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日 星期二

恃德者昌,恃力者亡

 

  商君在秦國執政二十一年(《史記》誤為十年),得罪了不少權貴,許多宗室貴族都對他心懷怨恨。


  某一天,大臣趙良來見。


  商君問:「你看我治理秦國,和以前的五羖大夫百里奚相比,誰比較能幹?」


  趙良:「實話實,可以不受懲罰嗎?」


  「你願意實話,那就是我治病的良藥,我怎麼會處罰你呢?」


  趙良於是將百里奚的故事簡單的描述一遍。


  百里奚是楚國的下人,聽秦穆公不分尊卑貴賤廣納賢才,便想去求見。但到了秦國,盤纏用盡,只好把自己賣給秦國商人當奴隸。一年後,秦穆公得知這件事就把他從低賤的地位一路提拔到一國之相。


  五羖大夫百里奚輔佐秦國六、七年,東伐鄭國,三次擁立晉國的國君(惠公、懷公和文公),並遏阻了楚國北侵的禍患


  他在國施行教化,巴人前來進貢;對諸侯施以恩惠,戎國都表示臣服。


  百里奚擔任秦相時,疲累不乘車,酷日不打傘,在都城巡行時沒有車隊隨行,也不需要武力護衛。


  他死的時候,舉國上下悲痛欲,小孩不唱歌謠,勞動者不哼小曲。


  「這就是五羖大夫的德行啊!」


  趙良反問:「那麼商君您呢?」


  趙良接著把商君在秦國的所作所為,也回顧了一下。


  商君當年能見到秦孝公,是靠受寵的景監牽線,一點也不光采。


  商君輔佐秦國,不以百姓為重,卻大建門闕,談不上什麼功績。


  處罰太子的老師,又用嚴刑峻法傷害人民,累積民怨,凝聚禍患。


  商君權傾一時,功高震主,有時候還會自作主張,變更國君的命令。百姓對商君的命令反應,遠高於國君所下的命令。


  商君自比國君,自稱「寡人」,每天都用法令約束秦國的貴公子。受過刑罰的公子虔,八年來足不出


  商君出門,隨行的車隊數以十計,衛隊手執矛戟夾道奔走,車上滿載武士,隨從各個孔武有力。若是這些外出準備沒做好,商君就不願意出門。


  趙良坦率的:「《書》曰:『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商君的處境其實就像朝露般危險,還能希望活得長久嗎?何不把十五邑封地歸還朝廷,然後到偏遠的地方隱居,再勸秦王一改政治作風。否則秦王一旦棄世,那些想抓你的秦國人難道會放過你嗎?眼看死亡就迫在眉睫了!」


  趙良據實以告,但商君始終沒有採信他的建議。


  五個月後,秦孝公駕崩。太子繼位,是為秦惠王。


  公子虔等人上告商君計劃謀反,朝庭便派人去逮捕他。商君逃到函谷關下,打算寄宿旅店。


  旅店主人不知道他是商君,便對他:「根據商君的法令,留宿沒有身分證明的客人,店主會受到處罰。」


  商君感歎的:「唉呀!制法的流弊,居然到了這種程度!」轉而投向鄰近的魏國。


  魏國人怨恨商君欺騙公子卬,並且打敗魏軍,也不願意收留他。


  商君想逃往其他國家。


  魏國人卻:「商君是秦國的逃犯。秦國如此強盛,要逮捕的罪犯進入魏國,不快點將他遣返怎麼行?」因此就把商君送回秦國。


  商君進入秦國,回到商邑,發動部屬攻打鄭縣。秦惠王派兵回擊,在黽池結束了他的生命。


  秦惠王將商君五馬分屍,公開示眾,並且警告大家:「別像商鞅這樣造反!」接著誅滅商君的整個家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