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30日 星期日

攝心守道

 

  參《太平廣記》的記載。


  元魏之時,洛陽城中的崇真寺有一位惠凝和尚,死了七天後,又活了過來。他:「閻羅王在查閱案卷時,發現弄錯了名字,所以把我釋放回來。」惠凝還詳述在地府的事情,如下:


  當時,與惠凝和尚一起接受閻王審判者,還有其他五位和尚。第一位是寶明寺的智聖和尚,因為坐禪刻苦修行,升入了天國。


  第二位是般若寺的道品和尚,因為背誦《涅槃經》四十卷,並信受奉行,也升入了天國。


  第三位是融覺寺的曇謨最和尚。他講解《涅槃經》、《華嚴經》,聽眾常常有上千人。閻王判道:「講經者,心裡常想著別人不及我,傲氣待人,這是最粗行。現在只論你是否坐禪誦經,不管你會不會講經。」


  曇謨最和尚回答:「自己只喜歡講經,但不熟悉誦經。」於是閻王下令交付給地府有司。馬上有十個黑衣人把曇謨最和尚押到暗黑的屋子裡,看起來不是一個好地方。


  第四位是禪林寺的道弘和尚。自稱其教化了四代施主、造了十尊佛像。不料閻王卻:「出家之人,必須攝心守道,一心坐禪誦經,不管世人之事,不做有為之事。你雖然造佛像,但是心想得到他人財物;既然得到財物,就會生貪心,就是沒有除去三毒,沒除去三毒就仍有其他的煩惱妄想。」他也被送進暗黑的屋子。


  第五位是靈覺寺的寶明和尚。自己:「出家之前,曾做過隴西郡太守,建造靈覺寺,之後棄官出家修佛。雖然不坐禪誦經,卻能按時禮拜。」


  閻王道:「你做太守的時候,違背情理,貪贓枉法,假借修造寺廟為名,大肆搜刮民脂民膏。這座寺廟的建成,不是你的功勞,用不著自我表功。」他也被交付有司,送進暗黑的屋子。


  當時,魏太后聽此事,派遣黃門侍郎徐訖去訪。訪的結果是:城東有寶明寺,城中有般若寺,城西有融覺寺、禪林寺和靈覺寺;智聖、道品、曇謨最、道弘、寶明等,確有其人。


  魏太后確信因果不虛,邀請一百個和尚,長期供養在皇宮裡坐禪誦經。同時下令,不許拿著佛像沿街化緣;若是有人用私有財雕刻佛像可以自行其便。惠凝和尚也進入白鹿山,隱居修行。此後,京城的和尚都專心於坐禪誦經,加強修。


※ ※ ※


  《法句經》有云:「雖然經常誦唸經文,但放逸而不奉行的人,像替人放牧的牧牛人,不能得到清淨行的法益。經文背誦雖不多,但確實奉行,滅除貪、嗔、癡,如實知見,心清淨,生生世世不再執著的人,能真正得到清淨行的法益。」


  修行並非為了獲取知識,而是為了能從煩惱中獲得解,因此,對於知道「誦經」卻不知道「行經」的人而言,就像牧牛人,只為牧牛而獲得工資,但親自實踐正法的人,就像牛主人一樣,享受牛的五種生品。


  故,諸賢生要多學習明白經中的真義,並且精進修行,因為,當你能克服了貪、嗔、癡的纏縛,就不會有精神上的煩惱,對今生與來世也不會有任何的執著,如此才能真正獲得修行的聖果。


虛原雜誌第268


2024年6月29日 星期六

生命中的種種安排

 

  前幾天外出,回程需要轉機三次。開始比較順利,但第二航段飛機晚點,沒趕上第三航段。


  找到航空公司的職員,他們過之後告訴我,只有到晚上九點才有航班。也就是,我要在機場逗留十二個小時,而且到達目的地要在午夜之後。


  我第二天一早還有其它安排,如果大半夜回去,就沒有幾個小時的休息時間。不過沒其它選擇,我只好答應。


  航公空司的職員也把我的名字列到四點鐘航班的候補名單上,如果幸運,有人取消行程,我便可以提前五個小時回去。


  不過,職員一再提醒我,不要抱太大希望,因為天氣原因,很多人滯留機場,包括他們的金卡會員,所以飛機上的位子十分難得。這些都在我掌控之外了,所以我索性不多想。找地方吃完飯,就到登機口看書。


  快到四點鐘航班登機時間的時候,我上前問工作人員,有沒有人取消航班,飛機上還有沒有空座。她很麻利地幫我詢,我在候補名單上排第三位,這是根據乘客所付價錢、會員身份等因素做的排序,只要有空位,她會通過廣播宣布。


