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6日 星期一

割耳救雉

  隋唐時候有位智舜禪師,他一向在外行腳雲遊。有一天,他在山林裡打坐參禪,遠遠看到一名獵人,打中了一隻野雉。

  野雉一路負傷逃到禪師的座前,智舜禪師看了不忍,便小心掩護這隻虎口逃生的小生命。

  過了一會兒,這位獵人跑來向禪師索討野雉:「請將我射中的野雉還給我!」

  智舜禪師耐著性子,以無限的悲心向獵人勸說:「野雉也是一條生命,你就放過牠吧!」

  獵人不耐煩的說:「你要知道,那隻野雉可當我一餐美味的菜餚啊!」

  禪師試著用因果、罪業的道理開導獵人,但是獵人不為所動,仍舊堅持要討回野雉。由於獵人一直和禪師糾纏不清,禪師無奈,最後就拿起行腳時防身用的戒刀,把自己的耳朵割下來送給獵人,並說:「我這兩隻耳朵夠不夠抵你的野雉呢?」

  獵人被禪師捨己護生之舉所震懾,終於覺悟到打獵殺生是件殘忍的事。

  智舜禪師為了救護生靈,不惜損傷自己的身體,這種「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的美德,正是禪師慈悲的具體表現。

  真正的禪者,不是逃避社會,遠離人群,而是積極地力行捨己救人。從智舜禪師的割耳救雉,可見一斑。

※ ※ ※

  世人均知人本是神,人本是佛,此中即是說明:人原本之元靈乃是純淨無瑕,且是光芒的,所以是神、是佛之理在此也。而「悲憫」立心,就是要能將此原本圓澄澄之光明本性,能夠永遠立存,不使其昏滅。而成神成佛,亦即是能「悲憫」立心,你之心就等於是神佛之心也。

  人心本慈、本悲、本憫,這是原性之根源,但總因世俗之染穢,造成心失而狠而戾,原本之心變質,失了其性,更因而沉墜,不可收拾,待有心拾回,則必更加的棘手困難矣。能常以「悲憫」來立心,就能成就神佛之理念,不利己、不害物,齊思世事能歸於善境,所以說,菩薩神佛無不秉立此心在度化眾生,致而能成就道程也。

  所以世人當明「悲憫」立心真正之意義所在,經常勉行自己,莫可一時或忘,久而久之,就能自然於行,自然於道程,爾後之功德是莫可稱量的,盼能予以力行之。

心志歸向-第四十九章 悲憫立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