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公活佛 降
聖示:吾今日降著「欺詐之果報」。
第一回「欺詐果報話因由」
聖示:太上曰:「禍福無門,惟人自招,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人之禍福,乃由業力而來,種什麼因,得什麼果,自作自受,無人可替。《地藏菩薩本願經》云:「莫輕小惡,以為無罪,死後有報,纖毫受之,父子至親,歧路各別,縱然相逢,無肯代受。」當明果報之理,行善積德,切莫造作惡因,追悔莫及。
濟佛曰:智筆!吾倆此次奉旨著作「欺詐之果報」聖書,汝有何感想啊?
智筆曰:弟子首先叩見恩師,第一次見恩師之聖顏,果真與廟堂中之神像一樣威嚴。弟子此次能再次奉旨著作聖書,實感謝上天之畀重,弟子亦當竭盡心力完成聖務。
濟佛曰:孺子可教也!汝剛剛提到吾之本尊與廟堂之神像相同,那是自然!此乃因目前世上眾多神像,自古至今,經歷眾多仙佛顯化於雕刻神像者或有緣之人,經歷代傳授至今,故今世人所見之神像樣貌,與真正之仙佛的本尊確實大多相同也。
智筆曰:原來如此!所以以後要認識仙佛之前,可以先從認識神像開始囉!
濟佛曰:亦可這麼說也!
智筆曰:請問恩師,此部「欺詐之果報」一書之頒著,是否乃因上蒼見今世間詐騙之術橫行,有眾多無辜之百姓受害,加上行詐之人日益增加,故盼藉此聖書以醒惕世人呢?
濟佛曰:然也!此部聖書之頒著,乃上天不忍坐視此類事件持續惡化,若不再加以警示世人,恐將不可收拾,此風斷不可長,若不再加以警示不可也。
智筆曰:那請教恩師,所有詐騙案件之形成或發生,都是因為受害者的無知或同情心被利用而受到詐騙的嗎?抑或是其中亦有其因果之關連性呢?
濟佛曰:汝問到今日主題之重點了。詐騙案件之所以形成,如你所說之兩種情況皆有,但有些並非只是受害者單純受騙而已。
一種是因世人之「貪、嗔、痴」使然,當詐騙之人抓住民眾各種慾念之心裡後,便開始計畫一連串之詐騙手法,並撰寫詐騙之腳本,其細膩度堪比電影之劇本詳細。
另一種是當詐騙之惡人尋找受害者之當下,有些受害者因前世有業力帶到今世,須蒙受詐騙而損失金錢方可消其前業,其中之關係牽扯複雜,形成數以萬計之詐騙事件。
你可想想,世界上之人口數十億人,為何有些人不會被詐騙之惡人盯上?又有些人即使被盯上,卻不會因慾念而上當受騙,又為何有些人被盯上後,旁人皆知是詐騙,但當事人卻深信不疑?只要仔細想想,便可得知因由。
智筆曰:恩師這樣大致說明,弟子是否可以認知為,起因由人性之各種慾念而起,若再加上前世之業力果報在身,自然容易受騙上當;倘若本身之慾念不生,或能在第一當下進行確認分辨之人,或是能行善積德之人,縱使前世有業力果報隨身,也較不會受騙上當,歹徒也自然較不易得逞是嗎?
濟佛曰:你說的沒錯!「行善積德」能消前業或消災劫,萬惡皆起於「貪」,起於「慾」,前世若有業力隨身,自然就有各種慾念伴隨,其就好像一把鑰匙(慾),一旦啟動,汽車的引擎(災劫)及各種零件便開始接續運轉,環環相扣,事件便一直衍生下去。
智筆曰:那今日會有案例要警世嗎?
濟佛曰:今日著書之首回,吾倆先就欺詐之果報之因由簡單說明,下回開始就有精彩之案例與世人做剖析了。
智筆曰:弟子相當期待,也相當開心能與「濟公活佛」恩師一同著書。
濟佛曰:你少貧嘴了!多學點好的才是,今日也說了不少,至此可也。
可,吾回!
欺詐之果報-第一回 欺詐果報話因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