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31日 星期一

百家酒

 

  在一次隆重熱鬧的豐年祭慶典中,大酋長要求每一家庭都要捐出一壺酒,並且倒在一個大桶子裡,讓大家都可以共享。


  只看到每一都鄭重其事的倒下家裡釀的酒,很快的就集滿了一大桶。


  在慶典接近尾聲時,酋長拔掉了木塞子,每個人的杯中都注滿一大杯酒,當大伙一飲而盡時,才發現喝下去的都是清水。


  原來,人人都以為再那麼多的酒中,自己的一壺清水一定不會被察覺。


※ ※ ※


  「社會」,大家都知道,就是人與人共同的生活面,所造成一連串相互的關係。今之社會與古昔比之,更是錯綜複雜而紊亂,使得現今之人在社會上難以適應,無法生活的自如,這都是大家感覺得到的。


  古時之社會,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雖有各種社會的交易,但是甚為單純,不會勾心鬥角,加上人心純樸,不會有狡詐的心機,故大多數人都能安居樂業,過著心安理得的生活。


  而今之社會則不同,各行各業,花樣百出,沒有固定作息時間,唯利是爭,唯利是圖,且心機狡詐,、拐、搶、騙,無所不用其極,為的只在於能滿足私慾,由而可見與古時相比,實在難以堪受,也因而造成現今之人無法彌補的遺憾,這都是現今社會可見到的事實。


  由先認明社會古今形態的差異,所造成的迷思在哪裡,才能使自己有所醒覺,待爾後慢慢述之。


世態迷失與醒覺-第十二章 社會的認識

2025年3月30日 星期日

吞食鋼筋水泥

 

蓮生/文

  

  在幽冥中「神行」時,曾見一群人,在吞食鋼筋水泥。《地藏菩薩本願經》中,亦曾提及,有地獄,飢吞鐵丸,渴飲鐵汁,與我所見,大同小異。


  在吞食鋼筋水泥的人群中,有一人竟然是我弟子,他見我至淚流滿面,悲痛異常。


  「為何至此?」我問。


  「開營造廠。」


  「為何墮此地獄?」


  「造橋工程。」


  「造橋舖路是善啊!」


  弟子答:「工減料!」


  我聽了大駭。


  據我所知,是有不肖商人,為了賺錢,在諸多工程中,鋼筋、水泥,工程是完成了,但,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官商勾結,一起舞弊。置老百姓的生命財於度外,一逢洪水、大風,橋被流失,人民的生命財也全部流失了,造成很大的悲劇。


  我記得台灣有一「嘉義行善團」,專門做造橋舖路的工作,造橋無形中可救人生命,免得人涉水發生危險,舖路可利人行,功德甚大。


  我還記得年輕時,在報社寫專欄,曾為「過水橋」請命,此橋非橋,而是乾旱便是路,下雨便是河,人們經過要涉水,一逢大雨,便流失人命無數,我為老百姓請命,請建「過水橋」。


  「橋」對人們的「生命」,人們的「財」,人們的「生計」是很重要的,尤其住在亂山重疊,溪河遍處的小市民,他們依賴著「橋」對外交通,「生計」是靠橋來往,很多山要依橋輸出,民生用品依橋輸入。


  建橋可為善。


  建橋可為惡。


  豈可不慎乎!


  我在此,奉勸世人,建橋宜「務實」,人在做,天在看,不要一逢大雨,橋便流失了。工程舞弊,樂只一世一時,卻帶給人們千百萬生命財的流失,而自己也在地獄受苦,吞食鋼筋水泥的果報,求出無期。


  寫一首詩:


  曾為人們涉水憂

  平時車子溪上過

  雨水濤濤來時

  人車全部逐水流


  因果報應流傳很久

  只是這耳聽

  那耳出

  未到時至何曾愁


  今見弟子在獄中

  想救他

  無理由

  只因一局殘棋尚未收

  雲散瀾滄江嶺上

  一線吊籃掛勾勾


  多少災民苦哀

  多少家園毀其中

  苦恨

  重建

  此時此刻誰來伸出援手


  寄語工程客

  全憑良知周不周

  存個天心最有情

  莫要營私樂一時

  免除幽冥地獄再相逢


盧勝文集第176冊《小雨繽紛集》吞食鋼筋水泥


2025年3月29日 星期六

欺詐果報話因由

 

濟公活佛 降


聖示:吾今日降著「欺詐之果報」。


  第一回「欺詐果報話因由」


聖示:太上曰:「禍福無門,惟人自招,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人之禍福,乃由業力而來,種什麼因,得什麼果,自作自受,無人可替。《地藏菩薩本願經》云:「莫輕小惡,以為無罪,死後有報,纖毫受之,父子至親,歧路各別,縱然相逢,無肯代受。」當明果報之理,行善積德,切莫造作惡因,追悔莫及。


濟佛曰:智筆!吾倆此次奉旨著作「欺詐之果報」聖書,汝有何感想啊?


