然要歸於婆媳相處之道。
陳生:故事中所娶的是一位惡媳,但因為有一位慈善的好婆婆,終於感化惡媳成為一位模範媳婦。
從這則故事之中,不難讓我們體會到,任何事情的發生,雙方面皆有關係,不只歸咎於單方面,若不能兩方面皆相互牽就、體諒,明理的一方面,只要應用得體,假以時日,必也可感化對方的。
金母:一般而言,人際關係發生變化,無論是誤會,或是意見不和,甚而吵架,必然破壞感情與友誼;若是不能平息,怨恨加深,則是感情破裂的因子。因此,所謂:「兩忍則息吵,兩讓則息爭,兩諒則息恨,兩恕則息怒。」亦即:忍耐、退讓、原諒、寬恕,乃是平息兩造爭吵的良方。
慈善的好婆婆之所以能感化惡媳,在於她能包容、能感化,而且「家醜不外揚」,予以隱惡揚善,更是主要關鍵。媳婦的不孝,婆婆若存怨恨之心,心存芥蒂,又在左鄰右舍講她的不是,不但不會讓她改善,反而會促使她變本加厲不孝得更徹底。
人各有所長,各有所短,別人的好處要多說幾句,別人的壞處當三緘其口,不但可以化除很多的紛爭,更可帶來許多祥和之氣。所謂:「責人則招怨,怨為不和之根,損人則招恨,恨為搗亂之本。」怨恨兩字,是感情破裂的主因。
是故,待人之道,寬人之過,化人之惡,讚人之善,繼人之德也。
可。停筆。吾退!
陳生:謝謝恩師慈悲!徒兒恭送恩師聖駕五叩首!
百善孝為先-第卅一章 婆媳相處‧重在包容
2014年6月2日 星期一
統統是魔說
仰山慧寂是溈山禪師二弟子。溈山曾對他說:「你要快些開悟,切莫入邪道。」
仰山答曰:「我慧寂連信仰都不要!」
溈山問:「你是信了才不要,還是不相信才不要呢?」
仰山答曰:「除了我自己,我還能信個什麼?」
溈山云:「如果這樣,你只能稱是個小乘佛教之徒罷了。」
仰山答曰:「我連佛也不信。」
溈山問:「《涅槃經》四十卷中,多少是佛說的?」
仰山答:「統統是魔說的!」
溈山日:「此後,再沒有什麼可以困擾你了。」
後來,仰山正是繼承溈山的衣鉢,開創了溈仰宗的禪風。溈仰宗把體認和發掘自心的佛性放在首位,認為萬物有情,皆有佛性,人若能明心見性,即可成佛。
以上這段公案,正是溈山引導仰山,體認自心,要他不要被文字所束縛。無論讀書讀經,如果被文字所遮障,喪失自心,佛說的也會變成魔說
※ ※ ※
天賦予人之元靈天性,本皆存含有其清明、正善之根性,而此清明、正善即是人之真性,亦即是所謂之道心、佛性也。故佛云:「心即佛,佛即心。」「修佛即修心,修心即修佛。」或云:「人人俱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等之說辭與引述則多也。由而可認知人之心性靈根本俱佛性、道根,而吾人之修佛、修道、修真,就是要鍊修己心靈性以昇化之,惟能鍊修之,始可清性明靈,以返己天性,這就是所謂「自心是佛自心修」之真諦所在也。惟總是會有不少修者混淆不清,依然迷昧、心礙而難以醒悟,為何不修己心而偏要往外去追求呢?不免令人搖頭嘆惜!
吾人習道、修佛,首先得須認知前段定義,始能定下心志而針對己心性勤下工夫,以免一味離心遠求,而苦苦追逐什麼才是真教、真道、真神啦;認為往高深鑽研才是道,老覬覦幻想學什麼神通法術、奇門遁甲、符籙密咒;或喜歡作興追隨各教門、宗派所標新立異之說辭與修法;或崇信神佛靈赫,而只知到處求神拜佛。凡犯上述諸行舉者,皆屬有所偏離正心、正道之修法,殊不知己心即是佛,佛即是己心,此等離心、違心、偏心而往外追逐者,試問到底要往何處修?要修什麼?既背道而馳,自是越修越遠,此又如何修養正心、修歸正道呢?
