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4日 星期五
五逆罪
五逆罪是「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逆者違悖天理也。
人於父母,當竭力孝養,以報其恩,而反害之。羅漢出離三界,為世福田,利益有情,所當禮敬,反加殺害。諸佛如來出現世間,度脫一切眾生,所當恭敬供養,反傷支體,以出其血。僧之和合,得成道業,利益於人,反離間而破散之。如是等人,永墮地獄,無有出期。如世極重之病,尤難治也。
阿鼻(Avīci)是梵文音譯,是「無間」的意思,表示「受苦無間斷」,是地獄中最苦、最黑暗的。被打入無間地獄的人,萬劫不復,永世不能超生,沒有任何解脫的希望,除了痛苦之外,絕無其他感受。
轉載
忤逆不孝
聖示:天地至明至正,乃褒忠獎孝。對於忤逆不孝之人,總是處罰最重,以示其誤,故世人當明此理,認忠孝,存立於心,總可得福樂也,同時亦可因而證道也。
菩薩曰:為師今夜所要論及的,在世人如今之心裡頭,總是認為不合時宜之問題,如今工商社會變遷如此快速,這類問題早為世人所漠視與淡忘,其實為師今夜所要談論的才是人生最重要之問題,不管社會如何的變遷,科技如何的進步,這些問題總是存在的,而且總無法更移的,雖為師知道類似之題綱及訓言,不知有多少仙佛提過,但如不再加以強調,不只世人將陷入永遠受苦的途徑,或是因為不知其利害關係而導誤自己的行徑,那仙佛也當負些責任,如能詳予明示,世人不知悔醒,那自誤則就無法再怨天尤人了。
虛筆曰:恩師所言,徒兒似懂非懂,不知恩師所要提論的是何題綱?
菩薩曰:就是老掉牙的問題「孝」啊!因如今之社會,「孝」字實在是難行,而世人總是妄行而違逆,這種情況越來越嚴重,誠不知不能盡孝之人,總得受最嚴厲的苦刑(過往之後),依其不孝忤逆之程度,給予適切之懲治。在地府,諸閻君均屬忠孝之輩所掌管,以治忤逆不孝之人也。世人總不明現世果報明顯易見,而不知自省,如今大多之畜道,都是由這類之人(不孝之人)所轉生而來,不止得勞其一生,且得經常挨餓、受苦、受鞭打,以還其不孝之罪,故當知後果之嚴重,予以速速思省,以盡孝道才對。
同時,人當以一切之生靈為鑑,為父母者總是盡其所能,盡其所力來呵護、養護自己之子女;為人子女者既受恩成長,難道盡些許綿薄之情反哺都不能做到?實在有違良心,有逆良知,所以這種心態最屬不當也。故轉生畜道以懲其罪,如為師不詳加說明,世人總不知前因後果而我行我素,如有點靈智之人,能悟為師今夜之言,就當速加返回己心,盡些孝道。
為人父母總是盼望子女能乖巧平順,聽話就好,並不盼望子女能個個成龍成鳳(當然如能力所及,自更欣喜),稍加體貼父母之苦心,父母就滿足了,也不必你有多大的成就,父母總會在你身旁陪伴著你的,這種天下父母心難道不知去尊敬嗎?那你又如何尊敬自己呢?盼吾之言沒有白費唇舌,多少能提供給你們些許之醒悟,以為贖罪。更盼世人能知,今能孝敬父母,爾後你的子女同樣會回敬於你,如不知孝敬而忤逆,非但得受地府苦刑,那你的子女亦必將違忤於你,到那時悔恨則晚矣,明思吧!
虛筆曰:恩師訓言清楚,如世人再不能知悟,那任何仙佛也救度不了你了!
菩薩曰:是啊!言盡於此,智者思悟,愚者自誤。今夜談論也算多了。
摘錄自生靈的悲悽-第四十七章 忤逆不孝,轉生畜道
倫常慘劇
閻王曰:(手拍案板)將誅心小地獄罪重之犯人押來受審!
