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8日 星期二

三利三害

  春秋時,楚國的賢相孫叔敖上任時,很多官員和老百姓都前來祝賀,但是有一個穿著粗布衣服,帶著白帽子的老者,最後來向孫叔敖弔喪。

  孫叔敖整理好衣帽,鄭重地接見了他,對老者說:「今天我擔任了很高的職務,大家都來祝賀,您老卻來弔喪,大概有什麼事情要對我說吧!」


  老者說:「一個人當了大官,對人驕傲,老百姓就會離開他;官職高又獨攬大權,國君就會討厭他;薪俸多卻不知足,禍患就會降臨到他頭上。」


  孫叔敖恭敬地向老者拜了兩拜說:「我誠懇地接受您的指教,還請您再提點意見。」


  老者說:「地位越高,態度越要謙遜,官職越大,越要小心謹慎,薪俸已很豐厚,就不應當再多取財物。你能按照這三條辦事,就可以把楚國治理好。」


  孫叔敖三次擔任楚國的丞相,心裡卻一次比一次謙卑;每每增加俸祿時,施捨出去的財物就會更多;地位愈尊貴時,就愈恭敬謹慎。楚國文人、百姓對他都十分愛戴。


※ ※ ※


  敬者,莊重之謂也。莊重立心敬,發於中心之敬,是則心敬莊重,修身正己,行道則正。荀以正理處世,教眾生以禮,則眾生不敬而自敬;若教眾生不以禮,則眾生無以敬之。故敬之道,先求自己,而后求諸人,非求自己而求諸人者也。心莊則體自舒,心肅則容自敬,內心達於外形,內外相通,方能致敬。故威儀嚴肅,並非敬之道也,然致敬須由此入門。


  敬者,恭之謂也。敬之為恭者,恭謹敬心,以達君子之誠敬,士志於仕,受之於祿,勞而無怨,勤而無恨,存心以敬,發之心,而恭敬其貌,必見之於外,內外一誠,以盡斯禮,敬之至矣。恭敬之於禮者,溫溫寬柔,進退有序,絲毫不苟。禮曲禮曰:「君子恭敬撙節退讓以明禮。」何胤云:「在貌為恭,在心為敬;又通而言之,恭敬是一。」


  敬者,謙也。史記樂書:「君子以謙讓為禮。」心有謙遜之德,外必有合乎中道之禮儀,故曰:謙,美德也。過謙者,懷詐也,謙不中禮,謙不中節,所損甚多,唯合禮節而得中道,則善矣。謙之功大矣!心不妄念,身不妄動,口不妄言,謙謙柔順,卑以自牧,專誠一致,以道為行,以德為立,以善為志,故曰:當仁不讓。


  謙之於處世,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內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事父母兄長,以至於妻子,弟妹,無不以謙敬繫之,故謙敬者,此君子之所以宜家者也。


佛說仁義禮智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