凡不懂修己心者,不論如何修法、或再如何認真、或如何苦修,到頭來事倍功半,或僅屬小成小得而已,甚或白耗一生而結果是枉修一場,何苦來哉!這都是人心固執,不願接受理智的勸導,最是愚癡、悲哀之一群。
修回真心(第一輯)五自心是佛自心修
仰山答曰:「我慧寂連信仰都不要!」
溈山問:「你是信了才不要,還是不相信才不要呢?」
仰山答曰:「除了我自己,我還能信個什麼?」
溈山云:「如果這樣,你只能稱是個小乘佛教之徒罷了。」
仰山答曰:「我連佛也不信。」
溈山問:「《涅槃經》四十卷中,多少是佛說的?」
仰山答:「統統是魔說的!」
溈山日:「此後,再沒有什麼可以困擾你了。」
後來,仰山正是繼承溈山的衣鉢,開創了溈仰宗的禪風。溈仰宗把體認和發掘自心的佛性放在首位,認為萬物有情,皆有佛性,人若能明心見性,即可成佛。
以上這段公案,正是溈山引導仰山,體認自心,要他不要被文字所束縛。無論讀書讀經,如果被文字所遮障,喪失自心,佛說的也會變成魔說
※ ※ ※
天賦予人之元靈天性,本皆存含有其清明、正善之根性,而此清明、正善即是人之真性,亦即是所謂之道心、佛性也。故佛云:「心即佛,佛即心。」「修佛即修心,修心即修佛。」或云:「人人俱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等之說辭與引述則多也。由而可認知人之心性靈根本俱佛性、道根,而吾人之修佛、修道、修真,就是要鍊修己心靈性以昇化之,惟能鍊修之,始可清性明靈,以返己天性,這就是所謂「自心是佛自心修」之真諦所在也。惟總是會有不少修者混淆不清,依然迷昧、心礙而難以醒悟,為何不修己心而偏要往外去追求呢?不免令人搖頭嘆惜!
吾人習道、修佛,首先得須認知前段定義,始能定下心志而針對己心性勤下工夫,以免一味離心遠求,而苦苦追逐什麼才是真教、真道、真神啦;認為往高深鑽研才是道,老覬覦幻想學什麼神通法術、奇門遁甲、符籙密咒;或喜歡作興追隨各教門、宗派所標新立異之說辭與修法;或崇信神佛靈赫,而只知到處求神拜佛。凡犯上述諸行舉者,皆屬有所偏離正心、正道之修法,殊不知己心即是佛,佛即是己心,此等離心、違心、偏心而往外追逐者,試問到底要往何處修?要修什麼?既背道而馳,自是越修越遠,此又如何修養正心、修歸正道呢?
