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黃昏,下著毛毛細雨,實際比丘尼來到金華俱胝禪師所住的庵裡。她沒有經過通報,也不脫掉斗笠,逕自進入禪堂裡,持著錫杖繞俱胝禪師的禪座三匝,並且對俱胝禪師說:「你若說得有道理,我就脫下斗笠。」
她一連問了三次,俱胝禪師卻連一句話也答不出。實際比丘尼生氣了,便拂袖欲去,俱胝禪師覺得非常慚愧,就禮貌地說:「天色已暗,且留一宿吧。」
實際比丘尼停下腳步說:「你說得有理,我就留下來。」
俱胝禪師仍不知該如何回答才是說得有理。
後來,杭州天龍禪師光臨此地,俱胝禪師就把實際比丘尼問話的經過告訴天龍禪師,天龍禪師豎起了一根指頭開示,俱胝當下大悟。
從此以後,俱胝禪師凡是遇到有人請示佛法禪道,他便豎起一根指頭,所有來參訪的學僧都因此而有所契悟。
俱胝禪師座下有一個沙彌,他也學著老師的樣子,凡是有求道者來請法,只要俱胝禪師不在寺裡,沙彌也不管人家問什麼,就學著師父豎起一根指頭。
有一天,俱胝將沙彌叫到法堂,問他:「你也懂得佛法?」
沙彌答:「懂得!」
俱胝禪師問:「如何是佛?」
沙彌很自然的豎起一根指頭,俱胝禪師就拿起剪刀,將沙彌的手指剪斷,沙彌痛得大聲怪叫,俱胝禪師喝問:「如何是佛?」
沙彌又想豎起一指,猛然不見指頭,當下大悟。
於是,俱胝禪師便把自己的法傳給了沙彌。
俱胝禪師臨入寂的時候,曾告訴徒眾道:「吾得天龍一指頭禪,一生用不盡。」
說完,便奄然而化。
※ ※ ※
夫一者理也,貫者通也,以無極一貫之理而通三極,化育而生天地萬物。於人而言,靈源一炁流行貫通全身,而有知覺運動,此乃一本而散萬殊也,即順行之道也。
人自有生以來,受後天之習氣,六賊反為主,情慾叢生,敗德造罪也。聖人以返本還原之功,守靜迴光返照,六神歸一,萬殊歸於一竅之中,久而久之,情慾斷,人心死,道心生。此乃一而生天地萬物之根源,修道歸一,乃萬根歸祖,此乃一理而無二致也。
一在天為天理,在地為地理,在人為性理,在物為物理,在事為事理。
所謂理一失即埋,窮理萬事靈通。天失一則星辰亂度,地失一則山崩海枯,人失一則沉淪生死。人若得之,可貫通宇宙之理,守而修之,可復命歸根,返回無極本來面目。
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又云:「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物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是故,一之理精微奧妙,人若得之,可作賢成聖矣。
欲要了解一之根源,非誠心修道不可,因修道後,才能明白一之來歷也。所謂:「講道不離心,打鐵不離砧。」反求諸己,即可成之矣。
回心思道-第三十章 煉心誠一
2013年1月30日 星期三
我是「失敗者」
蓮生/文
自古以來,人類最嚮往的是:
「功成名就」這四個字。這四個字,使人人擠破了腦袋瓜。
老師從小給我們的教導:
要做一個「有用」的人。
要「成功」,不可「失敗」。
做一個世界上最有「成就」的人,最「成功」的人物。
然而,我卻喜愛「失敗」。
當我說出我喜愛「失敗」,欣賞「失敗」,尊重「失敗」之時,眾皆嘩然,認為我標新立異,與眾不同。
是的。我至今未承認我是「成功」。
我認為,現在的我是「失敗」。完全的「失敗者」。
我是一個徹徹底底,毫無一用,最是愚魯的「失敗」者。
我漸漸的發覺,原來外表的「成功」,其實是「失敗」。請仔細的體會我這一句話。
我發覺了「成功」就是「失敗」的道理。因為成功的時候,你會變得「一無所有」,「一貧如洗」、「空無一物」。……
什麼東西是你的?即然什麼東西都不是你的,你不是一個失敗者嗎?
我靜坐沉思禪定:
原來「成功自滿」就是「失敗」。
反而,時時常存「失敗之心」,才能篤實的踏步前進。我聯想起當年老師父常常教導我的一句話:
「做好每一件小事,就是作大事。」
現在,我領悟到:
「常存失敗之心,去做好每一件小事,不去期望成功。」
我在禪定的圓光中昇起。
「天才」就是「瘋子」啊!
「聰明」就是「愚魯」啊!
「剛強」就是「煩惱」啊!
「成功」就是「失敗」啊!
我承認,我現在已是「無為而為」、「無所為而為」、「一切無所謂」、「也一切無所畏」,我已「無我」,也「無欲求」,「居上居下均不要緊」,我「虛空一片」,我「隨緣自然」。……
這算是「成功」?去他的。
這算是「失敗」,正是也。
我常想,我是「失敗者」,於是從來不自滿,努力去從事每一件的小事,積極的去進行。
我常想,我是「失敗者」,心中常存柔弱虔誠的心,毫無傲氣的剛強,我以失敗者自居,才能制心之妄動。
我常想,我是「失敗者」,就算有一點小小的成果也不欣喜,就算是一無所有也不憂。成功者會害怕失去,「失敗者」永遠不害怕失去。
我常想,我是「失敗者」,所以未來的失敗是理所當然,一點也不驚奇,但,假如「立了什麼」,那是天運。
我常想,我是「失敗者」,因為無「得失之心」。
「失敗者」是,努力去做好每一件小事,至於成不成,去他的吧!不去求,不去理會,不用管,不想。……
「成功者」的驕氣與多欲,我均沒有。
我這位「失敗者」,將要「隱居」了,將要消失在地球上,如風如雲如龍,莫知所終矣!
我是「成功」?去他的吧!我才是「失敗者」呢!。
《無形之通》我最喜愛的二個字:「失敗」
自古以來,人類最嚮往的是:
「功成名就」這四個字。這四個字,使人人擠破了腦袋瓜。
老師從小給我們的教導:
要做一個「有用」的人。
要「成功」,不可「失敗」。
做一個世界上最有「成就」的人,最「成功」的人物。
然而,我卻喜愛「失敗」。
當我說出我喜愛「失敗」,欣賞「失敗」,尊重「失敗」之時,眾皆嘩然,認為我標新立異,與眾不同。
是的。我至今未承認我是「成功」。
我認為,現在的我是「失敗」。完全的「失敗者」。
我是一個徹徹底底,毫無一用,最是愚魯的「失敗」者。
我漸漸的發覺,原來外表的「成功」,其實是「失敗」。請仔細的體會我這一句話。
我發覺了「成功」就是「失敗」的道理。因為成功的時候,你會變得「一無所有」,「一貧如洗」、「空無一物」。……
什麼東西是你的?即然什麼東西都不是你的,你不是一個失敗者嗎?
我靜坐沉思禪定:
原來「成功自滿」就是「失敗」。
反而,時時常存「失敗之心」,才能篤實的踏步前進。我聯想起當年老師父常常教導我的一句話:
「做好每一件小事,就是作大事。」
現在,我領悟到:
「常存失敗之心,去做好每一件小事,不去期望成功。」
我在禪定的圓光中昇起。
「天才」就是「瘋子」啊!
「聰明」就是「愚魯」啊!
「剛強」就是「煩惱」啊!
「成功」就是「失敗」啊!
我承認,我現在已是「無為而為」、「無所為而為」、「一切無所謂」、「也一切無所畏」,我已「無我」,也「無欲求」,「居上居下均不要緊」,我「虛空一片」,我「隨緣自然」。……
這算是「成功」?去他的。
這算是「失敗」,正是也。
我常想,我是「失敗者」,於是從來不自滿,努力去從事每一件的小事,積極的去進行。
我常想,我是「失敗者」,心中常存柔弱虔誠的心,毫無傲氣的剛強,我以失敗者自居,才能制心之妄動。
我常想,我是「失敗者」,就算有一點小小的成果也不欣喜,就算是一無所有也不憂。成功者會害怕失去,「失敗者」永遠不害怕失去。
我常想,我是「失敗者」,所以未來的失敗是理所當然,一點也不驚奇,但,假如「立了什麼」,那是天運。
我常想,我是「失敗者」,因為無「得失之心」。
「失敗者」是,努力去做好每一件小事,至於成不成,去他的吧!不去求,不去理會,不用管,不想。……
「成功者」的驕氣與多欲,我均沒有。
我這位「失敗者」,將要「隱居」了,將要消失在地球上,如風如雲如龍,莫知所終矣!
我是「成功」?去他的吧!我才是「失敗者」呢!。
《無形之通》我最喜愛的二個字:「失敗」
2013年1月29日 星期二
日食萬錢,猶無下箸處
本道院金母娘娘 登台
聖示:日食萬錢,猶無下箸處;簞食瓢飲,安貧樂道。
陳生:學生恭向恩師頂禮五叩首!
金母:賢生免禮!
陳生:恩師是說:簡樸的生活,可去除人之貪欲,沒有貪欲,便能無掛無礙;無掛無礙的人,才是精神最富有的人。是不是?
金母:然也。爾們日常吃的東西,適量和精細、名貴不明貴、稀罕不稀罕,並不重要。平凡價廉的蔬菜,營養勝過那些費盡苦心找來的山珍海味。切記!切記!
陳生:晉朝大族王武子,生活奢侈,吃飯之時,伺候的婢女就有百餘人,用手托著琉璃碗盤,裝的山珍海味,個個都穿著名貴華麗的絲織衣裳。像王武子這樣的例子,歷史上是枚不勝舉。
清朝慈禧太后,每次用餐的時候,所供奉的菜餚就有一百多道,排起來足足有一丈之遠,可是慈禧太后卻還嫌沒有下筷子的地方。
一百道菜耶!竟說沒菜,可見非常的奢侈;比起顏回每天吃那一籃菜、一瓢飲,都能來的知足,這些極盡生活享受的人,是不知民間疾苦的。
金母:所以,那些揮霍無度的人,為的只是要誇耀他們的財富和權勢,而財富和權勢這兩樣東西卻永遠沒有滿足的時候。
陳生:有些同修對粗茶淡飯,甘之如飴,亦不追求財富權勢,生活怡然自得,自然不會患得患失,自然無所牽掛,無拘無束。
當然,以前也有多數同修是崇尚美食主義與休閒活動的人,但是經過修行的道程,或多或少都會有所思慮,盡量避免浪費,以免損及福報。
金母:內心沒有貪念的人,天下便對他無可奈何,外物自然無法主宰他,能夠無所顧忌行事,成功的人生便指日可待。
陳生:世人應該心存厚道,不僅不該貪圖意外之財,還不能有佔人便宜的居心囉!
金母:是的。不可否認的,人無私心、天誅地滅,然而也正因為如此,爾們更應洗滌自己心中的私慾,建立起寬厚的仁心。一個寬厚的人,永遠能夠心安理得,做什麼事都無所羈絆,暢行無阻。
惜福:惜福含有知足常樂的意思,為人處事固然需要如此,能愛人處且愛人;希望修子能夠重新開始養成推己及人的觀念,愛自己的親人,同時也關心別人的親人,而在物質生活享受方面,更是需要惜福。
愛物:因為一個生命的形成和長大是非常不容易的,爾們不但不應該任意摧殘或傷害牠們,而且更應該進一步的愛惜牠們、保護牠們。可。停筆。 吾退!
陳生:學生恭送恩師聖駕五叩首!
寶德雜誌104期
聖示:日食萬錢,猶無下箸處;簞食瓢飲,安貧樂道。
陳生:學生恭向恩師頂禮五叩首!
金母:賢生免禮!
陳生:恩師是說:簡樸的生活,可去除人之貪欲,沒有貪欲,便能無掛無礙;無掛無礙的人,才是精神最富有的人。是不是?
金母:然也。爾們日常吃的東西,適量和精細、名貴不明貴、稀罕不稀罕,並不重要。平凡價廉的蔬菜,營養勝過那些費盡苦心找來的山珍海味。切記!切記!
陳生:晉朝大族王武子,生活奢侈,吃飯之時,伺候的婢女就有百餘人,用手托著琉璃碗盤,裝的山珍海味,個個都穿著名貴華麗的絲織衣裳。像王武子這樣的例子,歷史上是枚不勝舉。
清朝慈禧太后,每次用餐的時候,所供奉的菜餚就有一百多道,排起來足足有一丈之遠,可是慈禧太后卻還嫌沒有下筷子的地方。
一百道菜耶!竟說沒菜,可見非常的奢侈;比起顏回每天吃那一籃菜、一瓢飲,都能來的知足,這些極盡生活享受的人,是不知民間疾苦的。
金母:所以,那些揮霍無度的人,為的只是要誇耀他們的財富和權勢,而財富和權勢這兩樣東西卻永遠沒有滿足的時候。
陳生:有些同修對粗茶淡飯,甘之如飴,亦不追求財富權勢,生活怡然自得,自然不會患得患失,自然無所牽掛,無拘無束。
當然,以前也有多數同修是崇尚美食主義與休閒活動的人,但是經過修行的道程,或多或少都會有所思慮,盡量避免浪費,以免損及福報。
金母:內心沒有貪念的人,天下便對他無可奈何,外物自然無法主宰他,能夠無所顧忌行事,成功的人生便指日可待。
陳生:世人應該心存厚道,不僅不該貪圖意外之財,還不能有佔人便宜的居心囉!
金母:是的。不可否認的,人無私心、天誅地滅,然而也正因為如此,爾們更應洗滌自己心中的私慾,建立起寬厚的仁心。一個寬厚的人,永遠能夠心安理得,做什麼事都無所羈絆,暢行無阻。
惜福:惜福含有知足常樂的意思,為人處事固然需要如此,能愛人處且愛人;希望修子能夠重新開始養成推己及人的觀念,愛自己的親人,同時也關心別人的親人,而在物質生活享受方面,更是需要惜福。
愛物:因為一個生命的形成和長大是非常不容易的,爾們不但不應該任意摧殘或傷害牠們,而且更應該進一步的愛惜牠們、保護牠們。可。停筆。 吾退!
陳生:學生恭送恩師聖駕五叩首!
寶德雜誌104期
天性
有一個印度人看見一隻蠍子掉進水中團團轉,伸手想撈它上岸。
可是就在他的手剛接觸到蠍子時,蠍子猛然蟄了他一下。
這個人還是想救它,再次伸手企圖把蠍子撈出水面時,蠍子再次蟄了他。
旁邊一個人對他說:「它老這麼蟄你,你還救它幹什麼?」
印度人回答說:「蟄人是蠍子的天性,愛是我的天性。我怎麼能因為蠍子有蟄人的天性,就放棄了我的天性呢?」
※ ※ ※
人間有情眾生習染萬種惡習,總對一切境相無法解脫,一再的迷惑,身心靈疲憊不得清靜,而因我執不去執相對待,形成人與人之間沒有友善交集。此等是須為人者,應改變自我想法觀念態度,如此才得以轉化世間種種怨戾暴戾。
其實人們都有清靜的心,就因無法克制迷戀塵間一切假相,才會使身心靈不斷的淪落。對此要如何去改善、改變?如用和平仁愛的心來待人處世,那就能完全淨化這些問題,因有和平的心就會卻除爭端,避除不必要的怨恨;而有了仁愛的心,定對任何眾生付出至愛的心,此愛護能除傷害,是以世間一切眾生本共生存一境,實無需有分別,相互依循各自立命的生存規則就不會起任何衝突。
眾生之中,唯人的心最易善變,故而才會一而再,再而三的傷害眾生,此心不可取,更不可一再的錯誤下去。因為人者俱有高靈性,應時時守住為人天賦之能力與智慧,建立出利益眾生,造福眾生種種情懷,此才是高居一切眾生之人要做的事。
慈聖雜誌第104期
可是就在他的手剛接觸到蠍子時,蠍子猛然蟄了他一下。
這個人還是想救它,再次伸手企圖把蠍子撈出水面時,蠍子再次蟄了他。
旁邊一個人對他說:「它老這麼蟄你,你還救它幹什麼?」
印度人回答說:「蟄人是蠍子的天性,愛是我的天性。我怎麼能因為蠍子有蟄人的天性,就放棄了我的天性呢?」
※ ※ ※
人間有情眾生習染萬種惡習,總對一切境相無法解脫,一再的迷惑,身心靈疲憊不得清靜,而因我執不去執相對待,形成人與人之間沒有友善交集。此等是須為人者,應改變自我想法觀念態度,如此才得以轉化世間種種怨戾暴戾。
其實人們都有清靜的心,就因無法克制迷戀塵間一切假相,才會使身心靈不斷的淪落。對此要如何去改善、改變?如用和平仁愛的心來待人處世,那就能完全淨化這些問題,因有和平的心就會卻除爭端,避除不必要的怨恨;而有了仁愛的心,定對任何眾生付出至愛的心,此愛護能除傷害,是以世間一切眾生本共生存一境,實無需有分別,相互依循各自立命的生存規則就不會起任何衝突。
眾生之中,唯人的心最易善變,故而才會一而再,再而三的傷害眾生,此心不可取,更不可一再的錯誤下去。因為人者俱有高靈性,應時時守住為人天賦之能力與智慧,建立出利益眾生,造福眾生種種情懷,此才是高居一切眾生之人要做的事。
慈聖雜誌第104期
2013年1月27日 星期日
空性禪要
有一天,佛印禪師登壇說法,蘇東坡聞說趕來參加,座中已經坐滿人眾,沒有空位了。
禪師看到蘇東坡時說:「人都坐滿了,此間已無學士坐處。」
蘇東坡一向好禪,馬上機鋒相對回答禪師說:「既然此間無坐處,我就以禪師四大五蘊之身為座。 」
禪師看到蘇東坡與他論禪,於是說:「學士!我有一個問題問你,如果你回答得出來,那麼我老和尚的身體就當你的座位,如果你回答不出來,那麼你身上的玉帶就要留下本寺,做為紀念。 」
蘇東坡一向自命不凡,以為準勝無疑,便答應了。佛印禪師就說:「四大本空,五蘊非有,請問學士要坐那裡呢? 」
蘇東坡為之語塞。
※ ※ ※
「空」是禪學關鍵之一環,它並不是完全沒有、或空無,而是在心智活動認知的過程。心智活動透過「空」的釐清,可看得更清楚明白;情感態度透過「空」旳澄清,可有更清醒的感受性;而那人生觀透過「空」的淨化,更可灑脫自在。
「空性」的類別:不受感官所欺(內空),不受色相所矇蔽(外空),不被一切現象所欺(大空),不被內心刻薄印象及成見所囿(內外空),不被空的觀念所束縛(空空)。放下求佛成佛的觀念(第一義空),放下做作的觀念(有為空),放下不做作的觀念(無為空),無畢竟與絕對的觀念(畢竟空),放下宇宙人生無始的觀念(無始空),放下人生四大假合終究要分散的觀念(散空),放下有定則之觀念(有法有法空),放下無法與有法之觀念(無法有法空)..。由而可了解空與般若是分不開的。
空性可由兩個層面來解說:一是「生滅法」,此法是由隨緣而產生的,是無法永恆的,因受知識成見、偏見、感情來處理問題,反而造成智慧的障礙。二是「勘破一切法」,此法乃是從種種的有為法中解脫出來,保持清醒性,使自性般若綻放出悟性與智慧以生萬法,使「空」成為萬法之要件。
禪-第三三章 空性禪要
禪師看到蘇東坡時說:「人都坐滿了,此間已無學士坐處。」
蘇東坡一向好禪,馬上機鋒相對回答禪師說:「既然此間無坐處,我就以禪師四大五蘊之身為座。 」
禪師看到蘇東坡與他論禪,於是說:「學士!我有一個問題問你,如果你回答得出來,那麼我老和尚的身體就當你的座位,如果你回答不出來,那麼你身上的玉帶就要留下本寺,做為紀念。 」
蘇東坡一向自命不凡,以為準勝無疑,便答應了。佛印禪師就說:「四大本空,五蘊非有,請問學士要坐那裡呢? 」
蘇東坡為之語塞。
※ ※ ※
「空」是禪學關鍵之一環,它並不是完全沒有、或空無,而是在心智活動認知的過程。心智活動透過「空」的釐清,可看得更清楚明白;情感態度透過「空」旳澄清,可有更清醒的感受性;而那人生觀透過「空」的淨化,更可灑脫自在。
「空性」的類別:不受感官所欺(內空),不受色相所矇蔽(外空),不被一切現象所欺(大空),不被內心刻薄印象及成見所囿(內外空),不被空的觀念所束縛(空空)。放下求佛成佛的觀念(第一義空),放下做作的觀念(有為空),放下不做作的觀念(無為空),無畢竟與絕對的觀念(畢竟空),放下宇宙人生無始的觀念(無始空),放下人生四大假合終究要分散的觀念(散空),放下有定則之觀念(有法有法空),放下無法與有法之觀念(無法有法空)..。由而可了解空與般若是分不開的。
空性可由兩個層面來解說:一是「生滅法」,此法是由隨緣而產生的,是無法永恆的,因受知識成見、偏見、感情來處理問題,反而造成智慧的障礙。二是「勘破一切法」,此法乃是從種種的有為法中解脫出來,保持清醒性,使自性般若綻放出悟性與智慧以生萬法,使「空」成為萬法之要件。
禪-第三三章 空性禪要
誘僧
蓮生/文
年輕的時候,我就聽過「誘僧」的故事,這個故事很有警惕性,在我的腦海中不能忘記,更不能抹煞,我希望藉著這個故事,讓修行的行者,更加的「守戒」。
「誘僧」的情節如下:
有一位堅持苦行,飽受風霜的「僧人」,獨自居住在高山的茅篷中修行。
僧人默默的度過了二十年的生涯,他的吃,只是山中的野果野菜。僧人的衣服全破了,只能遮體而已。
後來,有人在山中發現了這位僧人,一傳十,十傳百,人們認為,僧人的苦行,是我輩所望塵莫及的,這位僧人二十年未下山,所受的苦難又多,尤其解決獨居的能力,令人內心是十分佩服的。就算是嚴冬,他也能度過。
有人傳說,僧人與虎蛇共處,而虎蛇均未傷害僧人,甚至老虎與毒蟒都成了僧人的護法。
這些消息傳了出去以後,山下的人,陸陸續續來參訪僧人,原來沒有路的,漸漸有了羊曲小道,直達僧人的修行處,後來的道路,因人們走多了,就更好了。
僧人的住處,改善了不少,山下的人,也準備幫僧人建設一座大寺院,容納更多的人,來隨著僧人修行。
僧人道德的名聲,播得更遠,沒有幾年,遠近馳名,大家都認定他是一名「高僧」。
在這座高山之下,住著一名員外,員外就是有財有勢的地主,他的錢很多,勢力也很大。
員外每一年生日,地方上的人士都會聚集,所有的群眾均來祝賀員外的生日,甚至四鄰左右趕來共襄盛舉,使該地如同過年一般的熱鬧。
那一年生日。
員外照往例,辦了流水席,招待來祝賀他生日的人群。
但是,員外發覺,人變冷清了。
三三兩兩。
甚至地方有頭臉的人士都不見了。
令員外感到非常的詫異。
原來那是「高僧」舉行法會,這位高僧,在人們的心目中,早已超越了員外,他已成了「領袖」級的人物,他說法,如同一陣陣的「旋風」,更有一波波的「傳奇」。他為人景仰,因此他的法會,人潮蜂湧而至。
高僧形象清新。
持戒品德都非常高尚。
地方人士,只要是人物,早就是他的弟子。
這位高僧已璀璨耀眼。
這樣子一來,員外的內心就很不是味道了,在以往,山下的員外,是人人景仰的有錢人,他也常行善事,普遍獲得美好的名聲,都說他是善人。
但是,山上那位所謂的高僧,不用花一分一毫,就憑著「傳聞」,就把群眾全拉走了。員外自覺自己彷彿萎縮了,名聲進一步變形扭曲。
當人們在員外面前讚嘆高僧時,員外表面不顯露出嫉妒的神情,但,背後對高僧是咬牙切齒。
*
有一天傍晚。
一頂轎子隨著幾位女眷,把一位如花似玉的美婦人送到高僧這裡。
這美婦人是來聽高僧說法開示的。
這位美婦人自稱是鄰縣的官夫人,長得婀娜多姿,細彎如月的眉,多情留盼的眸子,小巧的鼻,櫻桃小嘴。一開口,就如同黃鶯出谷,官夫人一走路,鈴珮叮噹,搖曳生姿,這女子,又美又艷。
高僧低目說法。
美婦人與女眷讚嘆。
高僧說完了法,欲入內室。
美婦人與女眷不依,認為非常精彩,請高僧繼續再說,於是,高僧又說佛陀出家的淵源,講得美婦人淚水盈盈流下,內心深受感動。
高僧講到日落,美婦人與女眷,仍然意猶未足。
天黑了,山路是非常坎坷的,這位官夫人,原先計劃上山聽高僧開示,可以早早下山,沒想到這一聽,興緻來了,連日落了都不知道,時光過得真快。
山中太陽一落,夜暮低垂,四周全變得黑麻麻的,鳥獸的叫聲此起彼落,山路嶇崎大家曉得,因此只有留在山中一宵了。
在高僧這裡,最早是一人修行,二十年全住在草茅裡,很簡陋。後來弟子多了,弟子們幫師父蓋了講堂,講堂也就是大雄寶殿,左右有幾間廂房,有法會才有人住,平時一個人也沒有,高僧仍然是獨居。
美麗的官夫人及女眷要住,當然沒有問題,官夫人一個人住右廂房,左廂房給女眷住。
這一夜,大家早早就寢。
*
大約到了午夜。
高僧房間門有「卜卜」的敲門聲,聲音很輕,但很急促。
高僧開了門,門外是嫵媚無骨的美婦人,但是,卻是臉色蒼白,一臉的無奈與痛苦,好像病了,美婦人雙手抱住頭,顯然痛得很厲害。
僧人大駭:
「什麼病?」
「讓我進屋說,外頭風大!」
僧人不疑有他,讓她先入屋內,僧人倒了一杯茶給美婦人喝,婦人神魂稍定。
美婦人先說:
「師父,你要救救我!」
「我當然救你,但,我不是醫生。」
「你一定可以救弟子的。」
「如果能救,一定救!」
這時,美婦人才說:她有一個先天而奇怪的病,在年輕的時候就有了,這病一來,頭痛得很厲害,痛到忍不住,會在地上打滾。
這毛病要好,也很簡單,只需要男人的肚臍眼,觸一下她的肚臍眼,說也奇怪,就這一觸,頭就不痛了。在從前,是父親可以救她。嫁人之後,就是先生救她。
美婦人淚流滿面的說:
「已經很久沒這種毛病了,但,今夜似乎又要發作,所以特來請師父救救!」
僧人說:
「這裡又沒有別的男人!」
美婦人嗲聲嗲氣的說:
「就是沒有別人,才來求師父救命嘛!」
突然,女人唉叫一聲,暈倒在地,真的在上打滾起來,雙手抱頭,狀極淒慘。
高僧怔住了,不救,眼前美婦人患頭痛惡症,何其難忍,可以不救嗎?要救,這是要脫下褲子,用自己的肚臍眼,去碰對方的肚臍眼。
高僧看見眼前的美婦人,病痛雖懨懨,但其姿色翻滾生姿,長髮飄散,衣衫零亂。露出的肌膚,又白又膩,又嫩又滑,那胸前、細腰、圓滾滾的股,兩條玉腿,一般人看了,一定孳生無窮的淫慾。
高僧想:
這不是貪一時的淫樂。
而是一觸即收起。並無傷礙。
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不顧日後之憂危了!
