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31日 星期六

雖念而不住於念

蓮生/文

  我說:


  「不絕百思慮,菩提恁麼長。是因為雖念而不住於念,這是法旨。」


  我說:


  「不思善,不思惡。是因為善念、惡念,皆不去執,皆不去住。」


  我說:


  「菩提佛性本來不生,也本來不滅,本來就恁麼長!」


  有一個公案,是韶州法海禪師的:


  韶州法海禪師,初見六祖,問:


  「即心即佛,願垂指喻。」


  六祖答:


  「前念不生即心,後念不滅即佛。成一切相即心,離一切相即佛。吾若具說,窮劫不盡。聽吾偈曰:『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淨。悟此法門,由你習性。用本無生,雙修是正』。」


  法海禪師信受奉行。


  法海禪師贊偈:


  即心原是佛。


  不悟而自屈。


  我知定慧因。


  雙修離諸物。

ð
  我說:

  無念即是「戒」。


  無念即是「定」。


  無念即是「慧」。


  (此無念,不是指一念不生。而是指「雖念而不住於念」,至要!至要!)


  大家想一想六祖慧能禪師的至理名言:


  前念不生即心──明明有前念,為何不生?


  後念不滅即佛──明明有後念,為何不滅?


  其旨是:


  不生不滅是佛性。前念後念皆不生不滅。


  又:


  成一切相即心。


  離一切相即佛。


  其旨是:


  即心即佛是成一切相,也離一切相,不即不離。


  六祖的偈:


  即心名慧。


  即佛乃定。


  定慧等持。


  意中清淨。


  六祖的法旨是,我們行者,要消除自己的習性,須要依持「慧」,及依持「定」。定慧雙修等持,才能使意念完全清淨,也即是雖念而不住於念。這就是〈心經〉的,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這定慧等持,是修行的功夫。

ð
  前面所寫,仍然甚深,我這裡寫一首輕鬆的詞,大家輕鬆、輕鬆。

  詞:


  個中念念怎排遣。

  惻惻悠悠風剪剪。
  細思長思滋味濃。
  雖是濃濃亦淺淺。

  無形無相如何言。

  不知哭泣或笑靨。
  百思慮中等閒過。
  盧郎菩提也未減。

  (這首詩詞,大家意會了嗎?參!)


盧勝彥文集188冊《送你一盞明燈》雖念而不住於念

2019年8月30日 星期五

百姓唾罵

  宋朝的鄭清臣,生性非常的刻薄寡恩。他當槐里縣的縣令,虐待縣民;等到他任滿離開的時候,槐里縣的百姓把道路都擠滿遮斷了,並且向鄭清臣吐口水咒罵他。

  鄭清臣就以轄內屬民侮辱長官的罪名奏報朝廷,宋真宗就說:「為政最重要的是在得民心,民心對你的施政,既然是如此的唾棄反彈,那麼你在槐里縣的施政和所作所為,不用問也就可以知道了!你竟然還敢抱怨,把民眾當街侮辱你的事情奏報朝廷,真是太膽大妄為了啊!」


  鄭清臣因此而被朝廷定罪貶官。


  功於黎庶,眾所敬仰,神人同欽,此乃一定之理。如果片善不為,行徑難容,必受眾所唾棄,這也是當然之反應。


※ ※ ※


  讀書不把知識運用,有如摹寫槧版的刻工;做官不愛護百姓,有如穿著衣冠的盜賊;談德行卻不身體力行,就像只會唸經而不懂佛理的和尚;事業有成卻不積德,就像易淍的花朵。


  功名利祿是人人所欲求者,有人一追求到,又汲汲增加自己之權勢,不為百姓謀福祉,盡己之忠報效社會,反利用職權上方便,收取不法利益,如此之人,終必因惡業之積累而落入萬世不復之惡果。


  古語有云:「身在公門好修行」。意即公署手握黎民生殺予奪之大權,為官者一筆可使百姓升天,亦可致百姓淪沈幽暗。所以為官之人,猶要有悲憫之仁心,將百姓視為至親,勤政愛民,利益大眾,自能得到世人無盡的追思。

橫行傷人受報

南海古佛 降

詩曰:綱範倫常聚德修。賢善悟道覓源流。

   世景無常聖言尊。歸宗立業緣境遊。

聖示:末法天時群魔擾世,諸修子際逢此時境,行修之途堪稱為苦,雖曰如此,但若有心為之者,定能克服諸多魔擾,定心而為必能有一番碩果可成,尤為諸天佛聖盡以慈心渡世,惟盼世眾皆能遵守聖言,盡以懺修導正己身不善言行,漸修漸能了識紅塵俗業之苦,精進以修識為上,必有靈清識明之時,若達此境界,修仙成佛將更簡而易之,希諸生悟之。可,妙筆靈體出竅。


妙筆:弟子參叩師尊聖安!


古佛:勿用,快隨為師出遊吧!


(師徒登上蓮台往院外而去。)


妙筆:聞受師尊法語,令弟子憶起,現期佈世宗脈皆倡言末劫或世界毀滅,不知師尊對此有何觀點或看法?


古佛:人有生、老、病、死,世界有成、住、壞、空,法爾如是,然此非重點,諸生能知道、行道勤以修身積功,乃為首要。


妙筆:弟子悉知諸天佛聖渡世之苦心,由佛聖揮沙著書或立著勸世鸞篇,字字句句皆顯佛聖之悲,祈有緣獲知讀閱者,皆能受此感召棄惡向善踏實而修,定能有一番功果可享。


(見蓮台已停於一樹梢旁。)


古佛:今夜探訪之地已到。


妙筆:此蓮台現在離地有數層樓高,如何下去?


古佛:不了,爾可見樹梢內有何物?


(妙筆往前一瞧。)


妙筆:似乎全身有暗紅色之毛狀物,弟子愚眛不知此為何物?


古佛:好吧!為師不賣關子,此為世俗所言紅毛猩猩。


妙筆:弟子見媒體傳報得知此靈生之智商頗高,常常成為研究之對象,藉此緣機端詳一番,其狀亦如人類般,其行為運作方式頗似人類,難怪受研究人員之青睞。


古佛:世間靈生皆受輪迴所控,若欲了脫輪迴修證先源,當能摒棄諸多惡心,再輔以修養身性,廣積德功定有其機。於前方之猩靈,其前世橫行非法無能理智行事,方落得此異身,實可悲也!


妙筆:所犯何事而墮此身?


古佛:待為師調出其靈,爾便能知其來龍去脈。


(見古佛唸動神咒,一股靈霧便由猩身飄出,而立於師徒之前。)


妙筆:下生乃為台疆中邑天心寶院正鸞妙筆,今日藉此著書緣機欲探求爾如何墮於此身,若能一一歷述,定求吾師南海古佛減輕爾該受之罪。


猩靈:原為菩薩降臨,罪靈有何之幸能受神德加被實有愧也!


古佛:爾勿用如此自責,諸多靈生皆會犯錯,惟恐其無能改也,況且今夜如爾之例若能警醒教化世人,爾亦功德一件。


猩靈:菩薩所言罪靈當遵,前世生於清末之期,自幼父母雙亡,由祖父擺攤扶養成人,但因性喜玩樂,擺攤所得之微薄利潤不足以支付開銷,因此便加入當地一幫派幫人圍事或索取保護費,一日有外來之兄弟來此擺攤而不願繳交保護費,我便言語威脅,彼兄弟倆自恃身強力壯,絲毫不懼,我一怒之下便率人拿棍棒相加,我親自拿刀將彼兄弟殺死,為躲官府追緝便躲入山林,但因對山林不熟,誤踏草叢毒蛇致被毒蛇反咬以致我毒發身亡,魂歸冥府,冥王怒斥我不安分守己以奉養親祖,反而貪圖玩樂,強取豪奪致傷人命,判處八十年地獄苦刑,後轉魚身再轉此身,於後尚須再轉二世方能有機再轉人身。


古佛:橫行非法致傷人命,爾之歷程將入寶書醒化世眾,爾功德無量。


猩靈:不敢貪求功德,只盼有為人之機,能再好好修行此乃最終之願望。


古佛:爾有此心吾必成全,待爾愆業圓滿吾定渡之。


猩靈:感謝聖佛慈悲。


妙筆:若擁人身好好修行,勿枉吾師之勞也!


猩靈:定遵之。


古佛:今夜著書至此,時亦晚,猩靈靈體入竅,咱們回院吧!


妙筆:謹遵師意……。


古佛:院已到,妙筆靈體入竅。可,吾回。


塗道悲音

2019年8月28日 星期三

不過一碗飯

  兩個不如意的年輕人,一起去拜望師父。

  「師父,我們在辦公室被欺負,太痛苦了!求你開示,我們是不是該辭掉工作?」 兩個人一起問。


  師父閉著眼睛,隔半天,吐出五個字——不過一碗飯,就揮揮手,示意年輕人退下。


  才回到公司,一個人就遞上辭呈,回家種田,另一個郤沒動。


  日子真快,轉眼十年過去了。


  回家種田的以現代方法經營,加上品種改良,居然成了農業專家。


  另一個留在公司的也不差。他忍著氣,努力學,漸漸受到器重,成了經理。


  有一天兩個人遇到了,奇怪!師父給我們同樣「不過一碗飯」這五個字。


  我一聽就懂了,不過一碗飯嘛,日子有什麼難過?何必硬巴在公司?所以辭職。


  農業專家問另一個人:「你當時為何沒聽師父的話呢?」


  「我聽了啊!」那經理笑道:「師父說『不過一碗飯』,多受氣,多受累。」


  「我只要想:不容易溝通的主管、和不好相處的同事,到處都可能碰得到,不過為了混碗飯吃,少賭氣,少計較,就成了,師父不是這個意思嗎?」


  兩個人又去拜望師父,師父已經很老了,仍然閉著眼睛。


  隔半天, 答了五個字——不過一念間。


※ ※ ※


  修道與日常生活相繫相連,每一彈指都能讓人覺悟,靈心豁然開朗達到不受諸相諸境所束。今時社會眾多迷誘人心的事,如果能從每一事境裡一探瞭然,此時心志顯露怎不自在乎?


  蓋修行雖然要面對種種不一的苦,不一的折磨,但只要不退心念,勇於面對考驗,那定能在這五味雜陳的世間裡得到真正出離之果。有道是:只要能吃苦,定能感受到甘之如飴那種甘甜。


  因此在這世間大道場,世人宜好好把握每一眼見耳聞、身觸,從中參研參悟這樣定可修得成就。


慈聖雜誌 - 第一七八期

2019年8月27日 星期二

想預先知道自己的壽算

蓮生/文

  昔日。


  有北斗七星、南斗六星的星宿神來降臨。


  因為這星宿神有「主命」及「主壽」的神力,如同壽星公的力量一般。


  因此,我問自己的壽命如何?