智筆曰:弟子首先叩見恩師,第一次見恩師之聖顏,果真與廟堂中之神像一樣威嚴。弟子此次能再次奉旨著作聖書,實感謝上天之畀重,弟子亦當竭盡心力完成聖務。


濟佛曰:孺子可教也!汝剛剛提到吾之本尊與廟堂之神像相同,那是自然!此乃因目前世上眾多神像,自古至今,經歷眾多仙佛顯化於雕刻神像者或有緣之人,經歷代傳授至今,故今世人所見之神像樣貌,與真正之仙佛的本尊確實大多相同也。


智筆曰:原來如此!所以以後要認識仙佛之前,可以先從認識神像開始囉!


濟佛曰:亦可這麼也!


智筆曰:請問恩師,此部「欺詐之果報」一書之頒著,是否乃因上蒼見今世間詐騙之術橫行,有眾多無辜之百姓受害,加上行詐之人日益增加,故盼藉此聖書以醒惕世人呢?


濟佛曰:然也!此部聖書之頒著,乃上天不忍坐視此類事件持續惡化,若不再加以警示世人,恐將不可收拾,此風斷不可長,若不再加以警示不可也。


智筆曰:那請教恩師,所有詐騙案件之形成或發生,都是因為受害者的無知或同情心被利用而受到詐騙的嗎?抑或是其中亦有其因果之關連性呢?


濟佛曰:汝問到今日主題之重點了。詐騙案件之所以形成,如你所之兩種情況皆有,但有些並非只是受害者單純受騙而已。


  一種是因世人之「貪、嗔、痴」使然,當詐騙之人抓住民眾各種慾念之心裡後,便開始計畫一連串之詐騙手法,並撰寫詐騙之本,其細膩度堪比電影之劇本詳細。


  另一種是當詐騙之惡人尋找受害者之當下,有些受害者因前世有業力帶到今世,須蒙受詐騙而損失金錢方可消其前業,其中之關係牽扯複雜,形成數以萬計之詐騙事件。


  你可想想,世界上之人口數十億人,為何有些人不會被詐騙之惡人上?又有些人即使被上,卻不會因慾念而上當受騙,又為何有些人被上後,旁人皆知是詐騙,但當事人卻深信不疑?只要仔細想想,便可得知因由。


智筆曰:恩師這樣大致明,弟子是否可以認知為,起因由人性之各種慾念而起,若再加上前世之業力果報在身,自然容易受騙上當;倘若本身之慾念不生,或能在第一當下進行確認分辨之人,或是能行善積德之人,縱使前世有業力果報隨身,也較不會受騙上當,歹徒也自然較不易得逞是嗎?


濟佛曰:你的沒錯!「行善積德」能消前業或消災劫,萬惡皆起於「貪」,起於「慾」,前世若有業力隨身,自然就有各種慾念伴隨,其就好像一把鑰匙(慾),一旦動,汽車的引擎(災劫)及各種零件便開始接續運轉,環環相扣,事件便一直衍生下去。


智筆曰:那今日會有案例要警世嗎?


濟佛曰:今日著書之首回,吾倆先就欺詐之果報之因由簡單明,下回開始就有精彩之案例與世人做剖析了。


智筆曰:弟子相當期待,也相當開心能與「濟公活佛」恩師一同著書。


濟佛曰:你少貧嘴了!多學點好的才是,今日也了不少,至此可也。


可,吾回!


