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19日 星期四

培根

  培根出生於倫敦一個官宦世家。父親尼古拉。培根是伊莉莎白女王的掌璽大臣。母親安尼是一位頗有名氣的才女,是加爾文教派的信徒。

  良好的家庭教育使培根較早熟,各方面都表現出異乎尋常的才智。12歲時,培根被送入劍橋大學深造。在校求學期間,他對傳統的觀念和信仰產生了懷疑,開始獨自思考社會和人生的真諦。


  17世紀的英國,培根醉心於權力,千方百計地往官位上爬。雖一度遭國王冷落,但他還是喜歡權力。


  為了升官,培根把所著的書贈給當時的新國王詹姆斯六世。在書信和題詞中,他極盡對國王阿諛奉承,甚至用上了諾言和諂媚,以求得一官半職。經過一番努力,他終於得到了英國檢察長這一顯赫的職位,幾年後他又升為英國大法官,並被授予爵位。


  但很快,培根就成了國王和國會之間政治鬥爭的犧牲品,永遠喪失了做官的資格。即使到了這種地步,他仍然無比深情地迷戀著官場,不惜四處奔走以求重新進入政壇,直到這一切努力都歸於失敗後,他才深深懊悔,懊悔自己為權力浪費了那麼多大好的情春。


  痛定思痛,培根終於一心轉向原本就喜歡的哲學,真正開始他一生中最有價值的生命歷程。


  培根終於「醒」了,他為世人留下了至理名言:面對幸運所需要的美德是節制,面對厄運所需要的美德是堅韌,後者比前者更難能可貴。一個人的劣質往往是在人生最得意的時候暴露,一個人的美德也往往是在人生最困難的時候顯現。


 ※ ※ ※


  在喧囂的紅塵中,爭名逐利,一味的執著,不知放手者,最後多是落得「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的結局。
 

  翻開歷史,多少顯赫一時,風光無比的權貴,只知進不知退,而身罹慘禍,殃及子孫者,更比比皆是。因此,若能事事留有餘地,常常做退一步之想,謙讓寬容,和光同塵,則必能游刃有餘,從容自在。

  古人的智慧,經過千百年的累積,而留下許多名言。這些名言,不是撫慰失意者的虛辭,也不是隱士們的自我釋懷,而是實實在在的做人處事之智慧。例如:利不過貪、名不過求、怒不過度、喜不過望、逸不過安、勞不過累、食不過飽、衣不過暖、住不過寬、行不過快……等,世人若能一一檢視力行, 則必將能減少敗落毀亡之災厄。


虛原雜誌-第244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