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難尊者是佛陀的堂弟。他的降生給所有的親人帶來了快樂與喜悅,所以大家都叫他「阿難陀」——原為「喜慶」之意。
未出家以前,儀錶堂堂、風度翩翩的阿難,是釋迦族最為漂亮的美男子。他是佛陀最小的、也是最喜愛的弟弟。
在眾弟子中,佛陀將他列為多項第一:博學強記,儀錶風度,善解人意……因此,在佛陀五十五歲那年,他成了佛陀的常隨侍者。阿難的耳根非常聰慧,過耳不忘,所以,佛陀講述過的每一部經典,他都能一字不差地複述出來。
然而,正如佛陀所說,他的教導,他所講述的佛法,是認識真理的工具,卻不能代替人們對真理的覺悟。阿難雖然能牢牢記住佛陀的每一句教導,是所有比丘中記得佛法最多的人,幾乎能背誦所有的佛經,但他並未因此而開悟。所以,也就無法像阿羅漢那樣清靜無欲。
一天,阿難被摩登伽女用邪咒所迷,在阿難的戒體快要破失時,佛陀令文殊菩薩持《楞嚴咒》前往救護阿難,阿難才得以脫險。
阿難跟隨文殊菩薩回到祈園精舍,跪倒在佛陀跟前。他無限慚愧,痛哭流涕,祈求佛的教誨。於是,佛陀為此開示了一部極為重要的經典—《大佛頂首楞嚴經》
阿難聽了佛的教導,更加羞愧難當。不禁潛然淚下。他五體投地,虔誠頂禮,訴說道:「我是佛陀最小的弟弟,最受佛的疼愛。出家之後,佛陀更是對我關懷備至。再加上我是佛的侍者,只求多聞佛法,並未實修實證。我總是想,依靠佛的神力。不必自己辛辛苦苦地修行,以為佛會特別照顧我,將三昧賞賜給我……」
佛陀說:「你肚子餓了,我能為你吃飽麼?」
「不行,吃飯主事,不能替代。」阿難說。
「那麼,我將一些美味佳餚說給你聽,你也都能背誦,能實際解饑嗎?」
「不能。」阿難說,「佛陀,我已經知道了,我的身心和您的身心是不能相互替代的,所以,儘管我日夜廝守著偉大的佛陀,卻並不能明心見性,大徹大悟。我也明白了,我雖然聽佛講經最多,會背的佛經最多,但是,如果不按照佛法實際求證,依然愚蠢無知,不能擺脫人生的煩惱。」
然而,儘管阿難精通佛經,知道所有的修行方法,但是,他卻一直沒有下過苦功,直到佛陀圓寂,他也未能證到阿羅漢果位。
佛陀去世九十天之後。大迦葉尊者召集五百名羅漢,在王舍城附近的七葉窟集會,要將佛陀生前所說的經文與戒律結集起來,以免散失。
這就是世界文明史上,最為著名的第一次經典結集。
出席第一次結集者的資格,是以修行次第高低為標準的。大會成員都希望阿難能參加,因為他隨侍佛陀長達二十五年之久,過耳不忘,在佛的弟子中,他以「多聞」排名第一。他的出席,能使得經典結集更加準確。
然而。出乎所有人的預料,大迦葉尊者卻將阿難擋在了七葉窟門外。儘管阿難哭訴哀求,甚至下跪,大迦葉毫不讓步:「未悟法要的人,沒有真正達到無漏體驗的人。是沒有資格進入七葉窟的。阿難,你要知道,許多已經修到羅漢果的長者,都未能人選,你若是參加結集,自己不感到恥辱嗎?」
阿難果然羞得滿臉通紅。大迦葉指著洞窟大門上的鑰匙孔說:
「阿難,明天,佛教史上第一結集就正式開始了。現在已經進人七葉窟的人,都是神通俱足的阿羅漢。你若是能從這個小小鑰匙孔裡進得去,就說明你有資格參加結集了!」
阿難如何有如此神通?他羞愧難當。只好默默退下。
他將自己關在房間裡,發憤坐禪,專心用功。天將破曉,苦修了整整一夜的阿難想躺在床上休息片刻。就在他躺下的過程中,後背剛剛接觸到被單的一刹那,他豁然大悟了!
迎著噴薄欲出的朝陽,阿難落落大方、坦坦然然地推開了七葉窟的大門,堂堂正正走了進去。
學道,最重要的是一個「行」字,也就是要實踐力行。說的一尺,不如行的一寸,否則就算你們熟讀三藏十二部經典,亦能倒背如流,也是枉然。既然你們是學道的人,除了學習道理之外,就應該好好地在自己的行持上下功夫。
※ ※ ※
道者,其瀰漫整個寰宇,含藏無比之力,以及其偉大之處。世人談修道,就是要能修持到與「道」相互契合,將道之力、道之偉吸收進來並而發揚之。
世人大多很認真的在研悟各種經典、聖理或是仙佛諸作,研究者甚多,得理者也不少,能詳釋義理頭頭是道者也很多,也就是只在於悟知的階段,真正付諸施行者不多也,故亦只充實內在之功耳。
將所明之理討諸施行,即知即行,內在外果即可並行,這也才是修道的真諦,所以修貴踐行,因須悟理並付實行,何患道之不能證?道之不能成?希世人能知修之弊予以歸正,那才是真正精進之指標,否則窮一生之研究「道」理,還是絲亳無丁點之成就,多悟理勉行之。
皇母慈音第四輯 道修實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