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文豪蘇東坡對於禪的修持很有心得,他有幾首詩說得很好,把禪的境界分成三階段:
第一階段,是未參禪之前的境界: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及至到來無一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真正參禪,是另一番境界: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皆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開悟以後,他又做了一首詩:
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
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最後這首詩,氣勢尤其磅礴,非常驚人。
……
證悟法師悟道後,即前往臨安上竺,住山示眾。自從領眾以來,他深感天臺學者「囿于名相,膠於筆錄」,以至天臺這一重實修之法門,逐漣演變成為文字之學,遭到禪宗行人的鄙視。於是他便前往台州禮謁護國此庵景元禪師。
夜間深談的時候,證悟法師提到蘇東坡居士宿東林寺時所作的一首偈子--
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淨身;
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說道:「也不易到此田地。」
此庵禪師道:「尚未見路徑,何言到耶?」
證悟法師道:「只如他道,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淨身。若不到此田地,如何有這個消息?」
此庵禪師道:「是門外漢耳。」
證悟法師聽了非常納悶,便道:「和尚不吝,可為說破?」
此庵禪師道:「卻只從這裡猛著精彩,覷捕看。若覷捕得他破,則亦知本命元辰落著處。」
聽了此庵禪師的教導,證悟法師當即便用功參究,整個晚上都不睡覺,天快亮的時候,寺院的晨鐘突然響起,他一驚,心中的疑團頓時消散,於是便步東坡居士之韻,另作一偈,云:
東坡居士太饒舌,聲色關中欲透身。
溪若是聲山是色,無山無水好愁人。
天亮以後,證悟法師特地把此偈呈給此庵禪師看。
此庵禪師看了,故意說道:「向汝道是門外漢。」
證悟法師一聽,便起身禮謝。
※ ※ ※
夫,修道在觀心內照,旨在此心不外馳,以其能觀心,究竟解脫,反之咎自沉淪。
眾生不觀自心,自性亦昧,故生死漂流海中。殊不知心性不異,自心即自性,觀心內照,一念返照,能體悟心性,而各自觀心,自見本性,由己追境觀心,則佛眼明而業影空,心內陳跡絕也。
人之六根追逐色聲香味觸法之塵境,迷而不返,故怠失清淨光明之內在本心,以致苦海無邊,陷於煩惱而不能自拔。明乎此,背塵合覺,一切塵奈能所俱泯,則寂滅現前,人生從此超越,萬塵不染,真性常自在矣。
聖言真理-第四卷 談:反觀內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