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二十六歲那年,只是楚國上蔡郡府裡一個看守糧倉的小小文書,他每天的工作便是負責倉內存糧的登記,然後把每一筆糧食流通的情形,年復一年地做著這個乏味的工作。
李斯從沒有任何想法,但某一天,他偶然發現房舍廁所中的老鼠,不僅天天吃不乾淨的糞便,並且看到人及狗更是避之唯恐不及;但糧倉中的老鼠卻吃著原本該屬於人的食物,而且還居住在大房子裏,一點也不擔心人及狗可能帶給牠們的威脅。
同樣是老鼠,卻有著如此截然不同的生活和命運,這實在大大地震動了李斯的心靈,並且也讓他得出了這樣的結論;賢人與小人其實就像老鼠一樣,端看你處在什麼位置;達官貴人與一般貧民的本質區別,也僅在於所處的地位不同罷了。
因此,在這種人生哲學的鞭策下,李斯決定不再當那個沒有任何人生追求的「廁鼠」,所以在上蔡守了八年的糧倉、在與老鼠們搏鬥了八年之後,他毅然決然辭去官職來到蘭陵。他先是求見一代儒學大師荀況,然後再拜入呂不韋的門下,開始向自己的「倉鼠」生涯前進。
然而,正當李斯以為自己終將一展長才之際,卻遇上秦王因視破「疲秦計」而怒下「逐客」令的政治風暴中。此時,回想起自己當初離開上蔡的初衷,李斯心中確有不甘,因此考慮多時後,他決定冒死上策,絕不讓自己再次回到「廁鼠」的行列。
而此舉,不僅成就了李斯「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的千古名句,也成就了他之後十餘年的輝煌仕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