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著名物理學家、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美籍華人丁肇中在接受中央電視臺《東方之子》採訪時,曾對很多問題都表示「不知道」。
前一階段又聽說他在為南航師生作學術報告時,面對同學提問又是「三問三不知」。
「您覺得人類在太空能找到暗物質和反物質嗎?」
「不知道。」
「您覺得您從事的科學實驗有什麼經濟價值嗎?」
「不知道。」
「您能不能談談物理學未來二十年的發展方向?」
「不知道。」
三問三不知!
這讓在場的所有同學意外,但不久就贏得全場熱烈的掌聲。
也許,一些人在說「不知道」時往往被看作是孤陋寡聞和無知的表現,但丁先生的「不知道」卻體現著一種做人的謙遜和科學家治學的嚴謹態度,不禁令人肅然起敬。
古人雲:「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學問愈深,未知愈重;越是學識淵博,越要虛懷若谷。作為專家、學者,對不知道的東西,我們不僅應當老實地承認「不知道」,而且要敢於說「不知道」。
美國現代物理學家費曼說:「科學家總是與疑難和不確定性打交道的。」
當一個科學家不知道一個問題的答案時,他就是不知道;當他有了大概的猜測時,他的答案也是具有不確定性的;即使他對自己的答案胸有成竹時,他也會對質疑留有餘地。
對科學家來說,承認自己的無知,使自己的結論留有被質疑的餘地,是科學發展所必須的。學人只有秉持這樣的科學態度,才能不斷地「格物致知」,獲得新認識,達到新境界。
常言所謂「一事不知,學者之恥」,其本意正是在於策勵學者們不斷求索,不斷進取。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即使是在專業領域內,那種自詡或表現為無所不知的「專家」,不僅其學識而且其人品也都是值得懷疑的。
其實,丁肇中教授大可不必說「不知道」。比如可以用一些專業性很強的術語糊弄過去,可以說一些不沾邊際的話搪塞過去,甚至還可以委婉地對學生說:「這些問題對於你們來說太深奧,一兩句話解釋不清楚。」
但是,這位諾貝爾獎得主卻選擇了最老實、最坦誠的回答方式,而且表情自然、誠懇,沒有明知不說的矯揉造作,沒有故弄玄虛,也絕沒有「賣關子」。丁教授坦言不知道,不但無損于他的科學家形象,更凸現了他嚴謹的科學態度,令人肅然起敬。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