凡不懂修己心者,不論如何修法、或再如何認真、或如何苦修,到頭來事倍功半,或僅屬小成小得而已,甚或白耗一生而結果是枉修一場,何苦來哉!這都是人心固執,不願接受理智的勸導,最是愚癡、悲哀之一群。
修回真心(第一輯)五自心是佛自心修
鸞門
朱光治
後學寫這篇文章有二個目的:
一、修行是一件好事,這一生蒙受不到正法,就可說是一場大災難。但修行人往往執念很重,常常會認為只有自己修的法門才是最好的,才能了脫生死,其它的法門都不能了脫生死。所以,往往就會「勸告」他人要依照自己的法門來修。後學常看到因為修行,反而造成了夫妻失和、父子反目等憾事,實在是太可惜了,後學希望能借助本文來化解信仰上的爭執、使家庭更和諧。
二、後學在堂裡服務善信大德時,偶有佛門同修、天道道親等,對本堂有一些疑慮,所以要借助本文來作一個說明。後學才疏學淺,謹將仙佛的教誨整理提供出來,希望能用精準的解析,去突破文字的障礙,還原宗教的真相,打通各宗教之間的任督二脈,協助世人能生正知正見。當然,也希望某些佛門同修、天道道親等,能有正確的認知,欣然地來到本堂拈香,同得法益。
現在要先說明一下,世界上五大正敎(儒、釋、道、耶、回教)興起的原因及其後演變的經過。後學在此先恭錄濟公活佛所說的一段精闢的講話:「試觀上古之前,並無各教各派,難道人死之後就無法回天嗎?(光治按:本文中的「天」或「天界」都是指「無極理天」或簡稱「理天」或「天」。而非佛門所稱六道輪迴中「天道」的「天」。)各教各派只不過是數千年之事耳,在教主未降生傳道之前,難道就無法解脫嗎?非忚。上古之人,人心淳樸,無有欲念之心,一切行事作為順天理應人心而為,無有惡念產生,故有「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之大同世界在也。……故上古之人,上天雖未設教,但因心性純真,死後魂直接回天,無有地府之慘報,更不用設教而民自化矣!
後來人心丕變,倫常、人心漸轉乖戾(光治按:大約是在我國周代,也就是春秋、戰國時期以後,人心漸壞。),上天不得不有地府之設,及派令五教聖人降生五方(光治按:五教教主領 母娘懿旨下凡。),以渡五方之眾生回天(光治按:由此可見五教都是可以回天的。)。
今因交通之便,宗教交流日益頻繁,以致彼此因教主在當時之時空環境下所宣說之理,搬移至另一區域之後,產生不相容或矛盾之現象,導致宗教間之攻訐,令教主在天皆傷心不已,亦令 母娘老淚縱橫。
最後,濟公活佛說了一段語重心長,很具有警示性的話:「在此呼籲世之修道、辦道者,當秉持「無私無我」、「大公至正」之心來辦道,才不會自誤誤人,否則天堂上不去,地府刑罰有你份」。現在冄舉一個例子來說明:堂主在著作《冥遊記》時,濟公老師帶領堂主到地府,見到很多一貫道(光治按:即是天道)的前人、經理、講師在受刑台上受刑,為何他們會落得如此下場?都是「貢高我慢」。天道的某些前賢們,到底在「貢高我慢」什麼?似乎都是犯了「只有自己修的法門才是高高在上的,卻心存傲慢,把其它的法門都看成是低低在下」的通病。實在是令世人引以為戒,應該要虛心反省,有則改之,免得「自誤誤人」,將來也墮落到地府「在受刑台上受刑」,到了那個時候就連後悔都已經來不及了。
