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30日 星期六

趨炎附勢

  宋真宗時,聊城人李垂考中進士,先後擔任著作郎、館閣校理等官職。李垂很有才學,為人正直,對當時官場中奉承拍馬的作風非常反感,因此得不到重用。


  當時的宰相丁謂,就是用阿諛奉承的卑劣手法獲取真宗歡心的。他玩弄權術,獨攬朝政。許多想升官的人都不住地吹捧他。有人對李垂不走丁謂的門道不理解,問他為什麼從未去拜謁過丁謂。


  李垂說:「丁謂身為宰相,不但不公正處理事務,而且仗勢欺人,有負於朝廷對他的重托和百姓對他的期望,這樣的人我為什麼要去拜謁他?」


  這話後來傳到了丁謂那裡,丁謂非常惱火,藉故把李垂貶到外地去當官。


  宋仁宗即位後,丁謂倒了台,李垂被召回京都。一些關心他的朋友對他說:「朝廷裡有些大臣知道你才學過人,想推舉你當如制誥(為皇帝起草詔書等官員)。不過,當今宰相還不認識你,你何不去拜見一下他呢?」


  李垂冷靜地回答說:「如果我三十年前就去拜謁當時的宰相丁謂,可能早就當上翰林學士了。我現在年紀大了,見到有的大臣處事不公正,就常常當面指責他。我怎麼能趨炎附勢,看別人的眼色行事,藉以來換取他們的薦引和提攜呢?」


  他的這番話又傳到了宰相耳裡,結果他再次被擠出京都,到外地當州官。


  趨炎附勢的意思:奉承和依附有權有勢的人。

2020年5月29日 星期五

重複又重複的笑話

  喜劇大師卓別林為滿座的觀眾說了一個很棒的笑話,引得哄堂大笑。


  卓別林立即重複說了同一個笑話,這時,只有幾個人笑了。


  當他再一次重複同一個笑話之後靜悄悄地,再沒有人笑了!


  接下來,卓別林說了這一段扣人心弦的格言:


  「如果你不能一次又一次的,為同一個笑話開懷大笑,那為什麼要為同一個傷心,一次又一次的哭啼呢?又為什麼要為同一件事情,一次又一次的生氣呢?」


※ ※ ※


  除怨安良,人最怕的是整個內心被怨恨給佔據,那永遠不會有舒坦的一天。念念懷怨、心心記仇,焚燒了自己,此種無名火是致命的所在。


  人要去怨滅火,心境才會安和,更可因而滋生愛來,可愛你自己,可愛你周邊的人,齊徜徉於溫馨的世界。

2020年5月28日 星期四

以眼還眼

  一隻流浪狗無意間闖進一間四壁鑲著玻璃鏡的屋子,突然看到很多狗同時出現,它大吃 一驚,這狗便齜牙咧嘴,發出陣陣低沉的吼聲。


  而鏡子裡所有的狗看來也都十分生氣,每隻狗也現出怒吼的面孔來。


  這隻狗一看,嚇壞了,不知所措,開始繞著屋子跑起來,一直跑到 體力透支,倒地死亡。


  只要這只狗肯試著對鏡子搖幾下尾巴,情形就會完全改觀,鏡子裡的狗兒必然會回報它同樣友善的舉動。


※ ※ ※


  「和藹可親的態度,是永遠的介紹信。」


  我們要多學會佈施,我們就身體上的佈施來講,我們可以行「眼佈施」,眼睛要怎麼佈施呢?眼睛佈施不是眼睛比較大,或比較美的人才可以做的,眼佈施是大家都可以做得到的。眼睛怎麼佈施啊?我們平常可能一不高興就給人家一個白眼,瞪人家,這不叫佈施。所謂佈施嘛!就是讓人家看到我們,就能開懷的笑,這眼睛會說話,說什麼話?眼睛要讓人家感覺到很慈祥、很和藹、很關懷,這就是眼佈施。


  要行口佈施,口要怎麼佈施呢?說好話,還有什麼?渡人,渡人要用方法呢!這叫法施。我們這張嘴平常要多說好話,不要拿來講別人的缺點,不要常常拿來罵人,是不是?多跟人家微笑,給人家多幾句的鼓勵。或許今天你跟人家講一句好話,你給人家一句關心的問候,就幫助這個人渡過了難關、解決煩惱,那麼你是不是大功臣啊?這就是在修道囉!多跟人微笑微笑,這就是佈施啦!

葬送人生

蓮生/文


  我常嘆氣:


  「天啊!」


  人聞之,問:


  「盧師尊,何以常喊天啊!」


  我答:


  「無可奈何!」


  問:


  「為什麼?」


  我答:


  「我看世人,上焉者以治國為旨,中焉者以富貴為旨,下焉者以家庭平安為旨,其中,修行人極少,故嘆息。」


  問:


  「盧師尊不是有五百萬弟子嗎?」


  我答:


  「五百萬為大地土,修行證果者為鴻爪土,縱然有五百萬行者,真修者只是如飛鴻爪土那麼少啊!」


  問:


  「那又為什麼呢?」


  我答:


  「現實問題,又要顧佛祖,又要顧肚子。大部分的弟子,其實虛耗大好的生命年華,在賺錢上,在謀生上,在求平安上,在富貴上,在健康上,在名利上,在官位上,在職場上。而專務修行,幾希?」


  問:


  「這是人之常情,專務修行能有幾人?」


  我答:


  「是啊!天啊!又專務修行中,也有為利的、為名的、為寺廟的、為地盤的、為山頭的、為競爭的,……。」(指出家眾)


  問的人說:


  「那成就者更少了!」


  我答:


  「天啊!天啊!正是如此!」


  我感嘆的是:


  今之世人,群陷於富貴功名財利的大環境之中,無人可以自拔。


  也有修行人,一樣與世俗人差不多,貪財、貪利、貪寺廟、貪地盤、貪名位,表面上是修行,內在無非如此。


  真正對崇高無比的修法訣,實修有證量的行者,自修利他,自覺覺他的菩提事業,佛行事,實在太少了。


  所以我說:


  「天啊!天啊!天啊!」


  我說:


  做官,葬送了一生。


  富豪,葬送了一生。


  科技,葬送了一生。


  讀書,葬送了一生。


  生意,葬送了一生。


  營利,葬送了一生。


  情愛,葬送了一生。


  ……。


  往往到死,猶自痴迷,不知回頭,不知懊悔,實可浩漢!


  人人皆有佛性,


  人人皆可成佛,


  卻不知覺,


  只陷世迷之中。


  我感嘆:


  「天啊!天啊!天啊!」


盧勝彥文集249《來自佛國的語言》 天啊!天啊!天啊!

2020年5月27日 星期三

兄弟反目

  公藝南邊的鄰居,住有鄧姓五位兄弟,為了分家產鬧了不可開交,一同到公藝家中,請求主持公道。


  鄧家長兄說:「我家父親早年過世,弟弟年紀都還小,家事盡我一人料理。今天兄弟要分家,我要先扣除之前辛勞所得的兩百兩銀子,其餘再來平分,但四個弟弟都不答應。」


  公藝勸解說:「最好將銀錢平均分開,不要再爭吵,兄弟又不是外人。」


  不料鄧家長兄很凶猛,就舉拳將公藝打倒在地,口中亂罵後離去。


  公藝爬起來後,對四位弟兄說:「你們的兄長性情太過剛烈,不只是你們四人要忍耐,就連我也不跟他計較,你們暫且不要著急去處理。俗語說:『迫虎傷人。』急事要緩辦才是妥當。以前的聖哲曾說:『舌柔常在口,齒折只為剛。』我的想法也是如此。以溫柔待人最後有益的是自己,如果以強暴處事,必會招致災禍。」


  這四位兄弟被勸解後,謝罪回家去。公藝想了很久,卻無計可施。忽有一人告訴他說:「鄧家的長兄是讀書人,怎會因分家而不公平呢?」


  公藝聽他說到鄧家兄是讀書人,一時計策從心中生起,就說:「我有辦法了。」


  於是拿起筆來,作一篇書信,叫人送到鄧家長兄處。


  鄧兄就將書信拆開,念說:


  弟兄毋得鬧頻頻,分家事事要均勻;手足相殘何足貴,宜兄宜弟好為人;


  為兄當家是應分,何敢妄除心力銀;發富原來有命定,該富即富貧自貧;


  積銀無非後人受,無德後人枉艱辛;父母未除心力價,萬苦千辛你推循;


  爾了照樣亦如爾,看你如何把冤伸;亡父孀親俱不悅,陰陽有犯孽隨身;


  倚上凌下天不肯,以強欺弱惱神靈;天堂有路人不去,地獄無門自己尋;


  因財悖義忘手足,聖賢道理為何因;試想雞禽全五德,人而何苦不敦倫;


  若聽吾言回頭想,黃金萬兩不相親;早出迷途循彼岸,弟兄和好百福臻。


  念畢,感嘆說:「張公藝先生真是理學的大儒啊!」於是親身來到公藝家中謝罪,就說:「良藥苦口利於病,張公的忠言逆耳卻利於行啊!鄙人肉眼不識泰山,希望張公赦免我的罪過。」


  公藝於是頌詩一首:同氣連枝父母生,少些言語莫傷情;一回相見一回老,能得幾時為弟兄。


  鄧某很殷勤地迎請公藝到家,準備酒筵賠罪,並說:「張公寬宏大量,德行如海,今日請張公到家來,希望遵照您的教訓,將家業及現銀平分,感謝張公的大德,沒齒難忘。」


  因此兄弟五人和顏悅色,很高興的將全部財產,作五等分平分,母親也輪流供養。


  這是張公藝「作書相勸,兄弟復合」,為第二十一個「忍」。


  後人有詩感嘆說:


  忍辱受疼怒不生,一團氣象結金精;


  本將道德參天地,名到於今振玉京。


※ ※ ※


  仙佛都認為現今社會倫理盡失,令人嘆息!兄弟鬩牆,姊妹反目,常而見之,比比皆是,令人寒心。世人總不想想,同源同根,身上流著的是同一血脈,為何要為了財產爭奪鬩牆、為了搶奪家產而反目呢?這真是令人費解。然兄弟姊妹間不但應該相互照顧提攜,反而造成不幸,如果過得去,財產少分一點,甚至於不分,又不會落到別人的手上,何須爭奪?待有難時,好相互扶持,否則一鬩牆,反目各走各的路,不相往來,到頭各自失去相依,那不是很可悲嗎?俗話說:打虎抓賊都是親兄弟,兄弟不親誰是親?姊妹不愛誰是愛呢?這是有親情關係的理由存在,得須更加珍惜才對呀!


