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能至上主義
文/豬殃殃
你的成功不是你的成功,才德至上主義如何成為暴政?
「我就爛👍」是台灣年輕人面對低薪、高房價、高度競爭的社會環境感到無力時常用的厭世詞彙,那些人生勝利組似乎離我們好遙遠,如果努力也無法存多少錢,出人頭地要靠運氣、靠關係、靠富爸爸,那還不如承認自己就是爛,然後繼續耍廢。
但這背後的原因,除了是對社會經濟狀況的絕望之外,這種厭世態度的流行,也是現代年輕人對「才德制」的一種嘲諷與抵抗。
什麼是才德制(Meritocracy)?
所謂的才德制,就是不看出身血統,只論個人的表現給予報償的制度。才德制強調「能爬多高,完全由才能與努力決定!」還有「人人機會平等,只要肯努力就會成功!」以及「自己的命運由自己掌控!」
這樣很好不是嗎?才德制立意良善,聽起來既公平又合理。
但才德制有其陰暗面,這也是《成功的反思》這本書討論的重點。
哈佛大學的桑德爾教授用才德制的陰暗面來解釋近幾年來民粹主義的反撲與社會的撕裂。才德制暗示著人人要為自己的命運負責,所以在社會貧富差越來越大的狀況下,才德思想造成了菁英階級的傲慢與勞動階級的挫折,而後者成為強大的政治能量,最終造成了川普當選,英國脫歐,還有近年歐洲民粹政黨的勝利。而中間及偏左的政治人物仍搞不清楚狀況,還把那些「用中指投票」的憤怒民眾形容成「一群可悲的傢伙」及「死抓著上帝與槍不放」。
既然我們的社會出了問題,那就要進行診斷。桑德爾教授的診斷出來的病,便是我們社會深信的「才德至上主義」。桑德爾教授認為,現代美國社會擁抱的才德制有兩個問題:
一、才德制並沒有被完美地實踐。富人投注大量的資源在自己的小孩身上,加上美國大學的招生制度對富人有利,使得階級複製的狀況越來越嚴重,美國名校的學生大多是富家子弟,對社會向上流動的貢獻也越來越小。
二、即使才德制能完美實踐,每個人都只論才能來決定社會地位與報酬,這樣的社會也不是一個公平的社會。
而這本書讀起來刺激之處,便是從道德哲學的角度來解釋第二點。下面是我整理書中的五個論點,來解釋為什麼才德制並不是個符合公義的制度。
才德制的問題(一):只強調機會平等,卻忽視巨大的階級不平等
才德制並不保證社會更平等,而強調要讓「社會更流動」,面對全球化造成大量財富向頂層集中、勞工薪資停滯不前、生計被自動化設備所威脅、傳統產業及生活型態的迅速消失、多元主義造成的衝擊......勞動階級既憤怒又無助,而精英們的回覆卻是:「去唸大學。」彷彿在告訴大家,只要你肯努力就可以跟上時代、出人頭地,大學的門永遠向你敞開,如果你不願意上進,那就是自我沈淪,只能怪你自己(美國有三分之二的人沒上大學)。
而這種「教育是解方」的才德思想變成政治人物空泛的口號,因為這一來把低薪歸咎於個人才能不足,而忽視了資本主義經濟結構出現的問題。二來,如果沒有處理社會的不平等,不管向上流動的管道有多麼疏通,社會永遠有巨大的階級之分,永遠都只有一些人生勝利組跟大量的魯蛇,那也永遠達不到共善。
而強調教育是向上流動的機會之窗,忽略社會的兩極化,導致進入上層階級的誘因變得更強,造成了文憑主義的氾濫,大家都想擠入名校的窄門,人們會更拼個你死我活,這種高壓又強烈的競爭除了造成校園心理疾病的盛行,也讓贏家變得傲慢(我這麼努力考上好大學了,我坐擁高薪也是合理的),讓輸家受盡屈辱(我一定是又懶又笨,才會考不上好大學)。
且機會平等如果推到極致,也會造成巨大的焦慮,正如齊克果所說的「焦慮是對自由之暈眩」,當所有機會都在面前展開,該如何選擇?又該怎麼押注?我會不會把人生給搞砸了?命運操之在己,後果完全自負時,焦慮就是必然的結果。
才德制的問題(二):忽略才能的運氣成分
才德制不看血統,只看才能。但問題是,才能其實跟血統一樣,也都有運氣成分。你擁有什麼樣的天賦,是你剛好抽到的基因樂透。不管外在條件再怎麼平等,有些人就會有基因優勢,智能、體能、外表······獲得遺傳大獎的幸運兒在成功的路上也就更平順。
另外,活在獎勵你這天賦的社會中,也完全是出於運氣。麥可喬丹年薪破億,除了他有打籃球的天賦之外,也因為他碰巧活在喜歡籃球的社會中,他的才能剛好被市場所青睞。如果他出生在北韓或中世紀的歐洲,那他不管再努力、再有打球天賦,也不可能獲得同等的成功。
除了基因優勢之外,一個人也可能受基因劣勢所連累。表徵遺傳的研究發現,父母的生活環境可能影響基因,進而影響下一代,生活困苦的父母生出來的小孩,其基因體甲基化的模式可能跟富家子弟的基因體甲基化模式相當不同。這說明了潛在的惡性循環,父母窮困,導致遺傳上的不利條件,又更容易使小孩陷入困境。
這些基因的影響無所不在,而這都不是個人作為的結果。
才德制的問題(三):錯以為努力所以應得
那如果天賦仰賴道德上的隨機,那努力總是個人因素了吧?成功的人若是因為自己的努力而成功,那他當然也配得上他的報酬吧!