接著,有人會問,天道與鸞門是怎麼來的呢?佛經裡面只提到末法時期的種種現象,並冇末後大三災與小三災的說法,至於在末後的災難之中,上天是如何大慈大悲對苦難的眾生施以援手,出手相救的事實則在佛經裡確實未有述及。而上天慈悲,值此末法之際,天時緊急, 母娘鴻慈,為普渡收圓,除了五大正教之外,乃先後再成立了天道與鸞門,要更加緊急地搶救眾生回天。現在說明如下:
天道乃由彌勒祖師掌天盤,活佛師尊(濟公老師)掌道盤。師尊、師母同領 母娘天命,普渡收圓。 母娘已命:「西方不留一佛子,天宮不留一菩薩,全部下凡打幫助道。成立以來教化群迷,又至世界各地或開荒,或下種,其犠牲奉獻的精神真是令人敬佩,早已渡人無數,天人共讚,有目共睹。」
鸞門乃應五教教主之請,奉 母娘懿旨而辦道。 母娘說:「晚近以來,由於人心漸趨腐敗,貪迷物慾之享樂,造罪造惡,惡氣衝天,善德式微,娘心憂之,深怕玉石俱焚(光治按:「玉石俱焚」就是指,因世人惡業積造,共業所感,以致上天末後收圓,而浩劫降臨的慘況。)故有鸞門之應運普化以渡群迷,諸天仙佛亦齊心助力,故鸞門乃末劫中之明燈、法船也。」 母娘又說:要「大開方便之門,廣渡有緣之人。」 母娘疼惜兒女,在末後的災難之中,已用盡了一切的方便法門,務必要拔濟兒女們出苦。濟公活佛說:「老衲在此普勸世人多效勞於鸞門,則功果之累積迅速且快也。」濟公活佛又說:「鸞門乃新起之法門,鸞門修子其造功之速度冠於其他宗教,也是 母娘所降下回天之快速階梯也。」達摩祖師也說:「盼世人多入鸞門來修,此是末世渡人最快速之寶筏也。」在此,要特別強週的是:
天道裡的 母娘與鸞門裡的 母娘都是同一位。
天道裡的濟公活佛與鸞門的濟公活佛也都是同一位。
另外,有修持念佛法門的人認為,只有向佛而修才能證果,才能脫離輪迴,其它的法門都不能了脫生死。真的是這樣的嗎?且看 母娘怎麼說:「此乃大錯特錯矣!五教聖人領為娘之懿旨下凡,各據一方普化有緣,應以何種識趣得成證果者,即由該教教主渡化之。而佛門只是娘所化下救渡眾生寶笩之一耳,非全部,諸生不可不知。」 母娘已說得很清楚:五教都是可以回天的,佛教只是回天的途徑之一而已。又恩師說:「世人總有錯誤之想法,以為只有西方極樂世界才是解脫之地,其實謬也。只要是仙佛清修之聖境,能在其國土修行,皆能證至超脫輪迴之金仙或佛之果位,而非只是狹隘的到西方極樂世界,才能解脫生死輪迴。」(光治按:本文中的「仙」是指「大羅金仙」或簡稱「金仙」的「仙」。而非指《楞嚴經》第八卷中所稱:地行仙、飛行仙、遊行仙、空行仙、天行仙、通行仙、道行仙、照行仙、精行仙、絕行仙等的十種「仙」。在《楞嚴經》裡,佛告訴阿難:「復有從人,不依正覺,修三摩地,別修妄念,存想固形,遊於山林,人不及處,有十種仙……是等皆於人中練心,不修正覺,別得生理,壽千萬歲,休止深山,或大海島,絕於人境,斯亦輪迴,妄想流轉。不修三昧,報盡還來,散入諸趣。」所以,這十種仙皆尚在輪迴之內。)
又自古以來,佛、道的爭執不斷,濟公活佛對此有深入的分析:「大道是圓融的,無教派、畛域之分,乃人心之礙。礙在佛比較大、比較高,可了生死,道比較低、比較庸俗,尚在三界輪迴之中,無法出苦。此乃大錯特錯之觀念,如修者心中有此錯誤狹隘之心念,必難證果也,需在天牢受禁,直到懺悔己罪、己非後,方得出天牢,再貶下凡間繼續修行。故老衲奉勸世之修子,勿有門派之見,應彼此同心,為代天宣化、普渡眾生而努力,則眾生幸甚,蒼天幸甚。」後學要再說的是,依佛而修,最高可修至最高果位而成佛;依道而修,可修至最高果位而成大羅金仙。「佛」與「大羅金仙」無有差別,只是名詞不同而已。所以,依佛而修也可以,依道而修也可以,隨各人因緣、根性就好了。佛、道的爭執其實是多餘的。
