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31日 星期一

如果可以再活一次

  巴西的偏遠山村裡,住著一名活了一百零八歲的女性人瑞,在她生日的那天,很多記者蜂擁而上,每個人大都是問如何能活到這麼久?愛吃些什麼東西?長壽祕訣等這一類的問題,女人瑞意興闌珊地有一句沒一句地回答著。

  直到其中一位女記者問她:「如果有可能再活一次的話,妳會怎樣地活,會想做些什麼事情?」


  女人瑞的眼睛突然亮了起來,她用很認真的口吻回答女記者:「如果我能夠再活一次,我一定會不在乎別人怎麼看我,我還會不怕失敗,也會多犯一些錯誤,我願意談更多場戀愛,更勇敢地去愛人而不怕受傷!我還會常常跑到大海面前鬼吼鬼叫,我一定要比這一生還愚蠢!我一定要更放鬆、更無所謂,我願意冒更多有形無形的險,我要跑更多的步、游更多的泳、在年輕時就去爬喜馬拉雅山……」


  女記者非常驚訝這位女人瑞有這麼多想做的事情,她剛想要開口繼續追問,沒想到女人瑞打斷她的話緊接著說:「我還要痛快地就活在當下,而不是活在擔心現在、後悔過去、計畫未來的虛無裡。我還要和更多的孩子成為朋友,吃更多的冰淇淋,一身輕鬆地去自助旅行。我更願意在初春的時候,在田野中打著赤腳跳舞,也願意在盛夏時,在清新的小溪裸泳。我要到更高的深山,我要種更多美麗的花朵。」


  女記者聽完笑不可遏,她再問女人瑞:「還有嗎?妳還有想要做些什麼嗎?」


  女人瑞瞇著眼睛看著女記者記:「傻孩子,我得要再活一次才能做這些傻事,妳還年輕,妳在等什麼?現在就去做啊!」


  如果可以再活一次,你又會怎樣生活呢?

2018年12月30日 星期日

四僧轉世

  清乾嘉間,有三禪僧,爲同參,死後,一生江蘇,爲彭文章;一生云南,爲何桂清;一生陝西,爲張費。

  三人,唯彭記得前生事。後入京會試,俱見二人,遂說前生爲僧事。二人雖不記得,一見如同故人,成莫逆交。


  殿試,彭中狀元,何榜眼,張傳胪。彭也放過主考學台,然頗貪色,後終於家。


  何作南京制台,洪楊反,失南京,被皇上問罪死。


  張尚教過鹹豐皇帝書,回回要反,騙去殺之。


  此三人,也不是平常僧,可惜不知求生西方,雖得點洪福,二人不得善終,彭竟貪著女色,下生後世,恐更不如此生矣。


  又蘇州吳引之先生,清朝探花,學問道德相貌俱好。民十年,朝普陀會余,自言伊前生是云南和尚。以燒香過客,不能多敘,亦未詳問其由。


  十一年,余往揚州刻書,至蘇州一弟子家,遂訪之,意謂夙因未昧。及見而談之,則完全忘失了,從此永無來往。


  迨十九年,余閉關報國寺,至十一月,彼與李印泉、李協和二先生來。


  余問:「汝何以知前生是雲南僧?」


  伊云:「我二十六歲做一夢,至一寺,知爲雲南某縣某寺,所見的殿堂房舍,樹木形狀,皆若常見,亦以己爲僧。」醒而記得清楚,一一條錄。


  後一友往彼作官(張仲仁先生,尚知此人姓名),持去一對,絲毫不錯。


  余曰:「先生已八十歲,來日無多,當恢複前生和尚的事業,一心念佛,求生西方,庶可不負前生修持之苦功矣。」


  伊云:「念佛怎麽希奇?」


  余曰:「念佛雖不希奇,世間無幾多人念。頂不希奇的事,就是吃飯,全世界莫一個人不吃飯,此種最不希奇的事,汝爲什麽還要做?」


  伊不能答,然亦不肯念。


  伊問二位李先生,君等念否?


  答曰:「念。」伊仍無下語。


  至十二月三十夜,將點燈時去世,恰滿八十歲。


  此君前生也很有修持,故今生感得大功名,大壽命。今生只盡倫常,佛法也不相信了,豈不大可哀哉!


  然此四人,均尚未有所證,即已有所證,未能斷盡煩惑,也難出離生死。如唐朝圓澤禪師,曉得過去未來,尚不能了,況只去得好,就會了乎?(三編下•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


※ ※ ※


  塵世繁華讓人心迷意亂,世人輪迴這塵世已不知歷經多少劫,在這人世裡皆因執著人世繁華,認假為真,方使靈性難予顯露智珠受到塵業污染,無以自拔,終再再轉輪不息。
 

  蓋世人應明這人世福地只是暫時,雖享有人天福報,但也是最易再造諸罪業地方,如不能有堅守善道,深修善福慧,再再的迷戀這人世定又會再墮六道輪迴。

  吾期世眾早明白能擁有現有的福報,皆因前世積種善福田,故應懂珍惜,好好利用此生得來福報,再努力積種善福田,要明今生福報享盡可是會隨業輾轉啊!


慈聖雜誌-第一六九期

2018年12月29日 星期六

輪轉萬年

本道院彌勒慈尊  登台
    

陳生:學生恭向恩師頂禮五叩首!

慈尊:賢生免禮!


陳生:謝謝恩師慈悲!那群人乃是面有難色的,與仙佛討價還價,不知發生了甚麼事?


慈尊:瑣碎煩忙,此心疲憊,不得憩息,謂之「煩」;此心驚惶,勢壓境拂,不得愉悅,謂之「惱」。是以,人多口就雜,心就亂。


陳生:看起來,好像真的很亂耶!
     

咱們自探索古文明帝國以來,許許多多不可思議的故事,居然都發生在我們的身旁,九萬二千多年了,因果仍然不滅,而且在輪迴的過程中,一件件、一樁樁,仍舊在不同朝代發生了,所以要能放下阿賴耶識的識念,真是不容易。因此,唯有將阿賴耶識移除,平常多讀誦《金剛經》了。

慈尊:人類歷史世代,難免有一時狂狷的風潮,大家趨之若鶩地沉迷在同一個漩渦中,能跳離的,能撥亂反正的,確實需要無比清明的心智以及力挽狂瀾的勇氣。


陳生:那群人不是都已經投胎轉世,怎麼還在追究過去的事呢?不過,緣起九萬二千年前的事件,方造成今天的難關,只能怪自己當時不能把持超然,才有今日的苦難。


慈尊:諸子在道場修行,或多或少排除一部分殘存在記憶體的執念,再加上修行力、功德力、願力的支撐,更藉由學道的深明道義,始能讓深埋之靈性更增上緣。


陳生:喔!一個人要改脾氣、修毛病,真的不是很容易,而且輪迴的業緣,使得我們不良習性有增無減;如果沒有真正的徹悟真理,談何容易!因為一點小事情即可讓人暴跳如雷,一些誤會足以讓人爭得面紅耳赤,而我們一直還為過去的業力所苦哩!


慈尊:觀諸賢生能夠明白前世因、今世果,而適時排解,可喜呀!


陳生:可是這樣的過程,真的讓我們吃盡了苦頭的。


慈尊:天地是對待的,真理是絕對的。假如你們時時刻刻產生排斥的心態,那麼如何讓天地平衡,如何要他人接受你們的言行。尤其是一個人在墮落失敗的時候,往往怨恨深,惱怒天,更責備他人的一切。
     

謹記在心!萬般罪惡,難抵一個「悔」字。

陳生:真的。那群人裡面就是有非常白目者,不知想想自己為何墮落、為何失敗?不責怪自己,而總是責怪別人。
     

奉勸對周遭有所不滿時,即需反躬自省。

慈尊:世事皆有好壞兩面,何必偏往牛角尖鑽;舒展眉頭,露出笑臉,放寬心情多舒暢。


陳生:哎呀!看到上面的那群人,仍舊還為業障所苦,心情也不是很好ㄟ!


慈尊:人類的繁延正是一部大歷史,其實也是最完美的生命經驗。只可惜,人類是最會遺忘歷史的動物,在不斷重蹈覆轍的生命悲劇中,人已成了只會後悔、最會失落祖先經驗的一代接著一代。在前仆後繼中,現代人只會跌落到歷史的鏡子裡面,墜落到另一個掙扎的昏黃世界,卻從沒在鏡子面前覺醒過。


陳生:嗯!這也就是眾生最難度化的地方。


慈尊:一切法皆因緣會合而生,因緣本空,故無所入、無所歸。生命在輪轉萬年、在歷劫千代的一瞬之間,暫且寄託在這一個世代,這也是一個有緣來相聚的法輪機緣。
     

世間虛幻,你們若是在這虛花假景當中,酣夢不醒,那麼你們此生此世將被命運牽著走,心不能轉境;所以,人生的可貴,便在尋求一個永久的歸宿。
     

諸生切記!一切的美景,都會隨著無情的歲月而消逝;曾幾何時轟轟烈烈,曾幾何時草草生死。看看古來英雄豪傑,有幾個能夠戰勝無情歲月或戰勝天地;當體會短短生命不能茍延時,只好假短暫以創造永恆。

人生無常,無常的世間虛花幻景,要能夠看破無常,視透生命這一場夢境。


陳生:謝謝恩師指導!學生懂了。恭送恩師聖駕五叩首!


寶德雜誌第166期


2018年12月27日 星期四

光陰莫虛度

蓮生/文

  我們每一個人的一天,都差不多,早上起床,刷牙洗臉,吃早餐,上班,吃午餐,上班,下班回家吃晚餐,休閒看電視或其他,沐浴,上床睡覺。其實大家生活或有不同,但大同小異。


  一般人的生活是如此,如果是學佛的在家居士,再加上念念佛、念念咒、修修法,一天,很容易就過去了。也有很多人很忙,忙得連修法的時間都排不出來。


  生意人和上班族的生活方式或有不同,然而生意人也不得閒,有的開店忙,有的談生意忙,有的忙於生產線,有的當「空中飛人」,在世界各地飛來飛去,也忙得頭暈眼花


  士、農、工、商、……。人人各忙各的,有一小段假期或休閒,或出去旅遊,已珍貴難得了。


  大家以為寺廟的出家人最閒了,其實不然,早課、晚課、午供、法務、雜務,事情也很多,很多事情有得忙呢!時光匆匆,一天又過去了,一年四季,光陰一去,小沙彌也成了老和尚。


  我常勸人:「光陰莫虛度!」


  什麼叫「光陰莫虛度」?


  我問。


  也許很多人答不出來。天天日子過得差不多,穿衣吃飯,行、住、坐、臥,什麼叫「光陰莫虛度」?


  我說,把每件事,都做得恰恰好,亦即是做好每一件小事,就算是光陰不虛度了。


  守時、守分、守節,便是光陰不虛度。


  移時、失分、失節,便是光陰虛度。


  我寫一小詩:


  不用哭訴


  人人都是一樣的過日


  無得無失無長無短


  誰也無法把歲月真正的留住


  只在心解脫否


  只在菩提道上行得正否


  就是光陰無虛度


盧勝彥文集172冊《隨風的腳步走》光陰莫虛度

德蕾沙修女的默想文

  1948年,德蕾莎修女離開了她住了二十多年的修道院,她脫下了那套厚重的黑色歐洲式修女道袍,換上了一件像印度農婦穿的白色衣服,這套衣服有藍色的邊,德蕾莎修女從此要走出高牆,走入一個貧窮、髒亂的悲慘世界。

  高牆到今天仍存在,可是對德蕾莎修女而言,高牆消失了,她從此不再過舒適而安定的生活,她不要每天看到有人赤身裸體的躺在街上,也不能忽視很多人躺在路上奄奄一息,即將去世。她更不能假裝看不到有人的膀子被老鼠咬掉了一大片。下身也幾乎完全被蟲吃掉!


  德蕾莎修女是一個人走出去的,她要直接替最窮的人服務,即使對天主教會而言,這仍是怪事,很多神父認為她大錯特錯!可是她的信仰一直支持著她,使她在遭遇多少挫折之後,仍不氣餒。


  德蕾莎的默想禱文是這樣說的:


  一顆純潔的心,很容易看到基督,在飢餓的人中,在赤身露體的人中,在無家可歸的人中,在寂寞的人中,在沒有人要的人中,在沒有人愛的人中,在痲瘋病病人當中,在酗酒的人中,在躺在街上的乞丐人。


  窮人餓了,不僅只希望一塊麵包而已,更希望有人愛他。窮人赤身露體,不僅希望有人給他一塊布,更希望有人能給他人應有的尊嚴。窮人無家可歸,不僅希望有一間小屋可以棲身,而且也希望再也沒有人遺棄他,忘了他,對他漠不關心。


※ ※ ※


  悲憫者,隨時隨地都能夠以客觀之態度,看待世間一切人事物之變化,內心不斷悲憫慈念眾生,殷勤藉由物資及法理來撫慰眾生身及心之苦,欲令眾生早日於身心皆能真正離苦得樂。


  大悲願心之人,因為覺苦,於是懂得以同理心對待所有的眾生,世間上一切苦楚無非眾生內心迷茫所束縛,於是行者秉持悲憫心關懷普天下之眾生,並且經常施以法雨欲洗滌眾生受污染穢之心靈,妙法華功德水恰似湧泉般隨時普灑,欲使每一個人之煩惱心都可以早一點獲得解脫。行者秉持有教無類之精神,長期間能夠弘揚正法以利澤眾生;並且秉持因材施教的精神,適時將妙法華運轉到需要之人身上,使每一個人的身心靈皆能充實。


  眾生心若太過於空虛,則容易遭受外在人事物所侵擾,最後外在人事物將成為內心最執著的部份,無論好與壞,都將變成自己的苦境;好的人事物由於本身經常無法碰到,於是真羨慕別人能遇到好的人事物,心中感到自己很苦;壞的人事物因為自己碰上了,所以經常處於煩惱、憂愁、不安與痛苦中生活著。


  因此,覺悟者能夠適時的普施妙法讓身心陷入苦境之人可以時常沐浴在妙法華中,以法水洗滌被物慾所佔領之心思,藉正法理諦之薰習,令眾生內心接受正法之陶冶後,逐漸移除一切不需要的物欲,隨之心中便有了定靜的功夫,此後內心不再遭受外在一切人事物之誘惑,使原本自我感覺的苦惱頓時消失掉,伴隨而來的唯有喜悅充滿心田。


  大悲願行者,憫念眾生諸資不具,於是願意行造種種善德事藉以利益人群,或以普施衣服、飲食、醫藥、日常用品,乃至棺木等,種種善行僅希望眾生可以減少一些苦惱,從此免除及遠離苦惱,讓內心之自在可以重新呈現,並且輕安之心靈得以久住內心深處不再游離,如此則善行日積月累終有成就。


  至於苦境將使樂天知命逐漸被瓦解,這乃是悲善拔苦的最大希望。行善之人無非在促進社會上,能夠普遍呈現溫馨與祥和,每一個人若知道大為運轉溫暖普施於人間,必可讓悲願善德照耀娑婆世界,使人群中產生一股暖流,使人群能夠懂得提升互敬、互愛、互助的精神,並且共同普遍運轉施行,則屆時苦處不再,唯有法喜隨身。


  奉勸大眾,平時要有悲憫他人的心念,懂得悲憫他人便無任何人事物可以讓自己感到憤怨不平,能普行方便以利益眾生者,不但是方便他人同時將是方便了自己,凡事以推己及人的精神來造作一切諸善行,必使身心永處於法喜中,隨時隨地皆能取得禪悅,內心一旦拔掉苦,福德便更顯臻祥,智慧亦將開始不斷增長也。


寶德雜誌第175期-述論:悲善拔苦


2018年12月25日 星期二

淡泊明志

  范文正公仲淹曾經對瑯琊慧覺禪師說:

  我從去年來到這裏,就想尋找可供清談的林下高僧。曾問一位老吏道:『本地各山門中有卓越出眾的高僧嗎?』


  老吏說北邊瑞光寺有希、茂二位僧人很是優秀。


  我又問:『他們二人之外,其他參禪、持戒的法師中再沒有了嗎?』


  老吏回答說:『評價儒者,首在行止節操;評價僧人,則論其平素的德業。像瑞光寺希、茂二人,他們三十年來,足不出寺門,穿的是未染的布衣,不慕聲名,不貪財物利養,世俗事物完全不放在心上。所以本地人推崇他們的行履德操,敬重他們,奉之為師。


  至於登上高座講說佛法,代佛化導眾人,應機辯說自如,進退無礙,而被一般地稱為善知識者,那就不是我所得知的了。』


  此後空閒時,我訪問了瑞光寺的希、茂二和尚,觀察他們的日常行事,完全如同老吏所說的一樣。


※ ※ ※


  現代修子一定很難想像;古時證道之修子過著何種生活?非修子們皆出身貧苦,而是他們知道優渥的生活會腐蝕智慧,消磨志氣。從古到今之偉人,常有一套自我鍛鍊的方法。「囊螢映雪」、「牧牛畫荷」、「臥薪嘗膽」,皆讓主角在各領域發光發熱。


  不諱言的,勤勞辛苦的日子並不好過,雖然身心俱疲,但能沈穩接受磨鍊的人,靈識卻能更加清明,心光灼亮,如在雲端望著芸芸眾生般,事事分明。優渥生活的人,無法明瞭修行證道的樂趣;受盡痛苦磨鍊的人,反而看清人生之虛假,證道為真;造業是假,脫離六道輪迴是真。


  望諸賢生暨眾善信大德,當細辨「真」、「假」之別,莫天天忙碌於虛假的人生,煩惱轉眼即空之人、事、時、地、物。反而應藉假修真,刻苦自勵,速速脫離六道輪迴,為回返理天早做準備。

婦道沈淪

  夫人生在宇宙間,不論男女該守人道,三綱五常、四維八德絕不可離。當然男人是一家之主,項項細察,不得輕易誤事生非,安份守己,不貪戀野花,女人要守婦道,不得敗壞名節而成淫婦。總之:人人要留好名聲給人懷念,不得遺壞名聲遭人唾棄。

  余述此案係發生於諸羅縣,當時余任山間土地神,親眼所見,今述於鸞堂警世。


  昔時有李文彬者自幼失去父母,由姑丈、姑母養育成人,其了解人生一切,有慈善心腸,至二十有六歲時得鄰居介紹娶周女為妻,結婚後兩人個性不同,其妻周艷娥喜歡打扮矯裝,夫妻結合不到一月,即爭吵不休。


  文彬用盡辦法勸導謂:婦道人家應照顧家庭,不得在外逛遊,我倆結婚未及一月,妳不應日夜拋頭露面在外,不守婦人規矩。


  艷娥不但不聽,反更為惡化。她未嫁到李家時,受父母過份寵愛而驕傲任性,嫁後受淫婆唆弄,謂其夫家無恒產,僅靠勞力度日,如此貧困日子何能度過一生,不如從長計議,早日離婚了斷,免得日後受苦。


  此位淫婆一生搬弄是非,引誘良家婦女墮入火坑,起初介紹富家子弟,結合為由,艷娥才做出不顧家庭與夫日夜爭吵,並對夫曰,爾若不許我外出,我自了斷一生,用死來威脅李文彬。


  他在無可奈何之狀況下向岳母訴說情由,迫不得已只有了斷姻緣,周家二老亦無話可說。


  艷蛾離婚後也不回娘家,同淫婆到郭時英家,介紹年已半百有錢的風流漢郭某與其相識。艷娥本係楊花水性,不管年紀多大,只要眼前快樂,二人結下露水鴛鴦後,經過一年時光,郭某本性風流,又在外再交女友,棄舊迎新。


  艷蛾不能容忍,因而吵得雞犬不寧,郭某非李文彬也,當即要艷蛾離去,艷娥之惡報從此開始。


  她已懷孕六個月,被郭某逐出,不知何去何從,而郭某本性風流,常常結交新歡,又娶一位年輕女子入門。


  諸位,郭某貪花採蕊,何故未降災殃於身呢?請靜靜聆聽即知,為善者終有善果,作惡者終遭災殃,到時叫天叫地無人憐憫,此乃作惡之應有報應。


  郭某再娶了女玉嬌入門後,丁女利用姿色迷惑郭某,將他所有財產騙得手後,即與奸夫私奔他方去也。


  郭某家產被玉嬌騙光後,落得狼狽不堪,但其好嫖,惹來滿身毒發,死於街頭無人認尸,此乃罪有應得。但魂落地獄,地府刑罰無情,絲毫不差,判禁割腸地獄,再禁酆都地獄。


  諸位了解陰間法律,王法無私,爾在陽間所作善惡點點記載,絕不冤枉好人。


  再談周艷娥,身懷六甲離開郭門,不敢回娘家,想再回到李郎身邊,但到了李家,見到有位婦女在煮飯洗衣,諒必係李文彬再娶之妻。


  艷娥不敢進入,轉頭又遇著淫婆,再推薦她做萬人妻,此時艷娥知道錯了,但悔之已晚,在無處棲身之情況下,只有靠出賣皮肉換取三餐。


  艷娥向淫婆曰:己身懷六甲,如何處置。


  淫婆曰:待嬰兒生下再說,


  經過十月分娩生一女嬰,淫婆對艷娥道:不如將女嬰丟棄山間,爾單身婦女,養此女嬰無益。艷娥無奈只有從命,但產後染風寒一病不起,死於妓院,壽算雖未滿,因毒婦狠心棄兒,天降此瘟斃死。


  小孩既已生下,何故丟棄,害死一條無辜小性命,罪該萬死。


  本神當時在此山為土地神,即奏本上靈霄,不久降災禍於周艷娥,染受風寒之苦,後魂歸冥府報到,判落血池地獄,害死嬰兒之罪,拋夫好淫,待血池地獄刑滿,再入寒冰地獄,後轉生母豚還債。


  再談丁玉嬌,騙得郭某全部財產,偕奸夫往草鞋屯方向而逃,遇山賊將兩人殺死後奪去金錢,落得死無葬身之地。奉勸天下人人,莫為財字起貪心,奪取他人財物,絕不會心安也。終於被殺,魂到地府,禁於挖心地獄,受盡苦刑,後轉入沙漠地獄。人生在世,不得見財起貪。陰間法律半點不容情。


  最後談善人得善報,李文彬為人忠厚,雖然幼年失去父母,得姑丈、姑母養育成人,了解人生之道,孝敬姑丈、姑母如親生父母,自艷娥離開李門,姑母再託媒婆找一位賢淑女子給文彬為妻,自此夫妻恩愛,


  此女姓古名靜萍,在家受父母管教甚嚴,雖然李家貧窮,但夫妻情意相投,過著幸福美滿生活,不畏辛勞,通力合作,共同創造,努力不懈而致富。


  後生下二男一女,滿門吉慶安樂祥和,李某克盡三綱五常,古氏遵守三從四德,天降善果,李某享年八十一歲無病善終,後人證果皈神。古氏壽高八十有四善終,福果盈滿,受玉旨升入神道。諸生善惡非不報,日子尚未到也。


※ ※ ※


  今教育普及,受此高等教育婦女比比皆是。然,事此親夫不一而足,今而張三弄媚作妖,明而李四床幃之地,爾等婦不婦,嫖浪成性;更有薄情之婦,夫在之時踰軌鑽穴踰牆,依然竊玉偷香,縱使夫亡之後,坯土未乾,墓草未宿,遺囑在耳,即以改弦而易轍,昔日恩愛付諸流水,故云:妻子如衣服,著破是君衣。


  俏不幸喪夫失偶,應以守節為重,縱然無夫,存貞可以。蓋,忠臣不扶二主,烈女不事二夫,保其冰雪寒梅之志,壯古今乾坤之色,養松筠而保節,爭姓氏與日同光。觀此今日婦女品德已大不如前,究之,誰之過也,非也,乃其婦人保潔未貞也。


  如今雖苦口婆心,好言相勸,但又幾人面壁反省。唉!嘆又何奈,婦道沈淪至極,實無義可言,不知死後何以對夫君。一朝魂歸冥王,一則治爾背夫之情,上刀山下油渦;二則治其貪淫成性,判其寒冰污池,斯時呼天無門,鑽地無洞,悔時晚矣!待刑滿再判入犬羊,實為人之婦女者不可不慎也。勸爾等婦女堅守婦德,潔身如玉,事不二夫,為之忠也。


修緣寶典

2018年12月23日 星期日

天神宙斯的欲樂

蓮生/文

  希臘神話中的天神「宙斯」,是眾神之王,但,他欲是一位見色心動的天神。


  「宙斯」有七位妻子,第一位是「美提絲」、第二位是「丹美斯」、第三位是「依荊隆」、第四位是「丹美德」、第五位是「妮摩仙妮」、第六位是「麗達」、第七位是「希拉」。


  傳說中的「宙斯」,見到美麗的仙女及人間的美女就心動。「宙斯」可以利用身術及種種變化,達到了欲樂的目的。


  天神宙斯有天王之風,胸部如鋼,手上握權杖,鷹在其傍,美女膝前相依。


  奧林匹斯山上的眾神(年輕的),全部是「宙斯」及七位妻子生下來的子女。


  「宙斯」有很多豔聞;


  一、計誘凱莉絲杜仙女。


  二、宙斯與丹妮之戀。


  三、宙斯與歐羅巴公主之戀。


  四、其他。


  我之所以寫「其他」,是因為「宙斯」已有七位妻子,其傳說中的美女更多,只要「宙斯」看見豔美麗姿的仙女或人間美女,「宙斯」莫不是心動,不只心動,宙斯的好色真是用盡所有的方法,也要使眾美女與他成甚妙事。


  在傳說中,有:


  變化天鵝去挑逗美女。


  變化太陽光進入美女臥房。


  變化黃金雨令美女迷惘。


  變化公牛載走美女。


  ……。


  在「宙斯」神殿,我想起天神「宙斯」的欲樂:

  天神是不是有欲樂?在佛典上有諸多記載:


  《法華經》:「四王諸天,為供養佛,常擊天鼓。其餘諸天,作眾伎樂。」


  「欲界諸天,與人間彷彿。」


  所謂:


  相抱。


  相觸。


  相視。


  微笑。


  均化為「天樂之淫」。


  甚至天女亦有六欲:一、色欲、二、形貌欲。三、威儀姿態欲。四、言語音聲欲。五、細滑欲。六、變化欲。


  我發覺人要成聖,相當難,完美似乎可望而不可及,這全是人的本身就是欲望的種子所成,也即是淫欲所生成也。

  人是如此。


  天神也不例外,像「宙斯」這樣的眾神之王,也是為欲心所驅使,天神也變得是侏儒了。


  要修行至佛至菩薩至阿羅漢,非學佛法不可,因為諸天永遠難越平庸的境界。


  以神通變化超勝的天人,往往樣樣也為欲念所驅使。


  欲界天,為欲所驅使。


  色界天,為光所驅使。


  無色界天,為空所驅使。


  我如此認為:希臘神話中的「宙斯」,根本末出欲界天。


  「宙斯」愛仙女愛美女,為欲樂所驅使,根本就是欲界天。


  欲界天仍然是俗的。


  欲界天仍是是粗的。


  欲界天仍然是貪的。


  如果想超出三界,非學佛法不可了。


盧勝彥文集189冊《神話與鬼話》天神「宙斯」的欲樂

積德累功.持之以恆

本道院副院尊觀音菩薩  登台

陳生:學生恭向恩師頂禮五叩首!


菩薩:賢生免禮!


陳生:所謂:「積德累功」,德若是不去積,德就不會崇高;功若是不去累,功就不會增大。


如果能夠像農夫盼望秋收一樣的認真,能夠像商人想賺大錢一樣的努力,今天積了一德,明天又積了一德,今天累一功,明天又累了一功,持之以恆,就是想修成神仙,也不是難事了。


菩薩:所以,發了善願,就要具有一片真信心、猛勇心、精進心、堅永心,不要因為吝嗇錢財而中止佈施,不要因為怕人譏笑而懷疑,不要因為習慣與安逸而不能夠奮發,不要被私慾所牽絆而影響了果決,不要因為事大而怕難,不要因為善小而忽略,不要以事情忙為理由而推諉,不要為矜惜自己的名節而不救患難。


總之,要勿避嫌,勿避怨,勿因循,勿間斷,勿魯莽,勿務名,勿圖報。


陳生:謝謝恩師指導!


宋朝的時候,鎮江太守葛繁每天都做善事,四十年都不曾間斷,於是有人向他請教。


葛繁說:「我並沒有奇妙的方法,只是每天都做一、二件利益別人的事情而已。譬如說,這個座椅間的踏板沒有放正,就會讓人受傷,我就會將它扶正;別人口渴,我就請他喝杯茶,這些都是利益人的事情。從宰相到乞丐也都能夠做到,但是一定要持之以恆,行之長久,才可得到真實利益。」


菩薩:很簡潔的小故事,要行卻不容易;因此,期望世人可以隨手做善事,而且「勿以善小而不為」。


人雖然可以修成仙,但是必須要經過長久積功累德的修行。惟有至忠大孝的人,今天走了,明天就可以生天界。一般人都知道忠孝為臣子的大節,豈知忠孝更是超升天界的根本因素。


陳生:學生明白。謝謝恩師指導!臣盡忠,子盡孝,乃是天理的常規,也是人倫的根本。


宋朝司馬光,為人忠厚正直,天下聞名,洛陽的風俗,皆受他的影響感化而為之一變,百姓莫不崇尚名節,而羞於談論錢財利害,人人都有廉恥的觀念,知道有所警惕,而不敢為非作歹。


菩薩:古人說:「人的性情就像水一樣,要用禮法規矩來作為堤防。」堤防若是築得不夠堅固,水就會四處奔騰流竄,泛濫成災了。人的性情,若是不加以約束控制的話,必定會肆無忌憚、違法亂紀,天下大亂。


所以,要去除煩惱情欲,止息妄心,禁止做惡,停止行邪,就得要一刻也不可以忘記禮法綱紀,期望世人謹記於心也。
     

可 。停筆。 吾退!

陳生:謝謝恩師指導!恭送恩師聖駕五叩首!


節操養正氣 -第四十四章  積德累功.持之以恆

2018年12月22日 星期六

奢華浪費

  真淨克文禪師住持金陵報寧寺時,某次舒王王安石施捨素色絹羅一匹。

  克文禪師問侍候的僧人:「此是何物?」


  僧人回答道:「是紡絲羅。」


  克文禪師又問:「它有何用處?」


  僧人回答:「何以用來縫製袈裟。」


  克文禪師便指著自己所穿的布製袈裟說道:「我平時穿著這件雜碎衣,來見者亦並未覺得有甚麼不好。」


  他當即吩咐主管僧人將紡絲羅估價變賣,以所得供給寺中僧眾的日常費用。


  克文禪師不講究服飾的華麗,就是如此。


  高庵善悟禪師聽說法成和尚住持潤州金山寺時,日常享用奢華浪費,便長長地歎息說:「佛門僧人之法,貴在安守清貧,凡事力求節儉,豈可如此享用浪費?這樣只會給後生之輩中那些貪圖奢華、注重享受的人增加無厭的追求。這種作為,難道不愧對古人嗎?」


※ ※ ※


  世間事迭起糾紛,及日趨頹靡,均為競相爭取物質之享受所引起也。而人們之所以會日愈沉淪,乃為欲望之難以滿足。「不知足」是一切禍事的起因,而消除不知足心理的首要條件,只有「知足」而已。知足為淡泊,淡泊可明志,安然自適矣!這其間的一個不字卻是個人的修涵,更是處世的一個關鍵首要了。現吾就食、衣、住、行詩文淺述,希世人能研味體悟之。


  食物只要能夠飽腹,不要太過講究精美,雖然是粗食菜湯,一樣可以甘之如飴,何必三餐一定要有雞鴨魚肉。拜神祭祖,大開殺戒,屠宰豬羊,這只是美其名,實乃為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欲而已。所以,對於食物的擇取,應該以養份的調配為前提,這樣不但可強壯身體,也可免除殺害的煩惱。


  身上的穿著,只要合身、整潔大方舒適就好了,不必一定要求布料是絲絹、綾羅、綢緞,更可不必講究五顏六色的艷麗,雖是粗衣,只要知足,就不會有自卑及憂愁的感覺。


  住的居所也不必要有高樓大廈,美侖美奐的房屋,只要它能蔽日遮風避雨的供安身,這樣也就可滿足了。雖然貧窮,仍然安然的行善樂道,縱然竹籬茅舍也是一個溫暖的小窩。這種淡泊的人,更讓人敬佩呢!


