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31日 星期日

背石頭

 

  有一個小學老師在偏遠的里教書,這天,他來到自己班上的教室,問班上的小朋友:「你們大家有沒有討厭的人啊」


  小朋友們想了想,有的未作聲,有的則猛力地點點頭。


  老師接著便發給每人一個袋子,:「我們來做個試驗。現在大家想想看,一天當中,有那些人對你做過些討厭的事,想到後,就利用放學時間到河邊去找一塊石頭。如果實在很討厭,就找一塊大一點的石頭,如果不太討厭,你就找一塊小一點的石頭,每天把戰利品用袋子裝到學校來給老師看!」


  學生們感到非常有趣且新鮮,放學後,每個人都到河邊去找石頭。


  第二天一早,大家都把裝著從河邊撿來的鵝卵石的袋子帶到學校來,興高采烈地討論著。


  一天過去了,兩天過去了,三天過去了…,有的人的袋子越裝越大,幾乎成了負擔。


  終於,有人提出了抗議:「老師,好累喔!」


  老師笑了笑沒話,立刻又有人接著喊:「對啊每天背著這些石頭來上課,好累喔」


  這時,老師終於開口了,她笑著:「那就放下這些代表著別人過犯的石頭吧!」


  孩子們有些訝異,老師接著:「對啊!學習寬恕別人的過犯,不要把它當寶一樣的記在心上,扛在肩上,時間久了,任誰也受不了了……」


  這個星期,班上的同學上到了人生中寶貴的一課。



2025年8月29日 星期五

出世間食

 

  過去佛陀在婆羅園弘法時,一天,著衣持缽入婆羅村乞食。魔王波旬心想:「現在佛陀欲入村乞食,我要想辦法使人們不要供養他食物。」


  於是便奔走各地,告訴人們不要布施食物給佛陀。結果,佛陀到婆羅村後,村民們都不跟他話,也沒有人供養他,佛陀只好離開村子。


  這時,魔王波旬故意來到婆羅園,問佛陀:「沙門,你竟然沒有化緣到食物?」


  佛陀回答:「這是魔王你的惡行,使我化緣不到食物,但不久之後你就會受其果報。


  在賢劫時,有位拘樓孫如來出現於世,那時他也依此村落居住,化導四十萬大眾。


  那時,也有魔王曾這樣想:『我要命令婆羅村的人民,不可以供養那位沙門食物。』


  所以比丘們到村裡托缽,都沒有化緣到食物,只好離開婆羅村。


  後來,拘樓孫如來為諸比丘開示微妙之法:『你們仔細觀察,其實飲食可分為九種,其中四種為世間食,五種為出世間食。世間食是哪四種呢?


  一者段食,即普通物質的食糧;


  二者觸食,即感官與外境的接觸;


  三者思食,即知覺;


  四者識食,即思想或意志,這就是世間四食。


  出世間食是哪五種呢?一者禪悅食,修聖道之人因得禪定而生心身喜悅,以長養慧命者。


  二者願食,即修聖道之人以誓願持身,以長養一切之善根者。


  三者念食,即修聖道之人常持正念,長養一切之善根者。


  四者八解食,即修聖道之人解惑業之繫縛,於法得自在,以長養一切菩薩善根者。


  五者法喜食,即修聖道之人愛樂妙法,必生喜悅,以長養慧命者。這就是五種出世間食。


  所以比丘們,你們應以出世間食為主,專心捨去四種世間食,才能成辦五種出世間食,你們應當如此學習。』」


  比丘們受到佛陀的教導,皆節身自制,成辦五種出世間食,因此魔王波旬的計劃就失敗了。


  魔王波旬思維:「既然這個計畫失敗,我要改在眼、耳、鼻、口、身、意上去誘惑他們,要叫村裡的百姓供養這群比丘,並且過其所需,使他們貪著利養不願捨離,從眼、耳、鼻、舌、身、意之供養中墮落。


