噤:閉嘴不做聲。像深秋的蟬一樣不吭聲。比喻因為害怕或有所顧慮不敢說話。
東漢末年,外戚與宦官交替把持朝政,皇帝形同虛設。他們一方面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強取豪奪,同時又把持官吏選拔大權,堵塞了一大批品學兼優的知識分子的仕途。
公元166年,發生了第一次「黨錮之禍」。面對宦官專權的局面,以正直官員李膺為首的一批人,與宦官展開了鬥爭。宦官誣告李膺等人誹謗朝廷,桓帝下令在全國範圍內搜捕黨人,結果李膺等二百多人被捕入獄。
太尉陳蕃上書為李膺鳴不平,被桓帝罷官。後來桓帝迫於輿論壓力,赦免了李膺等人,但是黨人終身禁錮鄉里,不得出來為官。
漢靈帝時,發生了第二次「黨錮之禍」,宦官大規模追捕「黨人」,黨人之獄遍及全國。當時,有個正直的退休官員叫杜密,他的名氣很大,人們將他和李膺一起稱為「李杜」。
他雖然已經告老還鄉,卻仍然關心國家大事。由於他曾在朝廷擔任過高官,地方官員對他十分尊敬。他經常去拜訪潁川的太守和陽城縣令,一起議論天下大事。因為他敢大膽直言,地方官員有時只得迴避。
杜密有個好友,名叫劉勝,當年曾任蜀郡太守,也已告老回鄉劉勝與他大不相同,閉門謝客,不問世事。
有一天,杜密去拜訪太守王昱,王昱迴避不及,只得與他相見。言談間,王昱對劉勝大加稱讚,說他是清高之士,堪為後輩楷模。
杜密聽出了王昱話中的意思,感慨地說:「劉勝曾任高官,被各方面的人尊敬。可惜的是,現在看到好的他不敢讚揚,看到邪惡的不敢仗義執言,明哲保身,就像深秋的蟬一樣一聲不吭。他這樣做,無異於國家的罪人!」
杜密一身正氣,被人們稱為「天下良輔」。在宦官的迫害下,杜密為了不連累他人,被迫自盡。
《後漢書·杜密傳》:「劉勝位為大夫,見禮上賓,而知善不薦,聞惡無言,隱情惜己,自同寒蟬,此罪人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