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4日 星期一

身的修行

 

  人之色身因為遍佈神經組織,故當「身根」與物體接觸時,就會生舒適或不舒適的感覺,而現起「身識」。一位沒有修持明覺觀察之人,往往誤認為是「我」在感受冷、熱、軟、硬,致而引起種種之執著,當接觸到合意的物體時即生歡喜貪婪;碰到不合意的觸境即生起瞋心,因而造出各種業因。


  昔時佛陀弟子畢陵伽婆蹉在行乞食之路途中,被毒刺刺傷了,造成全身疼痛。因此痛非常,畢陵伽婆蹉於是開始起念思維:「我身確實有一能知疼痛之觸覺心,它能了知此深痛之存在。」


  在承受此傷痛的同時,畢陵伽婆蹉又以明覺心,去觀察那可感覺疼痛的觸覺心時,突然間,從心深處覺得有一清淨心生起,而此清淨心生起時,傷痛處已不復有疼痛之感覺。


  因為其所覺之痛,乃因身根觸知外物而感疼痛,若沒有外境的「物體」和「身根」,「身識」即不能現起,物體及身根為因,生起身識為果,所以它們不能獨立存在,是因緣和合的現象而已,當身識消失時,疼痛就緣散而滅了。畢陵伽婆蹉經過如是攝念認真觀想,不久,身心皆住空境而不起一念想心。此境界延續經三七廿一日後,以前所熏習的種種不良習氣等有為、有漏諸法,均完全銷盡,而成就阿羅漢果位,證得解知見。

 

  許多修行者因身、口、意三業不清淨,貪、瞋、癡、慢、疑等惡心堅強,故常有違犯禁戒而造業之現象,而「戒」為三學(戒、定、慧)之首,故在家修行者若能持守「身戒律」如五戒: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八關齋戒:一日夜中守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不飲酒、不坐臥高廣大床、不塗香粧飾、不非時食(過午不食),或在家菩薩戒,來淡薄自己的習氣,最終必能獲得身心一如,心物合一的清淨境界。

 

  因為持守身戒修行後,修行者之粗心粗習會漸漸淡薄微細,且有能力觀自己心起心滅之境界,若起一害心、貪心、邪心,一不光明念頭、違背戒律之種種念頭,即可防患未然,避免事實之發生。如此,日日於行住坐臥中用功,久而久之,心即能得清淨。修行者心清淨後,面對諸境界,事事都能自在,無有煩惱心,進而就能體會一切法皆係因緣法、生滅法,本無自性,體性本空,不生不滅也。

 

  修行者若能從身識守戒開始,嚴守住身、語戒不犯,在面對或觸知種種塵境時,無違順分別心,身即能得自在。身既自在,往後再由外而,次第執心修心,亦即能由戒生定,由定生慧,身心寂滅,而成就上乘果位也。


在家修行法要-第十章 在家修行實踐之法

第十五節 「身」的修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