  四點鐘的航班因為種種原因,也一直推遲,直到六點才開始登機。乘客都上去之後,工作人員開始根據候補名單廣播,讓更多乘客上飛機。


  我聽到她念我的名字,就趕緊上前,把登機牌遞過去。她微笑,告訴我:這是最後一個座位,是你的了。我謝過她,沿著過道往前走,回頭看一眼,還有四五個在候補名單上的乘客在繼續等待。


  心裡突然一震,這最後一個座位,這種巧合,似乎冥冥中有誰在安排。恍惚記起來,幾個月前購買機票的時候還不太高興,因為付款確定後,隔了幾天,再上航空公司網站上看,機票居然降價了。


  當時很不解,提前買的反而要多花錢,真是不合理。後來發現,我多付錢是因為不小心點擊了提升艙位的按鈕,當時沒注意而已。


  現在想想,也許正是因為那時多付了點錢,這次才能在候補名單上往前排,才能趕上最後一個位子,也才能不耽誤後面的安排。


  回到家,開機為第二天的工作做些準備,郵箱時看到航空公司發來的實時消息。我本來要乘坐的9點鐘的航班,已經推遲到十一點起飛。若不是提前趕回來,要乘坐那個航班的話,疲憊不堪姑且不,工作上怕是什麼都要耽誤了。


  越想越是感激買票的時候多花了點錢。有時候看似是吃虧,也許那正是福報的開始。生活貌似雜亂無章,其實一切都有條不紊,因果循環,絲絲不差。所以,要以更開闊的心胸面對所有瑣事吧,好的壞的,我們一時看不透的,將來哪天自然就會明白了。


2024年6月27日 星期四

深深的觸摸自己

 

蓮生/文

 

(一)


  有的時候,我們想不出自己是何典型,好像非常錯綜複雜。有的時候,我們又好像得到隱機一樣,豁然洞開。


  我的體會是,當一個人,處於日常生活中,食衣住行育樂,再加上日日為生活賺錢奔波勞心勞力,人們便很少深深的去瞭解一下自己。


  按照我的分析,生活可分:


  「人」的生活。


  「天」的生活。


  「心」的生活。


  「自然」的生活。


  「人」的生活,指的是一般人,他們日日一樣,毫無創新,從年輕到老死,祇是為了三餐,不知有「心」,不知有「天」,亦不知有「自然」。如同地球上的兩動物。


  「天」的生活,那是已聽到「天音」,僅得一點「行善昇天」的道理,有時候種種福田,知一點「因果報應」,知道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


  「心」的生活,可算是悠然的精神昇華,已進入自己的心中,漸漸的分出外在的境界及在的境界,從在的境界去分析事物,也深深的觸摸了自己,「心」的生活是禪者的生活。


  「自然」的生活,是忘我的生活,進入這種境界的人,在五音六色的世界中,祇是一種「隨順」而已,也就是「隨順自然」,他表面過著「人」的生活,其實他是「天上」的人,他能認清自己的「心」,自自然然的適應。


  狂風怒吼也能鎮定一如。


  霹靂閃電也不驚。


  激流漩渦隨著漂搖。


  妙音美樂並不浮盪。


  一個完全深深的觸摸自己的人,心能自主,隨順自然,喜怒哀樂不會影響了自己自自如如的心啊!


  「忘我」的人,才能認清自己。


(二)


  我發覺,我的人生是從「學習」一切智慧開始的,我讀很多的書,學自各式各樣的人生之智慧。


  然後我從學習再進入「觀察」,我觀察有些是善的,有些是惡的,有些是順的,有些是逆的,我觀察眾生的智慧根器不一,如何應病施藥。(分別善惡)


  接著,我由觀察,瞭解了「禪定」,得到了平等的道理,我體會出「大地的外表」雖然不一,但在實是「一」。(不分別善惡)


  漸漸通達「無我平等」的道理。


  一切眾生的心,其實是平等的,祇是外在顯現不同而已。


  最後,我觀照一切事相理性,無有不明白的,對萬事萬物,清淨圓明,洞澈外,如大圓鏡,洞照明晰。


  這順序是:


  「學習」就是「加行」。


  「觀察」就是「應變」。


  「禪定」就是「正智」。


  「無我」就是「解」。


  當我進入「無我」的境界之中時,才明白原來在「無我」的時候,才是「完整」的,才是「無缺」的,一切是「自自然然」的,那時候的「我」,才是真實的「我」。


  在我以往的文章之中,有的時候是有刻意的造作,並不自然,因為並不自然,這些作品已失去了「真我」。


  我明白,釋迦牟尼佛法四十九年。


  結果是:無法可


  金剛經言:「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故。須菩提!法者,無法可,是名法。」


  這本是,真正法的,是「無無示」;真正聽法的,乃「無聞無得」。


  到如此境界,才算「解」。


(三)