  人生在世,似幻如夢,真假如戲,而短暫的過程卻又像是蜉蝣的生命。富貴榮華,沒有永恆不滅,困苦貧賤,也沒永遠沉淪。在這些過程中,身外的一切,沒有永恆固定的專屬。世人若能夠體認人生的真諦,那麼也就能「知足」於目前所擁有,更能讓這顆知足的心,更加昇華,讓他支持永恆的性靈不滅。希世人明悟而及早修身。


禪化闡道篇第四輯-知足

2018年12月20日 星期四

仁人之心

  長江的某一個渡口附近,住著一戶貧窮人家,持家的婦人早年喪偶,為了扶養子女,含辛茹苦了半輩子,兒女終於長大成人。

  後來,兒子和女婿也以擺渡為業,由於收入微薄,所以經常告貸維生。有一年的寒冬歲末,渡船的生意奇佳,大概是遠行的遊子們思鄉情切,趕著回家過團圓夜,婦人的兒子和女婿為了多賺幾個錢,終日奔波江河之間,已經許久沒有回家了。家中只有婦人和她的女兒、媳婦三人。


  由於年關已屆,債主紛紛登門索債,他們趾高氣昂的態度、尖酸刻薄的言語、咄咄逼人的聲勢,著實嚇壞了柔弱的婦道人家。老婦淚流滿面,跪地哀求他們再寬限些時日,老婦指著空無一物的米缸,身無分文的破衣裳,債主們終於起了惻隱之心,不忍逼人太甚,而各自回去了。


  其中卻有一個相貌凶狠的債主執意不走,非等她們還清債務不可,等著等著,不知不覺睡著了。


  老婦人看見他睡著了,不禁悲從中來,感慨萬分的哭泣:「天啊!為什麼我這般命苦!早年就失去了丈夫,獨自一人帶著兩個稚齡的孩子,好不容易把他們拉拔長大,生活還是這麼貧苦。沒有能力替丈夫造個像樣的靈位,也沒有能力在這除夕之夜為他燒點紙錢,擺上供品。」說完,就嚎啕大哭。


  此時,她的女兒卻興高采烈地在屋外空地上練習舞步,大概想在新年那天搶鏡頭!老婦人眼見女兒的輕浮和幼稚,不禁破口大罵:「家裡已經被逼的要拆下門板來做柴火,燈油也只剩正在燃燒的這一滴了,妳卻還有心情蹦蹦跳跳,妳比嫂子大兩歲,卻及不上她的懂事和乖巧,妳不覺得羞恥嗎?妳嫂子進門不到半年,就為了家用,把自己的首飾典當賣盡,而妳卻還成天只想穿好衣裳,吃好東西!」話還沒講完,她那驕縱的女兒就賭氣的扯下新衣裳,拋擲在老婦人的身上,頭也不回的進屋去。


  老婦人悲憤交集,盛怒之下,順手拿起桌上的利剪準備往自己胸口刺入,幸好媳婦回家,一把抱住了老婦人,替小姑賠盡不是,才使得老婦人恢復平靜,打消自殺的念頭。原來她的媳婦偷偷的出門,帶回一些米和雜糧。老婦人端詳了媳婦好一陣子,痛心的說:「這些東西是妳用僅剩的玉梳子、玉鐲子換來的吧!媳婦啊!妳這份孝心叫婆婆我怎麼擔當得起呀!妳這份恩情叫我們全家何以為報!」說罷,淚如雨下,長哭不止。


  這時,那位債主早已醒了,走進屋內,而且也看到了家庭悲劇的這一幕,不禁羞愧的哀懇他,請他代為保守這個秘密。債主紅腫著雙眼,神色凝重的說:「如此貧困的家庭,卻有這麼孝順的媳婦,對這樣賢慧的女子,我該如何表達最誠摯的敬意?」說罷,就把隨身所攜的一筆鉅款和五十錢碎銀子送給這個明理的媳婦,然後悄然的離去。


※ ※ ※


  人皆有親切和氣之心,自然生出同情心。故曰:「惻隱之心,仁之端也。」此惻隱之心,即仁之發端。仁者,天性之心德,居五倫之首,生生不息,無處不存,無微不至,流賦宇宙萬物,上賦於天則清,下賦於地則靈,中賦於人則傑。天有惻隱之心,萬物生焉,地有惻隱之心,萬物育焉,人有惻隱之心,萬物成焉。孟子曰:「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


  仁者,成人之謂也。仁人之心,常存成人成己之美德。君子學道,志在成人成己,愛人則愛己,人憂吾亦憂,人喜吾亦喜,爾吾一體,同存仁心,謂之仁人博愛慈悲之德也。天賦之性,純然無欲,在人曰良心。是故人之初也,性本至善,純天理自然之道。故修者欲明己性之本然,則必先求此心,察此心之未發,無思無欲,而見仁人之心,而成仁人者乎。論語顏淵篇,樊遲問仁,子曰:「愛人。」此之謂也。


  仁對人為愛人,愛人須有其順序先後,己立而后立人,己達而后達人,推己而后及人。由內而外,由親而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達親親,仁民愛物,萬物一體之心境也。


佛說仁義禮智信-第一章 仁

2018年12月19日 星期三

靜坐的關鍵口訣

蓮生/文


  靜坐的關鍵口訣

  我的經驗是:


  身不動。


  口不動。


  意不動。


  身不動的是:毘盧七支坐。


  口不動的是:不言不語。


  意不動的是:一念不起。


  又曰:


  無事。


  無心。


  這簡單的口訣,看似容易,其實困難重重,尤其是「一念不起」、「無心」。


  我認為:


  密教有一句話:「心氣一如」,這句話就是口訣了。


  我實實在在的告訴大家:


  我們每一個人。身心都是「動」的。


  眼睛動——看。


  耳朵動——聽。


  鼻子動——呼吸。


  舌頭動——說話。


  身體動——行。


  意念動——想。


  哈哈!無一不動。


  又:


  不止外在動,內在也動。


  腦——用也。


  心——跳也。


  脈——循環也。


  肺——張縮也。


  胃——消化也。


  腸——流通也。


  也即是地動、水動、火動、風動。


  每一個細胞都在:


  轉化。


  變遷。


  代謝。


  呼吸。


  其實人的身體內在,全在「施化流通」的循環之中。


  要禪定難矣!


  要靜坐難矣!


  我要在這裡提到,最重要的口訣是:


  「氣住脈止」。


  我說:


  氣若微微。


  心就微微。


  念亦微微。


  可能有人聽不懂什麼是「微微」?


  我答:


  細、微細、最細。


  這就是「混沌」的狀態。此時,神風靜默,山海藏雲。


  也就是混沌之時,一切無可覓處,此即一念不起也。


  此時:


  天降入地中。


  日月合璧也。


  一念不起時。


  這個就是「三摩地」的玄機。


  唯有在這個時候,才能達到真正的「無念」。


  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就在此時,佛性自顯。


盧勝彥文集252《三摩地玄機》靜坐的關鍵口訣

2018年12月17日 星期一

孺子爭利

  一名書生為了收集冬天需要的柴火,於是對住家附近的孩童說:「請你們替我撿柴,撿得愈多的人,得到的報酬也就愈高。」

  孩子們歡天喜地往森林跑去,一開始撿柴時還有說有笑,但不久之後,就為「是誰優先發現這堆枯枝」、「為什麼你撿得比我多」這些小事吵了起來,最後一群孩子扭打成一團。


  書生連忙喝叱住這群孩子,接著他突然有所頓悟。他感嘆地說:「就算是單純的孺子,也會為了眼前不值錢的柴枝相爭,更何況是成人急於掌握的利益啊!」


※ ※ ※


  金錢雖是寶,但應適可而止,絕對不可貪求享受而沉陷物慾所迷。世人因為貪求無厭,得之欲求,有了還要更多,總想把全世界之財富歸己所有,以致腦智俱沉,財迷心竅,結果惹禍上身,帶來了莫大的痛苦和悲哀。


  金錢猶若肥料一樣:植物施以這量的肥料,自然滋潤有益,長得青翠茂盛,假若施肥不當,用量太多的話,非特無益,結果是葉枯根萎而死,人亦是如此,尤其置身今日物慾橫流之際,應該保持頭腦的清晰,理智的判斷,莫因一時糊塗而隨波逐流,害了自己,亦毀了家庭,則悔之莫及矣!


儒宗寶典第三卷

2018年12月16日 星期日

至道是一

  莊子給弟子講道。

  弟子問:先生天天給我們講道,那麼,什麼是道呢?」


  莊子說:「天下萬物有所分,必有所成;有所成,也就必有所毀。萬物都是相通的,分與成,成與毀,本質上並沒有什麼區別。所以,小草和大樹,丑女與西施,以及一切千奇百怪的事物,在道的層面上都是相通的。」


  莊子接著說:「只有通達之人才能明白這個道理。通達之人不會固執於尋找事物的區別,他把萬物看成一個整體,這就是順應自然。順應自然就可以了,不需要去探求其所以然,這就是道。」


  弟子問:「怎樣才能得道呢?」


  「給你們講個故事吧!」莊子回答說。


  「有一個人養了一群猴子,他給猴子們發橡子,說『早上三粒,晚上四粒,怎麼樣?』眾猴子聽了非常生氣。養猴的人接著說:『那早上四粒,晚上三粒,怎麼樣?』猴子們聽了都高興起來。其實橡子的總數是一樣的,但猴子們卻有了截然不同的反應,這是為什麼呢?只不過是順著猴子的心理罷了。」


  莊子繼續說:「聖人把是和非混同在一起,在自然調和中悠然自得,是和非自由發展,各得其所,最後又復合為一,這就是得道。」


※ ※ ※


  無論是光明的東西還是昏暗的東西,「道」,和它們同在。


  宇宙之中有光明之物,也有昏暗之物,但「道」是一體包容的,對它們並沒有區別對待。「道」的力量均勻而普遍地散布在宇宙之中,「道」的自然法則對一切事物都是同樣的。「光」也好,「塵」也好,對「道」來說,完全是相同的。太陽常常是光明的,山谷常常是昏暗的,但「道」不會因此就更偏愛太陽一些。宇宙之中,並非只有明亮之物存在,也充滿昏暗之物。


  天道本是「和其光,同其塵」,朝廷「以禮治國」,將人們畫定出階級和類別,建立尊卑貴賤有別的階級制度,這不符合大道「和其光,同其塵」的法則。執政治國,如果我們將王公貴族視為「光明而高貴的」,將愚民百姓視為「昏暗而卑賤」的,推崇「光明」而壓制「昏暗」,這就完全違逆了大道平等的大法則。


  如同汪洋無邊的水流啊!「道」的存在。老子眼中的「道」,如同海水一般在宇宙之中氾濫流動。日月星辰,只是如同魚蝦一般,游動在無邊無際的「道」的海水之中。我們能看見魚蝦,但是看不見水。我們以為魚蝦很了不起,其實算不了什麼。太陽不過是一條大魚,月亮不過是一隻小蝦,滿天啊,不過如同大海中的泥沙。老子感嘆,這是無邊無際的汪洋啊!「道」就是這樣的存在著。


全真月刊154期

農場遊戲

  前陣子網路上突然風行起一種農場遊戲

  前陣子網路上突然風行起一種農場遊戲,參與者可以在虛擬的網路農場上種菜,還可以去「偷」朋友農場中的農作物。這個遊戲,吸引全球數百萬玩家參與。由於規則非常簡單,使農場遊戲在小學校園中也非常風行。


  但是,老師們很快就注意到遊戲引起的「副作用」,很多學生一天中最重要的事,就是放學後馬上沖回家,打開電腦「收成」,深怕自己種的菜被偷走。短短下課十分鐘,學生也不忘用手機「遙控」爸媽幫忙照顧農場。


  有一天,某所小學里,兩個小男孩突然扭打起來,老師費了好大一番力氣才拉開兩人。詢問他們打架的原因,理由竟是其中一名學生,不滿意同學三番兩次偷他的農作物!


  聽到學生竟然爲了這麼荒唐的理由打架,老師不由得有些生氣,想規定班上同學不得玩農場遊戲,在學校也不能討論。但他又想:學生一定是在家中玩遊戲,就算我要禁,真能禁止得了嗎?


  於是他念頭一轉,乾脆利用班會時間,與全班的孩子一起討論農場遊戲。這個主題果然引起小朋友的興趣,大家舉手發言比平時更為踴躍!


  他先問孩子:「你們覺得這個農場遊戲,究竟好玩在哪裡?」


  孩子們七嘴八舌地說:」看著農作物慢慢長大,很有趣、賣掉農作物之後,會得到虛擬錢幣,很有成就感……」


  接著,他要學生們說出「菜被偷」的感覺,全部的同學都異口同聲地說:「菜被偷會很生氣!」


  可是,你們為什麼生氣呢?老師問:「雖然在現實生活中,偷別人的東西是不好的行為。但是在遊戲中,虛擬的東西被同學拿走,其實并不會造成真正的損失呀!」


  孩子們都安靜下來了,似乎也在思考這個問題。


  老師又趁勝追擊地說:「不如這樣吧!我們把「偷菜」換個稱呼,叫它『分享菜』吧!我在電腦上種了很多菜,收成很好,可以和很多同學一起分享,這樣不是一件很快樂的事嗎?」


  從此,班上的孩子不再爲了「誰偷誰的菜」發生衝突,而是聽到他們互相提醒:「今天傍晚,我種的紅蘿蔔要收成了,你可以去『分享』一點!好呀!那也歡迎你到我的農場,『分享』一點玉米!」

2018年12月14日 星期五

無心對天下萬事

蓮生/文

  果賢大和尚是我的剃度師父。


  果賢大和尚先皈依我。


  後來為我剃度。


  這是:


  師度徒。


  徒度師。


  昔日,六祖惠能先收一名出家長者為弟子。


  後來六祖出家。


  而出家長者為六祖剃度。


  這是:


  上下古今同。


  千古共輝映。


  我個人修行至今,都是「無常心」,這無常心,是無心為用。


  用白話來說明,一切都是無所謂的心。


  我。


  無心對天下萬物。


  無心對天下萬事。


  無心於名。


  無心於利。


  無心於人。


  無心於我。


  無心於用。


  由於如此,則可以與「道」合一。


  果賢大和尚常常對我說:


  「無所謂!」


  「不要緊!」


  這兩句話,當是一生受用無盡的。


  古人說:


  莫謂無心即是道。


  無心還隔一重關。


  無心再上去,就是無生吧!


  我覺得:


  無思無慮。


  不用心。


  無念。


  都是「近道」的。


  而「無生」。


  就什麼也不用說了。


  佛陀說法四十年,末曾說得一個字。


  這是什麼?


  這是「無生」。


  既然「無生」,怎說得一個字?


  道不可說。


  說了就是非道也。


  天何言哉!