於是,高僧脫下褲子,以自己的肚臍眼去觸美婦人的肚臍眼。
真正要碰,並不容易,這一碰,果真的好了。
美婦人的雙手雙腿緊緊的纏住高僧。
女人成了章魚。
把高僧纏得死死的,氣喘吁吁!
楞嚴經曰:「十方如來,色目行淫,同名慾火,菩薩見慾,如避火坑。若不斷淫,修禪定者,如蒸沙石,欲其成飯,經百千劫,只名熱沙。」
*
隔了幾天。山下的員外,派人送來一封書信給山上的高僧。
信中只有一首打油詩:
晨起擊鼓暮色鐘。
高僧修定聲譽隆。
可惜百年舍利子。
流入荷花雙瓣中。
高僧看了,臉色大變。
高僧心中懊悔莫及,他試著整理自己的思維,為何當初不能觀破?
祖師不是如此教導嗎?
看那美婦人橫臥時,要看成她是一個死人,一動也不動,骨頭僵硬,一無所知。這美婦人,腦中空白,毫無智慧,有何可愛戀。
看那美婦人玉體橫陳,皮膚雖白嫩,但只要一變,便是青紫,轉成黑瘀,而且寒氣徹骨,有何可愛戀。
看那美婦人皮白膩滑,當知皮膚之下,全是肌血,膿血流於其中,爛肉纏於左右,有何可愛戀。
看那美婦人花容月貌,原來是一具骷髏頭,眼孔深陷,鼻孔凹下,牙黃黑氣騰溢,頭顱如此,有何可愛戀。
看那美婦人風流的細腰,皮肉爛去,勢將潰下,腸胃消糜,黃水流出,臭不可聞,香潔之細腰,風流的扭動,原來並不俊雅,有何可愛戀。
看那美婦人翻滾之姿,當知那骨頭如機械,而且骨節之內,皆如蜂巢,處處鑽囓,那幾根白森森的骨頭,有何可愛戀。
看那美婦人全身,全是腐肉,或是筋連,又是枯骨,皮肉鑽盡,筋已爛壞,骨節縱橫之時,將來遍體生蟲,焦縮在地,一切黑朽,不堪目擊,有何可愛戀。
既然無可愛戀!
為何偏偏又去招惹!
認真說來,並非自己高僧去招惹,是艷女來奔,是妖姬獻媚,是美婦人自己來的。
高僧自責:
「何以自己修行多年,獨身高潔,卻行這無廉無恥,極穢極惡之事矣!」
「又將自己生命之根,在不能自制之下,送入女陰的毒蛇之口,以己陽納蛇口,何其無知矣!」
高僧想想,心神驚悸,毛骨悚然,無邊熱惱,然而,後悔已經來不及了。
又四十二章經云:
「見諸女子,老者如母,長者如姐,少者如妹,幼者如女,生度脫心,息滅惡念。」
梵綱經云:
「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當生孝順心,慈悲心。」
*
後來高僧得知:這名美婦人並非是鄰縣的官夫人,也非良家婦女,僅僅是一名艷名高幟的妓女。
由員外花錢請來。
員外與數位獻策的人,細心籌劃。
一切就是如此如此。
其目的就是「誘僧」。
然後,就將「高僧」縱情慾念之事,公開周知,說高僧竊玉偷香,滅理亂倫,敗家辱祖,佛祖的臉全給丟光,惡名遠播於鄉里。
高僧自責深深,一個不貪慾事的修行人,只一步錯,就是自戕其生。
此禍對行者之烈!
可不哀哉!
可不畏哉!
可怕啊!可怕啊!
最令人駭異的是:
高僧上吊自殺身亡。
據說,這位高僧自殺身亡之後,員外的妻妄生一子,這位兒子長大後,揮霍光員外的所有家產,令員外流落在外,成了討飯的乞丐。
那位婦人得了病,全身腐爛而死。
參于獻策的人,人人發瘋驚走。
*
我個人對「誘僧」的觀感如下:
高僧雖然修行的境界不錯,但其層次仍然有待商榷,在佛法定境上,是有分別。
一、心中仍然有情慾的想念,很容易因外來的影響而生起情慾的貪念。要修「不淨觀」、「白骨觀」,使貪慾之念無從生起。
二、雖然心中早已不想情慾,但仍須加強這種不想的堅定,也就是要持續不斷。要修「不淨觀」、「白骨觀」,使貪慾永遠也無從生起。
三、讓自己的心,定住在清涼的光明,清淨的無塵,奇妙的安樂,珍寶的舒暢之中。這種大樂光明,是用身心去證明的,能時時安住圓滿之中,知道這才是圓滿的大樂之身,至此境界,外來的誘惑,已不起作用。
四、色即是空。
五、識即是無。
六、色無所有。
七、非想非非想。
八、滅盡定。
坦白說,我早已走在這其中的第三條的境界上,這境界就是「大樂光明」,什麼是大樂?是由自己身心來證明,這種樂是永遠的,不會消失的,更勝世俗男女的樂,世俗男女的樂是會漏失的,我的樂是無漏失的,無漏失的,才叫大樂。
什麼是光明?光明是因為身心清淨而漸漸產生,這光明是自在的,能小如一粟,能大如須彌山,能常樂輕安,能自主一切,能至無邊,能一切隨意。這一切是清涼的,清淨的,無塵垢的。
於是,進入:
不退。
不動。
獨覺。
佛。
對於「高僧」因為受不了名譽的受損,而無法存活,去上吊自殺,我大惑不解!
難道高僧不明白嗎?自殺就是殺佛耶,人人心中有箇佛性,人人都是未來佛,自殺等於殺佛的。
殺佛,殺父,殺母,殺和尚,殺阿闍梨,殺聖人(含阿羅漢、菩薩)。這是七逆罪。
是波羅夷,棄佛法於外之罪,是斷頭罪,不可救藥罪。無法原諒的。
我認為高僧有二條路可走:
一、破戒僧──已經破了戒,就是破戒僧,破戒就是破戒,不再犯即是。對於外來的「衰、毀、譏、苦」能夠不動心,好好修行那大樂光明的真實定境。
想一想佛陀在過去世中,自述因果,也曾做過破戒僧,佛陀也犯過邪淫。
道從精勤得,道非懈怠得。
更精進,遠離嬉戲。
二、還俗──如果自覺破了戒,破戒僧難為,仍然不宜自殺了事,如果實在無顏面對大眾,可以還歸世俗,還歸世俗並非從此隨俗浮沉,可以歌舞妓樂,可以吃肉喝酒,可以賺錢玩樂,享受榮華富貴。
而是,以另外一種身份,也就是居士的身份修行,說不定可以度眾多的人。
有慚有愧!
但,並不放逸懈怠!
對於那「娼妓」、「員外」等人:
古德有一偈:「寧動千江水,勿擾道人心。」
又:
「彼既修行世出,豈容勾引調情,敗他戒行害他名。汝不顧佛門清淨,神目赫然如電,故意設下陷阱,如此因果罪非輕,怨怒相纏墮下乘。」
又:
「敗人德行,惡業之中為最,生前暗中獲種種折福折壽,滅子絕孫之報應。死後靈魂必永受痛苦。」
員外只受耗盡家財之報,流落街頭當乞丐,這已經很輕的報應了。
那名「娼妓」太無知,得怪疾腐爛而死,死後當下惡獄,是無知之報。
那些獻策的,發瘋驚走,是現世報,世界上多的是這等跟著無事起哄的人。
至於「誘僧」中的高僧,上吊自殺後的靈魂,必然也很慘!其罪業深重矣!
古賢汪舟次說:
「諸惡業中,唯色易患,敗德取禍,亦莫過此。常言萬惡淫為首,一語思之,世間惡業無窮,何至以淫為最。蓋淫念一生,諸念隨之。邪緣未湊生幻妄之心,勾引之時,生陷害之心,互相陷害設計生瞋恨心,慾情顛倒生貪愛心,羨人之有,生妒毒心,奪人之愛,生殺害心。廉恥喪盡,倫理俱虧,種種惡業,從此而起,種種善願,從此而消,故曰萬惡淫為首。夫一動淫念,就已遮了光明,心已顛倒矣!世有忠厚善人,而身後不昌,才士文人,而終身潦倒者,其毛病皆在此也。當自起念時,馬上斷念,截斷病根惡緣,太上不言私美色,而言見他美色,起心私之,蓋止一起心,而罪己不可逃矣!」
讀了古賢之文。
身心大怖畏也!
《當下的明燈》誘僧
年輕的時候,我就聽過「誘僧」的故事,這個故事很有警惕性,在我的腦海中不能忘記,更不能抹煞,我希望藉著這個故事,讓修行的行者,更加的「守戒」。
「誘僧」的情節如下:
有一位堅持苦行,飽受風霜的「僧人」,獨自居住在高山的茅篷中修行。
僧人默默的度過了二十年的生涯,他的吃,只是山中的野果野菜。僧人的衣服全破了,只能遮體而已。
後來,有人在山中發現了這位僧人,一傳十,十傳百,人們認為,僧人的苦行,是我輩所望塵莫及的,這位僧人二十年未下山,所受的苦難又多,尤其解決獨居的能力,令人內心是十分佩服的。就算是嚴冬,他也能度過。
有人傳說,僧人與虎蛇共處,而虎蛇均未傷害僧人,甚至老虎與毒蟒都成了僧人的護法。
這些消息傳了出去以後,山下的人,陸陸續續來參訪僧人,原來沒有路的,漸漸有了羊曲小道,直達僧人的修行處,後來的道路,因人們走多了,就更好了。
僧人的住處,改善了不少,山下的人,也準備幫僧人建設一座大寺院,容納更多的人,來隨著僧人修行。
僧人道德的名聲,播得更遠,沒有幾年,遠近馳名,大家都認定他是一名「高僧」。
在這座高山之下,住著一名員外,員外就是有財有勢的地主,他的錢很多,勢力也很大。
員外每一年生日,地方上的人士都會聚集,所有的群眾均來祝賀員外的生日,甚至四鄰左右趕來共襄盛舉,使該地如同過年一般的熱鬧。
那一年生日。
員外照往例,辦了流水席,招待來祝賀他生日的人群。
但是,員外發覺,人變冷清了。
三三兩兩。
甚至地方有頭臉的人士都不見了。
令員外感到非常的詫異。
原來那是「高僧」舉行法會,這位高僧,在人們的心目中,早已超越了員外,他已成了「領袖」級的人物,他說法,如同一陣陣的「旋風」,更有一波波的「傳奇」。他為人景仰,因此他的法會,人潮蜂湧而至。
高僧形象清新。
持戒品德都非常高尚。
地方人士,只要是人物,早就是他的弟子。
這位高僧已璀璨耀眼。
這樣子一來,員外的內心就很不是味道了,在以往,山下的員外,是人人景仰的有錢人,他也常行善事,普遍獲得美好的名聲,都說他是善人。
但是,山上那位所謂的高僧,不用花一分一毫,就憑著「傳聞」,就把群眾全拉走了。員外自覺自己彷彿萎縮了,名聲進一步變形扭曲。
當人們在員外面前讚嘆高僧時,員外表面不顯露出嫉妒的神情,但,背後對高僧是咬牙切齒。
*
有一天傍晚。
一頂轎子隨著幾位女眷,把一位如花似玉的美婦人送到高僧這裡。
這美婦人是來聽高僧說法開示的。
這位美婦人自稱是鄰縣的官夫人,長得婀娜多姿,細彎如月的眉,多情留盼的眸子,小巧的鼻,櫻桃小嘴。一開口,就如同黃鶯出谷,官夫人一走路,鈴珮叮噹,搖曳生姿,這女子,又美又艷。
高僧低目說法。
美婦人與女眷讚嘆。
高僧說完了法,欲入內室。
美婦人與女眷不依,認為非常精彩,請高僧繼續再說,於是,高僧又說佛陀出家的淵源,講得美婦人淚水盈盈流下,內心深受感動。
高僧講到日落,美婦人與女眷,仍然意猶未足。
天黑了,山路是非常坎坷的,這位官夫人,原先計劃上山聽高僧開示,可以早早下山,沒想到這一聽,興緻來了,連日落了都不知道,時光過得真快。
山中太陽一落,夜暮低垂,四周全變得黑麻麻的,鳥獸的叫聲此起彼落,山路嶇崎大家曉得,因此只有留在山中一宵了。
在高僧這裡,最早是一人修行,二十年全住在草茅裡,很簡陋。後來弟子多了,弟子們幫師父蓋了講堂,講堂也就是大雄寶殿,左右有幾間廂房,有法會才有人住,平時一個人也沒有,高僧仍然是獨居。
美麗的官夫人及女眷要住,當然沒有問題,官夫人一個人住右廂房,左廂房給女眷住。
這一夜,大家早早就寢。
*
大約到了午夜。
高僧房間門有「卜卜」的敲門聲,聲音很輕,但很急促。
高僧開了門,門外是嫵媚無骨的美婦人,但是,卻是臉色蒼白,一臉的無奈與痛苦,好像病了,美婦人雙手抱住頭,顯然痛得很厲害。
僧人大駭:
「什麼病?」
「讓我進屋說,外頭風大!」
僧人不疑有他,讓她先入屋內,僧人倒了一杯茶給美婦人喝,婦人神魂稍定。
美婦人先說:
「師父,你要救救我!」
「我當然救你,但,我不是醫生。」
「你一定可以救弟子的。」
「如果能救,一定救!」
這時,美婦人才說:她有一個先天而奇怪的病,在年輕的時候就有了,這病一來,頭痛得很厲害,痛到忍不住,會在地上打滾。
這毛病要好,也很簡單,只需要男人的肚臍眼,觸一下她的肚臍眼,說也奇怪,就這一觸,頭就不痛了。在從前,是父親可以救她。嫁人之後,就是先生救她。
美婦人淚流滿面的說:
「已經很久沒這種毛病了,但,今夜似乎又要發作,所以特來請師父救救!」
僧人說:
「這裡又沒有別的男人!」
美婦人嗲聲嗲氣的說:
「就是沒有別人,才來求師父救命嘛!」
突然,女人唉叫一聲,暈倒在地,真的在上打滾起來,雙手抱頭,狀極淒慘。
高僧怔住了,不救,眼前美婦人患頭痛惡症,何其難忍,可以不救嗎?要救,這是要脫下褲子,用自己的肚臍眼,去碰對方的肚臍眼。
高僧看見眼前的美婦人,病痛雖懨懨,但其姿色翻滾生姿,長髮飄散,衣衫零亂。露出的肌膚,又白又膩,又嫩又滑,那胸前、細腰、圓滾滾的股,兩條玉腿,一般人看了,一定孳生無窮的淫慾。
高僧想:
這不是貪一時的淫樂。
而是一觸即收起。並無傷礙。
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不顧日後之憂危了!
於是,高僧脫下褲子,以自己的肚臍眼去觸美婦人的肚臍眼。
真正要碰,並不容易,這一碰,果真的好了。
美婦人的雙手雙腿緊緊的纏住高僧。
女人成了章魚。
把高僧纏得死死的,氣喘吁吁!
楞嚴經曰:「十方如來,色目行淫,同名慾火,菩薩見慾,如避火坑。若不斷淫,修禪定者,如蒸沙石,欲其成飯,經百千劫,只名熱沙。」
*
隔了幾天。山下的員外,派人送來一封書信給山上的高僧。
信中只有一首打油詩:
晨起擊鼓暮色鐘。
高僧修定聲譽隆。
可惜百年舍利子。
流入荷花雙瓣中。
高僧看了,臉色大變。
高僧心中懊悔莫及,他試著整理自己的思維,為何當初不能觀破?
祖師不是如此教導嗎?
看那美婦人橫臥時,要看成她是一個死人,一動也不動,骨頭僵硬,一無所知。這美婦人,腦中空白,毫無智慧,有何可愛戀。
看那美婦人玉體橫陳,皮膚雖白嫩,但只要一變,便是青紫,轉成黑瘀,而且寒氣徹骨,有何可愛戀。
看那美婦人皮白膩滑,當知皮膚之下,全是肌血,膿血流於其中,爛肉纏於左右,有何可愛戀。
看那美婦人花容月貌,原來是一具骷髏頭,眼孔深陷,鼻孔凹下,牙黃黑氣騰溢,頭顱如此,有何可愛戀。
看那美婦人風流的細腰,皮肉爛去,勢將潰下,腸胃消糜,黃水流出,臭不可聞,香潔之細腰,風流的扭動,原來並不俊雅,有何可愛戀。
看那美婦人翻滾之姿,當知那骨頭如機械,而且骨節之內,皆如蜂巢,處處鑽囓,那幾根白森森的骨頭,有何可愛戀。
看那美婦人全身,全是腐肉,或是筋連,又是枯骨,皮肉鑽盡,筋已爛壞,骨節縱橫之時,將來遍體生蟲,焦縮在地,一切黑朽,不堪目擊,有何可愛戀。
既然無可愛戀!
為何偏偏又去招惹!
認真說來,並非自己高僧去招惹,是艷女來奔,是妖姬獻媚,是美婦人自己來的。
高僧自責:
「何以自己修行多年,獨身高潔,卻行這無廉無恥,極穢極惡之事矣!」
「又將自己生命之根,在不能自制之下,送入女陰的毒蛇之口,以己陽納蛇口,何其無知矣!」
高僧想想,心神驚悸,毛骨悚然,無邊熱惱,然而,後悔已經來不及了。
又四十二章經云:
「見諸女子,老者如母,長者如姐,少者如妹,幼者如女,生度脫心,息滅惡念。」
梵綱經云:
「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當生孝順心,慈悲心。」
*
後來高僧得知:這名美婦人並非是鄰縣的官夫人,也非良家婦女,僅僅是一名艷名高幟的妓女。
由員外花錢請來。
員外與數位獻策的人,細心籌劃。
一切就是如此如此。
其目的就是「誘僧」。
然後,就將「高僧」縱情慾念之事,公開周知,說高僧竊玉偷香,滅理亂倫,敗家辱祖,佛祖的臉全給丟光,惡名遠播於鄉里。
高僧自責深深,一個不貪慾事的修行人,只一步錯,就是自戕其生。
此禍對行者之烈!
可不哀哉!
可不畏哉!
可怕啊!可怕啊!
最令人駭異的是:
高僧上吊自殺身亡。
據說,這位高僧自殺身亡之後,員外的妻妄生一子,這位兒子長大後,揮霍光員外的所有家產,令員外流落在外,成了討飯的乞丐。
那位婦人得了病,全身腐爛而死。
參于獻策的人,人人發瘋驚走。
*
我個人對「誘僧」的觀感如下:
高僧雖然修行的境界不錯,但其層次仍然有待商榷,在佛法定境上,是有分別。
一、心中仍然有情慾的想念,很容易因外來的影響而生起情慾的貪念。要修「不淨觀」、「白骨觀」,使貪慾之念無從生起。
二、雖然心中早已不想情慾,但仍須加強這種不想的堅定,也就是要持續不斷。要修「不淨觀」、「白骨觀」,使貪慾永遠也無從生起。
三、讓自己的心,定住在清涼的光明,清淨的無塵,奇妙的安樂,珍寶的舒暢之中。這種大樂光明,是用身心去證明的,能時時安住圓滿之中,知道這才是圓滿的大樂之身,至此境界,外來的誘惑,已不起作用。
四、色即是空。
五、識即是無。
六、色無所有。
七、非想非非想。
八、滅盡定。
坦白說,我早已走在這其中的第三條的境界上,這境界就是「大樂光明」,什麼是大樂?是由自己身心來證明,這種樂是永遠的,不會消失的,更勝世俗男女的樂,世俗男女的樂是會漏失的,我的樂是無漏失的,無漏失的,才叫大樂。
什麼是光明?光明是因為身心清淨而漸漸產生,這光明是自在的,能小如一粟,能大如須彌山,能常樂輕安,能自主一切,能至無邊,能一切隨意。這一切是清涼的,清淨的,無塵垢的。
於是,進入:
不退。
不動。
獨覺。
佛。
對於「高僧」因為受不了名譽的受損,而無法存活,去上吊自殺,我大惑不解!
難道高僧不明白嗎?自殺就是殺佛耶,人人心中有箇佛性,人人都是未來佛,自殺等於殺佛的。
殺佛,殺父,殺母,殺和尚,殺阿闍梨,殺聖人(含阿羅漢、菩薩)。這是七逆罪。
是波羅夷,棄佛法於外之罪,是斷頭罪,不可救藥罪。無法原諒的。
我認為高僧有二條路可走:
一、破戒僧──已經破了戒,就是破戒僧,破戒就是破戒,不再犯即是。對於外來的「衰、毀、譏、苦」能夠不動心,好好修行那大樂光明的真實定境。
想一想佛陀在過去世中,自述因果,也曾做過破戒僧,佛陀也犯過邪淫。
道從精勤得,道非懈怠得。
更精進,遠離嬉戲。
二、還俗──如果自覺破了戒,破戒僧難為,仍然不宜自殺了事,如果實在無顏面對大眾,可以還歸世俗,還歸世俗並非從此隨俗浮沉,可以歌舞妓樂,可以吃肉喝酒,可以賺錢玩樂,享受榮華富貴。
而是,以另外一種身份,也就是居士的身份修行,說不定可以度眾多的人。
有慚有愧!
但,並不放逸懈怠!