欺詐之果報-第一回 欺詐果報話因由


2025年3月27日 星期四

傳聲筒是傳聲筒

 

  有一位學僧去拜訪鐵舟禪師,要求鐵舟禪師能為他講解《臨濟錄》。


  鐵舟禪師道:「這你就弄錯對象了,要聽《臨濟錄》,最好去找圓覺寺的洪川禪師。」


  學僧道:「不!我已經聽過洪川禪師的講述。聽您是天龍寺滴水禪師的真傳弟子,我一定要聽聽您的講解。」


  鐵舟禪師再三推辭不得,只好帶著這位學僧到一處練武的場地,一起練武。直到兩人全身汗如雨下,才停止練武。


  練武以後,鐵舟禪師隨即帶著學僧回到原來的法堂,一面擦汗,一面微笑地對著學僧道:


  「如何?我的《臨濟錄》講得好不好?」


  學僧大驚,鐵舟禪師只練了一趟武,何曾講過《臨濟錄》?禪師這一問,學僧不知如何作答是好。


  鐵舟禪師再問道:「我的《臨濟錄》講得如何?」


  學僧不得已答道:「禪師!你的《臨濟錄》只是一套劍譜嗎?」


  鐵舟禪師這時才懇切地開示道:「我是劍客,所以我只提倡劍道,我雖然也跟禪師學禪,但不願學一般禪者的作為,首先該知道《臨濟錄》非紙上談兵,更不是從語言口舌上可以去了解的,至於家師滴水禪師的講解,我更無從學起,因為我不是傳聲筒!」


  學僧不以為然地道:「照禪師這種法,歷代祖師大德,傳法傳心不也都成為傳聲筒了嗎?」


  鐵舟禪師再告訴學僧道:「傳法傳心自是傳法傳心,傳聲筒自是傳聲筒。」


※ ※ ※


  智慧是從體會而得,從親身逢遇得來,沒有知何來悟與解?沒有親身經歷,怎知什麼是真?什麼是假?


  智者能從所親身經歷得到發,得到真正的智慧,不受知識所束縛,只有無智之人,才甘願受世間種種所左右。


  世間太多迷人處,如不修智、修慧,是很容易掉落這迷茫業海當中,只要用心修用心悟,定可走出這萬文塵煙。



2025年3月26日 星期三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浣溪沙》晏殊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台。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注釋:

 

  燕歸來:燕為候鳥,春天時由南而歸。相應於上句的「花落去」,此二句指暮春時節。

 

  香徑:指落英繽紛的小路。

 

  晏殊,字同叔,撫州臨川人,仁宗時權臣,也是北宋時期的著名文學家、詞人。

 

  傳有一年在去杭州的途中路過揚州,小憩於大明寺。閒來在庭中漫步,見廊廡下詩板林立,便命侍從一首首誦讀,但不讀出作者的爵里姓氏,自己則閉目慢踱,仔細揣摩。

 

  結果多為平庸之作,沒有幾篇能讀到結尾。正無聊間,忽然有一首詩引起他的注意,詩云:

 

  水調隋宮曲,當年亦九成。

  哀音已亡國,廢沼尚留名。

  儀鳳終陳跡,鳴蛙只沸聲。

  淒涼不可問,落日下蕪城。

 

  晏殊感慨:「好詩,卻聽不出出自哪位名家之筆。」

 

  侍從回答:「江都尉王琪。」

 

  晏殊微微頷首:「揚州果有人才,不妨請來一敘。」

 

  不久,侍從奉命請來王琪,晏殊與這位江南才子共同進餐,飯後,又邀他同到池邊散步。

 

  時暮春,滿目落英繽紛,晏殊感嘆:「常擬將此景入詩,只可惜僅得上句,下句則苦苦難尋。不知能賜教否?」

 

  王琪知殊確出於一片誠意,也不推辭,恭請晏殊出上句。

 

  晏殊於是吟道:「無可奈何花落去。」

 

  王琪稍作沈思,便對出下句:「似曾相識燕歸來。」

 

  晏殊眼前豁然一亮,「果然妙不可言。‘無可奈何’已令人傷感不已,‘似曾相識’更讓人不堪回首。人都虛詞難對,卻不想竟有如此佳句,雖似信手拈來,卻恐怕再沒有第二句了。

 

  此後不久,晏殊即將此聯嵌入了他的代表作《浣溪沙》之中,而王琪也因晏殊的賞識升調宰相府任職。


讚嘆『觀世音菩薩』

 

蓮生/文


  有弟子問:


  「盧師尊!我見你讚嘆文殊師利菩薩,但,觀世音菩薩呢?」


  我答:


  「當然讚嘆。」(一切菩薩我均讚嘆)


  弟子問:


  「觀世音菩薩的功德又如何?」


  我答:


  「的功德,連一切佛也不能數盡。」


  弟子問:


  「可一二?」


  我答:


  在「佛大乘莊嚴寶王經」中記載:


  菩薩去了地獄。


  熱惱地獄變清涼。


  菩薩去了餓鬼道。


  餓鬼得以飽足。


  觀世音菩薩每一天能成就成千上萬俱胝那由他數土的有情。


  觀世音菩薩能


  雙眼現日月。


  額頭出現大自在天。


  肩膀出現梵天。


  心臟化出大力金剛。


  牙齒出現妙音天女。


  口中出現風神。


  雙足出現地神。


  腹部出現水神。


  觀世音菩薩能調化有情,出現如來、聲聞、緣覺、梵天、人、非人等等的身相,的功德,甚至如來也不曾有。


  釋迦牟尼佛對除蓋障菩薩


  觀世音菩薩的福德,我也不盡。


  菩薩的功德如毛孔:


  金毛孔中有乾達婆,他們安住正法。


  黑毛孔中有八万仙人,具足一通至六通,能令法音流布。


  耳毛孔中,有尋香女,能出現一切所需物品。


  的甘露毛孔,安住十地菩薩。


  的金剛毛孔,安住緊那羅。


  日光,根王………。


  安住在菩薩的毛孔中,均持菩薩聖號及六字大明咒,不再輪迴,直至槃。


  昔日。


  普賢菩薩以十二年的時光,遍行觀世音菩薩的毛孔,竟然看不到盡頭。


  佛陀告訴除蓋障菩薩:


  「六字大明咒,深不可測。」(大悲咒亦是)


  是:


  稀有咒。


  金剛咒。


  金剛不壞咒。


  無上智慧咒。


  無上咒。


  釋迦牟尼佛行菩薩道時,與五百商人入海,進入羅洲。


  被羅女押持。


  是觀世音菩薩化為「八拉哈馬王」救了他們的。


  在《悲華經》中:


  記載觀世音菩薩之名的由來。


  《如幻三昧經》中:


  記載西方三聖的因緣。


  總之:


  觀世音菩薩的大慈大悲,讚嘆不盡。


盧勝文集第276冊《南山雅舍筆記》讚嘆『觀世音菩薩』


2025年3月24日 星期一

惡言隨風散

 

  聖菲力浦是16世紀深受愛戴的羅馬牧師,富人和窮人追隨著他,貴族和平民也都喜歡他,這一切都是因為他的善解人意。


  有一次,一位年輕的女孩來到聖菲力浦面前傾訴自己的苦惱。


  聖菲力浦明白了女孩的缺點,其實她心地倒不壞,只是她常常三道四,喜歡些無聊的閒話。這些閒話傳出去後,就會給別人造成許多傷害。


  聖菲力浦:「你不應該談論他人的缺點,我知道你也為此苦惱,現在我命令你要為此贖罪。你到市場上買一隻母雞,走出城鎮後,沿路拔下雞毛並四處散佈。你要一刻不停地拔,直到拔完為止。你做完之後就回到這裡告訴我。」


  女孩覺得這是非常奇怪的贖罪方式,但為了消除自己的煩惱,她沒有任何異議。


  她買了雞,走出城鎮,並遵照吩咐拔下雞毛。


  然後她回去找聖菲力浦,告訴他自己按照他的做了一切。


  聖菲力浦:「你已完成了贖罪的第一部分,現在要進行第二部分。你必須回到你來的路上,撿起所有的雞毛。」


  女孩為難地:「這怎麼可能呢?在這個時候,風已經把它們吹得到處都是了。也許我可以撿回一些,但是我不可能撿回所有的雞毛。」


  「沒錯,我的孩子。那些你口而出的愚蠢話語不也是如此嗎?你不也常常從口中吐出一些愚蠢的謠言嗎?然後它們不也是散落路途,口耳相傳到各處嗎?你有可能跟在它們後面,在你想收回的時候就收回嗎?」


  女孩:「不能,神父。」


  「那麼,當你想些別人的閒話時,請閉上你的嘴,不要讓這些邪惡的羽毛散落路旁。」


※ ※ ※


  「水深則流緩,人貴則語遲。」一般有地位或涵養之人,言談話大多平緩適中,謹言慎行。昔時之修行者,為息妄歸真,亦有針對自己習氣而專修「禁口」之對治法門,然而現今之人,多忽略了修口之重要性,常動輒率性胡謅,或背後中傷他人,或大放厥詞,肆意攻訐謾罵,甚至謗神謗法,此實乃造罪造業之舉。