  隔天一早,佛陀又帶領比丘們入村托缽,結果村民們皆爭相供養衣服、飲食、臥具、醫藥等物,使其不虞匱乏。


  此時,佛陀教誡比丘們:「貪著利養者,必墮惡道,無法與無為法相應,你們當捨此貪著利養之念。若有比丘貪著利養,則無法成就五分法身且不具足戒德。」


  最後,佛陀教誡比丘們,未有利養之惡念者,當令不生;已生利養之惡念者,當疾滅除,你們應當如此學習、警惕。


  此時,魔王波旬即消失匿跡,諸大比丘聞佛所,歡喜奉行。


轉念

 

  一個人在下雨天搭乘公車,車上的乘客擠得像沙丁魚。在不耐中,他突然覺得某個人的雨傘尖碰到了他的踝。


  他本想轉頭對那不知輕重的人還以顏色。但車裡實在太擠了,他根本無法轉身。


  當車子搖晃時,那雨傘尖就刺得更重,他心中的怒火逐漸升高,心想等一下非好好訓斥對方一陣不可。


  好不容易到了一個大站,下去了一些乘客,他終於有了回轉的餘地,憤怒地以皮鞋頂開那刺人的雨傘尖,然後轉身以最嚴厲的表情怒視那個「不長眼」的乘客。


  結果他發現對方竟是一個盲人,刺到他踝的並非他想像的雨傘尖,而是她的拐杖!


  他心中原本難以扼抑的一股怒火突然消失無蹤,而踝似乎也不再那麼疼痛。


  為什麼整個感覺會突然轉變呢?沒錯,是想法變了。


  表面看來,這個人的憤怒是起因於刺痛他踝的「那個人」和「那件事」,但其實是來自「這個人真魯莽又無禮」的想法。


  所以,當他發現對方是個盲人時,他的「想法」變了,隨之「感覺」也就轉變。


2025年8月27日 星期三

嚴重的障礙

 

蓮生/文


  我


  「世人的心都是飛馳的,有時候也馳向極端,一下子,便生貪念,貪財貪色;一下子,隨便一句話,就生了瞋念,很多很多的愚癡。」


  我


  「念頭很難定下來,就算你靜坐的姿態都擺好了。也會心在虛空,心在十方,心在過去,心在現在,心在未來。心想本尊,卻出現情人的臉。……」


  有些人的障礙更可怕!


  火車來了!


  卻有聲音叫他,跳下去!


  在開車時!


  卻有聲音叫他,撞上去!


  與人談話時!


  卻有聲音叫他,殺了他!


  ………。


  我曾經在供養「大鵬金翅鳥」時,竟想念,用一支利箭把大鳥射下來。


  我曾經在供養山珍海味時,竟想念到一沱屎供養。


  當我把這些,請求師父幫忙。


  師父


  「檢視你自己的心或根本不理會,或轉化,你自己去克服。」


  後來,我用轉化:


  射「大鵬金翅鳥」的箭,被鳥爪握住。


  一沱屎,轉化成冰淇淋。


  如此就解了!


  我看到有鬼障的人,是最可憐的一群。


  鬼在耳話:


  跳下懸崖!


  跳下鐵軌!


  撞電線桿!


  撞安全島!


  進入森林,卻轉不出來了!


  爬到高樓頂,往下跳了!


  持刀、持槍,隨機殺人!


  這許許多多的人,很多都是靈障(鬼障),也有鬼是在討交替。


  當然這些鬼,是凶鬼、惡鬼。


  有時候,我不想讓自己頭頂的三光顯露,也不想讓自己大拇指的大力侍者顯露。我變成一個道道地地的凡夫。


  很快的。


  一位妖媚的女鬼就站立在我的床頭。


  祂拋出惑人的眼。


  用手勢、身的語言,發出誘人的姿態。


  酥胸半裸。


  下身忽隱忽現。


  渾身散發迷人的香氣。


  然而──


  我會想,自已決心當一位「正覺的佛陀」,我不能趨於猶疑的傾向,自己已經捨棄六道輪迴,我要守住自己的「光明的心」。


  於是,我平息了慾火。才如釋重擔,穩健地一心不亂。


  使得妖媚的女鬼無法得逞。


  我經歷了這些之後,舉止就勝過了動物。我反而感到愉悅,更加尊敬自己。


  我成了能自我克制的人!


