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9日 星期日

仇豫考薦

 

  參《宋史》的記載。


  仇豫,宋朝人。仇豫出任明州太守時,想推薦一個幕僚,問幕僚:「你家日常吃飯要花多少錢?」


  幕僚答:「我家十口人,每天要用二千錢。」


  仇豫問:「為什麼要花這麼多錢?」


  幕僚回:「早餐要吃點肉,晚餐也要吃一些肉羹,當然需要這麼多錢。」


  仇豫聽後,非常吃驚,心想:「以我當太守的俸祿,還不敢經常吃肉,日常只能吃蔬菜而已。你當個小官,每天就能吃肉,怎麼能不貪呢?」因此,仇豫打消推薦幕僚的想法。


  仇豫在許多地方做過官,由於廉潔奉公,勤於政事,造福百姓,每次任職期滿,百姓都依依不捨,不肯放他走。


  之後,仇豫到高密州出任司錄之職,本來高密州的強盜非常猖獗,聽仇豫來了,都相互告誡著跑到臨近的萊州去了。


  後來,高密的士兵叛亂,關起城門,幾乎殺光了州裡的官吏,卻高聲喊著:「不要傷害仇豫大人。


2025年10月17日 星期五

仙人掌的聯想

 

蓮生/文


  從苗圃裡,移植了一株仙人掌到自己的小院子中。每天傍晚歸家,就先得捲起褲管,澆澆花,澆澆仙人掌。慢慢的仙人掌也長高了,長大了,充滿了綠意。有時候,我坐在院子中乘涼時,我正面對著仙人掌,這沙漠上唯一生活得浪漫的植物,其長相的確不凡。


  為什麼就叫著「仙人掌」呢?仙人的手掌就像這樣嗎?我想不出是什麼人替它起了這麼詩意而美麗的名字,在我想像中仙人的手掌應該是晶瑩、光滑、柔細,哪像這「仙人掌」,長得粗糙又難看,渾身長滿了刺,一點也不似我的想像。記得幼年時,我曾幻想過,幻想自己是救人救世的仙人,到處除暴安良,在雲空之中,隨意遨遊。但,至今年長,仙人之夢沒有了,救人救世的心仍然不減。但,空有救國救世的抱負,而無真正的才學也是不行的。


  我覺得世上最痛苦的事,莫過於「心性」別人無法了解,君子坦蕩蕩放開心胸,卻不料小人都以蛇蠍之心來度君子之腹。我想,仙人掌長在孤寂的沙漠,不願像其他的花草樹木長在沃野的土壤上,不是沒有原因的,何以荒山漠漠,風吹沙丘,千里無一片綠的大沙漠中,而仙人掌孤獨的、傲然的佇立著,沒有伴侶,擁有的就是無窮盡的寂寞和月落烏啼。


  仙人掌又何以長刺呢!是的,那是為了防衛自己,在仙人掌的植物意識當中,它畢竟是明智的,就算在孤寂的荒郊野地,仍然要防衛自己。就拿我來,我畢竟太天真了,我認為君子之心,剖心切腹,可以容納日月,沒有必須隱瞞的。我一向,無害人之心,同樣也無防人之心,所仰仗的,乃是天下公理與正義,並無半點邪惡的心思,想學仙人飄逸過這一生,也想學聖人,心臻天齊。


  然而,卻從來就沒有想到,人間世上種種,並沒有我想像的那麼單純,這世界,邪人小丑,比比皆是。我雖無害人之心,而人卻有害我之意。於是,我對仙人與聖人的期望,開始感到痛苦,我想:「搬到沒有人的山上去住吧!和世人隔,做一株生長在荒郊野地的仙人掌。」


  許許多多的日子過去了,夢幻和空想全被現實和環境打得碎碎的,沒有一塊是完整的。心碎了,血液如蛇行般蜿蜒的流著,我感覺到,我就是被移植到庭院中的「仙人掌」。更糟糕的是,我這株「仙人掌」沒有刺,連保護自己也不會。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這是我今天想勸告世人的主題,然而,我看看我自己,我得承受永無止盡的痛苦,因為我是一株沒有刺的仙人掌啊!