  四時行焉。


  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


  自強不息也。


  果賢大和尚與我盧勝彥,他皈依我,我受他剃度。


  沒有什麼,彼此結一段緣。


  當年果賢大和尚出關,我與剃度師相聚於西雅圖雷藏寺,相會時,善光普照,都是非常吉祥的。


盧勝彥文集248《天垂異象》果賢大和尚

2018年12月12日 星期三

不可再彼此論斷

  凱薩琳決定作一個實驗。對她來說,這真是一次嶄新的經驗。

  你知道嗎?她與我們大部分人都有相同的問題,就是習慣批評別人。直到一天早上,她默想一段經文:「所以我們不可再彼此論斷。」她感覺上帝正在提醒她,今天不要批評別人。


  她試著置之不理,這感覺卻一直在她心中。於是她嘗試把事情合理化:上帝不是給我們智慧去分析和評估事情嗎?……儘管結論不一定是正面的,但那感覺仍然在她心中與她辯論,直到她願意嘗試-儘管只有一天-她將禁止自己批評別人。


  整個早上,她一直在想今天結束時將會是如何。與丈夫和朋友共進午餐時,除了自己比平日安靜外,一切都跟平時一樣。她所以安靜,是不願意把評論加入談話。並非她決意不說話,只是不批評而已。


  這時她驚訝地發現,平日她的話語有多少批評和論斷的成份。於是她一直安靜,似乎沒有人注意到她,她自己的驕傲於是受到一點對付。


  直到下午,才發生一件特別的事,她的思想和創意如同水閘被打開的水般湧現,那是好久沒有發生過的情形。到當天結束時,她驚訝地發現停止批評所帶來的結果:寫信鼓勵朋友,為一位大學同學禱告、請求孩子的寬恕,這些想法都很自然地出現,因為中間沒有批評的意念來攔阻。


  凱薩琳天的實驗,後來成為終生的習慣。


※ ※ ※


  論語季子篇有雲:益者有三樂,即「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其中樂道人之善的意義,便是與口舌是非息息相關。所謂樂道人之善,即喜愛揚善、論人優點。可惜現下環境儼然將孔子思想、教育拋諸九霄,四處充斥著八卦、是非,流言四竄,致使人人自危,尤其社會輿論偏於一隅,更將世人帶入單一思考方向,難以審辨是非,因此,人我親疏關係漸行漸遠。


  口舌一詞原本無干良否,而是世人借喻,將口舌置於歹事一面。然則,口舌理該加入「是非」二字。比如:某甲、乙爭辯不休是口舌,產生糾紛,即可稱為口舌是非。口舌乃人人有之,可以談古論今,可以誇讚他人,評論正反等等功能。所以,口舌對於人之重要,不言可明。但是如欲口燦蓮花,隱惡揚善,便應多一分修養,少一分私利,互相鼓舞等言論。如此亦能受到長輩貴人的提攜。此即口舌的要點,而不是是非的所在。


  樂道人之善,才能積功累德。比如:世人時有言者無心,聽者有意之感覺,這是因為世人總是關懷屬於自己的言論,因此,某甲一時輕佻無心的言語便能傷害某乙。當某乙耿耿於懷,便易造成糾紛,甚至變成運程的小人。反之,時時以稱讚代替攻詰,那麼某乙在某甲的鼓勵下,不僅大增信心,更可能從此邁向正途,或成為運程中的貴人。


  財利的基礎來源在於福德,但是口舌是非最易損傷福德。比如:某人常行善功,處處為人著想,且志心大道,然則,心直口快的個性,時時造成他人的困擾,所以間接也損害了福德,因此福德漸薄,相對的,財利當然日寡。所以世人豈能不謹慎口舌是非損財利呢?


財祿因果論-第十三章 口舌是非損財利

水火不相容

  法遠禪師說道:「智者與愚者、賢善之人與不肖之徒,其勢就像水與火不能同器而處,又像寒與暑不能同時出現,因為他們的稟性積習截然背反之故。

  賢善聰敏之士,他們性情淳和,風神優雅,立身端正,為人厚重。他們心中想的是道德仁義,一言一行都唯恐不合人情、背公理。而那些不肖之徒,他們內心陰險奸詐,當面阿諛而口是心非,妄自尊大又愛好表現,追求一己之私慾與物利而毫無顧忌。


  所以禪林寺院若得賢者為住持,就能弘揚道德,使得佛門綱紀井然、法度有序。如果中間混雜了一個不肖之徒,就能攪亂眾心,使得寺院內外不得安寧,即使有大智法師所訂立的禪門規式,又有何用處?


  智者與愚者、賢善者與不肖徒,所造成結局的優劣差別如此之大,怎麼能不認真地加以挑選呢?」


※ ※ ※


  夫天高無所不覆,地廣無所不載,日月之明,無所不照,海洋之大,無所不容。有道賢子,效天法地,必須有容人之雅量,忍人之所不能忍,遇事平心靜氣處陶然,事後雨過天青,煦陽高照,了卻人間多少紛擾事,使心胸開朗,無限法喜。


  修行之子,學聖賢、學君子,切莫學奸侫、學小人,小人之心如荊棘針刺,似毒蛇猛獸,只望負於人,不能人負我,量如鍼眼,不能容物。屋上茅、牆頭草,風吹兩邊倒,對人仇視,對事驕傲,言行刻薄,志短氣躁。此等行徑,小則損人利己,大則禍國殃民。反之,君子之心,愛人以德,和藹可親,寬容大量。人慢之,其諒之;人薄之,其厚之;人虐之,其禮之;人怨之,其德之;人譏之,其笑之;以理導之,施恩化之。此可見君子心寬多量,有容乃大。


  中庸嘗談:「俟命」。其言曰: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幸。行易以俟命者,自居平安之地,富貴貧賤無所關心,以待命之自來,來亦不拒,不拒亦不求,一切順其自然。小人則與君子相反,常冒險以求份外之得,導玫身敗名裂,後悔莫及。中庸又曰: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由此可知,君子不以富貴自誇,貧賤也能知足樂道。


  孟子曰: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有道君子,不被環境左右,己立立人,己達達人,平常心面對世間事。正如古人所說:大輅與柴車競逐,鸞鳳與鴟枭爭豔,連城與瓦礫砥觸,君子與小人比較,皆不足言道矣!君子宅心仁厚,處處替人設想,豈是小人自私自利,私心妄作可兩相比較,實相差天壤矣!


善道薪傳-述君子與小人

2018年12月10日 星期一

道是一切的根本

本道院彌勒慈尊  登台

  「道」是至真、至善、至美的,無所謂美醜,無所謂善惡。「道」是一切的根本,因而延伸出千千萬萬的法門。


  裟婆世界芸芸眾生,往往智慧不夠、靈性蒙蔽,以致常有偏見、自私自利,而且用自己的知識與思維將「道」分析的支離破碎。當大家都知道什麼是美醜、什麼是善惡之後,一定都喜歡爭美棄醜、向善背惡,於是紛爭迭起,詭計叢生,世界從此擾攘不寧。


  有一對父子到佛寺參觀,在大佛底下膜拜。


  兒子突然問說:「佛大還是雷公大?」


  父親感到奇怪,說:「兒子怎麼會突然有這樣的問題?」


  兒子說:「你看佛像頭頂裝了一根避雷針,如果佛大就不應該裝避雷針囉!」


  某日,宋仁宗於早朝時,心血來潮,命詔天師上殿,問說:「寡人想皈依道釋二門,未知何教為尊、何教為大?若是道大,朕皈依道;若是佛大,朕則皈依佛。」


  天師奏說:「道乃三教一貫,只是各人行體相不同,故分三教。自古以來,皇天無二道,聖人無二心,哪有大小之分?」


  世人皆知,神佛最大,那麼到底佛大還是雷公大,這個答案就算再討論一百年,也是無解。由此可見,並非每一件事用某一個標準就可以評比出來,至於強調誰比較大,只會作繭自縛。


  是以,生命是廣闊無垠的,用某一個定義界定是不可能的,也是無意義的。因此,大家認為美的,你可以不認同,大家說好的,你不一定就要擁有。生活是否圓滿,人生能否成功,完全取決於自己的態度方式,盲目地崇拜人間的眼光,追求真美以致失去了自己,這才是笨。


  是故,心靈若是美,看什麼都是美。諸子如果可以調整自己的偏差,又眼界於心弦,那麼就可以領悟大世界的美感、心靈的美感也。


寶德雜誌第185期-述論:道是一切的根本

總有一天我會不見

蓮生/文

  我告訴大家:


  「總有一天,我只過清明節!」


  大家說:


  「盧師尊!你不會,你不會!」


  我說:


  「我一定會!」


  (一切因緣生,一切因緣滅)


  我告訴大家:


  「我已意識到不久的將來,我看不見大家,大家也看不見我。」


  大家仍說:


  「你不會!你不會!」


  我說:


  就算是「佛陀」,祂仍然有病痛,祂有「偏頭痛」有「骨刺」有「腸胃」的疾病。


  佛陀到了八十歲那年。


  祂要侍者的扶著才能行走。
  

  體如破車。

  衰老寫在祂的臉上。


  佛陀說:


  「我現在已經八十,人老體弱,已經走到人生的終點。如同一輛破車,只有在布帶的綑綁下才能移動,同樣的,如來的身體也只有在攙扶下才能行走,但,我仍然能入深定之中,一心不亂,斷除妄念及散亂,一切仍然安穩。」


  這句話大家警惕:


  「定,一心不亂,無妄無亂,安穩。」


  佛陀提到:


  要依止佛。


  要依止法。


  要依止僧。


  有一點很重要提示:


  「自己為自己的依估,因為佛、法、僧,最重要的是在你的心中。」


  又說:


  「要精進、要正思維、要警醒、要勿有貪念。」


  又說:


  「以戒為師。」


  又說:


  「皈依佛法僧,是佛能指明解脫,法是方法,僧是生活的榜樣。」


  佛陀說:


  我傳授真正的真理是:


  四念處。


  四正勤。


  四神足。


  五根。


  五力。


  七菩提支。


  八聖道


  (三十七道品)


  以戒、定、慧為三無漏學。


  又說:


  如何是佛說,如何是非佛說,如何分別正邪?


  佛說:


  如果與經律對照,它們和經典相吻合,與戒律相一致,這肯定是世尊所言。


  佛說:


  如何恭敬佛陀?佛說以正法來修行,就是最大的恭敬。


  尊敬、頂禮、崇拜、讚美是外相。


  修習正法是最大的恭敬,這才是內相。


  佛陀最後教誨是:


  眾弟子,諦聽,我告誡大家,一切有為法,皆是無常。


  努力精進修法解脫。


盧勝彥文集260《天上的鑰匙》總有一天我會不見

2018年12月9日 星期日

化學難題

  請先回答一道題:A和B可以互相轉化,B在沸水中生成C,C在空氣中氧化成為D,D有臭雞蛋味,請問ABCD分別是什麼?

  不知道答案吧?諒你也不知道,不過不要灰心。這道題曾經難道過許多的碩士博士學者教授,甚至連愛因斯坦這樣的大科學家,你不知道答案也正好表示你可能跟他們一樣是飽學之士。


  你說你知道答案?那恭喜你。不過不要太得意,據說第一個說出正確答案的是在大街上修鞋的王二,你能知道答案表示你可能更他一樣目不識丁。


  被我考過的所有的高學歷人士,都是從「D有臭雞蛋的氣味」這個已知條件推斷的。


  這很簡單,在上中學的時候我們就已經學過,臭雞蛋味意味著硫化氫,是一種有毒有害氣體,濃度高時可致人死亡。那麼什麼東西可以被氧化成硫化氫呢?這個問題恐怕就要難倒一大批碩士博士了,可能有幾個備選答案,但不見得是「在空氣中氧化」而成的。至於A和B可能是什麼,別說教授,恐怕連上帝都回答不上來了。


  其實答案很簡單,那個王二說ABCD分別是雞、雞蛋、熟雞蛋和臭雞蛋。


  王二沒上過學,他不知道什麼叫硫化氫以及硫化氫是什麼氣味,他只知道臭雞蛋有臭雞蛋味,答案揭開了大家都覺得好笑:我怎麼就忘了這麼個簡單道理呢?臭雞蛋自然有臭雞蛋味啊,這我從小就知道。


  是的,這是個簡單答案,簡單得讓人想不到。


  為什麼越簡單越不容易想到呢?是因為往往我們知道得越多,就繞離事物的本源越遠;我們的知識越豐富,就越容易把簡單的事情想復雜;我們的眼光越高遠,就越容易被眼前的石頭絆倒;我們在人生的路上走得越遠,就越容易忘記人生本來的目的和意義。

2018年12月8日 星期六

箭喻經

南海古佛降

詩曰:三千越甲已吞吳,舟載西施入五湖。

   過往塵煙終是夢,功勳蓋世有何圖。

聖示:吾今日降著:「經典的智慧」


  第十三章 箭喻經


  修行的目的在於止息貪嗔癡,從煩惱中解脫出來,而不是要成為玄學家、辯論家、哲學家、大學問家……。


  因此,對於空談理論、不著邊際,無助於解脫的論題,不需浪費生命在上面深究。


  《中阿含》第二二一箭喻經中記載:


  尊者鬘童子喜好玄妙的思維,他心中有許多疑而不解的問題,然而世尊對別人提的這類問題,總是置而不答,令他很不滿意,也無法容忍。於是心中暗忖:「如果世尊能給我滿意的回覆,說明這些論題的正確答案,我就繼續跟隨修學梵行;如果世尊不給我明確的答案,我便向他提出詰難,然後捨他而去。」


  於是,有一次,佛陀住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時,尊者鬘童子於黃昏時分,從靜坐禪修中起來,往詣佛所,稽首作禮,退坐一旁,接著便問世尊問說:「


  一、世界是恆常存在的嗎?


  二、世界是非恆常存在的嗎?


  三、世界有邊際嗎?


  四、世界無邊際嗎?


  五、生命即是身體嗎?


  六、生命是一身體是另一嗎?


  七、佛死後還存在嗎?


  八、佛死後不存在嗎?


  九、佛死後存在而又不存在嗎?


  十、佛死後非存在非不存在嗎?


  世尊!當為我說明,若世尊不知道答案,也要承認是不知道,否則,我將放棄修學梵行然後還俗。」


  佛陀聽完後即當面訶責鬘童子說:「我從未向你承諾過我要為你解說這些論題,你也從未對我說過我給你解說這些論題之後你才跟我修學,你何故虛妄誣謗我呢?」鬘童子被佛陀當面訶責後,內懷憂慼,低頭默然,說不出話來。


  此時,佛陀告訴諸比丘:「若有愚癡人這麼想:『若世尊不給我回答說世界是恆常與否,我便不跟隨世尊學梵行。』彼愚癡人不曉得,在他還沒有弄清楚這些問題前,死期就已經降臨了。」


  「猶如有人身中毒箭,受極重苦。他的親族憐念愍傷,趕緊為他尋找箭醫。然而,這位中箭者卻說:『


  不可拔箭,我應該先了解這個人的姓名、出身;身材是高、矮、胖、或瘦?膚色是黑、白、或不黑不白;是貴族、婆羅門、居士、還是賤民;是從東方、南方、西方、或北方來?


  不可拔箭,我應先了解射我的弓是用桑木、喬木、或牛角製成的?


  不可拔箭,我應先了解弓弦是牛筋、獐鹿筋、或是絲製的?


  不可拔箭,我應先了解弓的顏色是黑、白、紅、或黃?


  不可拔箭,我應先了解箭身是木製或竹製?


  不可拔箭,我應先了解箭羽是鶴毛、鵰鷲毛、或雞毛?


  不可拔箭,我應先了解箭頭形狀像矛、還是刀?


  不可拔箭,我應先了解製箭師的姓、名、出身,身材是高、矮、胖、或瘦?膚色是黑、白、或不黑不白,從東方、西方、南方、或北方來?』


  此愚人堅持先弄清這些疑問再拔箭醫治,殊不知等不到他弄清,便毒發身亡。那些認為佛不給他講清世界恆常或無常等問題的人,就和這中箭者一樣愚痴。」


  「世界有常或無常,我並不一向都在說,因為此乃是不能導向覺悟,不能趣於涅槃的。何等法我一向都在說呢?苦、苦集、苦滅、苦滅道跡,就是我一向禪說之法,因為此乃是導向覺悟、趣於涅槃的。」


  修行的目的並非在求學問,而是在於修證,如果沒有修證,任何哲學上的思想架構,都只是空洞的戲論。因為形而上的哲學思想不能解決生死的痛苦,甚至可能產生知識障,故若遭受毒箭射中,當務之急應馬上拔除毒箭治療,而不需先問射箭者是誰?箭的構造是什麼?