對於那「娼妓」、「員外」等人:
古德有一偈:「寧動千江水,勿擾道人心。」
又:
「彼既修行世出,豈容勾引調情,敗他戒行害他名。汝不顧佛門清淨,神目赫然如電,故意設下陷阱,如此因果罪非輕,怨怒相纏墮下乘。」
又:
「敗人德行,惡業之中為最,生前暗中獲種種折福折壽,滅子絕孫之報應。死後靈魂必永受痛苦。」
員外只受耗盡家財之報,流落街頭當乞丐,這已經很輕的報應了。
那名「娼妓」太無知,得怪疾腐爛而死,死後當下惡獄,是無知之報。
那些獻策的,發瘋驚走,是現世報,世界上多的是這等跟著無事起哄的人。
至於「誘僧」中的高僧,上吊自殺後的靈魂,必然也很慘!其罪業深重矣!
古賢汪舟次說:
「諸惡業中,唯色易患,敗德取禍,亦莫過此。常言萬惡淫為首,一語思之,世間惡業無窮,何至以淫為最。蓋淫念一生,諸念隨之。邪緣未湊生幻妄之心,勾引之時,生陷害之心,互相陷害設計生瞋恨心,慾情顛倒生貪愛心,羨人之有,生妒毒心,奪人之愛,生殺害心。廉恥喪盡,倫理俱虧,種種惡業,從此而起,種種善願,從此而消,故曰萬惡淫為首。夫一動淫念,就已遮了光明,心已顛倒矣!世有忠厚善人,而身後不昌,才士文人,而終身潦倒者,其毛病皆在此也。當自起念時,馬上斷念,截斷病根惡緣,太上不言私美色,而言見他美色,起心私之,蓋止一起心,而罪己不可逃矣!」
讀了古賢之文。
身心大怖畏也!
《當下的明燈》誘僧
2013年1月25日 星期五
窮人煩惱多
蓮生/文
我在中國大陸期間,頗聽人言,不要列入富豪排行榜,此語初聽,令人詫異,有很多錢不是很好嗎?後來仔細想想,果然有很多的富豪出了大麻煩。被槍斃的,被入獄的,不在少數。
我在「彩虹山莊」期間,不是有一位第一名的大陸富豪來皈依我,乞我賜他金言良語,以脫其困。大陸富豪,甚或全世界富豪的煩惱都差不多。
一、被槍斃了。(或被關入獄)
二、納稅出問題。(欠稅逃稅大戶)
三、佣金出問題。(金錢回扣買賣)
四、獻金出問題。(政商利益掛勾出漏子)
五、投資出問題。(週轉未合法或掏空)
六、官司特多。(其他)
舉「比爾‧蓋滋」為例,他的官司一件又一件,你去數也數不清。一輩子官司纏身了,世界第一富豪,也是世界第一多的官司。所以窮人煩惱多,富人的煩惱也多。
佛陀說:「財物是毒蛇。」
我說:
「著衣吃飯,行住坐臥,夠了就好。吃下去,用得著,才是自己的。」
我說:「多出來的,借你呆看,金錢遊戲,說不定惹禍上身了!」
我隱居閉關後,知無有一物可得,今天有,明天無,或是流入他人之手。在佛法的般若空寂的體性之中,全是幻化之物,人死了,畢竟空。後人又來爭財,爭了半天,也是畢竟空。
詩:
尊榮豪貴者。
由宿值善因。
因勝果必榮。
今成大福聚。
但要回頭想。
果中要植因。
喻如錦上花。
重重美無盡。
修福也修慧。
才能真清淨。
《隨風的腳步走》凸出來的釘子
我在中國大陸期間,頗聽人言,不要列入富豪排行榜,此語初聽,令人詫異,有很多錢不是很好嗎?後來仔細想想,果然有很多的富豪出了大麻煩。被槍斃的,被入獄的,不在少數。
我在「彩虹山莊」期間,不是有一位第一名的大陸富豪來皈依我,乞我賜他金言良語,以脫其困。大陸富豪,甚或全世界富豪的煩惱都差不多。
一、被槍斃了。(或被關入獄)
二、納稅出問題。(欠稅逃稅大戶)
三、佣金出問題。(金錢回扣買賣)
四、獻金出問題。(政商利益掛勾出漏子)
五、投資出問題。(週轉未合法或掏空)
六、官司特多。(其他)
舉「比爾‧蓋滋」為例,他的官司一件又一件,你去數也數不清。一輩子官司纏身了,世界第一富豪,也是世界第一多的官司。所以窮人煩惱多,富人的煩惱也多。
佛陀說:「財物是毒蛇。」
我說:
「著衣吃飯,行住坐臥,夠了就好。吃下去,用得著,才是自己的。」
我說:「多出來的,借你呆看,金錢遊戲,說不定惹禍上身了!」
我隱居閉關後,知無有一物可得,今天有,明天無,或是流入他人之手。在佛法的般若空寂的體性之中,全是幻化之物,人死了,畢竟空。後人又來爭財,爭了半天,也是畢竟空。
詩:
尊榮豪貴者。
由宿值善因。
因勝果必榮。
今成大福聚。
但要回頭想。
果中要植因。
喻如錦上花。
重重美無盡。
修福也修慧。
才能真清淨。
《隨風的腳步走》凸出來的釘子
2013年1月24日 星期四
厚待奴僕
大勢至菩薩 降
詩曰:人各有命福厚薄,為人奴僕拚家計;
主應慈仁待家僕,莫要苛薄削福德。
聖示:吾觀臺疆之家庭請幫傭、外勞者眾,皆因前世福植深厚,才有這樣的經濟能力,但有些為人主者,卻不能體恤這些辛苦的幫傭或外籍勞工,反而想盡辦法壓榨對方,不但加長工作時間,加重工作分量,甚至違反個人之宗教信仰,精神虐待對方也。吾今夜便以「厚待奴僕」為題,與諸賢生及眾善信大德共同參研。
「厚待奴僕」
古時有一家境富裕之夫人羅氏,其家裡請了些奴婢幫忙,但羅氏每天一大清早便起床到廚房做早飯給奴婢先吃,到了七十幾歲仍是如此。有一天,其兒子見母親又早起煮粥做菜,因天氣甚寒冷,便對母親說:「您年紀大了!小心風寒,用不著這麼早起來做飯,可請家裡的奴婢代勞即可。」
羅氏回答他:「奴婢也是別人家寵愛的兒女,每天一早起床工作已是辛苦,我只是先煮些熱飯、熱菜先增加腹部的熱氣,使其一早能有體力元氣好好工作。」
兒子一聽,非常慚愧,想不到母親如此為奴婢著想,遂更加仁慈對待家裡的奴婢,壽安祥而終。
吾舉上述實例,無非想勸告汝等這些有錢雇請傭僕的善信大德,千萬不要因為這輩子有能力享福,就糟蹋別人家的兒女,待汝福報享盡時,也可能使自己在工作時受人刁難,連子孫都有可能受此因果之殃。而能為人主者,應發自內心關懷幫傭、外勞,甚至自己的員工。體會他人辛苦工作之無奈,不隨意刁難他人,並保障別人之權益及福利,更應尊重奴僕之宗教信仰,才不會造下無邊之身、口、意三業,使自己永墮三惡道,難以出苦,勉之。
全真月刊-第86期
詩曰:人各有命福厚薄,為人奴僕拚家計;
主應慈仁待家僕,莫要苛薄削福德。
聖示:吾觀臺疆之家庭請幫傭、外勞者眾,皆因前世福植深厚,才有這樣的經濟能力,但有些為人主者,卻不能體恤這些辛苦的幫傭或外籍勞工,反而想盡辦法壓榨對方,不但加長工作時間,加重工作分量,甚至違反個人之宗教信仰,精神虐待對方也。吾今夜便以「厚待奴僕」為題,與諸賢生及眾善信大德共同參研。
「厚待奴僕」
古時有一家境富裕之夫人羅氏,其家裡請了些奴婢幫忙,但羅氏每天一大清早便起床到廚房做早飯給奴婢先吃,到了七十幾歲仍是如此。有一天,其兒子見母親又早起煮粥做菜,因天氣甚寒冷,便對母親說:「您年紀大了!小心風寒,用不著這麼早起來做飯,可請家裡的奴婢代勞即可。」
羅氏回答他:「奴婢也是別人家寵愛的兒女,每天一早起床工作已是辛苦,我只是先煮些熱飯、熱菜先增加腹部的熱氣,使其一早能有體力元氣好好工作。」
兒子一聽,非常慚愧,想不到母親如此為奴婢著想,遂更加仁慈對待家裡的奴婢,壽安祥而終。
吾舉上述實例,無非想勸告汝等這些有錢雇請傭僕的善信大德,千萬不要因為這輩子有能力享福,就糟蹋別人家的兒女,待汝福報享盡時,也可能使自己在工作時受人刁難,連子孫都有可能受此因果之殃。而能為人主者,應發自內心關懷幫傭、外勞,甚至自己的員工。體會他人辛苦工作之無奈,不隨意刁難他人,並保障別人之權益及福利,更應尊重奴僕之宗教信仰,才不會造下無邊之身、口、意三業,使自己永墮三惡道,難以出苦,勉之。
全真月刊-第86期
2013年1月23日 星期三
因緣法
濟公活佛 降
詩曰:色相色眼亂分寸。性海無波動慾心。
貪嗔痴愛誰捨去。心鏡反照則仙神。
濟佛曰:哈哈!色不迷人,人自迷。世人真是可笑,眼看就是一張紙,薄薄的紙,但是一旦上面印有誘人的美女畫像,就讓老年人心動,讓中年人傾心,讓青年人情迷,讓少年人意亂,哈哈!真是太妙了。
蔡生曰:恩師今天的話,就好像池塘中的母魚告訴小魚說:「魚餌不可吃啊!魚餌不可吃啊!」可是偏偏有不聽話的小魚,還是想吃吃看,結果就上鉤了。
濟佛曰:所以說,修道之人,須要有「妙智慧觀察智」。因為有妙智慧觀察智的人,他所看、所見、所想,皆是深入的問題,而不是膚淺的問題。譬如說有一位小姐,打扮得花枝招展,讓男人看了之後就產生傾慕與迷戀,可是在老衲的眼中,我說她不漂亮。
蔡生曰:為什麼?
濟佛曰:因為當她走到池塘邊,魚兒都沉到水裡;走到樹旁,樹上的小鳥,都飛了;走在地上螞蟻,都怕她踩死,怎麼有漂亮可言?
蔡生曰:那是因為牠們沒眼光呀!
濟佛曰:眼光並非萬能的!
蔡生曰:為什麼?
濟佛曰:不相信,當你在黑暗的地方,你還能看到什麼嗎?
蔡生曰:看不到!
濟佛曰:能看到自己的身體嗎?
蔡生曰:看不到!只看到眼前一片黑暗。
濟佛曰:看不到你的身體,你已經沒有了。
蔡生曰:有啊!我什麼都知道呀,
濟佛曰:這就是靈魂不滅的真理,所以,世人想要證實「唯物論」就將燈打開;想要證實「唯識論」就將燈關掉,就可以領悟一些了,不必 老衲費盡口舌,來辯解分析了。
蔡生曰:恩師說得也是,眼睛並非萬能的,它只能在有形的世界中,得到用處,在無形的世界中就一無是處了。譬如人在夢中,不用眼睛就可以看到一切,不用耳朵,就能聽到聲音,不用開口;就能講話,這不是太妙了嗎?
濟佛曰:所以一切皆是因緣法!
蔡生曰:何謂因緣法?
濟佛曰:因緣法即是因緣和合則生,因緣不合則不生,譬如凡間的人要看一件物品,必須要有五種因緣才能看到,如果沒俱備這五種因緣,就不能看到。
蔡生曰:真的嗎?
濟佛曰:不相信的話,我分析給你聽吧!
第一、必須這個人有意識的感覺,他才能感覺到
第二、這個人必須不是瞎子,他才能看得到。
第三、必須有光明才能看得見。
第四、必須有形體才能看得到。
第五、必須在物品與眼睛之間沒有障礙物的遮蔽,他才能看得到,這就是因緣和合則生,因緣不合則不生的道理。
蔡生曰:那麼世人活在人間苦海也是「因緣和合」才促成的吧!
濟佛曰:是的!世人活在人間,也必須「因緣和合」才能促成,以內來說就是「因果業力」才造成「因」,也就好比「種子」;以外述說是父母的身體為「緣」,也就好比「土地」,因此種子播種在土地上,開花結果,就好比世人自己的「因果業力」,配合父母的身體才能誕生一個人。反之如果自己沒有「因果業力」或是沒有父母的身體,就不能產生因緣的和合,原理在此。
蔡生曰:所以靈魂學,有時候被世人斥為迷信之說,這不是太冤枉了嗎?
濟佛曰:像這種問題,就好像西醫不承認中醫的針灸,醫學不承認氣脈存在的問題,因為氣脈在人體中,不像血管與筋骨一樣有形體可尋,可是氣脈必竟是存在的。所以,人的智慧是有限的,假使有人一心一意去追求膚淺的有形世界,那麼他將使自己走入「迷魂陣」中,不知如何出來。因為有形的世界是生生化化的,是輪迴不停的,唯有追求永恆的智慧,才能解脫煩惱與痛苦。
蔡生曰:恩師所言對極了,假使世人認為「人死如燈滅」,一無所存的話,那麼這個世界就要大亂了;因為大家都為了自己的快樂,而不顧他人的權益,更不必顧忌死後的因果,這樣的話,社會上將呈現巧取豪奪,弱肉強食,那麼連法律的約束,也束手無策了。
濟佛曰:所以在「科學越進步的時代,道德的觀念就越薄弱」,在道德越薄弱的時代中,有些人還以為自己是走在時代的尖端,其實是走入岐途末端了。所以 佛陀在兩千多年前已預言:當 我(釋迦牟尼佛)涅槃後,一千年以內是「正法時期」,二千年以內是「象法時期」,二千年以後是「末法時期」,正法時期,學佛容易。象法時期,學佛已難。末法時期,眾生靈根日昧,學佛更難,但是如果勤修唸佛法門,就另當別論,由此可知念佛法門在末法時期是何等珍貴了。
蔡生曰:的確也是,恩師為接引更多人學道,費盡心血,今天又改變另一種度化方針,宏揚於世,相信此書出版之後,一定異常珍貴,人人助印,人人爭閱,人人唸佛,大家都是佛心佛口佛菩薩,生活在娑婆世界佛國之中,將凡塵化為蓮花邦,才是本書著作的意義。
濟佛曰:哈哈!阿彌陀佛!善哉!善哉!今天時間不早了,這一回遊記就在聖天堂著作完成。
蔡生曰:哈哈!太妙了,想不到「聖天堂」還能客串一下。
濟佛曰:這就是心淨即佛土淨的現成淨土。
蔡生曰:阿彌陀佛!善哉!善哉。
濟佛曰:吾回了。
蔡生曰:恭送 恩師!
極樂世界遊記-第十四回 濟佛講道。道中有道。賢生聽理,理中有理。
詩曰:色相色眼亂分寸。性海無波動慾心。
貪嗔痴愛誰捨去。心鏡反照則仙神。
濟佛曰:哈哈!色不迷人,人自迷。世人真是可笑,眼看就是一張紙,薄薄的紙,但是一旦上面印有誘人的美女畫像,就讓老年人心動,讓中年人傾心,讓青年人情迷,讓少年人意亂,哈哈!真是太妙了。
蔡生曰:恩師今天的話,就好像池塘中的母魚告訴小魚說:「魚餌不可吃啊!魚餌不可吃啊!」可是偏偏有不聽話的小魚,還是想吃吃看,結果就上鉤了。
濟佛曰:所以說,修道之人,須要有「妙智慧觀察智」。因為有妙智慧觀察智的人,他所看、所見、所想,皆是深入的問題,而不是膚淺的問題。譬如說有一位小姐,打扮得花枝招展,讓男人看了之後就產生傾慕與迷戀,可是在老衲的眼中,我說她不漂亮。
蔡生曰:為什麼?
濟佛曰:因為當她走到池塘邊,魚兒都沉到水裡;走到樹旁,樹上的小鳥,都飛了;走在地上螞蟻,都怕她踩死,怎麼有漂亮可言?
蔡生曰:那是因為牠們沒眼光呀!
濟佛曰:眼光並非萬能的!
蔡生曰:為什麼?
濟佛曰:不相信,當你在黑暗的地方,你還能看到什麼嗎?
蔡生曰:看不到!
濟佛曰:能看到自己的身體嗎?
蔡生曰:看不到!只看到眼前一片黑暗。
濟佛曰:看不到你的身體,你已經沒有了。
蔡生曰:有啊!我什麼都知道呀,
濟佛曰:這就是靈魂不滅的真理,所以,世人想要證實「唯物論」就將燈打開;想要證實「唯識論」就將燈關掉,就可以領悟一些了,不必 老衲費盡口舌,來辯解分析了。
蔡生曰:恩師說得也是,眼睛並非萬能的,它只能在有形的世界中,得到用處,在無形的世界中就一無是處了。譬如人在夢中,不用眼睛就可以看到一切,不用耳朵,就能聽到聲音,不用開口;就能講話,這不是太妙了嗎?
濟佛曰:所以一切皆是因緣法!
蔡生曰:何謂因緣法?
濟佛曰:因緣法即是因緣和合則生,因緣不合則不生,譬如凡間的人要看一件物品,必須要有五種因緣才能看到,如果沒俱備這五種因緣,就不能看到。
蔡生曰:真的嗎?
濟佛曰:不相信的話,我分析給你聽吧!
第一、必須這個人有意識的感覺,他才能感覺到
第二、這個人必須不是瞎子,他才能看得到。
第三、必須有光明才能看得見。
第四、必須有形體才能看得到。
第五、必須在物品與眼睛之間沒有障礙物的遮蔽,他才能看得到,這就是因緣和合則生,因緣不合則不生的道理。
蔡生曰:那麼世人活在人間苦海也是「因緣和合」才促成的吧!
濟佛曰:是的!世人活在人間,也必須「因緣和合」才能促成,以內來說就是「因果業力」才造成「因」,也就好比「種子」;以外述說是父母的身體為「緣」,也就好比「土地」,因此種子播種在土地上,開花結果,就好比世人自己的「因果業力」,配合父母的身體才能誕生一個人。反之如果自己沒有「因果業力」或是沒有父母的身體,就不能產生因緣的和合,原理在此。
蔡生曰:所以靈魂學,有時候被世人斥為迷信之說,這不是太冤枉了嗎?
濟佛曰:像這種問題,就好像西醫不承認中醫的針灸,醫學不承認氣脈存在的問題,因為氣脈在人體中,不像血管與筋骨一樣有形體可尋,可是氣脈必竟是存在的。所以,人的智慧是有限的,假使有人一心一意去追求膚淺的有形世界,那麼他將使自己走入「迷魂陣」中,不知如何出來。因為有形的世界是生生化化的,是輪迴不停的,唯有追求永恆的智慧,才能解脫煩惱與痛苦。
蔡生曰:恩師所言對極了,假使世人認為「人死如燈滅」,一無所存的話,那麼這個世界就要大亂了;因為大家都為了自己的快樂,而不顧他人的權益,更不必顧忌死後的因果,這樣的話,社會上將呈現巧取豪奪,弱肉強食,那麼連法律的約束,也束手無策了。
濟佛曰:所以在「科學越進步的時代,道德的觀念就越薄弱」,在道德越薄弱的時代中,有些人還以為自己是走在時代的尖端,其實是走入岐途末端了。所以 佛陀在兩千多年前已預言:當 我(釋迦牟尼佛)涅槃後,一千年以內是「正法時期」,二千年以內是「象法時期」,二千年以後是「末法時期」,正法時期,學佛容易。象法時期,學佛已難。末法時期,眾生靈根日昧,學佛更難,但是如果勤修唸佛法門,就另當別論,由此可知念佛法門在末法時期是何等珍貴了。
蔡生曰:的確也是,恩師為接引更多人學道,費盡心血,今天又改變另一種度化方針,宏揚於世,相信此書出版之後,一定異常珍貴,人人助印,人人爭閱,人人唸佛,大家都是佛心佛口佛菩薩,生活在娑婆世界佛國之中,將凡塵化為蓮花邦,才是本書著作的意義。
濟佛曰:哈哈!阿彌陀佛!善哉!善哉!今天時間不早了,這一回遊記就在聖天堂著作完成。
蔡生曰:哈哈!太妙了,想不到「聖天堂」還能客串一下。
濟佛曰:這就是心淨即佛土淨的現成淨土。
蔡生曰:阿彌陀佛!善哉!善哉。
濟佛曰:吾回了。
蔡生曰:恭送 恩師!
極樂世界遊記-第十四回 濟佛講道。道中有道。賢生聽理,理中有理。
2013年1月22日 星期二
最具魅力的施主
有一位女施主,家境非常富裕,不論其財富、地位、能力、權力,及漂亮的外表,都沒有人能夠比得上,但她卻鬱鬱寡歡,連個談心的人也沒有,於是她就去請教無德禪師,如何才能具有魅力,以贏得別人的歡喜。
無德禪師告訴她道:「你能隨時隨地和各種人合作,並具有和佛一樣的慈悲胸懷,講些禪話,聽些禪音,做些禪事,用些禪心,那你就能成為有魅力的人。」
女施主聽後,問道:「禪話怎麼講呢?」
無德禪師道:「禪話,就是說歡喜的話,說真實的話,說謙虛的話,說利人的話。」
女施主又問道:「禪音怎麼聽呢?」
無德禪師道:「禪音就是化一切音聲為微妙的音聲,把辱罵的音聲轉為慈悲的音聲,把毀謗的聲音轉為幫助的音聲,哭聲鬧聲,粗聲醜聲,你都能不介意,那就是禪音了。」
女施主再問道:「禪事怎麼做呢?」
無德禪師:「禪事就是布施的事,慈善的事,服務的事,合乎佛法的事。」
女施主更進一步問道:「禪心是什麼用呢?」
無德禪師道:「禪心就是你我一如的心,聖凡一致的心,包容一切的心,普利一切的心。」
女施主聽後,一改從前的驕氣,在人前不再誇耀自己的財富,不再自恃自我的美麗,對人總謙恭有禮,對眷屬尤能體恤關懷,不久就被誇為「最具魅力的施主」了!
※ ※ ※
禪的精義,在於「空」的本旨,生活需要空間,需要心理生活的空間,始能禪發出實質的生活意義。如果生活缺乏了禪的空間,那必問題重重。例如交通缺乏了空間,就會發生車禍;夫妻缺乏了空間,就會吵架;愛情缺乏了空間,就會起衝突、鬧彆扭;如果生活安排得非常緊湊到沒有空間,就會焦慮不安;如果在人際關係上沒有空間,就會有糾紛..等。所以說「空間」是禍福的關鍵,沒有空間就會有災難,就會有問題也。
那如何的去開拓空間呢?吾提下列數點,以供參考:
一、以寬容開拓性情的空間
一個人能寬容別人,在他個人的性情上就有轉折的空間,不容易發脾氣、鬧意氣,也不容易與人發生衝突,達觀寬厚,喜悅自在。
二、以從容開拓作息的空間
從容是禪最高的生活態度,經常保持從容的態度,對於自己的生活就能迎刃而解。故從容乃是作息的空間,如在生活上或工作上常會發生差錯,乃是因為太匆忙,無以從容所致。
三、以戒律開拓自我的空間
以真理、精義、和諧、圓融、智慧和創造力作為戒律,清醒的自我成長,並可獲得正等正覺的保證。
四、以布施開拓實現的空間
一個人要懂得布施,因為它是生命實現的一部份,給予與犧牲的自我成長與實現付出的愉悅,並且能達於融會交界的禪境。
五、以禪定開拓智慧的空間
一個平靜、安定之人,他會運用其智慧應付自己的生活,況且禪定給予智慧一個孕育的空間,可看清一切,綻發出醒覺的光芒。
六、以單純開拓喜悅的空間
一個單純者,是永遠把持著喜悅,如果以單純為心志,更是成功的要件,因單純之人,不懷疑、不有妄心,那就是存在著喜悅的空間,在自然的理念,是喜悅的根源。
希在以上六點多悟理之,禪出真正自我的生活。勉之!
