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觀賞著向東流去的水,子貢見了向夫子問道:「君子一見到大水便要前去觀賞,這是為何呢?」
孔子回答說:「因為它川流不息而且週遍,使生命生生不息卻不以為自己有什麼恩德,像是有很高的『德性』。不管它流向低處還是流向屈折,姿勢低下,但一定按自己的水道去走,這就像是『義』。
水勢盛大,永沒有窮竭,又像是『道』。它奔流直瀉,到很深的溪谷也毫無懼色,這如同是『勇』。它能作為衡量地平面的標準,公平公正,又像是『法』。水盛滿後,不需用什麼去刮平,自然平正、端正,這像是『正』。
它柔美而略呈透明,可流入到細微的地方,這又有些像『明察』。不論從哪裡發源,它一定是向東流去,不變其志,這又如它的『志向操守』。它流出流入,一切東西因此變得潔淨,像是它善於教化和感化。
水的德性有這麼好,所以君子見到水一定要前去觀賞啊!」
※ ※ ※
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水是世人最喜好引以為借鏡及效仿之物件,水之所以稱為上善之類,因其利萬物、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所以水的形態萬變,可以成為人的圭臬。
利萬物—水是天下萬物的必需品,但是水不因受人重視,而改變謙卑的態度。反而因受萬物所用而生生不息,因此世人引為借鏡,人所以存在價值,就是可供國家社稷所利用,因而人當以受用為榮。
不爭—水以不傷外物而自利。比如,欲往大海,分流遭遇巨石以改道,而不與之爭道;再如,遇容器而改變型態,總是不因客觀環境改變其本質。因此引申至做人處世上,人與自然爭地,與他人爭利,縱使一時獲勝,但得利的永遠是不爭的一方。
處眾人之所惡—水雖是萬物所必需,但其非因此成為獨裁者,反而默默付出,即使卑下骯髒之下水道,只要可以通往大海,水也不退縮。因此引申至世人營謀事上,成功並非偶然,成功是由最低下的學習功夫起始,當經驗因學習而成長,成功就有希望。
修學行持乃至於做人處事,皆應學習水的上善,當欲成功的人,學會了利萬物、不爭,且可處眾人之所惡,仙神必然加以垂佑;反之,好高騖遠、不學習,便想一步登天的人,縱然有再佳的機會,亦是與成功擦肩而過。
《財祿因果論》前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