總之,世之宗教本無教派、畛域之分,只因人心作崇而妄生分別,自設圈圈而窄化,實在是誤解得太深了。且看在我國,自古以來,儒、釋、道之間的衝突從來就沒有斷過,即使是同在佛門之內,禪宗與淨土的爭論也沒有停過;明、清之際,基督教、天主教的傳入,更是閙得不可開交;晚近更有天道與鸞門的相互批評。世界上各宗教之間的攻訐甚至戰爭,已到了無日無之的可怕地步。說明了世人愚癡,門戶之見太深,才會築起了不可跨越的鴻溝、相互毀謗、排斥、攻擊,難怪讓 母娘潸然淚下。所以,實在是應該要打從心底去破除一切藩籬之念才對。
因此,後學要說,不輪是五大正教、天道及鸞門,都是上天所賜下救世的寶筏,都是可以證道脫離六道輪迴,了脫生死的,都是可以回天的。天界本是圓融無礙,無有分別的。有者稱「天堂」(基督教、天主教、回教),有者稱「無極理天」或簡稱「理天」、「天」(天道及鸞門),有者稱「佛土」(釋),有者稱「福地洞天」、「仙境」(道),都是一真法界。而最高果位者,有者稱「聖」(儒),有者稱「佛」(釋),有者稱「大羅金仙」或簡稱「金仙」、「仙」(道),有者稱「上帝」(基督教),有者稱「天主」(天主教),有者稱「真主」(回教),有者稱「母娘」(天道及鸞門)。其實,也只不過是名稱的不同罷了。
再看看諸佛菩薩的懿行典範,世人就應該知道要如何的去效法、去故了。
觀世音菩薩以三十二應身誓願渡盡眾生,衪大慈大悲「千處祈求千處現」,祂會以分別心說,凡天道道親、鸞門弟子就一概不渡嗎?就見死不救嗎?不會!因為觀世音菩薩沒有教派的分別。
地藏王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渡盡,方證菩提」,而基督徒、回教徒也是眾生,難道就不渡了嗎?不是的!地藏王菩薩說:「吾分是形,百千億化度,隨其根性而度說之。」(地藏經囑累人天品第十三)。地藏王菩薩只「隨其根性而度脫之」,並沒有隨其「教派」而度脫之。
濟公活佛乃佛門出身,以羅漢之身應化世間,但在天道、鸞門、道門裡屢屢顯化救渡眾生疾苦,飛鸞闡教,所以各教的信徒都有,因為濟公活佛沒有教派的分別。
如果觀世音菩薩、地藏王菩薩、濟公活佛有偏狹之心,有門戶之見,衪門能修成佛果再倒駕慈航,普渡蒼黎嗎?不能!世人要多學學諸佛菩薩的榜樣才好。
再看看《西天佛國遊記》裡的大慈愛佛的淨土,除了比丘、比丘尼之外,亦有基督教之修士、及一般在家修士,凡符合資格者,都會被大慈愛佛攝度至此淨土清修。又有大愛如來在世時乃一孤兒院的院長,是信仰天主的,犠牲了自己的青春,去照顧許多無依無靠的孤兒,「歿後上帝(即是 母娘,這是我證道後方知的)謂我發揮人性之大愛,一生為院童無怨無悔的奉獻犠牲,功果累至「如來」果位,遂恩賜名為「西天大愛如來」。」可以看出,諸佛如來是沒有教派、畛域、人種、國度等的分別之心的。
綜觀以上說明,後學可以這麼說:
五大正教、天道、鸞門本同一源、同一家。是「法門平等,無有高下」的。都是救世的寶筏,都是可以脫離六道輪迴,了脫生死的,都是可以回天的。
各宗教之間本來就應該要相互尊重,平等對待,和睦相處,充滿祥和的。
世人應當唯善是修,唯善是進。
請放下執念,放下分別。
我們都是 母娘的兒女(就如同基督教所說「我們都是上帝的兒女」一樣),我們本是一家人,歡迎佛門同修、天道道親、道門弟子等來堂拈香,同沾法喜。阿彌陀佛!