  前一段金剛經言,其白話註解如下:


  佛:「須菩提!你不要以為我會作這樣想:『我當為眾生種種法』,因為我只是機緣相感,隨人悟性,為人指點,未嘗有法之念頭。你切勿有以為我應當法的念頭。為什麼呢?如果有人:『如來有所法』。他這麼,即是毀謗佛,是他拘泥於文字,不能了解我所的道理,才會這麼。須菩提!所謂法的意思,不是假於口就能盡的,佛的真空妙理,原來無法,只不過為眾生解除外邪妄心而的,使之了悟真性,自證佛理,此乃假藉一個名,稱之為法而已,實際上我並沒有法。」


  這「非」亦有人註解如下:


  如來所之法,不過是為眾生解黏去縛,究竟無有實法可。若眾生執著於如來有言:隨語生解或斷章取義,即墜於語言文字之障,故如來要「非」。佛之法,沒有定法可,是隨眾生慧根的大小,應機而。所以真正法的,是無無示;真正聽法的,乃無聞無得。


  蓮生活佛體會:


  無──因「道」本存,了不中,故無


  無得──因「道」本存,正覺菩提,故無得。


  這「無得」也解釋如下:因為凡是可以用得失來衡量的,都是身外之物,而不是自性的。自性菩提,人人具足,如何能得,也無法可得。只是假借一個名,稱之為無上正等正覺而已。


  蓮生活佛體會:


  得即非得。


  非得即得。


  金剛經一書,反覆的闡明般若之法,蓮生活佛認為是要人了悟無相妙理,自然行無相妙行,也就是一種妙悟,這才是真空無相之妙,要了解佛的深意,就要研明金剛經。


  而「深深的觸摸自己」,就是「妙悟」。


盧勝文集第74冊《無形之通》深深的觸摸自己


以利為先

 

  晉國消滅了曹國之後,魯國派大夫臧文仲出使到晉國。


  臧文仲還未到達晉國前,暫時住在「重」這個地方的旅社。


  旅社裡,有人告訴他:「晉國國君才剛即位,一定會極力結交對他態度恭順的國家。現在他消滅了得罪他的曹國,想必會把曹國的土地分給友好的國家,所以各國都趕著去討好他,以求分到好處。你最好快點出發,遲了就什麼都沒有了。」


  聽了這段話臧文仲立刻快馬加鞭趕到晉國,果然讓魯國分到一大塊土地。


  呂祖謙:「人之於利,憂其而不憂其怠,憂其急而不憂其緩,憂其溺而不憂其忘。


2024年6月26日 星期三

無憶、無念、莫妄

 

  益州保唐寺無住禪師,初得法於無相大師。乃居南陽白崖山,專務宴寂。經累,學者漸至,勤請不已。自此垂誨,雖廣演言教,而唯以無念為宗。


  唐相國杜鴻漸出撫坤維,聞師名,思一瞻禮,遣使到山延請。


  時節度使崔寧亦命諸寺僧徒遠出,迎引至空慧寺。時杜公與戎帥召三學碩德俱會寺中。致禮訖,公問曰:「弟子聞金和尚無憶、無念、莫妄三句法門,是否?」


  師曰:「然。」


  公曰:「此三句是一是三?」


  師曰:「無憶名戒,無念名定,莫妄名慧。一心不生,具戒定慧,非一非三也。」


  公曰:「後句『妄』字莫是從心之『忘』乎?」


  曰:「從『女』者是也。」


  公曰:「有據否?」


  師曰:「法句經云:若起精進心,是妄非精進。若能心不妄,精進無有涯。」


  公聞疑情盪然。


  公又問:「師還以三句示人否?」


  師曰:「初心學人,還令息念,澄停識浪,水清影現。悟無念體,寂滅現前,無念亦不立也。」


※ ※ ※


  故修道者,必自煉心始,然煉於未發,尤貴煉於既發。如游心放心諸雜念心,皆既發之心也。而做使之寂然不動,殆必守其心、定其心、收其心。夫守心是守其未動時,定心是定其必動時,收心是收其已動時。收之不易,先要隨起隨收,收之愈疾,守之愈堅,守之愈堅,定之愈永,此乃我道門修心之妙!