盧勝文集第259冊《鬼與盧師尊》 嚴重的障礙


兩世婚姻

 

《子不語》


  雍正年間,布政司鄭寶禪的妻子趙氏,年輕貌美,賢良淑德,和鄭寶禪夫妻恩愛,最後因為瘵病而死(瘵病,音同債,多指癆病)。臨死前,趙氏發誓,希望生生世世結為夫妻。


  趙氏死的那天,村裡有個姓劉的人家剛好生下一個女兒,生下來就能話,道,我是鄭家的妻子。這姓劉的人家非常驚訝,認為這事非常奇怪,而後來這孩子就不再同樣的話了。


  八的時候,劉氏女兒去拜訪親戚,路上遇到鄭家的僕人騎馬衝撞了自己的馬車,大怒道,你鄭四,從小就賣身給我家,為何看到我還不下馬行禮?


  鄭四聽完非常驚訝,於是去劉家拜訪,見到劉氏一家之後,父母就把出生時候發生的奇怪的事情都了出來。


  劉氏女兒回來後,看到鄭四在自己家,就問道,你的主子還好嗎?並且詢問家中大大小小的事情,全都講得非常仔細,有的事情連鄭四都不知道。鄭四回去之後就把這些告訴了鄭寶禪,鄭寶禪連忙到劉家,劉氏女兒仔細看著鄭寶禪,低聲了很久的話。


  當時,鄂西林認為這是兩世的婚姻,也是一件大好事,就勸鄭寶禪續娶劉氏女兒,這女子才十四,兩人便成了婚。


  當時鄭寶禪已經六十多,白發飄飄,還有個後來生的女兒。劉氏女兒嫁過來一年多,郁郁不樂,竟然上吊自殺了。


  袁枚,情極而緣生,緣滿而情又,異哉!


2025年8月26日 星期二

以恐懼對治恐懼

 

  夏利巴是碧嘎爾人,首陀羅種姓。出身貧困,就在荒郊的屍林居住。


  晚上,屍林中常有野狼成群結隊,四處亂跑尋覓屍體火化後的殘肉。


  野狼數目眾多,狼之聲此起彼落,令人毛骨然,夏利巴每晚都在這種惶恐中度過。日子久了,這不安的情緒,成為習慣,時刻不得安寧。


  一天,有一位比丘來到他的草棚,化緣乞食,他跪在比丘的下頂禮,以食物供養比丘。並訴生活苦況。比丘見其誠意,深受感動,為他開示布施果報。


  「尊敬的老師,布施波羅蜜是一賢善法門,利益廣大。」夏利巴口齒慌張的:「請你悲憫我,教導我一個消除心中恐懼的法門。」


  「你心中害怕什麼?」比丘慈問:「你畏懼生死輪迴的痛苦呢?還是其它呢?娑婆世界輪迴之苦是世間共法,是所有人的共業。」


  夏利巴回答:「而我害怕的是屍林出沒的狼群,野狼的叫聲,使我惶恐,不能心安。如果您有能消除恐懼的法門,求求你,請您教我吧。」


  「我有消除恐懼的教誡和密咒,但你必須先皈依和接受灌頂。」比丘告訴他。


  夏利巴隨即把自己有限的財物,獻給上師作供養,請求灌頂教誡。比丘授他「以恐懼對治恐懼」的禪修法:「你只害怕野狼的叫聲,就不怕有人來襲擊你。你要不分日夜,把世界上的所有音聲都觀修成野狼的叫聲,同時你要留在這屍林與狼群相處,建一小芧屋來居住。」


