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生由於無法認清鼻識產生的過程,錯誤的認為是「我」嗅到氣味,而引起種種的痛苦。
其實鼻根只是嗅覺的助緣,世人當嗅到氣味時,因落入「觸」而引發「受」,故對氣味產生分別心,若是合意的氣味即產生貪婪;聞到不合意的味道即起瞋心,因而造出各種惡因。然而嗅覺可以造業,但亦能善用修行轉識成智,達到清靜無我的境界。
昔時佛陀弟子周利槃陀迦,累世曾因吝惜所知經法不教予弟子,而獲愚痴無智慧之報。最初其雖能隨佛出家,但要背誦如來所教之四句偈:「身語意業不作惡,莫惱世間諸有情,正念觀知欲境空,無益之苦當遠離。」卻因天生魯鈍,故而記前忘後,記後忘前,即使於一百天那麼長的時間內,還是未能將一個偈頌背熟。
世尊憐其魯鈍不能多聞熏習,卻又努力用功以求突破,遂教其不要強記偈語,改為去灑掃寺院。周利槃陀迦於灑掃寺院時,體悟掃除內心污垢亦當如掃除寺院垃圾般,先將其掃集在一起,然後裝入桶中棄掉。
然後佛陀教其「觀鼻息法門」:就是於安居靜坐時,調出入息,用功觀息之出入。此種觀察呼吸的出入,是「隨息」而非「數息」。即是從觀察(非計次數)呼吸的進出、長短、冷熱、粗細等變化著手。
周利槃陀迦於觀察過程中,體悟出所謂的「呼吸現象」,乃身體不斷新陳代謝之故,而新陳代謝者,只是隨順著因緣之變化。故既不是我要呼吸,也不是我在呼吸,一切乃無常、無我、虛妄、空寂。隨後其心豁然通達,能脫色身束縛,通達十方界,得無礙智,乃至漏盡成就阿羅漢果位。
「觀鼻息法門」適合所有欲精進修持之行者,因為它是一種方便、安全的修法,且不必依靠外物,故修行者可於靜坐時依下列步驟藉鼻根修持:
一、呼氣長時,知道自己呼氣長,吸氣長時,知道自己吸氣長。
二、呼氣短時,知道自己呼氣短,吸氣短時,知道自己吸氣短。
三、觀察呼吸和身體的關係,呼吸若粗,身體舉動就粗,情緒就跟著粗;呼吸若細,身體就柔、鬆,因為呼吸和身體是一體的。
四、知覺隨呼吸氣息走及守觀,即調節呼吸,使呼吸漸漸的平穩下來,而且是愈來愈柔,愈來愈細。
要注意的是不要故意把呼氣和吸氣增長或縮短,而是知道自己的呼氣長或吸氣長;呼氣短或吸氣短。
修行者能一心專注時,也就是專注在呼吸上,不再注意其他東西,只有呼吸,沒有他人,沒有自己,沒有男人,女人,沒有我和我所,只專注在呼吸,沒有念及其他東西,呼氣長知呼氣長,呼氣短知呼氣短。一段時日之後,你便會很清楚地看到心和身的微細處,貪欲或邪見不再罣礙,也找不到任何可以執著或依靠的東西,於是心靈漸漸平靜與淨化。
這種心靈平靜與淨化的結果,可以增加一個人的觀察力與覺察力,進而不會被妄念、習氣拉著走,自然做起事來不易緊張,也不會遇事馬上就使性子發大脾氣,人間淨土就現前了。
在家修行法要 第十三節 「鼻」的修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