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瞭解修行可為其解脫肉體痛苦之好機會,便答應修行人之提議,讓他獨自一人至山邊湖泊清靜之地修行。
一開始,修行人因家境優渥,食、衣、住、行樣樣不缺,家裡的僕人常送東西來供養他。例如:修行人肚子餓時,不用花錢買食物,不用升火煮飯,堅固的小屋儲藏了足夠的乾糧和飲水,一氣冷時,屋裡還可供取暖的小爐,生活樣樣不虞匱乏。
對於自己的修行生活,婆羅門修子滿意極了,其獨立生活不靠他人服侍,對清幽的環境相當滿意。
在修行的三年中,修行人看了很多修行的梵文經典,認為自己下了很多功夫,一定能解脫生命的羈絆,成為靈魂的主宰。
好景不常,其父親事業經營不善,妻子太年輕,沒獨立謀生過,更遑論幼小的兒子。日子一天一天過去,家裡送來的供養物資愈來愈少,偶而還得自己到外面向附近農家要食物吃。到了冷颼颼的冬天,小屋的村火很快用完,冷風陣陣吹拂,不像以前溫暖的感覺,一切都不太對勁了。
幾經思考過後,修行人決定先離開冰冷的小屋回家瞧一瞧。一回到家,他發現家裡只剩下空殼,所有貴重的家飾、家當早就消失殆盡,父母、妻兒一臉憔悴,看到他回來,不禁流下淚來,哭訴境況改變帶來的痛苦。
在全家一起商量後,修行人決定留在家裡重新習做生意,解決家中的困境,先將修行的事放一邊。
時間過得飛快,在修行人為家裡付出十年後,總算家境又變得富有。但是修行人終於體認,這十年為了負責,努力於家業,使心靈提升不少,每天辛苦的活著,在看到親人的微笑時,一切都值得了。
不久,修行人在家業穩定後,他又拎著簡單的行李,開始一餐飽,一餐餓的修行生活,這次他放下一切的欲望,放棄一切的舒適,領悟了人生真諦,成證道果。
並非離開家庭就叫出家。雖然身居俗世,若能收攝身心,便與出家無異;雖然身居山林,若念念不捨俗世欲樂,便徒有出家之名。善惡皆從心生,修習梵行不在於身,而在於心,在家同樣能修道證果。
※ ※ ※
落在凡塵世間,哪個無累?上有父母該當孝養,不敢說是拖累,至於夫妻、兒女、一切親眷,皆是拖累。修持之人,如果清不了拖累者,終必披枷帶鎖,到死方休,哪有出苦之日,真是忙得可憐!憂得無味,這才真正叫做拖累。
累者,並非不要妻子兒女,既有了妻子兒女,怎可拋棄,要知道如何去安排,這才是最重要的。若能夫妻同修,兒女作伴,那就更妙了;如果夫修妻不修,那得設法調停;果真無法同心同修,那就各了各事,不可相互牽扯,耽誤了正事。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牛,該了之事,早日了斷,果真有無法了之事,拋開去罷,千萬不可癡呆,想了這個,又想那個,待三寸氣斷,還有甚多未了之事。
世間男女,應該明白,夫妻兒女原是一台假戲,鑼鼓一歇,各自散去,什麼山盟海誓、什麼悲歡離合都是假的。既已看破紅塵,不想富貴,不圖門面熱鬧,自然少了許多拖累。想進道者,先將恩愛如何割捨,妻子兒女如何安頓,詳細算計一番;已進道者,應把七分精神放在修持上,以三分精神應付凡事。眼前世間男女,名說學道,究竟落空,都因無法清除拖累故耳。
處世修持珍要-第六章 清拖累(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