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25日 星期四

般若本質

  天台德韶國師是宋朝時候的僧人,十五歲出家,十八歲受具足戒。他曾經參訪過五十四位善知識,然而都法緣未契,直到參謁了法眼文益禪師,終於在他座下開悟,成為法眼宗第二祖,吳越王錢弘俶尊為國師。

  有一次他上堂說法,有學僧問說:「古人有言,若人見般若,即被般若所縛;若人不見般若,也被般若所縛。既然已經見到般若,為什麼還會被束縛呢?」

  德韶國師反問說:「你說,你見到什麼般若?」

  學僧惶恐地改口說:「不見般若,為什麼卻還是被束縛?」

  「你說,你什麼地方看不見般若?」德韶國師逼問著。

  然後國師接著說:「如果說般若能見,則不名般若;如果說見不到般若,這也不名般若。般若沒有所謂見與不見,有了見或不見的分別,就與般若背道而馳了。故古德云『若欠一法,不成法身;若剩一法,不成法身;若有一法,不成法身;若無一法,不成法身。』這是般若的宗旨所在。」

※ ※ ※

  為什麼破除執妄才能發揮般若的功能呢?因為執妄是一個人的成見,偏見刻薄的印象以及種種的情染,在知性方面就會產生知障,在情性方面就會產生煩惱障,矇蔽了「般若」的功能,造成思想、情緒、情感的錯失和痛苦。

  禪家說:「平常心是道」、「平直心是道」。就是要能放下成見,放下人與人之間的虛幻與臆測,放下一切對色相的執著,才能得到真實的會心,這就是「無所住而生其心」的禪家心法。

  去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的自我,禪家稱之為「脫底桶」,這時就可以看到真實的般若,同時亦可看到一切無相的空性般若,所以說:「世人妙性本空,無有一法得之。」

  般若產生了悟與理性。頓悟是禪家非常重要的課題,因頓悟才能見性,徹悟才能成佛。

  學禪就是要能自我的醒覺,自我的醒覺就是禪。禪具有聰慧的悟性,禪可洞視一切物象的如來面目,禪可明白倫理,禪能清楚人生的目標與一切的知識。

  人性本具有般若之性,自用的智慧可相互觀照,而不須假以文字的,當明而悟之。

禪-第三一章 般若本質(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