盧勝28冊《泉聲幽記》仙人掌的聯想


忠臣與良臣

 

  唐太宗重用魏徵,引起一些權貴的嫉妒和不滿,而且到處散布流言蜚語,造謠中傷魏徵,並向唐太宗進讒言,侮蔑魏徵包庇犯法的親屬。


  唐太宗聽信讒言,十分惱怒,指派溫博去辦。由於溫博對魏徵也頗有微辭,立即去調魏徵的劣跡,不但捕風捉影,道聽途的搜集一些資料,並且添油加醋的向太宗進讒言。


  太宗命溫博去訓斥魏徵,魏徵並不與之爭辯。


  第二天,魏徵面見太宗,向太宗道:「我聽君主與臣下一條心,這才叫君臣一體,哪有開大公無私的精神,只在檢點行為上下功夫的賢良之臣呢?如果君臣上下都注重細枝末節,謹言慎行,我看國家的興亡禍福就無法預料了。」


  唐太宗大吃一驚,問道:「你這些話,到底有何含意?」


  魏徵不正面回答,乃向太宗叩頭:「希望陛下讓我做良臣,不要讓我做忠臣。」


  唐太宗飽讀經史,從未聽有人過這樣的話,不解的問:「難道忠臣,良臣有甚麼不同嗎?」


  魏徵:「像歷史上的稷、契、咎陶就是良臣;夏朝的龍逢,商朝的比干,就是忠臣。所謂良臣,就是能給君主提出許多好建議,且被君主採納,因而身得美名,與君共享富貴,流譽青史的大臣。所謂忠臣,雖然能給君主提出許多好建議,並敢於規勸君主,對君主忠心耿耿,但最後被君主殺戮,國家滅亡,只落個忠臣的空名。這就是二者的區別。」


  太宗聽後,覺得有理,又問道:「你講得很對,作為君主怎樣才能明智,怎樣才會昏暗呢?」


  魏徵回答:「君主能聽取各方面意見,就明智;君主偏信讒言,就昏暗。」


  他又列舉秦二世、梁武帝、隋煬帝偏聽偏信,被奸臣矇蔽,死到臨頭還蒙在鼓裏的實例,進一步闡明這個道理,引起太宗的高度警覺。


  太宗誠懇的對魏徵:「我接受你的勸誡,努力去做一個明君,你也要大膽進諫,無所顧忌和隱諱,做一個流芳百世的良臣。」


  魏徵見太宗以做明君為己任,非常高興,立即向太宗保證:「你做明君,我一定做良臣,決不辜負陛下的厚望。」


  從此以後,君臣相知,凡有魏徵壞話的人,唐太宗一概不聽,甚至嚴加痛斥和懲辦,使那些愛進讒言、陷害正直大臣的小人銷聲匿跡,不敢為所欲為。



2025年10月16日 星期四

家傳祕方

 

  一休聽京都有一個知道治喉病妙方的老人,便請求老人務必教他,老人:「可以,但這是家傳祕方,決不能告訴他人。」


  一休答應了,老人也告訴他祕方。一休卻將祕方容寫在木牌上,立於交通要衢。


  老人知道了大為生氣,一休:「不錯,我答應你不,但我可沒答應你不寫啊!」


※ ※ ※


  人生在世,難免有面臨迷惘或困惑之時,當別人有了某種程度的困擾時,自己若是知道的就不能隱藏不,尤其是對方都已經來到自己面前,正開口詢問於我人了,我人所知的豈有不予以相告知的道理,非但有義務告知,並且得滿心歡喜的予以指導,若能這樣落實,才可以算是修持慧命。


  生活上有許多時候,總是有機會,於偶然間會遇到他人突然有某些事情需要別人協助的地方,自己如果不知道也就罷了,若是自己明明知道的事情,卻不肯明白的告知,這就有違禮教,是很不應該的行為。