  然今之世人全不這麼想,我現在能多爭取些,好過快活的生活就好,不管什麼同胞兄弟姊妹之親,這是最笨最傻的想法與作法,全不作長遠的看法,待有朝一日落魄了,誰人理你?因你無情在先,他人無義在後,這是理之然也,所以,世人應兄弟至親,常相鼓勵,常相照顧,永遠攜手,同臻美好幸福之地。勉之!


世態迷失與醒覺 - 第二章 兄弟鬩牆,姊妹反目

2020年5月26日 星期二

苦樂一如

  冬天來臨的時候,北風勁吹,雪花飄舞。青年詛咒道:「這鬼天氣,冷死人了!」青年因此心情糟糕。


  夏天來臨的時候,烈日炎炎、熱浪陣陣。青年詛咒道:「這熱死人的天,為什麼不是冬天呢?」青年因此心情糟糕。


  智者見了,問青年:「為何你一年四季總愁眉不展?」


  「因為我沒有遇到一件快樂的事。」青年苦惱地說。


  「其實,痛苦與快樂從來不曾分開過。你怎麼可能一年四季只見痛苦,不見快樂呢?冬天有美麗的雪花,夏天有清純的荷花,這些,你怎麼卻看不見呢?」智者說。


  青年思索著智者的話。


  智者說:「年輕人,不要以為痛苦只是痛苦,快樂只是快樂,其實它們如同一對孿生兄弟。如果你在品嚐痛苦的滋味時,也能體味快樂的一面,那人生是多麼有趣啊!」


※ ※ ※


  有些人終日不忘享樂,是為享樂派;有些人則以為目前先吃苦頭,籌劃將來享晚福,是為受苦派。其實此二派都不對,所以佛陀創造一種真理,叫無盡法。


  何謂無盡法?就是既不盡量享樂,也不盡量受苦。因為樂也苦也,都是因果報應。今生有樂可享,並非佛之所賜,種善因得善果,此乃自己之功,與佛無關。種苦因得苦果,此乃自作自受,亦與佛無涉。所以為人遇樂可享,不必過求;有苦只管受,不必刻意求苦。修行不必一定要從苦中修,只要從善如流,則樂中亦可修成。


  其實苦也樂也,根本就難以分別;有人以打麻雀牌為樂,亦有人認為苦;好酒之人,以飲酒為樂,不喜飲者認為是苦。所以苦樂是人為的。心之所適為樂,心之不悅為苦。總之,不盡量求適,更不可強而求之,這便是真理。


雨華再集6-享樂與受苦

2020年5月25日 星期一

章魚入甕

  一只章魚的體重可達30公斤。但是,如此龐大的家伙,身體卻非常柔軟,柔軟到幾乎可以將自己塞進任何想去的地方。章魚沒有脊椎,它們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將自己的身體塞進海螺殼裡躲起來,等到魚蝦走近,就咬斷它們的頭部,注入毒液,使其麻痹而死,然後美餐一頓。對於海洋中的其他生物來說,它可以被稱得上是最可怕的動物之一。


  但是,人類卻有辦法制服它。漁民掌握了章魚的天性,他們將小瓶子用繩子串在一起沉入海底。章魚一看見小瓶子,都爭先恐後地往裡鑽,不論瓶子有多麼小、多麼窄。


  結果,海洋裡無往不勝的章魚,成了瓶子裡的囚徒,變成了漁民的獵物。


  是什麼囚禁了章魚?是瓶子嗎?其實囚禁章魚的是它們自己,它們向著最狹窄的路越走越遠,不管那是一條多麼黑暗的路,即使那條路是死胡同。


  許多人的思想也如同章魚,遇到苦惱、郁悶、失意、誘惑的瓶子,都喜歡往裡鑽。其實,在廣闊的海洋裡,有更多值得爭取的東西,一味往瓶子裡擠的人,思想也會越來越狹窄,越來越失去亮光。


※ ※ ※


  世間的繁雜,人心之紊亂,實在是難以應付,而人之心之所以無法歸複本性,主要在於心常受到周遭的干擾,無法平靜。礙在各種的事物之上:有者礙於意、有礙於情、有者礙於利、有者礙於欲,試問怎會得到平靜呢?永遠就受縛在這個礙字上面,難以解脫,所以修學難有成就功效也。


  人之心一旦有礙,就無法開朗其心,總在這個汙礙的情形下蒙塵,再加上不知去拭去,更使之污穢難清,終其一生的困擾著自己而不自知,實在可惜!所以礙則當除,否則成為道修之絆腳石,阻擾了自己的本性、本靈。


  神、佛、道學之可貴,在於導引世人之心能歸於自在,而將這些障礙——認為不足輕重的阻力看明、看開、看透、看空,自由心中去其礙而求得自在,所以世人當明白此理,不除礙,終必無法自在的。觀世音菩薩之聖道,主在於觀自在,這裡頭深藏著奧妙之真諦,也盼世人能體悟出此理,也能跟學自由,你也就可逍遙矣,同共勉之。


思歸覺路 - 第六十二章 道學自在無礙

2020年5月23日 星期六

許由與巢父

蓮生/文


  寫了「彭祖的長壽」,令我又憶起「許由與巢父」,這兩位賢人與高士,是我在求學時期,心中非常敬仰的。


  堯帝時代,由於堯的兒子「丹朱」很不肖,所以堯便時常留心天下的賢士,有智慧又有能力,又顧念人民的人,想把皇帝的寶位讓賢給他,這就是有名的「禪讓政治」。


  那時堯還沒有找到舜,堯聽說陽城有一位高士就是許由,便親自去拜訪許由,說明他想把天下讓位給許由,由許由來當皇帝。


  許由聽了,知道皇帝寶位是集天下煩惱於一身之人,不願意接受堯的禪讓,便連夜逃跑,跑到箕山下面的穎水邊上去居住,過著自在悠閒的日子。


  堯見他不願意接受皇帝之位,又派遣人去邀請他來當最高的官「九州長」,清高的許由聽了更是厭惡,趕忙到穎水邊去掏水來洗自已的耳朵。


  洗著洗著,許由的一位好朋友,正是高士巢父牽著一頭牛來穎水飲水,看見許由洗耳朵,覺得奇怪。


  巢父問:「何故?」


  許由答:「堯欲我當皇帝,又欲我當九州長,這是惱人的語言,所以洗耳清淨!」


  巢父說:「這是你許由自己招惹的禍,你若一向居住深山,不露痕跡,無人知道,堯如何知道你呢?你故意在外頭,東逛西蕩,造了一些聲名,現在才躲到這裡來洗耳朵,連我這條牛,飲了水,連嘴巴也弄髒了。」


  巢父牽了牛,到穎水上游喝水,不屑飲下游的水。


  「許由與巢父」後來均因避世而不知所終!


  我個人對「許由與巢父」的思想,非常欣賞。因為一個人要過得清淨自在,無憂無慮,生活的非常美妙,毫無一絲絲的是非,微妙而無煩惱,這清高避世的方法就是大智慧,我對於避世的思想,心生歡喜。


  我體會佛教思想:


  不有而有。


  謂之妙有。


  不空而空。


  謂之真空。


  我知道「許由與巢父」如果學佛,他們是自了漢的「羅漢」。


  而「菩薩」是覺有情的下化眾生的大聖人。「菩薩」的思想是「不有而有,不空而空」的「無為而為」。


  我的意思是說:


  如果「許由與巢父」,出來為天下人做事情,等到事情做完了,便逃之夭夭,避世隱居,不受天下的名位,這豈不是更好更妙!


  自覺。


  覺他。


  這樣更圓滿。


盧勝彥文集第151冊《獨居小語》許由與巢父

趙人患鼠

  參閱《郁離子》的記載。

  戰國時代,趙國有個人憂慮家中有老鼠為害,就到中山國去找貓。中山國的人送給他一隻貓,這隻貓既善於捕捉老鼠,又喜歡吃雞。

  一個多月之後,家中老鼠的猖獗為患已經解除了,可是家裡的雞隻也被吃光了。

  趙人的兒子憂慮家裡養不住雞,就對他父親說:「咱們為什麼不扔掉這隻貓呢?」

  趙人說:「這就不是你所能理解的了。我擔憂的是家裡有老鼠,而不在乎沒有雞。有了老鼠,到處損毀東西,牠們不但偷吃咱們的糧食,咬破咱們的衣服,挖穿家裡的牆壁,而且毀壞家中的各種器具物品;如此一來,咱們就要挨餓受凍了。」

  趙人的兒子說:「難道不擔憂家裡沒有雞嗎?」

  趙人說:「家裡沒有雞,至多是不吃雞肉罷了,但是這種情形距離咱們挨餓受凍的程度還很遙遠;因此,咱們為什麼要扔掉這隻善於捕捉老鼠的貓呢?」

  「兩害相權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意思是兩種利益同時放面前,當然是選擇利益較大的那種;兩種損害放面前,當然是選擇傷害較輕的那種。簡單地說,就是權衡利弊,首選利重害輕。

2020年5月21日 星期四

永存潤德

  悟溪是日本足利時代的禪師,那是個戰亂頻仍的時代,但是終其一生都是在亂世中度過的悟溪,他的禪風卻如春風般怡人。


  悟溪年輕時,與其他修行者一起行卻,他們步行諸國,一年夏天來到了鄰近比叡山的琵琶湖,正是年後最酷熱的時光,眾人早已汗流浹背,口乾舌燥,所以一見到清澈美麗的琵琶湖都迫不及待的用湖水沖洗身子,或者乾脆跳入湖中浸個通體清涼,順便飲幾大口水,真是清涼啊!