  世間絕大部分的人一生都在關注和追求外在的事物,不知從自己身心觀察入門,徹底了解身心,如實的見到身心或事物的真相,因而製造出種種的煩惱,讓自己生活在痛苦之中。故世人當知人生苦短,事有輕重緩急,修行必須有正確的抉擇,才不會迷失方向,浪費了寶貴的一生。

2018年12月7日 星期五

社交媒體焦慮

Cady / 文

  沒有約的周末,在家裡什麼事都沒做的你,打開手機社交媒體瀏覽著大家的一天。一則接著一則,一不小心你就看完了大家豐富而精采的今天。


  關上手機,看過別人的社交媒體,你頓時感到空虛無比,「大家都過得很開心又充實,而我呢?」你無法阻擋這樣的念頭不停冒出,於是你打開手機相簿,試著選出一張能張貼的照片。


  同時,腦中構思著待會要打的文字;但隨即你立刻打消了念頭,因為你覺得自己的生活不夠精彩或有價值到能與他人分享。


  於是你再度打開社交媒體,刷新著大家的生活。



「沒有其他新動態了」

「你已看完過3天的所有新貼文」

熟悉吧!你已瀏覽完過去3天所有的貼文


  讓生活因活動而生動!

  你是否也有相似的經驗?也許情境不完全吻合,但你是否曾在發生一件覺得自豪的事之後,便盤算著要怎麼在社交媒體上呈現。

  在你發佈後,內心開始想這則貼文合不合適,朋友們會怎麼想,因為擔心又將它刪除或重新編輯?又或者你是否也曾在瀏覽完社交媒體後感到莫名的煩悶、焦慮與空虛?
 


你的焦慮,也許是Instagram給你的


  事實上,已經有研究發現社交媒體的壞處:使用時間與焦慮感有正相關的關係。

  社交媒體加劇了不同自我評價的人在心理健康的差距;高自尊的人,社群網站可以膨脹其自我優越,低自尊的人,會感到更自卑與比較感強烈。


  英國公共衛生皇家協會於2017年根據1500位青年(18-24歲)的調查數據發現:不同的社交媒體平台對情緒與身體健康的影響是不一樣的。


  在5個列入調查的社群網站當中(Youtube,Instagram,FB,Snapchat,Twitter),只有YouTube這個社交性最弱的平台對使用者有積極作用,其他4個對心理健康都有負面作用,


  其中又以Instagram對情緒以及健康有最為惡劣的影響。


  研究指出,Instagram是以「視覺」為導向的社交媒體,而相片堆砌出的社交世界,極其重視相貌、裝扮、行頭、奢侈品,等生活表層的東西;這種直接、淺薄、表象的社交,更容易引發年輕人的自卑與焦慮。


  在某種程度上,Instagram迫使用戶們將不切實際、精心策畫、濾淨修飾過後的自己與他人比較。


  這種要「好好呈現自己」的壓力,正是焦慮的來源,Instagram帶來一種「生活多美好」的假象,使得用戶們為了要維持光鮮生活的常態,處心積慮的表演。


  Instagram共同創辦人凱文·斯特羅姆(Kevin Systrom),也有發現此問題,為了解決用戶們因為覺得自己生活不夠光鮮,而產生的發文壓力,他表示:


  「其實大家都有很多東西想跟朋友分享,只是不想放在一般的動態牆上而已。」


  於是Instagram在兩年前推出了限時動態(stories)功能。限時動態的出現,雖然降低了發文壓力,但也因為發布變得輕鬆且具時效性,用戶們分享生活的頻率會更頻繁、更瑣碎,刷新instagram的次數也更多。


  我們將「好好呈現自己」的慾望從貼文轉至限時動態,壓力真的消失了嗎?比較真的消失了嗎?



Instagram是怎麼折磨你的?
 
無止盡的想刷新換來無止盡的空虛感


  透過日復一日的使用,我們的大腦已習慣每天要登錄社交媒體查看資訊,社交媒體讓人暫時逃避現實,並且可以營造出一個看似積極的世界;我們可以塑造自己想呈現的形象,得到讚美與回饋,也因此我們會產生愉悅的感覺。

  我們的腦內會釋放多巴胺,讓我們對社交媒體會有更多期待,無可自拔地想一直體驗。


  然而,並不是每次的體驗都是如此振奮與正面,但我們的大腦已經記憶了那些愉悅的感受,因此會一直驅使我們去使用社群媒體,我們也很難抗拒多巴胺的誘惑,而這時候的體驗只會更加空虛,這種下意識的習慣是無法抗拒且痛苦的。



人比人,氣死人


  最有殺傷力的不是別人過得比我們好,而是「我們認識的人」過得比我們好。簡單來說,我們不在意比爾蓋茲有千億美金的資產,卻會在意身邊的人買得起好車自己卻買不起。

  在心理學上有個名詞,解釋了這個現象:相對剝奪感。


  它是指當人們將自己的處境與某種標準或某種參照物相比,而發現自己處於劣勢時所產生的受剝奪感;這種感覺會產生消極情緒,可能是憤怒、怨恨或不滿。


  相對剝奪是一種感覺,這感覺是我們覺得自己有權享有卻並不擁有。


  這種剝奪感會產生是因為人們不是與某一絕對的或永恆的標準相比,而是與某一變數相比,因此這種剝奪是相對的,這個變數可以是其他人、群體,也可以是自己的過去。


  Instagram更是相對剝奪感的重災區,因為在這個用圖片及影像堆砌的世界,個人生活、及社會地位是嶄露無遺的。


  只要一打開Instagram,別人的美好生活及光鮮亮麗便會撲面而來,我們看著別人「各式各樣美好的一天」,開始感到焦慮與失落,因為覺得自己的生活過得比別人差。


  越是關注別人的生活,我們越是找不到自己生活的意義與目標。
 


深怕錯過任何一則資訊


  限時動態有24小時自動刪除、一去不付復返的機制,會讓人產生「害怕錯過什麼」的感覺,因此會更有把限時動態全部點完的慾望。

  再加上限時動態的設計是短篇且連續性的,只要輕輕一按便能跳下一則,單則時間又不超過15秒,常常不知不覺就把它點完了,並且花費了大量的時間。


  「害怕錯過任何一則訊息」(fear of misssing out),簡稱FOMO,是近幾年網路社群興起而開始被科學家關注的現象,指的是人們害怕自己錯失了某些機會,沒能參與某些活動的恐懼,特別是經由社群網站得知相關活動的訊息。


  這種在社交媒體平台上的「擔心錯過」,也源自於人們找尋歸屬感,渴望隸屬於某個團體的原始欲望。


  你看到自己不在場的每張照片與貼文,都等於在提醒自己正被這個團體所拋棄,而這又回到我們上述提到的比較深淵,也是焦慮永無止境製造的原因。
 


如何將自己從Instagram中解放


  當瞭解自己上癮又感到空虛的原因,也理解焦慮的來源是相對剝奪感以及FOMO,我們離解放及自由就越來越近了!

  其實不是別人的生活太美好,而是我們將自己放在不恰當的比較環境之中。


  我們在社交媒體上看到都是他人精心製造出來的「結果」,卻反射性忽略他們在承受的過程跟掙扎,因此這種落差讓我們痛苦難耐,但我們是可以選擇減少落差感的。


  美國有位心理學家曾提出:一個人的自尊心等於實際成就與自我期待之比。


  在Instagram瀏覽他人的生活,我們會將自我期待提高,期許自己也要過跟他人一樣的生活,但在我們真實生活中,我們卻達步道這樣的期待,因此焦慮只會增加不會減少。


  而當自我期待與實際成就之間的差距越拉越大,我們的自尊心就會嚴重受挫。所以,消除焦慮感的核心就是:


  在每個人生階段中,都要設立與自己實際能力相符的目標,並且坦然接受結果中的運氣成份,盡人事、聽天命,便能保護自尊、遠離焦慮。


2018年12月5日 星期三

視天下眾生是「佛」​

蓮生/文

  我很欽佩印度的修女,「聖.陶麗莎」。


  因為她濟世的精神及毅力,令人感動,她有一句名言:「視天下人皆是上帝。」


  我聽過:


  她把生病的街友,帶回中心。


  沐浴淨身。


  親侍服藥。


  用藥水洗淨瘡口。


  侍奉他她如同自己的親生父母一般。其實「聖.陶麗莎」把所有的人當成「上帝」來服侍。


  (後來天主教教廷,給她封聖)


  在佛教中──


  我們把年長的女子,視為母親。


  我們把年幼的女子,視為妹妹。


  這是禁「淫」用的。


  在密教修觀想上:


  右手邊觀想是父系親人。


  左手邊觀想是母系親人。


  後方觀想是恩人師長。


  前方觀想是怨親債主。


  四周觀想是六道眾生。


  (如此團團圍繞,一同修習密法,皆共成佛道)


  另外:


  我把天下的眾生皆視之如「佛」。


  這是把佛陀的話,拿來應用,佛陀說:


  「原來一切眾生,皆具足佛性。」


  有的佛教徒把天下有情眾生,皆看成累世的父親及累世的母親。


  在佛教的觀念中:


  「有現世的父母,也有累世的父母,父母轉世是無止無盡的,其恩德也是無止無盡的,所以報父母恩,把天下人皆看成累世父母,這樣才不會有差錯。」


  還有最重要的一點:


  眾生具足佛性。


  只要把一切障礙去除,佛性顯現,眾生都是不折不扣的佛了。


  我自己問自己:


  「這天下人,看起來面目可憎,一種米養百樣人,有些人朽木不可雕,有些人卑鄙無恥,有些人具叛逆性格,有些人專門害人,有些人殺人放火,有些人心地兇惡殘暴,有些人作奸犯科,有些人是強盜小偷,有些惡行惡狀。你能夠把這些人都看成佛嗎?」


  我答:


  「能!」


  「如果你自己去救度他們,反而被害呢?」


  我答:


  「捨身餵虎!」


  「如果對方仍然不體諒?」


  我答:


  「為法捐軀!」


  「如果捐軀了,人們還恥笑你呢?」


  我答:


  「下一世再來!」


  「如果下一世同樣受害?」


  「再下下一世!」


  「你這是什麼觀念?」


  我答:


  「慈無量、悲無量、喜無量、捨無量。平等性、大圓性。」


  「為什麼你能如此?」


  我答:


  「覺!」


盧勝彥文集246《自己與自己聊天》視天下眾生是「佛」​

2018年12月4日 星期二

天天做善事

  宋徽宗大觀年間,有一位讀書人在京城的鞋店裡,看見一雙靴子,有點眼熟,非常類似他的亡父的殯葬之物。

  因此,讀書人詢問店家,店家老闆說:「昨日,有一位做官的人經過這裡,他留下靴子要修理,大概再等一會兒,他就會來取靴子。」


  於是,讀書人就站在店裡等待。


  不久,有一位做官的人來取靴子,讀書人仔細一看,真的就是他死去的父親。但是這個人對於讀書人視若無睹,向店家拿了靴子,就直接離開鞋店。


  讀書人心有戚戚焉,趕緊追了上去,大聲的呼叫道:「父親啊!為何忍心離開而毫無一言一語來教導孩子呢?」


  父親停下腳步,轉頭回答:「你處事之道應該要學習葛繁。」


  讀書人問說:「葛繁是誰?」


  父親回答:「葛繁乃是鎮江太守,冥府陰司敬重其德行,皆有設置其神像,並予以焚香禮拜。」說完,遂消失不見。


  讀書人前往鎮江拜訪葛繁,並詳細說出遇到先父以及先父提及「學習葛繁」的事,並誠懇地請教葛繁:「平生如何修持呢?」


  葛繁說:「我每日力行善事,有時一日四、五件,有時一日一、二十件。至今已有四十年,而且是天天做。」


  讀書人繼續請問:「如何做善事呢?」


  葛繁說:「我並沒有什麼奇特之處,只是每日力行一、二件利益別人的事情而已。」


  此時,葛繁就用手指著座椅間的踏板,說道:「比如這個踏板放的不正,就會碰傷人的腳;所以我就將它擺正。如果別人口渴了,我就請他喝杯水,這些都是利益人的事啊!上至卿相,下至乞丐,誰都能夠做到。但是一定要持之以恆,行之長久,才會得到真實的功德利益。」


  葛繁,號鶴林居士,宋朝江蘇人。哲宗元佑三年,擔任兵器監主簿,堅持每天都做好事,四十年都不曾間斷過,後來官至太守。


  後來,葛繁以高齡長壽而坐化仙逝,子孫則富貴綿延不絕。


※ ※ ※


  蓋,天地初演,匪人也。哇聲落地,不平等齊之事,皆可能發生在每一個人的身上。若非親自經歷者,終究少有反省與思過。也因昔時造作的冤愆,而導致今生的貧、病、飢寒、窮困、潦倒等之眾苦。


  「禍福無門,惟人自召」,是福是禍,連最愚蠢的人也會選擇福報;只有那種無智、無思想的人,才要選擇禍業。然而,為何智識聰明的人,卻往往會遭受災禍的侵襲呢?觀之現今社會「智慧型」犯罪者不計其數,明顯的其都有著過人的智慧與聰明的頭腦。但又何曾以想,「福、禍」二字意義懸殊甚遠矣!如用不正當手段所賺取得來的錢,則無福消受,往往容易慘遭禍業的纏身。反之,安份守己,思想單純的人,用血汗勞力等正當所換取的代價,過著心安理得,無膽戰心驚,安逸的生活環境,卻往往能夠積隨在身旁,也是最真實的。世人何不效法呢?


  俗云:「捨得!捨得!」有捨才有得(福報)。有些人雖然貧窮,但同樣可以行善布施,那怕只是一句善言善語、一個微笑與一份勞力的付出。這樣的人將來同樣可獲得無量福報。而行善不限制於金錢之多寡,只要你生活之中一小部份,積少成多,就能幫助貧困、急難所需的人,是為善行。然而,行善不單是金錢的能力範圍而已,亦非金錢的專利。倘若人溺之時,你伸手拉他一把也是善.........。總之,行善方法包羅萬象,而當你行事之後,感覺到內心愉快、舒暢無比之時,那就是行善也。


  世人常云:吾不做惡事,就是為善。此言差矣!人身難得,置著難得之軀而不加善用,該屬何罪?倘若不行有益人群、社會、國家等之善為,而獨善守之,何來之善?實愧對父母、上蒼。望世人能善用這具臭皮囊,為國家社會做個有用之人!要升天堂落地獄,即在平時自己所累積之善德,否則一旦落入幽冥王之手,斯時呼天不應已遲了!


明心見性-人生者,為何行善事

現實社會  

  水庵師一和尚說:「《周易》中講『有道君子總是想到可能的憂患而事先預防它』。所以古代的高僧大德想到人生落入生死輪迴的宿命乃是最大的憂患,於是體悟佛法、修煉正果以為預防,因而使佛法興盛闊大而傳之久遠。

  當今之人說修道求佛迂腐無際,不如求取錢財來得現實真切。因此爭先恐後地追逐世俗榮華富貴,計較亮釐細末之小利,只知迎合經營眼前的俗務,懷著苟且求財、得過且過的心思,甚至不肯預作一年的計畫安排,又何況終生久遠的生死憂患呢?


  所以學禪者日益鄙陋,禪林風氣日益凋殘,綱紀法度日益崩壞,以至於顛倒衰弊,將不可拯救。今人可歎啊,有志之士難道不應以此為鑑戒嗎?」


※ ※ ※
  

  世上之汪洋大海可說是無邊無際,難以測量,這乃是大自然的現象,威力無窮。但是找遍世界各地的大江河海,並無發現到人類所最感痛苦的「苦海」,乃是由於人類的著相妄念而心生,身受其害,世世輪迴,永難脫登彼岸。

  人因心迷,遂有幻想產生,以為世間的酒色財氣是人生追求的目標,所以為了財,不惜以身冒險,詭詐環出,甚或作奸犯科,勢必達遂所願而後已。有人為了色,軟硬兼施,強人所難,或以利誘,或以勢逼,為達目的而不擇手段。世上此種人俯拾即是,實在是人類的悲哀。殊不知財是鎖鏈,色是鋼刀,銷身蝕志莫此為甚。世人貪得無厭而苦苦的營求,結果沉陷於自造的苦海,浮沉終生,到時悔悟而呼天求佛,恐怕已經太晚了!


