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30日 星期二

治身即治國

 

  司馬承禎,字子微,法號道隱,河溫人(今河南省溫縣)。少年時即好學,對當官的事興趣不大,二十一時就當了道士,到嵩山拜潘師正爲師,得傳符籙及辟穀、導引、服餌之術。


  藩師正非常賞識他,:「我自陶隱居傳正一之法,至汝四葉矣。」後辭師浪遊名山,止於天台山,構層軒於壇上,目爲「衆妙台」,自號白雲子。


  武則天聞其名,召至京都,降手詔以讚美之;未幾辭去,與陳子昂、盧藏用、宋之問、王適、畢構、李白、孟浩然、王維、賀知章爲「仙宗十友」。


  睿宗崇尚道教,曾經召問其術,承禎對曰:「爲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爲。」


  又問:「治身則爾,治國若何?」


  司馬承禎對曰:「國猶身也,故游心於淡,合氣於漠,與物自然而無容私焉,則天下治。」


  睿宗嘆詠曰:「廣成之言,何以加此。」遂賜寶琴、霞帔以還,後又遣使迎至京師,親受符篆,賞賜甚厚。


※ ※ ※


  蓋「中庸」為天下最高之原理,「大學」為天下最高之原則。中庸多言道,重於聖,是存養、省察自己的法要;大學多言德,重於外王,是立身、治世、化人之大道。兩者合一並進,不可偏廢,是故「學、庸」乃是天下之大經,聖人之大本,人生為人處世之大法,不論智、愚、老、幼,人人均當研究之必要。


  「聖」是明明德,自誠明謂之性,其性至誠無息,不息則久,久則徵,徵則悠遠,悠遠則博厚,博厚則高明。博厚所以能載物,高明所以能覆物,悠遠所以能成物。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遠無窮,是以故,不教而彰,不動而變,無為而成。是以君子動而世,則為天下法;言而世,則為天下則。遠之而有望,近之而不厭,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過惡。


  「外王」為親民,自明誠謂之教,其教之有曲,有曲則有誠,誠則形,形則著,著則明,明則動,動則變,變則化。惟天下之至誠,乃為之化也,能轉輪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法,明天地之化育,此乃聖佛動化之極也。


  體心聖,道可修;體心外王,可全德。聖外王並進,則道果可證矣。


回心思道-第二九章 體心聖外王


2025年9月29日 星期一

二卵棄干城

 

  卵:雞蛋;干城:攻城略地的大將。因為吃過老百姓的兩個雞蛋,就捨棄了能攻城略地的大將。比因小錯而捨棄了很有才能的人。


  孔子的孫子孔伋,字子思,曾經在衛國做事。


  一天他跟衞慎公談論任用官員之事,提起了苟變這個人,:「他是一個能征慣戰的人,具有將帥的才能,指揮五百輛戰車的兵力不在話下,不知大王是否了解他?」


  衛慎公:「這個人我知道,他的確是個將帥之才,可惜的是,他的品行不大好。」


  子思忙問:「敢問大王,這是怎麼回事?」


  衛慎公:「他曾經做過地方官,做事很幹練,不過,這個人有缺點。有一次,他到里徵收賦,老百姓見他來了,給他兩個雞蛋,他居然把這兩個雞蛋給吃了,真是太貪圖小利了!對於這樣的人,我可不想用。」


  子思道:「聖人任用官員,好比木匠使用木料,取其所長,棄其所短。一根粗大的好木材,只有幾尺腐朽了,高明的木匠不會把它扔了。現在是戰爭頻仍之世,正需要勇猛的將才,大王卻因為兩個雞蛋而捨棄一員大將,這件事可不能讓鄰國知道啊!」


  衞慎公聽了連忙向子思作揖,:「聽了你的這番話,使我受益匪淺,我一定重新考慮如何任用變。


  《孔叢子·居衛》:「今君處戰國之世,選爪牙之士,而以二卵焉棄干城之將,此不可使聞於鄰國也。


2025年9月27日 星期六

無言也無說

蓮生/文


  世尊一日陞座,大眾集定。


  文殊白椎曰:「諦觀法王法,法王法如是。」


  世尊便下座。


  又:


