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時候,瓊山地方有一個人叫邱普,家裏很有些財産。少年時候,星命家給他推算,都說他富而不壽,且無子孫。
邱普笑道:「若命裏派我富,使我得廣行慈善事業,也就夠了。」
那時候鄉間農民,大都是很窮苦的,一年的收入,還了田租,吃也不夠。等到春天,便連藏著的谷種也吃完了,春天不下種,秋天哪裏來收成,這真是一個民生大問題。
邱普知道他們有困難,便把自家收藏的谷子發給他們做種子。於是效野之間,稼穑耕耘,依然充滿著一片生機。
到了秋天,農民收獲了,來償還谷種時,邱普只照原借的數目收取,對於他們自願加償的利息,一概謝絕。
有的欠著不還,邱普也不計較。第二年春天,那欠的人不敢再來借,邱普就差人對他說:「你沒有種子,盡管來借,欠著的以後再設法吧!」一般窮苦農民,靠著他真像父母一般。
有一年,地方上受了天災,田地裏粒米無收,一般平民,素無積蓄,逢到這樣的荒年,更把什麽來維持生活?官府裏又是怎樣颟顸的,得到災荒的報告,卻一味延擱,罔恤民命。
邱普看見這種情形,就很慷慨的說:「宇宙內事,是我分內事,當此大難,我姓邱的正該當仁不讓!」於是把家中所有的米糧,除了自己吃的都捐出來,救濟鄉裏中的災民。
這樣給他救活的人也不在少數,但終究災區廣闊,不是一個人施赈所能遍及,所以各處餓死的人仍然很多。
邱普看見那路旁骸骨縱橫,不勝淒恻,於是在四郊買了許多荒地,立做幾個義冢,雇了人役,每日出外收擡死屍,擡到義冢地上一一掩埋,並備了酒飯和紙錢,自往設祭。以後每年逢著清明節,也都是如此。
邱普常對人說:「凡民都是我的同胞,四海之內,都是一家,休戚禍福,息息相關,怎能袖手旁觀呢!」
※ ※ ※
夫,人生首重講義氣,有義則招千里客,無義雖對面不相干也。義者,宜也,宜者為作事能合於正道之義。又曰:行而得其宜,曰「義」。義者,宜也,謂製裁事物,使能得其宜也。然義者,為正身處世之本,為人者,不可無義,故似家中之門戶,若不義,似家中之無門戶以之相對也。
何謂人義,曰:父慈子孝,兄愛弟恭,夫綱婦從,長惠幼順,君仁臣忠,以此為人之十義也。故有先人而後己,小我大我之分,雖三尺孩童均知。然小我乃屬個體,小我以後復成大我,係是整個社會,大我能生存,小我方有可托。若社會每一份子,患有自私自利之心理,則必糾葛紛亂,而成同類殘殺之舉,則社會無有寧日,個人安全,將失其憑藉。
是以義之所在,不惜損己利人,以完成大眾矣。公而忘私,只見一義,不見其利,正其行宜,不計其利,此惟公而無私,國而忘家者,方克為之,方足致之。故擔當公之大事也,必須犧性個人之利益,完成大眾之利益,置個人之利益於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身為天下矣,捨生取義。世人普遍存有貪生畏死,趨吉避凶之心理,然古人可有泰山與鴻毛之分,則生得其義,死得其所,謂之重於泰山,若反之謂輕於鴻毛也。
生死乃是自然之現象,人生百年終難逃一死,故死得其時,死得其所,雖死猶榮,以義為是精神長存,雖死猶生。故人應於日常生活之中,實行明辨是非,明取捨,慎行止,負責任,知其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非份之財莫貪之,行為言止,秉守光明正大,清清白白,恪守職任,盡自己之能力也。
如今社會競爭,攘利惟恐不後,爭利惟恐不先,因此爭殺搶奪,而心中無存一義,只見其利,不足為之。故人宜造福社會,利於人群,高尚其行,發為正義,合乎義者,雖百死亦不辭;不義者,即反掌折枝之易,亦終身不為也。時窮而後節見,義盡而後成仁,至生死關頭,亦不變其操,亦不易其守也。
可惜者,今日下層社會之中,有所逞江湖義氣之流,為朋友死義,為報仇而殺人,因小不忍,而甘犯大不違,致成社會暴氣乖張,秩序大亂,皆誤解義之為物也,既不足為尤,當引為戒焉。
警世箴言-述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