  或許生活上偶然之間,碰到有人向自己詢問某本書的哪一段話的意思,如果自己明明知道就應該不吝於告知,不但自己知無不言,並且要以非常親切熱絡的精神接待之;尤其要以歡喜的心情與認真的態度去接待對方,能這樣自己就可學以致用,將所學的知識傳授給他人,同時更植下智慧的因緣,更有極大的機會提昇本身的功名運,這就是德行,這便是慧命深耕。


  奉勸大眾,日常生活之中,自己的價性所在,就是能從自己身上將所學所知及所能,毫無保留的傳授指導給別人。縱使只是解釋一句話的含意,或許是傳授某種事物的竅門,凡是自己所知道的,只要在合情、合理、合法的範圍,都應該知無不言才對;因為善巧引導他人,有時是利濟其急難,有時是排解其危厄,甚至有可能是救其命、拯其志、長其慧,自己亦在傳授知識當中,植添甚深妙慧也。


寶德雜誌第170-述論:知無不言


2025年10月15日 星期三

國君爭田

 

  參《孔子家語‧好生第十》的記載。


  虞國和芮國為了爭田地而打官司,打了幾年也沒有結果,他們就相約:「西伯是一位仁人,我們何不到他那裡請他給評判呢?」


  兩位國君進入西伯的領地後,看到耕田的人互相謙讓田地的邊界,走路的人互相讓路。進入城邑後,看到男女分道而行,老年人沒有提著重東西的。進入西伯的朝廷後,士謙讓著他人擔任大夫,大夫謙讓著他人擔任卿。


  虞國和芮國的國君:「唉!我們真是小人啊!這是不可以進入西伯這樣的君子之國的。」


  因此,虞國和芮國就互相退讓,然後協定都把所爭的田地作為閒田。


  孔子:「從這件事看來,文王的治國之道,是無法可再超越了。不下命令而大家聽從,不用教導而大家遵從,這是達到最高境界了。」


※ ※ ※


  所謂:「慚愧」,羞愧之意,乃是省思、觀照自己不善造作之檢討;所謂:「感恩」,感激別人的恩惠,則是展露自己善念的表現。


  人生在世,必須有一種時常慚愧自我的精神,並且要燃起感恩世界人群的態度;能得如此,方可以不斷的增長自我德,並且掃除不好的性情、思維與行儀。


  眾生每當有人正在讚美某人的德行時,理當慚愧自己怎麼沒有想到要這樣做呢?有了這一層慚愧的心,就能不斷的往心深處尋找,原來自己也是可以的,一旦觀照自性之後,將能有機會從中掃除掉足以阻礙自己朝聖賢路邁進的障礙物;當心深層的穢掃除之後,見賢思齊的精神將能不斷展現出來。


  每當有他人正在稱讚自己的某些言行或能力之時,雖然心感到高興,但必須更進一步的感恩世界人群,因為有他們給予自己可以付出與貢獻的機會,因為自己的種種付出及貢獻,都是由於人群中有人需要,自己才會有發揮本身所學與專長能力的地方;因此,特別要感恩世界所給予的機會,榮耀並不是自己獨有的。


  能有這樣自省的精神,才能不斷的看見別人的益處,以及看見人群中的賢德者,再從中加以效法,使自己的種種知能不斷提昇到最圓滿光明之程度;屆時,才不會驕傲自滿,也才不以為自己有任何過人之處,進而更加慚愧省,從中更感恩眾生所給予的舞台,戰戰兢兢的扮演好自己所負責的角色,並且不斷觀摩別人的優點,從中讓自己的舞步更臻美好。


  奉勸大眾,當聽聞有人被讚揚德行時,盡快自我省,並觀照覺察,從中慚愧自己何以該注意到的卻沒有注意到,迅速從中改進;當有人稱讚自己種種好之時,該將此一法喜,感恩社會上的每一個人,因為自己的能力與榮耀,都是人群所給予的機會,因為別人有需要,自己才有付出的機會。