(此時在堂前有幾位差役齊聲應答。不多時,押來一干人犯,約十餘名左右,均跪在堂前,只見跪地,不敢抬頭,身體一直顫抖,害怕不已。)
閻王曰:堂下所跪何人?犯何之罪?從實招來,可免用刑。
(指跪在前面第一位罪魂。)
閻王曰:這苦還有你受的,原來你是位電梯之狼,不知你此心之狠毒是怎麽來的?難道你沒有姊妹、母親嗎?這種行為還真做的出來,此心不誅,更待何時?
(此時閻君喝聲曰:眾差役,將此人之心挖出,看看長的何樣?只見差役領命之後,即刻開膛剖胸,將其心挖出,捧至閻王前面,還跳動著,鮮血直流,讓人見之又怕又恨,怕的是酷刑不貸,恨的是哪有如此之人。)
閻王曰:下位罪犯,你又是什麽情況?
罪犯曰:我乃是一位不孝之人,為了母親不給找零用錢,氣憤之下,就以汽油焚燒母親致死,在陽世被判死刑定讞,誰知到了地府還要重重受罰。
閻王曰:天地所誅者:天下不孝之人,且每一殿都不放過,都有各種之刑罰處置。像你這種人不但不能報答親恩,還狠心加以殺害,哪有畜牲不如之輩。眾差役,可當堂取其心見之!
(此刻,差役又如同前法,開膛取心。)
閻王曰:下一位,你又是犯何罪刑?快快招來!
罪犯曰:我說出來還怪難為情的。 閻王曰:居心狠戾,何來顏面?別耽誤時間,快快說明。
罪犯曰:我也是一位不孝之人,為了妻子,與父母反目,不聽父母之言,就因而離親、背親,致使父母到老孤苦無依而亡。然到最後妻子也沒保住,私奔他方,使得自己悔恨而亡,說來怪難為情的。
閻王曰:無雙親,何來你之今日?怎可為了妻子而不顧親情,真是令人費解?如今妻子變心了,你才知悔悟,但為時晚矣!又是一個不孝之人,亦當誅心懲之。
(差役亦如法泡製,取心置於案前,罪犯哀叫,淒慘不已。)
閻王曰:再下一位,詳細說明罪刑。
罪犯曰:我是台疆台南地區人氏,妾身言之愧顏,在生受愛情之迷惑,失去了理智,與姘夫同謀,毒害親夫,罪證確鑿,二人同樣被判死刑,同日執刑。
閻王曰:真是忝不知恥之輩,夫妻之情義不知珍惜,還狠心加害,你還算是人嗎?怎能立足於社會?當然得加之極刑以誅之,將其心取出看看長的什麽形狀?
(差役亦如法取心,真是慘不忍睹。)
閻王曰:如今悔恨,何必當初?為何自己不求上進?見兄長有錢就起嫉妒心,再加上戾心傷害,還算是人嗎?受刑應該的,此等之人亦得取心誅見之。
(差役亦如前法取心。)
摘錄自幽冥沉淪紀實-第十八章 居心狠毒審因由
賺錢養家
佛陀知道國王宿世積福,度化因緣成熟,於是變化成外道修行者前往該國。國王知道有行者遠來,便出來接見,寒喧作禮後,國王問:「你來此地,有何請求嗎?可以直說,不用客氣。」
行者回答:「我從很遠的地方來,想跟國王化緣珍寶,建造屋宅。」
國王聽了,告訴行者:「沒問題!你就自取一撮珍寶吧。」
行者取了一撮珍寶,走了七步,又將珠寶放回原處,國王疑惑地問他:「你為何要放回去呢?」
行者回答:「這撮珍寶變賣後,只夠我建蓋房舍而已,日後要再娶妻就不夠用了,所以不如不取。」
國王一聽,說:「這還不簡單,那你就取三撮珍寶吧。」
於是行者取了三撮珍寶,走了七步後,還是回頭將珠寶放回原處。
國王又問他:「你為什麼又不要了呢?」
行者回答:「這三撮珍寶只夠我娶妻,沒有剩餘的錢可以購買田地、奴婢、牛馬,既然無法滿足我的欲望,還不如放下。」於是國王又應允他取七撮珍寶。