努力是重要的美德沒錯,但問題是,我們社會並不獎勵努力。現實上人們也很少單靠努力就能成功,最努力者也不見得表現最好,奧運獎牌不是頒給最努力的選手,諾貝爾獎不是頒給最努力的科學家,而底層員工再怎麼努力,薪水也不可能超越CEO。
另外,努力與成功之間的關係並不絕對,即使你認為你很努力才能坐擁高薪,但一定也有人(可能在其他行業或國家)更努力卻仍難以糊口,每個人努力的投資報酬率都不同,而這投資報酬率可能仰賴天份及環境,換句話說,運氣。
而且,個人的努力其實也仰賴社會及家庭因素,一個人會想要努力上進,是因為動機被強化了,而動機強化的原因可能是家庭的鼓勵、同儕的表現、老師的啟發、社會的影響、物質的支持等等,但有什麼樣的家人、同儕、老師或社會物質條件,也不是個人的作為,所以一個人的努力也不完全是自己的功勞,努力的意願與動力也仰賴在看不到的優勢。
才德制的問題(四):誤將市場價值道德化
才德制將成功道德化:「你成功是因為你有才能而且很努力,所以你的成功是你道德上應得的獎賞。」所以我們對於高收入者總抱持著某種敬畏,對低收入者則不屑一顧,但這種把薪水與個人價值視為正相關的才德思維很有問題。
一個人的報酬或身價(市場價值),只反映了市場中買方的購買意願,並不會反映個人才德,也不反映你對社會的貢獻。
股市投機者的收入可能是一位小兒科醫師的數百倍。
賭場大亨的財產可能是一位高中老師的數千倍。
大毒梟所賺的錢也可能是一位消防員的數萬倍。
但我們不會說前者們的能力或社會貢獻是後者們的千百倍。
另外,從1970到2017年,美國CEO的平均薪資從一般員工薪資的30倍暴增到300倍,但研究早已證實CEO的薪水不僅無法預測公司表現,CEO與員工的薪資差距甚至成了公司績效的反指標,所以這些CEO的市場價值根本也無法反應他們的能力水準。
把市場價值給道德化的邏輯不僅有問題,也有可能造成負面影響,如果人們相信高收入者是因為他們是更優秀的人類,所以才配得上這薪水,那麼我低薪就是因為我比別人差、更沒有價值。這種心態在貧富差距擴大的社會中就會影響社會的集體心理健康。
才德制的問題(五):才德迷思讓贏家變得傲慢,又貶損輸家的社會尊嚴,這些心態會妨礙社會達成共善。
在貴族社會,無論是頂層或是底層的人都知道,貴族可以享有榮華富貴不是因為他們更有價值,而是因為他們運氣好,出生在貴族家庭裡。這點讓貴族謙卑,也讓普通人不為因為自己的處境而貶損自我價值。
但才德制的社會中,社會階層反應個人能力,所以贏家不僅自視甚高,覺得自己的高報酬是理所當然的,社會也不停地告訴輸家:你又貧窮又平庸又失敗,是因為你沒競爭力,這是你自己的問題,卻低估了外在條件對一個人的巨大影響。這種社會尊嚴的剝奪不僅損害公民的身心健康,也影響整體的社會穩定度。
這些自滿的菁英與受挫的魯蛇不僅在物質生活上有巨大差異,就連心理上也有隔閡,若富人與窮人的交流越來越少,便會造成社會的極化與分裂,當富人的生活空間(例如社區、店家、學校)漸漸遠離窮人,公民們不再有休戚與共的感覺,也就越難以命運共同體的身份認同來討論或解決社會問題,對立也就越來越嚴重。
最後:如何扭轉才德的暴政?
桑德爾教授診斷出現代社會的毛病(才德制)之後,他在大學教育及稅務政策上提供了一些很有創意(甚至很大膽)的解決方案,這解決方案跟抽籤、福利政策發放方式及重新審視賦稅的意義有關,不過這個就請你自己去讀這本書了。
最後,我個人認為才德制雖有缺陷,但不是沒救,彌補才德制缺陷的方法最少有二種:
在心理上,強調機運對個人成功的影響:這也是作者一直提到的,讓人理解運氣在人生中所佔的份量,可以讓贏家更謙卑,輸家則能獲得慰藉,也能讓人們用更包容更平等的姿態來對待自己的同胞,並且願意為社會的共善一同努力。
在物質上,縮小貧富差距:貧富差距懸殊的社會難以建立群體文化,反之,如果所有人,無論職業貴賤,都能過著體面且有尊嚴的生活,那社會一定會更為平等且友善。世界上均富程度越高的國家(例如北歐)向上流動往往也越容易,如果目標是要創造一個公平的社會,那與其強調機會平等,人人都能向上流動,還不如致力於創造均富社會,如此一來也容易達成才德制強調的階級翻轉。縮小貧富差距的重要性可以參考《社會不平等》這本大作。
桑德爾教授從《正義,一場思辨之旅》到《成功的反思》,都在思考什麼是美好的公民生活,也強調如何實現社會的共善。我相信如果有更多人,無論是決策者或普通公民,都能閱讀並討論這些書中的思想及忠告,並且重新檢視我們當今的社會,我們也就能朝理想的大同世界更前進一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