  星宿神不答。


  我再問一次。


  星宿神亦不答。


  三次再問。


  仍然不答。


  最後星宿神答曰:


  「無可奉告!」


  我說:


  「我並不是懼怕死,而是我預先知道,就可以安排自己的人生規劃,使自己臻於至善,圓滿而無缺失。」


  星宿神說:


  「盧師尊,此言差矣!」


  「如何差?」


  星宿神說:


  「你不是說,活一天,修行一天。活一天,快樂一天。活一天,感恩一天。每一天,做好每一天的小事,這就是了。你為什麼還要問壽算?」


  我啞口無言。


  星宿神說:


  「你自己也頗能算,自知如何增壽之法,也自知如何減壽之法。大善則增壽,大惡則夭壽。你想增壽,壽可增,你想減壽,壽可減。這樣還問壽算嗎?」


  我聽了,覺得星宿之言,極是。


  星宿神又說:


  「人生的菁華,不在於壽命長或壽命短,有些人長壽,但,一無是處。有些人短壽,卻利益眾生。壽算不算什麼!長壽不一定有益,短壽也不一定無益,不管長壽或短壽,只要在人生當中,有利益眾生者是。菁華有了,壽命並不重要。」


  我聽了,倍感佩服。


  是的。


  蜜蜂直取花蜜。


  蝴蝶傳播花粉。


  行者修得法味。


  行者弘揚佛法。


  這個全是「菁華」。


  有一些人,固然長壽,但,不快樂,不取「菁華」,專取「糟粕」。人生中多瑕疵與缺失,不勝自累。


  這每天嚐苦果,豈不是活著受罪?


  詩:


  人生七十歲來

  古來稀
  今人七十歲
  變成不稀奇

  就算是百二十
  又有何喜
  就算是長壽如彭祖
  也只是多娶幾個
  妻
 

  終於明白
  修行如串珠齊
  弘揚佛法才能使人往生
  西
  如果紙醉金迷活千歲
  人生品質只是
  低

盧勝彥文集244冊《心的悸動》想預先知道自己的壽算

2019年8月26日 星期一

童子汪踦

  春秋時期,諸侯國之間頻繁地發生戰爭。魯哀公十一年的春天,齊國攻魯國,雙方在山東曲阜附近的郎吧展開了激戰,打得不可開交。

  一天,魯國的公叔禺人看見一個背著兵器的人來到城中休息。而且,這個人滿臉疲憊,一副勞累不堪的樣子。於是,公叔禺人就十分痛心地感嘆道:「自從我們魯國抵禦齊國以來,魯國就不斷地要求百姓服兵役和交納更多的賦稅。看看現在,日益沉重的兵役,已經將百姓折磨得勞累不堪了;越來越重的賦稅,也讓百姓食不果腹,困頓不已了。


  在普通百姓們為國家貢獻人力、物力、財力的時候,那些大臣公卿們又是怎麼做的呢?看看那些擁有重權的卿大夫之中,有幾個人是能夠盡心盡責地為國家效勞的呢?而且,那些擔任中下級官職的士人們,又有幾個人是可以為了國家獻身的呢?如果全國的人民都不願意為國家出力的話,我們靠誰擊敗齊國軍隊呢?既然我已經這樣說了,就從我開始吧。」


  於是,公叔禺人就找鄰居汪踦商量。當時,汪踦還未成年。聽到公叔禺人這麼說,汪踦也十分同意,就和公叔禺人去前線作戰了。


  在戰場上,公叔禺人和汪踦兩人不顧生命危險,奮勇殺敵。不久,公叔禺人和汪踦兩個人都戰死在疆場上,後來,魯國擊退了齊國。


  人們為了紀念死去的少年汪踦,就打算用成人的禮儀厚葬他。但是,汪踦還沒有成年,人們又非常講究禮儀。根據《禮記》中對喪服的規定,普通的義士死的時候,仍然按照普通人的標準舉行喪禮。


  於是,有人就建議去問孔子。孔子聽說了這件事以後,就說:「童子汪踦拿起武器,和成人一樣保衛國家,這就說明,汪踦把自己作為一個成年人來看待。我們為什麼不能成全汪踦的忠義呢?」於是,人們就按照成年人的標準厚葬了汪踦。

2019年8月25日 星期日

明信因果

  梁武帝非常崇信榼頭禪師。有一天,正在下棋的梁武帝派人去請禪師。使者領命前去之前,忽然想起一件事,就詢問梁武帝:「請問皇上找禪師有何吩咐?」

  這時,梁武帝突然看到對手有一片棋子可殺,得意的他沒理會使者的問題,只興奮地說:「殺!」


  使者聽到梁武帝所說的這個字,誤以為皇上要下令殺禪師,就到禪師的住所,處決了他。


  梁武帝等了好久,禪師還是遲遲未到。他找來使者,問他說:「禪師呢?」


  使者恭敬回答:「剛才陛下指示『殺』,所以我已經處決他。」梁武帝想起剛才的事,知道這是場誤會,悔不當初,但是人死不能復生,他也無可奈何。梁武帝嘆了一口氣,詢問使者:「禪師臨終前有沒有說什麼話?」


  使者說:「禪師表示他上輩子當小沙彌時,用鐵鍬挖地,誤殺了一條鱔魚。陛下上輩子就是那條鱔魚,所以他現在才遭到這種報應。」


※ ※ ※


  人生不滿百,業力有千般,從無始劫以來,凡夫眾生被三毒五蘊羈絆繫縛,時而為善,時而為惡,不斷地建構自己的因因果果,打造成堅固不可摧毀之堡壘枷牢,並將自己深鎖其中,出苦無期。


  其實忠孝節義修持為善者,上昇為聖神仙佛;殺盜淫妄作惡多端者,墮落惡道受苦-皆不出因果之外,故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因為再微小之善事都是成辦解脫之因,再微小之惡事都會如燎原之星火般,成為解脫之障礙。


  「明信因果,安心做人。」明信了因果之後,心中之怨懟就會逐漸減低或消滅,因為世間沒有無緣無故發生之事,故不需四處求神問卜,徒增煩惱。若以因果而言,世間沒有任何人傷害自己,皆是自己所作,是自己傷害自己,自己才是生命的主人。一個人欲過清閑自在無憂之生活,或是痛苦埋怨無味之生活,完全取決於自己。


  懂得因果之人,了悟世間浮沉,洞徹宇宙陰陽日月盈昃之理,故無所執著,得無所欣,失無所哀,一切隨緣自在,自然放下。


因緣與果報-序

2019年8月24日 星期六

季氏將伐顓臾

  孔子所在的時期,是一個禮樂崩壞的大動盪時期。孔子所在的魯國,大權被大夫季康子把持。季康子驕橫跋扈,孔子對他很有意見。

  當時,孔子的兩個學生冉有和子路都在季氏的府中做家臣,他們得知季氏要討伐顓臾的消息後,結伴來通知孔子。


  冉有、季路拜見孔子說:「季孫氏要對顓臾用兵。」


  孔子氣憤地說說:「冉有!這難道不是你的過錯嗎?那顓臾,先王曾把顓臾的國君當作主管東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處魯國境內,是魯國的藩屬國,為什么要討伐它呢?」


  冉有說:「這是季夫子的想法,我們兩個做臣下的都不同意這麼做的。」


  孔子說:「冉有!古代的史官周任曾經說過,在一定的職位上就要做好相應的事情,如果做不好就乾脆不要在那個位子上坐。看見別人快摔到了卻不去攙扶,那麼何必要用那個攙扶的人呢?況且你剛說的話實在沒有道理,讓老虎和犀牛從籠子里跑出,龜甲和玉器在匣子里被毀壞,這是誰的過錯呢?」


  冉有說:「如今顓臾城墻堅固而且靠近季孫氏的封地,現在不奪取,后世一定會成為子孫們的憂慮。」


  孔子很生氣地說:「冉有!君子不會為自己的欲求找藉口。我聽說,治理國家的人,他們不擔憂財富的多少,而擔憂分配是否平均;不擔憂人民的多少,而擔憂動亂。財物分配公平合理,就沒有貧窮;上下和睦,就不必擔心人少;社會安定,國家就沒有傾覆的危險。像這樣,遠方的人仍然不歸服,就修治文教德政來使他歸服;已經使他們歸服後,就要使他安定下來。如今你們兩人輔佐季孫氏,遠方的人不歸附,也不能使國家安定,反而策劃在境內興起干戈。我恐怕季孫氏真正應該憂慮,不在顓臾,而是在魯國內部啊。」

2019年8月23日 星期五

謠言止於智者

蓮生/文

  佛陀時代。


  有很多流言對釋迦牟尼佛大大不利。


  有人說,只要佛陀走過,丈夫就跟著佛陀出家,成了沙門,佛陀是寡婦的製造者。


  有人說,只要佛陀走過,兒子就跟著佛陀出家,成了沙門,佛陀會使人沒有後代。


  有人說,竹木精舍,祗園精舍,太華麗了,是釋迦牟尼佛詐財得來的。


  有人說,孫陀利女子被殺棄屍在精舍旁,精舍充滿了迷離疑雲,釋迦牟尼佛脫不了關係。


  .............。


  釋迦牟尼佛對這些謠傳,心是很痛,但他始終一句話也沒說,他也沒說謠言止於智者,他只是要他的弟子,忍辱波羅蜜。


  今天的媒體,就是傳播者,有電視、電子、報紙、雜誌等等,傳播的範圍更廣更大,甚至全世界。


  這些傳播完全是真相嗎?


  那不可能,其中自然也有很多的謠言。


  我個人相信謠言止於智者這句話,但,問題的所在是,社會大眾之中,又有幾個人是智者?滾滾塵世,迷霧漫漫。


  只要認真的想一想,其實社會大眾完全是盲目的,完全聽傳播媒體的傳播。


  媒體只要講一百次,就算謠言也變成真的了。就算是假的,也接近於真。所以,謠言果然可怕,媒體也實在夠恐佈,人言可畏,真真確確。


  我終於明白,釋迦牟尼佛為何永不辯解,釋迦牟尼佛為何一句話也不說,我不再疑惑,因為社會大眾是盲目的,要找幾個智者出來,都很難矣!


盧勝彥文集158《孤燈下的思維》謠言止於智者

2019年8月22日 星期四

以戒為師.自律自制

本道院彌勒菩薩 登台

聖示:對比自己之不足者,會以憐憫同情心加以幫助;對比自己之有餘者,會以尊重崇敬心加以學習,即是「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是以,能以這樣的態度面對日常生活,必然可產生一股的祥和氣氛。


陳生:學生恭向恩師頂禮五叩首!


彌勒慈尊:賢生免禮!


