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31日 星期六

屈原投江

 

  屈原被放逐以後,在江岸一帶徘徊流連,在沼澤旁邊走邊吟唱;神情憔悴,模樣枯瘦。


  漁翁看見屈原,便問道:「你不就是三閭大夫嗎?為何變成這等模樣?」


  屈原道:「世上的人都混濁不堪,單單只有我是清白的啊;眾人都爛醉如泥了,單單只有我是清醒的啊。所以我就被放逐到這兒來了。」


  漁翁道:「通達事理的聖人思想超曠,對他所處的時勢、環境是從不固執拘泥的,能隨著世道的改變而進退轉移。既然世上的人都混濁,你為什麼不也順勢翻攪水底的汙泥,弄得更渾濁而推波助瀾呢?既然大家都喝醉了,你為什麼不也乾脆跟著吃吃酒渣、喝喝薄酒裝醉呢?幹嘛還要表現出清高的思想、行為,害得自己被放逐呢?」


  屈原:「我聽人:剛洗過頭的人,在戴帽子前,一定要先拂去帽上的灰塵;剛洗過澡的人,在穿衣服前一定要先抖掉衣上的灰塵;怎能讓乾淨潔白的身體,受到濁的外物弄髒呢!我寧願跳進滔滔的湘江裡,葬身在江魚的肚子裡;又怎能讓我光潔明亮的(玉一般的)清白之身,受到世俗塵埃的染呢!」


  漁翁聽後微微一笑,盪起槳離開了。邊盪槳邊唱道:「滄浪的水啊,如果清澈乾淨的話,那就拿來洗洗我的帽帶吧!滄浪的水啊,如果濁骯髒的話,那就拿來洗洗我的雙吧!」就這樣走遠了,不再和屈原話了。


  漁翁的意思仍是勸屈原不可過於清高,但屈原沒有聽進去,不久就投江而死。


2025年5月30日 星期五

慾望是空

 

蓮生/文


  有弟子問我:


  「開悟者有慾望嗎?」


  我答:


  「有。」


  「慾望得不到時,不正是煩惱嗎?」


  我答:


  「是煩惱。」


  弟子問:


  「那是應該消除慾望?還是隨順著慾望?」


  我答:


  「不是消除,也不是隨順。」


  弟子


  「我不懂。」


  我答:


  「我更不懂。」


  弟子的臉,一片茫然。


  我的提示如下:


  在古時候的釋姓弟子,及現代的釋姓弟子,熱衷於苦行,他們的目的,也就是在消除慾望。


  道行深的,真的除掉了佔有慾及愛慾,保持了清淡的生活,「三衣一鉢」的過著孤寂的日子。


  有人


  慾望如草。


  用大石頭壓住,草就不長了。


  但石頭一移開。


  草又長了。


  如果是隨順慾望,在慾海中浮沉,那也不對,世俗人的生活不正是如此嗎?追名、逐利、好欲,根本不像一個修行人,追逐慾望的生活,比世俗人更世俗,如何出世間之苦?


  我的開悟是:


  慾望是空。


  名望地位是空。


  金銀珠寶是空。


  色慾是空。


  好慾是空。


  就算你認為擁有這一切,事實上的結果也是空的。(空性)


  《維摩經》的「維摩詰大居士」就是一位「不消除慾望,也不隨順慾望的代表人物」,大居士是:


  慾望是佛法。


  慾望非慾望是慾望。


  煩惱非煩惱是煩惱。


  煩惱是菩提。


  維摩詰居士是開悟者,對慾望不置可否,但,事實證明,不拘泥一切,其道行遠遠超過那些苦行憎。


  有一位我剃度的僧人至我處。


  我問:「欲往何處?」


  答:「受三壇大戒。」


  「受三壇大戒,有何益處?」我問。


  答:「可免生死苦。」


  我:「有一個人未受三壇大戒,也無生死可免,這是誰啊?」


  僧人住。


  (試問,聖弟子,會不會得?」


盧勝文集第200冊《開悟一片片》慾慾慾慾慾


2025年5月28日 星期三

你是最好

 

