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2日 星期三

捨身取義

  東晉劉敏元,字道光,北海人也。

  永嘉之亂之後,劉敏元從齊地向西逃去。同鄉的管平,年逾七十,跟隨劉敏元逃離到滎陽時,被盜賊劫持。

  當時,劉敏元已經安全逃去,但他得知老人被盜賊劫持後,立即返回,並對盜賊說:「他膝下無子,孤寡無依,依靠我生活,不如由我來替代他。」

  盜賊問說:「你與他是什麼關係?」

  劉敏元回答:「乃是同鄉,他年老貧窮,生活困苦,與我相依為命;若你等抓他去做差事,他老弱無力;若想吃他,不如吃我;請諸位高抬貴手,放他一條生路吧!」

  有一位盜賊瞪大眼睛,怒斥劉敏元,說:「我不放他,還愁抓不到你。」

  劉敏元回答:「吾豈有貪圖求生之理,當先殺掉你而後再死。他老弱貧窮,連神靈都同情他,我與他,既非至親骨肉,也不是師友,只是因為他投靠我的緣故,我願意以自身代替。我的話都能讓諸位聽了黯然失色,唯獨你不感到羞愧,尚且還厚著臉皮而說這些話呢?」

  於是,轉頭向盜賊之首領道:「君子仁義長存,豈可喪失;往上應效法漢高祖、光武帝之行事,往下亦可學習陳涉、項羽之作風。君子取之有道,使經過的人稱讚你們的威德,豈容這種人破害你們的美德,讓我殺了此位失德之人,以成全諸位成功稱霸天下的事業。」說畢,於是向前準備殺人。

  盜賊首領立即向前制止劉敏元殺人,並認為劉敏元是位義士,殺了他,乃有違道義;於是,放掉劉敏元與管平二人。

  因此,在《忠義傳》中立傳傳揚,被稱讚為:板蕩識忠臣。

※ ※ ※

  孔夫子曰:「成仁」,孟夫子曰:「取義」,仁心必由義行來表現,仁乃是內聖的工夫,是發於內心的,但要由義而行之,故,仁義雖是序異,實則道同,是相輔相成的,不得分離也。

  義之道也,見義勇為,聞道盡心,力行其義,濟貧救困,救苦救難,造福人群,捨生取義,始終不變其志,事事宜合於仁義,待人信實誠摯,謙遜合於禮義,事不越中庸之道,通達情義,故曰:「取義」。然則,行義,實皆出於仁心者也。

  修道者,若能廉潔其身,養志知恥,進退合於義,正心,修身,齊家,立業,和樂安居,則一家人可以孝悌和樂也。

  故曰,取義當行:「誠、勇、悌、明、恥。」人如無誠,則虛偽無義。人如無勇,則貪生怕死,而無勇氣。人如無悌,則無友善,而忘恩背義。人如無明,則不辨是非,其所言動,必無義舉。人如無恥,則為非作惡,其所行動,別無仁義矣。

大道康莊 述「仁不離義,義不離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