陳生:我們生存的地球只有一個,地球上的人類,日子好不好過,要看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份子,是否能為這個地球各盡其責的保護這個優良的環境。如果私心太重,只顧自己的幸福,不管他人的好壞,終究會產生衝突,造成相互彼此之間的爭鬥,使得環境品質變差。因此,每個人都應該將自己的惡性制止,以免污染社會、危害他人,而且要發揚善性,使其溫暖滿人間。


彌勒菩薩:你們若能在日常生活中,時時存戒惡心,日日檢視自己,即可日日獲得十得之功德,反之,則是獲得十過也。


陳生:喔喔!所以,要時時刻刻檢視自己,是否從心中產生一些不良的念頭?是否善良的心地能繼續存在?因為善惡的念頭,存在心中,如不仔細觀照,不容易察覺。尤其在順境中,最不易發覺自己的錯誤和缺點,隨時加以注意改進,一不小心,可能小錯變大過,而造成對自己的傷害。


彌勒菩薩:天理和良心,名詞不同,境地一樣,能憑著良心做事,自然就能順乎天理。是以,你們周遭的一切,和你們的心地及作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人之初,本性都是善良,但紅塵慾望的污染很容易破壞本性真善美的作用,因此要經常反省,發現缺陷,必須改進,才能使你們自己的靈性經常保有光明良善的一面,否則由有轉無,常在此處變化。


陳生:謝謝恩師指導!學生明白。心中有陽光,生活便處處都燦爛;心中有愛,便處處有溫暖;心中有善,處處是善,心中有佛,處處是佛。


可惜!仍然有許多人不滿足於現況。其實,當每個人在為人事物而抱怨的時候,左上方的監察神立馬出現,記錄其一言一行了,功、過在此難逃。還有固執不聽勸導者,更加糟糕的是,過去曾在廚房組見到不聽勸導者,瞬間被護法神記錄為黑名單,立馬消減註記紅色功德的五功。


飲食上有些特殊氣味的食物及軟軟的東西,我不敢食用;於是盡量避免,因為怕浪費,也怕造口業。大家一定了解任何食物上桌之前,必須經過許多人的辛苦努力,因此懇請所有人;在餐桌上,千萬不要嫌棄〈抱怨〉食物的料理不好吃!主婦、煮夫們可能為了要顯露出自己的能幹,經常是埋怨其他人的料理,累積甚多的惡言。


有一日,我竟然見到日遊神站在我對面說道:「沒關係!愛抱怨!就讓她繼續不斷地埋怨,以後就讓她到地府去吃了!」


天啊!這比記過還大條耶!後來,真的是發現她有「殘靈」被切割出去吃餿水了。


彌勒菩薩:蜜蜂只汲取花蜜,毫不破壞花瓣的美麗和芬芳。仁者隨緣而住,亦只是吸取智慧,而不迷失於他物之中。佛法有萬法歸一之說,日子要一天一天的過,路要一步一步地走,事情要一件一件地做,人生就是這樣簡單,把一做好即可。諸子啊!就是懂得太多、學得太多,個個頭上都長角囉!


佛教中講述「以戒為師」,一切修學的基礎就是持戒。然而持戒有二種意思,一是持,意思是應該堅持要做的事情;二是戒,意思是要堅決禁止的事情。其實,對於你們來說,「以戒為師」也是極為重要的,做人都要講原則,這個原則就是你們自己的戒律。


陳生:所以說,「以戒為師」對於我們來說就是要懂得自律,過有原則的生活。


彌勒菩薩:可。停筆。吾退!


陳生:謝謝恩師慈悲!恭送恩師聖駕五叩首!


道在日常中-第十七章 以戒為師.自律自制

2019年8月21日 星期三

兩只狼

  一位印度老人對孫子說,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有兩只狼,牠們不時在互相對抗。

  一只狼代表憤怒、嫉妒、驕傲、怨恨和自私;另一只代表、善良、寬容、和平、仁慈和愛。


  小男孩好奇地問:「爺爺,牠們每天都在戰鬥,哪一隻狼更厲害?」


  老人回答:「你經常餵食的那一隻。」


※ ※ ※


  世之人皆有「善和愛」的一面,也同時兼有「惡和恨」的一面,除了已證悟大道之人,世間沒有絕對之善和愛,也沒有絕對之惡和恨。善與愛、惡與恨皆是一個人之兩種心性展現。當一個人在判斷一件事情、或決定一種作法時,兩種心性往往會同時出現,阻擾其心神和判斷,此種現象即是一般世人所言之「心神不一」、「天人交戰」、「神魔交戰」。


  在心魔交戰的過程中,會消耗不少靈魂體正面的能量,若是罪惡之意識戰勝,靈魂體就會被惡慾控制而自動設定犯罪程序,並且主導其神經系統,產生一種特殊的刺激「感受」。此種刺激感受會讓一個人上癮,然而經過一段時日之後,他又會覺得疲乏和無味。因此惡魔又戰勝其靈魂體,令其內心深處產生一種新的刺激需求,造成週而復始的犯錯。故一個人的靈魂體一旦中了毒,就很難再改變回來。


  例如有無數之竊盜犯,當其每偷成功一次,內心就會產生無比的刺激和興奮。雖然其心中明瞭,如此挺而走險的偷盜必有栽跟頭之一日,並且琅璫入獄,名譽掃地。因此這些人多會在內心深處暗暗立誓要金盆洗手,不再偷盜,然而經過一段時日之後,惡慾之魔會再度降服其靈魂體,令其偷盜之慾念強烈而澎湃,並且持續刺激著他。於是他又會再度行偷盜之舉,直至其被逮捕歸案,身陷囹圄為止。


  這些過程會產生「加害者」和「被害者」,有些被害者心中之恨念甚強,故會同時在靈魂深處設定報復之心念。待惡緣成熟時,二人會因緣際會、冤家碰頭,以了卻夙緣。


  世之人的靈魂體皆有許多缺點習氣,然而一位沒有修行之人不懂得觀照之工夫,不會適時修改、糾正,久而久之,這些缺點、習氣就會污染靈魂體,並導致靈魂體漸漸偏履邪徑。故而因果循環一世、又一世的輪迴,無有止境也。


自然之道 - 第三六章 靈魂之弱點-罪惡性

2019年8月20日 星期二

爭鬥經

南海古佛 降

詩曰:嘶風駿馬若飛龍,沙場橫戈血染紅。

   散盡硝煙仇恨在,古來英烈幾人崇。

聖示:吾今日降著:「經典的智慧」


  第三十章爭鬥經


  在《雜阿含》第九○八經/爭鬥經與相應部四十二相應第三經/戰士經中記載:


  有一次,佛陀住在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當時,一位以戰鬥為生活的聚落主(職業軍人兼村長)來詣佛所,面相問訊、慰勞後,退坐一面,問佛陀說:


  「世尊!我曾經聽聞古昔的戰鬥團耆年宿士(指前輩中之前輩)作如是說:『如以戰鬥為生活,身披重鎧(戰甲),手執利器,為將士的先鋒,甚能方便摧伏怨敵。以是業緣,身壞命終,能投生於善趣箭降伏天(箭莊嚴天)。』對於此,在世尊你的佛法中怎麼解說?」


  佛陀告訴戰鬥活的聚落主說:「夠了!隨它吧,請不要問我這個問題!」


  但戰鬥活的聚落主還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堅持追問,於是佛陀回答說:


  「我現在問你,你就隨你的意見回答於我。聚落主啊!你的意見如何呢?如以戰鬥為生活的人,他的身上穿上甲冑,做為戰士的先鋒,堪能方便的摧伏怨敵。那麼,此人豈不是先起傷害之心,願那些眾生被綑綁、或被殺害、或被俘虜、或被消滅、或被滅亡、令其壞盡嗎?」


  聚落主回答說:「如是,世尊。」


  佛陀告訴聚落主說:「為戰鬥而活,有三種的惡邪,若身、若口、若意。由於此三種惡邪的因緣,在他身壞命終之後,能投生於善趣之箭降伏天者,是沒有這種道理的。」


  佛陀又對聚落主說:「如古昔以戰鬥為生活的耆年宿士,作如是之見,作如是之言:


  『如諸戰鬥活的人,身披甲冑,手執利器,受命為先鋒,堪能方便摧伏怨敵。由於此因緣,身壞命終之後,能投生於箭降伏天』,這是邪見啊!如果是邪見的人,應該會轉生於二處:如地獄趣,如畜生趣是。」


  佛陀說此語時,那位聚落主,乃悲泣而流淚!


  當時,世尊告訴聚落主說:


  「是故,我先三問不答,言:『聚落主!隨它吧,請不要問我這個問題!』」


  聚落主對佛陀說:


  「世尊!我不是為了世尊對我這麼說而悲泣,世尊!我自念:『昔來云何被那些愚癡、不辨、不善諸鬥戰活耆年宿士,長久欺騙、欺瞞、誘拐?說:「如諸戰鬥活的人,身披甲冑,手執利器,受命為先鋒,堪能方便摧伏怨敵。以是業緣,身壞命終,能投生於箭降伏天。」』因此之故,而悲泣的。


  我今定思:『那些戰鬥活,所作不善,於未來世當受大苦,如是惡業的因緣,若身壞命終後能投生善趣的箭降伏天者,是沒有這個道理的。』世尊!我從今日起,捨棄那些戰鬥惡不善業,歸依佛、歸依法、歸依比丘僧。」


  佛陀告訴聚落主說:「善哉聚落主!這實在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當時,戰鬥活聚落主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即從座起,作禮而去。


  本經敘述戰鬥活聚落主誤信衝鋒陷陣殺敵有善功德,佛陀則說衝鋒陷陣殺敵乃是身、口、意惡邪的因緣,並從原理、本質的角度,透過問題及比喻,讓戰鬥活聚落主自行思考,作出合理的推論,而使其開悟。


經典的智慧 - 第三十章爭鬥經

2019年8月19日 星期一

仙人生涯總是詩

蓮生/文

  記得在靈師三山九侯師尊的指引之下,到遍一趟天宮城與龍月城,那是四年前的往事,近期又遊歷了上清仙境,我覺得仙人的心境,確實近似「清淨無為」,這個原則便是,愈高級的靈界愈清淨,反之,愈是低級的靈界愈是複雜和喋喋不休。


  仙人的心境,我把祂們分成三點:


  其一:追求智慧。


  其二:追求理念。


  其三,追求清淨完美。


  我很感慨的說,我們人間是一個並不清淨的世界,我們生活很緊張,生活的形式很單調乏味,工業社會帶來許多情緒上的不平衡,有些人太冷漠,有些人太偏激,又有些人憤世,呈現在人間,是一種病態,我可以如此說,仙人看人間,如同看廁所的蛆一樣,因為一大堆的追求燈紅酒綠,紙醉金迷,找尋短暫的刺激快樂,於是,身心的疲憊,換來了粗俗不堪。