  1960年,哈佛大學的羅森塔爾博士曾在加州一所學校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


  新學期開始時,羅森塔爾博士讓校長把三位教師叫進辦公室,對他們:「根據你們過去的教學表現,你們是本校最優秀的老師。因此,我們特意挑選了一百名全校最聰明的學生組成三個班讓你們執教。這些學生的智商比其他孩子都高,希望你們能讓他們取得更好的成績。」


  三位老師都高興地表示一定盡力。


  校長又叮囑他們,對待這些孩子,要像平常一樣,不要讓孩子或孩子的家長知道他們是被特意挑選出來的,老師們都答應了。


  一年之後,這三個班的學生成績果然排在整個學區的前列。


  這時,校長告訴了老師真相:這些學生並不是刻意選出的最優秀的學生,只不過是隨機抽調的最普通的學生。


  老師們沒想到會是這樣,都認為自己的教學水準確實高。


  這時校長又告訴了他們另一個真相,那就是,他們也不是被特意挑選出的全校最優秀的教師,也不過是隨機抽調的普通老師罷了。


彭祖養生術

 

  彭祖是中國古代神話傳中的壽星佬和養生家。據西漢劉向著《列仙傳》、明洪應明著《仙佛奇談》和《繪圖歷代神仙傳》的記載,彭祖是殷朝時的大夫,姓,名鏗。上古五帝之一顓頊的孫子,陸終氏的兒子。陸終氏生六子,他是第三子。


  彭祖經歷的時代是夏朝到殷朝末年。帝堯的時候,擅長烹飪野雞湯的他主動進獻,堯便把彭城封給他,所以後世稱他為彭祖。


  舜的時候,他師從神仙尹壽子,得到真傳,之後隱居武夷山。到商代末年,已有七百六十七(或有八百餘)。


  另有學者解釋,上古用干支記日法,一個甲子就是六十日,若按七百六十七百甲子計,彭祖則活了四萬六千零二十日,即一百二十六。總之,彭祖作為長壽的象徵,連春秋的先聖孔子都很傾慕他,莊子和葛洪也讚歎他壽命之長久。


  可見,彭祖最得研究的是他那獨到的養生術。總結起來,共六個字。


  第一是靜。彭祖心靜,不為仕途忙碌,商王請他做大官,他雖然勉強接受了,但常託病不上朝。


  第二是補。他用水桂花、雲母粉、糜角散自製補藥,日日進補,致容顏不老,同時,還要通陰陽。


  第三是行。他有車馬,但基本不用,出門就靠兩條腿,即使出門百日也是如此。


  第四是少。他吃得少。他出外周遊,無論多久,都不帶乾糧。


  第五是養。他每日行導氣之法,攻治患處,存精神於體


  第六是廉,商王為討得長生不老之術,贈予彭祖數萬金,彭祖都分給了百姓。


  由於彭祖百般推,不肯向商王傳授長壽之術,商王便請來采女,間接向彭祖問道。


  彭祖告訴她,君王要成仙,須養精、服藥,兼佐以男女交接之道。這是彭祖養生的一個關鍵法門——通陰陽。采女獲得了秘籍後,便傳授給商王。商王既得秘籍,貪心驟起,欲獨霸之,便下令將所有傳播彭祖之術的人處死。等官兵到了彭祖的住所,其人已不見蹤影了。


  後來,商王淫蕩過度而死。


2025年5月26日 星期一

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

 

  陳亢問伯魚:「你有沒有聽到你父親特別的教誨呎呢?」


  伯魚答:「沒有特別的。有一天,父親獨自站在廳堂,我很快地走過庭院。父親就問我:『你學《詩經》了嗎?