  人喜歡清淨的環境,仙佛喜歡世人一顆純潔的道心,祇有優美清淨的勝景,人類才會去觀賞遊覽,同樣地,唯有世人的行善立德,才會蒙受上蒼的庇佑寵愛。人最可貴之處,因有人身,可以修養本性,可以自見本來面目。所以做人必須自我檢討和反省,營利是否合乎禮義,待人是否誠虔,在家能父慈子孝,友愛兄弟,出外能敬老尊賢,講信修睦,這才是覺悟的人生,亦是人間天堂。希望自造孽而生活在苦海中的世人,速速及早醒悟,悔過行善,是唯一得救之妙方。


儒宗寶典第二卷-談:苦海無邊

2018年12月2日 星期日

使別人快樂

  有的孩子人人都愛和他作伴,他不僅自得其樂,還能使別人開心;而有的孩子則人人都想離他遠遠的,他似乎一個朋友也沒有。

  沒有朋友的人是不會快樂的。心靈是為愛而存在的,沒有愛,就沒有快樂的心靈。


  除非你愛別人,否則別人就不會愛你。愛只能通過給予才能獲得,因此,培養良好的性格是非常重要的。缺少了它,你就不會快樂。


  我曾聽一個女孩說:「我知道我在學校非常不受歡迎。」很明顯,是她自己不友好。


  如果你的同伴不喜歡你,這是你自己的過錯。假設你友善待人,他們就會不由自主地喜歡你。如果你得不到別人的愛,那是因為你不值得被愛。確實,有時責任感要求你不得不做一些使你的同伴不高興的事情。但是,如果你心靈高尚,大公無私,並且願意為別人的幸福作出犧牲,你就永遠不會缺少朋友。


  不要把無人喜歡當作自己的不幸,而應該認識到這是你自己的過錯。美貌和財富並不能帶來朋友。如果你想贏得周圍人的尊敬和喜愛,你的心靈就必須洋溢著仁慈。


  你還沒意識到,你一生的幸福其實就取決於你有無良好的性格。如果你決心盡力幫助別人,你的周圍就一定會有許多熱心的朋友。倘若你從小就以此為原則,並一生遵守,那麼你就能獲得幸福,並使所有在你影響範圍之內的人更加幸福。


  當你在教室裡和同學們圍著火爐烤火,一名凍得發抖的同學走了進來,你朝他熱情地打招呼,說:「這兒,我烤得差不多了,你來我這兒吧。」在你起身讓他過來烤火時,難道他感覺不到你的好意嗎?世界上最壞的孩子也會情不自禁地佩服你的這種慷慨的。只要他想交朋友,一定會想到你。


  當你和同伴打球的時候,另一個男孩來了,他無法加入任何一方,因為怎樣都會多出一個人。你對他說:「亨利,你頂我一下,我想歇會兒。」新上場的亨利精神抖擻地投入比賽,他心裡自然會明白你放棄是為了讓他參加,他怎麼不會因此而喜歡你呢?


  觀察你那些擁有最多朋友的同伴就會發現,他們都是思想高尚的人。為了使別人快樂,他們願意犧牲自己的享受。


  友善待人,這是交朋友的唯一途徑。


  也許有的小讀者覺察到自己不受歡迎,很渴望得到同伴的友誼。你問我該怎麼做。我告訴你一條屢試不爽的規則:盡自己最大的力量使別人快樂。為了別人的快樂,要甘於犧牲自己的利益。(《美德讀本》)

悲觀與樂觀

蓮生/文

  對於人生,有人是抱持著悲觀的態度,但也有人始終抱持著樂觀的想法。


  佛法是悲觀?


  佛法是樂觀?


  在這方面,是有兩極化的說法,然而,釋迦牟尼佛的本意,是鼓勵弟子保持樂觀,追求精神上的快樂,是積極的,而非消極的。


  我們曉得,小乘佛教重在「出離心」,大乘佛教重在「菩提心」。


  佛陀時代,行者重「出離」的很多,主要是看破人生,出離火宅,斬斷塵世,人間是火宅,有苦、空、無常。


  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又有愁、怨、憂、輪迴等等,說人生不苦的人很少。


  空--因緣所生法,究竟而無實體,即一切皆空。所以有十八空,內空、外空、性空、內外空、空空、大空、第一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始空、散空、性空、自性空、諸法空、不可得空、無法空、有法空、無法有法空。


  無常--世間的一切法,生滅遷流,剎那不在。以人身來說,是身無常,念念不住,如同電光、石火、霜露、泡影。


  剎剎那那的無常。


  生住異滅之無常。


  無我--人身者,五蘊之假合和。無常之一「我體」,是因緣生,也因緣滅。無人我、無法我、無你我他,畢竟無有。


  《金剛經》云:「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據我所知,原始佛教,修小乘出離心,佛陀教二種觀想法:


  一、白骨觀。


  二、不淨觀。


  這兩種觀法,是「出離」的重要觀法,觀白骨化為灰。觀污穢之身,千蟲瞰食。


  此二觀法,令大根器者,成就者甚多。


  但此二觀法,令小根器者,悲觀厭世,得了「憂鬱症」(現代名詞),自殺者也甚多。


  佛陀講苦、空、無常、無我,令芸芸眾生,惶惑恐怖;成就者多,但悲觀者也多,所以佛陀才改教「數息觀」、「清淨觀」。


  我個人承認,小乘佛教,是悲觀些。


  大乘佛教,則樂觀些。


  因此佛陀的教授佛法,也就在「出世法」及「入世法」之間,有了互融。


  偏「空」的,講「有」。


  偏「有」的,講「空」。


  最重要的是,因人的根器,而施教授的方法了。佛法的大乘法,對人並不失望,對眾生不失望,對人間不失望,所以現代的佛教,才有了「人間淨土」之說的存在。


  我認為佛陀的本意是不錯的,要保持樂觀,要積極在人間發菩提心,救度眾生,最重要不貪著五欲,在精神上保持著清淨快樂,只有這樣,芸芸眾生才會認定佛教是樂觀的。


  以金剛乘(密教)來說,那更樂觀修法:


  將貪欲(金剛乘)化為雙身修法。(非人人可修)


  將瞋欲(金剛乘)化為金剛修法。


  將癡欲(金剛乘)化為財神修法。


  金剛乘不偏向悲觀性的教法,是寬宏大量和隨順方便的,但,又不可太世俗化,免得墮落。我們從「欲樂定」得「三昧」,「三昧」是要旨,最終的目地,仍然是「清淨」。


  這是「有」、「空」的互融。


盧勝彥文集179《夢裡的花落》悲觀與樂觀

2018年12月1日 星期六

酒駕傷亡巨石碾

玄天上帝 降

詩曰:榮華世景幻象空。倚勢強求業成叢。

   斷惡修善光明現。明清識道性圓融。

聖示:繁華盛景其境本空,紅塵諸子多數被五欲所迷而沈溺其中,唯有略具善根者知此妙道,但卻有少數修子不知修道真義,其性如同俗眾般,實枉其入聖門修持,今期天運白陽當道,若不知快快行修,恐已無機回歸瑤鄉,藉此數語,言吾所冀盼,願能體會矣!可,妙筆靈出。


妙筆:徒兒參叩師尊聖安!


玄帝:勿用多禮,咱們出發吧!


妙筆:罕見師尊感嘆,為何今夜頗生感觸,莫非有事令師尊感傷?


玄帝:唉!只是感嘆四季輪轉時光消逝,仍有甚多迷眾不知大道真義,依而留戀紅塵幻景,不為己身歸程打算也。


妙筆:原來如此,師尊感嘆亦有其理,現今工商社會五花十色迷惑人心,若無定力者皆迷於其中,無論食衣住行皆充滿迷惑,尤為交際應酬其害更深。


玄帝:說到交際應酬,難離酒、色二項,今就以酒論述,幾杯黃湯下肚心神全失,於識迷不清之下若行駕車輛,恐會衍生許多之憾事,今夜入冥就以此類案例探論。


(只見蓮台已停住,六殿冥王已於前方迎候。)


玄帝:冥王於前,徒兒快上前參禮。


妙筆:弟子參叩冥王聖安!


冥王:賢師徒辛苦了!奉旨採探幽獄實況,可謂無幾人可及。


妙筆:弟子身受詔命,只求能利益眾生,並無他想。


玄帝:感謝冥王相助,方使遊冥寶書增添光彩。


冥王:吾等同為大道奔忙、各司其職,至盼能為此濁世廣注清流、引迷入悟。


妙筆:二位聖尊莫再客謙了!請問冥王,今夜所探何獄?


冥王:乃為『滾石地獄』也。文判何在?


文判:下官在此。


冥王:今夜玄帝師徒幽冥探例,爾引其前訪吧!


文判:遵命!請二位跟隨下官探訪吧!


玄帝師徒:拜別冥王。


冥王:請順程,快隨文判前探吧!


(見一路幽暗只有山壁上透些亮光。)


文判:『滾石地獄』已到,妙筆爾盡可觀視。


妙筆:哇!此境怎如此之大,看不見盡頭,盡目所見有整排如同斜坡道路般,寬約兩尺左右,只見每條坡道上站滿受刑罪眾,於陰差一聲令下,憑空於每條道路斜頂幻化數顆大石,匆匆滾下斜坡道,未幾,此些大石已壓過此群罪魂身上,只見血肉模糊不清。師尊啊!徒兒快吐了……


玄帝:爾勿用懼怕,待為師施法。


(見玄帝輕舉劍指往妙筆眉心一劃,瞬時亮光直射妙筆眉心。)


玄帝:可,現覺如何?


妙筆:好多了,請問文判官,於此獄受刑者,其於陽世中所犯何業方墮此獄?


文判:今提一魂,爾可自行提問。


(見陰差已領一魂至此處。)


文判:罪魂已至,妙筆儘管問吧!


妙筆:感謝文判。請問此位大哥為何於此受罪?


罪魂:唉!實為我的錯,於陽世時,我是公司的老板,為能有穩定的業績,每每於晚上閒暇之刻廣邀客戶應酬,一日照常應酬完要回家之際,因多喝點酒,我的意識已有點茫然,雖經勸阻但還是不以為意堅持開車,未久,實已撐不下去,忽然車輛偏轉至對方車道,轟然一聲,只見整個現場亂成一團,於後被送至醫院時已不醒人世,幾天後因傷勢嚴重而魂歸冥司,初審會判只見冥王怒責吾之過失,此禍事造成數眾傷亡,至此方知一念之差造成數條人命喪亡,經過審判至此獄受刑二十年,其後還要受它獄的責罰,求求二位真人快救救我吧!


妙筆:飲酒開車本為律法不容,再而造成數眾傷亡,實不該也!此事本無權利作評斷,請教文判意下如何?


文判:此事吾亦須呈報冥王方能定奪。


玄帝:念爾參証善書有功,吾亦會轉達冥王,多少減爾罪刑。感謝文判官今夜幫忙,吾等不再叨擾,勞煩轉達冥王。


文判:吾當轉達。


玄帝:那吾等師徒就此回院。


妙筆:拜別文判官。


文判:賢師徒慢行。


玄帝:院已到,妙筆靈入,可,吾回。


酆冥刑錄傳實-第十二回酒駕傷亡巨石碾

2018年11月29日 星期四

煩惱的根源

  有一個小和尚叫凡了,什麼事情都發愁,他覺得自己太瘦了,覺得自己在廟裡過的生活非常煩惱,很擔憂他給別人不好的印象,所以講話也特別當心,很累。

  凡了決定到九華山去掛單旅行,希望換個環境能夠對他有所幫助。其實他的師父對他很好。


  他上路前,師父交給他一封信並告訴他:「孩子,等到了九華山之後再打開。」


  凡了到九華山後,開始看看環境蠻好,後來覺得一天天比自己在原來廟裡更難過,他就拆開那封信,想看看師父寫的是什麼。


  師父在信上寫道:「徒兒,你現在離咱們的寺廟300多里,但你並不覺得有什麼不一樣,對不對?我知道你不會覺得有什麼不同,因為你還帶著你有麻煩的根源,也就是你自己。煩惱是自己所生。


  無論你的身體或是你的精神,都沒有什麼毛病。煩惱,並不是你所遇到的環境使你受到挫折,而是由於你對環境做出的各種概念和印象來影響你的心,讓你心中產生雜念。


  一個人心裡想什麼,他就會成為什麼。當你了解這點以後,就回來吧。只要你心中沒有煩惱,你就會遠離煩惱。」


  師父的信使他非常鬱悶,凡了覺得自己需要的是同情而不是教訓。當時,他想馬上決定永遠不回自己的廟了。那天晚上,經過一座小廟,因為沒有別的地方好去,凡了就進去和一位老和尚聊了一個時辰。


  老和尚反覆強調:「能征服自己的人,強過能佔領城池。」凡了坐在蒲團上,聆聽著老和尚的教誨,原來和他師父講的都是同樣的道理。


  突然他想念師父,師父常說:萬物唯心造,心不動,一切如如不動。法喜就在其中。


  凡了覺得自己第一次能夠清楚而理智地去思維,並發現自己真的是一個很大的傻瓜。他曾想改變這個世界和全世界上所有的人,現在他明白了,真正需要改變的,首先是自己的心態。


  人的內心平靜不在於你身在何處,生活中得到快樂不在於你身邊是誰,只要你有精進慈悲的心態,就能夠實現自己的願力。


※ ※ ※


  人性易受相的影響,導致心性混亂,無明亦無智,對事無法認清是非,對人無法辨別好壞,對物無法洞悉真假,這些都是因人的執著所致。


  修行乃是要破除這些迷障,找回真心本來自性,更要顯露智慧,跳脫這人世假境種種誘惑、迷惑,心性得以從修行漸得明朗開悟,了脫一切,解脫種種煩惱痛苦,心靈自在。


  世俗人在未修行契合法緣之際,大多容易因週遭人事物牽引,致原本清靜的心一時間起了煩惱痛苦,如果能在閒暇多接近道場、多聞閱善書經典或許還能把智根找回,也能種下佛緣、法緣,來日緣至自能隨緣修行。


慈聖雜誌147期

2018年11月28日 星期三

多諾寡信.躬行守節

本道院副院尊觀音菩薩 登台

陳生:學生恭向恩師頂禮五叩首!


菩薩:賢生免禮!


陳生:歷史上有許多賢者,一生以清白守身,不熱衷官道,對於自身要求嚴格,不敢有所怠忽,待人處事做得極為圓滿,德行之豐厚,為當世人所讚歎,守節操之謹慎,足以為我們的典範。


菩薩:良師益友,是使你們走上成功道路之非常重要的關鍵。人與人相處,首重信用,才能夠使彼此間的感情更為融合。你們希望別人對你們好,給予你們必要的資助,你們必須先懂得付出。所以,你們要對別人多給予關心,答應別人的事情要能依約完成諾言,絕對不可因一時的興奮,答應了過分的承諾,以致無法實踐諾言。《老子》說:「多諾必寡信」,不要為了要顧全一時的面子,使自己食言而肥,造成別人對你們的不信任,這就會失了節操;如能事事謹慎、心口如一、言行一致、守信用,這就是節操。


陳生:其實,對於一個人的尊敬,是在言行舉止中可以體會得到,許多人每天非常繁忙,還能撥空關心父母的生活,噓寒問暖,使父母備感溫馨,這種親情並不是送錢或送東西可以表達的,這是要起自心中的尊敬,才能表現出來的。


   如今看看現代的社會現象,兄弟手足之間為了爭奪財產而兄弟鬩牆,非常嚴重;原本獲得財物,是為了過幸福的生活,卻為了爭奪財產,結果把生命和幸福都投進去而消失了。


菩薩:佛與眾生之最大差別是,佛是為眾生,眾生是為自己。眾生對己有利則喜、則愛,對己有損則怒、則惡。就如同春雨如膏,農人喜其潤澤,行人惡其泥沼;明月如鏡,佳人樂其美景,盜賊惡其光輝。但願你們明白禮讓的道理,其德足以保有福報,這豈是世俗斤斤計較的人所能理解的?