  世尊一日陞座,默然而座。


  阿難白椎曰:「請世尊法。」


  世尊云:「會中有二比丘犯律行,我故不法。」


  阿難以「他心通」觀是比丘,遂乃遣出,世尊還復默然。


  阿難又曰:「適來為二比丘犯律,是二比丘己遣出,世尊何不法?」


  世尊曰:「吾誓不為二乘聲聞人法。」


  便下座。


  又:


  世尊一日陞座,大眾集定。


  迦葉白椎曰:「世尊法竟。」


  世尊便下座。


  這裡面,有三則世尊陞上法座,「無言也無」的法。


  第一則:


  文殊菩薩才,諦觀法王法,法王法如是。


  世尊便下座了。


  這是為什麼?


  第二則:


  世尊不肯為犯律的比丘法。


  世尊又不肯為二乘聲聞的人法。


  世尊便下座了。


  既然不肯,為什麼陞了座,又便下了座?


  第三則:


  世尊才陞座。


  迦葉尊者:「世尊法竟。」


  才陞座,迦葉尊者就,已經法結束,這又是為什麼?


  我們對這個問題,先看一段《金剛經》: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故。須菩提,法者,無法可,是名法。」


  我個人大徹大悟之後,早已明白「無言也無」的「真諦」。


  我特別寫些文字,稍微提一提:


  法王法如是。


  法王的法就是這樣,這樣是什麼樣?不是言語及文字所能直出來。


  因為不能


  所以世尊便下座。


  又:


  不為犯律的比丘,不傳非人。


  不為二乘聲聞人,是程度還未到,了也不契機,也不會明白,不如不


  所以世尊便下座。


  迦葉:「世尊法竟。」


  這是法本來就是如此,上陞法座,「無言無」就等於法結束了。


  所以世尊便下座。


  今天,我實實在在的告訴大家,如果把「真諦」講出來,會有二個現象:


  一、驚世駭俗,大眾皆暈死過去!


  二、太尋常了,尋常得不得了,大眾「哦」的一聲,原來如此!無


  這是兩極化的反應。


  我如此,自覺實在太「雞婆」,請你自己去參,你自己悟出了,才知道不可思議的難思議。「無言也無」,參下去!


  一切諸法本不生


  一切諸法無染著


  一切諸法離言


  不生而生法界宮


盧勝文集184冊《給你點上心燈》無言也無



2025年9月25日 星期四

尾生抱柱

 

  尾生抱着橋柱而死。比信守諾言。


  微生,又稱尾生,春秋時魯國人,孔子的學生。他為人正直,樂於助人,忠於愛情,信守諾言。他的這些高貴品質,兩千多年來一直被人們傳頌。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尾生認識了一位年輕漂亮的姑娘,並漸漸愛上了她:女孩子也很喜歡他,並且和他定下了終身大事。


  有一天,兩人約好在河邊橋下見面,時間定在晚上戌時(晚上九時到十一時)。天剛剛斷黑,尾生便興沖沖地來到河邊,等待和心上人相會。


  突然間,烏雲密佈,狂風大作,傾盆大雨從天而降。尾生為了避雨,到橋下。


  遠處突然傳來「嘩啦啦」的水聲,不好,山洪來了!戌時已到,這該怎麼辦?為了不失約,尾生緊緊地抱住橋柱,等待心上人到來。山洪太猛烈了,不一會兒就淹到尾生的膝蓋,尾生死死地抱着柱子,不肯離開。


  那姑娘正準備出門,忽然下起了瓢潑大雨。為了不失約,她毅然走出家門,深一脚浅一脚向小橋走去。狂風吹着她,暴雨打着她,她只得艱難前行。到了小河邊,橋下已是湍急的洪流,人沒法待在那裏,等了一會兒,姑娘失望而歸。


  第二天,雲消雨住,姑娘總覺得心神不定,便到小橋那裏去看看。到了河邊,發現洪水已退。姑娘來到橋邊一看,驚得她花容失色,尾生已經死去,兩手還抱着橋柱。她在尾生的身邊痛哭了一會兒,一縱身跳入洶湧的河水中……



念佛生天

 