  要使此心空無一物。蓋心者即先天一氣之真陽結成,故心屬火,非純陽無陰也。陽中自有真陰,故小形上有三數覆下,下有偃月載上,可見陽非陰不長,陰非陽不生,真陰從真陽,故以心名,所以動一毫妄念,心就短少一分真氣。一事入心,便添一種魔障,故心一起,即不以心名,是名曰「念」,念字之形,人有二心也。人有二心,不能專一,故百事無成,至於道更遠也!


  心為一身之主,有一無二,若起二心,是謂之念也!此念一萌,便生出許多虛妄之事,而心也不能作主,致使此身陷於沈溺,嗟乎!難以拔度也!


  修行念頭,細中有細,有一念之私,即有一毫渣滓在心,有一念之欲,心中即有一大魔障。蓋私欲一起,即失先天。必去私欲,方可存先天。先天者一氣也,私欲起則火動,火動則氣散,氣一散何有先天,又何以審火候?


  私重則氣敝,又何以復靈機?欲甚則氣枯,又何以得奧妙?其機如此,私念當除不當除?欲念當除不當除?妄念當除不當除?有私念者聽吾言必戒!有欲念者必戒!有妄念者必戒!總要將心養得寂然不動,然後念頭可滅,念滅則私盡,私盡則欲淨,欲淨則陽純,陽純而陰消也,真仙大佛,無不從中得來,皆於念頭處下手,不可視為具談。


2024年6月25日 星期二

征服最高的山峰

 

  第一位向珠穆朗瑪峰發起挑戰的是英國人馬婁瑞,他從1921年開始的三次攀登珠峰都以失敗告終,而他本人也在第三次攀登中失蹤。


  他的隊員激奮地在媒體面前:「珠穆朗瑪峰!你可以打敗我們一次、二次、三次,但是你不要忘記!我們總有一天會征服你,因為我們會不斷地成長、進步,至於你,就只有這麼高而已!」


  他們接下來的四次攀登仍未成功。


  第八次,那是1953529日,希拉蕊(新西蘭人)和藤森.諾蓋伊(尼泊爾人)終於成功地等上了珠穆朗瑪峰頂。他們是第一次登上珠穆朗瑪峰頂的人。


  歷經三十二年,人類終於征服了這座地球上最高的山峰。


※ ※ ※


  人人都想往上爬,總希望擁有偉大的事業,和獲得豐碩的成就。但是;你可曾想到過,一個偉人的成功,和大企業家的騰達,他們在奮鬥的過程中,歷經了多少艱辛和阻撓。就像飄浮於茫茫大海中的孤舟,在毫無支援的環境下,憑恃著專一的思考,相堅強的意志,慢慢的摸索,勇敢的向前與奮鬥。


  雖然他們也失敗過,但並不退卻,亦不畏懼,因為他們有一顆堅定的心。和不屈的意志,偶而也會誤入歧途,但其有專精的思考,很快地就明瞭到陷阱的可怕。憑著一股無限的力量,終於衝破了痛苦的黑暗,而得到最後的成功。於是;獲得了人們的歡呼和崇敬,更會受到世世代代後人的歌頌和景仰。


  所以;成功的要訣是:須專其心,堅其志。因為專心,蘇秦始能掛上六國相印。因持志堅定,班超終於懾服西域蠻陌之邦。


儒宗寶典第五卷-論:專心堅志

2024年6月24日 星期一

解脫之聖人

 

蓮生/文


  我在「大溪地」茅草屋中禪定時,驀然想起修行成就的問題,所謂修行成就證果,也就是「解之聖人」,是指四聖:


  一、小乘阿羅漢。


  二、緣覺。


  三、大乘菩薩。


  四、佛。


  成就是指證得菩提果位。


  我想到,很多人都,學佛證果,修顯法,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就,這三大阿僧祇劫,在梵文來,簡直是長到不可數,如恆河沙不可數也,學佛證果要如此長的時間,首先已把眾人嚇止住了,誰敢學佛?


  後來,我在達摩祖師的〈破相論〉中,讀到:


  「如佛所,我於三大阿僧祇劫,無量勤苦,方成佛道。云何今,唯只觀心,制三毒,即名解?」


  「佛所言,無虛妄也。阿僧祇劫者,即三毒心也;胡言阿僧祇,漢名不可數。此三毒心,於中有恆沙惡念,於一一念中,皆為一劫;如是恆沙不可數也,故言三大阿僧祇。真如之性,即被三毒之所覆蓋,若不超彼三大恆沙毒惡之心,云何名為解?今若能轉貪嗔癡等三毒心,為三解,是則名為得度三大阿僧祇劫。末世眾生愚癡鈍根,不解如來三大阿僧祇祕密之,遂言成佛塵劫未期,豈不貽誤行人退菩提道。」

