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世紀平安末期,日本社會動亂的局面逐漸形成,不安的人心日益擴大,佛家所說的「末法」行將來臨,依當時的界定,西元一O五二年,世界將進入「末法」時代。在末法將臨之際,厭離穢土往生淨土的願望因之而生,這是念佛之起。
惠心僧都源信生於一九四二年,大和國(今奈良縣南部)葛城下郡當麻村人。父親占部正親是一個沒有信仰的人,但為人樸直;母親清原氏是虔誠信佛的善女,曾向郡裡高尾寺觀音祈請她子嗣。她夢見一個住持給她一個串珠,因而懷孕生下一子,這男嬰就是源信。
源信九歲上比叡山,十五歲出家,師事良源上人,學天台教學。在橫川,他全心向學,無論修行問道,都是群儕中最出色的人。
一次,應朝廷之詔,參與佛法議論,獲得許多奬賞。他從中選出佳者給母親,母親哭泣著寫一封信給他:「你送美好的東西給我,我當然高興。但是,我最大的願望不是要你以僧侶出人頭地,而是希望你遁世修道。」
接到信,源信深受刺激,隨後斷絕一切俗緣,四十歲即入橫川山谷,修淨土之業。
往昔,有人問源信:
「和尚,您的智行舉世無雙,所修行法以何者為最要?」
「以念佛為要。」
「諸行中,以理為首要。念佛時,你是否觀法身?」
「只稱名號。」
「為何不觀理?」
「往生之業,稱名就夠了。原本只思想此事,所以不用觀法身。想觀法身,也不能說不好。觀法身時,心明而至清爽之境,往生之業不會受到妨害……」
後來,源信過世,有弟子夢見源信:
「……我不是很懂師父的意思,真的往生了嗎?」
「是的。」
「達成本來的意願,不是非常可喜嗎?」
「是的,最可歡喜。」
「既然可以往生,為何剛才說『也可以說未往生』?」
「眾聖雲集環繞佛四周,我在最外圍,也就是說離佛最遠,所以說未往生。」
「我可以往生極樂淨土嗎?」
「不能往生。」
「我有何過錯,不能往生?」
「因為你怠慢。」
「無論如何都不能往生嗎?」
「你雖怠慢,但有成佛的真切願望,這樣非常好。譬如被關深牢之人,有智慧,就可以自力逃出。有無論如何都要成佛的願望,就是這樣,即使沉淪於生死,也可以出離。」
「如此,只要有成佛之願,就能往生極樂淨土嗎?」
「即使有願望,但無對此願望之行,往生仍是至難之事。」
「如果悔改往昔過錯,勤修淨土之業,可以完成往生之願嗎?」
惠心僧都源信停下思考,回道:
「畢竟困難。往生極樂,乃至難之事,所以我在極樂眾聖的最外側。」
徒弟聽了這席話,非常慚愧。
※ ※ ※
佛是住在極樂國,根據阿彌陀經所說,距此十億八千萬里。只憑這個數字看來,可知佛離我們是多麼遙遠。但何以經書又謂有善根的人去佛不遠?其實這個遠字是假體實例。
在事體而言,是十億八千萬里;在心境而言,就不同說法,心境一專一誠,就可以轉瞬即達。憶佛念佛,佛說可以立刻在你跟前,此就是互念相親的道理。孫悟空一個跟斗,可以打到十萬八千里,此亦是心境奔馳,並非實體奔馳也。
由此可知,專心誠意,就不管十億百億里路之遙,亦如近在眼前。學佛者,若將所學只當一種課本研究,只求一個知字,總不肯去行,則不但談不到專誠,更談不到精進,如此一來,去佛確遠也。
雨華再集-65-去佛不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