  有時候,偶而看見有人吵架,吵得臉紅脖子粗,雙方口出粗言,緊張場面如火爆,我覺得,這是生活上的痛苦和壓力造成的,吵架的原因很單純,但吵架的背景很複雜,或許這是愈來愈糟的情緒所致。人間種族複雜,言語複雜,習性複雜,衝突矛盾,重重波瀾,真正的賞心樂事,實在太少了。


  在龍月城、天宮城、上清仙境的仙人,祂們是「心靜光風月,心寧聞妙香」,樂趣源源而生。


  在「憊懶國」,仙人高臥岩上尋夢。


  在「摩訶池」,許多仙人在臨風靜坐。


  在「一品居」,有仙人誦詩和詠歌。


  在「八洞天」,有仙人焚香尋幽。


  在「星河度」,有仙人瞻星走棋。


  在「上八洞」,有仙人喫酒品茶。


  在「瑤池臺」,有仙人欣賞蒔花。


  在「蓮花國」,有唸佛忘憂的仙人。


  在「紫陽府」,有信心習業的仙人。


  在「八景天」,有為善與布施的仙人。


  ……


  仙人所以是仙人,是因為追求清淨與完美。


  人間所以是人間,是為追求熱烙的欲望滿足。


  我寫偈曰:


  道程原來是清虛。

  除去煙火接仙居。
  上界清淨多雅士。
  一縷清香透天圻。

勝彥文集第038冊《盧勝彥談靈》仙人生涯總是詩

2019年8月18日 星期日

濫刑失德

  某太守,本是部郎。外放雲間(華亭)作太守。性情貪婪而暴戾,每次出府,騎馬在前開道的衛隊所過處,路上行人躲避稍有遲緩,就遭鞭撻。

  有一天太守從城西回府,有一個為紙店擔紙的挑工,擔著擔子立在路的左邊。太守嫌他不放下擔子就生氣了,命轎旁的役夫把他拖到轎前,呵責他。


  他性格愚憨,生氣說:「我沒有 衝道。不放下擔子,有什麼罪?」


  太守大怒說:「你是什麼東西,竟敢頂撞。」大聲叱令役夫把他痛打一頓,打完,又命把他拖到轎前,說:「你知罪不?」


  答說:「小民有什麼罪而遭責打,真不知道。」


  太守本性很傲慢,現在竟然在街市廣眾之中被這小民頂撞,惱羞成怒之極,又下令打了幾百棍,打得他血肉橫飛,還不放他,命令役夫把他押送到華亭縣府,治他沖道之罪。吏役乘機勒索紙店店主數十千錢。幸虧華亭縣令見他傷得很重,沒有再責打他,只關了幾天就放了出來。


  他回到店裏,老闆埋怨他惹出事來牽連老闆,把他趕了出去。他無緣無故遭到酷刑,回到店上又被逐出,一時實在想不通,就上吊自殺了。


  不到十天,太守背上生了五個疽癰,疼痛難忍。醫生說這種瘡名百鳥朝鳳,幸好沒有潰爛,還有救治的希望。有天夜裏,太守夢見擔紙的人,用手揭他的疽瘡,痛極大叫而醒,呼來侍婢拿燭火一照,全部潰爛,膿血四溢,被褥都濕透了。醫生已束手無策。從此每當合眼,就見擔紙人立在床前,想盡辦法祈禱消災,都歸無效。


  太守不能仰面平躺,只有用肘撐住床板翹著頭,俯伏在床上,稍一轉動身體,就痛入心肺。見此情景的人都說這真是地獄變相。就這樣痛苦號叫了幾十天,才斷氣。死時,署裏的人都說見到了那個擔紙的人。


  坐花主人說:「當官掌權的士大夫,當你威福在手之時,任意妄行,一點不考慮別人的難堪處境,可悲啊!大家都是人,難道可以隨意逞顯自己的兇狠殘忍,以求自己快意嗎?你把他打得血肉橫飛之時,他固然把你無可奈何!而當自己瘡潰膿溢時,你也就無可奈何他了!我但願世上當官掌權的士大夫們,謹慎小心,不要把事情弄到「無可奈何」的地步,就後悔莫及了!」

2019年8月17日 星期六

好事不如無

  有一僧人問雪峰禪師:

  「和尚見德山禪師,得了什麼?便開悟了。」


  雪峰禪師答:


  「我空手去,空手歸。」


  僧人問:


  「祖意教意是同是別?」


  雪峰答:


  「雷聲震地,室內不聞。」


  僧人問:


  「闍黎行腳,為什麼事?」


  雪峰答:


  「迷逢達摩祖師,但,得不從師。」


  僧人問:


  「剃髮染衣,受佛依蔭,為什麼不許認佛?」


  雪峰答:


  「好事不如無。」


※ ※ ※


  萬般憂愁、歡樂在於心,其變現皆由心感所致差別。世間人在一時興起就會找一些能放鬆心情的事情,如到戶外踏青走走亦或找一些娛樂來讓心境轉化,這些都是心的轉變。如是相對若遇自我不想遇的事,那心既刻就變化出憂愁煩惱,此時就會找一些能消心境苦悶的事,有者就會喝酒解愁,有者則更會找一些剌激的事來忘卻那些不如意的事。


  以上兩個差別皆何不是由心起變化,才會受境所使,世人應明既一切都是短暫,無有可得,就不應自讓心境起諸變化,平時就應時予反觀反照此心,讓心一直停留在清靜自在的境界才對。


慈聖雜誌-第170期

2019年8月16日 星期五

種什麼因,得什麼果

本堂副主席孚佑帝君 降

詩曰:六朝金粉成餘暉,寶馬香車入土灰。

   最是無情年歲去,生生死死不知歸。

聖示:吾今日以「種什麼因,得什麼果」為題,供世人參悟。


  種什麼因,得什麼果


  有一位農夫在果園裡,種了兩顆種子:一顆是檸檬的種子,另一顆是黑金剛蓮霧的種子。


  兩顆種子種植在相同的土壤裏,接受相同的水分,相同的陽光,相同的空氣,大自然也對它們一視同仁的給予所需養分。


  兩株樹苗破土而出之後,經過數個春夏秋冬,兩棵樹都相繼開花結果。但長成的檸檬果實,一個比一個酸,而黑金剛蓮霧的果實,卻是一個比一個甘甜,為什麼會如此呢?


  難道大自然也有好惡分別心嗎?


  其實並非如此!大自然不是水果生來酸澀或甘甜的主宰,大自然只是果樹成長的推手。


  水果會酸澀或甘甜,完全是種子潛在特性的顯現,而檸檬的種子具有酸澀的特性,所以檸檬會是酸的;黑金剛蓮霧具有甘甜的特性,所以果實是甘甜的。


  如果這位農夫走到檸檬樹下,供上鮮花、線香、香燭,向檸檬樹三跪九叩,然後對著檸檬樹繞一百零八圈,以表恭敬。然後,開始祈求:「偉大的山神啊!請讓我的檸檬樹生出黑金剛蓮霧來。」


  試想,這樣會如願嗎?當然不可能,因為栽種什麼樣的種子,就會得什麼樣的果實。


  世之人總是不在意,自己平時栽種什麼樣的種子,但是到了要收成果實的時候,才突然驚覺想要甘甜的蓮霧。於是乎開始四處祈求,盼望一償心願,但結果卻是難以如願。


  例如一位說話尖酸刻薄的人,人際關係一定不好。一位喜歡酗酒的人,最終下場即是身中酒毒。這完全是自己錯誤的行為,而造成錯誤的結果。因此,如果要讓人際關係改善,就要多說好話,多讚美別人;要得到身體健康,就要戒除酒癮。這些都不是靠祈求神力,或是依靠咒術能夠達到的。


  故希世之人在修行上能有正確的觀念,以免所求不遂時,反生毀謗之來。


虛原雜誌228期

2019年8月15日 星期四

人言可畏

蓮生/文

  白空行母說:「語的不善是惡口,這可惡的口,真是造業之源。傷害他人的語言,是破三昧耶的。」


  白空行母說:「勿揭人隱私,勿惡口傷人、勿說髒話、也勿背後傷人以口。」


  我認為:


  出口成髒。


  舌創唇槍。


  辱謗他人。


  公開私隱。


  這都是「惡口」的業,「惡口」的三昧耶!


  我記得有一位成名的作家,很有才氣及智慧的,他自殺了,自殺之前,留下一張紙條,上書四個大字:「人言可畏!」


  這四個字,令人心驚膽顫。


  我記得一位大企業家,正在奮發圖強之年,因為媒體揭露他的私隱,也不算太大的過患,但他竟然跳「澎湖大橋」而自盡。


  我看了深深悲嘆。


  諸如此類,均是「惡口」。


  我發覺:


  不管中外媒體,均有八卦媒體,均以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姿態,儘其能力,不管真相如何,專門辱罵誹謗為能事。


  這些報導,很多人喜歡看,這也是八卦媒體能夠存在的理由之一。


  他們以公開名人私隱為主體。


  有人問我:


  「這樣的媒體,有罪否?」


  我答:


  「如果真相事實,報導正確,公平、公正、客觀,我認為尚可。如果一偏頗,報導不真實,不公正、不公平、不客觀,我則認為,那就是惡口!」


  其實「惡口」是有因果的。


  下三惡道。


  未來世,常常觸怒眾人。以「惡口」為樂。


盧勝彥文集214《瑜伽士的寶劍》人言可畏

2019年8月14日 星期三

枉害人命罪難逃

南海古佛 降

詩曰:佛聖愿海納迷情,廣招有緣善道親。

   無常世事當得悟。明導賢眾超羅境。

聖示:諸世眾隨其因業,輪迴於六道之中,年復一年無有解脫之期,諸聖佛亦不惜迢迢雲路,頻而降顯沙盤開著度世寶書,其終乃為能醒化世眾,明此輪迴苦趣,莫將紅塵假景誤認為真,應知若迷於其中,將無復回歸源處之期也。可,


妙筆靈體出竅。


妙筆:弟子參叩師尊聖安!


古佛:勿用,咱們出遊吧!


(見師徒已往外而去。)


妙筆:諸聖仙佛慈言披澤世眾,但有者不領此情分,真不知如何為之?


古佛:世人無明只貪眼前之利,哪管其後下場為何!諸聖皆感無奈搖首嘆息,何以世眾之痴,已至無復之境,感嘆世眾受此假景所迷,不知修身之貴,諸眾皆有捨報之期,待其時至方加悔悟,無其功業隨身,惟留滿身罪業墮入幽冥之境,此非諸聖所樂見,惟能多以廣宣修身之益處,方為當務之急,若能廣加弘揚,必可挽轉不善塵風,個個向道而修,方為上策也。


妙筆:師尊慈悲訓言弟子謹記。


古佛:非爾謹記便是,乃期世眾信奉吾語,當能有解脫之機矣!