  夏利巴依照上師的教誡禪修。於聲音中,體悟聲音與空性無別的相用,遠離對狼的恐懼,恐懼消失,心生無畏大樂。禪修九年,心垢盡除,得大手印甚深成就。


  夏利巴喜歡身披狼皮,以此打扮,四處弘法,經常與學生開示現實與空性無別的教誡。瑜伽士夏利巴的大名傳遍各地。最後即身回到卡雀空行淨土。


2025年8月25日 星期一

迷途知返

 

本堂主席關聖帝君 登台


聖示:母娘臨堂,命本堂福神十里外,命本堂城隍五里外恭接懿駕,其餘神人排班侯駕。可,吾退。


駕前九天玄女 降


詩曰:


世事混如夢,無常萬事空。


知易雖行難,堅心體道庸。


又示:母娘臨堂,神人靜心接駕,不得失儀!



無極皇母大天尊 降


懿示:諸賢卿及諸兒女免禮,賜座。


詩曰:


深陷迷塵放蕩徒,人生疲困坎坷途。


迷途醒悟披荊棘,來日可期證果路。


懿示:娘今日以「迷途知返」為題,供諸兒女悟勉之。


  「迷途知返」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人生在世,難免會犯錯,若是知過能改則善莫大焉也;只怕有錯不知悔改而愈墜愈深,終陷萬劫不復之地也。


  昔時,艋舺地區有一商人,與其妻僅育有一獨子,對兒子呵護倍至、疼愛有佳,兒子之要求皆能有求必應,也因此養成安逸之個性,年至國中叛逆之時,時常蹺課、混酒吧、打撞球,成天不想讀書只想玩樂,無論雙親如何勸誡皆無成效,不久,父親病歿,兒子荒唐行徑更變本加厲,還沾染上賭博之惡習,也因而敗光家積蓄,其母甚為擔心。


  而母親亦為虔誠之教徒,有一日來到關聖帝君廟,誠心祈求關帝能保佑兒子迷途知返、改邪歸正,此時關聖帝君正好雲遊經過,見此母親至誠之心可憫,亦能守寡及貞潔,遂決定暗中助佑其子。


  有一日,兒子在與朋友喝完酒之後亂性,與隔壁桌不認識之人打了起來,此時關聖帝君便施以法術將其打昏,瞬間倒地,與其打架之人驚見男子突然倒地以為死亡,所有人皆逃之夭夭,母親接到通知後立刻前往,以為兒子已經死亡,大聲痛哭,此時兒子身上滴到母親傷心之淚水後便逐漸醒來,立即將兒子帶至醫院就醫。


  在療傷幾個月的時間裡,也讓兒子大徹大悟,常云不經一事,不長一智,面臨生死關頭後歷劫歸來之人,往往能有所醒悟,兒子自此開始立志改過自新,克紹箕裘,並向母親悔過遷善,並繼承父業,在歷經五年辛苦之經營後,生意做的有聲有色,母親為感恩關聖帝君之靈驗,更加虔心向道,不有二心。


  上述之實例乃為真實發生;人生在世,若能改過遷善,其情可憫,上天亦會給其改過自新之機會,倘若不知悔改,則將任其自生自滅矣!心偏則途迷,迷途則遠道,道遠則將自取滅亡也!娘今日以實例明迷途知返之理,盼諸兒女皆能體悟思之,以期皆能「歸真返璞」矣!