  是以故,不斷慚愧自己、感恩世界,就能不斷培德增益也。


寶德雜誌第168-述論:慚愧自己‧感恩世界


2025年10月14日 星期二

三摩地的分別智

 

蓮生/文


  人問:


  「三摩地的容,有分別嗎?」


  我答:


  「是有分別,我大致上分粗心念三摩地、細心念三摩地、喜樂念三摩地、我念三摩地、無我念三摩地。」


  人問:


  「有智三摩地,那些是?」


  我答:


  「粗、細、喜樂、我念均是。」


  人問:


  「非智三摩地,那些是?」


  我答:


  「無我念即是。」


  人問:


  「為什麼要修有智三摩地?」


  我答:


  「因為修定的開始,仍然須要有專注的對象。例如數息、梵字、本尊、法器等等的觀注。」


  人問:


  「這就是所緣?」


  我答:


  「心所專注即所緣。」


  人問:


  「由所緣的三摩地,能出生什麼?」


  我答:


  「是可以出生『神通』現象,但未達真正的成就。」


  人問:


  「神通現象可保留嗎?」


  我答:


  「不可保留,要層層突破之。」


  人問:


  「為何不可保留神通?」


  我答:


  「不可執迷於那個境界,如果執迷,行者無法到達『獨耀』。無法開悟,無法到達,解道及菩提道。」


  人問:


  「不執迷是什麼義?」


  我答:


  「捨棄一切執著,從粗念到細念,由細念到喜樂,由喜樂到有我,然後由我,到了悟。這個悟,是徹底認識本我,由本我再進入無我、無生。達到最終的三摩地。」


  人問:


  「心經:觀世音菩薩行深般若婆羅蜜多時。………這是指什麼?」


  我答:


  「非智最高的三摩地。」


  人問:


  「什麼是法雲地?」


  「法德智慧如同雨雲是也。這是一個有智三摩地及非智三摩地的臨界點。由法雲地之後,才進入非智三摩地。」


  於是,印證了:


  無我相。


  無人相。


  無眾生相。


  無壽者相。


  釋迦牟尼佛一直在禪定中,才能印證這四相,非常可貴!


盧勝文集261《定中之定》三摩地的分別智


2025年10月13日 星期一

霸佔資源受報

 

  公藝的田地座落在江、王二姓田地後面,與二人共用河水,江王二人卻昧著良心,在乾旱時,私下商量,不許公藝放水,並對公藝的僕人:「如果你家的主人要放水灌田地,必須每年繳納我二人各一石的租穀才可以。」


  家人對公藝起江王二人要租穀的事情,公藝考慮很久,感嘆地:「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這句話實在很有道理。」


  家人就這河水的灌,原本是古例所規定,他們是不能阻止的,如果強要攔止,就向官府告訴,有何不可呢?


  公藝就教示家人


  讓他強時必有天,爭訟不免喪心田;


  不如建鑿池塘水,應用盈餘福保全。


  公藝就叫家人另外再挖池塘,引水灌,此事就告一段落。


  但江王二人日久相處生厭,又遇到乾旱之年,為了河水灌爭鬥,互相打傷對方,告到官府,二人就因此官司打了一年之久,都將田地賣給公藝,二人因而貧窮不堪。


  這是張公藝「忍辱得福,惡人受報」,為第五十三個「忍」。


  後人有詩贊歎


  心地光明厚,平生得自由;


  一團和氣象,本分向天求。


張公藝百忍集 五三、忍辱得福 惡人受報



2025年10月12日 星期日

取捨之心成巧偽

 

  清涼.文益禪師


  僧問:「如何披露,即得與道相應?」   


  師曰:「汝幾時披露,即與道不相應?」


  問:「六處不知音時,如何?」      


  師曰:「汝家眷屬一群子。」


  師又曰:「作麼生會,莫道恁麼來問,便是不得。汝道六處不知音,眼處不知音,耳處不知音,若也根本是有,爭解無得?


