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5日 星期日

待有暇而後讀書,必無讀書之時

  出自《三國志.魏志》

  東漢末年,漢獻帝的侍講官(負責教皇帝讀書的官員)董遇是個很有學問的人,他對《左傳》、《老子》等經典很有研究,因此被當時的讀書人稱為「儒宗」。

  董遇小的時候家境並不富裕,經常要參加一些田間勞動,或出門做做小買賣。但不管做什麼,他隨身總是帶著一些書,一有空就孜孜不倦地讀起來,即使後來做了官,他仍博覽群書,不斷豐富自己的學識。

  當時有不少人想拜董遇為師,董遇就是不肯收徒,他說:「書本是最好的老師,你們只要『書讀百遍』就可以了,為什麼一定要拜我做老師呢?」

  「為什麼要書讀百遍呢?」有人問。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你讀了一百遍書,難道還不能理解書中的意義嗎?」董遇回答說。

  「我們哪裡會有這麼多時間呢?」又有人問。

  董遇笑著說:「可以利用三餘來讀呀!」

  「三餘?什麼是三餘?」幾個儒生紛紛問道。

  「冬天,是一年中最空餘的時間;夜間,是一天中最空餘的時間;陰雨天,是平時最空餘的時間。你們只要好好利用這三餘,怎麼會沒有時間讀書呢?」

  儒生們聽了都感到受益匪淺,滿意地告辭了。

※ ※ ※

  子曰:「三日不讀書,便覺言語無味,面目可憎。」閱讀書籍,確實能讓人們從書中增長無上智慧,若是一個人太久的時間未能親近書本,並且閱讀,自然而然,人們在言語上便不能有善言語。所謂:「口無遮攔」,就是缺乏讀書的結果,因為口無遮攔,在態度上更令人厭惡,人際之間得不到好人緣。

  現代眾生,尤其是華夏民族,從文字不識到普遍接受國民義務教育,少說都有九年教育水平,對於書籍內容不能說不懂。普天之下,有關於心靈勵志的善良書籍不下萬千,而且有關各種工作技能方面的書籍更是不少,並且坊間有成千上萬之文學、藝術、園藝、人文、…等善良書籍;無奈是華夏百姓閱讀書籍之風氣卻遠不及文盲時期,在文盲時期由於普遍的人們未受教育而不識字,但總是能夠邀請地方上之讀書人說書,雖然文字不懂,卻也不斷的在吸收各方面之善知識,以彌補教育之不足。

  隨時代變遷,人們教育普及,昔日許多父母們本身雖然不識字,卻為了讓子女能更明白道德倫理,在親自督促下,硬是讓子女將每日所教之課程述說一遍,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當時閱讀之風氣可說是非常普遍。但是隨著科技進步,華夏民族之百姓不但教育水平增長,並且生活水準提昇,從原本之簡單到多元化生活,亦即現在這個年代裡,可說是博士滿街走的年代,讀書風氣反而更加減少。

  現代的人們,縱使身為各家報紙之長期訂戶,卻不見得每日能撥出時間翻看社論,或閱讀國內外大事,就連走在路上看到廣告招牌,都懶得停下腳步看一下廣告內容,形成科技昌明而人們的心靈卻空空洞洞而不踏實;雖說這種情形和工作時間太長有非常大之直接關係,但眾生總是該利用下班後,特別撥時間,每日至少閱讀一篇文章,讓自己天天不虛度,使自己日日夠充實。

  能如此利用時間,則每日必有新見解及新收穫,在與人言談間言而有物,在與人討論事情方面便能有充分的發表能力,在做歲末檢討時,於提議上便能充滿藝術,用藝術的文辭述說哪一位同事或幹部的錯誤所在,憑此提高各自人文風尚,及使對方知悉有疏失而予以改善,如此為增上緣。若是久未閱書,則恐怕容易造成口舌之戰,各皆吃力不討好,終其一生只會讓人感到厭惡,少說少錯、多說多被人厭惡。

  願普天下的眾生,不論自己學歷有多高、不論在社會地位之貴賤榮辱,都該於日常生活之中,能勤閱讀善良書刊,增長見聞,以開啟善智慧於時時也。

寶德雜誌111期 述論:讀書風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