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道院副院尊觀音菩薩 登台
陳生:學生恭向菩薩恩師頂禮五叩首!
菩薩:賢生免禮!
陳生:我們宿世輪迴以來,累積貪嗔癡壞習慣,積習深重與頑劣不堪,乃是由於我們太熟悉於自己的三毒五蘊、七情六慾,太沉溺於自己的無名包袱。
學佛之後,有了體悟,便漸漸遠離我們所習以為常的酒色財氣、名聞利養,親近善知識,遠離惡朋友,親近好環境,遠離惡因緣;久而久之,淨化劣根性,清淨了自性,於是一步步走向成就之路。
菩薩:難得爾有此體會。《心經》云:「觀自在菩薩」,教爾們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亦是教爾們要捨,捨眼耳鼻舌身意,捨掉六根的貪婪追逐,捨色聲香味觸法,捨掉六塵的汙染享受。其實,唯有捨,才能得。
陳生:捨得!捨得!有捨才有得。
菩薩:就是這樣。
陳生:日常生活之中,我們常說:「各人吃飯各人飽,各人生死各人了」,大意是說,「學佛唸佛,了脫生死」是自己的事,任何人都幫不了。仙佛教誨我們,就好比醫生開藥給我們服用,服不服藥還在於自己,不服藥則病不會好,怪還是要怪自己,所以學佛最重要的還是要靠自己。
菩薩:所謂:「自性自度」,爾們身為修道子,應多讀誦《金剛經》、《心經》,在了解經義之後,就會慢慢明白《金剛經》、《心經》在告訴你們什麼?
所謂:「放下」,並非要你們拋棄一切,放掉自己的本份義務不做,一味地向外攀緣追求,嘴巴說的是「放下塵緣」,心中卻仍舊「執著貪婪」;是以,基本上,你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好好地在自己的崗位上,把自己的本份做好。
陳生:謝謝菩薩!這個道理,學生明白。當此末法時代,社會風氣敗壞,道德沉淪,首先管好自家,不要隨意去管人家,只看好樣子,不看壞樣子,看一切人都是菩薩,並從內心謹謹慎慎地觀照自己的一言一行,隨時隨地修正自己的不善行為與習氣。
菩薩:是的。所以與其一天到晚批判評斷別人,倒不如回過頭來好好地檢點自己,把對別人的要求落實在自身的實踐之上,如此一來,對自己的修行才有真正的幫助。
修行是在日常生活中進行,是在面對世俗的一切,在世俗萬緣的牽絆中進行,在生活裡、在念頭上、在人際上,不可有自我期許為高人一等的「修行人」,進而導致消極與迴避外緣的偏失,不但在行為上、在心態上、在實行上,要嚴防有所偏失,反而更要以健全的心理而積極有為。
舉凡因應外來的一切,不要預設立場,不存絲毫成見,只要是責任所在,只要是應為之事,不但不避雜亂繁瑣,更要以平常心,真誠的積極有為,也就是不預期成果如何,只要真誠的付出。
此外,也要安設自我安全保護網,當面對無助甚至有害身心靈健康的人、事、物,一切不好奇、一切不接觸,甚至迴避如探湯,以免遭受危害。
淡泊以明志,放下才擁有,是不爭的事實,因為學習看淡與放下,而且落實於日常生活之中,乃是消減慾望的有效辦法。
能降伏慾望心魔,則易行當行之事,易行本份內的事,易感恩所得的一切,心念純正,行為可免偏失,而人生的偏執與失算就會大大降低發生的機率也。
陳生:謝謝菩薩慈悲!在行道的旅途之中,學生謹記諸佛菩薩諄諄教誨,不斷的學習,不斷的經驗,不斷的體會,相信自己一定會有新的體悟與成長。
菩薩:然也。可。停筆。 吾退!
陳生:學生恭送菩薩恩師聖駕五叩首!
寶德雜誌116期-有捨有得‧自性自度【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