禪-第二章 禪育生活的空間
無德禪師告訴她道:「你能隨時隨地和各種人合作,並具有和佛一樣的慈悲胸懷,講些禪話,聽些禪音,做些禪事,用些禪心,那你就能成為有魅力的人。」
女施主聽後,問道:「禪話怎麼講呢?」
無德禪師道:「禪話,就是說歡喜的話,說真實的話,說謙虛的話,說利人的話。」
女施主又問道:「禪音怎麼聽呢?」
無德禪師道:「禪音就是化一切音聲為微妙的音聲,把辱罵的音聲轉為慈悲的音聲,把毀謗的聲音轉為幫助的音聲,哭聲鬧聲,粗聲醜聲,你都能不介意,那就是禪音了。」
女施主再問道:「禪事怎麼做呢?」
無德禪師:「禪事就是布施的事,慈善的事,服務的事,合乎佛法的事。」
女施主更進一步問道:「禪心是什麼用呢?」
無德禪師道:「禪心就是你我一如的心,聖凡一致的心,包容一切的心,普利一切的心。」
女施主聽後,一改從前的驕氣,在人前不再誇耀自己的財富,不再自恃自我的美麗,對人總謙恭有禮,對眷屬尤能體恤關懷,不久就被誇為「最具魅力的施主」了!
※ ※ ※
禪的精義,在於「空」的本旨,生活需要空間,需要心理生活的空間,始能禪發出實質的生活意義。如果生活缺乏了禪的空間,那必問題重重。例如交通缺乏了空間,就會發生車禍;夫妻缺乏了空間,就會吵架;愛情缺乏了空間,就會起衝突、鬧彆扭;如果生活安排得非常緊湊到沒有空間,就會焦慮不安;如果在人際關係上沒有空間,就會有糾紛..等。所以說「空間」是禍福的關鍵,沒有空間就會有災難,就會有問題也。
那如何的去開拓空間呢?吾提下列數點,以供參考:
一、以寬容開拓性情的空間
一個人能寬容別人,在他個人的性情上就有轉折的空間,不容易發脾氣、鬧意氣,也不容易與人發生衝突,達觀寬厚,喜悅自在。
二、以從容開拓作息的空間
從容是禪最高的生活態度,經常保持從容的態度,對於自己的生活就能迎刃而解。故從容乃是作息的空間,如在生活上或工作上常會發生差錯,乃是因為太匆忙,無以從容所致。
三、以戒律開拓自我的空間
以真理、精義、和諧、圓融、智慧和創造力作為戒律,清醒的自我成長,並可獲得正等正覺的保證。
四、以布施開拓實現的空間
一個人要懂得布施,因為它是生命實現的一部份,給予與犧牲的自我成長與實現付出的愉悅,並且能達於融會交界的禪境。
五、以禪定開拓智慧的空間
一個平靜、安定之人,他會運用其智慧應付自己的生活,況且禪定給予智慧一個孕育的空間,可看清一切,綻發出醒覺的光芒。
六、以單純開拓喜悅的空間
一個單純者,是永遠把持著喜悅,如果以單純為心志,更是成功的要件,因單純之人,不懷疑、不有妄心,那就是存在著喜悅的空間,在自然的理念,是喜悅的根源。
希在以上六點多悟理之,禪出真正自我的生活。勉之!
禪-第二章 禪育生活的空間
2013年1月21日 星期一
十七世大寶法王
蓮生/文
根據報載,在海外喧嚷已久的藏傳佛教白教的十七世「大寶法王」鬧雙包,因為一場台灣震災的祈福,讓雙包案在台灣引爆。
由台南噶瑪噶居寺邀請來台的「泰耶多傑」在十一月六日抵台,以「大寶法王」之名弘法。
另外一位「大寶法王」烏金赤列的首座弟子大錫度活佛,在十一月五日抵台,也展開弘法。
報導中說,雙包法王,頗有互別苗頭的意味,同時,擁護「烏金赤列」為大寶法王的信眾,向有關單位抗議及檢舉,認為「泰耶多傑」不是真正的大寶法王。
這件法王雙包風波,很多人問我,那一位才是真的?我個人認為,我亦然有責任寫這一篇評論文章。原因是,我就是十六世大寶法王噶瑪巴灌頂的弟子,法王在世時,給我他的「水晶唸珠」及「玉瓶」二件信物。
同時,我的活佛坐床,是在白教的噶瑪列切寺,我到過「大寶法王之家」,我在藏密白教淵源深厚,所以不得寫這篇評論。
我強調,十七世大寶法王鬧雙包,責任是兩位認證的大活佛不和。一位正是大錫度活佛,另一位是夏瑪活佛。大錫度活佛指控夏瑪活佛謀奪噶瑪巴的產業,而夏瑪活佛指控大錫度偽造十六世大寶法王遺囑等等。
於是:
大錫度認證「烏金赤列」為十七世大寶法王。夏瑪不甘示弱,也認證「泰耶多傑」為十七世大寶法王。總而言之,統而言之,現在的十七世大寶法王鬧雙包,正是這兩位大活佛不和,弄出來的。
現在問題來了,兩個十七世大寶法王,那一個才是真的?
噶瑪噶居寺住持洛本活佛說:「因為我們無此修行證量,所以不便評論。」
另外,慧炬佛學會的鄭振煌表示:「到底誰是真正十七世大寶法王,相信現世可能不會有答案。」
我說,我知道,真正的十七世大寶法王是很好認定的,只是世人不明白而已。
第一,大寶法王的肚皮上,有三條紅紋路,二條長一條短。(此點最重要,也是最秘密)
第二,法王耳珠貼背。(佛耳)
第三,手掌的掌紋有「海螺」的印記。
第四,手掌的指節,有十個智慧眼。(四臂觀音的佛眼)
第五,大腿上有「虎皮斑」。
第六,佛痣。
第七,體毛順時鐘捲的毫光。
第八,佛眼佛眉闊口。
這八點是十七世大寶法王的特徵及印記,在身體上就可以認證,怎麼會認不出來呢?就算穿著衣服(法袍)不讓人看,真正有修行功力的人,一禪定,馬上也可以見個分明,我看,是大家雙方不得罪,不便說。
《諸神的眼睛》雙包法王風波
根據報載,在海外喧嚷已久的藏傳佛教白教的十七世「大寶法王」鬧雙包,因為一場台灣震災的祈福,讓雙包案在台灣引爆。
由台南噶瑪噶居寺邀請來台的「泰耶多傑」在十一月六日抵台,以「大寶法王」之名弘法。
另外一位「大寶法王」烏金赤列的首座弟子大錫度活佛,在十一月五日抵台,也展開弘法。
報導中說,雙包法王,頗有互別苗頭的意味,同時,擁護「烏金赤列」為大寶法王的信眾,向有關單位抗議及檢舉,認為「泰耶多傑」不是真正的大寶法王。
這件法王雙包風波,很多人問我,那一位才是真的?我個人認為,我亦然有責任寫這一篇評論文章。原因是,我就是十六世大寶法王噶瑪巴灌頂的弟子,法王在世時,給我他的「水晶唸珠」及「玉瓶」二件信物。
同時,我的活佛坐床,是在白教的噶瑪列切寺,我到過「大寶法王之家」,我在藏密白教淵源深厚,所以不得寫這篇評論。
我強調,十七世大寶法王鬧雙包,責任是兩位認證的大活佛不和。一位正是大錫度活佛,另一位是夏瑪活佛。大錫度活佛指控夏瑪活佛謀奪噶瑪巴的產業,而夏瑪活佛指控大錫度偽造十六世大寶法王遺囑等等。
於是:
大錫度認證「烏金赤列」為十七世大寶法王。夏瑪不甘示弱,也認證「泰耶多傑」為十七世大寶法王。總而言之,統而言之,現在的十七世大寶法王鬧雙包,正是這兩位大活佛不和,弄出來的。
現在問題來了,兩個十七世大寶法王,那一個才是真的?
噶瑪噶居寺住持洛本活佛說:「因為我們無此修行證量,所以不便評論。」
另外,慧炬佛學會的鄭振煌表示:「到底誰是真正十七世大寶法王,相信現世可能不會有答案。」
我說,我知道,真正的十七世大寶法王是很好認定的,只是世人不明白而已。
第一,大寶法王的肚皮上,有三條紅紋路,二條長一條短。(此點最重要,也是最秘密)
第二,法王耳珠貼背。(佛耳)
第三,手掌的掌紋有「海螺」的印記。
第四,手掌的指節,有十個智慧眼。(四臂觀音的佛眼)
第五,大腿上有「虎皮斑」。
第六,佛痣。
第七,體毛順時鐘捲的毫光。
第八,佛眼佛眉闊口。
這八點是十七世大寶法王的特徵及印記,在身體上就可以認證,怎麼會認不出來呢?就算穿著衣服(法袍)不讓人看,真正有修行功力的人,一禪定,馬上也可以見個分明,我看,是大家雙方不得罪,不便說。
《諸神的眼睛》雙包法王風波
2013年1月20日 星期日
商鞅守諾
《商君書》記載,商鞅準備在秦國變法,制定了新的法律。為了使百姓相信新法是能夠堅決執行的,他便在京城南門口樹了一根大木,對圍觀者說:「誰要能將這跟木頭從南門搬到北門,就賞他五十兩銀子!」
大多數人都不相信有這等好事,恐怕商鞅的許諾不能兌現。
就在大家猶豫不決時,有一個人卻扛起木頭,從南門一直走到北門,商鞅當場兌現,賞給他五十兩銀子。
這樣一來,人們都相信商鞅說的話是算數的,在推行他所立的新法的時候人們就遵守了。
我國古人很講究言不在多,但必須守信的道理,因為守信就能得到人們的信任。一般老百姓講不講信用,只是關係到人際關係;而政治家、軍事家講不講信用,則關係到治國、治軍的大事了。
※ ※ ※
信者,不疑也。乃人言為信,有相信,方能守信用,凡事依照口言守約束按期而至,無妄言誤人,待人接物,定要誠實不欺騙,口能言,身能做,若講得出,定要做得到,言行有一致,即謂之信也。
所謂信字,從人言而成,即人言有正確,方可謂信也。守信要先注意三點,第一點,說真實言語,第二點,所講出來之話,定要做到,第三點,若做不到之話,則不可說,人若不守信,口言亂說,對人失信用,以後定無人要相信他,所以要尊重自己之人格,約時定要準時,約日定要照日,與人所約,決定不可失約,方免自己對他人,有虧損之不該也。
所以人若能守信,則能受人任用,此信字之範圍,亦極廣闊,舉例而言,信願照願行,信誓照誓做,有信則能願受,遵守則能奉行也。且能得遵守父母,或師長之教訓,亦謂之信也。總要以誠存心,以仁而作,處事有實,不敢欺騙者,可以合此信矣。
此五常之德,亦稱調之五達德,乃人道之綱領,為聖為賢,全得五常之道,世人若失棄五常之道,則為惡,就無仁、無義、無禮、無智、無信實,已成愚癡之人矣。
所以此三綱五常之理,必須要謹慎,能省察遵守,時時溫養實行,切莫有暫時之違背,或錯亂,方能符合綱常之道德也。
道鐘警明-第二章(續)八德
大多數人都不相信有這等好事,恐怕商鞅的許諾不能兌現。
就在大家猶豫不決時,有一個人卻扛起木頭,從南門一直走到北門,商鞅當場兌現,賞給他五十兩銀子。
這樣一來,人們都相信商鞅說的話是算數的,在推行他所立的新法的時候人們就遵守了。
我國古人很講究言不在多,但必須守信的道理,因為守信就能得到人們的信任。一般老百姓講不講信用,只是關係到人際關係;而政治家、軍事家講不講信用,則關係到治國、治軍的大事了。
※ ※ ※
信者,不疑也。乃人言為信,有相信,方能守信用,凡事依照口言守約束按期而至,無妄言誤人,待人接物,定要誠實不欺騙,口能言,身能做,若講得出,定要做得到,言行有一致,即謂之信也。
所謂信字,從人言而成,即人言有正確,方可謂信也。守信要先注意三點,第一點,說真實言語,第二點,所講出來之話,定要做到,第三點,若做不到之話,則不可說,人若不守信,口言亂說,對人失信用,以後定無人要相信他,所以要尊重自己之人格,約時定要準時,約日定要照日,與人所約,決定不可失約,方免自己對他人,有虧損之不該也。
所以人若能守信,則能受人任用,此信字之範圍,亦極廣闊,舉例而言,信願照願行,信誓照誓做,有信則能願受,遵守則能奉行也。且能得遵守父母,或師長之教訓,亦謂之信也。總要以誠存心,以仁而作,處事有實,不敢欺騙者,可以合此信矣。
此五常之德,亦稱調之五達德,乃人道之綱領,為聖為賢,全得五常之道,世人若失棄五常之道,則為惡,就無仁、無義、無禮、無智、無信實,已成愚癡之人矣。
所以此三綱五常之理,必須要謹慎,能省察遵守,時時溫養實行,切莫有暫時之違背,或錯亂,方能符合綱常之道德也。
道鐘警明-第二章(續)八德
大乘菩薩行
「菩薩是累積許多善根所成就的聖賢,為什麼要投生到象馬等畜生道中呢?」須菩提問佛。
佛開示須菩提說,菩薩的確是積了累劫的福德善根而成就的,但是為了能普利眾生,因而投生畜生道,受生畜生形體,但沒有畜生的罪報。菩薩在畜生道中,對於殺害牠的眾生,是慈悲憐愍的,這是阿羅漢和辟支佛等小乘人所做不到的。對於阿羅漢和辟支佛而言,如果遇到怨賊來加害,雖然不會對他們報復,但也不能慈悲愛念對方,加以供養法施或供給財施。
例如有位菩薩投生作六牙白象,有一次被獵人以毒箭射中胸口,白象菩薩以長鼻抱住獵人,不讓他再傷害其他的大象。並且開導身旁大怒的雌象說:「妳身為菩薩的伴侶,為什麼要因為此事而起瞋惡的心呢;獵人今天的惡行,是他的煩惱業報所致,並不是他本身的罪過啊!我今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應當幫助他滅除煩惱。譬如有人被鬼附身,法師要除去的是鬼,而不是人啊!」
「你為什麼要射殺我?」白象再緩緩的問獵人。
「我需要你的象牙來謀生。」獵人回答。
白象菩薩聽完以後,盡最後一分氣力猛烈的撞擊大石,把牙齒拔出來送給獵人。白象的身體撞擊得血肉模糊,白象菩薩卻不以為苦,還供給獵人糧食,並指示他回去的道路。像這樣的慈悲眾生,是阿羅漢、辟支佛做不到的!
「那麼菩薩為什麼不示現作人身來為眾生說法,而要示現作畜牲的身形呢?」須菩提再問佛。
「這是因為有些眾生看見人身說法,反而不肯信受,見到畜生說法反而能生信樂之心,接受牠的教化。所以,菩薩本著大慈悲心來教化眾生,示現為畜生身,使眾生見後感到驚喜,因而悟入佛知見,成就佛道。」佛陀回答。
※ ※ ※
佛教經典中出現甚多在家居士相的聖者,這些聖者以「福」、「慧」雙修之菩薩道來自求解脫,並進而助人解脫,這些現象實乃說明:「菩薩道」即是最適合在家人修持的法門。
菩薩道的主要修行方法稱為「六度」,此六波羅蜜分別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度實際上已包含了戒、定、慧三學,而三學又包含了五戒(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飲酒為五項必戒的項目,故稱五戒)、十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言、不綺語、不兩舌、不惡口、不貪欲、不瞋恚、不邪見,稱為十善),其修行內容簡述如下:
一、布施
六度之中以布施為首,意味著菩薩道的實踐,是以布施為其重心。布施,有財、法、無畏等三施,財施乃以財物賙濟對方,包括救濟困苦眾生與供養三寶,此舉屬於物質層面。而法施乃是宣說法理教化眾生,令其了達三諦圓融之妙理,進而喜入解脫道。無畏施則是使眾生袪除恐懼,得到心靈的安定。譬如遭受挫折打擊,意志消沉者,你能予以鼓勵,使其建立信心,即是無畏施之表現。故法施、無畏施皆屬於精神層面。
二、持戒
持戒的含意簡而言之即是要修者「諸惡莫做、眾善奉行、救護眾生」是也。
佛教修行重視戒律,並以「五戒」為一切諸戒的基礎。修者若能如法依照佛陀所言之戒條、精神而持守,即可保持身不造殺、盜、淫三惡業﹔口不造妄言、綺語、兩舌、惡口四惡業﹔進而意不造貪、瞋、癡三惡業,如此能修十善業者,則來生必可享天福也。
三、忍辱
忍是能忍之心,辱是所忍之境,意即內心能安忍他人的侮辱惱害或自身苦境。學佛之人,若能心不隨外境所轉,瞋境不動,喜境不搖,無論遇順境或逆境,皆能安住實相,如如不動,即得具足忍辱波羅蜜也。
四、精進
精進意謂修行者,能專志行道,精勤於修善斷惡,最終能得登覺地,抵達涅槃彼岸。
精進分為事精進及理精進。如每日誦經、念佛、拜佛、行善等,於事相上勤勉用功,即為事精進。若依心起修,全修在性,直截根源,安住實相,寂然無為,即是理精進也。
五、禪定
修習禪定,攝心專注於一境,心達到寂靜不動,則能度脫凡夫散亂顛倒之心,進而得到三昧正定。故若能心無旁鶩,念頭集中即俱禪定之功夫。禪定可大分為世間禪與出世間禪,世間禪如通凡通聖之四禪八定;出世間禪則如二乘所修之滅受想定、菩薩所修之種種大乘禪定等屬之。
六、般若
般若之智不等同於世間之智,世間智指一般的聰明才智、學問知識。般若智則為菩提妙智,能通達諸法實相,斷除煩惱轉凡成聖,成就出世聖果。
般若波羅蜜為六波羅蜜之根本,一切善法之淵源。因為佛教的修行,即是希望修行者能得到智慧,因為得到智慧即是開悟,開悟不但可使世人擺脫煩惱,更能悟透至理,成就無上佛果。若只知道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而缺乏智慧,則只是在事上修,僅得人天果報;若只知般若之理,而忽略事上的力行,有理無事,仍然不能解脫。故六度之行,須以般若之悟,配合其餘五度之助行,事理兼備,圓滿自利利他之行,福慧莊嚴,即能得償到達涅槃彼岸之夙願也。
在家修行法要-第九章 佛教與修行(三)
佛開示須菩提說,菩薩的確是積了累劫的福德善根而成就的,但是為了能普利眾生,因而投生畜生道,受生畜生形體,但沒有畜生的罪報。菩薩在畜生道中,對於殺害牠的眾生,是慈悲憐愍的,這是阿羅漢和辟支佛等小乘人所做不到的。對於阿羅漢和辟支佛而言,如果遇到怨賊來加害,雖然不會對他們報復,但也不能慈悲愛念對方,加以供養法施或供給財施。
例如有位菩薩投生作六牙白象,有一次被獵人以毒箭射中胸口,白象菩薩以長鼻抱住獵人,不讓他再傷害其他的大象。並且開導身旁大怒的雌象說:「妳身為菩薩的伴侶,為什麼要因為此事而起瞋惡的心呢;獵人今天的惡行,是他的煩惱業報所致,並不是他本身的罪過啊!我今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應當幫助他滅除煩惱。譬如有人被鬼附身,法師要除去的是鬼,而不是人啊!」
「你為什麼要射殺我?」白象再緩緩的問獵人。
「我需要你的象牙來謀生。」獵人回答。
白象菩薩聽完以後,盡最後一分氣力猛烈的撞擊大石,把牙齒拔出來送給獵人。白象的身體撞擊得血肉模糊,白象菩薩卻不以為苦,還供給獵人糧食,並指示他回去的道路。像這樣的慈悲眾生,是阿羅漢、辟支佛做不到的!
「那麼菩薩為什麼不示現作人身來為眾生說法,而要示現作畜牲的身形呢?」須菩提再問佛。
「這是因為有些眾生看見人身說法,反而不肯信受,見到畜生說法反而能生信樂之心,接受牠的教化。所以,菩薩本著大慈悲心來教化眾生,示現為畜生身,使眾生見後感到驚喜,因而悟入佛知見,成就佛道。」佛陀回答。
※ ※ ※
佛教經典中出現甚多在家居士相的聖者,這些聖者以「福」、「慧」雙修之菩薩道來自求解脫,並進而助人解脫,這些現象實乃說明:「菩薩道」即是最適合在家人修持的法門。
菩薩道的主要修行方法稱為「六度」,此六波羅蜜分別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度實際上已包含了戒、定、慧三學,而三學又包含了五戒(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飲酒為五項必戒的項目,故稱五戒)、十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言、不綺語、不兩舌、不惡口、不貪欲、不瞋恚、不邪見,稱為十善),其修行內容簡述如下:
一、布施
六度之中以布施為首,意味著菩薩道的實踐,是以布施為其重心。布施,有財、法、無畏等三施,財施乃以財物賙濟對方,包括救濟困苦眾生與供養三寶,此舉屬於物質層面。而法施乃是宣說法理教化眾生,令其了達三諦圓融之妙理,進而喜入解脫道。無畏施則是使眾生袪除恐懼,得到心靈的安定。譬如遭受挫折打擊,意志消沉者,你能予以鼓勵,使其建立信心,即是無畏施之表現。故法施、無畏施皆屬於精神層面。
二、持戒
持戒的含意簡而言之即是要修者「諸惡莫做、眾善奉行、救護眾生」是也。
佛教修行重視戒律,並以「五戒」為一切諸戒的基礎。修者若能如法依照佛陀所言之戒條、精神而持守,即可保持身不造殺、盜、淫三惡業﹔口不造妄言、綺語、兩舌、惡口四惡業﹔進而意不造貪、瞋、癡三惡業,如此能修十善業者,則來生必可享天福也。
三、忍辱
忍是能忍之心,辱是所忍之境,意即內心能安忍他人的侮辱惱害或自身苦境。學佛之人,若能心不隨外境所轉,瞋境不動,喜境不搖,無論遇順境或逆境,皆能安住實相,如如不動,即得具足忍辱波羅蜜也。
四、精進
精進意謂修行者,能專志行道,精勤於修善斷惡,最終能得登覺地,抵達涅槃彼岸。
精進分為事精進及理精進。如每日誦經、念佛、拜佛、行善等,於事相上勤勉用功,即為事精進。若依心起修,全修在性,直截根源,安住實相,寂然無為,即是理精進也。
五、禪定
修習禪定,攝心專注於一境,心達到寂靜不動,則能度脫凡夫散亂顛倒之心,進而得到三昧正定。故若能心無旁鶩,念頭集中即俱禪定之功夫。禪定可大分為世間禪與出世間禪,世間禪如通凡通聖之四禪八定;出世間禪則如二乘所修之滅受想定、菩薩所修之種種大乘禪定等屬之。
六、般若
般若之智不等同於世間之智,世間智指一般的聰明才智、學問知識。般若智則為菩提妙智,能通達諸法實相,斷除煩惱轉凡成聖,成就出世聖果。
般若波羅蜜為六波羅蜜之根本,一切善法之淵源。因為佛教的修行,即是希望修行者能得到智慧,因為得到智慧即是開悟,開悟不但可使世人擺脫煩惱,更能悟透至理,成就無上佛果。若只知道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而缺乏智慧,則只是在事上修,僅得人天果報;若只知般若之理,而忽略事上的力行,有理無事,仍然不能解脫。故六度之行,須以般若之悟,配合其餘五度之助行,事理兼備,圓滿自利利他之行,福慧莊嚴,即能得償到達涅槃彼岸之夙願也。
在家修行法要-第九章 佛教與修行(三)
2013年1月19日 星期六
發心立願
有一位學佛不久的居士,在閱讀《勸發菩提心文》時,讀到一句「金剛非堅,願力最堅」,居士不懂這個句子的意義,就去請教無相禪師。
無相禪師告訴他:「在學佛的菩提道上,難免由於自己的惰性、業障或機緣不巧等障道因緣而退失菩提心,因此必須靠願力來支撐、鞭策。歷代高僧大德的道業成就,無一不是靠著誓不退轉的願力來完成的,像普賢菩薩有十大願,觀世音菩薩有十二大願,阿彌陀佛有四十八大願,地藏菩薩有『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的悲願。這許多佛菩薩的大願,無一不是學佛者的榜樣。」
居士仍然不懂:「為什麼想成佛,一定要立下普度眾生的志願呢?」
無相禪師說:「如同一棵樹,眾生好比是樹的根,菩薩就像樹的花,佛便是樹的果。要想一棵樹能開花結果,就必須灌溉樹根,要愛護它,否則根一受到損害,樹就會枯萎了,又怎能開花結果呢?」
信徒聽了,也深覺願力的重要,便問無相禪師的願力是什麼?