行者走了七步,還是又退還回去。國王再度詢問原因,行者回答:「我娶妻後會生兒育女,子女從出生到嫁娶,一切所需難可計量,所以我決定還是不要罷了!」
國王聽了,大方地說:「不要擔心,我將所有的珍寶都布施給你,你就不需再為將來煩憂了。」
行者原本已要接受國王的供養,但想了想還是拒絕國王的好意,準備告辭,國王疑惑地問:「你為何不接受我的供養呢?」
行者說:「本來我是想要乞取珍寶,好令生活充裕無缺。但我深入思惟,卻發現人生苦短,萬物無常,若是追逐財物,貪求五欲,妄計未來,只是徒增憂苦,一日比一日煩惱,還不如放下這些貪欲,精進修行,勤求佛道。所以我再也不需要任何珍寶了!」
國王聽了行者的話,心開意解,也願意皈依佛教。
於是,佛陀恢復本貌,騰升虛空,現光明身相,為國王說了一首偈語:
雖得積珍寶,崇高至於天,如是滿世間,不如見道跡。
不善像如善,愛如似不愛,以苦為樂相,狂夫為所厭。
國王與大臣見到佛陀如此端嚴的光明瑞相,又聽聞佛陀微妙的開示,法喜非常,紛紛求受五戒,當下即證須陀洹果。
轉載自佛典故事-戒貪得自在
養子十八年,換來兒子不聞不問
王生曰:下生偶聽人開玩笑說:「如果出生在富裕之家,就可少三十年的奮鬥。」印象中甚至聽過嫌棄父母貧困,讓自己在社會中孤獨打拼,還是常缺臨門一腳,如果有個背景佳、後台夠,乃至呼風喚雨之父母,不知有多麼快意!
仙翁曰:唉!人心墮落至極,竟出現這種論調,實令為人父母者拊膺大慟。世人可憐無知,會成為父子、手足,都是因果造化,雖說生於貧困之家,但貧困之父母亦是勞苦無怨尤的為子女付出,寧可自己受苦,也要讓子女享受其力可為之的福。然而甚多為人子女者,不但不思反哺之心,反而動輒對父母惡言相向,甚至拳打腳踢,真是禽獸不如。
亦有人在父母栽培後,一朝魚躍龍門,反而棄垂暮之老父母於不顧,甚至羞於令人知其曾經貧困的日子,其心實可誅也。其實會生為貧子,主在前世為人苛薄,不捨分毫,錢帛只進不出,轉世之後,冥王依其在世時對人之吝心,讓其生於貧家,嚐嚐人情冷暖,求天不應叫地不靈的滋味,方知貧者之苦。吾在此舉一實例警醒世人,莫可蹈其覆轍,以免阿鼻地獄有份,永難超生。
昔時於清末年間,國家正值動盪不安,浙江地區有一劉姓名順強者,年幼困苦,常常自怨自艾苦命,於是造成其極欲擺脫貧困宿命的日子。雖然其父母只是莊稼佃農,時而因天候導致收成不佳,有時三餐不濟,還需鄰人接濟,但劉之父母仍疼愛有加,時時鼓勵其未來出外發展,於是劉順強十八歲那年離別家鄉,遠赴上海謀生。
初時為苦役工作,但其思之再如此下去也難出頭天,於是又轉赴一米糧商號為伙計,由於劉順強一心要出人頭地,於是其工作賣力不計吃虧,在短短三年期間,亦讓其習得一身經營訣竅,漸漸成為該商號的靈魂人物。商號主人甚為賞識這位年輕人的工作付出,後來擴展分店,並派劉順強掌理該店事務。
劉順強一夕晉升,初時尚守本分為之,但久而久之,竟開始做假帳盜取店中盈收,另一方面向主人謊稱,生意受惡性競爭而獲利不佳,該商號主人由於財豐敦厚,也沒有多予詳查。時光倏忽二年有餘,讓劉順強積攢豐厚的銀子,於是其辭去職務並在他地開起店舖,由於其經營手法高明,有時為達目的不擇手段,致讓其短時間致富,儼然一方員外。
