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27日 星期六

你今年幾歲

  禪宗的法統,由佛陀首傳大迦葉尊者,二傳阿難尊者,三傳商那和修尊者,四傳便是優波毱多尊者。

  當時,三祖商那和修尊者雲遊到印度吒利國,遇見了優波毱多。他看見眼前的這位少年器度不凡,想要試探他一下,就問說:「你今年幾歲?」

  優波毱多回答:「我年十七。」

  商那和修尊者語帶禪機地問:「究竟是身軀十七歲?還是本性十七歲 ?」

  優波毱多聞言反問:「我看禪師您髮白如雪,請問究竟是您的頭髮白?還是您的心性白呢?」

  商那和修尊者笑著回答說:「當然是我髮白,而非心性白。」

  優波毱多說:「我這身軀十七歲,而非本性十七歲。」

  商那和修尊者聽了很歡喜,便留他做自己的侍者,三年後,才讓優波毱多出家,受具足戒,並囑咐他說:「佛陀以無上法統付囑大迦葉尊者,經過輾轉相授,一直傳到了我。今天,我將這無上法統付囑予你,你可要好好護持。」

  接著,頌出一首付法偈,將法傳給了優波毱多,是為四祖。此付法偈為:

  非法亦非心,無心亦無法;

  說是心法時,是法非心法。

  商那和修尊者初遇十七歲的優波毱多,就探問他,是年齡十七還是本性十七?優波毱多也很聰明地反問尊者,您白髮蒼蒼,究竟是髮白還是心性白?尊者答說,當然是頭髮白,心性怎麼會白?優波毱多也說,那我當然也是年齡十七,而非是本性十七歲。

  這段老少二人的對話,已經把佛性的無相、無住、無多、無少,說明得非常清楚。佛性人人本具,是亙古今而不變,歷萬劫而常新,豎窮三際,橫遍十方,那能說有年齡,那能說有黑白?事相上雖有老少,本性上是沒有分別的啊!

※ ※ ※

  性為聖人立言之中心,然性理至深,空處難辨為世人爭之焦點,荀不得正傳均陷於五里雲霧之中。性者,乃天地之大經,萬物之大本,聖人立教之基礎,人立身之真諦,故曰:在天為理,賦於人為性。又曰:天者萬物統體之性,性為物物各之天。性之因素最為神聖,最靈明,最堅貞,最樸素,最平等,最普遍,然又最不易捉莫者也。釋曰佛,儒曰聖,道曰仙,回曰真宰,耶曰靈爽。人身為大氣之化合物,無所知覺,無所主宰,全賴性之支配耳,其盡善盡美之性,一入氣物凝聚人身,即為氣體所拘,為物欲所蔽,變成質物慾之稟性,失卻本質之靈明。所以,佛教人見性,儒教人養性,道教人煉性。

  性可分為理性、氣性、質性:

  一、理性--即先天性,不為天地所生,不為日月所長,超越天地,範圍古今,大而瀰漫六合,小而退藏於密,能主宰天地之生滅,能主宰一人之生死。知此性,可為佛、為聖、為仙;迷此性,則為人、為鬼、為畜。未生前,性居真境;既生後,性寓身中。性在曰人,性去曰尸,見此性為佛,養此性為聖,煉此性為仙。

  二、氣性--為後天性,既有天地生長之後,該性寓於氣天,為二十八宿所管,善者為善宿所管,生人亦善。惡者為惡宿所管,生人亦惡。人生隨人而來,人死隨人而去,雖脫肉身不脫氣質﹐仍為氣質所蔽,氣質凝聚為人,性復囿於身,終難解脫。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依。所謂;福禍無門,惟人自招。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其性可善可惡,性不自主,為氣天之宿主之,明此性,廣種善根﹐乃為賢哲。

  三、質性--生身之後,方有此性,性所染之事物而成,覆性之色,為喜、怒、哀、懼、愛、惡、欲。習性之嗜子,以色染色,而起貪、愛、嗔、癡。人身一死,該性所造之善質業,交於氣性,其隨身而滅,用此性者,乃為庶人。

  蓋性雖分為三性,實則一性之變化,然性之原始為至善,一著人身,旋轉於陰陽二氣性之中,自流於偏,為陰陽二氣所染,理性變為氣性,雖有色,其色尚淺。本性至善,尚未全昧,可善可惡,為善則益明,為惡則益濁,如貪戀愈重,又變為習性,純惡無善,業染愈厚,本性之昧愈深,以致為愚人、為性畜,故性之關係大也,嘆世人迷失已久矣。

關聖闡道篇 性之真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