(蓮台一路飛馳已至今夜探訪之地,於前方不遠處見一老者裝扮。)


古佛:此地之地神已候多時,快上前參禮。


妙筆:弟子參叩地神聖安!今夜著書有勞了!


地神:小神參見南海古佛,妙筆道安!今夜欣逢賢師徒著書醒化世人,古佛亦令老朽有此緣機,實感古佛之賜。


古佛:此為爾之轄境,邀爾行著寶書最為適當。


妙筆:二位恩師莫再客套,不知今夜探訪案例在何處?


地神:乃於老朽後方之樹上。


(此時妙筆仰首一探,忽而臉色大變。)


妙筆:師尊啊!今日到此為止,咱們快回院吧!


古佛:怎可如此,歷經行著數冊善書,爾亦如前皆無進步!


妙筆:此不能怪弟子,實在天生就怕此物,何況如此碩大,其長度約有五、六公尺長,實非弟子所能承受。


地神:既來此地吾可保爾安全無慮,何況區區蛇靈有何畏懼!


妙筆:恩師有所不知,前次與玄天上帝恩師出遊也是遇此情況!


地神:後來呢?


妙筆:於戒慎恐懼中圓滿完成。


地神:那好!賢生盡可寬心,吾在此爾可安矣!


(見地神轉身口誦咒言,蛇軀漸已成一人形狀。)


蛇靈:不知爾等為何方神聖、為何在此?


古佛:今夜乃奉旨著書,亦知爾畜道業報將滿,當藉此緣機助爾圓此報身。


蛇靈:爾所言,在下無能理解。


地神:將爾前世所為坦言論述,錄記於此寶書中,藉由爾之例證醒化世人,當可藉此功德,超證人身再修善道。


蛇靈:既有如此緣機哪能錯過!當略述前業以彌補夙過,於前世時本為貧戶之子,幼年之期乃因思路敏捷又善察言觀色,吾之親上對此讚譽有加,亦思若留於此處當無法出人頭地,便四處尋覓盼能有其契機,後於因緣熟成之下,有一訟師膝下猶空,便藉此因緣而成其義子,隨於時日過往,及長便師承訟父之職,自幼因思路敏捷再增訟父一路教導提拔,經無數實習過程至此已駕輕就熟,但因貪財之舉,昧其良心以致輪迴此身!


妙筆:為訟師者當須秉正不阿,為眾解憂方為正道,怎能昧心貪財?


蛇靈:當下之迷無以復加,正於盛名遠播之刻,受富商所託,言知其歷程,乃為一貧困老夫婦與此富商之糾紛,此富商為貪此老夫婦名下之房產,而計謀其夫,令其因冤案而入獄,而其婦亦知此富商之心,便至府衙告此富商所為,富商則委託余為其辯護,並言若得勝訴將重金答謝,後於公堂兩造對案,當下便因余言辭巧辯而勝訴,數日後此婦因無能承受失夫、失去房產之痛,乃懸樑自盡於此宅院內,其後此事漸而傳開,伐言罵音議論不斷,後余又因貪財收取賄賂以致遭人檢舉,而被官府判決監禁十年卻因染病而病死獄中。


妙筆:枉害人命其罪不輕啊!


蛇靈:唉!其後黑白無常押至冥司報到,當下見冥司幽慘,足令心寒魄散,今夜當藉此緣機廣勸世人,若如我之職司者,當能秉其正心求財有道,方不落因果。


妙筆:冥司如何判定?


蛇靈:其後之慘,現已不堪回首,幾經罪刑後判轉三世畜道,今輪轉此罪身已圓滿,幸而諸位神德令罪魂有此緣機參著聖書,亦能弭除夙世之過。


古佛:爾誠摯勸語,定能令世人有所警悟,亦不枉今夜神人之辛勞也。可,蛇靈靈體入竅,今夜有所叨擾,感謝地神之助。


地神:若能喚醒世眾,今夜辛勞亦有所回報。


古佛:所言甚是,感謝地神今夜之勞,吾等師徒就此回院。


地神:既為如此,就此恭送聖駕!


妙筆:弟子拜別。


古佛:可,回院…,院已到,妙筆靈體入竅,著書至此。吾回。


塗道悲音

禪林弊端

  妙喜宗杲和尚說:「古代禪林舉薦人才,首先選擇有道德者,其次推舉才學之士,使他們進用於當時。倘若不是道德卓越、才能優良者,置身於僧眾之前,所見所聞者常常對他們表現鄙視。因此僧人總是想到磨錬節操,培養德行,以博得美好的聲譽。

  近來看到禪林風氣衰敗已極,學禪之人不講道德,缺少節義,沒有廉恥。僧人中有淳樸守節、不事鑽營者被譏諷為簡陋卑下。而那種浮躁不實、喧鬧奔競者則被推話為聰敏英俊。所以後輩初學認識不明,他們將泛泛瀏覽、東抄西寫而記誦的文字去作口舌爭勝的材料,長期沉浸其間,從而形成禪林浮薄頹敗之風。如果談起聖人之道,他們便暗昧一無所知。這真是不可救藥的痼弊了。」


※ ※ ※


  心性之修養,關係著道德之根基,即是說明一個人之道德標準與個人心性修養有極大之關係存在,如心性不正,其道德必是乖違,如人之心性佳良,其之道德必定是正善者也。


  然一個人之心性與其之功德亦相關的,相輔相成,如心性佳者,當然德正功大,反之心性不良者,必敗德亂行,不但無功,反而罪業滿身,這是必然之道理。


  由上述之理可明,當從內去探悟,以修煉自己之心性,煉心可使己靈清明,煉性可使己身道德高超。時時向內了悟,每一行止有否違背倫理道德,有無違反人性本質,有無違逆民情親緣等。時加檢討,就可藉以養修自己之心性也,更可在日常生活之每一件事上去探求各種之物性,藉以規正人之本性,這也是煉性的方法之一。或可在宇宙自然之各種現象上去知悟一切之存性,用來陶冶自己之本性,這亦是煉性之法,如有心煉心與養性,處處俯拾可得其法也。


  盼世人能把自己之心性往內去煉修,俾達于正德正道之人,己身無憂,他人亦可安和。齊勉行之!


思歸覺路-第十七章 內斂心性

2019年8月12日 星期一

抬高一公分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分裂成東德和西德,分別由蘇聯和美英法佔領。東德和西德的人們不允許來回走動,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西德在美英法的統治下逐漸形成蓬勃發展的態勢,愈來愈多的東德人翻過伯林牆來到西德。佔領東德的蘇聯當局下令嚴密看守柏林牆,不准任何人西逃。

  故事就發生在柏林牆下。


  那是西元一九八九年的二月,天下起了濛濛細雨,守牆士兵因格.享里奇警惕地守在柏林牆東柏林這一邊,怕有人趁著雨翻牆到西柏林去。


  到了下半夜,因格.享里奇看到一個鬼鬼祟祟的身影攀爬到柏林牆上,他毫不猶豫地舉起槍。


  就這樣,二十二歲的東德青年克里斯.格夫洛伊,被因格.享里奇發現西逃,當場槍斃。


  因格.享里奇因為這件事還得到了上級的嘉奬。


  但誰也沒有想到,幾個月後,柏林牆被推翻,德國分裂生涯結束,東德和西德又成一家人了。


  翻越柏林牆的東德青年克里斯.格夫洛伊的家人在此時對因格.享里奇提起上訴,要求追究他的法律責任。


  這個案件在當時引起轟動,因格.享里奇的辯護律師說:「他是一名士兵,他的職責就是看守柏林牆,禁止任何人翻越。雖然這樣的行為在現在看起來荒謬,但在當時是具有它特殊的意義的。有人翻牆,他只能執行公務。如果說這種行為有罪,這不是他一個人的罪,而是整個國家、整個民族的罪過,為什麼要全部都算到他一個人頭上?」


  聽了辯護律師的話,旁聽的群眾都竊竊私語,他們認為律師說得對,因格.享里奇只是軍人,他在執行軍人的職責,就算不對,那也是他的上司當時給他的任務,他別無選擇。


  法官希歐多爾.賽德爾制止了群眾的私語,他面色沉重地對旁聽席說:「可能我將要說的話,你們聽了之後會認為我在偏袒死者。但是我不得不提醒大家,請注意一個細節:一個軍人槍打不準,是不會受到責罰的。當一個守牆的軍人發現自己的同胞在違反禁令,他在舉起槍的時候,能不能把槍口瞄準位置提高一公分?這不是法律,這是每個公民應該承擔的良心義務。」


  旁聽席陷入沉默,每個人心中湧起一陣悲痛,整個法庭一片肅穆。


  希歐多爾.賽德爾法官繼續動情地說:「在這個世界上,除了法律,還有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良知。當法律和良知發生衝突時,我們可不可以選擇聽從內心的聲音,而不是上級死板的命令?尊重生命。是一個放之四海皆準的道理啊!」


  聽到法官的這些話,旁聽席上有人開始涰泣,他們想起了自己有同樣遭遇的朋友。而原本一直認為自己無罪的因格.享里奇也彷彿受到當頭一棒,他向克里斯.格夫洛伊的家人深深鞠躬。


  最終,士兵亨里奇因蓄意射殺格夫洛伊被判三年半徒刑。


2019年8月11日 星期日

不要造惡業

蓮生/文

  敝人拙作「靈機神算漫談」,曾記載魏青萍先生,魏先生是我昔日長官,目前在台北經營測量公司。魏先生曾經練習靜坐,已獲靈覺。


  有一回,魏先生帶我去見一位「可憐的老頭」,這位老頭原來是一位精神病患,患症已有二十年之久,老頭曾往彰化、臺中、玉里接受診療多次,始終末見痊癒,結果金錢耗光。傅靠其妻幫傭洗衣賺錢,鄰居幫助,勉強維持生活,老頭狀甚可憐,衣衫不整,尿糞不能自理,蓬頭垢面,住在暗室,形同地獄。


  經過我的「心靈感應」之後,我的心中浮現一片汪洋大海,碧光波濤之中,卻浮出一具女屍,同時,我的靈感告訴我:「老頭殺人,罪不可赦」。我將獲得的感應告訴魏青萍先生,魏先生大驚,因為他祇知老頭久病可憐,並不知道他的過去。


  我們一起詢問老頭的妻子,他的妻子最初不肯說,最後,我告訴她,我看見海洋中的浮屍,她才勉強的說了出來。事情原來是這樣的:老頭年輕時,在海南島做事,某日見一少婦美貌,利用權勢,強行姦淫,那婦人羞愧難當,跳海自盡。該少婦當時已有身孕,因此是一屍兩命。我同魏青萍先生聽了,不覺悚然。


  由這件事,令我聯想到佛主釋迦牟尼在世時,他曾在王舍城持缽乞食,半路上遇到一個專門殺人的強盜,那強盜叫「歌利」。正因憤怒追殺自己的母親,佛陀及時趕上去制止他,說了許多道理給他聽,最後「歌利」痛心悔改,皈依佛陀。


  由這兩件事,我們可以知道:「千萬不能造惡業」。惡業是造不得的,報應之事,有「現世報」,有「隔世報」。祇是早來和遲來而已(早來和遲來是因緣的關係),就算「歌利」臨時抱佛腳。皈依佛教教主,但是「惡業兌現」時,佛陀也救不了他。(「歌利」後來發瘋,成為瘋僧。)


  有許多人,平時言行並不檢點,生活儘情亨樂,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幹盡了詐騙、貪污、勒索、殺人,等等害人的行為,他們不知道這些惡業都是要「兌現」的,殺人償命,欠債還錢,縱然逃得一時,逃不了永遠,這即是天網恢恢,疏而不漏了。


  等到做了錯箏,造了惡業,就算跑盡天下,求盡天下神佛,還是沒有用的。一人造惡業,自作自受,就算「高靈」,祂如何替你擔當?