  當大家這樣肆無忌憚的享用琵琶湖水時,只有悟溪不脫下衣服,只是蹲在水邊用毛巾沾水擦汗,同行的僧人覺得很奇怪,便問他為何不下水?


  俉溪說:「大湖之水雖多,我份有限,留予子孫,永存潤德。」


  從此以後,這段佳話就在行腳僧之間流傳著。


  有人因為他惜福愛物的美德,稱讚他是「福之悟溪」,也有人以他這種德澤後人的心胸,讚譽他是「德之悟溪」。據聞他所開創的東海派寺院,從不曾有過缺水的情況。


※ ※ ※


  紅塵滾滾,塵埃彌漫,塵環失去源頭,不知如何尋找自我,迷昧塵埃,視假為真,無常難聚,煩惱難斷,苦求不得。


  凡間之人,只知眼前福利,卻無法計算出來未來之付出,故每個人的自私自利,無法想像後代子孫,將如何生存。上至高層達官,下至平民百姓都無法團結一致,親民愛廉,以致於如今之社會,暴亂四起,上不能安邦,下不能誠服,故社會難安,所以民不聊生。個個爭權奪利,說是為民服務,豈知清廉難守,成為貪官污吏,豈不是製造社會的動盪不安。


  由於人們的私心投機取巧,造成社會人民生命財產損失,這一些乃是你們人為所造成的損害,也給社會帶來不少的負擔。加上人人喜好享受,講究氣派,講究豪華,也破壞了大自然原有的原貌,造成了塵埃四飛,空氣污染、水、火、風四起,大自然的不留情是你們凡人無法抵擋。


  科技的發達,更是帶來負面的影響,人們的貪圖享受,想要一步登天,讓神佛看得驚心動魄,為何人們有那麼的愚癡?你們今天所做所為,豈不是在尋找自我毀滅嗎?你們則相信科技的發達,人可勝天,而不相信大自然其力量的可怕,你們勝不了天,也勝不了大自然。無論你們的心胸多麼自大、自高、自傲,在神佛眼中,有如掌上的一隻獼猴而已,只要一聲令下,便壓在五行山下,讓爾無法超脫,受那風吹日曬,受其苦報。


  希望諸位賢士,取之社會饋之社會,也希望賢士保護自己的國土,莫要遺棄,因為他有恩於你,使你成長財富安康,請你保護他,留給下一代有一片清靜淨土,應該團結一致,與國同生同滅,這樣你們才有保障,沒有國那有家呢?除掉你們的自私自利,多多為社會付出心力,莫要講求報償,國難出英雄,家難出孝子,若是人人都遺棄自己的國土,那你們還有忠嗎?若人人都遺棄了這個家,跟扶養你的雙親,那還算孝嗎?


  飲水當思源頭,也希望諸位大德,各人意見不要太多,看法不要太複雜,理由也不要太多,國家非常時期,當知用之於忍,得過且過,河川才能長流,國土才能長保。


菩提心燈-第十回

2020年5月20日 星期三

刁難狡辯

  有一個讀書人,本來沒有大學問,可不論見到什麼事都喜歡與人爭論。


  一天,這個讀書人到艾子那兒去,好像是請教艾子而實則是刁難人。他問艾子說:「凡是大車的車身下面和駱駝的脖子上,都繫著鈴鐺,這是為什麼呢?」


  艾子回答說:「大車和駱駝都是很大的,而車和駱駝又經常在夜間趕路,如果它們一旦狹路相逢,就難以回避而相撞。因此,給它們掛上鈴鐺正是為了在離得還較遠時就互相給對方送個信,以便提前回避。」


  不等艾子說完,那人又問:「佛塔的頂端也掛著鈴鐺,佛塔永遠都固定在一定的地方,難道佛塔也需要掛上鈴鐺以便夜間行走避免相撞嗎?佛塔為什麼也要掛上鈴鐺呢?」


  艾子有點不高興地說:「你這個人真是死板。你沒看到那些雀鳥總喜歡在高處築巢嗎?它們築巢的地方總會撒下污穢不堪的糞便,在塔上掛著鈴鐺,雀鳥飛來時,鈴鐺便搖晃作響,這樣,雀鳥就不敢來築巢了。這和大車、駱駝掛鈴鐺完全是不相干的事。」


  這個讀書人好像很不知趣,他又問:「獵鷹、鷂子的尾巴上也都帶著小鈴,這也是為了防止雀鳥在它們的尾巴上築巢嗎?」


  艾子一聽,「撲哧」一聲忍不住笑了,說:「看你也是個讀書人,是故意裝傻呢還是真不開竅呢?獵鷹、鷂子捕捉鳥獸常常進入樹林或灌木叢中,束腳的繩子有時被樹枝掛住,掙脫不開,於是它們在振動翅膀時鈴聲就會響起來,獵人聽到鈴聲,就可以知道它們在哪裡從而找到它們。獵鷹、鷂子腳上繫鈴鐺當然跟雀鳥築巢沒什麼關繫啦。」


  讀書人還不罷休,繼續糾纏著問艾子:「我見過那送葬的隊伍,前面有個人總是搖著鈴鐺唱挽歌。我原先還不明白是為什麼,現在才知道了,原來是怕樹枝纏住他的腳,以便讓人們循著鈴聲好找到他呀。只是我還想問您,那個人腳上的帶子是用皮條做的呢,還是用絲線編成的呢?」


  艾子實在不耐煩了,生氣地回答讀書人說:「那個搖鈴鐺的人是死者的向導,因為這死者生前好狡辯、刁難人,實在難纏,所以才搖著鈴鐺讓他的死屍感到快樂呀!」


  讀書人至此終於無話可說了。


  生活中有些人只知道片面地抓住某些事物的表面相似之處,把偶然的巧合當作必然的聯繫,因而犯了偷換概念、混淆是非的邏輯錯誤。


※ ※ ※


  一言善照耀眾生,一言惡傷害眾生。


  世人皆有善根皆有善心,但往往就是守不住那光陀本性,讓這迷亂的世間誘惑迷惑,以致那本俱善心良知給泯滅,口出傷人,言語行為做出傷人事情,這等是世人的本性就如此嗎?


  非也,完全是凡眼看世間,凡心執事,對所見、所聞、所觸都無法使心不受影響,此時自然隨著所見、所聞、所觸產生善知不見了,善心無法顯露了,任由這迷惑心來影響此身與心靈。


  在這世道上,要守的道德非止於心德,於身行需正,於言語更要能正言善語,如此才是內外俱備德行。


慈聖雜誌-第一四四期

2020年5月19日 星期二

臨終者的陰眼

蓮生/文


  這不只是我個人的發現,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事,不只是東方人,西方人也一樣。


  當一個人在臨終前,會看見「陰人」或其他,然而,醫學界的人認為這是:


  「幻覺。」


  醫學界認為,如果一個人,不睡眠,二十四個小時不休息,或三天三夜沒有睡眠休息,是會產生「幻覺」。


  也有佛教學者如此說,佛法有「般舟三昧」。


  「般舟三昧」就是「佛立三昧」,也即是修此三昧而得成就者,能見到十方諸佛,立於其前。


  佛的立現,是修的時候,不坐不臥,從早到晚,又由晚到天亮,不是走,就是立,以九十日為一期,專念「阿彌陀佛」的名號,這是「般舟三昧」法。


  但,佛學者和現代學術界,九十天,只立不坐不臥,早晚念佛不止。


  累時,只拉住一根吊繩。


  這一定是「幻覺」。


  學術界的人認為,像「馬拉松」的滑雪者,二十四個小時滑雪不止,他們在滑雪的過程中,已自見奇奇怪怪的人或物,立於兩旁。


  他們認定是:「幻覺」。


  至於臨終者的「陰眼」看見,我在這裡不想研究,也不肯定,也不否定,但,我舉出實例,大家來參究:


  有一臨終者,看見生前已死的最好朋友立在床前。


  他說:「他穿西裝,裏面襯衫是紅色的,襯衫口袋插著一支鋼筆。」


  臨終者並未參加死者葬禮。


  那紅襯衫是臨時換的。


  鋼筆是死者妹妹的贈品,也是臨時配上的。


  聞者駭然。


  我再舉一事實:


  有一位白痴老人臨終,生前他根本不知兒子及媳婦已經車禍身亡。


  也從來沒有人告知他,因為告之也沒有用,他根本白痴,誰也不識得。


  臨終的白痴老人,卻清清楚楚的說:


  「兒子及媳婦均來迎接他。」白痴老人說:「他早已死了,為什麼無人告知他。」


  聞者駭然。


  又有一件事實:


  一位臨終者,看見所有死去的親人,全部現身在他的四周,他一一點名,沒有一個遺漏的。


  獨有一個,他沒有點到。


  大家好奇問臨終者:


  「為什麼他沒有來接你?」


  臨終者也哈哈大笑:


  「他怎敢不來接我,他只是生前很怕我,他不敢現身,但還不是來了,就躲在門後。」


  臨終者的手一指。


  大家駭然。


  還有我自己的祖母過逝時,臨終見親人來迎,她不去,用鐵錘打他們,直至自己累了,鐵錘收起,她才去了。(這個事實,我早期的書中,有提過)


  臨終者看見死去的人來迎接,甚至看見死去的人替亡者開「派對」,臨終者以看見死去的人是最常聽聞的,他們全部是幻覺嗎?


  或者不是幻覺?