  古人道:離聲色,著聲色,離名字,著名字。所以無想天修得,經八萬大劫,一朝退墮,諸事儼然,蓋為不知根本真實次第。修行三生六十劫,四生一百劫,如是直到三祇果滿,他古人猶道,不如一念緣起無生,超彼三乘權學等見。又道彈指圓成八萬門,那滅却三祇劫,也須體究。」


  問:「十二時中,如何行履,即得與道相應?」


  師曰 :「取、捨之心成巧偽。若如此用,多少省力!」


※ ※ ※


  心令清淨,了無一物,解放一切雜念、執著、沾黏,將染著於心中的五蓋,一一摧毀,讓心完全從障礙中解出來。要如何將心從障礙中解出來呢?就是要讓心從所攀緣的對象中解出來,也就是藉由覺性慧觀的力量,從邪見之無明、恆常、喜樂、執我、貪欲、我慢等各種細微的煩惱中解出來。


  所以修持此階令心解之方法有二:


  一、以初禪令心解於五蓋,第二禪令心解於尋、伺,第三禪令心解於喜,第四禪令心解於樂。


  二、以無常隨觀令心解於常想,以苦隨觀令心解於樂想,以無我隨觀令心解於我想,以厭離隨觀令心解於喜愛,以離欲隨觀令心解於欲想,以滅隨觀令心解於集(苦因),以捨隨觀令心解於執取。


  一個人若是只有觀察煩惱,卻不知煩惱的起因,是不能解煩惱的。因此,在觀察的過程中,要了解煩惱是從何而來?它的助緣是什麼?如此,從因下手,才有辦法究竟斷除煩惱。


2025年10月10日 星期五

舌之禍

 

  南北朝時,賀若敦為晉的大將,自以為功高才大,不甘心居於同僚們之下,看到別人做了大將軍,唯獨自己沒有被晉升,心中十分不服氣,口中多有抱怨之詞,便下定決心好好幹它一場。


  不久,他奉調參加討伐平湘洲戰役,打了個勝仗之後,全軍凱旋,這應該算是為國家又立了一大功吧,他自以為此次心然會受到封賞,不料由於種種原因,反而被撤掉了原來的職務,為此他大為不滿,便對傳令史大發怨言。


  晉公宇文護聽了以後,十分震怒,把他從中州刺史任上調回來,迫使他自殺,臨死之前他對兒子賀若弼:「我有志平定江南,為國效力,而今未能實現,你一定要繼承我的遺志。我是因為舌頭把命丟了,這個教訓你不能不記住呀!」完後,便拿起錐子,狠狠地刺破了兒子的舌頭,想讓他記住這血的教訓。


  光陰似箭,斗轉星移,轉眼幾十年過去了,賀若弼也做了隋朝的右領大將軍,他沒有記住父親的教訓,常常為自己的官位比他人低而怨聲不斷,自認為當個宰相也是應該的。不久後,還不如他的楊素卻做了尚書右仆射,而他仍為將軍,未被提拔,他怒氣中燒,不滿的情緒和怨言便時常流露出來。


  後來一些話傳到了皇帝耳裏,賀若弼被逮捕入獄。皇帝楊堅責備他:「你這個人有三個太猛:嫉心太猛;自以為別人不是的心太猛;隨口胡,目無長官的心太猛。」


  因為他有功,不久也就被釋放了。他還不吸取教訓,又對其他人炫耀他和皇太子之間的關係,:「皇太子楊勇跟我之間,情誼親切,連高度的機密,也都對我附耳相告,言無不盡。」


  後來楊勇在隨文帝那裏失勢,楊廣取而代之為皇太子,賀若弼的處境可想而知。


  隋文帝得知他又那裏大放厥詞,就把他召來:「我用高穎、楊素為宰相,你多次在眾人面前放肆地『這兩個人只會吃飯,什麼事也不會幹,這是什麼意思?』言外之意是我皇帝也是廢物不成?」