  一個人死亡之後,會依照下列順序,受四種業力所左右而轉生:


  一、重業:此是最強的業力,沒有任何其它的業可以阻止它,所以,必定會生下一世的投生。善的重業是指禪修功德,造此善業者未來會轉生天上或人間;惡的重業是指五逆罪: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分裂僧團,造此惡業者未來必定下地獄。


  二、慣行業:習慣性上時常造的善業或惡業。習慣的養成並非一天兩天或者偶爾為之,而是經常地做,長期形成的。例如,一生禮敬長輩,習慣持戒,時常布施、助人、隨喜、好話等,皆是屬於善的慣行業。


  三、臨死業:臨死之前所憶起或所造之善業與惡業。


  四、已作業:如果沒有上述三種的明顯業力時,宿世所造下的業會決定下一世投生到哪裡。


  昔時,有一位長者的女兒,心地善良又勤於家務,她每日早起第一件事情,就是淨掃家中庭院和兩側門廊。


  有一天,當她在掃地時,恰巧遇佛陀托缽完,從她的家門前經過。這位女孩見到佛陀,莊嚴高貴、相好光明,比傳聞中的描述還要尊貴,不但生起了極大的歡喜心,而且非常專注地目視著佛陀。那種歡喜心一直縈繞在心頭,久久都無法忘懷。


  然而,這位女孩的壽命並不長,沒多久就突生重病身亡。不過,由於她心中時常憶念佛陀功德,因此死後即轉生天界。


  一般屬於利根而轉生天界的天人,能思惟憶知三件事情:


  一、我前世是何種有情之身?


  二、我現在是生在何處呢?


  三、我過去世是造了什麼善業,而使我生到這天界呢?


  這位女孩即是屬於利根者,因此,她生天後思惟憶知了三件事情:


  一、自己的前世是人類;


  二、自己已經生在天上;


  三、自己過去世是因為見了佛陀而心生歡喜,時常意念佛陀功德的善業,所以得到了這個生天的果報。


  當她明白上述因緣後,就從天界下降至人間,供養佛陀;佛陀受供養後即為她法,天女因而證得初果。


  女孩生天是臨死善業轉生天界的典型例子,不過,臨死善業常是可遇不可求的。所以,如果能養成造各種善業的習慣,或是進行禪修,未來世就容易往上晉升,而毋須擔憂是否會墮落沉淪。


  在這個世間,很多老人、病人都是在貪戀、牽掛、執著,或是在痛苦、恐懼、後悔中死亡。一個人在臨終時如果生起不善心,就容易引發惡業成熟,來世往生惡趣;如果生起善心,就容易引發善業成熟,來世往生善趣。


  因此,適當的臨終關懷甚為重要。適當的臨終關懷有下列重點:


  一、提醒臨終者憶起曾做過的善行。請他的家屬、親戚或朋友,宣讀他曾經做過的善行,當臨終者憶起曾經做過的善業並感到高興時,將有可能在下一世,投生至天界或人間。


  二、勸導放下對眷屬、財等身外之物的執著。可以勸導他放下對身外之物的執著,但不要勸勉放棄生命。


  例如:「人生充滿痛苦,你不要執著這個肉身。」因為這種話是在鼓勵他放棄生命,若是臨終者因為你的話而放棄生命,你將犯下殺生之惡業。


  三、以他的名義做善事,然後讓他隨喜。以臨終者的名義去布施、供養,然後在他面前讚歎這些善行,讓他生起淨信心,同時提醒他應該對所做的功德感到高興,這就是隨喜的善業。


  四、教導他禪修業處。


  例如:專注呼吸、散播慈愛、佛隨念等,讓他平靜、歡喜地離世。


  五、為他誦經、法等。


  適當的臨終關懷,不僅可以幫助臨終者驅除對死亡的恐懼,而且可以改變他們下一生的命運,這是身為子女者都應該學習的善法。


生天並不難-第十五章 念佛生天


2025年9月23日 星期二

黃金難帶黃泉路

 