無相禪師答道:「我的願力是我的,不是你的。你為什麼不發你自己的願力呢?」
信徒終於心開意解,禮謝而去。
發心,才有力量來完成自己的理想,完成自己的志願。願力,是一切成就的根本。
「菩提發於心。於心無所尋。成就於一切。無古亦無今。」
※ ※ ※
「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心發,則佛道堪成;願立,則眾生可度。」故心一發,則志可立,願可成。如玄奘大師「寧向西天一步死,不回東土一步生」,最後歷經艱辛終於完成西域取經之大願。所以有志修行之人當發心立願,以堅定自己的信心與毅力,進而臻於上乘之道。古語有云:「書不記,熟讀可記;義不精,細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無著力處。」即是此理也。
世人皆知做任何事情,一定要先訂定目標,有了目標才有努力的方向,有了方向,做事才有著力點。而訂定目標就是「立志」,在修行即為「發心立願」。其實世人對發心立願並不會陌生,君不見貪財者發心求鉅富,於是汲汲營營為利奔波﹔愛虛名者發心求盛名,耗費心力營造假象﹔也有人發心做大官,於是周旋在權力之間。所以你發了什麼心,則必然全力去做什麼事,因為發心之後,你就不容易放逸、懈怠,故發心立願是成就一切事業的重要助緣與動力。
發心立願就如種一顆種子一般,如果你種的是小麥,就不會生出豆子﹔如果你種的是桃子,就不會生出橘子,因為種子有其個別不同的因,當然就生出不同的果。如若你能發菩提心,當然必能修菩提行,結菩提果。
然而常有人發心之後又退轉,退轉之後又發心,此為何因呢?因其不明「無相」之理,故發心要能持久,必須明白「無相」之理,亦即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方不會為境所惑、所轉而能恆持也。
所謂「無相」乃指對一切現象、情識不會執著之心態,亦即「空」的心態。一切現象、情識之所以是空,是因為一切本來皆無,因為因緣所生而「有」,但「有」並不會永存不滅,因此修行者對於這一切事件、現象以及感受的態度就不應執著。此即「諸法皆空」之理,亦是「一切無相」之理。
修行者應多學習古聖先賢發大善願的精神,因為修行者功夫深淺,常因其願力大小而有所不同,故「君子立恆志,小人恆立志」,若能明白此理,則圓成聖道亦不遠矣!
在家修行法要-第十章-第一節 發心修行
無相禪師告訴他:「在學佛的菩提道上,難免由於自己的惰性、業障或機緣不巧等障道因緣而退失菩提心,因此必須靠願力來支撐、鞭策。歷代高僧大德的道業成就,無一不是靠著誓不退轉的願力來完成的,像普賢菩薩有十大願,觀世音菩薩有十二大願,阿彌陀佛有四十八大願,地藏菩薩有『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的悲願。這許多佛菩薩的大願,無一不是學佛者的榜樣。」
居士仍然不懂:「為什麼想成佛,一定要立下普度眾生的志願呢?」
無相禪師說:「如同一棵樹,眾生好比是樹的根,菩薩就像樹的花,佛便是樹的果。要想一棵樹能開花結果,就必須灌溉樹根,要愛護它,否則根一受到損害,樹就會枯萎了,又怎能開花結果呢?」
信徒聽了,也深覺願力的重要,便問無相禪師的願力是什麼?
無相禪師答道:「我的願力是我的,不是你的。你為什麼不發你自己的願力呢?」
信徒終於心開意解,禮謝而去。
發心,才有力量來完成自己的理想,完成自己的志願。願力,是一切成就的根本。
「菩提發於心。於心無所尋。成就於一切。無古亦無今。」
※ ※ ※
「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心發,則佛道堪成;願立,則眾生可度。」故心一發,則志可立,願可成。如玄奘大師「寧向西天一步死,不回東土一步生」,最後歷經艱辛終於完成西域取經之大願。所以有志修行之人當發心立願,以堅定自己的信心與毅力,進而臻於上乘之道。古語有云:「書不記,熟讀可記;義不精,細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無著力處。」即是此理也。
世人皆知做任何事情,一定要先訂定目標,有了目標才有努力的方向,有了方向,做事才有著力點。而訂定目標就是「立志」,在修行即為「發心立願」。其實世人對發心立願並不會陌生,君不見貪財者發心求鉅富,於是汲汲營營為利奔波﹔愛虛名者發心求盛名,耗費心力營造假象﹔也有人發心做大官,於是周旋在權力之間。所以你發了什麼心,則必然全力去做什麼事,因為發心之後,你就不容易放逸、懈怠,故發心立願是成就一切事業的重要助緣與動力。
發心立願就如種一顆種子一般,如果你種的是小麥,就不會生出豆子﹔如果你種的是桃子,就不會生出橘子,因為種子有其個別不同的因,當然就生出不同的果。如若你能發菩提心,當然必能修菩提行,結菩提果。
然而常有人發心之後又退轉,退轉之後又發心,此為何因呢?因其不明「無相」之理,故發心要能持久,必須明白「無相」之理,亦即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方不會為境所惑、所轉而能恆持也。
所謂「無相」乃指對一切現象、情識不會執著之心態,亦即「空」的心態。一切現象、情識之所以是空,是因為一切本來皆無,因為因緣所生而「有」,但「有」並不會永存不滅,因此修行者對於這一切事件、現象以及感受的態度就不應執著。此即「諸法皆空」之理,亦是「一切無相」之理。
修行者應多學習古聖先賢發大善願的精神,因為修行者功夫深淺,常因其願力大小而有所不同,故「君子立恆志,小人恆立志」,若能明白此理,則圓成聖道亦不遠矣!
在家修行法要-第十章-第一節 發心修行
2013年1月17日 星期四
巧語者
蓮生/文
有一個故事是這樣的:
有三個靈魂被押到陰曹地府。
閻王問一名女的:
「你在陽世是幹什麼的?」
「專做佈施。」
「哇,是六度波羅蜜」閻王讚嘆。
「如何佈施?」閻王又問。
「專門給人快樂。」
閻王大喜,點點頭說「你這女子佈施快樂給人,應該有好的報應,讓你留在天界,當快樂天使吧!」(原來女子是妓女)
*
閻王又問第二名男子:
「你在陽世做什麼?」
男子回答:
「專門在陽世替人減輕負擔。」
「這也是善事!」閻王點頭。
「如何減輕負擔?」閻王又問。
「我幫助人搬東西,冰箱、電視、鋼琴、一些貴重物品,我都負責運送。」
「大搬家?」
「是的,是的。」男子點點頭。
「這搬家公司確實是很辛苦的工作,也是善事,讓你轉世到富貴人家去吧!」(原來男子是盜匪)
*
閻王又問最後一名男子:
「你在陽世又是幹什麼的?」
那名男子很老實的說:
「我是拿刀的。」
「殺人?」
「正是殺人。」
「殺生是五戒第一禁戒,來人啊!拿下,送入第十八大地獄,永不超生。」
那名男子大叫:
「閻王,閻王,我還沒說完呢!」
「還沒說完,你一共殺了多少人?」
「無數,數不清!」男子說。
「罪孽深重矣!」閻王大嘆。
男子被送入地獄第十八層。(原來這名男子是外科醫師)
*
這故事最後的結語是:
花言巧語的人得到好報,實話實說的人卻下了地獄,不得善終。
鳴呼哀哉!這個世界。
我在隱居閉關時,想起這一段故事,內心實在有些感嘆,我們宗教界中,也一樣有很多這一類的人喔!
儘管有人在宗教界中,偷盜詐騙,巧取豪奪,作惡多端,然而卻善於花言巧語的偽裝。明明貪得無厭,卻常常口中一副無所求的模樣。明明自己去陷害別人,卻又表現自己是正義勇為。明明自己先下手為強,欺負了老實人,卻又哭哭啼啼說自己被欺負。明明自己傷害了人,卻又自己拼命喊救命。..................
殺人的喊殺人。
騙人的喊被騙。
害人的喊被害。
偽善的喊真善。
這世間人是裁判──
「哪個是善?哪個又是惡?」
「我是善,他是惡。」作惡的人指指自己,另一手,指一指老實人。
老實人默默無語。
我有一個感慨,這世間人往往被表象迷惑了,人們是有嫉惡如仇的天性,又有不辨善惡的缺陷,甜言蜜語的人善於偽裝,這世間確實是非難辨啊!
怪不得世間如此的混亂!
《月光流域》巧語者
有一個故事是這樣的:
有三個靈魂被押到陰曹地府。
閻王問一名女的:
「你在陽世是幹什麼的?」
「專做佈施。」
「哇,是六度波羅蜜」閻王讚嘆。
「如何佈施?」閻王又問。
「專門給人快樂。」
閻王大喜,點點頭說「你這女子佈施快樂給人,應該有好的報應,讓你留在天界,當快樂天使吧!」(原來女子是妓女)
*
閻王又問第二名男子:
「你在陽世做什麼?」
男子回答:
「專門在陽世替人減輕負擔。」
「這也是善事!」閻王點頭。
「如何減輕負擔?」閻王又問。
「我幫助人搬東西,冰箱、電視、鋼琴、一些貴重物品,我都負責運送。」
「大搬家?」
「是的,是的。」男子點點頭。
「這搬家公司確實是很辛苦的工作,也是善事,讓你轉世到富貴人家去吧!」(原來男子是盜匪)
*
閻王又問最後一名男子:
「你在陽世又是幹什麼的?」
那名男子很老實的說:
「我是拿刀的。」
「殺人?」
「正是殺人。」
「殺生是五戒第一禁戒,來人啊!拿下,送入第十八大地獄,永不超生。」
那名男子大叫:
「閻王,閻王,我還沒說完呢!」
「還沒說完,你一共殺了多少人?」
「無數,數不清!」男子說。
「罪孽深重矣!」閻王大嘆。
男子被送入地獄第十八層。(原來這名男子是外科醫師)
*
這故事最後的結語是:
花言巧語的人得到好報,實話實說的人卻下了地獄,不得善終。
鳴呼哀哉!這個世界。
我在隱居閉關時,想起這一段故事,內心實在有些感嘆,我們宗教界中,也一樣有很多這一類的人喔!
儘管有人在宗教界中,偷盜詐騙,巧取豪奪,作惡多端,然而卻善於花言巧語的偽裝。明明貪得無厭,卻常常口中一副無所求的模樣。明明自己去陷害別人,卻又表現自己是正義勇為。明明自己先下手為強,欺負了老實人,卻又哭哭啼啼說自己被欺負。明明自己傷害了人,卻又自己拼命喊救命。..................
殺人的喊殺人。
騙人的喊被騙。
害人的喊被害。
偽善的喊真善。
這世間人是裁判──
「哪個是善?哪個又是惡?」
「我是善,他是惡。」作惡的人指指自己,另一手,指一指老實人。
老實人默默無語。
我有一個感慨,這世間人往往被表象迷惑了,人們是有嫉惡如仇的天性,又有不辨善惡的缺陷,甜言蜜語的人善於偽裝,這世間確實是非難辨啊!
怪不得世間如此的混亂!
《月光流域》巧語者
2013年1月16日 星期三
傲慢
畢業典禮上,校長宣布全年級第一名的同學上台領獎,可是連續叫了好幾聲之後,那位學生才慢慢的走上台。
後來,老師問那位學生說:「怎麼了﹖是不是生病了﹖還是剛才沒聽清楚﹖」
學生答:「不是的,我是怕其他同學沒聽清楚。」
※ ※ ※
所謂:「謙受益,滿招損。」誠是言也。謙者能虛懷若谷,有雅量、能容人、能納人,其益無窮,這也是修養的表現。滿則盛、則溢,溢必有損,世人總因其滿而不可一世,其實這也是世人自大之致命傷也。
盛於氣,必凌人;盛於財,必囂張;盛於學,必不可一世;盛於物,則必濫用;盛於情,則必是循心;又如盛於言,則必傷人也。諸如等等之盛者,有害而無一益,然真盛者,並非有其實盛之實,乃因傲行之表露,己性弱點之敗跡耳,故其毒也因而存之焉。
試看凡盛必會很快的削弱,無法長存,故凡盛者只能盛於一時,無法永遠。世人要能避盛之毒,更應認知幾近高峰時更得細心反省檢討,否則讓其全盛,也必則隨之消亡,故世人應知盛之毒害亦因而無窮也。
俗話可知,「爬得愈高,摔得愈重。」其理在此,亦即是登峰之時,要想退後是不容易的,且更易受到傷害。希世人能明「盛」之毒,以養心鍊道自己,就可消於無形,安然無恙矣。
蠱-第四二章 盛 蠱
後來,老師問那位學生說:「怎麼了﹖是不是生病了﹖還是剛才沒聽清楚﹖」
學生答:「不是的,我是怕其他同學沒聽清楚。」
※ ※ ※
所謂:「謙受益,滿招損。」誠是言也。謙者能虛懷若谷,有雅量、能容人、能納人,其益無窮,這也是修養的表現。滿則盛、則溢,溢必有損,世人總因其滿而不可一世,其實這也是世人自大之致命傷也。
盛於氣,必凌人;盛於財,必囂張;盛於學,必不可一世;盛於物,則必濫用;盛於情,則必是循心;又如盛於言,則必傷人也。諸如等等之盛者,有害而無一益,然真盛者,並非有其實盛之實,乃因傲行之表露,己性弱點之敗跡耳,故其毒也因而存之焉。
試看凡盛必會很快的削弱,無法長存,故凡盛者只能盛於一時,無法永遠。世人要能避盛之毒,更應認知幾近高峰時更得細心反省檢討,否則讓其全盛,也必則隨之消亡,故世人應知盛之毒害亦因而無窮也。
俗話可知,「爬得愈高,摔得愈重。」其理在此,亦即是登峰之時,要想退後是不容易的,且更易受到傷害。希世人能明「盛」之毒,以養心鍊道自己,就可消於無形,安然無恙矣。
蠱-第四二章 盛 蠱
2013年1月15日 星期二
肖像畫
從前有一位獨眼缺手斷腳的國王,他很想將他那副尊容畫下來,留給後代子孫瞻仰,於是請來全國最好的畫家。
這個一流的畫家將國王畫得很栩栩如生,逼真傳神。
但是,國王看了之後很難過,說:「畫的這麼醜陋,怎麼傳得下去!」於是就把這位畫家給殺了。
他們又請來第二位畫家。
第二位因有前面的教訓,不敢據實作畫,就把國王畫得完美無缺,把斷的腿加上去,把缺的手補上去。
國王看了之後更加難過,說:「你在諷刺我,這個人不是我。」又把他給殺了。
第三位畫家被請來了,他該怎麼辦呢?
寫實派的被殺了,完美派的也被殺了。
思索了很久,急中生智,畫了一幅國王單腿跪下閉住一隻眼瞄準射擊的肖像畫。
在這副畫裡,國王的缺點都沒有表現出來,完全被掩飾了。
結果他得到了國王的獎賞。
一般人皆不願意把自己的缺點給人知道,尤其是訐人隱私,暴露人家的缺點,是犯了一般人性之大忌,故第一位畫家,可說是不懂人性的弱點。
雖然,被稱讚、歌頌、表揚是人之所喜悅的,但如果錯用了或用之不當,反而給對方視為是一種侮辱、諷刺。第二位畫家所以被宰,是錯用了人性的弱點,正是一般俗話所說的,拍錯了馬屁而遭馬踢。
第三位畫家,他不但把該隱藏的藏起來,也把該顯現的給呈現出,不偏不倚,恰到好處,是最曉得善用人性之弱點了,所以能得賞賜。
這則故事,雖然是寓言,但也富含著待人之道、處事之理,乃在於啟示世人:日常生活之間,與人相處,切勿揭人瘡疤,易招禍患;務必隱惡揚善,廣結善緣。
這個一流的畫家將國王畫得很栩栩如生,逼真傳神。
但是,國王看了之後很難過,說:「畫的這麼醜陋,怎麼傳得下去!」於是就把這位畫家給殺了。
他們又請來第二位畫家。
第二位因有前面的教訓,不敢據實作畫,就把國王畫得完美無缺,把斷的腿加上去,把缺的手補上去。
國王看了之後更加難過,說:「你在諷刺我,這個人不是我。」又把他給殺了。
第三位畫家被請來了,他該怎麼辦呢?
寫實派的被殺了,完美派的也被殺了。
思索了很久,急中生智,畫了一幅國王單腿跪下閉住一隻眼瞄準射擊的肖像畫。
在這副畫裡,國王的缺點都沒有表現出來,完全被掩飾了。
結果他得到了國王的獎賞。
一般人皆不願意把自己的缺點給人知道,尤其是訐人隱私,暴露人家的缺點,是犯了一般人性之大忌,故第一位畫家,可說是不懂人性的弱點。
雖然,被稱讚、歌頌、表揚是人之所喜悅的,但如果錯用了或用之不當,反而給對方視為是一種侮辱、諷刺。第二位畫家所以被宰,是錯用了人性的弱點,正是一般俗話所說的,拍錯了馬屁而遭馬踢。
第三位畫家,他不但把該隱藏的藏起來,也把該顯現的給呈現出,不偏不倚,恰到好處,是最曉得善用人性之弱點了,所以能得賞賜。
這則故事,雖然是寓言,但也富含著待人之道、處事之理,乃在於啟示世人:日常生活之間,與人相處,切勿揭人瘡疤,易招禍患;務必隱惡揚善,廣結善緣。
2013年1月14日 星期一
不動心
有一次,唐朝大詩人白居易請教興善惟寬禪師:「我們人有身口意,請問身口意如何各自修行?」
惟寬禪師回答:「無上菩提,假如用於身,那就是戒律;如果說之於口,那就是經法;行於心,名之為禪定。應用有律、有法、有禪,是三,其實是一也。如江淮河漢,名雖不一,水性無二,全都是水。律即是法,法不離禪,身口意合一而修,都是心,那麼,我們在身口意三者之間,何必要妄起分別?」
白居易聽了以後,仍然不解,再問:「既無分別,何以又說正身、修口、修行?」
惟寬禪師答說:「心本無損,為什麼要修行?要知道無論是垢是淨,一切主要的是不起妄念,要不動心。」
白居易聽了以後就說:「垢可以拂拭,不可起念,淨能無念可乎?」
惟寬禪師道:「如人眼睛,物不可住於眼。金屑雖珍寶,在眼亦為病;烏雲可以遮蔽天空,白雲同樣也能遮蔽天空。」
白居易又問:「無修無念,又何異凡夫?」
惟寬禪師說:「凡夫長無明,二乘長執者,離此無明和執著的二病,是名真修;真修者,不得勤,不得忘,勤者近執著,忘即落無明。此為心要。」
白居易因有所悟,後來成為虔誠的佛教徒。
※ ※ ※
世人就因為迷昧自己,所以導致心志的偏差,心志一有偏失,所行所為當然就會離異正途正道,致而墮落不已。
人之心本來是光明澄淨、一片無瑕的,心性總是光輝的,一旦落入凡塵,受到了塵染,致而污穢不已,如沒有堅志之毅力,是無法去污為清,去偏為正,更無法使得己身之靈光清澈也。
所以人總應以「清明己心為志向」,不要受到世間種種不良的影響,不要受到世間種種欲念的左右,把持住自己的正向,勇邁前進,那一旦這種心志能在自己的努力下完成,那功果是不可限量的。
當然這種心志清明的立願,不是那麼容易做得到的,還得靠自己的真正修為去克服,否則不為功也。盼世人能在此予以時時自勉之,以期開花結果。
心志歸向-第四十八章 清明心志
惟寬禪師回答:「無上菩提,假如用於身,那就是戒律;如果說之於口,那就是經法;行於心,名之為禪定。應用有律、有法、有禪,是三,其實是一也。如江淮河漢,名雖不一,水性無二,全都是水。律即是法,法不離禪,身口意合一而修,都是心,那麼,我們在身口意三者之間,何必要妄起分別?」
白居易聽了以後,仍然不解,再問:「既無分別,何以又說正身、修口、修行?」
惟寬禪師答說:「心本無損,為什麼要修行?要知道無論是垢是淨,一切主要的是不起妄念,要不動心。」
白居易聽了以後就說:「垢可以拂拭,不可起念,淨能無念可乎?」
惟寬禪師道:「如人眼睛,物不可住於眼。金屑雖珍寶,在眼亦為病;烏雲可以遮蔽天空,白雲同樣也能遮蔽天空。」
白居易又問:「無修無念,又何異凡夫?」
惟寬禪師說:「凡夫長無明,二乘長執者,離此無明和執著的二病,是名真修;真修者,不得勤,不得忘,勤者近執著,忘即落無明。此為心要。」
白居易因有所悟,後來成為虔誠的佛教徒。
※ ※ ※
世人就因為迷昧自己,所以導致心志的偏差,心志一有偏失,所行所為當然就會離異正途正道,致而墮落不已。
人之心本來是光明澄淨、一片無瑕的,心性總是光輝的,一旦落入凡塵,受到了塵染,致而污穢不已,如沒有堅志之毅力,是無法去污為清,去偏為正,更無法使得己身之靈光清澈也。
所以人總應以「清明己心為志向」,不要受到世間種種不良的影響,不要受到世間種種欲念的左右,把持住自己的正向,勇邁前進,那一旦這種心志能在自己的努力下完成,那功果是不可限量的。
當然這種心志清明的立願,不是那麼容易做得到的,還得靠自己的真正修為去克服,否則不為功也。盼世人能在此予以時時自勉之,以期開花結果。
心志歸向-第四十八章 清明心志
放棄財富的人
蓮生/文
若干世前,我賺了很多財富,是一個國家中最有錢的人,也即是天下第一財主。
由於我很有錢,有錢能使鬼推磨,所以是無往不利的,在人世間很有威風及勢力,也做一點佈施,所以我的名聲是善人。第一大善人。
那些有道德的君子,我幫助他,他也感激我,說我是一名君子。
那些賢人,我去拜見,他們也禮讓我三分。我自己以為我與君子賢人在一起,我自己就是君子與賢人了。雖然我沒有國家,但,我自己的家,寬闊無比,如皇宮一般,我擁有很多的美女為妻為妾,奴僕成群,威風可不輸於皇上。
那些聲色的滋味,令我快樂的不得了。我住的地方官吏,他們都聽我的,因為我有最大的財富,我只要略略運用財富,我就可以戲弄人的。
富有天下的人養了許多俠義的劍士,他們就乖乖的依順我了。
我保持著:
善人的聲名。
喜愛美女藝術。
歌舞昇平。
聽鐘鼓管弦的樂聲。
口食美味佳肴牛羊美酒。
身盡情的享受觸樂。
讓自己的財富有增無減。繼續謀求更多更多的財富。
有一天,我遇到一個人,他對我說:
剛剛好夠用,就是「福」。
多出來的錢財是「有害」的。
貪得無厭,貪取財寶,會偏失了「道德」,可以說「迷亂」了。
沉溺於感官的享受,形體自然漸漸的消融。
經營無所不用其極,可以說是「勞苦」。
竭盡情慮,是「勞心」也。
有一點不滿意就心生「憤懣」。
這些都是財富多多的疾病了。
更有甚者──
有了還想更多,富了還想更富,內心就像背負重物者在爬山。
貪求無厭可以說是「恥辱」。
積聚財富而沒有使用,還從事營求而不捨,是充滿煩惱的人。這就是憂心無盡的人了。
家中防犯小偷強盜。
外出畏懼盜賊來襲。
內則嚴密防守。
外則不敢單獨行動。
這些正是「畏懼」也。
在名聲上,根本是九牛一毛的假名。
從利祿上,最終的是無所得。早晚被不肖子孫敗壞光光。
你真正擁有什麼呢?
追求財富是不是「大迷惑」呢?
從古至今,有哪一位財主,能多觀察是非的分際。財大氣粗,隨世俗而遷化,拋棄了最重要的生命,最尊貴的行誼,而去做分外的事。賺大錢,大享受,不知保生長壽,不知安逸形體,快適心意的道理不懂。就算富有天下,也不免禍害啊!
