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生李伯言,是沂水人,為人剛正不阿,很有膽氣。一天,他忽然生了重病,家人要給他吃藥,李伯言阻止說:「我的病不是藥能治好的!陰間裡因閻王一職空缺,要讓我暫時去代理。我死後不要埋葬,等著我復生。」這天,他果然死了。
李伯言死後,他的陰魂被一隊騎馬的侍從領著,進入一座宮殿。有人向他獻上王服。書吏們都肅穆地站在兩邊。李伯言見桌子上積攢了厚厚一疊卷宗,便立即開始審案。
第一件案子,被告是江南某人,經查這人一生共奸淫良家婦女八十二人。把他提來一審問,證據確鑿。按陰間法律,應受炮烙刑罰。只見大堂下豎著一根銅柱子,有八九尺高,一抱粗。柱子中間是空的,裡面燒著炭,裡外燒得通紅。
一群鬼卒們用鐵蒺藜抽打著那人,逼他往銅柱上爬。那人手抱腳盤,順著柱子往上爬。剛爬到頂,銅柱內煙氣飛騰,轟的一聲,像放了個爆竹,那人從頂上一下子摔下來,蜷曲著趴在地下。過了一會兒,他才蘇醒過來。鬼卒又打他,逼他再爬,爬到頂又摔下來。如此三次,那人漸漸被燒成了一團黑煙,慢慢散去,再也聚不成人形了。
另一件案子,被告竟是李伯言同縣的親家王某,奴婢的父親告他強奪親生女兒。原來,有一個人要賣奴婢,王某知道那奴婢來路不明,但貪圖價格便宜,還是買下了。不久,王某暴病而死。
隔了一天,王某的朋友周生忽然在路上遇到他,知道是鬼,嚇得忙跑回自己的書齋,王某竟也跟著進去了。
周生害怕地禱祝著,問他要干什麼。王某說:「想麻煩你到陰間裡給我作證!」
周生驚恐地問:「什麼事?」
王某說:「我家那個奴婢,明明是我出錢從別人手裡買的,現在被奴婢的父親誣告是強奪的。這件事你親眼見過,所以請你去給我說句話,沒有別的事。」
周生堅決不去。王某走了出去,說:「這事恐由不得你!」不久,周生果然死了,一同去閻王殿受審。
李伯言一見被告是親家王某,心裡產生了袒護的念頭。這個念頭剛一出現,忽見大殿上冒出火苗,火焰洶洶地燒著屋梁。李伯言大驚,急忙站了起來。
一個書吏連忙告訴他說:「陰間和人世不同,容不下一點私念。您趕快打消別的念頭,火就自己熄滅了!」李伯言忙聚精會神,收回私念,火光一下子沒有了,便接著審案。
王某與奴婢的父親爭執不休,李伯言便審問周生,周生如實說了。李伯言判王某明知故犯,應受笞刑。打完,派人送他們返陽。周生與王某都在三天後醒了過來。
李伯言審完案子,坐著車返回來。半路上見一群缺頭斷足的鬼,足有好幾百,迎面跪在地上哭泣。李伯言停下車子詢問緣故,原來都是些死在異鄉的鬼,想回故土,又怕沿途關隘阻擋,所以乞求閻王給個路條。
李伯言說:「我只代理三天職務,現在已經卸任了,怎麼幫你們呢?」
眾鬼說:「南村的胡生,將要建道場,您替我們囑托他,這事就能辦到。」
李伯言答應了。到家後,隨從們都回去了,李伯言就醒了過來。
胡生,字水心,跟李伯言關系很好。他聽說李伯言又活了過來,便來探望。李伯言突然問他:「什麼時候建道場?」
胡生驚訝地說:「戰亂之後,我妻子兒女僥幸得以保全。過去我跟妻子談起過這個心願,但並沒跟任何人說。你怎麼知道了?」李伯言詳細告訴了他眾鬼的請求。
胡生嘆息說:「沒想到臥室裡的一句話,竟傳到陰司裡去,真是可怕啊!」 便恭敬地答應下走了。
第二天,李伯言去王某家。王某還在疲憊地躺著,看見李伯言來了,肅然起敬,再三感謝他庇護了自已。
李伯言說:「陰司裡不能徇情。你的傷好些了嗎?」
王某說:「沒什麼了,只是挨打的地方化了膿。」又過了二十多天,王某才好了,屁股上的爛肉都掉了下來,只留下一片像是棍傷的疤痕。
《聊齋誌異》
※ ※ ※
一年一度鬼月中元已屆來臨,自子時開始,地府一至九殿平民區之平民,已陸續經由鬼門關來到陽世,或探親,或遊覽,享受一年一度之自由自在,亦重溫了已經失去的人間生活。地府平民有此之幸,乃是中元地官大帝之慈悲,奏請 上蒼持准,給予各殿平民短暫的自由,能悟者,則乘此機會到各地聖堂旁聽聖訓,或到各處宣化道場聽經聞道。雖是短短的一個月,但對平民而言,將是收穫非淺。
所謂平民以及罪魂者,乃係陽民圓寂之後,經由陽間城隍境主按各人平生所作所為,稽查審核,行文地府各殿,地府各殿閻羅則依陰律嚴加審判,有罪者判入地獄受刑監禁;無罪者,則送至平民區,待其子孫行功補超,才能進入修煉所,或聚善所。故世人切莫誤會,以為七月鬼門關大開,所有鬼魂都能出來,錯也。有罪者監禁,乃陽間陰府都一樣,絕無差別。
七月中元普度之主要目的,即是超渡此批自由之平民,鼓勵他們努力學研悟道,俾能早日超往聚善所。前日 玉旨來示:今年七月普渡,明善天道院因設有:三教真理研修班,所以命派六百三十二位平民前來參研旁聽,學習真理,至七月十五日未時截止。酉時一到,責由天道院觀世音菩薩、地藏王菩薩,以及東嶽大帝等接引善魂往聚善所修煉。總之,七月渡亡魂,乃功德無量也,希望各地聖堂以及世人,節省無謂之浪費,多多開設道場,宣講聖諭,一方面可勸人向善,減少人際間之糾紛,一方面可以超渡亡魂,增加亡魂再學習之機會,一舉數得,功德大矣哉!
余乘此機緣奉勸世人,人一旦身亡,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死後之審判,取決於在生之善與惡而已矣!是善則昇,可以安享天堂之樂,邀遊三山五嶽,逍遙快樂,是何等之幸福!若是在生為惡,善事不行,則祇有墜落地獄一途,受盡苦刑,慘痛萬般。希望世人莫以為天堂地獄是無稽之談,更不可貪圖享受而行孽作惡。做人必須規規矩矩,以孝為重,從禮行事,是邪?非邪?屆時自可分曉,願世人三思悟之,預作準備。
儒宗寶典第三卷-談:七月中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