  唐朝的時候,永州地方的人大都善於游泳。


  有一天,五六個人乘小船橫渡湘水。湘水突然暴漲,駛到江心的小船偏偏又破了,他們不得不下水游泳。


  有個人遊得很慢。夥伴們問:「你游泳技術最好,今天怎麼落到後面去了?」


  那人回答:「我腰裡纏著銅錢,很重,所以遊得慢。」


  同伴們勸他把錢扔掉,可他就是不聽。不久他就沒有力氣遊了。


  同伴們已經上了岸,急急勸他把錢扔掉:「你自己都快死了,還要錢幹什麼呢?」可他還是搖搖頭。


  他終於被淹死了。(柳宗元《哀溺文序》)


※ ※ ※


  夫,人生一世,怨若春夢,轉眼則成白頭之翁,處富貴,不知綱常之道,不施方便之門,到末黃金難帶黃泉路,赤手空囊入幽冥,有何益哉。


  但得凡事知足,多修福田,與後世子孫,名留千古,勝彼慳吝之輩多矣。窃思古之賢人,皆仁義道德而成其名,非似不知廉恥之徒,專取不義之財而成虛名也。


  但鑒古觀今,世道浮沉,變幻靡定,非君子之道。而富貴者,不到盡頭,豈知是福耳?


2025年9月22日 星期一

金沙走石地獄

 

蓮生/文


  我看見一番景象。


  那是「飛沙走石」,如同颱風吹襲一般,但,不同的是,那沙是黃金的細沙,那石塊變成黃金的石塊狀,這「金沙金塊」全向人吹去。


  那人被金沙吹襲。


  那人被金塊擊中。


  金塊擊中,頭破血流,打得全身血肉橫飛,人在其中驚恐逃命。


  金沙吹襲,其力如刀割一般,那細細的黃金沙,穿透力非常的強,鬼哭神一般。


  先割皮。


  再割肉。


  三割五臓六腑。


  四割骨。


  最後,骨骼也化爲灰塵,一切全消失了!


  我見了,大爲恐懼。


  我記得從前:


  我看見的是,呑食「鐵汁」,那些貪官汙吏,到了地獄。


  獄卒將錢幣(金屬類),高溫化爲「鐵汁」,強迫貪官汗吏,把「鐵汁」呑食下去,那紅紅的「鐵汁」由罪犯的口灌了進去。


  口先燒化。


  食道燒化。


  胃燒化。


  腸燒化。


  罪犯大叫一聲便死去,死後一陣風吹拂,又活了過來,再受灌鐵汁之苦。


  我問:


  「以前用灌鐵汁。」


  冥吏答:


  「今人貪心更大,所以用金沙、金塊。金塊打下,血肉橫飛,金沙穿透,魂飛魄散,刺痛異常,連骨也削掉了。」


  我聽聞。


  心沉重。


  我問:


  「誰入金沙走石地獄呢?」


  獄吏答:


  「晉朝的石崇及王愷,他兩人都是大貪官、大汙吏。」


  據


  石崇及王愷,兩人常常比鬥誰最有錢。


  王愷用最貴絲質,做成一條「紫絲步障」,長有四十里長。


  石崇用同樣的絲布做「紫絲步障」,長有五十里,石崇大勝。


  王愷拿出皇帝所賜的徑尺珊瑚,石崇拿起金如意,把珊瑚打碎了 。


  王愷大怒,要石崇賠。


  石崇哈哈大笑,打開寶庫,裡面的珊瑚千株、萬株,而且不止徑尺,全是徑長二、三尺,石崇拿了一只賠王愷。


  王愷只有認輸。


  石崇所貪來的金銀珠寶,甚至比皇帝還要多,眞的富可敵國矣!


  石崇後來被殺。


  一切家充公。


  勸爲官者:


  不要只圖自己的利益。


  不要拿回扣。


  不要取非分之財。


  不要爲難正當的商人。


  不要工減料。


  不要荒廢公事。


  我


  「官門好修行啊!」


盧勝文集第234冊《蓮生活佛盧勝的密密密》「金沙走石」的密密密


2025年9月21日 星期日

商譽盡毀

 