我聽了之後。突然有所悟。
便放棄了一切財富。
隨著這個人入山出家當和尚去了。
我是誰?密,密,密。
《悟境一點通》放棄財富的人
若干世前,我賺了很多財富,是一個國家中最有錢的人,也即是天下第一財主。
由於我很有錢,有錢能使鬼推磨,所以是無往不利的,在人世間很有威風及勢力,也做一點佈施,所以我的名聲是善人。第一大善人。
那些有道德的君子,我幫助他,他也感激我,說我是一名君子。
那些賢人,我去拜見,他們也禮讓我三分。我自己以為我與君子賢人在一起,我自己就是君子與賢人了。雖然我沒有國家,但,我自己的家,寬闊無比,如皇宮一般,我擁有很多的美女為妻為妾,奴僕成群,威風可不輸於皇上。
那些聲色的滋味,令我快樂的不得了。我住的地方官吏,他們都聽我的,因為我有最大的財富,我只要略略運用財富,我就可以戲弄人的。
富有天下的人養了許多俠義的劍士,他們就乖乖的依順我了。
我保持著:
善人的聲名。
喜愛美女藝術。
歌舞昇平。
聽鐘鼓管弦的樂聲。
口食美味佳肴牛羊美酒。
身盡情的享受觸樂。
讓自己的財富有增無減。繼續謀求更多更多的財富。
有一天,我遇到一個人,他對我說:
剛剛好夠用,就是「福」。
多出來的錢財是「有害」的。
貪得無厭,貪取財寶,會偏失了「道德」,可以說「迷亂」了。
沉溺於感官的享受,形體自然漸漸的消融。
經營無所不用其極,可以說是「勞苦」。
竭盡情慮,是「勞心」也。
有一點不滿意就心生「憤懣」。
這些都是財富多多的疾病了。
更有甚者──
有了還想更多,富了還想更富,內心就像背負重物者在爬山。
貪求無厭可以說是「恥辱」。
積聚財富而沒有使用,還從事營求而不捨,是充滿煩惱的人。這就是憂心無盡的人了。
家中防犯小偷強盜。
外出畏懼盜賊來襲。
內則嚴密防守。
外則不敢單獨行動。
這些正是「畏懼」也。
在名聲上,根本是九牛一毛的假名。
從利祿上,最終的是無所得。早晚被不肖子孫敗壞光光。
你真正擁有什麼呢?
追求財富是不是「大迷惑」呢?
從古至今,有哪一位財主,能多觀察是非的分際。財大氣粗,隨世俗而遷化,拋棄了最重要的生命,最尊貴的行誼,而去做分外的事。賺大錢,大享受,不知保生長壽,不知安逸形體,快適心意的道理不懂。就算富有天下,也不免禍害啊!
我聽了之後。突然有所悟。
便放棄了一切財富。
隨著這個人入山出家當和尚去了。
我是誰?密,密,密。
《悟境一點通》放棄財富的人
2013年1月12日 星期六
一小截樹枝
有一種鳥能飛行幾萬里,飛越太平洋,而它需要的只是一小截樹枝。
它把樹枝銜在嘴裡,累了把那樹枝扔到水面上,然後飛到樹枝上休息一會兒,餓了它就站在那截樹枝上捕魚,困了它就站在那截樹枝上睡覺。
誰能想到小鳥成功的飛越了太平洋,靠的卻僅僅是一小截樹枝!
如果小鳥在嘴裡銜的不是樹枝,而是把鳥窩、食物等旅途中所需的用品,一股腦地全帶在身上,那小鳥還飛得起來嗎?
※ ※ ※
在《玉皇育德真經》提及「為人少欲貪可淡,無貪少欲心自在。」眾生心,乃是多欲念的,若是一個人的物質欲念增多,再加上本身經濟能力等應付不及之時,將會產生貪婪的欲思;一旦欲思糾纏於心,從此只想要能盡快獲得如願則能滿心歡喜,稍有不能如意則毛燥起來,打從心裡坐立難安,非常難受。有時還會因此嗔怒於別人,為何別人總是可以擁有一切,而自己卻什麼都沒有,於是心裡非常不平衡,就因為欲念太強、欲思太旺盛,使得身心得不到安詳寧靜之日。
子曰:「格物而致知,致知在格物。」非常明白的指示出,唯有格除旺盛的物質欲念,才能使自己更清楚、明白的了解人生真理;而想要洞悉人生真相,亦必須先將內心過旺之物欲、奢求給予格除掉,使欲念降伏至最低程度,令欲念不起作用力,才能使心靈清淨,而清楚了解到,原來有許多東西是可有可無的,自己早前卻因為一時的迷思,而誤認為非擁有不可,如今欲求已然減少,故又重新獲得以往輕安自在的生活。
綜觀眾生對於物質之追求,想盡辦法想要擁有,為的只不過是想要滿足一己之欲念而已;當欲求消退時,則往昔視若生命的物品,亦不過視如垃圾般的物品看待而已。因此,在欲念興起時,若能立即醒覺,而予以降伏,必能讓自己免於迷妄,免於坐立難安,如此乃能「心情平靜,身心安穩」於二六時中也。
寶德雜誌88期
它把樹枝銜在嘴裡,累了把那樹枝扔到水面上,然後飛到樹枝上休息一會兒,餓了它就站在那截樹枝上捕魚,困了它就站在那截樹枝上睡覺。
誰能想到小鳥成功的飛越了太平洋,靠的卻僅僅是一小截樹枝!
如果小鳥在嘴裡銜的不是樹枝,而是把鳥窩、食物等旅途中所需的用品,一股腦地全帶在身上,那小鳥還飛得起來嗎?
※ ※ ※
在《玉皇育德真經》提及「為人少欲貪可淡,無貪少欲心自在。」眾生心,乃是多欲念的,若是一個人的物質欲念增多,再加上本身經濟能力等應付不及之時,將會產生貪婪的欲思;一旦欲思糾纏於心,從此只想要能盡快獲得如願則能滿心歡喜,稍有不能如意則毛燥起來,打從心裡坐立難安,非常難受。有時還會因此嗔怒於別人,為何別人總是可以擁有一切,而自己卻什麼都沒有,於是心裡非常不平衡,就因為欲念太強、欲思太旺盛,使得身心得不到安詳寧靜之日。
子曰:「格物而致知,致知在格物。」非常明白的指示出,唯有格除旺盛的物質欲念,才能使自己更清楚、明白的了解人生真理;而想要洞悉人生真相,亦必須先將內心過旺之物欲、奢求給予格除掉,使欲念降伏至最低程度,令欲念不起作用力,才能使心靈清淨,而清楚了解到,原來有許多東西是可有可無的,自己早前卻因為一時的迷思,而誤認為非擁有不可,如今欲求已然減少,故又重新獲得以往輕安自在的生活。
綜觀眾生對於物質之追求,想盡辦法想要擁有,為的只不過是想要滿足一己之欲念而已;當欲求消退時,則往昔視若生命的物品,亦不過視如垃圾般的物品看待而已。因此,在欲念興起時,若能立即醒覺,而予以降伏,必能讓自己免於迷妄,免於坐立難安,如此乃能「心情平靜,身心安穩」於二六時中也。
寶德雜誌88期
2013年1月11日 星期五
雞的故事
濟公活佛 降
詩曰:人期六畜旺成群。飼餵三餐用力勤。
父母親情多淡忘。生財動物價斤斤。
又詩:籠雞有食湯鍋近。野鶴無糧天地寬。
怕死貪生原一理。成仁取義業障完。
濟佛曰:世人飼養六畜,都希望興旺成群,所以極盡心力的去照顧牠,一來自己可以食用,二來可以賣錢。反過來,對隻親是否有如此耐心服侍盡孝呢?三餐飲食是否按時款待?身體不適是否延醫診治?臥房是否常為整理?父母病時為人子女是否憂心如焚?世人所飼養的雞、鴨、豬、牛,都三餐按時餵食、供水;一遇染病,立即延請獸醫診治;臥室巢屋常為消毒清洗,一切服務週到;若對雙親沒有這般盡心的話,你已犯「不孝」大罪,要趕快反省改過!
人都貪生怕死,被蚊子輕咬一口就受不了,非打死牠不可。聽到一句不關痛養的話,亦心如刀割,氣暴如雷。足見人類都很愛惜自己的生命,這也是理所當然的事。孝經云:「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但若為國家盡忠,為民族盡孝,犧牲性命,此乃大忠大孝,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壯舉。一人犧牲,可救萬民生命,此死謂之「再生」,靈魂昇天,逍遙天界,萬年俎豆馨香。畜道弱小身軀,被人宰殺食用,也是一種成仁取義壯舉,世人當懷有感恩心情,切勿弱肉強食而無忌,楊生準備上蓮臺吧!
楊生曰:遵命,不知今日我們要往何處訪問呢?
濟佛曰:今年是雞年,我們現在就去訪問雞兄雞姊吧!
楊生曰:好的。……坐在蓮臺一路順風,夜色淡淡,不知何家有養雞?
濟佛曰:我們往臺中郊區太平鄉雞場吧!
楊生曰:瞬間來到鄉郊,好大的一棟雞舍。夜色已晚,牠們好像都在睡覺了,不過有些還在吃飼料呢!
濟佛曰:牠們還在吃「宵夜」。因已習慣了環境,所以夜間一付「雞眼」還能尋找食物。
楊生曰:為何不見牠們的人形?
濟佛曰:為不使世人迷惑不解,所以我令牠以現在身形,以人語和我們交談!更為離奇。
楊生曰:牠們可以說人話嗎?
濟佛曰:當然可以。你不曾聞到晨雞啼叫,人們都曉得起床,足見人類也聽懂「雞語」!
楊生曰:恩師說的是。
濟佛曰:我先施佛法,使牠覺悟,以便用人語交談!……「雄雞!雄雞!你每天啼叫是什麼含意?」
雄雞曰:我是「晨鐘」的代表,我帶業而來,清晨作了這個信號,催促人們該起床了,我是施號員。因天生如此,除非嗓子啞了,否則一到清晨,喉中癢得難受,不啼叫,喉嚨就不舒服!
楊生曰:真有意思!不喊就不痛快,你來歷如何,介紹一下給眾生知道好嗎?
雄雞曰:善士啊!你不要讓我獻醜,好嗎?
楊生曰:你的聲音優美,何必客氣?
雄雞曰:善士既然不放過我,我也就實說了。我以前是一位農夫,生性暴烈,一遇不順意之事,便破口大罵,不論父母、長上、親友。三字經或粗野下流的話,一樣照罵不誤。父母時常罵我五倫不分,禽獸不如,但我毫無悔意,更加破口咀罵。生性如此,難以改移。只因惡口,一生四處得罪眾人。死後冥王判我在割舌地獄受罰,以磨煉我的原靈,刑畢,判我轉生為雄雞,但生為雄雞本性仍然好鬥。
因失口德,亂罵父母長上,投生為雞,一到清晨,東方露白,我喉中禁不住想啼叫,伸長了脖子,用力呼叫:世人啊!驚醒了!不要學我這付模樣。我天天叫醒世人,使他們能夠起來工作,我這樣立德造功,以贖前生之罪。前世五倫不分,轉生為雞,「雞目」看見母雞時,一時眼睛昏花,不論牠們是否生我之母雞,一律向其求歡,所以雞常被世人罵曰:「畜生!五倫不分。」,無奈業力引誘,使我無法自主,做出這種「禽獸行為」!希望世人多修口德,不可「亂啼」!以免像我一到清晨便哭啼喊叫,後悔已經太晚了!
濟佛曰:你勿悲傷,你轉生為雞,嚐受到報應的味道了。不過,雞有五德:上有頭冠曰「文」,足有摶矩曰「武」,前趾能鬥曰「勇」,清晨能啼曰「信」,見食相呼曰「義」,雞有此五德,人能如此嗎?雞雖然成為人類家中六畜之一,仍有不少美德,希人多學習!
楊生曰:聽罷雄雄述說,甚有勸世意義,不知牠們被宰殺時,感覺如何呢?
濟佛曰:這要詢問另外一隻母雞了,牠已轉生為雞二次,我先為牠點化,再要牠說出被殺的經驗。
楊生曰:請問你第一次轉生為雞時,被宰殺時的心情如何?
母雞曰:不要談了,想起來心裡就害怕!我前世轉生在鄉村農家,是現代人最喜歡吃的「土雞」。當我突破蛋殼,看見天日時,主人餵以白米,不久就由母親帶我們七個兄妹到田中覓食,經過半年,我們已經長大。一天,來了一位雞販,他載著雞籠前來,向主人說有雞可賣否?主人說:「有有!不過土雞價錢要高些才賣。」雞販說:「當然!當然!」我們的命運就此決定了。雞販拿了綱罩追捕,我們驚慌奔跑,但速度有限,還是被綱住,捉住籠內。
主人賣了錢,心中歡喜,卻不管我們死活。我們被送進市場,雞販向賣菜主婦說:「純正土雞,肉最好吃,不是純種不要錢。」如此一隻一隻,分散各家。我被一位主婦買去,她心中高興的說她買到土雞了。回家之後,便準備熱水,用刀向我喉頸一割,一聲哀叫,痛得死去活來,掙扎了幾下,覺得鮮血直冒,全身乏力,又將身軀投在開水鍋中烹煮,此刻覺得全身刺痛,一時昏昏沌沌,靈魂便逃出雞體,一股力量引我向地府報到,因罪業未完,所以又再投生一次,此世脫罪後,就可轉世為人了。
楊生曰:聽牠的話甚為可憐,不知宰殺及吃雞肉的人會怎樣?
母雞曰:人類只是吃到我的「屍體」,吃不到我的「靈魂」。殺我者因我被殺時,一時驚慌,有時靈魂飛奔,躲避在他身後。若殺生太多,許多動物靈性未去轉生,圍繞著殺生者身邊,久之,劊子手的身形受其同化,形貌常有相似特徵。
楊生曰:恕我打斷你的話。剛才所說,是否屬實呢?
濟佛曰:母雞所說是合乎邏輯的,譬如一個人進入學校求學,久之,就有「書生味道」。一個人從商久了,就有「商人味道」。耕農的,有「泥土味道」。做工的,有「工人味道」。專門殺生的,也有他的「葷腥味道」。昔孟母為何三遷,就希望孟子接近學校,以便養成向學上進的習性。與賭友相處,久也成為賭徒;與善人相交,儘成善人。這就是「習性感染」,「心形中和」作用。常親近聖佛,久成佛心佛面。萬事同此一理。
楊生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這個道理吧!母雞啊!至於吃雞肉的人,有什麼關係呢?
母雞曰:雞群生活的水準,雖隨著時代有顯著進步,但衛生、飲食、居住,總在一個籠子內,感染病菌機會甚多,所以身上常染有病毒。由於形體殊異,有病難言,無法得到醫治,一付「病軀」,常成為世人宴上「佳餚」,不知不覺中,將病毒帶入人體。我們沒有能力叫你不要吃我們的肉,只寄望你們吃雞肉時,要注意衛生,俗語說:「病從口入」,若貪吃魚肉,吃到「病雞」的話,請不要怪我們就好了!
楊生曰:你說得很誠懇,常見經書上說:「吃半斤,還八兩」。確有這一回事嗎?
母雞曰:我不敢如此說,但肉吃多了,有害無益卻是事實。有時不止還半斤,甚至還了一命,怎麼說呢?許多人吃了肉類太多,脂肪過剩、毒質感染、患了血濁、中風、高血壓、癌症等病,終至醫藥罔效,不是「賠了一命」嗎?
濟佛曰:說得是。以前的人,食肉機會較少,現在物質豐盛,魚肉三餐上桌,吃得太多,營養太好,所以患「富貴病」的人越來越多,醫生有時也是束手的!
楊生曰:請 恩師再點化這隻小雞,令牠回復記憶,便於交談!
濟佛曰:好的!我施佛法!……「小雞!你出世不久,趕快說出為什麼前世不修,今天跑到這個籠子來呢?」
小雞曰:我前世是小太保,整天不務正業,吃迷幻藥,結群勾黨搶劫偷盜,並四處勒索善良,魚肉鄉民,五年前在街上搶劫錢財,被警方逮捕,移送法辦,被槍決斃命。死後靈魂被黑白無常押至地府,經閻王審判嚴刑,令投生為雞五世,週前才轉世,一切尚迷迷糊糊。現活在這一大遍的雞舍內,也是一個刑罰。既來之,則安之,我也無話可說。
濟佛曰:為人「魚肉鄉民」,現在也將被「鄉民魚肉」了。雖然閻王提早給你投胎,但還是在鐵籠裡度日!好好修吧!
楊生曰:牠們是屬於「飼料雞」,三餐主人就送飯來,倒也快樂,好像正受人類「供養」哩!牠們既是受惡報而來,被供養長大,賣出被宰殺食用,照理說是應該自受的罰報,為什麼說世人殺生不宜呢?
濟佛曰:我舉一個例子吧!譬如一個人欠你債務,你總不能殺他還債吧!當訴由法律解決,或用其他方法償債。 聖佛是基於仁者同情心,不忍生靈受害。如人對殘障者,仍施於愛心一樣。至於修道者,為培養仁慈之心及元靈清淨,宰食這些帶罪六畜,無形中靈性被罪靈污染了,而影響修道功程。況素食可以寡欲淨心,有益修道。牲畜血肉之體,體污性濁,多食令人多慾神昏。故自古以來,凡修道者都主張淡食寡慾,其理在此。
楊生曰:原來如此。
畜道輪迴記-第四回-雄雞啼叫原為修口德,驢馬負重正是還前因
詩曰:人期六畜旺成群。飼餵三餐用力勤。
父母親情多淡忘。生財動物價斤斤。
又詩:籠雞有食湯鍋近。野鶴無糧天地寬。
怕死貪生原一理。成仁取義業障完。
濟佛曰:世人飼養六畜,都希望興旺成群,所以極盡心力的去照顧牠,一來自己可以食用,二來可以賣錢。反過來,對隻親是否有如此耐心服侍盡孝呢?三餐飲食是否按時款待?身體不適是否延醫診治?臥房是否常為整理?父母病時為人子女是否憂心如焚?世人所飼養的雞、鴨、豬、牛,都三餐按時餵食、供水;一遇染病,立即延請獸醫診治;臥室巢屋常為消毒清洗,一切服務週到;若對雙親沒有這般盡心的話,你已犯「不孝」大罪,要趕快反省改過!
人都貪生怕死,被蚊子輕咬一口就受不了,非打死牠不可。聽到一句不關痛養的話,亦心如刀割,氣暴如雷。足見人類都很愛惜自己的生命,這也是理所當然的事。孝經云:「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但若為國家盡忠,為民族盡孝,犧牲性命,此乃大忠大孝,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壯舉。一人犧牲,可救萬民生命,此死謂之「再生」,靈魂昇天,逍遙天界,萬年俎豆馨香。畜道弱小身軀,被人宰殺食用,也是一種成仁取義壯舉,世人當懷有感恩心情,切勿弱肉強食而無忌,楊生準備上蓮臺吧!
楊生曰:遵命,不知今日我們要往何處訪問呢?
濟佛曰:今年是雞年,我們現在就去訪問雞兄雞姊吧!
楊生曰:好的。……坐在蓮臺一路順風,夜色淡淡,不知何家有養雞?
濟佛曰:我們往臺中郊區太平鄉雞場吧!
楊生曰:瞬間來到鄉郊,好大的一棟雞舍。夜色已晚,牠們好像都在睡覺了,不過有些還在吃飼料呢!
濟佛曰:牠們還在吃「宵夜」。因已習慣了環境,所以夜間一付「雞眼」還能尋找食物。
楊生曰:為何不見牠們的人形?
濟佛曰:為不使世人迷惑不解,所以我令牠以現在身形,以人語和我們交談!更為離奇。
楊生曰:牠們可以說人話嗎?
濟佛曰:當然可以。你不曾聞到晨雞啼叫,人們都曉得起床,足見人類也聽懂「雞語」!
楊生曰:恩師說的是。
濟佛曰:我先施佛法,使牠覺悟,以便用人語交談!……「雄雞!雄雞!你每天啼叫是什麼含意?」
雄雞曰:我是「晨鐘」的代表,我帶業而來,清晨作了這個信號,催促人們該起床了,我是施號員。因天生如此,除非嗓子啞了,否則一到清晨,喉中癢得難受,不啼叫,喉嚨就不舒服!
楊生曰:真有意思!不喊就不痛快,你來歷如何,介紹一下給眾生知道好嗎?
雄雞曰:善士啊!你不要讓我獻醜,好嗎?
楊生曰:你的聲音優美,何必客氣?
雄雞曰:善士既然不放過我,我也就實說了。我以前是一位農夫,生性暴烈,一遇不順意之事,便破口大罵,不論父母、長上、親友。三字經或粗野下流的話,一樣照罵不誤。父母時常罵我五倫不分,禽獸不如,但我毫無悔意,更加破口咀罵。生性如此,難以改移。只因惡口,一生四處得罪眾人。死後冥王判我在割舌地獄受罰,以磨煉我的原靈,刑畢,判我轉生為雄雞,但生為雄雞本性仍然好鬥。
因失口德,亂罵父母長上,投生為雞,一到清晨,東方露白,我喉中禁不住想啼叫,伸長了脖子,用力呼叫:世人啊!驚醒了!不要學我這付模樣。我天天叫醒世人,使他們能夠起來工作,我這樣立德造功,以贖前生之罪。前世五倫不分,轉生為雞,「雞目」看見母雞時,一時眼睛昏花,不論牠們是否生我之母雞,一律向其求歡,所以雞常被世人罵曰:「畜生!五倫不分。」,無奈業力引誘,使我無法自主,做出這種「禽獸行為」!希望世人多修口德,不可「亂啼」!以免像我一到清晨便哭啼喊叫,後悔已經太晚了!
濟佛曰:你勿悲傷,你轉生為雞,嚐受到報應的味道了。不過,雞有五德:上有頭冠曰「文」,足有摶矩曰「武」,前趾能鬥曰「勇」,清晨能啼曰「信」,見食相呼曰「義」,雞有此五德,人能如此嗎?雞雖然成為人類家中六畜之一,仍有不少美德,希人多學習!
楊生曰:聽罷雄雄述說,甚有勸世意義,不知牠們被宰殺時,感覺如何呢?
濟佛曰:這要詢問另外一隻母雞了,牠已轉生為雞二次,我先為牠點化,再要牠說出被殺的經驗。
楊生曰:請問你第一次轉生為雞時,被宰殺時的心情如何?
母雞曰:不要談了,想起來心裡就害怕!我前世轉生在鄉村農家,是現代人最喜歡吃的「土雞」。當我突破蛋殼,看見天日時,主人餵以白米,不久就由母親帶我們七個兄妹到田中覓食,經過半年,我們已經長大。一天,來了一位雞販,他載著雞籠前來,向主人說有雞可賣否?主人說:「有有!不過土雞價錢要高些才賣。」雞販說:「當然!當然!」我們的命運就此決定了。雞販拿了綱罩追捕,我們驚慌奔跑,但速度有限,還是被綱住,捉住籠內。
主人賣了錢,心中歡喜,卻不管我們死活。我們被送進市場,雞販向賣菜主婦說:「純正土雞,肉最好吃,不是純種不要錢。」如此一隻一隻,分散各家。我被一位主婦買去,她心中高興的說她買到土雞了。回家之後,便準備熱水,用刀向我喉頸一割,一聲哀叫,痛得死去活來,掙扎了幾下,覺得鮮血直冒,全身乏力,又將身軀投在開水鍋中烹煮,此刻覺得全身刺痛,一時昏昏沌沌,靈魂便逃出雞體,一股力量引我向地府報到,因罪業未完,所以又再投生一次,此世脫罪後,就可轉世為人了。
楊生曰:聽牠的話甚為可憐,不知宰殺及吃雞肉的人會怎樣?
母雞曰:人類只是吃到我的「屍體」,吃不到我的「靈魂」。殺我者因我被殺時,一時驚慌,有時靈魂飛奔,躲避在他身後。若殺生太多,許多動物靈性未去轉生,圍繞著殺生者身邊,久之,劊子手的身形受其同化,形貌常有相似特徵。
楊生曰:恕我打斷你的話。剛才所說,是否屬實呢?
濟佛曰:母雞所說是合乎邏輯的,譬如一個人進入學校求學,久之,就有「書生味道」。一個人從商久了,就有「商人味道」。耕農的,有「泥土味道」。做工的,有「工人味道」。專門殺生的,也有他的「葷腥味道」。昔孟母為何三遷,就希望孟子接近學校,以便養成向學上進的習性。與賭友相處,久也成為賭徒;與善人相交,儘成善人。這就是「習性感染」,「心形中和」作用。常親近聖佛,久成佛心佛面。萬事同此一理。
楊生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這個道理吧!母雞啊!至於吃雞肉的人,有什麼關係呢?
母雞曰:雞群生活的水準,雖隨著時代有顯著進步,但衛生、飲食、居住,總在一個籠子內,感染病菌機會甚多,所以身上常染有病毒。由於形體殊異,有病難言,無法得到醫治,一付「病軀」,常成為世人宴上「佳餚」,不知不覺中,將病毒帶入人體。我們沒有能力叫你不要吃我們的肉,只寄望你們吃雞肉時,要注意衛生,俗語說:「病從口入」,若貪吃魚肉,吃到「病雞」的話,請不要怪我們就好了!
