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有位姓吳書生經過,見一棵菩提樹下有位老和尚靜靜坐在那裡,書生忐忑不安的走過去,向老和尚問訊請安,便說:「師父在這裡靜坐嗎?」
「嗯!」
再問:「靜坐做什麼?」
「不做什麼。」
續問:「那麼是空坐囉!」
「不是空坐。」
接著說:「既不做什麼,又不空坐,那為何坐?」
和尚問:「你站著做什麼?」
「不做什麼。」
再問:「那麼是發呆囉!」
「哪有發呆。」
接著說:「既不做什麼,又不發呆,那為何站?」
書生不假思索的回答:「只是自然的站著。」
和尚也回說:「既然您是自然的站著,我也是自然的坐著,有何不同呢?」
書生愣了一愣,便問:「為何要修道?」
「將不自然回歸於自然。」
再問:「不是每個人都很自然嗎?」
「你剛才過來時有很自然嗎?」
「喔!沒有。」書生尷尬的說。
書生問:「那如何自然?」
和尚說:「明白自然!自然生、自然死。自然行住坐臥、動靜語默,自然工作、自然休息;飢來吃飯睏來眠,寒來穿衣暑乘涼,隨緣生活,隨遇而安。不妄想、不刻意、不造作,當拿則拿,當放則放,該做何事就做何事;做完之後,就不必掛在心頭,一切隨順因緣,便是自然。自然即是道,順應自然就是修道。」
老和尚講完,看著書生說:「你悟道了嗎?」
自從那一天遇到老和尚之後,心中生起種種的疑惑,人生的意義是什麼?生命的價值是如何?生活的目的又在哪裡?
※ ※ ※
修學行持,當以無為自然作為根基。什麼是無為?最簡單的說明,即是無欲、無目的。什麼是自然?最淺顯的說法,即是萬物演進不加外力。
可是諸靈兒降世,無法豁免己身肉軀,是以,為滿足基本生理,難免有欲,所以道家有云:「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降生即「有」,能謀事是「為」,為而能成就。一連串的道理,就是解釋肉體的我的需求。但如精進道果上,修子就該在「不有」、「不為」、「不居」上琢磨,因為這樣才是無為的基本功,也才能符合「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境界。
總而言之,靈兒既有肉軀的事實,便應利用「有」之利,修持靈真。換句話說,無為自然,是種境界。但是為達到如是境界,就得下「功夫」,所以無為自然也是功夫。為使諸靈兒學習無為自然,就從無或寡欲起始吧!倘若人人如此,對等觀念銳減,無有你我,離大同世界就不遠了!
箴言:「無為自然」,看似簡易的四個字,但在實踐過程中總是難以透徹,因為私欲重而煩惱多。
訓子箴言第十九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