這時該地區之首富見劉順強年輕有為,家境富裕,於是有意將女兒許配給他,劉順強在自卑心態下,竟謊稱父母早逝,只有獨身一人,而棄年老的父母於鄉下含怨而終。其父母歿後哭訴於冥王前謂:「養子十八年,換來兒子不聞不問,實在心有不甘。」經冥王查閱,劉順強經商斗秤不公,而且事主不忠虧空錢財,尤其在窮困的歲月,養成了心態乖戾,而致不認父母,只顧自己享受之境。
於是冥王依其罪惡,命祝融半夜施火,在一夕之間,房產燒毀殆盡,而且劉順強亦因逃生不及葬生火窟。因此世人當思父母劬勞之恩昊天罔極,己身之貧窮、不順,是自己前世造惡因所致,不要把過錯遷怒於父母,不但罪惡滿盈,更造未來永無翻身之日也。
王生曰:聽仙翁道來,世界上還真有這種心態不正常的人,真是可悲,世人在看了此事例後,當思「羔羊跪乳,烏鴉反哺」,連動物都有這種孝心,身為萬物之靈的我們,更當好好反省,尤其自己父母已臨風中殘燭之齡者,更要把握最後時光孝順父母。
摘錄自-仙界遊蹤《第廿四回》
2010年4月18日 星期日
親情債
虛筆曰:人們說地府都是可怕之處,今日一見,還是有很多環境優雅之地方,比陽間還好呢!
判司曰:那當然,雖言地府是懲治惡徒之輩,其實地府亦是一好修持之地方呢!儘管放輕鬆,吾再慢慢說明【轉劫所】各司之職司。
虛筆曰:那就勞煩您了。
。 。 。 。 。
判司曰:不錯,接著再介紹【支配司】(即第六司):此司專門支配父子、夫妻等之間的關係,好比甲在生時,常周濟乙,或幫助乙,有恩於乙,乙在生時不能回報,冥律按例讓乙轉生為甲之兒女,克勤其家,孝順於他,這就是所謂還債之兒女。又為甲在生時,利用心計謀乙之家財,或是以財劫奪取乙之家產,按冥律,則乙出生為甲之兒女,來破其家,盡是悍淫放蕩之子女,這也是所謂的討債兒女。
夫妻也是一樣,好比甲有恩於乙,乙無法回報,令其轉生為甲之妻子,雖貧賤而無怨,雖辛勞而不辭,這就是所謂的善緣。又如甲有負於乙,在生時不能彌補,即令甲轉生為乙之妻子,飽受乙之禍害,即獅吼河東,百般迫害,這即是惡緣也。所以夫妻之能在一起,有者是善緣,有者是惡緣,惡緣者甚至於中途仳離都是,當然也有才子配怨偶,賢愚相配,或是巧拙相配,這都是有原因的,亦或有大善大德之人,當然亦可娶到美嬌娘,亦有仙神修道不堅,被打入凡間,或美配等,這其中之玄玄妙妙都是安排好的,並不是月下老人之亂點鴛鴦也,所以有緣必會在一起,月老牽線之,無緣在一起,月老也無能為力。
虛筆曰:那在世間應多立善,不管在何方面,如壽算,如夫妻、子女就會好些,對嗎?
判司曰:這還用說嗎?世間之人愚昧,以為用旁門左道可改變這些事實,其實這是不可能的,惟善是行,惟德是行,一切可就此改觀,否則誰也無能為力的。
虛筆曰:這一切在地府就已註定,這所設各司還真煩碌,使之投生之人均按其定而行。
判司曰:當然忙,但亦甚確實,所以一個人一生之福祿總是在地府早已註定的了。希世人別受到任何之蠱惑,用什麽方法可求如意,這是不可能的,一切都會按安排而行也。吾看今夜就介紹到此,下回再繼續。
摘錄自幽冥沉淪紀實-第四十七章 恩怨壽考總相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