楊生曰:你說得很誠懇,常見經書上說:「吃半斤,還八兩」。確有這一回事嗎?
母雞曰:我不敢如此說,但肉吃多了,有害無益卻是事實。有時不止還半斤,甚至還了一命,怎麼說呢?許多人吃了肉類太多,脂肪過剩、毒質感染、患了血濁、中風、高血壓、癌症等病,終至醫藥罔效,不是「賠了一命」嗎?
濟佛曰:說得是。以前的人,食肉機會較少,現在物質豐盛,魚肉三餐上桌,吃得太多,營養太好,所以患「富貴病」的人越來越多,醫生有時也是束手的!
楊生曰:請 恩師再點化這隻小雞,令牠回復記憶,便於交談!
濟佛曰:好的!我施佛法!……「小雞!你出世不久,趕快說出為什麼前世不修,今天跑到這個籠子來呢?」
小雞曰:我前世是小太保,整天不務正業,吃迷幻藥,結群勾黨搶劫偷盜,並四處勒索善良,魚肉鄉民,五年前在街上搶劫錢財,被警方逮捕,移送法辦,被槍決斃命。死後靈魂被黑白無常押至地府,經閻王審判嚴刑,令投生為雞五世,週前才轉世,一切尚迷迷糊糊。現活在這一大遍的雞舍內,也是一個刑罰。既來之,則安之,我也無話可說。
濟佛曰:為人「魚肉鄉民」,現在也將被「鄉民魚肉」了。雖然閻王提早給你投胎,但還是在鐵籠裡度日!好好修吧!
楊生曰:牠們是屬於「飼料雞」,三餐主人就送飯來,倒也快樂,好像正受人類「供養」哩!牠們既是受惡報而來,被供養長大,賣出被宰殺食用,照理說是應該自受的罰報,為什麼說世人殺生不宜呢?
濟佛曰:我舉一個例子吧!譬如一個人欠你債務,你總不能殺他還債吧!當訴由法律解決,或用其他方法償債。 聖佛是基於仁者同情心,不忍生靈受害。如人對殘障者,仍施於愛心一樣。至於修道者,為培養仁慈之心及元靈清淨,宰食這些帶罪六畜,無形中靈性被罪靈污染了,而影響修道功程。況素食可以寡欲淨心,有益修道。牲畜血肉之體,體污性濁,多食令人多慾神昏。故自古以來,凡修道者都主張淡食寡慾,其理在此。
楊生曰:原來如此。
畜道輪迴記-第四回-雄雞啼叫原為修口德,驢馬負重正是還前因
2013年1月10日 星期四
禪機處處
唐朝龍潭崇信禪師,跟隨天皇道悟禪師出家,數年之中,打柴炊爨,挑水作羹,不曾得到道悟禪師一句半語的法要。
一天龍潭向師父說:「師父!弟子自從跟您出家以來,已經多年了。可是一次也不曾得到您的開示,請師父慈悲,傳授弟子修道的法要吧!」
道悟禪師聽後立刻回答道:「你剛才講的話,好冤枉師父啊!你想想看,自從你跟隨我出家以來,我未嚐一日不傳授你修道的心要。」
「弟子愚笨,不知您傳授給我什麼?」崇信訝異的問。
「你端茶給我,我為你喝;你捧飯給我,我為你吃;你向我合掌,我就向你點頭。我何嚐一日懈怠,不都在指示心要給你啊!」
龍潭低頭沉思良久。此時道悟又說:「悟者真悟,擬思便差。」
聽了這話,龍潭開了悟。接著問:「如何保有這份悟境呢?」
道悟云:「簡易也,只要順著你的自性,逍遙而遊;應著一切外緣,放曠而行;本著平常之心,而沒有凡聖之分就可也。」
※ ※ ※
「禪」是吾人生活的要件,藉「禪」課滋養性靈,激發光輝的佛性,所謂:「行、住、坐、臥」皆是禪,可充實生活的內裡,提升生活品質的層次,達到悠然純真之境界。
參禪並不需要任何與眾不同之作為,只要在日常生活中,不雜識心地去歷事練心,久而久之,自能悟道。開悟是如此,保持之方法亦是如此。道是極平常之理,並不需驚世駭俗。金剛經云:「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捨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由此可知佛祖之生活也和常人無異。
禪是自然秉性真誠之流露,一江一水,一草一木,禪機處處,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禪機遍佈,只要敞開心懷,就能體悟箇中美好的滋味。
一天龍潭向師父說:「師父!弟子自從跟您出家以來,已經多年了。可是一次也不曾得到您的開示,請師父慈悲,傳授弟子修道的法要吧!」
道悟禪師聽後立刻回答道:「你剛才講的話,好冤枉師父啊!你想想看,自從你跟隨我出家以來,我未嚐一日不傳授你修道的心要。」
「弟子愚笨,不知您傳授給我什麼?」崇信訝異的問。
「你端茶給我,我為你喝;你捧飯給我,我為你吃;你向我合掌,我就向你點頭。我何嚐一日懈怠,不都在指示心要給你啊!」
龍潭低頭沉思良久。此時道悟又說:「悟者真悟,擬思便差。」
聽了這話,龍潭開了悟。接著問:「如何保有這份悟境呢?」
道悟云:「簡易也,只要順著你的自性,逍遙而遊;應著一切外緣,放曠而行;本著平常之心,而沒有凡聖之分就可也。」
※ ※ ※
「禪」是吾人生活的要件,藉「禪」課滋養性靈,激發光輝的佛性,所謂:「行、住、坐、臥」皆是禪,可充實生活的內裡,提升生活品質的層次,達到悠然純真之境界。
參禪並不需要任何與眾不同之作為,只要在日常生活中,不雜識心地去歷事練心,久而久之,自能悟道。開悟是如此,保持之方法亦是如此。道是極平常之理,並不需驚世駭俗。金剛經云:「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捨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由此可知佛祖之生活也和常人無異。
禪是自然秉性真誠之流露,一江一水,一草一木,禪機處處,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禪機遍佈,只要敞開心懷,就能體悟箇中美好的滋味。
2013年1月9日 星期三
向內求
蓮生/文
隱居閉關五年之中,首先快樂少少,生涯中失去了很多的喜樂。例如:
彩虹山莊的歌。
彩虹山莊的舞。
彩虹山莊的嬉戲。
彩虹山莊的華鬘。
首先我不太習慣沒有「同修弟子」的日子,後來,我知道這樣下去不行,我必須從外在的世界,走向內在的世界。
要在自己的內心之中,尋找自己的快樂,否則,會「憂悒」而死!
以往,我在禪定中會得到「法喜」,然而,在隱居閉關之中,更加深刻的體會,我如此的說出答案:
「以法喜為妻!」
我的目光,我的耳聞,都已不在外面的世界。而是聚集在自己的心,我的心已變成一朵蓮花,蓮花之上,竟然有:「歌、舞、嬉戲、華鬘」。這四項的快樂,不是凡夫俗子的快樂,而是昇華為「無何有」的一種永恆的法喜。
以這種「法喜」,我度過了五年隱居閉關的日子,得到一種非常難得的經驗,這是真正隱者的面目了。
我說:
「一切的事物是無常的。」
「一切的快樂也不是永恆的。」
「一切的萬事萬物都會過去的。」
「一切的一切都會寂靜。」
然而,我以「法喜為妻」的時候,你才會真正明白,這法喜才是真正的妻子,這個答案太好了,向內求,不向外求,真正的妻子不在外,而在內。
外在的世界是:
粗暴。
殘忍。
狠毒。
內在的世界是:
喜樂。
清淨。
無求。
我發覺,外在的快樂都不是永恆的,只有內在的快樂才是永恆的,什麼才是永恆的,原來「法喜」才是永恆的。
我啞然失笑,這世間的人真是傻,他們都在追求會消失的,追求一種空,追求一種無,追求短暫,追求一時,盲目的像一隻蒼蠅,或是一隻蚊子,或是一隻螞蟻,我發覺世間的人,都是迷啊迷的。
那種快樂,亦即是:「夢幻」、「泡影」、「朝露」、「電光」。
我發覺有幾樣東西,都是非常「殘忍」的,我告訴大家,請大家不要嚇一跳:
一、金錢。
二、權位。
三、女人。
四、房屋。
五、汽車。
這些會腐化行者的「自性」,會害行者去「佔有」、「執著」、「得失」、「悲苦」、「快樂」。
我隱居閉關,因為進入了真正的「三昧」,我才知道「法喜」才是永恆的快樂,「法喜」才是永恆的妻子。
上師、法師、同門。……
你明白嗎?法喜才是至樂呀!
《走出紅塵》以法喜為妻
隱居閉關五年之中,首先快樂少少,生涯中失去了很多的喜樂。例如:
彩虹山莊的歌。
彩虹山莊的舞。
彩虹山莊的嬉戲。
彩虹山莊的華鬘。
首先我不太習慣沒有「同修弟子」的日子,後來,我知道這樣下去不行,我必須從外在的世界,走向內在的世界。
要在自己的內心之中,尋找自己的快樂,否則,會「憂悒」而死!
以往,我在禪定中會得到「法喜」,然而,在隱居閉關之中,更加深刻的體會,我如此的說出答案:
「以法喜為妻!」
我的目光,我的耳聞,都已不在外面的世界。而是聚集在自己的心,我的心已變成一朵蓮花,蓮花之上,竟然有:「歌、舞、嬉戲、華鬘」。這四項的快樂,不是凡夫俗子的快樂,而是昇華為「無何有」的一種永恆的法喜。
以這種「法喜」,我度過了五年隱居閉關的日子,得到一種非常難得的經驗,這是真正隱者的面目了。
我說:
「一切的事物是無常的。」
「一切的快樂也不是永恆的。」
「一切的萬事萬物都會過去的。」
「一切的一切都會寂靜。」
然而,我以「法喜為妻」的時候,你才會真正明白,這法喜才是真正的妻子,這個答案太好了,向內求,不向外求,真正的妻子不在外,而在內。
外在的世界是:
粗暴。
殘忍。
狠毒。
內在的世界是:
喜樂。
清淨。
無求。
我發覺,外在的快樂都不是永恆的,只有內在的快樂才是永恆的,什麼才是永恆的,原來「法喜」才是永恆的。
我啞然失笑,這世間的人真是傻,他們都在追求會消失的,追求一種空,追求一種無,追求短暫,追求一時,盲目的像一隻蒼蠅,或是一隻蚊子,或是一隻螞蟻,我發覺世間的人,都是迷啊迷的。
那種快樂,亦即是:「夢幻」、「泡影」、「朝露」、「電光」。
我發覺有幾樣東西,都是非常「殘忍」的,我告訴大家,請大家不要嚇一跳:
一、金錢。
二、權位。
三、女人。
四、房屋。
五、汽車。
這些會腐化行者的「自性」,會害行者去「佔有」、「執著」、「得失」、「悲苦」、「快樂」。
我隱居閉關,因為進入了真正的「三昧」,我才知道「法喜」才是永恆的快樂,「法喜」才是永恆的妻子。
上師、法師、同門。……
你明白嗎?法喜才是至樂呀!
《走出紅塵》以法喜為妻
2013年1月8日 星期二
站在山頂,你並不高大
一次,愛因斯坦在一所大學演講,大教室中滿是對他充滿崇敬之情的師生。演講完畢,由現場人員開始自由提問。
一位女生站起來問:「您被譽為科學界的巨人,您認為自己是巨人嗎?」
愛因斯坦微笑著說:「巨人並不是長得高大的人,大家看我如此瘦小,怎麼能算巨人的形象呢?也許我看得遠一些,那也只是因為我站得高一些而已!」
一個男生接著問:「您提到比別人站得高一些,我想起了不久前您在阿爾卑斯山的高峰之巔曾和一位女士長談過一次。我不想問您談話的內容,只想知道站在山頂的那一刻,您有沒有意識到在科學史上自己也已站成一座山峰呢?」
愛因斯坦仔細地看了看發問的人,微笑著問道:「你看我長得像一座山峰嗎?我這個身高不管怎麼站都成不了山峰。而且,沒有一座高峰不是被人征服的,我們不要做高峰,而要做登上山頂的人!」
說著,他拿起粉筆在黑板上寫下一行字:「站在山頂,你並不高大,反而更加渺小!」
然後他轉過身,對台下的人講:「我雖然站得高,可在世人的眼中依然是渺小的!最後我可以告訴大家一句話,這句話也是我在阿爾卑斯山絕頂之上對那位女士講的最後一句:任何一座高峰都是可以征服的。世上從無巨人,只有站得更高的人!」
台下掌聲一片。當年在阿爾卑斯山上聆聽愛因斯坦教誨的那位女士,是居里夫人!
※ ※ ※
自我者無以立足於社會,自我者獨尊自己,自我者目空一切,自我者無法合群,自我者秉性囂張,自我者欺心敗德,所以「自我」者弊病則多也,「自我」也是剛愎自己之害也重也,當知修己去之。
人就是因為自我心重,所以私貪四起,永無止境,造諸罪業、生諸惡業都是因此所致。然世人當時加惕醒自己,一個人在於宇宙之間只不過類似一小粟而已,一個人也只不過類似沙漠中之一粒小沙罷了,何來之「自我」狂大?在浩瀚無限的宇宙中,人是非常渺小的動物,卻也是最自大與自滿之動物,常自以為高人一等,他人皆不及我,此乃謬矣!
老子曰:「持而盈之,不如其已。」乃簡示為人之道,不可盈滿而欲逞。為人者,應知進退,切莫恃才而傲慢自大,須學那稻穗,愈是飽滿,則頭也愈低下,方是真修之人也,勉之。
一位女生站起來問:「您被譽為科學界的巨人,您認為自己是巨人嗎?」
愛因斯坦微笑著說:「巨人並不是長得高大的人,大家看我如此瘦小,怎麼能算巨人的形象呢?也許我看得遠一些,那也只是因為我站得高一些而已!」
一個男生接著問:「您提到比別人站得高一些,我想起了不久前您在阿爾卑斯山的高峰之巔曾和一位女士長談過一次。我不想問您談話的內容,只想知道站在山頂的那一刻,您有沒有意識到在科學史上自己也已站成一座山峰呢?」
愛因斯坦仔細地看了看發問的人,微笑著問道:「你看我長得像一座山峰嗎?我這個身高不管怎麼站都成不了山峰。而且,沒有一座高峰不是被人征服的,我們不要做高峰,而要做登上山頂的人!」
說著,他拿起粉筆在黑板上寫下一行字:「站在山頂,你並不高大,反而更加渺小!」
然後他轉過身,對台下的人講:「我雖然站得高,可在世人的眼中依然是渺小的!最後我可以告訴大家一句話,這句話也是我在阿爾卑斯山絕頂之上對那位女士講的最後一句:任何一座高峰都是可以征服的。世上從無巨人,只有站得更高的人!」
台下掌聲一片。當年在阿爾卑斯山上聆聽愛因斯坦教誨的那位女士,是居里夫人!
※ ※ ※
自我者無以立足於社會,自我者獨尊自己,自我者目空一切,自我者無法合群,自我者秉性囂張,自我者欺心敗德,所以「自我」者弊病則多也,「自我」也是剛愎自己之害也重也,當知修己去之。
人就是因為自我心重,所以私貪四起,永無止境,造諸罪業、生諸惡業都是因此所致。然世人當時加惕醒自己,一個人在於宇宙之間只不過類似一小粟而已,一個人也只不過類似沙漠中之一粒小沙罷了,何來之「自我」狂大?在浩瀚無限的宇宙中,人是非常渺小的動物,卻也是最自大與自滿之動物,常自以為高人一等,他人皆不及我,此乃謬矣!
老子曰:「持而盈之,不如其已。」乃簡示為人之道,不可盈滿而欲逞。為人者,應知進退,切莫恃才而傲慢自大,須學那稻穗,愈是飽滿,則頭也愈低下,方是真修之人也,勉之。
2013年1月7日 星期一
嫉妒
宋朝大夫蔣瑗有十個兒子,一個駝背、一個跛腳、一個四肢萎縮、一個雙足殘廢、一個瘋癲、一個愚癡、一個耳聾、一個瞎眼、一個啞吧、一個死在監獄中。
公明子皋見了後,問道:「你做了什麼事情,為什麼災禍會到如此地步呢?」
蔣瑗說:「我平生並沒有做什麼壞事,只不過總是嫉妒別人。比我好的人我就嫉妒他,奉承巴結我的人我就喜歡他。聽到別人做了善事就加以懷疑;聽到別人做了惡事則深信不疑;看見別人得到好處,好像自己損失了什麼似的;遇見別人有了損失,好像自己得到了好處一樣。」
子皋感嘆的說:「您的心術這麼壞,一定會有滅門之災啊!惡報豈止只有這些。」
蔣瑗聽了他的說,感到恐懼不安。
子皋又說:「上天雖然高遠,但洞察世間的一切。如果您能痛改前非,就一定會轉禍為福,現在改正還不算晚啊!」
蔣瑗從此警惕謹慎,痛改前非。不到幾年時間,他兒子的病都一個一個的都減輕了。
心懷嫉妒的人總是心情沮喪,折磨他的不僅是他自身的挫折,還有別人的成功。
※ ※ ※
世人有一種疾症,不知所以然來耳,身上任何細察不知其病在何處,但經年累月愁容滿面,並無一日之春光。後獲知他身所患者,乃嫉妒病,雖不嚴重或有三五月而亡。但名醫難治之症,久者至十年八年就死也。
妒病者,必心腸窄隘之人,病因即每見人家,得財發大利就妒之;人家子弟高考及第而妒之;人家要娶媳婦而妒之,凡事看不順眼,心腸之窄,實令人疾首。如此之人,身體易罹此症,其症狀食慾不振,面色青黃,腹內時常不舒服,非五臟就六腑,非此痛即彼艱。此症須服寬胸散治之,別無他方矣。
希世人必有寬宏大量涵養,即有光明之途矣,心腸窄隘之人,往往自毀自滅其人生矣。
公明子皋見了後,問道:「你做了什麼事情,為什麼災禍會到如此地步呢?」
蔣瑗說:「我平生並沒有做什麼壞事,只不過總是嫉妒別人。比我好的人我就嫉妒他,奉承巴結我的人我就喜歡他。聽到別人做了善事就加以懷疑;聽到別人做了惡事則深信不疑;看見別人得到好處,好像自己損失了什麼似的;遇見別人有了損失,好像自己得到了好處一樣。」
子皋感嘆的說:「您的心術這麼壞,一定會有滅門之災啊!惡報豈止只有這些。」
蔣瑗聽了他的說,感到恐懼不安。
子皋又說:「上天雖然高遠,但洞察世間的一切。如果您能痛改前非,就一定會轉禍為福,現在改正還不算晚啊!」
蔣瑗從此警惕謹慎,痛改前非。不到幾年時間,他兒子的病都一個一個的都減輕了。
心懷嫉妒的人總是心情沮喪,折磨他的不僅是他自身的挫折,還有別人的成功。
※ ※ ※
世人有一種疾症,不知所以然來耳,身上任何細察不知其病在何處,但經年累月愁容滿面,並無一日之春光。後獲知他身所患者,乃嫉妒病,雖不嚴重或有三五月而亡。但名醫難治之症,久者至十年八年就死也。
妒病者,必心腸窄隘之人,病因即每見人家,得財發大利就妒之;人家子弟高考及第而妒之;人家要娶媳婦而妒之,凡事看不順眼,心腸之窄,實令人疾首。如此之人,身體易罹此症,其症狀食慾不振,面色青黃,腹內時常不舒服,非五臟就六腑,非此痛即彼艱。此症須服寬胸散治之,別無他方矣。
希世人必有寬宏大量涵養,即有光明之途矣,心腸窄隘之人,往往自毀自滅其人生矣。
2013年1月6日 星期日
千聖亦不識
一天,惟儼禪師在石上打坐,石頭和尚見了,便問:「汝在這裡作麼?」
惟儼禪師道:「一物不為。」
石頭和尚道:「恁麼即閑坐也。」
惟儼禪師道:「若閑坐即為也。」
石頭和尚道:「汝道不為,不為個甚麼?」
惟儼禪師道:「千聖亦不識。」
石頭和尚一聽,知道惟儼禪師已經徹悟,於是作偈贊曰:
「從來共住不知名,任運相將只麼行。
自古上賢猶不識,造次凡流豈可明?」
※ ※ ※
道何以能無為?因靜淨故。能靜必能淨,能淨者,既能守寂,湛然常寂,與天合和,故能無為。
習靜由禪定而入,目光凝定,心念無起歸一,至心無念,心身安寂,內觀於心,聚神抱和,光潤氣靈,順乎自然,自可靜虛淨靈,返於本真,與天地齊一,融合無為。若習靜,心念不定,心力交互於動靜之間,心目邪昏,則必易為錯覺所轉,病象生焉。
真靜無為之道,視而不視,無念涉心,心而無心,人身無相境,性無光現,見性明心,返乎本性,超乎靈外,可達實質真靜無為矣。思悟之!
清、靜得、思省-第九章 真靜無為
惟儼禪師道:「一物不為。」
石頭和尚道:「恁麼即閑坐也。」
惟儼禪師道:「若閑坐即為也。」
石頭和尚道:「汝道不為,不為個甚麼?」
惟儼禪師道:「千聖亦不識。」
石頭和尚一聽,知道惟儼禪師已經徹悟,於是作偈贊曰:
「從來共住不知名,任運相將只麼行。
自古上賢猶不識,造次凡流豈可明?」
※ ※ ※
道何以能無為?因靜淨故。能靜必能淨,能淨者,既能守寂,湛然常寂,與天合和,故能無為。
習靜由禪定而入,目光凝定,心念無起歸一,至心無念,心身安寂,內觀於心,聚神抱和,光潤氣靈,順乎自然,自可靜虛淨靈,返於本真,與天地齊一,融合無為。若習靜,心念不定,心力交互於動靜之間,心目邪昏,則必易為錯覺所轉,病象生焉。
真靜無為之道,視而不視,無念涉心,心而無心,人身無相境,性無光現,見性明心,返乎本性,超乎靈外,可達實質真靜無為矣。思悟之!
清、靜得、思省-第九章 真靜無為
2013年1月5日 星期六
水月洞天
蓮生/文
在「葉子湖」隱居閉關,有一日禪定「三昧」,自覺走入「月華世界」。那是月光朗朗,搖曳閃爍,圓滿的光。我神行入月華之中,又似乎走入迎面的清涼水中。
這月華的清涼水,拂面不寒,也有暖意,軟綿綿的,我個人覺得進入圓月的光華,而光華似水,這裡的意境,彷佛伸出了雙手,迎接我的到臨,心境是輕輕的,柔柔的,舒商的,溫馨的。
這世界,我覺得寬廣,覺得充滿慈祥,覺得很清淨,不禁令人陶醉。……
在清涼水月中,一片清朗柔美,已忘卻人間的煩憂,也不知月光如水,還是水如月光,完完全全融化了身心,自覺如神仙一般,冉冉而行。
我看見一位年輕的修士,我問:「此何境界?」
「水月洞天。」
「未聞?」
「是三十三天的天外天。」
「此境界以何為食?」我問。
答:「以氣為食。」
「以何為衣。」
「以幻為衣。」
「以何休息?」
「以圓光休息。」
「以何為行。」
「以光為行。」
「何以光華如此清淨?」
「平等無睜三昧,修行的處士,到了水月洞天,一切圓滿。壽無盡、光無盡、平和無睜,所有天人在圓光中休息,永遠清淨,有園林之樂。」
我很驚訝,此境界之美妙,瑤草玉樹,一切晶瑩麗透,此地的天人,以「氣」為食,故而不老,在圓光中休息,永遠清淨,美妙極了。
每一位天人,均有一圓光罩住,欲至何處,圓光飛行,來回於三界之中,此「水月洞天」的天人,享受天上界的樂境,無憂無慮,自自如如。
我問:
「此地有害人之事否?」
修士笑了:
「人間才有害人之事,人才會害人,此境界天人之心皆平和,也無何可爭,心是清涼如水,心又皎潔如月,故才叫水月洞天。」
我有一點羡慕呢!