  我:『還沒有。』


  父親:『不學詩,怎麼能與人交往談話呢?』


  我就退下去讀《詩經》。


  隔了一陣子父親又一個人站在廳堂,我很快地穿過庭院。


  父親又問:『你學《禮記》了嗎?』


  我回答:『沒有。』


  父親:『不學《禮記》,怎麼在社會上立身處世呢?』


  我就退下去讀《禮記》。


  我所聽到的教誨,就只有這些。」


  陳亢回去後很高興地:「問一件事卻得到三件道理:知道學詩的道埋,又知道學禮的道理,還知道君子對自己的小孩也沒有特別偏私。


2025年5月25日 星期日

夢中的李白

 

蓮生/文


  「三昧」是什麼?是「定」,「定」是什麼?「不妄不亂是也」,是介於昏沉與清醒的中間。


  「三昧」是夢嗎?非也,當然不是夢,如果是夢,人人皆會「三昧」。「三昧」只是像夢,這是「離幻即覺」,如果用文字語言來解釋「三昧」,怎麼解釋均很困難了。


  我見到李白,在三昧中。


  我問:「酒戒?」


  李白答:「酒若遮性,則有罪。佛教五戒,殺盜淫妄皆是重罪,唯只有酒是輕戒,煮菜或醫藥中加酒,不喝醉,飲食之實皆無罪也。」


  我聽了哈哈大笑。:「汝過患矣!」


  李白答:「遊戲而已!」


  我問李白:「汝醉酒,江中撈月,是真實否?」


  李白答:「遁法。」


  「什麼遁法?」


 「跳入波心,水遁而去!」


  「汝遁到何處去?」


  「天上星曹顯示靈跡於世間,遁走便回天上,天上才是故是也。」(天上界或四聖界)


  我問李白:「那我呢?」


  李白答:「你自己想辦法回去,或是阿彌陀佛引導你回去,都不是可以嗎?」


  「我也可江中撈月吧!」


  「汝又不醉酒。」李白哈哈大笑。


  李白補充:「汝可以永遠隱居在葉子湖,時光倏忽間,汝亦垂垂老矣!甚至汝也可不必等老,用經行的,一直走,一直走,就走回天上去了。」


  「那豈不是老子?」我問。


  「我同宗老子出函谷關,就是如此,一走了之。」


  「我當如何?」


  李白:「一走了之。」


盧勝文集第173冊《一夢一世界》夢中的李白



2025年5月24日 星期六

五人聽法

 

  有一次,佛陀在祇樹給孤獨園講授佛法時,大眾中有五位在家信徒。


  其中一位坐著睡著了。


  第二位用手指頭刮地上。


  第三位,用手搖樹。


  第四位仰頭看天。


  只有第五位專心恭敬地聽佛法。


  阿難尊者看見他們不同的行為舉止時,請示佛陀:「世尊,你在法時,這五人之中只有一位專心聽講,為什麼他們有這種表現呢?」


  佛陀,這是因為他們難以改變舊有習氣的緣故。


  在過去世時,第一位是一隻蛇,因為蛇捲曲著身子就會想睡覺。


  第二位刮地的信徒在前世是蚯蚓。


  第三位搖樹的是隻猴子,眷念爬樹。


  第四位仰頭看天的是星象學家。


  第五位專心聽法的人則是學識豐富的學者。


  佛陀接著:「阿難!記住!若想理解妙法,就必須專心聽講,可惜很多人卻做不到。貪嗔癡如同燃燒的大火,障礙眾生證悟佛法。



2025年5月23日 星期五

滿江紅.岳飛

 

  岳飛,是家喻戶曉的民族英雄,他堅決抗敵,要求收復失地的英勇事蹟,千百年來一直受到人們的崇敬。岳飛二十時投軍,因屢建戰功,在十幾年間由士兵升為負責一方軍事的將領,當時的情況是,貪婪的金兵不斷南侵,想要滅亡南宋。