陳生:謝謝菩薩慈悲!有智慧的人,處理事情總要依據道理實情,不會被私慾沖昏了頭而失去理智,以致失節,而被他人惡言惡語的批評。許多為社會默默付出而不去爭名奪利者,可見其德行之崇高,非凡人所能及。


   從歷史上來看,為晚輩的懂得尊重長輩,福總是隨時來到,希望大家能做好躬行,以免福從身邊溜走而遺憾終身了。


菩薩:然也。你們得明理修行,以自心之靈明,分別善惡,去惡從善,以自性真我,主宰身心,轉心役物,若此,則心皆美皆善,環境、命運也隨之而改而轉,即得解脫自在。若是癡等環境之改變來讓自己快樂,不如自己開創美好的心境來讓一切環境皆美好。是以,一念即分美醜,一心則別天淵。


   可。停筆。 吾退!


陳生:謝謝菩薩慈悲!恭送恩師聖駕五叩首!


節操養正氣-第十九章 多諾寡信‧躬行守節

2018年11月27日 星期二

一切全是假的

蓮生/文

  有一位于姓讀者,寫了一封長信給我,信文實在太長了。所以我在這裡,只理出他的重點,他的迷惑有這幾點,如下:


  「盧師尊把世俗生活,看成是虛幻,如露、如電、如夢、如泡,等於否定了世俗生活的一切。富豪亦無視、總統亦無視、諾貝爾獎亦無視、美滿的夫妻亦無視。」


  「試問,完全不重視人生的價值,對嗎?」


  我答:


  「人生確實是暫時的,而且是短暫的,所以,世人也常說人生如夢。尤其有很多人生活在苦難之中,或是遭逢巨大變故的人,都會感嘆世事變幻無常,非常虛幻。」


  「但是,佛教並非否定人生的價值,只是『不執著』而已。佛教重視戒律,是重視社會的病態,提高人生道德。佛教重視因果,教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建立人生的真、善、美。」


  「佛教更積極的是,教人在短暫及暫時的人生之中,努力追尋真理,甚至立即開悟,明心見性,自主生死,要一世解脫。這是非常精進,努力的修行,這是非常積極的。」


  「對富豪、總統、諾貝爾獎,得之當然好,不得也不要緊,是不執著。如果得了,更要積極的深入人間,使人離苦得樂。教人離苦得樂,是佛教的主旨,所以佛教是重視人生價值的。」


  于姓讀者說:


  「佛教把西方極樂世界,或盧師尊把摩訶雙蓮池,當成了永恆。認為只有到了淨土,才是真,其他都是假。」


  「試問,人間是假的,人是假的,一切事全是假的,我如何活下去?」


  我答:


  「在真正的佛教之中,淨土還不是真正的究竟佛地,淨土只能算是中途站,往生淨土不等於成佛。仍然要修行,才能達到解脫菩提的究竟,所以,我在此說明,淨土並非永恆。」


  「至於人是假的,人間是假的,一切事全是假的,我不能如此說。我仍然一句話,是暫時的,是短暫的,不是永恆的。」


  「我說,人在正常狀態之下,看世上一切事物,是有其真實性。但,人在病中,看世上一切事物,是不一樣的。佛陀常常比喻,病眼看見空中有花。精神錯亂的人,或幻覺,或幻視,或幻聽,我們知道,這些都是假的,但精神病患卻認為非常真實。」


  我答:


  「是真是假,佛教的目的,是要所有的人,不要太貪心,不要執著財色名利,貪婪財色名利,以至於喪失了理智,幹出了偷盜淫妄的事,那就更造業了。」


  「佛教如果看人間是假,看人是假、看世上一切事物是假,那就把善惡因果全否定了。所以,世上一切事物,是有真有假的,在這方面,全靠智慧理智。」


  于姓讀者問:


  「盧師尊,是不是教所有的人全部出家?我才不呢!」


  我答:


  「出家不出家,全是緣份,是無法勉強的。至少,你是不會出家的。」


盧勝彥文集第196冊文集《清涼的書箋》佛教不切實際?


都是大腦搞的鬼

文/謝伯讓(《都是大腦搞的鬼》作者,時報出版。)

  生活之中充滿各種訊息,包括光線、聲音、氣息、味道以及身體接觸等,這些資訊,都必須先經過大腦處理後,才能被我們所用。在面對各種訊息的轟炸之下,大腦拼命完成了任務,也因此,我們才得以感知世界、理解世界,並針對世界中的資訊做出適切的行為反應。


  但是,羅馬並非一日而成,大腦也一樣。今日的人類大腦,是在演化的過程中慢慢一點一滴的修正錯誤後才成型的。雖然大腦已經功能強大,但它絕非不會犯錯。畢竟,演化的過程只選擇出了「足以幫助生物體贏得競爭或繁衍的大腦」,而尚未選擇出「永不犯錯的完美大腦」。


  事實上, 在殘酷的演化過程中,大腦為了幫助我們在瞬息萬變的野性世界存活,它時常會選擇犧牲「正確性」來換取「速度」。


  而且如果我們仔細檢驗的話,就會發現大腦根本就是漏洞百出。大腦時常會錯誤的處理周遭資訊,導致我們被各種資訊所欺騙。不過,由於這些錯誤多半不會影響到即刻的生死存亡(要不然,我們早已經在演化的過程中被淘汰),人們大多覺得這些小錯誤無關痛癢,很多時候,我們甚至察覺不到自己已經被騙。


  更糟的是,到了21世紀的數位時代,資訊量以前所未見的速度狂增猛漲,並且時常以網路和電子科技的數位方式出現在生活之中。數位化的資訊格式,讓人們可以更精巧的改變其中的各種參數,以做出各種多彩多姿的呈現方式。在簡單的把玩與實際操作之後,許多天生的心理學高手(商人、推銷員以及詐騙集團),很快就發現了人類大腦的缺陷,並開始巧妙的操弄各種生活中的資訊以製造騙局,而我們也經常落入這些陷阱之中。


  在揭露各種生活騙局之前,我們先一起來看看人們(大腦)容易受騙的三個根本原因。其中的第一個原因,就是我們其實是活在大腦創造的虛擬世界中。



  我們容易受騙的根源一:其實你活在大腦創造的虛擬世界中!


  如果我問大家一個問題:「當我們在看世界時,我們是真的『直接』看到了世界,或只是『間接』看到了世界呢?」

  很多人可能都會認為,我們當然是直接看到了世界,哪來的間接呢?


  但是事實上,我們只是間接看到了世界。我們的各種感覺或知覺經驗,其實完全是大腦的產物。很多人以為,當我們看到、聽到、聞到、嚐到或摸到東西時,就是真實的在「接觸」外在世界的真實事物。然而,這並非事實。我們真正「接觸」到的,只是大腦對這個世界的「表徵」。我們的感官在接收到外在世界的能量和資訊後,會產生電生理變化。這些電生理訊息接著傳入大腦,大腦對這些電生理訊號做出詮釋之後,重新創造出一個類似外在世界的「虛擬世界」。我們的感知經驗,就是這個虛擬世界。


  不相信嗎?請大家一起來看看圖下圖(1)。請凝視圖(1)中央十字交叉點的中心,盡量不要移動眼睛。在心中默數十秒之後,再把視線轉移到圖(2)的中央十字交叉點。





  看到了嗎?當大家把視線轉移到圖(2)時,是不是看到了顏色?是不是看到與圖(1)完全互補的顏色?原本在圖(1)中是紅色的位置,在圖(2)變成了綠色;原本在圖(1)中是藍色的位置,在圖(2)中變成了黃色。但是,圖(2)的真實狀態其實根本毫無顏色!

  這個現象,叫做後像(afterimage)。這個有趣的現象,清楚呈現出一個事實,就是即使外在世界中不存在任何可以誘發色彩知覺的刺激物時(例如圖(2)),大腦仍然可以創造出顏色。


  雖然說,腦中每一種色彩知覺都可以對應到世界之中的某個特定波長的光波,但是,即使世界之中的光波暫時消失時,大腦也可以憑空創造出色彩知覺。由此可知,顏色完全是大腦所創造出來的感覺,它只存在於大腦之中,而不在外在世界之中。


  色彩知覺是大腦的產物,其他各種知覺亦然!

  我們所有的知覺經驗,其實都是大腦的產物。大腦透過感官,把外在世界的能量和訊號轉變成電生理訊號,接著這些電生理訊號再被轉化成知覺意識。而我們所經驗到的,就是這些由大腦產生的知覺意識。

  資訊進入大腦產生經驗意識,就好比光線被鏡頭捕捉下來後再重新形成影像呈現在電子螢幕上一樣。我們的知覺,就像是螢幕上的畫面。它們是對外在世界的一種「表徵」,雖然這個「表徵」和外在世界有很大的相似性,但是它並不「等同」於外在世界。我們的知覺意識,就只是這些二手的「表徵」。


  因此,我們只是「間接」看到了世界。我們看到的,是大腦對外在世界的「表徵」或「詮釋」,而不是真實的外在世界。


  換言之,我們的知覺意識,完全是大腦創造出來的虛擬「摹本」。而大腦在創造出虛擬「摹本」時,雖然模仿得惟妙惟肖,卻仍常會出現一些小錯誤。大腦中的這些小錯誤出現時,就會產生「錯覺」。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容易受騙的第一個原因。
 


  我們容易受騙的根源二:各種捷思幫倒忙!


  在演化的過程中,大腦竭盡所能的製造出非常接近於真實世界的虛擬知覺,好讓我們可以順利存活於世界之中。但是,為了應對瞬息萬變的野性世界,大腦時常得選擇犧牲少許的「正確性」來換取「速度」。而一旦犧牲了「正確性」,大腦就注定會容易受騙。

  大腦是如何犧牲少許「正確性」來換取「速度」呢?就是透過「捷思」。


  捷思是一種大腦為了求快而建立出來的計算捷徑。透過某些事先建立好的預設,大腦可以節省許多資源,例如,大腦預設人臉一定是突出來的,而不可能是凹進去的。另外,大腦也預設了週遭物體本身的顏色通常不會任意改變(會改變的通常是光源的明暗和顏色)。這些捷思之所以會成為捷思,是因為上述這些事物的特質(例如人臉的凸出性)在「大部份」的狀態下都是恆定的,因此在演化的過程中,它們已經被寫入了大腦的預設值之中。


  但是我們要記住,這些事物的特質畢竟只有在「大部份」的狀態下恆定,在一些偶然的情況下,有時候也會出現和上述特質完全相反的事物。當這些狀態出現時,大腦就會出錯。



  捷思幫倒忙例一:凸臉錯覺


  例如,透過人造面具,我們可以做出內凹的臉孔。當一張內凹的臉孔出現在我們眼前時,大腦中預設「臉一定外凸」的捷思開始作祟,結果就是,我們不由自主地把內凹的臉也看成外凸了(如下圖,這是一張凹進去的面具,看起來是不是很像凸出來的臉呢?)。





  因此,大腦其實是聰明反被聰明誤。當初大腦預設了這條捷思,可能是為了要節省資源,或幫助我們快速辨識出人臉。畢竟,根據經驗,世界上所有的人臉都是凸出的,如果腦中可以建立一條「臉都是外凸」的捷思,那麼以後在處理人臉資訊時就可以更快速。

  這一類的捷思,都是運作快速且非常強大的基本假設。它可以幫助我們快速判讀世界中的資訊。只可惜,大腦怎麼都沒料到自己竟然犯了一個錯誤,就是在現代的世界中,竟然出現了許多人造的非自然事物。例如,大腦就沒料到自己會演化出製作模型的技巧,沒料到世界之中竟然會出現內凹的人臉模型。因此,當內凹的人臉模型出現在眼前時,大腦就被騙啦。



  捷思幫倒忙例二:洋裝顏色爭議事件


  2015年2月28日的前夕,一件洋裝襲捲國內外各大網路。各國網友們,無一不被一件洋裝的顏色給逼瘋(如下圖,你看到藍黑相間、還是白金相間的衣服呢?)。此「洋裝顏色爭議」事件,其實也是大腦捷思作祟所致。這次的始作俑者,是「色彩恆常性」這項捷思。




  「色彩恆常性」這項捷思的由來,是因為根據經驗,環境中的光源時常會出現改變,例如白天會有強光、夕陽微紅、傍晚則昏暗等,但是相對來說,物體本身吸收光線和反射光線的特質則不會隨意變化。因此,當物體表面反射出來的光線改變時,大部份都是因為外在的光源變化所致。所以,當大腦在詮釋物體本身的顏色時,就會設法自動過濾掉光源的影響。比方說,一隻身披白毛的狗通常不會無緣無故就變成紅毛狗,如果白狗突然間看起來變成紅色,那八成是周遭的光線變紅所致。

  有鑑於此,大腦時常會進行「自動白平衡」,幫我們過濾掉周遭光源的影響。也就是說,只要給大腦足夠的環境資訊,例如背景光源、其他周遭物品的相對顏色,大腦就會自動做出白平衡,讓你可以感受到物體的原本顏色。


  在洋裝事件中,有些人會看見白金色,有些人會看見藍黑色,兩者其實沒有誰對誰錯可言。這個現象,是因為這件衣服在照片上所呈現出來的反射亮度(如下圖A),有可能是來自於兩種狀態。第一種:這是一件處於陰影中的白金衣服(如下圖B)。第二種:這是一件日照下的藍黑色衣服(如下圖C)。




  大腦在判斷顏色時,選擇了上述兩種可能中的其中一種。當大腦中的「自動白平衡」機制選擇過濾掉日照時,就會看到藍黑衣。相反的,當大腦中的「自動白平衡」機制選擇過濾掉陰影時,就會看到白金衣。

  總而言之,在很多大腦出錯的例子中,都是捷思幫了倒忙所致。而且,捷思的力量通常都很強大,任你怎麼透過意志力來矯正,也是惘然。這種無法透過意志力進行矯正的現象,叫做「認知不可穿透性」(cognitive impenetrability),也就是「憑藉意志也無法改變其結果」的意思。


  仔細想想,這還真是很無奈。大腦一直努力不懈的在找尋世界中的規則,並且會在找到規則後幫我們建立捷思。捷思建立的越多,我們就能夠騰出越多的腦力來面對其他更重要的不規則突發事物。但是,做任何事都有風險,有時候,剛好就是會出現捷思無法派上用場的反例,這時候,大腦就會出錯,我們也會因此受騙。



  我們容易受騙的根源三:無意識資訊處理歷程出現漏洞


  大腦容易受騙或出錯的第三個原因,就是因為無意識資訊處理歷程出現漏洞。大腦中的電生理訊號在被轉化成知覺意識之前,必須先經歷一連串的無意識訊息處理歷程。我們之前把意識經驗比喻成電視螢幕上的畫面,現在我們再來試試看另一個比喻,就是電腦的螢幕畫面。

  我們在電腦螢幕上看到的東西,只是電腦主機處理的一小部份。電腦主機在背後正在處理的許多資訊,例如記憶體的使用量、硬碟的轉速、網路的流量等等,都不會呈現在電腦螢幕上。同樣的,大腦也是如此。我們所意識到的內容,只是腦中資訊的一小部份,大腦中有許多資訊,例如神經傳導物質釋出突觸、電子訊號在髓鞘之間跳躍等過程,也完全不會出現在意識內容之中。


  大腦不讓我們意識到這些龐雜的資訊處理歷程,其實是有原因的。因為,如果把所有的資訊處理歷程全部呈現到意識之中,我們將會被資訊給淹沒。因此,大腦選擇只讓我們意識到那些最重要的資訊。


  但是,任何選擇都有代價。當我們無法意識到這些龐大的無意識資訊處理歷程時,它們也就開了一個後門,變成了大腦的漏洞。許多資訊,時常會在我們不知不覺的情況下,滲入無意識資訊處理的歷程中,並因此偷偷影響我們的行為。



2018年11月25日 星期日

安心之境

  住在維琴尼亞州的美國朋友,是一位電力工程師,有一天他告訴我一個故事。

  他被通知到維琴尼亞山上的電塔修理電力障礙,於,於是清晨就出發了。電塔在很遠的山上,開車八小時才抵達那座山,在山裡繞來繞去,就是找不到那座電塔,天色逐漸暗下來,終至完全黑暗,伸手不見五指。


