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張公藝,他的家裡竟有九代同堂,住在一塊不分家,也因為這麼和氣興盛,引起皇帝的注意。
他家祖先從北齊開始得到當時皇帝重視,表揚這戶人家和睦共處,足以成為鄰里的典範。到了隋朝以及唐朝太宗皇帝時也一樣得到朝廷的表揚。等到了唐高宗時,這戶人家依然興盛。
有一次,高宗皇帝到太山路過當州這個地方,就來拜訪張公藝,問他:「為什麼你們這一家可以和樂融融,這麼多人都能居住在一塊呢?」
張公藝就請求用紙筆來對答,高宗皇帝就給了他紙筆,他提起筆竟連寫了一百多個「忍」字呈給皇上,並且說:「一個家庭一切都得利於‘忍’。宗族為什麼不能和睦相處呢?最主要是領導人有偏頗、私心,在衣食住行方面會徇私,家人當然就會起憤憤不平之心。」
「除此之外,長幼是否有序,也是一個重要關鍵。如果一個家庭沒有尊卑,沒有次第,那麼這個家一定是很混亂,在一起相處時一定會紛爭不斷,更何況彼此之間如果不能相互的包容,就會相互爭吵,彼此不能同心協力相互合作,不願意努力生產,家裡的產業就不能蒸蒸日上,這個家就沒有辦法維持下去了。如果每一個人,都積極為家裡做貢獻,在平時互相協助,都能用這個‘忍’字,做到禮讓,那麼家庭當然就能和睦了。」
※ ※ ※
聖人造字,於「忍」字以「刃」以「心」。乃謂人常拂意之時,心如刀割,不得已而忍受其痛。今人不知忍義,或以為迂,或以為懦,及至橫逆相加,因一朝之忿,小而構怨於一時,大而貽禍於終身,甚至傾家覆產,累及父母妻子,其害貽深。孔子云:「小不忍則亂大謀;佛家六度梵行,忍為第一;老子教人忍難忍之事;三教賢哲,皆以忍為治身應世之法,足徵「忍」之一字,為人修身所不可忘。
是故君子,忍人所不能忍者;必可得其身安,忍字心中一個刀,不忍分明把禍招。是以張公藝九世同居,唐高宗問其政,公藝書「忍」字百餘以進;鄧孝廉佩「忍」字以隨身,明彰其德;浦江鄭氏,用「忍」字以傳後,子孫奉之以為箴。由此觀之,千古聖賢,言論行事,前後一轍,可見忍之一字,有益於人而不可須臾離也。
倘有世人視打罵受辱,為裝聾作啞,心亦不受。試問,身能傷否?語云:「百忍堂中有太和」,如此忿戾之氣,一時之間,消於烏有,此寬容之度,出於自然,藹然如在春風和氣中,此等境界,祇問度量寬弘處,便贏得自在快活,人能領略至此,則一生受用不窮矣!
修緣寶典-述:寬忍之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