  可。娘回。


虛原雜誌327-無極皇母慈音


2025年8月24日 星期日

養鬼

 

蓮生/文


  真正的佛弟子,當然不會「養鬼」,因為「養鬼」不是佛陀傳下來的法。


  在泰國及東南亞國家,很多巫師「養鬼」,那是為了世俗的利益而「養鬼」,也為了幫人做「降頭」而養鬼,這都是邪法。


  所以;


  「佛陀的弟子要捨棄養鬼」。


  佛陀的教法中,有重要的法義:


  一、要捨棄身體。


  二、要捨棄心意。


  前者是「無我」。


  後者是「無心」。


  另外:


  有生必有死。


  有強必有弱。


  有少必有老。


  有富必有貧。


  這是不可能抗拒的,抗拒違反了「自然法則」,也就是「無常法則」。


  「苦」是必然的。例如,愛別離,怨親會,病痛的苦……。


  佛的法義是:


  「苦」、「空」、「無常」、「無我」。


  當佛弟子,明白法義之後,開發了「定」境,會得到「智慧」,然後會看到法的奇妙,在的光明顯現了出來。


  反之:


  「養鬼」者是專注世俗利益的,「養鬼」者會:


  一、爭地位。


  二、爭地盤。


  三、爭群眾。


  四、爭財物。


  五、鬪爭。


  反而會增加了個人的煩惱,屈服在鬼力之下,精神上反而會更加的墮落,對善惡的觀念盲點無知。


  由於得到「鬼力」的加持,就會認為自己已經成就了。成就最大的佛。


  於是:


  為所欲為,胡作非為了,把蓮華生大士的:「敬師、重法、實修」諸腦後。


  自我放逸。


  恐嚇取財。


  迷失法義。


  自以為是。


  貢高我慢。


  鬼力聚眾。


  唯我獨尊。


  最後以自己為最大,佛菩薩金剛護法,自己均超越之而不慚,欺師滅祖了。鬼妄語,養鬼者自然妄語連篇,講的都是鬼話。


  這些「養鬼」的人,其實在佛陀的法義之下,是毫無價的,毫無自求改正或淨化的功能,一墮鬼趣,失去了自己的價,修行上一點進步也沒有。


  迷於「鬼通」,自以為是「鬼通」。不可能放棄骯髒的鬼。


  明眼者,勸止再三。


  養鬼者不聽。


  奈何?


盧勝文集259《鬼與盧師尊》養鬼之後會變樣


2025年8月23日 星期六

遊陰陽界參觀交簿廳

 

濟公活佛 降

 

詩曰:佛海無波點塵。仙山有路問心鄰。

 

   金烏玉兔如梭轉。六道紛紛感慨呻。

 

濟佛曰:楊生!準備遊冥。

 

楊生曰:遵命!我已上蓮臺,眼睛也閉了。

 

濟佛曰:起程。……好了,下蓮臺吧!

 

楊生曰:這條路為何人群囂囂?都是凡間之人,他們為什麼到這裡來?

 

濟佛曰:此地是「陰陽界」,這些人都是亡魂,正到陰司報到。不要多問了,我帶你到交簿廳,參見交簿官,有何疑問,你盡量發問無妨。

 

交簿官曰:歡迎濟佛及楊善生駕到,請入廳,前日失儀招待,請寬恕,請坐。前日因時刻有限,所以無法將本廳職責報告,不知楊善生有何疑問?

 

楊生曰:請問「陰陽界」是什麼地方?

 

交簿官曰:「陰陽界」乃在陽間及陰間之中間,但比較接近陰間,陽人一死,必經由此地,向本廳報到,將陽間籍遷移到此,登記妥善後,有善德者,由福神引進,到地府參觀;若無善德之人,由黑白無常押進鬼門關,交由第一殿發落。

 

楊生曰:世人到底有幾處籍?

 

交簿官曰:人有三個籍冊,「原籍」在天堂,為原靈孕育之總源,可謂為本籍。「寄籍」記載於凡間。「分籍」則在地府。所以人死,在生若無功德者,謂之「歸陰」,並不是「歸天」。地獄即如凡間監獄,犯罪者之懲罰所,並非世人原來故居,所以在世應修道,以期返回天堂古家

 

楊生曰:陽人死後,常見子孫在其邊焚化紙錢,俗稱「燒尾紙」,點油燈而稱「點尾燈」,不知用意何在?