  當然看見死去的人來迎接,這當然不是很好境界,我認為這是六道輪迴中的冥界,黑暗境界,不能夠得解脫道。


  臨終者產生「陰眼」現象,且不論是不是幻覺,但確實真實性非常高,臨終者處於二元性的世界中,將死而未,死一切看見又那麼真,這時候來教示臨終者「解脫道」,應該是最佳時機。


盧勝彥文集第163冊《度過生死的大海》臨終者的陰眼

2020年5月18日 星期一

善惡到頭終有報

  有一天,公藝到外面巡視田地,在途中遇到一位少年,名叫吳先,年紀大約有二十多歲,手持利刃,向公藝問說:「先生你在田裡,有沒有看到趙申從這條路走過?」


  公藝說:「經過有一段時間,可能已去很遠,追不到了。」公藝是看到這人手持利刃,臉帶兇氣,故意說已去很遠。


  公藝就叫這位少年人稍休息一下,於是問他為何要如此的著急?


  吳先說:「剛經過此地的人叫做趙申,是我的仇人。前幾年誣告我是竊盜,他去賄賂官員,把我屈打成招,被罰勞役一年,我的父親在家煩惱而死。當我被釋放回家,幸好母親和太太都還在。剛剛看到這個仇人,我就去準備利刃,要殺死他以洩我心中之恨。」


  公藝問說:「你家中的糧食富足嗎?」


  吳先答說:「我要做事才有飯吃。」


  公藝說:「如果是這樣,你就不可報仇。」


  吳先問說:「為何不可報仇?」


  公藝說:「你想想看,如果將他殺死,難免要判死刑,你的母親和太太,不是要遭受更大的痛苦嗎?」


  吳先聽了之後,哭著說:「這實在太為難了。」


  公藝說:「我勸你不要理他,聽天由命,讓天地神明去處罰他。你回家認真做生意賺錢,誠心奉養母親,以勤儉興家。」


  吳先說:「誣告我為竊盜,這口氣真是難以嚥下。」之後,就回家不再追趕。


  趙申聽說前日吳先要殺他,被公藝勸解的消息,經過三天,親自來到公藝家中了解情形,正在談話當中,正好吳先也來到公藝家裡,一見趙申,就扭住亂打,還好兩人手中都沒有利器。


  公藝力勸說:「在我家萬萬不可打架,請兩位坐下,有事好好相談,不要動武。俗語說:『兩虎相鬥,必有一失,萬事以和為貴。』」


  公藝就叫趙申拿出二千文錢給吳先,當作和解的費用,從此雙方要和好,俗語說:「冤可解不可結。」


  趙申也答應雙方和解的條件,但現在沒有錢,向公藝先借。公藝為了圓滿此事,就答應借給他。隨即準備二千文錢,並準備酒筵替雙方講和,錢也當面點交給吳先,酒席散後,各自離去。


  不料趙由乃是一個不良之徒,回家後,反而誣告公藝和吳先設計坑他,辱罵不堪,所借的錢也不歸還。


  公藝聞言,感嘆地說:「如此沒有良心,恐怕上天無法寬恕。」也就不去追討。


  到了第二年的九月,趙申又是強詞奪理,和人發生爭吵,被人毆打致死,應了絕嗣的報應。可見善惡到頭終有報,只是來早與來遲,所以為人要正直做事。遵守仁義道德,才是最好的方法。


  這是張公藝「排解受辱,惡者受報」,為第七十個「忍」。


  後人有詩贊歎說:


  解人讎忿散,反受辱言多;


  蒼天豈容逆,被殺看如何。


※ ※ ※


  常聽世人喟嘆積善之人無福慶,積惡之人無宵殃,言談之中不但充滿不平與無奈,甚至對因果報應產生了疑惑,何以如此?


  當知禎祥遇禍,妖孽見福,乃是因果報應遲速之關,因為業有三報:一曰現報、一曰生報、一曰後報。所謂『現報』-即是指今生造業,今生就受到果報,有的人是老年方受報,有的人是中年受報,有者今日造業,隔日就受果報。又『生報』-即是指今生造業,來生受報,或是前世造業,今生受報。而『後報』-即是指今生造業,多生後方受報,或是多世前造業,今生受報。


  然而不論怎麼說,因果報應乃世人所不能改,蒼天所不能變,鬼神所不能違者。故若有行善積德未見其益,乃是善因緣未具足之關,只要能持續行之,善果就會如草擬冬瓜自行暗長,終會得到善報的。

2020年5月17日 星期日

辜負佛恩

  南陽慧忠國師感念侍者為他服務了三十年,想有所報答他,助他開悟,一天呼喚道:「侍者!」


  侍者一聽國師叫他,立刻回答他道:「國師!做什麼?」


  國師無可奈何的道:「不做什麼!」


  過了一會,國師又叫道:「侍者!」


  侍者立刻回答道:「國師!做什麼?」


  國師又無可奈可的道:「不做什麼!」


  如是多次,國師對侍者改口叫道:「佛祖!佛祖!」


  侍者茫然不解的反問道:「國師!您叫誰呀?」


  國師不得已,就明白的開示道:「我在叫你!」


  侍者不明所以道:「國師!我是侍者,不是佛祖呀!」


  慧忠國師此時只有對侍者慨嘆道:「你將來可不要怪我辜負你,其實是你辜負我啊!」


  侍者仍強辯道:「國師!不管如何,我都不會辜負你,你也不會辜負我呀!」


  慧忠國師道:「事實上,你已經辜負我了。」


※ ※ ※


  人之修道者,貴在生出信心,若無信心,則萬事不可成矣。


  若有至信者,則能發揮至誠之無限道志,以行其道,了其道,所以修道之士,只可生信,切莫生疑,但是人心也反反覆覆,必有疑惑生焉,若是人心之疑惑不斷,則道心之誠信亦不生矣,是以唯有能生信誠之心,方能斷去疑惑之心。


  觀今日天下修道之士,半信半疑者居多,全信不疑者罕少,故聞道之後,勤而行之者少矣。若存若亡者,卻是比比皆是,此乃不能生信心,以激勵道志,反受疑惑包圍,而不能奮勵行其道也,有言「全信全得,半信半得,不信不得」也。


  吾殷殷切望天下有道之士,決斷疑惑,而生信心,否則一在疑惑,空費時間及至其終,其疑惑也將不解之,只眼看有至信至誠之人,步步超升,自己反而墮落深淵,再反悔之,已晚矣。


了道秘要-第七品 斷疑惑

亡國之國君

  有一次,元帝在閒暇時召見京房,京房問元帝:「周幽王、周厲王為什麼導致國家出現危機?他們任用的是些什麼人?」


  元帝說:「君王昏庸,任用的都是善於偽裝的奸佞。」


  京房進一步問:「君王是明知奸佞而仍用他們?還是認為賢能才用他們?」


  元帝回答說:「是認為他們賢能。」


  京房說:「可是今天為什麼我們卻知道他們不是賢能呢?」


  元帝說:「根據當時局勢混亂,君王身處險境便可以知道。」


  京房說:「如果是這樣的話,任用賢能時國家必然治理得好,任用奸邪時國家必定混亂,這是事物發展的必然軌跡。為什麼幽王、厲王不覺悟而另外任用賢能,為什麼終究要任用奸佞以致後來陷入困境?」


  元帝說:「亂世君王,各自認為他所任用的官員全是賢能。假如都能覺悟到自己的錯誤,天下怎麼還會有危亡的君王?」


  京房說:「齊桓公、秦二世也曾經知道周幽王、周厲王的故事,並譏笑過他們。可是齊桓公任用豎刁,秦二世任用趙高,以致政治日益混亂,盜賊滿山遍野。為什麼不能用周幽王、周厲王的例子測驗自己的行為,而覺悟到用人的不當?」


  元帝說:「只有治國有法的君王,才能依據往事而預測將來。」


  京房於是脫下官帽,叩頭說:「《春秋經》一書,記載二百四十二年間的天變災難,用來給後世君王看。而今陛下登極以來,出現日食月食,星辰逆行;山崩泉湧,大地震動,天落隕石;夏季降霜,冬季響雷,春季百花凋謝,秋季樹葉茂盛,降霜後草木並不凋謝。水災、旱災、蟲災,百姓饑饉,瘟疫流行。盜賊制伏不住,受過刑罰的人充滿街市。《春秋》所記載的災異,已經俱備。陛下看現在是治世,還是亂世?」


  元帝說:「已經亂到極點了,這還用問?」


  京房說:「陛下現在任用的是些什麼人?」


  元帝說:「今天的災難變異和為政之道,幸而勝過前代。而且認為責任不在這些人身上。」


  京房說:「前世的那些君王,也是陛下這種想法。我恐怕後代看今天,猶如今天看古代。」


  元帝過了很久才說:「現在擾亂國家的是誰?」


  京房回答說:「陛下自己應該知道。」


  元帝說:「我不知道;如果知道,哪裏還會用他?」


  京房說:「陛下最信任,跟他在宮廷之中共商國家大事,掌握用人權柄的人,就是他。」


  京房所指的是石顯。元帝也知道,他對京房說:「我曉得你的意思。」京房告退。後來,漢元帝還是無法做到讓石顯離職。


  臣司馬光曰:君王的德行不昌明,則臣屬雖然想竭盡忠心,又從何著手呢?觀察京房對元帝的誘導,可以說是把道理說得十分清楚透徹了,而最終仍不能使元帝覺悟,可悲啊!


  《詩經》說:「我不但當面把你教訓過,而且提起過你的耳朵。不但是用手攜帶著你,而且指示了你許多事。」又說:「我教導你是那麼的懇切細緻,而你卻漫不經心、聽不進去。」這說的就是漢元帝啊!

2020年5月16日 星期六

天上聖母來接引

蓮生/文


  有一位富豪死了!