盧勝彥文集第036冊《傳奇與異聞》不要造惡業


2019年8月10日 星期六

可怕之物

  有個人為了逃避仇人,躲進了深山。那天夜裏,皓明當空,風清氣爽,四野寂靜無聲。

  突然,他看見一個鬼,徘徊流連在一棵大白楊樹下。嚇得這位避仇者趕快扒在地上,一動也不敢動。


  其實,那鬼早己看見他了,說道:「喂!扒在那兒干嘛,還不快起來!」此人嚇得深身打戰,結結巴巴地說:「我...我怕你。」


  那鬼一本正經地說:「這你可想錯了!世界上最可怕的還是人,鬼有什麼可怕?就拿先生您來說吧,導致您處境狼狽,生活困苦,流離失所的,是人呢,還是鬼?」說罷一笑,忽然就不見了。


※ ※ ※


  世道中妖魔鬼怪特別多,而這些妖魔鬼怪皆不可怕,最可怕的妖魔鬼怪就是人心。


  世間人,時因自我三毒貪、嗔、痴,迷失了良知,進而一再造作出種種傷害罪業,此心好比妖魔鬼怪般,侵害眾生。


  世間本無妖魔鬼怪,人心作祟,這個問題要世間人自醒自悟,不能一再的造作惡業,要明白:「人在做,天在看。」莫以為造作無人知,自身內心那個神,早已看得一清二楚啊!


  今在殊緣降爾普化道場,數言作訓,寄期世人明白,修心除魔,修德除業,如能自我多懺悔,多積福,斷造惡業,那自不受諸等妖魔鬼怪來纏身。


慈聖雜誌-第一三二期

2019年8月9日 星期五

何不自射

  撫州石鞏慧藏禪師,馬祖道一禪師之法嗣,生平姓氏不詳。原本是個獵戶,以射獵為生,討厭見到出家人。

  有一天,石鞏慧藏禪師追趕著一只鹿從馬祖的庵前經過。馬祖迎上前。慧藏禪師於是問:「還見鹿過否?」


  馬祖問:「汝是何人?」


  慧藏禪師道:「獵者。」


  馬祖問:「汝解射否(你懂得射箭嗎)?」


  慧藏禪師道:「解射。」


  馬祖問:「汝一箭射幾個?」


  慧藏禪師道:「一箭射一個。」


  馬祖道:「汝不解射。」


  慧藏禪師問:「和尚解射否?」


  馬祖道:「解射。」


  慧藏禪師問:「一箭射幾個?」


  馬祖道:「一箭射一群。」


  慧藏禪師道:「彼此生命,何用射他一群(彼此都是生命,為什麼要射他一群呢)?」


  馬祖道:「汝既知如是,何不自射(為何不向自己放箭)?」


  慧藏禪師道:「若教某甲自射,直是無下手處。」


  馬祖道:「這漢曠劫無明煩惱,今日頓息。」


  慧藏禪師言下有省,於是扔掉手中的弓箭,投馬祖出家。


※ ※ ※


  萬物有生命體皆有靈,既有靈就有應,此是一個生命體系不變定律。 


  世人應知諸有生命體,既有靈亦有應,那就不可將之侵犯。時下人最易犯的罪業不外乎是殺業。看今科技如此發達,人們的心卻是沒隨科技進步而進步,反倒是比起往昔農業社會時期,造殺業還重。這等現象不在言下。 


  世人何不用心思考,看看今日吾言此問題,最主要是生命體,既有靈有應,若是侵害,那豈不加深怨戾不息。 


  再言人若有慈悲心,就要視眾生平等,不能因為人就可侵犯其他生命,剝奪其生命生存權利。世人要謹慎思考這一大問題。


慈聖雜誌129期

天下為主

  「國之興也,視民如傷,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為土芥,是其禍也。」這句話說明了國家興亡與君主如何對待百姓的態度息息相關。

  《孟子。離婁下》亦有「君之視民如土芥」及「文王視民如傷」之語。


  孟子告齊宣王曰:「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君王如果把大臣視為兄弟,那麼大臣會將君王看作親信的人;君王如果把大臣視為狗、馬,那麼大臣會將君王看作路人;君王如果把大臣視為糞土和草芥,那麼大臣會將君王看作仇人。說明君臣關係乃是相對的。


  而「文王視民如傷,望道而未之見」,意思是說,周文王把已經安定的人民視同受傷的人,加以愛護,不敢勞勸;追求正道,彷彿永遠沒有盡頭,不敢自滿。


  百姓是國家的基礎,上位者若欲國家長治久安,自然要以人民的福祉為優先考量。《左傳》與《孟子》的思想言論影響歷朝深遠。


  明朝黃宗羲在《明九待訪錄》的〈原君〉裡,反思設立君主一職的用意,提出「古者以天下為主,君為客」對比「今也以君為主,天下為客」的情況,便是認為理想君主應以民生安樂為先。

2019年8月7日 星期三

大圓滿「觀星」

蓮生/文

     在釋迦牟尼佛成佛,成等正覺之時,有一段記載:


  那時的悉達多太子,坐菩提樹下,用心來求解脫,有用心從「欲漏」來求解脫,也用心從「有漏」來求解脫,更用心從「無明漏」來求解脫。如此「用心」到了真正解脫的境界,漸漸身融法界,便達到了智慧解脫。


  悉達多太子知道,這一世完全明白了,這一世的任務亦曉得,佛教的大法幢要樹立在這世界之上,如今一切已成辦了,得到「智慧解脫」之後,從此不必再轉世輪迴了。


  正在那時,這個夜,已過了四分之三,至第四分之夜的最後分,在東方出現了一顆明星,這時悉達多太子,夜睹明星,即生智見,明星朗照,心光大徹,一剎那得「阿耨多羅王藐三菩提」。在悉達多太子開悟的時候,夜還寂靜著,一切眾生仍在睡夢之中,尚未醒來。


  悉達多太子,說偈言:


  是夜四分已過三,餘後一分明星見,


  眾生未行也未醒,是時大聖無上尊,


  眾若滅已得菩提,即名世間一切智,


  先佛燃燈授記起,故名釋迦牟尼佛。


  在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得智慧解脫,一切天宮、魔宮、天仙及眾生界,全出現了大光明的境界,連地獄界的鐵圍山也是光明如雨,這種成佛的威力,使全宇宙上下十方開朗,甚至全世界的樹木在一剎那之間,全部開花結果,虛空中完全清淨,諸方澄清而顯現分明了。


  我讀了「成等正覺」的這段記載之後,內心無限的感慨,佛教法輪在釋迦悟道之後,其智慧竟開出了八萬四千法門,而接受佛教思想指導的人,更是無法估計,釋迦牟尼佛帶領世人走向至善的境界上,簡直無可比擬的大功德、大智慧,這種智慧,真是「大菩提般若之智」,這「大菩提般若之智」有待賢者的繼續發揮。


  蓮華生大士告訴我:「釋迦牟尼佛,夜睹明星,見性成佛。世人真以為看見東方有一顆星星了。既然夜睹明星,自能悟道,如今密宗行者人人可以在清晨三分天後,去看東方的這一顆星,大家看了東方的這顆星星之後,是不是成佛了呢!」


  「當然不是。」我答。


  蓮華生大士教導我如下:


  「大圓滿法」指出,悉達多太子所看見的「東方明星」,是自己身中的天星,而這天星就是光,要知道「悟者發慧」如睹天星一般,這才是真正的悟道。釋迦牟尼佛當時所見的天星,是自己身中的慧星也,但恐說了世人不明白,祇有托言是東方明星罷了!


  大圓滿法的得證,此星是「一真法界,不顯也是明的」。這天星是一見了,就永遠能看見的。這天星祇要亮了,永遠就是明亮的,不會突然之間就消杳了。


  要證明悉達多太子所睹的東方明星,正是自己的「本性」,這是不難的,因為悉達多太子欲睹天星之前,在修持大圓滿法之中,先「生眼生智生意」由此「生明生光生慧」,悉達多太子於是有了「定心」、「清淨心」、「無垢心」、「無惱心」、「柔軟心」。


  由於有了「寂定於心」,如是清淨、如是無垢、如是無惱、如是柔軟,這是無明如實而知,而無明集,而無明滅,無明一滅就是成道了,於是「天星」就出現了。


  釋迦牟尼佛,夜睹明星而成道,世上的一些法師,都如此認為,果然在天將亮時,東方的夜空昇起一顆天星,於是釋迦牟尼佛,一時頓悟而成佛。事實上,釋佛在未悟道之時,早已入了「寂定」,所見之天星,是慧光,這是「生明生光生慧」的大天星,而非空中掛的小星星耳。


  大圓滿「觀星」的境界,本是人人所具有的,但在修持的過程中功力方面仍有深淺,經歷方面有厚薄,悟證方面有高下,因而有的仍有微塵,有的光明朗澈。


  蓮華生大士教授的大圓滿「觀星」,簡述如下:


  「無明」,是過去久遠無始的煩惱,原是愚癡與迷闇的綜合,由於「無明」妄動,眾生輪迴世間,所以是生死的根本。


  要把「無明」觀破,「天星」就顯了出來。


  修持者,以「大攤屍法」仰臥床上,先將「天星」之光想在天心部位,然後這天星運轉在「眼」,使之「生眼」,再運至「心」,使之「生光」,再運至「丹田」,使之「生慧」。此「天心」、「心」、「丹田」即是運氣者三集中處。「天星」聚光移動的三個部位。


  密宗行者,但須精神集中,將天星存想在「天心、心、丹田」三處。行之既久,色身與法界融成一片。此法亦可用金剛蓮花跏趺坐,精神集中,輕輕用意,存想「天星」之光運轉。(裏面亦有許多口訣,不便在書中透露盡)


  今天,紅冠聖冕金剛上師,了了得見十方佛土,這是不尚空談的,今天我寫的書,不是為自己而寫,而是為眾生而寫,佛與眾生之間本無不同,祇是「迷悟」之分。


  告訴大家吧!這「天星」,雖修法先顯內,但本不在內,也非顯在外,更不在中間,祇要修到巧妙處,便完完全全的清清楚楚,事先說出,也是太早。


  大圓滿法,是西藏密宗第一法,故薩迦證空上師曾如此說:「寧瑪巴(紅教)的大圓滿,阿底瑜伽,不是一般簡單的修法,根本就是智慧乘,不是有大智慧者,無法修,也沒有著手的地方,因為這是佛性乘啊!