 

交簿官曰:陽人魂魄離肉體,一時如夢如幻,茫茫渺渺,難以自主,雖有陰差引路,但陽世家屬恐祖先冥路暗淡,為求得先人去路順利,故焚化紙錢擬作路費,點燃油燈擬照明冥路,可謂孝心可嘉,設想週到!但冥路不必買通,自然可過;在生之時如心地黑暗,僅憑幾盞油燈也是無濟於事的。

 

楊生曰:現時陽間科學發達,生活水準提高,有的祖先去世,後代子孫就用紙糊成高樓大廈,或製造彩色電視機、電扇、轎車、沙發、彈簧床等高級設備,給其祖先使用,這些東西不知是否有帶到陰間使用?

 

交簿官曰:世人愚痴至甚,想法太天真了,在生既無駕駛執照,來到陰間,這種羊腸小道,走路已發生問題,若駕車一定發生車禍,而且陰間也沒有加油站,所以轎車這裡不適用。至於電扇、彈簧床等物,最好在陽間去使用,陰府早已準備有地板床迎接罪魂入獄,若能求平安已是難得,別想貪求享受!在生花天酒地,無惡不作,一到陰府,打入獄受刑,那有這般逍遙,世人實在太夢想了。

 

楊生曰:恩師啊!您前日帶我遊冥,第一次見到「心頭山」,為何現在又是「陰陽界」,使我感到迷糊了?

 

濟佛曰:你隨我去,我指明給你了解。交簿官!我們師徒告辭了。

 

交簿官曰:如有失禮之處,請多包涵。

 

濟佛曰:不必客氣!

 

楊生曰:多謝交簿官指點迷津,我們告辭了恩師啊!您剛才要告訴我關於「心頭山」與「陰陽界」之事,快吧!

 

濟佛曰:前日帶你所到就是此地。

 

楊生曰:喔!「心頭山」三字明明在眼前,「陰陽界」之景色忽然不見!

 

濟佛曰:心頭山就是陰陽界,因世人若是在生無惡不作,一旦壽終,被無常押到此地,因元神穢不淨,見山頂之強光,兩眼難開,失足便墜落「心頭山」岸下之「無底洞」,「無底洞」直透陰府「陰陽界」。若是有大德之修道人,因功果圓滿,靈魂行到此地,山上馬上現出一條光輝燦爛之通天大道,金童玉女迎接升天;若是善德中、小等者,由旁邊現出一條二丈寬之路,由福神引進「陰陽界」報到,然後入地府,交冥王審在生功過,引入「聚善所」,或由有緣仙佛度回各天再修煉。今日時刻不早,我們準備回堂

 

楊生曰:遵命!已坐穩蓮臺,……

 

濟佛曰:聖賢堂已到,楊生下蓮臺,魂魄投體。

 

地獄遊記 第三回遊陰陽界參觀交簿廳

 

2025年8月22日 星期五

黃龍三關

 

  黃龍慧南禪師是臨濟禪宗黃龍派的祖師。「黃龍三關」就是指他接引學人有一個獨特的方式。


  就是只要有人來向黃龍禪師參學,禪師就問學僧:「人人都有生緣,你的生緣在那裡?」


  然而,正當學僧回答時,禪師就突然伸出手,逼問對方:「我的手為何像佛手?」


  接著,他又會問起學僧到各地參學的心得,但不等對方回答,便垂下一問:「我的為何像驢?」


  「黃龍三關」就是指黃龍禪師常以「出生緣」、「佛手」、「驢」這三個問題勘驗學者的悟性。但是三十多年來,很少有人能對答契機。即使有人回答,黃龍禪師都端坐歛目不予置評,令人莫測其意。


  曾經有一位潘興嗣居士曾問黃龍禪師,到底怎樣才算過關呢?


  禪師則笑著告訴他:「證悟就像過關。真正證悟的人,兩手一甩,直接就走了,根本不理會有沒有守關人;如果還要追問守關的人,自己有沒有過關,那肯定沒有真正證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