  富豪的妻子及家眷,聞我之名,皆前來請我超度,期望往生佛國淨土。


  我依密法行法事:


  召請。


  供養。


  皈依。


  灑淨。


  請智慧本尊。……


  此時,我看虛空中,彩雲藹藹,瑞氣千條,祥光萬道,降下一尊神聖。


  頭戴通天冠,垂珠。


  身著霞披,天衣重裙。


  雙手持玉旨。


  坐雙龍寶座。


  冉冉下降,將富豪的「中陰身」,召攝了去,往生天上界。


  我對其妻子及眷屬說:


  「你先生是天上聖母來接引的。」


  妻子答:


  「天上聖母?為什麼不是觀世音菩薩?」


  我問:


  「你供奉天上聖母嗎?」


  妻子答:


  「沒有,我家只供奉觀世音菩薩!」


  我問:


  「你和天上聖母有何因緣?」


  妻子答:


  「應該沒有任何因緣才是。」


  妻子與眷屬面面相覷,想不出任何理由,是天上聖母來接引。


  彼此尷尬。


  這時富豪的次子,說:


  「啊!有了!」


  次子說:


  「記得十年前,有一間廟的負責人,來造訪我家,他勸募大廟主尊天上聖母的塑像。家父一口答應,主尊由家父一人獨自出資。後來,大廟建成,主尊供奉,廟的負責人還請我們去參拜。」


  妻子及眷屬,這時才說:


  「是有這回事!」


  「咚!」謎題解開,原來富豪生前供養最大尊的天上聖母,供萬萬人朝拜,以此因緣,得天上聖母下降接引。


  這時。


  富豪的妻子及眷屬,才歡喜而去!


  我說:


  我的超度接引,一向無虛言。因此,祈求超度者甚多,祈求接引者甚多,我無妄說是也,所說皆準。


  家供觀音,家人祈之。


  雕巨大天上聖母像,萬萬人禱之。


  結果是:


  「天上聖母接引,隱隱中就有如此的定數,天上聖母,神采生動,有殊常格。」


  又:


  神壇主人過世。


  亦請我超度接引。


  神壇的供奉有百尊以上,上至佛祖,下至諸天,護法神將無數。……


  我做法事。


  竟然無接引本尊至,反而是「冥吏」來帶走。


  我大駭,不敢言。


  後來聽人說,神壇主人騙財無數,又誘姦婦女。唉!悲哉!


盧勝彥文集242《怪談一篇篇》天上聖母來接引

2020年5月15日 星期五

愛財如命

  有一位長壽道人,他的家財無量,但卻不是為富不仁,他經常散財布施,救濟貧窮與拔除眾人之苦的善事。


  他有一位知己的朋友,看到他克勤克儉的聚財,自己卻沒有一點享受,把辛辛苦苦得來不易的家財,盡拿去布施供養三寶與救濟貧困的人,深深地為他可惜,於是便對他說:「你把家財拿去供養三寶,做布施救濟的功德,似乎做得太多了吧!」


  道人回答說:「不多!不多!我聽聞到佛陀的教法,都謹記在心,不敢一日有所忘失。佛說:『人自從無始以來,在六道輪迴中,遭受生生死死往來的痛苦,其日子多得難以計數。』如果以此計算,我現在所做的布施,平均一天還用不到一文錢,這樣還算多嗎?


  佛陀說:『假如有人能夠得到普天下的一切財寶,尚不如聽聞一句佛法的寶貴。』


  我深信佛陀的慈訓,所以廣行布施,救濟困苦。因為積聚財產,不但不能夠了脫生死痛苦,而且還會因財惹禍。既然如此,不如盡將家財布施做功德為妙。」


  長壽道人接著反問他的朋友說:「你有沒有聽說深山中有一種揭鳥,牠的羽毛非常美麗,所以特別愛惜它,萬一被雜草或其他的東西粘住,牠便不敢輕舉妄動,深怕損傷了美麗的羽毛。結果,往往因此而輕易地被獵人捕擒,不但美麗的羽毛被拔掉,甚至性命也不保。


  揭鳥為了愛惜牠的羽毛而遭殺身之禍,愛財如命的人,與此揭鳥有什麼兩樣呢?


  犛牛也因為愛惜牠美麗的尾毛,而被人所殺。世上有不少癡人,只知道拚命地斂財,貪得無饜,卻不知道禍難日近,倘不及早覺醒,無常一到,則『萬般帶不去,惟有業隨身。』此時,所有的財物,盡皆變成他人享用。既然如此,不如在生前廣種福田,免得後患無窮。」


  道人又說:「有些親戚朋友們責怪我散財布施,不留些家財給子孫。其實,兒孫自有兒孫福,用不著我們操心。我再說一個譬喻:


  蜜蜂天天飛去採取花粉蜜,辛辛苦苦的釀成糖蜜,倣為幼蜂的飼料。結果偷蜜的人,用煙火熏灼,把蜜蜂統統驅離蜂巢,不但被偷去了全部的蜂蜜,並且連窩巢中的蜂卵也被殺盡。蜜蜂的釀蜜召禍,與人類的積財召患,又有什麼兩樣呢?


  揭鳥因毛禍獵刀,犛牛愛尾命難逃;


  蜂釀蜜後身先死,財寶積多枉苦勞。


  我之所以散財布施,遠離色欲,就是為了遠離災禍。世人日夜奔忙,勞心勞力,全部都是為了錢財,要知道人生無常,一旦命盡逝世,所有的財物,絲毫都不能夠帶去享用。如果為著營求財物,而以不法的手段取得『不義之財』者,這個罪業,更是無可逃避的。這個人死後,不但會在惡道中受諸劇苦,將來還要償債,還盡人家的財物,並且連其利息,也要依照年代付清,所受的業報越慢,果報越加嚴重。」


  長壽道人更鄭重的說:「人生在世,好像乘坐一隻泥船在河中,泥船碰到水,很容易壞掉,那是至為危險的,應該換上竹筏渡河。」(竹筏比喻:佛陀所說的種種出苦善法。)


  長壽道人又警惕大家說:「人身好像泥船一樣,人命無常危脆,朝不保夕,應該要好好修行學佛,親近供養三寶,布施、救濟貧苦,廣種福田,別讓寶貴的光陰空過。」


  慳貪獲報苦貧窮,布施修齋福德豐;


  善惡隨形追木影,升沉路異自心通。

2020年5月13日 星期三

冤殺人命墮畜道

  江南一武官,自說有一世作官,冤殺一囚犯,死後,陰間罰投馬,在棧道中馱客,心裏記得前生事,但是不能說。


  一日遇了很急的差事,走在最險的山路上,捱鞭打非常痛苦,想跳下山崖死。又想:前世因冤殺了人,墮落畜生道裏;如再作錯事,永無出苦的日子了。


  念頭一轉,安心忍受。


  今生投人作官,前生投馬的痛苦,還記得清楚,因木鞍壓得馬背很疼痛,特製作軟鞍幾百,送給棧道行馬。


  這事是方伯王邁人先生說的。那武官左腿上,還生有馬的皮毛數寸,人多相信。


※ ※ ※


  俗云:「人心是肉做的。」這句俗語已道出為人者心中就本賦著善良根器,這根器是不滅的,若言人會做出違背良心的事,何不皆因三毒貪嗔痴所引動,方致心想舉止都違背了本賦善良根器。


  是以人應懂得做人就要有做人的樣子,若沒有做人的樣子亦何不如畜道眾生乎。蓋為人頂天立地自應有為人的本份,不可脫離這本份,須慎一旦失去為人的基準,那來生可就無法再享有人道之福,更恐直墜畜道之途,慎啊。


慈聖雜誌-第一八四期

寬以濟猛,猛以濟寬

  春秋時期鄭簡公十二年,任命子產擔任宰相一職。


  一年後,鄭國裡的小孩子不胡亂打鬧、年輕人會主動幫老人家提重物、連未成年的孩子耕田時也懂得互相禮讓且不侵犯地界。


  兩年後,市場上的商人不再漫天要價。


  三年後,國內沒有盜賊,家家戶戶即使到了晚上也不用關門、路人不會撿拾遺落在路上的財物。


  四年後,田的農具可以放在田裡不用帶回家、桃樹棗樹的果實垂掛在街道上也沒有人會隨意攀摘。


  五年後,國家不用徵兵、徵役,人民都能守禮辦理喪事。


  子產為人仁義愛人,事奉國君忠厚,他治理鄭國二十六年,百姓信服,當他死時,鄭人為他哭泣得像親戚去世一樣的悲傷。


  當子產病重時,臨死之前對兒子太叔說:「我死以後,你一定會執政。你要記住:只有有德的人才能夠用寬厚來使百姓順服,其次就是嚴厲了。當火猛烈時,百姓看著就害怕,所以很少有人死於火;而水懦弱,百姓輕慢而玩弄它,反而多死在水中。由此可見,用寬厚來執政是很不容易的。」


  孔子讚美地說:「善哉!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意思是說用寬厚調劑嚴厲,用嚴厲調劑寬厚,政事因此調和。

2020年5月11日 星期一

五戒的微細部份

蓮生/文


  在日本北海道涵館「湯川寺」小住的時候,遇到一個僧人,他自稱「破戒僧」。


  我合掌問他:「你破了何戒?」


  他回答:「殺、盜、淫、妄、酒的五條戒。」


  「五戒全破了!」我大駭。


  「是的。我五戒全犯了,犯了微細的部份。」破戒僧說。


  「犯了微細的部份?請說明之。」我好奇,什麼是微細的部份?


  破戒僧回答:「仔細研究五戒的內容之後,發覺並非普通,也非簡單,實在不輕鬆。有人以為殺不易犯,事實上易犯,例如,你輕而易舉不知不覺殺了蚊子,踩死了小昆蟲,你意念上憎恨與自己不合的僧人,想念他去死,這是易犯的微細殺業。


  再例如,有人以為淫不易犯,事實上易犯,你見一名女子,身村苗條窈窕,該凸的凸,該凹的凹,心中升起愉悅的覺受之時,你已經犯了淫的微細部份,雖未實作,但,念頭已動心,就已犯了。我們試想,你以五戒清淨自居,其實時時在犯五戒,自己驗察一下,五戒的微細部份誰不會犯,不要自詡,人人都是破戒僧。」


  我聽了,汗涔涔下,五戒是眾戒的根本,尚且無法顧得周全,眾戒又如何不犯?