  賀若弼回答:「高穎是我的老朋友,楊素是我舅舅的兒子,我瞭解他們,我也確實過他們不適合擔當宰相的話。」


  這時因他言語不慎,得罪了不少人,朝中一些公卿大臣怕受株連,都揭發他過去的那些對朝廷不滿的話,並聲稱他罪當處死。


  隋文帝見了對賀若弼:「大臣們對你都十分的厭煩,要求嚴格執行法度,你自己尋思可有活命的道理嗎?」


  賀若弼辯解:「我曾憑陛下神威,率八千兵渡長江活捉了陳叔寶,希望能看在過去的功勞的份上,給我留條活命吧!」


  隋文帝:「你出征陳國時,對高穎:『陳叔寶被削平,問題是我們這些功臣會不會飛鳥盡,良弓藏?』高穎對你:『我向你保證,皇上對不會這樣。』是吧?等到消滅了陳叔寶,你就要求當史,又要求當仆射。這一切功勞過去我已格外重賞了,何必再提呢?」


  賀若弼:「我確實蒙受陛下格外的重賞,今天還希望格外的賞我活命。」此時他再也不敢攻擊別人了。隋文帝考慮了一些日子,念他勞苦功高,只把他的官職撤銷了。


參訪「鹽洞」

 

蓮生/文


  「鹽」這種東西,在現代人來,並無稀奇之處,任何一家超市,都可以買得到。


  但在古代,「鹽」是珍貴之物,古代的「鹽商」都是大商賈。


  一本「紅樓夢」,曹雪芹寫盡了「榮國府」、「寧國府」的興榮及衰敗。


  曹雪芹是「紅樓夢」的作者,據是「榮寧二府」的後輩子孫。


  曹雪芹的祖輩是江南「鹽官」,專門替朝庭掌管「鹽」的官吏。


  那時的「鹽」是白金。


  怪不得「榮寧二府」如此的富貴。


  在中國如此,在西方亦然。


  耶穌


  「我是鹽,是道路,是前的燈。」


  看看,「鹽」有多麼珍貴!


  「奧地利」是陸國,在歐洲中央,「鹽」的來源更是珍貴非凡,他們開採「岩鹽」。


  傳


  世界的最高山峰,喜瑪拉雅山,山頂上有「岩鹽」,而阿爾卑斯山頂,也有「岩鹽」。


  因為地球的板塊運動,高山原是海底,桑田滄海之變,海底原是高山,所以「岩鹽」並不奇怪。


  我就見過「岩鹽」,粉紅色,一塊一塊的晶體,聽是全世界質料最好的「鹽」了。


  在二千五百年前,「奧地利」已開採「岩鹽」,鹽礦深入山中兩百多公尺。



  進入「鹽洞」,有三大體驗:


  一、乘坐一條鐵棍小火車駛入,很新鮮,平生第一次。


  二、乘坐木棍,滑下2045公尺的溜梯,哇!剌激得要命。


  三、乘坐船,遊地底鹽湖。


  (這些都是平生第一次)


  大夥玩得很開心!令人難忘。


  我印象最深的是,還是「岩鹽」,粉紅的晶塊,也有褐色的晶塊,我用我的眼睛觀察,深入晶塊之中,覺得「鹽」的世界,也是一種奇觀。



  我進入了「鹽」的世界,那是閃耀而迷人的境界,有著奇異的光芒。


  有「白光」。


  有「粉紅光」。


  有「瑰麗光」。


  那晶塊之,四通八達,如同光輝的帝國一般。


  有一位神站立在我眼前。


  祂說


  「這是神殿!」


  我


  「我知道四天王有四大神殿,黃金、白銀、琉璃、水晶,卻不知鹽也是神殿。」


  祂說


  「鹽好像很平凡,但,鹽也是不凡。黃金、白銀、琉璃、水晶,你可以沒有。但,你永遠不能沒有鹽,所以鹽有鹽神。」


  祂說


  「世人要禮拜鹽,但世人卻把鹽疏忽了!」


  我:「這很難哦!」


  祂說:「你要廣傳鹽的福音。」


  我楞住了!


盧勝文集205冊《阿爾卑斯山的幻想》參訪「鹽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