盧勝彥文集第56冊《密教大圓滿 》大圓滿「觀星」

2019年8月6日 星期二

子產鑄刑鼎

  法律應該公正、公開,這個觀念在今日雖然普遍,但是在過去卻是經過一番爭議。這要從「子產鑄刑鼎」一事說起。

  西元前五三六年,鄭國大夫子產鑄造「刑鼎」,把自己所制定的法律鑄在鼎上,公布在國人面前,使人人知曉。


  當時晉國大夫叔向知道這件事,即刻寫信給子產,痛批他的做法。


  原先各國在執行法律時,從不事先公布,要確定行為是否犯罪及如何處刑,都是貴族臨時決定。這是因為前人認為「刑不可知,則威不可測」,意思是說人民不知道刑法的內容,才會因它的深不可測而感到畏懼。


  叔向的信裡提到,在下位的人一旦知道法律的具體內容,將會因此和上位者爭論自己的行為是否合法,如此則尊卑貴賤的等級秩序將陷於混亂,國家也就陷入危險。


  對於叔向意見,子產淡淡回應說:「我的做法,是為了解決鄭國國內的問題,至於您的意見,恕我不敢接受。」


  子產既然把刑法的內容公布在國人面前,再加上它是鑄在鼎上,更加不可能輕易更動。子產鑄刑鼎的行為,並沒有造成叔向所預期的混亂,反而使國人依法行事,更加不會為非作歹。


  鄰國看到鄭國的成功,紛紛效法,廿三年後,叔向所在的晉國也鑄造了刑鼎。


2019年8月5日 星期一

硬道理

  一位高僧受邀參加素宴,席間,發現在滿桌精致的素食中,有一盤菜裡竟然有一塊豬肉,高僧的弟子故意用筷子把肉翻出來,打算讓主人看到,沒想到高僧卻立刻用自己的筷子把肉掩蓋起來。

  一會兒,弟子又把豬肉翻出來,高僧再度把肉遮蓋起來,並在徒弟的耳畔輕聲說:「如果你再把肉翻出來,我就把它吃掉!」徒弟聽到後再也不敢把肉翻出來。


  宴後高僧辭別了主人。


  歸途中,徒弟不解地問:「師傅,剛才那廚子明明知道我們不吃葷的,為什麽把豬肉放到素菜中?徒弟只是要讓主人知道,處罰他。」


  高僧說:「每個人都會犯錯誤,無論是有心還是無心。如果讓主人看到了菜中的豬肉,盛怒之下他很有可能當眾處罰廚師,甚至會把廚師辭退,這都不是我願意看見的。待人處事固然要“得理”,但絕對不可以“不饒人”」。


  人不講理,是缺點;人硬講理,是盲點;理直氣“和”遠比理直氣“壯”更能說服和改變他人。


※ ※ ※


  人有脾性故曰「凡人」;是以有諺:「泥人尚有三分土性」,斯言不錯!但是用在修行人身上,就大錯特錯!
 

  何謂修行人?不止修道而已,猶要修德、修性。因此修行的奠基,即是修涵自己凡人之心性,不能將「修行人」套用在俗諺中,而理直氣壯曰:據理力爭。先不論對、錯,已使修行蒙塵!

  復次,其中關鍵,尚有許多商榷:


  其一,所謂「據理力爭」,此中「據理」,真有理嗎?是自己絕對正確嗎?眾生應知 孔聖人猶不敢言己無過,是以真對、真有理?仍有商榷之處。


  其二,退一萬步言,縱然真對、真有理,但在道場中以「據理力爭」,容易產生嚴重後果─同修之間產生嫌隙,乃使道場失去融洽、莊嚴之意義。


  其三,若更嚴重,因此使任何一人失去對道場向心力,則所面對,是功德或造因業?想必一目瞭然。


  其四,應該省思自己為何在團體中、道場未得人和?是自己有何缺失?


  老衲不論斷對、錯,但分析此四點,則是火燒功德林必然之結果:前面三點,若因此相持不下,則各自積累大半輩子之修行、之福德,以此一炬化為灰燼;第四點,則是自詡為「修行者」猶要謹記:在道場修什麼?


  老衲苦口婆心,乃為諸賢生徒之道程設想,至希不嫌嘮叨!仔細玩味,或有所得!


拱衡雜誌第299期

2019年8月4日 星期日

陰間見聞

  參閱《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的記載。

  我的同僚莫雪崖,他有一位老鄉講述了在陰間的一段見聞:


  那位老鄉身染重病,困臥草榻上,神情恍惚,不覺之中魂神已經走出了自家的大門。


  走了一程,頓時覺得高燒從身上退去,精神也爽快得多。然而他發現腳下的道路卻是有生以來從未走過的,既然已經出來了,也就隨意走走。


  就在這路頭偶然遇到一位多年不見的老朋友,重逢之際,悲喜交集。就在他向老友詢問近況時,忽然記起這位老朋友早就已經過世了。因而自言自語道:「莫非我也到了陰間?」


  老朋友說道:「你還未到死的時候,只是魂神游離偶然到此而已。不過話又說回來,這可不是一般活著的人所能輕易來到的地方,是不是讓我帶領你參觀遊覽一番,讓你增長見識呢?」


  於是,這位老鄉便隨老朋友走去。所到之處,有繁華的街道,也有頹廢的小巷,這些和人世間沒有多大區別,所見之人來來往往,熙熙攘攘,似乎都各有所經營。這些人看見這位老鄉都驚奇地注視著他,但沒和他說上一句話。


  老鄉問朋友道:「聽說陰司有地獄,能不能領我去參觀呢?」朋友說道:「地獄和人間的囚牢差不多,有鬼卒在那裡看守著。只有冥官才能開啟,只有獄吏才能出入,我不能帶你到那裡。不過,那地獄附近有幾個形狀奇特的鬼,倒不妨讓你去看一看。」


  他們沿著一條小路,走了約半里路,來到一個四野空曠之處,像是墳墟墓地。看見一鬼,形貌和人大體上相同,只是鼻子下邊缺少了嘴巴。


  老鄉問道:「這是為什麼?」


  朋友說道:「此人在世未死之時,巧於應對,專以諛詞頌語去媚世悅人,騙取他人的信任,以達到他私心的目的。所以到了陰間受到這種冥罰,讓此人體會是否還能搖唇鼓舌呢?如果碰上有人放燄口施食,其他的鬼魂或許可以飽餐一頓,但是此人只能從鼻孔裡喝一點漿汁而已。」


  又見一鬼,他的屁股高聳在上,腦袋卻折曲在下,臉面緊貼在肚皮上,用兩隻手拄著地走路。


  老鄉驚問道:「這又是怎麼回事?」


  朋友說:「此人在生之時,一向妄自尊大,總是昂首闊步,目空一切。所以到了陰間受這種冥罰,叫他不得再去傲視他人。」


  又見一鬼,從胸口至肚皮裂開一條幾寸長的大縫隙,那腹腔之內五臟六腑空無一物。


  老鄉不禁問道:「這是何故?」


  朋友說:「此人在生之時,胸中城府深隱,誰也摸不著他的歪主意。所以到了陰間受這種冥罰,讓他那壞心眼沒處藏匿!」


  走著走著又見一鬼,腳有一尺多長,腳指像棒槌,腳後跟腫大如斗。整個腳丫像載重的小船。他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挪移了一寸。


  老鄉問道:「這是為什麼?」


  朋友說:「此人在生之時,仗著高才聰敏,凡有利可圖的事,他都是捷足先登搶在人前。所以到了陰間受這種冥罰,叫他行動艱難,沒辦法再事事搶先佔便宜了。」


  不久又有一鬼,只見他兩耳如大鵬鳥的雙翼,一直拖到地面。但這對耳朵混沌而無孔竅。」


  老鄉問道:「他這個樣子又是為什麼?」


  朋友說:「此人在生之時,妒嫉多疑,喜歡聽人說是非,愛傳播流言蜚語。所以到了陰司受這種冥罰,使他徒有此耳枉作累贅,卻任何聽覺也沒有,看他還妄聽妄傳麼?」


  朋友接著說:「這些鬼都是根據他們在人間所作惡業的深淺不同,而承受各人的報應。這些奇形怪狀的報應都是他們在世間時做了某種壞事所自招、自找的。必須等到受報期滿才能再去轉世托生。然而這些鬼比起地獄中的鬼,還算是罪業較輕的一類。相當於人間被判流放的罪人。」至於罪孽深重者的遭報則痛苦萬端、慘不忍睹。也不允常人窺視。


  他們正在談論之際,只見車輪滾滾,人馬雜亂。原來是一位冥官路過於此。那冥官一眼就看見了這位老鄉,吃驚地說:「咦!這分明是生魂誤遊至此,恐怕已經是迷失歸路了。誰認識他的家,可帶領他回去。」


  那朋友慌忙跪下來,叩見說:「此乃鄙人生前的朋友。」


  冥官說:「你既是他的朋友,就趕緊送他回去吧!」朋友磕頭從命。


  這位老鄉恍恍惚惚,不覺中又走回到自己家的大門口。他出了一身大汗,猛地從夢中醒來,那沾身的疾病也頓然痊癒了。


※ ※ ※


  時光荏苒,光陰如梭,而眾生在有意無意間,所造作之諸惡業,亦隨著日積月累,孽業非常之多,令人莫可奈何!天地之間,雖然道場林立,道德教育之不斷,但是世間人行善、修身的腳步,卻遠遠不及造業、行孽之速度。


  世間裡不少迷愚的眾生,有些人「口蜜腹劍」,雖然表面上看起來非常的平易近人,但私底下、暗地裡卻害人於無形,業罪之容易造作,卻是讓人無法察覺。另外,亦有一些人乃是心慈、口惡,為人是很好,但是言語上,一句話說出口,時常讓聽者之心靈充滿了痛苦、悲傷、感慨,由於惡口成章,造成聽聞之人,耳根不淨,只要有人心靈受傷,隨之而來的就是沮喪,心裡沮喪,表現在身體,便是渾身缺乏動力。


  凡是有人言語能夠柔和,身體能做種種好的事情,然而卻打從心裡造作種種之計較、嫉妒、怨念,將使本身德行日漸衰耗,促使紅塵俗世受到殺業怨戾之氣,及種種爾虞我詐,造種種不義事。內心若是時常起不義的念頭,則身體必然多造不善之行為,並且對於人與萬物,絲毫不能守其中道,於是傷天害理諸事,層出不窮。


  人之靈,皆由天而降生於凡塵,故死後,其靈應歸回故鄉之天。怎奈,人自降生於花花世界,為貪欲所驅使而無惡不作,甘願墜落於苦海之中,不能自拔,致忘記回歸故鄉之天,而墜落於地獄,此非天心不仁,實世人自甘墜落,夫復何言乎?