全真月刊131期
後學寫這篇文章有二個目的:
一、修行是一件好事,這一生蒙受不到正法,就可說是一場大災難。但修行人往往執念很重,常常會認為只有自己修的法門才是最好的,才能了脫生死,其它的法門都不能了脫生死。所以,往往就會「勸告」他人要依照自己的法門來修。後學常看到因為修行,反而造成了夫妻失和、父子反目等憾事,實在是太可惜了,後學希望能借助本文來化解信仰上的爭執、使家庭更和諧。
二、後學在堂裡服務善信大德時,偶有佛門同修、天道道親等,對本堂有一些疑慮,所以要借助本文來作一個說明。後學才疏學淺,謹將仙佛的教誨整理提供出來,希望能用精準的解析,去突破文字的障礙,還原宗教的真相,打通各宗教之間的任督二脈,協助世人能生正知正見。當然,也希望某些佛門同修、天道道親等,能有正確的認知,欣然地來到本堂拈香,同得法益。
現在要先說明一下,世界上五大正敎(儒、釋、道、耶、回教)興起的原因及其後演變的經過。後學在此先恭錄濟公活佛所說的一段精闢的講話:「試觀上古之前,並無各教各派,難道人死之後就無法回天嗎?(光治按:本文中的「天」或「天界」都是指「無極理天」或簡稱「理天」或「天」。而非佛門所稱六道輪迴中「天道」的「天」。)各教各派只不過是數千年之事耳,在教主未降生傳道之前,難道就無法解脫嗎?非忚。上古之人,人心淳樸,無有欲念之心,一切行事作為順天理應人心而為,無有惡念產生,故有「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之大同世界在也。……故上古之人,上天雖未設教,但因心性純真,死後魂直接回天,無有地府之慘報,更不用設教而民自化矣!
後來人心丕變,倫常、人心漸轉乖戾(光治按:大約是在我國周代,也就是春秋、戰國時期以後,人心漸壞。),上天不得不有地府之設,及派令五教聖人降生五方(光治按:五教教主領 母娘懿旨下凡。),以渡五方之眾生回天(光治按:由此可見五教都是可以回天的。)。
今因交通之便,宗教交流日益頻繁,以致彼此因教主在當時之時空環境下所宣說之理,搬移至另一區域之後,產生不相容或矛盾之現象,導致宗教間之攻訐,令教主在天皆傷心不已,亦令 母娘老淚縱橫。
最後,濟公活佛說了一段語重心長,很具有警示性的話:「在此呼籲世之修道、辦道者,當秉持「無私無我」、「大公至正」之心來辦道,才不會自誤誤人,否則天堂上不去,地府刑罰有你份」。現在冄舉一個例子來說明:堂主在著作《冥遊記》時,濟公老師帶領堂主到地府,見到很多一貫道(光治按:即是天道)的前人、經理、講師在受刑台上受刑,為何他們會落得如此下場?都是「貢高我慢」。天道的某些前賢們,到底在「貢高我慢」什麼?似乎都是犯了「只有自己修的法門才是高高在上的,卻心存傲慢,把其它的法門都看成是低低在下」的通病。實在是令世人引以為戒,應該要虛心反省,有則改之,免得「自誤誤人」,將來也墮落到地府「在受刑台上受刑」,到了那個時候就連後悔都已經來不及了。
接著,有人會問,天道與鸞門是怎麼來的呢?佛經裡面只提到末法時期的種種現象,並冇末後大三災與小三災的說法,至於在末後的災難之中,上天是如何大慈大悲對苦難的眾生施以援手,出手相救的事實則在佛經裡確實未有述及。而上天慈悲,值此末法之際,天時緊急, 母娘鴻慈,為普渡收圓,除了五大正教之外,乃先後再成立了天道與鸞門,要更加緊急地搶救眾生回天。現在說明如下:
天道乃由彌勒祖師掌天盤,活佛師尊(濟公老師)掌道盤。師尊、師母同領 母娘天命,普渡收圓。 母娘已命:「西方不留一佛子,天宮不留一菩薩,全部下凡打幫助道。成立以來教化群迷,又至世界各地或開荒,或下種,其犠牲奉獻的精神真是令人敬佩,早已渡人無數,天人共讚,有目共睹。」
鸞門乃應五教教主之請,奉 母娘懿旨而辦道。 母娘說:「晚近以來,由於人心漸趨腐敗,貪迷物慾之享樂,造罪造惡,惡氣衝天,善德式微,娘心憂之,深怕玉石俱焚(光治按:「玉石俱焚」就是指,因世人惡業積造,共業所感,以致上天末後收圓,而浩劫降臨的慘況。)故有鸞門之應運普化以渡群迷,諸天仙佛亦齊心助力,故鸞門乃末劫中之明燈、法船也。」 母娘又說:要「大開方便之門,廣渡有緣之人。」 母娘疼惜兒女,在末後的災難之中,已用盡了一切的方便法門,務必要拔濟兒女們出苦。濟公活佛說:「老衲在此普勸世人多效勞於鸞門,則功果之累積迅速且快也。」濟公活佛又說:「鸞門乃新起之法門,鸞門修子其造功之速度冠於其他宗教,也是 母娘所降下回天之快速階梯也。」達摩祖師也說:「盼世人多入鸞門來修,此是末世渡人最快速之寶筏也。」在此,要特別強週的是:
天道裡的 母娘與鸞門裡的 母娘都是同一位。
天道裡的濟公活佛與鸞門的濟公活佛也都是同一位。
另外,有修持念佛法門的人認為,只有向佛而修才能證果,才能脫離輪迴,其它的法門都不能了脫生死。真的是這樣的嗎?且看 母娘怎麼說:「此乃大錯特錯矣!五教聖人領為娘之懿旨下凡,各據一方普化有緣,應以何種識趣得成證果者,即由該教教主渡化之。而佛門只是娘所化下救渡眾生寶笩之一耳,非全部,諸生不可不知。」 母娘已說得很清楚:五教都是可以回天的,佛教只是回天的途徑之一而已。又恩師說:「世人總有錯誤之想法,以為只有西方極樂世界才是解脫之地,其實謬也。只要是仙佛清修之聖境,能在其國土修行,皆能證至超脫輪迴之金仙或佛之果位,而非只是狹隘的到西方極樂世界,才能解脫生死輪迴。」(光治按:本文中的「仙」是指「大羅金仙」或簡稱「金仙」的「仙」。而非指《楞嚴經》第八卷中所稱:地行仙、飛行仙、遊行仙、空行仙、天行仙、通行仙、道行仙、照行仙、精行仙、絕行仙等的十種「仙」。在《楞嚴經》裡,佛告訴阿難:「復有從人,不依正覺,修三摩地,別修妄念,存想固形,遊於山林,人不及處,有十種仙……是等皆於人中練心,不修正覺,別得生理,壽千萬歲,休止深山,或大海島,絕於人境,斯亦輪迴,妄想流轉。不修三昧,報盡還來,散入諸趣。」所以,這十種仙皆尚在輪迴之內。)
又自古以來,佛、道的爭執不斷,濟公活佛對此有深入的分析:「大道是圓融的,無教派、畛域之分,乃人心之礙。礙在佛比較大、比較高,可了生死,道比較低、比較庸俗,尚在三界輪迴之中,無法出苦。此乃大錯特錯之觀念,如修者心中有此錯誤狹隘之心念,必難證果也,需在天牢受禁,直到懺悔己罪、己非後,方得出天牢,再貶下凡間繼續修行。故老衲奉勸世之修子,勿有門派之見,應彼此同心,為代天宣化、普渡眾生而努力,則眾生幸甚,蒼天幸甚。」後學要再說的是,依佛而修,最高可修至最高果位而成佛;依道而修,可修至最高果位而成大羅金仙。「佛」與「大羅金仙」無有差別,只是名詞不同而已。所以,依佛而修也可以,依道而修也可以,隨各人因緣、根性就好了。佛、道的爭執其實是多餘的。