  山上既沒有人家,也沒有燈火,他心裡愈來愈著急,心裡想著:不要急著找電塔,應該先找到一個可以睡覺的地方,一切等天亮再說。


  正這樣想的時候,趁著月光,竟看見遠處的山頂上有一個高的十字架,在黑暗中閃閃發光。


  他欣喜若狂,立刻驅車往十字架的方向開去,靠近了,才發現是一座在荒山的教堂,裡面並無燈光,門也是鎖著的,無法進入教堂借宿,朋友把車停在教堂旁邊,安心地睡著了。「因為心裡覺得上帝就在身邊,那一夜睡得好極了」。


  在鳥聲中醒來的朋友,探頭一看,才發現不得了,原來他的車子停在一片公墓的中間,四周全是墳墓,墳墓上都是十字架。


  朋友說:「還好當時只看到教堂,如果看到一片墳墓,可能就不能安心睡眠了。」接著,朋友感慨地說:「所以,一個人如果要心安,一定要常常往高的地方、光明的所在看;假如一直看著黑暗或低下的地方,心就不能安了。」


※ ※ ※


  「天堂地獄」顧名思義,正反兩極,黑暗與光明。世人內心深處有淨土,相對也有黑暗深淵。天堂為人心靈達至善德圓滿境界,地獄為人心靈邪惡墮落境界。


  凡世人一念一行皆隨心靈主導著善惡,故心境如是至善無有侵害與永保平等心,自不墮地獄之境。倘若心行邪思惡念一再侵害眾生,自心靈境界隨著墮落黑暗地獄。


  人心是隨著因緣果報念念變化才變現各種境界,因此對自己的心靈世界需不斷善存德培無有邪思惡為。唯是如此才能攝納天堂之境,脫離幽冥地獄之界。

2018年11月24日 星期六

缸中之腦

  作者:易夫斯‧波沙特 Yves Bossart (瑞士德語廣播電視編輯)

  請想像一下:有一位頂尖聰明又一肚子詭計的神經科學家,昨天晚上偷偷溜進你的房間,將你麻醉,動手術把你的大腦給拿了出來,泡在培養液裡,並連接到一臺巨大的電腦上,以便處理從大腦傳出的神經脈衝,並且向大腦供應數不清的訊號。這名神經科學家能給你的大腦提供特定的刺激,以使得他要你經驗什麼,你就會經驗到什麼。透過電流訊號,他能在你的腦裡製造一切可想像的感覺印象,比如說,讓你此刻覺得周遭的一切都非常熟悉。


  而這也正是他已經做了的事:事實上從今天早晨開始,你所經歷的一切都是幻覺。你以為自己擁有一具身體,此刻正在讀這本書,可是你的大腦其實是泡在實驗室的培養液裡,接在一部電腦上。如果你想把這本書──你真的以為自己正在看這本書──翻到下一頁,電腦就會確保你的大腦收到特定的訊號,讓你以為自己有手,而且正準備往下翻一頁。


  實際上你根本沒翻書,也不是正在閱讀,並沒有坐在椅子上,甚至也沒有呼吸,你只是一個泡在玻璃缸裡的、接上許多電線的大腦。不相信嗎?那你能不能排除這種可能性?


  這個思想實驗出自生於一九二六年的美國哲學家普特南(Hilary Putnam)之手,但其根本構想要古老得多,我們的一生也許只是一場幻夢──古代的懷疑論論者就已經提出過這種想像了。在一些情況下,我們會受到感官的蒙蔽,比如由於視線不良或藥物影響而造成的視覺錯誤。而且我們常常沒有意識到這類蒙蔽,因為我們把看到的假象當成真實。


  於是懷疑論論者就問了:有沒有可能,其實我們從來就活在蒙蔽之中?事物真的像我們所感知的那樣存在嗎?其他生物所感覺的這個世界,跟我們所感覺的大概不會一樣,比如狗、蜘蛛,或者蝙蝠,但是誰看到的才是正確的呢?如果我們擁有的向來不過是感官印象,那我們該如何掌握世界的客觀存在?究竟有沒有可以看到現象背後的真實?


  十七世紀的法國哲學家笛卡兒(René Descartes,1596-1650)對認知世界的可能性進行了徹底的懷疑,他想要把一切知識建立在穩固的、無可懷疑的基礎之上,為此他嘗試把任何容許絲毫懷疑的事物通通打上問號。比如他問:我們怎麼確知,我們的生活會不會只是一場夢?畢竟我們在夢中的時候,常常也不知道我們其實是在做夢,而且總是把夢中的經歷當成真實的。


  這番懷疑推論的最高點,是個跟缸中之腦很接近的思想實驗;笛卡兒說,我們可以想像有個惡靈,它有辦法在我們心中製造各種感覺與思想,並以此作為手段,在我們的眼前變出一個幾可亂真的虛假世界,而且就連最簡單不過的事物,惡靈也能騙過我們,比如說它能讓我們以為一加一等於三,我們甚至不會注意到這其實是錯的。


  在這裡笛卡兒問了:有沒有什麼事情是這個惡靈絕不可能騙過我們的?有沒有什麼事情是絕對無可懷疑的,那怕是有這樣一隻惡靈竭盡所能地誤導我們?笛卡兒認為,是的,這種無可懷疑的確定性是存在的,那就是「我正在思考」的這個事實;哪怕我思考的一切內容都是被蒙蔽的,「我在思考」的這件事仍然成立。我的的確確在經驗一些什麼、思考一些東西,哪怕我的經驗是虛妄的,我所想的都是錯誤的,我的內心確實在進行一些什麼,這一點我能百分之百地確信,而若是能確定這一點,那我也必定是存在的。


  「我思考,故而我存在」(cogito ergo sum),笛卡兒如此寫道。對自己經驗的意識,是人類知識無可懷疑的基礎,同時也是自我存在的證據。


  普特南把笛卡兒的惡靈思想實驗轉譯到我們的時代裡,既然今日的科學認為,我們所意識到的經驗,都是經由腦內的運作所產生的,所以原則上,對大腦進行有目標的刺激,是有可能製造出特定經驗來的,這個過程不需要身體,因為畢竟這些經驗都是在大腦裡被製造的。當我們看見一朵紅玫瑰,我們的眼睛先把訊息傳達給大腦,接著大腦會製造出紅色的圖像;而如果能夠在大腦內製造完全相同的狀態,則從眼睛到腦的過程就可以省略了,只要有人的大腦受到此訊號的操控,那他也會看到同樣的一朵紅玫瑰,即使四周其實一朵也沒有。


  至於看到日落、散步、或者一個親密的吻等經驗,也可以如法泡製。透過腦部操控,原則上沒有什麼經驗是變不出來的,也許普特南所想已經實現了,也許我們的大腦已經都泡在培養液裡,被接上密密麻麻的訊號線,並在有意的操控之下,自以為擁有身體,自以為正在讀一本書。我們該如何排除這種可能性?我們是否能確定,自己不是被泡在玻璃缸中裡的一塊大腦?


  普特南認為:是的,我們能確知自己不僅僅是一塊缸中的大腦。他的論證十分繁複,讓不少哲學家想破了腦袋。普特南思考的路線,是從另一個思想遊戲開始:


  請想像一下,有隻螞蟻在沙地上走,留下一些痕跡,結果這痕跡看起來像是邱吉爾的肖像。現在請問你:這隻螞蟻真的畫了邱吉爾的肖像嗎?應該不是吧,螞蟻的足跡很像邱吉爾止不過是出於偶然,螞蟻本身根本沒有要在沙地上為邱吉爾畫肖像的意思,畢竟螞蟻根本不知道邱吉爾是什麼東西,根本也無法這樣做。


  就好像如果一個幼兒在紙上亂畫,意外畫出像是愛因斯坦著名的公式”E=mc2“的圖案,我們也不會認為,這個小孩寫出了愛因斯坦的公式,畢竟這小孩既不知道愛因斯坦,也沒有理解廣義相對論的能力。


  到這裡為止都沒有問題,但是這些例子究竟想指出什麼?普特南的意思是:在這兩個情況裡,指涉關係都失效了。螞蟻的足跡畫並不指涉邱吉爾,小小孩的塗鴉指的也不是愛因斯坦的能量公式,這兩個例子裡頭都少了表述與被表述之間的連結,不管那隻螞蟻的足跡有多像邱吉爾,小孩的塗鴉有多像愛因斯坦的公式都一樣。光只是「像」,似乎不足以構成意思的呈現(Repräsentation)。


  但是這些推論跟上述問題──我們是否可能真的只是缸中的一塊大腦──又有什麼關係?


  根據普特南的理論,我們並不是什麼事物都能指涉;我們所指涉的事物,必須跟我們有因果的連結。例如當我在原野上漫步,眼前出現了一棵樹,這棵樹會在我內心引發知覺印象,因此我會想:「我眼前有一棵樹。」,因為「樹」這個字有所指涉,才會讓我產生此知覺印象。同樣的,當澳洲某處的樹叢燃起了大火,原住民大喊「哇布!!!」時,我們會認為,「哇布」指得是火,因為恰好是火促使他們如此表述。


  現在讓我們把這種說法應用到缸中之腦的問題上,假設有一塊泡在培養液裡的大腦,它相信它看到前面有一棵樹。當然,這個感官印象不是由一棵樹觸發的,而是來自一臺與這塊腦連線的超級電腦。如果這個人從出生起就如此連上這臺電腦,他也就從來不曾接觸過真正的樹,他一切對樹的感官印象都不是來自真正的樹木,而是由電腦所觸發;那麼,如果「樹」這個字是觸發「樹的感官印象」的原因的話,那麼當這腦子泡在玻璃缸裡的人使用「樹」這個字的時候,關聯到的只能是電腦指令──這個人絕無可能指稱真正的樹木。


  商周出版《如果沒有今天,明天會不會有昨天?》


  就像螞蟻不能指稱邱吉爾,缸中之腦同樣也不能指稱外在世界的客體,他的整個世界只是那部電腦;即使這個被插滿訊號線的人經驗到和我們一樣的內容,他也無法指稱樹木或人、不能指稱落日、也不能指稱天鵝。他所有的感官印象都是電腦指令的產物,所以當他說「樹木」、「太陽下山」或「天鵝」時,他指稱的也只是電腦指令,就連當他說「大腦」時也不能例外。他甚至無法思考大腦或玻璃培養皿,所以根本也無從思考自己會不會只是缸中之腦這樣的問題。唯有我們這些不是缸中之腦的人,才能夠思考缸中之腦的問題;所以,以為自己只是玻璃缸中的一塊大腦,這種想法必定是錯誤的──要麼我是缸中之腦,那我就不可能以為自己是缸中之腦;要麼我不是缸中之腦,那麼我雖然可以這麼猜想,但這一定是錯誤的推斷。


  然而說到這裡還是有個問題:我怎麼知道我能否思考缸中之腦的命題?我要從何得知,我所說的話語是否能指涉真正的樹木和大腦,還是這一切其實都只關涉到電腦指令?


  普特南排除缸中之腦可能性所用的這些論證,引起了廣泛的爭論,支持者與反對者始終無法達成協議──在哲學裡常常都是這樣。然而我們約略可以得出,懷疑論的主張幾乎是無法擊潰的,搞不好我們一輩子活在一個長長的夢境裡,或者我們真的是缸中之腦也不一定。百分之百排除或許辦不到,但是這並不能代表什麼,不管好還是不好,我們都得與這種不確定性共存。有些懷疑論論者認為不確定性的好處大過於壞處,因為我們需要這種不確定感,才能過幸福的生活。


  本文收錄於商周出版《如果沒有今天,明天會不會有昨天?》

2018年11月23日 星期五

命運的問答

蓮生/文

  我問冥王:


  「命運是完全有定數是嗎?」


  冥王答:


  「是。」


  我認爲這就是「宿命通」,能知三世因果,通力尚小。通力更大的,前知五百世,後知五百世,甚至知道無窮盡的宿命。


  問:


  「命運定數可改否?」


  答


  「可!大善可改運,大惡可改運。」


  我認爲,若以量來算,你有五十公斤的惡運,須用五十公斤的「大善」來改之。你本來無事的,因做了五十公斤的「大惡」,所以有五十公斤的禍事降臨。


  問:


  「命運定數是誰定的?又命運定數是誰改的?」


  答:


  「命運定數是人自己定,也由自己去改運。連我們冥王也沒有權力,鬼神也沒有權力。」


  問:


  「報應之事,爲何有馬上報?爲何好像沒有?」


  「人生於世,由善惡來論定一生,其報應也是禍福論定一生。但在冥間,也兼管前後世的因果,所以是時間的問題,有馬上報,也有來世報。」


  問:


  「果報爲何有差異?」


  答:


  「人心變來變去,果報自然變來變去,千差萬別。只是世人難以明白,故因緣果報,不可思議!」


  問:


  「因果何不使人先知?」


  答:


  「不可,也難明。先知者唯大修行人能通,其他人則無知。」


  問:


  「爲何有時候會偶然讓人知道?」


  答:


  「爲了讓人警惕,也讓人知道有鬼神。」


  問:


  「世上有算命者,知三世因果,是眞是假?」


  答:


  「大修行人知之,其他則術士而已!」


  問:


  「術士可改運否?作法可改運否?」


  答:


  「改運靠自己,自己才是根本。」


  問:


  「自己如何改運?」


  答:


  「大善及大懺(眞懺)。」


  問:


  「大懺悔法的重點是什麼?」


  答:


  「心懺。」

  。
  親愛的聖弟子:

  大修行人能知因果,是因爲一切見地沒有「障礙」的緣故,深廣無際,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了。


  心不散逸。


  無有造作。


  無欲無求。


  光明自顯。


  以光明照現自己及他人,明白因果。


盧勝彥文集241冊《遇見本尊》命運的問答

2018年11月21日 星期三

輪迴夢

  有一個人作夢,在夢中他被人追殺,他嚇得驚惶失色,逃逃躲躲。

  後來,他被人發現砍了一刀,痛悶欲絕,將死不死的時候,醒了過來。


  他醒來,全身冒汗,自知只是一場夢,大叫:


  「好儉,還好只是夢!」


  又有一個人,出生、讀書、成長、做事、結婚、生子、老了、病了、死了。


  在這些經歷之中,他浮浮沉沉,贏贏輸輸、哭哭笑笑、苦苦樂樂、得得失失、有有無無......


  最終的,失去健康。


  死了。


  他死而復活(神識),他終於知道,原來這些經歷只是一場夢。


  他大叫:「好險,還好只是夢!」


※ ※ ※


  苦海渺茫茫,走北南西東,彼岸難覓尋,漂流波浪中。


  生死輪迴轉,而生即死亡,年月日度過,煩煩惱惱忙。


  貧賤日常苦,饑餓苦難當,無靠無依住,一生受寒霜。


  富貴足飽暖,利鎖身名韁,日日操心事,時時苦心衷。


  為官多冤結,牽絲愈牽長,因因果果報,何期結了終。


  世無千年業,難免見無常,人生逆旅客,寄藉塵寰中。


  黃金在世用,死去雙手空,註定三更死,難留五更光。


  似花開透謝,瑾花一時香,如戲台上演,生離死悲傷。


  世人幾知覺,一場夢黃梁,醉生又夢死,總是三更夢。


  細看朝露水,草木葉上霜,見日消化失,人生蜉蝣蟲。


  秋來菊花秀,冬到無影蹤,春天又再發,夏至遇狂風。


  人生如花樣,艷開而謝亡,六道輪不息,代代見閰王。


  浪跡何日了,積骨如山崗,夢中未覺醒,三更夢迷長。


  看破凡塵景,去假修本容,道德立身本,須效聖賢同。


  三更夢知覺,學道修玄功,三更夢不醒,永遠苦悲傷。


  揮筆世人勸,莫再痴夢中,三更夢快醒,早登神仙中。


  道果心裏種,悟道自性揚,朱嬰胎成結,道修果圓融。


修緣寶典 - 談「三更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