  密教十四大戒,想來容易,做來已甚難,金剛兄弟要互相尊敬已不容易,現代人連金剛師父也殺了,可見眾生修行,稍有不慎,必有缺失,犯了微細部份,即非絕對的清淨了,可畏!可畏!


  現代人,不管出家與否,喜歡受戒穿戒衣,但並不想去學戒,也易犯微細的部份,那就不會懂得佛法的嚴正與神聖啊!


盧勝彥文集175冊《天涯一遊僧》五戒的微細部份

為他人著想

  余秋雨,當代著名作家,在寫《行者無疆》裡的《追尋德國》那篇文章的時候,為了徹底了解德國,他一個人來到德國,深入體驗生活。


  他找了一處出租房子,房東是一位德國老人,和藹可親,房子在五樓,余秋雨看了看,感覺還不錯,就想和老人簽長期租房合約。


  老人笑了笑說︰「不,年輕人,你還沒有住,不會知道好壞,所以應該先簽試住合約,有了切身體驗,再定下一步是否長住。」


  余秋雨一聽有道理,最後和老人簽了5天合約。一切辦好之後,余秋雨開始住了,房間很溫馨,老人也很信任余秋雨,從不過來檢查東西。


  還有,垃圾不用送到下面,放在門口就有清潔工定時取走,樓道都是一塵不染。


  第5天到了,余秋雨想和老人談長租的時候,發生了一點意外,他不小心打碎了一個玻璃杯。


  他很緊張,感覺這個玻璃杯價值不菲,怕因為這個玻璃杯,老人不租給他房子。


  可是當他打電話告訴老人的時候,老人說︰「不要緊,你又不是故意的,這個玻璃杯很便宜,明天我再拿來一個。」


  余秋雨更高興了,希望老人過來簽長期合約,老人答應了一聲,掛斷了電話。


  余秋雨也沒有閑著,把碎玻璃和其他垃圾掃入垃圾袋裡,放在了外面。


  過了不久,老人來了,進屋之後,沒等余秋雨說話,老人問︰「那玻璃杯碎片呢?」


  余秋雨趕緊說︰「我打掃完放在門外了。」


  老人趕緊出去,打開垃圾袋看完之後,臉色陰沈地進了屋,對余秋雨說︰「明天你可以搬出去了,我不再租給你房子了。」


  余秋雨感覺不可思議,就問︰「是不是因為我打碎你最喜愛的玻璃杯,惹你不高興了?」


  老人搖了搖手說︰「不是,是因為你心中沒有別人。」


  余秋雨被說得一頭霧水,這時候,就看老人拿了一支筆和一個垃圾袋,同時帶上笤帚和鑷子,來到外面,把余秋雨裝好的垃圾倒出來,重新分類。


  老人挑得很仔細,過了好久,把所有玻璃杯碎片裝入一個垃圾袋裡,在上面用筆寫上︰裡面是玻璃杯碎片,危險。


  然後把其他垃圾裝入另一垃圾袋裡,寫上︰安全。


  余秋雨在旁邊看著,從頭到尾除了敬佩,他不知道說什麼。此後若干年,余秋雨不斷提起這件往事,每次都是感嘆連連。

2020年5月10日 星期日

佛門所有

  惠心禪師,當初還只是個十五歲的沙彌時,因其聰明伶俐,就受到朝廷皇帝的召見,得到不少賞賜。他就將皇上的賞賜送給故鄉的母親,以表孝思,但母親回給他一封信,表示不同的看法,母親的信上說:


  「你贈送給我的東西,又是皇上的賞賜,我當然十分歡喜。但我當初送你學道爲僧,是希望你做一個有修有證的禪人,並不希望你一生都在名利場中生活。如果只好世間上的虛榮,這是違背我的心願,希望你收到母親這封信的時候,要記住什麽叫做‘真參實學’,什麽叫做‘人天師範’!」


  惠心沙彌,收到這封意想不到的信後,從此立志要做一個真正弘法度衆的禪者,效法《華嚴經》中的指示,「但願衆生得離苦,不爲己身求安樂」,而不再汲汲名利上的追求。


  惠心受母親的感動,托人告訴母親,明年暑假擬向師父請假,返鄉探望母親一次。


  不久,母親又來信告誡道:「我既已送你出家入道,你就已經是佛門所有,一切衆生所有,你已不是母親一個人的。兒子,你從今以後,應該是如來的‘佛子’,孝順師長,親近三寶,不可只以母親一人爲念!明年暑假返鄉探親之舉,應該打消!」


  惠心經過母親這兩次的教訓,精勘學道,發心立願,終於能成一個真正的僧寶禪者!


※ ※ ※


  五大之犧牲乃是修道士成佛之階梯也,雖名犧牲,而一點也不犧牲,宇宙因果迴圈,有失便有得,有得便有失,後天精神物質之犧牲,便是先天功果之得,有為之犧牲,有為之福報,無為之犧牲,即有無量之福德,自性中之福德性,本無犧牲,雖犧牲而不執犧牲,即是菩薩之犧牲,是菩薩故有菩薩是犧牲。


  佛曰:「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願天下修道弟妹,五大犧牲不能全,而能擇其一而行者,則成道亦不難。


  菩薩不為財產作煩惱,菩薩不為名譽作難堪,菩薩不為情愛作掛累,菩薩不為生命作緊要,菩薩不為功果作計算。


  1、犧牲財產淨盡為大義


  財產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個個都曉,人人不曉,曉者曉識其中意,不曉則不曉好好運用,人為財死,鳥為食亡。金錢產業,造成著無間的地獄,也造成了無數的菩薩佛陀,世間事、人用錢、錢用人,亦有人騎車,有車騎人,是故財為天堂地獄之鎖鑰。


  石崇巨富今何在,田園財產,換了再換,一旦無常萬事皆休,富翁萬貫家財,難買無死,生老病死,天之定律,不好好運用現有金錢,修道佈施,行功立德,捨財辦道,立佛堂,開荒播佛種,留給子孫,子孫未必能用,運用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之金錢,無為而行則可成大義。


  2、犧牲名譽難堪為大仁


  至於名譽者,有為之造作,反而不名譽,老子曰:「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自古佛聖,不為名譽之造作,才有萬古不朽之好名譽,真修道士,不但不為好名譽而行功,為行大道之正理,反而被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今世人輕賤故,是人罪業消滅,末世眾生罪業深重,如無被人輕賤,則其罪業難以消滅,因上何怕名譽難堪,犧牲名譽至於難堪,能不動搖其心,方可謂大仁。


  3、犧牲家族情愛為大慈


  至於家族情愛誰無,人有凡軀,怎能無家族觀念,無情愛之繫縛,凡夫以凡情凡愛作為家族情愛,故其情愛不能成大慈。大慈則捨凡心情愛修天道,一人成道九玄七祖超生,才是大慈情愛,世人都為自己家族情愛作長遠幸福計,捨天下同胞沉溺苦海之中,不到彼岸,此凡情凡愛對自己家族是有損無益。


  故菩薩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其有犧牲家族之情愛是謂菩薩,是謂大慈。


  4、犧牲生命不顧為大勇。


  至生命者,老子曰:「吾愛此身,吾患此身」,其成道者此身,其不成道者亦此身。


  孟子曰:「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魚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吳鳳捨生取義,殺身成仁,而成神通,修道之士,為小小六尺之軀,清口都怕營養不良,怎能談及修道,人本素食動物,素食營養足夠,無須擔憂,為修道犧牲生命不顧,為天下眾生成菩薩作犧牲,其犧牲者則是菩薩。


  孔夫子陳蔡絕糧,而不偷生故成聖,修道人偷生失義,是著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故修道之人,須不為小我,而對大我有所犧牲,無為的犧牲,為天下眾生成道之路作犧牲,才可謂之大勇。


  5、犧牲功果不計為大智


  老子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不為,下德為之而有不為。」


  功果之不計乃是不為犧牲財產計功果,且不為犧牲名譽計功德,亦不為犧牲家族情愛計功勳,更不為犧牲生命計果位,統統不計,不為行多少功,開多少荒,渡多少人,立多少佛堂,作為功德之計算,中庸雲:「詩雲:予懷明德,不大聲以色,子曰:聲色之於以化民,末也,詩曰:德輶如毛,毛猶有倫,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


  至於無聲無臭,一點也不著於懷,揮本體之流露,內無所度之我,外無所度之人,與天地同參,是謂與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時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是謂大智。


  大智若愚,不住相佈施,不住色佈施,不住聲香味觸法佈施,猶東方虛空,不可思量,南西北方虛空,四維上下虛空,不可思量,才是真正達到五大犧牲。


  願修道弟妹們,識透真偽,踐跡明師的五大犧牲,勿被邪說蠱惑,假祖師左道旁門引誘,要知道修道是無為的犧牲,為國家社會,為天下眾生修道上天堂的路作犧牲,循正理而犧牲,不為財、不為名、不為家、不為命、不為功、不為果,作犧牲,神聖仙佛由斯而成也。


天燈:述條道之五大犧牲

2020年5月9日 星期六

啞孝子

  雲南昆明地方有一位啞孝子,他天性極為孝順,家裏十分貧窮。他有一位年老的母親,不管是肚子餓或身體冷,啞孝子心裏都會先曉得,不待母親說,他都已經明白了。


  由於家貧沒有東西可以吃,啞孝子便專門去乞討別人吃剩的東西來供養母親,只要討著了,他一定拿回去擺在母親的面前,等母親先吃罷,自己才吃,母親如果沒有吃,他也從來不肯吃。


  偶爾若遇到母親生氣的時候,他就扮起令人發笑的鬼臉,在母親面前舞著,直到逗得母親高興扁止。


  他母親沒有別的子女,只有這位啞兒子。本來她十分傷心這獨子是個啞巴,但久而久之,啞孝子的孝行,令她十分安慰,反而覺得生個啞孝子比其他的孩子還好呢!