                

  此段文字,一看就通。


  我特解釋如下:我們學佛,不可望文生義,而是要深入義諦,才能真正明白佛


  三大阿僧祇劫,此處非指時間,而是三毒心大到不可數,如恆河沙。


  事實上,恆沙惡念,一一念中,均是一劫。


  三毒心就是貪、嗔、痴。


  如果有人,能一念中,將三毒心去除,試想想,這就是三解,身口意清淨。


  這一念就是三大阿僧祇劫了。


  顯教用:


  戒來止貪。


  定來止嗔。


  慧來止痴。


  這是三無漏學。


  密教用:


  如來止貪。


  金剛止嗔。


  菩薩止痴。


  (用轉化此三毒為如來、金剛、菩薩)


  這一念能轉,就是清淨的大祕密。


  直接了當的,三大阿僧祇劫,在不知修行的人來,是三毒心劫劫長遠,不可數,不可計。


  三大阿僧祇劫,在懂修行的人來,只要一念三解,也就證果了。


  三大阿僧祇劫,也是一念而已矣!


  大家想想:


  一念三千大千世界,一念三大阿僧祇劫,如此而已!不用害怕!


盧勝文集144《尋找另一片天空》解之聖人


2024年6月23日 星期日

修道的助緣─布施

 

濟公活佛 降


詩曰:


若寄人生陰伴晴,回眸過往淚盈盈;


而今有幸習深法,沐浴春暉吟嘯行。


聖示:吾今日降著:「證果之路」


  第二章 修道的助緣─布施


  《增支部‧買賣經》中記載:有一次,尊者舍利弗問佛陀


  「世尊,請問是什麼因?什麼緣?一樣是做買賣的商人,


  有人經商失敗;


  有人雖然成功,但獲利遠不如預期;


  有人則獲利符合預期;


  有人不但成功,甚至獲利遠遠超乎預期?」


  佛陀分析


  「第一種人承諾要布施,但事後卻不履行布施的承諾。


  第二種人承諾要布施,但事後的布施卻少於當初的承諾。


  第三種人承諾要布施,而事後也完成了當初的承諾。


  第四種人承諾要布施,事後不但履行布施的承諾,甚至超出當初的承諾。


  因為上述的因,上述的緣,所以有不同的結果。」


  《增一阿含經》中,佛陀亦曾對給孤獨長者:「布施之時,不論是多、是少、是好、是醜,只要是以歡喜心惠施,不起貪愛執著,以雙手親自布施奉獻,盡量不要透過他人,而且有發願迴向,如此當獲無窮之福。」


  除此之外,尚有許多經典皆有提及布施的利益,若簡而言之,就是「得享財富者,皆是因其過去生樂善好施,曾修過布施善因,或是勸人布施」所致,明白了這些因果法則,世人就不會生起不平衡的心態。


  不過,對修道者而言,如果布施只是為了來世享受福報,那就過於可惜。因為,布施是修道的重要助緣,如果懂得正確的作法,未來解就會更加容易。


  其關鍵因素分述如下:


  一、導向輪迴的布施


  一個人若是以獲得世間福報之心而布施,這便是陷入輪迴、想要繼續輪迴而做的布施,也就是一般所稱的「福德」。


  例如在布施的時候,心中生起想要成為富有之人,或未來可以轉生天界享樂的心願,如此的心願所導向的行為,就會讓此人無法離世間的輪迴、無法達到苦的止息。


  因為,若轉生於人間,錢財可能會用於吃喝玩樂的享福,甚至為了非分的享福,或是為貪求更多的財富,而利用錢財從事非法之途,反增加更多惡業。


  二、超越輪迴的布施


  在做布施時,若是心中生起想要朝向涅槃,以趨向解、超越世間輪迴的心願而行布施,這就是超越輪迴的布施,也就是一般所稱的「功德」。


  例如每次布施結束之後,許願自己以此布施功德能導向諸漏盡、為證涅槃緣,如此迴向的方式,即是超越輪迴的布施。


  作這種迴向後,未來即使沒有轉生天界,而是投生於人間,仍然會有財富的福報,此類福報可減少為了錢財奔波,而耽誤修行的時間成本;再者,此人會將錢財用於行善供養,或布施寺院等正當途徑,增加更多獲得解的善業。


  布施除了可以去除慳貪的習性之外,還能長養慈悲心,並且累積修道所需的福德資糧。所以,每個人都應當把握可以「行善積德」的機會,為證果解奠定更多的利基。


證果之路-第二章 修道的助緣─布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