  一天,岳飛登上了鄂州著名的黃鶴樓,憑欄遠眺。他回想起靖康之難以來國家和人民遭受的苦難,感慨不已,遂寫了下面這首《滿江紅.遙望中原》。詞中表示了堅決要求北伐,收復失地的雄心壯志。


《滿江紅.登黃鶴樓有感》


  遙望中原,荒煙外,許多城廓。


  想當年,花遮柳護、鳳樓龍閣。


  萬山前珠翠繞,蓬壺殿裡笙歌作。


  到而今,鐵騎滿郊畿,風塵惡。


  兵安在?膏鋒鍔。民安在?填溝壑。


  歎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請纓提旅,一直渡清河洛。


  卻歸來、再續漢陽遊,騎黃鶴。


  譯文:


  我在黃鶴樓上憑欄北眺中原,只見煙霧彌漫的遠方,有著許多城廓。回想當年的首都汴京,鮮花盛開柳樹成蔭,繪著彩畫的樓閣宮殿多麼雄偉壯麗。在萬山上,滿是奇花異草,皇宮中蓬萊殿裡樂聲歌聲不斷。可如今金兵佈滿了中原,形勢十分險惡。


  我大宋多少士兵,鮮血染紅了敵人的刀劍;我大宋多少百姓,慘死後棄屍在溝谷之中。江山依舊,可戰亂後的大量村鎮,已變得荒寂無人。哪一天能請求皇上准許我率領精部隊,揮鞭渡過長江,掃清中原的敵人。到那時回來再登上黃鶴樓,繼續我今天未盡的遊興。


  南宋皇帝趙構和朝廷中掌權的秦檜,各懷有不可告人的目的,在金兵猖狂進攻時,不得已也起用一些抗金將領抵擋一陣。而當金兵敗退,出現收復中原失地的大好良機時,又急急忙忙命令向前推進的軍隊班師回防,以便與金人議和。專想議和的宋高宗,不僅不支持岳飛北進,反而命令他班師回防。岳飛不得已又率軍回到鄂州。他感到大好良機坐待失去,自己收復失地,迎回兩位被擄皇帝,洗雪靖康之難國恥的志向難以實現,不禁氣憤填膺,百感交集。


  在一個雨後初晴的日子裡,岳飛在鄂州登高憑欄遠眺,胸中的慷慨激昂之氣再難以壓抑,寫下了氣壯山河的名作《滿江紅.怒髮衝冠》。


  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


  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


  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


  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


  壯志飢餐胡虜肉,笑渴飲匈奴血。


  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一陣急雨過去了,我懷著無比的憤怒,在這樓頭憑欄遠眺。我抬頭望天,大聲長嘯,心潮澎湃,激昂的情緒無法抑制。


  我年已三十出頭,人世間的功名富貴,對我像塵土一樣微不足道。這些年來,我披星戴月轉戰南北,跋涉了幾千里的路程。千萬不能把青春虛度,待到白頭時一事無成,會追悔莫及。


  靖康年間亡國的奇恥大辱,至今未能洗雪。作為大宋臣子,這仇恨何時才能消滅。我要駕著戰車長驅過邊關(賀蘭山在今寧夏和蒙之間,宋代時是西夏的地方),把敵人踏個粉碎。對我國家、擄我二帝的金兵,我要食其肉,飲其血,才能消心頭之恨。


  待有朝一日徹底收復了淪陷的大好河山,再上報朝廷,共慶太平。


2025年5月21日 星期三

快樂工場

 

  年輕時,常幻想這世上有沒有一個工場,可以不停地製造快樂!有沒有一種企業,可以行銷快樂?