  有一次,有個人正在吃西瓜,看見啞孝子經過,就把吃剩的半個送給他,啞孝子點頭謝謝後,就拿著西瓜走回家。這個吃西瓜的人,曾聽人說,每次只要啞孝子得到食物,一定先拿給母親吃,於是他好奇地跟在後面,想去印證一番,後來果真如此,他便大大嘆服啞孝子果然名不虛傳。


  後來啞孝子的母親死了,鄉里鄰居正要商議大家捐錢收斂屍體的事,只見啞孝子急忙走過來拉著鄉人的衣服,帶大家到一口井的旁邊,連連用手指著井中好幾次。起先大家不知他的意思,引了繩索下去看看,原來井底有許多錢,凡是母親的衣衾和棺木,以及一切埋葬所需的費用,全部足夠了。


  大家相顧而視,都十分驚訝,也不曉得這錢打從那裏來?有人說:「孝子每天乞食回來,一定要丟一文錢在井裏,積得長久了,所以有這麼多錢」


  這位啞孝子將母親的後事料理完畢,就到遠地去,昆明街頭再也看不到他的影子了。


※ ※ ※


  『孝』字乃是孩子背著老人家,悌乃是兄弟姊妹之間的友愛,而孝悌乃是家庭之中最重要之人倫道理。


  «論語»有云:『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歟。』孝悌也是做人之根本,就如同建大廈,要先打地基,若是地基不穩,大廈又如何建成呢?


  如今之眾生卻常忽略最重要的品格教育,視品格教育為副科,以致高學歷者所造之業多於一般眾生,吾勸眾生應及早醒悟,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不然當後悔時已來不及了。


虛原雜誌195期

2020年5月7日 星期四

最正常的瘋子

蓮生/文


  有一個著名的心理學家說:


  「怎麼樣的生活方式才算合理?正常的標準要定在那裡,人們心中『自我』的愛,活在痛苦裡,活在永遠的惶恐裡,人們的所作所為,都是瘋子的行為。」


  我有二位心理學博士的弟子,他們是「顧修全」及「孫天倫」夫婦,二位均是心理醫師。


  但是,我發覺:


  心理學博士及心理醫師就是正常嗎?我說,未必見得吧!他們倆夫婦,行為比一般人更瘋狂呢!


  因為我明白,現代人的人性在那裡?人們口中說的,人們行為做的,在種種的跡象及結果之中,往往是不一致的。也就是口中講的,與做出來的,完全背道而馳。


  說的是一套。


  做的另一套。


  我發覺這是人們太「熱愛」自己的緣故,太熱愛自己就祇為自己想,忘了幫助別人,顯出自己的私心,傷害別人及團體,而自己卻無能為力,所作所為形成一種自我未能覺醒的瘋瘋顛顛。


  我們學佛的人,和自私自利的人不同,我們學的是『無我』,用盡一切方式,去救度眾生,用自己的身心,施捨給眾生,這是忘記自己,以『大我』為中心。


  去覺悟生命真實的實相,修行人也是瘋子,但是我如此認為:「修行人是最正常的瘋子。」


盧勝彥文集第105冊《彩虹山莊飄雪》最正常的瘋子

2020年5月6日 星期三

透明公開

  審判公開作為項原則已經在中國憲法和法律中得到確立,中國法院也將「貫徹審判公開原則」作為司法改革的重要舉措。但以下景象經常發生在中國刑事審判之中:


  景象之一:法庭上正在審理一件有重大影響的刑事案件,參加旁聽的「群眾」座無虛席,但是辯護律師不經意間朝下看了一眼,猛然發現旁聽席上就座的都是他所熟悉的法官、檢察官、警官,只不過他們沒有穿制服,而是身著便衣。


  景象之二:某外籍人士想去旁聽一起公開審判的案件,數次到法院申領旁聽證都遭到拒絕,最後被告知要去「高級人民法院外事部門申請特別許可文件」,而且要經過很長時間的審批。該外籍人士只好無奈地放棄旁聽。


  景象之三:一位對中國司法制度感興趣的學者查看各級法院的網站,想收集一些對研究有用的判決書,結果發現只有極少數判決書在互聯網上予以公布。就連最高人民法院的網站,都沒有將該院所作所有判決書、裁定書予以全部公布。


  景象之四:某辯護律師收到了法院送達的判決書,判決書認定的案件事實幾乎都是從檢察機關的起訴書中照抄而來,對於律師當庭提出的五條辯護意見,判決書都以「辯護沒有事實和證據加以支持」為由,簡單地予以駁回。


  ……


  透過上述現象,我們不難看出法院盡管表面上做到了審判的公開,但實際並沒有真正貫徹這一原則的要求。這是因為,旁聽「群眾」的範圍受到有意的控制;在互聯網的時代,公開宣告判決無法做到;法院判決制作的過程和理由無法為社會公眾周知;裁判缺乏必要的透明度。


  事實上,與行政活動通常具有的秘密性和封閉性不同,司法裁判活動應當具有公開性和透明性。所謂公開性,是指司法裁判的全過程一般應當向社會公眾開放,允許公眾在場旁聽,允許新聞媒介採訪和報道。公開審判包括兩大基本內容,即整個法庭裁判過程的公開和法院裁判結論的公開。


  一般認為,獲得公開審判既是被告人的一項訴訟權利,也是普通社會公眾的一項民主權利。為了保證被告人切實獲得這一權利,法院的審理過程一般應採取口頭和公開的形式,法院有義務將公開審判的時間和地點預先公布於眾,並且為公眾旁聽法庭審判提供充分的便利。在審判的過程中,法庭不得將在場旁聽審判的人限制在特定的範圍之內,而應允許當地人、國內其他地方的人甚至國際觀察家在場旁聽,並且允許新聞記者在場報道。


  但是,僅僅強調審理過程和裁判結論的公開,仍然具有較強的形式意味。我們可以假定這樣一種情況:某法院將法庭審理的過程都予以公開,公眾能夠旁聽到開庭、法庭上的證據調查、法庭辯論等庭審的各個環節;審理結束後,法院也將其所作的裁判結論向公眾公開加以宣告。


  但是,人們注意到,這一公開宣布的裁判結論並沒有建立在法庭審理的基礎上,很多在法庭上提出和辯論過的證據都沒有被法院掙納;而法院作為裁判依據的則是未曾在法庭上提出和辯論過的證據;法院的審理過程與裁判的宣布之間,存在較長一段時間,法庭審理完畢後並沒有立即進行評議和形成裁判結論;法院公開的只是裁判的結論,而並沒有將裁判結論賴以形成的理由和根據進行詳細的分析,因此判決書的內容極為簡要,等等。


  近年以來,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司法腐敗之所以較為猖獗,是因為司法活動存在着嚴重的「暗箱操作」情況,行使裁判權的人經常隨意地進行秘密審理,避開社會公眾的視綫。這一點與司法制度中的其他缺陷結合起來,往往造成普遍的司法不公。目前,困擾中國審判公開原則深入貫徹的問題主要是法院內部的「暗箱操作」問題,這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是合議庭在法庭審理過程中極少傳喚證人、鑒定人出庭作證,而是直接宣續控訴方事先制作的詢問筆錄或鑒定意見,在法庭審理結束之後全面閱覽控訴方的案卷材料。這直接導致法庭審理流於形式,法庭裁判結論往往不是在法庭上而是在法庭之外形成,導致裁判結論形成過過程的不公開。


  二是法院判決書和裁定書內容極為簡單,對判決的理由闖釋得極為不夠,尤其是缺少對控辯雙方的證據採納或排除,對雙方意見的吸收或拒斥等方面的解釋。這往往令人感到判決的結論缺少必要的推理和考量根據。既然判決的理由不能向社會公開,那麼審判公開的實質性意義就具有內在的限制了。


  第三,法院內部依然存在着較為嚴重的行政化運作問題。法院院長、副院長、庭長有權對合議庭審理的案件進行「審批」;審判委員會依然能夠對案件進行討論和決定,並在一定程度上貫徹法院院長的意志;法院上下級間依然在進行不同形式的協商、交流和內部指尋活動,使得下級法院在初審判決中已經貫徹了上級法院的意見。這也使得法庭審理淪為一種形式,而開放給公眾的則是形同虛設的審理手續。


  第四,法院對於社會公眾相對自由地旁聽審理仍然不能提供足夠的程序保證。目前,我國各級法院依然採取所謂的「旁聽證」制度,旁聽人士必須事先向法院申請「旁聽證」,才能被獲准進入法庭。這種「旁聽證」不僅使旁聽作為需要法院「審批」的活動,也使法院經常有意無意地控制旁聽者的範圍,從而不利於審判向所有社會公眾公開。


摘錄《看得見的正義》陳瑞華

憂舒適

  妙喜宗杲和尚說:「立身節約儉樸,捨棄物質私欲,乃是修養身心的根本,奉佛入道的關鍵。歷觀前代的高僧大德,沒有一個不是持身儉樸、摒棄物欲塵念的。


  近年來,有僧人到了荊楚之地就購買毛褥氈子,經過浙右之地就購買絲綢衣物。他們如此貪求享受,對照古代之高僧大德難道心中不感到慚愧嗎?」


  奉佛學道者若不為求法而憂,則操心必不深遠;平素行止常求安逸,則志向必不廣大。古人經歷艱難除阻,然後方能享受終身的安寧。


  因為所經歷之事務艱難,就能磨動其志氣愈加勇銳;所遭遇之境況困苦,就能促使其思慮更為深遠。這樣就能將禍患轉為福祉,從世間萬物中悟得佛法。

2020年5月5日 星期二

中毒枉死為何因

  經章三十五:「中毒枉死為何因?前世攔河毒魚人。」


  經文明白告訴世人,凡遇毒物侵身,不論何種原故,皆相繫牽連到前世造作因果。


  實例闡述:今冥府枉死城中,有一姓名瑪○珍冤魂,其在世因中毒而枉死,瑪○珍生前原為洛山磯人,自幼就體弱多病,二十歲出嫁婚後還是藥罐子,藥不離身,可說是受盡病痛之苦。然在二十八歲那年自己在藥食不當,過量下中毒枉死。瑪○珍今生為何會遭遇到中毒枉死之劫厄,此中自有其因。


  瑪○珍前世生長在郊外林河間,本是從事商場購物生意,然因自己營商失利,故賠了很多錢,在一次閒暇到河邊釣魚,發現河中魚量多得嚇人,心一起念,就想到捕魚來販賣,本來只是魚網捕魚,後因在購買魚貨的人俱增下,心念一想,用毒魚方法可能魚獲量會更多,因此施毒來捕魚,期間攔河毒魚,致使大小魚靈無一倖存遭受毒害,就連下游魚靈與別人所飼養豬隻、雞鴨皆也遭受毒害,攔河毒魚成為他的生意來源,此造作因果形成轉生投胎之瑪○珍,遭受果報承受中毒枉死。


  世人需明白生命各有其定律,亦不論任何生物,都有生存的權利,人的智慧高超能發明各種物品,本宜利益世間每一個眾生,奈人類的先進也造成了殺戮不息,此是有待世人去醒悟之事,莫將自身的慾望造作成傷害的因果,慎果報成熟必反撲自身!