總之,世之宗教本無教派、畛域之分,只因人心作崇而妄生分別,自設圈圈而窄化,實在是誤解得太深了。且看在我國,自古以來,儒、釋、道之間的衝突從來就沒有斷過,即使是同在佛門之內,禪宗與淨土的爭論也沒有停過;明、清之際,基督教、天主教的傳入,更是閙得不可開交;晚近更有天道與鸞門的相互批評。世界上各宗教之間的攻訐甚至戰爭,已到了無日無之的可怕地步。說明了世人愚癡,門戶之見太深,才會築起了不可跨越的鴻溝、相互毀謗、排斥、攻擊,難怪讓 母娘潸然淚下。所以,實在是應該要打從心底去破除一切藩籬之念才對。
因此,後學要說,不輪是五大正教、天道及鸞門,都是上天所賜下救世的寶筏,都是可以證道脫離六道輪迴,了脫生死的,都是可以回天的。天界本是圓融無礙,無有分別的。有者稱「天堂」(基督教、天主教、回教),有者稱「無極理天」或簡稱「理天」、「天」(天道及鸞門),有者稱「佛土」(釋),有者稱「福地洞天」、「仙境」(道),都是一真法界。而最高果位者,有者稱「聖」(儒),有者稱「佛」(釋),有者稱「大羅金仙」或簡稱「金仙」、「仙」(道),有者稱「上帝」(基督教),有者稱「天主」(天主教),有者稱「真主」(回教),有者稱「母娘」(天道及鸞門)。其實,也只不過是名稱的不同罷了。
再看看諸佛菩薩的懿行典範,世人就應該知道要如何的去效法、去故了。
觀世音菩薩以三十二應身誓願渡盡眾生,衪大慈大悲「千處祈求千處現」,祂會以分別心說,凡天道道親、鸞門弟子就一概不渡嗎?就見死不救嗎?不會!因為觀世音菩薩沒有教派的分別。
地藏王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渡盡,方證菩提」,而基督徒、回教徒也是眾生,難道就不渡了嗎?不是的!地藏王菩薩說:「吾分是形,百千億化度,隨其根性而度說之。」(地藏經囑累人天品第十三)。地藏王菩薩只「隨其根性而度脫之」,並沒有隨其「教派」而度脫之。
濟公活佛乃佛門出身,以羅漢之身應化世間,但在天道、鸞門、道門裡屢屢顯化救渡眾生疾苦,飛鸞闡教,所以各教的信徒都有,因為濟公活佛沒有教派的分別。
如果觀世音菩薩、地藏王菩薩、濟公活佛有偏狹之心,有門戶之見,衪門能修成佛果再倒駕慈航,普渡蒼黎嗎?不能!世人要多學學諸佛菩薩的榜樣才好。
再看看《西天佛國遊記》裡的大慈愛佛的淨土,除了比丘、比丘尼之外,亦有基督教之修士、及一般在家修士,凡符合資格者,都會被大慈愛佛攝度至此淨土清修。又有大愛如來在世時乃一孤兒院的院長,是信仰天主的,犠牲了自己的青春,去照顧許多無依無靠的孤兒,「歿後上帝(即是 母娘,這是我證道後方知的)謂我發揮人性之大愛,一生為院童無怨無悔的奉獻犠牲,功果累至「如來」果位,遂恩賜名為「西天大愛如來」。」可以看出,諸佛如來是沒有教派、畛域、人種、國度等的分別之心的。
綜觀以上說明,後學可以這麼說:
五大正教、天道、鸞門本同一源、同一家。是「法門平等,無有高下」的。都是救世的寶筏,都是可以脫離六道輪迴,了脫生死的,都是可以回天的。
各宗教之間本來就應該要相互尊重,平等對待,和睦相處,充滿祥和的。
世人應當唯善是修,唯善是進。
請放下執念,放下分別。
我們都是 母娘的兒女(就如同基督教所說「我們都是上帝的兒女」一樣),我們本是一家人,歡迎佛門同修、天道道親、道門弟子等來堂拈香,同沾法喜。阿彌陀佛!
全真月刊131期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