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長江口外的一個崇明島上,有一吳家四兄弟,因為家境貧困,幼年時都被雙親賣給一戶富有人家為僮僕。
而後等他們長大成人,各個節儉動奮,存有積蓄,便各自靠自己的力量贖身返鄉。不但如此,四兄弟還連接在一起建造住宅,並成家。
由於四兄弟天生都是孝子,人人不忘親恩,每天爭相要供養父母,起先議定每家輪流一個月,可是妯娌們都不贊同,認為這樣要經過三個月之後才會輪到自己,就建議改成一天換一家供養。
沒有多久,孝順的兒子媳婦們,又認為按日輪流也要經過三天之久才輪到自己,所以最後終於大家共同決定一家奉善一餐:大房供養早餐,二房負責午餐,三房晚餐,四房再早餐,兄弟依照次序輪流,並且還規定每五天一次,四家一起烹煮佳肴來款待雙親。
一時子孫兒媳都爭著來端菜敬酒,全家上下無不和樂融融,歡喜異常,而他們的父母也都享福到將近一百歲才過逝。
吳家兄弟一門的孝德,可以說是人間少見而值得流傳千古,人人效法。後人有詩傳頌:
父母育恩深似淵,不尤被鬻孝猶虔;
弟兄爭奉酒旨甘,純孝渾歸妯娌賢。
※ ※ ※
家乃人生活最主要之地方,家乃一切事業之起程點,家乃是最好之避風港,家乃是最溫馨安祥的地方,故家帶給一個人之影響最大也。
又家裡有雙親、兄弟姊妹、妻兒子女等,且每日都得相處在一起,這親人親情中相處之道可說是一門大學問,如果不能使之和諧,那必定與之成仇、或反目,生活在這種之情況下,必定是痛苦萬分!
然而又如何來解決此問題?使之能安祥和樂呢!這裡頭當然存在有甚多因素,但追根究底,大多是「心」不能安於家庭所致,家中的每個成員如果能多加以思慮探討之,必可發現都是各存私心私念,無法溝通,或是「心」馳於外,不顧於內所致也。
如果能個個將己之心安於自己的家中,同時專注此心於家中的每個人、每個事物上,請問此家怎會不和樂呢?故惟有將「心」安於家中,那家才會興旺,家才會安祥也。現今社會甚多之家庭問題,其主要之癥結就在於此也,與父母不和、夫妻離異、子女反目等,就是各分其心所導致者也。
世人當明此理,家庭倫理合序,社會倫理合理,整個國家亦必定是安祥的。故盼世人能多加探討己心的存在,莫可忽視與離開,則家庭一切是和順美滿的。
方寸當知所安-第二章 心當安於家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