三世因果傳記-經章三十五:「中毒枉死為何因?前世攔河毒魚人。」

2020年5月4日 星期一

搬家的哲學

蓮生/文


  大家都知道的,我移民美國的時候,共搬了四次的家。


   第一次──靈仙閣。


   第二次──真佛密苑。


   第三次──幽靈湖。


   第四次──南山雅舍。


   當然,房子一次比一次大,靈仙閣(一仟多呎),真佛密苑(二仟多呎),幽靈湖(四仟多呎),南山雅舍(五仟五百呎)。(呎指平方呎)


   還有彩虹山莊(一萬六仟呎)。但是,彩虹山莊是由法師常駐守,我本人是有空才會去住,彩虹山莊是「護摩」及「閉關」的好地方。


   我今年已六十三歲了,常常如此想:


   「還會搬家嗎?」


   「不了!」


   「事實上,在美國的豪宅,比南山雅舍更大,更華麗,更氣派的,多如天上的繁星。」


   「還想搬家嗎?」


   「有想過…….。」


   「但,到此為止吧!」


   我和蓮香上師,把欣賞房子,當成一種娛樂,有空出去看別人要賣的房子,我發覺到,大的房子很多,設備更周全的房子很多,裝潢更豪華氣派的房子很多。多到自己眼花撩亂。


   「心動嗎?」


   「心動。」


   「想搬家嗎?」


   「想。」


   「搬不搬?」


   「不搬!」


   「為什麼不搬了?」


   「因為…………………。」


   人是由於「比較」之下,「分別」之下,而感到須要搬家了。搬家的原因當然很多,但在我們來說,我們是想更「舒宜」一點的。


   如果只因為房子大、設備好、豪華氣派、風水佳,看到如此房子就要搬,那就真的年年搬家,月月搬家,日日搬家。


   因為好的房子多得不得了,「南山雅舍」除了「風水」特佳之外,其他的,平平而已。認真的說來,「南山雅舍」很平庸,並不氣派,也稱不上豪華。


   但,我真的不想搬家了!


   我發覺一件事實,站在此山,看周圍的山都是高的。


   如果我又搬家了,是不是永遠不會再搬家了呢?


   因為,一定會有更「舒宜」、更「豪華」、更「氣派」、更「新」、更「美」的房子,陸陸續續的出現了出來。


   你到時,受不了誘惑,還會搬家嗎?


   我是不會搬家了,因為我不會因某種物慾的誘惑而感到非要不可。我已經把房子的束縛繩子解開了,也即是早已不執著大而氣派的房子,甚至不執著一切。


   我能「明心見性、自主生死」,從生命中得「大解脫」,就是滿足。


   我最後搬家,當然是搬自己的「身體」。


盧勝彥文集194冊《夢幻的隨想》「搬家」的哲學

2020年5月3日 星期日

活吃猴腦

觀音菩薩 降


詩曰:作惡多端有盡時。因緣牽擾卻長隨。

   蒼黎戒慎期明悟。六道輪迴善惡持。


聖示:天律至正,冥律森嚴,故眾生行為盡在日夜監察司神之敘錄,奉勸眾生切宜三思行事。可也,著書,賢生靈神出竅。


勇筆:弟子參叩菩薩蓮駕。


菩薩:賢生免禮,吾等出發。


勇筆:是。(隨侍身後步行出堂)您老篇前,卻是一番老生常談,叫弟子摸不著著書主旨,您老可要提點弟子。


菩薩:賢生摸不著頭緒,正是頭緒。今夜吾等所要尋訪目標,可遠得很!所以趕路吧!


勇筆:您老神通廣大,拉弟子一把,不就得了?


菩薩:正是,所以吾才要不讓賢生有廢話的機會,走了。


勇筆:(剎那間猶如離弦之箭,耳邊呼嘯風聲。)您老有這麼急嗎?咦!您老帶弟子跨海,難不成出國了?(話猶未落)哈!弟子看到了,您老往中國來,莫非要去普陀山?


菩薩:賢生倒真清閒,眼耳也還明快,是到中國來,不過,不是去普陀,還要比它更深山僻壤一點,今夜找隻猴子去。


勇筆:嘿嘿!找猴子!您老非要跑這麼遠嗎?台灣也多的是。


菩薩:這猴子不一樣,否則吾難道又不知台灣找嗎?好了,已找到了,賢生找他談談。


勇筆:(原來真來到深山曠野之中,只見好像是一間飲食店,看規模不差,有特色,每張桌子都有個洞,旁邊擺著一副枷鎖的物件。)這餐廳開在荒山野嶺,賣個鬼!您老有沒找錯?猴子呢?弟子沒看見。


菩薩:賢生往右邊那方向瞧瞧。


勇筆:(依示看去)您老說的可是廚房?啊!啊!弟子看到了,廚房旁好像關著許多隻猴子,柵欄外站著一個五、六十歲的男子,傻不楞登的杵在那兒。


菩薩:賢生去吧!我佛慈悲,出家人聽不來那血腥事,吾就在這兒等賢生。


勇筆:是。(滿腹狐疑的接近)這位老兄還好吧?哇,太誇張了吧!你起來好說話!(原來那男子一聲不響的跪趴在地上嚎啕大哭,並且叩頭如搗蒜。)


男子:這位大神您救救我!渡脫我這開腦蓋被挖腦漿吃食的慘痛!


勇筆:(打哆嗦)不會吧!你說這店是專賣猴腦的?想不到書上看的、耳朵聽的卻真有這回事。


男子:您有所不知,現今許多人喜歡吃食這一道菜,還謂之皇室大補膳,所以許多人慕名而來。


勇筆:不會吧!這裡政府允許如此不人道嗎?


男子:不允許,可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買通基層芝麻官也就開張大吉,萬無一失。


勇筆:說的也是,不過,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別的猴子為何可以享受被飼養的生活?甚至某些東南亞國家還把猴子當神獸看,你一定做了許多傷天害理的事,否則怎會被判入猴身還要遭挖猴腦吃食的慘刑?對不起,問個題外話,那種酷刑真不敢想像!你要多久才不感覺痛;也就是說要多久才會死?


男子:(又嚎啕大哭)您可真沒同情心,誰受的了!有的人也不會讓受害的猴子馬上死去;您看那桌子,把猴子小腦袋用枷鎖固定,整個身子懸空在桌下,然後腦蓋被切開,就在那兒蹬啊、踢啊,至少要被吃掉一半才會死去,您說慘不慘?


勇筆:(噁…)您可真形容得詳細,在書上約略看到還沒有感覺,這一形容這些人可真混蛋!難怪菩薩不過來。好吧!你不哭了,你還是把為何遭判猴身之主文列出來,如果有勸化到世人,保證可以減刑。不過,不要騙我,否則不但無功,並且有罪。


男子:您放心,任誰也想早脫此身酷刑,罪靈一定說清楚!閻王大老爺判決主文中,我只有二世罪業,一世是個讀書人,卻考不到功名,所以有些憤世嫉俗。有個機緣被人引介進入一個社團,我專門出點子動腦筋,幫社團打出天下,所以這一世,害了三個人。第二世轉到一個富商家,卻常遭到不良份子的勒索,我留學歸國,就仗著高學歷、家財豐厚,所以就設計報復那些人;但卻因此習以為常,做善良人遭欺侮,不如動動腦筋設計別人,樂趣多多。所以這一世,害了五個人;就這樣判了八世猴身,只是大老爺判文明註,要遭挖腦之報,您老救救我,才僅三世讓人受不了了!


勇筆:我是沒那麼大權力救你,但你今夜詳實列出罪狀,將要列入寶書勸世,閻王爺一定會審斟而減刑,不要擔心,不信你問問菩薩。(原來此時菩薩已來到近前。)


菩薩:勇筆賢生說的沒錯,過幾天你應劫了,回到閻君面前,一定會審酌減刑,好了,去吧!賢生吾等也該回去了。


勇筆:是。(見那人倏忽不見,猴欄中多了一隻回神的猴子,師生回程中。)菩薩啊!這吃猴腦的事還真不人道,那麼這些吃猴腦的沒罪嗎?


菩薩:呵呵!賢生以為呢?


勇筆:弟子認為應該是沒罪,那些吃他的人一定是在過去世就是他所害的人。


菩薩:是有這種情形存在,但是一桌七、八個人,哪有這麼剛好遭他所害,而因緣成熟在此際來吃他?所以有些是新造惡因,會形成另一件新的惡孽因果。況且還有以德報怨,可以主動冰釋此因,而為自身積厚福,奉勸眾生深思!好了,已到貴堂,賢生靈神投體吧!


勇筆:弟子恭送您老蓮駕。


畜道沈淪錄-第十四回 欺人終了害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