修士說:「蓮生,你可留在水月洞天,你修忍辱、無爭,正合此地境界,何不居此,不用再回。」
我啞然。
我說:「我雖無為,但無為而為,容下回再來!」
我出了「水月洞天」,但,心更平和寬廣了。
詩一首:
神行走入無人無城市
何其水月清涼如幻如霧
圓月有餘輝
這裡住著神仙修士
霏霏的光像水露
暖風輕拂
天人有圓光罩住
服氣不用爭食物
我能會意
飛行不會遲遲
這天外天人人平等
從來無有害人之事
壽無盡
光無盡
到此不行娑婆路
《小雨繽紛集》水月洞天
在「葉子湖」隱居閉關,有一日禪定「三昧」,自覺走入「月華世界」。那是月光朗朗,搖曳閃爍,圓滿的光。我神行入月華之中,又似乎走入迎面的清涼水中。
這月華的清涼水,拂面不寒,也有暖意,軟綿綿的,我個人覺得進入圓月的光華,而光華似水,這裡的意境,彷佛伸出了雙手,迎接我的到臨,心境是輕輕的,柔柔的,舒商的,溫馨的。
這世界,我覺得寬廣,覺得充滿慈祥,覺得很清淨,不禁令人陶醉。……
在清涼水月中,一片清朗柔美,已忘卻人間的煩憂,也不知月光如水,還是水如月光,完完全全融化了身心,自覺如神仙一般,冉冉而行。
我看見一位年輕的修士,我問:「此何境界?」
「水月洞天。」
「未聞?」
「是三十三天的天外天。」
「此境界以何為食?」我問。
答:「以氣為食。」
「以何為衣。」
「以幻為衣。」
「以何休息?」
「以圓光休息。」
「以何為行。」
「以光為行。」
「何以光華如此清淨?」
「平等無睜三昧,修行的處士,到了水月洞天,一切圓滿。壽無盡、光無盡、平和無睜,所有天人在圓光中休息,永遠清淨,有園林之樂。」
我很驚訝,此境界之美妙,瑤草玉樹,一切晶瑩麗透,此地的天人,以「氣」為食,故而不老,在圓光中休息,永遠清淨,美妙極了。
每一位天人,均有一圓光罩住,欲至何處,圓光飛行,來回於三界之中,此「水月洞天」的天人,享受天上界的樂境,無憂無慮,自自如如。
我問:
「此地有害人之事否?」
修士笑了:
「人間才有害人之事,人才會害人,此境界天人之心皆平和,也無何可爭,心是清涼如水,心又皎潔如月,故才叫水月洞天。」
我有一點羡慕呢!
修士說:「蓮生,你可留在水月洞天,你修忍辱、無爭,正合此地境界,何不居此,不用再回。」
我啞然。
我說:「我雖無為,但無為而為,容下回再來!」
我出了「水月洞天」,但,心更平和寬廣了。
詩一首:
神行走入無人無城市
何其水月清涼如幻如霧
圓月有餘輝
這裡住著神仙修士
霏霏的光像水露
暖風輕拂
天人有圓光罩住
服氣不用爭食物
我能會意
飛行不會遲遲
這天外天人人平等
從來無有害人之事
壽無盡
光無盡
到此不行娑婆路
《小雨繽紛集》水月洞天
2013年1月4日 星期五
慈悲喜捨
滄州插花廟的尼姑,姓董氏,遇到觀音大士誕辰,整治供品器具將完,忽然覺得稍有倦意,便靠著桌子暫時歇息。
恍恍惚惚間,夢見菩薩對她說道:「你不獻供品,我也餓不著;你就是獻了供品,我也不會吃得更飽,寺門外有四五個外地流亡的飢民,討飯不得,困窮飢餓將要支持不住了,你撤下供品給他們吃,功德超過供我十倍。」
尼姑忽然驚醒過來,開門出去一看,果然不錯。從此每年供品祭獻完畢,都用來施舍給討飯的人,說這是菩薩的意思。
世間第一好事,莫如救難憐貧。濟人不在大費己財,但以方便存心。殘羹剩飯亦可救人之饑,敞衣敗絮亦可救人之寒。酒筵省得一二味,餽贈省得一二品,少置衣服一二套,省去長物一二件,切切為貧人算計,存些贏餘以濟人急難。去無用,可成大用;積小惠,可成大德,此乃為善中一大功課。
※ ※ ※
慈悲自古以來,便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無我、無他、無求),成就三輪體空。
「慈悲喜捨」是菩薩對紅塵眾生,救苦救難之實質施予,雖然與對方並無任何淵緣存在,甚至毫無血緣關係,一旦(得聞、得見、得遇),知有苦難眾生急需施予救助,乃能不假思索,予以施濟協助,並且對象亦不分別(男、女、老、少、美、醜),一切視若同等。
凡有眾生真實急需,施助者並不慳吝,並且能不分別,菩薩之心腸,乃是大無畏之施予,對於所施予之對象,絕不可存在私人之欲求回報思想,並且是無任何理由發自內心誠意的施予,只是看成是在盡應盡的義務,做應當做的事而已,即便施予出去,亦從來不曾有反悔的意思心念,因此無掛無礙,能獲無比殊榮,以廣結大善因緣,德澤利益千萬人民,惠澤普及於群生,無往而不利也。
但俗世在於喜捨上,常存在欲求,施予他人,卻一直欲求他人隨順我意,行為一旦有不符合我的心意則心生懊惱,又有施予後,常生掛念或逢人常宣說所做善行,惟恐無人知悉,有些人乃是心欲求善名、美名等留名於世,方肯施予,如此一來,實在是毫無功德可言。
《六祖壇經》云:「凡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無滯,常見本性,其實妙用,名為功德。」眾生若是保持衛道、佈施,願以所施參贊令法輪常轉,願本身所做之佈施,能令正法永駐在世,使眾生永沐法華而離苦得樂,因此慈悲無障難;若眾生爛慈悲,將會自召障礙而不自知也。雖然眾生在佈施方面,大都是發自於真心,但在無意之間,仍因佈施以累積福德,而獲人間福報。
願勉眾生能將有求之施捨,逐漸改善為無欲求之心而行佈施,如此則必能功德深耕,蓮台倍增、果品增長也。
寶德雜誌第41期-述論:慈悲喜捨
恍恍惚惚間,夢見菩薩對她說道:「你不獻供品,我也餓不著;你就是獻了供品,我也不會吃得更飽,寺門外有四五個外地流亡的飢民,討飯不得,困窮飢餓將要支持不住了,你撤下供品給他們吃,功德超過供我十倍。」
尼姑忽然驚醒過來,開門出去一看,果然不錯。從此每年供品祭獻完畢,都用來施舍給討飯的人,說這是菩薩的意思。
世間第一好事,莫如救難憐貧。濟人不在大費己財,但以方便存心。殘羹剩飯亦可救人之饑,敞衣敗絮亦可救人之寒。酒筵省得一二味,餽贈省得一二品,少置衣服一二套,省去長物一二件,切切為貧人算計,存些贏餘以濟人急難。去無用,可成大用;積小惠,可成大德,此乃為善中一大功課。
※ ※ ※
慈悲自古以來,便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無我、無他、無求),成就三輪體空。
「慈悲喜捨」是菩薩對紅塵眾生,救苦救難之實質施予,雖然與對方並無任何淵緣存在,甚至毫無血緣關係,一旦(得聞、得見、得遇),知有苦難眾生急需施予救助,乃能不假思索,予以施濟協助,並且對象亦不分別(男、女、老、少、美、醜),一切視若同等。
凡有眾生真實急需,施助者並不慳吝,並且能不分別,菩薩之心腸,乃是大無畏之施予,對於所施予之對象,絕不可存在私人之欲求回報思想,並且是無任何理由發自內心誠意的施予,只是看成是在盡應盡的義務,做應當做的事而已,即便施予出去,亦從來不曾有反悔的意思心念,因此無掛無礙,能獲無比殊榮,以廣結大善因緣,德澤利益千萬人民,惠澤普及於群生,無往而不利也。
但俗世在於喜捨上,常存在欲求,施予他人,卻一直欲求他人隨順我意,行為一旦有不符合我的心意則心生懊惱,又有施予後,常生掛念或逢人常宣說所做善行,惟恐無人知悉,有些人乃是心欲求善名、美名等留名於世,方肯施予,如此一來,實在是毫無功德可言。
《六祖壇經》云:「凡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無滯,常見本性,其實妙用,名為功德。」眾生若是保持衛道、佈施,願以所施參贊令法輪常轉,願本身所做之佈施,能令正法永駐在世,使眾生永沐法華而離苦得樂,因此慈悲無障難;若眾生爛慈悲,將會自召障礙而不自知也。雖然眾生在佈施方面,大都是發自於真心,但在無意之間,仍因佈施以累積福德,而獲人間福報。
願勉眾生能將有求之施捨,逐漸改善為無欲求之心而行佈施,如此則必能功德深耕,蓮台倍增、果品增長也。
寶德雜誌第41期-述論:慈悲喜捨
2013年1月3日 星期四
生氣的駱駝
一隻駱駝在沙漠裡跋涉著。正午的太陽像一個大火球,曬得它又餓又渴,焦躁萬分,一肚子火不知道該往哪兒發才好。
正在這時,一塊兒玻璃瓶的碎片把它的腳掌硌了一下,疲累的駱駝頓時火冒三丈,抬起腳狠狠地將碎片踢了出去。卻不小心地將腳掌劃開了一道深深的口子,鮮紅的血液頓時染紅了沙粒,升騰起一股煙塵。
生氣的駱駝一瘸一拐地走著,一路的血跡引來了空中的禿鷲。它們叫著在駱駝上方的天空中盤旋著。
駱駝心裡一驚,不顧傷勢狂奔起來,在沙漠上留下一條長長的血痕。
跑到沙漠邊緣時,濃重的血腥味引來了附近沙漠裡的狼,疲憊加之流血過多,無力的駱駝只得像只無頭蒼蠅般東奔西突,倉皇中跑到了一處食人蟻的巢穴附近,鮮血的腥味兒惹得食人蟻傾巢而出,黑壓壓的向駱駝撲過去。
一眨眼,就像一塊黑色的毯子一樣把駱駝裹了個嚴嚴實實。不一會兒,可憐的駱駝就鮮血淋漓地倒在地上了。
臨死前,這個龐然大物追悔莫及地歎道:「我為什麼跟一塊小小的碎玻璃生氣呢?」
※ ※ ※
所謂發怒,就是生氣,人一旦怒火中燒,則理智失去控制,不會明辨抉擇,不但壞了事情,亦壞了自己。
人生活在這複雜之社會裏,人人每日都不知要遇到多少不如意之事物與人,假使不能容忍,小者精神受創傷,大者甚至事業與名望都有受損之可能。人生在世本就難於圓滿,十全十美之事何能苛求?故人生不如意者十有八九,每一個人都免不了的,遇上不如意事時何不先問問自己,發怒對人之身心受傷是何等之大,因世人生氣,即看他人的不是而懲罰自己,憤怒宛如一顆大炸彈,隨時隨地遇到東西就爆炸,最終只有一同毀滅,何苦來哉!
語云:「謙則能和,傲則易怒,和即為做人之立世成功之本,怒即為處事失敗之根源。」奉勸世人,針對問題,解決問題,才有扭轉頹勢之可能,假若動輒發怒,以暴易暴,不但無補於事,恐有愈怒愈糟之虞。有緣眾生若希望早日獲得幸福,那麼即時改掉易怒的壞脾氣,代之以和顏悅色,溫良的態度,以之處世待人,更會因「人和」而事事順遂,名揚利就。希世人姑且一試,快樂的人生就會來臨。
轉載
正在這時,一塊兒玻璃瓶的碎片把它的腳掌硌了一下,疲累的駱駝頓時火冒三丈,抬起腳狠狠地將碎片踢了出去。卻不小心地將腳掌劃開了一道深深的口子,鮮紅的血液頓時染紅了沙粒,升騰起一股煙塵。
生氣的駱駝一瘸一拐地走著,一路的血跡引來了空中的禿鷲。它們叫著在駱駝上方的天空中盤旋著。
駱駝心裡一驚,不顧傷勢狂奔起來,在沙漠上留下一條長長的血痕。
跑到沙漠邊緣時,濃重的血腥味引來了附近沙漠裡的狼,疲憊加之流血過多,無力的駱駝只得像只無頭蒼蠅般東奔西突,倉皇中跑到了一處食人蟻的巢穴附近,鮮血的腥味兒惹得食人蟻傾巢而出,黑壓壓的向駱駝撲過去。
一眨眼,就像一塊黑色的毯子一樣把駱駝裹了個嚴嚴實實。不一會兒,可憐的駱駝就鮮血淋漓地倒在地上了。
臨死前,這個龐然大物追悔莫及地歎道:「我為什麼跟一塊小小的碎玻璃生氣呢?」
※ ※ ※
所謂發怒,就是生氣,人一旦怒火中燒,則理智失去控制,不會明辨抉擇,不但壞了事情,亦壞了自己。
人生活在這複雜之社會裏,人人每日都不知要遇到多少不如意之事物與人,假使不能容忍,小者精神受創傷,大者甚至事業與名望都有受損之可能。人生在世本就難於圓滿,十全十美之事何能苛求?故人生不如意者十有八九,每一個人都免不了的,遇上不如意事時何不先問問自己,發怒對人之身心受傷是何等之大,因世人生氣,即看他人的不是而懲罰自己,憤怒宛如一顆大炸彈,隨時隨地遇到東西就爆炸,最終只有一同毀滅,何苦來哉!
語云:「謙則能和,傲則易怒,和即為做人之立世成功之本,怒即為處事失敗之根源。」奉勸世人,針對問題,解決問題,才有扭轉頹勢之可能,假若動輒發怒,以暴易暴,不但無補於事,恐有愈怒愈糟之虞。有緣眾生若希望早日獲得幸福,那麼即時改掉易怒的壞脾氣,代之以和顏悅色,溫良的態度,以之處世待人,更會因「人和」而事事順遂,名揚利就。希世人姑且一試,快樂的人生就會來臨。
轉載
無字天書
在日本的山梨縣內,有一座古老的寺廟,寺廟裡有一位長於說法的大本禪師,經常有各界人士不遠千里而來,請求禪師開示解惑。
有一天,來了一位居士問說:「請問禪師,佛教的三藏十二部經典,多達五千多卷,可說是浩瀚如海,怎麼可能讀得完呢?」
大本禪師說:「就如一鍋飯煮好了,你會因為『我吃不完』,你就不吃了嗎?虛空無邊,你會因為『我也走不到』,那你就不走嗎?」
居士疑惑地問說:「那麼,我究竟該讀那一本經呢?」
大本禪師回答說:「像日蓮宗只教人讀『妙法蓮華經』這五個字,淨土的念佛人士,只叫人念『南無阿彌陀佛』,而禪門只有一個字……」
居士一聽,立刻高興地追問說:「哎呀!一個字就太容易了,到底是那一個字呢?」
大本禪師微微一笑,說:「無。」
佛陀說法四十九年,他卻說一個字都沒有說,這是妄言嗎?不是的。因為真理本來就不可說,真理若說了,也只是一種方便說。所以,佛陀不斷在經典裡強調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現在,禪門參一個「無」字,真正參到最後,連「無」都不需要了。例如講空,你執著「空」,你有「空」的觀念,有「空」的思惟,這也還是「有」,並不「空」啊!所以,空還要空去,就如有偈云:「達摩西來一字無,全憑心地用功夫,若從紙上尋佛法,筆影蘸乾洞庭湖。」
※ ※ ※
人生在世知以房舍為休憩之處所,鳥兒白天四處覓食,天黑了即飛返巢裡棲息,同樣地,吾人心亦應有個安置處所也。
蓋心有安所,則生活方能穩定,為學處事方可落實也。惟心究應安放何處哉!佛經云:「應以無所住,而生其心。」即告訴我們將它心安置在「無」之上面也。蓋世人因總是將心投置於外在與有形的世間上,熙熙攘攘於物欲之追求,乃因疏忽了滄海桑田,瞬息變幻之可怖,或將心寄托於感情上,惟殊不知古今多情徒得空餘恨。蓋感情本身,依然變化莫測而難把握,致苦之根源也。
心無所住者,即心中無所企盼也。蓋心不想獲得任何東西,則無有失去之痛苦,即「無」的境界也。心經上云:「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則菩薩因有智慧,而心中無任何執住、罣礙,即為遠離了痛苦的涅槃大道也。
轉載
有一天,來了一位居士問說:「請問禪師,佛教的三藏十二部經典,多達五千多卷,可說是浩瀚如海,怎麼可能讀得完呢?」
大本禪師說:「就如一鍋飯煮好了,你會因為『我吃不完』,你就不吃了嗎?虛空無邊,你會因為『我也走不到』,那你就不走嗎?」
居士疑惑地問說:「那麼,我究竟該讀那一本經呢?」
大本禪師回答說:「像日蓮宗只教人讀『妙法蓮華經』這五個字,淨土的念佛人士,只叫人念『南無阿彌陀佛』,而禪門只有一個字……」
居士一聽,立刻高興地追問說:「哎呀!一個字就太容易了,到底是那一個字呢?」
大本禪師微微一笑,說:「無。」
佛陀說法四十九年,他卻說一個字都沒有說,這是妄言嗎?不是的。因為真理本來就不可說,真理若說了,也只是一種方便說。所以,佛陀不斷在經典裡強調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現在,禪門參一個「無」字,真正參到最後,連「無」都不需要了。例如講空,你執著「空」,你有「空」的觀念,有「空」的思惟,這也還是「有」,並不「空」啊!所以,空還要空去,就如有偈云:「達摩西來一字無,全憑心地用功夫,若從紙上尋佛法,筆影蘸乾洞庭湖。」
※ ※ ※
人生在世知以房舍為休憩之處所,鳥兒白天四處覓食,天黑了即飛返巢裡棲息,同樣地,吾人心亦應有個安置處所也。
蓋心有安所,則生活方能穩定,為學處事方可落實也。惟心究應安放何處哉!佛經云:「應以無所住,而生其心。」即告訴我們將它心安置在「無」之上面也。蓋世人因總是將心投置於外在與有形的世間上,熙熙攘攘於物欲之追求,乃因疏忽了滄海桑田,瞬息變幻之可怖,或將心寄托於感情上,惟殊不知古今多情徒得空餘恨。蓋感情本身,依然變化莫測而難把握,致苦之根源也。
心無所住者,即心中無所企盼也。蓋心不想獲得任何東西,則無有失去之痛苦,即「無」的境界也。心經上云:「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則菩薩因有智慧,而心中無任何執住、罣礙,即為遠離了痛苦的涅槃大道也。
轉載
2013年1月1日 星期二
鬥爭與圓融
蓮生/文
一位中國的大陸畫家來拜訪我,我提出了一個問題問他:「為什麼大陸有那麼多的鬥爭?」
我提這個問題,是因為我想到了中國大陸的「文化大革命」。
畫家哈哈大笑,他回答:
「這問題很笨。」
「怎麼說?」
「因為這人生就是鬥爭。」
畫家說:
「人一出生,讀書求學就是鬥爭,為的是爭名次。出社會謀職就是鬥爭,爭一個好職位。升官就是鬥爭,把他鬥下來。做生意就是鬥爭,鬥倒同行,賺錢定要鬥爭。結婚就是鬥爭,鬥倒競爭者。」
畫家接著說:
「事實上,這人間,存在著長輩與晚輩的鬥爭,同一輩的鬥爭(兄弟姐妹),夫妻之間的鬥爭,親人之間的鬥爭,朋友之間的鬥爭,鄰居之間的鬥爭,同事之間的鬥爭,職位之間的鬥爭,長官與部屬之間的鬥爭,合夥生意的鬥爭。你自己想想,政治不鬥爭嗎?經濟不鬥爭嗎?社會不鬥爭嗎?甚至宗教不鬥爭嗎?」
「宗教?」
「是的,宗教。」
畫家說:
「基督教從邪教鬥爭出來的,佛教從婆羅門教鬥爭出來的,穆罕默德的回教也是鬥爭出來的。你自己的真佛宗又如何?」
我啞然。
真佛宗永遠被打壓,這不是鬥爭是什麼?
畫家說:
「中國的小說家,演義書上的幾句話:話說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這就是鬥爭。」
隨唐演義就是隨唐鬥爭。
三國演義就是三國鬥爭。
列國演義就是列國鬥爭。
演義就是鬥爭。
我聽了黯然。
我問畫家:
「為何人與人一定要鬥爭?」
他答:
「生存。」
我問:「人與人能合嗎?」
「難。」
「為什麼難?」
「有恩必報,呷人一口,還人一斗,這種人情義理在現實社會很淡薄。現今的社會是恩將仇報,情薄如紙,現實是功利主義掛帥。」
「還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人嗎?」我問。
「沒有了。」
「還有赴湯蹈火,在所不辭的人嗎?」我問。
「沒有了。」
「為什麼這些人說了話都不算數呢?」我問。
「當然。現代人那有永遠遵守諾言的,莫不是見風轉舵者,都是風向雞!」
畫家哈哈大笑。
我對畫家說:
「我對於人事,趨向於圓融處理,最好不要作無謂的爭執。要唇齒相依,不要唇亡齒寒。人與人要互相扶持,人與人要互相關照,人與人要合作,人與人互相幫助。人與人能夠合作,力量才會大啊!」
「這是理想!」
我再說:
「這人世間的事,鬥爭的場面確實不少,對於慘惡的現象,我內心感到悲痛,雖然我的情緒不為外境而起伏,但,也覺得很累,也很厭倦!」
畫家說:
「這樣只有選擇逃避!」
「我的師父了鳴和尚一個人在集集大山修行!」
「那就是逃避鬥爭!」
「那我將來呢?」
畫家說:「虛空中的孤鳥!」
《虛空中的孤鳥》鬥爭與圓融
一位中國的大陸畫家來拜訪我,我提出了一個問題問他:「為什麼大陸有那麼多的鬥爭?」
我提這個問題,是因為我想到了中國大陸的「文化大革命」。
畫家哈哈大笑,他回答:
「這問題很笨。」
「怎麼說?」
「因為這人生就是鬥爭。」
畫家說:
「人一出生,讀書求學就是鬥爭,為的是爭名次。出社會謀職就是鬥爭,爭一個好職位。升官就是鬥爭,把他鬥下來。做生意就是鬥爭,鬥倒同行,賺錢定要鬥爭。結婚就是鬥爭,鬥倒競爭者。」
畫家接著說:
「事實上,這人間,存在著長輩與晚輩的鬥爭,同一輩的鬥爭(兄弟姐妹),夫妻之間的鬥爭,親人之間的鬥爭,朋友之間的鬥爭,鄰居之間的鬥爭,同事之間的鬥爭,職位之間的鬥爭,長官與部屬之間的鬥爭,合夥生意的鬥爭。你自己想想,政治不鬥爭嗎?經濟不鬥爭嗎?社會不鬥爭嗎?甚至宗教不鬥爭嗎?」
「宗教?」
「是的,宗教。」
畫家說:
「基督教從邪教鬥爭出來的,佛教從婆羅門教鬥爭出來的,穆罕默德的回教也是鬥爭出來的。你自己的真佛宗又如何?」
我啞然。
真佛宗永遠被打壓,這不是鬥爭是什麼?
畫家說:
「中國的小說家,演義書上的幾句話:話說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這就是鬥爭。」
隨唐演義就是隨唐鬥爭。
三國演義就是三國鬥爭。
列國演義就是列國鬥爭。
演義就是鬥爭。
我聽了黯然。
我問畫家:
「為何人與人一定要鬥爭?」
他答:
「生存。」
我問:「人與人能合嗎?」
「難。」
「為什麼難?」
「有恩必報,呷人一口,還人一斗,這種人情義理在現實社會很淡薄。現今的社會是恩將仇報,情薄如紙,現實是功利主義掛帥。」
「還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人嗎?」我問。
「沒有了。」
「還有赴湯蹈火,在所不辭的人嗎?」我問。
「沒有了。」
「為什麼這些人說了話都不算數呢?」我問。
「當然。現代人那有永遠遵守諾言的,莫不是見風轉舵者,都是風向雞!」
畫家哈哈大笑。
我對畫家說:
「我對於人事,趨向於圓融處理,最好不要作無謂的爭執。要唇齒相依,不要唇亡齒寒。人與人要互相扶持,人與人要互相關照,人與人要合作,人與人互相幫助。人與人能夠合作,力量才會大啊!」
「這是理想!」
我再說:
「這人世間的事,鬥爭的場面確實不少,對於慘惡的現象,我內心感到悲痛,雖然我的情緒不為外境而起伏,但,也覺得很累,也很厭倦!」
畫家說:
「這樣只有選擇逃避!」
「我的師父了鳴和尚一個人在集集大山修行!」
「那就是逃避鬥爭!」
「那我將來呢?」
畫家說:「虛空中的孤鳥!」
《虛空中的孤鳥》鬥爭與圓融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