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家皆篤信佛教的玄奘,八、九歲的時候,就開始研讀經書,十三歲那年出家當和尚。
由於當時所得的佛經,都是翻譯版本,且水準良莠不齊。因此,在出家後的幾年內,就已精讀了許多佛教經典的玄奘,便下定決心,要到佛教的發源地-天竺去求法,祈使自己徹底透析佛教的義理。
唐貞觀三年,玄奘由長安出發,向西行去。
一路上,他行經秦州、蘭州、涼州、爪州,也越過了玉門關,更曾在「五日五夜滴水未進」的艱難狀況下,橫越了八百里的大沙漠……
直到貞觀四年夏末,已經跋涉了整整一年的玄奘,才踏入印度國境。
然而,當時小國林立的印度,還分為東、西、南、北、中五個部分。所以,雖已抵達印度,玄奘卻仍又耗費了數年,繼續徒步前行了幾千里不止,才走到彼時印度文化的中心-摩搵駝國的那爛陀寺。
已有七百多年歷史那爛陀寺,不僅僧徒眾多,聚集各路菁英,還收藏了佛教的大乘、小乘經典,以及有關婆羅門教、醫藥、天文、地理、科技等豐富的書籍。玄奘便留在那爛陀寺裡,向已百餘歲的高僧住持-戒賢法師求教,並早晚不輟地,潛心研究佛理。
韶光易逝,堅持了五年,那爛陀寺的所有經典,幾乎都被玄奘讀遍了!
後來告別了那爛陀寺的玄奘,且前往印度各國,去遍訪高僧,一直到貞觀十七年,玄奘才帶著六百五十七部梵文經典,返抵自己闊別十多年的長安。
※ ※ ※
「精進」乃是事業與修行克抵於成的勇氣與毅力。純一無雜謂之「精」,勇往直前謂之「進」。一切事業的圖謀,大道的進修,道德的實踐,在在都須要精進,凡事沒有不勞而獲的,有耕耘就有收穫,心中常存此心念,精進之心自然生起。學道之人,其精進有三:
一、披甲精進:學道者,如將軍出沙場,一人要面對百萬敵人,故掛鎧出陣,人心中有八萬四千煩惱就是敵人,故要披甲出陣,勇往直前,不畏艱難,才能克敵致勝。
二、攝善法精進:繼披甲精進除去煩惱之後,還要完成善法,學道善法,但不可操之過急、或過緩,適可而止。
三、樂利有情精進:學道之人,除了要淨化自己而外,還得發大慈悲心度化眾生,但眾生甚多,如何度之?就是要樂利有情,精進不懈。
人生命只在呼吸之間,當常有呼吸不再來的醒覺與警惕,努力修持不怠。
修道是一個大事業,當排除萬難,堅定不移,勇往直前,勇於改過,勇於從善,以達至善之境界。
回心思道-第二四章 回心精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