  吾舉一例子明,台疆北部有一女子,平時不論是對丈夫、子女或旁人話時,總喜歡在言談中將「笨」字當口頭禪,雖然其並非每次真有惡意,但言者無意,聽者有心,故常讓當事人不悅、難堪。其實口頭禪乃是一種心理現象之反射,故此女子到了晚年時,即罹患老年癡呆症,性情丕變,容易動怒,記憶力幾乎喪失,然而有時又如三小孩般無理取鬧,常令子女們哭笑不得,身心俱疲。若以現代醫學而言,此乃是一種功能性退化之疾病,但卻不知其中亦有因果業力牽纏之捉弄。


  口業之報,如影隨形,如好大話者,易受冤枉、委曲;喜議論他人是非者,易受人厭;喜背後中傷他人者,易受誣陷;愛吹牛者,所言人不信受;愛狠話者,易遭橫禍;喜謊言者,易受人欺騙;喜挑撥離間者,易眷屬不合;愛謾罵他人者,亦受他人謾罵;喜嘲笑他人者,易諸事不順遂;喜發牢騷者,易運途乖舛;喜愛浮誇大話者,一生虛華;喜穿鑿附會胡謅者,易受貧病來折磨......等。


  「刀劍傷人痕易合,惡語傷人恨綿綿。」故世之人若能常語善行善,常宣揚真理,常口誦佛號、佛名,自我警惕,時時懺悔,凡事能包容善解,心寬念純,多讚揚他人好話,令自他安樂,則待身壞命終之後,自能往生善道,若能人人皆能如此,世風亦可以得撥亂反正之轉變也。


坤道與習氣-第三二章 女子喜憍矜自恣,輕易老小,無有上下,或醜言惡語不避親屬

身的修行

 

  人之色身因為遍佈神經組織,故當「身根」與物體接觸時,就會生舒適或不舒適的感覺,而現起「身識」。一位沒有修持明覺觀察之人,往往誤認為是「我」在感受冷、熱、軟、硬,致而引起種種之執著,當接觸到合意的物體時即生歡喜貪婪;碰到不合意的觸境即生起瞋心,因而造出各種業因。


  昔時佛陀弟子畢陵伽婆蹉在行乞食之路途中,被毒刺刺傷了,造成全身疼痛。因此痛非常,畢陵伽婆蹉於是開始起念思維:「我身確實有一能知疼痛之觸覺心,它能了知此深痛之存在。」


  在承受此傷痛的同時,畢陵伽婆蹉又以明覺心,去觀察那可感覺疼痛的觸覺心時,突然間,從心深處覺得有一清淨心生起,而此清淨心生起時,傷痛處已不復有疼痛之感覺。


  因為其所覺之痛,乃因身根觸知外物而感疼痛,若沒有外境的「物體」和「身根」,「身識」即不能現起,物體及身根為因,生起身識為果,所以它們不能獨立存在,是因緣和合的現象而已,當身識消失時,疼痛就緣散而滅了。畢陵伽婆蹉經過如是攝念認真觀想,不久,身心皆住空境而不起一念想心。此境界延續經三七廿一日後,以前所熏習的種種不良習氣等有為、有漏諸法,均完全銷盡,而成就阿羅漢果位,證得解知見。

 

  許多修行者因身、口、意三業不清淨,貪、瞋、癡、慢、疑等惡心堅強,故常有違犯禁戒而造業之現象,而「戒」為三學(戒、定、慧)之首,故在家修行者若能持守「身戒律」如五戒: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八關齋戒:一日夜中守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不飲酒、不坐臥高廣大床、不塗香粧飾、不非時食(過午不食),或在家菩薩戒,來淡薄自己的習氣,最終必能獲得身心一如,心物合一的清淨境界。

 

  因為持守身戒修行後,修行者之粗心粗習會漸漸淡薄微細,且有能力觀自己心起心滅之境界,若起一害心、貪心、邪心,一不光明念頭、違背戒律之種種念頭,即可防患未然,避免事實之發生。如此,日日於行住坐臥中用功,久而久之,心即能得清淨。修行者心清淨後,面對諸境界,事事都能自在,無有煩惱心,進而就能體會一切法皆係因緣法、生滅法,本無自性,體性本空,不生不滅也。

 

  修行者若能從身識守戒開始,嚴守住身、語戒不犯,在面對或觸知種種塵境時,無違順分別心,身即能得自在。身既自在,往後再由外而,次第執心修心,亦即能由戒生定,由定生慧,身心寂滅,而成就上乘果位也。


在家修行法要-第十章 在家修行實踐之法

第十五節 「身」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