  從前,有個老闆熟悉藥材,乃在某個鎮上開了一家「宏德堂藥店」。


  起初,由於藥店老闆的藥材公道,炮製優良,信譽頗佳,四面八方的人聞風而來,都來這裡抓藥配方,生意格外興隆。


  但是經過了一年,買藥的人越來越少,逐漸生意蕭條,門可羅雀,藥店老闆急得團團轉,百思不得其解,亦不知是何原因。


  有一天午後,藥店老闆正在躺椅上打盹,朦朧之中,忽見一位銀鬚白髮的老翁,道貌岸然,手拿拂麈,飄然來到他的跟前,對他:「我乃藥神是也,統管天下採藥、賣藥之人,你近來摻賣劣質藥材,坑害病人,現在無人買藥,就是對你的懲罰。」罷,給他丟下一張紙條,遂又飄然而去。


  藥店老闆急忙拾起紙條,仔細一看,原來是一首六言詩:「配藥雖無人見,存心自有天知,治病救人為本,切忌圖利忘義。」他看過之後,不禁打了個膽顫,猛然驚醒過來,原來是南柯一夢。


  此時,藥店老闆心知肚明,心中早已良心不安。最主要的癥結所在,近月以來,他把一批劣質藥材當上等藥材混合銷售,大大降低了藥材的功效,所以患病的人都不來買藥了,而且連藥神都知道了。


  藥店老闆慚愧自責,後悔莫及,想著藥神的話,擔心再不改正會招來更大的懲罰;於是趕緊把藥店裡那些劣質藥材統統扔掉,換上真正的上等藥材。同時,派人忙向病家傳話出去:「凡今後在『宏德堂』抓藥配方者,藥煎完後,將藥渣倒在門前,好讓藥神檢驗『宏德堂』的藥材是不是都屬於上等佳品。」


  從此之後,人們從「宏德堂」購買的藥物,皆是品質佳、療效好,「宏德堂」的生意又興旺發達起來。


  幸虧藥店老闆是個相信善惡報應的人,才能及時改邪歸正,也因為他的心底裡大概尚有那麼一點善念,還可以回頭是岸,藥神才會施法術在夢裡點悟迷中人。


  由於「宏德堂」藥店老闆的一念之善,煎過的藥渣倒在門口的做法,就這樣流傳至今。


※ ※ ※


  以因果而言,提供劣質品、斤減兩,雖然可能獲取短暫及些許的利潤,但若因商品瑕玼造成顧客損害,則罪過必如滾雪球般,毫不划算。反之,兢兢業業提供優質品,消費者使用後得到益處或方便,在某種程度上亦是為自己植福田,所以經商應以誠實信用為己念,以誠信為己念則是造功立德。


依樣畫葫蘆,終究不同

 

  善用「喝」教學的臨濟義玄禪師即將圓寂時,開示弟子:「我入滅後,你們不可將正法眼藏也隨著滅卻。」


  在座的三聖慧然禪師:「老師,請放心,弟子怎敢將老師的正法眼藏滅卻?」


  臨濟禪師聽了就問:「那麼,假如有人問起『道是什麼』、『禪是什麼』,你們要如何回答呢?」


  三聖慧然禪師馬上學著臨濟禪師一向教導學人的方法,高聲大喝!


  臨濟禪師非常不以為然:「誰能想像,我的正法眼藏,以後卻在這些大喝一聲的人處滅卻了。來真叫人傷心!」


  完,就在法座上端然而寂。


  慧然禪師非常不解地:「老師平時對來訪者都大喝一聲,為什麼我們就不能學著老師也大喝一聲呢?」


  此時,臨濟禪師忽然又活過來:「我吃飯,你們不能當飽;我死亡,你們不能代替。」意思是,我大喝一聲,你們怎麼能代替我?


  慧然禪師急忙跪下:「老師請原諒,請住世指導我們。」


  臨濟禪師這時大喝一聲,道:「我才不給你們模仿!」


  罷,就真的入滅了。


  禪者最不喜歡人模仿,所謂依樣畫葫蘆,終究不是原樣。德山禪師的棒、臨濟禪師的喝、趙州禪師的茶、雲門禪師的餅,各個禪師接待十方學人,各有各的家風,不是依樣就可以學的。


  禪者要能「上無片瓦蓋頭,下無寸土立足。」一切都要自家重新來過,自家創造、自家樹立,所謂獨立獨行,那才是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