  每當這樣喃喃思索時,大嬸婆就會哼一聲,打斷我的遐思:「那是神話,命不好的人,你叫他怎麼去快樂呢?三餐都不繼的人,也買不起快樂的,這一行注定滯銷,工場肯定倒閉!」


  有次,到美國參加同學會,我真的在同學身上發現了這樣的「神話」。


  聽她失婚、失業又負債,為了不想得到同情,不願陷在羨慕別人的情境中,多年來她從不願出席同學會。今年,她居然出現了,而且神采奕奕。


  同學們耳語著:「一定是她的環境改善了!」


  當她主動過來和我握手招呼時,我忍不住問起她的近況,她笑得很燦爛:「你們一定以為我的命運轉好了,其實我去上一個成長課程後,思考模式改變了,尤其在我每天認真地執行每一條備忘錄之後,事情也愈來愈順利了。因為思想轉,心喜悅,環境也就轉變了。」


  她的話,讓我從記憶底層湧現出夢想中的「快樂工場」景象。


  我趕緊問她:「可否透露一下上課的容?」


  她神秘地一笑:「這可是花學費學來的哦!不過為了日行一善,可以讓妳過目。」


  她的小筆記本上,工整地寫出了十項「快樂備忘錄」:


  *看見人微笑打招呼,熟識者要擁抱對方。


  *關懷、問候對方。


  *每天感謝周遭的人、事、物。


  *轉化負面情緒為積極思想。


  *不看負面的資訊媒體。


  *察覺所發生事件的正面意義。


  *吃清淡食物。


  *每天做一件好事。


  *每天告訴自己是最好、最棒的。


  *參加一個有益身心的團體。


  她很熱心地解釋每一條定義,其中有「知足」、「感恩」、「善解」、「包容」……,好熟的名字,頓時,我覺得大地雖大,卻複製著同樣的公式。


三摩地的內涵

 

蓮生/文


  我在台灣的時候,有一次坐電梯,遇到兩位佛教徒,他她的年齡都是六十許,穿著類似僧人的條衣,上衣是布扣子,下衣是長褲。


  這種衣飾,很像功夫裝。


  顏色淺灰色。


  他們是認識我的。


  他們


  「盧活佛,你回台灣了!」


  我


  「是的。」我反問他們:「你們修什麼法啊?」


  他們答:


  「觀心法門。」


  我問:


  「觀心法門是禪定嗎?」


  他們一


  答不出來。



  據我所知,其實禪定的名詞,很多很多,有迷糊的空間,很多行者迷迷糊糊,真的搞不清楚。


  我們常常看見的幾個特別的名詞,但未深入其涵。


  我現在特別明如下:


  「奢摩他」(SAMATHA)。


  這很像三摩地,其實不是。這是不允許思維的。也即是止息及止念的意思,真正的完全放空。


  「三摩缽底」(SAMAPATTI)。也就是用止的力量,來做觀的功夫,像「觀心法門」,就是用止來觀。


  「三摩般那」(SAMAPANNA)。這個階段,心念是專一的,不散亂,觀照真理很明晰,專一到了極點。


  「禪那」(DHYANA)。就是意識心的狀態,它包含了前三項的功夫,以及各種靜慮的功夫。


  也有人,「禪那」是初禪天到證得阿羅漢的所有,全包含在


  「三摩地」(SAMADHI)。這是最高的層次了,也就是法身的能觀與如來的正等正覺合一的狀態。


  即是密教的子光進入母光,二者緊密的互相融合。


  象徵「一」。


  也是「○」。


  即無上正等正覺的「三摩地」。



  至於:


  國人所謂的「打坐」、「靜坐」、「禪定」、「坐禪」……。


  這些是「含糊之詞」。


  所以我


  「混雜」。


  「迷糊」。


  「不清不楚」。


  在「大智度論」中,提到了「奢摩他」、「三摩缽底」、「三摩般那」、「禪那」。這四個階段,可以是涵蓋了一般人的詞,可以色界的四禪天。


  至於「三摩地」可以是無色界的四空定的境界。


  是等覺。


  是妙覺。


  這些是必須分析清楚的,不能含糊。


盧勝文集252《三摩地玄機》三摩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