喇呼拉護法

蓮生/文 

    我每一次做護摩之前,一定先供養護法神。(護法神是事業金剛)


  有一次,從虛空中降下一位凶惡的護法神,其形相是:


  下體是龍身,全身黑色。有九個頭,上三首,中面白色,右藍,左紅;中三首,中面藍色,右黑左紅;下三首,中面黑色,兩旁藍色。


  有四臂,前二手張弓箭作射狀,右二手執海怪杖上揚。左二手執蛇繩。
  

  全身皆眼。

  我問「護法神何名?」


  祂答「喇呼拉。」


  我當下知道,這位喇呼拉護法神是金剛手菩薩授記的,也是蓮華生大士授記的金剛護法。


  祂是寧瑪巴派的三大不共護法之一。


  祂對真正的瑜伽行者,大加護持。


  對破壞三寶的人,可殺戮懲戒。


  是擁有無限法力的金剛神。現在是我的護法神之一。


  「喇呼拉」的來歷,我知道:

  祂是一位久遠的仙人,在深山中獨自修行,達到四禪天的境界,已有了相當的成就。


  當時的國王引祂入宮說法。


  國王及妃子四人,全皈依祂,請祂灌頂。國王及妃子眾與祂形影不離。


  於是,奸臣妒嫉。


  向國王誣告祂與四個妃子有染。


  國王不甘自己的妃子與仙人有染,於是驅逐入山,用火燒之。


  四妃不甘受侮辱,相皆悲憤投火而死。


  仙人見四妃死。
  

  一念瞋生。

  靈體則化生為「異類」。


  「喇呼拉護法」是位最嚴厲的護法。


  由「喇呼拉」護法的來歷,使我的感想如下:

  假如「喇呼拉」在深山中獨自修行,可以漸漸的由四禪天進四聖界的果位。最後「喇呼拉」可以成佛。


  可惜祂進入皇宮,皇宮本來就是表面榮華,其實是名利是非鬥爭之地,妒嫉眼紅充斥其間。


  「喇呼拉」不避女人,也是個大錯誤,修行人不避女人,最終一定死於女人之手,自然釀災造禍。


  修行人與女人在一起,這是一種愚蠢的舉動。我們曉得修行與女人在一起,往往惹禍上身。


  四妃一死。


  「喇呼拉」自覺,責任在己,從此悲憤,一念瞋生,便生「異類」,成了凶惡的金剛神。


  「喇呼拉」未能成就佛果,有三不該:


  一不該入「皇宮」。


  二不該「不避妃子」。


  三不該「一念瞋生」。


  由「喇呼拉護法」聯想到我自己,我心生驚惕:

  「不要再特別去度化女人了,女人畢竟是是非的源頭,說不定那天,近則不遜,遠則怨,任性起來,反咬你一口。」


  我原本藝高人膽大。我不時的回女生的信,我純真的感化女人學佛法,我不懼女色。


  我想想,我也犯了兩項錯誤:


  一不該入「紅塵」。


  二不該「不避女弟子」。


  祇是我沒有「一念瞋生」。因為我明白,我已修練到可以包容一切。


  「宰相肚裡能撐船」。仍然太小。


  「大肚能容天下事」。也嫌太小。


  我自己的心,有天空那麼大,我不是心地褊狹的那種人,我把一切事都看成「無事」的。


  紅塵本來就是污染的。


  女人本來就是污染的。


  「一念瞋生」很難抵得住「無所謂」。我修練「無所謂」的功夫,產生不了「一念瞋生」。


盧勝彥文集第101冊《蝴蝶的風采》喇呼拉護法

2019年8月3日 星期六

子從父命;臣從君命

  一回,子貢向孔夫子請教說:「子女聽從父親的吩咐辦事,是孝;那臣子遵照君主的命令行事,是忠,這有什麼可懷疑的呢?」

  孔子說:「子貢,這樣的理解淺薄偏頗了,你不知道啊。過去那英明的天子,有七位直言敢諫的臣子,主上就避免了錯誤的舉動;諸侯有五位直言敢諫的臣子,可保國家社稷,諸侯國可免於危難;卿大夫有直言敢諫的臣子三人,爵位便能保持;父親有敢於勸諫的兒子,就不會陷於無禮;讀書的士人有直言規勸的朋友,就不會做出那不合道理的事情。所以子女完全依照父親的意志辦事,何嘗一定是孝?臣子完全遵照君主的命令從事,難道就一定是忠?能詳細考察他所遵從的是否得當,這纔叫做孝,纔叫做忠啊!」


※ ※ ※


  在《玉皇育德真經》提及:「忠孝廉節德」,「忠」是為公正不阿之精神,行事如實不偏的態度;「孝」是恭敬誠懇之態度,尊上敬老的行為;「廉」是堂堂正正的做人,清清白白的做事;「節」是處事得宜之態度,凡事簡約無奢的美德;「德」是行事勤奮認真而無求,努力堅持無欲思的做事,行持日久,德乃不求而自深厚之。


  眾生置身於紅塵俗世之間,最首要的乃是忠其每一個身份內所負責之事,每一人都應該將每一個角色認真的扮演好,扮演好每一個當下的身份,並將該身份所應盡的義務盡心做好,這便是忠了。當一個人在居家時,在父母的跟前,此時身份就是為人之子女,既然為人子女,那麼就應該將為人子女的本份事做好,再來就是必須盡到承歡膝下的責任,並且妥善照顧好自己的身心,在外於為人處事上不讓父母憂心,即為忠於人子之道。若是置身在職場中,便該虛心的聽從主管之指導及所安排的工作事項做事,認真的將手中的事情做好,這便是忠於職務。


  至於孝之責任,必須從日常生活一切細事著手,在外與人無所爭,可免父母擔心受怕,孝之一也;在家不與父母有所頂撞,凡父母之言,擇善而從之,其不善而婉言勸之,孝之本也。


  廉乃是為人處事,必須做到不受財富所影響,雖然居處於富裕之家,但求不浸淫於富裕中奢華造成身心養成好逸惡勞的壞習慣,更不因為身置富貴而為所欲為;縱使身擁權貴之勢,亦理當時時督促自己,不令身心浸淫在權勢當中,以避免有擁權自重的惡行產生,更可以避免自己養成目中無人的惡劣行徑,並且能夠避免掉自己淪為貪婪無厭的社會害蟲。若是能夠做到以上幾點,廉算是盡到了。


  節者,一個人的志節,通常是很難由表面上看得出來,但只要立定志向者,其節操將永不受利誘而改志,亦不受任何脅迫而改節;縱使性命受到威脅,仍然無法使之節志有所絲毫動搖,這便是擁有忠貞之節操持守者的精神。


  自古以來,不乏有忠臣名將,「寧殺身以成仁,不為求生以害仁」,此等精神,皆列入節志中;更有不少婦女為夫守節,終身不二嫁者,大有人在。亦有自幼受父母指腹為婚,長大後為行持父母之誠信,而守節者不乏其人;尚有各行各業為守持簡約之德,不甘與人同流合污,寧減少本身之利益,亦不願損及眾生之利益者,通常是難以守持的,但能堅定守持者,必然後福無量。


  願大眾盡一己之心力,妥善受持,並落實在日常生活中,以利長養自身德性也。


寶德雜誌160期-述論:忠孝廉節德

2019年8月1日 星期四

心得自在

  仰山和尚是為山禪師的學生,有一年,師徒兩個一年沒見了,彼此都十分掛念,等到見面時,為山禪師向仰山問道:「這一年你都做了些什麼事?」

  仰山說:「我開了片荒地,然後種了一些莊稼和菜,每天挑水澆地,鋤草除蟲,收成很好。」


  為山禪師贊許地說:「你這一年過得很充實呀!」


  仰山和尚便問:「老師您這一年都做了什麼事?」


  為山笑著答道:「我過了白天就過了晚上。」


  仰山隨意說道:「你這一年也過得很充實呀!」剛說完,就覺得自己這們說有欠妥當,話語中似乎帶著諷刺的意味於是漲紅了臉,情不自禁地咂了咂舌頭,心想:「我這樣說,老師一定以為我在取笑他,這樣說實在是太不應該了!」


  他的這一窘態早就被山禪師看破了。就在仰山盤算如何補救的時候,為山禪師責備他說:「只不過是一句話,你為什麼要看得那麼嚴重呢?」


  仰山仔細一想,明白了老師的用意:「偶然的小疏忽,或無意的小過失,只要不是成心那樣做的,如果沒有造成什麼嚴重的後果,那就隨它去吧,沒有必要老是把它放在心裡。」


  想到這裡,仰山便對老師說:「我們開始上課吧!」老師贊許地點了點頭。


  世上的事本身就很平常,沒有必要讓一些小事佔據你的內心。風吹雲過,煙消雲散,你會發覺天地原來是如此澄明,一切都是那麼自然,為什麼要讓自已背著沉重的包袱呢?


※ ※ ※


  世俗人對自我生活,無憂無煩惱,就認為是福是樂,此等只是下智慧想法,對真正有智慧的人來說,乃是想如何得到解脫。 


  要如何才能擁有智慧,此就從每時每分每秒所見、所遇,種種境景說起,遇大事不慌,逢小事不計,這就是智的功夫,俗有云:「不經一事,不長一智。」世人的智慧不都由逢遇種種而增長乎?智慧是愚人心中一把掃把,能除一切無知、一切愚痴,就此來說,世人每一遇境景,事物,能不能不受其牽掣,這時就可看出智愚差別。 


  解脫是不受一切所束縛,能超然一切名利與生活物質束縛,更能心得自在不受制,這才能算解脫無礙。世人應知製造問題是下智者,處理問題是中智者,只有解脫才是大智之人。修行皆是從種種假境悟出真理,如果不能從箇中悟個所以,那豈不如同凡夫。 


  要知「修行」是從每一見聞徹悟其中真如,自我心中是否還未能視透,如是那更要加強智慧增長,由靜坐來行大定,再由大定中增長智慧,或由研經了得經義,增長智慧,達到解脫之境。 


  塵世本為大染缸,各種誘惑太多,世俗人易迷假相,修行人可是聞法修行,自不可自迷其染缸中,勉。


慈聖雜誌第一三三期 - 述論智慧與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